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教版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複習教案

人教版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複習教案

必修三第二單元

教學過程:

一、單元梳理

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一個巔峰時期,詩體完備,名家輩出,風格多樣,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繽紛燦爛的唐代詩苑,可以說是百花競放,萬紫千紅,美不勝收,本單元擷取的只不過是其中的幾朵,卻也能感受到唐詩那令人沉醉的藝術魅力。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詩人,共同經歷了李唐王朝從極盛走向衰微的過程。李白才思敏捷,詩風豪邁飄逸;杜甫博大精深,詩風沉鬱頓挫。他們是唐詩星空中最為耀眼的雙子星座:一個浪漫奇絕,一個情深意永。《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像奇特,筆墨縱橫,有如大匠運斤,凜然成風。「杜甫詩三首」所選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韻律華美,有如百年佳釀,至甘至醇。

白居易是中唐詩人,生長於社會動亂之中。因為關心民生疾苦,寫詩上書揭露社會黑暗,得罪權貴,被貶到蠻荒之地。所以,《琵琶行》一詩,借與「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淪落天涯」的悲慨。李商隱是晚唐詩人,生活在唐朝瀕於土崩瓦解的末世。他一生在政治鬥爭的夾縫中求生存,抑鬱不得志,所以他的詩歌較早地放棄了濟世情懷,多抒發個人情感。千百年以來,也許沒有人能破解《錦瑟》一詩,但人們卻樂於與這首詩「共舞」,百讀不厭,足見其強大的藝術魅力。而《馬嵬》一詩,則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纏綿哀婉的詩人:以冷靜的分析,精巧的構思,用詩的語言委婉地評說一個愛情悲劇。

學習這個單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進入學習詩歌的情境。詩與小說不同,它沒有小說引人入勝的情節;詩與散文也不同,它沒有散文那種記敘的從容,表達的自由。詩歌的最大特點在於抒情。讀詩,要認同它的形式,接受它的表達方式(比如想像、誇張等虛擬成分),與詩人同呼吸共悲喜,這樣才能激發起讀詩的熱情。

2、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詩歌是心聲的外化,而不是無事生非,無中生有。古代的社會生活已離我們遠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於現今。所以讀古代詩歌,尤其要有「背景意識」:詩人不能脫離他的時代,詩篇不能脫離詩人的情感。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衛星定位系統一樣,有助於我們鎖定目標。

3、體悟詩歌的審美情趣。鑒賞詩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讀詩,就是要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感受詩的語言的韻味。」

4、要注意朗讀和背誦。朗讀和背誦,對於詩歌教學來說,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詩歌本來就是宜歌宜詠的,朗讀和背誦,一方面可以加深我們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檢驗理解水平,鞏固理解成果。如讀《蜀道難》要讀得高亢激昂,讀《琵琶行》要讀得雅正悲慨,等等。

二、複習《蜀道難》

(一)複習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整體感知

1.解說文題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云:「《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2.明了背景

唐朝,蜀中商業經濟極為發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意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變亂的可能。詩中強調「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蜀道難》是安史之亂前的作品,大約寫於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

3.梳理結構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 嘆      高   蜀道來歷

             難      行   蜀道高峻

          二 嘆      險   景物凄清——以「何時還」起

             可      畏   山水險惡     主旨句二見

          三 嘆戰禍之烈   劍閣險要

             申      戒    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4.感悟主旨

本詩襲用樂府舊題,藉助豐富的想像,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之情,揭示出當時太平景象後潛在的危機,透露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

(三)重點句子賞析

1、「連峰去天不盈尺……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裡?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2.「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它反覆出現了三次有什麼作用?

這一句是全詩的主旨句,它極度誇張地概括了蜀道之難:蜀道險峻難行,環境恐怖險惡,社會危機潛伏。詩人採用反覆的形式,讓這一句隨感情的起伏和自然景物的變化凡三見。第一次在詩篇的開頭破空而來,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壯的基調,並從內容上統攝全篇。中間則出現在描寫蜀道險峻難行和旅途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後,是此時詩人魄動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體現。最後出現在詩尾,是對蜀中山川險惡和社會阽危的深沉浩嘆。總之,主旨句每次都出現於它不得不出現之處,貫串始終,推動內容層層深入,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暢快淋漓之感。

(四)重點難點探究

1、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託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2.這首樂府詩以七言為主,卻有不少雜言句,試舉例劃分節奏,說說它們對本詩的風格起什麼作用?

本詩中有許多散文化的詩句,它們的節奏變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②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③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它們是詩人在描寫奇險無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時,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衝口而出的詩句。這樣的散文詩句夾雜其間,顯得辭氣起伏,蕩氣迴腸,表現了詩人熾熱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詩歌豪放飄逸的風格。

3.本詩熱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表現在誇張手法的運用上。詩人以「四萬八千歲」誇張敘述蜀國亘古閉塞的狀況;以黃鶴飛不過,猱猿愁攀援誇張描寫蜀道難行;以百步九折誇張山路的曲折盤桓;以「六龍回日」「去天不盈尺」「捫參歷井」誇張山峰的高峻。第二,表現在民間傳說和神話的運用上。詩人以羲和駕六龍載太陽神的神話傳說表現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險峻,以五丁開山的傳說表現蜀道開鑿過程中人和自然的鬥爭,表現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開天闢地的偉大力量。第三,表現在作者豐富的想像上。作者藉助神奇的想像:想像六龍回日,想像捫參歷井,想像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詩罩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第四,表現在本詩以散文化句式入詩而形成的不同凡響的節奏和旋律上。

4、「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麼描繪得如此動人?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全詩最後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在風雲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後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於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五)基礎知識積累

1、關於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2、字音字形

噫吁嚱(yixūxi)   魚鳧(fú)      秦塞(sài)   縈繞(yíng)   石棧(zhàn)

猿猱(náo)       捫參(shēn)      撫膺(yīng)    巉岩(chán)   崢嶸(zhēngróng)

飛湍(tuā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ī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3、詞類活用

猿猱欲度攀援(愁:為動用法,……發愁)使人聽此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

砯崖石萬壑雷(轉:使動用法,使……滾動)側身西望長咨嗟(西:名詞作狀語,譯為向西

5.通假字        所守或親(匪:」)

6文言句式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介詞結構後置

7.重要實詞

  乎高哉(形容詞,譯為)               不與秦通人煙(名詞,山川險要的地方

   可以絕峨嵋巔(動詞,可譯為橫渡,橫穿)  上有六龍日之高標(動詞,譯為迂迴,繞道」

   錦城雖雲樂云:動詞,說;樂:動詞,可譯為「享樂」) 

8.重要虛詞

  難上青天(介詞,譯為「比」)   開國茫然(多麼)   黃鶴之飛不得過(尚且

  見悲鳥號古木()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為什麼

9.一詞多義

 

10、默寫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三、複習《杜甫詩三首》

(一)複習目標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詩的藝術特點。

3、背誦並積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創作方法,熟悉律詩的格律知識。

(二)課文整體感知

1.解說文題、背景

《秋興八首》寫於大曆元年(766)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軍閥重新割據的危險;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爭也接連不斷。《秋興八首》就是在這樣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的社會背景下寫成的。八首詩各自獨立而又互相勾連,一脈相通,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新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本課選讀的是第一首,從命意上看,有領起的作用,可以說給全組詩歌定下了一個基調,那就是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秋興,從字面上說就是因秋感興之意。

《詠懷古迹五首》也是一組七律組詩,和《秋興八首》同作於大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帶有很多古迹,有些歷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傳。《詠懷古迹五首》每首各詠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杜甫吟詠古迹,追思歷史人物,同時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本課選讀的是第三首,借詠王昭君的事迹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間的傑作,寫於大曆二年(767)的秋天。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2、理清結構

詩歌

詩人心境

情感基調

秋興八首(其一)

情系故鄉

孤獨悲涼

詠懷古迹(其三)

懷才不遇

怨恨悲憤

登高

窮困潦倒

哀愁悲愴

(三)重點語句賞析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兩句互相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2、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試做具體分析。

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曾就這兩句詩分析出八層意思,原文是:「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可參考上面古人的意見評判。

(四)重點難點探究

1.怎樣理解杜甫的悲秋?

本課所選三首詩都是作於秋天,其中兩首直接寫到了秋景秋思。怎樣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懷呢?悲秋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個傳統題材,所謂「春女善懷,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秋天萬物凋零,霜風漸冷,給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產生人生遲暮,功業難成之類的聯想,但也催人奮進,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沉鬱厚重。

2.杜甫晚年的律詩有什麼特點?

本課所選三首詩都作於夔州,都是律詩。這些詩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顯示出非凡的藝術功力,表現出沉實高華的特點。詩人突破了早期創作中較多寫實的風格,不拘泥於現實生活本身,融優美的音律、奇妙的構思、精練的詩句、華麗的色彩、深遠的意象於一體,升華思想情感,追求藝術美感,空靈洒脫,汪洋恣肆,儀態萬方。即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迹五首》這樣聯章的七律,猶如詠發情感的「捆綁火箭」,皆為精心製作而成,為前此創作所無。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關注社會動蕩,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複,獨存精神,厚積所發,鑄成更為深沉的詩情。

    3.怎樣理解「叢菊兩開他日淚」?

對這句話的理解素有爭議。一是「叢菊兩開」的「兩開」具體所指是什麼?一種說法為杜甫在夔州兩見菊開。考察杜甫的行蹤,他出川的當年曾在雲安(今重慶雲陽)度過了一個秋天,寫《秋興八首》時已到夔州,再歷秋景。「兩開」還應該從出川算起較確,故一般認為這首詩作於到夔州的當年。二是「他日」作何解?不同於課本注釋的另一種解釋為:「他日」即「來日」也。詩意為:「叢菊兩開」,徒作來日回憶之淚耳,即「而今樂事他年淚」之意,清人錢謙益就是持這種觀點,他在《錢注杜詩》中評道:「叢菊兩開,儲別淚於他日;孤舟一系,僦歸心於故園。」解「他日」為「向日」(從前)或「來日」在訓詁上都有根據,於詩意也各有所長,很難分出高下來。

4.杜甫為什麼會深情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標自持,不肯賄賂畫工,最後遠嫁匈奴,身葬絕域,令人悲慨。對王昭君,歷代不乏歌詠,就連北宋王安石這樣的「硬漢」也寫了《明妃曲》,對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議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是因為女人貌美入宮被冷落,和男人懷才入朝不得志一樣,都是讓人感嘆悲哀的事。杜甫詠王昭君,也不過是借昭君之事,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5.怎樣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詩中所表現出的情懷?

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裡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著。不讀出這首詩的積極意義,就不能體會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嘆逝的博大胸懷。明代的胡應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確不虛誇。                           

(五)基礎知識積累

1、關於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他南遊吳越,北游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天寶五年(746),他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官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離蜀東去,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曆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後死於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字音字形

秋興xìng     塞上sài    孤舟一系jì       催促cuī      寒砧zhēn    群山萬壑hè

朔漠shuò     青冢zhǒng  省識春風面xǐng   渚清沙白zhǔ  千載zǎi     繁霜鬢bìn

3、重點詞語

秋興:借秋天的景物感物抒懷。       蕭森:蕭瑟陰森。

兼天:連天。                       他日:往日。

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       紫台:紫宮,宮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省識春風面:省,才;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渚:水中小塊的陸地。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艱難:詩中兼指國運和自身的命運。   苦恨:極其遺憾。

繁霜鬢:像厚重白雪一樣的鬢髮。     潦倒:衰頹、失意。

二、複習《琵琶行》

(一)複習目標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課文整體感知

1.解說文題

本文屬於樂府詩,簡介樂府: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於後者。

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2.明了背景

《琵琶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其創作背景作者在詩序中已經大體說明,需要補充的是作者被貶的原因。唐憲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擁兵自重的藩鎮李師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殺主張用武力平息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請求朝廷緝捕兇犯,以雪國恥。沒想到卻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當時是太子左贊善大夫,已經離開了諫官的位置。那些人說他不該越職言事,並誣稱白居易寫過「新井」和「賞花」的詩(其實是子虛烏有),不顧忌他母親是因看花墜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實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遺、翰林學士期間,屢向皇帝上書言事,剖析朝政,還寫了大量諷刺社會政治的詩歌,像《賣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權貴。這一次政治打擊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為沉重的。從此,他雖然也不失關心國計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預政治的熱情卻大大減退。只有了解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這首詩中詩人所表現出的壓抑和苦悶。

被貶九江的第二年,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到江邊送客,離別在即,惆悵縈懷。忽然,從水面飄來的琵琶聲,凝住了時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繹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產生了一首膾炙古今的詩篇。

3.梳理結構

  

(三)重點句子賞析

1.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寫琵琶女出場時的矜持、靦腆,也寫出了詩人急於與琵琶女相見相識的心情。

2.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既寫出了樂曲因幽咽低沉而暫停,也寫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極度壓抑,還寫出了詩人聽樂的入迷和欣賞水平的高超,到了「直把無聲作有聲」的境界。

3.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寫周邊環境的寂靜,來表現音樂的強大魅力。上句寫人,下句寫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

4.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寫琵琶女淪落天涯後的悲苦:華年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夢裡回味往昔的「榮光」,夢醒時分,跌回現實中來,無限傷感。

(四)重點難點探究

1、可以從哪幾個方面把握本詩的敘事脈絡?

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人物感情豐富、性格鮮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詩的敘事脈絡:

(1)故事情節。這是敘事的主幹,也是人物活動的依託。這首詩的情節不算複雜:首先是送客,其次是聽樂,然後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後是詩人的獨白。需要注意的是,這首詩敘事詳略處理非常恰當。略寫送客,詳寫聽樂;略寫詩人自己,詳寫琵琶女。這樣就突出了重點,深化了主題。仔細吟味,寫琵琶女的自述,也是從詩人轉述的角度道來,卻無一不是她的心緒神情;寫自己的貶謫之苦,雖然是直抒胸臆的獨白,但又時時隱現出同病相憐的意味。寫琵琶女,詳昔而略今;寫詩人自己,則略昔而詳今。兩相映襯,更見互補之妙。

(2)音樂描寫。這首詩的音樂描寫是貫穿全詩的,從開頭的「無管弦」,到後來的「轉軸撥弦」,到「四弦一聲」,到「卻坐促弦」,詩情隨著樂律而變。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後兩段,先是「自選曲目」《霓裳》《六幺》,後是「規定曲目」,即專門應詩人之請彈奏的樂曲。可以說音樂是雙方交流的「第一語言」,假如沒有這一媒介,也就不會有這一淪落天涯嘆知音的故事了,更不會有「江州司馬青衫濕」了。

(3)景物描寫。全詩以秋江月夜為背景展開故事情節,創造出一種蒼涼凄清的氣氛。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評論這首詩是「以江月為文瀾」,確實很有見地。如「別時茫茫江浸月」「唯見江心秋月白」「繞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靜襯動:前者接住水面上飄忽而來的琵琶聲,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強大感染力,後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無限感慨。

(4)情感描寫。全詩以送客的離別之情為序曲,重點寫了琵琶女和詩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調先有情」,寫出了琵琶女初試才藝表現出的一段天然風韻;「夢啼妝淚紅闌干」,寫出了琵琶女感傷身世的悲苦之情;詩人的「嘆息」和「唧唧」,寫出了聽樂的心領神會和聽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馬青衫濕」,則是詩人情感的總爆發,如開閘之河水,一時俱出。

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詩的情和景是相襯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說是景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2.如何欣賞這首詩的音樂描寫?

詩與樂自古就有不解之緣,《詩經》《楚辭》漢樂府都是合樂的。詩歌中描寫音樂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唐詩中以描寫音樂著名的詩篇,有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李頎《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等。但無論是體制規模,還是細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欣賞《琵琶行》的音樂描寫:首先是精彩的描摹,用一連串形象生動的比喻來刻畫不同的樂調,恰當地使用擬聲詞來加強模仿效果,成功地將音樂語言轉換成詩的語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其次是情感的傳輸,通過寫聽樂人的情緒反應傳達出音樂本身的魅力,從而強化了表達效果;再次是氣氛的渲染,如「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寫樂曲休止時的效果,寫鄰船聽樂的寂靜,反襯出樂曲的強大感染力。

3.關於詩中的人物形象

詩歌雖然不像小說那樣以刻畫人物形象見長,但在敘事詩中,人物形象還是很鮮明的。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作者對人物往往作了「典型化」處理。而詩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以寫實為基礎的,更多地表現為生活的真實,所以讀起來更具真切感。在這首詩中,生動地刻畫了兩個「天涯淪落人」的形象,一個是歷盡繁華、美人遲暮的琵琶女,一個是被貶江城、孤獨苦悶的閑職司馬。琵琶女矜節自持,羞澀靦腆,多愁善感,才藝驚人;「江州司馬」感情豐富,體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飛揚。兩個人同是從長安淪落天涯,一曲一詞,合演了一曲千古絕唱。詩人的詩篇流傳不衰,可惜琵琶女的演奏隨風飄散,我們只能在這首詩中擬想彷彿其一二了。南宋的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認為本詩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虛構的,白居易不過是藉此來抒發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罷了,真是把這首詩當小說來讀了,未免過於極端。

(五)基礎知識積累

1、關於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居士,下邽(在今陝西渭南境內)人。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生於河南新鄭。少年時期,避亂江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元和十年李師道、王承宗遣人刺殺宰相武元衡,居易上書請急捕賊,以雪國恥,為當政者所惡,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出任杭州、蘇州刺史,又內召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太子少傅等職,以刑部尚書致仕。有《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閑適、感傷、雜律。 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諷諭詩。 他的諷諭詩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廣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難。這其中有同情農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嘆婦女命運的悲歌,如《上陽白髮人》、《後宮詞》等。

二是深刻地揭露統治者的罪惡,如《賣炭翁》、《紅絨毯》等。

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治諷喻詩;一是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

2、字音字形

錚錚(zhēng)憫然(mǐn) 轉徙(xǐ)      潯陽(xún)  楓葉(fēng)  荻(dí)花瑟(sè)

聲聲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 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紅綃(xiāo)   

鈿頭銀蓖(diàn bì)      謫居(zhé)      湓(pén)浦口   恬然(tián)    蝦蟆(há ma)

間關(jiān)  商賈(gǔ)    幽咽(yè)          春江花朝(zhāo)     嘔啞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文言知識

1、互文 :主人下馬客在船:

此句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主人下馬」和「客在船」在文義上互文見義,相互應和、補充。並非只有主人下馬,也不是只有客人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馬到了船上。惟其如此,下句「舉酒欲飲」才順理成章。

2、一詞多義

a、:感斯人。(話,名詞。)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   自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b、:遂酒。(叫,吩咐,命令,動詞。)    曰《琵琶行》。(取名,動詞。)

c、:使快彈曲。(幾,表示不確定的數目,數詞。)     一曲紅綃不知。(數量,名詞。)

d、夕始覺有遷謫意。(這,此,指示代詞。)      自言本京城女。(是,動詞。)

e、:因長句。(寫,做,動詞。)          初《霓裳》後《六幺》。(彈奏,動詞。)

      君翻作《琵琶行》。(替,給,介詞。)

f、:琵琶聲停欲遲。(說話,回答,動詞。)    今夜聞君琵琶。(曲,名詞。)

g、攏曼捻抹復挑。(輕輕,形容詞。)       商人重利離別。(輕視,動詞。)

h、:凝絕不通歌歇。(短暫,副詞。)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明。(頓時,忽然,副詞)

i、:滿座重聞皆掩。(哭泣,動詞。)    座中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3、詞類活用      

a、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時間名詞做狀語:在夜裡)

b、 遂命酒。(名詞"酒"受助動詞"命"修飾,作動詞:擺酒席。)                     

c、 商人重利輕離別。(形容詞"重""輕"均帶賓語,作動詞:看重,輕視。)

4、文言句式

a、送客湓浦口。("客"後省略介詞"於"。"於"相當於"到"。)

b、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介詞結構後置。介詞結構"於穆、曹二善才"放在動詞"學後"作補語。"於"相當於"向"。)

c、轉徙於江湖間。(介詞結構後置。"於江湖間"作動詞"轉徙"的補語。"於"相當於"在"。)

d、問其人,本長安倡女。("本"後省略動詞謂語"是"。)

e、使快彈數曲。("使"後省略賓語"之",指"琵琶女"。)

f、感斯人言。("感"後省略介詞"於"。"於"相當於"在"。)

5、古今異義

a、因為長句  古義:因,因此;為,作;今義:表原因連詞。

b、凄凄不似向前聲  古義:剛才;今義:介詞和方位名詞構成的兩個詞。

c、老大嫁作商人婦   古義:年齡大;今義:兄弟排序第一。

d、暮來朝去顏色故   古義:指面貌、容貌;今義:色彩。

e、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義:第二年 今義:今年的第二年

f、夢啼妝淚紅闌干    古義:縱橫散亂、參差錯雜   今義:用竹、石、金屬專製成的攔擋物

g、鐵騎突出刀槍鳴、 古義:突然出現  今義:超出一般,衝出

h、整頓衣裳起斂容 古義:整理,理一理 今義: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

課文名句

1、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2、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3、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4、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5、 同時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6、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洲斯馬青衫濕。

7、 詩中描寫月色的三句詩:

①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②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③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二、複習《李商隱詩兩首》

(一)複習目標

1.品味詩歌意境,領會詩歌美質。

2.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3.通過涵詠詩文,加深對李商隱詩歌特點的理解。

(二)課文整體感知

1.解說文題

《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於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說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意思是說,像《錦瑟》(以及受李商隱影響的宋初的西昆體詩)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嘆,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於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迹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總之是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

2.梳理結構

錦瑟                                馬嵬(其二)

主題:借錦瑟起興,寫華年之思。       玄宗之悲(荒誕)

首聯:佳人錦瑟,陷入莫名沉思;       馬嵬之變(對比)

頷聯:繁弦一曲,驚醒詩人夢境;       義山之嘆(對比、反問)

頸聯:巧借典故,生髮綺麗聯想;       藝術特色:諷意極深,用筆至細

尾聯:直抒胸臆,徒留無限惆悵。      

(三)重點難點探究

1.如何理解《錦瑟》的意境。

【明確】第一聯,毫無疑問是起興之筆。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徵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腦,以下文字皆因此生髮出來。第二、三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但詩人究竟在苦戀什麼呢?他表達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庄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戀的夢境。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這裡,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現了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儘管那是當局自迷,儘管歡樂是那樣短暫,但也足以讓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鵑」,更轉出一種凄涼悲慨的情調來——生而不能,死則續夢!這是怎樣的悲哀啊,希冀以來生繼今世,永結情緣。接著,詩意又轉,柳暗花明,開出另一新的境界來:明珠在滄海月下泣淚,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煙,美好的事物總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滿。這裡是指佳人紅顏命薄,還是指詩人才命相妨?(李商隱在《有感》一詩中說:「古來才命兩相妨」,意為才氣與命運不能兩全)我們無從知曉。最後一聯,以感嘆作結。「此情可待成追憶」,表明作者到老還是很珍重這份「感情」的,無需「追憶」,分明已然在追憶。「此情」為單稱表述,則大體可以推定前面所指為一件事。「只是當時已惘然」反迭前句,言當時身處其境,已是凄迷難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詩就在這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中結束,餘音裊裊,言盡而意不止。

2、究竟《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是什麼?

李商隱在月夜彈響了他的《錦瑟》。一曲凄婉的千古絕唱傾倒了後世無數的聆聽者,歷來也曾經引起過很多不同的解說和猜測,金人元好問在其《論詩絕句三十首》中便曾說過這首詩是「一篇錦瑟解人難」。

《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對於《錦瑟》一詩的主旨,歷來歧見紛紜,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

①.詠瑟詩。有人以為這首詩的內容是詠「瑟」這種樂器的,言「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是分別寫了瑟的適、怨、清、和四種樂調。

②.悼亡詩。認為詩人是在孤獨凄涼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③.政冶詩。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並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

④.愛情詩。認為《錦瑟》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⑤.傷世詩。認為此詩的主旨是「悵觸人生,情懷歷亂」。它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詩歌約作於作者晚年,當是他回憶往事,對一生坎坷而發的感慨,儘管描寫委婉,旨意朦朧,但顯然有其寄託。李商隱在詩中隱去了平生所歷具體之事,以緣情造物的寫法,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⑥.理想詩。認為此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等等,不一而足。

3.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本課所選的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迴環往複,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裡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後,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里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嘩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後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麼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五)基礎知識積累

1、關於作者

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年輕時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後來又 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後,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鬱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 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託古諷今 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後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 巧,詞藻華美,想像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 解。有《李義山詩集》。

2、字音字形

錦瑟sè     惘然wǎng    無端duān    馬嵬wéi     宵柝tuò   滄海cāng

曉籌chóu   蘧蘧然qú     徒聞tú      更九州gèng  四紀jì    虎旅lǚ

3、重點詞語

徒聞:空聞,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曉籌:籌,更籌,敲擊報時的竹籤,這裡指時間

惘然:迷惘,茫然                          未卜:卜,預料

駐馬:軍隊發生嘩變,停留不前              無端:沒有由來地,無緣無故地

宵柝:夜間巡邏時用的梆子                  可待:可,難道,哪能
推薦閱讀:

八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複習提綱
九年級語文重點字詞注音整理
悲傷的文言文句子有?
[轉載]八年級語文下冊默寫訓練題
哈,《三打白骨精》竟藏著這麼多作文小秘訣

TAG:語文 | 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