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講記
凈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家請放掌。
從大乘佛法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在宇宙間有兩種強大的力量可以改造我們的生命:第一個就是我們心靈的力量,第二個是佛陀的力量。這兩種力量加起來的話,會改造我們的生命,使令我們離苦得樂的。
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有三種的差別情況:有一種人是完全仰仗自己的心力的,比如說小乘的禪觀,他在整個修學當中,完全是向內觀照的。所以他整個修學,身業也不禮拜佛陀,口業也不稱念佛陀,意業也不觀想佛陀,身口意三業跟佛陀是不相應的。他完全靠自己的內心的觀照,來調伏心中的煩惱。當然,這樣的情況會有個結果,就是非常辛苦,入道多辛苦。因為你要去面對自己無始的業力,你完全拒絕佛陀對你的加持。你必須單獨地去面對你的業力,是相當辛苦的一個抉擇。
那第二種人是完全仰仗佛力,他對佛陀是有信心的。但是他內心的正念非常薄弱,他忽略自己心靈的力量,內心很多很多粗重的妄想。這種情況因為內心的妄想的干擾,其實佛陀對我們的加持也非常有限。我們可以說這樣子的念佛,事倍功半,因為你的心跟佛陀之間,中間有一層很粗重的妄想障礙住了。所以完全仰仗他力這種心外求法,也不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方式。
所以澫益大師對凈土宗的開示,認為說,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所謂以心力來感動佛力。也就是說,我們修凈土宗的人,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他永遠是處於被動的狀態,佛陀是不能主動加持我們的,我們必須要釋放一種對佛陀的信仰,對佛陀的憶念。你的心力要釋放出去,佛陀才能產生感應的。佛陀的力量只能做一種被動的配合,他不能主動加持你,所以你釋放的力量是一分,佛陀加持是一分;你的釋放的力量是十分,佛陀對你加持是十分。所以凈土宗的成功來自於感應道交,是心力去感動佛力,佛力再加持心力,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的。
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念這句佛號之前,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它背後到底有哪些力量,我們必須要有所了解。因為你要憶念佛陀,你的基礎在於正見。如果你對於佛陀的力量是非常的生疏,你沒辦法憶念佛陀的。我們不能夠去憶念一個生疏的東西,不可能!所以正確的了知,是所有修學的基礎。所以我希望我們透過三天的學習,讓我們知道,在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背後,到底有哪些力量在加持這個佛號。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在憶念這個佛號的時候,到底是啟動了哪些佛陀的功德。那麼透過這樣的學習,你再對這個佛號憶念的時候,你就有一個很深刻的歸依的心情,因為你真正了解這句佛號了。我們希望把這個四十八願介紹過以後,讓你更了解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真實義。
好,我們看講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次只是一個選讀,將比較有代表性的選出來做說明。這當中,將述此義,大科分三:有三大科,第一科,總標凈土的殊勝。這個凈土法門在整個佛陀的教法當中,它到底有什麼殊勝的地方?它的特色在哪
里?這是第一個我們要說明的。第二科,別明四十八願,第二段我們就正式說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內涵。這當中分兩段,第一個我們先介紹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五個願,這五個願在善導大師說是最重要的,就像一個樹的根本。那麼第二個我們再介紹其餘的諸願,就像從樹根開展出整棵樹的枝葉花果,我們是從核心五願跟其餘諸願,從根本跟枝末,來發明四十八願。最後我們做一個總結,結示勸修,說明我們心力跟佛力怎麼樣來交互運用,心力跟佛力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好,我們看第一段的總標凈土殊勝。
凈土宗的傳承,最早我們先講到印度的傳承。印度的傳承,最早提倡凈土法門的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佛陀滅度七百年出世,他的一個重要的作品就是《十住毘婆沙論》,這當中的《易行品》,他提到了一個難行道跟易行道的概念。龍樹菩薩說,在整個大乘佛法當中,你所選擇的道,就是我們的成佛之道,這個道路的確是有難跟易的差別,我們看什麼叫難行道。他說:「唯靠自力,勤修戒定慧,於無量劫,捍勞忍苦,次第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豎出三界,歷劫修證,是為難行道。」那麼易行道呢?「仰賴佛力,一心執持名號,得佛願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圓成菩提,是為易行道。」
我們在修習成佛之道,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完全仰仗內心的力量,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先持戒,靠戒法來對治身口的過失,靠止觀來對治內心的顛倒。這種戒定慧要經過無量劫的
時間,這當中當然是種種的辛勞,因為你完全拒絕已經存在法界的佛陀力量,你採取的方式是完全內觀的方式,你跟外面的佛陀的力量完全不接觸的。這樣子你必須要很辛苦地面對你的見思惑——三界的煩惱,跟界外的塵沙惑跟無明惑。以這種次第的、直立的方式來離開三界,這當中當然是內憂外患、非常辛苦,這叫難行道。那麼第二個是易行道,就是仰賴佛力。我們除了在修習戒定慧的過程,我們有一些對佛陀的禮拜,或者是稱念,或者是觀想。總之,你一天當中,你的身口意三業跟佛陀有所相應,三業相應。這個時候,當然最有代表性的是口業的稱念。在凈土宗整個身口意的三密相應當中,對於口業是特別重視的。就是用口業來執持佛陀的聖號,這個是最簡單的方式。這樣子因為口業的稱念,就跟佛陀感應了,得到佛陀願力的加持,這個時候我們成就不退轉,可以疾速地圓成菩提。因為在佛力的加被之下,相對來說是容易的。
這個難跟易,龍樹菩薩講出一個譬喻,他說:我們今天要到一個目標去,你可以選擇走路的方式——爬山、越嶺,那當然很辛苦了;你也可以選擇坐船,那麼坐船相對來說,你就很輕鬆了,因為這個船會自動帶你到彼岸。那麼你自己的走路,就是你選擇難行道;你坐船,乘風而去,這個就是選擇易行道,有佛力的加被。
但是這一段的傳承,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在龍樹菩薩他提出難行道、易行道的時候,這樣的一個概念跟我們現在的凈土宗還是有所不同的。第一個,他那個時候的憶念佛陀的聖號,是指的十方諸佛的聖號,並沒有單單指的阿彌陀佛。比如說,你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你憶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你是觸動本師釋迦牟尼
佛的本願;你念藥師佛,你就跟藥師佛的本願功德感應道交。所以他這個時候的執持名號,是指的十方諸佛。這是第一點的差別,不是單指阿彌陀佛。第二個,在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他並沒有求生凈土的概念,他只是憶念佛陀的聖號,得到佛力的加被,來消除我們的業障。所以他整個修行的概念,還是求增上生的,來生還是在三界流轉,只是他每一生當中,都求佛力的加被,所以並沒有求生凈土的思想。早期的凈土思想,並沒有特別地強調求生凈土。這個是在我們佛教當中,除了釋迦牟尼佛宣說凈土以後,在歷代的祖師當中,最早提倡凈土的就是龍樹菩薩,因為他提出了難行道、易行道的觀念。
第二個值得我們一提的是天親菩薩。這個天親菩薩是在佛陀滅度九百年出世,也就是晚了龍樹菩薩兩百年。天親菩薩,他根據《無量壽經》做了一個《往生論》。在《往生論》當中他就提出比較完整的凈土的概念。在《往生論》開頭的第一個偈頌,他講到一個觀念,他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這個偈頌等於是代表整個《往生論》的中心思想。這個偈頌有三點特色:第一個,它首先提到了願生安樂國,也就是念佛的目的不只是消業障,念佛的目的是要去求生凈土的,是要改造你的生命的受生的一個環境。所以,在整個凈土宗,最早提出求生凈土的概念的是天親菩薩,願生安樂國。第二個,他歸命的是無礙光如來。天親菩薩在諸佛當中特別地把阿彌陀佛——這個無礙光就是阿彌陀佛——標出來。因為在諸佛當中,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非常的特別的,我們在後面會說明,為什麼十方諸佛以阿彌陀為第一呢?因為他的本願功德,他在設計這個本願的時
候相當的完整。所以天親菩薩他提出了憶念阿彌陀佛的概念。我們前面講到他提出了往生的概念,第二個阿彌陀佛的概念,第三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提出了一心歸命的概念,就是你身為一個生死凡夫,你怎麼用你的心力來感動存在法界的這四十八種力量呢?靠的就是你那種強烈的歸依的心。這說明了整個凈土的因跟果。凈土宗的因地就是一心歸命,而它的果地功德就是願生安樂國。
所以,到了天親菩薩,就把整個凈土宗的因果講得非常的詳細,甚至於他把什麼叫一心歸命,他提出了五門:禮拜、讚歎、作願,這個是成就你內心的禪定,來止住你的妄想,因為我們妄想太多,我們很難一心歸命的,你就不是一個心,是很多心。首先,你必須用佛號來安定你的內心。然後觀察,你透過智慧的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跟極樂世界的功德,你內心當中做出正確的抉擇,你來生應該到哪裡去,所以這個觀察是一種智慧,對治我們過去的顛倒;第三個迴向,就是修大悲。你前面在佛號安住,最後的觀察,確定你未來生命的目標,這個都是你自己的受用,你應該把這樣的功德跟一切的法界眾生來分享,所以這個迴向就是把你前面的止觀的功德來施捨給眾生。也就是說,在整個印度的傳承當中從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的概念,到最後的一心歸命、求生凈土,到這個地方都是屬於印度的傳承。
好,我們看中國的傳承。那麼中國的傳承當中,最早提出來的應該是北魏的曇鸞大師,但是把它講得更完整的是曇鸞大師的
一個弟子叫作道綽大師——唐朝的道綽大師。道綽大師他提出了一個聖道門跟凈土門的觀念。他說什麼叫聖道門呢?「於娑婆世界,但憑自力,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法,名聖道門。」那麼凈土門是「稱念佛名,乘佛本願,往生凈土,入聖得果之法,名凈土門。」我們前面在整個印度的傳承當中,已經講到了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然後求生凈土。但是在古代的印度對凈土宗的觀念,雖然是求生凈土,但是在時間上並沒有相當的急迫,並沒有說來生馬上求生凈土,並沒有這樣急迫。那麼到了中國傳承以後,就把凈土宗發揮得更詳細了,他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末法時代的概念。就是,我們現在生長在一個娑婆世界正法、像法、末法的時代,也就是一個五濁惡世的時代。五濁惡世的時代,就是我們本身所生的環境非常的惡劣。所以,在這樣的一種染污的因緣的誘惑之下,如果我們只是靠自力來斷惑證真,這樣子,這個聖道門已經是不可行了。所以,到了末法時代的概念,就變成凈土門的興盛,所謂的稱念佛名,乘佛本願而往生凈土,這個就是凈土門。那麼在最早提出凈土思想的道綽大師他說:一個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這個菩提心本身它的善根非常的脆弱,「譬如小樹未成,歷經暴雨,終為所折。」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我們在娑婆世界礪練,就像一個小樹,歷經很多很多的暴風雨,我們的善根很容易被暴風雨所傷害。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五濁惡世,會釋放很多的色聲香味觸法的誘惑,我們的菩提心是經不起這樣誘惑的,就產生一種退轉的力量。
所以到了道綽大師,除了一心歸命、求生凈土的觀念以外,又加上了一個娑婆世界所謂的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概念。那麼
這樣子的意思就是,求生凈土的目標是要設定在來生,也就是說,修凈土宗變成了一種背水一戰,你今生非成功不可。我們前面講到的這種印度的思想,在凈土宗並沒有強調說末法時代——因為那個時候還是像法時代;有要求生凈土的概念,但是並沒有說來生一定要去,可能是第三生,也可能第四生,也可能第五生。所以,到了中國傳承以後,把凈土思想就開展得更完整了,因為它加上了末法時代的概念,就是說,你基本上是別無選擇的,也就是說,你今生要不成就,你來生修行更困難。因為它整個趨勢是往一種末法時代、生命是往墮落的方向在發展,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到了道綽大師,他在發明凈土思想的時候就講得更加的迫切了。
好,到最後我們提到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他的凈土思想,是把整個印度的思想跟整個中國的道綽大師的思想做一個總結。那麼他的凈土宗的思想,他提出六個字,所謂的他力門、果地教。他力,這個他力,指的是佛力,他認為說,我們今天實在是沒有需要完全仰仗心力來面對自己的業力,你應該要試著把存在法界當中的這四十八種力量,把它轉成你的力量。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創造了四十八種力量,我們沒有理由拒絕這四十八種力量,你沒有必要。除了你自己的心力以外,你要想辦法把四十八願的力量轉成你的力量,所謂的他力的思想、他力門,使令我們業障消除、福慧增長。這個概念是來自於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因為在早期的念佛,是偏重在今生的安樂,偏重在消除罪障,偏重在增長福慧這一部分。那麼果地教就是重點了,你不但是要今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你的重點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因為
這個五濁惡世,你已經不能再呆下去了,你應該往生到有佛陀住世的凈土去。所以說,印光大師等於是把前面的今生的安樂跟道綽大師求生凈土的來世的解脫,把它結合起來。所以他的整個凈土思想,總而言之,就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就是我們一個念佛的心,你透過你對佛陀的憶佛、念佛、一心歸命,直接進入到彌陀的本願海當中,所謂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當中已經包括了現世的安樂,也包括了來世的解脫,都在這句佛號當中。
那麼我們從龍樹菩薩、天親菩薩、道綽大師、印光大師這四位大師的學習,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概念,就是凈土宗的特色,簡單地講就是下手易、成就高。因為你在因地當中,你準備的資糧是非常的簡單,我剛剛講過,你只要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憶念佛陀,你就能夠去啟動四十八願。你只要把這個門找到,得其門而入,得到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你就能夠現世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你也可以在來世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那麼這種他力的法門,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做說明。這個是在《凈土聖賢錄》提到的一個公案。說在唐朝四川的地方,有一個出家法師叫作雄俊法師,雄是雄壯的雄,俊是英俊的俊。這個法師他在家的時候是學外道的,後來接受佛法以後,就歸依了三寶,甚至於出家。但是這個法師他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很喜歡撥弄是非。到了僧團以後,經常地去撥弄是非,造成僧團很大很大的傷害。那麼這個法師有一天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突然間就往生了,被兩個小鬼抓到陰間去了。這個時候,閻羅王就打開他一生當中的功過格,一看,哎呀,你這個人一生造這麼多口業,你應該到拔舌地獄去。正當閻羅王判定他到拔舌地獄的時
候,這個法師就講話了,他說,閻羅王啊,我一生雖然造了很多口業,但是,我也很認真地念佛啊,我每天晚上都很認真地念佛啊,在《阿彌陀經》說,我們能夠很虔誠地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麼,我如果念佛的時候,見不到佛陀,不能跟佛陀感應道交,三世諸佛就是妄語!他對佛陀很有信心。他講完以後,就很虔誠地念佛。因為在痛苦快要出現的時候,他內心特別虔誠,一心歸命。這個時候他一念佛,他的身體就放大光明,因為跟佛陀感應道交了。那麼閻羅王就非常害怕,也可以說非常恭敬,就把他放回來,再增長他的壽命。那麼這個雄俊法師從閻羅王那邊回來以後,他這個時候得到教訓了。他回來以後,就到西安的一個寺廟裡面,就開始好好地用功念佛,經過四年的時間、四年的用功,就在某一天晚上當中安然地端坐往生,異香滿室。
那麼我們今天要問一個問題,就是說,這個雄俊法師,他的業障即將現前,為什麼他的生命能夠產生這麼大的轉變呢?因為他啟動了彌陀的加持力,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當中是受業力在主導的,就好象說,你今天踢了一個皮球,正常的情況,它會往你這個方向去走,但是突然間你在旁邊又加一個力量,就會讓這個皮球的方向改變。雖然業力不可思議,但是佛力更不可思議。
在龍樹菩薩的《智度論》上說,佛陀有兩種功德,第一個是佛陀的善根,是佛陀心中的智慧,第二個是佛陀的福德,佛陀的加持力。龍樹菩薩說,佛陀的智慧這一部分不能跟眾生分享,佛陀心中的智慧,他不能把智慧送給你,這一部分他做不到。但是佛陀的廣大福德可以跟眾生分享,他可以把他無量劫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種福德跟大家分享,但是他的
條件,就是你要能夠去啟動他的四十八願的這種功德,你要產生一心歸命。所以,這個他力門的意思就是說,你要怎麼樣去把存在法界的這四十八種力量轉成你的力量,轉他成自。凈土法門的目的就是說,現在四十八願已經是佛陀創造出來了,你不用去修了。但是,重點是這四十八願,你怎麼樣把這四十八願轉成你的力量。在現在的商業上有一句話叫作「馬到成功」。「馬到成功」的大意是說,你現在每天再怎麼樣練賽跑,你一輩子你就跑不過馬。你一輩子跑不過馬,但重點是,我們不一定要跑過馬,我們騎在馬上就好了,對不對?你幹嘛要跑得過馬呢?你騎在馬上,馬一到的時候,你也到了嘛!那麼也就是說,我們修行當中,其實我們有很多選擇嘛!我們不一定要自己單獨地面對業力嘛!既然阿彌陀佛他發明了四十八願在這個法界當中,我們可以去善加運用的,可以善加運用的。
當然重點是,你必須要透徹地了解,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之上,你對一個陌生的東西,你不可能把生命靠上去的,不可能,不合乎人性。你在一個障礙現前的時候,你在臨命終的這樣一個急迫的情況,你能夠在加護病房,把你這一念心完全交給佛號,那你必須對佛號有全面性的了解才做得到,要完全地了解,你才能夠拔除你心中的疑根,才能夠做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所以我們現在從這樣的傳承,我們知道佛力不可思議。但是,你要把佛力轉成你的力量,你要先了解它,你才能夠產生正確的歸依。
好,接著我們就講完這個凈土宗的特色。它的特色就是他力門、果地教。我們看下一段,甲二的別明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願,古德解釋四十八願是分成兩段的。第一段先介紹前面的五
願,所謂的核心的五願,或者說根本五願。那麼這五個願其實是包括了整個凈土的因果,前面兩個願住定證滅願跟光明無量願,這兩個願是約著凈土的果地的功德來說的,那麼後面的第四、第五是約著凈土宗的因地、往生的因地,第三願諸佛稱嘆是通於因果,通於因、也通於果。我們先看第一個住定證滅願,請合掌,我先念一遍: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這個是約著你往生以後的功德。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憶念這句佛號,我們產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首先去感應到的一個願就是這一個願,住定證滅願。這個願我們把它做一個大義的解釋。設我得佛的意思怎麼解釋呢?就是說這個願,剛開始只是阿彌陀佛,也就是法藏菩薩他心中的一個願望。但是,等到法藏菩薩成佛以後,這個願望就變成了存在法界的一種功德力了,就不再只是一個願而已了,而變成一個真實的功德。所以這叫「設我得佛」,就是一旦我成佛以後,這以下的願望就會變成一個真實的力量。什麼樣的力量呢?就是我國中的天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所以極樂世界的眾生只有兩道,要麼天道、要麼人道。
在極樂世界這種帶業往生的這些天道跟人道,在他的生命當中有兩種的功德:第一個,就他現在來說,他安住在一個「正定聚」,這個「正定聚」簡單地說就是保持在一種大乘的正念。大乘的正念包括了菩提心、包括了空正見,也就是說你今天只要是往生
到極樂世界,你的那個明了的心跟極樂世界的外境接觸的時候,你永遠保持在一種菩提心,也保持在一種空正見的狀態,這個叫做大乘的正定聚,這種情況在一般的聖道門要到初地以上才做得到。那麼因為極樂世界的環境特別的清凈,所以它能讓你保持正定聚,這是指的現在的功德。第二個指的你未來的功德,你到極樂世界,你未來的前途如何呢?必至滅度,你決定可以成就大乘佛果的大般涅槃。也就是說你往生極樂世界以後,你在這一期的生命當中,你就決定可以成佛。那麼假設不如此的話,阿彌陀佛就不取正覺。那麼既然阿彌陀佛成佛了,也就是說這個願望就是已經實現了。
那麼這個願在整個四十八願當中是列為第一個,核心的五願的第一個,也就是說,你往生極樂世界所代表的意思,就是你即將要成佛的意思。你在這一期生命當中,你不必經過死亡,你就是即將要成佛。因為你現在是安住在正定聚,你未來就是必至滅度。這是我們說的不退轉的功德。我想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修行,最大最大的障礙就是退轉,因為我們的內心世界有善念、也有惡念,所以我們一個人,我們往往一個人,我們是一個天使,又是一個魔鬼,我們的心中是善惡具足的。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認為你是好人,還是你認為你是壞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很難講。很難講啊!因為你的心有善的功能,也有邪惡的功能,那就看這有什麼環境來刺激你了。你遇到不好的環境,你就起惡念了。所以在一個初心的菩薩當中,我們選擇一個非常良好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極樂世界它為什麼能夠保證你不退轉呢?因為它整個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是清凈的五塵。也就是說我
們今天在娑婆世界,我們為什麼要歷經這麼多的時間來修學?因為我們會退轉。
這個退轉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我們的內心本身很容易產生物化,就是受物質的干擾產生退化,因為我們的心是動態的,它不是一條線,它不是靜態的。我們的心是動態的,那麼動態的情況呢?不進則退。只要你長時間沒有熏習佛法,你的正念就退,因為它是動態的,它不可能保持原點。你不可能說你的心念跟昨天完全一樣,不可能。你不是進,你就是退。所以我們本身很難能夠堅守本心的,很難,心念本身物化。第二個,外在環境的刺激,人跟人之間的相處,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所以,因為內因跟外緣的刺激,很容易退化。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個特點就是,它能夠使令你的菩提心不退轉。這個是約著往生以後的功德,住定證滅願。下一個光明無量願是約著你今生的功德。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第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丙二、光明無量願。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凈土宗的特色,說是他力門、果地教,這個意思就是說,凈土宗它是一個本尊相應法。我們整個生命當中之所以能夠業障消除,之所以臨終能夠往生凈土,其實主要的是本尊的加持力。但是本尊要加持你,你必須對他要產生一種憶念的力量,所以你自己的力量也很重要。雖然最後的結果是佛力加持你的,但是你要去啟動佛力,還是要靠你的心力,就是靠你那
種歸依的心力。所以在整個本尊的相應當中,你要準備的工作就是把你那一份一心歸命的心準備好,你才能夠啟動本尊的功德。而這個地方,你必須要對本尊的功德有所了解。
所以凈土宗,它是先有目標,才有修學。我希望能夠業障消除,我希望能夠往生凈土,有這種目標,那麼我自己做不到,所以我必須仰仗名號的加持,我才憶念佛號。很多人念佛心中是沒有目標的,他也不知道佛號是什麼意思,這種念佛的方式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你沒有掌握一個正確的因緣。諸法因緣生,你沒有掌握一個正確的因緣,就不能產生相應的功德,你就是不得其門而入。所以我們必須先了解本尊的功德有哪些,產生一種信仰,由信仰當中產生一種願望,這個本尊的功德我希望能夠成就,由這個願望的推動再去念佛,那你這樣子的力量就更強大了。所以凈土宗是先有願望、才有佛號的,這個很重要。先栽培信願,才有佛號的。你今天心中沒有願望,只有佛號,這個佛號,它沒有方向,而且,也沒有力量。所以我們了解本尊的功德,可以啟發我們的信心,跟我們對未來生命的願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我們前面講到住定證滅願,這個願是講到你往生以後的功德,是來世的功德。你念佛的時候,你這個願今生還不能夠兌現,但是你來生就會兌現。就是,你只要念這句佛號,你來生能夠保證不退轉,你生命當中只有一直的進步,你決定不可能退步了,直到成佛為止,你永遠保持在一個進步的狀態,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加持。
這個光明無量願是你在念佛的時候,你今生就可以受用得到的加持。你今生,甚至於你在念佛的當下就可以受用的。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我們先做一個簡單的消釋。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在我成佛以後,身為一個佛陀,我身上會發出很多很多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基本上是金黃色的,觀世音菩薩的光明是白色的,地藏王菩薩的光明是青色的,每一個佛菩薩的光明顏色不一樣。所以,阿彌陀佛發出的光明是金黃色的光明,而這個光明的量假設是有限量的話,這個最低的程度不可以少於去照射百千億那由他,這個「那由他」翻成中文就是一個「億」,百千億那由他就是百千億億個佛國。佛菩薩的單位都是很大的,動不動就是一個佛國。一個佛國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照射百千億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其實佛陀度化眾生是有兩種的方法,一個是說法,一個是顯神通。你善根成熟的時候,佛陀直接說法,你善根不成熟,佛陀顯神通,這個神通的表達最直接的,就是放光來接引,放光來攝受。
我講一個小公案給大家參考,這個是在《念佛感應》裡面的。在台灣台中有一個叫陳師兄的居士,這個居士姓陳。這個陳師兄,他是做建築業的,他平常除了上班以外,他每一個禮拜定期會參加念佛共修,所以對這個佛號也有一點的感情。有一天,他晚上睡覺的時候做一個夢,在夢境當中很清楚地看到他一個人沒事就坐在客廳當中,這個門的地方打開,就有一個白髮的老人
走進來。這白髮老人就跟他聊天,聊得很高興。這老人說,你現在沒事,我帶你到一個地方走一走,好不好?陳師兄說,好啊。這個陳師兄就隨這個老人一直走一直走,走到郊外去了。到了郊外的時候,就走到一個很大很大的墳墓裡面去了。這個老人就指著一個剛剛挖一個洞的墳墓說,這個地方就是你應該去的地方,你現在應該下去。這陳師兄一想:這是個墳墓,我一下去就死掉了。他內心當中第一個直覺就是,他不想下去,他拒絕這種力量。但是,他背後冥冥當中有一種力量一直要推他下去。我想我們念佛的人都會有一種反應,就是遇到緊急情況,會把你的本尊現出來,這個時候,陳師兄他就憶念阿彌陀佛。他那個時候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那麼,他在念佛的時候,他就身體上放出金黃色的光明,他自己看得到這個光明。這個光明一現出來的時候,那個白髮老人就消失掉了。那個金黃色的光明現出來以後,空中就出現一個聲音說,某某人,你現在趕快回去。這個時候,他就趕快往回走,回到家以後,他就醒過來了。醒過來想說,我這個夢不是很吉祥,但是,他上班還是要上班啊。
第二天,他上班以後就到了工地。按照慣例,他要帶著工地主任去巡查工地,看看昨天進度做得怎麼樣,今天應該怎麼做。他要帶這個工地主任上去的時候,突然間,有人找他,他就跟工地主任說,你先上去,我把事情處理完再上去。他跟這個客人聊天的時候,那個工地主任上去,不到五分鐘,整個鷹架就垮下來,那工地主任整個摔下來,就腦震蕩當場死掉了。這個陳師兄逃過一劫。當然,諸法因緣生,他為什麼逃過一劫呢?因為他內心當中憶念佛陀,得到佛陀光明的照射,消業障。
我再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隔壁篇的。這個故事講到張師姐,姓張的張師姐。這個張師姐,她以前是一個道教的,因為她身體不好,她就信奉道教,希望能夠消災。後來學佛以後,就歸依三寶,也受了五戒。受了五戒以後,她就不再走那個道教的寺廟。但是,有一天,她過去道教的朋友來找她說,張師姐,我們家附近有一個百姓公廟,很大,今天做一個大法會,你可不可以陪我去?張師姐說,我現在學佛了,我不能參加這個百姓公廟,這是道教啊!她朋友說,拜託你啦,你再陪我去一次吧。那麼張師姐就去了。去了以後,道教的廟拜完以後要燒金紙的。她的朋友去買金紙,張師姐說,你燒這個金紙沒有用的啦,你要對他有幫助,你倒不如念往生咒給他聽就好了。她的朋友就說,那就不要買了,兩個人拜一拜就回去了。回去以後,晚上做一個夢就有事情了。這個張師姐晚上做夢的時候,就看到兩個小鬼,說,唉,你是不是某某人?張師姐說,對啊,我就是啊。這兩個小鬼二話不說就把她拉走,他說:我們大王找你有話。帶到一個好象是衙門的地方。進去以後,中間坐一個非常威嚴的大王,兩邊站了很多的拿著杖子的僕役。這個大王就說了,某某人,你今天到我廟裡面來,妄發議論,結果害我今天損失了不少,我要懲罰你的。就叫旁邊的僕役拿杖子去打這個張師姐。張師姐說,不行,慢一點,我是三寶弟子,你不能隨便打我的,你要打我,我就把我的菩薩請出來。她講完以後,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念念念,誒,她就看到觀世音菩薩拿著甘露瓶從空而降,穿一個白色的觀世音菩薩從空而降,那個大王跟那個僕役跪滿地板。觀世音菩薩就把這個張師姐從那個僕役裡面帶出來,就回到家,就沒事了。
其實,基本上,我們念每一個佛菩薩的聖號,都可以去感動到這個聖號背後的功德。而就著今生的安樂來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光明。其實,諸位你知道嗎?你每念一句佛號,你身上就有一分的光明,我們可能看不到。這個光明是怎麼來的?不是你產生的,是你跟這個聖號的功德感應了。當然,每一尊佛號的光明是不一樣的,因為他本願不一樣。那麼阿彌陀佛的光明在整個諸佛當中是特別的廣大,因為他照的是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在台灣,有一個台大電機系的教授,他姓李,叫李教授,他做一個試驗:就是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其實本身就會發出光明。所以陽氣特別旺的人,比如說你今天走到一個座位上去坐,那邊有鬼神,他看到你他自然會閃開,因為你陽氣旺,福報大。所以,身體健康的人,他本身就是有光明。鬼神他是陰,你是陽,他看到你,他自然閃開的。如果你今天在打坐的時候,你內心專註,你的光明更大,因為你那個磁場更強。所以,有禪定的人,他身上的光明比一般人更強,他的陽氣更旺。身體健康的人有光明,打坐的時候光明更大。在台大電機教授的研究,當你在打坐的時候,再加上念佛,那光明更大,因為你有外力的加持又進去了,有本尊的加持。所以,當我們在念佛陀的時候,我們是得到光明的攝受,這個光明攝受當中,它是可以消除業障的。所以這個地方指的是你在念這句佛號的時候,你現世的安樂,蒙佛光的加持。好,我們看下一個:
丙三、諸佛稱嘆願。前面是講到凈土的果地功德,包括來世的解脫,包括今生的安樂。這個諸佛稱嘆,是通於因跟通於果的。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加以解釋。它的意思就是說,在我成佛以後,十方的無量世界當中有無量的諸佛,每一個佛,當然他出世的目的都是在教化眾生。我希望每一個佛在教化眾生的時候,他必須做到兩點:第一個,要「咨嗟」,就是讚歎的意思,我希望十方諸佛在教化眾生的時候,他都能夠讚歎我凈土的果地的功德,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第二個,我希望諸佛在教化眾生的時候,能稱念我的名號。因為,你能夠成就凈土的功德,它必須有一個橋樑,就是你要稱念他的名號,所以這個名號是往生的正因。如果我們今天只知道果地的功德,而不知道名號,那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去修學。所以說,阿彌陀佛希望透過無量諸佛的金口,來介紹凈土的功德,來介紹凈土的因地。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這個願等於是要十方諸佛來讚歎凈土的因果。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從《阿彌陀經》當中得到印證。你看《阿彌陀經》,這部經有兩個特色:第一個,它剛開始的時候,無問自說,沒有人提問題。「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主動地來宣說凈土法門,這是很特別的。第二個,到流通分的時候,這部經,佛陀沒有交給菩薩來流通,直接由六方諸佛來傳承凈土法門。
從無問自說跟諸佛的稱嘆,這個地方澫益大師說,就表示凈土法門它是有兩個特色的:第一個,它法門特別的廣大,因為它
不簡別根基。如果說這個法門是有特定善根的人才能夠修學,那你就不能無問自說了。既然沒有人提問,佛陀能夠直接開講,就好像我一個醫生,你病人來找我,我連把脈都不用把脈,我就直接開一個阿伽陀葯給你,那麼這個葯一定是怎麼樣?一定要普遍性的。所以從無問自說當中,可以知道這個法門廣大;第二個,從諸佛的流通當中,可以知道這個法門非常的深奧。為什麼我這一念心憶念佛陀的聖號,我一心歸命的心去憶念佛陀的聖號,就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力量?這所謂感應道交,這是一個佛的境界。因為,感應道交必須建立在自他不二的基礎,就是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雖然打很多妄想,但是,把這種生滅的妄想撥開以後,我們清凈的本性跟諸佛的本性是不二的。所謂的建立在一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不二法門,所以這個法門特別的深妙。所以必須要透過諸佛的稱嘆才能夠取信於眾生,菩薩沒有資格。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必須要透過諸佛的嘴巴,來稱嘆凈土的因果,使令更多的人了解這個佛號的殊勝。這個是講到阿彌陀佛第十七個願,諸佛稱嘆願。
好,我們看核心五願的第四段,十念必生願。這個願就非常重要了。我們在往生的因地當中,一個人可以往生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就是靠著十念必生,這一般我們說往生的最低標準;那麼臨終接引是往生的一個高標準。一個是最低的標準,一個是最高的標準,在這當中都被列入了核心五願。前面講到果地功德,這個地方正式說明往生的正因,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願被善導大師列入整個四十八願的願王,因為有這個願,就使令凈土宗變成了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自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這個殊勝的法門之所以能夠普遍廣大,因為有十八願的存在,所以這個十八願,意義就特別的殊勝。以下我們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因為在整個十八願當中,最有權威性的是善導大師的解釋。
我們用善導大師的解釋來解釋這一段願。這個願分成根基、修行跟利益三段。先看它所加被的根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在我成佛以後,這以下的功德它所加被的根基是誰呢?是十方的眾生,這個「十方眾生」,善導大師解釋,就是我們一般的顛倒凡夫。什麼叫顛倒凡夫?我們的內心是做不了主的,心隨境轉,遇到好的環境就造善,遇到邪惡的環境就造惡,譬如空中的羽毛隨風飄蕩,這就是顛倒凡夫。我們沒有真實的覺悟,所以我們控制不了我們的心念。身為一個對心念沒有控制的顛倒凡夫,就是這個第十八願所加被的眾生。這個講到根基。
第二個講到它修行的內涵,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就是信願行三資糧。第一個要往生的條件,也就是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至心信樂,這個「至心」就是真實的心,沒有任何虛妄,真實的,也就是說,你首先要具足一種真實的信心。這個真實的信心,善導大師說,就是一種順從本願的心,你內心當中對本願完全沒有乖違,沒有抗拒,完全地順從。為什麼有些人念佛,他心中把佛號現出來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把他帶走;為什麼我們有些人,在加護病房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沒有現前?我們講過,事出必有因,諸法因緣生,因為你沒有具足它的條件。什麼
是往生基本的條件呢?就是你念佛的時候,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你必須要順從本願。有些人念佛的時候,他是抗拒本願的。
好,我先把順從本願的情況講出來,再說明什麼叫抗拒本願。善導大師提出來順從本願,他提出兩個條件,第一個,你要相信你自身是「業障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沒有出離的因緣。」也就是說,你這一個明了的心在憶念佛陀的時候,你相信你自己沒有能力來救拔你自己。這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你在念佛的時候,你不能打任何妄想,因為你打妄想根本沒有用。我希望諸位注意這句話,你相信你沒有能力,這句話跟修聖道門的人是相衝突的。聖道門他是考慮心力,他完全仰仗心力的,由這個心力來發菩提心,由心力來修六波羅蜜,所以他必須建立一種強烈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在整個聖道門的思考,他是先建立你自己的信心,自力的信心,我一定做得到。凈土宗你相信你自己你就完了,你就打很多妄想。所以,在凈土宗,第一個你要先放下你的自我意識,因為你沒有能力,所以你想什麼都沒有用,你想什麼都多餘的。什麼叫沒有能力?就是你從現在開始,你也不吃飯、也不睡覺、也不工作,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用來修行,你還是不能離開三界,因為生死的業力太強大了。你累積這麼多的煩惱業力,這是無始劫來累積而成的,不是你短時間的幾十年就可以把它消滅的,不可能!因為它產生的過程是這麼的長遠,你修行的時間是如此的短暫,根本做不到。所以,凈土宗,你要能夠一心歸命,你要能夠順從本願,第一個條件,你相信你做不到,你才可以通身靠倒。第一個,你相信你沒有能力去完成離開三界的使命。第二個,你要相信「彼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定得往生。」你要完全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力量來救拔你,他有足夠
的力量。這個時候,你就是所謂的一種真實的信心,你才能夠全心地靠在這句佛號上。
那麼什麼叫抗拒本願呢?善導大師也提出了相反的相貌:你念佛的時候,你心中害怕,你說你是業障深重,你說你是福報不足,所以說你不得往生。善導大師說,這樣子,你懷疑你不能往生,這叫抗拒本願,對十八願產生抗拒,因為你假設阿彌陀佛不能救拔你。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可能有一種經驗,在黑暗當中行走,我們感到害怕,對不對?可能有很多的無形的眾生會干擾你,這個時候你產生害怕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是,當你把你的本尊佛號現出來的時候,你還會害怕嗎?不錯,順從本願。如果你把你本尊的佛號現出來的時候,你還害怕,那表示你假設佛陀沒有辦法救拔你,那就是說你還是沒有通身靠倒,你心中疑根猶在。那這是一個不吉祥的徵兆,你臨終的時候有問題。其實我們的內心是可以測試的,因為你現在的心就是你未來的心嘛,等流性嘛!當然,心是無自性的,你可以透過教理的學習來改變自己。
但是,一個人會往生,臨終的時候招感佛陀的現前,這是非常重要的至心信樂,你要空掉你的自我意識,心中只有佛陀的本願,完全地順從,這個叫作至心信樂。也是整個往生、也是你的生命當中要啟動佛陀力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啟動佛力、感應佛力的關鍵。
第二個關鍵,欲生我國。你把佛力啟動了,你的目標在哪裡?它是一個很大的加持力,你希望這個加持力帶你到哪裡去?
你必須有強烈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目標,除了對佛陀的信心以外,你有一個很明確的來生的去處。
最後一個資糧,乃至十念,這個是臨終的十念,這個「十念」很多古德解釋,就是臨終的十句佛號。不過,曇鸞大師解釋說,不必那麼地強求,你不是說一定要十句、二十句。總而言之,當你能夠產生真實的信心,產生一種決定往生的願望,臨終的時候只要相續稱念,直到凈業成就為止。所以這個十念就是一種相續的稱念,就是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這中間沒有妄想插進來,也不決定說是十念、二十念。總之,你要產生一種相續的稱念,相續稱念佛號。當然,十念的意思就是說,它不是很長啦,一個短暫的稱念。你能夠在臨終的時候,具足一種一心歸命的信心,產生往生的願力,而且產生一種相續的沒有間斷的稱念佛號,而你不往生的話,阿彌陀佛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這是很重大的罪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逆的重罪。第二個,也唯除你誹謗正法。前面的五逆是重罪,這個地方是起邪見,誹謗大乘佛法。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蓮池大師、善導大師、澫益大師都提出同樣的概念,他說: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約著你沒有懺悔來說,你內心當中還是很堅固,沒有懺悔,那就不能往生,構成遮障。假設,即使你有五逆,即使你曾經誹謗正法,只要你在臨命終之前懺悔,蓮池大師說得好,懺悔就是清凈。所以你懺悔以後,你就不是誹謗正法了,因為你懺悔了,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這個地方是約著沒有懺悔的人來說,
扣除沒有懺悔的堅固的惡念的五逆跟誹謗正法以外,其他的,只要具足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是決定往生的。
我們舉一個實際的公案來做說明。在唐朝有一個叫張鍾馗的居士,這個張居士他的家族世代是殺雞的。古代的社會是很保守了,父親做什麼,兒子就做什麼,所以他就繼承了殺雞的行業,一生當中當然殺了很多雞。在臨命終的時候,他就經常夢到很多的雞飛到他的眼前去啄他的雙眼。他一做這個夢以後,醒過來眼睛就非常疼痛。後來臨命終的時候,他就在疼痛當中跟他太太說,你趕快去叫一個出家人來幫我做法會、消災,他太太就請到一個法師叫宏道法師。這宏道法師到的時候就跟他講說:你現在做消災法會完全來不及了,你現在唯一的方式,要趕快憶念阿彌陀佛,這是最簡單的方式,最直接地契入彌陀的功德,其它的法會都來不及了。這個時候,這個張鍾馗居士他是有善根啊,他聽到以後,就很專心地、一心歸命地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念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就自己坐起來說:現在這些雞都已經慢慢消失掉了。過了幾天再繼續念,他就在他的太太面前跟那個法師面前,端坐往生,而且香氣滿室,聞到很多的異香。
我們從這個公案可以知道張鍾馗這個造業的心,他本來是有很多的罪業。但是他生命是怎麼改變的呢?因為他進入彌陀的功德裡面去了。那麼為什麼他進得去呢?因為他臨終的時候,他沒有任何的想法,他就是順從本願,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他選擇了歸命佛陀,所以他的心整個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進入彌陀的功德,彌陀的功德把他的罪業全部稀釋掉了。我們前面說過,佛陀的福德可以跟眾生共用,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所修的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禪定,它足夠來消你的業障,綽綽有餘。就象再髒的水進入大海,都被大海稀釋掉了。
我講一個我實際非常遺憾的公案給大家參考,我實際遇到的。我的俗家在台灣的高雄,我認識一個當初跟我同時學佛的一個居士,他年齡跟我差不多,我們可以說同時親近一個道場,同時學佛。後來我選擇了出家,他選擇在家。這個居士姓李,木子李。我出家以後一直跟他保持很好的互動,很好的聯絡。這李居士,他也是念佛,念佛很虔誠。後來,在幾年前,他得到了癌症。他那段時間沒有跟我聯絡,事後他太太告訴我這整個過程。他得到癌症以後,就要他太太到台北找醫生,看了幾個醫生沒有效果。他又聽到說在高雄屏東的地方有一個偏方,他又叫他太太開車去屏東找這個偏方的醫生。結果,到了這個醫院的時候,他上廁所的時候就坐在馬桶上往生了。他太太告訴我說,他相貌並不好看。
我們今天這兩個公案可以做一個對比:你看《凈土聖賢錄》這個張鍾馗居士,他還是一個造業的凡夫,他的心中有很多罪業的;我那個最好的朋友,姓李的李居士,他一生有沒有造惡業我不知道,但是他很護持三寶,而且又念佛,那為什麼會失敗呢?因為他臨終的時候沒有順從本願,他打很多妄想,去看醫生,看北邊的醫生,看南邊的醫生。所以諸位要知道,當你臨終的時候,你最大的障礙是你心中的妄想。所以我們經常在打佛七的時候告訴大家,打得念頭死,建立彌陀佛。凈土法門,他不怕你業障重,他也不怕你沒有福報。你說,我沒修什麼福報,這不是重點,但是他很怕你打妄想,非常怕。因為你一打妄想的時候,你就沒有順從本願了嘛,你的心就進不去了。重點不是阿彌陀佛不
救拔你,而是你根本你自己進不去了。所以我要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一個人能夠去往生,他的一個共同的條件,臨終的時候,把這個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他就是沒有任何的念頭,只有一句佛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其它的想法都沒有。就象那個兩三歲的小孩,他自己沒辦法站,整個身體靠在母親身上。
我希望大家把這個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八個字,把它參透,你就知道怎麼往生了。就是我們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十八願是非常重要的,是整個往生的一個最低標準。它不要你廣修功德,但是它要求你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是你要準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糧。
其實,諸位你要是學佛學久了,你經典看多了,你發覺,這個是整個聖道當中你最容易準備的資糧。如果這條路你不走,你要象其它的聖道門,要修習空觀,要斷見思煩惱,那是更難。我看過很多大乘經典,我覺得這個資糧是最容易準備的,你最容易做到的,如果你這個都不容易做到,你要離開三界就很困難,你來生就準備輪迴了。而每一次的輪迴,你每一次的受生,你都要夾帶很多很多的痛苦。每一次的生命,你要經歷很多的痛苦。所以,我們一旦往生失敗,你就要用一生的生命來償還這個失敗,來生再拼一次。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先知道目標在哪裡,往生的目標在哪裡,你先知道目標是怎麼樣,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那你怎麼調整,把心調整到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諸法因緣生,你把這個因緣準備好了,結果就出現了,就這個道理。好,這個是往生的最低標準。
我們看往生的高標準,這個是品位更高的,第五個是臨終接引願。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了往生的最低標準,也就是說,你不必修諸功德,你也不必發菩提心,但是臨終的時候,你把佛號現前的時候,你內心要保持兩種狀態,第一個,至心信樂,第二個,欲生我國。現在這個標準更高了,我們解釋一下。在我成佛以後,有十方的眾生,這個地方的根基,已經不是前面的一個顛倒凡夫,而是一個覺悟的眾生,是一個發菩提心的眾生,他對生命的整個因緣多少有所覺悟了,有所智慧。他透過大乘佛法的學習,他看到了生命的一個無常相,所以從無常當中,他生起了發菩提心、 修諸功德。這個菩提心簡單地講就是四宏誓願。
四宏誓願,這當中有兩種差別,第一個,菩提心有一種智增上的菩提心,跟悲增上的菩提心。有些人,他在四宏誓願當中,他主要是緣佛道無上誓願成,他看到了佛菩薩的功德莊嚴而生起好樂,我一定要成佛,所以,我只好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有些人,他學佛的過程是緣佛的功德而學佛的,我為了成就佛的功德,所以我只好去斷煩惱、度眾生、學法門。這種人是屬於智增上的,特別理性的人。第二種人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他學佛過程是緣眾生法界,他是緣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先看到了眾生的苦惱,那麼他為了救拔眾生的苦惱,
他不得已只好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所以這兩個思考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悲增上,一個智增上。
總而言之,從發菩提心而修諸功德,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然後,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這個「至心發願」我說明一下。這個地方的「至心發願」跟「至心信樂」不一樣,「至心信樂」是他心中沒有任何的想法,所有的想法都沒有,只是靠在佛號當中。這個「至心發願」是他想要成佛,但是,他看到佛道的久遠,所以,以往生凈土當作他一個成佛的前方便,所謂「為菩提道求生凈土」。所以他這個地方強調的是願,前面的十八願強調的是信心。諸位知道嗎?鈍根人強調信心,利根人強調願,他是一個要成佛的理想,但是他沒辦法達成,所以先求生凈土,他把求生凈土跟自己成佛的願望把它結合在一起。這樣子臨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而把他接走。這兩個是往生的不同相貌:一個是臨終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全部靠在佛上,求生凈土;一個是有理想、有成佛目標的人,以成佛為目標,最後歸依阿彌陀佛,來完成他的理想。但是這兩個大方向都是一心歸命,只是一個有目標,一個沒有目標,如此而已。一個是先往生再說,一個是為了成佛的目標,所以這兩個往生的品位是不一樣的。
澫益大師在《靈峰宗論》當中就把十八願跟第十九願做一個分判,他說:往生有兩種人,一種是三業專修的,就善導大師說的,你不要想太多,身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就是做成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其
它都不要想;另外一種人是,澫益大師強調圓修,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以念佛為正行,以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為助行,正助合行而求生凈土,這種人,利根人。一個是專修,一個是圓修。但是,澫益大師說,另外一個是雜修。雜修就是你心中沒有至心信樂,你心中憶念佛號的時候,你心中很多的想法,我們講過念佛最可怕的不是你的業障,是你的胡思亂想,那就完了。因為你沒有真正地靠進去,你的心靠在妄想,不是靠在佛號,那阿彌陀佛就救拔不了你了。所以,我們在修每一個法門之前,要掌握它的心法,它的心要,這個法門的心地法門是怎麼用功的。當然,我們也不否定一些儀軌了,我們怎麼拜佛,怎麼聽自己的聲音,怎麼去觀想,這個儀軌都很重要,但是它畢竟是枝末。你看,所有的密法,密宗他把儀軌傳授完以後,他要傳上師的口授心法,這個心法不能看書,一定要師師相傳。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凈土宗,你念佛的時候,成敗的心法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是心法。你掌握這八個字,你就知道怎麼進入彌陀的功德了,這個是整個成敗的關鍵。我們未來的佛七,我們會帶大家達到這個目標,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好,我們今天先講到核心五願。其它的比較枝末的願,包括國土的莊嚴、包括身心的安樂,這個是講到往生以後安樂的功德,第三個出世的解脫,第四個聞名得益。聞名得益是講到今生的安樂,前面三個是往生的安樂。
好,我們今天先到這個地方。回答幾個問題。
請問凈界法師,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如何保持正念?
臨命終保持正念,諸位知道臨命終的念是哪裡來的嗎?臨命終的念是你現在的念相續下去的。你說黃河,黃河下游的水要乾淨,你上游就要乾淨,這個水是等流的嘛!我絕對不相信一個人平常的時候沒有正念,臨終有正念,這不可能的,無中生有。沒有平時的正念,你就不可能有臨終的正念。我們前面講到往生的心法是什麼?八個字: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對不對?那你平常念佛的時候就要求自己。念佛的時候,我希望大家養成一個習慣,當你心中把佛號現前、把你的本尊現前的時候,你平常打妄想我們都沒有意見,懂嗎?人是會打妄想的,這正常的,你平常打妄想我沒有任何意見。但是我要求你,當你的本尊現前的時候,你不要打妄想了。我覺得你佛號可以念得少,但是盡量不要打妄想。你要告訴你自己,當你的心安住佛號的時候,這個生命,阿彌陀佛一定給你安排到最好。你懂嗎?當你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你不必要打妄想了,因為你的生命,阿彌陀佛會給你安排到最好的狀態。你還打什麼妄想呢?你打妄想就是障礙自己了。所以,你要訓練你自己臨終的正念,你平常在佛堂當中就要訓練你自己,我們的內心,它的狀態是你自己塑造出來的,你可以改變它的,因為它的本性是空寂的。所以,臨終的正念是你平常培養的。每一次的佛七,每一次的用功,都是在保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請解釋什麼叫作「德能」?
這個「德能」就是功能,他有什麼功能。這種功能為什麼加一個「德」呢?一般佛教來說,講德能的話就是比較好的,比較善良的功能,叫德能。
什麼是「觀照」?什麼是「轉凡成聖」?
觀照的意思,觀照就是觀察。當然,這個觀照有向外觀照,有向內觀照。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要觀照你的念頭是不是很清楚地靠上去。就是,我們要檢查自己,不斷地檢查自己,修行除了去憶念以外,你隨時要調整。就象宗喀巴大師說的,你要調伏一個象,讓它往前走,你除了前面把這個象的脖子綁住往前拉以外,還要有人拿一個棍子在旁邊,隨時看這個象,它不聽話就打它一下。所以,我們修行是兩種人,第一個是往前的一個正念力,第二個是隨時調整的一個觀照,隨時調整自己。這個觀照力就是一種觀察。那麼當你的心離開了佛號,馬上拉回來。你為什麼知道拉回來呢?因為你有觀照。
「轉凡成聖」應該很清楚,轉凡夫的心成為聖人的心。
請問師父,什麼情況之下構成誹謗正法的罪業?
誹謗,就是它變成一個口業。在菩薩戒上說,你可以不相信大乘,你也可以不相信凈土,你有權力去修你相應的法門,但是 你嘴巴不能講出來。不相信不代表誹謗。佛教跟基督教不一樣,基督教就一本《聖經》,佛教那是八萬四千法門,因為它整個功德,那是有四聖法界,你要成就阿羅漢也可以,你要成佛也可以。誹謗就是說,你從不相信而變成了邪見,你認為大乘不是佛說的,而且你還表達出來,透過語言,或者是寫書,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那就構成誹謗,以邪見為動力而表達出的語言跟文字。你不相信,不構成誹謗,你不相信,你大不了不修嘛!但是,你表達出來的時候就變成誹謗了。我們一個佛教徒,我們今天面對一個甚深廣大的大乘的功德海,我覺得一個態度很重要,
你對於你不了解的東西你少說話,嘴巴閉起來,等到你知道了再來說。你不知道,你就說我不知道,就好了,不要誹謗。因為,我們的智慧有限。
我們修凈土的人,是不是不贊成生病去看醫生?
當然,這要看情況了。印光大師說,你該看醫生還去看醫生。但是,如果你覺得,醫生告訴你說,你這個病已經超過醫療範圍了,這個時候你就不再看醫生了。當然,小病要看醫生,你不能說,小病也不看醫生,對不對?那有一點執理廢事了。就是 你這個是重病,實在是沒辦法救了,這個時候,你就要開始規劃你的來生了。你今生的因緣結束了。那麼,真的是在醫療之外的,這個時候,你就少打妄想了。你今天打妄想,你就失掉了你的未來。所以,該看病還是看病。但是,這個重病沒辦法治的時候,你就要開始要做心理建設,要準備面對來生。修凈土宗的人,說實在的,你隨時要準備面對來生。如果你今天沒有一種心態,隨時往生的心態,那你這個修行凈土宗沒有上路。凈土宗是活在未來,諸位知道嗎?不是活在現在。你把今生看太重要的人,你就沒有未來。凈土宗是標準的活在未來,禪宗是重視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探討你的本性。凈土宗是你將往哪裡而去?凈土宗的心是整天想著未來:我今暫做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他把今生當客人,來生是他的家嘛,是不是?
如果說,生病拒絕就醫,是否會引起社會上的非議?
那的確是有一點矯枉過正了。你不能說,小病也不看醫生嘛!對不對?
請示「至心信樂」的標準,「沒有妄想,一念不生」才成嗎?
「至心信樂」就是說,當你的心接觸佛號的時候,你要想Everything is OK(一切都好)。這句話懂嗎?這意思就是這樣,當你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不要再打妄想,因為,你多餘的嘛!你打妄想表示什麼?你認為佛陀做不到嘛!你還要幫他打妄想。好,我們今天來思維為什麼不能打妄想。很多事情你要把它看透了,才能把它放下,沒有參透你就不能放下。我講實在話,你打妄想沒有用,這個事情會發生,不會因為你打妄想而改變,對不對?你哪一次經驗,因為你打妄想結果它沒有出現?有沒有這種經驗?沒有嘛!它會出現,你打妄想沒有用;它如果不出現,你根本不需要打妄想。對不對?那表示什麼?打妄想完全沒有意義,它不會出現,你打妄想多餘的;它會出現,你打妄想也不能制止它。諸法因緣生。所以說,你慢慢要知道,其實,打妄想對你的生命完全沒有任何增上的因緣,沒有增上的力量,沒有好處。我們總是覺得,好像打妄想,怎麼怎麼,你想一想,事情會往好的地方走,不可能的。所以,當你覺得打妄想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的時候,你才知道,哦,原來這個妄想是障礙的。我們要遠離一個東西,首先,你要知道它的過失,否則,你很難遠離它的。你先知道這個道理,然後,慢慢地訓練自己,打妄想的時候就把它切斷。慢慢地,把這個妄想拉回來,放在佛號上。當然,一個人為什麼會打妄想?就是你人生沒有目標。我一再強調,凈土宗是先有目標,才有佛號的,是因為你真地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你做不到,所以你才念這個佛號。他的思考模式是這樣。
我發覺很多凈土宗的人,他對來生沒有目標的。他也不知道念這句佛號是幹什麼的,甚至於你跟他講說,阿彌陀佛現在要接你去,他還怕。那你不是活在未來嘛!你這個佛號只是當消業障的工具而已,那不是真實的凈土宗的特色。凈土宗是要求生凈土的。如果你今天還沒有準備要到凈土去,你不可能念佛的時候不打妄想,不可能!你是真心真意地把娑婆世界當作客人,你真心真意地知道,你真正的歸依處在極樂世界。這個時候你念佛,你容易做到不打妄想。如果你的目標沒有明確地設定出來,你對來生還沒有做正確的規劃,你還猶豫不決,你念佛的時候很容易打妄想,因為你的目標不明確。所以你應該要早一點確定,到底你來生要去哪裡,反正,你只有兩種選擇,你不可能到涅槃去的,你去不了的,也就是說,你要麼在三界繼續流轉,要麼到凈土去,兩種選擇。而你必須要把到娑婆世界會有什麼結果,到凈土會有什麼結果,你要很清楚地思維,透過你智慧的抉擇,設定目標。然後,由這個目標,產生一心歸命,再去念佛。這個時候你就容易做到。所以,凈土宗,我再講一次,先有目標,才有佛號,它是一個有目標的行動。如果你今天,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你這個佛號念不好的,不可能念好的,你不知道你幹什麼念佛。我今天開車,我上了高速公路,我不知道我要去哪裡,你這個車子開不好的,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你就退轉了。你一定是對來生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才可能把佛號念好。做什麼事情,先掌握根本,先有目標的根本,才有念佛的前進的動力,是這樣子的。那麼我們今天為什麼要研究四十八願?你透過四十八願了解極樂世界。我們下一次會介紹極樂世界的莊嚴、安樂、解脫,我們分成三個主題。然後,你再跟娑婆世界比較一下,然後你從你內心去設定你來生的目標,等到你很明確要求生凈土以後,你
再來念這句佛號,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你心中有目標,再來念佛,那你就容易做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我們有些人拿到錢,他也無所謂。但是,當你有目標的時候,你說,我要買一棟房子。我要這個房子,我必須要靠這個錢才能完成我的目標。這個時候,你看到錢的時候,感覺就不一樣了。因為它可以幫你達到目標,一個人沒有目標的時候,這個錢 他也覺得沒什麼關係的。所以,當你有目標的時候,而靠這個錢才能達到目標,你今天很想要買一棟房子來安住,而你完成目標一定要靠很多的錢,這個時候,你對這個錢會產生很大的好樂。因為你有這個目標,而這個目標是靠這個錢來完成的。那諸位知道,你的目標跟佛號的關係了,對不對?所以,現在諸位不是急著去念佛,你要去想一想,你來生要去哪裡?而這個不是別人告訴你的,不是。你自己發自內心的思維,產生一個很明確的想法。佛教的功德都不能從外而內,要從內而外,先有思想才有行動,別人講的是別人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能夠本末倒置,凈土宗先有目標,才有佛號,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怎麼建立目標呢?就是學四十八願。好,我們明天再講,把四十八願講清楚,今天講一個綱要,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第三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昨天講到凈土法門的內涵,我們整個凈土法門的內涵,簡單地講,它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說,身為一個凈土
宗的學者,不管是你今生的離苦得樂,或者是你來生的究竟解脫,都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完全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所成就的,所以它是一個本尊相應法。
那麼這個法門的特色,慧遠大師說是下手易、成就高。為什麼叫下手易呢?因為你不必去成就自己的功德,你只要把已經成就在法界當中的功德啟發起來就好。我們修大乘的人相信佛陀的功德是隨時存在的,你只要有正確的方法把阿彌陀佛存在法界的功德,把它啟動。所以這樣子是很容易的。
而且更重要是,它成功率特別高。我們看不管是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在早期的階段,修凈土的人並不多。你看龍樹菩薩、天親菩薩,雖然很多凈土的著作,但是他們本身並沒有明顯地修凈土。但是到了末法時代——我們現在進入末法時代的初期,修凈土的人有增加的趨勢。你看近代的大德:廣欽老和尚、懺公師父、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為什麼這樣子呢?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已經從一個正法、像法的清凈時代而變成了一個五濁惡世的時代。這個時候,特別是大乘的弟子,開始會很務實地面對生死的問題,會比較務實。也就是說,重點不是你喜歡修什麼法,重點是哪一個法門能夠讓你成功。這個是到了末法時代,大家會務實地看待法門的成功率。因為你修這個法門,你很喜歡,你過去跟這個法門很相應,但是你失敗了,你就完了。我們今天一個大乘佛弟子,我們有很多理想:要親近十方諸佛,要廣度一切眾生……而你理想要實現,第一個基本條件:你先得自己站起來。如果你一個菩薩,你連三界都沒辦法離開,你什麼事都辦不了,你光是一期生命當中生死的煩惱業力就弄得
你團團轉了。什麼理想抱負,什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什麼事都做不了。
所以我是覺得,我們現在要開始務實地面對生死問題,而不是說你喜歡什麼法門。所以說這個下手易、成就高,這個就很重要了。你的成功率相當的高。那麼凈土法門成功高,當然它也有它的一個關鍵點,你要掌握它關鍵的心法,我們前面剛剛講過,它是一個他力法門。也就是說你今天所謂的成功失敗,不是你本身的戒定慧,而是你要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你的這個明了的心跟佛陀的功德兩個要產生心心相印,這個是所有凈土宗的共同追求的目標。你只要沒辦法啟動彌陀的功德,那你就不是凈土法門,就變成自力法門了。
那麼怎麼樣來啟動彌陀的功德?我們昨天也講很多了,簡單地說就是:你要能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個是你的內心要準備的狀態:一心,你內心當中沒有二心,一心一意地求生凈土,一心一意地憶念這句佛號,而且把你的心全部地靠在這個佛號上面,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當然這樣的一個內心狀態的前提,就是你要有一個生命的目標,我們講信願行從教理上的生起,由信心產生願望,由願望帶動修行。但是實際修行的時候不是這樣次第的,等你信願行上路以後真實地操作的時候,是先有願望,你一定是要求生凈土,然後再依止信心來念佛。目標是第一個,這個信願行在實際修行的時候,願望是擺在第一個。
很多人打佛七的時候,佛號一直上不了路。你看我們過幾天會打佛七,很多人這個佛號在心中一轉的時候,這個佛號再也跑不掉,他總是能夠把這個佛號咬住,他就能夠很容易地跟佛號兩個在一起,妄想插不進來。有些人努力地,佛一過去了、佛二過
去了、第三天過去了,他永遠抓不住佛號。其實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生命沒有目標,你沒有設定一個來生的願景,你一定要求生凈土,你一定要了生脫死,所以你必須要去靠這個佛號。我講實在話,一個修凈土宗的人心中完全無所求,你這個佛號念不好的。你看善導大師怎麼說,善導大師說,你今天設定了一個往生目標以後,你要相信你自己沒有能力做到,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你,這個時候你才能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所以我們今天凈土宗很多人都一直在說,佛號沒有辦法抓住,但是我們沒有真正了解根源在哪裡。你今天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你佛號永遠抓不好。就是你沒有下定一個決心,你一定要成功。你沒有下定決心,你一定要求生凈土,所以佛號對你來說是可有可無,你就很難抓住佛號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沒有下定決心要求生凈土呢?就是我們對凈土宗了解太少,對凈土這兩個字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簡單地說善根不夠、智慧不足,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兩三天,我們透過四十八願——因為凈土宗的成就來自於彌陀四十八願——我們帶大家把凈土走一遍,到底什麼叫作極樂世界。你不了解凈土,你很難下定決心的。目標不明確,佛號也就抓不住了。所以我希望我們今天透過四十八願的學習,帶大家實際地把凈土的整個功德莊嚴走過一次。走過一次以後,你心中先規划出一個你未來的願景,而這個願景,你要不斷地告訴你自己,你一定可以成功,但是你要靠這句佛號來幫助你。這個時候念佛的力量就不一樣了,你變成一個有目標的行動,那是一個有意樂的行動,跟你過去完全沒有目標念佛是完全不一樣的。好,那麼我們現在就正式地要帶大家進入凈土的功德莊嚴。
入文分四,我們把這個四十八願的整個結構分成四大段:第一個,國土莊嚴,講依報的環境;第二個,身心安樂,這個講到正報,你在極樂世界你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正報的身心;第三個,出世解脫,前面的國土莊嚴跟身心安樂是約著有為的快樂,這個出世的解脫是講到聖道的功德,講出世的解脫,前面講到安樂道,這個講到解脫道。那麼國土莊嚴、身心安樂跟出世解脫,這個是約著往生以後的功德,就是來生才得到的功德。那麼聞名得益就是你在念佛的當下,你今生因為念佛的關係會產生什麼樣的好處。這個地方有八個好處,我們也帶大家走一次。就包括了你今天念這句佛號,你今生會有什麼樣的受益,你來生會有什麼功德,我們把它全面地做一個了解。好,我們看第八面,講到往生以後的凈土的功德,就是我們來生的一個規劃。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來生要去的地方,先介紹它的依報環境。那麼這個地方的第一個願叫作一切嚴凈願,就是極樂世界是一個莊嚴清凈的環境。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好,我做一個簡單的消釋。就是說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天人,這個天人指的是我們一般的帶業往生的,這個叫凡聖同居土的這些眾生。那麼我們眾生所受用的是什麼呢?一切的萬物,這個地方指的是我們依報的環境,包括我們所住的房子,或者是我
們所受用的樹木、山河大地等等…那麼極樂世界這個依報環境是什麼樣的相貌呢?這以下從兩段來說明:第一段從它內在的本質上來說,簡單地說,它是一個「嚴」,它是莊嚴的,極樂世界是一種功德莊嚴相。這個功德莊嚴當中,經文當中講出了三個內涵:第一個,清凈而不雜染;第二個,光明而不昏暗;第三個,美麗而不醜陋。那麼當然這個地方特別講出了光明,極樂世界的整個環境都會釋放光明,所以極樂世界沒有所謂的晚上的這種情況,沒有說白天、晚上,它全部都是白天,因為它每一個寶物都會放光。所以基本上你到了極樂世界,你整個世界是一個光明的世界,而且是一個美麗的、清凈的世界。這個是指它的內在的本質上來說。那麼它外表是怎麼樣呢?它的形狀、它的五顏六色也特別的殊勝,不是世間所有的。那麼這樣的一種光明的、美妙的形狀跟顏色,窮微極妙、無能稱量,是一個微妙、不可思議的世界,我們沒辦法用言辭來加以形容,甚至於無能稱量,就是你根本不能用一個凡夫的心思來測量它到底是怎麼個微妙法。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前面是講到整個依報環境光明清凈美麗,是指的它的質,本質上來說;這個地方講它的數量,那麼這樣的一種清凈光明的環境,它的數量是多大呢?這裡講出一個譬喻,即使你得到了天眼通,你用這麼一個廣大能力的天眼通來觀察極樂世界,你都不能去明了它的數目,來辨別它的數目。那麼我們從這個願文可以得到一個概念,就是極樂世界的莊嚴美麗是無限量的。這個經文當中,你看它一再強調窮微極妙、無能稱量,你根本沒辦法去明了,去辨別它的數目。
那麼這個地方到底透露什麼消息呢?我們說明一下。那麼從古德的註解上說,我們的生命當中,也會因為一時的善業而創造一個莊嚴安樂的果報,比如說你今生很富有。但是你的富有不可能是無有限量的,不可能!你可能小時候很富有,長大變得不富有;你可能小時候不富有,長大以後富有;而且即使你富有,你也不可能莊嚴;你莊嚴,你也不可能眷屬美好……所以古人說,人生孤貧殘你三個至少具足一個:你要麼孤獨,你沒有一個美好的眷屬來享受天倫之樂;貧,你要麼貧窮,要麼你就是身體有殘缺、有病痛,你不可能說你孤貧殘三個都沒有。你如果沒有,這個變成不正常,不正常就不會持久。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我們同時也造了惡業,所以得果報不可能完全是快樂的,不可能!所以你看到一個人,所有的都是快樂的,其實這不是一個好現象,他已經到了極限了,物極必反。但極樂世界不一樣,我們今天在了解極樂世界的時候要有一個概念:我們娑婆世界的整個受用叫作「業報身」,是業力創造的;極樂世界的整個莊嚴,為什麼它的整個莊嚴是沒有限量的?它富貴是沒有限量的,它的健康是沒有限量的,莊嚴沒有限量的,因為它是彌陀的法身所變現。它剛開始的一個來源不一樣。簡單地講,我們到極樂世界,它的一個情況叫作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就是我們今天去受用彌陀的功德,阿彌陀佛從因地開始,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修習六波羅蜜,他積集一個廣大的資糧,他開放給我們來受用。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到極樂世界,是去分享彌陀的功德,那彌陀的功德是法身變現的,所以它是沒有限量的。我們後面會講到,你看它的壽命也沒有限量,隨便你使用,除非你自己願意舍掉生命;它的健康也沒有限量,你小時候很健康,長大也很健康,那麼老了也是很健康;你到了極樂世界你身相是三十
二相莊嚴,小時候是這樣,你根本不會衰老,你以後永遠是三十二相莊嚴。就是說極樂世界那個功德相一旦出現以後,它永久不會消失,極樂世界沒有所謂的「無常敗壞」這四個字,沒有這件事情,因為它的背後不是業力變現的,它是法身所變現的。所以基本上這個願文是一個總說,就是極樂世界你所受用的是彌陀的法身的功德所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叫作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願文我們為什麼把它排第一個呢?因為它有一個概念,一個總概念的意思。好,我們看第二個:寶香妙嚴願。這以下就個別地把極樂世界這種依報的莊嚴,慢慢把它開展出來。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 ,池流花樹 ,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 。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 ,不取正覺。
這個是第三十二個願。我們看消釋。在我成佛以後,在整個極樂世界的生活空間,包括了從大地以上乃至於到天空,那等於是包括整個我們生活的空間,這些空間有什麼東西呢?有宮殿——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有樓觀——彌陀說法的地方;有八功德水——就是我們平常沐浴洗澡的地方;或者是花樹,有種種的樹木,乃至於所有一切的萬物,這以下就講出它的一個結構性: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
我們娑婆世界的基本結構,大部分來說是混凝土,好一點的結構就是木頭,實木的塊木、柚木等等。極樂世界它的房子也好、宮殿也好、樹木也好,它不是水泥所成的,它也不是木材所成的,極樂世界的結構是七寶所成。那麼這樣的一個七寶,我們看《無量壽經》的經文裡面可以知道,極樂世界的寶物有三種特色,你最好把它記起來,第一個它放光,青黃赤白,我們娑婆世界的寶物頂多它會反射光明,但是它不會主動地放光。你看你拿到一個摩尼寶珠,拿到一個藍寶石,它不可能放光的,它只能夠反射光明。但極樂世界的寶放光,這第一個,光明。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寶物釋放香氣,這個很特別,珍寶能夠釋放香氣,這個連天上都沒有。天上的寶物頂多放光,它不可能釋放香氣。第三個極樂世界的寶物,能夠演奏天樂,能夠釋放音樂,所以在極樂世界的整個結構當中,它的寶物具足了光明、具足了香氣、具足了音樂,這是我們對極樂世界整個建築結構的了解。
嚴飾奇妙,超諸天人,那麼這樣的一個七寶所成的結構,它是非常奇特微妙的,超諸天人,這個地方包括超出了「天」,也包括超越了「人」。那麼超諸天人,古德說,什麼叫「超諸天人」呢?他說天上的寶物能夠放光,但是沒有香氣;天上的沉香能夠釋放香氣,但是沒有光明。也就是說在天上這樣安樂的環境,光明跟香氣很難同時表現出來。你看沉香有香氣,沉香沒有光明;珍寶有光明,但是珍寶沒有香氣。只有極樂世界的珍寶同時釋放香氣、釋放光明、釋放音樂,這個叫作超諸天人,它的功能太多了。而且這種功能還有它的一個特殊的效果,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當這個光明散發出來,當這個香
氣散發出來的時候,我們在那個地方經行也好、打坐也好,我們聽到了這個音樂,我們聞到了這樣的香氣,我們看到這樣的光明,有什麼好處呢?都能夠皆修佛行,發起菩提心,開始修習六波羅蜜。也就是說我們在受用極樂世界的莊嚴的同時,我們會產生一種強大的聖道的力量,這一點是跟我們娑婆世界差別很多。我們娑婆世界看到寶物,你第一個感覺是什麼?想把它佔為己有,貪心。娑婆世界美妙的東西背後都充滿了很多很多雜染的心,極樂世界不是。極樂世界美妙的東西我們去接觸的時候,菩薩聞者,菩薩見者,皆修佛行,它會啟發你的菩提心。那麼,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在澫益大師《彌陀要解》裡面,他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他這句話把極樂世界的這些莊嚴做了一個描述。他說極樂世界的莊嚴,你應該怎麼去理解它呢?說是「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那麼這麼一個理性,就是一種真空的法身,它法身當中所顯現出來的是一一理性,顯現莊嚴;而每一個莊嚴,它又會帶你進入法身,它不會帶你產生慾望。所以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是很特別的一個地方。極樂世界的莊嚴,不會讓你產生迷惑顛倒的心識,所以叫菩薩聞者,皆修佛行。那麼這個地方是把極樂世界這樣的一個結構,把它開出來。我們看第三個:照見十方願。我們前面主要是講到寶物所構成的房子、樓觀,這個地方講到樹木,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土清凈,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相,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以後,我的整個依報的國土是如此的清凈莊嚴,不但是清凈莊嚴,這整個極樂世界的依報,不管是房子裡面的珍寶,或者是樹木上面的樹葉,它都有一種很特殊的功能。是什麼功能呢?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諸佛所教化的世界,這當中種種的善惡的因緣。而你能夠在極樂世界一個國土,看到了無量無邊的諸佛教化的世界當中種種染凈的狀況,而這種狀況,就好象你在家裡面照鏡子一樣,如此的清楚,如此的分明,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我們被極樂世界的光明照射,我們聞到極樂世界的香氣,我們菩薩聞者,皆修佛行,啟發我們的道心。那麼這個地方是你實際看到諸佛世界的整個因果的道理。古德講出一個譬喻說,你到極樂世界,你會親眼看到整個寶物當中顯現出來:某些人因為布施的關係來世升天了,有些人因為慳貪的關係,來世到三惡道去了……這樣子有什麼意義呢?也就是說我們在娑婆世界學習很多的道理,但是我們往往覺得很多因果的道理跟事實上的印證,產生很大的落差。怎麼說呢?這個人無惡不作,但是福報比誰都大;這個人造了很多善事,這個人貧窮多病。我們很難把這個道理跟現實的生活做一個等號,就是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在很多人世間沒辦法得到印證。為什麼?因為因果是講三世的,你今生的果報往往是跟前生有關的。你今生造了業,往往是來生才出現,所以由於這個時間的落差,我們很難從這個地方得到印證,我們對於真理的深信產生一定的動搖。但極樂世界不是這樣子。極樂世界讓你親眼看到這個人他造了什麼善業,升天了,他造了什麼罪業,墮落了,你馬上從這個事相的印證對這個真理產生更深刻的信心跟理解。就是它能夠去照見諸佛世界的善惡因緣,這
樣子對我們修學聖道來說是有幫助的。因為每一個道理,如果背後都很多事相的印證,這個真理你會了解更深刻。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到這個地方,依報環境作結束,我們提出三個願。
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修學聖道,古人說,你今天發了菩提心,你今天選擇求增上生,你就象是一個逆水中的魚,這個水是逆流,逆流而上。什麼叫逆流而上呢?因為環境給你的因緣是墮落的因緣,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修學佛法是很困難的。在極樂世界你修學聖道,是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自然」這兩個字,你要把它參透。說你很自然,你到了山邊林下去經行、散步,你在那地方打坐,整個色聲香味觸它所釋放的信息,你看到的東西,都是引你趨向聖道的,很自然,你根本不用勉強去修學。娑婆世界你試試看,你看到什麼東西,都是讓你放逸的多。你去那個百貨公司逛一趟,你很自然生起貪心,你不可能說,我逛一圈以後,我道心增長了,不可能的,是不是?你的購買慾望增加了嘛!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很理性地知道,選擇一個好的環境,對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是有幫助的。這個成佛之道有很多選擇,但是你要很冷靜地思考,你將往哪裡而去?你的生命是你決定的,你不能等到臨命終才決定,因為那時候來不及了。就是說成佛之道,你應該選擇一個最有力的方式,來成就你的菩薩道。我覺得一個人有權力選擇環境,非常重要。那麼我們從這個地方有三個願,但是你也可以看出極樂世界的這樣一個消息:它是一個安樂的環境、莊嚴的環境,而這個環境當中釋放出一種聖道的力量,在引導你的心趨向於菩提心,趨向於清凈法身。這個是講到依報的環境。好,我們看第二個身心安樂。這以下我們開始探討它的正報。我們有環境,要有一個正報。正報當中有十一個願,我們選出十一個代表,第一個,國無惡道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我們把它做一個消釋。在我成佛以後,我的極樂世界的人民絕對不可能有人到地獄去、到餓鬼去、到畜生去。地獄的特色,刀山油鍋;餓鬼中的眾生的相貌是飢餓口渴;畜生道的相貌是系縛打殺:它要麼失去自由,你說我把你養得好好的,但是它失去自由。它衣食無缺,但是它沒有自由;那要麼它在大自然裡面飛來飛去,但是它沒有足夠的飲食。所以說,這個三惡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苦惱的世界。古人說,你生命當中,身為一個人,你就算是——宗喀巴大師說,你一生當中最嚴重的病痛,痛到在地上打滾,跟三惡道比起來,那還是天差地別,跟地獄比起來,跟餓鬼道、畜生道比起來,那還是差很多。
我們身為一個菩薩,你絕對要避免讓你自己到三惡道去,除了痛苦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它會障礙善根。你今生讀了很多大乘經典,你對於大乘的教理很深刻地體悟,但是你在偶爾的機會當中牽涉到一個罪業,到三惡道去了——你完了。你變成一隻狗,你這個狗的果報體離開了以後到人間,你過去的善根忘得一乾二淨了。為什麼?報障!你經過畜生道的這個過程以後,你過去的善根完全忘得一乾二淨,你還得重新開始學習。因為這個三惡道果報障道,它障礙聖道。所以你看《成唯識論》,佛陀在《成唯識論》裡面警告菩薩:你絕對不能到三惡道去。你沒有得自在之前,你今天修一個善法,可能會牽涉罪業,你不能做。因為你到三惡道去,你的代價太大了。你說我可以承受痛苦,問題不是痛苦而已啊!你從三惡道出來,這個後遺症太嚴重了,這個愚痴相太嚴重了。三惡道就是愚痴,所以極樂世界
的保證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它根本沒有三惡道,那麼我們就遠離很多障道的因緣。看第二個,丁二、不更惡道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我們國中的天人,這個地方當然指的凡聖同居土的天跟人。你在極樂世界這一期壽命終了以後,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假設又到三惡道去的話,那我不取正覺。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只要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曾經去過極樂世界,那就代表什麼意思呢?你只要去過極樂世界一次,你以後的成佛之道,你不可能墮三惡道,不可能!這是彌陀的保證。
我們的學佛,我們講離苦得樂也好,講趨吉避凶也好,其實你看整個大乘佛法的道次第,離苦得樂,它是兩個次第啊!你知道菩薩應該先離開痛苦,還是先追求安樂呢?你知道嗎?應該先離開痛苦。你看我們剛開始都是先持戒,沒有人叫你先修善,先持戒。為什麼?遠離過失。為什麼遠離過失?先離開痛苦。所以趨吉避凶,先求避凶。我可以不馬上得到安樂,但是我不能到三惡道去。所以極樂世界這個保證對一個菩薩很重要。你看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平安就是福」,平安就是福報。你說平安怎麼是福報呢?只是平安而已,只是沒有災難而已?沒有災難就不錯啦!是不是?因為我們未求趨吉,先求避凶。
所以整個菩薩道,佛陀對一個初心的菩薩,不要求你成就種種的三昧樂、涅槃樂,什麼功德莊嚴,這個都不急,先不要到三惡道去!那麼這個地方就是兩個保證:第一個,你到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的因緣;第二個,你離開極樂世界以後,你再也不可
能到三惡道去了。到極樂世界後面會說明,你有兩個選擇:你只要到極樂世界去一趟,你回來以後,你可以轉到其他諸佛的清凈國土去,再投生到其他諸佛世界去,繼續地修學聖道;第二個,你來到人世間,廣設方便、度化眾生,當然這個時候你是自在的。好,我們看第三、不聞惡名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這段的願文,古人說,前面的遠離三惡道是離開痛苦的果報;這個地方的不聞惡名,是離開痛苦的因地。為什麼會有痛苦?因為有罪業。為什麼有罪業?因為你有邪惡的思想。在極樂世界,你不可能創造一個邪惡的思想。我們看這個經文,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天人,你在這一期生命當中,你絕對不可能接受到邪惡的名言——邪惡的語言、邪惡的文字來構成你邪惡的思想。我們的結果是由行為來的,你為什麼今生變這個樣子?因為你過去有這個業。那為什麼他會造這個業呢?因為他有這種思想。因為你有慳貪的思想,你就會造作這種慳貪的行為,變成貧窮的果報。所以整個生命的造作是心為業主,思想推動的,沒有思想不能造業。比如說你今天從你的家到大悲精舍來,你開車過來,可能你一路上壓死了三十隻螞蟻左右。那我問你,諸位,這個算不算罪業?不算,當然不算。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犯罪動機。你今天把它壓死了,但是你沒有這種殺害的思想。所有的罪業要成立,第一個,要有內因力,要有犯罪動機。你根本就不是想要殺害它,你是想要來大悲精舍聽經。所以,這樣子叫「無記業」,頂多影響你的別報,不能讓你到三惡道去。罪業會到三惡道,你不會因為這個行為到三惡道去,頂多可能你跟它結惡緣,
它來生看到你不太歡喜,如此而已。所以思想是你一個造業的根本。
你看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一個不好的思想,「我喜歡怎麼樣,我喜歡怎麼樣」,其實這個人沒有什麼前途了。你一個人要常說「我應該怎麼樣」。我們從一個人講話當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個人思想是怎麼樣的,也大概知道這個人的生命往哪一個方向在跑,你大概知道。老一代都可以聽你講話就知道,你未來怎麼樣了,因為從你的話裡面就看出你的思想,也就看得出你這個人未來造業的趨勢是什麼。所以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所成就的思想都是正確的,你不可能產生邪惡的思想,都是產生大乘的思想。當然,你成就大乘的思想,你就會造作大乘的行為。這個地方是講到遠離惡因緣。前面是講到遠離惡的果報,這個是遠離惡的因地,你不會聽聞到邪惡的思想。我們看第四段,三十二相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我們講到這個正報的身心,講到離苦跟得樂。前面的遠離三惡道,遠離邪惡的思想是偏重在離開痛苦;那麼這以下的身相莊嚴、衣食自然、具足神通、壽命長遠,這個是開始講到得樂。我們不能只是離苦,太消極了。極樂世界有什麼樣的安樂的身心?這個地方講安樂的部分。第一個,先講極樂世界的外表怎麼樣,身相怎麼樣。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天人,他都能夠成,「成」就是成就,或者是部分成就,或者是圓滿三十二大人相,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這個三十二大人相的意思,就是說在佛教當中,這種福德、智慧具足所表現出的莊嚴相貌——三十二相。
這三十二相,時間關係不一一解釋。但是我告訴大家一個概念,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三十二相我們怎麼去想像它的莊嚴。龍樹菩薩說,你一個凡夫看到這三十二相會生起大歡喜心。這個歡喜心到什麼程度呢?你甚至於可以為他犧牲生命在所不惜。三十二相,他對你的攝受力,攝受到他要你死,你沒有第二句話。龍樹菩薩說,為什麼今天佛陀成就萬德莊嚴,成就覺悟以後,他要百劫修相好呢?三祗修福慧成佛,還要花一百劫來修這個相好呢?因為,龍樹菩薩說,佛陀所宣說的真理,講無常的真理、無我的真理,都是違背我們人性的,違背我們過去的思考模式的。假設佛陀沒有三十二相,很難取信於眾生。因為他講的道理跟我們一般的思考模式相衝突的。所以佛陀成佛以後,一定要再花一百劫的時間來修這個相好。那麼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提供你一個相好莊嚴的色身。
當然你說我三十二相干什麼用?如果你只是想要自己用功,你把房門關起來,那當然沒有用了。但是當你要去利他的時候,建立人際關係的時候就有用了,因為人家第一個先看到你的外表。我們在台灣看到一個「民調」,它說,外表長得莊嚴的人找工作比較容易。他即使犯了錯,大家也容易原諒他,占很多好處的,不是沒有好處的。同樣這個人犯錯,A也犯錯,B也犯錯。你長得莊嚴,人家容易原諒你;B的話,重罰!因為你長得不好看。所以這個人際關係跟莊嚴也是有關係的。所以說,當你開始想利他,你想要有所作為的時候,我告訴大家,你的身相就很重要了,因為人家第一眼不是看到你內心的戒定慧,先看到你的外表。所以極樂世界提供一個美好的外表,三十二相,有助於我們未來攝受眾生用。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第四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三面,丁五、衣服隨念願。
我們這一科是介紹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所成就的功德莊嚴,這當中有兩個項目:一個是安樂的功德,一個是解脫的功德。就著有為的安樂來說,我們又分成了依報莊嚴跟正報莊嚴,那麼這一科我們講到極樂世界一個正報的五蘊的身心,它的一個相貌。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五蘊身心:第一個,它沒有三惡道;第二個,身相莊嚴。那麼現在我們講到這個衣食自然,受用的衣食特別的自然。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諸天跟人民,當然往生的人是很多了,比如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往生,這種法身菩薩就不需要衣服了,做法工作,著忍辱衣,入慈悲室。但是一個生死凡夫,他就需要衣服了。我們一個凡夫眾生,除了身相莊嚴以外,用衣服來莊嚴自身。極樂世界的衣服是怎麼樣成就的呢?是怎麼來的呢?極樂世界怎麼會有衣服呢?隨念即至。極樂世界的衣服是你念頭一動,它就出現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極樂世界的衣服,它是你念頭變現出來的。你念頭一動,它就出現了。那麼是出現什麼樣的衣服呢?如佛所贊,應法妙服。它出現的是一個佛陀所讚歎的、莊嚴的、如法的衣服,而且是自然就顯現在色身上面,也就是說,你得到衣服的整個過程,你不需要去裁縫,太大、太小,還要去裁縫那個布料;或者是染治,做種
種的染色;甚至於衣服穿過以後,還要去做種種的洗滌。那麼假設不如是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生死凡夫當然衣食是我們生活的所需了。過去我去參加蓮因寺齋戒學會,懺公師父就說,在大陸的東北有一句流行的話:嫁漢、嫁漢,為了穿衣吃飯。說一個女眾的心思是怎麼樣呢?為什麼去找一個好的先生呢?為了兩件事情:穿衣、吃飯。當然這樣的一個話就道盡了一個人生命的內心世界,人們所忙碌的無非就是為了衣服、為了吃穿,頂多加一個住,吃、穿、住。我看我們台灣的情況,南方人,知識水平相對比較低的南方人比較重視吃,他覺得吃東西是最實在,吃到肚子最實在,所以衣服穿得很隨便;北方人他注重穿,你看他吃東西很簡單,但是他寧肯把錢省下來買漂亮衣服。當然這是人生的選擇不同。但是,總而言之,我們一個生死凡夫,吃穿這是一個主題。當然阿彌陀佛也就不敢忽略這個主題,所以他在發願的時候就想到這個問題了。就是你今天一個修道人,你不必為飲食去忙碌。為什麼呢?「隨念即至」這四個字是很重要的,說你念頭一動它就出現,你要吃飯,你念頭一動它就出現,你吃完的時候,你念頭一動,就自動消失掉了。你今天換這個衣服,你不喜歡,你再念頭一動,它又換另外一件衣服,這個地方叫作所謂的「隨念即至,自然在身」,是這句話的意思。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免除了整個衣食的牽掛。
看下一個,丁六、壽命無量願。這個願太重要了,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請合掌: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其實極樂世界整個功德,當然我們可以說以佛號來做代表,阿彌陀佛所代表的意思,包括了無量光跟無量壽。無量光代表整個依報的莊嚴,以光明來攝盡所有極樂世界的房子、樹木,乃至於大地的莊嚴,就是以光明攝受。這個正報的莊嚴,其實正報莊嚴,我們剛剛學過了很多,包括身相莊嚴、衣食自然、五種神通 我們還沒有學到,身體沒有病痛,身體健康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壽命,正報最重要的就是壽命無量,我們先把它消釋再解釋。
在我成佛以後,極樂世界的人民,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我們放棄了今生,我們活在未來,我們把今生應該享受的福報,本來你有這個福報去享受美好的飲食、美好的衣服,你全部犧牲掉了,你把所有精神體力用來修學凈土法門。好,你今生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了,你今生的辛苦到了極樂世界去了。當然你就很在意了,這樣子的一個果報體,我今生的努力,這個果報體它提供我多長的壽命讓我受用呢?如果你到了極樂世界,在這麼好的一個環境,當然我們很在乎壽命,因為福報是以壽命做基礎啊!假設沒有壽命,那我去極樂世界只是很短暫的停留,那就完了。所以說,極樂世界的壽命是,即使是可以限量的話,那麼它最低的程度不能夠低於百千億億劫,假設不如是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古人常說一句話,拼個今生,永做閑漢。這個「永做」意思就是說,佛陀不同意我們升天,我們今天身為一個有情眾生離苦得樂,天上是一個快樂的世界,佛陀為什麼禁止我們菩薩升天?因為它壽命太短。你到了天上去,你天上福報享完以後,你就墮落了。「譬如仰天射箭,勢盡還墮。」你往天上射箭,箭力量結束了就掉下來了。極樂世界的特色,就
是它提供你一個非常長的壽命,足夠讓你修學聖道。假設我們一般來說,花三大阿僧祗劫來成佛的話,它提供你是一個「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你再怎麼懈怠,壽命都夠你用了。
我們在娑婆世界的壽命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死亡的問題,生老病死,這個死亡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這個死亡,造成了一種隔陰之迷,使令我們的正念產生了中斷,變成我們的壽命一加一不等於二。這怎麼說呢?諸位今天來這個地方聽四十八願,我相信很多人應該是很有很多的大乘善根,絕對不是今生才學佛,我絕對不相信。那麼為什麼到現在還在流轉呢?因為這個死亡,這個分段生死的死亡是個嚴重的障礙。你今天到了三十歲開始覺悟了,開始學佛了,開始用功用到六十歲,哎呀,內心世界把煩惱調伏了,夕陽無限好,但是,可惜近黃昏哪!你看我們經常,當然在家人一般不學佛不講,修行人時常有這種感嘆,就是說,我二十歲出家,出家的時候幹什麼呢?根本沒辦法修行,你光是對治煩惱就沒有力量了。剛開始出家的人沒有一個人在修行,就是先忙著對治煩惱,趕快把煩惱壓下來,差不多花五年到十念的時間,把這種煩惱障一一地調下來。哎,十年後內心天下太平,你要修止修觀自在啊!修行的好時間出現了,但是時間不多了,時間不多的時候你又死掉了。死掉又來生開始,又開始糊裡糊塗到了三十歲,又學佛了,學佛以後又開始對治煩惱,煩惱調伏以後年紀又大了……我們幾時可以成就聖道呢?這是一個問題。
就是這個分段生死,這個死亡中斷以後,你換一個果報體就換一個心態,問題在這個地方。你不要以為你現在正念分明,來
生不一定啊!你看蘇東坡,蘇東坡你看他今生風流倜儻,什麼喝酒吃肉,去逛那個風月場所,印光大師說,你不要看他今生這麼放逸,他前生是五祖戒禪師啊!我把五祖戒禪師的整個經歷找出來,我發覺這兩個道不起來。他前生這麼用功,他今生是這樣子。就是我們的退轉從某一種程度來說,跟我們壽命的死亡有關係。所以今天極樂世界,當然阿彌陀佛他思考到這個問題了,這個避免分段生死的問題。
你說我今生跟你拼了,反正生死的問題遲早要解決的。你說我今生不急。你今生不急,來生你還是要面對;你來生不急,你再來生一定要面對。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你遲早要面對這個問題,而且你越晚處理對你越不利。諸位你們知道整個世界是變化的,是往好的地方變,還是往壞的地方變?是的,往壞的地方變。我從來不相信明天會更好,唱這首歌的人真的是誤導眾生吶!因為你講的不是真理嘛!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動態的,而且它的趨勢是往墮落的方向在走,這是佛陀講的末法時代:正法、像法、末法。我們現在只是末法的初期,所以我們今天要有一個覺悟,就是說,第一個,生死問題,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你處理,佛陀不能進入你的內心世界,幫你把生死處理,不可能!他頂多說法讓你知道,讓你自己去覺悟,第一個你自己遲早要面對的問題,你今生越早點做成功率越高,你拖得越久,你後面越麻煩。
只要我們今天真實地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當然修行要做一些犧牲,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享受。到極樂世界以後,這個凈土法門可以說是一勞永逸了。一勞永逸啊!你看你修聖道門,你從初果,初果你還沒有大事已辦;到二果,證到二果以後,你要經常保持小心,到三果、四果,每一個階段都要謹慎小心。但是到極
樂世界以後,你這一期的生命你基本上,你大概OK啦,你這個成佛的路大概清楚了,你不會退轉了。為什麼?它那個壽命很長,所以這個壽命是非常重要,我們在抉擇我們是不是往生到凈土去,甚至於在十方凈土當中,有藥師佛的凈土,有阿彌陀佛的凈土,其它的凈土,為什麼在歷代的祖師傳承當中,特彆強調西方凈土?因為它提供的壽命特別的長,是一個很重要因素,使令我們不必去經常更換壽命,更換這個胞胎。這個地方是講正報的壽命。
我們看下一個,隨願修短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把它做一個消釋,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天人他這一期的壽命,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長,長到幾乎可以說是無能限量。這個地方的無能限量我們解釋一下,是有量的無量,它還是有量的,極樂世界你還是總有一天要往生、要死掉的,只是說因為它太長了,所以我們說是無能限量。但是你還是有選擇餘地的,除其本願,修短自在。假設你有很特殊的願望,你很急迫地要到眾生的世界來,你根本沒有時間把極樂世界的壽命全部用完,那沒關係。你要「修」,這個「修」就是長期的修學,你希望在極樂世界長期地安住,直到等覺菩薩為止。在極樂世界你不可以成佛的,你頂多到等覺菩薩。第二個,或者你選擇短暫的停留,你都可以隨你的心意自在地選擇,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今天阿彌陀佛提供你這麼長的壽命,他並沒有強迫你一定要把它用完。你說我這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大悲心太
重,你到了極樂世界成就不退轉以後,對世間的五塵有一定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無住的力量以後,你就急著要回入娑婆,可以。有些人,他願意在極樂世界親近十方諸佛,直到等覺菩薩,也可以。所以這個叫作隨其本願、修短自在。你看我們凈土宗第十一祖叫省庵大師,他做一個《勸發菩提心文》。他臨命終的時候,他的弟子跪滿地板在哭泣。這大師說:你們不要哭泣啦,我呢,去去就來,生死事大,大家盡心念佛。那麼省庵大師說,去去就來,可見得他可能會很早就回來。我們台灣的迴向文,不知道新加坡是怎麼迴向,你看: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到了凈土以後,幹什麼呢?花開見佛悟無生,你的目的是要見佛聞法。那麼見佛聞法以後有兩個選擇,這個迴向文的最後第四句有兩個:有一個是說不退菩薩為伴侶,你整天跟不退轉的菩薩在一起,跟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跟他們學習,懺公師父把這個「不退菩薩為伴侶」改成了「回入娑婆度有情」,也是可以。
也就是說,你這個壽命可以選擇,你願意在極樂世界長期修學也可以,你願意早一點回入娑婆,我去去就來,也可以。這個地方跟前面的壽命無量,這兩個願是有關係的。好,我們看第八 那羅延身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菩薩,他的色身是什麼色身呢?金剛那羅延身。這個「金剛」的意思就是堅固、不可破壞的意思,沒有任何的病毒能夠去傷害你的色身。這個色身用什麼來譬喻呢?用「那羅延」。這個「那羅延」,他是一個天上的金剛護法神,叫作金剛力士,這個金剛力士的名稱叫作「那羅
延」,他是諸天天王的護法。因為他的色身特別的強壯,堅固 不可破壞,所以用他來比喻作金剛。就是說,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色身,身相莊嚴、衣食自然、壽命長遠,這個地方講到他的色身遠離種種的病痛。極樂世界的生命體不但是長壽,而且他沒有病痛。
一般來說,我們要沒有病痛,你要從慈悲中來。你看佛陀的弟子阿羅漢,同樣阿羅漢,很多人都是生病生得很多。你看舍利弗尊者,他病痛發作的時候,身為一個大阿羅漢喏,佛陀說法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叫他的侍者用擔架把他扛到講堂來聽法,他連站都站不起來。他那個時候已經是一個大阿羅漢了。當然,他內心自在,但是色身是不能自在的。這業報身,它不得自在,他一定要把這個業報身舍掉了,他來生到涅槃,他才自在。所以,阿羅漢只能講心解脫,他色身是不能解脫的。因為他這一期最後的生命,他還要酬償過去的業。但是,有兩個阿羅漢是很特別的:阿難尊者跟薄拘羅尊者。阿難尊者活到一百二十歲,從小到大沒有生過病。薄拘羅尊者活到一百六十歲,也沒有生過病。那麼這個地方就說明,他那種慈悲心強。在極樂世界,它提供你這麼長的無量無邊阿僧祗劫的壽命,他沒有病痛。《華嚴經》裡面講到菩薩的病痛,它說,菩薩修學聖道,菩薩不怕老,衰老不是很怕,他也不怕死,但是菩薩很怕病痛,因為這個病痛障道。你一病痛的時候,你根本沒辦法提起你的專註力。象三國時代的張飛,張飛有一次在大眾當中說,我打仗的時候,我天不怕,地不怕。諸葛亮說,你怕一個東西,他說,我怕什麼東西?他說,你把手伸起來,我寫給你看。寫了一個「病」字,張飛看到「病」字,馬上顯出恐懼的臉色。好漢就怕病來磨。所以我們在極樂世
界,它所提供的這樣一個長遠的生命當中,它是金剛那羅延身,一生當中沒有病痛。好,我們看第九,蒙光柔軟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的身心世界,它的一個柔軟的程度。我們看經文的消釋:在我成佛以後,十方無量不可思議這麼多的諸佛世界中有很多很多眾生,假設他是在娑婆世界也好,或者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也好,經常能夠蒙受我光明的照射。這個光明照射身體有什麼好處呢?身心感到非常的舒適、非常的柔軟,這種柔軟的感受、安樂的感受,超過天人的快樂,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我們前面講到阿彌陀佛是無量的光,這個地方講到光明照射的一個功德利益。
我講我個人一個小體驗給大家參考。我在幾年前應邀到美國去,到華盛頓D.C.講《阿彌陀經》。那一年剛好是九.一一恐怖攻擊那一年,我們那個時候有四個人去華盛頓。那次法會是講得很殊勝,因為在美國有一百多位聽眾是很難得的,那是《阿彌陀經》法門的殊勝。講完以後,我們隔天是要到華盛頓D.C.參觀他們的國家博物館。當我《阿彌陀經》講完了,我那次講了六天,第六天講完了,晚上——隔天去博物館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我升一個很高的法座說法,下面很多很多的人我看可能有幾千人。說法說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整個燈光暗掉了,就是有魔障現前。有一種很恐怖的力量釋放到整個講堂當中。在黑暗出現的同時,產生一個很恐怖的力量。結果,大家就開始非常躁動,就開始起來、跑動。我看這個情況,我趕快攝心,因為那個時候《阿彌陀經》剛講完,我就在上面專心地念佛。我印象裡面
念佛念得不是很久,從右邊的窗戶照進一個金黃色的光明。這個光明一照進來以後,突然間整個房間都變成光明。雖然它剛開始是一道光,它一照進來以後,整個地變成金黃色的光明,那麼下面的躁動都安定下來了,後來我就醒過來了。
醒過來以後,我們第二天大概早上七點半就出發了。後來要去華盛頓這個城市的時候,有人就提議,哎,有經過華盛頓,經過五角大廈,去參觀一下吧。我們就順道去參觀五角大廈,那就在外面照相。那個時候還請來了一個中尉軍人,他幫我們照相。照完以後,有人就提議說,哎,我們去參觀一下吧。那個時候,我心中就有一種很不安的感覺,那感覺就是:不要進去!後來我說,哎,時間差不多了,我看我們走好了,現在去,慢慢開,剛好。後來我們就上車,就離開了五角大廈。差不多車子開了三分鐘左右,五角大廈就爆炸了,那個飛機就撞上去了。我們聽到一個很大的爆炸聲,然後那個濃煙,沒有看到火花,但是看到一個很濃很濃的黑煙升上去了,遠遠看得到。那個時候,不知道是飛機爆炸,喲,奇怪,怎麼那個地方失火?因為我們剛剛離開那個地方嘛!那個時候整個消息都封鎖。到了華盛頓D.C.的時候,整個交通就管制了,所有白宮的人,國會中的人全部出來,那才知道是恐怖攻擊了。那是我在生命當中第一次跟阿彌陀佛的光明接觸,那真地感覺是柔軟哪!非常的安定。不然那個時候是很躁動的。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他既然有這個願,我想我們今天應該有個信心了。他有這個願,就是存在法界的一種力量,只要你很虔誠地憶念他的聖號,你一定可以跟他的光明感應道交,只要你充滿了真實的信心。這個地方就是指的一種身心柔軟,正報的身心柔軟。
我們看第十,樂如漏盡願。這個也講到快樂的另外一種。前面是從光明的照射產生快樂,這個地方是極樂世界的身心自然釋放出一種快樂。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天人,他的正報的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身心是什麼感受呢?他會產生很多快樂的感受,而這種快樂的感受絕對超過一個四果阿羅漢這種漏盡比丘。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以後,產生一種涅槃寂靜的快樂。那麼極樂世界的快樂,超過阿羅漢入的滅盡定所產生的那種寂靜的快樂。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由地水火風所構成的,這四大的體性是不一樣的。你看地大是堅性,水是濕性,火是熱性,風是動性。所以一個人身心經常能夠調到四大平衡是很難的。即使你沒有病痛,你就會覺得身心世界總是有一點哪一個地方不調暢,因為這個四大 它本身的體性是互相衝突的,除非你這個人善業很強。福報越大的人,他感到身心世界很輕安。如果我們今天罪業比較重的人,就感到這個色身好象一塊肉重重地壓在身上,就很粗重。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它提供給你這樣一個色身,你的這一念明了的心住在這個色身以後,你有什麼感覺,他說了,這種快樂超過阿羅漢的這種寂靜的快樂。
這個地方我們引用《無量壽經》的說法,說極樂世界的色身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也就是說,他不是胞胎所成,所以他沒有這種粗重的色身,它是蓮花化生,所以它那個色身就是一種清虛之身,就是若有若無的樣子。你看他是有這個色身,三十二相,但是,輕飄飄,就好像沒有;沒有當中,又好像有。那麼這
種色身,當我們這個明了的心住在這個色身以後,它產生了快樂,《無量壽經》做出一個比喻說:人世間的國王是福報最大的,他的色身特別的輕安,但是,人世間的國王跟天王比起來,跟乞丐跟國王一樣;那麼天王的快樂,跟阿羅漢的涅槃快樂比起來,就象乞丐跟國王一樣;那麼阿羅漢色身的快樂,跟極樂世界比起來,又象是乞丐跟國王。我們從這個層層的對比,就知道,當你這個明了的心住到極樂世界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身以後,你是出現很多很多寂靜的快樂。這個我們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前面講到身相莊嚴、衣食自然、壽命長遠、沒有病痛,這個地方講你的心住在極樂世界,會產生無窮的快樂。
我們看第十一、供養諸佛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我們把它做一個消釋。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菩薩,這個「菩薩」我們前面講過了,除了你在受用這麼多快樂,你看你到極樂世界,你受用這麼多種種的安樂的一個身心世界,那麼最重要的,你好還要去修福報。極樂世界是修福修慧的地方。修福報,當然,世間上最大的福田是佛陀。你到極樂世界可以怎麼樣呢?承佛神力,這四個字很重要。你極樂世界所提供的五種神通,特別是神足通,是由彌陀的本願所加持的。所以他可以以神通力來供養十方諸佛。怎麼個供養呢?這以下講出供養的相貌,在一頓飯的時間,就能夠遍至無量無數億億諸佛國,假設不如是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讀四十八願,感覺佛陀用的單位都是很大的,無量無數億億。我找一個事情的事實,你來做一個對比,你就知道這是一個什麼相貌。我們講一個大阿羅漢,不是小阿羅漢喏,大阿羅漢,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是屬於阿羅漢裡面神通第一的。他有一天聽佛陀說法,但是他遲到了。他本來是長老,應該坐前面,他因為遲到,所以他遠遠地在講堂外面坐著。那麼佛陀就宣說妙法。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想:哎呀,我以前坐在前面的時候,聲音是這麼大,怎麼今天我坐在後面聲音也這麼大呢?好象沒有任何的改變?這個真是起好奇心了,說,佛陀的聲音到底有多遠?他就起來以後,用神通力,一直飛,一直飛,一直飛……就往最遠的地方飛——結果,飛到他方世界去了。一不注意,離開了娑婆世界,到另外一個佛世界去了。那一個佛的色身都很大 高大。那麼那個菩薩說,哎呀,我們這個世界怎麼來一個小蟲啊?佛陀說,哎,你們不要這樣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哦!他要測試他師父的聲音,跑到這邊來了。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到了這個地方的時候,還聽到釋迦牟尼佛的聲音,還是一樣的清楚。然後,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想要回去的時候,飛不回去了,因為他的神通力只能夠到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個佛國。他那個時候不曉得為什麼,潛能發揮,超越了,他飛不回去了。那麼他就請教這個佛陀說,那怎麼辦呢?他說,你現在憶念你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號,他就會幫助你飛回去。所以目犍連尊者就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結果就飛回去了。
一個大阿羅漢的神足通只能夠到一個佛國,你到了極樂世界,那個果報體,它的五種神通,其中一個神足通,它是什麼相貌?它能夠遍至無量無數億億諸佛國,而且是在一頓飯的時間這麼短。當然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很快地去親近諸佛,而積
集廣大的福德資。親近佛陀不完全只是聽法,成就智慧,在某種程度來說,佛是一個最殊勝的福田。什麼叫福田呢?就是你這個種子種一點點,水果就長很多。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釋提桓因——當然釋提桓因很多了,很多很多的三十三天,其中有一天的釋提桓因,他的壽命將盡,天上的花枯萎了,他身上開始流出臭汗等等……他的天福將盡的時候,他旁邊那些眷屬——那些美女開始遠離他,因為他身體產生臭穢的味道,福報享盡了嘛——開始遠離他了,他知道他要死掉了。而不幸的是,天人又有神通,他知道他來生要生長在一個鄉村,裡面有一隻母豬,它懷了六隻小豬,其中一隻就是他,他知道他的來生,所以他很害怕。你想,這個落差太大,一個是天王,一個是一隻豬啊!這怎麼辦呢?他就在還沒有死之前,趕快用神通力就飛到大梵天去了,請三界的王——大梵天來為他想辦法。他說,我的壽命快盡了,你可不可以傳授我一個延長壽命的辦法?大梵天說,我有很多很多的法門,但是我沒有增長壽命的法門,這個我做不到。釋提桓因說,那我怎麼辦呢?他說,這樣子了,現在人世間有佛陀出世,有釋迦牟尼佛出世,你求他可能會有辦法,我是做不到。你趕快趁你現在壽命還沒結束,趕快去!
那麼這個時候釋提桓因就用他最後的神通力,最後那一點力量趕快飛到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去。那個時候佛陀在精舍說法,他一到的時候,他已經是精神都快要結束了。他最後到達的時候,趕快頂禮,拜下去,身業禮拜,口業稱念佛陀,意業產生強烈的歸依,身口意三密相應。這個時候他的內心的虔誠,跟釋迦牟尼佛的福報感應道交。他拜下去的時候就死掉了。死掉以後,業力的關係,就馬上投胎到這個母豬的肚子裡面去了。但是因為他在
死亡之前,他親自地供養佛陀——你說,他沒拿東西啊!他這個叫作三業供養,法供養,身口意三業供養,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所以我們打佛七也是一種供養。那麼,他因為這樣強烈的供養,因為他今天重點是,他不是面對一個佛像哦,他面對是一個真的佛陀,所以他死掉以後,那個母豬——因為它懷的胎是一個大福報的,它怎麼受得了——這個母豬象發瘋一樣到處亂撞,就把它的主人的花瓶打破了。這個主人一生氣,拿棒子就打它,就流產了。流產了,他又死掉了,又回復到他原來的位置,再做一次的釋提桓因。你看,只有拜一拜佛陀,稱念一句聖號,一念的歸依,換取一期的釋提桓因的壽命。為什麼?因為他可以遇到佛陀,我們做不到。
澫益大師說,成就善根不必等待因緣,你修習智慧,你在佛堂裡面,佛陀在世不在世,跟你成就善根沒有關係。你成就智慧,你只要語言文字看得懂,你能夠參透道理,跟佛陀在世不在世沒有關係,它不必等待因緣。但是成就福德,你一定要等待因緣。我們現在為什麼很難創造大福德的人出來?因為你很難遇到一個好的福田,我們很難去遇到一個初果聖人、二果聖人、四果聖人,乃至於遇到佛陀,你的培福報的速度太慢。所以,我們今天不要以為到極樂世界好象都在損福報,受用很多快樂,不是的。你看,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馬上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你可以在極樂世界培植福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緣。
到這個地方我們等於介紹了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的莊嚴,跟正報的身心的種種的安樂,我們到這個地方告一段落。那麼出世的解脫,至於極樂世界在這樣的一種依正莊嚴當中,是怎麼樣修
學聖道的,它是怎麼用功的、怎麼增上的,我們明天再加以說明 出世解脫。我們剩下時間回答問題。
請問法師可以呼吸念佛嗎?
當然,你念佛的時候,你是要配合呼吸比較好。但是你吸氣的時候不能念佛,要吐氣的時候才能念佛。你吸氣的時候念佛,你的氣會出狀況的。
師父,阿彌陀佛!我有一個朋友,工作上的地方有一間小房間,他安裝了無主孤魂的牌位。這個朋友在工作的時候,他看到有眾生干擾他,結果他就請這個無主孤魂不要去打擾他。這當下他就感受到這個眾生握住他的脖子。他口中念不出佛號,但是他心中一直念佛,因為佛號的感應,這個無主孤魂當下就消失了,他的身體感到很輕鬆。請問這是阿彌陀佛的感應嗎?
當然哪!因為你的因地是念佛嘛!你因地是念佛,那當然是感應阿彌陀佛;你因地念地藏王菩薩,就感應地藏王菩薩。我問大家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念阿彌陀佛,跟念地藏王菩薩,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功德有沒有一樣?功德有沒有一樣?一樣?怎麼會一樣呢?因緣所生法是各式各樣的。你念阿彌陀佛,你是感應阿彌陀佛的本願嘛!你念釋迦牟尼佛,你是感動釋迦牟尼佛的本願。他們因地發的願不同,名號是由他的願力創造出來的,以後你成佛以後,你也可以丟出一個名號,你來念我的名號,但是,這個名號會產生什麼效果,跟你因地發的願有關係,不是每一尊佛發的願都一樣的。但是,大方向來說都能夠消業障。但是,念
阿彌陀佛跟其他不同,他多了一個特別,臨終接引往生凈土,這一點其他的佛的本願就比較沒有。你說十方世界這麼多的佛世界,為什麼單單阿彌陀佛?因為你容易去,十念必生。其它的佛世界,你絕對不可能十念就去的,做不到的。因為它成功率特別高。那你因地的時候念阿彌陀佛,那當然是感應阿彌陀佛了。你不可能念阿彌陀佛,感應地藏王菩薩,那不可能,因果不符嘛!所以,智者大師說,說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出現地藏王菩薩,你就要小心了。因為因果不符嘛!可能是魔障。你因地念佛,出現地藏王菩薩,這就不對了。
弟子的弟弟患了癌症,到觀音廟求籤,簽上說,弟子業障太重,所以,雖然開了刀,還是沒有效,必須誦《地藏經》來減輕他的痛苦,使令他走的時候比較輕鬆。請問師父有沒有什麼辦法延長他的壽命,讓病好起來?
延長壽命不是很容易的。如果說他的壽命沒有盡,壽命還在,但是他有一個很強烈的業障過不去,這一點還容易做到,只要你破障就好了。如果他陽壽已盡,而且業障又現前,那就很難,這個就比較麻煩。很多人死亡的時候是陽壽沒有盡就死掉了,突然的業障現前,這種要救,只要遇到好的法門是可以救的。當然,延長壽命的話,我們一般來說,大乘佛法放生、誦經、念佛都可以。懺公師父說,誦《金剛經》對延長壽命很有幫助,《金剛經》。我覺得都可以嘗試。如果你真心念阿彌陀佛,你該好的時候就好起來,該走的時候就走,但是你要對這句佛號很有信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修習所有的法門,你內心的狀態是很重要的,你看一句佛號跑到不同的人心裏面,產生的效果不一樣。這表示什麼?表示念佛,你的過
程是很重要,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他是很重要。有些人根本沒辦法把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開展出來,你做不到,你沒有掌握到正確的方法。有些人的心跟阿彌陀佛一接觸的時候,他就可以把他的功德開展出來,就是你要掌握他的心法。我覺得念阿彌陀佛,如果他的心理準備夠的話,應該是可以,會有效果。
請問法師要怎樣做才能夠不打妄想而安住佛號呢?
我們一般來說,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中間有一道牆壁。這道牆壁諸位知道是什麼嗎?對啊,就是妄想。所以我們就覺得剛開始的時候,你看打佛七的時候,我們覺得離佛好像距離很遠,因為你中間有妄想。你差不多念了兩天、三天以後,你會覺得,哎,好象感覺你跟佛陀距離拉近了。這表示你妄想減少了。一個人要念佛要少妄想,就是你沒有什麼原則,多訓練。當然,我剛剛也提出一個觀念,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是先有目標,才有佛號的。就好像一個人,先有目標,才去賺錢的。如果你一個人沒有目標,你也不會很在乎賺錢的。我要去蓋一棟大廈,我要成立一個基金會,你有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只有錢可以幫助你完成,這個時候你就會努力地賺錢。你一定是先設定你來生的願景,你希望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種種的願景,而這個時候只有佛號可以幫助你,你才能夠死心塌地地安住在佛號上。所以你要沒有妄想,第一個,你要有一個目標;第二個,你要多訓練。剛開始都是跑掉了,再拉回來,跑掉了,再拉回來。我們打佛七也會有方法,到時候會告訴大家。這個妄想,你要能夠多多地訓練,它就會慢慢消失掉,因為它是不真實的。
請法師慈悲,行菩薩道要修六波羅蜜,到極樂世界有機會修六波羅蜜嗎?有這種因緣嗎?
我們後面會講到很多因緣。極樂世界它為什麼提供你五種神通?你如果說你不修六波羅蜜,就極樂世界乖乖地呆著就好嘛!古德說,阿彌陀佛他不但提供你一個這麼好的環境,他提供你五種神通,就是讓你親近十方諸佛,然後廣度眾生用的。五種神通就是讓你離開極樂世界,第一個親近諸佛,第二個廣度眾生。要不然他提供神通給你幹什麼?這個後面在最後一個願文會說到。
曾經有人問說,凈土法門可信嗎?我回答說,很難相信,我也不知道。這算謗法嗎?
應該是沒有。你說,我很難相信,結果,我也不知道。這個叫愚痴啦!這不是謗法啦!謗法是邪見,愚痴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愚痴頂多障道。但是,你不能說它是罪業。邪見就是罪業了,邪見跟愚痴不一樣。因為你愚痴,你還猶豫不決。所以,你看外道叫邪見,你沒有學佛,也沒有學外道,這個頂多叫作愚痴。外道就是邪見,因為你是堅固有想法了。
我們再回答一個問題,剩下不能回答的我們明天回答,再不能回答的就佛七的時候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修凈土的佛弟子應該如何發願?應該在凈土先成佛再度眾生,還是應該先從凈土轉到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再成佛?
這等於是兩個問題。第一個,修凈土的應該如何發願?修凈土的人你心中只有兩個願望,只有兩個願望而已:第一個,你要厭離娑婆;第二個,你要欣求極樂。這個願開出是兩個。有些人 他想要求生凈土,但是娑婆世界的手沒有放掉,這個會有問題的。諸位知道嗎?為什麼呢?因為,娑婆世界是熟境界,你這邊打滾太久了。諸位,你知道你長久以來都呆在哪兒?呆在娑婆世界嘛!你跟這裡的一草、一木、每一個人都太熟了。所以,憨山大師說,你只有欣求極樂,沒有厭離娑婆。結果,娑婆世界是熟境界,極樂世界對你來說,你只是依稀彷彿了解,叫生疏的境界。臨終的時候,心是隨熟的境界轉。所以你厭離娑婆也很重要啊!所以你發願是,它是兩個方向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都有。
那麼到底,你到了凈土以後,你是先成佛再度眾生,還是先度眾生再成佛?我認為沒有標準答案。佛法很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由你決定。如果你是悲增上的菩薩,當然你就會去先度眾生;如果你是智增上菩薩,你就會去先成佛道。怎麼知道我是悲增上、智增上呢?可以測試。可以從你的學佛的緣起看出消息,就是你當初的發心,有些人是看到眾生的苦而感動發心的。你為什麼想成佛?因為我看到眾生太苦了,我要趕快幫助他。他是緣眾生無邊誓願度而發心的,他是緣眾生的苦而發心的。有些人他為什麼發菩提心?他看到諸佛的功德太殊勝了,他也想要成就而發心的,從這個最初的你發心的緣起,大概就知道你這個人的根基了。但這兩個都不錯,沒有說誰好誰壞。但是從這個緣起可以判定,有些人會先成就聖道再度眾生;有些人會先成就眾生的緣,福報會很大,然後再成就聖道。你去回想看看你當初是怎麼學佛的?當初你為什麼受菩薩戒?你那個最初的念頭你找出來,
你大概就知道你未來成佛的時候,是先成佛,還是先度眾生,大概跑不掉,那個根基養成以後很難改的。但這兩個都不錯,都不錯。
好,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明天我們會把它講圓滿。阿彌陀佛!好,大家請坐下,我們迴向,我們把這個聽經的功德迴向無上菩提、迴向往生凈土、迴向法界眾生。我們虔誠地迴向。
第五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放掌。
那麼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現象都是不一樣的,可以說是千差萬別。但是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生命現象呢?從佛法的角度,他不認為是上帝創造的。那我們今生的生命是怎麼有的呢?佛教說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簡單地講就是說,我們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變現出來的。詳細地說,應該是你過去的心態、你過去很多的想法創造了你今生的生命,那麼你今生又有很多的想法,又會去創造來生的生命。所以整個宇宙間的生命為什麼會相續呢?因為我們內在的念頭不斷地相續。所以《楞嚴經》講,由於心念的相續,使令我們外在的世界也就相續。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猶如長遠的水流的生命現象,我們應該怎麼來改造自己,使令自己離苦得樂呢?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你要改造你的心念。因為你的世界是你的心念來主導的。
那麼怎麼改造心念呢?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有兩個方法:第一個云何應住,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首先你的心要有一個安住的地方,這個安住的地方就是,首先你要設定目標,你希望你來生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要很清楚。我們一般人的心都是住在娑婆世界,我們以娑婆世界的五欲的快樂為住。我們曾經去受用五欲的快樂,然後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念念的去懷念它、去安住它。所以這樣子來講,我們不斷地去憶念娑婆世界的快樂的境界,我們希望它重複的出現,產生一種牽引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三界投胎?因為我們心中對它有所住。你對它有所住,它就會對你產生牽引的力量。所以我們希望改造我們的來生,首先你要改變你心中的住處,你的目標要改變。大乘佛教的住處,有兩個地方是可以安住的。從聖道門的角度,我們是以我空、法空的真如為住,或者說是以無住為住。當然這個地方困難度很高,跟我們的習慣是違背的。那麼,凈土宗 它不是,它是以凈土的功德為住。所以從凈土宗的角度,你剛開始修學凈土的第一步,你就要知道你將往哪裡而去了。修凈土宗的人沒有一個人是沒有先發願的,沒有說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沒有這種道理,都是要先發願,以願來導行的。所以你現在還沒有確定你來生要去哪裡,嚴格來講,你還沒有開始修行。你還在那個地方原地打轉,你還沒有開始上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你的人生頂多就是積集福報。所以,我們第一個要知道你心中以何為住,你未來要往哪裡而去,你將往哪裡而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好,那麼當我們經過對凈土的學習,我們很清楚地知道我來生要去哪裡,這個時候就開始要怎麼樣?要開始修行了。什麼叫修行?就是降伏其心。前面我們講云何應住,其實修行就是降伏
其心,不斷地用佛教的道理來調整自己。因為你今天設定一個凈土的目標,但是你的心態跟凈土是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你的目標在這個地方,你的內心是這樣子。你必須把你的內心調到跟凈土一樣,所以我必須要怎麼樣?要憶佛念佛,不斷地憶念佛的功德,不斷地憶念佛的聖號。這個就是怎麼樣?不斷地修正你的念頭。所以凈土宗的修學,簡單地講,就是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一個是目標的設定,一個是整個過程的調整。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今天開車,你一定先有一個目標:我這個車要往哪裡去。你將往哪裡而去?, 沒有人是邊開車邊想的,沒有這回事情。那麼目標清楚以後,你整個過程,你的方向盤就是不斷的調整。在整個路的過程當中,看到障礙,看到什麼東西,就應該閃過去,就是微調。那麼當然這個地方,云何降伏其心,這是我們第二階段打佛七該做的工作。七天,我們打佛七這七天幹什麼?就是降伏其心。把你現在一個非常粗重的念頭,跟凈土不相應的念頭,把它調整成跟凈土相應的念頭,這要花七天的時間。我們希望在打佛七之前,先設定目標,云何應住?那麼我們必須透過教理的學習,對凈土的認識,設定我們來生的目標。然後你把你的內心住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今天有這個需要來了解四十八願,因為整個凈土的功德是四十八願創造出來的。
好,我們看講義的第十七面,丙三、出世解脫。我們講到凈土的功德是有三段:第一個是國土莊嚴,第二個,身心安樂,第三個,出世解脫。那麼前面兩個是講到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也就是講到這種有為的快樂。你看極樂世界種種安樂的相貌,這個地方講到無為的解脫。在這個快樂當中,我們想要了解
極樂世界是怎麼樣來修學佛法的?他修學佛法跟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修學佛法有什麼差別?我們現在了解這件事情。我們先看這當中有四個代表的願。我們先看第一個願,不貪計身願,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整個大乘佛法的善根有三個:第一個是出離心,第二個是菩提心,第三個是空正見,大乘的三種善根。那麼這三種善根在凈土宗是怎麼修學的?我們先看在凈土的人們是怎麼樣修出離心的,先看出離心。我們看消釋的地方: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天人——那麼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正報的身心是非常的莊嚴,他一生當中沒有病痛,有三十二相、有神通、有種種快樂的境界——那麼極樂世界的人們這心跟莊嚴的外境接觸的時候,它是什麼相貌呢?它不會生起想、念、貪、計這個色身的情況。這個想就是於境取相,施設名言。我今天看到一個境,比如說我今天看到一個杯子,我生起一種想像。當然,所謂的想像就是怎麼樣?它跟杯子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又跟杯子很相似。那麼對這個外境產生想像以後,就會產生很多的影像。
當然這個地方所謂的影像是指的自我的影像,這個身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得到一個生命體的時候,從我們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我們的內心第一個接觸的不是外境,而是我們的色身,父母親給我們的一個色身。好,那麼我們這一念心開始住在這個色身以後呢,我們對這個色身開始產生一種錯誤的想像,我們開始想像這個色身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這個我能夠主宰我的生命體,這個自我意識。那麼當然,這是一種顛倒的想像,這種想像慢慢地它會產生一種相續的憶念,這個念就是銘記不忘。我們的
想像不可能持久,有時候想,有時候不想,但是轉成這個念的時候就變成一種微細的堅固的妄想,就是相續的。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想跟念,而產生自我意識。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提供你一個這麼樣的依正莊嚴的時候,你這個明了的心跟這樣的五塵接觸的時候,你決定不會產生錯誤的想念而產生自我意識,你內心當中永遠保持在一種出離的狀態,保持在一種無住的狀態。
我們從佛教的學習,我們知道生死的根本來自於無明,就是自我意識。我們內心總是覺得有一個自我,就產生很多的情執,這個情執就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就開始造業,造業以後又得果報。那麼這個新的果報又產生新的情執,又開始造業,就是這樣惡性循環。唯識學上說,隨所生所系:我們今天是一個女人的身相、一個女人的心態,我們就產生一個女人的自我;然後我們去造業以後,來生變成一隻螞蟻,我們就以螞蟻的果報體、螞蟻的心識為自我,我就是一隻螞蟻,我的生命就是工作;等到你螞蟻死掉以後,你又變成一個男人,你又以男人的身相、男人的內心為自我,這就是我們不斷地在錯誤當中產生惡性循環。
那麼一般來說,對治這個自我意識是修無常無我觀,你要觀察你的生命是變化的,它不是常態的,我們的生命是一個動態的。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樣,今天的你跟明天也不一樣,這個無常當中,無常故苦,我們從生命的變化當中,我們體驗到生命是痛苦的,為什麼說變化就是痛苦呢?因為它給我們一種不安全感,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這個就是痛苦。佛教的痛苦不是說地獄、惡鬼、畜生,不是這樣,那是很粗的。佛法的「痛苦」是建立在無常,因為這個無常是通三界的。你說這個地
獄的苦,那是局部性的,那人天就沒有這種痛苦,但是無常變化的痛苦是通三界的。因為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它是變化,但是你又不能控制,所以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那麼這個痛苦出現了,你知道你沒有主宰性,如果你能夠主宰你的生命,你怎麼能讓你痛苦呢?你能夠主宰你的生命,你不可能讓你的生命變化的。所以,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宰性。《楞嚴經》上說,我們的生命的個體就好象是「如海一漚發」,大海當中,碰到了石頭,產生一個水泡。這個水泡當它掉到海里的時候,它就死掉了,又產生另外一個水泡。而我們每一個水泡就代表我們的一個生命體,它是變化的,因為你不知道你下一個水泡是什麼。當然極樂世界也是無常相,只要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它是無自性的,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變化相。只是說,極樂世界的變化相當緩慢,他的壽命很長,所以我們感覺不出來。那麼極樂世界所提供你的生命體,因為他是彌陀的法身變現的,所以你看到極樂世界的珍寶也好,你看到你自己的色身這麼莊嚴也好,你絕對不會生起這種想念、貪計。因為它不是業報身,它是清凈法身變現的,它不會去勾引你的貪念,它不會去觸動你貪念的種子,這個地方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在極樂世界,內心是安住在一種出離的狀態,一種清凈的出離狀態,這個是講到極樂世界的一種出離心的善根。我們再往下看,看到他的大乘的菩提心,看丁二的隨願聞法願。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就講到極樂世界是怎麼樣修習大乘法的。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菩薩,他心中有各式各樣的志願,有各式各樣的目標。佛教跟基督教的不同,因為基督教他本身的修學是一個單一的,他只有一本《聖經》,你基本上沒什麼選擇。那麼佛教是一個多元化的宗教,你可以選擇人天,你說,我來生做一個大國王,也可以;你說,做國王太辛苦了,我做一個有錢的大富長者,也可以;我要做阿羅漢,也可以。整個佛教的選擇是五乘的功德。總而言之,你心中有不同的目標,你在極樂世界它整個珍寶會隨著你內心的目標顯現不同的法義。比如說,A跟B在這個地方,你們心中目標不同,你現在想要修什麼法門,他想修什麼法門,但是同樣的珍寶所釋放的法是不一樣的。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它隨時會調整,它能夠隨順你內心的志向、所希望聽到的法,你自然得聞。極樂世界的法義是很自然的,不是我們現在很勉強的。也就是我們講,五塵的說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在歸依三寶的時候,我們會憶念三寶的功德。《華嚴經》上說:佛陀有說法之恩。我們為什麼拜佛呢?因為,佛陀要不說法,我們沒有人知道真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東西南北。所以,真理是佛陀宣說的,佛有說法之恩。法有開慧之恩。我們為什麼要去頂禮法寶呢?因為,法進入我們心中,這個法會產生一種道,它產生一種道力,開啟我們心中的光明,法有開慧之恩。僧有住持之恩。我們為什麼要感謝僧寶呢?因為僧寶使令這個法能夠相續下去,代代相傳。佛陀滅度以後,就靠這個僧眾來住持正法,使令世間的光明沒有消失掉。當然,這當中最重要是歸依法了,開啟智慧。
我講一個禪宗的公案給大家體會一下。有一個禪師,他聽《法華經》,聽到一句話,「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句話到這個禪師的心中的時候,他產生了一個疑情。他說,這個一切法,你看這個什麼人,這個什麼事情,怎麼是常自寂滅相呢?一切法怎麼會是畢竟空呢?就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師父為什麼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我的眼耳鼻舌身意,跟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怎麼出現的呢?他師父說,你自己去參,我不與汝道,我不跟你講。那麼這個禪師他就去打坐了。冬天過去了,春天到來。他在這個房間打坐的時候,他不斷地去思維,我們內心當中去思維法義的時候,他就可以把這個法義的道把它咀嚼出來,就象牛在吃草、反芻的意思一樣。經過他這幾個月的反覆的思維,春天到來的時候,他突然間聽到這個鳥的叫聲,他這個時候,「啪」,開悟了。他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開,黃鶯鳴柳上。」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生命的真相,從本體來說,每一個法的本性都是空寂的。如果你要問我們說,你從哪裡來?答案只有一個,我們從空性中來。真的是這樣,我們每一個人是從本來無一物而來的。如果我們今天把生命回歸到原點的時候,其實我們是相等的。那麼相等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有很多不同的因緣,所以諸法因緣生。我們生命創造太多因緣了,就產生很多的相貌。所以春到百花開就是因緣,春天的因緣,百花盛開;秋天的因緣,百花凋零。花開花謝,那是因緣所生法。你要讓花開,很簡單,你把春天準備好了,花就開;你希望花謝,也很簡單,你把秋天準備好了,花就謝。所以生命就是怎麼樣?要掌握因緣。所以一個人通達空性以後,是要掌握因緣的。你說,往生極樂世界,你掌握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緣,極樂世界就出現了。世間上事情是很公平的,你到地
獄去,也可以啊,你具足地獄的因緣,地獄就出現了。這個生命沒有一個人在主宰我們,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一個因緣,這個因緣保存在心中,然後釋放出來。所以這個禪師開悟了。
這個因緣法我再講幾句話,多講幾句。大家要知道生命的因緣,就是說,這個諸法因緣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諸位知道嗎?這句話你要去參哪!諸法、生命的相貌,是因緣創造出來的,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佛教不同意宿命論,沒有所謂定業。你給人家算命,你今生一定要遇到什麼人,一定要跟他怎麼樣,一定要遇到什麼事情,這件事情一定要發生……佛教不同意這種看法。那你這樣子講的話就是,生命就有自性了。我們只能夠說,你有這種傾向,有這種可能性。如果這個事情還沒有出現之前,你內心覺悟了,你的想法改變了,你的生命就改變,那個因緣就消失了。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也就是說,你當初給人家算命的時候,你那個時候想法還在,那當然就有這個因緣,就有這個靈動。但是你修行以後,你的想法改變了,其實你因緣也改變了。你看,一場佛七下來,多少人改造了生命。因為他的想法,他七天前走進佛堂跟七天後走出佛堂,那是絕然不同的想法,脫胎換骨。打完一場佛七以後,你的命盤就改變了,你的命盤是心變現出來的嘛!這才是諸法的所謂叫「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我們佛教不否定前生的業力,的確,算命有它的道理。但是你今生的努力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那你修行幹什麼呢?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從聽聞佛法當中,我們慢慢慢慢地了解生命的相貌,我們了解到我們過去是怎麼回事,才會有今生的你。你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因為你以前經常打這個妄想,打久了以後你就有這個想法。他為什麼很喜歡
布施?他前生不斷地造作布施的業,今生就很喜歡布施,這種等流性嘛!重點是你未來要怎麼辦?你的目標在哪裡?
這個地方就是說,在極樂世界我們很容易聽聞佛法,而這個地方,我們在研究願文的時候要掌握幾個重點,就是抓住它的主題。這個地方的聽聞佛法叫「自然得聞」,這個「自然」這兩個字,你要明白,你才知道你在極樂世界修學佛法跟娑婆世界有什麼差別,我們在娑婆世界學佛法是非常不自然的。因為你整個環境是雜染的,你要創造因緣才能夠聽聞佛法,你要正常情況,按你過去的習慣你不可能聽聞佛法,你就一天過一天了。極樂世界 即便你沒有到佛堂去,聽阿彌陀佛說法,即使你到山邊林下去,風吹這個樹產生的聲音也為你說法,你到整個環境當中,它整個五塵都是在說法的。這個叫作自然得聞,不必勉強的。所以我們在極樂世界的每一天,都是在增長大乘的善根。這個地方就是所謂的「隨願聞法」的意思。
好,我們看第三個,誦經得慧願。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我們一種被動的聽法,我們今天在那個地方經行的時候,我們聽到有法進入我們心中,這個地方是我們主動地修學,我們到了佛堂去用功的相貌。那麼極樂世界的人民在佛堂用功的時候,他是什麼相貌?前面是被動的聽法,這個地方是主動的誦經。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菩薩,他在自己的佛堂當中做功課,就是所謂的誦讀經法。誦讀的情況有四種的差別:第一個諷,諷就是朗讀,就是把它讀出聲,讀其文,思其
義;誦,就是把它背下來,背下來不斷地思維,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然後就參,這個是背誦;第三個是持,你就是把它放在心中,受持不忘;然後說,為人演說。你在整個諷誦持說的過程當中,你會產生智慧跟辯才。智慧是你心中的觀照,你心中的光明,那是一種自受用了,這個辯才是你透過語言文字表達給對方了,是他受用。
智慧跟辯才,一個人的智慧的高低跟你的想像力有關係。當然,有時候有些人的智慧是邪惡的智慧,他產生錯誤的想像;有些人是正確的智慧,比如說,我們大乘佛教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龍樹菩薩的名言,十個字而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十個字進入你心中,你有什麼想像?都沒有想像?都沒有想像,那就完了。你要從這個十個字當中去創造、想像出一個真空的道理。什麼叫空呢?比如說,這個杯子,你用這個杯子來想像,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杯子是存在,但是它的存在是因緣的力量使令它存在,不是它自己可以存在,不是的。也就是說,這個因緣改變了,它就沒有辦法存在了,它自己不能決定它的存在了,每一個東西都是這樣的。每一個東西的存在的背後都有它的因緣,當這個因緣力量消失了,它就消失掉了。所以我們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去主宰任何一個什麼東西的,我們打的妄想都是多餘的,因為它該消失的時候會消失掉。總而言之,一個人的智慧就是跟你的想像有關係了,在極樂世界,經過這樣的讀誦,他會產生一個美好的想像,創造智慧跟辯才。智慧跟辯才的意思,它的關係是這樣,我們剛開始從文字當中去了解這個道,是假借文字。沒有文字的引導,我們不能夠成就道,比如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假借這個語言文字我們通達到真理去了。但是,一個人開悟以後,他在那個覺
悟的心中,他會創造很多的文字出來,這個文字就不一定是他以前聽過的。所以,道也可以創造文字,文字引導我們進入道。但是,你得到道以後,會創造很多文字來引導別人。你看,六祖大師跟神秀大師兩個人在爭這個方丈和尚的時候,神秀大師講,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從這個地方看出他心中的道。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道比前面的道更高。因為你這個時時勤拂拭,還是表面的,還在那個地方對治;那麼,六祖大師他怎麼能夠講出本來無一物呢?當然,他悟的道理,悟到真實的,所以他講出的話就會隨順這個道。好,這個地方就說明,極樂世界的人民在誦讀經法的時候,很容易成就智慧辯才。也就是說,極樂世界,你在那個果報體當中,那個明了的心有很豐富的、很殊勝的、正確的想像力。簡單地講,就是他很有悟性。這個地方是跟諸天不一樣的。諸天的果報,因為福報太大,所以諸天的人,心裡很暗鈍,他沒什麼想像力。在經典上說,諸天的內心當中都是直覺性的,他沒有辦法想像。你告訴他這樣,他說,對,不對,就是直覺。你看福報越大的人越難想像,貧窮人家的人智慧比較高,因為他逆境的刺激多。那麼極樂世界即使在這麼莊嚴的情況之下,他還能夠保持美好的智慧跟辯才,那麼他的想像力沒有失掉。這個是整個學佛的非常重要的根本。
好,我們看第四個願,一生補處願。這個願是把前面的整個極樂世界的修學聖道做一個總結。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
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加以解釋。這個願等於是講到極樂世界人民修學的最高的意境了。在我成佛以後,有他方的這些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他們都來受生到我極樂世界去了。這當中,往生極樂世界的大乘菩薩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是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我們前面講到,阿彌陀佛提供給極樂世界人民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祗的壽命。那麼,你面對這個壽命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在極樂世界,我這個人的個性不喜歡跑來跑去,你就長時間地呆在極樂世界,這樣子你在極樂世界可以修到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極樂世界是不可以成佛的,這是你長時間的修學的情況;第二個,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第二種人,他的大悲心比較重,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後,雖然他有權力享受這麼長的壽命,但是,他選擇要早一點度化眾生。所以,他有一種慈悲的本願,而且具足自在度化眾生的方便,那麼為了度化眾生,他以他的誓願力來到了娑婆世界,或者來到其它的眾生的世界,幹什麼呢?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這個地方等於是做一個總結。游諸佛國,修菩薩行,極樂世界的人民經常可以,以神通力,遊學十方佛國,修學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這個菩薩行開展出來有兩個:第一個,供養十方諸佛如來,第二個,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我們在修菩薩道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善根不一樣。假設你是屬於智增上的菩薩,你是屬於理智型的菩薩,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你可能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去親近諸佛。因為你認為使令你自己進步是比較重要的,你認為上求佛道是比下化眾生重要,所以你會先完成上求佛道這一部分。有一種人是慈悲心特別重的,這種人到了
極樂世界以後,他會利用阿彌陀佛所給他的這個果報體,比如說 他身相莊嚴、具足五種神通、有很多的智慧辯才,他不會用這個果報體去親近十方諸佛,他幹什麼?他會花很多的時間來跟眾生接觸,來教化眾生,使令眾生建立大乘的善根。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你同樣一個這樣的果報體,但是,每一個人在使用這個果報體是不一樣的。
現在我們看看這麼一個極樂世界的人民,他在親近諸佛也好,他在度化眾生也好,他的內心是什麼相貌?我們看看: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身為一個極樂世界的人民,他不管是親近諸佛,或者教化眾生,他的內心世界是超越一般的十地菩薩的行為,因為彌陀的加持。什麼叫超越十地菩薩之行呢?因為他的內心當中,安住普賢之德,這個普賢之德我們講一下。《華嚴經》上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每一個人要成佛之前都要先成就普賢德,他是長子。我們佛教界,佛陀是父親,下一個是長子,就是普賢德。什麼是普賢德呢?古德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也就是這個人 他本身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他叫「普」,內心是平等的;在平等當中,他又能夠有很多的善巧來教化眾生。所以這個「普」指的是根本智,「賢」是後得智,他有很多很多的善巧方便。其實,這個「普」比較容易達到,這個「賢」就很難達到了,這個善巧——菩薩的後得智是很難達到的,根本智易開,後得智難明。所以,我們為什麼要不斷地親近諸佛?就是幹什麼?廣學方便。因為極樂世界一方面是彌陀本願的加持,一方面我們在那個地方經常親近十方諸佛,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你的善巧方便會超越一般的十地菩薩,而且能夠安住在普賢德。就是你的整個方便,比一般的菩薩殊勝。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就知道什麼叫度眾生的方便。在佛陀弟子當中,有一個弟子是很特別的,就是優婆拘多尊者。這個尊者,他是一個阿羅漢,他度化眾生有很多善巧方便。他有一個弟子,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出家的。這個大富長者他是怎麼出家的呢?他因為感情受到了挫折,出家了。出家以後,因為這個大富長者身相非常莊嚴,所以他對他的色身非常執著,身見很重。雖然修習無常無我的四念處,但是他因為身見的障礙,一直不能入道,他的心進不去我空的道理。背後總是有東西拉住他,就是他那個對色身的執取產生障礙。這個障礙不破掉,他進不去的。當然,身為一個善知識,他就知道他的問題點在哪裡了。善知識能夠幫你破障。
這個時候這個大富長者的兒子,經過長時間的修學都沒有入聖道,他就很灰心,就跟他師父說,我乾脆回去好了,我在這個地方也沒辦法成就聖道,浪費時間。優婆拘多尊者說,那這樣子啦,天黑了,你要回去,你明天再回去,你先到我隔壁的小房間住一下。這個公子哥就說,沒關係,反正差一天而已,就住下來了。到了晚上的時候,就有事情出現了。就看到一個小鬼拉著一個老人家剛剛死的屍體,就要在他面前吃。正當要吃的時候,一個大鬼跑進來說,慢!這個屍體是我先看到的哦!你怎麼給我搶走呢?你應該把這個屍體讓給我。這小鬼說,哎喲,你這個鬼怎麼不講道理啊?這個屍體是我先看到的,怎麼是你看到的呢?兩個人就吵起來。大鬼跟小鬼吵一吵以後,大鬼說,那這樣子好了,旁邊睡一個人,我們去問他,看這個屍體是誰先看到的。這小鬼就說,好吧!就問這個公子哥說,你看這個屍體是誰先看到的?這個時候,因為這個公子哥他還沒舍戒,他想說我心中還是有戒體,我要講實話:這個屍體是小鬼先拿到、先看到的。這樣
一講的時候,這個大鬼很生氣,過去就把他的右手臂拿下來,就吃掉了。小鬼:唉,你替我講話,小鬼就幫助他了,就把老人家的這個手拔起來替他裝上去;這個大鬼又把他的左手臂又拿起來,那麼小鬼又把這個老人家的左手臂又裝上去……如是輾轉, 他的身體就全部被大鬼吃掉了,他身體變成一個老人家的身體。他心裡想說,哎喲,這個我是跑哪裡去了?剛剛的我跟現在的我有什麼一樣?有什麼不一樣呢?就觸動他心中的疑情。我們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第二天早上,他就仗著心中的疑情去問他師父。他師父跟他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當下開悟,證得初果。那麼這個大鬼小鬼是優婆拘多尊者變現出來的。所以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你內心當中安住普賢之德,你內心有很多很多的善巧。為什麼?因為你經常親近十方諸佛。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人民做一個總結。也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第一個,你可能長期地在極樂世界安住、修學聖道;第二個,你因為你的善巧方便來到娑婆世界,這個時候,你有很多的方便力。這個是說明整個極樂世界菩薩未來的一個出路。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第六卷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放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一面,丙四、聞名得益。
這個凈土法門,它是一個本尊相應法。這個本尊相應法的意思就是說,它是一個他力、果地教。這個果地教的意思就是說,
我們今天所受用的功德,不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是阿彌陀佛已經存在的一個東西,它是一個現成的東西。你看四十八願,每一個願都是已經成就的一種力量。所以身為果地教,我們要做的就是感應道交,我們怎麼樣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種功德轉成我們自己的功德?我們是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們透過我們的了解,產生正確的憶佛念佛;只要我們正確地憶佛念佛,這以下這四十八願,其實每一種功德在我們的今生跟來生都一定可以出現。因為,佛陀發的願不會是虛妄的,每一個願都是真實的。重點是你有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好,我們看第四段的聞名得益。前面的三段,國土莊嚴、身心安樂、出世解脫,都是往生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講到你現世的利益,意思就是說,當我們一個人心憶念佛號,假設我今生很努力地打佛七,但是我臨終的時候情執現前,結果沒有往生,往生失敗了,那你這個佛號是不是白費了?也沒有白費。即使你念佛沒有往生,你也會得到以下的八種功德。這就是說,即使你沒有往生,你也因為你內心當中不斷跟佛號接觸的關係,這個佛號對你就不斷地熏習,會產生八種的加持力,這叫「聞名得益」。
這個地方是約著沒有往生的條件來說。當然有些人本身,你看有些外道,他也念佛,他也不想求生凈土,但是他也可以從這個「聞名得益」當中得到彌陀的加持。所以這以下的聞名得益是約著你沒有往生,或者說你現生得到的利益。我們看第一個,諸根無缺願,看經文,請合掌: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有他方國土的菩薩眾,他能夠「聞」,這個「聞」 我們解釋一下。
澫益大師說這個「聞」是受持的意思,什麼叫受持呢?包括身口意三業的受持。可能你要安立阿彌陀佛的佛像,每天有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觀想。經過這個三業的受持,你不斷地以本尊的功德來熏習你的身口意三業。但是,可能這個菩薩並沒有往生的意願,但是他本身有身口意去受持彌陀的名號的這種功德,那麼這樣子對他有什麼好處呢?至於得佛,在他未來的生命當中,他不會去招感六根有缺陋的相貌。你比如說一出生,眼睛有缺陋,或者耳朵聽不到,或者鼻根怎麼樣等等。我們今天用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把彌陀的本尊功德引到我們身口意以後,在我們生命當中絕對不會招感六根不具的情況。為什麼阿彌陀佛要發這個願呢?這個六根不具對一個菩薩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古德說,因為菩薩要度化眾生,那麼你產生六根不具,很容易接受到眾生對你的輕慢。你看你這個菩薩修行修得很好,但是你六根有缺陋,這樣子你度眾就不能廣泛。身相有殘缺會造成一種度化眾生的障礙,所以彌陀發這個願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看第二個,聞名得福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看消釋。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的菩薩眾,可能他本身也沒有往生凈土的意願,他可能悲心太重。但是他也平常安排時間有一些定課來受持我的名號,我們前面說過了,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這樣子名號的功德進入到他的身口意,在這一期壽命結束以後,他來生一定會生長在一個尊貴的、受人尊重讚歎的家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個尊貴的家
族,在龍樹菩薩的《智度論》上說,所謂的尊貴這兩個字,有三種的含義:第一個,他生長在一個有權勢的家族,王族,是一個有權勢的家族;第二個,他生長在一個有學問的家族,一個讀書的家族;第三個,他生長在一個有財富的家族。這三種都能夠受到人家的尊重。身為一個菩薩,他受到人家的尊重,他就能夠廣泛地度化眾生。你看,在娑婆世界出世的佛陀,賢劫千佛,每一尊佛基本上不是國王出家,就是王子出家,沒有一尊佛是乞丐出家的,沒有。為什麼?因為你要受到大家的尊重,度化眾生才能夠廣泛。生尊貴家,受到別人的尊重,有助於你去度化眾生。阿彌陀佛也就看出了這個因緣,所以,你只要去受持阿彌陀佛的聖號,禮拜阿彌陀佛,你就容易產生尊貴的果報。
其實,有些東西你不一定來生,你今生有些也可以看出一點消息。我就覺得我們台灣的懺公師父,他在所有長老當中,他修一個很特別的法門,他非常喜歡拜佛,非常喜歡。喜歡到什麼程度呢?你比如說,你跟他約十二點出去,還有兩分鐘,他跑去拜三拜,等我一下,我再跑去拜三拜,再出去。他逮到機會就拜佛。他忙完了,哎,還有五分鐘吃飯,他也跑去拜三拜。當然,這句聖號進入到你的身口意,絕對不會空過的。所以你看懺公師父,他給人感覺他在長老當中,他看起來特別有貴氣。可能有些人看過懺公師父,你看到懺公師父以後,每一個人內心當中都有一個想法,就是你有一股衝動想去給他頂禮。他那個就是一種貴氣,很奇怪。我覺得他是拜佛來的,因為你拜佛就是生尊貴身嘛!所以,其實,生尊貴身本來要修忍辱的,如果從因地法門 修忍辱的,當然每一個果報的產生是有很多條道路,方便有多門。那麼你拜阿彌陀佛也是一個方式。你如果說你要從自力法門,你要成就尊貴身,那你要別人打你、罵你,你都安忍不動,
你就成就尊貴身了,這第一個選擇。你說,哎呀,這樣太難了,他打我、罵我,我一定會回擊的,那怎麼辦呢?那你選擇這個方式最快,你禮拜、讚歎、觀想,得尊貴身,這個是仰仗佛力的加被。
好,我們看第三、常修梵行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的尊貴身,當然還是一個有漏的福報,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受持名號,你很容易成就出世的善根,你善根會增長,看經文:在我成佛以後,有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麼多的菩薩眾,他平常的定課能夠受持本尊的聖號,包括禮拜、讚歎、觀想,命終之後,他來生會怎麼樣呢?常修梵行,他的煩惱、慾望會比一般人淡薄,這種情況就是他的那個善根強。你看有些人他的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觸,他自然會產生排斥的效果,即便他還沒有接觸佛法,他這個人的煩惱淡薄。這個地方就是說,你經常在受持聖號的時候,即使你來生沒有往生,你來生的內心會比一般人清凈,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善根跟福報有什麼差別,我這裡講一下。今天,你去做一個義工,或者你捐錢給慈善機構,這個叫作福報。那麼福報進入你內心當中,你的內心沒有產生變化。你昨天是這樣子,今天還是這樣子的,只是加一個善業下去。這個善業本身對你的煩惱沒有對治力,沒有對治煩惱的力量。也就是說,你昨天煩惱很重,你布施出去以後,你今天煩惱還是很重,因為善業不能改變你的煩惱。但是善根不一樣:你打佛七,你每一天把很多很多佛
號放到你的心中去,這個摩尼寶珠不斷地進去,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你打完佛七以後,你煩惱輕薄了,因為這個佛號是一種善根,它對你的煩惱有對治的力量,它可以改造你的心念,修福報沒辦法改造你的心念。所以說,佛陀的聖號進入你的心中,它本身可以清凈你的煩惱,就叫「常修梵行」,它可以清凈煩惱,可以對治煩惱。這個地方是講到善根的增長。我們看第四段,天人致敬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講到的是尊貴身,尊貴身是受到世間人的敬重;這個地方是進一步,你能夠進一步地很虔誠地念佛,得到天人的敬重。前面是世間人的敬重,這是天人的敬重,那更高一層。好,我們看消釋。在我成佛以後,有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這些的諸天或者人民,他能夠撥出一點寶貴的時間來受持我的聖號,包括禮拜、稱念跟觀想,是怎麼個修法呢?五體投地,稽首作禮,內心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而且兼修菩薩行。你這樣子身口意三密相應有什麼好處呢?你的生命當中,諸天世人對你特別的恭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個受到天人的恭敬,它所代表的意義我們解釋一下。你要是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可能天人恭不恭敬你,差別不大。但是你要生長在末法時代,這個地方差別就蠻大了。因為末法時代的特色就是魔強法弱,你修習聖道的時候,有人會障礙你,你看你的冤親債主會障礙你,鬼神障礙你,你功夫再進一步的話,魔王障礙你。所以,你能夠得到天人的護佑,這件事情是有幫助的。
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參考。這個台中蓮社講到在新竹的念佛會,有一個叫鉗哥的居士。這個鉗哥,他的「鉗」是左邊一個黃金的「金」,右邊一個甘露王菩薩的「甘」,那個字念成鉗(qi′an)。這個鉗哥,他是做水泥工的。他的曾祖母的墳墓是有問題的。什麼問題呢?他們那個鄉村的家族,要是有人不小心踏過他曾祖母的墳墓,那麼回去肯定要生重病了;要是有些牧牛的小孩,他不小心,那個牛羊踏過這個墳墓,那這個牛羊回去馬上死掉——這個墳墓是個凶墓,非常兇惡的墓。很多人知道以後,就不敢靠近那個墳墓了,連他們的家族平常掃墓,沒有一個人敢去那邊掃墓,敬而遠之。
有一年發生八.七水災,大水把這個墳墓沖得幾乎是完全破壞了。當然,鄉村的家庭,你這個祖先的墳墓沖得這麼亂,你不去整修,那這個是不孝的。所以,他們家族開會說,我們這個墳墓雖然是凶墓,但是,應該好好整理整理。為什麼是凶墓呢?因為這個曾祖母以前嫁到這個家族的時候,跟她的長輩不合,因為她的長輩跟她有一點口角,就上吊自殺了。所以,她這個墳墓以後就變成凶墓。那麼這個家族討論的結果,應該把這個墳墓重新整理一下,但是誰來整理呢?沒有人敢整理。家族說,鉗哥,你做水泥工的,這件事交給你了。鉗哥也沒辦法了,接下來以後,他想,唯一的方式是求阿彌陀佛,馬到成功,我求佛力加被。所以,他那個時候就很虔誠地拜佛、念佛,每天迴向。他接下這個事件以後,離他開工的時間還有一個月,他足足用功了三個禮拜。在他開工前一個禮拜,他晚上做一個夢,他夢到他曾祖母的墳墓走出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是穿古時候衣服的女人,那臉上露出很兇惡的相貌。鉗哥看到以後,剛開始怕,後來就念佛。他就觀想,心裏面念佛,然後對她釋放善意,釋放光明。念了一段時
間以後,他就看到這個女人的臉慢慢改變、慢慢改變,從一個兇惡的相貌變成一個微笑的相貌。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時候他醒過來就說,哎,沒問題了。果然,一個禮拜去整理這個墳墓的時候,從今以後,那個墳墓就沒事了,佛力的加被,因為這個聖號力量太大了,把對方感化了,把她攝受住了。
我不知道,可能諸位也是很多高人在下面,我個人的體會,我平常也持咒,但是我覺得持咒跟念佛在降伏鬼神不太一樣。這個持咒是比較剛強的,持咒意思就是說:你不走,我就對你怎麼怎麼的!那是一個很強硬的態度,那真的是頑劣的鬼神只好持咒;但是,我覺得念佛的時候,對鬼神是感化的,它釋放無量光明,是一種柔性的感化。諸位,你可以體會看看,你念佛跟持咒,對鬼神的態度不太一樣,一個是剛性,一個是柔性。你看這個地方講,天人尊重,它是柔性感化的。所以我們心中經常跟佛號在一起,鬼神會護持你,他會感化的。
我們看第五、修行具德願,我們先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的菩薩眾,他能夠受持我的名號,包括禮拜、讚歎、觀想,另一方面,他能夠以歡喜的菩提心來修習六度的菩薩行,這有什麼結果呢?具足德本。因為受持聖號的關係,他能夠具足廣大的福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個「具足德本」,在大乘經典我們經常聽到,《華嚴經》說,哪一個菩薩具足德本。這個「具足德本」的意思,講一
個白話就是心想事成。有福報的人,他心中想什麼,這件事就會出現。
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候有一個同學,這同學也是我師兄弟。他以前在家的時候,是做一個加工廠的打螺絲的工人。我看他的樣子,剛開始不是很有福報。但是,他很用功。他在佛學院讀完三年以後,在我們佛學院的關房閉關了三年,每天拜三千拜的阿彌陀佛,日課三千拜。拜了一年以後,我去看他,我覺得他相貌改變很多,而且,有很多特殊的事情出現。他告訴我說很奇怪,他心中想要一個枕頭,沒多久,就有人送枕頭過來;他要一個水杯,他水杯不小心打破了,就有人送他一個杯子。他說,凈界法師,我現在都不敢隨便亂動念頭了,我動一個念頭,就會有事情出現。這就是具足德本。我說,你拜佛拜太多了,這個資糧快速增長。後來,他拜了三年以後,就有人送他一個茅蓬,讓他去靜修。後來,他又跑到緬甸去參學,做了很多事情。幾年後,他來找我,我說,某某人,你現在一天拜幾拜佛?他說他現在每天拜三拜。我說,那你以前那個心想事成還在嗎?現在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內心當中,真的是,我們在體會這句話,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內心當中,心想佛的時候,你真的是會進入到佛的境界,去分享佛的功德。
我看《影塵回憶錄》,倓虛老和尚在東北蓋了很多寺廟,有人問他蓋寺廟的秘訣,怎麼東北也不是很有錢,你蓋那麼多寺廟?幾乎哪一個人沒辦法蓋寺廟,交給你,你就把它蓋好?倓虛老和尚說,蓋寺廟很簡單,哪一個大殿蓋不起來,他到那個地方打佛七。他說,我打幾次佛七以後,寺廟就蓋起來了,為什麼?因為這句佛號叫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很奇怪,這個佛號,你
沒有用心力去啟動它,沒有用。你說,我們整天放錄音帶,沒有用,因為錄音帶沒有明了性。你今天放一百台錄音帶在這邊念佛,念到最後都沒有用。但是,你一百個有心識的去接觸佛號,那就會創造功德,很奇怪。這個佛號一定要經過明了的心,它的功德才表現出來,一定要身口意,身禮拜、口讚歎、意業的觀想。我們會這樣講,阿彌陀佛把四十八願的功德放在這個佛號,但是,你要經過你那個虔誠的心去接觸它,它才會轉成你的功德這個叫作什麼?這個叫作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其實我們過去的生命錯過很多機會,很多很多的功德我們是可以把它開啟出來的,但是,我們不知道。那麼,我們能夠受持佛陀的聖號,我們的生命當中能夠具足德本,這廣大的福德。
我們看第六、普等三昧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世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消釋。在前面的聞名得益,他所加被的對象主要是資糧位的菩薩,就是這種散亂心的菩薩,這以下有兩個願,包括普等三昧、清凈解脫三昧,這個都是加被加行位的菩薩。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暫時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以隨喜功德的情況先結善緣。我們解釋:在我成佛以後,他方的這些菩薩,這個菩薩指的是加行位的已經有禪定的菩薩。那麼,有禪定的菩薩,當然經常修習三昧,而且,在三昧當中受持我的聖號。他在禪定當中去憶念彌陀的聖號,這樣子有什麼加分效果呢?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他就能夠成就普遍平等的法界。什麼叫作普等三昧呢?就是在這個三昧當中,他可以見到佛陀,而且是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
來。智者大師說,所有三昧當中,念佛三昧最殊勝,因為只有它可以見佛。你修不凈觀,你看到的是白骨;你修無常觀,你看到的是真理;你今生要見到廣大殊勝的三十二相的佛陀,你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念佛,沒有其它的方法。憶佛念佛才能夠見佛,佛是大光明的。所以,菩薩如果要見佛,那一定要在三昧當中受持佛的聖號,這是別無選擇的。這個地方是講到普等三昧。
好,我們看第七、清凈解脫三昧: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凈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這個地方的菩薩眾也是指的加行位的菩薩,他在禪定當中受持我的聖號,有什麼好處呢?他能夠成就清凈解脫三昧,這個「清凈」指的是心無染著,他對這個三昧的快樂沒有染著;而且,能夠解脫,什麼叫「解脫」呢?就是離諸障礙,在這個清凈解脫的境界當中,他能夠在一念之間——一發意頃就是一念之間,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禪定的心念。這個地方我要講一下,清凈解脫三昧的內涵就是說,他在供佛,供佛是動態的,照講要失去禪定,因為動則無定,定則無動。但是,一個念佛的人很奇怪,他在念佛的時候,他同時可以供佛,他又可以不失禪定,這個叫作「動靜一如」。動靜一如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做得到,但是念佛三昧的人,他做得到。他在念佛當中看到佛陀,他可以把他的珍寶、鮮花供養給佛陀,但是,他又不破壞他的禪定。當然,這都是佛力的加被。這個地方是說,他同時供養無量不可思
議諸佛世尊而又不失去禪定,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種三昧是很難成就的。
當然,這兩個願我們都是隨喜讚歎。好,我們看最後一個,聞名不退願,這個願對我們很重要。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我們先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的菩薩眾,他每天有定課,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口業稱念阿彌陀佛,意業觀想阿彌陀佛,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在他的內心當中會產生一種菩提心的不退轉,他的善根特別堅固,不容易受到破壞。我們一般修凈土的人跟沒有修凈土的人,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就是我們心中經常會放進去很多佛號。你看禪宗的人,他不念佛的,禪宗的人到了禪堂,他連佛像也沒有,他這個禪堂只有寫一個「舍」——慈悲喜舍的「舍」。然後,你就去參吧。那麼當然,諸法因緣生。你心中經常放很多佛號進去,跟沒有放佛號進去,在未來的生命會有所不同。比如說,你經常打佛七,禮拜、讚歎、觀想。好,萬一你沒有往生,但是你心中的佛號對你還是會產生一定的加持力。什麼加持力?你來生很容易很快地會遇到三寶,這個在《阿彌陀經》有講到,說一個人能夠受持彌陀的聖號,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這個護念就是加持的意思。所以,你平常經常憶念彌陀本尊的人,即使你今天願望不決定,娑婆世界放不下,七弄八弄沒往生,但是你會比一般人來得早遇到三寶,因為你心中有佛號。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佛陀度化眾生是要講因緣的,佛度生、生受化,其間淺易難深,總在遇緣。佛陀要度化你,中間要有個橋樑,我講實在話,佛陀不能主動地度化一個人,不可能!
你跟他沒有緣,他沒辦法度化你的。你一定要本身心中有這樣的因緣,才能夠跟佛陀感應道交。
澫益大師講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家,這個老人家退休以後,在家裡面受到他的子女冷言冷語的,他就很灰心。我工作一輩子,子女不孝順,他就想出家。來到精舍的地方,這個時候就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就說,我們師父規定,佛陀規定,出家要看善根,沒有善根不能出家。用禪定看他的善根,一看,糟糕了,八萬大劫沒有拜過佛陀,沒有稱念過佛陀,也沒有觀想過佛陀,跟三寶完全沒緣。他說,你回去好了,你這個人出家,空過光陰。那麼他就很傷心,我子女也不要我,三寶也不要我,他就在寺廟前面哭泣,這時剛好佛陀進來了。佛陀就明知故問說,你怎麼哭泣呢?他說,我要出家,舍利弗尊者不讓我出家,說我沒善根。佛陀說,那沒關係啦!他不給你出家 我給你出家,我親自給你剃度。結果,剃完度以後,跟大家一起修四念處,也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僧團很驚訝,說,佛陀,他沒有善根,他怎麼會成就阿羅漢果呢?沒有因,怎麼會有果呢?佛陀說,你們阿羅漢的神通只看八萬大劫。他八萬大劫之前做一個樵夫,上山砍柴的時候遇到老虎,跑到樹上去,老虎就對他一吼的時候,他念了一聲「南無佛」,這個佛號進去他的善根。他的善根現在成熟了,所以他遇到我,就出家了,成就聖道。
這個公案,我們要想一件事:這個人,他去出家沒有出成,在寺廟哭泣,為什麼剛好佛陀會回來?為什麼我們在哭泣的時候佛陀沒有回來?你要想到這一點,就是這麼剛好——諸法因緣生。因為他內心當中有一句佛號的力量,會招感佛陀回來。其實
我講實在話,你把東西準備好了,世間上的事情——我現在慢慢覺得,這個心地法門它不是求來的。你要幹什麼事,你把內心準備好了,它自然會出現,不要向外追求。那麼,我們今天準備的佛號有什麼好處呢?你很容易跟佛陀相遇,很容易跟佛法相遇,很容易跟三寶相遇,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佛教的內涵當中,他不怕你煩惱重,佛法有的是葯,他不怕你煩惱重,因為它是虛妄的。他不怕你病重,他也不怕你業障重,那個是小Case(意思)。但是,他很怕你沒有善根,非常怕。你看到三寶,你沒有感覺,這個非常怕。你看,這個世間的正人君子,根鈍遮輕。什麼叫根鈍呢?沒有善根。但是,他這個人是個好人。這個人沒有善根,他是個好人;這個人煩惱很重,看到三寶就頂禮——你們看哪一個比較好?他有救啊!他沒有救啊!
當然,你能夠往生最好,但是,你即使不能往生,你一定要跟三寶產生一定的這種連接的關係,否則,佛陀都沒辦法救你。你看,印光大師說,在八宗當中,退轉比例最高的是禪宗,退得最不像話的是禪宗。你看禪宗裡面前生修得很好的很多。你看,我舉幾個例子:五祖戒禪師變成蘇東坡;草堂庵禪師變成秦檜!秦檜殺了岳飛,那是宋朝的罪人。他前生是一個出家人,是一個大禪師,那麼他為什麼今生就沒有遇到三寶呢?因為禪宗他聽到佛號,他去洗耳朵;他嘴巴念一句佛號,他去刷牙,你跟三寶沒有結緣嘛!你對三寶是排斥的嘛!我們不能夠完全靠自力啊!這個佛力是很重要的,很重要。你要跟三寶結緣。那麼,跟三寶結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憶念他的聖號,因為這句佛號總持他所有功德,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因為,我們看不到佛陀,我們出世的時候,佛陀不在了,但是,他的名號還在。諸位知道,他的名號還在,如果連這個名號都不在的時候,那我們要知道怕了。
所以,這個聞名不退就是說,只要你還能夠遇到他的聖號,來受持他的聖號,那麼你就能夠產生不退轉。因為,你只要心中有佛陀的聖號,佛陀就有辦法救你,這個地方是指的三寶的加被。
好,前面是講到聞名得益,是講到我們成就尊貴身,成就廣大的福德、廣大的善根,乃至於在未來生命當中得益於三寶而不退,是講到這個持名的好處。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總結當中有兩段:第一個,先總結法要,先把前面的觀念、這四十八願做一個總結。我們引用澫益大師的開示做說明,大家請合掌: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複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這句話把我們的心力跟佛力之間的相互關係做一個總結,這句話很重要,修凈土宗的人,這個道理要很清楚。我們看第一段: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身為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名號本身就代表兩個意思:無量光、無量壽。彌陀為什麼當初要創造這個聖號呢?不是表示他很厲害,創造聖號主要是要救拔眾生用的。因為佛陀滅度了,佛陀不能夠長遠在人世間照顧我們弟子,那怎麼辦呢?後代的弟子出世的時候,沒有一個佛陀在了,所以,佛陀留下一個名號在那個地方,至少你還有辦法跟他溝通。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跟佛陀之間還有一個橋樑在,假設連名號都沒有了,那就完了,我們完全沒有辦法跟佛陀溝通了,佛陀
的力量再大,他的本願功德再多,我們也不能跟他接觸了。所以,佛陀為什麼要創造聖號呢?就是為了站在眾生的角度,要救拔眾生建立的。佛陀的聖號怎麼就能夠救度眾生呢?這就要講出個道理了,因為生佛平等的關係,所以,使令我們念佛的人也能夠成就無量光、無量壽。這個觀念很重要,本尊相應法,我們的心進入本尊的功德,本尊的功德進入我們的心中,心入佛中、佛入心中。有人會問:為什麼阿彌陀佛創造的功德你可以受用?你憑什麼受用?你憑什麼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怎麼進得去?我告訴大家:憑的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憑的就是我們的本體跟佛的本體是一樣的。我們這一念心——這個表層意識是有很多的妄想,可能善念、也可能惡念,但是這種表層意識,你把它剝開來,你會發現你的本來面目是清凈本然的;佛陀的萬德莊嚴也是因緣所生法,你把它剝開來,它的本性也是清凈本然的。所以,兩個都清凈本然,自然是重疊在一起。如果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沒有交集,那就完了。那佛陀的功德,不能夠輸送給我們。所以 在本尊相應的一個根本信心,你要相信:你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是不二的,自他不二而建立信心。佛陀的本性就象虛空,我們的本性也像虛空,虛空沒有兩個虛空,所以,我們能夠感應道交。因為我們生佛平等,所以我們才能夠進入到佛號,才能夠受用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講出一個道理:我們為什麼能夠去受用佛的功德?因為生佛平等。
好,這以下把佛的功德再開出來。這個無量光是空間,我們生到極樂世界,有這個神通力,就等於是能夠生到十方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就能夠同時見到十方諸佛;一方面能夠自度,一方面能夠利他,空間無障礙。無量光故,使令我們未來的生命空間無障礙。由無量壽義,使令我們在時間上得到自在,有無量無邊
的壽命,在一生當中,完成我們等覺菩薩的功德,在此生成佛,不必等到異生。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就等於你成佛的意思了,因為你這期生命就到了等覺菩薩。最後總結,所以,離開了我們心中的憶念,我們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功德;沒有阿彌陀佛的功德,也就不能開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說,心力跟佛力,你沒有心力,就等於沒有佛力;沒有佛力,你就很難開顯你的本性。心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我們現在要把佛的功德轉成你的功德,那麼心力跟佛力,誰要先採取主動,諸位知道嗎?啊?對啦!心力。佛陀有很多很多很多的能力,但是,他有一點做不到,他沒辦法主動救拔你。你說,哎,你有本事,我不要念你,你主動來救我看看。不可能,這點他做不到。你不拜他,你不念他,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佛陀只有這點做不到,只有這點他做不到,但是,你只要肯憶念他,他就有辦法。所以,諸位要知道,心力永遠是主動的。好,你知道這個概念以後,我們就可以作總結了。佛力是存在法界當中的四十八願,當我們了解以後,設定目標。但是,我們要啟發佛力,首先要有心力。我們的心力去憶念聖號,最後才啟動佛力,這個叫感應道交。我們看這個表:心持法,法持心。首先第一個動作,你的心要受持彌陀的聖號,禮拜、讚歎,觀想。然後,佛才能夠對你產生回應,一定是你要採取主動,佛陀才能夠產生反應,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然後,慢慢地,你要心持法,法又持心,這個時候,你內心的黑點慢慢減少,因為你一受持佛,佛陀對你產生加持;然後,你再受持,他又對你加持,慢慢地,能所雙亡,心佛不二,這個就是本尊相應法。本尊相應法就是說,你先了解本尊的功德,然後,你要去憶念他,他才能夠產生被動的回應,這一點大家要很清楚。
好,我們四十八願講到這個地方。這四十八願是為打佛七做前方便的,告訴你,要先設定目標。跟諸位講,這四十八願,每一個願你都可以成就,只要你願意。因為佛陀發四十八願,是為眾生而發的,它本來就是為你準備的。但是,我們要假借佛七的因緣才能夠把它啟動。所以,佛七就是實際的操作。但是,我們今天四十八願講完,你大概知道怎麼打佛七了,我們把過程再稍微調整一下。但是,你大概知道,你應該把四十八願畫出一個圖,心中有一個未來的功德、現前的功德。你要有一個目標,你來生的願景,依報、正報的莊嚴,佛陀、菩薩、七寶池、八功德水,種種的莊嚴;然後,這個莊嚴,要靠你心中的佛號來完成。所以,打佛七先有目標,才有過程。所以我們今天講四十八願,是把諸位的目標——你心中的願景,先把它設定下來;然後,用你的佛號的引導,讓你慢慢地趨向目標。當然,我們相信這句佛號力量太大了,無量光、無量壽,它七天當中在你的身口意不斷地運轉,七天以後你就有不同的感覺。那個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作「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當然,諸位要去體會了,你要去體會這個道理。
好,我們簡單地回答幾個問題。
請法師慈悲開示,法師一直強調念佛的時候不能打妄想,請問:什麼樣的想為妄想?什麼樣不是妄想?
我們在聽經的時候要靠想像力,你聽經的時候沒有想像力,你就不能把四十八願的功德想像出來。但是,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不能有任何的想法。古人講一句話叫作「行起解絕」。這句話懂嗎?行門生起的時候,想法要完全放掉。因為,你在打佛
七之前,這個道前基礎,該學的都要學完了。你說,我打佛七的時候才來想,來不及了,打佛七就是已經上路了。你前面的那些開水、麵包、資糧都準備好了,才有辦法上路。所以,我們有時候顯教不重視這個道次第,打個結緣佛七。真正打佛七之前,教理都要先學過,你的心要怎麼用功?佛是什麼相貌?你怎麼去觸動他?怎麼跟他感應?你的方法要很清楚。然後,有方法以後幹什麼?你說,我方法會了。讓它熟練,生轉熟,就是你隨時可以進去,隨時可以出來。我隨時可以進入,無量光、無量壽,再出來。熟練的人,他就能夠熟能生巧。你看有些人的心進不去佛號,太生疏了嘛!你知道方法,但是你操作得太生疏了,這條路你走得太少了。你看有些人,他一起床,他眼睛還沒有打開,他就知道走到自己的浴室了。為什麼?太熟了,他閉著眼睛都可以走,太熟了。當你的心經常進入佛號,走到很熟的時候,那你就成功了。
所以,打佛七的時候,我們有時候修止,有時候修觀。你看前面的禮拜、讚歎、作願,那是不能打妄想的。你心中憶念佛號的時候,不能打妄想,只能夠聽到你的聲音,一句彌陀念誦聽。聽你的聲音,這個叫作相應。什麼叫你的心跟佛號相應呢?你創造一個聲音,你自己聽得到,這個叫作相應,你跟本尊相應了。這個時候不能有任何的妄想,只有一個歸依的心,不能有任何的想法。任何的想法,舍掉!但是,我們在修觀的時候,我們後面有觀察門,觀察極樂世界。你暫時把佛號放掉,那是在修觀。所以,你在修止的時候,不能夠有任何想法的。
如果受了五戒,可是不能完全斷肉、素食,會是破戒嗎?
這個五戒,它沒有規定要吃素。但是,你不能去殺生,你不能說,我要這條魚,你幫我殺,不可以,你不能指定,就是殺現成的,你可以吃三凈肉的。
請問法師:如何修學才能夠跟菩薩感應道交?又如何才能夠跟上師相應?
我想,感應道交主要就是你那個真誠的心,一心歸命。一心歸命,那種信仰,你相信他一定可以救拔你,你相信你離開了他,你就是Nothing(一無所有)。我們有些人把佛號當作是可有可無的,我沒有你,我也可以做到,那就完了。我不知道諸位,佛號在你心中是什麼份量?你認為你沒有佛號,你還可以活得很好,那就完了。善導大師講到歸依的標準,就是說:我自己是一個業障凡夫,我完全沒有能力做到,而阿彌陀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這個叫作一心歸命,也是跟彌陀感應道交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如果你太相信你自己,你認為說,我有佛號也不錯,沒有佛號也可以,那這個佛號我保證你很難抓得住。你這個七天當中,你很難跟著佛號走,很難。因為它對你是可有可無嘛!因為它在你心中的地位不是那麼高嘛!所以你對佛號,你要建立一個什麼關係?就是說,你離開了佛號,你就完了,你就不敢離開佛號。這個時候,你要念得好。所以,我們祖師開示的那個心法,你要抓到。
弟子每天都在跟彌陀發願往生凈土,若願力不足,或修行不夠,當往何去,去六道的意思是否一定下地獄?
當然,不一定下地獄啦!印光大師說,你觀想你自己沒有往生,來生就下地獄,那是觀想,那是嚇嚇你的。你要沒有往生,那就是隨業流轉,看你今生造什麼業了,那就不是隨念往生。我們凈土宗是隨念往生的,臨終的時候提起正念,他往生了。你正念不提起來,那就業力決定了。我經常在講一個觀念,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自己決定你要去哪裡,你提起正念;第二個,你放棄你的決定權,你不想決定,結果是誰決定,你知道嗎?對啦!業力決定。就是這樣子,你不想決定,那就業力來決定了。你說,我要想決定,那就要培養正念,那種歸依的正念。我們一開始,這業力它還不錯,它還讓你有一個選擇,我們其實一開始是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培養正念的。但是,業力會先等你,你一段時間過去,你正念一直提不起來,那這個時候,你就進入悶絕狀態、昏昧狀態,這個時候,業力就現前了。它就把你帶走了,不管你願不願意哦!它就把你帶走了。所以,你不想決定的時候,就由業力決定了。但至於去哪裡,你自己比我清楚了,對不對?你造什麼業你很清楚啊!
大法師說的話一定對嗎?世尊已經滅度了,僧伽又代表佛法,佛教徒是否一定要依教奉行呢?感謝法師慈悲開示。
當然,不一定每一個法師講的法都正確了。不過,我給大家的建議是這樣:你要有判斷力。但是你判斷這個法師跟你不相應的時候,我建議你默然離開,你不要口出惡言,對你會有好處。你可以離開,但是不要口出,因為他畢竟還是三寶的形象,即使他有過失,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情。因為你今天口出惡言,對你非常不利,對佛教界也不是好事情。所以我建議就是說,你先判斷
這個法師你值不值得親近。不值得親近,那沒關係,那你就找你相應的法師。但是,不要口出惡言,這點很重要。
請問師父,受五戒跟八關齋戒可以買馬票嗎?
受五戒可以買馬票啦,受八關齋戒你可能就不能買了。八關齋戒,什麼叫「關」?關閉一切的惡因緣嘛!對不對?這兩個戒的程度不太一樣。五戒,當然佛陀對你要求不高了,但八關齋戒你就不能買馬票了,你跟你八關齋戒的精神違背了,因為它出世的戒。所以,佛教是多元化,就是你今天什麼戒,它有它的標準。那麼五戒是可以,八關齋戒不可以。
買馬票的人,對因果的道理信心不夠。你會因為買馬票而富有嗎?不可能嘛!你的福報是因為布施來的嘛!對不對?你之所以有錢是因為布施。布施是因,福報是果。你要有福報,你不用買馬票,你還是有福報。你買馬票的錢拿去布施善業,你來生還會有錢;你買馬票沒有中你就完了。是不是?你拿那個錢去布施,你來生一定有回饋嘛!你買馬票沒買上,這個錢浪費掉了,是不是?所以,你要用這個智慧想一想,諸法因緣生,你有多大福報就多大福報,你不會因為買馬票有錢的;即使你中了,那也是你的善業,不是馬票給你的,是你前生有這個善業。
但是,我要提醒你一件事:一個人善業突然間生起太大,不是好事情!諸位知道嗎?我們希望我們的善業是慢慢釋放的,如果善業來得太猛利,不是好事情!不是好事情!物極必反!你看那些中「樂透」的,沒有一個好下場。真的,你看美國人他們統計過,中「樂透」的人都是短命的,沒有一個好下場的。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福報全部現前,花得太凶了,你不會珍惜。其實
你一個人中「樂透」,依我來看,我認為不是好事情。我好不容易前生積集那個善業,一下子就花光了,那剩下就什麼?你把善業——你阿賴耶識是有善業惡業的,你把善業花光了,剩下是什麼,諸位知道嗎?那是罪業嘛!所以你這個福報,不要讓它來得太快啊!點點滴滴、細水才能夠長流,是不是?
你中了馬票,你有本事捐出去,不簡單!但是一般人做不到。我知道有一個基督教徒,我在《讀者文摘》看到,他這個人對上帝,喔!那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真的。他怎麼樣呢?他每天騎腳踏車到教堂里打掃房間,打掃完再回去。後來他生日,他那個基督教的佛友,不是佛友了,基督教友,籌一點錢買一個「樂透」的彩券,給他作生日禮物。結果,中了「樂透」。中「樂透」以後,他把它全部捐出去了,第二天,還是騎腳踏車來做義工。這個人不簡單!他說,我做我該做的事,我的生命就是奉獻給上帝,他這種精神來念佛的話,那絕對是往生的,可惜他歸依了上帝,也不錯了,也是有他的加持力。只有這個人有資格買馬票。他可以把它捐出去嘛!對不對?其他的人沒有資格。因為你買馬票你就把它花光了,你把你福報花光了,你就完了。而且,你花福報的過程會造成放逸,對你是傷害的。眼前是好了,長遠來說,一定傷到你。你有時候要想一想,這件事情對你的因緣。
請問師父,弟子想知道修學凈土的人是否在做晚課以後不必再念懺悔文?
其實是可以念懺悔文。因為你懺悔,你把這個罪業減少一點,臨終障礙會減少。雖然,理論上是臨終的正念,但是,這個
正念,如果太多的罪業在拉扯這個正念的時候,對你會產生傷害。所以,凈土的人也不能造罪業,你不能給自己添麻煩。
好,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剩下的我們沒辦法回答的,我們就到佛七的時候再慢慢回答。好,我們把聽聞四十八願的功德做一個迴向。
推薦閱讀:
※【阿彌陀佛的真義】+【勸請念佛三要】
※阿彌陀佛灌頂開示 第十二世太錫度仁波切
※阿彌陀佛法王和顯教、密教的關係
※凈空法師: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
TAG: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