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第22集 凈空法師講解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第22集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九十五頁第六行:

  經【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

  這是接著觀觀世音之後,教給我們『觀大勢至菩薩』,這是十六觀裡面第十一觀。這大勢至菩薩在前面曾經介紹過這個名號的來由。這個地方給我們介紹的是菩薩身相與觀世音菩薩相同,『身量大小』相同。『圓光』,這是說明菩薩這個頭項上有圓光,跟這個觀音菩薩一樣;這個光有『一百二十五由旬』,也照『二百五十由旬』,這個光照比光明要大,這經上我們看得很清楚。這是單單講菩薩這頸子上面的圓光,單指這個。

  下面給我們講『舉身光明』。菩薩全身都放光,跟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一樣全身放光。『照十方國』,這一句我們要特別留意,不能夠含糊籠統的看過去,為什麽?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他方世界許許多多諸佛如來都沒有這麽大的光明,所以這一尊佛的光明照一個大千世界,照兩個大千世界,照十個大千世界,這都常見的;說照十方國,那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是非常希有,很少見到的。我們前面讀到觀音菩薩是這樣的,大勢至菩薩也是這樣的,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照、無時不照,可見得我們都在三聖光明之中。所以我們念佛,我們想佛、拜佛,佛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全在他光明含攝之中。所以這一句很重要。『作紫金色』,佛身是紫金色,菩薩身也是紫金色,這個地方只是略說一說,不做詳細介紹。因為前面介紹佛,介紹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既然跟他相同,前面詳說,這個地方略說就可以。

  『有緣眾生,皆悉得見』。這一句我們看起來非常歡喜,西方三聖,觀音菩薩錶行門,大勢至菩薩表解門,所以觀音慈悲,勢至理性、理智;換句話說,慈悲一定要依理智,不能感情用事,大勢至菩薩代表了智慧。「有緣」,這個緣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具足條件你就見到了,你的條件沒有具足就見不到。要什麽樣的條件?實在講,他跟觀世音菩薩的緣相同,這兩尊菩薩對於娑婆世界的緣特別深,所謂「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要用什麽條件去感?古德常常教給我們「至誠感通」。由此可知,我們用真誠心、用恭敬心去念菩薩的名號,禮敬菩薩,想念菩薩,這就是感,菩薩一定就有應,這叫「有緣眾生」。

  世尊為我們介紹的西方三聖的經典,可以說對大勢至菩薩介紹的比較簡略,沒有觀音菩薩介紹那麽詳細。觀音菩薩有三經,都是分散在大經之中,第一部是在《華嚴》,在《華嚴》五十三參裡面,善財童子參訪觀自在菩薩,代表第七行位,十行位的菩薩第七行位;第二部是在《楞嚴經》上,《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三部是在《法華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我們稱它作觀音三經。觀音菩薩的三經,《華嚴經》上這一部分是概說,可以說面面都講到了,自行化他統統講到。《楞嚴經》這一部分偏重在菩薩的修行,就是他是怎樣修行成就觀世音菩薩。而《普門品》這一部分偏重在介紹菩薩大慈大悲廣度眾生,介紹他度眾生的事業,是相當的詳細。

  而大勢至菩薩的經只有《楞嚴經》裡面,經文不算很長,兩百四十四個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也不能因為世尊給我們介紹得很少,經文很短,我們就把菩薩疏忽了,那就錯了。殊不知他這個短短的兩百四十四個字,如果說理論、說修學方法、說境界、說成就,確實幾乎涵蓋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也可以說「念佛圓通章」是世尊到這個世間來度眾生、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那這個第一法門不是《華嚴》?不是《無量壽經》、《彌陀經》嗎?是的,沒錯!但是講得最簡單、最扼要的,可以說一句廢話也沒有的,精簡到了極處就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可以說是凈宗的精華。印光大師將它取出來,放在四經後面成為凈土五經,這是非常非常的高明,那是大手眼,決定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因此我們對於菩薩度眾生的功德利益,這才真正能體會到一些。

  菩薩現身跟我們見面,沒有像觀世音菩薩那麽普遍、那麽多。可是念佛往生的人,當臨命終時一定會見到菩薩與觀音授手來迎接,這幾乎是每一個往生的人都見到的。由此可知,緣在成熟的時候統統都見得到。再看底下經文:

  經【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

  這顯示大勢至菩薩性德、般若智慧的殊勝,從大勢至菩薩一毛孔的光明,就見到『十方無量諸佛』;實在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光明,從菩薩一毛孔當中就見到,因此大家稱他作『無邊光』菩薩。所以大勢至菩薩也叫無邊光菩薩。

  經【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從菩薩光明德用所建立的名號,叫無邊光菩薩;從菩薩幫助眾生脫離三途六道,稱這個菩薩叫『大勢至』菩薩,「勢」是勢力,他有非常偉大的勢力能幫助我們超越三界苦海,這名號從這裡建立的。現在我們都稱他大勢至,不稱他無邊光,我們偏重在後面這個利益,就是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眾生,『令離三塗,得無上力』。這個無上力就是往生凈土,往生凈土這是真正名副其實的無上力。

  那我們要問菩薩智慧光在什麽地方?普照一切,有沒有照到我們?我們為什麽沒發現?諸位必須要知道,菩薩的智慧光明就是兩百四十四個字的《念佛圓通章》。近代印光大師(可以說是在晚年)特別將這一章經文寫出來供養我們大眾。印光大師又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這一段經文是大勢至菩薩自己寫的。他跟我們的緣特別殊勝,為什麽?他老人家寫的真跡就在我們圖書館。我們掛的一幅對聯是他老人家的真跡,那個《圓通章》的真跡我們收藏在裡面,沒有掛出來,印出來的是從真跡裡面印出來的。他跟我們的緣那比任何道場又要來得深。一般道場拿到印祖寫的《圓通章》都是印出來的,不是真跡,真跡在我們這裡。

  這段經文不僅僅是將釋迦世尊一代度化眾生的核心說出來,實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要想將一切眾生在短短一生當中就叫他永離三界、圓滿成佛,實在講就是這個法門。法門雖然無量無邊,能夠遍契一切眾生之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能在一生當中平等成就,除此之外,再找不到第二個法門,這是菩薩真實智慧光普照一切。他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太簡單了,「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兩句八個字。你把這兩句做到了,你這一生決定永脫輪迴,不再搞六道輪迴了;你一定往生不退成佛,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還得了,這不得了。說到具體的成就,他老人家又有兩句話教給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叫我們心真的定了。不假方便就是一門深入,不須要借重任何法門來幫助。我們要不要參禪?不需要;要不要持咒?不需要;要不要學教?不需要,什麽都不需要,老老實實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你看這麽簡單、這麽容易,成就是這樣的殊勝。這不是大智慧普照一切,哪能做得到!

  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我們修凈土,五經當中取任何一部都能達到往生的目的,功德決定是相等的。但是我們為什麽要勸人去念《無量壽經》?那就是因為老實人少。這要學大勢至菩薩,什麽人是有緣眾生?老實人。老實念佛,那是老實人。不老實的?不老實的念《無量壽經》去。《無量壽經》經文很長,裡面講得很詳細,慢慢聽了會點頭、會相信。這大勢至菩薩說是不需要,什麽都不需要,叫我老實念,我就老實念,那些東西不想知道,知道的事情多了心反而亂,不需要知道。殊不知那才叫真正的精華,修行法門最殊勝、最無比的。所以這是叫我們永離三界,成就無上力。這是菩薩名號的來由。再看,因為這是叫觀,觀菩薩那要介紹得詳細一點,對菩薩本人身相要多說一些。

  經【此菩薩天冠。】

  菩薩戴帽子,佛不戴帽子,菩薩戴帽子,『天冠』。

  經【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十方諸佛凈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

  不僅僅毛孔裡面現一切諸佛光明,他的頭上帽子裡面還現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像電視畫面一樣,十方一切諸佛國土都影現在其中。這是說明帽子的相,帽子的功德,這個現相是功德。

  經【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

  『缽頭摩』是紅色的蓮花,『肉髻』是紅色的。

  經【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通常我們所見到菩薩,在帽子當中跟觀音菩薩的差別就在此地。觀音菩薩帽子當中是一個站著的佛像,立佛;大勢至菩薩這天冠之中是有一個『寶瓶』。這個地方經文講這個寶瓶是在『肉髻上』,它的作用不可思議。寶瓶裡面盛的是光明,換句話說,寶瓶放光,光中現出一切諸佛來十方世界度化眾生。『佛事』是教化眾生,這是佛事。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教導修行,為一切眾生授記,這都是屬於佛事。總而言之,是教導眾生的這些現象,都能在寶瓶光明當中顯現出來。

  經【余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

  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換句話說,大勢至菩薩跟阿彌陀佛也一樣。這給我們證明,《無量壽經》上所說的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我們見到菩薩身相,就知道將來我們自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身相。菩薩居等覺位,但是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我們到那個地方身相跟他也是「等無有異」。

  經【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

  這是說出菩薩的行動。這話應該要用現代話來講,他老人家跟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方法不一樣。觀音菩薩是柔軟慈悲,大勢至菩薩現的相不是慈悲柔軟的相,他理智沒有感情,所以所現的是威德之相,人家看了他尊敬又害怕,不像觀音菩薩和藹可親。這個菩薩看到令人生敬畏之心,這就是『震動』,我們要明了這個意思。

  『地動』之處,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夠凈化世界人心,世界是依報,人心是正報。因此,佛法就是建立在真實智慧的基礎上,佛教一切眾生所求的,真實智慧,而不是求別的。智慧現前,所有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不但都能解決,而且是圓滿解決。所有一切的困苦艱難都從迷惑顛倒中生,智慧一開顯,不迷、不顛倒了,因此所有問題統統迎刃而解。所以他行動的地方『有五百億寶華』,這「寶華」指的是蓮花。這個寶花『莊嚴高顯』像極樂世界,這個意思是說,他老人家到哪個地方凈化這個地區,把這個地區變成也像極樂世界一樣,我們今天聽到這佛門裡常講的人間凈土,就是這個意思。

  菩薩是不是真有這個能力?真有。真有這個能力,為什麽沒有把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變成極樂世界?菩薩有這個能力,奈何我們不接受,我們不肯依教奉行,那他縱然有能力也沒有法子。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很大,他是相等的。心,心是能現能變,這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佛是覺悟的力量,佛是覺,覺的力量很大;眾生是迷。覺的力量大,迷的力量也不小,佛說這三個力量相等,這就難辦了。問題是哪一個力量,這眾生力量如果跟佛的力量結合,那就行了,那問題就解決了。我們能信佛,能接受佛的教導,能真實依教奉行,這個佛的力量跟我們自己的心力結合了,那決定能夠破迷開悟,就達到凈化身心世界的目標。我們不肯接受,那就沒有法子。這也是經上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

  什麽人無緣?不相信佛的,不接受佛的,不肯依照佛教訓去做的,這些人無緣。這個地方說的是這麽一個比喻,我們要是仔細想一想,這話是真的。如果我們這個世界都能夠依照經典教訓去做,這個世界確實是『如極樂世界』,雖然不是真的極樂世界,也有一點像極樂世界。不必說得太多,就依《無量壽經》的教訓就夠了,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過非常自在圓滿的生活,這真的是可以做得到的。這是菩薩行的時候。

  經【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這段給我們敘說這『菩薩坐』跟觀音菩薩也不一樣,前面行不一樣,坐也不一樣,都是顯示出無比的威勢,可見這個大勢至名號真的是名副其實,顯示出菩薩的威德。無論是行、無論是坐都是驚天動地。這個地方動,諸位要記住不是真的地動,那地動變成地震,那還得了,那不是帶來了災難?菩薩怎麽會可能給一切眾生帶來災害?這不可能。佛的《戒經》裡面告訴我們,菩薩不但沒有害眾生的念頭,連叫眾生生一點煩惱,菩薩都不願意做,怎麽會到一個地方造成大地震,那還得了!

  這個震動是說這一方的人人心震動,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六種震動」是比喻,比喻什麽?全面的震動,不是一部分,全面震動了,取這個意思。我們現在所謂譬如說是某一個專家發表一篇言論,震撼社會、震撼世界,就這個意思。這個大勢至菩薩無論是行是坐,他老人家一舉一動都能夠震撼這個世界一切眾生的心行。因為他是真實的智慧,眾生久遠劫迷惑顛倒,他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所以這是全面震動的意思。

  『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這個「塵」是微塵,「數」是數量。「佛剎」說一個上、說一個下,其他都包含在其中。這裡頭究竟有多少佛剎?微塵數佛剎。這是形容佛剎之多,形容菩薩度眾生面之廣,這個面積之廣,度眾生數量之多,都是不可思議的。他跟觀音跟阿彌陀佛可以說是三位一體,有一個必定有那兩個,不會單獨一個在的;有阿彌陀佛一定有觀音、勢至,有觀音菩薩一定有大勢至、有阿彌陀佛,有大勢至菩薩也一定有阿彌陀佛、有觀世音。『分身無量壽佛』,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分身觀世音菩薩,分身大勢至菩薩,『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畟塞是充滿。『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這一觀很莊嚴、很殊勝,觀想什麽?西方三聖遍滿了虛空法界,三聖為無量無邊眾生講經說法,勸他們念佛往生。實在講很不容易觀,這個境界太廣,太廣大。

  經【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

  要像經上這樣說法,不但觀大勢至菩薩色身,還要觀大勢至菩薩無量的分身,跟大勢至連在一起的,又有觀世音、又有阿彌陀佛,這三聖都是無量無邊,還要觀他『演說妙法,度苦眾生』,這個境界實在是不容易。所以這十六觀,真的愈往後面愈難,因為愈往後面的境界愈來愈廣大,這才是觀大勢至菩薩。

  經【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只生死之罪。】

  這底下是講觀成的利益。這個經文,如果我們把它顛倒一下順一順,這個意思就更明顯。是不是當年寫經的人寫顛倒了,這也有可能的事。為什麽?因為它總結應該是在這「色身相」下面,「名第十一觀」,這就好講,也很順。我們把這句念下來,「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觀」。這個念法就好念,然後底下,「觀此菩薩者,除無數劫阿僧只生死之罪」。這個句子就好念多了。就是這一句感覺得很彆扭,但是一顛倒就非常之通順,所以是不是從前人抄寫抄錯,這亦未可知。可是我們今天念的時候這個念法很順利、很通順。可是我們不能改經,我只能把這個意思向諸位說出來,這樣一看這就容易看得多。這是觀這個菩薩所得的利益,是除無量劫阿僧只生死之罪。

  經【但是觀者。不處胞胎。常游諸佛凈妙國土。】

  有些本子『但』這個字是用「作」,就是「作是觀者」,這個本子是『但是觀者』;究竟哪一個字是正確的,很難講,因為古本就有這兩種不同,所以只能在旁邊注出來做參考。有些本子是「作是觀者」,我們這個本子是「但是觀者」,但這意思還差不多,沒有什麽太大的差別。『不處胞胎』。「不處胞胎」就是永脫輪迴的意思,就是不入三界了。因為三界裡面生死,胎卵濕化,用一個字來做代表。能夠常常作這個觀的必定得生凈土,所以他不會再墮在六道輪迴裡面。『常游諸佛凈妙國土』。這完全講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現象,你要不生到極樂世界,你怎麽可能常游諸佛國土?這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天像《彌陀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幾乎每個人每天清晨都能夠去遊歷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就是指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利益。

  經【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

  所以他這個總結裡面,把觀世音菩薩也合在一起,這是教我們觀西方三聖的真身。這個註解希望同修們自己去看,我們就把它省略掉。請看二百零二頁這一段經文是第十二觀,十二觀叫「普觀」。

  經【見此事時。】

  這一句是承前啟後,這個『此事』應當是指前面的三觀,觀佛、觀觀世音、觀大勢至。實在說,三聖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經【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

  這個地方就是這一段經文裡面,教給我們平常修觀用功的方法。這個用功一定要遵照經訓指方立向,一定要面向西方,在西方設三聖的像,畫像也可以、塑像也可以,都可以,這個觀比較容易相應。自己心裡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坐在蓮花當中『跏趺坐』,我們常講就是雙盤。有些人不能雙盤的,年歲比較大的,年歲大了這骨頭都硬了,盤不起來,盤不起來單盤也可以。單盤也盤不起來,我這次到南部講經,聽到一個同修說,也是盤腿盤不上來,他就問菩妙法師。菩妙法師正好指著他自己那裡供養一尊地藏菩薩像,那個地藏菩薩是一個腳蹲著,一個腳放在下面,你看地藏菩薩這個坐法不是很舒服、很自在嗎?那種坐法叫菩薩坐。菩妙法師也很有趣味。所以能跏趺坐更好,不能跏趺坐,不管怎麽樣坐,我們想自己跏趺坐,觀想當中跏趺坐,這很重要。此地都是教你觀想。我們觀想跏趺坐在蓮花當中,想這蓮花合起來了,想這蓮花開,想蓮花的開合。諸位要知道,你照這樣去想,你的妄想就沒有了,確實用這個方法,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了。所以它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如果念佛還不能攝心,也就是說念佛當中還有很多的妄想,這個時候怎麽辦?想佛的相。佛的相非常微妙,不太容易想得出來,想蓮花比較方便。我們念佛的時候想自己坐在蓮花裡面,想蓮花開合或者想蓮花光色,紅色紅光,黃色黃光,想這個,想它的光色,這樣也能夠把這個妄想止住。所以可以加一點這些。

  經【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

  這是想西方世界的狀況。蓮花開的時候有五百光明來照身,這蓮花開了,外面的光明照進來了。打坐的時候眼睛是似閉非閉,這時候眼睛睜開,睜開來看一看,這一睜開看到西方三聖遍滿了虛空。西方世界人多,太多了!十方世界無量無邊,每個世界每一天,甚至於現在講每一分鐘每一秒鐘,不知道有多少人去往生,你說那個世界多大!西方世界熱鬧。

  這麽多的人到了西方世界,所以有人懷疑阿彌陀佛接應不暇,恐怕會把我忘掉,我念他,他是不是知道?我什麽時候往生他曉不曉得?總是擔心,總是懷疑。這一種懷疑,諸位要知道真的會造成自己的障礙,縱然功夫很好,也墮在邊地疑城。所以《無量壽經》一定要讀,一定要熟讀、要熟透,為什麽?不懷疑了。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一加持,他的智慧神通全都開顯了。每一個人都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十方世界無量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那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的人都知道、都看見,那彌陀、觀音勢至難道還看不見嗎?沒有這個道理。

  何況佛菩薩法身遍滿虛空,法身無相無不相,這是真的。佛菩薩的法身跟我們的法身是一個身,這課誦本常念「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麽?真如本性,一個性。性遍一切處,這是法身本體。從體起用,這是現相,既然真性遍一切處,哪個地方不現相?《楞嚴》上說得清楚、說得明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九法界都叫眾生,心地清凈的眾生就現佛菩薩的相,心地污染的眾生就現六道凡夫相;現什麽樣的相,佛菩薩沒有念頭,他沒有說我到那裡去現個什麽相,沒有,他沒有這個念頭,他那個現相是自然的。

  相從哪裡現?眾生心生的。像《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自自然然而現的,眾生有心感,菩薩無心應。像我們敲這個磬一樣,我們有心去敲它,一敲它就響了、就應了,它應是無心的。它不是說你敲我,趕快去應一下。沒有,它沒有起心動念。諸佛菩薩從來不起心動念,所以他才能夠遍應法界;如果他有心有念,那隻能應一個,不能與其他的人感應。譬如說我們世間自古以來講「母子連心」,母親想兒子,兒子會有感應,他想別人為什麽沒有感應?這就是他有分別、有執著,所以他這個感應範圍就小。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的感應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無處不現身。

  在極樂世界本土也是現無量無邊身,那世界人多,因此每個人都見到佛,每個人天天都見菩薩。這是菩薩的化身,這應化身遍滿國土。水鳥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裡面珍禽奇鳥太多,都能說法。風吹樹葉花果,何況樹上還布滿了瓔珞,就像自自然然的交響樂一樣,也在那裡說法。說明了西方世界情與無情無不說法,統統在說法。

  經【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

  你所聽的法音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界所說的一切經法完全相應,由此可以證實佛講的「佛佛道同」。今佛如同古佛之再來,佛所講的法沒有兩樣,都是一樣的說法,『與十二部經合』。十二部是圓滿的佛法,佛法分為十二類,稱之為「十二部經」,像長行、偈頌、密咒、本生、本事,這要用現代的話來講,似乎是它的形式、題材總共有十二類。這十二類完全具足圓滿的只有《華嚴經》,所以《華嚴經》這十二類的題材統統具足,叫圓滿法輪;《法華》只具足九種,像《阿彌陀經》只具足三種,《阿彌陀經》裡面比較上來的簡單。

  這『出定』的時候還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沒有把它忘記,這是定中的境界清楚明白,所以他能夠憶持不忘。由此可知,此地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我們從經文看來,似乎不是初學,初學達不到這個境界。初學,我們照著這經所說的我們在想,這是妄想,不是觀想是妄想。觀想跟妄想不一樣,觀想是這個境界清清楚楚在眼前,如果把妄想當作觀想那就大錯特錯。這個觀想跟妄想,真的我們要有能力把它辨別。不但《觀經》裡面這個觀是功夫,禪宗裡面用的功夫叫觀照,也是說觀,教下裡面像天台他們的功夫叫止觀。為什麽不叫想?由此可知,觀跟想不同,想是用的意識,觀不用意識。離心意識,這才叫觀;用心意識,那就是妄想,差別就在這裡。

  換句話說,他沒有分別。沒有分別,不用第六意識;沒有執著,不用第七識,這就是觀。而這個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所見的境界跟佛在經上講的相同。就是佛跟我們講這個境界是給我們做印證的,我們拿來跟眼前的境界對照一下,比較一下。如果相同,這個境界是真的,正觀;如果講的不相同,那叫邪觀,那就不是的。不是的是屬於魔境,魔境現前,不是佛境,像《楞嚴經》上講的「五十種陰魔」。這些魔境現前,如果我們對於教理沒有很深的印象,這個境界現前會把它誤會那是佛境界,這個事情就麻煩。

  所以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太少,原因是什麽?境界現前不認識,把魔境誤以為是佛境,這上當了,這隨它走了,這一入那個境界就又墮落了。為什麽會有這個境界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從無始劫以來造的罪業太多太多,跟一切眾生結下的恩怨是無量無邊。冤家對頭找你麻煩,障礙你,不希望你成就;你那個恩愛的眷屬也障礙你,他也捨不得你走。所以說怨障礙,親也障礙,怨親統統障礙,這個事情就麻煩,所以變現這些境界來障礙你。所以《楞嚴》確實有殊勝的功德利益,它把這些境界全給我們說破了。

  如果我們知道這樁事情,將來這個境界現前,我們認識它,一認識了,它就不起作用。只要你認識這個境界是魔境,魔的力量就失掉,不能障礙你,怕的就是你不認識它。到那個時候我們到底有沒有把握認識?這是關鍵的時候,那個時候又沒有人提醒,那怎麽辦?佛教給我們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太好了,境界現前決定不理會,見若無見,聞若無聞,那它就障礙不了你。魔的力量展現在你的面前誘惑你,你心一動,他的把戲就有了效果;如果擺在你面前你不動心,如如不動,你還是三昧現前,他就沒辦法,這是佛教給我們一個原則。

  所以禪宗裡面是常說,因為禪有境界,「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用這個方法。不管什麽境界,佛境界也好,魔境界也好,一概不理會,這是正確的。真正在所有一切境界裡頭練什麽?練不動心,不為外境所轉,這是你功夫成就了。像我們念佛人這個境界比參禪、比持咒要少,同時真正真誠恭敬一心念佛的人,經上講得很清楚,佛菩薩光明常常注照,所以這一切妖魔不得其便,他想障礙你他不敢,有佛光保護你,諸佛護念你,龍天善神擁護你,這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了!功夫稍稍有一點偏失就會出問題。

  像大家在台灣流行很普遍的《慈悲三昧水懺》,《慈悲三昧水懺》的緣起,前面序文裡頭寫得很詳細,悟達國師十世高僧,真的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他的冤家對他無可奈何。第十世的時候,十世修行了不起,做了皇帝的老師,皇帝送他一個沉香寶座,叫太師椅,沉香寶座。他一念貢高我慢覺得很了不起,人上之人了,這一念生了,護法神走了。這一念是迷,一念迷;這一念是心妄動了,三昧失掉了,佛菩薩威神加持不上,護法龍天走了,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了,這害了個人面瘡幾乎送了命。這是遠的一個例子。

  近代的一個例子,倓虛老法師在錄音帶上講的,諦閑老和尚早年的一個徒弟,參禪的,以後就做土地公去了。被什麽人抓去?被他太太抓去了,被太太抓去當土地公去了。也是一念傲慢心起。就在鎮江的江天寺,是中國近代禪宗最好的一個道場。在民國初年,他在這個道場裡面擔任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地位很高,僅次於住持,一念傲慢心起來,護法神沒有了,他太太附上身。這是近代的一個例子。由此可知,念頭一偏差,魔就來了。知見要正,要純正,不能有一絲毫的偏差,我們修行功夫才得力。

  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在第十六觀(這個地方是十二),最後一觀,它的殊勝處就是行住坐卧功夫都能保持,真的大勢至菩薩講「凈念相繼」,他真的能夠保持相繼。睡著了、忘掉了沒有關係,不要去想它。諦閑老和尚講,念佛念累了就歇一會兒,休息好了就再念,這多方便!他這個念佛的徒弟念了三年站著往生,就是老和尚這個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所以念累了休息沒有關係,不要害怕。怕的是什麽?休息好了之後不念了,忘掉了,就怕這個。如果休息好了,馬上繼續再念,那就完全正確。所以這個持名比觀想、比觀像都要來的方便,這是真的。

  經【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這是真見到了,這是定中見,在念佛三昧當中見的。

  經【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我們看這個經文的例子,他文都是這麽寫的,唯獨前面一觀,它這一句顛倒了。

  經【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這末後一句是講的利益。常常來,現在要問是不是常常見到?這個地方諸位同修要知道,如果真的觀想成就了,它不是妄想,確實觀想成了,真的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那當然常常見到三聖,這是事實。如果不是觀成,會常常見到三聖就不是好事,這要知道。我們雖然不常常見到佛相,但是要知道確確實實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常常在加持我們,常常在保佑我們,常常在護念我們,這是事實,這一點都不假,這是念佛現前所得到的利益。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學誠法師:念佛與皈依--學佛網
凈空法師:「外道」不是指佛門之外的宗教,心外求法叫「外道」
065 繪像普門品頌(印光法師)
界詮法師:出世間善法與世間善法的區別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慧本法師

TAG:佛經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