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四個大有來頭的古鎮,你知道嗎?

一、甘肅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青城古鎮

青城古鎮位於位於甘肅省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也是甘肅省古民居保存較為完整、非常難得的古鎮。景區內主要是古建築、古民居群,對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風情有一定歷史價值。先後有《老柿子樹》、《黃河浪》等電視劇在此選景拍攝。

據史記載,青城古鎮為宋仁宗年間秦州刺史狄青巡邊時所築,所以叫青城。歷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煙為主的貨榆中青城古鎮榆中青城古鎮(9張)物集散地,水陸交通發達,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雲集,泊來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風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現存的50多處民宅四合院古建築,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些民宅絕大多數是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建築,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個村。其中有明代建築一處,清代建築33處,民國建築15處。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處,比較完整的四合院18處,殘缺的有14處,僅存門樓的有16處這些古民居的磚木雕刻藝術也非常精湛,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牆肘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戶,處處都有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大多通過象形、會意、諧音等手法構求藝術語言,來托物寄情。在這裡遊客既可看到古香古色的明清民居,又可在動聽的青城小曲《西廂調》,還可觀看精彩刺激的斗羊表演,體會到獨特的黃河古鎮水岸民風。

二、甘肅四大名鎮之首——碧口鎮

碧口鎮原名碧峪口、碧霞口,位於隴南市文縣的東部,白龍江的下游,它與通渭縣馬營鎮、永登縣紅城鎮、華亭安口鎮並稱為「甘肅四大名鎮」,又因1949年以前,碧口是甘川兩省的水旱碼頭,商賈林立,而列於甘肅四大名鎮之首。

碧口,原名碧峪口、碧霞口。多為四川經商落戶移民,語言、服飾、習俗、民宅無不和巴蜀大地同出一轍,故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之說。碧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掘響浪漢代墓群出土的銅器表明,兩漢時期這裡就有農牧活動。明清以來,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龍江、嘉陵江兩百里水道,成為水上「絲綢之路」,商船列隊,搏擊驚濤駭浪,號子聲聲震峽谷,縴夫肩上的纖繩溝通了甘、青與巴蜀的聯繫。清朝乾隆以前,碧口的馮家溝只有十幾家茅舍。當時。四川來甘肅的舟輯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廟行店,後遷至肖家壩的旋灘,乾隆初年遷至碧口。至此,碧口成為繁華興旺的水陸碼頭,甘肅、四川的物資集散地,木船沿白龍江入嘉陵江可直達重慶。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藥材、土特產品運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帶日用物品進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須經過碧口集散。商賈雲集,交易興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會館5處,藥材行棧40多家,古鎮名播隴原,享譽華夏,為甘肅四大重鎮之一,有「小上海」之稱。隨著水運業的日益興旺,碧口古鎮繁華至極,各地客商紛紛解囊建館修宮,一時間工商船幫會館林立,成為商鎮發達的象徵。江西會館三元宮、四川會館川主宮、陝西會館忠義宮、船幫之所魯班廟等,各具風姿。清乾隆七年(1742年)開始修建以供奉鎮江龍王為主的紫雲宮,為船幫會館,俗稱王爺廟,歷時六十載建成,至民國十八年(1929年)經兩次修葺,此廟富麗堂皇,宏偉壯麗,為鄰近諸省少有。同時帶建有不少廟宇,如紅廟子、南山寺、土地廟、響浪寺等。

民國初年,碧口街居民500餘戶,2000多人,除本地十幾戶張姓農民外,余者皆為外來商族。每日來碧馱運騾馬100多匹,肩挑背負及來往客商1000多人,每逢集日四鄰農村來趕集交易者尤多,市場喧嚷繁榮,行人擦肩接踵,日商品交易額達八九萬元。碧口可謂萬商雲集,遂成為甘肅四大名鎮之冠。民國年間,碧口陸續增設了煙酒營業稅局、直接稅局、特稅局、海關稅局等稅收機關。抗日戰爭後期部分海關淪陷,藥材出口滯銷,經營藥材的商家改營大煙生意,碧口至此大煙生意交易躍居全省首位。年稅收曾多達兩萬多銀元,佔全省稅收的一半以上。民國十六年(1927年),碧口統捐局達七萬六千元(銀圓)。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征地價稅六萬六千多元,碧口經濟之繁榮由此略見一斑。民國後建碧口公園,其內有園亭樓廓、動物園、抗日樓、書畫院、城隍廟、文廟等,可見古鎮歷史的繁榮。清代有詩《碧峪鎮登紫雲宮樓》為證:紫雲樓閣最高層,遙眺關河遠是增。山勢千重盤隴蜀,江聲一氣赴嘉陵。川原形勢仍古今,人數代遷感廢興。今日皇圖垂鞏固,須知寰海水清澄。1933年新建碧山公園,大禮堂門口有一聯云:碧山巍峨緊關秦嶺千重鎖,白水洶湧衝破江河萬里濤。

三、甘肅十大古鎮之一——禮辛鎮

禮辛鎮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西北,是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有悠久的歷史,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該鎮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果樹種植業,另外藥材種植業也發展得較好。

禮辛街有凝瑞門,有雒濟民、李正德先生對聯兩副:「禮讓是遠古遺風,溯源究底,五千年漫長歷史,縱彩陶石斧不言,誰能抹煞;辛勤為斯邑本色,播雨犁雲,卅七載大好時光,即舜日堯天何敵,人盡謳歌。」「廣袤一條街,想開了,天也空,地也闊,風月天邊堪共賞;上下五千年,銘記著,失亦得,窮亦通,青史有卷任評說。」在甘谷北山鄉鎮中,禮辛鄉真有點歷史的歲月滄桑了。彩陶石斧暫且不論,一钁頭下去挖出一部五千年歷史更是後話。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設禮辛里,禮辛成為和城鎮、永寧鎮並列的縣內三大集鎮之一。禮辛以其土瘠民勤、淳樸好禮而得名。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即為禮辛鎮,作為全縣最早的集鎮之一,處於甘谷、通渭、武山三縣交匯處的禮辛文化,一開始就表現出一種兼收並蓄的多元文化特徵。禮辛商貿活動發達,操著各種方言的商賈們在商業交流中,同時也交流著一種文化。處於多種文化交匯地帶的古鎮禮辛,像一座沉澱池,讓所有優秀文化在禮辛鄉沉澱後,再雜以禮辛色彩。當商業活動為文化交流搭起一座平台時,這種在文化的翅膀上躍動的商業文化,一開始就表現為高屋建瓴的大度和大氣。

四、梨園之鄉——什川鎮

什川為蘭州東南部,距市區約20公里,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甘肅巡撫在今什字中心修築"什字川堡"而得名。什川歷史悠久,曾是黃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漢代就已經很有名氣,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歷史傳說優美動人。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風光秀麗的萬畝梨園,美麗動人的神化傳說,使之成為蘭州近郊的一處「世外梨園」。大小峽水電工程的建設,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又為什川平添了新的發展契機。一位歷史名人遊覽什川後賦詩讚美:"一席地兮一帶川,樹木花光四季妍。駝石古、水車園,朝暮人爭峽口船。樓台美如畫 ,魁閣聳山巔。誰言此地無神仙,桃園猶不遠,彷彿在眼前"。把什川的秀麗風光表現的淋漓盡致,使人產生無限遐想和嚮往。原甘肅省委書記李子奇觀賞什川梨花會後讚不絕口即興賦詩:「誰說清明雨紛紛,什川梨園香雪雲。春風過處銀箔降,梨園頓勝聚寶盆」。原省委書記宋照肅於2001年3月25 日來什川視察,觀看全景後讚不絕口的說到:「這兒離蘭州很近,蘭州鬧、什川靜,有鬧有靜的;真是世外桃源-什川鎮」!並囑咐隨行的甘肅日報和甘肅電視台記者「要全方位、多角度、大篇幅的將世外桃源介紹給世人,讓大家都能來看看」。台灣的一位客商曾感嘆:「太美了,來到什川彷彿置身於江南,使人流連忘返」。由此可見,開發什川迎合了眾多人的願望,是什川人民走向富裕的希望。因此,開發旅遊資源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必須抓緊抓好,抓出成效,使之在西部大開發的建設中顯示其因有的價值與奉獻。2004年已被國家六部委和省體改委確定為全國、全省重點小城鎮之一。

甘肅味道微信公眾號【gansuweidao】

推薦閱讀:

《甘肅省道路運輸條例》解讀
甘肅90後:沒人質疑整個官場,面對「折達」,我們努力奮進!
甘肅省隴南市康縣景區之白雲山森林公園【圖文】
和甘肅人喝酒是什麼樣的體驗?

TAG:古鎮 | 甘肅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