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立群讀史記之呂后

第1講  呂后出嫁

呂后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非常獨特的人物,首先她是中國母后臨朝的創始人,在中國皇帝帝位的繼承問題上,從來沒有過母后臨朝,呂后是創始者,而且對後代,影響非常之大,所以我們今天一提起來中國古代的三大女主,後代的呂后,唐代的武則天,清代的慈禧,其實,呂后是開創者。但是,我們大家關注的,所知道的呂后,往往是她後期比較殘暴、比較兇殘的呂后,呂后的年輕時代,她的早年,是個什麼樣子呢?她的婚姻狀況,又是個什麼樣子呢?這對我們全面地了解呂后非常必要。呂后的原名叫呂雉,我們稱她為呂后,是她在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她被封為皇后,我們才稱她為呂后,她原名叫呂雉,她的父親叫呂公,歷史上沒有記載呂公其他更詳細的東西,只知道呂公是單父縣人,也就是今天山東的單縣。呂公有四個孩子,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呂澤,次之呂釋之,長女呂雉,次女呂媭。本來,呂公一家是住在單父縣,沒有在劉邦生活的沛縣,但是後來呂公家裡面在單父縣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了仇人,為了避仇,呂公就帶著他的全家,從單父縣來到了沛縣,投奔了當地一個縣令,因為當地這個縣令,是呂公的一個好朋友,剛來到的時候,就住在縣令的家裡面,住了一段時間以後,感覺沛縣不錯,他就把家定居在沛縣了。呂公剛到沛縣縣令家客居的時候,這在當時,成了縣裡一個大事情了,因為縣令家裡來了貴客,很多人都要湊個熱鬧,縣令就舉行了一個大型的酒宴,這個酒宴因為參加的是當地的官員,還有一些豪紳,來的人比較多,所以,酒宴就做了一個規定,當然喝酒不是白喝的,要拿錢的。說拿錢,夠一千的,到堂上喝,不到一千的在堂下喝。劉邦這個時候也來了,不過劉邦這個時候是個泗水亭長,所以,劉邦沒有帶一個子就來了,到這兒以後,他就報了一句話,說泗水亭長劉季賀錢萬。劉季是劉邦的原名,他原名就姓劉名季,就是他是家裡排行比較靠後的,實際上,賀錢萬這個數目是非常大的一個數字了,而實際上劉邦是一個錢沒拿,當時負責在宴會上收錢的人,就是後來劉邦手下三傑之一的簫何,簫何負責收錢,劉邦就來了一個賀錢萬,很明顯,劉邦這是謊言。劉邦這一次來喝酒,之所以敢說謊話我覺得至少有兩點他把握住了。第一,劉邦這個時候雖然只做一個泗水亭長,官職很小,但是他對縣裡的這些官員,他從來不放在眼裡,他認為他們是庸才,不行,不如自己。所以,他敢於公開撒謊;第二個,收錢的人是簫何,簫何和他的關係非同一般,本來簫何在縣裡的職位比他高,但是,簫何平時對劉邦特別照顧,劉邦未做亭長之前,簫何對劉邦就很照顧,做了亭長之後,對他就更加照顧了。比如說,劉邦作為亭長來說有一項職責,就是他需要押送一些服勞役的人到秦朝的都城咸陽去,這是一個苦差事,劉邦出遠門的時候,縣裡的人都送一點錢給他,簫何比一般人,一般都要多送差不多一倍的錢給他,所以,因為是簫何在收這個錢,所以,劉邦儘管放心大膽地說謊,簫何肯定不會揭穿他這個底牌。當然,簫何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史記沒有記載,我想大概有兩點原因。一,簫何對劉邦的器重。這是一點原因,另一點原因,簫何對劉邦,也是一種安撫,因為像劉邦這種人,他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在官場中間,他也是那種很能折騰的人,所以他對他表示得格外友好。劉邦的賀錢萬這個數字實在是太大了,所以,他這個話一張口,就引起來了這次酒宴中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呂后,呂后當時叫呂雉,呂雉的父親,引起了呂公的驚訝,因為,從規定上看,這次酒宴規定,滿一千的就算貴客了,劉邦出手報的數是一萬,遠遠超過了規定,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從來的人來看,來的人比劉邦有錢的要多,比劉邦職位高的人也很多,都沒有拿那麼多,劉邦一出手一萬,這也是不得了的。第三,我們從收入上看,秦代的縣令,一年的年俸也不過是幾千錢,一個亭長,他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上千,可是,劉邦來了個張口就是賀錢萬,所以,這是一個天大的謊言,我們中國曆來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說說謊的人,叫大言不慚,這個賀錢萬大言。大言,展示的是說謊人的膽量,沒有膽的人是不敢說謊的,所以這個話一出口,史書記載,呂公有一個反應,呂公大驚,起,迎之門。這個數字一報出來以後,呂雉的父親呂公第一個反應是大驚,非常震驚,呂公是一個很敏感的人,聽到這個話以後,一是驚,二是起,三是迎,而且一直迎到門口,呂公的這個表現,我覺得他欣賞的是劉邦的膽量。根據一般人的常識都知道,這不可能拿一萬塊錢來,他欣賞的是他的膽量,同時,他還欣賞在說謊的膽量後面,所包含的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素質,政治家在某些場合,他需要作秀,所以,能夠大言,這不但是顯示了劉邦的膽量,而且展示了劉邦日後作為一個政治家的一種潛在的素質,這是呂公非常欣賞的。一般說謊的人,說了謊言他就心虛,所以,我們現在知道現代西方有一種測謊儀,測謊儀為什麼能測出你說謊呢?因為你說了謊話以後,你心虛,你心虛帶來一系列的生理上的變化,根據這個變化,可以測定出來,你是不是說謊了。我們說,拿現代測謊儀去測劉邦的賀錢萬,絕對測不出來,因為他早已經習慣於這種東西了,成了一個慣性,所以,呂公恰恰是看出來了這一點,大言。我們再講那個不慚。劉邦是一個子沒拿,說了個賀錢萬,來到堂上,史書記載,劉邦有兩個動作。一個,到了堂上以後,他就坐了個上席,挑了個最尊貴的位置坐下來了,那理由是我比你拿的錢多,我該坐這個位置;第二,在整個酒宴之上,史書還記載了四個字,叫狎辱諸客,也就是在酒宴中間,劉邦不但沒有感到心緒,而且他還談笑風生,拿著周圍的人開涮,拿人家開玩笑,好像請客是他請的客,買單是他做的東,這一點更不容易,大言已經就不容易了,不慚更難,劉邦恰恰既做到了大言,又做到了不慚,所以,讓呂公是越看越喜歡,這是個潛在的苗子啊。稍加雕琢的話將來能成大氣,呂公很欣賞他。呂公還有一個愛好,呂公這個人愛相面,他特別習欣賞迷信這個相面,他一看劉邦,不得了,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說劉邦這個人長相怎麼樣呢?龍準是鼻樑高,這當然很漂亮了,龍顏是說他的上顎比較突出,美須髯是鬍子長得很漂亮,所以,呂公又發現,劉邦這個人不但有膽量,有一種潛在的政治家的素質,而且這個人面相非常好,一看將來就是一個大福大貴之人,不是一看,就是一個窮命相,所以,呂公一看這就愛不釋手,開始給劉邦使顏色,讓劉邦酒後留下來不要走,劉邦當然很機靈,看到呂公使顏色,他雖然不知道什麼意思,但他已經理解,縣令這個貴客對他挺感興趣的,他就一直留下來,留到最後,酒宴完了,客人都走了,呂公就開始跟劉邦說了,他說我一生看了無數人的面相,唯獨你的面相是最好,他說我有一個女兒,尚未出閣,如果你不嫌棄的話,我願意把我的女兒許給你。這個話一說,劉邦當然是樂不可支,本來這個酒就是混的,不但混了一個酒,而且混了一個老婆,而且我們後面會講到,劉邦這時候多大,劉邦這時候已經是40多歲了,我們後面有一個推算。按照我的估算來說的話,這個時候,劉邦應當是43歲,43歲的泗水亭長,還沒有妻子,人家白送給他一頓酒,還白賞給他一個妻子,那劉邦當然很高興,說這頓酒沒白喝,呂公許諾了這樁親事以後回去,他的夫人馬上反對,他夫人說了兩點。他說第一,你一直說你的女兒是富貴相,一定要嫁一個貴人,你怎麼能今天許給一個泗水亭長劉季呢?這是第一個不同意。第二,沛縣的縣令是你老朋友,對你多好,咱們家在單父縣呆不住,跑到沛縣來,是人家全部招待的,縣令為他的兒子求婚你都不答應,你現在許給一個這麼大年齡的,一個泗水亭長,他夫人不同意。但是呂家實際上是呂公作主。呂公就對他的妻子說,此非兒女子所知也,這個兒女子,要翻成今天的話,就不大好聽了,有點類似我們說的老娘們兒,這事不是你們那兒老娘們所知道的。呂公答應了這場婚事以後,呂公的妻子表示了一種強烈的反對,而他們的女兒呂雉,沒有提出任何疑義就答應了,這是一樁什麼婚姻呢?雙方是什麼情況呢?劉邦是在什麼年齡時候結婚的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我們知道,劉邦生子的時候是46歲,他46歲得了一個兒子,這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盈,而且,在劉邦這個兒子的上面,他前面還有一個女兒,就是漢惠帝的姐姐,魯元公主,魯元公主的出生年齡,我們大致上推定是在惠帝出生前兩年,如果這樣來推定的話,劉邦就是44歲得到了他的女兒,如果說劉邦是在婚後一年,生下女兒的話,那麼,劉邦的結婚年齡大體商來說就應當是在43歲的時候,呂雉這個時候是多大年齡呢?史書也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兩件史實上做一個推定。第一,當呂雉的母親提出反對的時候,呂雉的母親提了一個很強有力的對比,呂雉的母親提反對的理由,是沛縣的縣令,向呂公求婚,呂公沒有答應,沛縣的縣令地位很高,社會身份也很高,他向呂公求婚,這就說明呂雉屬於正常出閣,而不是那種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的情況。而且,呂后的母親也反對,呂雉的母親反對,如果說是自己的女兒長期沒有出嫁,成為母親的一個心病的話,那麼她早就同意這個婚事了,她不同意,也說明呂雉屬於正常出閣。所以,從縣令求婚,呂母的反對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呂雉屬於正常出閣,作為正常出閣漢代的女子,她的年齡不應當超過20歲,而這個時候,劉邦的年齡是43歲作業,一個不到20歲的女子,嫁給了一個43歲左右的中年男子,身份不過是一個泗水亭長,呂雉就完全遵從了父命,這說明呂雉在未出閣之前,她是一個溫順聽話的姑娘。呂雉嫁到劉邦家裡以後,一嫁到劉家就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麻煩,劉邦在婚前有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叫劉肥,劉邦後來是八個兒子,他跟呂雉生的我們叫嫡長子,就是劉盈,但是,呂雉嫁給劉邦之前,他還有一個庶長子,叫劉肥,這個劉肥是怎麼來的呢?史記跟漢書有記載,說其母外婦也,曰曹氏,漢書的高五王傳記載說,其母高祖微服時,外婦也。這兩段記載稍有差別,提供兩個信息。第一個,外婦所生,什麼叫外婦?就是沒有婚姻關係的,簡單來說,外遇之婦,劉肥是外遇之婦生的,所以她是有一個非婚生的兒子,他的母親姓曹,所以叫曹氏,這可是給年輕的呂雉出了個大難題,不到20歲的姑娘,嫁到人家家裡,首先面臨的是人家有了一個兒子,這更說明呂雉做姑娘的時候,她那個溫順、聽話,這個一般是很難接受的,下面就帶來了一連串的問題。劉肥是什麼時候生生出來的?我們現在根據史書的記載,只知道劉邦這個庶長子劉肥比他的嫡長子劉盈要年長,無論是生得早也罷,生得晚也罷,都有麻煩,生得早是個大兒子,你想想,如果是個大兒子,呂雉還不到20歲,一嫁到劉邦家裡,面對一個大兒子,這關係很難處,大兒子難於培養感情,如果生得晚是小兒子,小兒子有小兒子的麻煩,你得照養他,你得照顧他,撫養他,那也是數不清的麻煩。這是第一。而且,第二年呂雉就生了自己的親兒子劉盈,這又帶來麻煩了,一個是親生的兒子,一個是非親生的兒子,這就面臨著一個做繼母能不能把一碗水端平的問題,這是非常困難的。有過這個閱歷,你節會想像得到,親生的你恐怕看著什麼都是好的,缺點也是好的,非親生的,總是覺得有一些彆扭,所以,這個呂雉嫁到劉邦家裡以後,她未出嫁之前很簡單,就是個姑娘,是個女孩,作為女兒來說,她只要聽話,溫順,就行了,但是嫁到劉家就很麻煩,作為繼母,而且,劉肥是在誰家長大的?現在說法不一,有人說,劉肥出生以後,是寄養在曹姓女子家長大的,這個沒有史實根據,另一可能性,就是他就在劉家長大的,無論是寄養在曹姓家,或是在劉家,他都有麻煩。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呂雉跟劉肥的關係問題上,沒有出現什麼大的風波,起碼史書中間沒有記載,呂雉怎麼虐待他那個非親生的兒子劉肥,沒有這種記載。所以,應當說這個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如果說我們前面講相面成親,我們看到,作為女兒的呂雉是溫順聽話的乖孩子,作為繼母的呂雉,是個善良賢惠的後母,這兩個角色,應當說完成得都不錯,而且,史書還記載,呂雉嫁到劉家以後,帶著兩個孩子去種田,到地里去幹活,當時來了個老先生,一個老人,向呂后要誰和,呂后不但給他水喝,而且給他食物吃,這個老先生很高興,吃飽了喝足了,就開始給呂雉相面,他說,夫人可是個貴人之相,這一說,呂雉也很相信這個相面,就趕快把他兒子拉過來,叫這個老人看,老人就又說了句話,說夫人的貴相,是源於你的兒子,你兒子也是貴相。然後,再拉著她的女兒來看,您的女兒也是貴相,當然這個話,可信不可信,可以做兩面看。一方面,吃了人家了,喝了人家了,你總不能說,你長得就是如何如何,這顯然不合情理,你肯定要說一些好聽話,這是人之常情;另一種可能性就是說,司馬遷在記錄這個事情的時候,聽了後來一些附會的話,因為後來劉邦做了皇帝,他的兒子做了漢惠帝,呂后做皇后,皇太后,後人在追記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有了一些溢美之詞,附加的,追加上去的一些話,這種可能也有,但是不論怎麼樣,這件事情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除了我們前面講過的女兒和繼母兩角色以外,這個小故事中間,說明了呂雉還有一個角色就是家庭主婦,作為家庭主婦來說,她是恪盡職守,她親自下去種田,這個故事發生在田間種地的時候,反過來說明,呂雉嫁到劉邦家裡面,還要帶著孩子去種地,這反映了呂雉作為家庭主婦,勤勞持家的一面。劉邦作為泗水亭長,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要負責把服勞役的人,押送到目的地。有一次,結婚以後,劉邦就攤上這個差事了,因為泗水亭長是一個文武兼有的角色,劉邦就負責押了一批服勞役的人前往咸陽,而秦代的勞役,既又累,還非常危險,很多服勞役的人,一去無歸,就客死他鄉了,所以很多人一旦徵集他們服勞役,都爭著逃,劉邦這一次很不順,儘管他面相很好,這時候不管用,他押送了一批勞工去服役,走到半道上,今天跑幾個,明天跑幾個,是越走越人少,劉邦怎麼管也管不住,你一個人看不住這麼多人,他有各種機會可以走。這對於一個亭長來說,如果你押送的服勞役的人散了,你肯定有責任,要追究你的責任;如果跑光了,你肯定是死罪,所以,劉邦一想,我辛辛苦苦地往那邊走,到最後人也是跑光,他走到豐縣西邊的大澤邊,他對追隨在他身邊還剩餘的人說了兩句話,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適矣。你們都走吧,我也從此走了。這個意思說,反正是不行了,你們各奔東西吧,我也是完不成這個任務,我也得跑。劉邦這個話一說,反倒有十幾個想跑的人不跑了,他覺得這個亭長很夠意思,反而願意跟著劉邦,這就是劉邦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的原因。所以,劉邦一看到不行,就從江蘇稍微河南走一點,就現在河南的永城,有一個很有名的山,叫芒碭山,劉邦一看回不去了,押送到咸陽是死罪,現在把人放跑回去還是死罪,與其是死罪,乾脆在芒碭山落草為寇,落草了,他就什麼也不顧了。當然這個事不算了啊,你身為亭長,押送勞工,你不但看不住人,你還把人都放了,最後你又逃了,這在秦代是死罪地你不是劉邦逃了嗎?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劉邦跑了,劉邦的妻子被抓起來了,呂雉就因為這個事,關到監獄裡去了。所以,呂雉作為妻子,也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史書記載,呂雉坐牢,還曾經受過虐待,當然我們沒有這方面的體驗,但是我們知道,古今中外監牢的生活,總是不是那麼很愉快的,呂雉在牢獄中間遇到一件什麼事情呢?有人虐待她,蘄州有一個人叫任敖。任敖這個人,他和劉邦人特別鐵,劉邦逃了,他作為一個獄卒,他很照顧劉邦的妻子呂雉,結果他發現有人虐待呂雉,任敖一怒之下,把虐待呂雉的那個人給痛打了一頓,而且把那個人打傷了,那說明任敖已經是怒不可遏了,才出現這個事情,反過來說明,呂雉的的確確在監獄中間受過虐待。至於呂雉什麼時候放出來,我們不知道,但是知道至少說,她作為妻子,為劉邦的事情,她入過獄,坐過牢,受過虐待,吃過苦,所以,作為妻子來說,她也有重大的付出和犧牲。呂雉代夫入獄這件事情,呂雉從來沒有再提過,她雖然在為劉邦的芒碭落草被迫進了監獄,而且受了虐待,但是,她等出獄以後,從來沒有再提過這件事情。這件事,表現了呂后的深沉,呂后還是有一定肚量,還是比較深沉的一個人。所以,作為妻子來說,她可以說是任勞任怨,總之,我們這一集,講的四個故事,相面成親,表現了她的溫順聽話;身為繼母又表現了她的善良、賢惠;親自種田顯示了她的勤勞持家;而她代劉邦入獄,以後又絕口不提這件事情,又表現了她的任勞任怨。像這麼一個人,應當說是符合我們傳統文化中間的一個賢妻良母的形象,但是我們知道,歷史上有關呂雉私生活,有一些傳聞,甚至於說得很難聽,這些事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請看下集,一樁疑案。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第2講  一樁疑案

第2講  一樁疑案

上一集我們講到了呂后從出嫁到為婦,為人母,為任妻的一些事情,表現了青年的呂雉身上存在著一些美好的品質,我們知道,劉邦跟呂雉結婚,只過了五年,從43歲結婚,到48歲起兵反秦,其實在起兵反秦之前,劉邦跟呂雉已經不在一起生活了,這裡面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邦落草為寇了,呂雉不能經常和他生活在一起,還要為他去送飯,送衣,所以,在整個他們共同生活的這五年的後期,已經很不順了,很不順利了。而且,劉邦起兵反秦的時候是一個人走的,沒有帶家屬,他的妻子,他的兒子,他的女兒,他的父親,統統留在家裡面,經過三年反秦,劉邦成了大功臣,在楚漢戰爭開始的時候,劉邦被封為漢王,到了陝西漢中這一帶,這時候他仍然沒有帶自己的家屬,呂雉,孩子,還有劉邦的父親,仍然在江蘇的老家。到了漢二年的五月,劉邦這個時候不但殺回了關中,而且統帥56萬大軍,打到了西楚國的國度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本來劉邦這一次東來兩個目的,非常明確,第一,是要徹底消滅項羽集團,他的第二個目的就是想這一次打到彭城,接走他的家屬。因為彭城離他的老家沛縣,相距只有二百里地,對於區區二百里地來說,接走家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劉邦到了西楚國的國度彭城以後,卻沒有把接自己家屬的事情,放到一個優先的位置上,他忙著幹什麼呢?忙著尋找財寶和美女,他根本把接他父親,接他的妻子,女兒,兒子的事,往後放了,沒有來得及去接,結果他沒有料到,項羽用兵神速,在他佔領西楚國國都以後,項羽竟然帶了三萬軍隊,急匆匆從山東戰場返回,從現在的安徽的蕭縣,也就是當時彭城的西邊,直接進攻,只用了半天時間,就把劉邦56萬大軍的建制全部打亂,劉邦就逃了。到這個時候,劉邦才想起來,還有一個大事沒辦,他老爸,他老婆,他兒子,他女兒想起來要接了,趕快派人去接,但是,這個時候項羽也在派人去接,而呂雉和劉邦的父親他們這些家屬,怕被項羽的人找到,躲起來了,而且,在忙亂之中,走散了,呂雉的兒子漢慧帝,還有他的女兒魯元公主,這兩個小孩跑到一路,而剩餘的,劉邦的父親,太公,還有他的妻子呂雉,應當說,還有劉邦的一個哥哥,劉仲,他們統統地抄小路去找劉邦,結果剛好碰見項羽的軍隊,一下被項羽扣住了,呂雉很不幸地做了項羽手下兩點零四個月的人質,而且在做人質期間,呂雉還差一點被項羽烹了,我們可以想像,呂雉心裡邊對劉邦肯定有怨恨,你想想,我們上一集講過,她一個不足20歲的姑娘,嫁了一個43歲的中年男子,還有這麼一個兒子,吃了那麼多苦,還坐了牢,現在又差一點扔到鍋裡面,你說說,呂雉心裡能平衡嗎?我覺得,不管是誰,她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她肯定心裡不平。呂雉總算結束了兩年多的人質生活,回到了劉邦的身邊,但是回到劉邦的身邊,呂雉就發現,今非昔比,因為,她回到劉邦身邊以後,發現了一個讓她想不到的問題,就是劉邦的身邊已經有了一個新寵,戚夫人,戚夫人是劉邦被封為漢王的時候,得到的。史書記載了這樣幾句話,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呂后的年齡大了,這會呂后有多大,等會我們可以推算一下,說呂后的年齡大了,經常擔任留守的責任,這就是我們可以稱為呂后這時候已經變成留守太太了,很少見到劉邦的面,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那麼這個時候,呂后有多大呢?我們可以粗略地推算一下。呂后重新回到劉邦身邊的時候,是漢五年的10月,也就是說,她經歷了楚漢戰爭說是五年,實際上是四年,按我們現在西史,公元來計算是四年,四年的楚漢戰爭,三年的反秦,再加上劉邦跟呂后共同生活的五年,也就是12年,如果說,呂雉當年是正常出嫁,不到20歲,這時候放回來的呂雉是多大呢?不到30歲。就這,史書記載,呂后年齡大了。我們可以推想,那個戚夫人肯定比呂后年齡小得多,而且戚夫人能歌善舞,呂后儘管會勤勞持家,呂雉不會能歌善舞,所以這時候,呂雉的地位在劉邦的心目中間,更多的已經不是愛情了,更多的是親情,而不是一種愛情關係了。所以,呂雉結束了兩年多的人質生活以後,她其實又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就需要直面她的情敵,戚夫人。所以,呂雉看來她這個人生,其實走得也不是很順。我們看她,不到20歲,一出嫁就得直面一個非婚生的兒子,做了兩年多人質回來,又需要直面一個能歌善舞,年輕貌美的戚夫人,所以,呂雉面對戚夫人,也是非常難於處理,所以,呂雉就是回到劉邦身邊以後,其實她和劉邦之間的感情已經非常淡了。無論從劉邦那方面,劉邦那方面,他有了新寵,對呂雉的感情很顯然要淡下去,作為呂雉來說,為劉邦和劉邦的一家付出那麼多,最後得到這麼一個結局,她心裡不會沒有想法的。所以,兩個人的感情關係是很淡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比較可靠的像史記有一段非常值得玩味的記載。辟陽侯幸呂太后,人或毀辟陽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誅之。呂太后慚,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陽侯行,欲遂誅之。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說,辟陽侯就是指的一個叫審食其的人,審食其被封為辟陽侯,說辟陽侯在呂太后那兒非常得寵,這叫幸呂太后,為什麼呂后這時候變成呂太后呢?是因為劉邦死以後,他的兒子惠帝即位了,所以,呂后就被升為太后,說辟陽侯幸呂太后,這是一點,交代了兩個人關係非常近,審食其很受呂后的寵幸,這是一點。但是有人在惠帝那邊,告了辟陽侯審食其的狀,這個狀一告,惠帝大怒,把辟陽侯抓起來,而且惠帝已經決定,要殺審食其。最關鍵的是下面有八個字,呂太后慚,不可以言。這八個字引起了後人的兩種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辟陽侯審食其跟呂太后的關係非常近,他這個近是怎麼造成的呢?史書有記載,漢書楚元王傳有一個記載這樣說的,高祖使仲,與審食其,留侍太上皇,就是劉邦在外出反秦的時候,曾經留下來他的哥哥,仲,伯仲叔季的仲,留他的哥哥劉仲,和審食其這兩個人,讓他們留下來,照顧自己年邁的父親,劉太公,這樣,審食其就留在了太公的身邊,而太公又是跟呂后共同生活的,所以,審食其也就從這個時候,從劉邦起兵反秦以後,審食其就一直跟呂雉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彭城之戰中間,當太公和呂雉成為項羽人質的時候,審食其也做了人質,可以說,審食其陪伴呂雉度過了七年,他們有這樣一個背景,有一個共同生活七年的背景,而且共同作為人質兩年多,應當說,呂雉跟審食其可以說是患難之交,這就是他受寵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那為什麼作為一個患難之交的太后,當審食其可能面臨處死的時候,她感到慚,而不去救,有人就說話了,呂太后慚不可以言,這八個字,恰恰說明太后和審食其有隱情,有私情,有私密關係,或者說,有曖昧關係。就是兩個人關係不正常,這個事流傳很廣,我們今天有一些人寫東西,寫書的時候,列中國十大男寵,審食其就進了十大男寵之一了,男寵這個詞在中國古代出現很早,漢代的皇帝,幾乎各個有男寵,包括劉邦,包括惠帝,都有男寵。而皇帝有男寵這個大家議論得還不太多,如果作為皇后跟太后有男寵,就非常引人注目。所以,人們認為呂太后慚不可以言,說這是因為呂后因為跟審食其有這種不正常的關係,所以她無法出面去向她的兒子說情放了審食其,她要出面去說,人家就說,你來出面,你還不是為了你倆那點關係來出面,所以,呂太后慚不可以言,這樣來解釋,這個解釋流傳很廣,我下面舉一首唐人的詩。大家知道,盛唐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邊塞詩派,有一個代表作家叫高適,高適寫過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叫辟陽城。這首詩這樣講,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傳道漢天子,而封審食其。姦淫且不戮,茅土孰雲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兒女欺。母儀良已失,臣節豈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這首詩,既批評審食其,也嘲笑呂后,同時還在批評劉邦,因為他中間有一句,說劉邦是英雄主,那麼一個大英雄,反被兒女欺,被呂后和審食其欺騙了,還封審食其做辟陽侯,你想想,假如劉邦的妻子和別人私通,劉邦還封他為辟陽侯,那當然高適要嘲笑他。所以,高適中間說,呂后母儀,本來皇后要母儀天下,母儀到哪去了?本來,審食其是作為臣子,但是你臣節何在呢?我們從高適這首詩可以知道,至少在盛唐這個時候,呂后和審食其的緋聞已經是沸沸揚揚了,不然的話,我們這麼偉大的一個邊塞詩人,何必寫一個辟陽城詩呢?但是,學術界還有另一派意見,說不對,不能這樣理解。因為,所有的理解都是根據剛才我引的那一段話來的,我們從那一段話說起。首先說辟陽侯幸呂太后,辟陽侯在呂太后那兒得寵這是事實,無須申辯,但是,這個得寵是辟陽侯審食其跟呂后曾經有過七年共患難的生活,她了解他,她信任他,他也一直在他們家裡作為一個家臣,侍奉著呂后,侍奉著太公,在七年多的生活中間,特別是兩年多的人質生涯中間,審食其肯定給呂雉做過不少事情,這應當有一個患難之交,關於寵信,得寵的事情,這個得寵不是因為他們有這種私情而得寵,而是因為他們患難與共而得寵,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人們向漢惠帝告狀,現在我們不知道是誰告的狀,告的什麼告,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這個狀一告,漢惠帝大怒,把審食其抓起來,而且要處死。現在的問題,我們要考察,這個狀告的是什麼,當然現在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推論,我們可以推論一下,會不會告的就是呂后和審食其的私情,有沒有這種可能性?有沒有人敢向當朝天子告皇太后和他手下一個大臣的私情,有沒有這回事?絕對沒有。為什麼我們說絕對沒有呢?至少有兩點,我們可以斷定。第一,取證困難。我們經常說,這種事情你總得有一個事實根據吧,你上哪兒能夠取出來確鑿的證據,證明太后和辟陽侯之間的私情呢?取證極其困難,換句話說幾乎不可能,沒有證據,這是其一。第二,沒有證據的話,誰敢把這件事情告到皇帝那兒,就是跟皇帝說,你娘,如何如何,你想想漢惠帝,如果得到這個消息的話,你想想,說他母親如何如何,又沒有證據,那告狀的人,肯定首席上被告席,殺頭罪,這叫誣上。這是不能隨便說的話,所以,告審食其狀的人,引得漢惠帝大怒的,絕對不是指這個所謂的私情,那麼告的是什麼呢?我們看下面還有一句話。這個狀告上去以後,漢惠帝生氣,要把審食其下到監獄中處死他,反應是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呂太后慚,不可以言,一個是大臣們幸災樂禍,唯恐審食其這次不死。大家看看,大臣的反應,大臣的反應很重要。大臣們沒有一個同情審食其的,都希望他這次早死,說明審食其為人如何?犯了眾怒,能夠犯眾怒的絕對不是私情能犯眾怒,一定是恃寵專權,做了許多違法的事,他有皇太后的這個大靠山啊,他跟皇太后共過患難,這是多大的政治資本啊,我們從人性上來看,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順利的時候,很難夾著尾巴,受到挫折的時候,尾巴比什麼時候夾得都緊,而一個人,只有夾著尾巴的時候,人們才會覺得他是個正常的人,如果一旦尾巴翹起來,大家覺得這個人異化了,要麼被金錢異化了,要麼被權力異化了,要麼被虛名異化了,審食其封了侯,而且,有了太后這個大靠山,劉邦在世的時候,呂后顯不著,劉邦死後,惠帝繼位,惠帝的能力又很弱,這個時候,太后的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呂雉這個人,我們從她的經歷來看,她是個天性女強人,是個政治女強人,所以,審食其有了這麼個大後台,大靠山,審食其的翹尾巴是可想而知的。正因為審食其翹了尾巴,犯了眾怒,所以,一旦他倒了霉,大家都希望他一個跟頭栽下去,最好栽得粉身碎骨,殺了他才解恨,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太后慚,如果這樣來看,審食其一定是犯了重大觸犯國法罪,不是和太后私情的罪,而是一個重大的犯罪,這個重大犯罪,到了什麼程度?到了太后來為他說情,都感到礙口,很難,因為假如說你犯了個什麼罪,按罪名必須需要處以死刑的,那恐怕太后要出來干預的話,如果幹預過盛的話,恐怕還有損太后的英名啊,這才是呂太后慚,不可以言的真實原因。當然我們這樣看待可以,被抓起來的審食其你總得想辦法,救他出來,這可是呂太后真實的想法,審食其在這個案子中間被處死了嗎?他怎麼出來了呢?有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這中間,有一個人,這個人被封為平原君,叫朱建,朱建這個人是當時住在京城的一個名士,這個人,家裡比較貧窮,但是非常講究節操,所以,京城很多人願意跟他來往,如果一說是朱建的朋友,大家馬上刮目相看,因為,朱建是一個名士,朱建的朋友,肯定是同類人,所以,審食其在被惠帝逮捕入獄之前,他曾經專門想結交朱建,審食其結交朱建的目的很清楚,想借著朱建來提高自己的身價,但是,朱建很有骨氣,不見,我管你什麼太后的人不是太后的人,不見,審食其碰了一鼻子灰,這個審食其碰一鼻子灰的事情,馬上就在京城傳開了,從這個傳開了,看出審食其是當時輿論的中心,他有個什麼事,馬上被人知道,被誰知道呢?被一個叫陸賈的人知道了。陸賈是劉邦手下一個文臣,他曾經兩次為劉邦出使南越,讓南越王歸順了大漢,避免是漢朝對南越的用兵,他是個很有口才也很有智謀的人,陸賈知道了審食其碰了一鼻子灰的時候,過了不久,朱建的母親死了,朱建雖然是個大名士,聲望很高,但是家裡窮,母親死了以後,竟然沒有錢為他母親辦喪事,這樣一個尷尬的境況,這個事情被陸賈知道了,陸賈就趕快跑到審食其那兒,一見面,我給你賀喜來了,審食其說,我有什麼喜啊?陸賈說,朱建他母親死了,我怎麼不給你道喜?審食其說,朱建的母親死了,和我有什麼關係啊?陸賈說,這是個機會,你過去見他,他不見你,他其實是為他的母親,當然,陸賈這個話是替朱建開脫的,因為他母親在,他不能為你效力,所以他不見你,他母親死了,這是個機會,如果在這個喪葬期間,你送了一份比較重的喪儀,你們的關係就可以得到恢復。審食其一聽,這個機會很好,就帶了重金去了,到哪兒登門,獻上一百金的喪儀。朱建正窮得沒辦法辦喪失,審食其來送錢,他接受了。而審食其又是京城的輿論中心,審食其送錢的事馬上傳開了,審食其一送,公卿大臣都跟著送,朱建的家裡一下子得了五百金,辦這個喪失綽綽有餘了,從此以後,審食其跟朱建的關係就走近了。不過據我看來,朱建在這個事情上,做得是有一點前後不一致,前期他作為一個名士,寧可固窮,還願意守節啊,固窮守節,後期為了母親的喪失,接受了審食其的饋贈,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像朱建這樣的名士,很有骨氣的名士,在面臨義和利,在義利之中都很難抉擇,朱建為了這一點利,而把他的英名給損壞了,當然這是對朱建來說。這個事情以後,兩個人關係走得很近,審食其坐了牢以後,審食其就託人去找朱建,讓朱建到獄中來探望他,商量個解救的辦法,朱建斷然拒絕,不去獄中探望,這個斷然拒絕讓審食其大失所望,審食其原來想,我給你送一百金的重禮,我遇難你肯定要來監獄中間救我,結果竟然不來見,審食其非常惱火,認為朱建這個人是個小人,而朱建,其實有自己的想法。他覺得,審食其這個案子很重,太后都不敢出面,審食其能救審食其呢?他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漢惠帝的男寵,這個確實歷史記載,是漢惠帝的男寵,叫宏籍孺,朱建就去建宏籍孺,他說,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惠帝最寵幸的人,現在,太后最寵幸的人審食其被抓住牢了,京城的人都說,是你在惠帝面前說了審食其的壞話,審食其才被抓進去了,這個話一說,宏籍孺大吃一驚,因為這個話不是他說的,但是,京城的人都這麼說,給宏籍孺帶來一個巨大的壓力,他說,假如說惠帝如果殺了審食其,今天殺了審食其,明天太后就要找個茬口來殺了你宏籍孺,為你自家考慮,你得出面去救審食其。宏籍孺一聽這個話很有道理,因為他沒有辦法洗刷整個京城人都說是他說的壞話,其實是朱建的話,朱建要調動他的利害,讓他為審食其說話。然後,宏籍孺就去見惠帝,這個宏籍孺不愧是漢惠帝最寵幸的男寵,他到哪兒一說,漢惠帝立馬給審食其放了,審食其放出來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不知道怎麼回事,後來一打聽,才知道是朱建在裡面做了工作,他非常感謝朱建。有時候歷史在關鍵時刻,小人物能起大作用,這個朱建就是個很有名的例子,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但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通過漢惠帝的男寵,解了呂太后的一個難題,惠帝抓的,惠帝放的剛好符合中國一句古話,解鈴還需系鈴人,所以,朱建是個很聰明的人,是個小人物,他破解了一個大難題。我們這一集講到了呂后做了人質,在項羽手中度過了非常艱難的兩年多的歲月,回來以後,又遇到了種種的磨難,呂后就在這種磨難中間,逐漸成熟起來,我們前面剛剛講過,呂后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政治女強人,那麼,我們前面所有講的這一切,還沒有講到她在政壇上是怎麼嶄露頭角的,呂后究竟是在政壇上怎麼嶄露頭角的呢?請看下集,初露崢嶸。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第3講  初露崢嶸

第3講  初露崢嶸

和劉邦一塊兒打天下,而且,為劉邦建國立了大功的有兩個最主要的功臣,一個是韓信,一個是彭越。但是這兩個功臣,在開國以後不久,就被殺掉了,而且,殺掉這兩個功臣的人,不是劉邦,是劉邦身邊的一個女人,也就是呂后。按說,處置功臣應當是皇帝的事情,作為皇后的呂后,為什麼要殺韓信,殺彭越呢?這個事情,我們還要追溯一下。劉邦是從漢王跟項羽打了四年仗,最後戰勝了項羽,做了皇帝,但是,劉邦做皇帝,付出了一個很高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他在追擊項羽的時候,走到固陵,而韓信彭越都不來增援,不來合圍項羽,最後,劉邦不得已採取了張良的一個計謀,張良這個計謀的核心觀點是要劉邦和韓信、彭越,這些當時最有軍事實力的人,共分天下,我們也把它簡稱為共天下。所以,劉邦在無奈之中,接受了張良的一個計謀,答應,把大批土地,封給了韓信,封給了彭越,結果,韓信,彭越的兵會聚垓下,最後把項羽滅掉。所以,劉邦做皇帝,是付了一個很高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大片土地,不屬於劉邦管轄,所以,劉邦做了皇帝以後,他所面臨的是一個共天下的局面。但是這個局面並不是劉邦的初衷,按照劉邦自己心裡的想法,他最想要的是家天下,不是共天下。所以,共天下只不過是個無奈之舉,權宜之計,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所以,劉邦當了皇帝以後,首先就對他的最重要的功臣韓信,採取了一連串的動作,動作幅度不大,但這些動作是一個接一個。首先把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然後第二年,借口有人謀反,把楚王韓信降為淮陰侯,這些做法已經表明劉邦已經開始想改變共天下的局面。不過,劉邦做得很巧妙,他這個做法,按照我給他總結,這叫逐步到位,就是一步一步地到位,而不是一步到位。這個變故就是陳豨的叛亂。陳豨原來是劉邦手下他最信任的大臣,由於他最信任他,所以,才把陳豨派往邊疆地區,負責監督趙國和代國兩國的軍隊,所以,陳豨掌握兩個國家的軍權。但是陳豨這個人有一個喜愛,他喜歡學習戰國時期的信陵君,戰國時期的信陵君有一個特殊愛好就是養門客,信陵君號稱手下門客三千,所以,陳豨也愛養門客,當然達不到信陵君那個程度,手下門客上千,陳豨這個做法,無非表示他招賢納士,再一個,講氣派,沒有其他的意思。但是,陳豨有一次進京的時候,他從代國的邊地,進京的時候,路過趙國的首都,陳豨路過趙國的首都,要到京城去,在趙國的都城住下來的時候,陳豨帶的賓客有一千多人,把當時趙國京城所有的旅館全部住滿,當時趙國的國相是周昌。周昌發現陳豨有這麼多門客,他就有了想法,就給當時的劉邦打了一個報告,他說,陳豨在邊地掌握了重兵,而且他手下有那麼多門客,這個人,看來是不可靠,一旦他造反,非常危險。他手握重兵,又有眾多的人來協助他,一旦造反,迅速就能成氣侯。這個話傳到劉邦耳朵里以後,劉邦馬上就相信了,劉邦的相信,源於一個原因就是他對當時天下的這些掌握軍權的人不放心,再一個原因,他很信任周昌,周昌值得他信任至少有兩點。第一,周昌是他沛縣的老鄉,劉邦是沛縣的,他是沛縣的老鄉,當年周昌在劉邦這個泗水亭長的手下,還任過職,他們是老鄉,又是老同事,所以,他很相信他。再加上周昌這個人說話很直,是個直臣,劉邦就相信了,相信以後就派人去調查,這一調查,就被陳豨發現了,陳豨發現以後,陳豨就很驚慌,陳豨就很害怕,就開始做應對的準備,這個主要準備就是聯絡了當時已經投降到匈奴去漢軍,和他們聯繫。緊接著,劉邦又在這一年的7月,就是漢十年的7月,接著他父親病故,召陳豨進京,去參加陪祭,陳豨不相信,更害怕了,所以,到了9月,陳豨就叛亂了。所以這個陳豨的叛亂,完全是被周昌的密告和劉邦的猜忌逼出來,陳豨其實毫無反意,只是因為他處在劉邦的極度猜忌之下,為了保全自己,最後不得已走上了一個反叛的路。陳豨的叛亂,牽動了當時一個很大的局面,第一個被牽進去的人,就是韓信。陳豨一叛亂,馬上就有人在京城報告,說韓信跟陳豨勾結,當時鎮守關中的是呂后,呂后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呂后沒有調查,不去核實,也沒有向劉邦報告,呂后當機立斷,要抓韓信。韓信可是呂后的恩人,呂后曾經在楚漢戰爭中間,被項羽扣了兩年多,做人質,最後怎麼回來的?她最後回來是韓信佔了齊國以後,斷了楚軍的糧道,項羽在斷糧的情況下,被迫和劉邦議和,這才放回來了呂后,從這個意義上講,韓信是呂后的恩公,但是呂后這個時候完全不講這個恩公了,放回來的那年是漢五年,她下令逮捕韓信這一年是漢十年,也不過是過了五年,馬上就要抓韓信,當然她抓韓信東京大,就用了簫何的計,誘騙韓信進宮,把韓信抓起來。這個事情做得,我們可以看到呂后,這是她作漢十年,陳豨叛亂以後,做的第一件大事。殺韓信。殺得非常果斷。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呂后這個人,是個政治強人,她不是一個一般的主婦,不是一個一般的皇后。而陳豨的叛亂,牽動了第二個漢朝的功臣,彭越,彭越這時候是功封梁王,梁王所在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山東跟河南這一帶,地盤沒有韓信的大,但是梁國這個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跨山東跟河南兩省,中原腹地,而彭越此人,在楚漢戰爭中間,他對劉邦的幫助,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因為他立了三次大功。漢三年他第一次斷項羽的良道,迫使項羽回援,導致劉邦一奪成高皋。漢四年,他佔領了外黃、睢陽17座城,迫使項羽第二次回援,讓劉邦二奪城皋;到漢五年,他又合圍垓下,消滅項羽,彭越這個人在楚漢戰爭中間,對劉邦的幫助是最直接的一個人,所以,他功封梁王,但這個時候,陳豨的叛亂怎麼會把彭越卷進來了呢?是因為劉邦平叛的時候,召彭越出兵,彭越只派了他手下的人帶兵去參戰,他本人沒有去,他本人沒有參戰,劉邦為這個事情十分惱火,而且,馬上派人去斥責彭越,彭越聽到斥責以後,彭越非常驚恐,恰巧在這個時候,彭越的梁國中間出現了兩件事。一,是劉邦發怒以後,彭越就想去向劉邦請罪,說明經過,解除誤會。但是他手下有一個大將,叫扈輒,扈輒這個人就說,你不要去,你去了是雖死,彭越就在猶豫,這個時候,第二件事,梁國有一個太僕,太僕就是管車馬的官,相當於今天交通廳長,管車馬的太僕犯罪了,彭越要殺他,這個太僕就跑到劉邦那兒去告他,說彭越要跟扈輒聯合起來造反,這一下子,劉邦趁這個機會,就派人去秘密逮捕,彭越毫無造反的準備一下被劉邦逮住了,逮住以後,劉邦處理彭越的辦法和處理韓信的辦法一樣,是一步一步到位,他首先把他梁王免了,然後給他發配到四川,流放到四川,結果彭越非常不幸,走到陝西的鄭地,就是今天的陝西跟河南交界之處,他碰見了從長安到洛陽來的呂后,彭越一見呂后,像見了親人一樣,趕快向呂后傾訴自己的冤情,他一傾訴,呂后說,好,你跟我走吧,我回去給你幫忙。呂后就把已經流放發配,走到陝西的彭越給帶回來了。帶回來以後,呂后就跟彭越說,彭越可是個壯士,你要把他放到四川,他要是反起來怎麼辦?不如把他殺了,把他做了。劉邦怎麼講?劉邦怎麼回答?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史書記載了下的事情,呂后馬上指使彭越的門客去自首,告彭越謀反,然後法官就裁定,彭越是謀反罪,再往後就給彭越執行了兩項酷刑,第一,滅三族,父族、妻族、母族全部殺光,第二,制肉醬,把彭越的屍首製成肉醬,把用他屍體做的肉醬,分給當時天下所有的住黑,而且下令,一定要親自吃,由中央政府派人去監督,一個一個諸侯王親自去吃彭越的肉醬,用彭越的屍體做的。彭越要是到四川去,說不定還能夠再延長几年生命,但是他碰見呂后,是碰見了,他以為是救星,結果遇到的是個災星。他向呂后訴冤,我想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他確實冤枉,他沒有叛亂,確實冤枉,他比韓信冤得多,我們讀書史記淮陰侯列傳,明明寫著韓信,有謀反一面的事情,彭越傳一無所有,他是最冤枉的。第二,他不了解呂后,他覺得,呂后是個皇后,替他求求情就可以了,他可不知道,呂后可不是個一般的人啊,結果他向呂后去求情,第三,更重要的一點,我覺得彭越缺乏政治遠見。如果彭越知道他和劉邦的關係,在消滅了項羽之後就走到歷史的拐點以後,他絕不會再去向呂后求情,所以,彭越也被殺。所以,我們看呂后在漢十年這一年之中,她就連著殺了劉邦兩個開國功臣,一個韓信一個彭越,而且,這兩個人是最大的開國功臣,都被呂后殺了。所以我們今天在歷史上,人們都說呂后這個人殘忍,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例證就是殺韓信殺彭越,殺開國功臣。我覺得這裡邊,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呂后利用劉邦和韓信彭越的矛盾。她把這一點,算是看準了,她吃透了劉邦。劉邦做了皇帝以後,由於劉邦家天下的主導思想和共天下的客觀局面,有嚴重對立的衝突,所以,劉邦對功臣的猜忌,劉邦對功臣的殺戮,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一個基本矛盾的存在,就是家天下跟共天下這個基本矛盾的存在,決定劉邦必然要殺功臣,既然是如此,呂后所做的事情,四個字,順勢而為。既然你要殺,我就幫你殺,順勢而為,所以,人們做事情,逆勢而行是非常困難的,順勢而為,是很容易辦到的。呂后就是看準了劉邦跟功臣之間的這個根本衝突,順勢而為,她是能殺一個就殺一個,能多殺一個就多殺一個,為什麼呢?因為劉邦跟呂后,他兩個人的關係,有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這兩個人,在對待功臣的問題上,可以說,目標一致,策略有別。劉邦主張的是一步一步到位,呂后主張的是一步到位,你像對韓信、齊王、楚王、淮陰侯,逐步下台階,呂后沒有的,呂后很乾脆,一刀解決。兩個人目標一致,只是策略有別。再一個呢,呂后作為一個皇后,她應當在朝政問題上,她處在後台,但是,呂后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跳到前台,她親自出面,劉邦呢,你跳前面,我躲後面,躲到後台,劉邦為什麼同意呂后這麼做?我覺得劉邦的內心裡邊,還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兩個字,分謗,誹謗的謗,分開的分。殺功臣這個事,歷史上肯定是要記錄的,這在歷史上是留下千秋罵名的,現在剛好一個人願意主動承擔這個罪名,劉邦何樂而不為呢?退後一步呢?你替我想做的事情,替我分擔在歷史上留下來的千秋罵名,所以他兩個比起來,我覺得劉邦更是個老狐狸,他比呂后還狡猾。呂后有一點赤裸裸,劉邦倒是很圓滑,樂得有一個人替他操刀,他在後面看結果,反正目的達到了,還有人替他謗,何樂而不為啊。呂后殺了韓信以後,史書記載了這樣幾句話,高祖已從豨君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劉邦從陳豨的平叛中回來,回到京城,才知道韓信死了,這說明什麼?說明呂后在殺韓信的時候,事前不請示,事後不彙報,說明呂后這個人膽子又大,看得又准,她知道,殺了沒事,其實她跟韓信並沒有仇,還是她的恩人,是她把劉邦這個人的心思猜透了,他們兩個人夫妻店,男女混合雙打。在這個情況下,心照不宣的事情,所以,呂后敢於不請示、不彙報。劉邦是什麼表現呢?聽說呂后擅做主張,殺了韓信,史書寫了五個字,且喜且憐之。第一個反應是喜,高興啊,這就把劉邦殺功臣的心全寫出來了,就這一個喜字,劉邦猜忌功臣、殺戮功臣的心理什麼也不用說了,司馬遷就這一個字,就把劉邦的整個心思全部解剖了,就這一個喜,也恰恰是呂后看準的一點。其次才是憐,有點惋惜,這麼一個軍事天才,就死在這麼一個女人手裡面。從這個事我們可以看出來,她之所以敢殺,她就是利用了劉邦和功臣之間的矛盾,這是呂后敢殺功臣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顧忌政局。在第一集中間我講過,呂后是一個恪盡職守的家庭主婦,不過當時那個家很小,只有劉邦、呂后,還有他的兒子、女兒,那個家是恪盡職守,現在不同了,現在呂后管的是個大家,什麼家呢?整個天下都是他劉家的,所以,呂后作為整個天下的家庭主婦,她也要恪盡職守了,她要盡她的責任,我下面舉一組數字大家聽一聽。漢十,也就是殺韓信、殺彭越這一年,劉邦60歲,太子劉盈14歲,呂后30多歲,大家看看這個年齡,這一組年齡,說明呂后在想著一個問題,想什麼問題呢?這一家之長,要是歸天了怎麼辦?那個時代,漢代,那個醫療條件,劉邦又是多次受傷之人,第二年,黥布叛亂的時候,劉邦就病得起不了床,不能挂帥出征,這時候劉邦的身體已經非常糟糕了,60歲,健康極其惡化的老人,一個30多歲的妻子,帶著一個14歲的太子,她能不為這個家操心嗎?很顯然,她要為這個大家操心。由於我們明白了這個事實,我們就可以知道,呂后是不贊成劉邦的一步一步到位的做法,她覺得那太慢了,萬一那一步一步,最終終點沒走到,然後你撒手歸天了,那怎麼辦?她想得比劉邦還要多,因為,他們這個年齡差距在這兒放著,太子才14歲,她不能不想,而那些手握重兵的和他一塊兒打天下那些老臣,一旦劉邦不在,這些人會生出什麼變故呢?誰都很難想。呂后還顧及到了後劉邦時代的政治局面,這是呂后非常擔心的一件事情,劉邦可以不想,但是呂后要想到後劉邦時代怎麼辦,所以,她覺得那個一步一步到位太慢了,不如我一步到位,一道了斷,萬事皆休,這就是她對劉邦身後政治局面的一種顧忌。然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劉邦在世的時候,殺功臣,呂后也有一個心理,呂后也不傻。呂后想的是什麼呢?劉邦在世的時候殺功臣,劉邦是她的靠山,殺了韓信,殺了彭越,只要劉邦活著,其他的功臣,即使再不滿意,不敢輕易地反,如果劉邦不在世,那個時候她再去殺,那會出現什麼局面呢?劉邦去世了,她再去殺韓信,再去殺彭越,會不會出現失控的局面?這很難講。所以,對呂后來說,她也想讓劉邦在世的時候,我去前面操刀,你躲到後面,你也替我分擔點責任。劉邦是讓前台的人分謗,呂后是讓後台的人分責,你也替我分擔點責任,別讓我一個人擔,一個人擔,擔不下來。第三個原因,刻意扶持。我所說的刻意扶持,是指劉邦對呂后這一派的刻意扶持。漢朝初年的宮廷是三派勢力。第一派,是以劉邦為首和劉邦的八個兒子為骨幹的皇族太子;另一派是力量非常強大的元老功臣派,元老功臣派你殺了韓信,殺了彭越,再殺,但是元老功臣是很大的一派啊,簫何在吧,張良在,陳平在,周勃在,樊噲在,灌嬰在,一大批功臣元老啊,這一派的力量,是漢初宮廷三派中間,力量最強的一派,這是第二派;第三派,叫呂氏外戚派,這就是呂后,還有她的兩個哥哥,當然她兩個哥哥已經都封了侯了,呂氏外戚這一派,出了一個皇后,出了兩個侯,人數少,這一派的力量顯然比較弱,老謀深算的劉邦,在他垂暮之年,他實際上做了種種安排,劉邦這個時候刻意扶持的其實是外戚派,外戚派的力量當時並不強,他要扶持呂后,壯大外戚派,讓這一派的勢力,強大到一個什麼程度呢?強大到和功臣元老派相互抗衡的程度,這說明劉邦對他身後事情的安排上,他抓住了一個總原則,叫權力制衡,要三派勢力相互制約地而且最重要的是外戚派和元老功臣派這兩派,要力量大體相當,能夠相互制約。而且,要讓這兩派,有一定的矛盾,實際上,劉邦讓呂后去殺韓信,殺彭越,實際上等於挑動了這兩派的矛盾,如果呂氏外戚派和元老功臣派,這兩派,如果這兩派鬥起來,那我們可以想到,漁翁得利的是呢?是劉氏皇族派得利。所以,劉邦在他暮年,他支持呂后殺韓信,殺彭越,就是有意地、刻意地扶植呂氏外戚派,讓這一派的勢力做大做強,做到能夠和功臣元老派抗衡,最終,讓劉氏皇族派,成為最大的贏家和最大的受益者,這是劉邦的安排。這個安排,也導致了呂后敢於赤裸裸地殺開國功臣,因為呂后的殺戮,她實際上感到了有列棒的支持在裡面,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劉邦最後的這幾年之中,呂后藉助於劉邦的扶持之力,在政壇上迅速地崛起,而且,在剪除開國功臣的這個鬥爭中,初露崢嶸,而隨著劉邦的去世,呂后已經舉起來的屠刀,還會揮向誰的頭上呢?請看下集,廢立之爭。謝謝。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第4講  廢立之爭

第4講  廢立之爭

劉邦稱帝的時候,已經是55歲了,55歲的劉邦,當了皇帝,可以說,是進入老年了,所以,作為一個開國皇帝,劉邦一即位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皇儲的問題,也就是王位的繼承人,誰來接任他做第二任皇帝,而實際上劉邦在漢二年,已經立了太子,在他有兩個兒子的時候,一個是他的大兒子,他和那個曹姓外婦生的劉肥,再一個是他的嫡長子,就是和呂后生的劉盈,在他有兩個兒子的情況下,他就匆匆忙忙把劉盈立為了太子,當然他這個立,說明劉邦在立的時候,因為劉肥年長,但他屬於庶出,劉盈年幼,但他是嫡生,他立的是嫡長子。但是這個兒子立了以後,劉邦後來就越來越發現,這個兒子不行,因為在立了這個兒子不久,幾乎也就是在同時,劉邦的身邊又來了一個女人,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戚夫人。戚夫人來到劉邦身邊以後,深得劉邦的寵愛,而且為劉邦生了一個愛子叫劉如意。我們可以想想這個名字,劉邦給他起的名字叫如意,可見劉邦對這個兒子多麼滿意。有了這麼一個兒子,和劉盈比起來,於比,他就越覺得劉盈不行,這樣劉邦就逐漸產生了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就是太子易位,或者叫廢立太子,廢掉原來立的,再立一個新的,史書中間記載了這麼一段話,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第一句話講戚夫人,戚夫人是日夜侍御,劉邦跟戚夫人的關係,四個字,說得清清楚楚,日夜侍御,朝暮陪著劉邦,趙王如意是常抱居前,是經常被劉邦抱在懷裡,劉邦還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不肖之子我們今天還經常用。什麼叫肖呢?肖就是像,不肖就是不辛,就是不像自己,不能讓這個不像自己的孩子,佔住位置,在我的愛子之上。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這個事實說明,劉邦對戚夫人是非常寵愛,對趙王劉如意是寵愛有加,這個廢立太子的願望,就逐漸地興起了。那麼,戚夫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呢?她有什麼魅力,讓劉邦改變主意,竟然想廢立太子呢?戚夫人是山東定陶人,她是在劉邦做了漢王以後,來到劉邦身邊的。戚夫人得到劉邦的寵愛,原因大致有這幾個方面。第一,年輕。我們可以算一下年齡,劉邦做皇帝這一年是56歲,他做漢王的時候,是51歲,封了漢王,而戚夫人來到他身邊的時候是不到20歲,51歲的漢王劉邦,得了一個十幾歲的愛妃,日夜侍御,這個就很好理解了。相貌,我們就不用講了,戚夫人肯定是個美女,年輕貌美,這都是一般性的,帝王愛妃的一般性的條件,我們這裡要點出來的是戚夫人還有一些其他的嬪妃不具備的條件,因為在劉邦的身邊,可以說不光是呂后和戚夫人兩個女人,我們就粗略地知道,劉邦有八個兒子,出生於八個女人,你可以想像,劉邦身邊有多少女人,我們且不說他當時是不是後宮佳麗三千,就這八個兒子,那還有不懷兒子的呢?所以,劉邦後面美女相當多,戚夫人能得到寵愛,有她的獨特之處。據《西京雜記》的記載,說戚夫人唱歌,後宮有幾百個宮女合唱,戚夫人領唱,後宮的宮女合唱,這是寫戚夫人善歌;另外,《西京雜記》還記載,戚夫人善跳,翹袖折腰之舞,翹袖是甩袖子,就是戚夫人很善於跳那個長袖的舞,能歌善舞。戚夫人還會樂器,演奏樂器,她可以說,能填詞,會唱歌,會跳舞,會樂器,樣樣都通。史書記載,劉邦唱歌跳舞的事,有一件很有名的事情。劉邦在漢11年評定了黥布叛亂以後,路過自己的家鄉沛縣,停了幾天,他在家鄉和父老們相聚的時候,劉邦演唱了他一生中間,創作的兩首歌曲之一,就是著名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且記載劉邦是自己演唱,自己擊築,就是一邊演奏,一邊演唱,這是很時髦的,而且在當地,他選了120個年輕人,他親自教他們,教他們這些人跳,唱,而且,唱到高興的時候,劉邦親自跳舞,換句話說,戚夫人所擅長的四樣,作詞、唱歌、跳舞、演奏,劉邦樣樣都會。劉邦從小在家裡是一個掙錢的活統統不幹,就是玩兒,所以,他跟戚夫人的關係,很親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倆玩兒到一塊兒了,你別看他50多,她十幾歲,倆人能玩到一塊兒,這是其他的宮女不具備的,在這點上說,戚夫人是有工夫的,有才藝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戚夫人是工夫嬪妃,才藝嬪妃,這是其他的嬪妃所不具備的,這是戚夫人在年輕貌美之外,深得劉邦寵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他們兩個能玩到一塊兒,感情非常好。所以,劉邦身邊的這兩個重要的女人,他和呂后兩個人,更像是政治夥伴,不像是夫妻,他跟戚夫人兩個人倒是玩得很投機。雖然對戚夫人來說,劉如意是她親生的,劉盈是非親生的,對於呂后來說,劉盈是親生的,劉如意是非親生的,但是對劉邦來說,劉盈跟劉如意手心手背,都是親兒子,但是,他對兩個兒子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劉如意類我,就是很像我,他的做派,他的行為,很像劉邦,認為劉盈仁弱,仁是仁德,認為劉盈這個倒很仁義,不過做事太不果斷,仁弱,所以他對兩個兒子,有傾向性。然後對呂后跟戚夫人,他也有看法。戚夫人是得到寵幸,常常跟著劉邦,而呂后,年老,常留守,經常留守關中,很少見面,兩個人關係越來越疏遠,下面我們再來看戚夫人在中間做了什麼沒有。戚夫人是日夜啼泣,整天是哭哭啼啼的,想讓她的兒子取代呂后的兒子做太子,這說明,戚夫人是公開走上了挑戰皇后之位的道路啊,這個路成功了,收益極大,失敗了,下場極慘,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不歸之路。劉邦是個什麼態度呢?這條文獻記載了一句話,說劉如意被封為趙王以後,有好幾次差一點代替了劉盈做太子,這說明劉邦是支持的。支持戚夫人挑戰呂后的皇后地位,這就帶來了一場重大的變故,就是廢立。廢一個太子,立一個太子,這個廢立,在封建社會是天大的事情。劉邦想廢立太子,而廢立太子是封建社會中的一件大事情,朝臣們會怎麼想呢?呂后會怎麼想呢?這件事情一出來,首先引起激烈反響的是朝臣,大臣們的反響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太子太傅叔孫通,叔孫通是一個人,姓叔孫名通,太子太傅是太子劉盈的老師,官拜太子太傅,所以,叔孫通說,你要一定要廢嫡而立少的話,我首先把我脖子的血撒到地上,當然,叔孫通作為太子太傅,他不能不去為太子爭,但是,這個話,說的份量非常重,這個話一出口,劉邦馬上就開玩笑,我那是開玩笑,逗著你玩兒的,這叔孫通不依不饒,下面又說了幾句話,叔孫通說,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是國家的根本,根本一動搖,整個國家就動搖,你怎麼能夠拿著國家天下開玩笑,這是劉邦提出來廢立太子的時候,太子太傅叔孫通的一番諫詞,這個諫詞反映了朝臣們的一種意向,朝中的大臣,叔孫通、張良,幾乎所有的大臣一致反對,大臣們反對,是因為大臣們重製度,立嫡,立長,這是一個制度,因為叔孫通是一個儒生,雖然這個時候還沒有成為一種政治制度,但是,從儒家的傳統看來,國家立了一個年長的國君,比立一個年少的國君要好得多,所以,中國古代歷來有一句話,四個字,叫國賴長君,一個國家仰賴的是一個年長的,富有經驗的國君,國賴長君。劉盈是嫡長子,而且是先立後廢,封建社會的帝位的選拔,在你選誰做太子的時候,這是你家庭的事,朝臣不干涉,但是,你一旦選定了太子以後,這個太子就不能輕易廢,除非他有大惡,如果沒有大惡,你輕易地廢太子,這就是動搖天下的根本,所以,朝臣們看的是這個制度,帝位繼承的這個制度,不能破壞,這是朝臣的反對,這叫朝臣重製度。劉邦是想廢一個舊的,立一個新的,如果劉邦堅持要這樣做的話,誰也沒有辦法,因為,最終的決定權,那個總裁判長是劉邦,他有最後的裁決權,無論是大臣,無論是呂后,無論是太子,誰的反對都是無效的,只有劉邦最後有裁決權。在這種情況下,劉邦明確地站在了戚夫人那一邊,呂后該怎麼辦呢?呂后利害。呂后看重的是利害,因為,一旦立了劉如意做太子,那就意味著劉盈失去了皇帝之位,同時,還意味著自己要失去皇后之位,自己這個皇太后也當不成了,所以,廢立太子,對於呂后來說,是帝位和後位的雙競爭,既是帝位之爭,又是後位之爭,它是雙競爭,所以,呂后對這個事是特別看重。當然,呂后一開始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呂后第一個反應,恐慌啊,史書記載,呂后是驚恐,她非常害怕,她怕兒子失去帝位,她怕自己失去後位,非常境況。但是,呂后畢竟我們前一集講過,在殺戮功臣中間講過,她已經表現出來她作為一個政治強人的素質,所以,在短暫的恐慌之後,呂后就採取了應對措施。呂后的第一個辦法,就是密切關注,呂后密切關注這個事情。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一個小故事,就是跪謝周昌。有一天,劉邦和幾位朝臣談廢立太子的事情,談著談著,我們幾次提到周昌,漢十年舉報陳豨就是這個周昌。這個周昌這時候就說話了,不過,周昌這個人,是個結巴嘴,他一說話,他就結巴,他這個結巴,剛好被呂后聽見,被司馬遷後來記下來,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寫在史記中間,寫一個人結巴舌怎麼說話的,寫得非常有意思。就是劉邦問周昌這個事怎麼樣?周昌這樣回答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后側耳於東廂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這是一個非有名的跪謝周昌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因為呂后在偷聽,她聽見了,偷聽說明呂后太關心了,皇帝跟大臣們議論事情,呂后就在東廂房偷聽,剛好讓她聽見了,周昌說話,說陛下一定要廢太子的話,臣期期知其不可,你一定要廢,臣期期不奉詔,他一說這個期就結巴,就期期,這個話被司馬遷記下來了。而且,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寫在《世說新語》裡面。《世說新語》中間寫到一個滅蜀的大將,叫鄧艾,鄧艾這個人也口吃,他一說話,就是艾艾,連著結巴幾個艾,《世說新語》記錄了這麼一段話,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是幾艾。你一張口就是艾艾,到底你說了幾個艾艾,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周昌期期,鄧艾艾艾,合起來,作了一個成語,叫期期艾艾,說一個人說話結巴嘴,就說這個人說話期期艾艾,這個典故就出自這裡。所以古人常雲,周昌期期,鄧艾艾艾,當然他這個結巴,結巴完了以後,劉邦一聽,儘管周昌反對,但劉邦一聽,看見他那個結巴樣子,劉邦就笑了,就退朝了,一退朝,周昌一下來,呂后就閃出來,見了周昌,撲通一聲跪了,而且說了兩句話,微君,太子幾廢,這個微,就是沒有,如果沒有您的話,太子這一次就要廢掉了,她專門作為一個皇后,向大臣下跪,而且這個皇后,可不是一般的皇后,呂后這個人,我們看她後來很多做的事情,這是個女魔頭啊,這麼一個人能向周昌下跪,你看她對周昌多感激啊,感激到什麼程度?說明她高度關注這件事情。除了跪謝周昌以外,呂后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求計張良,向張良求計。張良是個足智多謀的人,所以有人跟呂后建議,說張良足智多謀,你現在遇到這個為難的事,為什麼不向張良去請教呢?其實,張良也是反對廢立的,但是,張良不像周昌,老是那麼期期,張良反對歸反對,他也不像孫叔通,說你要廢太子,我要頸血污地,就是我要把我的血,撒到地上,張良不這樣做,張良勸歸勸,勸了不聽,張良就回家,閉門不上朝了。然後,呂后就商量,呂后不是一個人,呂后就讓她的哥哥呂澤,去劫持張良,張良輕易不出來,張良偶然一出來,叫她的哥哥劫持了,呂澤是一員武將,張良是個文人,就把張良給劫持了,非叫張良給說個主意,怎麼辦,張良說,這個事不好辦,說過去,陛下打天下,有什麼困難找我,我給他出出主意,現在是你們家裡的事,我們外人去說,怎麼說也不行,說也不管用,你要真我要去說,那這樣吧,說皇上啊,非常想請四個人,這四個高士都是皇上一直請就請不來的,你們能不能想辦法,卑辭厚禮,卑,謙卑的卑,那個信寫得謙卑一點,再準備一副厚禮,把這四個人請過來,也許會用得上。張良就說了這麼個主意。這四個人是誰呢?這四個人,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商山就是現在陝西的商山,四是四位,皓就是白的意思,四皓,說這四位老人都是80多歲的老人了,頭髮、眉毛全白了,所以,稱為商山四皓,也叫做商山四公,商山四翁,也叫做商山四叟。把這四個人請過來,這四個人,名字叫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和甪里先生。說這四個人,皇上老請他們,他四個人就是不來,呂澤得了這個計之後就告訴呂后,呂后立即執行,馬上派人,把這四個人請來了,這四個人請來以後,張良交代,讓這四個人,要特別是上朝的時候,要跟在太子之後,你想想,這個時候,太子多大,14、15歲,14、15歲的太子,後面跟著四個80多歲的老先生,鬍子、眉毛、頭髮全白了,一定要跟著,而且要皇上看見,呂后就照此辦理了。越是到生命的倒計時階段,劉邦廢立太子的願望越強烈,因為劉邦知道,再廢立,他自己就沒有機會了,因為,一個人對自己的大限的到來,都是有某種預感的,劉邦已經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所以儘管這時候他表面上還是不說,因為朝臣們的反對,劉邦沒法說,但是,他心裡邊,還是信廢立,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劉邦舉行了一次朝宴,文武百官都參加了這次朝宴,這個朝宴,改變了劉邦的想法。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朝宴呢?大致是說劉邦召集文武百官飲酒,百官都來了,劉邦是抱病出席,戚夫人陪侍。而這一次,太子也來了,這個時候,15歲的太子來的時候,後邊站著四個老人,被劉邦看見了,因為劉邦的文武百官他都很熟,都是他任命的他很熟,他發現了四張陌生的面孔,而且這四個人年齡都是80多歲,頭髮、眉毛全白了,衣服、帽子非常講究,也非常奇特,劉邦就一楞,他就派人上前去打聽,就是請問這四位先生的大名,然後,這商山四皓借著機會來到前面,先給劉邦施禮施完禮以後,報上姓名,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先生,這四個名字一報出口,劉邦是大驚失色,劉邦馬上就問了,說你們四個人,我請了你們多少年,你們都不來,為什麼你們現在跟著我的兒子呢?商山四皓很從容地回答,說,陛下看不起我們這些讀書人,張口就罵,我們四個人,絕不吃這一套,義不受辱,所以我們是害怕你,躲起來了,現在,太子是個仁義之人,愛惜天下的才士,天下的人都想為太子效力,所以我們四個人來輔佐太子。劉邦聽完以後,心中是一振,百感交集,劉邦對這四個人說了這麼幾句話,說既然你們出來了,就請你們幾位,好好輔佐我的兒子吧,商山四皓敬完酒,行完禮,退回去。四個人剛一走,劉邦就指給戚夫人看,說,這四個人,就是我多年請不來的商山四皓,是四位天下聞名的高士,他們都出來輔佐太子,太子的羽翼豐滿了,現在看來,難以撼動了,呂后真是個人物。戚夫人知道,大勢已去,戚夫人是當場失聲痛哭,史書記載,就是失聲痛哭,因為這是百官在朝宴,戚夫人哭不出來,心裡非常難受,但是不能哭出聲來,劉邦這時候也是百感交集,劉邦說,你起來,我為你唱一首楚歌,你為我伴舞,劉邦就即興唱了一首我們剛剛講過的第二支歌,《鴻鵠歌》這是劉邦傳到今天的第二支歌,第一直是大風歌,第二支是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它的意思是說,鴻鵠就是大雁,大雁一飛,能飛千里之遠,它的羽毛已經豐滿了,可以橫渡四海,它可以橫渡四海了,我還能做什麼?我們即使有弓箭,對於高飛千里的鴻鵠,還有什麼用?從此以後,劉邦是絕口再不提廢立太子之事。這場朝宴,徹底改變了劉邦廢立太子的念頭。為什麼呢?張良勸,叔孫通勸,朝中大臣反對,那麼多人勸,劉邦都不聽,為什麼這四個老先生一出現,劉邦改變主意了?後人多不理解,歷史上記載了很多人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甚至於後世的古人,也是古人,劉邦以後的人,我們看到史書上有這樣的古人,甚至替劉邦拿主意,四個老頭還不簡單,那不就是咔嚓咔嚓四刀就完了?為什麼看到這四個老人,劉邦竟然改變了他廢立太子的主張呢?我個人認為,劉邦從商山四皓的身上,他看到了一種力量,什麼力量呢?輿論力量,這四個人什麼身份?山林之士,什麼年齡?80多歲,快死的人了,說得文雅一點,行將就木之人,是這麼一個人,他們都願來輔佐太子,說明天下有一股支持太子的強大的社會輿論,這是一個公議,劉邦要廢太子,不能說沒有私愛,劉邦最終從商山四皓的身上看到了公議,所以,劉邦最終是用公議戰勝了自己的私愛,所以,看到商山四皓以後,劉邦再也不提廢立之事。本來,在廢立太子的過程中間,戚夫人佔有很大的優勢,戚夫人最大的優勢是劉邦的支持,這是一種政治力量,呂后也有支持,但是,呂后的支持主要是種輿論力量,不管有多少人反對,劉邦始終是站在戚夫人身邊的,但是,戚夫人最終是失敗了。那麼,戚夫人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有皇帝支持的戚夫人,最終還在太子易位的問題上,遭到慘敗的呢?請看下集,廢立之禍。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第5講  廢立之禍

第5講  廢立之禍

戚夫人的失敗,涉及到了三個人。戚夫人,劉邦、呂后。我們先看看戚夫人,她敗在什麼地方。首先我們看戚夫人的能力。從歷史的記載來看,戚夫人最大的能力,是在玩兒,就是歌舞,吹拉彈唱這些,再一個是哭,戚夫人沒有其他的能力,所以,戚夫人的能力太弱,她沒有呂后的政治才幹,她本身的能力弱。第二,勢力。戚夫人只有她自己和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勢力太弱,她沒有形成一派勢力,戚夫人在朝臣之中,沒有朋友,沒有支持者,沒有交往的人,所以,戚夫人能力太弱,勢力單薄,而她要辦的廢立這件事情,阻力又特別大,主觀上能力弱,勢力小,客觀上阻力太大,我們再來看劉邦。在戚夫人廢立太子失敗這個問題中間,劉邦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劉邦的責任,首先是立儲過早,你既然沒有看準,你為什麼那麼早就把你那個兒子劉盈立為太子?當時你立太子的時候,你才有兩個兒子,到後來你有八個兒子,開始你只能在兩個人中間選,後來你可以到八個人選,等到八個人選,你覺得立得不合適了,為什麼立那麼早呢?第二,慮事不周,考慮事情,戚夫人可以說是年幼無知,可以說是個無知少女,但是,劉邦你不能說你年幼吧,你50多了,老謀深算,你不知道辦這個事,容易嗎?你想立個小的取代那個大的,那大的不願意,朝臣不願意,攪得家裡都不願意,這事情很難辦到的事情在沒有把握之前,你怎麼敢輕易向戚夫人許願呢?你一許願,你一支持,戚夫人鬧騰得更厲害,最後這個事辦不成了,你一撒手你走了,你的愛妃你的愛子撂在那兒,任人宰割,所以,劉邦負有很大的責任,劉邦在處理國家大事,是一把好手,在處理家庭之事,他確實不行。第三,優柔寡斷。他開始想廢,後來廢不成了,四個老先生一來,他又改變主意了。劉邦是戚夫人惟一的靠山和支持者,劉邦要是來個單邊撤軍,戚夫人豈不就是自絕?沒有活路了,他是惟一的支持者,歷史上廢立太子,確實不容易,但是並非沒有做成,我們看看,劉邦開國的漢代,漢景帝,漢景帝繼位了以後,就廢了太子,立了一個太子,立了王夫人的兒子劉徹,這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漢武帝,如果他不廢太子的話,漢武帝就不可能做皇帝了,漢武帝當了皇帝以後,也廢太子,當然他廢太子動靜更大,京城打起仗,殺了人,但是,漢景帝也好,漢武帝也好,不做則矣,做則必成,手腕特別硬。劉邦是開始要廢,後來又軟了,態度軟化了,優柔寡斷,劉邦有很大的責任,我們再看第三個人,呂后。呂后在這個事情中間,是個勝利者,呂后的勝利,首先歸功於呂后的政治才幹。呂后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戚夫人遠不是她的對手,呂后最出色的能力,表現在她借力打力,她借朝臣之力,打擊劉邦和戚夫人,她借輿論之力,打擊劉邦和戚夫人的廢立這個計劃。再一個,呂后妻黨勢力,她作為劉邦的妻子,有整個外系的一派,她的兩個哥哥都封的侯,她呂家已經形成了一個呂氏外戚派,我們前面講過,漢初宮廷三派,其中有一派就是呂氏外戚派,這一派儘管力量弱小,但它是一派勢力,戚夫人,一個人。一個人面對一派,這個結局也是可以想見的。所以,戚夫人的失敗,是她本人和劉邦、呂后三個人錯綜複雜關係、各種力量較量的最終的一個結果。但不管怎麼樣,呂后是靠著手腕保住了,呂后最大的一個手腕,就是請商山四皓,把那四個老先生一請出落,劉邦徹底改變助長了,她是靠這個政治手腕保住了太子之位,也住了她的皇后之位。所以,劉邦晚年在廢立之事失敗以後,他一直心裏面非常鬱悶,他很痛苦,他自己想辦的事情辦不成,他又擔心他去世以後,趙王的生命,所以,他就整天悶悶不樂,甚至於唱一種非常凄涼的楚歌,這個事情被一個年輕的官員發現了。這個官員叫趙堯。他當時的官職,叫符璽御史,管皇帝的大印,是一個很年輕的官員,他發現了。他就問劉邦,說陛下整天悶悶不樂,是不是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是不是擔心陛下萬歲之後,趙王的生命安全?劉邦一聽,點頭稱確有此事,他說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個年輕的預示8告訴他,你應當給趙王選派一個最強硬的國相,去做趙國的國相,這個人必須具備幾個條件。第一,為人要正直,剛正不阿,他敢於抗上;第二,他還要被朝臣,被太子,被皇后所畏懼,大家都怕他,找這麼一個人去做國相。劉邦說,我也想到了,但是我找不到這麼一個合適的人。趙堯說,現在你身邊就有一個現成的人,這個人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周昌是御史大夫,就是副宰相,趙堯是他手下的符璽御史,趙堯就推薦了他的頂頭上司。劉邦一想,周昌確實可信。因為周昌第一,是他的老鄉,第二,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廢立太子的人,他能夠期期不奉詔,第三,這個人還有恩於呂后,呂后不會為難周昌。他一想,這個人的確合適,就把周昌叫過來,說我想託付你一件大事情,周昌說,陛下有什麼事情就交代吧,他說我想叫你到趙國去擔任國相,周昌一聽就流淚了。他說,是不是你不想要我了?從你起兵開始,我一直跟著你沒有離開一天,我現在是身居御史大夫這個高官,是副國級幹部,你現在要我到一個諸侯國去做國相,你不是貶我,這個國相頂多是一個副省級的幹部,從一個副國級貶到副省級,周昌說,你要真不想叫幹了,我就辭職,你別這麼寒磣我。劉邦說,你理解錯了,我確實需要你這樣做,他就把這個前因後果給周昌講了一遍。周昌一聽,明白了,慨然允諾,答應了。這是劉邦在廢立之事失敗以後,採取的第一件事情。還有一件大事情。劉邦在最後病為之際,就是這個時候,已經進入漢12年,劉邦病危的時候,突然中間聽到別人告訴他一個消息,說樊噲現在帶了幾十萬軍隊在邊疆,樊噲已經揚言了,因為樊噲他的妻子,是呂后的親**,他跟呂后的關係很親,一旦陛下萬歲之後,樊噲就要帶著軍隊殺向京城,把戚夫人跟趙王劉如意全殺了,這個沒有記載,不知道誰給劉邦打了個報告,劉邦這個時候已經是在彌留之際,有一口氣沒一口氣,在這個時候,劉邦一聽是勃然大怒,立即召見陳平,而且,下詔,叫周勃跪在他床前,接受他的詔命,叫陳平帶著周勃,立即乘車到樊噲的軍中,而且劉邦交代了八個字,平至軍中,即斬噲頭。說你陳平一到樊噲的軍中,什麼也不管,立即給樊噲的頭給我砍下來再說,陳平帶著周勃就星夜兼程,趕往樊噲的大營,一邊走著,一邊兩個人嘀咕著,這樊噲的頭,敢輕易地砍嗎?樊噲第一是大將,功臣,手握重兵,第二,他是呂后的親妹夫啊,這皇上眼看著不行了,大權馬上落到呂后的手裡面,咱倆到那兒可好,把她妹夫的頭帶回來了,那這回來,咱倒是執行了老皇帝的命令,等咱們回來交命,交差了,恐怕咱倆的頭誰砍。他說,咱倆不如辦得聰明一點,咱到那兒,把樊噲抓起來,弄個囚車給他拉回來,咱給他押到京城,皇上說咋發落咋發落,把他帶回來行了,周勃說,好,還是你想得周到,兩個人到那兒一去,沒有到軍營中間,就傳了個話,這個話一傳到樊噲,很識相,就自己來了,投案自首,你不是要來抓我嗎?就來了,弄個囚車押回來,押回來,還沒有走到函谷關,就得到消息,說皇上病故了。這一下子,陳平是把樊噲往那兒一放,馬不停蹄趕問京城去了,這個我們且不講,以後會說到這個事情。但是,立斬噲頭這個事情是個大事情,可見劉邦到最後已經彌留之際,他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只要一聽說有人要殺劉如意,他馬上就立即把那個人要殺了,哪怕是他親妹夫也不行,立即要殺,就到了這個程度。他已經知道,他造了個孽,闖了個大禍,他要想辦法保護劉如意。劉邦一死,惠帝一即位,呂后一掌權,呂后馬上翻臉。呂后的政治強人的本色,立即表現出來,她立即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來,囚禁在永巷,也就是宮廷中間的一個監獄,囚禁在永巷,而且把戚夫人頭髮全部剃掉,劉邦死的時候是62歲,當時戚夫人的年齡,據估算,也就是剛剛30歲左右,把她的一頭秀髮,全部剃掉,然後,讓她脖子上系了一個鐵圈,當時就是囚犯的標誌,身上穿上赭衣,就是囚犯的衣服,讓她在後宮整天舂米,這個時候戚夫人一邊舂著米,一邊唱了一首戚夫人流傳到今天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叫舂歌。子為王,母為孥,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說兒子做王,母親做囚犯,穿著囚犯的衣服,整天在那兒舂米,隨時都有**的危險,母子兩個人相距這麼遠,誰能替我捎個信,告訴我那個做趙王的兒子呢?戚夫人這個歌唱得很悲痛,也很凄慘,戚夫人這個舂歌,又是唱得極不理智,你想想,當年因為一個不理智,挑戰皇后的位置,到了今天,淪為囚徒,淪為囚徒,你應當知道呂后這個人手段及其殘忍的人,她今天能夠虐囚,明天就能夠虐殺,就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遙,在這種情況下,你唱這個舂歌,會不會激怒呂后呢?要是激怒了呂后,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至少說現在,呂后是僅僅懲罰了自己,還沒有株連到趙王啊,你現在這個歌唱出來了,明擺著你想依賴你的兒子,呂后聽了會有什麼想法啊?果然,戚夫人這支動聽的楚歌,立即傳到呂后哪兒去了,呂后一聽是勃然大怒。我讀《史記》,在這之前,從沒有見過呂后大怒,這是呂后第一次大怒,看來呂后是個有脾氣的人,只不過,劉邦在世的時候,她是掩蓋起來了,劉邦去世了,她的真面目露出來了,一怒之下,呂后就下令,你不是想依賴你那個兒子嗎?召她那個兒子進京,殺了他,呂后就下令,召趙王劉如意進京,這就是戚夫人舂歌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呂后聽了這個歌,馬上就想到,如果斬草不除根,劉如意長大以後,不知道是個什麼樣的情況,要召趙王。當然,召趙王,第一個遇到的就是相國周昌的反對,她能召進京嗎?周昌是受先王囑託,受先王囑託,保護劉如意的,所以,周昌就拒絕皇上的詔命,不讓趙王成行,呂后一聽,不讓趙王成行,那行,不召趙王了,召相國周昌進京,周昌不能不去了,周昌進京了,周昌進京以後,呂后就指著他的鼻子大罵,你不知道我最恨戚夫人和劉如意嗎?你為什麼不人劉如意進京啊?周昌這個直臣,在劉邦面前,他敢於頂劉邦,頂得很厲害,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詔,到了呂后之後,他一個期期也沒有了,他再也不說了,因為他知道,頂撞劉邦跟頂撞呂后是兩種結果,你比較一下劉邦跟呂后,劉邦想兩個兒子換換位置,他都做不到,他都辦不成,呂后不是換位置,說殺哪個兒子就殺哪個兒子,所以,在這個事情上,劉邦辦不到的事,呂后辦得到,劉邦總是和朝臣們商量,要講道理,叔孫通講了一番道理,張良講了一番道理,周昌來個期期知其不可,這個都行,呂后不跟你講理,呂后就是殺,要麼就是劈頭蓋臉一頓罵,周昌就沒有辦法了,所以,周昌一召進來,再召趙王,趙王就乖乖地來了。第一個阻力排除了。趙王劉如意一召進京,第二個保護人出現了,他是誰呢?他是呂后的親兒子,漢惠帝劉盈,這個人為人仁弱,但是非常講仁義,他知道他母親召他這個弟弟來,來者不善,所以,他親自去接,接過來就把他弟弟安排在他身邊,飲食,起居,日夜不離開自己身邊,漢惠帝把他的弟弟趙王劉如意給保護起來,呂后一時就下不了手。惠帝這個人確實能力弱,但是至少說,惠帝是個正常的人,這個人他起碼有同情之心,他並不因為當年他弟弟和他有廢立的爭,他今年就報復他弟弟,他是主動保護他弟弟,不過,惠帝還是年輕,鬥不過那個呂后,惠帝元年12月,漢惠帝有一天早晨出去打獵,走得很早,趙王劉如意年齡小,起不來床,沒有跟他走,就這一個時辰兩個人分開了,呂后馬上得到報告,派人帶了毒藥,強行灌入趙王劉如意的嘴唇,毒殺趙王劉如意。等到惠帝打獵回來,劉如意已經七竅流血而死,毒死了。殺了趙王以後,呂后的下一個動作,就使向戚夫人,這就是非常有名的人彘事件。彘,就是豬,呂后這個刑法,是慘不忍睹的,她把戚夫人的兩隻手砍掉,兩隻腳砍掉,眼睛挖出來,喉嚨強行灌了啞葯,讓她的聲帶啞了,耳朵給她熏聾,這樣一個血肉模糊的人,她把她放在廁所裡面,叫做人彘,這種手段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戚夫人你即使殺,也就是一刀了斷,這叫虐殺,就這她還不解恨,她還讓她兒子來看,這一點我始終不明白,呂后為什麼叫她兒子來看這個戚夫人,她兒子一看到廁所里有這麼一個還在蠕動,血肉模糊的一個怪物,就嚇哭了,然後,呂后告訴他,這就是戚夫人,惠帝看到這個樣子,是嚎啕大哭,回去就病了一年多,而且他回去以後,他說,我作為太后的兒子,太后做了這樣的事情,叫我今後怎麼去治理天下的子民,意思就是,我作為太后的兒子,我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母親除掉,但是我要有這樣一個母親,我怎麼去治理天下的百姓?從此以後,惠帝不再多管朝政,整天沉溺在酒色之中,也就是過了七年,24歲的漢惠帝,就病死了。這是呂后始料不及的一件事情,我們要說的就是,呂后對戚夫人的虐囚跟虐殺,應當是痛以指責的,這是非常不人道的一件事情。所以,呂后對戚夫人這個作為,就把她永遠定在中國歷史的恥辱柱上,戚夫人最後慘死的局面,誰給她造成的?也就是說,戚夫人的悲慘命運,誰給她造成的?有人說,商山四皓,那四個老傢伙,要不是他們,早就沒這個事了,古人曾經寫過詩,宋代有一個詩人叫李覯,專門寫了一首詩,叫戚夫人,說,百子池頭一曲春,君恩和淚落埃塵,當時應恨秦皇帝,不殺南山皓首人。百子池頭是西京雜記中記載,說當年劉邦在世的時候,和戚夫人每一年7月7的時候,都到一個池邊去聚會,去玩耍,說百子池頭一曲春,君恩和淚落埃塵,當時應恨秦皇帝,商山四皓是為了避秦朝的大亂,躲到商山去,所以,恨的是秦始皇,你為什麼不把這四個老傢伙殺了,要是當年秦始皇把他們殺了,其實,不是沒有了這商山四皓了嗎?所以,宋人李覯這個詩認為,戚夫人的悲慘命運,是這四個老頭造成的。這是第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張良。四個老頭固然起了作用,誰推薦的四個老頭?張良推薦的。張良雖然你足不出戶,但是你張良推薦的四個老人,你作為推薦人,你能逃脫干係嗎?第二種,張良也有責任。第三,咎由自取。戚夫人自己有責任,戚夫人最大的責任,就是在劉邦寵愛她的時候,她很不理智地選擇了挑戰皇后的道路,這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道路,這是咎由自取。第四種說法。劉邦。誰的責任都不是,劉邦的責任。而且,劉邦的責任最大,張良有什麼責任?張良無非說了四個老人,四個老頭怎麼樣,四個老頭頂多四刀,劉邦就可以把他處理掉,你不能怪這四個老頭啊,劉邦的責任最大。其實,我們講過,霸王別姬的時候,項羽面臨的是江山美人之爭,其實,見到商山四皓的時候,劉邦同樣面臨江山美人之爭。到底是要美人還是要江山,劉邦還是選擇了江山。因為,他怕違背天下輿論的易位太子,導致朝政大亂,他寧可犧牲戚夫人,他不能犧牲他的江山,所以,在這一點上,有很多人把劉邦跟項羽做比較,把戚夫人和虞美人做比較,說虞美人和戚夫人,一個是失敗了的項羽的寵妃,一個是勝利的劉邦的愛妃,但是這兩個人的命運差不多都是一樣的,所以,清代有一個很有名的文人叫田雯,他寫了一首詠古詩,專門詠嘆戚夫人和虞美人。誰叫玉體兩橫陳,粉黛香消馬上塵,劉項看來稱敵手,虞夫人後戚夫人。這個意思說,玉體橫陳,說這兩個美人,最後這兩個人是粉黛香消馬上塵,兩個美人都死了,所以,田雯諷刺劉邦,說你看起來劉邦真跟項羽是對手,你倆打,你倆掐,到最後,你的寵妃和項羽的愛妃,最後兩個人下場一個樣,看來你們真是對手。諷刺劉邦不能在死後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說劉邦有責任。這是又一種說法。上面說了那麼多種看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不是說到點子上,我們可以這樣想,假如劉邦廢立太子成功怎麼辦?劉邦如果廢立太子成功的話,豈不是戚夫人要做皇太后,劉如意要做天子了嗎?戚夫人會怎麼樣去對待呂后呢?大概不會虐殺,虐囚,但是,殺不殺很難講。如果我們這樣反過來想一想,大家就會明白,戚夫人悲慘的命運,實際上是封建帝王制度的繼承製造成的。封建帝王的繼承製度,規定了他只能在皇子中間選接班人,而且有很多規定,比如說,選嫡長子,選嫡,選長,而且,選過以後,不能再廢,這個制度本身決定的,不論是呂太后當權,還是戚夫人當權,失敗的一方,總是很悲慘的。所以說,四皓,張良,戚夫人,劉邦,呂后,確實都有責任。但是,最根本的是封建帝制,不管怎麼說,呂后殘殺了戚夫人,毒死了趙王劉如意,這是她的目的,她達到了,但是她始料不及的是她連累了她的兒子,她害死了她的兒子,本來手握大權的呂后,她可以遙控她兒子去掌權,而惠帝的去世,使呂后面臨一個空前的難題,手中握的大權怎麼辦?是繼續掌權,還是放棄權力?她怎麼繼續鞏固她已經奪到手裡的權力呢?請看下集,女主稱制。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第6講  女主稱制

第6講  女主稱制

惠帝的去世對呂后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惠帝是她惟一的兒子,她是依靠惠帝來維持這個政權的,而且惠帝還給她帶來了另外一個難堪,就是惠帝沒有兒子。惠帝無子,又導致呂后不能再立一個皇孫,也不能立,所以,惠帝去世以後給呂后帶來一個雙重的尷尬,呂后陷入一種什麼狀況呢?無子無孫,陷入這種尷尬,而這時候的呂后,她手握大權,她又不願意放棄她奮鬥多年到手的權力,所以這時候呂后面臨著一個嚴峻的選擇,這個時候,擺在她面前的路並不是沒有,至少說有這麼幾種路。第一,這時候劉邦的八個兒子中間,現在已經去掉了了三個,一個是庶長子劉肥,在惠帝六年去世,一個是被她害死的趙王劉如意,再一個是她的親生兒子劉盈,還有五位皇子健在,這五位皇子應該說,是繼承大統的合法的繼承人,但是,這五個人,不可能在呂后的選擇範圍之內,如果呂后選擇了這五個人做繼承人,有可能意味著呂后失去對朝政的控制,所以,呂后這條路她不願意選擇,另一條路是什麼呢?另一條路,就要選擇惠帝的孩子,我們剛講過,惠帝沒有孩子,那怎麼還能說,再選擇惠帝的孩子呢?這個又要從惠帝的婚姻開始說起。呂后這個人早年她確實還有一些非常好的品格,比如說,善良,溫順,恪守婦道等等,但是,她到後期,掌了權以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她掌握了最高的皇權以後,她變化很大,所以,這個時候的呂后,她從自己的身上,體會出來了一個道理,作為一個女人,要嫁,嫁誰呢?要嫁嫁皇帝,這是她自己從她的人生經驗中間,體悟到的一個她呂后的真諦,她就是因為嫁了劉邦才有今天的生活,而她的女兒許給了趙王張耳的兒子張敖,生了一個外孫女叫張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呂后做了一個非常荒唐的決定,她把她的親外孫女兒,許給了她的親兒子,這在我們今天看來絕對是近親,不可思議的事情,等於讓親舅舅娶了親外甥女兒。當然我們今天看起來是不可思議,就是瘋了,但是,呂后這個做法是有她的道理的,她這樣想了,她的女兒雖然沒有嫁給皇帝,如果她的外孫女嫁給她的兒子,豈不是將來她的外孫女兒又成了皇后嗎?而且,我們知道呂后跟劉邦有兩個親生子女,一個是女兒,魯元公主,另一個是兒子,漢惠帝,兩個人的年齡差距並不大,惠帝是17歲繼位,惠帝繼位的時候,他姐姐魯元公主的年齡我估計大概也就是19、20這個樣子,你想想,她姐姐是19、20個年齡,他姐姐的女兒有多大?我們可以推算出來,他姐姐的女兒就這麼小,她就許給了17歲的兒子,也就是她的親兒子,漢惠帝,但是這樣一來,壞了,沒有孩子,沒有孩子,兩個原因。我們先看看,漢惠帝他有沒有生育能力。漢惠帝雖然沒有跟他的親外甥女兒,就是他的皇后張嫣生孩子,但是,漢惠帝和後宮的宮女,生了六個兒子啊,這說明漢惠帝生育能力很強,而且是專生兒子,有這麼一個好的條件,她為什麼還沒有子呢?這個很容易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她這個親外孫女太小,你想他姐姐也就是20歲左右,他姐姐能夠生育的時候,是多大年齡,她外孫女出生是什麼年齡,嫁給惠帝的時候是什麼年齡,她能生育嗎?這早年是不能生育的,當然,惠帝一共在位七年,年齡大了一點,她可能能生育了,但是還有一個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婚姻這個問題,不是當母親的強扭到一塊兒,說他倆本來就親,親舅舅,親外甥女,親上加親,那不一定兩個人就很親,惠帝對這個婚姻,很不滿意,早年是因為他這個皇后不能生育,到最後,惠帝也不喜歡這個行後,所以,無子。但是惠帝我們剛剛說過,他和後宮的宮女生了六個兒子,這也是可以備選的皇帝人選,所以呂后就採取了一個辦法,她在後宮六個宮女生的兒子中間,選了一個,而且採取了一個很殘忍的做法,存子去母,把兒子保存下來,把他們親生母親殺了,然後把這個小行子送給沒有生育的張皇后撫養,對外面詐稱,這個就是惠帝的兒子,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叫前少帝,前少帝就這樣進入了呂后的視野了。因為,呂后既然不願意選劉邦其他的五個兒子,她只能在漢惠帝的六個後宮子中間選,就選了這麼一個前少帝。選了前少帝繼位以後,前少帝多大呢?三歲,三歲的前少帝繼位以後,所有的朝中大權,一律歸呂后長官,呂后親自坐朝,接見大臣,商討國家大事,這一年,在歷史上的紀元就叫高後元年,公元前187年,這一年,呂后算是正式稱制,我們下面再說一下,什麼叫稱制。制就是皇帝的制書,詔書,稱制就是由呂后直接代替皇帝行使皇帝的權力,這就是稱制,這樣,呂后就正式稱制,掌握朝綱,長達八年。呂后做了這樣一件事情,在中國歷史上是是開天闢地的第一次。呂后能夠作為一個女人,作為一個皇后,直接稱制,行使皇權,這在中國皇權繼承史上第一次,她為什麼能夠做得到這一點,我想這裡面大概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呂后的權力欲非常強,而且她深深懂得權力的厲害,人對權力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權力不僅能夠滿足你的物質需求,還能滿足你的精神需求,所以,權力,特別是最高統治權,一旦抓到手以後,我們隸屬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有哪一個皇帝願意在自己一息尚存之前,把皇權交出來呢?幾乎沒有。再一個原因,恐懼感。很多不願意交權的帝王,他源自於一個發自內心的恐懼感,因為他知道皇權的厲害,她也她知道,自己利用皇權做了什麼事情,呂后知道,呂后虐殺戚夫人這個事件,連她的親兒子都為他娘做得不對,天下的公議呢?天下的大臣會怎麼看呢?呂后不清楚嗎?做了這樣傷天害理的事,她怎麼敢交權,一旦交了權,別人會對她怎麼樣?她不敢交權。從客觀上來說,呂后也有兩點,是她能夠稱制的原因。首先是她的政治才幹,呂后是一個極有政治才能的人,呂后的政治才能,我們在這裡不用詳細講,我略加說明。比如說,她應對劉邦的廢立太子之事,呂后做得非常成功,再比如說,她應對戚夫人挑戰皇后之事,她仍然做得很成功,她是個很有才幹的人,再比如,她誘殺韓信,最後誘殺彭越,都顯示了她的才幹,顯示了她作為一個政治強人的潛質,她有這麼一個能力,這是她稱制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你看劉邦廢立太子一上朝,大臣們是反對聲一片,呂后一稱制,往皇帝的大位上一坐,所有的大臣沒有一個提反對意見的,呂后的政治才幹,我們應當承認。第二點,更重要的一點,是呂后所佔有的政治資源,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呂后的政治資源,我們可以從呂后和漢初宮廷的三派勢力的關係上看,和劉氏皇族派來說,當時以五個皇子為首的劉氏皇族派,呂后和他們的關係如何呢?這五個皇子,現存的五個皇子,雖然不是呂后所生,但是,這五個皇子見到呂后,都得稱嫡母,就是嫡生的那個嫡,稱她嫡母,這樣一來,呂后和皇子之間的關係就有了母子關係,還有君臣關係,所以,她對皇子是有控制權的,這是一點。再一點,呂后雖然在前少帝、後少帝的廢立上,呂后做了一些對不起劉姓皇族的事情,但是說,呂后畢竟沒有把姓劉的位置趕走,然後姓呂的做上去,呂后所做的事情,還都是在劉姓王族能夠容忍的底線之上,所以,劉姓王族和她的關係還能夠維持,就是劉姓這一派,她能玩兒得轉,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資源。我們再看,呂氏外戚派,那就不用說了,呂氏外戚派她是核心,所以,呂氏外戚派全聽她的,這個沒有疑問。最棘手的一派,功臣元老派,功臣元老派跟呂后的關係有一個過程,呂后一開始對功臣元老派就最不放心,我們講過,她殺韓信,殺彭越,她對功臣元老的做法是能殺一個就殺一個,能多殺一個就多殺一個,能早殺一個就早殺一個,她跟功臣元老有一種天生的敵對情緒。呂后曾經講過這麼一段話,就是她在劉邦死後,呂后竟然做了這麼一件事情,她連續四天秘不發喪,就是不向外面宣布劉邦死了,而是和她一個最親信的寵臣審食其商量,要把當時的那些功臣,她特地點明是諸將,就是手握軍權的這些人,全部殺光。而且,呂后說了一句話,非盡族是,天下不安。如果不把這些手握重兵的殺掉,天下不得安定,你看呂后到了什麼程度,就是呂后開始從殺韓信,殺彭越,到劉邦死秘不發喪,呂后始終想的是把掌握軍權的功臣,一網打盡,全殺掉,這個目的,她已經動了這個念頭。,這是四天秘不發喪的事情,被審食其的一個朋友,叫酈商,這個人是一個掌兵的大將,而且跟呂氏宗族的關係還比較深,他聽說以後,趕快告訴審食其,你趕快告訴皇后,這個事情是千千萬萬做不得,你現在想一想,周勃跟樊噲,帶領20萬大軍在燕代邊境,陳平跟灌嬰帶領十萬軍隊在函谷關一帶,如果你在這個地方要殺朝中掌兵權的大將,會導致什麼呢?大臣內叛,諸侯外反,天下亡可翹足而待也,也就是抬抬腿的工夫,天下就完了。酈商說中了審食其,審食其說動了呂后,呂后一想這個事不能這樣辦,這才向天下昭告,說高祖駕崩了,劉邦死了。說明她開始跟功臣派的關係非常緊張,但是後來呂后做了一些調整,她把功臣分為兩派,她特別防的是那些手握兵權的諸將,而對問陳,比如說,簫何,張良,陳平,對這些人,她還是比較信任的,所以這樣一來,她和功臣派的關係也大體可以。呂后這個稱制那在我們今天看,確實是破天荒,因為呂后面臨的困境,古人也遇到過,呂后面臨的是一個什麼困境呢?她所面臨的困境,是四個字,叫君死主少,老的君主死了,幼主年齡很小,這是一個很大的困境,這個困境並不是呂后那個時代碰到的。我們中國古代的君王的傳承製度,最早是禪讓,是選賢,從夏商周的夏開始,廢了這個禪讓制,採用了世襲制,世襲制是傳子不傳賢,這就是家天下的開始,傳子不傳賢的家天下,它可能會面臨一個困境,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太小,比如說,周武王,我們知道,武王滅商,武王滅商以後,沒有幾年,武王就死了,周武王死的時候,繼位的周成王只有13歲,怎麼執政?所以,周武王發明了一種制度,叫顧命,我們講熟悉的垂簾聽政中,經常提到顧命大臣,這個顧命,就是從周武王讓周公做顧命開始的。什麼叫顧命呢?顧命就是老皇帝,老君王臨死前的遺命。周武王去世以後,成王繼位,13歲的成王繼位,周公姫旦就輔佐成王,當時也遇到了很多人不相信周公,說了很多不利於周公的話,認為周公不會交權,周公是力排眾議,兢兢業業,輔佐成王,一直到成王**,然後把權力全部移交給了成王。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周公輔成王的故事。我們知道,周公是儒家所尊稱的聖人,所以在儒家的傳統中間,周公輔佐成王顧命這個辦法,一直被看作是一個破解幼年君主繼位的良好的辦法,但是呂后竟然把顧命制給拋到一邊了。她所採取的就是稱制,稱制的說法,我們大家聽起來很陌生,我下面講的時候,就給它變一下,我把稱制給它改一下,改成垂簾,我想大家都能聽明白了。在中國歷史上,原來垂簾跟稱制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在哪呢?我們講慈禧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四個字,叫垂簾聽政,大家注意聽政這個聽,聽政,是太后有聽政權,但是,太后並沒有裁政權,她只是聽政,稱制是由皇太后直接掌管朝政,她是直接掌管,呂后是這樣做的。垂簾是太后聽政,而不裁政,但是聽政的結果最後都是裁政,干政,執政,操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權力的誘惑太大了,誰能光坐那兒聽,不去發表點意見,不親手去辦,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名以上是聽政,實際上就是裁政,執政,從這個意義上講,聽政,垂簾的聽政和呂后的稱制是一回事,所以下面講我不說稱制,稱制聽得很陌生,很彆扭,還要拐一個彎路,我們就稱垂簾。這樣一來,在中國帝王繼承權的道路上,就出現了兩種方法。一個叫顧命制,一個叫垂簾制。顧命制跟垂簾制是不同的,它的最大不同在什麼地方呢?顧命制的顧命大臣,是由先皇指定的,它是先帝意志的體現,而垂簾制,垂簾制是先皇沒有讓太后掌權,在老皇帝死了以後,太后利用自己掌握了政權,這個叫垂簾,所以,垂簾跟顧命最大的區別,就是顧命它體現的是先皇先帝的意志,顧命它的法理依據就在這兒,是先皇的詔命。而且,顧命大臣的選擇,兩個原則,一是親,二是貴。你像周公,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而且,他的地位又顯赫,是既親且貴,所以,歷代君主在自己行將離開人世的時候,為幼子選的顧命大臣,都是本照著親貴兩個字來選的,這樣一個標準來選,實際上,換成我們今天一個非常流行的熟語,叫執政能力,就是你有親和貴的這兩個身份,執政能力一定很強,能夠把握朝綱朝政,也能夠很成功地去輔佐這個幼子,將來讓他能夠學會掌權。所以,顧命制,應當說是比較好的一種破解困境的方法,垂簾制總的來說,比顧命制弊端要多。垂簾制的第一個弊端是太后終身制。太后好不容易掌了權,你想想,在她未死之前,她能夠放棄最高統治權嗎?她不可能,所以一般來說,凡是實行垂簾制的太后,她絕不願意當太皇太后,她如果升成太皇太后,等於把垂簾的權力就交給她兒媳婦了,她不能要,她絕不立孫子,錘鍊制的皇太后,絕不會立孫子,一立孫子,她成太皇太后了,她一定想方設法立兒子,而且一定要立小的,還要立個幾十幾的就沒有權力的,一定要立幼主,所以這樣一來,垂簾制的女主,往往是她不到死,她不交權。這就形成了一個終身制。垂簾制的第二個弊端,在於外戚干政。垂簾制是女主掌權,女主掌權,有的女主有執政能力,比如說呂后,她不需要她的兩個哥哥來幫她,也不需要她的**來幫她,她自己什麼都辦了,但是,有些女主,未必有這個能力,如果這個女主她掌了權,她又沒有執政能力,她怎麼辦?她靠誰?最親的無非是娘家人了,娘家爹,娘家兄弟,全來了,這些人,就是中國歷史上危害非常大的外戚。我們看一看整個的兩漢史。西漢的後期,為什麼最後王莽能夠篡奪漢朝的權力?王莽是外戚出身,仰仗著外戚的權力,他一點一點把皇權挖空了,最後皇帝一點權力沒有了,他取而代之了,垂簾制有它很大的弊端。我們剛才痛斥垂簾制,但是,我痛斥垂簾制,不等於說顧命制就絕對好,顧命制總的來說,利大於弊。但是,不等於顧命制就沒有死穴,顧命制也有死穴,如果這個顧命大臣,權力欲太強,他遲遲不交權,你比如大家知道的,非常熟悉的康熙親政的故事,康熙14歲就應當親政了,但是,首席顧命大臣到16歲還不交權,康熙沒有辦法,所以,顧命制也有它的弊端。呂后為什麼不當皇帝?她是有資格的,她是劉邦的結髮之妻,共過患難,她為劉邦坐過牢,為劉邦做過人質,劉邦在世的時候,她就殺了功臣,崛起於政壇,惠帝繼位以後,她就控制了大權,惠帝死了以後,連皇帝都由她說了算,我們剛說那個前少帝,前少帝是惠帝後宮的六個兒子中間的一個,她把他立了,立了以後小皇帝三歲,過了沒幾年,小皇帝大了,小皇帝一大一聽說,他的親生母親被太后殺了,這個小孩就說了一句實話,他說,太后怎麼能夠殺我的母親呢?我要是長大了以後,我一定要把姓呂的都給滅了。這個話還能說啊,這就叫童言無忌啊。這要換一個成年人,稍微有一點政治常識性的經驗,你心裡再想都不能講,這個小皇帝。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第7講  皇子命運

第7講  皇子命運

呂后在稱制以後,劉邦的兒子在世的還有五位,這五位皇子,他們的命運如何?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介紹一個在這之前,已經故去的皇子,就是劉邦的庶長子,齊王劉肥。他是劉邦的第一個兒子,而且他跟呂后的矛盾也比較早,齊王劉肥在惠帝二年的時候,去朝見漢惠帝,惠帝看見他哥哥來了就舉行了一個家宴,這個家宴在皇宮中舉行,而且惠帝對他哥哥很尊敬,雖然惠帝這時間已經做了皇帝了,但是他非要他的哥哥劉肥坐在上位。這個劉肥沒有多考慮,就坐那兒了。結果,他坐到上位以後,呂后馬上就做了一個動作,她派人端兩了六杯酒,放在齊王的劉肥的面前,讓劉肥給她敬酒,劉肥就端起酒來,準備給自己的嫡母太后敬酒。因為端上來兩杯,另一杯在那兒放著的時候,漢惠帝也隨手端起來了,惠帝覺得,我哥哥向我母親敬酒,我也跟著來祝一下壽,兩個人把酒端到母親身邊,呂后就一巴掌把她這個兒子漢惠帝手上的酒給打翻了,這個動作非常明顯,另一個舉酒杯的齊王劉肥嚇得不敢喝了,就裝作自己喝醉,走了,退下去了。回去一打聽才知道,這兩杯酒是毒酒。這下子把齊王劉肥給嚇壞了,劉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他就和他手下的人,這次隨他一塊兒進軍的有他齊國的一個內史,內史是管民政的,大體相當於一個省的民政廳長這個級別的,跟這個內史商量,內史就說,你做錯了,錯在什麼地方,就是你忽視了君臣之禮,所以,劉肥一坐在上座上,呂后馬上就起了殺心,這個殺心一起,這對劉肥來說,這可是一場大災難,劉肥就心裡頭一直想著這個事情,心情非常不安,還是這個內史就勸他,說你怎麼辦呢?他說你想想,你封為齊王,在所有的皇子中間,齊國是最大的一個國,有72座城,而魯元公主,當然你弟弟是皇帝了,他是富甲天下,就不說了,而惠帝的姐姐魯元公主只有幾個城市,他說你要想破解你這個麻煩,你應當,那就是說,按我們今天的話,你得出血了,你肯定得出血了,你不拿點東西獻上去,你肯定是過不了這一關,當然劉肥這個時候命要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劉肥就覺得把一個郡,齊國的一個城陽郡,有十幾座城獻出來,他想通過獻郡示好,表示一種友好。除了獻郡以外,劉肥想了想,為了要躲避這場殺身之禍,順利走出京城,恐怕這一條還不夠,他想了一個叫我們今天看起來非常荒唐的辦法,什麼辦法呢?就是尊他的**魯元公主為太后。這個意思就是,說成白話,就是奉他**為母親,他要把他自己當做他**的乾兒子,這是一個我們今天看起來非常可笑,劉肥怎麼能想出來這麼一個主意,這是一個很失尊嚴的做法。但是我們通過這個做法,你可以看出來,劉肥被逼到一個什麼程度,被逼到這樣的程度,獻出來一個城陽郡還不行,還要尊他**為太后,這兩條議價報給呂后,史書中間記載了三個字,呂后做什麼反應呢?喜許之。第一,高興,非常高興。第二,許之,答應了。這三個字,司馬遷用字是非常經濟的,這三個字,把呂后的貪婪、霸道、無恥全寫出來了,齊王劉肥算是躲過去了,惠帝二年進京,就因為一場家宴把座位坐錯了,丟了一個郡,認了一個娘回去了。回去以後你,你說這個劉肥心裡窩囊不窩囊,四年以後,劉肥病故,史書沒有記載劉肥怎麼死的,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劉肥認了這麼個娘,回到那齊地去,他那心裡,我覺得恐怕比吃蒼蠅都噁心。高後七年的正月,這個時候,一個趙王。我先介紹一下這個趙王,這個趙王不是趙王劉如意那個趙王,那個劉如意在惠帝元年12月被殺,惠帝元年12月被殺以後,呂后就把劉如意的一個弟弟,就是淮陽王劉友,她把淮陽王劉友從淮陽改封到趙國,去做了第二任的趙王,就是劉邦的幾個兒子中間,第二個任趙王的,任了趙王以後,還相安無事。到了高後七年的正月,呂后突然間下令,召趙王劉友進京,進京以後,趙王就帶了一批他的隨臣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以後,就駐紮在他的官邸裡面,呂后就派人把趙王的官邸用士兵圍起來,把所有大臣全部趕走,然後,斷絕糧食供應。這個第二任趙王劉友在他的官邸中間,就一頓飯也吃不上,趙國的那些大臣們,不忍心看著自己的趙王被餓死,就偷著送飯,呂后是抓住一個殺一個,抓住兩個殺一雙,結果,趙王被迫餓,餓了幾天以後,趙王餓死了。什麼原因呢?其實很簡單。原因是呂后的那個老辦法,她給惠帝娶的妻子,是自己的外孫女,她給這任趙王娶的妻子是誰呢?是她呂家娘家人,呂后當時除了給惠帝娶妻要娶她的呂家人以外,她給當時劉姓的諸侯王,差不多選配的妻子都是姓呂的,她的外孫女將來是要接班當皇后,其他娘家姓呂的,一個一個都要當諸侯國的王后,當然,這些呂姓的往後到了劉姓的諸侯王家裡面,並不本份地去做一個王后,她們仰仗著呂后的勢力,仰仗著娘家的勢力,飛揚跋扈,這種情況下,讓趙王劉友很不滿意,所以,劉友對他娶的這個姓呂的這個妻子,很不喜歡,喜歡其他的嬪妃,這個就導致姓呂的妻子不滿意,不滿意就到呂后那兒告了一個狀,這個狀,告得非常惡毒。她說,趙王劉友講了,說姓呂的怎麼能夠當王呢?太后百年之後,我一定要把姓呂的全殺了。又是這個話,當然這個話一說,呂后就不調查了,這才有調趙王進京,派兵圍著不給供應糧食餓死。所以,趙王死,他是死在他姓呂的老婆手裡面,他老婆告了一狀,把這個趙王給害死了。第二任趙王死了以後十幾天,呂后又下了一道命令,這個命令是調梁王劉恢,接任劉友的劉恢。這是第三任劉恢了,劉恢這個妻子,更不得了,劉恢的這個妻子,不但是呂后的娘家人,而且,他這個妻子的父親,是當時呂后受最倚重的相國呂產,是呂后的左右臂,呂后身邊最得力的,一個是呂產,一個是呂祿,這個呂產是呂后封的相國,而劉恢的妻子,剛好是相國的呂產的閨女,所以,這個王后,比那個王后更霸道,她做了兩件事,讓這個劉恢就受不了。第一件事,**趙王。這個趙王劉恢走到哪,一天24小時都有後面跟班的人盯著,**著他,這任趙王就完全沒有自由了。再一個,劉恢跟劉友是一個毛病,偏偏不喜歡姓呂的老婆,又喜歡了另外一個宮女,好了,那麼,他這個老婆就更厲害,乾脆把那個宮女給殺了,愛情也沒有了,整天**他,自由也沒有了。大家都知道,我們很熟悉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你說這個趙王,一沒有自由,而沒有愛情,你說他心裡是什麼滋味?所以,這任趙王活得非常苦,他娶了這麼一個霸道的妻子以後,六個月,他是正月去做了趙王,到6月份,第三任趙王劉恢自殺。自殺而亡。他自殺了以後,呂后知道了這件事,她下了一道命令,說你身為王侯,竟然為了一個女人而自殺,把劉恢的兒子,王位的繼承權給除掉,不能繼承王權,這是這一年6月份,死了第二個皇子。6月剛剛過了,這個皇子剛剛死完,7月,呂后又下一道命令,調代王劉恆接任趙王。趙王這個位子實在是可怕,已經死了三個了,趙王劉如意,趙王劉友,趙王劉恢,死了三個,現在,要調代王劉恆接任第四任趙王,作呂后最後瘋狂的高後七年,他是惟一的一個拒絕上任的,他不去,但是,他有一個非常好的理由,他說,我長期在邊地,我已經熟悉邊疆了,因為代國是個很邊遠的地區,在山西北部的,很邊遠的地方,是防守匈奴的一個地方,他說我情願以為我的嫡母守護邊疆。打著這一個為嫡母守護邊疆的旗號,拒絕去做第四任趙王,他這個拒絕的理由很巧妙,而且,呂后看到以後,不是勃然大怒,而是同意了。呂后為什麼會同意劉恆不去接任務呢?這裡面,原因比較複雜。大體上來說,和劉恆有關,也和劉恆的母親有關。劉恆的母親姓薄,她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呢?她本來在劉邦身邊就不被劉邦重視,她在劉邦的宮廷中間,是給劉邦宮廷洗衣房洗衣服的,她跟劉邦因為一夜情生了一個兒子,這個說明劉邦這個人的生育能力很強,所以,劉邦對薄姫這個人很看不上,就是這一次交往以後,就沒有了,所以,她跟戚夫人不同,戚夫人是得到劉邦的百般寵愛,而劉邦與這個薄姫是關係很漠,所以,劉邦死了以後呂后是他所有在劉邦活著的時候,寵幸的那些嬪妃,全部扣在後宮,一個不準出來,惟獨這個薄姫放了,放她到山西,和她的兒子生活在一起。這就是因禍得福啊。這是七月。到了9月,又出事了,燕王劉建死了,燕就是我們今天的北京,燕王劉建是劉邦八個兒子中間最小的一個兒子,最小的兒子,沒等到呂后惦記他,他就死了。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算一下,劉邦的這些兒子中間,死得差不多了。這個皇子是誰?他為什麼能夠活了下來?這個話我們還要從漢王三年說起。漢王三年,韓信奉劉邦的命令去攻打趙國,大家聽過這一段,知道韓信滅趙,當時和韓信一塊兒滅趙的還有一個大臣,叫張耳。張耳這個人早年跟劉邦曾經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劉邦就派張耳協助韓信,滅了趙國以後,當年,劉邦就下令封張耳為趙王。這個趙王我們講得太多了,楚漢戰爭中間,劉邦封的第一任趙王,就是幫助韓信滅趙的張耳,這是第一任趙王,但是這個張耳很沒有福,兩年死了。到了漢王五年,張耳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張敖即位,這是第二任趙王。張敖從漢五年繼位,就一直做趙王,但是,他在做趙王的任上,竟然發生了一個驚天大案。這個大案是怎麼回事呢?是漢王七年,劉邦去攻打匈奴,吃了個大虧,從匈奴作戰回來,路經趙國,他就在趙國住下來了,而張敖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張敖是劉邦和呂后的親女婿,劉邦跟呂后不是有一個女兒叫魯元公主嗎?魯元公主就許配了張敖,他跟劉邦就雙重關係了。他既是君臣,又是翁婿,雙重關係,所以他對劉邦的到來是非常恭敬,他是每一頓飯,帶著那個皮的套袖,親自為劉邦端飯端菜,必恭必敬,一天三餐親自為劉邦親自端飯端菜,這時候,雖然他是女婿,必然他也是趙王,他完全可以讓他手下人,但是他親自端飯端菜,而劉邦對他是怎麼樣呢?史書記載,劉邦是箕踞,這個箕就是備箕的箕啊,就是兩條腿,古人坐把兩條腿叉開,伸到那兒,像一個簸箕一樣,這是一個非常無禮和傲慢的動作,而且,辱罵他這個女婿,罵趙王,罵得非常難聽,他這個女婿張敖都忍了,而且對他這個岳父,非常恭敬。但這件事,有人看不慣了,看不慣的人是趙王的國相貫高。貫高覺得,你再怎麼的,你是皇帝,他是趙王,你們倆有君臣關係,還有翁婿關係,你總不能這樣來對待你的女婿吧,所以,貫高這幾個人,他們有十幾個人,很不滿意,這十幾個人就商議,要把劉邦給做掉。這可是個大案子,這個在封建社會中間,這叫謀逆,十惡不赦之罪,這是首惡,然後,他們就把這個話先彙報給趙王,趙王一聽,就把指頭都咬破了,起誓,說絕不能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張家有今天的富貴,完全是皇帝給的,絕不能做,堅決不同意,所以這個事就壓下來了,這是高祖七年的事情。但是,貫高這些人,這口氣並沒有咽下去,到了高祖八年,劉邦第二次又經過趙國,貫高這些人就說,不要跟趙王彙報了,反正趙王張敖是不會同意的,咱們就自己悄悄把這個事做了就行了。然後他們就在一個縣,這個縣叫柏人,柏樹那個柏,柏人縣,在劉邦要居住的賓館的的夾牆裡面,埋伏了刺客,等著劉邦去居住。劉邦這天晚上是剛好走到趙王就安頓在這個賓館裡面了,但是住到賓館裡面以後,劉邦突然之間感到心裏面很煩燥,很不安,他就問,這個縣叫什麼名字?別人就告訴他,這個縣叫柏人縣。而這個柏樹的柏,還有一個讀音,就是柏,上古時代,柏跟迫,逼迫的迫,這兩個讀音非常近。所以,柏人縣可以讀成迫人縣,所以劉邦說,這個名字不好,迫人是緊逼人,不住了,連夜就走,結果劉邦連夜走了,他竟然非常奇特地躲過了這一劫。高祖八年的謀逆案沒有得逞,但是這個事情,趙國有人知道。到了高祖九年,就有仇家把這個事情舉報了。這一舉報,這件事情還得了,對劉邦來說,不但是他當皇帝以來遇到的第一件謀殺案,而且這個謀殺的主謀,他懷疑就是自己的親女婿,你說他這個氣,就特彆強烈,他就下令,一個是趙王張敖,一個是主謀貫高,兩個人一定要用囚車押到京城,他要親自處理這個事。所以,趙王跟貫高就被押到京城了。但是參與這件事情的還有很多人,這個事情剛一發生的時候,這些參與謀逆的人都爭著要自殺,貫高把他們罵了一頓,說你們現在想自殺,覺得自己很仗義,你們想過沒有,如果你們自殺了,誰能替趙王洗清這個冤枉呢?只有你們活著,才能給趙王洗清這個冤枉,而且劉邦當時下了一個命令,只准押這兩個首犯去,其他的人誰要敢跟著去一律要就地處決,結果參與這件事情的十幾個人,全部把頭髮剃光,脖子上戴了一個鐵圈,這就意味著自己是一個囚犯家奴,以家奴的身份,跟著兩輛囚車進京。進京以後,趙王張敖被關押起來,主審的,主要是審貫高,要從貫高嘴裡面撬出真相。這個廷尉就審貫高,廷尉是當時的九卿之一,相當於我們現在最高法院的院長,廷尉親審這個案子,因為這個案子特別重大,對貫高是使遍了酷刑,酷刑最後使到什麼程度,一個是鞭打,一個是針扎,最後行使到什麼程度呢?貫高的渾身,就找不到一塊好的皮可以針扎了。你可以想像,貫高受了多少酷刑,但是,貫高至死不改口,說這件事就是我為首的十幾個人乾的,和趙王毫無,一口咬定,這樣,廷尉就把這個事情最後彙報給劉邦。劉邦一聽,第一個反應,對貫高的評價,壯士。然後說,這樣吧,看誰和貫高的私交比較好,找一個和他私交比較好的人,和他私下去談談,這樣就找到一個人,叫泄公,排泄的泄,泄公,這個泄公什麼人我們今天不知道,這個泄公跟貫高,他們是好朋友,兩個人去見面了,貫高是用擔架抬過來見泄公的,見面以後,泄公先跟他敘了一番舊,老朋友見面,泄公也很難受,見了面以後就問,你給我說說吧,到底是個怎麼回事,趙王參與沒有參與這件事情?貫高說,你還不相信我嗎?謀逆罪是三族罪啊,父族,母族,妻族要一塊兒被殺,現在我父母,全家的人都被綁著了,隨時跟我一塊兒要殺,我何必拿我全家人去換一個趙王的命呢?趙王確實和這件事情沒有關係。這一說,泄公也相信了。泄公回去就把這個話彙報給列棒,劉邦一聽,既然是如此的話,劉邦當即就做了兩個決定。第一,放了這個張敖,放了張敖以後,又去赦免貫高。劉邦派了人,到監獄中間去,去看望貫高,告訴他這個事情弄清楚了,趙王放了,一聽說趙王放了,貫高是哈哈大笑,非常高興,他說,我之所以咬著牙活到今天,我就是為了想洗清趙王身上的不白之冤,如今,趙王這個冤枉洗清楚了,我的任務就完成了。然後,使臣又傳達了意見,說皇上很看重你,認為你是一位壯士,是義士,所以,皇上還想重用你。貫高又一次哈哈大笑,說重用我,我謝謝皇上,但是我不能去擔任這個職務,我曾經策划過刺殺皇上的謀逆這件事情,我有什麼臉面再去面對皇上呢?所以,貫高說完以後,貫高就在監獄中間,把自己的頸動脈給切斷,自殺了。貫高死了以後,京城中間的人,都知道這件事情,傳得很廣,而且,後來劉邦把跟隨貫高一塊兒來那十幾個家奴,全部都用成太守、刺史一類的官,所以,劉邦在用人上,還是有他的獨到之處的。我們前面講了這麼多,這不是和劉邦那個皇子沒有關係嗎?下面我們就可以說了,在貫高謀逆這個事件中,牽扯到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是趙王,就是還沒有被免職以前,趙王張敖一個美人,在劉邦高祖八年第二次到趙國去的時候,作為女婿的張敖,就把自己的這個宮中的嬪妃美人,獻給了他的岳父,就是皇上,獻給了劉邦。劉邦和她親熱了一次,連一夜情也沒有達到,他沒有住啊,因為當天晚上,他一聽說是柏人縣,他不敢住,就走了,結果這個美人,就因為這一次接觸,懷孕了。到高祖九年,貫高謀逆的事發以後,趙王張敖和貫高是被押解到京城了,其他王宮中間的人,全部關進監獄,但是就這位懷孕的美人,向獄卒報告,說你們不能關我,我懷著有皇子,獄卒們不敢怠慢,就把這個事情立即上報給劉邦了。劉邦當時正在氣頭上,劉邦最生氣的是自己的女婿來謀殺自己,他這個是最不能忍受的,當然這個是一場誤會,所以劉邦一怒之下,什麼美人不美人,不予理財。然後,懷孕的這個美人,又通過關係找到呂后,這下子更糟了,呂后還正鬧著呢,現在又來一個美人,又生一個皇子,皇子越多,對呂后的威脅越大,所以,呂后出於嫉妒,就不跟劉邦說。這個美人還不死心,第三次託人,找到了呂后的一個幸臣,叫審食其,跟審食其說,結果,審食其去說了,但是審食其這個工作做得很不得力,他去說,但是沒有賣十分力氣去說,所以這個事就沒有做成,這個美人就懷著孕,一直被關在監獄裡,一直到最後生下來的,就是劉邦的第七個兒子,劉長。生下劉長以後,這個美人就自殺了,所以,劉長生下來就沒有母親,當然這已經過了好幾個月了,然後,把這個事情再報給劉邦,劉邦這時候氣也消了,又聽說得了個兒子,他感覺很對不起這個美人,就後葬了劉長的母親,然後把劉長接回來,剛生來的孩子怎麼辦呢?就交給呂后撫養。所以,劉邦的第七個兒子,淮南王劉長,他從小是跟著呂后長大的,呂后把這個兒子帶大了,她跟這個兒子倒是挺有感情的,所以,在呂后最後瘋狂的高後七年,她沒有殺的,惟一的一個皇子,就是淮南王劉長。所以,到這兒為止,到高後七年,剩下兩個皇子,一個靠政治智慧活下來的是劉恆,再一個是靠著這特殊經歷,命特別硬,特別大的淮南王劉長,他們兩個人活下來了,呂后在瘋狂的一年中間,迫害了這麼多皇子皇孫,除了我們剛才介紹了有一個共性的原因,就是他們娶了一個姓呂的妻子,都是不滿意,因為家庭不和導致被殺,除了這些原因以外,其實呂后在高後七年大殺皇子,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她還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是什麼?請看下集,大封諸呂。謝謝大家!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第8講  大封諸呂

第8講  大封諸呂

呂后殘殺了戚夫人,可以說是她的氣出了,而且是出足了,出夠了,但是,非常意外的是,呂后在殘殺戚夫人的過程中間,意外地導致她的兒子早夭了,因為惠帝受不了他母親這種虐殺戚夫人的行為,惠帝的早夭,對呂后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我記得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多子的皇帝,他有20多個兒子,其中,長子朱標是他立的太子,朱標立為太子以後,朱元璋有一次和他有很有趣的一段談話。朱元璋拿了一個長滿荊棘的樹枝,遞給朱標,朱標就不敢接,長滿荊棘的枝子,你手一摸的話,肯定就要刺破手,所以,朱元璋就跟他說,你不敢接,是因為這個荊棘上長滿了刺,假如我把這個刺一個一個地剔掉,你敢接不敢接?朱標就笑了,那我就敢接了。所以,朱元璋開國以後殺了很多功臣,他殺功臣那個做法,其實就是在他和兒子的對話中間所說的剔刺,他要把開國功臣成為他兒子繼位的障礙,這個刺,一個一個全部剔掉。呂后的情況和他類似,呂后殺韓信,殺彭越,話沒有那樣講,實際上,呂后做的就是跟朱元璋的做法一樣,想把荊棘上的刺拔掉,讓惠帝繼位。惠帝倒是繼了位了,但是惠帝受不了他母親這種嚴重的違反人道的行為,所以,惠帝早折了。所以,惠帝的死,應當說對呂后打擊很大,惠帝是她生命的延續,是她繼續執政的希望所在,惠帝的去世,對呂后來說,應當呂后感到非常悲痛,這是她惟一的獨子,就這一個兒子,但是,在為惠帝發喪的時候,呂后竟然哭而不泣,泣就是淚,只哭不流淚,這是非常反常的。惠帝死了以後,呂后是哭而不泣,這個事情被張良的兒子發現了,張良的兒子叫張辟強,這時候只有15歲,當然張良已經死了,張良在惠帝初年就死了,等到惠帝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已經在皇宮中做官了,他的兒子就發現,呂后是哭而不泣,然後他就跟陳平講了一番話,他說,你知道太后為不哭而不泣嗎?陳平說,不知道啊,張辟強就說了,他說,我認為太后是因為帝無壯子,惠帝死了以後,她沒有年長的兒子,太后又非常畏懼你們這些大臣,所以,她哭而不泣,我建議你們怎麼辦呢?一,是讓太后的幾個侄子,呂后有幾個很貼心的侄子,像呂台、呂產、呂祿,讓這些人,去掌管京城的軍隊,當時漢代京城的軍隊就是南北二軍,掌管京城的軍隊,再一個,是讓諸呂,就是呂氏家族的人到宮中去掌權,這樣,太后才放心,你們才能避免這場災難。張良這個兒子怎麼那麼聰明啊?才15歲,他把呂后的心思猜對了。但是,張辟強這個話,這個主意,出得是有問題的,這個主意,實際上是讓陳平作為宰相,讓他提議,把漢朝的軍權,交給呂氏家族中間去。陳平怎麼想?陳平竟然是同意了,陳平馬上就向太后報告,要求讓太后的侄子去執掌南北二軍。這個南北二軍我們稍做一點說明,南軍是駐紮在京城南方的軍隊,南邊的,城南的,北軍駐紮在城北的,這南北二軍屬於國防軍,他們的任務,就是保衛京城的,所以,誰掌管了南北二軍,誰就等於控制了整個京城,也就控制了整個朝政。本來這個南北二軍都歸太尉周勃總管,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啊,所以,陳平就把這個意見,告訴了呂后,呂后就欣然同意了,既然大臣們提出來了,正是她心裡所想的,她就同意了。掌管了南北二軍以後,呂后再哭兒子的時候,淚也下來了,這淚下來了。但是,陳平這個做法,遭到了後人一致的反對,這個做法,實際上它的要害在於謀身不謀國,安呂不安劉,他是為自身考慮,讓太后知道他很信任陳平,陳平主動為呂后來考慮,當然呂后很信任他,但是,對他自身是好的,但是對漢朝來說,軍權從此失去了,落到了呂氏外戚派的手中,所以這叫謀身不謀國,安呂不安劉,所以這樣一來,軍權就落到呂后手裡面去了。呂后在惠帝在世的時候,呂后並不急於去抓軍權地當時她就不管,當時惠帝是皇帝,軍權是在大臣周勃的手裡,她並沒有急於去抓,但是,惠帝一死,她急於把君權控制在她們呂氏家族手中。果然,在掌握了軍權,安排了惠帝的喪事以後,呂后緊跟著行動就來了。她想做的事情就是封諸呂為王,主要是她的幾個侄子,她想封他們為王,因為她首先抓了君權,她放心了,所以她可以封王了。她封王這件事情,她首先和當時的丞相在一塊兒商量。當時的丞相有兩個,右丞相是王陵,左丞相是陳平,她和丞相商量這件事情,包括太尉在一起商量這件事情。結果,右丞相王陵,第一個表示反對,王陵打出來的旗號,就是劉邦的白馬盟誓,王陵說,高祖曾經和大臣們刑白馬,殺了一匹白馬,用白馬的血塗在口上,表示信守這個諾言,刑這個白馬盟誓的時候,其中核心的一句話,就是非劉不王,就是不是姓劉的不能封王,這句話,王陵就撂出來了,今天你要封呂氏為王,這不符合當年高祖皇帝的白馬盟約,右丞相反對,呂后碰了一鼻子灰,轉過來問左丞相,然後問太尉,這左丞相陳平,跟太尉周勃,他們兩個人話就不是這樣說了。他們兩個人這樣回答,當高皇帝打下天下,分封他的劉姓的王子為王,現在,是太后主掌天下,封呂氏為王,這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的,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呂氏一聽,心裡非常高興,因為,她知道,陳平跟周勃贊成他的意見,惟一反對的就是右丞相王陵,下罷朝以後,王陵就逮著陳平跟周勃責問了一番,說當年白馬盟誓的時候,你們倆都在場,為什麼你們今天不監守高皇帝當初的盟約,陳平就笑了笑,回答,說,今天在朝堂之上,當面頂撞太后,我們確實不如你,但是,反過來,將來安定劉氏天下的,你也不如我們。這個話,我覺得它是一個很強詞奪理的狡辯,因為,陳平跟周勃這時候毫無思想準備,毫無計劃在呂后,這個今後的歷史怎麼發展,怎麼保證劉姓的江山,他是毫無準備的,不過是為今天屈從呂后的這個意志,做了一點開拓,這裡面王陵倒是很堅持自己的意見,因為王陵這個人,他和劉邦是同鄉,他是沛縣人,而且,王陵這個人當年在沛縣,就是沛縣的一個豪強,年齡比劉邦還長,劉邦當年對王陵就像對兄長一樣,侍奉王陵,劉邦起兵以後王陵也起兵了,後來在南陽,我們進項羽滎陽會戰的時候,曾經講過在南陽,有一次劉邦跟項羽作戰,這個時候,王陵歸順了劉邦。所以,項羽就把王陵的母親抓起來了,抓了王陵的母親,逼著王陵的母親寫降書,叫她的兒子投降,歸順項羽,然後,王陵就派了一個使者來了,王陵的母親見到使者以後說,你告訴我兒子,漢王是一個忠厚長者,一定要叫我的兒子,好好地輔佐漢王,我不會拖累我的兒子,說完以後,王陵的母親就自殺了。王陵的母親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忠心耿耿地跟著劉邦,當年就自殺了,所以,王陵這個人他很耿直,他母親教給他忠於劉邦,他也確實是如此。所以,劉邦病故以後,呂后想改變非劉不王的白馬盟誓的時候,王陵是堅決不同意,當然,王陵的反抗沒有什麼作用,因為呂后掌著權,過了沒幾天,呂后就想了一個辦法,說這個時候,因為惠帝死了以後,呂后就在惠帝的後宮的兒子中間,找了一個小皇帝,歷史上叫前少帝,立了前少帝以後,她就說,前少帝很年幼,就讓王陵去做前少帝的太傅,就去輔佐他,名義上你去做皇帝的太傅,實際上是讓他把右丞相的權交出來,當然王陵知道這是怎麼回事,王陵很生氣,乾脆就請病假,不上班了。幾年以後,王陵就死了。王陵想阻擋呂后的封呂姓為王沒有成功,但是,王陵的抗爭是絕對有價值的,王陵的抗爭,讓呂后看到了,第一,是看到了劉邦的非劉不王的這個盟約,當時在朝中大臣之中,是非常有影響的,王陵可以丟官,絕不能背棄當年的盟約,這一股力量,對於呂后,是個強有力的約束,這是呂后她之所以一直不敢走得太遠,大臣的抗議,起了作用,當時的功臣派對她的約束,王陵就是一個代表。在這一點上,王陵儘管他的抗爭失敗,但是它體現了一種道義的力量。除了表現功臣派堅守白馬盟誓以後,第二是代表了一種道義的力量,所以,呂后不敢輕舉妄為。這樣一來,呂后在惠帝死了以後,首先是奪取了軍權,然後,又排除了她在封諸呂為王上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右丞相王陵,然後,把她認為效忠於她的陳平,由左丞相升為右丞相,然後,騰出來左丞相的位置,她任命了她的信臣,也就是她非常親信的審食其,這個時候,審食其開始進入宰相的行列。她認為各項工作都準備齊了,所以,呂后就開始謀取封王的路了。那麼,奪取了軍權,掃除了障礙,呂后敢不敢一下子封呂后為王呢?我們看呂后她的動作。呂后在掌握了君權,排除了王陵之後,還不敢輕舉妄動,她第一步做的,就是封了她的一個哥哥,她的長兄,呂澤,這個人早就死了,她的哥哥在高祖八年就死了,死的時候是個侯,而且,呂后這個哥哥確實立過軍功,被劉邦封為侯,在高祖八年去世了,然後,到了呂后的元年,她追封他為悼武王,追封了一個死去的呂氏的王。這個做法,是叫投石問路,就是她先封一個死人,我看看朝中大臣有何反應,當然,朝中大臣也不傻,呂后掌了那麼大的權,王陵抗爭,王陵就被撤職了,免了,明升暗降了,那麼你現在封的是一個死人,對劉氏江山並沒有什麼更大的危害,大臣們沒有做什麼反應。但呂后這一步,實際上是在破壞白馬盟誓,白馬盟誓最關鍵的是四個字,非劉不王。你現在封了一個呂澤為王,這已經是破壞了非劉為王了,這是第一步,投石問路。第二步,她封了自己的女婿,張敖為魯王。封她的女婿,她的女婿那也是劉邦的女婿啊,這個大家也沒有什麼意見,張敖也沒有多大的本事,也沒有多大的能量,你封了就封了,但是它的意義和封她哥哥一樣,這是封了第二個非劉姓的王,先封了她各個呂澤,又封了她的女婿張敖,封了兩個非劉姓的王,大臣們實際上是不滿的,但是這個不滿,並沒有爆發出來,她下面,還不敢一步到位,她下面採取的辦法,籠絡。因為當時朝中,除了呂姓一派以外,還有勢力非常強大的兩派,一派是功臣派,一派是皇族派,這兩派都需要安撫,所以,她連續封了幾個功臣,封了幾個功臣為侯,這是安撫了功臣派。然後,她封了皇族派,這皇族派中間有一個很關鍵的人,我們要提到他,這個人叫劉章,這個人被呂后封為朱虛侯,朱虛侯劉章,劉章是誰啊?劉章是劉邦的長子,齊王劉肥的兒子,他是劉邦的孫子,在劉備的孫子輩中間,齊王劉肥的三個兒子都很優秀,所以,齊王這一支,在劉邦他的後代中間,是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她封他做朱虛侯,而且,把他從齊地,調到京城來,在皇宮做官,叫他入宿宮中,表示對他的信任,實際上是籠絡。呂后還採取了一個措施,就是把他侄子,呂祿的女兒,許給了劉章做妻子,這劉章也娶了一個姓呂的老婆,我們前面講的趙王,都是娶了姓呂的老婆,最後都遭了殃,不過,劉章可不是個一般的人物,我們後面還要多次提到這個人物,包括呂祿的女兒,到了劉章那兒做老婆,她興不起浪來,因為劉章這個人很強,這是安撫了皇族派。安撫了功臣派,安撫了皇族派,都完成了,呂后就開始逐步地封諸呂為王了。她首先是在呂后元年,封了一個呂王,就是她的侄子呂台,作為呂王,不過她這個侄子呢?很沒有福氣,封了呂王的當年11月就死了,剛封王就死了,他一死就讓他的兒子繼位了,但是他這個兒子很不爭氣,在呂王的位置上,做了很多歹事,而且她封她這個侄子呂台做呂王的時候,他這個封地在什麼地方呢?封地是在齊國,大家知道,齊國在它第一任齊王是劉肥,當時齊國非常大,72座城池,六個郡,但這個但這個時候六個郡已經少了一個城陽郡,城陽郡叫劉肥萬般無奈地獻給了他那個小媽,魯元太后,獻了一個郡,少了一個。然後,她封呂台為呂王的時候,又從齊國王了一個郡,濟南郡,把濟南郡也挖出去了,封給呂台,呂台死了以後,他的兒子繼位,兒子很不整齊,為非作歹,最後呂后也覺得太不像話了,太給呂家丟人了,到呂后六年,她就把他廢了,她立了她的另一個侄子,呂產,這個是個很重要的人物。在呂氏宗族中間,呂產是個重要級的人物,她封他為呂王。但是這個呂王沒有做幾年,第二年,她就給他調了個位置,調到哪呢?調到梁國去做梁王了,原來這個梁王可不是姓呂,姓劉,梁王是劉恢,這個梁王劉恢,他是被呂后召到趙地,是高後七年的二月,召到趙地,到6月就自殺的把梁王的位置,一騰出來,就給了呂產,呂產就做了梁王。等到劉友、劉恢、加上前面的劉如意,三任趙王都死了以後,是那個右丞相陳平,他向呂后建議,說三任趙王都去世了,目前,侯爵中間,功勞最大的,地位最尊貴的是太后的另一個侄子,呂祿,他要求把呂祿改封為趙王。所以,高後七年,呂后封了兩個呂姓王,一個是梁王呂產,一個是趙王呂祿。而且這一年我們在前面講過,這一年燕王也死了,燕王的兒子被呂后殺了,到了第二年,高後八年,呂后又封了她的侄孫子,呂通去繼任燕王,這樣呂姓就有了三個王。有了梁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封了三個呂姓王,所以,呂后的這種做法,呂后在惠帝執政期間表現得還不十分惡劣,而是在惠帝去世以後,她的很多做法,激起了功臣派、元老派強對的反抗和不滿,呂后這樣做,而且,她這個封王,都是把姓劉的王給整死,封一個姓呂的,再整死一個姓劉的,又封一個姓呂的。恰恰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這是一次酒宴,呂后召集了當時朝中的大臣,當然除了功臣以外,有很多呂姓的王族的人參加,然後,她就指令讓朱虛侯劉章做酒司令,就是在整個酒宴上,你來支持這個酒宴。所以,這個朱虛侯劉章,一被呂后封為酒司令,他就說,我是將門之種,竟然叫我做酒司令,那我向太后提一個要求,整個酒宴,請你允許我按軍法行事。這個時候,劉章多大呢?20歲。他是齊王劉肥的第二個兒子,劉章的孫子,20歲,血氣方剛,朱虛侯他就主持了這個酒宴。在酒宴的進行過程中,朱虛侯劉章,又是敬酒,又是唱歌,還跳舞,這個劉姓的王族中間,大多數都繼承了劉邦的傳統,能歌善舞,唱完後,劉章就給呂后一個建議,他說,我給你講一講,種地,種莊稼的事。呂后一聽就笑了,要說種地,你爹可能還懂一點,你生下來,就生在一個王侯之家,你懂什麼種地?這個朱虛侯劉章說,我還真懂得。太后一聽,你就說說吧,這個朱虛侯劉章就唱了一首歌,這個歌很短,四句話。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這個歌的意思是說,種莊稼的時候,這個地要挖得深一點,苗要載得密一點,這個穊就是密,但是,等到莊稼長出來要定苗的時候,要拔掉很多苗,不能讓它太稠了,稠了長不好,要定苗的時候,就要除去一點,留下來一點,所以在定苗的時候,凡是不是我種的,我都要把它除掉,這個朱虛侯劉章這個歌,它是一個有很深含義的一首歌,他的意思什麼意思呢?要多生子弟,要多生兒子,分到各地去做王,不是我們姓劉家的,都要一個一個剔除掉。他是借著種地、定廟來講他們劉姓家族的事情,因為,朱虛侯劉章,他對當時皇族派的子弟受到迫害,他非常不滿,他是劉邦的孫子,可是他的三叔叔都死掉了,三各趙王,劉如意,劉友、劉恢,還有一個和他同輩的,就是燕王劉建的一個兒子也被除到了。所以,朱虛侯劉章是憋著一肚子火,他借著這個機會就唱這個歌,唱完以後,在座的人一聽都傻了,都知道朱虛侯唱這個歌什麼含義。這時候,呂后的反應卻是默然,呂后沒有處罰他,為什麼呂后沒有處罰劉章呢?我想,這裡邊恐怕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朱虛侯劉章娶的妻子是呂祿的女兒。呂祿這個時候,是呂后最倚重的兩個侄子之一,一個是呂產,一個是呂祿,是她非常器重的侄子,所以她沒有去處罰他,這個歌可以說明已經闖了大禍了。緊接著在這個酒宴上,又發生了一件事。酒喝的時間長了,有一個呂姓家族的人酒喝多了,喝醉了,就想逃席,想跑,劉章一看,一個姓呂的要跑,劉章就跑上去,拔出配劍,一劍把那個姓呂的給殺了。殺完以後,他找呂后來報告,說有一個人,太后讓我做酒司令,而且允許我按軍法行事,今天在酒宴上,竟然有一個人不遵守酒宴的規定,我按軍法把他殺了。這一說,所有在座的人全部呆了。呂后也傻了。但是,呂后不能夠處罰劉章,劉章已經向你聲明過了,按軍法從事,你答應了,而且,這個酒司令是你封的,你封他做桌長,他行使的是他桌長的權力,按照軍法,殺了不遵守酒令的人,你怎麼處罰他?所以,這一次酒宴以後,可以說是皇族派大出了一口惡氣,功臣派對劉章,朱虛侯劉章是另眼相看,呂氏外戚派,看見劉章以後,心裡都發怵,這個朱虛侯看來不是一個等閑之輩,他能在這種情況下,而且明目張胆地竟然殺了一個姓呂的,可見,這個朱虛侯,他在整個酒宴上,他唱的歌也好,他殺了姓呂的也好,實際上,反映了呂后大封諸呂,引起來了皇族派的強烈不滿。所以,呂后她可以大封諸呂,她可以利用手裡的權力為所欲為,但是,她不能夠壓抑住功臣派和皇族派內心的憤怒,她種下了這麼一個日後的禍根。當然這個時候,呂后仍然是大權在握,誰也無可奈何她,可能說,在整個朝中,誰也無法制約呂后,那麼可以說在整個漢朝的版圖之內,呂后是惟我獨尊,惟我獨大的了。但是,呂后她可能會面臨一些其他的情況,比如說,她面臨的北方有匈奴,她怎麼處理和匈奴的這些關係呢?她再處理和匈奴的關係的時候,她能夠像她今天在處理漢朝天下一樣,那麼蠻橫,專斷嗎?請看下集,和親匈奴。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第9講  和親匈奴

第9講  和親匈奴

惠帝六年,志滿意得的呂后,突然接到匈奴單于的一封信,這封信寫得很不客氣,公然提出來,說呂后,你現在是死了丈夫,寡居,我也沒有老婆,我信和你結為百年之好,呂后在朝中,是說一不二的人,竟然接到了這麼一封言詞粗魯的求愛書,呂后是勃然大怒,就召集她的大臣們商量,參加最高會議的有陳平,當時是丞相,有大將軍樊噲一幫人在一塊兒商量,呂后在大怒之下,就決定,兩點,第一,殺了使者;第二,出兵。呂后要說出兵,誰敢反抗?朝中大臣是一邊倒,都是支持呂后,堅決要打,說這小子太不地道,太無理,樊噲甚至於說,給我十萬精兵,我可以橫行匈奴,把他整個給他打敗。那麼在朝中,一片喊打聲中,呂后會做出一個什麼決定呢?她真的敢出兵打仗嗎?那麼這一個寫,這一封求愛信的匈奴的單于,他是誰?他怎麼敢這麼無理地對待大漢的皇太后呢?我們先介紹一下這個單于。匈奴本來是我們漢民族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它存在的時間很長,在先秦時代就有了,在秦朝的時候,在秦朝最鼎盛的時期,大家知道,秦始皇修了萬里長城,主要是抵禦匈奴南下,當時匈奴的單于叫頭曼,頭曼單于,這個單于就是它國君的稱號,匈奴這個頭曼單于,他立了一個太子,這個太子立過以後,他發生了跟劉邦易太子很類似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個頭曼單于,後來又喜歡上了一個年輕的皇后,不過匈奴的皇后不叫皇后,叫閼氏,喜歡上一個閼氏,而且一個匈奴的單于,他有好多的閼氏,不是一個閼氏,這個跟漢朝的君主很類似。他喜歡上了一個年輕的閼氏,這個閼氏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就想立他所心愛的這個閼氏的小兒子,作為太子,取代原來立的太子。但是這件事要做,總得有個借口吧,找個什麼借口呢?想來想去想不出來,後來,這個頭曼單于就採取了一個做法,在匈奴的西邊,有一個他固有的敵人,叫月氏,也是少數民族,叫月氏,匈奴跟月氏兩家是世仇,所以,頭曼單于,就把他想廢掉的太子,送到月氏國去做人質,送去以後,這個頭曼單于當然沒有懷好心,他就帶兵攻打月氏,這一打月氏,月氏肯定就惱火了,要殺這個人質。頭曼單于想借月氏人之手,殺掉他的太子,結果他這個太子,非常機靈,既然在月氏國要殺他的時候,他竟然偷了一匹寶馬,千里迢迢逃了出來,回到頭曼單于的身邊來,這在匈奴簡直是一個傳奇,是一個神話,所以,頭曼單于一看這個樣子,不再說廢太子的事情了,就覺得他這個兒子很了不得,就給了他這個太子一萬騎兵,讓他帶領,他這個太子帶了一萬騎兵,什麼也沒說,就訓練他這一萬騎兵,他怎麼訓練呢?他發明了一種箭,這個箭史書上叫鳴鏑,按我們今天的說法,就是帶響的箭,一射出去,它上面有小哨,一射出去,在風速之下,這個哨就帶這個音,射出去是一個帶響的箭,他就跟他手下的人說,我的鳴鏑發向任何目標,你們都得跟著這個鳴鏑的方向去射,我射什麼你射什麼,不得有誤,誰如果不聽令,一律斬首。然後,他反覆地強調交代。後來在一次打獵的時候,他這個太子,就沖著一個野獸,射了一直響箭,那些機靈的都射了,有些反應比較慢的,沒有射的這個太子把沒有射箭的這些士兵全殺了,這是第一次。第二次,又是在冷不丁之中,這個太子,突然拔出自己的箭,拔出鳴鏑,射他自己的一匹寶馬,這個箭一出手,有一些人跟著也射了,但是有一些人,多了一個心眼,說是不是太子瘋了,射自己的寶馬?就猶豫了一下沒有射,這個太子把沒有射的人又殺了,這是第二次。第三次,他冷不丁地把箭拔出來,射向他的愛妻,射他最心愛的妻子,結果他手下大多數人把這個箭射過去一下子把他妻子射死了,像刺蝟一樣。有一部分人下不了手,覺得這個太子是不是這一次射錯了,怎麼能射自己的老婆呢?沒有射,他把沒有射的人又殺了,這是第三次。第四次,他跟著他的父親,頭曼單于打獵的時候,頭曼單于的馬出來了,他突然之間把箭拔出來,射頭曼善於的寶馬,結果他手下絕大多數人跟著射,把那個馬給射死了,還有少數人猶豫了,這是大單于的馬,那是不能射的,沒有跟著射的人,又被太子殺掉了。到這個時候,他覺得他的騎兵訓練成功了。所以,他就趁著一次打獵的時候,他突然拔出一直鳴鏑,射向他的親生父親,頭曼單于,他手下的一萬騎兵,跟著是萬箭齊發,把他爹給做了。這一下子,這個匈奴單于,頭曼單于被殺了,用這種方法殺了,殺了單于以後,他自封為大單于,這叫殺父自立,這個在匈奴的發展史上,這是第一次,這個人,就是在匈奴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單于,叫冒頓單于。這兩個字千萬不要讀錯,冒,很容易讀成冒犯的冒,這個頓很容易讀成停頓的頓,冒頓單于,這就是給呂后寫那封求愛書的單于。你想信,這個匈奴的單于,是殺其父,是欺其母,就是殺了他父親以後,他把他父親的那一些愛妾,那些胭脂,比較年輕的都娶為自己的妻子,殺其父,娶其父,所以他給呂后寫這封信,應該說是太正常了。但是,作為呂后來說,她受不了啊,所以,呂后她受不了,這個單于就是這麼一個人物,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冒頓單于。冒頓單于殺父自立以後,這個消息迅速地在大草原上傳開了,整個草原上都知道,冒頓單于是殺父自己立,所以,冒頓單于的一個鄰國,當時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叫東胡,這個國的國君,就很看不起冒頓,他就給冒頓寫了一封信,找他要頭曼單于的千里馬。頭曼單于是冒頓單于的父親,他已經被射死了,他的千里馬還在,要千里馬,然後,冒頓單于召集手下的人開會商議,說這個馬給不給,大臣們都主張不能給,這太欺負人了,公然要先皇的寶馬,不能給,冒頓單于決定,給,和鄰國相處,我們不能因為一匹馬,傷了和氣,給吧。這一給,東胡國的國君就覺得冒頓單于這個人好欺負。過了不久,寫了第二封信,這回不要寶馬了,要冒頓單于最心愛的閼氏,就是說,把你最喜歡的老婆給我送過來吧,我要你老婆。冒頓單于召集大臣們商議,大臣們一聽,火冒三丈,這個不能允許的,竟然把國君的皇后要走,這個不能允許,都主張打,冒頓單于說,算了算了,和鄰國相處,怎麼因為一個女人傷了和氣呢?他要要,給他。把他最心愛的閼氏就送給了東胡國,這是第二次。所以,東胡國的國君就更看不起冒頓了。到了第三次,又來信了,要匈奴跟東胡兩國之間有一個幾千里地的大戈壁,這個大戈壁沒有人煙,面積很大,有幾千里,是兩國中間的一個中間地帶,要這塊地。然後,冒頓單于又召集大臣們商議,由於前兩次的經驗,所以大臣們明顯地分為兩派,一派說,不能給,再一再二不能再三,這太欺負人了,有的說,一片不毛之地,我們又占不了,給他又有何妨?何況,先皇的千里馬給了,咱們大單于的老婆也給了,何必吝嗇這一塊地呢?兩派一爭論,最後,冒頓單于做了一個決定,說,土地是國之根本,什麼都能給,就是土地不能給,而且下令,把所有主張把土地給東胡國的這些大臣,全部處死,然後,下令整個匈奴的部落,凡是青壯年一律跟他出征,而且下了一道死命令,誰跑在後面,就處死誰。結果,冒頓帶領他匈奴的部落,千里奔襲,偷襲東胡,東胡國的國君倒真是沒有做準備,他覺得冒頓太好欺負了,要什麼給什麼,萬萬沒有料到,他還傾國出動來攻打他,措手不及,結果,東胡國是打了個大敗仗,東胡國的國君被殺,以前給的東西,全奪過來了,然後,把東胡的百姓俘虜過來,牲畜俘虜過來,整個東胡被吞併了,滅掉了,滅了東胡。滅了東湖以後,然後,冒頓帶領他的軍隊向西打,向西打敗了他多年以來和匈奴為敵的月氏,把月氏國也給滅掉了。然後,向南,把婁煩,把白羊這一些兩個比較小的匈奴部落也吞併了。可以說,冒頓是匈奴史上第一個統一整個匈奴的大單于,他的勢力發展得很大,他的勢力,北邊一直到今天的貝加爾湖這一帶,他是可以說在歐亞大陸史上,他是第一個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帝國的人。後來的成吉思汗實際上是沿著冒頓的路子繼續走下去了,冒頓在草原上,人們都知道,這麼一個傳奇人物,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匈奴統一了。而他統一匈奴的時候,這時候漢朝在幹什麼呢?漢朝正是劉邦、項羽在滎陽會戰,劉項兩家在滎陽會戰的時候,冒頓單于把整個草原統一了。統一以後,原來在秦朝強大的時候,曾經佔了匈奴很大一塊地,在冒頓單于統一下的空前強大的匈奴,會不會惦記上在匈奴南方的漢朝呢?大家知道,劉邦手下有兩個韓信,一個是幫他滅掉項羽的大功臣韓信,封齊王改封楚王,最後降為淮陰侯,被呂后所殺的韓信。另外一個韓信,被封為韓王的那個韓信,一開始是被劉邦封到哪去的呢?封到河南的陽翟,陽翟就是河南的禹縣後來劉邦就想把他遷了,這個封是在高祖五年封的,後來就想把他遷到北邊去,遷到山西晉陽,就是今天的太原,遷到哪兒去。但是,這個韓王信有一點自不量力,他主動提出來,進一步向北遷,他這一次北遷,遷到了馬邑,就是今天山西的大同,離內蒙就已經非常近了,遷到大同。結果這是漢五那把他遷過去,到了漢六年,高祖六年的時候,冒頓單于帶領他的軍隊,就開始和進駐馬邑韓王信的軍隊交火了,當然,韓王信打不過冒頓單于,當時,冒頓單于據史書記載,他能夠帶領的騎兵,有30萬到40萬之多,當時,稱之為控弦30萬,力量是很強的,所以,韓信打不過他,打不過他,韓信就向冒頓單于求和,這個事被劉邦知道了,劉邦一知道,嚴厲地責備了韓王信,韓王信害怕了,乾脆投降了匈奴。這一投降匈奴以後,他幫著匈奴的冒頓單于,向南打,佔了馬邑,佔了晉陽,就是佔了今天的太原,繼續向南打,劉邦不能容忍,那等於說是韓王信叛亂,而且是勾結匈奴叛亂,劉邦就在高祖七年出兵,去攻匈奴。這一次劉邦帶了多少軍隊?帶了32萬大軍,可以說,這是劉邦當時能夠帶領的全部的兵力。這一次冒頓單于對劉邦的做法跟對東胡的做法一樣。這個冒頓單于他採取的辦法是什麼辦法呢?要叫我來概括,是兩個字,示弱,就是故意表現得很弱,他對東胡就是這樣,然後,他對劉邦又是這,劉邦派了很多騎兵去做偵查,偵察兵回來報告,說看到的只有老弱的士兵,只有瘦弱的牛羊,沒有看到其他的,劉邦就很相信,覺得這個冒頓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給他吹得那麼神乎,所以,劉邦就拋開他的大部隊,帶領少數部隊,急行軍,向前走。結果,他的急行軍的部隊到達白登的時候,冒頓單于突然把他的40萬騎兵放出來,把劉邦團團圍住,劉邦被圍的部隊和後面的大部隊,完全聯繫不上,糧草、飲水、什麼供應都斷了,可以說,劉邦這時候被困在白登七天,是非常難熬的七天,劉邦簡直想不出來任何的辦法來突圍,最後還是用了一個陳平的計謀,陳平的計謀是什麼?史記也沒有,漢書也沒有寫,倒是後來漢代有人寫書的時候,把這個計謀給披露出來了。說這個計謀實際上是什麼計呢?是劉邦派人,帶著貴重的禮品,趁著黑夜,潛入匈奴的大營,面見匈奴冒頓單于最寵愛的閼氏,送上厚禮,而且告訴她,說,漢王劉邦被圍了,現在沒有辦法,在這兒等著,正在從國內,向前方運絕代美女,很快就要運過來了,一旦那個絕對美女運到,獻給大單于,你就完了,你倒不如早一點勸他退兵,你倒能保住你的位置,這個閼氏接受了那麼多漢朝里無,她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禮物,又聽說漢王去國中選絕代美人來了,她也害怕,就趕快給單于吹枕頭風,就勸他,漢朝的國土都在南邊,我們是靠放牧的游牧民族,你佔了他的地,你也不能住,我們還得回到草原上去,他們不是草原,我們占他的地也沒有用,單于倒是聽進去了一點。剛好這時候還有一件事,就是冒頓單于這一次進兵,他是和韓王信兩個人約好,韓王新和他裡應外合,但是,韓王信的部下一直遲遲沒有來,所以,冒頓單于起了疑心了,覺得這個韓王信是不是有詐,是不是跟劉邦勾結起來要騙我?加上他閼氏一說,他就答應了,他就讓他的40萬大軍,讓開了一個角,這個劉邦這次出來是很狼狽的,他少數部隊出來的時候,士兵們一個一個拉滿弓,但是不射,兩邊是拉滿弓的士兵,劉邦走在中間,然後,是緩步慢慢地走,他唯恐人家把他合圍,就這樣,算勉勉強強給逃出來和後面的大部隊合在一起了,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白登之圍,這一仗,劉邦算是領教了匈奴騎兵的厲害,是靠了枕頭風,颳了幾陣,才算是逃出來。但這不是長遠之際,枕頭風能刮多長時間?萬一這個風停了你怎麼辦?你總得有一個長遠之計,怎麼來對付北方這個強大的匈奴?劉邦在這種情況下,就向他手下一個人問計,說我到底怎麼辦?這個人就給他出主意了,他說匈奴這個民族,我們現在不能和他打,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的士兵,已經相當疲勞了,反秦打了三年,楚漢戰爭打了四年,然後是接二連三的平叛,我們的士兵疲勞,無法和他硬拼,要叫我來想只有一個辦法,就看陛下同意不同意,劉邦當時已經萬般無奈了,聽說你還有個辦法,你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第10講  蕩平諸呂

第10講  蕩平諸呂

那麼我們先從呂后之死來說起。呂后之死,是從高後八年的三月,這個月,呂后專門去做了一次祭祀,這次祭祀活動的目的很清楚,就是消災,結果在祭祀完回來的途中,發現了一個,恍恍惚惚看見了一隻蒼狗,這個蒼狗是什麼東西呢?就是當時人們也弄不清楚,說是一種神物,撞了一下呂后的腋下,就不不見了,她馬上感到腋下疼,回去以後,到宮中一占卜,算了一卦,說是趙王劉如意在作祟,從此以後,呂后這個腋下,就得了病。我徵求過很多專家的意見,我就問,呂后這個腋下撞了一下,這算什麼病?醫生們都答不出來,但是,《漢書·五行志》確實記載,從此以後,呂后就落下了病根,這是三月。到了七月,她的病已經非常重了,呂后已經知道,她的大限將至,生命走到頭了,所以呂后就把她的侄子,她最親信的兩個侄子,雙呂,一個是大將軍呂祿,一個是相國呂產召到跟前來,讓這兩個人交代後事,她讓大將軍呂祿掌管北軍,讓相國呂產掌管南軍,把南北二軍全掌握住了。我們上一集講過,南北二軍是保衛京城的兩支國防軍,所謂國防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野戰軍,它是控制整個京城的部隊,誰掌握了南北二軍,京城所有的文武百官的生命,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呂后這個計謀不能說是不周密,而且她臨死之前,還跟她兩個侄子特意有一個交代,她說,高皇帝臨死之前,有一個白馬之約,叫非劉不王,我封了你們做王,大臣不服,所以,我死以後,你們兩個千萬不要為我去送喪,以免為人所制。這個呂后,我們在和親匈奴的時候講過呂后,她確有一個政治家的眼光跟氣度,她受了匈奴冒頓單于那麼一場侮辱,而且,頂撞她的人,又是項羽的部將季布,她都接受了,說明這個人,在她兇殘暴虐的這一面,還有另一面,就是她具有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和氣度。所以,她安排後事可以說是非常嚴密。交代完了以後,這位執政了15年的皇太后就去世了。七月病故,八月,果然就出事了。呂后還是有些眼光的,八月份,突然間出現了一件驚天大事,齊王劉肥的兒子,劉襄在齊國首舉義旗,起兵了,這個劉襄舉兵,這在呂后死過以後,是驚天巨變,按我個人的看法,它的那個重要性,不亞於陳勝吳廣首舉義旗。你想想,呂后統治了15年,殺了那麼多人,而呂后剛剛死後一個月,她7月死,8月就舉兵,這個劉襄也夠大膽的。劉襄是劉肥的兒子,是劉邦的長孫,劉襄舉兵這倒也有一個背景。因為劉襄有兩個弟弟,他這兩個弟弟,一個就是我們上一集講過的呂后舉行酒宴,那個酒司令,朱虛侯劉章,那個20歲的劉章,那個劉章是很了不得的一個人,他能在酒宴上,親手殺了一個姓呂的人,而且,唱了一首歌,劉章看到呂后死了以後,他首先給他哥送了一封信,讓他哥起兵,而且,他兄弟兩個有一個合謀,一旦起兵成功,讓劉襄繼位做皇帝,有沒有可能性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時,劉邦的八個兒子,現在只剩下兩個了,一個是代王劉恆,就是呂后讓他從代地遷往趙地做趙王,他不去,這個人是靠政治智慧,避免了一個屠殺的王子,他在反呂的過程中間,沒有任何錶現;另一個就是我們在講皇子命運中間,特意提到那個貫高謀逆那個案件中間,那一個非常特殊的淮南王劉長,他是呂后養大的,所以,他也沒有動靜。所以我讀史記,我覺得,劉邦確實很英武,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但是,劉邦這八個兒子,窩囊廢居多。你看看他那個兒子,長子劉肥,受了那麼個窩囊氣,認了一個小媽,丟了一個郡,最後四年,窩窩囊囊死了;第二個嫡長子劉盈,漢惠帝,看了人彘嚇了一場病,七年以後死了;趙王劉如意,再往下,劉恢,劉友,還有燕王劉建,他這些兒子輩的人不知道是什麼緣故,我好像覺得遺傳不好,他那個兒子輩中間沒有什麼人,有才華,有膽力的人,他不像是斬蛇起義的那個漢高祖劉邦的兒子,但是,這個歷史很奇怪的是,好像是隔代遺傳,到了劉邦的孫子這一輩,了不得,特別是齊王劉肥,他的三個兒子都了不得,第一個舉兵起義的就是他的長子,繼位的齊王劉襄,他的次子就是做酒司令的朱虛侯劉章地他的第三個兒子,也在京城,我們很少提到他,他是配合他的二哥行動的,所以,劉邦這三個孫子是了不得,在除諸呂的過程中,是立了大功的人,所以,劉襄首先舉兵,這個舉兵,應當說是一件驚天巨變。我們可以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看。從主觀上來看,損失最大。齊國是損失最大的一個諸侯國,當年劉邦封諸侯王,封他的兒子做王的時候,劉肥是第一個封,而且,劉肥封的是齊王,齊地是六個郡,72個縣城,可是他這六個郡後來就丟了三個,先是認了一個媽,丟了一個城陽郡,到了高後二年,呂后封了她一個侄子,呂台做呂王的時候,又拿走了一個濟南郡,後來又封了一個琅琊王,又拿走一個琅琊郡,你想想齊王劉肥當年是最大的一個封國,他六個郡,幾年的光景,丟了三個,而且丟得很窩囊。所以,劉肥是窩囊死了,他的兒子可不是窩囊廢啊,這個氣他是受不了的,只是呂后在位,他們不敢,呂后一死,這個情況就變了,這是劉襄舉兵的第一個原因。因為,齊國的損失最大,所以,齊國首舉義旗,是理所應當的。再一個,就是齊國是劉邦諸子中間,人丁最旺的一支,你看其他那幾支,那個漢惠帝,他死了,只有六個後宮,沒有嫡子,劉如意死的時候才十來歲,還沒有成親,也沒有,所以,在劉邦的孫子輩中間,人丁最旺的就是齊王劉肥這一直,人丁興旺是了不得的事,弟兄三個人,抱成一個團,在齊地的是舉兵,在京城的是內應,哥仨擱到一塊兒,力量是很大的,人丁興旺,他有人啊,有人好辦事,這是第二個原因。但是這個齊王的舉兵,並不是那麼順利,劉襄舉兵並不是很順利,因為劉邦建漢以後,他有一整套嚴密的統治體制,他雖然封了諸侯王,但是,諸侯王都由中央政府任命了宰相,這個宰相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對中央政府負責,而且負責諸侯國的軍政大權,諸侯王沒有兵權,所以,劉襄舉兵這個事兒,劉襄和他舅舅在一塊兒商量,這個事剛一商量,就被齊國的宰相知道了,齊國的宰相是忠於呂后的中央政府,所以,他立即帶領軍隊把劉襄的王府給包圍了,這個時候情況非常緊急,他不但不能起兵,而且劉襄有生命之虞。恰恰就在這個時候,齊國有一個中尉,就是管京城治安的,我們也可以稱他為齊國的公安部長,這個中尉去找到齊國的丞相,說了,先說這個齊王劉襄,他這個舉兵沒有中央政府調軍的虎符,不合法,你包圍他是對的,我是負責治安的,不用您動手,交給我,我去把他滅了,這個齊國的丞相一聽,很有道理,他也就相信了這個中尉,就把軍權交給他。這個中尉拿到軍權以後,立即倒戈,把那個包圍王府的軍隊撤回來,一下把相府給包圍了,這一下子,相國大呼上當,來不及了,只好自殺。然後,劉襄這才得以舉兵成功。所以,劉襄這個舉兵,它中間有這麼一個曲折。但是這個曲折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明劉襄舉兵,去反呂這件事情,它是得到了齊國大多數人的支持的,否則這個中尉怎麼會去幫劉襄呢?因為劉襄這件事情,明擺做的是違法的事情,你沒有中央政府的政令,私自調兵,按呂氏政權看,這叫造反啊,但是,人心所向,他成功了。所以,劉襄一舉兵以後,他就立即發布,向天下發布詔書,這個詔書,他講的中心,講了幾條。第一,他說我齊王,是惠帝封的,是惠帝親自派張良封的,我是合法的,這是第一點;再一點,諸呂,擅立皇帝,擅廢皇帝,然後,殺皇子,封諸呂,這都是違法的行為;第三,現在的皇帝太年幼,需要大臣們來輔佐他;第四,最關鍵的一條,他提出一個口號,我這一次舉兵,不是為別的,我要專殺那些不應當封王而當王的人,他把他的目標定位定得很准,我就殺那個不該當王的人。所以,劉襄舉兵這件事立即引起了一個軒然大波。第一個反應,當然,這個時候,呂祿是上將軍,掌握北軍,呂產是相國,掌握南軍,但是這兩個人,誰都不敢離開京城,他倆守住京城都戰戰兢兢不敢出來,所以他只能派人領兵去出征。選來選去,選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劉邦手下的騎兵司令,最後帶領五千騎兵追殺的項羽的那個開國功臣灌嬰。把灌嬰給找到了。他為什麼選擇灌嬰呢?灌嬰本來是個賣布的,跟著劉邦起義以後,最後當騎兵司令,最後也封侯了,也立功了。灌嬰有一個很大的優勢,灌嬰是15歲跟劉邦打天下,屬於小兵,年齡很小,韓信在,彭越在,黥布在,這些老將在,灌嬰輪不著,灌嬰屬於小字輩,但是,灌嬰有一個大優勢,年齡小,他能熬啊,把韓信熬死了,彭越熬死了,黥布熬死了,都熬死了,數著他了。你算算劉邦那些開國大將,到呂后死的時候,都死光了,幾乎沒有人了,當年的小不點,現在成了開國功臣了,所以,灌嬰領兵。灌嬰帶兵這是一件大事情,這件大事情是因為劉襄舉兵,呂氏才不得不把重兵派給了灌嬰,他沒有人啊,呂氏家族是沒有人的,派給灌嬰,灌嬰是個什麼身份呢?灌嬰屬於元老功臣派,他跟呂氏不是一派,但是,呂氏為什麼用他呢?第一,灌嬰能打仗,他確實是一個能征慣戰的將軍,最後追殺項羽的就是灌嬰,能打,這個是很重要的,他有實地的作戰經驗;第二點,更重要的,是灌嬰在惠帝執政的七年,呂后稱制的八年,這15年中間,灌嬰是一點動靜都沒有,沒有一點動靜,就是你看不出來灌嬰有任何一點對呂后的不滿,所以,灌嬰這個人,倒還是挺有城府的一個人,他的立場那是毫無疑問,是功臣派的立場,但是,他沒有一點表現。就這一點,蒙住了他們,所以把這個權,交給了灌嬰。當然灌嬰拿到這個權是有多種因素的,我剛才講過的。灌嬰一拿到權,這可就好了,等於功臣派手裡有了兵權了,所以,灌嬰的軍隊,走到滎陽,這個滎陽我們大家非常熟悉了,滎陽會戰是在這兒打的,灌嬰帶軍隊又走到滎陽,因為滎陽是一個戰略要地,它是河南省豫東平原和豫西丘陵山脈的一個分界處,走到這兒,灌嬰就把軍隊停下來,不走了。灌嬰不走有他的考慮,灌嬰怎麼想呢?呂氏掌權這麼多來,為非作歹,危及劉姓江山,我要是打敗了齊王劉襄,那豈不是幫了呂氏的忙?我死活不能夠幫呂氏啊。所以,灌嬰到了滎陽以後,灌嬰鬧了一件事,臨陣倒戈,這一下子厲害了,他臨陣倒戈,第一,他不前進了,第二,他派人去給那個起兵的劉襄,兩個人聯合,劉襄代表的是皇族派,灌嬰代表的是功臣派,他倆的聯手,就意味著功臣派和皇族派,兩派聯手,共謀諸呂,這個是天下的大局,就基本上定了,因為這個灌嬰倒戈這件事情是了不得的事情,當然,促成灌嬰倒戈的首先是劉襄舉兵,劉襄不舉兵,你想想,呂祿、呂產,敢把軍隊給灌嬰嗎?不可能的。給他就是讓他去平定劉襄的,所以才給他,他拿到君權,他就倒戈,這就說明人心的背向。其實他倆原來並沒有串,串的是劉襄跟劉章,他兄弟倆串,沒有串到灌嬰那兒,灌嬰臨陣倒戈。灌嬰倒戈,劉襄舉兵,形成了函谷關以外,漢族派跟功臣派聯手滅呂的局面。但是,要真正地除掉呂氏集團的勢力,必須在京城把雙呂除掉,就是大將軍呂祿,掌管北軍的;相國呂產,掌管南軍的,如果你不把這兩個人拿掉,中央政府還在他們的手裡,所以,下面的問題就是怎麼樣來除掉雙慮,就是呂祿、呂產,怎麼能把他除掉。除雙呂,這雙呂之中第一個被選中的,當然雙劉襄舉兵、灌嬰倒戈以後,對京城的功臣派、皇族派,是個極大的鼓舞,對呂氏外戚派是個沉重的心理壓力,所以,在呂祿跟呂產中間,這時候就該顯出來兩個人了,一個是右丞相陳平,一個是太尉周勃,這兩個人,開始在一塊兒商議了。陳平原來是一個勁地討好呂后,一個勁地討好,他公然提出來要把君權交給雙呂,所以,陳平是個典型的政治投機商,他一看,呂后也死了,關外的功臣派跟皇族派聯手要滅諸呂了,他這個時候,如果再沒有一點積極的表現,那將來秋後算帳,他陳平吃不了兜著走,所以,陳平這個時候他就開始動腦筋了,他需要什麼呢?要站隊站過來,從原來站到呂氏派,現在趕快180度轉彎,站到劉氏派這兒來,他找周勃商量,呂祿、呂產兩個人,先把誰做掉,想來想去,呂祿好哄,所以,他們就先下手就掐呂祿。呂祿是上將軍,長官北軍,南軍,北軍中間來說,北軍的軍力更強,南軍的軍力比北軍還要少,而呂祿雖然是個上將軍,但這個人政治上比較糊塗,他有一個朋友叫酈寄,然後,陳平跟周勃兩個人一商量,先把酈寄的爹劫持了,劫持了人家的爹,讓酈寄去蒙呂祿,酈寄他爹被劫了,所以,酈寄就去找呂祿了,因為他倆是好朋友。到那兒以後呢,就對呂祿講,第一,天下從漢朝建國以來,封了九個劉姓王,封了三個呂姓王,這是天下大臣們公認的,誰都沒有疑義,說你們這三個呂王,是大臣們認可的,不會找事找到你們頭上來。問題在哪呢?問題,比如說你大將軍呂祿,你是大將軍,你佩戴著趙國國王的印信,可是你不到趙國的封地去,你在這兒掌軍權,大臣們懷疑你,別有期徒,所以他才起兵要反你,你怎麼辦?你最好的辦法,你要解除別人對你的懷疑,你把你的軍權交出來,軍權一交,大臣們也不懷疑你了,你安安穩穩做你的趙王,管轄你那個千里趙地,這才是長治久安之計啊。這番話一說,而且是出自呂祿最好的朋友酈寄給他講的,所以,呂祿信啊。呂祿一信,就拿不定主意,就找一些姓呂的商量,因為他對關外兩派兩手的局面,他已經知道了,他感到壓力很大,呂氏家族的人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亂嚷嚷的,他最後去見他的一個小姑姑,呂媭,就是呂后的親**,樊噲的妻子,見他的小姑姑呂媭了。他那個小姑姑一聽他這個說法,這時候樊噲已經死了,呂媭是勃然大怒,說你是身為大將軍,你擅自離開軍營,我們姓呂的這一族人,再沒有一點希望了,這個呂媭一生氣,把家裡藏的金銀珠寶拿出來,全部摔到地上,任憑手下的僕從們、家人們去拿,沒有必要再保存這些東西了,都保存有什麼用?呂氏這一族就要完了,我保存再好的東西,將來都是人家的,還不如叫我手下的人拿走,把這個呂祿給臭罵了一頓。所以我讀史記,我讀到這兒,覺得呂氏家族中間,女性都了不得,你看她姐姐呂后,多精明啊,她這個**呂媭,又是極其精明,這個呂家的男的都不行,她家是典型的陰勝陽衰,一個呂媭,一個呂后都是政治上精明強幹之人。呂祿回到他的軍營中間,酈寄又去找他了,酈寄說,你趕快交權,再不交權,就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呂祿被酈寄說得也就心動了,外面風聲一天比一天緊,所以,呂祿叫這麼一說,儘管挨了他小姑姑一頓臭罵,他還是把大將軍的印信交出來,讓人轉交給太尉周勃,這就叫智取呂祿,呂祿這個人,政治上不行,他覺得交出權沒事。而同時呢,太尉周勃正在想辦法進入北軍的軍營大門,軍營大門是沒有皇帝的節信是不能進的,恰恰在這個時候,有這麼一個機會,專門給皇帝為後少帝管印信的一個大臣,他拿著皇帝的印信,假稱,傳了一個皇帝的命令,讓北軍的軍營放周勃進去了,周勃是這麼騙進去的。進去以後,周勃當場就對著士兵們下了個命令,意思就是,我來接管北軍的軍權了,全體將士聽命,誰願意協助劉姓的,把左胳膊露出來,協助呂姓的露出右胳膊,這就是很有名的左袒右袒,就是露胳膊,結果令一下,士兵一下子把左胳膊全露出來了,表明北軍的士兵的軍心,也是向著劉姓的,而這個時候,大將軍呂祿又把印信交出來了,這樣,周勃就堂而皇之地控制了北軍,而這個時候,南軍還在呂產的手中,相國呂產這個時候也知道情況很緊急,但是,他還不知道呂祿已經交出北軍來了,他不知道。他們雖然都在京城,他倆不知道,我就讀到這兒,我就感到,當時看來就是通訊聯繫不好,如果當時有手機,那這事兒就全解決了。通訊聯繫不好,他不知道北軍的軍權交出來了,所以,他只帶了少數人,他想進宮中,到皇宮裡面幹什麼呢?去挾持皇帝,大家知道,在亂世時候,挾天子以令天下,這是上策,所以,呂產想到的,呂產這個人很難對付,他比呂祿要精明。他想著去劫持皇帝,但是走到皇宮的宮門,被擋住了,皇宮的宮門的人,已經接到周勃的軍令,不讓呂產進,所以,呂產在外面徘徊,而這個時候,我們再一次提到齊王劉肥的那個次子,朱虛侯劉章這個人是立大功的人,劉章奉周勃之命,帶了一千名北軍士兵,趕到宮門中間來了,一進那個側門,就看見呂產,劉章這個人是敢作敢為,他帶領一千士兵,就立即攻擊呂產,呂產因為不知道北軍已經落到了周勃手裡面,所以他帶的軍隊很少,他要是知道的話,那呂產可能讓南軍傾巢而出,京城就可能成為南軍跟北軍的一場血戰,這兩軍要交戰的話,整個京城馬上就血流成河了,但是,呂產不知道消息,他帶的人很少,所以,劉章這一千多士兵就把他打敗了,呂產就逃,然後,朱虛侯劉章就追,一直追到郎中令的廁所裡邊,在那個廁所裡邊,把呂產給殺了。這就是勇誅呂產,除雙呂。雙呂一被除,劉章就趕快把這個消息報告給太尉周勃,太尉一聽,對著劉章是深深地鞠了一躬,說大事成矣,我最擔心的是相國呂產,你把呂產出了,天下大定,所以,周勃立即發令,叫北軍的士兵出來,按圖索驥,只要是呂后家姓呂的,無論男女,無論長幼,一律殺掉,這就是族誅,把她這一族整個殺掉了。當天下了命令,第二天,就把交出印信,準備回去當趙王的呂祿的給殺了。把那個金銀珠寶扔一地的呂媭,第二天被亂棍打死,呂氏家族滿門被滅,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蕩平諸呂,呂氏滿門被滅,整個呂氏在朝中的勢力,完全被掃平了,然後,做善後工作,周勃就派了朱虛侯劉章,因為他是劉襄的親弟弟,派劉章親自到齊國去,把詳細的經過,給他哥哥劉襄說了一下,讓劉襄撤兵,因為他弟弟去說了,劉襄很相信,劉襄就撤兵了,然後就下令,叫灌嬰回軍,滎陽也不要待了,因為周勃跟灌嬰的關係,都屬於功臣派,所以,灌嬰也回來了。這樣,諸呂的事情,就被徹底平掉了。兩派聯手,雙呂無能,導致了整個呂氏家族在呂后死後兩個月,灰飛煙滅,這是呂后始料不及的,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主,對她一生的功過是非,該怎麼評價?請看下集,功過是非。

[百家講壇講稿][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第11講  功過是非

第11講  功過是非

呂后的一生非常複雜,她有許多穢政,比如說,殺功臣,誅皇子,虐殺戚姬,但是,她還有一些德政,就是她也為當時漢代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做了一些好事。那麼這麼一個人物,一個非常複雜的多面人物,我們該怎麼評價她?該怎麼認識她?我覺得這裡邊首先我們應當注意到的就是在呂后和惠帝執政的這15年期間,整個社會的政局是穩定的,鬥爭的激烈,主要是表現在上層權力集團,而整個社會它是穩定的。這是我們今天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高祖12年,劉邦在平定黥布之亂以後,病情是日漸沉重,在他最後拒絕醫生為他看病的時候,呂后開始詢問他了,因為劉邦一生中間,我們在史書上見到的,兩次重傷都是箭傷,一次是滎陽會戰,一次是平定黥布,這個箭傷很重,所以,他平黥布回來以後,他已經到他的生命的最後了,他這個時候,病得很重,呂后請醫生給他看病,醫生問了病情,劉邦問,能不能治?醫生說可以治。劉邦這個時候就把醫生給罵了一頓。高祖罵曰,我提三尺箭起義,有了今天,這是天命,那麼我今天的病到了這個地步,也是天命,拒絕吃藥,然後,給醫生賞了一筆錢,打發醫生走了,最後不治了。這在劉邦一生中間是從來沒有過的,傷得那麼重,病得那麼重,拒絕治療,呂后已經有預感了,所以在最後劉邦彌留之際,呂后就向劉邦問了幾個問題,說陛下萬歲之後,蕭相國,簫何如果去世了,誰可以繼任?劉邦回答,曹參可以。呂后又問,如果曹相國去世了,誰可以繼任務?劉邦說,王陵可以,但是王陵這個人有一點耿直,認死理,可以讓陳平輔佐他,陳平這個人智謀有餘,但是不能獨擋全面,還有一個人,周勃,這個人厚重少文,但是,安劉氏者必勃也,這個人雖然不善於言辭,但是他很忠誠,最後能夠安定劉姓江山的,一定是這個周勃。這個話我讀起來,我總覺得有點後人追記的意思,劉邦臨死時候怎麼能想到周勃最後能夠安劉氏?劉氏怎麼會出現那麼大的危機呢?所以,史書上說的東西,我認為有時候也不可全信。呂后又問了,再往後那呢?那意思就是王陵、陳平、周勃,再往後呢?劉邦說,再往後,也有不著你管了,那意思是再往後,你也不在了,這個故事說明在劉邦彌留之際,呂后最關心的是什麼?是相國的人選,漢代的相國權力非常重,我們前面講大封諸呂大家知道,呂后想封諸呂為王,她問王陵,王陵就以白馬盟約為理由拒絕她,呂后就沒有辦法,封不了,呂后那麼大的權力,她想封,王陵一個宰相不同意,她就封不了,最後呂后沒有辦法,還是把王陵的官升了一下,升去做後少帝的太傅,這樣騰出位置來,然後,又補了一個丞相,這才能完事,這個事情你可以看出來,漢代的相權非常重要。因為當時皇帝有時候有一些具體事件都是由相國來處理的,而這個相國的人選是劉邦在遺言中間留下來的,正像我前面講的那個垂簾制和顧命制的時候,這幾個大臣實際上是劉邦的顧命他留下來的,這說明,呂后這個時候,考慮的是整個相權的平穩交接,而相權利的平穩交接,又意味著政治的連續性,政策的連續性,意味著社會的穩定,這就是當時這15年間,經過是上層鬥爭如此激烈,但是,整個社會卻是穩定的。同時也說明,呂后這個時候,並沒有野心,至少說,她沒有篡奪劉姓江山的野心。所以要叫我來看,呂后這個人有私心而無野心,她有私心,而且有時候她私心很重,特別是在惠帝去世以後,她覺得孤立無援了,她恨不得把姓呂的都給拎上來,做她的左右臂膀,她私心很重,但是,她並沒有篡奪劉氏江山的野心,所以,這幾個事件,說明她對漢初的政治穩定,她是起作用了,而且劉邦這個遺言呂后是執行了,所以劉邦死以後,簫何任相國,簫何死了以後,曹參任相國,曹參死了以後,王陵是右邊丞相,陳平是左丞相,周勃是太尉,一直到什麼時候才改變這個遺言呢?惠帝死了以後,呂后要封諸呂為王,王陵是堅決抵制,這個時候,她才把王陵調開了,在這之前,她整個是按照劉邦的遺言去做的,這個應當說,這是當時政局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呂后能在劉邦彌留之際,什麼都不問,只問相國人選,也說明呂后這個人,的確是個政治家,她只有政治家的眼光,眼看著這老頭要死了,臨死之前,你問他什麼,你有點什麼錢存到哪兒去,什麼都不問,她問的就是相國的人選,誰來繼任,這是問到點子上去了,這說明呂后這個人政治眼光是有的,這個人還是個政治家,這是我們首先應當肯定的,她對穩定漢初的政局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前面講的都是她乾的那些壞事,這裡面我們還是要客觀地講一下,這裡面,我要特別提出來的就是廢除苛法,就是廢除秦朝的苛法。秦朝的滅亡對漢初人的震動非常之大,秦王朝多強大,那麼強大的秦王朝,就陳勝領著幾百個庶卒,振臂一呼,天下人一響應,三年亡秦,所以,從劉邦建國一直到呂后這個時代,很多有頭腦的人,特別是政治家和一些具有政治頭腦的文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秦為什麼亡,漢為什麼興,秦亡漢興,到底是為什麼?當時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人們普遍認為,秦朝滅亡是兩大原因,一是暴政,二是苛法,秦朝的法律太苛刻了,所以我們看劉邦他打到關中以後,劉邦最得人心的一件事是什麼呢?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這個約法三章講得很清楚,他把秦朝所有的法律都廢除,就定為三條,當然,這個約法三章在當時,是個臨時性的措施,秦朝的法律,它是有一個很詳細的法典記載的,一個約法三章根本管不了那麼多,當時做法就是為了爭取關中父老的支持,爭取民心,劉邦這個舉措是大得民心,所以,劉邦的約法三章,就是針對著秦朝的苛法來的,但是,劉邦太倉促了,他沒有來得及把所有的秦朝苛法都廢除掉,結果,從劉邦稱漢王開始,一直到劉邦高祖12年去世,這12年間,很多法律沿用的是秦朝的法律,秦法一直沿用到漢初,最著名的一個法律,就是我們在上一集提到過的夷三族罪,就是誅滅三族的罪,這個罪,在歷史上,在刑法上,我們叫族誅,就是把這一族,或者若干個族滅掉,這叫族誅,逐個族誅是在當時刑法中間最殘酷的一種,它一殺就是多少族人,當然,最有名的是滅三族,劉邦在世的時候,誰被滅三族了呢?韓信,彭越,都是滅三族,滅三族,不光是殺人多,滅三族那個刑罰,是非常苛刻的,滅三族可不是一刀殺了就了斷,滅三族的過程是這樣的。第一步,黥,先在你的額頭和面部先刺字,這叫黥。第二步,劓,把你鼻子割掉,第三步,斬左右止,把你的左右手和腳的趾頭剁掉,第四步,笞殺之,就是用亂棍打死,第五步,削其手,人死了以後,把頭砍掉,第六步,已經到這個程度了,還要把死者的屍體製成肉醬,我們講過,彭越死的時候,把肉醬分給諸侯們吃,那不是臨時想出來的,而是秦朝的法典記載的,那個夷三族罪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把人殺死的,所以,一個夷三族罪,不但是殺人多,而且殺人的刑法,一步一步讓人這麼受罪而死。所以,這個法律是極其殘酷的。越是在上古時代,這個夷三族罪越殘酷。據歷史記載,最早的族誅,商代就有了,夏商周的商朝就有了,秦朝就是夷三族,當然,韓信彭越受夷三族罪是很讓人同情的,所以,韓信的死並不是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騎,那個說法不準確,他是夷三族,是按照這麼一步一步這麼被殺死的。那麼這裡邊就有一個,這個夷三族到底範圍有多大,三族包括什麼?這個歷史上說法不一。比較早的,有一種說法,比如像周禮,講的是父子孫,父親這一代,自身這一代,和你的兒子這一代,這是三族,這是第一種說法,是周禮的說法,周禮是漢代人鄭玄做的注,漢人鄭玄做的注就是指這三族;第二種說法是大戴禮記的記載,大戴禮記的魯辨的注,這個說法很普遍,叫父族,母族,妻族,這是三族,當然這個範圍就很大了,和父親有關係的,和母親有關係的,和妻子有關係的,這三族全要滅族,這是第二種說法。第三種說法,是史記的秦本紀,其中,記載了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叫張晏他的注釋,他說這個三族,指的是父母、妻子、同產,什麼叫同產呢?同產就是同一個母親生下來的就是兄弟,他這裡就少了一點,有父母,有妻子,當然這個妻子是包括妻和子,還有兄弟,三種說法。後來,發展到三族殺得不過癮,五族,五族不過癮,七族,七族還不過癮,九族,九族最後發展到明成祖大家知道,明成祖殺方孝孺,殺了多少?十族。滅十族,這個明成祖是登峰造極。明成祖朱棣本來不該他繼位,是他的侄子,朱元璋死了以後,這個朱棣就起兵造反,朱棣是燕王,騎兵造反,然後,四年時間打到南京,佔了南京以後,朱允文就是建文帝不知下落了,然後,明成祖朱棣,他就要降服方孝孺,因為方孝孺在南京政府中間是個威望非常高的人,他叫方孝孺寫一個詔書,因為寫詔書就等於為他服務了,方孝孺就寫了四個字,燕賊篡位,燕賊就是指的燕王朱棣篡位,叫他改他不改,然後,朱棣就火了,說你不怕死吧?我不怕。你不怕滅九族嗎?方孝孺說,別說滅九族,滅十族我也不怕,明成祖一惱火,在九族之外,又加上了他的學生,他的門生,合起來十族,一下子滅了十族,殺了837個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滅十族,這就是封建帝制的它的一個產物。而文明進步以後,你不能這樣隨意來殺,那麼,有罪的人,他應當受到處罰,但是,他的家屬,是不能誅連的,而在古代,在所有的罪中間,只要丈夫犯了罪,妻子一定得跟著被殺,這個就毫無道理了。所以,呂后能夠廢三族罪,應當說是她的德政。當然,呂后廢除不光是三族罪了,還有妖言令,妖言令也是秦始皇興的,秦始皇興這個妖言令,妖言的範圍很廣,什麼叫妖言?就是你這個話說得不合適,我聽得不順耳,妖言,所以,那個妖言令,就太厲害了,它等於是透明膠布,把你的嘴巴全封住了,你任何人,鉗制你的輿論,誰也不能講話,誰一講話,妖言,妖言惑眾,這個就要殺,所以她廢了很多秦朝的苛法,所以,呂后在她主政期間,她廢除的秦朝的苛法,目的她是為了緩和當時統治階級和百姓的矛盾,她客觀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另外,她廢除了對商人的很多限制,劉邦在世的時候,對商人有很多的限制,商人不能穿絲綢衣服,商人不能乘車,呂后都給它廢除了,中國古代社會歷來對商人壓製得很厲害,而這個壓制商人,商品經濟不能發展,實際上對老百姓沒有好處,所以,呂后的德政還是不少的。但是這個歷史上非常奇怪的一點,就是呂后的德政,我發現老百姓都沒有記住,呂后的穢政人們都記得可清楚了,這個歷史的記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在讀史記,讀呂太后本記的時候,我總覺得,呂后這個人特別惡毒,她特別壞,但是這個人她還做過一些好事,但是她的好事誰都記不住,我一今天不在這兒替她說兩句,我覺得對這個人有點冤枉了,但這個人確實很壞,所以,當我站在這兒評價呂后的時候,其實,我心裡也很矛盾,要作為一個人來說,她不是這個人,但是她確實也做過一些好事,這樣的人,該怎麼評價她?特別是為什麼她的好事大家記不住,她那些穢事,壞事,人們記得可清,一提到呂后,大家想到第一個詞,人彘,馬上就想到人彘,為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一個現象?我覺得,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歷來有兩種評價,一個叫歷史評價,一個叫民間評價,歷史評價,是對一個人一生的功過是非,都要說到,不能只說這個人壞了,壞極了,壞透了,同時還要顧及到她在歷史上的一些功勞。但是,民間評價不一樣,民間評價,看重的是人和人性,特別重視人性,而呂后的民間形象非常惡劣,民間談到呂后,大家都認為呂后這個人很壞。那麼,她的民間評價這麼惡劣,什麼原因造成的?我覺得這裡面有三個原因。第一,牝雞司晨,牝雞就是母雞,司就是主管,晨就是那個雞早上打鳴,牝雞司晨翻成話,就是母雞報曉,我首先說明一下,這是有性別歧視的,它專門諷刺什麼呢?諷刺女性主政,因為中國封建社會是個傳統的男權社會,所以,呂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的稱制者,所以她的作為特別受人關注。比如說,我舉個例子,劉邦有八個兒子,那麼說,劉邦至少有八個妻子,其實,遠不止如此。但是,呂后呢?據說有一個寵幸的臣子,叫審食其,我曾經講過這個問題,但是,劉邦有那麼多妻妾,大家覺得正常,很正常,呂后要有一個,那覺得這不得了,這個審食其就有人說他是中國十大男寵之首,這個不公平。所以,女主主政,是特別容易受到人們的詬病、批評,所以,女性的領導人,她在一舉一動上,是特別受別人的關注。第二個原因,人性缺失。民間評價最看重的是人性,而呂后做事,她最大的失誤,就是人性的缺失。我們可以分析分析她三件事。比如說,殺功臣。殺功臣這件事情上,她剛好和民間的一個評價相背離,民間評價中間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叫知恩報恩。韓信是呂后的恩公啊,韓信也是大漢王朝的恩公,沒有韓信就沒有大漢王朝,你想想當時韓信在齊國,統領30萬大軍的時候,他幫助劉邦,項羽就滅了,他幫助項羽,劉邦就滅了,他誰都不幫,三分天下,他是漢朝最大的功臣,把韓信殺了。而且民間還流傳一個殺韓信三不見,上不見天,下不見地,殺人還不見鐵器,據說是呂后把韓信用一個布袋兜起來,懸起來,上不見天,下不見地,然後用竹籤字,一點一點把他刺死,這個說法沒有任何歷史記載,純屬民間文學。但是,民間文學的創作,它是有來頭的,這個民間文學,它的來源,是來源於對呂后殘忍的這個認識,呂后殘忍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杜撰出來的,如果呂后是一個很賢惠的人,你杜撰這個沒有人相信,而現在這個三不見,流傳很廣,很多人知道這個故事,甚至以為,這就是正史的記載,其實這是子虛烏有,絕無其事,這正說明呂后的民間形象非常惡劣,你知恩不但不圖報,而且是以怨報德,你這麼一個以怨報德的人,怎麼能夠得到民間的百姓的善評呢?不可能。這是殺功臣。我們再看,她殺戚夫人,殺戚姬。戚夫人確有取死之道,我們前面講過,戚夫人她最大的失誤,就是她不應當仰仗著劉邦的寵愛,挑戰呂后和太子的位置,這是她的失誤。但是,這個失誤最不至誅,不至於死,而且她是怎麼死的呢?是人彘。這個人彘事件發生以後,你看,史書的記載,呂后讓她的兒子去看人彘,她兒子漢惠帝是她親生兒子,她兒子竟說了一句話,此非人所為。這個話,這就不是人辦的事。連她親生的兒子都這樣看,你想想,老百姓如果知道這件事情,會怎麼看待呂后?呂后在所有的事件中間,這個人彘事件,是她人生最大的敗筆。你可以殺,可以囚,這都可以,但是,你非要制**彘,還要她的兒子來看,向她的兒子來炫耀,這一下子把她的兒子嚇傻了,這個事情,在呂后的人生中間,是最殘忍,也最不為後人所認可的事件。所以,人彘事件,是呂后一生的最大的敗筆。民間有一個很強的心理,就是同情弱者,戚夫人固然有取死之道,戚夫人在挑戰失敗以後,她已經是弱者了,她作為一個弱者,你這樣殘酷地虐待她,最後把她致死,把趙王劉如意殺死,你能得到民間的善評嗎?不可能啊,所以民間的善評絕不可能給呂后,這就是呂后形象惡劣的又一個原因,她在人性缺失的這個方面,這一點說,她已經不是人性缺失了,可以說是喪盡天良,毫無人性,如果她這樣做不是對戚姬一個人,是對很多人,那麼我們今天就有一個新的罪名,叫反人類罪,那就更重了,因為你這個做法是極不人道的做法,所以她不可能得到善評。呂后做的第三件錯誤的事情就是封諸呂。這個封諸呂也得不到民間的善評。因為人們在民間評價中間,除了我剛才說的同情弱者,以德報德,知恩報恩以外,民間評價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節是民間評價中間,非常強調的是正統觀念,漢朝的江山姓什麼?姓劉,天下人公認姓劉,你姓呂的去拿,姓劉的人就不答應,天下的百姓不認可,後世的人也不認可,你這叫什麼?這叫竊國,他不認可,因為這個正統觀念在中國民間,是流傳非常廣,所以,你是沒有功勞,如果你立了功,封侯,或者你是劉姓封王,大家無可厚非,你沒有立功,非要佔那個王,民間不認可,所以,在這一點上來說,她違反了民間評價的重要原則,就是正統思想。她這個做法和正統思想是背道而馳,所以,她也得不到民間評價的認可,所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呂后她的一生,很大的一個失誤就是人性缺失,這個人性缺失導致她的民間性極其醜陋。講到這裡,我倒是真想為呂后提個建議,就是為她設個謀,其實呂后她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呢?一個就是想讓呂姓富貴,再一個,能夠世代富貴,呂后最大的願望就是這兩條,但是,就這富貴二字,呂后選擇有誤,你可以給他錢,給他地,給他錢,但是,不一定非要他去做王,特別是不要殺了一個姓劉的,安排一個姓呂的,再殺一個姓劉的,再安排一個姓呂的,這你就得不到善評,如果你給他錢,給他個侯,你不給他個王,因為漢代那個封侯是拿一個縣封給你的,比如把順義縣封給你,順義侯,就諸有此類的,你給他一個昌平侯,順義侯,哪怕是一群侯,他也不會引起天下大亂,一旦封王就犯了大忌,你讓他富,不讓他貴,這樣呂氏就可以世代延續下去,你非要他既富且貴,那不可能,既富且貴是錯的,你辦不到,這叫逆勢而行,所以,呂后當然她聽不見我這個建議了,我覺得要給她提個建議的話,四個字,富而不貴,她就能夠延續下去了。最後我還要談一點,就是為什麼她的民間形象如此惡劣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呂后倒是有一些德政,也有一些穢政,但是她的德政是面對全國老百姓的,不是對哪一個人的,所以,不容易被人們記住,而她的穢政是對著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戚姬,韓信,彭越,劉如意,對著一個一個的人,而且又有很生動的故事,所以特別容易被人們記住,這恐怕也是一個原因。你給所有的人,每個人一百塊錢,誰也記不住,但是你要給一個人,你給他一百萬,大家馬上就記住了,你做最高君王的人,你惠及天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記不住你,但是反過來,你對某一個人特別破格,違反了常規,人們就記住了,這應當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所以,呂后她所以有德政,有穢政,德政人們都記不住,她那些孬事啊,壞事啊,人都記住了,所以,這一點上說,呂后也有點冤枉,確實有點冤枉。以上我們對呂后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就是我認為的所謂全面的一個評價,這個人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的女主,她為穩定漢初的社會,推動漢初經濟發展,廢除秦朝的苛法做了不少事情,這些事情,應當得到肯定,但是這個人,也做了許多喪盡天良,人性缺失的事情,但是歷史卻非常奇怪,歷史只記住了她的穢政,卻很少想到她的德政,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今天深思的。有關呂后,我的講解就全部結束了。
推薦閱讀:

- 史記·卷二十七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史記|芮成鋼傳
史記 鄧麗君傳

TAG:史記 | 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