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雁氣功動功

崑崙纏手八卦功  

  崑崙纏手八卦是以上肢形體動作配合下肢走圈的練功運

動。通過不同的手形,用纏手給臟腑貫氣,激導全身經絡,疏

通各個臟腑,同時走弧形圈,腳踩乾坤八卦 (乾兌離震巽坎艮

坤)卦位,進行正向和反向對稱循環運動。手每到一處穴位都可

以  調治三條經絡,所以叫「治三經」(乾坎崑崙治三臟);走弧

形圈則使人體受「太極八 卦」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方位的調節。在每個方位上, 宇宙和地球 的磁場力

和能量場的強度都不同,按古人理論,從五行上來說,肺金居

西,其經氣 為白色;肝木居東,其經氣為青色;腎水居北,其

經氣為紫色;心火居南,其經氣 為紅色;脾土居中央,其經氣

為黃色。這種方位效應不但對臟腑有優異的調節作用,而且可

以使「先天真氣」按八卦的規律進行自然的運化,通過「天人

合一」的作用 對人體機能起到優化的調節與制。   

(崑崙纏手八卦口訣]

(一)五行八卦深,                 (二)任督兩脈動,

造詣在中心,                      必須到心中,

提供氣功素,                      心中往上升,

伸手打病氣。                      升到五行中。 

       (此口訣在走八卦即走弧形圈時默念)

  口訣所講「升到五行中」,包括通導七竅和五道關(印堂、

天頂、天關、 耳關、眼 關,包括口)。此功法按八卦的效應,

可以使真氣按原本規律在體內 自然循環,主練元精、元氣,疏

導任督脈和五臟六腑,主治內臟主要病症, 尤其對心、肝、

膽、 脾、胃、腎有優異的療效,並可治艾滋病等毒症。有病治

病,無病可以強身,充 養臟腑精氣。   這套功法的手形採用的

是陰陽掌,腳形也是采陰陽(兩腳一虛一實, 交互變換)走八

卦,提腿時腳可以從湧泉收進地氣,淌步可運導聯絡中下焦臟

腑的 足三陰三陽絡。    

    [功    法]

  1.預備式  身體自然站立,雙腳平行與肩同寬,頸項豎

直,雙肩放鬆,兩眼平視,精神內守,口微閉,舌舔上齶,兩

臂自然下垂於體側,五指自然分開,做 三次深長細勻呼吸,寧

心靜立片刻。

  2.八字亮掌  兩手從體側輕輕向前,由下向上慢慢提

起,手心向下,當提到與胸同高時,兩臂自然松肩墜肘,同時

兩手前臂回收下按,如同水中按球推出, 虎口相對,手臂圓外

撐,掌心斜向下。同時兩腳隨著雙手向前推時以腳掌為軸成後

八字,眼隨手動,最後平視前方。

  3.陰陽撩掌  由前式,右臂外旋,由上向下轉動,兩手

變陰陽掌,即左手

在上,掌心向下;右手在下,掌心向上,在胸前成抱球狀。繼

而迅速分開,同時身

體以腳掌為軸,向左旋轉90度,左手掌心斜向外,停於左額前

上方,右手曲臂斜向下,合谷穴斜對環跳穴;右腳原地不動,

重心在右腳,左腳虛成丁字步。眼視左掌。 

  4。旋轉點髃  兩手臂內旋,左手掌勞宮穴對印堂,右手

掌變梅花爪對肝區逆時針旋繞三圈,通肝經,瀉肝區病氣、濁

氣。同時左腳尖點地,內虛外實,成丁虛步,右臂以肘關節為

軸自然向上彎曲,以手爪點肩髃穴,眼視左手勞穴。

  5.背爪貫氣  身體下肢腳步不變,右手內旋沿腋下伸向

右背後腰區,合谷穴對腎俞穴,四指自然分開,虎口圓,氣自

然下沉至丹田,眼視左掌。 

  6.轉身回氣   左手由額前向下移動,兩臂在左腹前交

叉,右手從股經左肘下掏出,掌心向上,然後兩手分開,左手

曲臂置於左胯旁,手心向外,手指朝下,右手向上抬臂略高於

頭,掌心對印堂。同時以腳跟為軸,身體右轉180度,左腳內

扣,右腳外旋,成右丁虛步。眼看右掌心。

  7.彈打二經  右手掌心向上不變,以手背彈打大腿內

側;用手掌拍打大腿外側。腳步不動。眼隨手轉,落於前方。

  8.雙手貫氣  右腳以腳跟為軸內扣90度,身體轉正,

兩腳平行,同時兩手從身體兩側捧氣,至頭前上方,然後掌心

朝下,經胸腹部自然落至身體兩側。眼平視前方。 

  9.撩掌外旋  兩手從身體兩側提至胸前,右手在上,左

手在下,兩掌心相對,似抱球狀。繼而以左腳掌為軸,身體左

轉90度,重心在右腳;同時,雙手迅速分開,左手上撩,掌心

與頭等高對印堂穴,眼看左掌。右手下撩,掌心斜向外,五 指

向下。

  10.撥雲點霧  左手變半劍指,以腕關節為軸內旋三

圈,似撥雲望月,然後半劍指向上,手心向外,兩腳步不動,

成丁字步,眼視左劍指前方。

  11.迎風攬月  左臂不動,劍指變掌。右手掌變半劍

指,上提到右額前方,將劍指對準左手合谷穴,同時兩臂彎曲

成圓形如同攬月狀。步形不變,重心在右腳,眼視前方。

  12.氣下三經  翻掌,左掌心面對印堂,右臂下落,右

劍指變掌至肝區,逆時針旋轉三圈。眼視右手,丁字步形不變。

  13.三掌砍氣  左手掌下落至腹前,手心斜向下,右手

掌心斜向上,在腹前相交叉。右手如砍物從肝區向下砍.停於

右胯旁,左手向上撩,兩手用力震臂,左 甩右砍三次,步形不

變,眼視前方。

  14.八字雲手  右腳不動,左腳以前腳掌為軸,腳跟外

撇,腳尖斜相對,雙腳成後八字。左手向下移至腹前,右手經

大臂向右上方移至胸前,同時身體右擰轉 90度,掌心向內,

高於胸,左手向下移至腰部,指尖點左側帶脈,掌心朝上。左

腿微屈,身體微下坐,重心在左腳,眼視右手。

  15.雙爪探地  身體自然轉正,兩手呈爪形。右手內旋

手指向下。掌心向內, 緩緩插向腹前下方,左手從腰部後面插

向骶尾骨下方,掌心向後。兩腿自然站立,眼視前下方。

  16.捧氣三拍  步形不變,兩手向兩側分展捧氣,掌心

向至腹前,再翻掌屈腰拍打雙膝三次。拍膝時腿要伸直,然後

自然彎曲,眼視雙手。   

  17.雙手貫氣  上身直立,兩手從體側兩旁分開,掌心

向下,外開向上劃弧捧氣至額前上方,再轉掌心朝內,兩臂自

然下落至膻中穴以後,掌心向下落於身體 兩側,自然呼氣,眼

視前方。

  1 8.三步掛掌  右腳上前一步(淌泥步),腳掌擦地而

行,然後右手立掌從體右側上提,臂微屈,掌心向左,指尖朝

前,繼而左腳向左前方邁出淌泥步。然後左手立掌從左側上

提,臂微屈,掌心向右,指尖朝前。在提左手時,右手微微落

至右側,右腳走二步,左腳走一步,共走三步。當手臂上提

時,猶如兩手臂提垂物。 眼隨手轉。

  19.懷中抱月  兩臂上提胸前,呈弧圓,手心斜向上向

內。抬於肩高後,兩臂內旋,雙掌同時外翻推出,手心斜向

下,虎口相對,手與胸平,眼視前方。

  20.變步旋轉(左轉身)  手、臂形不變,左腳起步外

旋,右腳上步內扣,步法似淌泥狀。身體呈後坐姿勢,前腿

直,後腿微彎,走出第八步時,兩腿交叉,右腳上步外旋,腳

尖向右,兩腳呈後八字。同時兩手在腹前交叉,呈陰陽掌;右

掌在上,左掌在下,然後纏手一圈。左手變半劍指向下向左向

前劃弧,指向右手合谷穴;同時,右手向上撐開,臂圓,掌心

向下,左掌略高於肩。隨著纏手動作完成的同時,身體以兩腳

掌為軸,迅速右轉90度,眼隨手動落於前方。注意,纏手的動

作與擰腰 轉體的動作要協調同時完成。

  21.變步旋轉(右轉身)  按前式,當走第七步時,右腳

交叉成為後八字,左腳在右腳外前,腳尖朝左。同時,兩手在

腹前交叉成陰陽掌,左掌在上,右掌在下,然後纏手一圈,右

手變半劍指向下、右、向前劃弧,指向左手合谷穴。右手略高

於肩,同時,左掌向左、向上撐開,臂圓,掌心向下,左手略

低於肩。隨著纏手動作完成的同時,身體以兩腳掌為軸,迅速

左轉90度,眼視手動落於前方。注意:纏 手的動作與擰腰轉

體的動作要協調同時完成。

  22.變步旋轉(左轉身)  基本與21式相同。左手變半劍

指對準右手合谷穴。

  23.變步旋轉  基本與20式相同。走第七步時左腳與右

腳外前交叉,開始纏手和轉腰,兩手變掌,手心朝下,臂圓。

  24.收氣  走第七步時,左腳在右腳前外方,右腳跟

上,兩腳平行同肩寬,兩腳自然直立,兩眼平視前方。兩手翻

掌收於胸前,兩手心向外前,沿乳中線自然下落於身體兩側,

然後繼續向上劃弧,手心上翻捧氣至頭部,手心向里到膻中 穴

後。手心向下自然下落於身體兩側。兩腳同肩寬直立,眼平

視,寧靜片刻收功。附錄:「太極陰陽八卦」簡介太極陰陽八

卦學說是我國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源出於道家老莊「無

極生太極」的哲學觀點,後為周文王(名姬發)在所著《易經》

(通稱)《周易》中所發展,提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周子太極圖說》中,又明確

指出了太極陰陽與五行的關係,指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

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變陽合乃生木、

火、土、金、水,五行順布,四時行焉。」所以,太極圖

和太極陰陽學說的基礎是天之四時、地之五行,是當時對自然

界以至生命規律的高度概括。後漢魏伯陽進而把《周易》學說

引入對人體內在奧秘的探索,撰著《周易參同契》一書並創造

了「內丹功」,參同契》也被歷代丹功家稱為「萬古丹經

王」。宋代陳摶精通《周易》學說,更對《參同契》具有精闢

見解和深奧發揮,陳摶為說明《周易》與《參同契》的關係,

繪製了「易圖」,包括「伏羲八卦次序圖和方點陣圖」和「伏羲

六十四卦次序圖和方點陣圖」等,太極陰陽八卦圖也就由此產

生。太極陰陽八卦學說以後又為歷代哲學家、醫家、氣功家所

發展,並把太極陰陽、四時五行、方位四正四隅、天地干支與

人體經絡和臟腑對應起來,用圖形和符號對「天人相應觀」作

了定量描述,系統反映了宇宙能量、信息、時間、空間的變化

與人體生化運動的有機聯繫。太極陰陽八卦學說與經絡學說一

樣,是中醫臟象學說的基礎,也是中國氣功學和武術學的重要

基礎。這種「人與自然」的整體觀念的科學性已日益為現代醫

學科學所證實。例如,現在已觀察到人體生命活動常隨晝夜與

四季氣候變化而呈周期性改變。這種生物的周期性活動(有日

鍾、月鍾、年鍾等不同周期)正由一門新興科學——「生物鐘

學」進行深入研究。現代「醫學氣侯學」探測太陽活動和氣候

變化對人生命活動的影響所取得的成就也證明「人與自然」息

息相關。太極陰陽八卦圖由於卦位次序、方位不同而大體分為

先天伏羲八卦和後天文王八卦兩種,前者以乾坤兩卦立於南北

方位,後者則是離坎兩卦立於南北方位。崑崙派大雁氣功根據

「八卦」原理編創了許多「八卦」功法,例如「纏手八卦掌」

採用的便是乾坤交媾的先天八卦。下面,簡 單解釋一下太極陰

陽八卦及其術語的基本含義。無極和太極是指無限宇宙的統一

體,兩者含義相同,無極生太極只是說明宇宙原初是無形無

象,而轉化為有形有像的萬物化生之本源。太極生兩儀是指統

一體的一分為二。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為陰之偶,陰

為陽之基。兩儀就是陰陽。兩儀生四象,就是陰陽中再分陰

陽,二分為四。太少陰陽(太陽、少陰;太陰、少陽)為天四

象,太少剛柔為地四體。四象生八卦,即指四分為八。八卦由

卦名、卦位、卦形三個部分組成。八卦的實質仍是陰陽的不同

變態。陽中有陰,由太陽和少陰所合;陰中有陽,由少陽和太

陰所合。太少陰陽又分陰陽,此即八卦:太陽由乾兌所合,少

陰由離震所合;少陽由巽坎所合,太陰由艮坤所合。其中,每

兩卦都是一陽一陰。八卦各卦具有陰陽爻象,「一」表示陽「-

-」示陰。同時,八卦立於八個空間方位,表示四正(東、西、

南、北)和四隅(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空間和時間是統一

的,因而,八卦又表示一年的八個氣節,即四正(夏至、冬至、

春分、秋分)和四維(立春、立夏、立冬、立秋),也對應於一天

的十二個時辰(十二干支)。陰變陽合而生五行,五行的行克制

化也與時、空不可分離,所以,八卦又對應於五行。根據「天

人相碰」 學說,人體的生化運動也與宇宙的變化具有共性,人

體就相當於一個小宇宙,因 而八卦與人體經絡、臟腑也有對應

關係,從大雁功來看,乾為上丹田,坤為下丹田, 坎為中丹

田,離為夾脊(亦稱「後丹田」),艮為目,兌為口,巽為勞

宮,震為湧泉。 同時,人體的生化運動也法於四時五行。五行

在人體的五臟中各有定位,即:心—火,腎—水,肺—金,肝

—木,脾—土。代表一天時辰的天干地支與五臟六腑也 有對應

關係,例如: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戍胃,巳脾,庚大

腸,辛肺,壬 膀胱,癸腎。所以,太極陰陽八卦圖也是一幅

「天人相應」的形象圖。《易》 學實際上是宇宙萬物的變化之

學,一切都以時、空不同而變化,以上只是太極陰陽 八卦的基

本常識,實際運用上則變化無窮。 

 

八字拔腰功  

 

  此功是一套重要功法,不可一般對待。它的功用是疏通

經絡,調理內臟,鍛煉四肢,圓足精氣。在經絡通導方面,可

開通大椎到尾椎。上丹田到下丹田,這段經絡區上還包括命門

和直通尾椎的第三頸骨穴這樣的重要穴位,最後到崑崙帶,從

湧泉排出病氣。通過晃腰、拔腰和納運八卦(走圈),開通環跳

(須用多種功法將其徹底打通),疏調腰臀氣道,採收天地氣,

行氣頭部到湧泉,充實上下丹田。練此功主治胸部疾病、下丹

田和腹股溝區的病患以腰腿疾患。

[八字拔腰功口訣]

八字拔腰是密傳, 兩環貫氣七步行。

亮掌陰陽天地氣, 雙手捧氣到丹田。

晃腰扭臀崑崙動, 行氣頭部至湧泉。

拔腰下蹲排病氣, 腿腰疾患可根除。

  (功    法)

  1.預備式  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眼平

視,精神內守,口微閉,舌舔上齶,牙齒輕扣,兩臂自然下垂

於體側,兩手勞宮穴對環跳穴,相距三至五寸,呼吸自然,寧

靜片刻。

  2.八字走圈  手勢不變,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淌泥

步),腳掌略外撇,兩腳成外側八字形,重心在右腳。然後重心

前移,右腳向左前方內扣一步(淌泥步)。繼而左、右、左、右

等共走七步淌泥步為一圈,重心在右腳,眼視前方。

  3.提手貫氣  左手從左側提起,手心向下,當提到與肩

同高時,翻掌手心朝上。同時曲肘,手心慢慢向里向左側頭

部、耳盤貫氣,曲腕,手從左腋下移至腎俞並繼續向下落,合

谷穴向環跳穴貫氣,臂屈松,手指斜向下,眼視前方。

  4.上步亮掌  右腳向右前方邁出一步,同時兩小臂在胸

左側前交叉,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掌心向上,雙手隨右腳

向右前方邁出時,右手迅速向右前上方翻掌,掌心斜朝天,手

指斜向上,停於右額頭上方;左手腕內旋,停於左胯旁,手心

斜朝外,手指斜向下,眼視前方。

  5.平步收氣  右腳不變,左腳前收於與右腳平行位置,

身體站立。雙手收於胸前下落,然後再從身體兩側提起,手心

朝上捧氣貫於上、中、下丹田,當雙手落於下丹田時,手心朝

里,在下腹部停三秒鐘,然後再放於身體兩側,眼視前方。

  6.正面晃腰  腳步不變,從腰開始晃動,帶動上身和下

肢崑崙帶的扭動,要求幅度小,速度快。手臂也隨身軀晃動而

左右搖擺。左右晃腰共九次。

  7.左轉晃腰  當第九次晃動完後,身體快速向左轉90

度,兩腳成丁八步,繼續再按「正面晃腰」的動作晃動九次。

眼視前方。

  8.右轉晃腰  左轉晃腰九次後,身體向右轉180度,兩

腳成丁八步;再繼續按「正面晃腰」的動作晃動九次。眼視前

方。

  9.歸正晃腰  右轉晃腰九次後,身體向左轉90度歸

正,再繼續按「正面晃腰」的動作晃腰九次。眼視前方。

  1 0.外八字亮掌  按上動作晃動九次後,兩腳以腳跟為

軸,腳尖向外撇45度角成外八字形。同時兩手從兩側翻掌向外

亦成八字形,手心斜朝上,大小胳臂大於90度角。繼續扭腰晃

動九次後,手腳恢復原狀。眼視前方。

  11.內八字亮掌  當形體復原後,繼續扭腰晃動九次。

然後雙腳以腳尖為軸,腳跟向外撇45度角,成內八字腳形。同

時,手從兩側翻掌向外亦成八字形,手心斜朝上,大小胳臂大

於90度角,繼續扭晃九次後,手腳恢復原狀。眼視前方。

  12.下蹲拔腰  步形不變,兩手停於身體兩側,掌心斜

向下,腰上拔,臀部微下蹲屈膝、兩手在兩側下按。當屈膝,

下按、拔腰九.次後,雙手移至膝蓋上相距一寸左右,身體繼

續下蹲,同時雙手往下搓按,當第二個九次數完後,臀部基本

接近地面,雙手離地數寸。眼視前方。

  1 3. 纏手扣腿  變右手在外,左手在里,內、外關穴

相對,從外向里纏手三圈,邊纏手邊直腰,當快速纏完三圈

後,左腿提起,左腳內鉤,同時,右手變半劍指,對準左腳的

湧泉穴,左手向左肩側後方甩出。稍停片刻,雙手繼續纏手三

圈後,提右腿,右腳內鉤,同時,左手變半劍指,對準右腳的

湧泉穴,右手向右肩側後方甩出。然後,右腳著地與左腳平

行,站立與肩同寬,同時,雙手再纏手三圈後,兩手一同向右

肩側後方甩出。

  14.收勢  腳步不變,兩手從胸前下落,再從左右體側

提起。當提至與肩高時手心朝里,屈肘後,兩手舉於頭額上

方,手心向里,向上丹田往下移動貫氣至下丹田,略停3~5秒

鍾後,兩手停於身體兩側收功。眼視前方。

 

拍打健身功 

 

  這套功法是大雁氣功體系中用於中老年人健身治病的一套

功法。特點是結構簡易,動作柔和,宜於中老年人鍛煉,對疏

經活絡,氣血流通,調節陰陽,習時短,見效快。本功法採用

對十二正經順序拍打之法,來通導全身經絡;通過對一些大穴

位貫氣和排甩病氣以激發全身起主導作用的經穴的效應;動作

中穿插了走簡易八卦步,使八卦方位效應起到對人體陰陽調節

的作用;同時每節動作配一句口訣,動作和訣相結合從而加強

了人體氣場的激導。這樣,可以比較有效地作到疏通人體的百

會和湧泉兩個主穴,氣貫上、中、下三個丹田,理通三焦(心

肺、胃肝牌、膀胱、帶脈、命門和腎臟)。通經活血,平衡陰

陽,調節臟腑的機能活動,收采天地大自然之元氣,補充人體

的精氣,排除體內的病氣、毒氣,提高醫療和健身的效果。這

套功法傳授後,使不少老同志多年不愈的病患,經過練功而逐

步減輕。些則完全康復,恢復了機體的活動能力。這套功法也

同樣適用於中、青年人習練。對身體虛弱、經穴閉塞,不能做

較複雜動作的人尤為適宜。此功法適用於治療備種慢性病,男

女皆宜,沒有禁忌。此功若與「後六十四式」合練,還可治療

各種胰腺疾病。本功採用自然呼吸法,不用意念導引,輕鬆自

然,所以,能夠絕對防止出偏,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糾偏

作用。

〔口    訣〕

雙手對心胸,     經絡要疏通。

帶脈晃三晃,     五臟六腑松。

抬膀慢行步,     氣貫湧泉通。

病氣甩入地,     收氣歸丹田。

〔功    法〕

  l、預備  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平行與肩洞寬,頭微上

頂,頸直雙肩放鬆,虛腋,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側,掌心向里,

內勞宮對環跳,五指分開微屈,口微閉,舌輕舔上齶。眼平視

前方,全身自然放鬆,寧心入靜片刻,排除雜念,沉氣三遍。

以下各節動作,在動作開始時默念該動作名稱口訣三遍。

  2、雙手對心胸  兩手從兩側緩緩上提,手心向下,當手

提至與肩同高時,手腕內旋,同時松肩墜肘;呈胸前抱球勢,

十指相對約距3~4寸,掌心對胸氣戶穴,手離胸約一尺左右。

眼視前方。稍停片刻接下勢。

  3.經絡要疏通  兩手沿前胸下落至環跳穴,用空心掌循

經拍打九個九數,共拍打八十一下。拍打時默念一、二、三、

四、五、六、七、八、九,……九、九、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一九,足少陽膽經拍打。雙手從胸前呈弧形

下移,手心向里內勞宮對環跳,稍停,然後手變空掌拍打環跳

三下,再順足少陽膽經(下肢外側)拍打六下,拍打至足外踝。

即在大轉子、股外中、膝外上、膝外下、腓外中、外踝各拍一

下。    

  二九,足三陰經拍打。雙手空掌,從內踝開始,左手拍打

左腿內側,右手拍打右腿內側,從內踝沿足三陰經拍打至大腿

根內側,再從小腹拍打至胸,共九下。即在內踝、脛內中、膝

內下、膝內上、股內中,股內上、下腹、上腹、胸(乳下方)各

拍一下。

  三九,足陽明胃經拍打(右手)。右手空掌從左胸上部氣戶

穴開始拍打,經膻中至右側,沿右側足陽明胃經向下拍打至足

背,共拍打九下。即在氣戶(左胸上部)、兩乳間、臍右側,腹

前上、腹前中、膝蓋、膝前下、脛前下、足背各拍一下。

  四九,足陽明胃經拍打(左手)。左手空掌從右胸上部氣戶

穴開始拍打,動作順序同上,唯左右相反,對稱。

  五九,足太陽膀胱經拍打。雙手掌分別從兩足跟向上,沿

足太陽膀胱經拍打至腎俞穴,共拍九下。即在足跟上、小腿

肚、腘窩下、腘窩、腿後中、臀橫紋、臀中部、臀上部、腰部

各拍打一下。

  六九,左手三陰經拍打。右手空掌,從左胸氣戶穴起,循

三陰經(上肢內側)拍打至上肢端指尖,共拍九下。即在腋下、

肩前、肩上、上臂內中、肘關節、前臂內中、腕關節、手掌、

五指各拍打一下。拍打腋下時,中指端正拍在極泉穴,掌心拍

在天池穴。

  七九,左手三陽經拍打。右手空掌從左手背指尖開始,循

手三陽經拍打六下至肩井,即在手指背、手背腕、前臂中、肘

後、後臂中、肩井各拍打一下。第七下拍腦後大椎、玉枕,第

八拍頭頂百會,第九拍神庭、印堂。

  八九,右手三陰經拍打。同左手三陰經拍打,唯左右相

反。

  九九,右手三陽經拍打。同左手三陽經拍打,唯左右相

反。有心臟病高血壓病患者在拍打經絡時可以不彎腰。前述九

個九是激導經穴效應的口訣,在拍打時要默念。八十一下拍打

完以後,手自然落下。

  4.帶脈晃三晃  兩手從體側呈陰掌(手心向下)緩緩向前

向上提起,提至與腰等高時,小臂內旋,掌心向內,對臍腹。

十指相對,間距7寸左右,形成環抱姿勢,置於帶脈前,腰部放

松,寧靜片刻,先向左轉腰90度,再緩緩右轉腰180度。左右

為一次,共轉三次。然後歸正,兩眼平視。轉腰時要緩慢,雙

腳不能移動,腿隨腰轉而不得彎曲,兩手不要移位。此勢兩掌

對臍腹,自然貫氣於下丹田。兩手臂環抱,兩手三陰經形成閉

路,手三陰經氣盛,故易產生抱氣團之感。此氣團的直徑是由

掌心到腎俞。也就是說腰也在該氣團之中,而丹田在氣團之中

心,有促「氣化精」之功。身體左右晃,樞紐在腰,有疏通帶

脈的作用。疏通帶 脈可防治帶脈病症。

  5.五臟六腑松  接上勢,雙手捧氣上行,變空心掌,分

別輕扣於心胸區上焦),顫動點按三次;雙手下移扣於兩肋肝脾

區(中焦),同樣顫動點按三次;再向下移置於小腹、膀胱、大

小腸渠道(下焦),顫動點按三次,體內要有振顫鬆動感。最後

兩手落於體側。兩眼平視前方。此勢主要通過兩手顫動點按而

達到放鬆五臟六腑的目的。振顫放鬆相應臟腑組織的同時,也

促進了血液環循,壓迫使組織血液排出,放鬆有利血液對組織

的灌注。從而改善其血液循環,促進其功能,防止其疾病的發

生,促進其疾病的康復。帶氣振顫,還有自我發氣的作用。

  6.抬膀慢步行  雙手從體側呈陰掌緩緩提起至肩平,環

抱成一個陰陽魚狀。右高左低,右臂略與肩平,左臂低於肩。

左手四指對著右手合谷穴,相距約尺半,左手拇指對膻中穴,

間距同身約三拳頭寬。兩手掌心向下,右手臂弧形伸於身體右

前方,眼視右手。然後,慢步行時,手型不變,眼視右手。左

腳先以淌泥步向左前方邁出一步,腳前掌先著地,兩腳成外側

八字形,重心在右腳,然後重心前移,右腳向左前方內扣一

步,繼而左、右、左、右向前共走六步,第六步右腳腳尖朝

前,第七步左腳從右腳跟後歇步叉到右邊,身子下蹲呈「坐盤

勢」,屈膝稍蹲2~3秒鐘,然後起身,第八步,收左腳提起,

同時右腳蹲地跳起,左腳蓋步落在原右腳右側,右腳向右橫跨

一步與肩同寬),兩腳平行站立與起勢方向同。跳步正立勢,其

意之妙在於跳出病氣(濁氣)圈外。否則,病氣(濁氣)易再復身。

  7.氣貫湧泉通  接上勢,兩手順勢在胸前變為劍指,順

前胸導引下行,垂於兩腿前,直指湧泉穴。眼平視前方。劍指

透過腳背對湧泉穴貫氣5~10秒鐘。此勢劍指發氣,氣貫湧泉

有兩種意義:一是打通湧泉穴,繼續排濁,使濁氣降至地下深

處;二是令湧泉和地氣打通(無病者,練功場無病氣的情況

下),以采地靈之氣。前者吐故,後者納新。

  8.病氣甩入地  右手變爪成梅花瓣形,上提置於右肩井

穴,左手亦變爪形移置於左後側,合谷對腎俞或命門穴;身體

向左扭動45度,然後迅速向右涮腰,使身體歸正;涮腰的同

時,帶動手臂,左手臂甩在正前方,手心向前,指尖向下,排

病氣入地,右手臂甩在身體右後側(環跳外側),手心向後,指

尖向下,排病氣入地。以上為「左轉右甩」,繼而作「右轉左

甩」。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顧名思義,本勢的作用和目的

是將病氣甩入地。方法是「甩」。「甩」有兩個作用:一是收

濁氣由體內甩出;二是收濁氣和清氣用「甩」的方法將它們分

離開來。這是 因為濁氣重,清氣輕,如石頭和棉花,用「甩」

的方法可將它們分離開來,石頭「甩」的遠,棉花「甩」的

近。

  9.收氣丹田中  雙手從體側捧氣緩緩向上,舉至太陽穴

並在額前收攏,虎口相對,手心向內,緩緩向下,經額、面、

胸、腹導引至下丹田,內視稍許,限平視前方。腳步不動,雙

手自然落於體側,還原預備式,全身放鬆,入靜片刻外氣收

回。最後收功。

 

三叉螺旋功  

  三叉螺旋功是用動作導引在全身進行螺旋行氣。這套功的

行氣特點,完全體現了楊梅君老師關於「氣功解剖」的理論和

應用方法。此功的動作結構可使「內氣」沿著人體上下表裡交

互循環。人體上的經絡縱橫交錯,而且聯絡表裡,貫穿人體臟

腑和四肢百骸,是一個整體的網路系統。螺旋行氣正是體現了

人體經絡和臟腑里真氣(生物能量)運行的自然規律,使經絡真

氣與臟腑氣相濟相容,盈滿全身,隨著動 作的變化,內氣可以

四通八達。練功後,全身氣血暢通,使整個機體得到充分的濡

養。

  整套功的動作結構全面、柔和、優美。人體上主要穴位,

上,中、下三焦所有臟腑以及手足陰陽經脈都得到鍛煉。在步

法上,除按一字八卦」正反向進退外,還串插「舒肺腑四方

轉」和「空中撈氣走一圈」兩節按乾坤八卦方位的動作變化,

收功前的最後兩節動作「全身經絡旋又旋」和「百會湧泉大循

環」則達到了真氣螺旋運行的高潮,收功後內氣還在旋動,達

到疏通全身,濡養機體組織的效果。

    (口    訣)

  螺旋轉——三叉開——至內關——開外關大關節(跨,

膝、肘、踝)—小關節(十指、十趾各關節)—神經轉—進氣得自

然—消除病態—走內關

從口訣可以看出,此功以「螺旋轉」、「關節開」、「神經轉」、

「內外關開」,帶動內氣循全身螺旋運轉,並開通三叉神經區,

構成了「三叉」「螺旋」,使真氣循行全身臟腑、絡、筋骨和肌

膚組織,「三叉螺旋」也就形成整套功動作結構的控制中心。

同時,最為關鍵之點是「進氣得自然」,即通過動作傳導氣功

意念(控制信息),絕不能用思維意念干擾內氣的循環,這是大雁

氣功相區別於其它派功法的最突出特點。

根據以上所述,此功的治病效果是:「內掌五臟」(掌」為掌握、

控制、治補之意),「外掌筋骨皮」,對心、肺、肝、脾、腎五臟

及六腑有良好的治補作用,對皮膚病、關節病、肌肉組織損傷也有

良好療效,同時具有優化神經中樞、活動全身、疏經活血的優異作

用,對老年人的健身、養生尤其適合。

  (功    法)

  1、預備式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臂稍內屈,雙手自然

垂於體側,手心向里,口微閉,舌舔上齶,眼平視前方。

  2.一叉肩右腳上前一步,腳掌前外側著地,身體向右轉45度,雙臂微

向身體兩側張開,手勢不變,眼平視前方。

  3.二叉圓左腳上前一步,腳掌前外側著地,重心在右腳,身體向左轉

45度,體朝正前方。同時,兩手上提,指尖相對,約一尺,臂微屈,成抱

球狀置於胸前,距胸1.5尺左右,與膻中穴同高。眼向前視。

   4.三叉旋右腳上前一步,兩腳平行與肩同寬,雙手下放,手心朝上從帶脈向後劃弧轉向前,成圓置於小腹前,兩手虎口張圓,相對,掌心朝里。眼平視前方。

  5.三里到內關左腳上前一步,左手抬起與肩同高,劃弧撈氣,同時身體下屈,左手從小腿足三里處向上撈起,身體隨之上抬,轉向右側45度,左手手心置於右手腕之上,眼視左手。然後經右手腕上抹經內關至肘內側曲澤部,右手向上翻轉,左手沿手陽經外關轉向右手背,身體向右轉45度,右手再從左手背外側向上抹,經外關到肘,左手臂外翻成手心向上,右手再從左臂內側經內關至手心,兩手相對約三寸,成抱球狀,身體再轉向右。兩手抱球時,注意左右轉腰。

  6.劍指到湧泉雙手隨身體一起轉向左側45度,兩手仍抱球,手心翻到右手在上,向前右方出右腳,雙手再翻轉成左手在上,成一揉球動作待雙手轉至左側以後,右手成劍指,指向右足湧泉,體轉正,左手放於體側左帶脈處,手心向上。

  7.三里向上貫左腳上前一步,兩腳平行,屈身45度;兩手手心朝上,從腿外側足三里處捧氣經腹前,向上過印堂。

  8.一定到螺旋兩手從帶脈向後下劃弧至胸前,兩臂前伸,雙臂彎曲。雙手收至胸前,手背相貼,再手指向下順腹部下插,再翻掌劃弧,重複上述動作共做三次。

  9.螺旋至百會兩手捧氣從腹前上舉過頭,手指相對,掌心過頭頂後翻向下,距百會2~3寸。

  10.百會到風池兩手指相對,從腦後下行移至風池稍停。

  11.風池向下貫兩手繼續從腦後移繞過肩頭至胸腹部自然向下垂於兩側。

  12.雙手沉脾關左腳上前一步,腳掌前外側著地,兩手捧氣,然後翻掌手心向下,雙手重疊,左手在右手外,相距2~3寸,在脾關前逆時針旋轉三次,後兩手合掌上舉,擊左肩一次,拍打一次,然後合掌下落、撞擊、拍打左大腿各一次。接著出右腳,動作同上,唯左右相反。

  13.環跳旋左腳上前一步,兩腳平行,雙手分別置於臀部兩側,勞宮對環跳,逆時轉9次。

  14.命門走關元身形不變,左手置於小腹前,手心向下,合谷對下丹田,右手置於命門後,手心向上,合谷對命門。左手下壓,右手上托各三次,而後右手置於小腹前,手心向下,合谷對下丹田,左手置於命門外,手心向上,合谷對命門,下壓上托各三次。

  15.舒肺腑四方轉身形不變,雙手手心朝里,在小腹部向上提至胸前,然後抬頭後仰,兩手向兩側分展,手心朝上。隨之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外旋45度,右手從胸前直臂劃大弧與左手合掌,順左臂內側拉抹經胸部並向右伸展,眼看右手。然後重心移至左腳,右腳外旋45度,左手直臂劃大弧與右手合掌,順右手內側拉抹經胸部並向左伸展,眼看左手。沿手臂拉抹至胸部時頭和身體後仰。之後,身體轉向左側,左腳轉45度,右腳跟上一步,兩腳平行,手心向里,落於小腹前。重複上述動作,然後再轉向後側,右側,重回到前側,每次轉90度。重做前述動作,第四次轉回原方向,雙手回收到小腹前。

  1 6.轉身回頭心裡寬退右腳,向右後轉身180度。同時,右手從左肘下雲手,隨著轉身而上提至頭右前方與額同高,左手降至左腎俞,合谷朝里,然後右手變為劍指,身體向右後轉體70度,右手亦外旋劃弧,並下落至腎俞,合谷朝里。然後出左腳,手變劍指,做前述同樣動作一遍,這樣連續左右共走七步,動作同前。

  17.雙手貫氣胃、脾,肝上右腳,兩腳平行,雙手回收到小腹前,然後翻掌捧氣至胃,再手心朝里,雙手從胃移至牌區,並經小腹移至肝區。先後共做三次。

  18.空中撈氣走一圈出左腳至左前方外旋,身形隨著左轉,走簡易八卦步,同時,左手上提,手形呈荷花形,手心向下撈氣旋落至腎俞;再出右腳,腳掌內扣,身形隨之再向左轉,手勢同前。先後共走七步,第七步落至左腳,身形回到原位。

  19.十指相對虎口圓右腳向前與左腳平行,雙手在小腹前相抱,虎口張圓,兩手指尖相對,手心朝里。

  20.七竅三叉神經開身形不變,雙手上舉,兩手勞宮對耳尖上率谷穴,而後雙手同時從前向上向後再向下旋轉三次,勞宮穴始終對準率谷穴,雙手下落到腹前,掌心相對,出左腳兩手相對開合三次,而後成抱球狀,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並搓掌,左手迅速上提至耳尖上,手心對率谷穴,右手同時下砍落至環跳,手心朝里,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左腿成弓步,然後再上右腳與左腳平行同肩寬,雙手上提,對耳尖上率谷穴位旋轉三次,方向同前,上右腳,同時雙手下落至小腹前,重複上述動作,唯方向相反,共做三次。

  21.劍指雙風貫耳塞右腳後撤一步,身體右後轉180度,右手從左肘下向右體側展開,身體下屈,腿成歇步。左腳跟提起,雙手成劍指,指尖相對。在小腹前開合三次。然後迅速提手上旋,劍指指向耳塞,身體起立出左腳,動作前。

  22.周身經絡旋又旋身體站立,右腳向前成雙腳平行,雙手在小腹前指尖相對,掌心向上,而後右手內旋向外成螺旋狀上轉至頭頂,再下旋至小腹,身體隨之轉動,手心始終向上,共旋轉三次。而後左手作與右手相同旋轉動作,唯方向相反,共做三次。然後,雙手同時向右後旋轉右手在前,左手在後成螺旋向上向.前再回到原單位共轉三次。而後,雙手同時向左後旋轉,左手在前,右手在後成螺旋向上向後,而後向前轉至原位,共轉三次。

  23.百會湧泉大循環雙手臂向體側平舉,手心向下,垂肩墜肘,提肘上飄搧動共七次,身體隨之輕微升降,雙手在身體前方下按至地,身體前屈,而後,雙手在腿後提起,手朝里至臀部,雙手分開上舉至頭頂百會穴,十指相對,勞宮對百會,而後,雙手再隨身體前屈下擦至地,重複上述動作三次。

  24.收氣到丹田身體直立,雙手捧氣,從身體兩側上舉至頭前抱氣,沉氣至丹田。

大  雁  掌

     

  大雁掌是大雁功功法體系中的武術氣功,但它是真正的氣功,而不是武術。這套功的主要特點是動作緩急相應、強弱相兼。快和強的動作是練發氣、輕和弱的動作是收氣和回氣。功法的機理是「內練氣」、「外練力」,主練神、力、氣。也就是「練氣」、「強速發氣」、「回氣和收氣」三者有機地結合.使整個人體氣場的內外溝通速度和勁力進一步提高,達到「調氣、行氣、發氣、回氣」快而強的目的。例如,對垂危病人,外傷造成或重病病危)進行緊急搶救,即所謂「起死回生術」,必須有大雁掌的功力進行強速發氣(氣行發聲),才能奏效。練此功可促使「全身經絡開」,可打通四條氣道:(1)頭部到會陰;(2)左膀到

腰部; (3)右膀到腰部;(4)天頂到環跳。通過全身、四肢、關節的活動,還可 打通腿部經絡,從足三里到湧泉,排出病氣。  此功以健身為主,練精練氣練神練力,練五行、五氣,上下貫通,不使經脈產生屈張現象,提高人體氣場內外溝通的能力,加強功力,改善「合一」效應,治病健身益智的效果皆優。可治前述四條氣道區域內的各種疾患,環跳開通。能使周身元氣充實。不要將此功單純作為武術來練,注意弱而緩的回氣動作,同時在強、速動作作畢時,著意略停一、二秒鐘,外導之氣便自動收回,而且比未外導之前更強更足,

這樣使氣的外放、內收平衡,甚至收多於放,才符合功法之效應。

(口    決)

    出掌繞地走一圈,

    各個關節力量全。

    既有力來又有氣,

    全身放鬆治病得氣關。

  [功    法]

  1.預備式  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手臂自然下垂,掌心對環跳,口微閉,牙齒輕扣,舌舔上齶,眼平視,自然呼吸,寧靜守神,站立片刻。

  2.上步晃膀  兩手臂微屈,向後微張,曲肘虛腋,勾腕,手勞宮穴斜對環跳,兩足先右後左連續向前走三步同時腰、肩、臂隨之左右晃動,當第三步落腳後,身體向右側身45度,重心在左腳,眼視右前方。

  3.退步回氣  右腳向右後退一步,左腳收至與右腳平行,身體回正,兩臂自然下垂,然後兩臂從兩側提起,兩掌向上捧氣至前額,掌心向里,經胸腹落至下丹田前。眼視前方。

    4.墊步抖翅  左足向左側撤半步.身體右轉,同時.右腿迅速收回提起向右邁一大步,接著左腳墊步跟上半步,雙腳成前腿弓,後腿登地。與此同時,左手從左體側由下向上提至頭高,劃弧落至胸前,掌心朝外,右手從腿右側迅速上提,在胸前與左手交叉,指端向上,快速變掌下翻,配合弓腿迅速向前抖出,右掌在左掌之上前方,左掌護小腹,呈攻防姿勢。眼視前方。

  5.跺腳合翅  以右腳為軸,向右轉體90度,左腳速擦地向前鉤踢,轉體後下跺腳呈馬步,兩手順勢在小腹下合掌拍擊。眼視雙手。

  6.馬步彈膀  接前勢,身稍向後仰肘,雙手合掌:提至胸前,然後收腹,雙腳同時向前跳出一步,隨即將帶氣雙掌快速向前推出,掌心向外,足形仍呈馬步,眼視雙掌,如此反覆做三次。

  7.擺頭撩掌  兩掌下落至小腹前,左掌迅速用力向左撩起,左臂與肩同高,掌心朝上,指尖向前;右手同時迅速撩至額頭上前方,掌心斜向上,身體隨手的動作微向左轉,頭部順勢向左擺90 度,兩腿成馬步。眼視左手。

  8.雙峰貫耳  兩手下落至環跳穴兩側,從裡向外翻掌外旋,同時身體左轉,上右腳成右弓步後,兩手斜朝下,雙掌從體外側向前夾擊,合谷相對,兩手距離約5寸,眼視雙手。   

  9.落膀鏟掌  兩掌向兩體側劃弧分展,好似拔雲,收落至環跳兩側變掌心朝上,上左腳一步成左弓步。與此同時,雙掌經帶脈向前剷出,掌心向上,指尖朝前,大小臂約成90度,眼視雙手。

  10.伏身回探  左腿下屈90度,右膝關節彎曲貼地,腳內側著地,身體下伏,雙手同時向體兩側自下而上,再向下旋轉一周,落於背後兩側,手鉤腕成梅花爪形,指尖聚攏向後上,同時向右後轉身,眼視右方。

  11.翻身尋食  兩手拍打兩環跳穴,同時兩腳支起,身體直立起跳翻身,向後轉體180度,雙腳震地,成右弓步,兩手由爪變掌,自下左經小腹向右迴旋,並轉身於右胸前撲出,右掌在前在上,左掌在後在下,掌心朝下。眼視前方。

  12.踢腿亮翅  提左腿,屈膝,鉤腳,湧泉對會陰,左掌變梅花爪移至左側後,對腎俞,右掌在胸前變側立掌。然後縱身跳起,右腳向前彈踢出,左腳先落地,深屈腿,右腳向前跨大步落地。重心在左腳,同時身體下伏,並從左向右轉身,帶動雙臂雙手向右下方回收,手掌心向右後。然後,再縱身右腳向前彈踢,下蹲與前式相同,重複兩次,手自由晃動。眼視前方。

  15.尋雲看鳳  身體抬起,重心右移,兩腿變平行馬步(屈膝45度),兩手從體前右側下方平行提至胸前,雙掌重疊,內外勞宮相對,左下右上,同時,將左腳提起,上步踏向左前方呈左弓步,兩臂同時前伸,指尖插向前方。眼視雙掌。

  14.撥雲點霧  雙掌回帶至左胸前,右肘向前靠擊,左肘向後撐擊,左右肘對拉,同時身體移向左轉下蹲將右腿蹬出。眼視右腳。

  15.旋膀收翅  右腳踏地後腳形不變,左腿深屈,右腿綳直,身形下前伏,並由左向右轉體,帶動右掌向後摟旋,同時左掌移至同肩高,胳臂圓,掌心朝下,隨身右旋置於右胸前,轉腕掌心朝下,右掌高右側劃弧經環跳穴,帶脈提至右胸前,從左掌背上穿出,掌心朝上,指尖朝前,同時,左掌滑至右腋下,合谷對腋窩,眼視右掌。

  16.左右迴旋  左足向左前方上半步,同時右手掌向左平帶至左腋窩,掌心朝向腋窩。隨之左手掌從右手掌心向前穿出,掌心朝上,指尖朝前,眼視左手掌。

  17.三抱回氣  左腳向後撤半步,身體左轉45度,重心後移右腳,同時,兩掌平衡下落在左右環跳外側,掌心相對,手臂成環抱球狀。然後右腳向右後撤一步,身形向右偏轉45度,手形不變,重心移至右足。左腳向左後再撤一步,身體再向左偏轉45度,重心移至左足。眼視前方。

  18.上步鏟掌  左腳上步,同時兩掌從左右帶脈翻掌經帶脈向前剷出,小 臂前上伸,掌心向上,腿成左弓步。眼視雙掌。

  19.雙峰貫耳  上右腳,兩掌變空拳,從環跳兩側外旋劃弧,到肩高時臂成

環抱狀,兩掌由空拳變掌,成夾擊狀,肘尖微下垂,松腕,掌心朝下。眼視雙手。

  20.左右抹掌  身體左轉90度,右腳隨體轉動向前移動一步,足尖點地,重心在左腳。右掌隨身體轉動回帶從帶脈至胸前,掌心向上。繼而從左掌背上向前穿,臂前伸,掌心仍朝上。左手回帶至右腋下。然後,右手腕內旋扣掌外彈,指尖朝前,掌心向下,繼而右腕外旋抹手回拽至帶脈右側變爪形,指尖朝上,左掌從右向左帶、手變爪形迅速回氣到肩井穴,肘尖朝前並上挑。身體直立,同時,左腳向前邁出一步成弓步。左臂同時前伸,掌心向下。眼視左手掌。繼而,左掌重複右掌手腕內旋彈掌,外旋腕卷掌,回帶至帶脈左側並變爪形迅速回氣到肩井穴。身體直立,同時右腳向前邁一步成右弓步。然後,右臂前伸,掌心向下。眼視右手掌。

  21.跳步點水  右腳前跳一步,兩手在胸前交叉抱氣,左腳隨之迅速移至右腳後面,兩膝深屈呈坐身蹋步,左手提至右面耳盤,掌心朝外,右手變立掌向下攔砍,落至右腳跟部,捐尖朝下。眼視右掌。

  22.虛步雙抖翅  身體右轉90度,右腳向後順勢後撤一步,重心移至左腿,兩掌從體兩側下落,收氣歸丹田。然後,兩手向體正前方用力彈抖。同時,右腳著力蹬地,重心稍微前移,手腕下勾,手指成爪形,眼視雙手。

  23.三步回氣  左腳邁前一步,左手掌從正前方下落至右下丹田,掌心向右,右手從體正前方曲肘後至右帶脈,然後向腹前上推,兩手呈散抱狀,腿成左弓步。腰微左轉並帶動臂手在腹前推移,然後,右腳邁前一步,繼續與前敘動作相同,只是掌形和方向相反,腿成左弓步。眼視雙手掌。

  24.三步穿掌  左腳在前,然後順勢向斜後方撤步,身體左轉135度。左掌心向里,在左小腹前與右手相纏,右手從體側落下於腹前時,左手由外從上而下又向上纏繞一圈之後,繼續向體左後側推出,掌心向外,左手掌心斜朝下,護丹田,眼視右手。右手掌心向外,從體左側向體右側環跳處摟旋,同時轉體180度,右腳以腳跟為軸,向左側轉,左手翻掌向上,然後轉腕掌心朝前,向體右側前方推出,眼視左手。左腳向正前方跨出一步,身體轉正。右腳以前腳掌為軸左轉。左手下落護丹田。右手從下丹田經腹中間向前方推出, 掌心朝外。眼視右手掌。

  25.轉身靠肘  以左腳尖為軸轉體270度,重心移至右腳,以腰胯為主,向後用力靠擠,同時兩肘後綳,以右肘為主,兩手握空拳 左右兩肘處。眼平視。

  26.三步回氣  上右腳,左手變掌斜朝里下移至丹田,右手也變掌從右脅側向前推移,兩手掌分別在下丹田和膻中穴斜相對,呈抱球狀,腿成右弓步。然後,上左腳,右手變掌移至下丹田,左手掌上移至膻中高度,兩掌成抱球狀,體稍向右轉,與前述動作相同,唯左右掌方向相反。隨之,再右腳上前一步,雙掌動作與 前相同。眼視手掌。

  27.連環步  同《大雁氣功後64式》的連環步動作。第一步,右腳上前一步,腳尖朝向右前方,足外側著地內側虛,使身體偏左轉,並帶動右手臂擺向體前,右掌心斜對小腹部,右臂微屈,左手順勢經胸前向上向左劃弧,移至左側胯旁。 第二步,左足向右前方移動一步,腳尖朝向左前方,腳外側著地,使整個身體偏向右轉,並帶動左手臂擺向體前,左手掌心斜對小腹部,左臂微屈。右手順勢經胸前向上向右劃弧,移至右側胯旁,如此左右交叉共走六步。每走三步,兩掌在腹前呈抱球狀,然後兩掌同時向里纏繞一圈,在下的一隻手迅速推掌子前腿胯前,用力撐掌,掌心斜向里,另一隻手手臂迅速向 上推肘,掌心斜向下,肘高於肩,兩臂呈弧形,兩掌虎口相 對,眼視前掌。

  28.退步纏手  退左腳,左手向體左側下落護丹田,右手向體右側先屈肘落於右帶脈,左手相纏後,從左前上方甩出手指斜向地,合谷朝前。然後,退右足,重心移至右足,左足尖著地,變成右實左虛,左手掌移落到小腹前,右手掌與左手掌纏繞後,向右前方甩出,再退左足,動作與第-一個退步纏手相同。

  29.單展翅  迴旋右手從體右側前方,在腹前劃弧,然後向體右側外旋,同時,順勢向體右前邁步。右手向體右下落至環跳穴,以左腳前掌為軸,以右跨向左旋轉360度,回到原位,重心在右腿體左側前,然後,右手握拳與左拳相擊(砸拳),置於小腹下,上身稍前傾、塌腰。眼視雙手掌。

  30.轉胯雙抖膀  腳步不離地,身體抬起,擺正,兩手變爪形用手腕從小腹下向體正前上方用力崩出。眼視雙手。

  31.點步上挑下撩掌  左腿提膝(腳掌心對會陰),兩手掌左手在環跳,右手在體前方,隨之,左腿前點一大步,接著右腿向前跳跨一大步,重心移在右腳,同時,右手呈空拳向體右側抖腕上挑,隨之,右腳移至右後方,兩腿交叉碣步下蹲, 同時,兩手變掌從體左右兩側同時下上撩。眼視手掌。

  32.轉身撩掌  撤左腳,重心左移,兩手掌心握抱肘關節,身後撤,右腳向右轉身180度,馬步下蹲,重心右移,兩手從肘部向體兩側撩出,掌心斜向外。

  33.倒步轉身  崩拳以右腳為軸,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向左上一步轉身180度,馬步下蹲,兩掌握拳,由外側向里環抱,內外關相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然後用力向體兩側撐開,先崩肘,後崩拳。眼視前方。

  34.側身平肩  掌身體自然站立,左腳為軸,右腳向右後撤移一步,轉身180度。兩手握空拳由體兩側(膻中高度)回抱至腹前,同上式,內外關相對,然後向體兩側崩肘撐開,隨之迅速向體外側分展亮掌,掌心斜朝上。

  35.收式  身形不變,兩手自然下垂,並從體兩側向上抱氣(掌心朝上),舉至過頭高後,向下貫氣,收氣下丹田,然後自然垂於體側,稍立片刻,最後收功。

綿    掌

  大雁氣功的「三綿功法」——綿劍、綿掌、綿拳,是大雁氣功體系中的幾套高層次動功。綿掌這套功法的動作在層次上有了演進,既有剛柔相兼的特點(如大雁氣功前64式),又有表裡螺旋的勁力(如大雁氣功三叉螺旋功),是「內外綿柔」的功法。練功後,可以排散和驅除體內的種種病氣、毒氣.邪氣、惡氣。這樣,堅持練功可以少患或不患疾病,尤其是惡性疾病,並使體內機能運化躍升到一個更高

的層次。綿掌是「三綿功法」中的一套掌功,它由28節動作和多種掌形組成,配合八卦的丁步腳形,按太極八卦「陰陽魚」的軌跡運步,動作快捷、綿柔、輕盈。快練只需1~2分鐘,而所產生的氣機、氣場遍及全身,真氣強而柔,細而純、可疏通全身經絡,打通「三里——內關——湧泉」穴道,充盈上中下三個丹田及氣戶、氣庫等,平秘人體陰陽(尤其是手經三陰三陽),鍛煉經絡主要流注點——十指及十趾。並能加強心臟功能,充盈並提純心氣。綿掌氣功效應的核心在「內關」,主練中丹田,內關六道打通,中丹田充實,真氣滲透全身表裡,並洋溢五臟六腑,從而使內氣渾元,久練就能打開各種功能穴道。綿掌在機體功能方面主練胸、背、兩膀、四肢、雙膝、兩腿。有極佳的治病效果,可治各種疾病,尤其是惡症、毒症。綿掌對各種病有特殊的針對性效果,包括:梅毒、肝腫大,嚴重的內關節炎,心臟病、胃病等。同時具有強效的消炎效果。綿掌動作的主要特點在於一個「綿」字,即全套功連綿 不斷,雖然為了學功者的方便劃分了28節,但實際練功中動作是首尾一貫,一氣呵成,不可斷頓。

  練綿掌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l~3個月內,要天天堅持,不能間斷,以使經絡全部打通,並避免出現局部不適的現象,每天練功的時間分3次,早7:30以前,中午l:30以前練,晚上7:30以後練。這些時間練能激發地氣,使地氣濃郁上升,中氣接地氣、才具有很好的散除病氣、毒氣的效果。其次,綿掌手的動作細微,學練時須注意掌握。此外,綿掌功法是一套高級氣功功法,不是武術,不能當武術來練。

[口  訣]

穩定南北各四方    箭指抬膀走一行    纏掌回掌陰陽路   內關外關走一場

天地結合雙捧氣    纏掌亮掌回掌旋     繞掌一圈走八卦   要站丁字八卦形

雙掌立掌丹田過    氣貫氣戶心亮堂   心亮回頭繞掌行    雙爪相背跨丹田

混身上下五臟通    五臟圓滿掌起飛    最後回歸到胸前    左手抱丹右收功

  〔功    法〕

  1.預備  雙腳平行與肩同寬,身體直立、頭微上頂、雙肩放鬆, 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側。掌心向內,五指自然分開,臂微屈。勞宮對環跳,口微閉,舌輕舔上齶。眼平視前方,內守收神,寧心靜立片刻。

  2.出掌  身體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向前一步,腳前掌外側著地。同時,兩掌心相對,隨兩臂從身體兩側迅速上舉至頭兩側前上方,掌心相距約一尺,手指向上,眼平視前方。

  3.背掌  雙腳形不動,兩掌迅速下落向身體兩側後分展。兩臂伸直,略向後,兩掌停在比肩稍低的高度,掌心向後,指端向 外。身體朝向正前方、稍前傾,眼平視。

  4.直掌  腳形不變。兩掌向身體回收。過帶脈前旋。然後兩掌在胸前相合,掌心相距約一寸,左掌心斜向下,手指斜向右,右掌心斜向上,手指斜向左。兩掌迅速相搓,然後左掌迅速落至左環跳穴外側,掌心向下,合谷對環跳,右掌迅速提至頭右側前上方,指端向上,掌心向前。眼視左前方。

  5.回掌  右掌再下落以掌背拍打右大腿內側外側各一次,而後隨右臂外旋。左腳外旋,左腿輕輕提至右腳前側,足尖點地;再提起,重心在右腿。與此同時,左掌隨臂上提,掌心對右氣戶,指端向右,與身體相距約半尺;右掌也隨右臂邊旋邊從體右側提至右肩上前方,合谷對印堂。右掌在左掌外,眼視右手。

   6.插掌  緊接上式,曲右腿,左腳向右上提,足尖離地約半尺而後左腳向左方邁出一步,身體左轉90度。右腳隨身體左轉向左腳右側邁出一步,兩腳成平行。同時右掌順勢過胸,手指向下,沿身體正中線下插至下丹田部位,掌心向左;左掌向左撈氣,經下丹田上行停在身體左側,眼視右掌。雙腿屈。

   7.托掌  左掌回收至胸,掌心向里。右掌掌心向里,從下向上提伸,經左掌內側,從左內關處向前上方穿出,置於右太陽穴旁。掌心向後,手指向上。左掌在右掌穿出時,沿右小臂滑至右肘之下,掌心向上成托肘狀,掌心距肘一寸。隨著雙掌的動作,左腳向右腳後外撤一步,腳心朝向右外側。身體重心在右腳,雙腿彎曲,眼視右掌。

  8.亮掌  左腳向右腳左側回邁一步,右腳向右撤步,兩腳平行,同時,右掌下落,先以掌背拍打右大腿中間內側一次,再以掌心拍打右大腿中間外側一次。而後身體向右轉向正方,雙掌在胸前拍掌一次。同時雙掌迅速分開,左掌下落置於左腎俞穴;右掌以立掌手形上提置於右太陽穴的前上方,掌心斜向外,手指向上,腿稍彎曲。重心在右腿,眼視前方。

  9.繞掌  右掌下落,用掌背拍右大腿正面中間一次。然後右腳後撤一步,左腳再向後帶一步,隨著腿的動作,右掌在胸右側旋繞一下,上提至頭右太陽穴上方。手心斜向里。重心在右腳。左掌置腎俞穴不動。眼視前方,靜立片刻。

  10.旋掌  左腳向右腳後外側點一步,足尖點地,重心仍在右腳。雙腿彎曲,此時雙掌位置不動。然後左腳向左前方跨出一步。同時右掌從太陽穴外移開,隨右臂在體右側劃弧,手掌在體右側上下旋繞。右掌邊繞右腳邊向左腳前偏左方邁出一步,腳尖向右撇,而後左腳向右腳前邁一步。右腳再向左腳前邁出一步,兩腳交替共邁四步,隨雙腳向前每邁兩步,右掌在體右側弧形旋繞一周,左掌置於右腎俞不動。眼視前方。

  11.穿掌  左腳上前一步,腳尖內扣,朝右斜前方。同時左掌從左側腎俞前移至左帶脈穴外,指端向下,掌心向里、向右,右掌緊接最後一次旋掌,向前伸穿,手心向上,指端向前,眼視右手。

  12.拍掌  右腳向右側前邁出一步。身形向右偏轉,同時右掌迅速回帶,拍打膻中穴一次;左腳向體前偏右側邁一步,身體繼續向右偏轉,右掌拍打左氣戶穴一次;右腳再向體右側邁出一 步,使身體轉向起式方向的右側90°,雙腳平行,並以左掌拍打有氣戶穴一次。拍打時迅速短促,不可太用力。

  13.三蹲接地氣  右掌迅速提至頭右前上方。掌心向外,五指自然分開,指尖向右。左掌迅速下落置於腎俞穴,合谷朝里。雙腳平行不動,雙腿    屈腿半下蹲抬起三次。   

  1 4.蹲掌  身形左轉,左腳向右後撤一步。右腳尖右旋,身形前屈雙掌下落在小腹前交叉。左手在上,掌心向上,右手在下,以掌心托左掌背。爾後雙掌翻轉向體兩側分展,劃弧上舉,在頭前上方亮掌,雙手掌心翻向外,指尖斜相對,身形前傾。雙腿屈,重心在左腿,眼視前方。

  15.護胸掌  右腳後撤一步,兩掌隨兩臂弧形下落至兩脅側前方,掌心向下,爾後左腳向左後側撒一步,兩掌順勢旋繞從腋下掏出,掌心向上,隨兩臂向體兩側伸展。眼視正前方。兩腿共後撤四步,兩掌共旋繞兩次。

  16.捧掌  右腳向左腳前邁一步,左腳向右腳左側跟帶一步。身體轉向左側,同時兩掌在身體兩側隨手腕旋繞兩次而後向身體兩側平伸,同肩高,掌心向上成捧

氣狀。

  17.拍掌  右掌隨臂迅速拍打左肩一次,爾後下落在體右側,右腳向右跨一步,身體迅速轉體l80°,左腳跨上一步與右腳平行。在轉體的同時,左掌拍打右肩一次。

  18.纏掌  雙腳不動,左掌下降到左側環跳穴外,有掌在右脅旁順時針旋纏一周。邊纏邊經右胸前向上轉掌,至右肩之上變掌心向後,接著掌隨腕外旋停於頭前右側上方,掌心向外,手指朝左上方,雙腿稍屈,重心移至左腿。

  19.陰陽三拍掌  右掌下降,以掌背拍打右腿大腿內側一次,再以掌心拍打大腿外側一次,接著用起左腿並用左掌心拍打左大腿外側一次,頭向左轉,眼視體左側前方。

  20., 盤腿掌(打開湧泉穴):左腳下落在右腳左前外側,腳掌左外旋,右腳向左前方上一步,身體左轉。同時兩掌下行至身體兩側帶脈穴外,掌心相對。左腳再向左前外側跨出一步,而後右腳左帶一步,落於左腳前方。這樣從右向左沿弧形共前進四步。第四步落在右腳。邁步時,兩手掌始終在左右帶脈外側前相對,隨著向左方運步,左掌逐漸抬高,右手逐漸降低。爾後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雙掌向胸右上方抱旋。然後右腳後撤一步,身體朝向正前方。爾後,右腳後撤一步,身體微向前傾;同時撤左腳,插向右腳後外側,腳尖點地,雙腿彎曲,成盤腿狀。雙掌仍在體兩側,與小腹同高。

  21.退繞掌  左腳向左後側退一步,再後退左腳、右腳各一步。日寸左掌在胸前從外向里向下再向外纏繞右掌一次,接著再向後撤右腳、左腳各一步,雙掌按上述方向再纏繞一次。

  22.單撐  掌接上式,當雙掌纏繞第二次,左掌在下、右掌在上時,左掌順勢下落於左環跳外,合谷對環跳。右掌上提至前上方,變成掌心向外,隨著腕部動作向前推掌,身形稍前傾,重心在右腳。

  23, .推掌  右掌下落與左掌在腹前相對,掌心向前,爾後移向身體左側,兩腳不動,身形左轉45°,此時兩掌先稍收向胸部,再向前推,爾後隨身體轉移到正前方。

  24.跺掌(砍病氣):  兩腳不動。雙掌經胸肋外側隨臂旋轉一周,從下向上翻掌,並握成拳上提至頭額前兩側,然後分拳變掌同時向下砍跺至兩腳外側。

  25.合掌(散病氣):  腳形不變。兩掌從胯兩側向外向上劃弧捧至胸前,兩掌相拍合,並舉至額前上方,掌下部稍分開。然後合掌下落在腹前分開,旋至體後兩側,掌心向後,上體前屈。

  26.抬掌(送病氣):  腳形不變,身體稍前傾,接上式兩掌從體兩側旋向腋後,而後翻掌劃弧變為空拳從腋下掏出,平肘向前平伸,手指伸開,掌心向上,稍向外,稍停片刻。

  27.回掌  兩掌收平,兩掌心向上,上抬到頭頂前上方。緩慢上抬,勞宮和內關穴及全身收采大自然真氣;兩掌抬至膻中穴高, , 度時兩掌轉為掌心相對,連續採氣,最後舉至高於頭頂時,掌端稍, 內斜,成人字形徐徐下落至下丹田,隨即向體兩側分展。

  28.收掌  腳形不變,兩掌從體側捧氣到胸前,爾後上行至頭,再下降到下丹田高度,並向體兩側分展,掌稍高於帶脈。收左腳令雙腳平行,兩掌回收拍環跳穴一次,最後兩掌自然垂於體側,收功。

五行八卦功

(亦名:五行八卦拳)

  此功法主練脊椎、督脈,貫通表裡七竅五行,使氣歸「素質」,充養元精,調和氣血,並且強筋骨、健皮膚,排除毒氣,凈化全身。行功中可產生內外貫氣效應,內貫氣補神經,外貫氣滋潤皮膚,使皮膚細膩。貫氣七竅可使「眼睛明亮(眼觀四海)精神來」。氣貫脾胃腎, 可在調理脾胃腎的基礎上,進一步調節肺、肝、心的功能。行功中可達到力與氣合,使筋骨皮得到鍛煉。練此功還可使大腸、小腸得到凈化,不受毒氣污染。五行八卦功治病健身的效果顯著,其各節主要動作都有治病效應,例如,「托掌」、「沉拳」氣貫胸肋骨,可優化胸膜;「探地五行」接天氣、收地氣,可治心臟病;「推出蓮花開」氣貫手腕、肘部和兩肩,可充盈心氣;「足擺荷葉動」使帶脈貫氣,治腰部疾病;「子牙彈琴」則散除病毒氣;「左右擺拳」氣人丹田;「一氣貫通」到湧泉,可治腰部病症。最後以走五行八卦,歸納元氣。

  此功主治紅斑狼瘡等疾病。

  [口    訣]

  站在地平川,練身又練拳,全身一起練,五行走兩邊。金、木、水、火、土,八卦要成全。成全,成全,多練拳,保身無病又免災,身體全。, 

  (功  法)

  1.預備式  兩腳平行與肩同寬,松靜站立,兩眼平視前方,舌添上齶,嘴輕閉,兩手自然垂於體側,自然呼吸。

  2.托掌  兩手從體側翻成掌心向上,屈臂上抬至胸側,掌與胸間隔寸許,手心向上,手指朝前,然後臂平伸至前方與肩同寬,, 手心仍向上,臂自然伸直。

  3.沉拳兩手握實拳,臂回屈,兩拳翻成拳面向下,拳背朝前收至胸前側,往兩側下沉至胯邊。 

  4.探地五行  兩拳放鬆,成掌形,掌心向上,從兩側捧氣,兩臂向兩外側上方伸至頭高,手過頭頂,接著變手形,兩手同時變成梅花爪形(不併攏),右手不停隨身體左, 轉90度,右手從頭頂上方往右側下探,手指朝下;左手向右胸前回收成合谷朝里,對右氣戶穴,手指朝上;同時身體以腰為軸,左轉,但兩腳不動,身體下蹲,雙腿彎曲,右腿膝蓋內扣,眼平視左前方。

  5.撥雲  右手變成掌形,由左向上經頭前往右劃弧,再下降停至右腳前,指尖朝下。

  6.撈霧  左手向下,在右手外側向下向左,停於左跨外,成撈霧狀,合谷對環跳,手指稍後上勾,仍成爪形。

  7.抬拳  右手在左手向後撈的同時向上抬起,手心朝里,對左氣戶,仍成爪形,身體抬起,右腿支撐身體重心,左腿曲腿上提,腳掌內扣,然後向左前上方橫腳踹出,並迅速收回勾起,同時,右手背朝外隨左腿外擊,並迅速收回。

  8.歸位  接上式,身體下蹲,右手合谷對左氣戶穴,手成梅花爪形,右手指朝上,左手手指朝下,在身體左側直臂下插,眼平視左前方。

  9.鴻雁雙飛  左腳向左橫出一步,成馬步狀,同時,左手握拳回收,曲成肘尖,朝身體左方擊出;右手成掌形,掌心貼在左掌面,腿朝左方。身體以腰為軸左轉90度,提右腳於腹前,腳跟對會陰穴,腳尖朝下,同時兩手在胸前變化為右手成托掌,掌心朝上,左手在右手之上,掌心向左方,兩手之間,約距五、六寸。

  10.蘇秦背劍  接上式,右腳落下,左腳搶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時頂出左肘,左手成爪形(併攏)置於左肩井穴,右手後移往下。合谷對環跳,手心朝上。

  11.左拳右臂  上右腳成右弓步,右手隨右腳動,向右帶回腰間握拳,拳心朝上;同時,左手成拳下落至腰側,往前擊出,拳心向下,眼視前方。

  12.推出蓮花  開身體左轉90度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不變,翻成拳心朝上,收至左腰間;右手隨身體轉動的同時向右前方成掌形向前推出,掌心朝前。

  13.足擺荷葉動重心移至右腿,上身往右傾,同時,將左腳提起,並迅速向左側踹出,及時收回。做上述動作時,右手自然收至勞宮對右太陽穴(距約5寸),左手仍然握拳,合谷對環跳(距約5寸)。

  14.壓氣點地左腳落下,成馬步狀,同時左手成掌形,曲肘上提至合谷對左太陽穴處(距約5寸),手指朝上;右手變拳迅速向右側下插,合谷對環跳,拳心朝後。

  15.姜子牙彈琴  左腳為軸,左轉90度,右腳帶上與左腳平行。雙腳同肩寬,膝略曲,雙手隨身體轉動,不停地彈指(左右左)。身體不動,往右彈指時上右腳,往左彈指時上左腳,最後上右腳與左腳平行;然後兩手交替下彈,先右後左,身體隨之下蹲,成馬步,雙手與膝蓋同高。

  16.五行上升 接上式,雙手捧氣至胸前,然後變為左手成掌托住右肘(距2寸),右手曲肘,手指朝上,掌心朝後。

  17.展翅飛翔  身體向右轉90度,兩手同時往兩側伸展飛翔,然後出左腳為第一步,連續走五步,同時手不停顫動。

  1 8.大雁運轉  兩腳以腳掌為軸向右後轉180度,兩手臂隨轉身由前向上,再轉向下,轉身後屈右膝,左腳根提起,腳尖內扣,呈左腿下蹲狀。同時,兩臂再由前下方擺向左後方,上身及頭亦隨著轉動,轉向左側,左臂自然伸直,手指向左後上方,虎口圓,拇指在下與右手四個指頭相對,眼視左手。右臂屈肘約90度,手形與左手相同,呈射月狀。

  19.大雁戲水  接上式,重心落至右腿,兩手臂隨身體起動向兩側平展開,掌心朝下,同時,輕挑右腿湧泉穴朝上,頭稍昂,眼探前下方。

  20.盤腿連環拳  重心不變,左腳落下順勢向右側前方落一步,右手同時向下,並往前轉向上朝後劃弧甩動,盤出第一步;右腿向左側前方盤出第二步,同時甩動左手;第三步和第一步相同。第三步走完時,右手與左手在胸前做纏繞動作,當內外關相交時,兩手均變拳,並迅速將左拳朝前方擊出,右手成肘尖朝後頂,兩腿下蹲相盤。此為右盤腿連環拳,依式做左盤腿連環拳,動作相反;此式動作次序為右左右,共三次。

  21.三步穿通拳  接上式,上右腳成右弓步,同時橫頂出右肘,左手順勢落至襠前,然後上左腳成平行步,同時雙拳回收並迅速往兩側擊出;然後上左腳成左弓步,做左擊拳、左拳屈肘, 置於左額前方。

  22.倒拳 退左腳為第一步,同時收回左拳,退右腳為第二步,並收回右拳,同時旋出左拳。由此循序共退五步,最後退至右腳在前,右拳亦在前。 

  23.七星歸位  接上式,將左拳變掌平伸出,掌心朝上,同時收右拳置右腰側,然後上左腳與右腳平行,同時右拳變掌平伸出,掌心朝上。爾後兩掌心朝內,手指相對,收回,掌心貼住胸部,稍停片刻。然後掌心朝下兩手下行,身體隨之下蹲,兩手再捧氣起身,手至胸時,手形變為七星北斗狀,置於胸前,男左女右(男左七星右北斗,女則相反)。

  24.左右擺拳  雙手握拳,下行至兩胯上處,右手內旋至右耳旁,後溪對率谷穴,左手在左胯處不動,但拳心朝外。同時,身體右轉180度,左腳隨身動,朝右側邁一步,兩腿彎曲,兩膝內扣,左腳跟提,眼視左側。此為右擺拳;左擺拳與右相反。

  25.抬拳觀天  接上式,雙腳變為馬步,雙拳同時在襠前下擊;然後雙拳上提至胸高,往兩側拉開,同時右手變劍指,指尖朝左,兩手成拉弓狀;與此同時,由馬步變為右弓步,眼視左方,左手形不變,右手仍成劍指下落,從帶脈內旋上升過頭,指尖朝天,眼視指端。

  26.走八卦  兩手成拳狀,左拳稍內扣,右手置於腹前,拳心朝下,同時邁出左腳為第一步,走八卦一圈。

  27.纏繞拳  接上式,右腳在前,向左側橫跨一步,同時雙手順勢朝右側甩出,左手成掌向上,手指朝右,右手握拳,拳心朝下,手臂自然伸直。接著,左腳朝左前方上步,同時兩手下落在下丹田處作纏繞動作,內外關相對,纏繞三次,上下替換,纏繞由外向上向里。

  28.五行歸位  收回左腳,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手變掌,從兩側捧氣過頭頂,收氣至丹田。

開胸放香功 

 

  開胸放香功是道家崑崙派大雁氣功的高級祖傳功法。當前我國氣功已逐漸深入發展,廣大練功者的功力層次也比十年前有很大提高,在這一形勢下,我決定把放香功這一高級秘功奉獻給社會,以促進練功者進一步提高功力,加深功能層次。大雁開胸放香功以「道法自然」為本,以動功和靜功相結合,自然煉丹、築丹,可煉出五種丹香(包括牡丹香、檀香、茉莉香、玉蘭香、丁香)。目前傳授的是放香功的第一步,可煉上述五種丹香中的任意一種丹香,打好煉丹、放香的基礎。練此功須和靜功「佛禪靜坐收氣功」(詳後)相結合,能起到集中打開十二條經絡中的六條經絡,即開通前胸、後胸、左右胸等胸脈以及命門和下丹田,同時可調節89條絡脈和76個小關節。打通前述胸脈和經絡,可使真氣在體內加速激發和循環,快速凈化凝聚築丹。真氣凈化築丹後,體內便可產生丹香。丹香循環於體內,起通經開穴和優化臟腑功能的作用,並可從胸脈自然散放於體外。丹香是道家氣功中最上乘之真氣,這種真氣能治療多種慢性疾病。所以有病者也可以練,能收到練丹和去病健身的雙重效果。但是患有嚴重內臟病、軟骨病及毒症的人,禁止習練此功。另外,根本未練過氣功的或未練過大雁氣功的人,也可以習練此功。當然,都要有大雁氣功 「前六十四式」為基礎,可先練「前六十四式」的第二步功築基若干天。對剛學「前六十四式」的人來說,功法掌握後,便可習練放香功。「開胸放香功」練功之後,緊接著要練「佛禪靜坐收氣功」。其作用是將體內練出的丹香,收斂於下丹田,以不斷納香和築養內丹。總之,習練這二個功法,不出任何偏差。「開胸放香功」各節動作的功用,均以功法口訣加以說明,其詳細功理和運化機制,見「佛禪靜坐收氣功」所述。

  (口    訣)    

香味撲鼻雲里穿,得到香氣中藥丹, 為全五臟好,香氣滿天再煉丹。煉丹再煉丹,練氣再練氣。 九九歸一練身體。

  1.入靜放鬆眼平視預備,面北站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眼平視,舌舔上齶,放鬆入靜,兩手虎口稍圓,食指與中指分開,無名指與小指併攏,並與中指分開,兩臂自然下垂,兩手位於環跳兩側,掌心朝前,指尖朝下,調心,調身、自然呼吸。

  2.八卦升級到天項手形不變,左刪斜上前一步,身形稍左轉,、兩手同時上抬,左臂略屈肘抬至與肩平,手掌虎口外撐,眼視左手食、中指開縫處;右手提至右下丹田,:掌心斜朝下,接著出右腳為第二步,如是左、右、左、右等共八步,走一固八卦。最後右腳在前。

  3.崑崙開合在心胸上體右轉,身體下蹲,兩膝屈,重心移至左腿。手形不變隨身轉動,左手下落從體側外旋向後翻掌,手心朝上,合谷置於命門處;右手翻成掌掌心朝上向右隨身外旋置於右帶脈前,指尖朝右方。隨後左手經頭頂變成半劍指畫大弧回落於右手上方,劍指對右勞宮穴。

  4.雙手入地採藥來上身轉正,左手隨之變空掌上移按捂氣庫穴,同時,右手變半劍指手心向里下扎於右腳前。右手動時,左手貼胸移至左胸氣庫穴。

  5.乾坤後轉羅肌開身形不變,右手變掌沿地面外旋到身後翻掌掌心向上合谷置於右腎俞。再經過羅肌與左手同時左右分展抱氣回貫兩膝蓋,此時兩膝仍屈。隨後,兩手心朝下沿地面同時外旋至身後,變手心朝上合谷對腎俞,接著兩掌經帶脈向前甩出,手形與起式同。

  6.八步登雲到天空身體直立,手形與第二動作相同,先出左腳為第一步走八卦,最後右腳在前。

  7.左右開弓來煉丹左腳(跟)上一步,與右腳平行,同時右手上提與左手平行,掌心向前,手臂自然伸直,接著兩手翻掌,掌心朝里,手指相對,收到胸部兩側,下落在兩帶脈處。稍停片刻,兩手向左右拉開、展平,接著上左腳,身體下屈,左手隨身動向後旋至合谷對命門;右手隨身下屈時在兩腳中間摟氣。隨後身體直立,右手摟至右帶脈處,左手摟氣動作與右手相同。

  8.三掌抱氣到心胸腳形不變,右手成空心掌向身右側向前劃弧摟氣至右羅肌穴,左手成空心掌向左、向上,向右劃弧摟氣至左羅肌穴;兩手稍分從下捧地氣到左、右羅肌,身體直立,三次摟氣均貼於身。

  9.拜得香氣四方來收回左腳,與右腳平行,同時兩手下落從兩側向前上提,在胸前合掌,手指向上,沿任脈下落至膻中穴分開,成空心掌貼於左右羅肌。稍停片刻上左腳,兩手同時向兩邊拉開,接著屈身向前,雙手隨身動向下在兩足中間捧氣至左右羅肌穴,同時身體直立,如此捧氣三次。第三次以後,收回左腳與右腳平行,同時,兩手在身前下落往上捧氣貫至下丹田,然後分子身體兩側。以右腳跟為軸向右轉,帶上左腳,雙腳平行與肩同寬。按上述動作身體轉向右,再轉向後,再轉向左,最後歸正,拜四方完畢。

  10.動手心、活手背、香氣來、經絡開 身體轉正後,兩手後旋由里向外上下翻轉32次,手心朝上,此功主要以手腕帶動。然後,從兩側捧氣過頭頂貫至下丹田再落到環跳穴處,手心對環跳。

  11.老君爐旁走八方接上式,兩手上提至胸前,左手在里,合谷對右胸,右手在外,合谷對左手後溪穴,略高於左手,呈陰陽魚狀。隨後,起左腳為第一步向左走一圈八卦,共八步,回到原位,右腳在前。

  12.摟氣到勞宮,勞宮到心胸跟上左腳,兩腳平行,下蹲到半馬步狀,同時,兩手在兩足中前方快速捧氣回貫到左右羅肌穴,反覆捧摟八次。

  13.心胸來放香,要得十二經絡通兩腿仍成半蹲狀,上身直立,先右手後旋從帶脈處向前甩出為一次,再左手後旋從帶脈處向前甩出為二次,先右後左一共八次,掌心均朝上。

  14.胸前纏手歸元氣接上式,左手甩完最後一次時,與右手平行,兩手與帶脈同高,身體直立,兩手同時下落於下丹田前,再上提至胸前,然後向左右拉開伸直,再向前回合於胸前,右手在左手之下,從下向上纏繞左掌,並置於左掌之上,同時回到膻中,從兩側捧氣貫至下丹田,稍停片刻。

  15.抬膀晃三晃,天地接上氣兩手從下丹田向上劃弧至胸口,右手臂在里,左手臂在外,掌心朝下,呈陰陽魚狀。右合谷對膻中,左合谷對右手後溪穴,然後兩臂隨身起落上下晃動三次。接著上身略前傾,屈膝,兩手外旋於環跳後,掌心朝上,兩胯先右後左擺動四次。晃胯後,身形不變,右手向前提至右前方,手指斜朝上,左手變掌心向後置左環跳外側。

  16.日月打通混元氣接上式,身體直立時,隨之右轉,成右弓步,右手同時變半劍指,隨身指向右上方;稍停上左腳成左弓步,同時右手呈「八字」手形落回於右環跳,左手成半劍指,.隨左腳同時上至左上方;稍停,左腳撤回一步,身形轉正,雙腳平行,雙手手心向下,虎口相對,移至下丹田高度。

  17.大雁滿天飛、滿天飛、飛到銀河去奪丹,手形不變,屈肘,雙手上提至肩平的高度,同時出左腳開始走一圈八卦步,每走一步,雙臂呈大雁飛姿勢。第八步雙腳平行,身體歸正。然後以同樣手形動作,前進三步。前進時皆以右腳在前,左腳帶上,最後平行。

  然後以腳跟為軸向左後轉體,再以同樣手形前進三步,此次則兩腳交替前進。最後右腳在前,再向左後轉體,上右腳與左腳平行,做採藥動作,兩腿呈蹲狀。上身直,手心向下,與膝同高,再變成爪形上提至胸高度,以膝關節調身形起落,共作五次。第五次後,身體略前傾,雙手貼於胸前,然後合掌,隨之身形直立,

  18.香氣撲滿天,香氣在人間先煉一種氣,弟子忠心練。接上式,兩手掌伸至下齶部向左右展開,手與頭部同高,撐腕手心向上,指尖朝兩側,身形以腰為軸,先左後右晃動五次。隨後,兩手弧形環抱回收至胸部貼住,稍停片刻,接著兩手同時變成「八字」手形,向前上方推出,手心朝外,虎口相對。略停,然後再翻手心朝里,拇指向上回收按到胸口兩側,按捂時,五指伸開,身體隨之半蹲如「安睡」狀,腳跟著地。略停之後,兩手在胃部疊掌左手在里,右手在外,貼任脈向上搓,直至過喉、面部,經百會搓至風池時,身體起立,兩掌在風池分開下行,再貼任脈兩側下搓至下丹田,並旋至環跳外,回掌拍打環跳穴,並掌心向前用手腕向前甩下,捧氣經頭貫至丹田。

  19.抬劍貫陰陽腳形不變,身體呈半蹲狀,但重心移至左腿,同時,右手成半劍指上提至右額前方,手心向外,左手隨之也旋至合谷對命門處,手心向上;稍停,右手在體側繞一圈經帶脈成掌形,手心向上,向右前甩出。

  20.翻掌納坤精接上式,以右足跟為軸,向右轉體,帶上左腳與右腳平行成馬步狀,兩手變成手心向下,按至地面,再翻掌捧氣到胸部,右手再變半劍指下扎地面,手心向右側,同時左手成掌,捐尖朝下,過帶脈向後推。

  21.探地搖擺風身形不變,兩手同時收於下丹田前,手心向上,左上右下內外關交叉;然後身體起立,向左轉體,出右腳起步,向前行三步,每進一步,兩手在胸前相交一次,最後,右腳在前,右手在上,再分兩手,右手後旋經帶脈向前甩出,同時左手旋至命門處。然後,右腳後撤一步轉體,右手隨之後旋仍經帶脈處甩出,左手不動,出左腳向斜方向走三步,兩手交叉和前同,第三步左腳在前,兩手分開,左手旋至合谷對命門,右手後旋經帶脈向前甩出。

  22.抱氣入心胸接上式,撤左腳後轉體180度,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同時兩手在兩腳中間捧氣到頭部下貫至田。

  25.五道混元氣歸宗上左腳與右腳平行,同時兩手從體兩側捧氣經頭部,收氣於下丹田,接著成空心掌拍打左右環跳一次,之後,兩手自然垂於體兩側。附註:「開胸放香」動功要與「入定靜坐收氣」靜功(佛禪靜坐放香功)結合習練,為了編輯上方便,茲將「入定靜坐收氣」靜功列入本書第三部分——靜功功法之內。


推薦閱讀:

健身氣功 《八段錦》+怎樣練好健身氣功八段錦(很全面)
內練一口氣的武術氣功
天元氣功內功速成秘法
郭林氣功功法

TAG:氣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