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筆記18(蕭何、張良)

蕭何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與劉邦交好。劉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驪山修秦始皇陵,行至豐鄉大澤時,因逃跑許多人,劉邦索性把所有囚犯釋放,自己則與10多個死心塌地願跟隨他的囚犯逃到芒、碭二山之間蟄居避難。沛縣縣令得知後,拘拿劉邦妻子呂雉入獄,又賴蕭何與曹參二人保釋出獄。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劉邦也率眾起義,被蕭何擁立為沛縣令,由此稱「沛公」。劉邦攻克咸陽後,蕭何不貪戀錢財和美女,馬上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隨後項羽率軍入關並分封諸侯,劉邦領兵回自己的封地巴蜀,期間韓信棄項羽來投劉邦,之後在蕭何的力薦之下被封為大將軍。

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率軍悄悄離開南鄭,採納了張良、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揮師東進,留下蕭何負責徵收巴蜀之稅,供給軍糧。攻取三秦之地以後,劉邦令蕭何坐鎮關中,安撫百姓,同時負責兵員和糧餉的籌措與補給,自己則率大隊人馬向彭城進發。蕭何留守關中後,馬上安撫百姓,恢復生產,全力收拾關中的殘破局面。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經散亂的統治秩序,另一方面對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僅頒布實施新法,重新建立漢的統治秩序和統治機構,修建宮廷、縣城等等。另外又開放了原來秦朝的皇家苑囿園地,讓百姓耕種,賜給百姓爵位,減免租稅等等。蕭何辦事精明,施政有方,頒布利民法令,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建立了穩固的後方,保障了前線的需要。

劉邦彭城兵敗逃到滎陽與項羽對峙時,蕭何坐鎮關中,徵發兵卒,運送糧草,供應漢軍;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秩序。有關事項每次報呈劉邦,劉邦總是同意,允許照辦。即使來不及報告,蕭何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先行執行,等漢王回來再作報告。劉邦幾次戰役,棄軍逃跑,當時蕭何若稍有二心,便可置劉邦於死地。可蕭何每次都徵發關中兵,補足漢軍缺額,劉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轉危為安。公元前203年,項羽也由於連年戰爭,陷入了兵盡糧絕的困境。而劉邦的部隊,卻由於蕭何坐鎮關中,不斷地向前方輸送糧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強糧多的好形勢。後來,劉邦越戰越強,終於逼得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消滅項羽、平定楚地後,諸侯聯名上《勸進表》給劉邦,推舉他為皇帝。劉邦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諸侯分封完畢,排位次時,排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商議定都之事時,起初打算定都洛陽,後來在戍卒婁敬的建議下,定都咸陽。於是,劉邦暫居櫟陽,命丞相蕭何營建咸陽。

公元前199年,皇宮竣工,蕭何奏請御駕往視。劉邦於是從櫟陽到咸陽,蕭何接駕,導入游觀。最大的一座,叫做未央宮,周圍的有二三十里。劉邦巡視一番後,嫌宮室過於壯麗豪華,責備蕭何道:「朕之起義,原為救民。現今天下初定,民窮財盡,怎將這座宮殿造得如此奢華?」蕭何見漢帝責怪,不慌不忙地說:「正因為天下剛剛安定,才好藉機會多徵發些人和物來營建宮室,況且天子以四海為家,宮室壯麗才能顯出威嚴,也免得子孫後代再來重建。」劉邦見蕭何回答的如此得體,便轉怒為喜道:「如此說來,朕未免錯怪你了。」蕭何聽漢帝在安慰自己,接著說:「微臣此事雖蒙陛下寬宥,但來日方長,難免有誤,尚望陛下有以教之。」漢帝微笑著說:「你做事頗有遠見,朕記得當年攻破此地時,諸將乘亂人宮,未免有所攜取,惟汝只取書籍表冊而去,目下辦事有條不紊,方便多了。」蕭何亦笑道:「臣無所長,一生為吏,對於前朝典籍,視為至寶,平日得以借鑒。今為陛下一語道破。陛下天資聰慧,事事留意,真非臣下可及萬一也。」漢帝聽了大喜,便指著未央宮的四周,對蕭何道:「此處可以添築城垣,作為京邑,就叫長安吧。」從此,咸陽便更名為長安了。至此,西漢建都長安,歷時200餘年,蕭何成為該城的最早規劃和設計者。

劉邦建國稱帝時已過半百,步入晚年變得日益猜忌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特別是那些異姓王們。結果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先後被廢殺。蕭何輔助呂后,誅殺韓信,很符合漢高祖劉邦「固根基」的方略,為劉邦除去了一塊心病。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曾殺白馬為盟,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就是歷史上的「白馬之盟」。蕭何功高,又十分受百姓愛戴,難免劉邦對他起疑心。逼得蕭何低價強行購買民間的土地房屋,自污聲名以繹帝之疑,最後蕭何對劉邦更是誠惶誠恐、恭謹有加,劉邦也照例以禮相待,但蕭何漸漸對國事保持沉默了。

劉邦晚年,宮廷內部發生了一場廢立太子的鬥爭。劉邦要廢掉太子劉盈,改立劉邦寵愛的戚姬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只是由於蕭何、張良等大臣的多次諍諫,劉邦才一直未作決定。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劉邦病逝於長樂宮,享年62歲。同年,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惠帝。蕭何繼任丞相。不過這時,蕭何年事已高。這期間,蕭何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當時社會情況的內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這是漢朝製作律令的開端。蕭何制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更為明簡。

公元前193年七月,年邁的蕭何,由於常年為漢室操勞,終於卧病不起。病危之際,漢惠帝親自前往探望,並趁機詢問:「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代之?」接著惠帝又問:「曹參如何?」蕭何聽了,竟掙紮起病體,向惠帝叩頭,道:「陛下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恨了!」謚文終侯。

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潁川城父(今河南寶豐)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戰國時韓國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韓國的滅亡,使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得知,秦始皇的巡遊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現原陽縣的東半部),於是,張良指揮事先找好的大力士埋伏於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古博浪沙。由於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張良就讓大力士將120斤重的大鐵鎚砸向最中間最豪華那輛車,隨後趁亂逃離現場。然而,被大力士擊中的只是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時常換乘座駕。秦始皇十分惱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但因無從查起,後來不了了之。

據說張良曾於沂[yí]水圯[yí]橋頭,遇一粗布短袍老翁。經受住了老翁的考驗,得贈《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兵反秦,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後因自感身單勢孤,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共商大事。張良不忘復興韓國,忙對項梁提議道:「君既已立楚王為後人,而韓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藉以多樹黨羽。」早在下邳之際,張、項之間便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於是,他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相當於丞相)。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地(戰國時韓國地盤),游兵於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劉邦率兵攻佔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此後,劉邦採納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時間,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劉邦大軍進入咸陽,情不自禁想留居宮中,安享富貴。武將樊噲冒死犯顏強諫,劉邦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賢達志士對此心急如焚。關鍵時刻,張良向劉邦分析利害,勸道:「秦王多做不義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進入咸陽。既然您已經為天下人剷除了禍害,就應該布衣素食,以示節儉。大軍剛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樂中,這就是所謂助桀為虐了。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願沛公聽從樊噲等人的話。」劉邦接受了這卓有遠見的規勸,下令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霸上整治軍隊,以待項羽等路起義軍。在此期間,劉邦還採納張良建議,召集諸縣父老豪傑,與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又安撫百姓,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擁戴,為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為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前206年(漢高祖元年)二月,項羽率諸侯兵抵達函谷關,劉邦命令守軍緊閉關門,阻止諸侯兵進關。項羽得知劉邦已攻下咸陽,十分惱怒,正趕上劉邦部下曹無傷密告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項羽立即命令英布督軍強攻。同年十二月,項羽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要與劉邦決一死戰。幸虧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曾有舊交,在項羽大軍決定進攻劉邦的前夜,項伯私見張良,邀他一同潛逃。張良不肯,將消息轉告劉邦。劉邦大驚,不知如何是好。張良想,當務之急是打消項羽的疑慮,使他放棄進攻劉邦的計劃,就出計讓劉邦跟項伯說他不敢背叛項羽,並與之結為兒女親家,項伯伯信以為真,便交代劉邦明早向項羽謝罪。項伯連夜馳回鴻門,把劉邦的話都轉告給了項羽,並百般疏通,使原已劍拔弩張的局勢有所緩解。第二日的鴻門宴中,樊噲保護劉邦先行脫身,張良留下來應付局面。這場鬥爭中,張良巧妙地幫助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項羽分封諸侯,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才暫且隱忍不發。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

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暗渡陳倉,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項羽聞知大怒,決定率兵反擊。張良早料到這一點,於是寄書蒙蔽項羽,聲稱:「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說是「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意在將楚軍引向東部。項羽果然中計,竟然無意西顧,轉而北擊三齊諸地。張良的信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不久,項羽於彭城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同年冬,張良逃出彭城,躲過楚軍的追查,回到劉邦的身邊,受封為成信侯,此後,便朝夕相隨漢王左右,成為畫策之臣。事實上,項羽殺韓王成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劉邦破彭城後又反被項羽擊敗後逃至下邑,兵敗危亡之際,又是張良匠心獨運,給劉邦出謀:利用英布、彭越與項羽有隙,可乘機策反,又讓劉邦用好韓信。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在張良的謀划下,一個內外聯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終於形成,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使劉邦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事實證明了張良「下邑之謀」的深謀遠慮,最後兵圍垓下打敗項羽,主要依靠的正是這三支軍事力量。

前204年(漢高祖三年)冬,楚軍兵圍漢王於滎陽,雙方久戰不決。楚軍竭力截斷漢軍的糧食補給和軍援通道。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危機。謀士酈食其獻計復立六國之後以示德義,劉邦依計命人刻制印璽,使酈食其巡行各地分封。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聽說此事,給劉邦講了此計種種弊端,使劉邦茅塞頓開,立即下令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

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韓信卻在北路戰線勢如破竹。先是平定了魏、代、趙、燕等地,接著又佔據了齊國的故地,欲自立為齊王,使人稟告劉邦求封假(代理)齊王。劉邦一聽怒氣上沖,當著使者的面破口大罵,陳平連忙在案下輕踩了他一腳,劉邦精明,反應亦快,立即感悟先前失言,於是改口罵道:「大丈夫既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假王!」當年二月,劉邦派張良拿著印綬去齊地封韓信為王,並徵調韓信的軍隊擊楚。授印齊王,雖然是劉邦對韓信的暫時妥協,但這個順水人情和權宜之計,居然籠住了韓信,成功地解決了漢內部的權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

前203年(漢高祖四年),漢對楚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韓信據齊地不斷襲擊楚軍,彭越又屢次從梁地出兵,斷絕楚軍的糧道。楚軍兵疲糧竭,項羽無奈,終於送回了被扣押的劉邦的父親與妻子兒女,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諫漢王道:「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於此舉。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劉邦採納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並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

劉邦率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卻遲遲沒有等來韓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結果慘遭失敗。張良對韓、彭的心思早已瞭然於心,對劉邦道:「楚兵既將滅亡,韓信、彭越雖已受封為王,卻沒有確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來赴約,原因正在於此。陛下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否則最終成敗,尚不可知。」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張良計,把陳地以東至沿海的地盤劃封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盤劃封給梁王彭越。兩個月後,韓、彭果然派兵來援。漢軍各路兵馬陸續會集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沱河北岸)。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敵兵士氣,終於打敗項羽,迫其別姬、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

漢五年八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漢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內的20多位功臣,其餘未被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爭功不休。張良勸劉邦給平時最恨的且為群臣共知的雍齒封了侯,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安心了。張良此舉,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消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前197年(漢高祖十年),劉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張良給呂后出謀,讓太子卑辭固請「商山四皓」出山相隨。果然劉邦見自己數請不來的隱士,今為太子左右,知太子羽翼已豐,奈何不得,從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終得嗣位,呂后為此對張良也勛口敬重。

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后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呂后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前186年(漢高後二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          
推薦閱讀:

劉邦派張良冊封韓信有何用意
楊建平丨張良,關鍵時刻屢建奇功的蓋世英才
帝王之師張良貌如女子,年輕時血氣方剛曾刺殺秦始皇
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漢留侯·張良的——智慧人生路

TAG:筆記 | 資治通鑒 | 蕭何 | 張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