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悲手冊

慈悲海濤法師選輯慈悲愛與慈悲慈悲的生命大慈悲法門常擁慈悲心慈悲與智慧以慈悲為住修行就是慈悲慈悲之愛慈悲就是戒慈愛大師空性大愛愛的生命正覺的愛宇宙大愛慈心無限美麗身心用愛感動你的心禪心、悲心、佛心真心、真意、真情、真愛智慧之光完成自我大智慧生命的智慧生命之學美德與智慧奉獻的生命服務眾生增福增慧福慧人生放生問答念佛與放生戒殺放生放生樂※慈悲※愛的升華為慈悲,慈悲的升華為大慈大悲。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裡面。慈悲◎不帶執著的愛,是唯一不夾雜恐懼的愛,這種愛才是清凈的。帶有執著的愛是枷鎖,蘊藏了情緒的狂浪,往往製造一種看不見的鐵鏈。◎送一塊翡翠給公主,不如送一個麵包給乞丐。◎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因為我愛得更多,所以我得到更多。◎『愛』最偉大之處,就是打開了人生的視窗。◎沒有能力愛人比沒有人愛更可憐。◎愛是學習付出,也是學習接受。◎如果仇恨是一種疾病,愛是唯一的解毒劑。◎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愛的升華為慈悲,慈悲的升華為大慈大悲。◎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於自我珍愛的心,它的解藥就是珍愛別人。◎最甜蜜的聲音,是仁慈的話,它永遠帶來陽光。◎最難轉讓的東西就是仁慈,它總是又被送回來。◎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一切。◎慈悲即如來。◎無私的愛是最美的禮物。◎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裡面。◎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吾愛萬物而無遺,此即開悟之道。◎向諸生物,恆起悲心,拔其苦;恆起慈心,與其樂。◎吵架是弱者的武器。◎真正的榮耀,屬於那個願意成為他人墊腳石的人。◎勝者增怨仇,敗者吃苦頭,不爭勝與負,和平成好友。◎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讓可以息人之爭。◎勝者增怨仇,敗者吃苦頭,不爭勝與負,和平成好友。◎我們要有一顆對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勸人息諍的是君子,激他起事的是小人。◎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當你心中充滿著慈悲、平等以及寬恕時,所感應來的即是無諍的世界。◎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七尺。珍饈百味,日食只須三餐。◎和平是橋樑,鬥爭是圍牆。◎能明白指出你黑暗面的人,便是善知識。◎能逼出你內在無限潛能的人,叫做明師現前。◎刺激我們的人,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我們所憎惡的東西,會像我們所喜愛的東西一樣控制我們,只是影響我們的方式不同。◎你必須將你的喜歡和討厭、你的痛苦和快樂都厭離。那就是法的精髓處。◎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快樂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當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處時,必須認知到不利之處。當你感到怨恨、憎惡時,你應該思惟愛和諒解。依著這種方式,你會更平衡,而你的心會變得更沉穩。◎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礎上。◎痛苦是快樂的兄弟。◎心靈之道是相當容易的,放下愛恨,然後順其自然。◎試著在你遇見的每一個人身上,發現美的存在。◎一切美的基礎,在於一顆和善而樂於助人的心。◎勿以容貌的醜陋為恥,而應以內心之醜陋為恥。◎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眾生陷淤的心靈,使眾生離苦得樂。◎懂得如何愛人,便完成生命的覺醒。◎把內心擺平就是天下太平。◎寧靜就是天下太平。◎寧靜就是永恆。◎能夠管理大眾的人,必須先做自己的主人。◎人類必須消滅戰爭,否則戰爭將消滅人類。◎真正的仁慈,必須付諸行動,接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西哲云:『我不會把一個無故踩死一隻小蟲的人,列在朋友的名單里。』◎自私者的心田裡,開不出同情的花朵。◎我們一生的任務,就是要以慈悲來行銷這個世界!◎要愛,但不要執著。單純的去愛,讓愛為我們帶來的是喜樂而不是痛苦。◎愛是消除仇敵最佳的辦法。◎『慈悲』乃是一種能和藹、溫柔地對待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人、事、物的能力。◎善良是付諸行動的愛。◎『悲』是去融入、去感同身受。◎最勇敢的人,也就是最溫順的人,所以,唯愛人者方有大勇。◎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以施捨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學習去愛,愛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力量。◎生命無法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恆。◎一位具有愛心的人,滿眼所見儘是驚奇與生命的喜悅。◎善心慈愛是唯一不會垮的投資。◎當一個人想謀殺一隻虎時,他說那是遊戲;但當這隻虎要殘害他時,他使說那是殘暴了。◎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沒辦法去愛他人的。◎心慈無嗔,猛獅亦馴;各安生理,天下歸仁。◎為人設想多,為己設想少,抑制私慾,實施慈愛之念,即構成人性之完美。◎內心擁有愈多慈愛,『自我』就會愈微弱;『自我』愈是消除,內心就會顯露出更多的愛。◎若要終止感官慾望,可以將精神放在服務人群上。◎是亦眾生,與我體同;應起悲心,憐彼昏蒙。善勸世人,放生戒殺;不食其肉,乃謂愛物。◎為人老實不誑誇,待人接物眾歡喜;學佛慈悲無你我,善行功德如恆沙。◎讓動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現,對動物慈悲並不是因為人是萬物之靈,而是人必須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難。◎佛證入慈心三昧,所以對一切眾生皆可降伏。◎誠實才是道德的核心。◎若以菩薩心來看眾生,你本身就是菩薩。若以煩惱心來看眾生,你本身就是眾生。◎眾生以菩提為煩惱,菩薩以煩惱為菩提。◎智者從師之長,愚者求師之短。◎賭博就是『什麼時候停,什麼時候贏』。◎錯誤的知見是永恆的牢獄。◎煩惱的除滅,必須先離欲。◎心好處處好,心壞處處壞。◎懺悔就是轉念,將以往的恨心、忿心等皆轉為清凈心。◎拜山的目的,是要越過你自己心中『我慢』的山。◎懺悔包括改過。◎真求即是不求。◎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種甘露,而無智慧的忍辱是一種壓抑。◎意志是精神的支配者,當你心中充滿著慈悲、平等和寬恕時,所感應來的即是無諍的世界。◎令生歡喜心,不生嗔恨心,是名真布施。◎惟有藉著「寬恕』,我們才能從煩惱這座『牢獄』中釋放自己。◎佛陀說:要用一顆宇宙的心,來過你現實的生活。◎善心觀心,必能入道。◎戒為無相,名究竟戒。◎生命的本質乃是喜稅、歡喜、自在。◎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其心能離我慢,順得涅槃。◎禪者不離開生活,並且醒著生活。◎空性的極致,就是一切法無生。◎要能掌握現在,才有永恆可言。◎心為法界之家,亦為涅槃之宅。◎忍辱第一道,先須除我人;事來無所受,即真菩提身。◎有求皆苦,忘心即樂。愛與慈悲◎如果今天你只是個小角色,不需難過,更不應小看自己,因為神聖其實就在你的身上,只是你不懂去感激你所擁有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身邊的事物,凡事只注重結果,而不去在意過程。誰會想過飯、菜、水的偉大?又有誰在用一張紙的時候,想過紙的奉獻精神而去感激它?◎有了了解,才能有愛,有慈悲。愛與了解是一體的。◎如果一個人太在乎別人,就是沒有『信心』的人,因太在乎別人的『肯定』,就會讓快樂掌握在別人的手裡。◎人生活在無常而又短暫的世間,其實爭不了名利,也帶不走財富。重要的是要能覺醒真理,探索生命的能源,懂得追尋大我人生,懂得於日常生活中,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才能感受生命的無限光明。◎心靈上的富裕,是一種自我的尊嚴與滿足。◎慈悲心的另外一種是『愛』的表現。無我的愛,才是真正充滿慈悲心的『愛』,不求回報的『真愛』。◎容忍,是一種崇高和偉大的人生修養,要有很高的境界和修行,才能夠做得到。◎反省是認識自己的秘訣,當我們從鏡子里看見自己時,就會發現自己與自己相遇,也就會發現在自己的裡面,還有一個『真實』的自己。◎一切慾望,都是由一個非常微小的慾望引發產生的,所以在平時就要『慎心物於隱微』。◎生命的價值在於實踐願力。人生於世,唯有真心實踐,才能捨出煩惱,才能轉化心靈,當下即能享有生命的喜悅,並邁向璀璨美好的人生。◎我們之所以生生世世不斷地輪迴、不停地造業,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感受,總是做出習性的反應。如貪愛時,我們希望能延長這種快感。嗔恨時,我們一心抗拒,想把它排除,於是身口意就有『行』的造作。慈悲的生命◎寬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在實踐忍辱的法門中,敵人是最好的老師。◎將相頂頭堪走馬,公侯肚裡好撐船。◎臨事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有了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了諒解心,才能容人。有了忍耐心,才能做人。◎唯有藉助同情的力量,來寬恕別人所甿的錯誤,你才能與他人和平相處。◎一個不肯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餘地。◎量大,虛空裝得下;心胸窄,自己容不下。◎你看不到別人的缺點時,就能從別人的行為、語言、思想中,到無限的智慧。◎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愛心和慈悲的發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佛教出發的動機在慈悲,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大智心,不著我相。大願心,廣修善行。大悲心,救眾生苦。◎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我最大的願望是絕不發怒、永遠說真話、親切溫和、不責難任何人,以忍耐對暴躁的人,以善意對傷害自己的人。◎人的價值在於奉獻與犧生。◎治療自私與貪婪的唯一方法,就是犧牲。◎當你將自己奉獻出來的時候,你就真正的得到生命。大慈悲法門◎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目,誠懇地剖視自己、分析自己、認識自己。◎法的修持,落實在『觀心』,而觀心的始終要訣,在念念『自知、自覺』中。◎以弘揚佛法為已任者,應不是用來重複佛陀的教語,而是以行動來實踐的。◎知識是用學的,智慧是用悟的。要化導一個人,慈悲的言行、關愛的心懷,比任何都受用。◎真正的布施,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人世間的事事物物,從淡泊中滋生喜樂;從無求中,體驗清凈;從無我中,實踐慈悲。◎就修持而言,捨棄自我,是肯定『真我』和顯現『生命』之悅樂自在。所以說,在捨棄自我之後,人才發現到最大的歡喜,就是『實在』和『恆常』的悅樂。◎人,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別人的過錯。◎良心,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因為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自己的良心。◎用如來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並自我進修,學習菩薩大無畏的精神,期許將來有朝一日,以積極的行為,普渡天下眾生,實踐佛門的大慈悲法門。◎隨緣是最好的性格,能隨因緣,不計較、不比較、不執著,這就是佛法。◎『多聞』並不一定能夠增長『道力』,而是要善於觀照,觀照即修行,才能糾正自己的錯失。◎信仰的層次,必須藉著智慧、體悟的提升,是故聽經聞法,乃修持上不可或缺的途徑。◎如果沒有正見、正見,所有的佛法都是偏執唯有正知、正見、正念,才是真正的佛法。常擁慈悲心◎禪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並非外來物,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心。◎凡是向外追求而不反求諸己的,到最後都會空虛,進而執著自己的情感而產生煩惱。只要確立心靈的主體性,讓心靈自由自在,不被外在的情感所牽絆,才是解脫之道。◎寬恕,是可以解決萬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將愛心升華、擴大,才能抒解心中的不平。◎愛是理性的犧牲,而不是感性的佔有。愛是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的奉獻,愛是美化外在環境,凈化內在心靈的源頭,愛是慈悲的顯現,也是修菩薩行、廣披有情的甘霖法雨。◎學佛修法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們的『念力』就是決定業報的因,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不讓它再造『業因』。◎人不聰明,愚笨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要有心,用心在佛法上,用心在道業上,用心在利眾上,身心自然就能安住。◎我們的『心』就是被這種『貪』,跟那種不喜歡的『嗔』,還有『無明』的這些不明道理、不正確的這些心態所左右。◎學佛修行之可貴,在於常涌慈悲心,視萬物與我一體,同體大慈力,同懷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現前時,亦能超脫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變道心。◎般若智慧的前提,乃是大慈大悲之心,若只單修『慧』而沒有『悲心』的話,你的智慧中就會夾雜著傲慢。◎人間的一切事物、財富、名位、愛恨、情仇,無一不是如露如雷,剎那變滅。唯有不再執著,放下萬緣,遠離虛妄,才能生活在自立、自主、自由、自在的美好意境中。◎財富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為了便生活更美好、幸福,我們可以追求財富。但是不要忘了還有一個心靈世界,它比有形的世界更寬廣更美麗。只要用心去融合即可實現。◎不必企圖改變世界,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其實寬容與了解的心,是心靈平靜的因素,而愛、忠誠與關懷,才是人生不渝的寶石。慈悲與智慧◎忍辱,是擁有『希望』的唯一法門。◎理想的凈土,是落實於現實的人間。◎認錯,是對自己最大的包容。◎菩薩道就是走向社會人群,以眾生為根本的修行方法。◎身體的勇敢,是動物的本能;精神的勇敢,才是更高超、更真實的勇氣。◎小偷,其實是向自己偷東西最多的人。◎在道場中都有是是非非的,聰明的人看見之後,會毅然的離開道場。但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就會以『是』為學習,以『非』為檢討,使整個道場運作不息,並且精進不已。◎人生最大的財富,不是擁有土地、大廈、金錢及權勢,也不是擁有知識、技能、學歷及才華,而是擁有一顆『誠實』的心。◎真正的殘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裡沒有慈悲、包容。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環境的困頓,蹇厄,而是自己喪失信心。◎當憐憫轉為慈悲,當世情轉為智慧,當一顆心與佛法澄然相映時,這蜉蝣過客般的人生,這感恩回饋的人生,才有了意義。◎『當下』,就是此時此刻,也就是一心不亂,也就是平常心,也就是正念相續,也就是不跟著五光十色的妄念走。只有『現在』,不沉溺『過去』,不幻想『未來』的心境。◎人生最大的犧牲,就是犧生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犧牲。◎信仰是『理智』的延績,而不是『感情』的作用。◎世間人要對法律負責任,而修行人是要對『因果』負責任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而擁有卻是為了做更多的付出。◎慈悲是一種把感情升華,變成為眾生的『大愛』,而不是私愛,是一種平等的愛,而不是有選擇的愛,也是一種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愛,更是一種清凈而沒有染欲的愛。◎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在於自己有多高的學問,而在於自己有多少的『涵養』,可以安頓自己,也可以清醒別人。以慈悲為住◎渡眾利生,是一種義工聖職,也是一種生命的奉獻,更是一種力量和時間的布施,所以嚴格說起來,義工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承受業報,也是一種消業的方法,因為當一個人的業力重到無化解餘地時,唯一的化解方法,恐怕只有承受業報才能消業。原因是自己的業力太重,又沒有足夠的福德可以轉化業報的緣故。◎真正的看透即是看破,是提起精神為大眾服務,付出心血的。◎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自己生命交給別人,任人宰割一樣。◎感受清凈、自在、萬緣放下的輕安,是一種真正解脫的柔軟心安。◎不要用貪婪、嗔怒、嫉妒、愚痴的眼睛看這世界,別忘了你還有美麗、智慧、悲憫、寬恕的另一隻眼。◎貢獻自己所學、所能,多為利益眾生而盡一份心力,這才實在,因為一個人所能留給別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在生命的千變萬化之中,沒有未來,也沒有過去,只有『現在』,能夠把握住了現在,同時也能掌握了過去和未來,這就是生命。◎時間是無常的代名詞,而執著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生死只是一種意識形態轉變,並無『真實』之體。◎以道德為衣,以無為為食,以慈悲為住。◎生死輪轉如時鐘,沒有停止,要脫離生死輪迴,必須要涅槃,從世間生死到出世涅槃,不外要修行。◎你要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眾緣和合、眾力所成,非獨一人所能,是故應懷感恩的心。◎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無常變化,唯有放下內心的貪、嗔、痴,證悟真如法性,才能真正不受『無常』的影響。◎『我』之存在,其確實性是一定的時間、空間,因果、行動、反應之間的關聯。時光流逝,關聯就會改變,所以,『我』之所以為我,大部份也是現象的。◎在因緣法則下,使我們警惕到人生的短暫無常,必須把握『當下』,在有限的生命中,加緊修行,開發內在的美德,才能步入清凈圓滿的道路盡情地發揮生命無限的價值。◎『無我』方能與人共生、與人共體,才不會有糾紛爭執。修行就是慈悲◎學佛須知三件事:(1)深信因果。(2)恭敬三寶。(3)無限的容忍。◎自己有過,高高興興地改過;別人有過,心平氣和地勸導。◎不肯布施是貧窮相;永遠布施的人,永遠不貧窮,因為至少他內心富有。◎要顯現空性,先懂得二種心態,(1)感恩心。(2)柔軟心。就具足忍辱。◎要求別人很容易,要求自己太難了,這是大多數人易犯的毛病。◎修行人就是要將有事化為無事。修行人就是要將煩惱化為無煩惱(菩提)。修行人就是要使自己安樂,也使他人安樂。◎慈悲的對象不僅於人,也要普及於其它眾生,乃至一切無情有情萬物。◎印度聖雄甘地說:從一個民族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民族品質的高下。只有善待動物的民族才能建立偉大的國家。◎令人尊敬的人有共同的特性;懂得照顧,能體察別人的感受;懂得諒解,能同情別人的處境;言語溫和,行為有禮,常保自己美好的品質。◎做為一個修行人必須先做後說,先實踐再說,能說不能做,不是真慧、真修行人。◎若聞苦惱悲傷事,必要觀想:若聞苦聲,當願眾生,離苦得樂,業障消除;若見病人,當願眾生,離苦得樂,業障消除;若見意外死亡,見亡者,當願眾生,離苦得樂,業障消除。◎有一些語,只能存放在自己心中,作為智慧的教育,說出來好似在訓導對方,反而顯出自己的愚痴。自己要做好,也要尊重別人。◎原諒別人,檢討自己,吃虧便是佔便宜。◎學佛最重要的是學大地的謙虛,學虛空的如幻、包容。人之偉大是由心量大小而定。◎萬法皆是由因緣所生起,應當廣結善緣,普遍建立良好的關係,若能體會『緣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顆慈悲喜舍的心。◎修行人要有度量,要廣結善緣,怕因果要惜福。柔和謙順,不起愛憎。利益他人,圓滿他人,感動他人,心中無事,無煩惱,一切言行皆為報恩,只是盡本份而矣!無有功德可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話,說話是一種責任,不是權利或享受,要尊重對方的自尊心。◎講話急促的人,修養一定不好,沉默微笑、從容,不要隨便發表意見。◎好好管教自己,不要管別人,看自己的毛病,不要看別人的問題,要求自己(嚴以律己),不要要求別人(寬厚待人)。慈悲之愛◎自美三寸舌頭,一日改頭換面,輾轉吞食,那時痛苦恨悔,無人能釋。◎有人問:『何謂慈悲?』大德答:『無佛可成為慈,無眾生可度為悲。』◎講道容易修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世事塵勞常掛礙,深山靜坐也徒然。◎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行住坐卧總是禪,萬般計較皆是空。◎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法是宇宙差別的現象,僧是宇宙和合的狀態。◎師長以五事敬祝弟子:(1)順法調御。(2)誨其未聞。(3)隨其所問,令善解義。(4)示其善友。(5)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心靈之道是相當容易的,放下愛恨,然後順其自然。◎想要快樂,就是想要『生』;要沮喪,就是要『死』。這個從此剎那到下一個剎那的『生』與『死』,就是無止盡的輪迴。◎怨由親生,無親則無怨。◎『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乃凡夫之愛執,聖人不然,聖人『無緣大惡,同體大悲。』◎無所得就無所失。◎佛陀的心中沒有敵人。◎將頂禮變成一種對你周遭世界關懷的方式。◎寂靜是形成一切偉大事業的基本要素。慈悲就是戒◎貪心犯戒,其罪尚輕。若嗔心犯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貪犯戒,尚攝眾生。因嗔犯戒,棄捨眾生。◎食眾生肉者,即失一切慈心,斷於信根。是故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戒一切諸肉悉不應食。何以故?世人食肉,多不信三寶。殺啖眾生,如惡羅剎,斷我法輪,滅絕聖種。一切不善,由食肉起故佛弟子乃至不應生食肉想,何況食啖。《入楞伽三昧經》◎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大報恩經》◎犯戒有五衰耗:一者、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身所至處,眾不愛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阿含經》◎破戒有五過:一、自害。毀戒之人,身口意業,悉皆不凈,常受貧窮,善神遠離。二、為智所訶。毀戒之人,諸善比丘皆悉訶責而常畏避如惡死屍。三、惡名流布。毀戒之人,三業不凈,與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見。不善之名,聞於遠近。四、臨終生悔。毀戒之人,老死臨期,惡境現前,追悔無及。五、死墮惡道。毀戒之人,既虧梵行,全無善因,福盡苦至,即墮惡道。《四分律》◎尊者目連,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見六道報應,善惡不爽。時恆水邊,有一鬼問尊者言:我舉身潰瀾,苦不堪忍,何罪所致。尊者答言:汝為人時,喜咬諸肉,殺害眾生,今受華報,果報在地獄。一鬼常患頭痛,男根潰敗。閑言是何罪報?尊者言:汝為人時,於塔廟清凈之地而行邪淫,今受此報。一鬼常在不凈中嗽食穢物,臭惱纏身,問因何故?尊者曰:汝生為婆羅門,不信佛法,嘗以穢食,施持戒沙門,以是因緣,受此臭惱苦報。《餓鬼報應經》◎若有眾生,於過去世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說法者或作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業緣,今得盲報。《大集經》◎昔有沙彌,貪食乳酪,其心時常戀著酪味,思念不離,命終墮為酪瓶中蟲。沙彌之師,得羅漢果,值僧分酪時,其師言,汝等食酪,莫傷酪中沙彌。僧言:此是蟲,何言沙彌?答曰:此蟲生前是我沙彌,不守戒,心貪愛酪味,隨念墮為酪瓶中蟲。《大智度論》◎諸天報滿,命終時。若先世有偷盜業,爾時見諸天女奪其所著莊嚴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語業,聞諸天女所說,生顛倒解,謂其惡罵。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飲酒,臨終迷亂,失其正念,墮於地獄。若先世有殺生業,壽命短促,疾速命終。若先世有邪淫業,見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娛樂。是則名為五衰相也。《正法念處經》◎妄語之人,口氣常臭,入苦惡道,無能救者。當知妄語為諸惡本,毀清凈戒,死入三途。《大寶積經》◎今世惡業成就,或因貪慾、嗔恚、愚痴應墮地獄,受其罪報。是人若能悔悟,修心、修身、修戒、修慧、所得重罪,現世輕受,不墮地獄。《涅槃經》◎未來眾生,欲度生死,發心修習禪定智慧,多為宿世惡業所障。宜先修懺悔之法,以宿世噁心猛利,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毀犯禁戒。若不懺悔清凈,而修禪定智慧,必多障礙。若戒根清凈,則諸障自消。《占察善惡業報經》※慈愛※沒有愛的生命,才是空虛而孤獨的。把別人給你的愛,當作溫暖;把別人給你的恨,當作磨鍊。慈愛大師◎學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煩惱。◎要和睦人間、和群人生,才是真正學佛。◎別人批評時,要問心是否無愧?無愧則心安。◎一個雙手健全卻不肯做事的人,就等於是沒有手的人。◎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時機,也要把握因緣;因緣消逝才想做,就來不及了!◎任何人都是自己行為的鏡子!看他人的優點,自我鞭策;看他人的缺點、反省自己。◎心如果像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難與阻礙也能衝破。◎心不專、念不一,做事就難以成就。◎心如要常常保持快樂,就必須不把人與事當成是非。◎要想讓家庭吉祥和睦,就要常常起歡喜心。◎懈怠的人是一定會墮落的。◎把貪的念轉為滿足,把滿足的念換做慈悲。◎勇氣不可失、信心不可無;世間沒有能與不能的事,只怕不肯!◎精神上如能常知足,就是最幸福的人生。◎講話要溫和輕柔,態度要謙誠親切。◎能惜福的人,就懂得行善;懂得行善的人,必能時時快樂,這就是幸福的人生。◎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災要自己消,福要自己造。◎什麼人都可以原諒;唯有不誠實的人,不可以原諒。◎人與獸之間,以道德為界;道德淪喪,社會必亂。◎能『舍』才能認清自己。◎愛心是無盡的財富。◎想過去是雜成,想未來是妄想;最好是把握當下的時刻。◎平安是福,快樂是慧;施比受更有福。空性大愛◎人最怕『苦』臉,不帶笑容,也最怕『美』言不說,說怨言。◎孩子的命運是由父母所創造或養成的。而父母的德行,卻是孩子最好的遺產。◎愛憎、取捨、美醜、好惡以及是非盤旋於心,怎得自在?所以說:要解脫倒懸情結之苦的唯一法門,就是『割捨』。◎一個修行的人,如果能培育正確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優雅的談吐、恢宏的氣概,又能積極建立樂觀進取、奮鬥不懈的人生觀,則可塑造成為一位甚為健全人生的現代修道士。◎『忍』是一種力量,一種承擔,一種功德,更是一種智慧。◎遭到現實人生苦果的直接原因是業,而間接原因就是無明、執著、慾望等煩惱所致。◎不執著的人,溶化在宇宙洋溢的喜悅中,對事物沒有執著或憎惡,只是在愛中享受著喜悅。◎我們需要一個很長的壽命,那就是法身的『慧命』。法身需要『福德智慧』來培養延長,就像色身需要衣、食、住、行來保護一樣。因此,我們除了照顧色身的壽命之外,更要為未來的法身慧命培養延長,使『愛心』永留人間。◎人生之所以有這麼多的痛苦、煩惱病根,只在於『我執』。因為有了自我的堅執,才產生諸多顛倒妄見,認虛為實,以假作真,隨著幻生幻滅的外境打轉,因而迷失了常住不易的本性。◎佛的悲願,是要使人人及一切眾生,都能成為和自己一樣的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佛陀所講的『空』,就是教我們要以『空的思想』作基礎、作準繩,好讓我們在『有』的世界(物質世界)里,空掉心中被外境所迷的各種心態,如自私心、懷疑心、忌妒心等等不良的心理,才有可能讓自己生活在無染及純凈的清醒狀態。否則起心動念,都會為自己帶來痛苦。愛的生命◎人要學習包容、調心、轉境,生活就會過得更心安理得,法喜禪悅更充滿。◎有一念的慚愧,就有一念的善根。◎沒有『愛』的生命,才是空虛而孤獨的。◎我執放下,菩提心流露,道心就出現了。◎修道的功夫,就是在縮小自我,擴大心胸,也是走過生命的考驗。◎生命的幸福是一種無欲與奉獻,它是一種超越慾望後的安穩與寧靜。◎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真理之上。◎我們為這個世界服務,最大的收穫,就是得到道德上的歷練。◎真正失敗的人,是向環境屈服的人。◎逸樂和痛苦,都是偉大的老師,人從善惡中學到很多寶貴的教訓。◎寧靜,並不是寂靜無聲,而是『無我』之境。◎人生的意義,是肯定一個人一生中的價值,不在於你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在於你為別人所做的一切。◎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寶貴的生命。◎要精進,就要先自覺,自覺以前的點點滴滴有何不對,任何偏差都要以決斷的真心,確實改進、改變,進而提升自我。◎看破,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要超越現實。所以說真正的看破,是提起或振起,積極地為大眾服務。◎學道是一個思想,一種信念,也是一種信仰,不是一句話說說而已,而是一種身體力行,一生所要奉行的一種修行。◎『忍』是勇氣、擔當、奉獻、負責的表現,有『智』的人才會忍,有『慧』的人才會忍。◎融和是一種容人的雅量,一種平等的對待,一種尊重的言行。◎人心須在不斷的行動中學習所學的,才是實用的能力。務必在實務中歷練擁有的智識,才會化作生命的力量。光憑空想思考,不能實地解決問題的人,是註定要失敗的。正覺的愛◎保持現狀就是退步,安於現實即為落伍。成功的秘訣,不在方法,在於不斷努力的隨機應變或轉型,如此,才能得到美麗豐富又滿足的人生。◎唯一不犯錯的人,就是那些從來不做任何事情的人。◎完美的人生是無止境的理想,追求此一理想,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並提升自己。◎修禪悟道,就在所有日常環境中。因為『實相世界』就是我們生活著的世界。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或具體世界中的每一見、聞、覺、知,都可以成為『悟』的契機。◎盡心,就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有緣相敘,應說些有益對方的話;無緣相聚,必以安祥祝福對方。◎知足是一種智慧,禮讓是一種修養。拋棄以物質、名利為主體的生活方式,以無私、無欲作為生活的原則,從俗務里培養出超拔世物的操守,忘懷自己的形骸,追求超越的精神領域,讓自己的心靈空間無限的擴大,甚至超越宇宙、融會宇宙。◎真正的忘我,就是無私的境界。◎『難行能行』的苦行,並非僅指色身的忍飢耐寒,而是要求自己降伏其心,凈化貪、嗔、痴,去除愩高、我慢。◎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在這些因緣或機遇中,正是給予我們磨鍊、修行的好機緣。◎修行要有『雨天聆聽雨聲,晴天沐浴陽光』的心境,不論順境、逆境,都能處之泰然,也就是要心不執著、隨遇而安、知足常樂。◎我們因為有『我』而產生自私,因為自私而犯他,也因為許多的犯他,而造下無邊的因果罪惡。◎去寬容你的朋友,並不能說明你的大量;能正確地去諒解你的敵人,那才算是到達了『寬容』的真諦。◎沒有『舍』,那有『得』。在布施的過程中,就是種法喜,就是福田,更是金錢無法取得的快樂。◎世界上最近和最遠的距離,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求『知』到底,才能求樂到底;求『行』到底,才能求生到底。◎思想關係著我們一生,正確的思想乃是『修身』之要題。我們要以思想來修習自己,只要正確的思想一天不離開我們,我們就會樂觀進取而富有創造力。◎『堅持到底』,是一種成功的萬能鑰匙,這種成功因素還沒有找到代替品,它是那些能夠成大功、立大業的人物的特殊性格。◎尊重他人的權利,就是道德的一種表現。實踐自己的義務,就是盡職的一種表現。◎絕對不要把知識與智慧混為一談,知識可以幫助你謀生,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我們要多求智慧,不要只顧著求財富,因為求智慧可以令人一生快樂、一生受用不盡,求財富只能令人快樂一時。◎善於利用時間的人,將擁有更多的財富,懶惰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真正的自由,是心靈上的自由。心靈自由了,就沒有人、事、物可以來束縛你了。◎把別人給你的愛,當作溫暖;把別人給你的恨,當作磨鍊;把別人對你的疏忽,當作訓練自己獨立精神的好機會。◎成功的重要條件,除了自己努力之外,還要加上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天才出於苦心的努力,奴才基於思想的自卑。◎要抱持興趣的態度,才能學到心得;要抱持樂觀的態度,才能求到心安。◎學問要從『靜思』上著力,道業要從『活動』中著力。◎修行法門在於戒(道德的生活)、定(意念的制衡)、慧(心靈的凈化),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覺知與平等的心去面對一切,使自己能夠真正作自己的主人,不作習性的奴隸。◎即使是個平凡的人,也有足夠的力量去關懷別人,因為他的生命,由承受父母與親友的關懷而茁壯;他的心靈,自然也以關懷為基本動力。表面上看來,關懷是一種付出,其實是無可比擬的收穫,是自我實現的光明大道。◎犯錯是平凡的,能夠改過自新或原諒別人,能是超凡的。◎在修行的人生中,如果有一個不肯妥協、勢不兩立的敵人,不是別人,恰恰就是你自己。◎天堂在那裡?天堂就在『饒恕的愛』裡面,一顆有愛的心,一個有愛的家,一個有愛的社會,一個有愛的世界,就是天堂。◎慾望過分放縱,將使自己成為奴隸。若能培養正直、純凈、善良的意志力,將可把慾望凈化成為建設生命的力量。◎快樂的秘訣,不是做你喜歡做的事,而是喜歡你做正確的事。◎無明和煩惱,是人類所有的病症之中,最頑固也是最具有『破壞性』的心病。◎成熟的人生觀,必須要多方面去了解人生、面對眾生,產生一種悲憫與恕道。◎美不是出現在自己的鏡子里,而是出現在別人的眼睛裡。◎認可人間必有痛苦,這就是『豁達』的開始。◎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絢爛,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動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靜。惟平和,才見生命的廣大;惟平靜,才見生命的深遠。◎歲月可以贏去我們的生命,卻贏不去我們一路上所留下來的美德,也就是無限的慈悲,無盡的關懷。◎從淘金者手中流過的沙,可以堆成山丘,而純金卻只能一粒一粒地積累。讀書研經好比淘金,博覽經書,寶貴的真知與智慧,才會一滴一滴地獲得。◎當你發現自己幼稚的時候,說明你已經開始走向成熟。◎愛他人勝過愛自己的人,可敬;愛自己勝過愛他人的人,可憐。◎在產擔下安居的,其會是麻雀,絕不可能是鷹。◎一旦把『愛』視為生命活動中必不可缺少的部份,它就會長期助你耕耘。而那些與歲月同步增長之『愛的智慧』,就是你持之以恆的收穫。◎知人難,知己更難;知己又能處處把握好自己,則難上加難。◎只有重重地跌倒了,人才會知道真正呵護自己的,並不是空中的高枝,而是地上的小草。◎人生在世,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有兩種,一是健康,二是功德與罪過。能真正帶得走的,只有功德與罪過了。◎在書本里可以尋找知識,但不能找到『智慧與真理』,因為智慧和真理,只能自己親身去體驗。◎誤解了別人,第一是反省;被別人誤解了,第一是寬容。◎太陽的仁愛和寬厚,在於他懂得給月亮讓路。◎給小草以一寸泥土,是比給巨松以一座高山,更大的仁慈和善良。◎容貌可以蒼老和粗糙,但心靈卻不能渾濁和黯淡。◎痛苦可以檢驗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強者和弱者的區別,在於強者敢於面對痛苦;智者和愚者的區別,在於智者知道如何升華痛苦;勝者和敗者的區別,就在於勝者戰勝了痛苦。◎不重覆犯錯誤,錯誤就成了功德。◎產生悲劇,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很好地戰勝痛苦,二是沒有很好地把握幸福。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能征服痛苦的,必定被痛苦征服;不珍惜幸福的人,怎麼會長久地擁有幸福呢?◎只有自身生命達成和諧的人,才能與這個世界達成和諧。◎最苦惱的不是醜人,也不是漂亮的人,而是認為『相貌』比什麼都重要的人。◎不知後悔是個錯誤,只知後悔而不知改進,更是個錯誤。◎如果你能知足,並擁有豐富的內在美,雖然沒有財物,你卻擁有至寶。◎如果你對任何事物都懂得尊重及感恩,甚至包括一杯水、一碗飯,你的生命將充滿尊重的能量,屆時,你一定會受到尊重,因為所有你所尊重的東西,將會回給你同樣的尊重。宇宙大愛◎人的思想,有時候就像一隻杯子,盛滿著自己的看法、想法,如果不事先將自己之杯子空掉的話,就是再好的佛法,也聽不進去的。◎你今天做對也好、做不對也好,在那遙遠的『未來』,有一個『果』,在等待你去接受。◎修行,是為了眾生來承受苦難的,因此必須堅忍,才能完成道業。◎『持戒』是修行上不可或缺的精進法門,經由戒律來衡量自身的言行、善惡之標準或對錯。◎當你真切地修行之同時,由於信仰深、願力大、有佛法,內心深處自然染不上世俗的情愛了。◎修行可以讓我們修出謙虛,修出包容,修出慈悲,修出智慧,修出光明的人生,修出清凈的心靈,修出歡喜的性情,更可修出一輩子的感恩。◎布施、寬容、慈悲、欣賞和無嗔,是開悟心理生活的法門,能孕育性情的醒覺,能開發真空妙有的性情,是悅樂情懷之所寄,是邁向凈土路徑的指標。◎修行的目的,是要打破你我彼此的界限,也要超出一切事物的相對現象,更要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束縛,進而達到與宇宙的大我合而為一的絕對自在境界。◎學道者應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發菩提心、慈悲心,隨緣隨份的給人方便。但方便不是隨便,也不是『離群索居』,而是要在眾生的身上行方便,因為離開了眾生,也就沒有方便可言了。◎信佛而不去學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學佛,也是迷信。學佛是要學得像『佛』一樣。如能再進一步地去學佛的修養,去學佛的慈悲、學佛的智慧,並且實際認清自己,體會宇宙的真理實相,如此的學佛;也就是像佛了。◎慈與悲,並不是感傷的體諒與救助,而應該是快樂的寬恕與導引。慈悲,如果不是天性的話,也應該要把它養成一種習慣才好。※慈心無限※『無』並不是沒有,而是無限,我們應該要有無限的慈心、無限的悲願、無限的熱誠、無限的親切,才能廣度無邊、無際的眾生。慈心無限◎解脫,是不因得而喜、不因失而悲,不執著於天下萬事萬物的變化,一切順其自然的進入『無我』之境。到如要保持快樂,唯一不變的原則,就是不問環境是逸樂、是失意,胸中自有『主宰』,吾心不隨環境轉移,自然保持著純潔、光明和寧靜。◎能欣賞人間一切美麗清香的人與事,對人間萬象抱著更寬容、更喜愛的胸襟,把『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之美,這種意境,就是『空即是色』了。◎『無』並不是沒有,而是無限,我們應該要有無限的慈心、無限的悲願、無限的熱誠、無限的親切,才能廣度無邊、無際的眾生。◎『空』並不是否認萬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視它的不永恆性。◎生活的本身即是修行,才能表現萬德莊嚴的本質,也能流露生活之美的源頭。◎『平凡』是人生最好也是最難演得好的角色,而『慈悲』是你待人接物最好的貼身武器。◎布施之實義,就是凡以自己的財物分布給他人,名為『布』。以人之憂為憂,以人之苦為苦,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克己待人,謂之『施』。◎請你不要用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別忘了,你還有美麗、智慧、悲憫、寬恕的另一隻眼。◎『忍辱心』之廣義而言:是『不忍眾生苦,不忍聖道衰』的大悲心。◎真正的自由,是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來束縛你。◎人生的道路,平穩舒適的路也許難求,但至少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心,使自己永遠保持一顆平穩的心,如此就可不必管它是順境或逆境、快樂或悲苦,都將成為生命中的調味料,不再是生命約主角了。◎沒有『自尊心』的人,即近於『自卑』。而對人『恭敬,的人,就是在『莊嚴』自己。◎欲服務大眾,必先調服自心,所以,學佛就是在學習如何做人。美麗身心◎個人解脫的戒律無害眾生,不起貪嗔。◎菩薩的戒律:(1)作善去自私。(2)發展內心幫助別人。◎個人解脫和戒律的修行,能夠培養忍辱和耐性。佛陀說:耐性是苦行的最高形式,由此可以到達涅槃。◎注意自己對食物、衣服及住宿的執著,在居家日常的生活里,實踐出家人的知足修行。運用多餘的閑暇時間來做禪定,如此就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難。◎真實的止滅(涅槃),是經由修行戒律、專註的禪定及智慧等實修道路而達成。◎在身體或語言上,培養一種避免傷害他人的強烈慾望,無論你是否受窘、被侮辱、被斥責、被使喚、或者被打。◎修持個人解脫的戒律,有助於增強正念和內觀。◎生命中最大的危機是什麼?那就是對別人或眾生失去慈悲。◎仁慈是心理和平的基本條件。◎證悟,就是身心達到完展發展,以期服務他人的一種狀態。◎什麼是證悟之道—獲得內心平靜,以及更大的慈悲能量。◎為了要成就一種友善的態度、一顆溫暖的心,對他人權利的尊敬,以及對眾生福祉的關懷,我們必須訓練自己的心。◎慈悲是生命,更是全球的必要糧食。◎對全人類來說,心中的平靜是一個基本需求而建立一種健康、慈悲的動機,乃是心靈成長的基礎。◎沒有其它的方法代替慈悲,來認清人類的價值和人性的一體性。這是達成永續幸福快樂的唯一方法。◎修持慈悲和愛,也就是真正去感受四海之內皆兄弟,眾生皆平等,這乃是宇宙的法則。◎修行的最高目標就是轉化自己的態度,讓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靜的專註,以及智慧。表現出輕聲細語,微笑寬容。用愛感動你的心◎恨怒有如刀的兩刃,能傷害別人,也會傷到自己。而愛心、寬容,如香水能夠自香,亦能使人常聞到香味。◎學道修行,不但要學會顧念相關的人類(如世間人道的救渡),也要推及一功的眾生(如法界之間還有無數的眾生等待救拔),這就是『眾生無邊普願度』的寫照。◎以群體的智慧與護持精神,共同改善眾生的心靈品質,是對人心『從根救起』的第一步。也是修福同時修慧的高尚道德,及高品質功德。◎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世壽的長短及色身的強弱,而在於善自利用有限的生命,為眾生謀取福利,為世界留下貢獻。◎有德行的人,受人尊敬、稱讚,本人更加會謙虛。萬一被人誹謗、損毀時,本人更會加強檢討。◎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中,可能都會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深水』,有時這些水會化為奔騰的激流,不斷濺起飛沫,而以彎曲的形態,流注到『情慾』的泥沼中。◎佛陀一再的說:人生是『苦』,是很有道理的,那『苦』的感受,正是生命覺醒的原動力。人必在『受苦、受難』的環境中,『人性』最高的『情操』,才會被逼顯出來的。◎常懷慚愧、謙卑的心,你會發覺自己是多麼地幸福。慚愧心使你心地莊嚴,人生更光明、更喜悅,而懷謙卑之心,則使你豐富了人生的旅途。◎恨就是牢獄,被囚禁在裡面的人是我自己,而非我所憎恨之人。◎身為修道人,是不能有退休的念頭,或有罷工的行為。那就是人心用事,是不屑一顧的。◎煩惱固然是眾生苦厄的根源,而執著同樣是一個人受苦的主因。◎為了保持某種『形象』,而去裝模作樣、失去天真,這種偽裝自己的人,實在可憐。禪心、悲心、佛心◎待人,不管別人好不好,自己要做得好。處事,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要做得對。◎抱著「愛心,來對待世間上的一切,生活是快樂的,世界是美麗的,娑婆就是凈土。如果對世間充滿了嗔恨,清涼的佛土也會變成火宅。◎人,很容易隨著外界的變化而患得患失,感到痛苦。所以,想要快樂、歡喜,內心的『定力』是非常重要的。◎『心』,要自己去掌握,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終生受用不盡。◎參禪修道,除了開拓福德、智慧外,更要能長養慈悲心,而以禪心、悲心加上佛心來凈化心靈。◎禪,是要我們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無一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洒脫淡泊、自在無礙地,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蕩晴空。◎人生就是放不下,所以只好把執著、煩惱背在心上,流浪生死,無有休期。◎如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請將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份剝除,使生命回歸於清純及空虛,讓歷盡折磨的精神,超越了世間的名利價值,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超脫。◎成功者,有贏取別人掌聲的決心,也有給別人掌聲的雅量。◎『戒』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可以修身,提起正念,培養身心,是一種心靈的提升,讓人在自然歡喜中遵守。◎如能體悟『緣起性空』的真理,就能了解到事物雖有千差萬別,當體即是『空』。於行、住、坐、卧中即能自在無礙,並由無盡的煩惱中得到解脫。◎時間是實現理想最根本的資源,要好好把握與利用。◎受戒,並不是桎梏,而是保護自己、穩定自己、增長智慧,進而圓滿生命的『地基』,圓融修行的『樑柱』,也是實踐佛法的『梯階』。真心、真意、真情、真愛◎『心』,是我們最險的敵人,也是最好的朋友,能將『心』跳出物慾的固固,再用佛法來莊嚴身心,那我們的人生道路,將會越走越踏實。◎『因果觀』是肯定人生方向、上進及修行樂觀進取的真理。因此,我們應該正視因果法則,廣植善因,必能為此生或來世帶來『福慧』圓滿的人生。◎『我執』是修行者的最大敵人,它能障礙智性、蒙蔽真理。如果沒有透過克服我執的修持,你可能還是隨波飄蕩在宿命的生死海中,做了『我執』的忠實奴隸,而與『大自在』絕緣。◎世間的一切功名富貴,是人之所欲,擁有是一種『福報』。而放下,卻是智慧與心境的升華。◎豐富的生命,乃是一個體現的生命,乃是大我完成而非小我的成就,也就是大公無私的奉獻犧牲。◎修行的功課,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就是說你於日常生活中,怎樣去與人、事、物相處。◎知足常樂,就算人生擁有再多的金錢、物質與財富,也買不到一分真正快樂和真心、真意、真情、真愛,進而深深覺得人生最富有的,或許就是擁有一分『清貧』的滋味吧I◎修行,若非趨向於『智慧的開發』、『煩惱的斷除』,那麼一切所謂的修行,都不是佛法的修行。◎世界上最大的財富是知足,一個知足的人,他內心充滿著安祥與快樂,而一個不知足的人,他的內心則充滿著埋怨與不安。◎一位真正在修道的人,定會在受苦當中去感恩、去懺悔,而不會去埋怨。◎擁有『正觀』的人,即使受苦,也能夠因為自己光明而正確的人生觀,讓受苦轉成福報,轉識成智。◎戒律不是一道圍牆,也不是隔閡,戒律應該是一艘船,一艘前往自己心中理念的船。※智慧之光※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養,唯有智慧才能莊嚴真正的愛,而在智慧的引導之下,愛心才能發揮真正的善行,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偽裝的愛心。智慧之光◎皈依『自性佛』,是對自己的一份承諾與自信。承諾的是從皈依的那天開始,自己必須用心恆長的學習,佛陀之精神與教誨,為自己行為的依止。而自信的是,必將因此而超越,提升自性,相信自己不會輕易受外在的影響而迷失。◎『悟』得從身心開悟,認清『我相』只是因緣假合而已,不是真正的自我,當『真我』醒覺時,自可覺悟。◎修行,是美好的事,因為生命將有轉機而美好。修行也是一件苦差事,要能一次次地掃除心塵念垢。◎修行人與沒有修行的人之不同處,在於為人處事上,都先要有因果觀念及慈悲精神,並且能任勞任怨。這必得每一個修行人所建立之『戒定慧,的內在涵養在內。◎『悟』的本質,就是看出因緣、因果,『悟』要不斷的看出因緣、因果關係的過程,也就是說,能看出因緣、因果關係,才能衍生『智慧』,才能得『悟』。◎修學佛法要先學著放下俗世的種種執著,才能了悟生命的真理,而一個完全覺悟的人,是在放下、了悟之後,還能承擔宣揚真理的重責,繼續行走人間。◎『我』是痛苦的根源,人生的苦本。『我執』不除,與大家不能和諧共處。須知『我』是無法獨處的,世間的一切都要靠眾緣和合所成就的。◎就佛法的觀點來看,真正的主宰,即人的『覺性』,是一顆清楚明了的心,當心清楚明了,不受塵染時,觸目遇緣皆能流暢自在,並生智慧。可惜眾生的心多半是蒙塵的,被污染的,心生病了,就失去判斷和正確的覺知了。◎生命的主宰,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智慧,而內心深處的智慧,是由『放下』開始作起。完成自我◎若要完成佛性的覺悟,就要把一切眾生都當成菩薩。永遠不要看眾生的過失,那麼心的頻率就與諸佛菩薩相同,自然就是佛了。◎學道進德,應該以『緣』為師,才能從體會與領悟之中進步。而所謂的『緣』,就是在平常生活當中,觀摩學習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而觀摩學習,是提升進步的原動力。◎禪者說:『日出方知天下明,無油怎點佛前燈』,如果你心中沒有『慈悲』,沒有『覺悟』,那怎麼能夠進入佛法深處呢?◎佛學是生活的學問,目的在學習正確的生活。學佛也是為了圓滿人格,目標是在學習過著正確完美的人生。◎我們必須時時修戒定慧,以『空觀』來看待世俗的過眼雲煙之成就,以『止觀』來對治一切染執,進而過著「中觀』的生活,以現大乘菩薩之行。◎『佛學』是研究佛的學問,是在研究上下功夫,也是『知』的開始。而『學佛』是學習佛的行為,是在心地上下工夫,也是『行』的實踐。◎一個未了悟人間事理的人,倘若心系外物,必為物慾所困,得失之間,終將為煩惱所困。而長久於名利堆中打滾的人,也勢必罪業滿身,而為『業力』所拘束。◎人生的痛苦,來自『無明,,對『我』和『我所有』的盲目攀緣,因此,只要放下『我』和『我所有』,就可證得涅槃。◎修行的人要學習『認命』,真正去體會認清生命的本質,以及自然的規律。知命的人,他會利用時間去充實自己,由積極修為中獲得滿足。這也是一種法喜。因為痛苦中,自有獲得痛苦的學習代價—法善充滿。◎以智慧為究竟,便能以正念為宗,應物照形。倘人我、是非、恩怨足以影響原本清凈的心靈,生起無謂的痛苦、煩惱、執著,此為業力現前,當斷然捨去,莫生憎愛,可免再次的墮入無邊的苦海。大智慧◎佛理,是以自覺、覺他為最高原則,更由此而達到覺行圓滿為究竟,其意義是要解脫人生的苦惱,其價值是要使人生得到無限的安樂,因此吾人如果要充實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便應該明了佛理,更應該研究佛理。◎金錢只可化妝你的外表,但是佛法卻是能夠啟悟你的內在。◎愛欲的纏縛,是生死輪轉的根源,但是沒有佛法的大智慧,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割捨出離呢。◎佛法的布施,真理的指引,才能凈化心靈,才能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饗可及於生生世世。◎修行是『逆勢』的,逆著世間一般的觀念和習俗,逆著自己累世以來的積習。而眾生都是順勢而行,順著累世的習性,順著共業環境的運轉。一個運轉已久的大輪盤,要它停下來,決非易事。要它朝著反方向運行,更是困難重重。◎當一個人能把『有』的觀念擺開時,才能看出事事物物的本來面目,才能發現真理,一切自在洒脫。◎虛言和妄語,就如同我們躲在圍牆後面生活,這是便生命墮落及虛假和不自在的原因。◎我們要感恩『逆境』,逆境就是我們的『名師』,也是促使我們成就佛道的『逆增上緣』。◎歸依自性,就是誠懇的接納自己,實踐自己。◎布施的確是修行人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因為布施是在培養自己的供養心、喜舍心,從歡喜供養、捨去愛執中,拓展心量、廣結善緣。因為心量大,善緣廣了,福德因緣俱足了,才容易與佛法相應。因此之故,布施其實是進入佛道的前行方便法門。◎我們應慎於一念,時時在起心動念處觀照反省,將自己當下的每一念,都要住在慈悲、般若、大眾、佛法中。◎修身的意義,是在自己生命成長的同時,也能尊重眾生的生命成長。生命的智慧◎罪福由心而分,果報由心而異。◎學佛是讓你更懂得關心自己,照亮別人。◎迷叫做靈魂,悟叫做本性。◎忍辱是修身養性的根本,能忍即有德,人見先歡喜,亦可感化他人。◎布施不是為了回饋,是為了升華自己的內在。◎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生滅,寂靜安樂生。◎三種話不能聽:(1)著私恩,不知大體,婦人之言也。(2)貪小利,背大義,市人之言也。(3)橫心所發,不知禮義,野人之言也。◎用一顆感謝的心可治好萬病,這是信仰真理者的體驗。◎『愛』必須伴隨著永遠的寬恕,而『喜歡』常會為了自己的快樂而犧牲對方。兩者大不相同。◎要實現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復『人類本來互為一體』的自覺。◎利己主義必將孤立於『全體的生命』之外,不會有好結果;人不應自私。◎心中常默念:『你我是弟兄,應彼此相愛,放棄各自的利己主張吧!』◎賢者留德子孫,其益感天;愚者留財子孫,其害無窮。◎聖人不責人至於無過,惟多方誘之改過。◎一言足以召大禍—慎言。一行足以辱終身—慎行。◎天下有兩難,登天難,求人更難。◎地上有兩苦,貧窮苦,病死更苦。◎凡責人甚於責己,不足與同謀共事。◎虧人是稱,饒人是福;聖賢言語,神欽鬼伏。◎一人傳虛,百人傳實。◎人貧志短,馬瘦毛長。◎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鐘不扣不鳴,人不勸不善。◎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務請珍惜因緣。◎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水太清則無魚,人太緊則無智。◎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外無所求,內無所著,悟道近矣。◎無位非賊,無恥乃為賊;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自奉(享受)必減幾分方好,處世能退一步為高。◎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養心須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為也。◎起初我們造『業』,來世『業力』牽引我們。◎心在名利船上的人,身體想不搖是不可能的。◎眾生最可悲的事,乃是生時擺不脫慾望的枷鎖、煩惱的纏縛;死後拖著那以『業』為素材的靈魂出沒六道,沉淪業海。◎看破是其精進,放下是真功夫。◎活著就是為了眾生,不要想到自己。◎有勇氣自殺,為什麼不拿自殺的勇氣繼績活下去。◎『善』是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餘。◎戒怒惱、節色慾、調飲食、慎風寒、少言語、可以延年。◎護體面,不如重廉恥;博聲名,不如正心術。◎口中常『能許則許』,如其德厚焉;口中常『不滿抱怨』,如其德薄矣。◎生活中如果沒有愛,就是生活在罪里。◎佛前多劫興供養,所積廣大之福德,一念嗔心才興起,盡焚彼福成灰燼。◎佛教的忍辱波羅密需要忍讓、耐苦、堅毅和寬恕四種德行,缺一不可。◎我人之惡民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民過高,當使其可從。◎菩薩一切悉舍,心無貪著,是名布施波羅密。◎以心住空性的超脫境界來行入世的悲濟眾生之事業。◎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已過;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我們要信佛、學佛、念佛、成佛。◎善心,功德不夠,就好比提煉的火候不夠、業力、習氣就無法徹底轉化。生命之學◎發心修行,是人中的『上品』,而修行能與正法相應,是人中的『菁英』,修行能證果,修行能入三摩地,立大宏願,廣渡眾生,才是佛門中的『龍象』。◎人一旦太執著於『色相』,太迷戀於『我相』、愛爭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結果,便會感到別人都在注視著自己,自己的言行舉動,即刻變得不自在、不自然而不快樂了。◎追求人生的幸福,不在於『物慾』做無理的要求,應從『知足』、『感恩』中,喜舍奉獻上去獲得。◎佛陀要我們『自凈其意』,也就是要凈化自己的意念,只要意念清凈,所作所為皆是『善』,反之,若意念污濁,則一切作為都是『惡』的。◎『無我』是擺脫各種束縛的唯一途徑。人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也只有『無我』的人,才是精神造詣最高境界的人。◎什麼是『空』?難捨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能『空』即能自在安祥。◎修行,就是要改變自私、自利的心態,演變到行善利益大眾卻不自知的境界。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出一份『功德』來,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的解脫能力。◎學佛是要學佛的慈悲、般若、智慧、安住、解脫、自在、忍辱,而非神通。◎佛學是屬於生命之學,不容易懂,要從信仰、慈悲、發心、願力中去體會。◎皈依佛就是覺悟,皈依法就是平等,而皈依僧就是清凈。◎學佛的修養,是要每個人都能保持平等心,以平等心看人生,修養到看見任何人都起歡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美德與智慧◎慾望是眾苦之本,人之所以生死疲勞,均從『貪慾』而引起,唯有少欲無為,才不致為根塵所累,身心自然就會獲得大自在了。◎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養,唯有智慧才能莊嚴真正的愛,而在智慧的引導之下,愛心才能發揮真正的善行,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偽裝的愛心。◎修行到底是個人的事,我們應該關心的是自己要如何修行。如果去議論別人到底有沒有修行,實在是很無聊的事。◎不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應該用心去做應該做的事。◎成熟的人生觀,必須能從多方面去了解人生,而對眾生產生一種慈憫與恕道。◎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永遠別想把別人雕塑成你所希望的那樣。◎我的生命,如果有一個不可妥協的,或勢不兩立的敵人,不會是別人,恰恰就是我自己。◎真正的快樂,是無憂無慮的,人唯有在不斷的犧牲奉獻與行善中,才更能體會得出其中的滋味。◎『真誠』是生命中最好的德行,也是生活中最佳的品質,而虛偽就是低俗。◎倫理是一種自發性的能力,不是一種外與的信條,它是從學習中得來的,也是透過明白事理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心靈成熟,是要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具有美德與智慧,使其依賴這永恆不變的真理,引導我們至完善光明的境地。◎能付出愛心就是福,因為有慈悲就沒有敵人。能消除燥心就是慧,因為有智慧就沒煩惱。◎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身上灑香水一樣,自己也會沾到兩三滴。奉獻的生命◎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修行是在每個起心動念處觀照,動靜、閑忙都不離善念、正念,這就是最好的護身符,亦唯有慈悲心、精進心、平等心等菩薩心境,才能點亮自性的光芒。◎能提起是『大願』、是『福德』,能放下是『大行』、是『智慧』。修行是為了解脫,解脫猙獰虛偽的面目,與自己本來面目相認。◎放下,就是看得透世俗的名利、權勢,只是一時的榮耀,不足為念。也因為放不下,所以只好把執著、煩惱背在心上,而流浪生死。◎修行要擊緣修心,藉事煉心,隨處養心。◎一顆充滿慈悲利他之心,自然塵心漸遠,佛心顯現,便能與道相應。◎無常的色身,可以是貪、嗔、痴、老、病、死的奴隸,也可以是行菩薩道的利器。在這短暫的生命中,可以在愛恨情仇中消磨殆盡,也可以將此身心奉獻眾生,換得永恆的佛果。◎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因此理應愛護環境,尊重生命,儉樸知足,惜福感恩,布施利他,和平共處,共創人間佛地凈土,才是每一位修道者的崇高使命。◎不埋怨,就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金錢、地位與學歷是無法幫助我們建立『品格』、增進『智慧』,唯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會在苦難中學習到這寶貴的功課,即品格的成長,智慧的成熟。服務眾生◎人與人之間,完全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協和則雙利,分爭則兩害。每個人都以感恩情懷的心情去對待他人,社會一定安樂祥和,世界一定太平。◎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能真正征服自己的,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守五戒,實質上只是守一條戒,即『不侵犯戒』而已。◎戒律是一種對人對己的包容。◎人的生命有二種,其一是外在的,有形的肉體生命,其一是內在的,無形的心靈生命,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都迷昧的追求外在的肉體生命,而忽略了內在的心靈生命。◎真正的歡喜,從服務眾生身上求得;真正的歡喜,是從真理中發覺自己內心的寶藏。◎能懷著一顆『感恩心,的人,必定能忘記別人的缺點和錯失。◎執著,不但是生命成長中的絆腳石,更是生命的休止符。◎人,因為修行才顯得尊貴,只有犧牲及奉獻,才能豐富你的內在。◎放生,即是人類於其它生命面臨淩虐、苦迫,甚至於死亡時的及時救援的悲憫。◎要能具足現代學道者的見識與風範,才能做到同體的慈悲人、融和的五覺人、明理的智慧人、包容的忍耐人、布施的結緣人以及清凈的修道人。◎一個警覺自己無知的人,才能開啟真正的智慧之門。現今世上有很多自認為有智慧的人,其實頂多只是一些世哲辯聰而已,並不是真正的智慧。◎要為享受生命而工作,不要只為生活而工作。◎氣質,乃是發自內心的修養。◎無精進修持的信仰,終必停留在哲學的階段;缺乏修行法門的修持,有如入寶山而空回。◎世上以事情成敗為主而在真理法界內,是以心念之正確與否為主。◎修道的目的,使人格可以提升,道德得以完成,身心更能凈化。◎『一念之間』何等珍貴,智者能以師心為己心,追隨大善知識,見賢思齊。愚者卻自傲自私,不肯向人學習,而自以為師。◎惜福的方法:隻字必惜,貴之根也。粒未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謹,福之基也。微命必護,壽之本也。◎『動』是生命的活力,人生的意義在於能『動』,因『動』才有思想,才有感情,才有活力。◎修道人的生命幸福,是一種無欲與奉獻,它是一種超越慾望後的安穩與寧靜。◎服務,是心存感恩,願與眾生分享的高尚工作,也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神聖情操,更是進德修身的初步階梯。◎懺悔,是可以藉真理法水凈化人心,是可讓人『脫胎換骨,,重整心理、健全人格的。◎清貧不是一般的貧窮,而是由自己的思想與意志,積極創造出的簡樸的生活形態。◎服務人群,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在縮小『自我』、擴大心胸,也是走過生命『考驗』的歷程。◎低聲下氣,你才能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先把自己裡面的東西拋棄掉,才能容納更多的智慧。◎當你的意見和別人發生矛盾時,不要『貪』戀自己的面子,不要『嗔』目惡語相向,不要『痴』執一己之念,應該轉移立足點,摒棄眼中的細沙,發揮心中的至愛而與人共事。◎把所有的需要縮到最小的限度,精神活動才能自由。心為所有欲所奪,良心的動勢就會受到阻礙。◎就生命性而言,能服務人就是一種『福報』,也是一種令人讚歎的『喜悅』。增福增慧◎生活本身,即是服務人群,如此才能表現出萬德莊嚴,也是流露生活之『真』、修行之『善』、進德之『美』的一種至高無上真善美境界。◎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抵得住『笑』的攻勢,也唯有由內心發出之『誠實的笑』,才是化戾氣為祥和,導事情解決的方法於正軌的良方。◎把一切眾生都看成善知識,能引導我們走向光明的坦途,把自己所接觸的人、事、物,皆視為我找的好老師,則能時時觀照自己,不使其自大、自負、自誇、自傲,自命不凡的自以為是,就能遠離我慢之過患,方可免墮生死輪迴無窮之苦楚。◎有錢是一種『福報』,懂得正確的使用金錢,則是一種『學問』與『智慧』的結晶。◎人間最好的美德,是慚愧、感恩與願力。◎修苦行,就是對一切『粗』、『賤』的工作,都要無分別的去做,主要在於磨滅我們的傲氣,消除業障。有『苦』才有『行』好修,沒苦就沒有道行可修。◎平常心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建築在忍辱與智慧的基石上。◎經過痛苦的洗禮,人往往會更懂得謙讓學習,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能領悟幸福與人生的真諦。◎給人責罵而心不去計較,必能增福、增慧。受人讚美而竟自鳴得意,一定時伏危機。◎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煩惱重的人,即使是芝麻小事,也會令他煩惱。想解脫自在的人,再天大的事,都束縛不了他。◎世上的一切快樂和痛苦,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是由很多事情結合起來,才形成今天的痛苦或快樂。當你面對苦或樂的時候,能以『慈悲關懷,、或從『感恩知足』、或以『冷靜思悟』來面對它,甚至用『觀緣起法』來面對它。那麼我們必能超越在『苦』、『樂』之上。◎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別人。福慧人生◎人活著唯一的任務,就是要凈化自己,發掘生命的唯一真實。◎智慧是從內心深刻地體悟而得,而聰明是由知識之累積而得。◎學習佛法的最根本課題,就是要自我突破。◎真正瑰麗的人生,並不在於己身自度成佛、自行的解脫,而是要能謙虛的再迴向到一切有情的眾生,使他們也能夠繼續成長,一起承擔苦難,一起快樂歡欣,一起走向解脫之路。◎一個人是否成功,就要看其所承受挫折、難堪,侮辱的耐力有多少。◎要求,是一種自我要求,並不是別人所要求你的,或是你要求別人。◎凝聚生命力,不再浪費於日常生活瑣事中,也不再空費於人際的是非煩惱中。對於世上許多的名聞利養,能以一顆雲淡風清的心相應,人世間的炎涼冷暖,更能用透明的心眼來觀照,對於生命的無常幻滅,必有一番銘心的體悟。◎本身自私,才會認為別人有私心,本身多猜忌,才會認為別人對不起你。◎一切的磨鍊,都是叫修行者進一步的了解自己,產生大悲心,盡本份來救渡眾生而已。◎把自己看成珍珠的人,則有被遺忘(棄)的痛苦,請把自己當成泥土吧I讓眾人踩成一條康莊的大道吧!◎將佛法融入生活中,如此才能真正獲得佛法的妙用。◎修行,需要有讚歎別人的言語布施,因為適度的讚美,能夠激發別人的向道心,增長菩提心,使人心生歡喜,是廣結善緣的秘訣。◎對於人生的痛苦,只有承擔、化解與寬容。承擔痛苦,是因為不可避免的事實存在。化解痛苦,是因為不能脆弱地被擊倒。寬容痛苦,是因為悲憫的定力發生了大智慧。◎修,是實踐的代名詞,有條的人生,才會圓滿我們研發的『願』。才會增長我們的『福慧』因緣。◎真正的修持,是要從生活行為里,表現出『戒、定、慧』,一切舉止言談之中,沒有『貪、嗔、痴』。※慈心放生※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放生可長養自己的慈悲心腸,悲憫眾生,視萬物生命如己出。放生問答◎生為一切物命之所愛,死為一切物命之所悲。◎當遵慈仁,普惠恩及群生,視天下群生身命,若己身命。《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論》◎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觀無量壽經》◎大慈大悲,名為佛性。慈即如來,如來即慈。(涅槃經》◎慈心即是一切安樂之因緣。《優婆塞戒經》◎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梵網經》◎貪他一臠臠還他,古聖留言終不偽;戒殺念佛兼放生,決到西方上品會。—佛印禪師◎若無財者,其發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勸他人放生,或見人放生,讚歎隨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人之生日到來,應當持齋戒殺,或是買命放生,或是誦經念佛。修橋砌路煮荼,隨意奉行善事,報答生身父母,乳哺三年大德。—真歇禪師◎諸放生者,或增福祿,或延壽算,或免急難,或起沉病,或生天堂,或證道果,隨施獲報,皆有徵據。—蓮池大師◎放而不殺,與物無冤,非惟安樂今生,以此善根,當來之世,長壽永福,乃至成佛,萬類有情,傾心歸附。◎今更立簡易一法,佐使並行,不拘時日,見即買放。於某月下書某日放生若干,巨生以個數計,細生以觔數計,歲終總算,存以自考。◎須知放生一事,實為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印光大師◎古聖先賢,莫不以仁慈濟物,博愛利生,是如凡為人者,要當以仁存心。—諦閑大師◎放生一事,原為啟發人之善心,以期戒殺茹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則全吾心之純仁,大則弭世界之殺劫。◎近來世界人民遭難,殺劫之重,皆是果報所遭;每每勸世人要戒殺放生,吃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輪迴之報;諸位須當信奉,種植善因,成就佛果。—虛雲老和尚◎疾病癌症,災難不幸之所以會發生,就是緣於我們以前所造的殺業感召而來的業報。解決之道就是放生,藉著出錢出力贖命放生,來償還以前我們所欠無數的殺債。—圓因師父◎每一個眾生最寶貴的是自己的生命,殺了他,他最惱恨,冤讎結得最深,所以說殺業最重,每一個眾生最珍貴的還是自己的生命,救了他,他最感激,福善積得最深,所以說放生第一。—圓因師父◎出家以來,每年力行放生,本會乃以蓮池放生會為名,當以佛教慈悲,儒宗惻隱,而作護生運動,實為天下無上吉祥善事。—圓瑛大師◎所有的善事中,沒有比放生更徹底更完美的。◎放生最重要的是皈依以及念佛。物命在經過三皈依儀式後,承佛法僧三寶加持,畜生報盡,不再淪入三惡道中,得以轉世超生,並且物命親聞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六字洪名盈盈入耳,既植道種,他日因緣成熟,必能值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斷六道生死輪迴,此乃放生中之大放生,是放生中最重要的意義。◎希望社會諸君,勉力行之,即遇壽辰、結婚、生子,是自己求生,慶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殺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圓瑛大師◎放生最容易消業障,但放生所遭受的阻撓最大,所引起的批評最多;這是因為眾生業障深重的緣故。因為業障深重,眾生物命無福值遇善人受救免除死難,因為業障深重,人們無福救贖生命,償還殺債。◎將我心比他心,把自己設身處地當做異類畜生來想,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放生的功德是多麼地大,批評阻礙放生的罪案是多麼地深!◎當一個人身患重病,遭遇急難的時候,自己立下誓願,願意廣行善事,彌補罪業,藉以延長自己的壽命,方法就是放生。◎我們自己趕快去放生,短短的時間內,即可滿足我們的願望,短短的時間內,馬上會得到成效。◎想要自己所行的善事既深又廣,真的非放生莫屬。所以說,放生功德最為第一。◎戒殺放生,長養慈悲,是佛陀金口告誡我們終身力行之事。◎放生是轉移命運浩劫的大運動。◎印光大師亦云:一切生命,佛皆視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諸佛皆大歡喜。◎放生可長養自己的慈悲心腸,悲憫眾生,視萬物生命如己出。◎放生功德廣大無邊,不可勝數:(1)無刀兵劫,免戰爭殺禍。(2)長壽、健康、少病。(3)免天災橫禍,無諸災難。(4)子孫代代昌盛,生生不息。(5)多子宜男,所求順遂。(6)官祿亨盛,一帆風順。(7)合天心,順佛令,物類感恩,諸佛歡喜。(8)解怨釋仇,諸惡消滅,無憂無惱。(9)喜氣吉祥,四季安寧。(10)得生天上,享無極之福,若兼修凈土,直可往生西方極樂國土。◎印光大師云: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殺所致。人人戒殺放生,則人人全其慈悲愛物之心,而刀兵劫運,亦自消滅於無形,此轉移世運之絕大運動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農工家,注意於此,力為提倡,必有絕大效果。◎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嗽,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生死。又云:殺彼身命,或食其肉,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輪轉,互為高下,無有休息。—楞嚴經念佛與放生◎戒殺最好的方法就是吃素,斷絕一切肉食,因為佛陀早在《楞伽經》上告訴我們,食肉與殺同罪,吃肉就等於殺生,每天吃肉就等於每天殺生,三餐吃肉就等於三餐殺生。◎戒殺放生是一體的二面,須要相輔相成,相管齊下。◎一個是全部命喪黃泉,一個是萬千中一二不幸死亡,一個是鍋鼎中掙扎,痛苦含冤而死,一個是有眾多法師居士為其懇切念佛,超渡脫生,其間的差異,有如天淵之別,實不可相提並論。◎每一個參與放生的人,都是有智慧,有大福報的人。◎放生的居士們終年累月不怨不倦地放生,救命危旦夕的物命,活命無數,放生的過程中,更為物命說法皈依念佛懺悔,不只救了眾生的生命,而且救了眾生的慧命,這真是放生中的大放生啊!放生的居士真的可以說是菩薩了。◎我們在放生的過程中,事實上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因為在放生的行為中,自己不僅償還了宿世的殺債,而且物類感恩,龍天護持,諸佛歡喜。◎在放生的儀式中,我們自己也跟著物命一起皈依,一起懺悔,一起念佛,激發了自己本具的菩提種子與慈悲心,更為自己無形中創造了無數的福德因緣,藉此功德,正好作為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諸佛以慈悲為心,放生救贖物命,就是喚醒每個人原本具足的慈悲佛性,放生就是長養吾人的大慈悲心。常行放生,則常養慈悲,常行放生,與佛心更相契,與佛更容易感應道交,常行放生,自心充滿了慈悲,自心就是佛心,焉有不成佛的道理?◎吃素放生應該同時並重,既不再造殺業,又能償還殺債,如此修行最為圓滿。◎印光大師在《復愚僧書》曾云:彼必期於萬無一失。方肯行放生。則令世人盡壽皆不行戒殺放生之事矣。其人將來必膺萬無一人能救已於將死也。哀哉痛哉。印祖所言,乃今日阻撓批評放生的所有人士一大警語。◎阻撓批評人家放生,其罪過就等於殺生。◎《楞嚴經》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放生就是我們見物命眾生受擒受抓,失去自由,行將被砍被殺之際,一如見到自己父母手足妻女般,不忍見其苦難,遭受殺戮,發起慈悲心,予以救贖,還其自由,放其生命,如此而已。◎放生就是積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積福行善,所有功德,莫過放生。◎每天拜八十八佛求懺悔是必備的功課,在禮懺的同時,身禮佛,口念佛,意識專註在一句佛號上,真正達到身語意三業清凈,以清凈心懺悔,其功德不可思議!◎吃一次肉,造一次殺業,給一次怨仇;吃十次肉,造十次殺業,給十次怨仇。◎善導大師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金光明經》云:所謂金光,滅除諸惡,千劫所作,極惡重罪,若能至心,一懺悔者,如是眾罪,悉皆滅盡,我今已說,懺悔之法,是金光明,清凈微妙,速能滅除,一切業障。◎《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的最最精華,是捷徑中的捷徑!是妙法中的妙法。◎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等於總誦三藏十二部經典;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禪,《大集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華嚴經》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戒殺放生◎蓮池大師云: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印祖云:瘟疫水火諸災橫多,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如護生,原屬護自。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殺報。◎戒殺之眾,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綿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可具除。若更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願往生,永脫輪迴,入不退地。◎印光大師云:戒殺放生者,來世得生於四王天,享無極之福;若兼修凈土者,直可往生於西方極樂國土,其功德實無涯矣。◎凡有願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於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人惟願眷屬團聚,壽命延長,身心安樂,諸緣如意,正應發大悲心,行放生業,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愛物之誠,則向之所欲,當可即得。◎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於人道,固宜解怨釋結,戒殺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為念佛迴向凈土,令得度脫。◎凡大聖大賢,無不以戒殺放生,為挽殺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樂天年之基祉。◎圓瑛大師云:吾人當學佛之大慈大悲,實行戒殺放生,才是學佛之行。是以學佛者,不僅持律戒殺,尤當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經》云:戒殺放生之人得二種福報,一者長壽,二者多福多壽無病。◎《契經》:戒殺放生,得長壽報,又戒殺放生,可解怨釋結,長養悲心,潤菩提種。◎《梵網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分別善惡報應經》:何業獲報長命?有十種業。何等為十?一、離自無殺。二、離勸他殺。三、離慶快殺。四、離隨喜殺。五、救刑獄殺。六、放生命。七、施他無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飲食。十、幡燈供養。如是十種獲長命報。放生樂◎放生就是給物命眾生一個機會。一個重獲自由,重拾生機的機會;一個皈依三寶,聽聞念佛的機會,千萬不要因為任何的毀謗阻撓,讓受苦受難的物命,一點機會都沒有。◎放生也是給我們自己一個機會。一個救生贖命,償還殺債的機會;一個廣積福德,清除業障的機會,千萬不要因為任何的譏議批評,讓業重福薄的我們,一個機會都沒有。◎救眾生如同救一佛子,更等於救一未來佛。◎吃素而不放生,以前欠的殺債還是有果報的;放生而不吃素,所賺得的功德,又因為吃肉殺生都賠光了。◎修行人以念佛為正行,以放生為助行。◎雖有許多批評阻撓,我們更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與承擔去放生,堅定放生,信願放生,用一輩子去放生。◎放生三施俱全。◎別讓知識學問匡住了慈悲心。當我們真正放生時,所有一切的知識學問都應舍掉,都應放下,只留那一念我們對待眾生清清凈凈的慈悲,這才是放生真正的意義。◎鳥站一如等待大赦的囚犯集中營,不要有如果我們不放,他們便不會去抓的想法。◎放生,正是佛陀親口告誡我們長養慈悲滅罪消愆的最好方法。◎跟隨佛陀,跟隨歷代諸祖大德,跟隨善知識的步伐,努力實踐,終生不悔不倦。◎但願所有世人,力行放生;更願所有念佛人,常行放生,因為放生功德,最為第一,舍此不行,是謂痴狂!◎父母教子女,老師教學生,記者贊放生,作家弘揚放生,出版商提倡放生,明星現身說法帶放生,政府首長鼓勵放生,富翁用錢放生,蓋放生園,弘法人開示放生。
推薦閱讀:

慈悲道場懺法(梁皇懺)
慈悲心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張愛玲:一念慈悲,滿是蒼涼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七

TAG: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