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前期統治者崇道政策初探
在蒙古政權建立之前,草原各部大都信仰薩滿教,這是一種認為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蒙古政權建立之後,薩滿教便得到了政府的承認和尊重。成吉思汗給予薩滿教的長老「別乞"以很高的地位。其目的是要利用他們製造各種神話,為他的政權塗上一層天命神意的色彩,藉以加強他對被征服的草原各族人民的政治統治。從這樣一個目的出發,所以他在利用和尊重的同時,對於薩滿教的神巫們想要干預政治權力的企圖,則嚴格地加以禁止。成吉思汗對佛教也採取了保護的方針,專門頒布命令,要部屬對臨濟宗僧侶中觀、海雲師徒「好與衣糧養活著,教做頭兒。多收拾那般人,在意告天。不揀阿維休阿維欺負,交達里罕(蒙語自由自在之意──引者注)行者。"B17對原金朝統治區內的全真道,也積極加以扶植。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正在率軍西征時,就迫不及待地從中亞派遣使臣前去山東登州,宣召當時全真道的領袖邱處機。邱處機率領弟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中亞,謁見成吉思汗,備受尊寵。《元史》卷202《釋老·邱處機傳》具載其事說:「歲己卯(1219),太祖自乃蠻命近臣札八兒、劉仲祿持詔求之。……既見,太祖大悅,賜食、設廬帳甚飭。"B18成吉思汗對邱處機只稱「神仙"而不稱名,並下令免除全真道宮觀的差發賦稅。據《長春真人西遊記·附錄》稱:成吉思汗告誡諸處官員:「每邱神仙應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日念誦經文、告天底人,每與皇帝祝壽萬萬歲者,所據大小差稅賦,都休教著者,據邱神仙底應系出家門人等,隨處院舍都教免了差發稅賦者。"B19關於邱處機晉謁成吉思汗的詳細情況,不在這裡敘述,但應當指出兩點:第一,成吉思汗之所以在西征途中戎馬倥傯之際就急於要召見邱處機,其根本原因,乃是由於蒙古佔領華北以後,金朝遷都河南,山東已成為蒙、金、宋三方面力量角逐之地,全真道在山東廣大群眾中很有影響,它的向背在政治上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故當時全真道的領袖邱處機也就成了三方爭奪的對象,金、宋兩國早已先後派遣使者對他發出了邀請,而邱處機正在猶豫觀望。《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載:「戊寅歲(1218)之前,師在登州。河南(指金朝)屢欲遣使徵聘,事有齟齬遂已。明年住萊州昊天觀,夏四月提控邊鄙使至,邀師同往,師不可,使者攜所書詩頌歸。繼而復有使自大梁來,道聞山東為宋人所據,乃還。其年八月,江南(指南宋)大師李公(全)、彭公(義斌)來請,不赴。"B20《元史》卷202《釋老傳》亦稱:「金、宋之季,俱遣使來召,不赴。"B21王惲《秋澗集》卷五十六《大元故清和妙道廣化真人玄門掌教大宗師尹公道行碑銘並序》又說:「先是金宋交聘,公堅卧不起"B22。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所以成吉思汗儘管還在西征途中,也不得不立即採取行動。他召見和尊寵邱處機的目的,他自己也說得非常清楚,就是要邱處機及其門徒「恆為朕誦經祝壽"B23,即站在支持蒙這一方面。第二,邱處機對金宋交聘均猶豫觀望,而成吉思汗的召書一到,便不辭「冒雪沖霜",萬里跋涉,前去應召,其根本原因,乃是由於當時在蒙、金、宋三方面力量的角逐當中,其優勢是在蒙方面,邱處機為了全真道本身的發展,不得不依靠蒙古政權的支持,所以惟有立即前去應召,方為上策。這是每當改朝換代之際,道士們所常常採取的一種策略,其事例已屢見不鮮,B24邱處機當然也不例外。大概當時有部份人對邱處機這種決策還不太理解,故邱處機對此曾作過明白的解釋。《輟耕錄》十《陳情表》記載他的解釋說:「邱處機近奉宣旨,遠召不才,海上居民,心皆恍惚。處機自念謀生太拙,學道無成,辛苦萬端,老而不死,名雖播於諸國,道不加於眾人,內顧自傷,哀情誰惻?前者南京及宋國屢召不從,今者龍庭一呼即至,何也?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是故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當冒雪沖霜,圖其一見。"可見邱處機是預見到金、宋的大勢已去,蒙古必將取而代之,為華夏之主,所以才斷然前去投靠成吉思汗的。邱處機在見到成吉思汗之後,便積極為成吉思汗征服山東、河北,進而一統天下獻計獻策。據耶律楚材《玄風慶會錄》載,邱處機曾向成吉思汗建議說:「山東、河北,天下美地,多出良禾美蔬,魚鹽絲繒,以給四方之用,自古得之者為大國,所以歷代有國家者唯爭此地耳。今已為民有兵火相繼流散未集,宜差知彼中子細事務者能幹官,規措勾當,與免三年稅賦,使軍國足絲帛之用,黔黎獲蘇息之安,一舉而兩得之,茲亦安民祈福之端耳,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B25邱處機所獻的這種政策,帶有戰略意義,不僅對於鞏固和發展蒙古勢力、使之統一全國有利,也表明了邱處機對於蒙古政權的赤膽忠心,所以搏得了成吉思汗的歡心,成吉思汗對他十分信任。邱處機還燕以後,成吉思汗下旨將他所居之太極宮改名長春宮,並遣使勞問,告訴他說:「朕常思神仙,神仙毋忘朕也。"B26事實表明,成吉思汗與邱處機之間,是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的。成吉思汗對待宗教的態度和政策,為以後歷代蒙古統治者所遵行。道教在蒙古歷代統治者的扶植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元代是道教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太宗窩闊台在即位之前,即於公元1229年七月,在乾樓輦接見了全真道李志常,八月正式即位之後,李志常便一直受到他的尊寵,屢被徵聘。以至於「雖清和(尹志平)掌教,而朝覲往來必以公,故公為朝廷所知,而數數得旨,璽書所稱曰?孔仙八合識',八合識譯語,師也。"B27戊戌(1238)正月,李志常嗣教後,太宗窩闊即賜其封號為「玄門正派嗣法演教真常真人",可謂優寵備至。窩闊台對營建全真道祖庭也非常重視,委派專人監修督工。據陝西都元師詳議孟攀鱗所撰《十方重陽萬壽宮記》載稱:「楊氏妙貞以朝旨充監修之任,專令知觀張志正、高志空剋期以督工。甲午(1234),無欲李公承清和尹宗師之委以主觀事。乙未(1235),清和自燕來秦,躬行祀禮,由是道眾日集於是……戊戌(1238),清和嗣教於李尊師(李志常),尊師以道為己任,克自負荷,其於祖庭用力非一朝夕。是歲夏五月詣闕,以本宮事條奏,得旨,……仍改凌虛為重陽宮。"在太宗窩闊台統治期間,不僅下旨對全真祖庭「大為營建",其他地方宮觀得以興修的也不少。據京兆府學教授少華李庭所撰《玄門弘教白雲真人綦公道行碑》載:「戊戌(1238)春,太宗英文皇帝詔選高道,從掌教真常李公被詔赴闕。是歲冬,(綦志遠)奉旨輔洞真於公、偕無欲李公復立終南祖庭,提點陝西教事。庚子(1240)春,遂入長安,從府僚之請也,建立大玄都萬壽宮,若驪山之白鹿,終南之太一,樊川之白雲,鳳棲原之長生、蘭田之金山,皆斥其舊而新之,其餘宮觀修廢補弊,不可殫紀。"B28這說明當時對宮觀的營建是全面展開的,沒有朝廷的支持,是難以實現的。
憲宗蒙哥「酷信巫覡卜筮之術,凡行事必謹叩之,殆無虛日。"B29其對道教也十分崇敬。名為「蒙哥",本即道教「長生"之意。即位之後,對全真道李志常更加器重。據《元史》卷三《憲宗本紀》載,他一登基,便立即「以道士李真(志)常掌道教事。"B30另據王鶚《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載,從辛亥(1251)蒙哥即位之年開始,至丙辰(1256)李志常去世之年為止,對李志常年年召見,賞賜殊多,並向他徵求治國安民之術:乙卯(1255)十二月朔旦,「上謂公曰:?朕欲天下百姓安生樂業,然與我同此心者,未見其人,何如?公奏曰:?自古聖君有愛民之心,則才德之士,必應誠而至。'因歷舉勛賢並用,可成國泰民安之效。上嘉納之,命書諸冊。自午未間入承顧問,及燈乃退。"B31可見他們交談的時間很長,從他們所交談的情況來看,彼此之間可謂親密無間。不僅李志常本人受到憲宗的器重,而且李志常周圍的人如綦志遠、王志坦、李志柔等,均受到憲宗蒙哥的寵信。綦志遠字子玄,號白雲子,其受寵信的情況,據李庭《玄門弘教白雲真人綦公道行碑》載:「辛亥歲(1251)夏,憲宗皇帝即位,遣使唐古出持璽書,宣諭倚付掌管關中道教。癸酉(1253),皇太弟遣使脫馳譯諭旨,待以師禮。"王志坦受寵信的情況,後當另作敘述。李志柔,字謙叔,其先水人。世業農桑,以門地清白見稱於鄉里。其父志微,素嗜玄學,曾從趙州臨城縣太古高弟開玄真人李君參受全真教法,志柔亦事開玄執弟子禮。後來,邱處機以其有碩德宿望,曾賜號同塵子,教以立觀度人、將迎往來道眾為務。丁酉(1237)冬,李志常「署師(李志柔)大名、邢兩路教門提點暨清真大師號,俾往來秦魏趙間以辦其事,不十年,雄樓傑觀,粲然一新。庚戌(1950),州牧石德玉慕師名節,詣闕保奏,賜黃金冠服,加號同塵洪妙真人。甲寅(1254)春,詔燕京大長春宮修普天大醮,師預高道之選。"B33上述三人,有的曾跟隨邱處機北上見過元太祖,有的則輔助李志常多年,憲宗蒙哥皆寵信之。藝術中國如上所述,從成吉思汗以來,全真道一直受到蒙古統治者的重視,因而到憲宗蒙哥時,便已有較大的發展。孟樊鱗在《十方重陽萬壽宮記》中對此曾慨嘆地說:「鳴呼!歷觀前代列辟重道尊教,未有如今日之報,教徒蕃衍,道門廣增,未有如斯之盛。興作之日,四方奔走,而願赴役者從之如雲。"由此可見,在蒙古統一全國之前,全真道的勢力已相當強大了。除全真道而外,真大道的酈希誠,亦曾受到憲宗蒙哥的寵遇,故這個道派在憲宗蒙哥時亦有很大的發展。世祖忽必烈當政,滅了南宋,統一了南北,不僅北方新道派繼續受到崇奉,南方的新舊道派亦被扶植。這裡首先介紹其對北方新道派的繼續崇奉情況。首先,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六年(1269)下詔,對全真道的祖師進行了全面的加封。據《甘水仙源錄》卷一的記載,其詔書說:「大道開明,可致無為之化;至真在宥,迄成不宰之功。朕以祖宗,獲承基構,若稽昭代,雅慕玄風。自東華垂教之餘,至重陽開化之始,真真不昧,代代相承,有感遂通,無遠弗屆。雖前代累承於褒贈,在朕心猶慊於追崇,乃命儒臣,進加微號。惟東華已稱?帝君',但增?紫府少陽'之字;其正陽、純陽、海蟾、重陽,宜錫?真君'之名;丹陽以下七真,俱號?真人',載在方冊,傳之萬世。噫!漢世之張道陵,唐朝之葉法善,俱錫?天師'之號,永為道紀之榮,當代不聞異辭,後來立為定製。朕之所募,或庶幾焉。"B34從這個詔書來看,東華仍稱「帝君",鍾離權、呂純陽、劉海蟾、王重陽則封「真君",各有區別。可知此時僅有「七真"之名,尚無「五祖"之稱。但卻是開後來「五祖"、「七真"之說的張本。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其次,對全真道的其他一些道徒,也不斷地賜贈封號,給以優寵。舉例如下:(1)據弋彀《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尹宗師碑銘並序》載:中統二年(1261),對全真道嗣教六祖志平「詔贈清和妙道廣化真人"。B35(2)據姬志真《無為抱道素德真人夏公道行碑記》載:在清貧道人夏志誠於乙卯(1255)去世之後,「辛酉(1261),王庭嘉其德",遣使持旨追贈「無為抱道素德真人"。B36(3)據王鶚《雲真人王尊師道行碑》載:對王志謹,中統二年(1261),因「中書丞相奏:全真老宗師王雲,操行純正,海內欽崇,宜降璽書,以彰寵數。制可,特賜號?惠慈利物至德真人'。命下之日,四方萬里聞之,莫不感悅。"B37(4)據王鶚《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載:忽必烈即位時,李志常已去世數年,忽必烈仍於「中統辛酉(1261)秋八月,詔贈真常?上德宣教真人'號。"B38(5)據王磐《玄門掌教宗師誠明真人道行碑銘》載:中統三年(1262),忽必烈又為全真道掌教張志敬賜號,其「制書"說:「玄門掌教真人張志敬,自童子身著道士服,志行修潔,問學淹該,甫逾不惑之年,純作難能之事,增光前輩,垂法後人,可特賜號光先體道誠明真人。"B39至元二年(1265),忽必烈又下「聖旨",命張志敬就長春宮建金大醮三千六百分位。據說行事之日,有群鶴翔舞,下掠壇,去而復來者累日。忽必烈以為這是祥瑞之象,特為嘉獎,賜張志敬金冠雲羅法服一襲,仍命翰詞臣作《瑞應記》,刻之碑石。(6)據高鳴《崇真光教淳和真人道行之碑》載:至元七年(1270),全真掌教張志敬逝世之後,忽必烈詔王志坦襲位,並賜「崇真光教淳和真人"之號。B40(7)據陳楚望《清虛大師把君道行錄》載:把德伸,學仲直,世居唐邑。幼而好學,事親以孝聞。學廣聞多,而以老氏虛心體道之要為入道之門戶。曾受道於無塵子衛君,無塵甚器重之。晚寓青社,養素於太虛宮,與同門高士王君於府城東南隅構建一觀,以居雲遊之眾,全真掌教李志常名其觀曰「通玄",仍付以金欄紫衣,號曰「清虛大宗師誠明真人",特授益都路道錄。至元十二年(1275),忽必烈「遣使徵召,留長春宮,每事屢有咨訪,特旨遷授提舉諸路道教,以彰有德。"B41(8)據姚燧《洞觀普濟圓明真人高君道行碑》載:高氏諱道寬,字裕之,應之懷仁人,幼業讀書,能通大義,長為吏長安,丁內外艱,始棄室為黃冠。其從受學三人,始則安蓬萊瀹其源,繼則李沖虛大其流,終則於洞真會其融而導其歸,故游洞真門最久,洞真亦恃其有受而克大其傳也,既告以道德之微言,又授上清紫虛之,賜號「圓明子",署知重陽萬壽宮及提點甘河遇仙宮。後任京兆道錄十年。中統二年(1261),張志敬薦之朝,以為提點陝西興元等路道教兼領重陽萬壽宮事。至元八年(1271),易「子"為「尊師",並加「知常抱德"於「圓明"之上。至元十三年(1276),「天后皇子安西王各錫黃金雲羅冠服一,被教令又益以西蜀道教,猶仍?圓明',第易?知常抱德'為?洞觀普濟'、?尊師'為?真人'"B42
(9)據姚燧《牧庵集》卷三十《太華真隱褚君傳》載:「雲台真隱褚君,幼業儒,長而遭時艱,求所以托焉而逃者,寄跡老子法中,受學劉真常,……後由真常主華陰之雲台宮,始從之西。……君名志通,字伯達,名聞天聰,俾禱水旱有應,不為,賜號佑德真人,提點岳祠灝靈宮。……年八十,德益深,聞益彰,聖皇思見益急。當歲己卯至元十六年(1279),詔中使起之,北面受命,稽首曰:「草莽之臣,……言不足以資廊廟擇,力不足以疆禦侮,今老矣,先狗馬填溝壑,晨夕雖蒙冒龍光,力疾以行,終不達,恐傷陛下仁及草木之化,是以冒死請中使竟虛車而返。"B43(10)據程文海《雪樓集》卷十八《徐真人道行碑》載:「師諱志根,梁之扶溝人。父某,仕金至昭武將軍。師沉質魁偉,弱冠為道士,學於王真人志謹。……至元某年,制授本宗掌教真人。乙酉(1285),賜號崇玄誠德洞陽真人。"B44大德八年(1304)六月「無疾而逝,年九十一。"B45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根據上述事實,可知忽必烈曾於中統二年(1261)和至元六年(1269)集中地對全真道士及其祖師進行了加封,除此而外,還有經常的召見封賜等等,表明他對全真道是十分尊重的。不僅全真為然,太一道士也是備受其恩寵的。茲僅就《元史》所載,他與太一道李居壽的關係,作為例證,列舉如下:(1)據《元史》卷二百二《釋老傳》載,世祖忽必烈還「在潛邸"時,即於壬子歲(1252)命史天澤將太一道四代度師蕭輔道召至和林,「賜對稱旨,留居宮邸。以老,請授弟子李居壽掌其教事。"B46(2)據《元史》卷五《世祖本紀》載:至元元年(1264)十一月「辛卯,召衛州太一五代度師李居壽赴闕。"B47(3)同書又載,至元十一年十二月「癸亥,賜太一真人李居壽第一區,仍賜額曰太乙廣福萬壽宮。"B48同書卷202《釋老傳》稱:「至元十一年,建太一宮於兩京,命居壽居之,領祀事。"B49(4)同書《釋老傳》又稱:至元「十三年(1276),賜(李居壽)太一掌教宗師印。"B50(5)同書又載,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辛丑,以月值元辰,命五祖真人李居壽作醮事,奏赤章,凡五晝夜。事畢,居壽請問曰:?皇太子春秋鼎盛,宜預國政。'帝喜曰:?尋將及之。'明日,下詔皇太子燕王參決朝政,凡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及百司之事,皆先啟後聞。"B51《釋老傳》所載亦同,並稱:「其後詔太子參決朝政,庶事皆先啟後聞者,蓋居壽為之先也。"B52同年十二月,「敕自明年正月朔日,建醮於長春宮,凡七日,歲以為例。命李居壽告祭新歲。"B53(5)同書又載:至元十八年(1281)正月「丁巳,制以六祖李全嗣五祖李居壽祭斗。"B54以上說明,忽必烈不但為李居壽修建宮觀,為之賜額,命他主領祠事,且對皇太子是否參預國政之類的大事,也都言聽計從,其尊寵之隆,可想而知。但《元史》所載,是很不完備的,王惲所作李居壽的《行狀》,敘述忽必烈對李居壽「眷顧光寵"的始末更詳,當於後面論及之。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忽必烈對真大道也很關懷和扶植。在他即位之時,正值六祖孫德福開始掌教。忽必烈對孫德福異常器重。以後對七祖李德和、八祖岳德文等均十分眷顧。真大道在忽必烈的支持下,這時也有很大的發展。由於金、元之際其內部發生派系紛爭,以及在岳德文之後其掌教人也一度產生混亂等情況,故將留在後面另作敘述。忽必烈除對北方新道派繼續崇奉以外,他為了能夠順利地統一江南,對於爭取江南儒、釋、道的工作十分重視。在南宋恭帝趙投降之前,便積極開展了這種爭取工作。據《元史》卷八《世祖本記》載,至元十二年(1275)七月「癸未,詔遣使江南,搜訪儒、醫、僧、道、陰陽人等。"B55在趙降元以後,對江南道教的爭取工作,更是非常認真,各個新舊道派的道士,都受到尊寵。對於凈明道,據柳貫《待制集》卷十四《玉隆萬壽宮興修記》載:「至元丙子(1276),宋社既屋,有司上江南名山仙跡所宜祠者於禮部,玉隆與居其一。故凡主是宮,率被受璽書如令。"B56說明凈明道士這時受到了很高的禮遇。對於武當道,忽必烈也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親自召見了該派道士葉雲萊,並於次年委任他為都提點,主持武當道教。B57忽必烈對符派的三大宗,即龍虎正一、閣皂靈寶、茅山上清,也十分禮敬。《元史》卷十一《世祖本紀》載:至元十七年(1280)七月「已巳,遣中使咬難歷江南名山訪求高士,且命持香幣詣信州龍虎山、臨江閣皂山、建康三茅山,皆設醮。"B58同書卷十四又載,至元二十四年(1287)「二月壬辰,遣使持香幣詣龍虎、合皂、三茅設醮。"B59對茅山宗,則於至元十七年(1280)十二月,「以三茅山上清四十二代宗師許道杞祈禱有驗,命別主道教。"B60至元十八年(1281)三月,「詔三茅山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赴闕。"B61該詔書稱:「聞汝年高德邵,法精嚴,思接道論。今遣使馳驛召赴闕廷,仍敕有司如法津遣便安就道,毋致艱虞,故茲詔示,想宜知悉。"B62表明他對茅山宗師的關懷。龍虎宗,是江南很有勢力的一個道派。故龍虎宗的道士更是受到忽必烈的百般寵遇。據《元史》卷二百二《釋老傳》載,忽必烈在即位之前的己未歲(1259),即曾令人往訪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可大報以「後二十年天下當混一"。後來,忽必烈在南宋尚未滅亡之前,即親自召見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和他一見如故,敘談家常,異常親密,並立即命他主領江南道教,其弟子張留孫,也受到特殊的尊寵。現僅據《元史·世祖本紀》所載,列舉如下:
(1)至元十二年(1275)四月庚午,「遣兵部郎中王世英、邢部郎中蕭郁,持詔召嗣四十代天師張宗演赴闕。"B63(2)至元十三年(1276)四月「壬午,召嗣漢天師張宗演赴闕。"B64(3)至元十四年(1277)正月丙申,「賜嗣漢天師張宗演演道靈應沖和真人,領江南諸路道教。"B65已未,又「命嗣漢天師張宗演修周天醮於長春宮,宗演還江南,以其弟子張留孫留京師。"B66(4)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辛亥,制授張留孫江南諸路道教都提點。"B67七月辛亥,「建漢祖天師正一祠於京城。"B68十月「乙丑,正一祠成,詔張留孫居之。"B69(5)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壬辰,詔諭宗師張留孫悉主淮東、淮西、荊襄等處道教。"B70五月丙子,「命宗師張留孫即行宮作醮事,奏赤章於天,凡五晝夜。"B71(6)至元十七年(1280)冬十月「甲申,詔龍虎山天師張宗演赴闕。"B72(7)至元十八年(1281)三月「甲辰,命天師張宗演即宮中奏赤章於天七晝夜。"B73七月辛酉,「命天師張宗演等即壽寧宮奏赤章於天凡五晝夜。"B74(8)至元二十四年(1287)二月壬辰朔,「召天師張宗演赴闕。"B75(9)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二月,「命天師張宗演設醮三日。"B76(10)至元二十八年(1291)正月壬寅,「命玄教宗師張留孫置醮祠星三日。"B77
(11)至元二十九年(1292)正月癸卯,「以(嗣)漢天師張宗演男與棣嗣其教。"B78「壬戌,召嗣漢天師張與棣赴闕。"B79根據以上這此記載,可以看出忽必烈還在即位之前,即與天師道拉上關係。即位之後,特別是在準備平定江南的時候起,一直與天師道保持非常密切的關係。天師道在他的支持下也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其勢力已從南方擴展到了北方。忽必烈不僅對南北新舊道派的重要首領十分尊重,對其他不甚知名的道教人物,也給予禮遇。《元史》卷四《世祖本紀》載:中統二年(1261)秋七月「己丑,命鍊師王道婦於真定築道觀,賜名玉華。"B80王惲《中堂事紀》稱:「王道婦"又稱「王老姑",「有古烈婦之風。"B81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二月辛卯,「遣真人張志仙持香詣東北海岳、濟瀆致禱。"B82藝術中國世宗忽必烈在位期間,與道教有關的各種醮事活動,也是十分頻繁的。僅《元史·世祖本紀》的這類記載便不少,文繁不錄。世祖忽必烈對宮觀的興建和修葺也十分重視。除上面所說他曾為王道婦造玉華觀,為李居壽造太一廣福萬壽宮,為張留孫造正一祠等之外,據《元史》卷十《世祖本紀》的記載,至元七年(1270)二月「築昭應宮於高梁河。"B83《玄天上帝啟聖靈異錄》引元吏部尚書徐世隆於至元七年九月所撰《元創建昭應宮碑》記載興建的經過說:「國家肇基朔方,以神武定天下,列聖相承,……主上誕膺天命,嗣守大統,稽考典章,用潤色鴻業,建宗廟,修禮樂,立官制,文物煥然為之一新,惟是宮殿未備,群臣請定都於燕,上可其奏,乃以至元三年(1266)新都於故城之北。越六年(1269)十二月庚寅城之西,高梁河之南,金水中有蛇出焉,長尺余,首耀金彩,背負青章,見者異之。……明日復有神龜,玄文綠質,游泳岸曲,……皇后使訪問博物大臣,以玄武神見為對,遂出內帑物,俾即其所見之地構祠焉。……皇帝若曰:神聖能陰庇吾民,可不吉蠲祀享,以答靈貺乎?乃詔大其棟宇而為之宮,既成,賜名曰昭應。"B84對於昭應宮的建築規模,元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王磐在其於至元七年九月所撰《元創建昭應宮碑》中有這樣的描述:「重門宏敞,殿深嚴,飛璇題,金彩溢日,遂為京畿偉觀。"B85在忽必烈當政期間,除在京畿建造燦爛輝煌的宮觀之外,還在其他地方也興建了不少的宮觀。據《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紀》載: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月「甲辰,修南嶽廟。"B86另據《洞霄圖志》記載,至元(1264─1294)間,僅吳山一帶興建的宮觀就有璇璣殿、佑聖殿、祠山張帝祠、龍王仙官祠、元清宮、衝天觀、雲陽觀、沖真觀、元洞觀、明星宮、凝真道院、若虛道院、通明道院、益清道院等等。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綜上表明,忽必烈把成吉思汗所奠定的崇道政策作了全面的發展。《元史》作者評價忽必烈:「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B87從宗教政策方面來看,也可說是立了「一代之制",堪稱「規模宏遠"。注釋:①關於「成吉思"的含義,各說不一,據成吉思汗同時代的著作《蒙韃備錄》稱:「成吉思者,乃譯語天賜二字也。"②《元史》《太祖本紀》,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第25頁。③《元史》卷2《定宗本紀》,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第40頁。④《元史》卷146《耶律楚材傳》,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1冊第3458頁。⑤《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1冊第3456頁。
⑥《元史》卷2《太宗本紀》:「措"作「楷",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第32頁。⑦《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1冊第3459頁。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⑧B11、B12《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1冊3461頁、第3462頁、3460頁。⑨《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第35頁。B10《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2冊第3711頁。B13《國朝文類》卷四十《經世大典序錄·官制》。B14《元史》卷17《世祖本紀》,中華書局標點本第2冊第377頁。B15《山右石刻叢編》卷27《勉勵學校詔》;卷30《加封孔子勒石碑》。B16歐陽玄《圭齋文集》卷5《趙忠簡公祠堂記》;卷9《許文正公神道碑》。B17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21。藝術中國B18、B21、B26《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5冊第4524頁、第4525頁。B19、B20《道藏》第34冊第500頁、第481頁,括弧內注,系引者所加。
B22陳垣《道家金石略》第689頁。B23《道藏》第34冊第496頁。B24參見拙著《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二卷第五章第一節。B25《道藏》第3冊第390頁。B27《道藏》第19冊第746頁,又陳垣《道家金石略》第579頁。B28《道藏》第19冊第766頁。B29、B30《宋史》卷3《憲宗本紀》,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第54頁、第45頁。B31、B32、B33、B34、B35、B36、B37、B38、B39、B40、B41、B42、B43《道藏》第19冊第746頁、第766頁、第781頁、第722頁、第743頁、第764頁、第775頁、第747頁、第758頁、第777頁、第781頁、第786頁、第787─788頁。B44《長春道教源流》卷6《徐志根》,謂其「號洞陽子",又謂其受賜封號的時間是「至元二十三年(1286),與程《碑》略有出入。見《藏外道書》第31冊第111頁。B45陳垣《道家金石略》第712─713頁。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B46《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5冊第4530頁。
B47、B48、B49、B50《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第100頁、第159頁、第4530頁。B51、B52、B53、B54、B55、B58《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第217頁、第4530頁、第218頁、第229頁、第169頁、第225頁。B56陳垣《道家金石略》第931頁。B57參見《道藏》第19冊第667頁。B59、B75、B76、B77、B78、B79《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2冊第295頁、第295頁、第318頁、第343頁、第358頁。B60、B61、B64、B65、B66、B67、B68、B69、B70、B71、B72、B73、B74《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第229頁、第230頁、第182頁、第187頁、第188頁、第201頁、第203頁、第205頁、第209頁、第212頁、第227頁、第230頁、第232頁。B62《道藏》第5冊第573頁。B63《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第166頁。按張宗演應為三十六代天師,不是四十代天師,當為《元史》之誤。B80、B81、B83、《元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冊第72頁、第78頁、第128頁。B82、B86、B87第2冊第354頁、第280頁、第377頁。
B84、B85《道藏》第19冊第641─642頁。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卿希泰,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推薦閱讀:
※政策解讀丨全國各地養老機構星級評定規則與標準述評
※中國各地都是怎樣看待普通話與方言關係的?
※澳門的現金分享計劃是「懶政」嗎?
※政策紅利頻出,中醫藥產業未來5大趨勢
※汽車下鄉政策若重啟,汽車市場能否迎來新一輪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