快樂來自寧靜善良的心

快樂來自寧靜善良的心

 

 

    世上的人,無論是過去敬天知命的古人,還是當今講究時尚的現代人,都在尋求人生快樂之道。古人生活的態度是「真正的傳統文化以人內心的喜悅而非外在的物質享受來衡量人的生活品質。」可見,具傳統文化觀念的古人和滿腦子現代意識的當代人,衡量人生快樂的標準,如此迥異,有天壤之別。

 

    現代人對人生快樂的追求就是物慾享受。這種變異的觀念,導致人對物質財富無止境的貪婪、慾望無節制的放縱,造成的後果是生態環境被破壞,社會喪失了起碼的人倫道德,加之不信神佛,不懂因果,使人的慾望和貪婪更加肆無忌憚,惡性循環。善惡有報確是天理,於是災禍叢生,惡疾橫行。這樣的人生,這樣的生存環境……心胸越來越小,良善越來越遠,性情越來越暴,快樂從何而來?

 

 

    受傳統文化教化的古人對生活的態度,卻要比現代人智慧。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衡量是以心靈的釋然、升華為準則,與物慾橫流的當代人正好相反。古人追求的是精神美好,內心愉悅。追求精神,道德自然就會高尚,道德高尚人品隨之高潔。人品高潔,為人處事必定有道德原則,這種有德行的人,時時能體悟到生命境界升華中的美妙,自然會感受到生活的其樂無窮,逍遙自在。

 

    比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在彭澤(今江西九江東北)任縣令。一天,衙役來報,說過幾天郡里派的督郵要到彭澤視察。陶淵明認識那位督郵,是個專門依仗權勢、阿諛逢迎,不學無術的花花公子。陶淵明想,自己將要整冠束帶、強作笑臉迎候這種品行不良的小人。一身傲骨的他,怎肯為這五斗米官俸,侍奉品行卑劣的小人?於是,立馬辭官歸隱,過起鄉間的隱居生活。田園生活雖然清苦,心靈卻逍遙自在。與世無爭的閒情逸緻,怎能不產生膾炙人口的詩文?陶淵明歸隱後的二十多年,是創作最豐富的時期,其代表作《桃花源記》蘊含詩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古人的世界觀,與天地、山水、大自然和諧相處,正如詩仙李白在《獨坐敬亭山》所云「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靜觀天地,怡然自得。那份寧靜,似明月松風,高山清泉,令心境明亮。無怪乎古人仰望佛法,他們知道,唯有佛法才是心靈寧靜、快樂永恆之源。

 

 


推薦閱讀:

給老婆的三八節快樂祝福簡訊
快樂人生格言
記得「康熙」的快樂也足夠
今天3月22,難得一遇雙倍祝福日,打開看看福運雙至,快樂加倍!
小陽台小窗檯的快樂

TAG:善良 | 快樂 | 寧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