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的性文化
從古到今,出現過多種性文化:一是性崇拜文化。這種性文化盛行於原始社會 ,是一種以性的神聖觀和性的生殖觀為基礎的文化。原始人類認為 ,性是與神聯繫著的 ,因而性交能產生出新的生命個體。他們給性帶上了神的光環 ,就產生了性崇拜 ,認為公開性交對人類是有益的。性崇拜文化實際上是神崇拜文化。二是性禁錮文化。這種性文化盛行於封建時代和宗教統治的情況之下。性禁錮文化把性與罪惡聯繫在一起 ,認為性本能是典型的肉慾罪孽 ,由此引出性禁錮的主張。它除了在極狹窄的範圍內允許情慾存在外,把其他由性引起的情慾都看成是罪惡 ,應受到嚴厲的懲罰。我國封建社會 ,把性與淫混為一談 ,並宣稱「萬惡淫為首 」,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就是典型的性禁錮文化。三是性開放文化。這種性文化盛行於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性開放文化主張性自由、性放縱,讓性衝動衝破道德理性的束縛 ,實際是縱容人的獸性發作。由於它與人的性慾衝動的強烈性相合拍所以很快在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蔓延開來 ,造成了性文化觀念的大倒退。性開放文化造成的社會惡果是 ,許多家庭解體 ,離婚率大幅度上升 ,性病肆意流行 ,給社會帶來了很多不安定因素。四是性節制文化。這種性文化既承認性生活是人的天然需要 ,又承認它必須受性道德和性法制的調節和控制 ,主張把人的性生活限定在一夫一妻制的範圍之內 ,讓性充滿人類的崇高情感 ,給人以歡愉和快樂。為此 ,就要傳播科學的性知識 ,進行科學的性教育 ,解除性愚昧、性困惑和性神秘 ,保證性生活健康發展。所以性節制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性文化觀 ,應該成為指導人的性生活的準則。 一、儒家性文化的特點之一是「禮 」
我們進行一些世界古代民族的性文化對比研究,發現中華性文化絕不像古希臘那麼浪漫,不像古羅馬那麼放縱,不像古印度那麼神秘,不像古代日本那麼粗魯,而是很講「禮」,最典型的話是「床上夫妻床下客」,「娘子,小生這廂有禮了 」。對性的態度則是「溫、良、恭、儉、讓」,連在文學方面的性交描述、春宮畫中的性交描繪都是那麼文雅、溫柔與含蓄,和其他民族的性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不說是受了儒家文化的很大影響。
儒家文化很提倡「禮 」,「仁、義、禮、智、信 」,這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 ,「禮 」就是一種規矩。現在流行的說法是封建禮教扼殺了人性 ,壓迫了人性 ,可是儒家最初提倡的「禮 」卻是有它的很大合理性的。夏、商、周是中國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最初階段 ,在野蠻時代 ,上下關係、男女關係以及人與人的交往在很多方面都是無矩可循的 ,所以一些大聖大賢們把「制禮 」即制定規矩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周公旦就是這麼一個人 ,他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後人甚至把夫妻過性生活就稱為「行周公之禮 」。周公是孔子所崇拜的精神偶像 ,到了春秋、戰國 ,群雄紛爭 ,天下大亂 ,「禮崩樂壞 」,孔子非常著急 ,極力提倡「克己復禮 」,倡導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套行為規範以約束自己 ,以調節人際關係的和諧 ,穩定社會秩序,這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 ,因為它是一種社會需要。這和封建後世所倡導的封建
禮教不完全是一回事 ,扼殺人性的封建禮教丟掉了「禮 」的合理內核 ,使「約束 」走向極端 ,就完全變成了謬誤了。性的約束在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下都是必要的 ,現代所倡導的「性文明 」,歸根結蒂也就是兩個內容:「健康的自由 」加「合理的控制 」。自由反映出人性的需要 ,但是自由並不是為所欲為,而要健康;控制 ,或雲約束 ,反映出一種社會性的需要,對於性以及人類的一切行為 ,社會都要加以控制 ,但是不能像封建禮教那樣控制 ,控制要合乎人性 ,要合理。
許多人都認為儒家提倡性禁錮 ,對性採取了一種保守的態度 ,其實不盡然。在儒家形成的初始階段 ,從孔、孟開始 ,還是把性看成是人們的一種正常的生活需要 ,例如孟子說:「食、色性也 」,《禮記 ·禮運 》中說:「飲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孔子也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可是,另一方面,孔、孟又提倡「男女授受不親 」,對性要以「禮 」來控制,既開放、又控制,在後世一直是這樣。在一端是開放,另一端是禁錮,而在中間找一個平衡點,這種情況在各個朝代直至現代都是相同的,只不過是時代不同,這個平衡點靠哪一端近是不盡相同的而已。後世的性學家,如元代李鵬飛所編撰的《三元延壽參贊書》第一卷先提出了「欲不可無 」、「欲不可絕 」,然後又提出了「欲不可早 」、「欲不可縱 」、「欲不可強 」和「欲有所忌」,也是不走極端而「用其中」的一種表現。
例如,被後世捧為大聖人的舜,其父粗暴地干涉他的婚姻自由,但帝堯要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他是願意的,於是「不告而娶」,背著父母娶了這兩個女子。如果從後世的封建禮教看來,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可是孟子卻對此持贊成態度,一個原因是「為無後也」;第二個原因是「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人之大倫,不可也」。有人問孟子,「逾東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逾東牆則不得妻」,那麼爬牆頭去找女人可以嗎? 本來,這種做法是完全違背「禮」的,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可是孟子回答,娶妻是件大事,如果沒有老婆就沒有後代了,這是個大原則,如果不爬牆就找不到老婆了,那麼這麼做也是可以的。又如,孔孟之道提倡「男女授受不親」,有人就問孟子,如果嫂子掉在河裡快要淹死了,可以不可以「援之以手」呢? 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而援之以手」,權也,如果眼睜睜地望著嫂子被淹死而不去救,禽獸也。這都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二、 既重視「道 」,也重視「術 」
這裡所說的「道 」,是指大方向 ,是一種對事物宏觀的、戰略性的看法;而「術 」是指一些謀略、策略 ,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所採取的具體手段。「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則是儒家對世界前景的瞻望和奮鬥目標 ,是一種理想 ,「道不同不相為謀 」是指人們理想、方向不同 ,怎麼能合到一起呢 ? 儒家重視「道 」,也重視「術 」,可是更加強調「道 」之不可動搖 ,這和諸子百家中的法家、名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等十分強調法、術、勢 ,甚至只講手段、不顧目的有較大的不同。這種儒家文化對性文化也有很大影響。中國古代性文化首先講求性的觀念、道德情操 ,而後才講「交接之道 」,這個「交接之道 」實際上是指「術 」,是一些性行為的具體方法問題。「天人合一 」、「陰陽合一 」是「道 」;認為兩性交合是宇宙、天地間的大事 ,兩性關係的和諧至為重要,也是「道 」;「欲不可禁 」、「欲不可縱 」也是道;「男女同興 」、「男女同樂 」不能只顧一方的滿足 ,也是「道 」。除了「道 」以外 ,還有一些做的方法 ,如怎麼得到性的快樂 ,怎樣保持性的健康 ,怎樣易於得子等等 ,這都是「術 」,「術 」要服從於「道 」,在「道 」的指導與統率下進行。
「道 」與「術 」的結合可以視為中華性文化的一大特點。縱觀外國古代的一些性文化 ,雖然也有「道 」,但更強調「術 」,例如古羅馬的《愛經 》、古印度的《欲經 》、古代阿拉伯的《芳草園》等性學經典名著 ,「煽情 」的內容很多 ,「勾引異性 」的方法很多 ,而講「道 」的內容卻有所不足 ,這就往往使它變成一本「弔膀子書 」了。我國現代對青少年的青春期性教育既包括性的知識教育 ,也十分強調性的人格教育 ,可能也是受到了「道 」與「術 」並重的文化影響。
推薦閱讀:
※孔孟及儒家文化簡介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對與佛和道兩家是什麼態度?
※《大學》求義:第十九章 治國與國治
※女權和「三從四德」所體現的家庭關係矛盾嗎?
※請教「靝」「?萬丈」「埊」「?多年」「?人主」「?見?父母」「?先生」分別是什麼字【天長地久君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