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婚禮~~(轉)

    

 

無論是從小相愛,青梅竹馬,自由戀愛結合的婚姻,還是所謂「明媒正娶」的聯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一種不成條文的慣例,即要請媒人說親求婚、打節送聘禮、討庚問女方生期、定親求女方放話允婚、迎親、回門等繁多的程序。在婚禮方面別具一格的情節有哭嫁、過禮、開臉、戴花酒、背新娘、迎親、拜堂、坐床、鬧房、回門等,其典型環節是哭嫁、坐床、回門。保留和展示了土家族婚禮與其它民族的差異性。

    婚前一月或半月,姑娘就要哭嫁。「歌喪哭嫁」是土家族獨特的民族風俗。「哭嫁」開始是隔夜哭,後來是連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長輩都要輪番陪哭,邊哭邊唱「哭嫁歌」,如泣如訴,若悲若喜,悲喜交融,內容豐富,感情強烈。哭嫁歌中有「哭父母」、「哭歌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轎」、「哭媒人」、「哭辭祖宗」等。經過一代代婦女口頭創作,不斷豐富加工,有的內容逐漸定型,形成長詩結構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苦,語言簡明樸實,充滿濃郁的風土味,常巧妙地運用比興、雙關、擬人、反覆、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具有很強的人民性和文學性。

    婚期到來,男方派人給新娘送去衣裳,首飾、布匹以及給岳父母家酒、肉乃至鹽、茶、米、豆等,叫「過禮」。過禮要在女方家神龕神位前隆重舉行,要獻上給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點燃香燭,並慎重其事地將其禮物擺放在神龕前桌上,把禮物清單遞交給女方長者。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圓酒」,取「花好月圓」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滿。這一天,女方家將全部嫁妝都擺出來,擦乾淨,梆扎打點。親友們都來祝賀,送上賀禮,同時對新娘進行打扮,「開臉」、「上頭」、「戴花」。「開臉」要請姑母、姨娘或嫂子進行操作,用灰線包絞盡額上汗毛,絞現髮際,並把眉毛絞如一彎新月,頭髮辮子挽成「粑粑髻」,繞上紅頭繩,插上銀別簪,帶上銀首飾,頭包青絲帕,手戴銀鐲子,銀戒子,與少女相比判若兩人。哭嫁歌中「哭戴花」唱詞是:

金花銀花不見藤,

只見金花不見人。

金花銀花頭上戴,

頭上響鈴鬧沉沉。

八寶耳環金圈子,

牙籤插到胸當門……

    經以上唱詞描述,一位裝飾艷麗,花枝招展的土家族新娘展現在人們的眼前。新娘「開臉」、「上頭」後,當晚哭嫁達到高潮。

 

凌晨,新娘上路前,要由歌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閨房,沒有歌嫂兄弟,則由叔叔,姑姑替之。父母是不能背的。穿過堂屋時,再讓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個方鬥上,踩上一雙腳印,名曰:「踩斗」。然後再背出大門,給新娘穿上一雙由婆家帶來的繡花鞋,這時新娘就可以雙腳著地了。新娘「踩斗」意味著把富貴也留給娘家,祝福娘家年年五穀豐登。接著娘家的管事點燃葵花桿或柏香樹皮製成的火把,向新娘前後拋去,灑下滿屋火花,預示新娘未來前程燦爛。新娘則將預先準備好的兩把筷子,向身前身後撒去,祝福兄弟姊妹與自己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哭上轎」對此進行了概括敘述:

腳踩金斗四角方,

手拿金筷十六雙。

前頭八雙跟我去,

後頭八雙給兄弟。

前頭八雙跟我去,

我自拿來我自吃。

後頭八雙給兄弟,

多多進些錢和米。

    新娘上路,無論是天晴還是下雨,都要由新郎準備一把油紙花傘,叫「露水傘」,送給新娘打著。此時新娘上穿右開胸,大袖大擺的「露水衣」,下穿八幅羅裙,叫「露水裙」,頭包青絲帕,朱花銀飾,琅佩叮噹,由人扶著在堂屋哭拜一番,辭別祖先,告別父母,然後坐轎或步行起程,此刻,嗩吶、鑼鼓、鞭炮齊鳴,大旗大傘前行,迎親隊伍抬著嫁妝搶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則會被嬉笑為「送親客」;送親隊伍在後簇擁著新娘或花轎,一路吹吹打打,充滿喜慶氣氛。

哥哥背上轎,

嫂嫂送到八角廟。

吹嗩吶,放大炮。

哩哩啦啦好熱鬧。

    這首土家族童謠,正是土家人迎親場面的生動寫照。

    新娘跨進婆家大門前,要用腳踏一下大門檻,以示自己來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龕前舉行拜堂儀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對拜之後,新郎新娘雙方立即搶先奔入洞房,爭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據說誰先坐到床上,意味著將來誰當家。「坐床」的規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為界。有心計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線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儘力把新娘擠到界線外去,雙方各不相讓,挨挨擠擠,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開新娘的蓋頭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隨之告終,十分風趣。結婚當天,男方家殺豬宰羊,擺酒設宴,招待親友。當晚洞房內外燈火輝煌,擺滿糖食瓜果,男男女女入座,說四言八句,擺龍門陣,開新郎新娘玩笑,強要新人喝交杯酒等。名曰「鬧洞房」。土家人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說法,即從結婚那天起不分老幼尊卑,可以大鬧三天。

    拜堂第二天舉行「廟見禮」,又叫「出拜」,新娘一一拜見族戚長輩,長輩們說一些祝福吉利的話,並打發一些銀錢。婚後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娘家省親,叫做「回門」。「回門」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見岳父母的禮節。因此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豐盛的禮物,如糖、酒、麵食類,其中二十幾斤重的一隻豬腿是必不可少的。「回門」時新娘走前面,新郎走後面;返家時相反,則是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走在後面,並不能回頭張望。

    到「回門」歸來,作為土家族心目中所崇尚的人生大典——婚嫁禮儀才到此結束,從此夫妻開始新的生活。

 

附: 婚 

    漢族傳統婚嫁有發八字、報日、過禮、迎親、鬧房等程序。發八字,即定親。舊時聯姻,由父母包辦,男家看中某家之女,即備禮物請合適人選為媒,俗謂「請媒」。媒人受託之後,上女家說合,探視女家意向,俗謂「提親」。女家表示聯姻意願後,男女雙方即請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八字合,女家即選定日期,邀集至親到男家去探視家境與婚姻當事人的相貌、人品,俗謂「看人家」。人家看成後,男家即選定黃道吉日與女家交換當事人的生辰八字,俗謂「發八字」,即算正式定親。是日,一般男家邀請男女雙方至親參加,設宴招待。

    報日,即「請期」。先是男方備禮托媒人前往女家「求喜」,提出結婚日期,經女方家認可,便選定吉日,備辦牲酒茶點,正式提出婚期,稱為「報日」。報日一般在婚前半年進行,以便女家置辦嫁妝。

    過禮,指迎接親的前一天,男家送給女方禮服、首飾、化妝用品,以便新娘裝新;又送牲酒糕點等,以便女家待客。同時,女方將床、櫃等大型嫁妝交男方帶回。是日,新娘開臉、梳頭、戴花、著新衣,並宴請親友。晚上舉行一『辭家禮」,專為女兒設筵席,並邀女之至親至友相陪,稱為「辭親酒」。席間,親友臨別贈言,父母告以為人處世之道。席散,女方至房中「哭嫁」,實為哭唱,舊時有《哭嫁歌》。

    迎親,指成婚之日,由媒人率領新郎及伴娘(一般由少女充任)等迎親人員至女家迎接新娘。舊時男方用花轎迎親,富者還帶有樂隊、儀仗。60至70年代,時興自行車迎親,80年代以後時興小轎車迎親。女家於迎親人員來到之前緊閉大門,要「開門利市」,經討價還價之後始開門「發親」。陪送新娘出嫁曰「送親」,陪送者稱「上親」。「上親」為大,男方須請對等人員相陪。新娘到男家,由伴娘牽引與新郎在香案前拜堂。舊時,拜堂很講究,有禮生司禮,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對拜。新中國成立後,改用行禮,或改在晚上舉行結婚儀式。新婚之夜,有鬧房習俗。

    婚禮次日早晨,新婚夫婦「篩茶」(蛋茶),以此拜見父母、尊長、親友與百客,受拜者須償錢,稱為「拜茶錢」。早餐後,新郎偕新娘至岳父母家省親,與女家親友晤面,稱為「回歸」。岳家設盛宴款待新郎,但不留宿,習俗新婚一月不空房。夫妻當日回家,婚禮便告結束。

土家族的婚姻狀況,一般也是經過了原始群婚制、對偶婚制到一夫一妻制的演進過程。

  族內婚制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有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的傳統慣制。所謂「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稱之為「還骨種」。姨表親也叫「扁擔親」,兄亡弟收嫂叫「坐床」,妻亡續妻妹曰「填房」。

  族外婚亦大量存在,即異性開親,但掠奪婚影響卻十分突出。這種婚制產部落間戰爭引起的一種掠奪婚的聯姻現象,表現為一種男子勇敢而佔有妻子及財產為目的,起作用決定的是世家的利益。這種婚制的遺風在民間亦時有表現。

  「改土歸流」後,鶴峰土家族(包括居住在審里的其它民族)婚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雖然這種變化仍然是漸進的),同姓為婚、姑表、姨表婚的習俗,逐漸革除,而且帶有很大的強制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遂形成,並隨之形成了一整套效法漢族的繁文縟節的婚姻程序及婚禮習俗。

  (1)提親:訂婚之前提親。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去正式「進話」,提親討口氣,女方父母同意後。再擇定吉日。女方由哥嫂、弟妹陪同去男家「看廊場」,叫做「過門」,男家要給女方一些見面禮物,名曰「打發」,如女方收了「打發」,則表示看後滿意。同意婚事,雙方家長便請人「合八字」各執半幅作為婚約憑證,即「換庚帖」。男方即準備到女家去行「認親禮」正式提親。

  (2)訂婚:是以男方為主進行的,在雙方商定擇定日期後,男方要到女方家去「討紅庚」,也叫「發八字」、「討八字」。由男方備下禮物,名曰台盒,將男方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即所謂的「八字」寫於紅紙上,俗曰「庚書」,由媒人領著台盒去到女家,女家亦用同樣格式書寫女方的姓名年月日時,即所謂「對八字」,完成後即行認親禮。

  (3)認親:認親的過程是首先由女方提供女方親戚的姓名輩份及送禮的等級,然後由男方準備肉、酒、茶食之類的禮品若干份,在長輩哥嫂的陪同下,由媒人領頭,將禮品裝成台盒(實為托盤)到女家去,女家則六親聚會,備辦宴席,紅燭高照。媒人將托盤禮物打開,逐一介紹親戚的輩份稱謂,依次送禮,男方即依次呼出某伯某叔某姨某舅,這便是「認親」了。女方的親戚也要給男方一些禮物,表示對這場婚事的贊同。

  (4)求喜:婚事訂下後,男女雙方開始積極籌備結婚彩禮和出嫁的妝奩事宜。男方則要首先到女家去徵求意見,叫做「求喜」,俗曰「搬恩」。如女方同意嫁,就由男方請人看日子叫做「看喜期」,然後把日子通知女方。這個日子叫「過喜會」,一經確定,即不容更改。

  (5)過禮:在婚期(過喜會)頭一天或當天上午,男方要將迎娶的彩禮和為女方親戚準備的禮物,備成禮盒,由媒人都管、迎台師(吹鼓手)、迎親客等一干人馬,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到女家去,到後將禮盒置於堂屋中央,名曰「裝盒」,於是女家的朝堂先生及親戚亦迎上來,開始了一場約定俗成的禮儀程式。

  (6)取親:取親的主要習俗是抬花轎,花轎是能工巧匠扎制而成的專用品,一般是每個村了有乘,為有錢人家所擁有,借用須放喜錢。花轎到了女家,嫁娘要由自己的親哥弟背負上轎,原有背親的遺風。花轎到婆家後,男方門前要點一堆火,迎親隊伍從火上跨過,叫「攔車馬」,新娘下轎後要在大門坎上蹬三腳,表示通報了男家的老祖宗。拜堂時有「傲拜」的習俗,即拜堂夫婦拜堂時,搶佔堂屋中脈(所謂子午線),據說搶佔與否,涉及到未來男女雙方在家庭中的地位。拜堂後還有搶床的習俗。當晚「鬧房」後,婚禮習俗基本結束。

  (7)哭嫁與「哭嫁歌」:嫁娘在出嫁前一段時間即停止其它農活,主要任務是做鞋、繡花等針線活動,家裡也有匠人彈棉絮,打嫁奩,媒人也活動頻繁,這時嫁娘便開始哭「爺娘詞兒」了。這種習俗源於何因,其說不一,有說因要離開爹媽了,是訴離別之情;有的說是出於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而以淚控訴;有的則說源於原始的掠奪婚制等,姑且諸說並錄。

  哭嫁歌詞一般比較自由,即興發揮者多,但是程式上基本上有一套定式,一般有「哭爹媽」、「哭哥嫂」、「罵媒人」、「別姊妹」、「梳妝」、「辭祖」、「穿衣」、「哭上轎」等。解放後哭嫁習俗逐漸淡化乃至消泯。

  此外,婚後首夜同床的時間,在鶴峰境內有地域上的差異,有的結婚的當夜可以同床,有的則不能同床,新娘由送親的女性(可以是前輩,也可以是同輩)陪伴,第二天送親的人走後,夫妻才以同床。一說改土歸流前,結婚當天均不準同床。

  (8)回門:婚禮的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娘家看父母,一般路程太遠的可以不去。而且姑娘女婿不能在岳父母家同房,平時也有這種禁忌。


推薦閱讀:

宋慧喬宋仲基拒絕所有贊助商 婚禮全由自己打點
最熱門八個婚禮主題 ,讓你輕鬆明白你夢中的婚禮!
[試紗] 只要找對了紗紗,每一種婚禮場地都有儀式感。
五千億家族的公子,今天迎娶一個大齡離異女性
非信徒可以在教堂舉行婚禮嗎?

TAG:婚禮 | 家族 | 土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