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當探秘

最早的道士墓塔

按理說道士均羽化成仙,死後一般是不修建塔的,但武當是個例外,至今在武當七星樹上斜橋和五龍宮有一排三五座的墓塔。尤其是著名道士李素希的墓更不同凡響。

 李素希(1328——1421)字幽岩,號明始,河南洛陽人。元末棄家學道武當山,為「新武當派」道士單道安嫡傳弟子。明永樂年間,出任五龍宮提點。據《武當志》記載:永樂三年(1405),武當高道五龍宮主持李素希,忽見古樹榔梅開花結果,知為豐年之兆。特派道士易本中等送榔梅進京,獻給明成祖皇帝,明成祖很重其事,遣道士萬道遠捧敕諭賚香到武當山,焚香祭祀,以答神貺。並賞賜給李素希彩緞一表裡,紵絲衣一襲,鈔四十錠。永樂四年(1406)榔梅再次開花結果,李素希又遣道士呂正中等進京奉獻,又蒙成祖皇帝厚賜、敕諭來表如前。同年,李素希奉旨進京向皇帝謝恩,成祖皇帝賜坐便殿、詢問素希望理國治身之道。素希從道德奏答,禮待甚厚,賜還本山。永樂十九年(1421)六月初五日羽化,終年九十三歲,戶部主事王和親在其側。明成祖朱棣及太子朱高熾聞訊,稱他是「忠君愛國」,「修行得道的好人」,並命禮部左侍郎胡瀅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在五龍宮榔梅台為其立碑樹傳。將成祖賜給他的兩道敕書刻石永記。後人稱李素希為「榔梅真人」。李素希墓尚存,有「龍居坎位千載盛,虎卧離宮萬代興」的墓聯一幅。至今存放在五龍宮榔梅台的石碑,是由正一嗣教真人張宇清篆額,玉虛宮提點任自垣書丹,遇真宮提點羅風翔鐫刻,均州知州吳禮等立石。

 有意思的是,明永樂年間,武當山開創有榔梅派,並代代承傳其派系。創派祖師並非是榔梅真人李素希。而是武當另一位高道孫碧雲,其門下弟子稱其為「碧雲祖師」。「榔梅派」以奉祀玄帝為主,亦稱武當本山派,乃正一支派,其傳法系統為「碧山傳日月,守道合自然,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無」等。

 據說,榔梅不僅甘甜可口,且能治疾延壽。皇帝曾下旨予以保護,榔梅作為貢果,專供皇室享用。關於榔梅的來歷,據植物學家分析,這是「鳥媒嫁接」的原因。鳥銜各種果實在榔樹上吃,梅核落入榔樹裂縫中,生根發芽,使榔樹發生變異,果實形成多親優點,味道特美。1997年,武當山文物部門從齊雲山移回一棵榔梅樹,使榔梅祠得以「名符其實」,現在長勢良好。2004年已結出6枚果實,人們又見到這一稀世仙果了。

 無獨有偶,武當山不只五龍宮有榔梅。據《武當山志》等記載:瓊台中觀下有榔梅開花結果。在南岩宮下,去金頂的古神道旁,有榔梅樹,明永樂年間修建有榔梅仙翁祠,並保存至今。《大岳志略》卷三還記載紫霄院外有榔梅園,正德年間(1506-1521)令宦臣取梅榔進獻朝中。太監呂憲仍移植數棵於西道院外園。紫霄舊時留榔梅三棵,眾人不識,後被老道長告曰:「此樹榔梅」。

相關鏈接

1979年10月,在武當五龍桃源洞東,清理了已廢道士墓塔一座。據考,該墓主為孫寂然。 

1983年5月,在紫霄宮西坡巳廢墓塔出土明代七星陰陽劍兩把。據考,該墓主為簡中陽。

1982年3月,在五龍宮桃源峰桃源洞已廢墓塔。據考,該墓主為李孤雲。

武當的設計者是誰?

 孫碧雲

(1345——1417)關西(今陝西華陰東)人,另一說陝西馮翊(今陝西大荔縣)人。13歲入華山出家為道。據《武當山志》記載,孫碧雲是歷代武當山道士中,接受皇帝聖旨最多的一位(朱元璋頌發一道,朱棣頒發4道)。他高深的修為深受明代兩代皇帝的恩寵,曾兩度被詔,進京問道。明太祖朱元璋詔他進京,命他住進朝天宮,並封官賜紫衣,問三教之說。永樂十年又被明成祖朱棣詔進京,賜號虛玄子,敕授道錄司右正一職事,並賜御詩一章,頒旨讓孫碧雲到武當山南岩辦道修行,並准許他自由往來天下福地,修行雲遊。同年三月,明成祖又命他到遇真、五龍、紫霄、南岩四處勘查測量地形,定其規制,為營建武當各宮工程作規劃設計。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去世,葬於武當山檜林庵。

任自垣

字一愚,號蟾宇。丹陽縣(今屬江蘇省)人。早年三茅山元符宮學道20餘年,造詣頗深。永樂四年(1406)被征至金陵,選赴文淵閣參與篡修《永樂大典》。永樂九年(1411)被薦入朝,授道錄司右玄儀。永樂十一年(1413)得正一嗣教真人張宇清薦舉,提升為武當山玄天玉虛宮提點,統領全山道教事宜。永樂十三年(1415)任自垣請奏朝廷頒發武當山提點印信,得皇帝恩准,由禮部鑄印送武當山。永樂十六年(1418)以武當山宮觀主體工程完工,任自垣代表武當山道士詣朝謝恩。永樂十七年(1419)初,武當山宮觀告竣,任自垣去京城上表謝恩。十七年至二十年(即1419——1422年)任自垣奉旨篡修《道藏》,任總裁。永樂20年(1422年)冬,完成《道藏》回武當山。宣德三年(1428)任大岳太和山提調欽差太常寺丞,「職專提督本山宮觀一切事務」。同年,任自垣開始編撰《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宣德六年(1431)三月志成,撰表進呈宣宗皇帝報告此事。後壽終於武當山,還葬句容(即茅山)。自永樂十一年(1413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在武當山工作有18年(含修《道藏》的3年)。這18年中,任親自參加了武當山宮觀的建設工作、領導工作。

武當龜何其多?

武當山天柱峰猶如一座巨龜,背甲高拱,馱負著馱負著金光燦燦的金殿;紫金城牆如龜之甲裙,厚朴渾然;前方兀起一峰,昂立雲端,恰似龜首翹迎蒼穹。確如活靈靈一隻玄龜。此外位於南岩景區雷神洞在歘(xū)火岩旁的一座小峰,形如一隻大龜,挺胸昂首朝向金頂。尤其是武當山有12座氣勢恢弘的御碑亭,存放者12座贔屓馱御碑,俗稱「龜馱碑」,其實贔屓不叫「龜」,而是「贔屓」或「負屓」,為古代神話「龍生九子不成龍」中的第八子,善負重,皇帝以之作碑趺,象徵江山穩固。這幾座贔屓雕刻精細,造型逼真,其甲殼、肌肉有明顯不同的質感,腿腳有用勁負重之神態,尾卷一盤,呈使勁承受高大的御碑之狀,形體完美,是國內外罕見的石雕藝術品,極為珍貴。其中玉虛宮四座贔屓馱御碑上分別刻著明成祖《下大岳太和山道士》、《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宮》碑文和明世宗《御制重修大岳太和山玄殿紀成》、《重修宮觀》碑文。碑文書體雋永圓潤,碑額浮雕蟠龍,矯健騰舞。

「道教監獄」元和觀

元和觀全稱「元和遷校府」,因真武神在天界「領元和遷校府事」,故名。始建於宋,元末毀廢。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廟房44間;嘉靖三十一年(1552)擴建到一百餘間;清康熙年間,又進行修繕,成為三進式四合院建築。現存廟房37間,建築面積1479平方米,佔地面積10467平方米。

 在明朝時,皇室為加強對武當道眾的管理,嚴飭道規。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一年(1413)曾下聖旨:「……若道士不務本教,生事害群,傷壞祖風者,輕則即時譴責,逐出下山;重則具奏來聞,治以重罪。」此聖旨碑立於玉虛宮、靜樂宮、紫霄宮、南岩宮、五龍宮等五大宮內,碑名為《下大岳太和山道士》。可見,在明代,對道士的要求也是十分嚴格的。舊時,這裡是處罰道眾違反清規戒律的地方,因此,有「道教監獄」之稱。據史書和碑文記載,武當道教的清規戒律成百上千條,對違反者的處罰也是按規量刑,輕則跪香、逐出,重則杖革、烙眉、焚刑等。元和觀內,原置大型罰杖,火烙,火盤,頸、手、腳枷,鐐銬等各種刑具,專門處罰違規道人,令人毛骨悚然。      

      

武當修了多少年?

據史載,明成祖朱棣在北修故宮的同時,南修武當,於永樂十年(1412年)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20餘萬軍民在元代舊址上建成9宮9觀12亭36庵堂39橋樑72岩廟等等33處廟宇,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另一說二十二年即1424年)秋七月,明成祖朱棣以武當山宮觀告成,賜名「大岳太和山」,命正一嗣教真人、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玉虛宮提點任自垣等在玉虛宮修建「金籙報恩延禧普渡羅天大醮」七晝夜,登壇法眾、登壇執事官員達五十多人,並從全國欽選400名道行高深的道士到武當山辦道,又從中欽選23名德高望重的道士授為正六品提點,具體管理各大宮觀。同時,把武當山數百里山場賞賜道觀,調555名(戶)犯人到此耕種,供贍道士。永樂至隆慶年間(1403—1572)曾遣22名內臣、48名藩臣住山提督,欽授提點191名,分管各宮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陸傑提督重修武當山宮觀。此時,全山各大宮觀有道士少則三四百人,多則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餘人。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

 

張三丰嫡傳弟子

武當道派內家拳技,相傳即創始於張三丰。張三丰武當派崇祀「真武大帝」,在思想上強調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且重視修鍊內丹。其嫡傳弟子丘玄清住五龍宮,盧秋雲住南岩宮,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宮,形成了以張三丰為師的道派,世稱武當道派。張三丰另一嫡傳弟子劉碧雲,後又被尊為武當榔梅派祖師。


推薦閱讀:

人命死亡信息探秘 - www.cnyiwang.com
命理秘笈《月談賦》探秘
探秘辰戌丑未四墓庫
西藏的石頭原來還隱藏著這麼多秘密,太驚訝了!
故宮探秘--慈寧宮、壽康宮

TAG: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