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斯人故去 豪氣猶在: 梁啟超故居

斯人故去 豪氣猶在: 梁啟超故居 

 

 京華名人故居新探——尋訪變法維新者梁啟超故居    北京市東城區北溝沿衚衕,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衚衕。衚衕里23號宅院,曾經居住過一位在中國近代史上塗下了濃墨重彩的人物。他就是梁啟超。陋屋難掩浩然氣    梁啟超故居位於衚衕西側,正門朝東。雖沒有象徵身份與地位的豪華門樓,但西式風格的大門彷彿也透露出主人的「維新情結」。聽住在這裡的居民說,大門外以前有兩塊很大的上馬石,如今已不知去向;門檻以前是用青石所做,由於訪客眾多踩踏變形,也已經撤換。

    門前的幾棵大樹,主枝幹全部朝向東方,如條條巨龍騰空而去,氣勢浩然,而枝葉則在整條衚衕上空伸展開來,把兩側的房屋連接在了一起。故居與普通民宅不同,臨街的房屋非常高大。

    故居內部為一個坐西朝東的三進四合院,主要建築現在尚存。走進院中,好像走進了迷宮,狹小的通道兩旁儘是居民自建的房子,原來的老房子已被團團包圍,只能從房頂的高度來判斷。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院中」啊 。

    走進大門右轉,是一座油漆斑駁的木垂花門。往裡走不遠是一處抄手游廊,殘破不堪,頂部已露天,只剩下像魚骨似的一根根木椽。院中當年的假山、花園、養魚池,早已不復存在。看著房檐上殘存的考究的雕刻,我仍能想像並感受這深宅大院當年的寬敞與氣派。

    「當初我們剛來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小磚房,院子非常寬敞,」在這座宅院內居住了30多年的崔大媽講:「記得當時孩子們白天還在院內的空地上踢足球。」

    故居對面,隔著衚衕,還有一個極小的院子,門口牆上嵌著寫有「梁啟超書齋」的石匾。另尚有南邊的馬廄亦還存在。梁啟超故居現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憂國憂民圖維新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這是梁啟超在《讀陸放翁集四首》中寫下的詩句,更是他一生憂國憂民的寫照。

    北溝沿23號不但記錄了這位歷史巨人在北京的生活,而且也記錄了他一生的思想和信念。

    從呼籲變法的「公車上書」到提倡君主立憲,再到反對復辟帝制,梁啟超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其內心的矛盾和政治主張的「多變」,也完整地記錄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艱難的思想歷程。

    在那苦難歲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張屢屢因時而變,但為人處世的原則始終未變。梁啟超崇拜墨子的人格,自稱任公。他一直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一直沒有脫離政治,甚至連袁世凱都想拉攏他。

    當梁啟超發現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的時候,毅然寫出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對袁世凱的復辟企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袁世凱得知此事大為驚慌,派人找到梁啟超,開出20萬元的高價請他不要發表這篇文章。這個賄賂價格竟高出僱人暗殺孫中山的賞金1倍。梁啟超不但拒絕了這份厚禮,還把這篇文章抄錄了一份送給袁世凱。有人問他說何必要自討苦吃,他回答:「我寧願過逃亡的生活,也不願在混濁的空氣中苟且偷生。」

    在北溝沿23號里,庭院本有一張石桌,本欲供梁啟超休閑時用,但他卻時刻身帶筆墨,常常在這裡記錄下自己救國為民的思想火花。現在石桌雖無,但周轉於庭院內,仍能感受到梁任公思想之厚重。

    胡適評價梁啟超寫的文章時說:「在那個時代讀這樣的文字,沒有一個人不受他的震撼感動的。」啟蒙運動先驅者    梁啟超給那個時代的中國帶來一股清新的思想源泉。作為啟蒙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把國民性教育視為民族振興的基礎工作,對國人在民族危亡之際表現出的麻木、愚昧,給予猛烈的抨擊。

    詩人黃遵憲曾對梁啟超的文字作了這樣的評價:「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中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的確,就是憑藉優美的文筆和對中國社會的深刻洞察,再加上樑啟超天生具有宣傳家的素質使他在中國輿論界「執牛耳」。

    梁啟超死後,有人獻上一副輓聯,算是對梁任公一生的概括吧:三十年來新事業、新智識、新思想,是誰喚起?百千載後論學術、論文章、論人品,自有公評!    梁啟超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人物。他的這些思想,通過他的激揚流暢的文筆,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青年,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20世紀早期,青年毛澤東極其崇敬梁任公,受「新民說」的啟發而創立了「新民學會」;胡適自稱「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思想上「不能不跟他走」;郭沫若認為青年學生沒有人不「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並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魯迅棄醫從文、推動改造國民性,可以說直接來源於「新民說」。至今,我國學術界關於梁啟超的著述仍然方興未艾,正好印證了梁啟超的精神與思想的恆久魅力。

    梁啟超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啟蒙宣傳家,他所廣泛介紹的嶄新的人生觀、歷史觀、文藝觀對包括魯迅、郭沫若等在內的一代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物小傳    梁啟超(1873年—1929年)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子、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他自幼聰慧好學,有神童之稱,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曾隨康有為學習3年,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他是戊戌變法運動的中堅分子,曾協助康有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和強學會支持變法運動。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1898年創辦《清議報》,在上面著文記述和評價戊戌政變。1902年創辦《新民叢報》,同年在《新小說報》發表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梁啟超對於晚清的文學具有多方面的影響,他曾提倡「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這篇文章中將小說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文學創作方面,他的散文最為著名,其作品《少年中國說》慷慨激昂,如行雲流水般渾然天成,頗能代表他的風格。他還是一位學術大家,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的著作主要收入了《飲冰室合集》中。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6年12月22日
推薦閱讀:

學校老師的鄧小平故居之旅
毛澤東 故居和祖墳_花開了
毛澤東故居風水形法獨見
北京著名書法家劉俊領《小平之光》書法長卷捐贈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考察孫中山故居及其祖墳風水

TAG:梁啟超 | 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