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普洱茶開始嬗變的茶文化
05-31
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一詞的誕生時間,距今並不久遠,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有,如今儼然成為時下世人的口頭禪,非此不足以顯示自己的風雅。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事學新茶」。自唐陸羽與其所著《茶經》以降,一千多年以來,綠茶一直蔚為中國茶的主體,由綠茶衍生的茶文化一直主導中國茶文化的走向。在唐以降明以前中國緊團茶的古典時代,普洱茶籍籍無名,以「散收,無采造法」行世。 未被《茶經》收錄,一直使許多普洱茶學者耿耿於懷。雲南本土的學者詹英佩老師專門在自己的書中考究,普洱茶產地在唐代遊離於中央政府控制範圍以外,由此造就了遺珠之憾。到了明末清初,真正意義上的普洱茶誕生了,承繼的卻是古典茶時代緊團茶的衣缽。而此時,歷經了明代一個王朝,散茶已然成為正統流布天下。負有遠見卓識的雲南大理白族進士李元陽慨嘆普洱茶:「藏之年久,味愈勝也!」而這卻與追求新鮮自然為上的主流認識相左,未被時人廣泛接納。 為了融入華夏茶文化的正統,普洱茶從未停止過嘗試。少數民族的未婚女子採摘早春農曆清明、穀雨時節幼嫩芽葉,精心製作出「味淡香如荷」的散茶,藉此來取悅皇帝,龍心是否大悅猶未可知,但並未大興於世卻是事實.清朝後期陷入深重災難的這個國家,自身猶自難保,更無心與茶,普洱貢茶也戛然而止。驚醒了之後的中國知識分子,全面的學習西方,尤重科學,文化被置諸於一旁。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重又開始構建茶文化,卻囿於西方的思維,爭相套用西方學術概念解釋茶文化的定義,名雖大卻內容蒼白。想要用傳統文化來闡釋卻力有所不逮。 直到1995年,台灣師範大學的教授鄧時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書問世。這本書拋開了概念上的各種糾纏,卻接續傳統闡釋了普洱茶文化,娓娓道來,引領人們走進深邃的普洱茶世界。我認為,20世紀出版的茶類著作中,《普洱茶》一書毫無疑問是最具價值的,它承接傳統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茶文化體系,這是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的.當年的《普洱茶》一書風行,坊間遍尋不見,好容易從一朋友手中借閱,卻時時催還,無奈只好原書複印了下來。多年後,輾轉託朋友從台灣帶回此書,直到2014年延請鄧時海教授來河南鄭州舉辦講座期間,提請先生親筆簽名,先生揮筆簽名之後笑嘻嘻地說:「小馬,你買的書是盜版哦!」引來周邊人善意的鬨笑。 據先生說這本書的正版至少都銷售了一百萬冊以上,足以令人驚嘆!引來大量的盜版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民間層面比學術層面更早認知了這本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傳統的學養,藝術的見解,文化的重構。 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所有茶中,唯有普洱茶率先打破了名優綠茶的藩籬,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文化體系,塑造了普洱茶美學,普洱茶由此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關於銀壺看這一篇就夠了:開壺 養壺 常見問題答疑
※就現在茶葉的製作工藝來說,喝之前有必要把第一泡水倒掉嗎?
※書上說古人收集雨水、雪水、露、霜,然後放在罈子里存上幾年再來沏茶。我想知道:這水放上幾年還能喝嗎?
※高級茶藝師時尚茶藝操作考試(二)台式烏龍茶
※中國茶文化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