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禮儀文化大全(下)

普米族禮儀

成丁禮:普米族少年兒童與成年人的年齡界限為13歲。13歲前,男女兒童均穿長衫。到了13歲,舉行完「穿褲子」、「穿裙子」儀式,即成丁禮後,才能改換裝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普米族的成丁禮多於大過年(即春節)時舉行。儀式多由母親或舅父主持,屆時,全家人圍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圍,成年兒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意味著長大後有吃有穿,生活美滿幸福。如果是男孩,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徵財富,尖刀象徵勇敢。如果是女孩,則要右手拿耳環、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麻紗、麻布等,象徵著可享受的家庭權力和應承擔的勞動義務。接著由巫師向灶神及祖先祈禱,由舅父或母親換下他(她)的長衫,給他(她)穿上短上衣、長褲(百褶裙)。換裝完畢,大家都要贈送給他(她)一點禮物,以示祝賀。小夥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親友們一一叩頭、敬酒致謝,並希望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上繼續得到他們的保護與幫助。此後,成年的小夥子或姑娘就可以參加集體的生產勞動和各種社交活動了。

毛南族禮儀人生儀禮:過去毛南族的人生不是以出生的時刻為起點,而是在母親懷胎期間,人們就開始對他(她)的命運作判斷。當家公家婆要知道兒媳婦身懷有孕了,便忙著找「先生」占卜、算命。毛南族人生的第二階段的初期是臨產期。孩子滿三早時,家裡要籌辦一次「三早會」,才正式向眾人宣告孩子降生。孩子出生滿三天後,家裡便去找算命先生,登記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時,算命先生把八字寫在紙條上還給主人,同時按八字給孩子算命。生下第一個孩子,取了名,等長到五、六月時,要辦一次較大的喜酒,毛南語叫「肥固幾」。如果是女孩,還要在三歲以下給她穿耳,是為以後戴耳環作準備。  添糧及延壽:毛南人年過六旬,如果身體虛弱多病,民間稱為「倒馬」,「倒馬」就要找算命先生選擇吉日「扶馬」,俗稱「添糧補壽」。添糧補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家庭經濟有困難的,辦不起添糧補壽儀式,就由老人自己起行趕圩討糧補壽;另一種是家庭經濟較寬裕的,由子女籌辦幾桌酒菜,請親戚朋友到家裡來,給老人「送糧補壽」,並請一位師公來舉行儀式。「添糧補壽」一世只搞一次,多在滿60周歲那一年,但高壽的人隔三、五年又搞一次。

布朗族禮儀走路時,忌諱與別人擦肩而過,也不能從坐著的人的腿上跨過;

  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馬;

  進佛寺要脫鞋,入寺後不能吸煙,也不能用手摸佛爺或和尚的肩膀、頭頂。

錫伯族禮儀 過去錫伯族的家庭多為三代同堂,也有多至四、五代的,具有明顯的宗法封建制度的影響。婚姻多由父母作主。婦女地位很低,不能繼承財產。輩份最高的男子是一家之主,有很大的權威。父親在世時,兒子不得分家。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十分注重禮節。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由男姓族長組成的「哈拉」會議,處理家族內部的重大事情,執行族規。仫佬族禮儀仫佬族有很多獨具民族特色的禮儀風俗,象添丁報喜、滿月酒、敬婆王報人丁、認恩娘、補做風流等禮儀。這些禮儀習俗,是仫佬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添丁報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頭號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給外婆家報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準備好的東西:雞(男丁母雞,女丁公雞)、背帶、花布、甜酒、黃糖、雞蛋前來賀喜。直到三朝後與接生婆、親家母共進喜餐之後才返回家中。

  滿月酒 在仫佬人眼裡,滿月酒是慶賀「萬年香火」的一件大事。滿月酒這天,外婆送來背帶、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來一副「白米擔」。男家親友送來雞、鴨、米、面等。諸位親朋都來慶賀,為小孩舉行「開齋」、「取名」的儀式。晚上外家與婆家各為一方,唱歌對擂。

  敬婆王招人丁 民間傳說婆王管生育,社王管平安。能否生男育女由婆王掌管著,子女能否長大成人由社王操縱著。因而,農曆的三月初三「婆王誕」要去敬祭她;二月、八月春秋社日要向社王報人丁。祭祀婆王是全村性的活動,祭拜結束之後,由「冬頭」向婆王報告每家每戶的人口情況,感謝婆王的恩德。這一天,全族人一齊出動,抬豬牽牛到婆王廟前宰殺,大擺酒席,全族人聚餐,祈祝人丁興旺。

  認恩娘 「親娘不比恩娘大」,這是仫佬山鄉流傳的一句俗語。它反映了「恩娘」(即「契娘」)在日常民俗生活中的地位。民間認為,小孩雖然是從娘肚子里出來的,但是長大成人,還得依靠恩娘保佑,因而,認恩娘之風相當盛行。

  補做風流 「補做風流」是仫佬族久婚無子的人家所做的民間法事,也是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動。凡久婚不孕者,民間認為,是他們婚前耍風流不夠,(尤其那些不是自己走坡對歌談情,由父母包辦而久婚不育者),因此要補做風流把戀愛談夠談充分,把夫婦之間的愛情培育得濃濃的,才能懷孕生小孩。

柯爾克孜族禮儀 柯爾克孜人熱情好客,凡客人來都要宰羊待客,如果天色以晚,則一定要挽留客人住宿。就寢前,要為客人鋪好幾層褥子,客人睡下後,主人要為客人蓋好被子。尊老愛幼是柯爾克孜人的傳統美德,年輕人見老年人得主動打招呼問候,進門或行走時,要讓老年人先走,吃飯喝茶時要請老年人坐上席。不能在老人面前大聲喧嘩等等。柯爾克孜人還認為說謊和欺詐是一種罪惡,他們比較注重信譽,言必行,行必果。 納西族禮儀納西族很重視人際關係,重感情交往,患難與共,講求禮尚往來。尊老愛幼是納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倍受尊重。凡遇天災人禍,婚喪嫁聚,親友村鄰都會主動接濟幫助,不計報酬。好客是納西族的傳統美德,若村中或家裡來了客人,男女老少都會起來打招呼,熱情讓坐。在家裡,年青人要先顧老人吃和睡,要給老人端洗臉水、洗腳水,此種美德世代相傳,至今尤然。水族禮儀 水族在服飾上禁忌紅色和黃色,特別禁忌大紅、大黃的熱調色彩,而喜歡藍、白、青、三種冷調色彩。他們不喜歡色彩鮮艷的服裝,相反,他們喜歡色彩淺淡素雅,認為這才是美的。這表達了水族獨特的單一的服飾審美觀,那就是樸素、大方、實用。

  水族男裝在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徵。水族婦女織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紗質精細均勻,所染青、藍、綠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聞名遠近。水族獨創的豆漿畫印染工藝技術,相傳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群眾喜愛。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製,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繡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繡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繡華麗的T 形帘子,上端兩邊有帶,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繡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品。

  水族在服飾色彩上的特殊審美觀,一方面是與他們謙恭含蓄,感情內向的倫理道德規範有關;另一方面,他們欣賞的色調與他們生活的綠色自然環境是和諧一致的。因為藍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濃蔭、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們心理上產生安定和平之感。仡佬族禮儀誕生禮:仡佬族非常重視嬰兒的出生。嬰兒出生後,其父親馬上向外祖母家報喜。外祖母帶上將早已準備好的嬰兒衣物及肉、蛋、面、油到女婿家,並確定「月米酒」的日期。即慶賀嬰兒滿月的酒宴。 

  滿月酒宴一般由外祖母家出面,邀請親友、族人、朋友,前來喝滿月酒,慶祝家中又添新成員。 

  找「保爺」:即為小孩找一個「保護」人。主要目的是為了孩子體弱「命薄」,需要藉助別人的力量來保護,才能驅邪避鬼。

傈僳族禮儀  傈僳族少女到了十三四歲,家人要為她舉行穿裙禮的儀式,以此承認其已步入成年期,獲得了社交權。儀式要選擇吉日舉行,由家中輩分最高的老婦人主持,女孩首先向家中長輩行禮,然後母親將自己親手紡織的麻布長裙為女兒穿上,同時高聲吟唱:「女兒啊,今天是你自由的日子,你長大了,你像一隻小鳥可以飛了。」舉行穿裙禮儀後的姑娘,可以佩戴頭飾、耳環,享有較大的社交自由。傣族禮儀傣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會主動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飯菜。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從不大喊大叫,不罵人,不講髒話。婦女從客人面前走過,要攏裙躬腰輕走;客人在樓下,不從客人所在位置的樓上走過。每戶人家都備有幾套乾淨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還在大路旁建有專用於接待客人的「薩拉房」。 

    

  到傣家作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之時,門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銀缽端著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葉輕輕潑灑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樓入座後,老咪濤會給客人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過傣族村寨的遠方客人都被傣族熱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動,留下難忘的印象。哈尼族禮儀 哈尼族普遍敬重長輩。吃飯時,好菜放在老人一邊,讓老人先嘗。兒女要給老人斟酒、盛飯,雙手捧上。在山間田野勞動休息時喝水,要讓年長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齡大小順序飲用。當勞動歸來,晚輩要給老人端茶水、遞上水煙筒。   哈尼族熱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識或不相識的人,總是含笑問候、讓路,並熱情地邀請到家裡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讓座,很快捧出一碗「燜鍋酒」。客人飲過酒,主人會喜笑顏開地倒上一懷濃茶,傾心交談。對客人必用最好的飯菜盛情款待。進餐時,先給客人斟酒,當給所有人斟完酒後,還要給客人再斟一次,以示酒源不斷,吉祥幸福。若是逢年過節到哈尼人家裡作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團圓的糯米粑粑到火塘邊烘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雙手捧給客人。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邊。

白族禮儀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愛幼,在對人的稱謂前喜歡加個「阿」字表示親切和尊敬。白族訪友或探病時一般不選擇在上午,到農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時,進屋時應謹慎。白族喜歡敬茶待客,同樣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隨意。侗族禮儀

  侗族家裡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魚、酸肉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到侗族家裡做客,食用腌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 

  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後十天內,選其中二個單數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選單日,生女選雙日),進行祝賀。孩子周歲時,還要喝對周茶(有的吃周歲酒)。

朝鮮族禮儀 禮儀:朝鮮族講究夫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人們非常鄙視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朝鮮族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吃飯時長輩動筷子後其餘的人才能就餐。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里,若放在桌上則表示已吃完。與長者同路時,年輕人須走在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老者說明原委。 

  花甲宴席:朝鮮族每個家庭都很重視老人的花甲壽辰。父母誕辰60周年那天,子女們要為老人舉辦「花甲宴」(也叫花甲禮)。花甲宴上,子女親戚歡聚一趟,老兩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裝的子女按輩分長幼為序排開坐下。祝壽開始,從長子夫婦起,到孫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謝老人的辛苦操勞及養育之恩。禮畢後子女盛情款待親朋好友。壯族禮儀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飲食禮儀 

  壯族平常進餐,一般是全家共席,不過有些新媳怕羞,端著飯碗,上面夾些菜,躲到一邊用餐。翁姑子媳同桌,座位有嚴格的規定,正位(靠近神案一側)為主位,公婆坐:公婆對面為下位,兒媳坐;左右兩側為兒子和姑娘的位子。有些地方稍有變化,如龍脊壯人,吃飯時全家圍在火塘周圍,正面家公在右,家婆在左。右側叫普通位,兒子坐。家公對面是他的女兒,家婆對面是兒媳。左側空著不能坐人,不知何意。這個排法,有著男尊女卑、長幼有別的封建色彩。因此1949年以後除了保留主位作為敬老的一種表示之外,其它位子已經不按照傳統的排法了。 

  平常進餐,幼輩必須給長輩端飯,特別是兒媳婦,要主動打飯。遞飯碗時,不能從別人面前遞過去,必須繞到老人後側,恭敬地雙手遞上,方為知禮。 

  宴席一般是男女分席,男席在廳堂,女席在後堂。這除了男尊女卑的影響,也因為男人喝酒,女人不喝酒,收席時間不同的緣故。有的老婦人能喝兩杯,也可以到廳堂入席。中年以下的婦人,是不能到廳堂入席的。 

  宴請賓客,壯家極為注重禮節。坐席時,要請年老的客人與主家同輩老人坐正位,主人坐靠近中門一側,客人在另一側,年青人要站在客人身旁,先給客人斟酒。然後入座。給客人打飯,飯勺不能碰鍋沿發出響聲,怕客人以為鍋中飯少,不敢吃飽。端飯得從客人後側雙手遞上,但中間斟酒可以從席上探過身子,不算違禮。席上夾菜,極講究規矩,無論葷菜素菜,每次夾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碟里。 

  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同時也是全村人的客人,各家往往要輪流宴請。特別是貴賓 ,有時一餐要吃五六家。有時候在第一家剛端上酒杯,第二、三家已派人站在身後等待。按壯家規矩,客人是不能推辭的,那怕到第二、三家坐一坐,飲口酒,夾一塊肉,主人也很高興,認為你看得起他。客人在宴席上狂喝爛飲,醉醺醺的,然後滿嘴唾沫,胡言亂語,在壯人看來是很失禮的,要被人傳為笑柄。苗族禮儀苗族人民雖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鄉,但思想純樸,對於禮儀十分講究。

  幼輩見長輩。凡是幼輩見了長輩,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識還是初次相見,都必須說話誠懇,行為恭敬,笑臉相迎,並要用一定的尊敬詞語相稱。若是幼輩正在行走,見了老人或長輩,必須立定;若是幼輩正在坐著,長輩來了,應該立即起立讓坐。眼睛要平視,雙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識的長輩,對方年齡比自己大一二十歲的,男的稱呼為「得訥」,女的稱呼為「得目」。如年齡再大一點的,男的稱呼為「阿打」(外公)或「阿內能共」「阿內能果」(老人家),女的稱呼為「阿達」(外婆)或「阿內能共」。稱呼完畢後,幼輩才能坐下或相辭而去。 

  

  平輩見平輩。凡是平輩相見,必須點頭招呼。若是相識的,要用固定稱謂相呼;如果不相識,男的可稱之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稱之為「阿婭」(大姐)。 

    

  長輩見幼輩。凡是長輩見幼輩,一般都要行點頭禮。相識的按固定稱謂相呼;不相識的,如果是壯年,男的可稱呼為「得那」,女的可稱呼為「阿婭」。如果對方是幼年.無論男女,都可稱呼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雜禮。老人或長者與青年或幼輩一起走路時,青年人或幼輩必須讓老人或長輩走在前頭。老幼同桌吃飯時,上坐老人,下坐壯年,兩邊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樓上的火坑邊入座烤火敘談時,靠近中柱的那一方,習慣讓客人、長輩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隨意自由。

藏族禮儀禮儀有獻哈達、磕頭、鞠躬、敬酒、敬茶等。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見的一種禮儀,常在覲期佛像,建房豎柱、認錯請罪,拜會尊長,送別迎親、饋贈親友時使用,表示敬意、祝賀,表達純潔、誠摯之心。 哈達有藍、白、黃、綠、紅五種, 最常見的為白色哈達,象徵純潔、古利。哈達一般用絲綢做成。五彩哈達是最為隆重的禮物,是獻給菩薩和迎親做彩禮用的特定禮物。送接哈達有講究:下輩向上輩或高僧活佛敬獻哈達,要微微躬身,雙手捧著獻於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獻後後退數步方能轉身離去,以示尊敬。 長輩給晚輩贈送哈達可直接掛在對方頸上。 平輩獻哈達只需獻於手上。接受哈達者,身體要微微前傾,恭敬地用雙手接過,然後舉過頭頂掛在自己頸上。以示謝意。有事求人則要到他人家獻哈達,將哈達獻於主人家神龕前,對方應允留下哈達,不應允則當面退還。向對立的一方獻哈達,對方接受了哈達,意味著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

  磕頭:信教群眾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見大活佛時都要磕頭, 以表示忠心和虔誠。磕頭時, 不論男女都要將繞在頭上的髮辮解開,脫下帽子(男人須將處巴套袖),雙手著地磕三次,以表示尊重和親熱。路遇長者要脫帽讓路,若騎馬相遇,定要下馬致禮。

  敬酒敬茶:常見為敬青稞酒、敬酥油茶。敬酒以滿懷為敬,主人先做,客人喝酒時,先用食指沾灑向天空彈三次,祝「扎西德勒」後再喝,若客人酒量不大,經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禮節。一般敬酒,主人先請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一滿杯飲干。如此主人家會很高興。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禮節。敬茶時講究長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長輩、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輩和主人。若有客來,主人要用清水將碗洗凈,揩乾,用火烘乾,然後再斟茶用雙手捧獻於客人前,客人飲用後,主人會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蓋碗表示不能再飲為止。起先斟茶時不能將碗倒滿。客人喝過一口後,主人可斟滿,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嗇。客人告辭時,茶碗里的茶不能全喝完,表示對主人的尊敬和有禮貌。蒙古族禮儀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蒙古族自古以來從事狩獵和畜牧業,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高興地請客人喝馬奶酒。 

  有些地區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時,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般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佤族禮儀 佤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等縣,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原稱"卡佤族"。 佤族從事農業為主,喜飲酒、嚼檳榔。嚼檳榔使許多人染成黑齒赤唇,以此為美。飲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節慶、婚喪、待客、議事時,都要按傳統禮儀敬酒,因而有"無酒不成禮"之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 

  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儘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 

  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佤族男女普遍皆紋身,男子多在頸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繪刺花鳥、牛虎圖案,婦女則在頸下、胳臂和腿上繪刺各種形狀的花草。 

  佤族善於雕刻。在佤族村寨中,處處可見雕刻有人物或動物的圖案。佤族崇善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佤族人民喜愛歌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甩髮舞"、"舂米舞"等。 逢年過節,佤族群眾會自動的聚到一起歌舞三天。他們唱歌的調子很多,主要有以《木鼓調》為主的哀歌,以《賀新房》為主的喜歌,以《蘆笙調》為主的歡歌,根據不同的內容唱不同的調子。 

  西盟的阿佤人,每遇有大事,都要"剽牛"。剽牛是把牛拴在場中央的木柱上,先由山官一刀把牛尾巴砍下來,然後小夥子們一擁而上,爭搶牛肉。誰搶到的牛肉最多,誰就是優勝者,特別是搶到牛角者,更被眾人視如英雄,以此來表現勇敢精神。    禁忌: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杆,說明家裡有病人,忌外人進入。

瑤族禮儀 瑤族禮儀—進門一碗酒迎得貴人來      生活在廣西都安 巴馬紅水河兩岸大石山區的瑤族同胞,每當家裡有貴客來訪,他們總要給客人行「吼卻」禮,即行「進門一碗酒」酒禮。   客人剛剛來到門前,主人即取出酒罈滿滿地斟上一碗酒迎了上去,一手端著酒碗,一手搭在客人肩上,說一聲「吼卻羅 」就把酒碗送到客人嘴邊。這時,如果客人十分豪爽地說「窮東吼,窮東吼卻」(我喝,我把它喝光),並一仰脖子把酒喝個底朝天,主人將十分高興,並立即從牆上摘下鳥槍,向全村通報他們家有貴客到來,然後十分熱情地請客人進屋。這時候,主人家裡的男女老幼,大家都要出來對客人表示歡迎,有的給客人敬煙,有的給客人獻茶。客人離去時,主人要也行「吼卻」禮,為貴客送行。客人則把主人敬給他的酒倒一點到自己的酒壺裡,表示領了主人的這份情了。

瑤族禮儀—香茶葯浴宴賓客      貴州江西山區一帶的瑤族同胞有招待客人葯浴的習俗。 

  每當有遠方的客人來訪,客人進門後,主人即十分熱情地捧上一碗用本地特產龍塘香茶泡製的香茶請客人解渴。然後,再請客人到曬台上坐著納涼或者請客人到火塘邊烤火,讓客人休息,賠客人聊天。這時,主人的妻子或女兒則忙著為客人燒洗澡水,洗澡水是用從山上採集來的二十多種草藥燒制,這種用多種草藥燒制的洗澡水,具有舒筋活絡 風驅濕 提神醒腦 解除疲勞等多種功能。藥水燒制好後,女主人便瓢起一桶一桶地往一個用杉木板做成的高大的圓木桶里去,然後請客人到盛滿藥水的木桶里去浸泡、洗浴。等客人舒舒服服地泡洗夠了以後,主人這才擺上酒茶,邀請客人入座,主人先敬客人一杯酒,客人飲畢主客才舉杯暢飲,半酣方休。 

(來源:中華五千年)
推薦閱讀:

取消戶口和身份證上的民族和籍貫的條目如何?
二戰中死於原子彈的日本平民是否無辜?
高雄市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祭儀活動
為什麼不對少數民族加分做進一步規範?
納西族的文字為啥叫東巴文而不是納西文?

TAG:禮儀 | 民族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