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外求法之外道與內明

心外求法之外道與內明


正哲 2008-4-24

  所謂「道」有外道內明之分別。外道是向真如佛性以外去追求,名為外道。

 第一種外道是人間道。譬如各種追求色、聲、香、味、觸的法,或世間的藝術。茶有茶道,劍有劍道、書法有書道,各種不同的琳琅滿目的道,非常多,這也是道。學問家做學問的諸子百家等也是道。有人專門研讀詩詞,有人專研古文詞,各不相同。有人專門研究各種不同的哲學理論,那也都屬於人間的道。還有中國儒家所謂格物致知,修齊治平這些儒學也是人間的道。

  第二種外道是宗教之道。譬如各種鬼神祭祀之法,如何求神問卜,道家的練丹練氣,羽化飛升之法。又譬如世間各種宗教裡面,有的修不死神仙之法也是外道。有人專門行善,求生天堂之天道,這也稱為外道。有人專門做神學研究,或佛教中專門做佛學研究而不實踐,這也是人間的屬於宗教的道,因為是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

  有人雖然信佛學佛,每天三柱香點燃舉起,就想求佛菩薩給他什麼?雖然名為佛子,其實是外道。有的人參禪打坐目的是求神通;神通是心外之法,是妄心妄識裡面的法,不離五塵境,是求三界之中的有,是心外求法,也是外道。

  什麼是內明?這就要講三乘內明的不同。聲聞道是內明,緣覺道也是內明,還有菩薩道也是內明。所謂聲聞道是依照四聖諦的知見,借著八正道的方法,以四念處為指導,用七覺支的技術、方法下手來修行而得到慧解脫,能取證涅槃,稱為聲聞道。

  有一種聲聞道稱為俱解脫,除了前面慧解脫所講的知見、方法之外,兼修九次第定而證得滅受想定,這樣就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不必待緣生死,可以自由選擇入涅槃的時間。這是已經確實明白無我,已經親證五蘊空的道理,所以也屬於內明。

  第二種是緣覺道。就是修辟支佛的方法,從因緣無常的觀行來修、從十二因緣觀來修,又稱為獨覺。在無佛住世的時候,世間就會有緣覺。十二因緣觀有五種觀法,十種不同的十二因緣,所以緣覺的證悟也有十種的不同。緣覺已經破除了世間執著的無明,所以也稱為內明;不向外去尋求,而向內心之中來探究,所以也是內明。

  第三種內明是菩薩道。菩薩道是求明心見性,從念佛三昧入手或從禪法入手。菩薩修行的通途是先求明心見性,然後才正式進入修行的過程。因為還沒悟之前所修所學大部份是屬於資糧位,在修集資糧。一般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敢求明心見性。也因為受到誤導,認為末法時代不可能明白真如,不可能眼見佛性。既然不可能,那就退而求其次,乃至其三—持名念佛、念咒、數息、觀心,伏煩惱,修福,多是這樣的修行。但是菩薩之所以稱為菩薩,是因為自己已經覺悟,再來度人才叫做菩薩。

  既然要修菩薩行,就應該先求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就要從禪法入手。如果只是一味講放下,而修無念的法、修一念不生的法,這是以定為禪,是聲聞法入道初門。雖然不能說它不是菩薩道的一種,但原則上是聲聞道的入道初門。如果修掃除妄想的離念、無念法,那是掃除煩惱的聲聞法。如果拜佛時觀身之動作或身、心的覺受,這些也是聲聞法的入道初門,不離四念處觀,不是菩薩道的方法。

  如果從因緣觀來審察身心的無常,世界的無常,或從十二因緣來審察三世身心的無常入手,這是緣覺入道初門,不是菩薩法。以聲聞法與緣覺法來修的話,會成菩薩聲聞或菩薩緣覺。以聲聞法或緣覺法做為禪法的話,劫盡亦不能見性,因為這不是菩薩道入道初門的通途和常道,所以《大般涅槃經》說有菩薩修到九地還不見性,就是這個道理。

  大乘菩薩的入道初門是以明心見性為常道,以修定、修觀為輔助。到了明心見性之後再來修各種的止觀禪定三昧,所以菩薩的入道初門應該修學禪法求明心見性。這樣就應該究明禪法與聲聞法及緣覺法之差別,如果不能夠辨別三者的差別,我們將會被某些名師所誤導,而以修福、修定、伏煩惱、無常觀、四念處觀、十二因緣的觀法做為禪法,想求圓覺就了不可得。

  雖這麼說,但菩薩也不可離開聲聞的法,也不能離開緣覺的法。因為菩薩如果沒有修過聲聞、緣覺的法,無法修到等覺、妙覺,想要成佛的時候,還是不能成佛。如果菩薩不須修聲聞法、緣覺法就能成佛的話,將來所成的佛就不是一切智者,他就不能講聲聞法、緣覺法。所以菩薩也必須學聲聞法與緣覺法,以聲聞法與緣覺法做為菩薩修學佛法的基礎。因此《維摩詰經》說:「亦不可與聲聞、緣覺而相違背。」因為聲聞、緣覺是菩薩法的基礎。

  但是聲聞、緣覺不明真如佛性,必須再修明心見性的法,應當明白什麼是真如,應當求眼見佛性分明。我們學禪的人應當明白聲聞禪和祖師禪的分際。祖師禪(禪宗的禪)才是菩薩入道正途,聲聞禪是聲聞人入道正途。所謂聲聞禪是以四念處觀為入手法門而斷三縛結,稱為見道。入手方法即是所謂的「動中禪」,從身念處觀入手。譬如在生活中的每一剎那的動作都細心觀照,熟練之後再轉到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若是靜中打坐,不做思惟靜慮而做一念不生、無念的功夫,便會走向四禪八定的修法,不是聲聞禪。

  聲聞禪是在動中作思惟靜慮的慧解脫法門。此種動中禪若在生活中作思惟靜慮的功夫,則不易斷結,因為太粗糙的緣故。此動中禪應如是修—在靜坐中預先施設雙手上舉和翻掌以及放下翻掌回到原位的循環反覆動作,必須心無雜念,專註於動作。此循環動作需專註,一日比一日緩慢,每日至少二小時不受打擾地專註練習,平時須努力降伏煩惱。

  當我們能降伏粗煩惱及部份微細煩惱而妄念不起時,若在靜坐中修此動中禪已經自然地(非故意壓抑)使舉手放手之循環動作慢到二十分鐘才循環一次時,就會親證色身之機械性及虛幻性,便可斷除身見;次須轉入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觀行,方能斷除我見—不以受想行識之靈知心為我;因我見而生之疑見及禁取見亦會隨之斷除,便可證得聲聞初果,是慧解脫。此種動中禪已很細膩,雖能斷身見(以色身為我之邪見),仍不能斷我見,遑論日常生活中注意動作心念者之粗糙功夫?

  祖師禪之開悟明心親證者(意識思惟及所悟不真者除外)不但斷身見,同時也斷我見。聲聞禪利用動中禪(身念處觀)的修法斷身見後,尚須轉入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觀繼續修行,才能斷我見,與祖師禪明心時之身見我見一時斷除截然不同。此聲聞禪雖然易修易證,但末學並不鼓勵禪子們修學,原因是:聲聞初果不能揣測菩薩初果(明心七住位)所證境界,乃至聲聞四果亦不能知菩薩初果明心之人所證真如境界,更不能明白十住菩薩眼見佛性之境界。而菩薩七住(初果)明心若真、非解悟者,略作思惟體驗便知聲聞初果慧解脫者所證境界。此是聲聞禪與祖師禪之不同所在。

  聲聞四果舍報便入涅槃,聲聞初果舍報便生欲界天,菩薩初果乃至四果,舍報後皆不入涅槃,證得不生不滅之真如大涅槃故,一念慧相應故,眼見真如之本無生滅,故不畏生死。無數小菩薩不畏隔陰之迷、常住此娑婆世界自度度他,其願力來源在此,令人欽佩之尊貴情操之根源亦在於此。

  故末學主張:凡我同修若有依上述之法修動中禪,而次第斷結、得聲聞果者,仍應發菩薩大心,常住世間度眾。此則應續修祖師禪,悟明真如、眼見佛性,以此為憑,方能不畏世間諸苦,常住世間,利益有情。以上是讓大家明白聲聞法的入道初門就是四聖諦、四念處觀和除煩惱修定;緣覺的入道初門是修因緣觀、無常觀、十二因緣;菩薩的入道初門就是禪法(明心見性)—般若、智慧,這是三乘入道初門之差別。


返回主頁
返回目錄

推薦閱讀:

外道神我梵我(四)——如來藏,非是外道神我、梵我
在家居士如何識別和防範附佛外道?
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真我的區別
外道神我梵我(一)——如來藏,非是外道神我、梵我

TAG: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