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西法師入行論講記第43課

現在學習第四品不放逸,不放逸是修行菩薩道過程中的重要因素,無論修學任何善法,都需要具足不放逸。不放逸是修法的根本。放逸會使心處於散亂、不知取捨的狀態,失壞修行者的身份;只有處於不放逸、謹慎取捨的狀態中,才可以提醒自己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哪些應該想,哪些不應該想。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首先要盡量多聽聞、多學習,才能了知取捨之處。如果沒有學習《入菩薩行論》,就無法了知本論所講的佛法精要和修行方式,進而無法生起由聞慧和思慧所引發的殊勝定解。沒有定解,觀修時就沒有所緣境。沒有聞思修,怎麼可能無因無緣地從輪迴中獲得解脫?任何一種果法,都必須依靠因緣的累積而獲得。從輪迴中獲得解脫果,也必須具足因緣,此因緣就是聞思修。如果圓滿具足聽聞、思維、修行,就可獲得解脫,不具足或部分具足,想要獲得解脫果是根本無法承辦的。

現在我們處於因緣法中,我們要牢記,世界上任何事的出現,都是某種因緣累積的結果,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痛苦還是快樂、解脫還是輪迴,這些果法、現象的出現絕對不是無因無緣的。解脫者有解脫的因緣,輪迴者有輪迴的因緣。比如:輪迴中墮入地獄的果報已經出現,一定是圓滿具足了墮地獄的因緣。我們要成為一名修行者、解脫者,必須要讓解脫的因緣圓滿。修學佛法離不開因緣,如果我們百分之百地相信「緣起」,就會盡量圓滿安樂的因緣、解脫的因緣,盡量避免墮惡趣的因緣、輪迴的因緣。

因緣和果法之間的關係,佛菩薩在經論中講得非常清楚。如果想要解脫,出離心是一大要素。有了出離心,輪迴的因緣就相對中止了。雖然中止了新生的輪迴因緣,但不代表也中止了相續中以前的因緣,所以,要進一步修持更偉大的菩提心、空性慧等一切善妙的因緣。如果今生中完全具備、圓滿這些因緣,就會在今生中獲得解脫果;如果在後幾世中具足這些因緣,就會在後幾世中獲得解脫果;如果一直不修持,不具備這些因緣,我們就會一直輪迴,不會無因無緣獲得解脫。調伏煩惱、修持菩提心,一定能圓滿解脫因緣。

我們現在所學的法,都屬於因緣法,絕不可能無因無緣地顯現某種現象、某種果。掌握「因緣法」,對佛弟子、修學者來講相當重要。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只會成熟在自己身上:你做的所有解脫道的事情,只會成熟在你身上;你做的種種違背因果的事情,也會成熟在你自己身上。通達此理,我們會非常小心取捨、精進修行,不再需要旁邊有人督促:「你今天必須要修這個法、那個法」,或者:「你今天必須要精進……」。因為你誠信因緣法,深知不論什麼因緣,哪怕一個小小的善因善緣,也會成熟安樂果;一個小小的惡因惡緣,也會帶來痛苦,成為修道的障礙。

無始以來,我們沉陷於煩惱深重的狀態中,就是因緣積累的結果。我們要調伏煩惱,不讓煩惱出現,必須要具足調伏煩惱的因緣,所以我們要認識煩惱,修持斷煩惱之道。如果因緣具足,果不可能不出現。但是,如果眼高手低,只想著解脫道如何快樂,佛成道之後如何顯神通,而完全忘記佛菩薩在因地時如何修持,這就錯了。佛菩薩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傳記:如佛陀的傳記,八大菩薩的傳記,還有漢地、藏地、印度等高僧大德修行的傳記,雖然我們喜歡看他們修行獲得的成就和度化眾生的事迹,但更應該看的是他們修行的歷程,也就是看他們怎樣累積解脫因緣的過程。

在米拉日巴尊者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所累積的成就要素:首先具備了堅不可摧的信心;其次,具足了調伏內心的竅訣,掌握了大手印;也具足了修行竅訣的要素,不屈不撓地精進,他的精進從未丟棄過,這些因緣都具足後,一生成就絕對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現象的發生一定是因緣累積的結果。其他祖師的傳記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

《白蓮花論》中幾乎沒講佛陀成佛後如何,大量篇幅所講是佛陀因地時如何修行的事。為什麼要講因地時如何修行?因為因地最重要,是累積成佛因緣的過程。這對我們最具有啟發意義,一方面要對佛果產生信心——看佛陀成佛後的事迹,引發我們對成佛的信心;另外也需要看佛陀成佛之前做了什麼。在佛經里,佛陀不僅宣說如何發出離心、菩提心,如何修持「般若」等修行方式,還宣講了自己如何修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有很多的公案我們可以參考。我們除了看精彩故事之外,還要看故事裡講述的怎樣修行的道理,後學者應挖掘出內在的啟示。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初學者修學一段時間後,如果沒有出現任何改變、任何驗相,會覺得修學佛法沒有用處。但我們應了知佛果是極為殊勝的,它需要累積廣大的資糧,絕不是隨便修持幾天就可成就,沒有投機取巧的機會,不是佛菩薩更眷顧誰的問題,佛沒有偏袒任何人。佛開出修行的藥方,方法是相同的,關鍵要看誰認真執行了,誰努力累積了成熟的因緣。因緣成熟,果就會出現,如果在此過程中投機取巧,只是做形象上的修行者,佛菩薩說這無有意義。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意義,而是說相似的、形象上的修行,對圓滿成就的因緣沒有真實意義。

作為修行者,應該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地積聚這些因緣,其他人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只有自己老老實實地去圓滿一個又一個的要素,圓滿一個又一個的因緣,這樣才會落實在自相續中,即便不求任何果位,果位自然會出現,如果因緣不成熟,即便天天想得到果位也不會出現。雖然是很簡單的道理,但也關係到佛教深刻的內涵,只有真正懂得「因緣法」,知道不論什麼事情:成為世間人、偉人、小乘行者,乃至菩薩、佛,無一不是因緣累積的結果,只不過是因為他們的因緣不同,不同的因緣決定不同的結果,但沒有因緣絕不可能有結果。我們要成佛、要度眾生,這種想法固然好,但我們要反問自己:我現在是在積累度眾生、成佛的因緣嗎?我們做因緣是隨隨便便地做,還是很認真地做?只有這樣問自己,才會反觀自己修行到底怎樣。我們在調伏煩惱、修菩薩行的過程中,要牢記這一點 。

現在有些人在修持佛法或皈依三寶、皈依大乘之後,想馬上出現好的現象:身體健康,風調雨順,家庭和睦……,如果沒有出現這些結果,就覺得佛法不靈、不管用。佛法並不是法術,佛法講的是因果規律,怎樣圓滿緣起的方法。所以在皈依三寶、學佛之後,相續中的煩惱、習氣還很多,只做表面上的皈依和修持就想有很大的轉變是不可能、不現實的。

我們在世間做任何一件事,沒有成功之前都會遇到很多違緣、障礙,但無論如何會繼續下去,因為我們知道要成就一件大事,總會有違緣出現,所以會忍受一切。同理,修學佛法是趣入解脫的大事,它具有安樂的自性,遠遠超勝世間中的任何一種大事業,因此,需要很大的福報和長期修行。在此過程中,如果身體出現不適,家庭出現問題,工作出現不順利,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並不是佛法帶來的問題,而是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就具足這些因緣。現在雖然學佛,可我們還是凡夫,並不是一學佛馬上就成為聖者,我們相續中的煩惱還存在,這需要通過不斷地修持,逐漸改變自相續,有了這種心態就會有長期修持的決心。反之,覺得皈依了三寶、學了佛法,就應該給我們帶來一切的快樂,如果出現一點點違緣、障礙,就認為佛法不好、不靈驗……就放棄學佛,這對佛法本身不會有傷害,但對自己是很大的損害,因為佛法告訴我們如何取捨及很多正確的道理,如果堅持修下去就會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放棄就等於放棄此利益,從這方面講,有很大的傷害。這種傷害不是佛法對您有什麼懲罰:不是你不學,佛就不高興,會懲罰你;學了,佛就很高興,給你獎賞,賜你吉祥,並非如此。

在修學佛法過程中,不管是長期修學者還是初學者,都要把這個問題仔細地思維清楚,這樣我們就會堅定決心,繼續修持佛法,縱然遇到任何危險,再多的違緣,我們都有戰勝它的決心。

壬二、作意煩惱非為所依:

無始相續敵,孽禍唯一因,

如久住我心,生死怎無懼?

為什麼說煩惱非為所依之處?我們繼續講煩惱對我們的過患,對我們的傷害,然後我們就能夠了知煩惱不是我們的所依之處,以後不能再依靠它。不但不能依靠煩惱,而且根本不能夠與它共存,如果與它同在,感受到的只有痛苦、恐懼而已,不會有任何的安樂。

第一個頌詞:如果不消除煩惱的話,在輪迴中一定只有痛苦、只有恐懼,第二個頌詞:如果煩惱住在我心中,就不會有真實安樂可言。

「無始相續敵」:「無始」是指時間特別長,通過我們的分別念已經無法找到開始,佛陀為了避免我們做無意義的追尋,所以佛陀就說「無始」,無始以來就是這樣。因為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便知道答案,對我們修行也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告訴我們:現在就調伏你的心,不管煩惱的起始時間,如果現在能夠中止煩惱,以後就不會再煩惱。佛陀在很多教言中說:我們關注心的當下,關注怎樣截止煩惱流,這是現在我們應做的事,而尋找煩惱的開始,對我們修行者沒有任何意義。佛陀打了個比喻:一個人在戰場上被毒箭射中,他最應做的事情是什麼?應該馬上請醫生把箭拔出來,療毒、療傷。這是他現在應做的事,而且是正確的事,因為他的時間不多,沒有耽誤的資本,但如果傷者不做正事去而觀察箭是誰射的?箭的竹子從哪裡來的?鐵的箭頭是誰做的?毒從哪裡來的?想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還沒搞清楚就死了,所以不必要做沒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的時間,相當於戰場上被毒箭射中的人一樣,時間已經不多了,應該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斷除煩惱上,把煩惱毒去除,如果我們捨本逐末,去尋找煩惱的來源到底是怎樣?有多久?這些問題我們根本無法得知,即便找到了又怎樣?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應該抓緊時間調伏煩惱。佛經中經常講的「無始」就是這個意義。   

「無始相續敵」:從無始以來,相續不斷地傷害我們的怨敵。「孽禍唯一因」:唯一的因就是煩惱,任何一個痛苦,任何一種傷害,都是由煩惱發動的。我執、我愛執,還有貪、嗔、痴等方面都歸屬在煩惱中。如果這些孽禍唯一的來源長久住在我心中,「生死怎無懼」?我在輪迴中怎能沒有畏懼?怎能不害怕輪迴而興高采烈、無憂無慮安住?

這是引導我們思維:我的相續中還盤據著一條煩惱毒蛇,無始以來經常傷害我,心中有這條毒蛇我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假如我們在家裡發現一條毒蛇,乃至於沒有把它趕出去、沒有親眼看到它消失之前,我們不可能有安樂,不可能不畏懼。同樣,我們內心中長期居住著一條煩惱毒蛇,又怎麼高興得起來?以前根本不了知事情的真偽,天天無憂無慮地過日子,沒把修持佛法當做重要的事情。

如果有人想:我情願不知道,這樣還可以有好心情,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但現在學了這個頌詞,我知道內心有煩惱後,就開始恐懼,再也高興不起來,所以還不如不學習。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不管你知不知道,煩惱怨敵都會一直存在我們心中,並對我們做傷害,與其視而不見,麻痹自己,還不如早點對治它,否則我們會長期感受地獄、餓鬼等痛苦。所以知道內心中存在著煩惱怨敵,煩惱毒蛇,也知道所有痛苦、迷惑都是它引起,以後會帶來更多麻煩,因此,現在必須發現它、對治它、與它作鬥爭。這樣,短期內似乎不快樂,但早發現、早對治,就不會無終止地感受它的傷害。為此,我們不能假裝它不存在,還在興高采烈地生活。所以與其假裝它不存在,還不如現在主動對治它。此處主要是講如果心中有煩惱,在生死輪迴當中不可能「無懼」。下面講只要煩惱在我們心中,就不可能有真實的安樂可言。

生死牢獄卒,地獄劊子手,

若皆住我心,安樂何能有?

「生死牢獄」:「生死」就是輪迴。整個生死猶如牢獄一樣,關在牢獄中的犯人是不會有安樂的,有些牢獄很狹窄、很潮濕,條件非常不好。但據說有些國家的監獄條件很好,什麼設施都有,即使設施好點,也許痛苦暫時少點,但無論是設施好的監獄,還是不好的監獄,都有一個共性:沒有自由,沒有自由是共同的痛苦,這是毫無疑問的。只要有牢獄,裡面的犯人是沒有自由的,暫時的一點點安樂,相對於失去自由來講,不算是真實的安樂,因為有了自由才有真實的安樂。

整個生死輪迴就像一個大的牢獄,眾生就像牢獄裡面的犯人,能不能從牢獄中出去,關係到眾生有沒有真實的安樂。住在牢獄中是沒有真實安樂可言的,如果能從牢獄中出去,就可以獲得真正的自在。煩惱猶如獄卒,像監獄中的看守,時時刻刻盯著裡面的犯人,不讓他們出去,限制他們的行動。把整個生死輪迴比喻成牢獄,我們能不能獲得真實快樂?能不能獲得自在?就看你能不能真正從生死牢獄中出去,如果煩惱住在我心中,讓眾生沒有辦法從生死牢獄中出去,一直關在生死牢獄中,怎麼有快樂可言?「安樂何能有」?

監獄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比較苦,環境不好,天天還要挨打、受折磨;另一種條件好一點。這就相當於生死牢獄——六道輪迴中的善趣和惡趣一樣:惡趣的眾生,它的牢獄就很痛苦,比如:地獄、餓鬼、旁生,天天受苦,沒有快樂;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相當於條件好的監獄,有一些安樂。尤其是天道,快樂還比較多、比較明顯。但六道眾生有個共性--都沒有出輪迴,都沒有真正得到身心自在,這是什麼原因?其實每個眾生心中都有獄卒在把守,也就是都有煩惱。如果不調伏內心中的煩惱,「安樂何能有」?怎麼可能有安樂可言?雖然暫時在天道中、人道中有一點安樂,但這種安樂沒有脫離輪迴,還沒有獲得真正的自在,怎麼可能是真實的安樂呢?不可能是真實的安樂。

輪迴中充滿苦苦、變苦、行苦,三苦周遍整個輪迴。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講:整個輪迴就象不凈室一樣,不可能有香氣。佛陀在經典中講到:整個輪迴猶如針之尖。就象縫衣針的針尖,處在針尖上面,怎麼可能安樂?還有些經典中講:整個輪迴猶如羅剎洲一樣。布滿羅剎的羅剎洲,怎麼可能有快樂可言?絕對不可能有。所以「生死牢獄卒」住在我心中,不可能快樂。還有「地獄劊子手」——在地獄中的牛頭馬面,把眾生用刀叉叉起來,扔到鐵鍋、油鍋里,拋到利刀鋪滿的道路上,使他們感受各種痛苦,他們是負責行刑的劊子手,他們不消失,苦沒有辦法消失,而地獄劊子手住在我心中,地獄劊子手是誰?就是煩惱,如果有了煩惱就會墮地獄、就會受苦。其實墮地獄受苦完全是自己心中的業變現的,這些劊子手是從煩惱的因緣而來,如果沒有煩惱,不造業就不會墮地獄。

煩惱就像劊子手,經常給我們施予痛苦,現在「地獄劊子手」--煩惱一直住在我們心中,怎麼可能有安樂?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煩惱,這個煩惱如果不提早調伏,地獄的痛苦遲早會顯現。猶如劊子手一樣的煩惱就住在我心中,隨時可能爆發,我們處在這種環境中,是不可能有安樂的。

我們一定要認真地思維,如果不調伏煩惱,只有死路一條;如果從現在開始修持調伏煩惱之道,絕對有希望、有機會從輪迴中獲得解脫,真正跳出生死牢獄,完全摧毀整個地獄,殺死劊子手,不讓他再去傷害眾生。如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通過修持調伏煩惱之道,已經成功地從輪迴的生死牢獄中越獄,完全超離了輪迴,不但自己解脫,並且留下了從輪迴中獲得解脫的道理。就像在牢獄中成功越獄的犯人,為後人留下了越獄的方法,後人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越獄。甚至還有很多佛、菩薩的化身,紛紛化現到我們身邊,親自帶領我們去修持超越生死牢獄的解脫之道。就像上師、善知識,他們早已脫離輪迴,但看到生死牢獄中的苦難眾生,沒辦法忍受他們的痛苦,便化身成人的形象、與我們相同的樣子來到我們身邊,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告訴我們解脫之道。

所以,現在我們不管是直接在上師面前聽聞佛法,還是通過光碟聽聞,都是在學習怎樣從生死牢獄中脫離的方法,正如《入菩薩行論》這部殊勝的論典,就是告訴我們怎樣從生死牢獄中脫離,怎樣徹底擺脫地獄劊子手的殊勝方法。

關鍵要看自己:第一、看我們願不願意從牢獄中脫離。當真正了知輪迴的痛苦後,沒有人不願解脫。只不過有時被輪迴假象迷惑,覺得輪迴沒有痛苦,沒有出離的必要,其實這是對輪迴的本性不了解。就如以前佛經中記載:商人被黑風吹到羅剎洲,羅剎女變成美女,和商人結婚、生子,擁有很多的珠寶,商人們覺得羅剎洲很快樂,沒有出離的必要。但他們不知道這是圈套,如果有新的商人到來,羅剎女就會把以前的丈夫吃掉,其實他們時刻處在危險、痛苦中,但他們並沒有發現真相,而被假象迷惑,覺得沒有解脫的必要。所以現在眾生不觀察,也會覺得輪迴很舒服、很快樂,家庭幸福,物質豐富,沒有出離的必要,實際並不是這樣,這只是假象而已。我們應該了知真相,要希求出離輪迴。

第二、相不相信出離輪迴的教言。如果我們真的想從輪迴中解脫,就會對能幫助解脫輪迴的教言感興趣,這時才會認真地學習、分析、觀修《入菩薩行論》中的殊勝教言,依此修持,即可解脫,否則將會繼續流轉輪迴。

前面描繪了煩惱的可怕,之後,我們要逐漸生起斷除煩惱的意樂。

辛二(生起斷除欲樂)分三:一、披上斷惑盔甲;二、莫因痛苦而厭倦;三、堅持不懈對治煩惱。

「披上斷惑盔甲」:指發誓願,是說自己發起誓願:一定要斷除煩惱,不被違緣所轉。因為戰士披上鎧甲之後,他在衝鋒獻陣時,才不畏懼刀劍。現在和煩惱作戰的過程中,也需要盔甲---發起殊勝誓願,發誓一定要斷除煩惱,這個決心很重要。

乃至吾未能,親滅此惑敵,

盡吾此一生,不應舍精進。

 乃至我還沒有親自滅掉煩惱之前,盡我一生,絕不應該捨棄精進。

我們要把斷煩惱作為此生中的首要目標,煩惱一定要自己親自滅除,因為煩惱是自己的。佛陀、上師告訴我們滅除煩惱的方法,在修持滅除煩惱的過程中,又給我們幫助和加持,但是主因仍然是自己。有人說:「反正佛菩薩、上師悲心大,我不修法,他們也能超度我。」可是如果自己沒有善根,不具足被超度的因緣,即便是超度之後,該修持、該斷煩惱,還是要自己去做。超度不是隨隨便便的,福報很大、自己修持的人,超度很容易;如果煩惱深重,超度就很困難。斷煩惱,主因是自己,所以一定要發願斷除,乃至沒有親自滅掉煩惱怨敵之前,一定要精進。

精進的時間是「盡吾此一生」,乃至有生之年中,不應該捨棄精進認真修持。斷煩惱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乃至未滅煩惱之前,用一生的時間、一生的精進、一生的努力進行修行。不能修持一兩天或幾個月、幾年沒有效果,就疲厭、麻木了。眾生有惰性,想很快看到效果,如果沒有效果,就說修持沒有什麼用。但有些大事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看出效果的,不像刀一砍馬上出血,立刻見到效果。要斷除無始劫來的煩惱,和自己的心基本成為一體的這個煩惱,(當然,煩惱和心不可能真正成一體,但這裡說它的影響力之深。)把煩惱的勢力從強到弱逐漸減化,最終從心上分離掉,不太容易,但不是不可能,而是必須付出很多努力。雖然也有一生成就的方法,但此處說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所以要「盡吾此一身,不應舍精進」。如果此生中能夠滅掉煩惱,那就一生精進;如果此生不能滅掉,進入後生也不應該舍精進。只要煩惱存在一天,就給我們帶來危害,因此今生中沒有滅掉煩惱,後世還要繼續修持,乃至徹底滅掉為止。我們發下這個誓願非常重要。

修學佛法應該有正確的觀念。修習佛法不是修持之後能給我帶來一些安慰、快樂等,而是讓我們覺悟,覺悟的同時煩惱必定消除。覺悟和消除煩惱是兩面,一個是證,一個是斷。斷了煩惱不覺悟不可能,覺悟時不斷除煩惱也不可能。所以我們要認清:學習佛法最大的利益是什麼?不要認為它是讓我發財的捷徑,或者得到快樂的捷徑,這都是沒有了解真正佛法的內涵。當然,如果你行持佛法中的善業是可以發財的,後世也能得到很好的結局,但這不是佛法最主要的目標。它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幫助眾生滅掉煩惱,告訴眾生滅掉煩惱的殊勝竅訣。短期發財和真正滅掉相續當中煩惱的目標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不能為了眼前一點小利,放棄最主要的大利。所以滅除煩惱、終極的自在或覺悟,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目標,這是共同說法。從大乘不共說法而言,是為了度化眾生、利益眾生為目的,實際上只是不同的側面。所以說盡此一生不應該捨棄精進。

於他微小害,尚起嗔惱心,

是故未滅彼,壯士不成眠。

和世間上的嗔心對比,世間人「於他微小害,尚起嗔惱心」。「微小害」不能理解成別人瞪你一眼,或者踩你一腳,而是世間當中給你造成的傷害:可以是一般的、普通的傷害,也可能是很大的傷害。比如:殺害了你的家人或者侵吞了你的家產,儘管看起來是很大的傷害,但和整個輪迴的痛苦相比,可以理解成微小傷害。但不管是廣義上的微小害,還是真實的微小害,既然對眾生做了微小的傷害,尚且生嗔惱心,比如:沒學過安忍的人,心相續很狹隘,容不下任何事情,乃至沒有報復對方,沒有真實消滅對方之前,這個所謂的壯士、英雄,夜不成眠,輾轉反側,只想著使用怎樣的計策去傷害對方、報復對方;頭腦聰明的人,設連環計,一步步去報復、傷害對方;有些人沒有計劃,躺在床上妄想:對方如果死了最好,吐血了最好,或家人全部死光最好,發一些毒誓、念毒咒。不管怎樣,他們一定會在沒有消滅對方之前,不停的報復。這個比喻是說:既然世間人在給自己造成小傷害的怨敵沒有消滅之前,他都這樣夜不成眠,更何況無始以來的相續中的怨敵、一直傷害自己的怨敵,在沒有親自把這個怨敵消滅之前,怎麼可能安心睡覺?怎麼可能快快樂樂地生活?我們有這麼大的怨敵沒有消滅,是很難快樂安心地生活的。

這個時候我就要想:怎樣一步步消滅煩惱,應該有計劃。從修道次第的角度來講,第一步消滅粗大的煩惱,必須要通過出離心的教言,通過修四厭世心,把最粗大的貪著輪迴的煩惱壓制住;然後修菩提心再把微弱的我執、我愛執的煩惱壓制住;然後最細微的分別念,通過空性來對治。定完計劃之後,就要實踐這個計劃。首先要認認真真修四種厭世心,修持四加行,讓內心當中產生強烈的出離心。有強烈的出離心,對世間上的很多事,比如發財等就不會有興趣。慈城羅珠堪布在《慧燈之光》中講到:所謂的出離心是指即便擁有很多的財富,因為了知無常,假如下一剎那讓你放棄掉,你都沒有什麼執著,當有這種心態時,就有了出離心。修出離心的人,可以有很少的財產,可以很窮。富裕的人,也同樣可以具有出離心,擁有很多財富的同時,只要不貪著,隨時可以放棄,有強烈的無常觀,這也是有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後,就不會貪著世間,有就使用,沒有就放棄,對粗大欲妙的執著很小。然後進一步去修持菩提心,打破我愛執,再通過修持空性的方式一步步修,內心中煩惱及煩惱的種子習氣,逐漸可以完全消滅。要制定這樣的修行計劃,如果沒有這個計劃,亂修或者根本不知怎麼對治,不去實踐,煩惱還是很難對治的。看一看世間上的人,對微小的傷害都夜不成眠,而對於煩惱這麼大的怨敵,我們怎能沒有一點精進?應該要有精進心,所以要披上斷惑的盔甲。

本課就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凈空老法師開示:凈宗能幫助我們這一生永遠擺脫生死
老法師:生死心切 才是真念佛
心戒法師答弟子問(一)
定弘法師主講:阿彌陀佛核心五願(第一集) 大佛寺
凈空法師:真修真幹人人皆可成聖賢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