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丨大明餘暉(65):舉棋不定的崇禎放棄了最後生機
是什麼造成崇禎的不幸?即「潰爛而莫可救」,筆者以為是十六、十七世紀之交,支撐中華帝國的士人政治已經走到了盡頭,這個政治困局,當時的皇帝和文官集團都沒法破解,即使是唐宗宋祖再世,也難力挽狂瀾。
《財經》新媒體重磅推出十年砍柴所著歷史傳記《大明餘暉:1573—1644》,關注公眾號「財經」(ID:mycaijing),自2017年7月18日起,每周二、周四、周六更新。
舉棋不定的崇禎放棄了最後生機
連戰連捷的李自成,擺出一副西北俠客的姿態,佔領山西全境後,他派人給朝廷送來戰書,說他將三月十日抵達京師,約定和官軍決戰,就如兩位高手約定某日某地過招。後來李自成進京的日期只比戰書上的約定晚了九天,可見他已經相當自信,根本不把朝廷那點殘兵敗將放在眼裡。
此時,北京城內的君臣正飽受著煎熬,官軍的戰鬥力如何,皇帝和眾位大臣心理是很清楚的,誰也沒有守住北京城的把握,因為李自成和滿清不一樣,滿清三次出現在京郊,只是敵國的搶掠,而李自成是要來奪天下的。
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動而求生,這個道理一般人都明白,何況見識並不差的崇禎帝。明朝和其他朝代相比還有一個優勢,最初首都在南京,永樂帝奪了侄子的皇位後,政治中心才遷移到北京,南京還保留一整套政府機構,所謂「兩京制」,而江淮是明朝的根本重地,江南因為大江阻隔,並沒有受到戰火波及。如果崇禎帝遷都南京,集重兵防守江淮一帶,李自成這支善於打順風仗的農民軍,很難突破長江天險的。
山西被佔領的噩耗傳到京城後,就有大臣提議遷都南京,崇禎帝也很贊成這一提議,可如此擺脫眼前危機的上策,為什麼流產了,原因仍然是明朝僵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體制,崇禎帝讓陳舊的、沉重的政治包袱壓住,沒法輕裝上陣,斷然遷都。
對遷都的提議,先是帝國最尊貴的兩妯娌意見不統一。崇禎的嫂子、熹宗的皇后張氏不願意遷都,因為她老公埋在昌平。崇禎當年順利登基,這位嫂子出了很大的力,長嫂如母,崇禎一直很尊重這位嫂子,張氏雖然賢明,但在這樣的問題上難免感情用事。而崇禎的皇后周氏是蘇州人,她希望遷都老家,儘早離開這個兇險之地。
但熹宗皇后張氏的意見不可能是決定因素,關鍵是重要的大臣,如陳演、魏藻德幾位內閣大學士反對遷都,大多數大臣態度消極。為什麼呢?還是這些文官的私心在作祟,誰也不願意負擔遷都的歷史責任,因為遷都的風險太大了。首先是政治風險,明朝是極度推崇儒家倫理綱常的王朝,這是帝國的立國之本。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保護祖宗陵寢,保護黎民百姓,現在敵軍還沒到,皇帝把昌平十二陵和北京的上百萬老百姓扔了,崇禎帝擔心將來的歷史評價。他希望滿朝文武特別是輔臣和九卿這些大臣站出來,主動勸說他遷都,那麼他能順坡下驢,應臣民之請,以社稷為重,不用背上「不孝」的歷史包袱了。可內閣諸位輔臣都是些自私自利的傢伙,沒誰願意主動替皇帝背這個包袱。而且一旦遷都,到了江南,這些北京去的大官能否保住原有的權力都很難說。
皇帝不敢決定遷都,於是有人提議先讓太子和二王先到南京,這是退而求其次的辦法,當時太子已經長大成人了。可有個叫光時亨的給事中反對這種建議,說難道要重演唐肅宗靈武即位的故事么?——唐朝安史之亂時,玄宗避亂四川,太子李亨則退到靈武。諸大臣擁立太子登基,即後來的肅宗,遠在四川的玄宗被供起來成為太上皇。這句話打動了崇禎,猜忌心很重的他太知道這些典故了,在權力面前,骨肉親情算得上什麼?其他大臣也不敢背離間天子骨肉的罪名呀。於是,這個建議也被否決了,所有的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
如果太子和他的兩位弟弟提前到南京監國,即使崇禎自縊,太子可順理成章在南京即位,無人可反對,不會出現後來南明因擁戴福王還是潞王即皇帝位的政治鬥爭了,而且太子的德行遠勝於福王,最關鍵是他具有毫無爭議的合法性,在軍民中有號召力。
「流賊」和文臣一起逼皇帝上吊
李自成的部隊逼近京師時,崇禎君臣才想到調關寧一帶的鐵騎入關勤王,在此之前仍然優柔寡斷,不願意將山海關外的防區全部放棄。明朝的決策機制已經到了何等遲鈍、盲目的地步。被臨時加封為平西伯的吳三桂接到詔書後,要進行動員、整理裝備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到了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大軍才到山海關,等到了今天河北的豐潤縣,北京已經陷落了。
距北京更近的薊鎮總兵唐通帶了八千士兵及時趕到,被派駐在北京最後一道門戶居庸關,李自成的大軍一到,他乾脆和監軍太監一商量,陣前投誠了。至此,北京已無險可守,十六日昌平陷落,十二陵被焚毀;第二天,李自成的部隊出現在德勝門下,緊接著將都城圍個水泄不通,集中炮火攻城,此時崇禎覺得大限將至了。
崇禎最後放棄了遷都,發出「國君殉社稷」的豪言壯語,除了他對固守北京等援軍保有幻想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他對滿朝的大臣徹底失望了,失望到幾乎沒有勇氣活下去了,剛烈而絕犟的他對大臣們的恨意不亞於對李自成。據說他曾對親信太監說過:文臣個個可殺。大難當頭還在感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
現在看來崇禎似乎是諉過他人,作為最高統治者,局面到了這個地步怎麼不負責任呢?但當時的大臣普遍貪婪、無恥、姦猾也是實情。可養士三百年養成這樣一幫文臣又是什麼原因呢?站在文臣的立場來看,沒準他們認為皇帝剛愎猜忌,對大臣動輒殺戮,憑什麼要為你賣命?一個政權的凝聚力已蕩然無存,哪能抵抗住從西北黃土高原殺過來、一心要打掃龍庭坐天下的百戰之師?
崇禎帝寵信的守城太監曹化淳也出賣了他,打開城門迎接闖王進了北京城。
絕望的崇禎看到皇后上吊,遣送了三個兒子喬裝成平民逃難。可憐的金枝玉葉,長於深宮之中,連起碼的社會經驗都沒有。父子生離死別時,崇禎帝臨時教導他們:爾等切要謹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當呼為老爺,幼者呼位相公;若遇平民,老者呼為老爹,幼者呼為老兄,或稱為兄長,呼文人為先生,呼軍人為戶長,或稱曰長官。他揮劍砍斷女兒長平公主的胳膊,長嘆「爾何為生我家。」後來公主又蘇醒過來,順治年間嫁給了早已許配的周世顯,不久抑鬱而死。金庸先生《碧血劍》中那位和袁崇煥兒子袁承志有過戀情、最後削髮為尼的公主,是小說家之言,當不得真的。
其他守城將領也早與攻城部隊暗通款曲,做好了和平起義的打算。為了邀功,他們故意不放太子和兩位親王出城逃難,最後一併落到李自成的手中。
三月十九日子時左右,他帶著司禮監太監王承恩走到煤山(今景山公園),找一棵樹上吊自殺了。臨死前以發覆面,留下遺詔,說自己無臉見列祖列宗,流寇逼京,都是諸臣所誤。任賊分裂其屍體,任賊將文臣全部殺死,勿傷百姓一人。至死他也不原諒文臣們。
推薦閱讀:
※一個30歲離婚女人的忠告:男人在四個時刻,容易放棄婚姻
※中老年女性 千萬別放棄文胸
※放棄了隨風飄搖的 時光!
※放下和割捨
※決不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