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閱讀100篇(答案)

 

 女媧補天

1.①y n ②zhu n ③zh  ④h  ⑤ji o ⒉c ⒊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大龜的四隻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翼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4.《紅樓夢》

譯文

  上古時候,(不知道由於什麼原因),天穹的四邊忽然毀壞了,九州大地忽然裂開了,使得天不能覆蓋萬物,地不能普載萬物。(這時),熊熊的大火燃燒不滅,浩浩的洪水奔流不息;猛獸從山林里奔跑出來,吞噬善良的人民;鷙鳥翱翔在天空中,攫食老者和弱者。於是女媧熔煉了五色石子去補蒼天。(她)斬斷大龜的四隻足代替天柱,來支撐天空;又殺死興波作浪的黑龍,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後把蘆葦燒成灰,堆積起來,用以堙塞洪水。

  蒼天補好了,天的四極端正穩固了,洪水乾涸了,中原一帶的災禍平息了,惡禽猛獸被誅滅了,善良的人民漸漸從災難中獲得了新生。 

              《燧人鑽木取火》

1.①sh   知道,懂得  ②zh  記住2.①遂明國的人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春夏秋冬,什麼叫白天黑夜②聖人於是感悟到了鑽木取火的道理,回去就試用小樹枝來鑽火(果然鑽出火來)。 3.「有鳥若鴞,啄樹則燦然火出」 4.牛頓思索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壺中的蒸氣頂開蓋子而發明了蒸氣機等。

譯文

  遂明國全是一片黑暗混沌,那裡的人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春夏秋冬,什麼叫白天黑夜。國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樹,屈盤起來,占的面積有一萬頃地那麼大。後世有一個聖人,漫遊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遠方,來到此國,休息在這棵大樹下。(忽然看見)許多象鴞樣的鳥,(在大樹的枝葉間)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燦然的火光發出。聖人於是感悟到了鑽木生火的道理,就試用小樹枝來鑽火,果然鑽出火來。於是後人就稱為他為燧人。

                《精衛填海》

1.C 2.①鳥的嘴  ②連詞,來 3.女娃在東海里遊歷,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來。 4.至死不屈的鬥爭精神和頑強毅力。 5.提示:這則神話故事刻畫了英勇頑強的精衛鳥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強烈願望和不畏艱苦、勤奮不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譯文   

  發鳩山上生長著很多柘樹,有一種鳥生活在那裡,它的外形長得很像烏鴉,花腦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字叫「精衛」,它的叫聲很像自己呼叫自己。這隻鳥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在東海里遊歷,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來,因而變為精衛鳥。它常常銜西山的樹枝和石子,來填塞東海。

                                     《夸父逐日》

1.①途中,半路上  ②王道、正義  ③陳說、議論 2.D 3.B 4.之一:人類對自然征服和追求的旅途是艱難的,並非可以旋即成功。 之二:它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勇於探索太陽奧秘的雄心壯志,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之三:追求中的失敗雖然讓人痛心,但追求途中的犧牲卻是有意義的。   

譯文

  夸父與太陽賽跑,進入太陽光圈;他非常口渴,想喝水,將黃河、渭河水喝乾後,又向北去喝大澤湖的水。還沒到達,途中因口渴而死,他於是扔掉手中的拐杖,那裡便化為一片桃林。

                《鯀禹治水》

1.C 2.B 3.大神鯀偷竊了天帝的寶物息壤來填塞洪水,不等待天帝的允許。 4.鯀在人民生命財產受到極大危脅之際,挺身而出與洪水進行鬥爭,並冒著生命危險,竊取了天帝的「息壤」,最終於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他的所做所為贏得了後世人民的景仰和歌頌。

  禹善於總結鯀失敗的教訓,利用疏導的方法,終於取得了治水鬥爭的勝利,從這一意義上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譯文

  洪水泛濫起來,波浪滔天。(這時),大神鯀便去偷竊天帝的寶物息壤——一種能生長不息的土壤——來填塞洪水,不等待天帝的允許。天帝(惱怒)便叫火神祝融去把鯀殺死在羽山的郊野,可是卻從被殺死的鯀的肚子里,生出他的兒子禹來。天帝只得命令禹去鋪填息壤,平定了九州的水患。

                 《嫦娥奔月》

1.①y  ②zh  ③ch n  ch   ④zhu  2.C 3.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這種葯,飛奔到了月宮,把身子寄托在月宮裡。 4.阿姆斯特朗   科林斯   奧爾德林 5.日新月異  日積月累(日月如梭)  造句略

譯文

  羿到西王母那裡去請求了長生不死葯回來,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這葯,便飛奔到月宮,並把身子寄托在月宮裡,變做了一隻蟾蜍,而成為「月精」。

  舊時人們相傳,說是月亮里有桂樹,有蟾蜍。所以有些異書上還說:月亮里的桂樹高有五百丈,下面有一個人,手裡常拿一把斧子去砍它,樹創隨砍隨合。這個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因為學仙有了過錯,所以貶罰他在這裡砍樹。

                              《鯤鵬之變》

1.B  2.C 3.①它奮起高飛,翅膀就象垂在天邊的烏雲。 ②(大鵬的)翅膀一掠水面就是三千里,凌借著暴風從下而上地飛到天上,一飛就高達九萬里。 4.扶搖直上  鵬程萬里  比喻興旺的景象  比喻前途遠大

譯文

  北海有一種魚,名字叫做鯤,那鯤的身體非常大,不知道有幾千里。後來忽然變為鳥,名字叫做鵬,那鵬的背寬的也不知道有幾千里。它振奮起來,展翅高飛,它那兩隻黑沉沉的大翅膀,就象垂在天邊的烏雲。

  這鳥啊,當海潮來的時候,它就要從北海遷移到南海去居住。南海,就是天池啊。有一部名叫《齊諧》的書,是專門記述神怪事情的,那書上說:「大鵬從北海飛到南海,翅膀一掠水面就是三千里,凌借著暴風從下而上地飛上去,一飛就高達九萬里,一去就是半年,一直飛到天池南海,才停留下來休息。」

                《鯉魚跳龍門》

1.①於是,就  ②竟然  ③你,你的 2.①每年陰曆三月,就有無數黃顏色的鯉魚,從江海和河川爭先恐後游到龍門來。 ②剛剛跳上龍門,就有雲和雨伴隨,天火又從後面去燒它的尾巴。尾巴一燒掉,它就真箇變成龍了。 3.每歲暮春  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 4.自物及人,從古到今,經歷磨難和艱辛,才能取得成功。   

譯文

   龍門山,在黃河以東的地界。禹治洪水來到這裡,把山從中鑿斷,成為一扇門的形狀,大約有一里光景。河水從中間洶湧地流下,兩岸連車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無數黃顏色的鯉魚,從江海和河川爭先恐後游到龍門來。一年當中,能夠跳上龍門的,不過七十二尾。剛剛跳上龍門,就有雲和雨伴隨,天火又從後面去燒它的尾巴。尾巴一燒掉,它就真箇變成龍了。

                   《牛郎織女》

1.①zh  ②r n ③sh  ④k n  2.C 3.「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    4.天上的街市    5.答案舉例:人人都應該勤勞地工作,誰要是懶惰,誰就應受到懲罰,連天帝之女也不能例外。  6.略。

譯文  

  天河的東岸住著織女,她是天帝的女兒,年年在織布機前投梭織布,勞苦操作,織成了雲錦天衣。天帝憐念她獨居無偶,允許將她嫁給河西的牛郎。哪知道她婚後卻把織作的事情荒廢了。天帝惱怒,責令她仍舊回到河東去住,只允許她一年一度和牛郎相會。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烏鵲的頭頂突然禿去。(這是什麼緣故呢?)相傳這天牽牛和織女在銀河的東岸相會,役使烏鵲做橋樑從它們頭頂上走過去,所以烏鵲頭上的毛都被踩脫了。

                                 《姜太公遇文王》

1.①「說」通「悅」    ②「湯」通「燙」    ③「反」通「返」  2.D  3.全,都  一起,一同    終於  士兵 4.①不久準會有聖人到我們這裡來,那時我們周民族就將要興旺發達了。 ②文王便坐了獵車,駕了獵馬,到渭水北岸去打獵,終於見到了姜太公,他正坐在一束茅草上釣魚。 5.答案舉例:劉備三顧茅廬 6.略。

譯文      

  文王將要出去打獵,叫太史編替他卜了一課,太史編看了龜兆,唱道:

      到渭水北邊去打獵,將會有很大的收穫。

      不是螭也不是龍,不是老虎不是熊;   

         兆得個賢人是公侯,上天賜你的好幫手。

  文王便坐了獵車,駕了獵馬,到渭水北岸去打獵,終於見到了姜太公,太公正坐在一束茅草上,(安安靜靜地在那裡)釣魚。

  周西伯出去打獵,果然在渭水北岸遇見了太公,和他交談,大為高興,說道:「記得先前我那去世的父親太公常向我說:『不久準會有聖人到我們這裡來,那時我們周民族就將要興盛發達了。』你可真就是這樣的人嗎?我家太公盼望你已經很久了!」所以就叫他做「太公望」。用車子把他載了一同回京城去,回去就拜他做了國師。

              《武王伐紂》

1.①j  ②yu  m o ③x  ④m  2.①濟:過河,渡  停止   ②疾:猛烈 痛恨  ③任:擔當……的重任  責任,擔子 ④靡:不  倒下 3.B  4.A 5.斷絕退路,只能取勝,不能失敗  砍釜沉舟 6.愛屋及烏   愛那個人而連帶地喜愛跟他有關係的人或物

譯文

  武王伐紂,坐了船渡過黃河。兵車剛用船搬運過河,太公馬上命人把船在河裡全部毀壞。說:「這回出兵,是太子去為他父親報仇,大家只有去和敵人拚死奮戰,不可存僥倖生還之心!」所過的渡口和橋樑,也都叫人全部燒掉。   

  武王伐紂,在孟津地方過渡,忽然,大波之神陽侯掀起了一個個巨大浪濤,迎著船頭打來,狂暴的風颳得天昏地暗,連人和馬都看不見了。這時,武王坐在船頭,左手拿了一把黃金色的大板斧,右手拿了一隻懸掛白色旄牛尾巴的指揮竿,瞪大眼睛,把指揮竿向前指著說道:「我既然擔當了天下的重任,誰敢來違逆我的意志!」武王說完這話,頃刻間,風也停了,大波也止息了,於是軍隊安然渡過孟津。

  武王伐紂,到了邢丘這個地方,忽然天下大雨,一連下了三天三夜,也不休止,並且還發現戰士們用的盾無故折為三段的怪現象。武王心裡有點害怕,便召太公來問道:「看這光景好象是紂還不可以討伐嗎?」太公答道:「不然。盾折為三段,是說我們的軍隊應當分為三路。大雨三天不止,那是在洗我們的甲兵,讓我們清清爽爽,好上路啊!」武王聽了,說:「那又怎麼辦呢?」太公說:「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老鴉也覺得可愛;要是憎惡那個人,就連他巷子里的壁頭也覺得可惡。現在的辦法就是去殺光敵人,不要剩下一個!」

                                 《武王克殷》

1.AB(A「活」,形容詞的使動用法;B前一個「田」名詞用如動詞,耕種;) 2.①代詞,這件事;②代詞,那;③代詞,他們;④副詞,加強反問語氣。 3.①凡是能夠愛護民眾和有道德的人,就是因為他們有仁德之心。 ②有罪的人就殺了他,沒有罪的人就讓他活著。 4.①愛屋及烏(或: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②惟利是圖、惟命是從 5.「使其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

譯文   

  周武王攻下了殷都,召見太公問道:「怎樣處置殷都的士卒百姓呢?」太公回答說:「我聽說,愛那個人,同時愛他屋頂上的烏鴉;憎恨那個人,同時憎恨他的牆壁。把那些敵人全部殺掉,一個不留,怎麼樣?」武王說:「不行!」太公退出,邵公進見,武王說:「對他們怎麼處置呢?」邵公回答說:「把有罪的人殺掉,讓沒有罪的人活命。怎樣?」武王說:「不行!」邵公退出,周公進見,武王說:「對他們怎麼處置呢?」周公說:「讓他們各人住著自己的房屋,耕種自己的土地,不改變他們以往的習慣,親近、信任有仁德的人,百姓有過錯,全在紂王一人身上。」武王讚歎說:「看的遠大啊,(這樣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能夠愛護民眾和有德行的人,是因為他們有仁德之心。」

                               《伯夷、叔齊之死》

1.①表承接  ②錶轉折  ③表並列  ④表修飾 2.C 3.①死  ②何不  投奔  ③責難  ④於是,就 4.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只要談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譯文

  伯夷和叔齊,是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父親想立叔齊,還沒有實現,父親就死了。叔齊便讓伯夷做國君,伯夷說:「(父親要你做國君),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堅決不肯做國君,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做國君,也隨同哥哥逃去。國人只好立中間的一個兒子做了國君。

  弟兄倆跑出國外,聽說周文王很優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國,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統領大軍,用車子載著文王的牌位,朝東進軍,去討伐殷紂。

  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很不贊成,便去隱居在首陽山,專靠採薇來維持生活。有個士大夫王摩子進山遊玩,(看見伯夷叔齊正在那裡採薇),就責難他們道:「你們既然不吃周粟,但為什麼卻又隱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聽了,便不再吃薇。經過七天,上天派遣一隻白鹿給他們餵奶,二人心裡想道:「這鹿若是殺來吃了,滋味必然很美。」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從此以後不再來,兩個老頭子便活活餓死了。

                                      老父告誡孫叔敖

1.①穿  戴  ②沒有才能  ③您  ④都  ⑤來得晚,慰問  ⑥指教 2.①「使」,派  ②「貴」,地位高  ③「厚」,優厚 3.①「一」,全部,副詞;一(個),數(量)詞;詳細,副詞  ②「益」,更加,副詞;逐漸,副詞;好處,名詞 4.自己身價高了,但對人民驕傲起來,人民就疏遠他。「驕」原來是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人」是它的賓語。「驕傲人民」不通,所以譯作「對人民驕傲」。 5.身居高位的人只有知足,並且關心人民,才能得民心,治理好國家。

譯文

  孫叔敖當了楚國的令尹以後,全國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來祝賀他。有一位身穿粗布衣,頭戴白帽子的老人,最後來向孫叔敖表示慰問。孫叔敖穿好衣服,戴正帽子出去接見這位老人,對老人說:「楚王陛下不知道我不賢能,(讓我掌握國家大權,我沒有能力管好國家大事),應該受到官吏和老百姓的責備。人們都來祝賀我,您獨後來,表示慰問,難道有什麼指教嗎?」老人說:「有該說的:自己身價高了,但對人民就驕傲起來的人,老百姓就疏遠他;地位高了,又獨攬大權的人,國君一定要討厭他;薪俸已經多了,可是還貪心不足的人,別人就害怕同他接近。」孫叔敖向他一再鞠躬,然後說:「謹遵你的教導!我願意傾聽你還沒有說完的話!」老人又說:「地位已經高了,越要想到下面的百姓;官職越大,越要謙遜,心欲要小;薪俸多了就要謹慎,不取不義之財。你如能遵守這三點,就足以把楚國治理好了!」   

               《大道之行》

1.①信用 ②發生 2.C 3.①所以,人們不僅僅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孩子。②因此,外出時帶上門而不用門閂,這就叫做「大同」。 4.略。

譯文   

    「大道」實行的時候,天下為公共所有。(人們)選拔有賢德的,薦舉有才能的人,(彼此)講求信用,搞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人們不僅僅奉養自己的父母,也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孩子,而且使老年人都能有好的歸宿,壯年人都能得到使用,幼年人都能得到長進,鰥寡孤獨和殘疾病患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人都有職分,女人都有夫家。財物痛惜它被扔在地上,(想拾起來)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裡;力氣恨它不從自己身上發揮出來,(想發揮出來)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陰謀奸惡之事被阻塞而不出現,盜竊、作亂和害人之事而不發生,所以(外出時)帶上門而不用插門閂,這就叫做。大同。」

                  《學者有四失》

1.①把……看輕  ②補救 2.C 3.做教師的,就是要發揚他們的長處,補救他們的缺點啊。  4.略

譯文

    學習的人往往有四個方面的缺點,教育者必須知道(它)。人們學習,有的缺點是學得太多(而不去實踐),有的缺點是學得太少,有的缺點是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有的缺點是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這四種人,心裡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們的不同心理,然後才能補救其不足。做教師的,就是要發揚(他們)的長處,補救他們的缺點的啊。

               《顏淵、季路言志》

1.①怨恨 ②信任 2.C  3.①(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呢?②(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拿出來,和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4.①慷慨豪爽  ②謙虛忠厚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拿出來與朋友共享,用壞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欲速則不達》

    1.B 2.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3.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規律,循序漸進。

譯文

  子夏到莒父做總管,向孔子請教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就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1.①回答  ②何,為什麼    2.C 3.發憤忘食,高興得忘記了憂愁,連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4.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刻苦勤勉,兢兢業業的態度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為人如何),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對於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的為人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主張)而發憤忘食,高興得忘記了憂愁,(甚至)連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吾日三省吾身》

1.①反省  ②講信用 2.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沒有不忠誠的地方呢? 3.謀事、交友、學習 4.略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沒有不忠誠的地方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呢?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1.①認為…不對  不對  ②以…為樂  快樂     2.B  3.C    4.①作為人民的統治者卻不能與人民共同享樂,也是不對的。 ②這樣做了卻不能統治天下的,從來沒有過啊。5.與民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

  齊宜王在雪宮裡接見孟子,說:「你們這些賢人也有這樣的享受嗎?」

  孟子回答說:「有啊。(您的這種享受)人們得不到,那麼就要責怪他們的統治者了。因為得不到(享受)而責怪統治者,是不對的;(但是)作為人民的統治者卻不能與人民共同享樂,也是不對的。把老百姓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的,老百姓也會把他的快樂當作是自己的快樂;把老百姓的憂愁當作自己的憂愁的,老百姓也會把他的憂愁當作啟己的憂愁。把天下人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把天下人的憂愁當做自己的憂愁,這樣做了卻不能統治天下的,從來沒有過啊。」

                《人不可以無恥》

1.①羞恥,羞愧之心  ②以…為恥 2.①不知羞恥的那種恥辱,就是無恥啊! ②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的人,有什麼辦法能趕得上別人呢?3.積極進取的重要前提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恥辱,就是無恥啊!」

  孟子又說:「羞恥之心對於人是關係重大的。善於作偽詐巧變事情的人,是沒有地方用得著羞恥心的。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的人),有什麼辦法能趕得上別人呢?」

                  《學弈》

1.①教導②引,拉  ③共同,一起 2.A 3.①一門心思聽弈秋的講解。 ②雖然他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一起學習,郊果卻不及那個人。 4.做任何事情,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譯文

  現在下棋作為一種技藝(來說),只是小技藝,但是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就不能學好。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講解,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講,卻一心想著有天鵝就要飛來,想拉起弓去射它。(他)雖然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一起學習,效果卻不及那個人。能說是這個人的聰明才智不如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屈而不信》

1.「信」    「伸」    伸直。 2.C(C項中的「則」當「竟然,卻」講;A.B.D.項中的「則」當「就」講。) 3.①「信」是使動用法,使……伸直。  ②「遠」是意動用法,以……為遠, 4.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這個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為遠(而去求治),這為的是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 5.「此」指代「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不知類」的意思是「不知輕重主次」。

譯文

  孟子說:「現在有(個人),(他的)無名指彎了,不能伸直,並不疼痛礙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這個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為遠(而去求治),這為的是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就知道厭惡它;內心不如別人,竟不知道厭惡(它),這就叫做不知輕重主次。」   

                     《丹之治水》

1.①勝過;  ②法則,規律 2.B(B項中的「之」是結構助詞「的」;A.C.D.項中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3.以鄰為壑。意思是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洪水排泄到那裡去。比喻把災禍推給別人。 4.正反對論證     5.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善於發現規律並運用規律。

譯文  

  白圭說:「我治理水患的辦法,勝過大禹。」孟子說:「您錯了。禹治理水患的辦法,是按照水的規律進行的,所以禹使水注於四海。現在您卻使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所謂洚水,就是洪水。這是有仁德的人所最憎惡的。您錯了。」

                   《天長地久》

1.①緣故,原因,名詞  ②特意,副詞。  ③所以,連詞 2.①自私。  ②個人的目的、理想等 3.①「後」,名詞活用作動詞,把自己放在後面。  ②「外」,名詞活用作動詞,把自己置之度外。 4.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 5.本文闡述了老子「有」「無」相生的辯證思想,進一步宣傳他的自然無為的世界觀。

譯文      

  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   

  因此,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結果自己反而能佔先;(危險時)把自己置之度外,結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為他不自私嗎?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以柔克剛》

 1.①替換 ②因此 2.B   3.能夠承受國家所遭受的天災人禍,才能成為天下的帝王。  4.柔能勝剛,弱能勝強  勇於示弱,學會以柔克剛

譯文

  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在能夠攻破堅硬的東西中沒有比水更加有力量的了,水的攻堅地位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換它。對於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道理,普天下沒有人不明白,但又沒有人甘於柔弱。所以聖人說:「能夠承受國人對自己的謾罵和羞辱。才能成為社稷之主;能夠承受住國家所遭受的天災人禍,才能成為天下的帝王。」

                                       《為義孰為大務》   

1.翟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墨家 兼愛 非攻 2.「欣」通「掀」,舉出  3.「實」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填充。 4.古義:講書。今義:表演評書、評話、彈詞等 5.回答了這個問題。作者認為,干成一項大事業,工作沒有大小主次之分,只有大家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團結協作,才能把這項事業干好。

譯文  

  子碩向墨子問道:「從事正義的事業,哪(一件)是大事?」墨子說:「(這)好象築牆一樣,能搗土的就搗土,能填土的就填土,能遞土的就遞土,然後牆就築成了。從事正義的事業也是如此,能論辯的論辯,能講書的講書,能作事的作事,然後正義的事業就完成了。」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

1.①結構助詞,的。  ②代詞,代竹木削成的鵲。  2.「飛」是使動用法,使……飛,讓它飛翔。  3.「劉」通「鏤」,刻削。  4.因此所謂的巧,就是對人有利叫做巧,對人不利叫做拙。  5.墨子認為對人有利叫做巧,對人不利叫做拙。公輸班做的鵲能飛,但對人沒什麼用處,所以不能叫做巧。(後一問言之有理即可)

譯文

  公輸班刻削竹木做了一個喜鵲,做成後讓它飛翔,竟三天不落。公輸班認為自己最巧。墨子對公輸班說:「你做喜鵲,不如我做轄木。我一會兒就刻削完三寸的木料,(把它安在車上),就能載五十石的重量。」因此所謂巧,就是對人有利叫做巧,對人不利叫做拙。

                  《萬事莫貴子義》

1.①形容詞,可貴  ②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  2.①結構助詞,的。  ②代詞,代「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  ③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3.為了爭論一句話而互相廝殺,這就是把大義看得比生命更為可貴啊!  4.萬事莫貴於義;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  5.歷史上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的人很多,如譚嗣同、夏明翰、劉胡蘭等。(舉例適當即可。)

譯文

  墨子說:「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如果向某人說:『給你鞋帽,然後砍斷你的手足,你干不幹?』(某人)一定不幹。什麼緣故?就是因為鞋帽不如手足可貴。又說:『給天下,然後把你殺死,你干不幹呢?』(某人)一定不幹。什麼緣故?就是因為天下不如生命可貴。(但是)為爭論一句話而互相廝殺,這就是把大義看得比生命更為可貴啊!」

                    《景公出獵》   

1.①是不與焉。是,這。  ②乃若此。此,這,這個。課文中:①微斯人,吾誰與歸?斯,這,這樣。  ②非獨書為然。然,這樣。  2.A(A.與動詞覽組成名詞性短語  B.名詞,處所  C.放在介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處所」,  D.「為……所。格式,表示被動。)  3.「曷為不祥也」中「曷」通「何」,為什麼,怎麼。  4.有賢人而不知道;知道而不任用;任用而不信任。   

譯文

  齊景公外出打獵,登上高山,遇見了猛虎;下到沼澤,遇見了毒蛇。他回到王宮就召見晏子,並問晏子說:「今天我外出打獵,登上高山,就遇見了老虎;下到沼澤,就遇見了蛇。恐怕就是所說的不吉利吧。」晏子回答說:「國家有三種不吉利,這不同於你所說的那些。有賢人而不知道,這是一不吉利;知道而不任用,這是二不吉利;任用而不信任,這是三不吉利。平常所說的不吉利,就是象這三種。今天大王登上高山遇見猛虎,是因為山是老虎的住處;下到沼澤遇見蛇,是因為沼澤有蛇的洞穴。到老虎的住處去,到蛇的洞穴去,遇見它們,怎麼能說是不吉利呢?」

                  《社鼠》

1.「案」通「安」,安定,這裡暗含包庇之意。 2.①介詞,向。  ②介詞,對    3.①「內」,名詞作狀語,在宮廷內。②「外」,名詞作狀語,在宮廷外。   4.「治國患何?」  賓語前置  治理國家憂慮的是什麼?5.比喻論證6.「國之社鼠」以「人主」為保護傘,不但可以逍遙法外,而且仍可以以辦國事為幌子,假公濟私,欺上壓下,排斥異己,打擊賢良。   

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治國憂慮的是什麼?」晏子回答說:「憂慮的是社鼠。」齊景公說:「為什麼?」晏子說:「社廟為木質結構,上面都塗上了裝飾的顏料和防蟲柱的油漆,老鼠往往憑藉這些東西得以藏身。如果用煙火熏燒它們,就擔心燒壞社廟的木質建材,如果用水淹灌它們,就擔心浸壞了建築物上的油彩,這些老鼠之所以沒有被人們除掉,就是因為有社廟作為庇護所的緣故。國家也有這類老鼠,君主的親信們就是。在宮廷內對君主掩蓋是非真相,在宮廷外對百姓濫用職權。不除掉這類人,國家就混亂;要殺掉他們,卻往往被君主包庇下來,反而成為親信。這類人就是國家的社鼠。」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1、①達到  ②到,至  ③和,與  ④如,比得上2、(無論多麼難做的事)總去做,就一定能做成;(無論多麼遙遠的路)總是走,就一定能到達。3、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4、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最終會得到成功。

譯文

  梁丘據對晏子說:「我到死也趕不上您了!」晏子說:「我聽說:(無論怎麼難作的事)總去做,就一定能做成;(無論多麼遙遠的路)總是走,就一定能到達。我並沒有比別人兩樣的(地方)。(只要你)總去努力而不中斷,總是前進而不休止,還有什麼難以達到的呢?」

                《晏子之御》

1.①鞭打  ②非常  ③謙虛退讓  ④奇怪  ⑤推薦2.①C  ②C3.①X  ②X  ③X  ④X  ⑤√ 4.①晏子覺得奇怪,問他原因,車夫把實情告訴了他。②不久(車夫)回來了,他的妻子請求離去。5.知錯就改,誠實可信  謙虛  任人唯賢6.略(只要觀點與理由一致即可)

譯文

  晏子做齊國的國相,出門(的時候),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偷偷地看。(看到)他的丈夫為晏子駕御車馬,抱持著大圓車蓋,駕著四匹大馬,意氣風發,十分得意。過了一陣子,(車夫)回來了,他的妻子請求離去。丈夫問什麼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在齊國做國相,在諸侯之中很有名。剛才我看到他出門,志向和考慮都很深遠,常常以為自己不如別人。眼下你身高八尺,才是人家的車夫,然而你的表現,(已經)自認為很滿足了。我就因為這個才要求離開的。」這以後,車夫就謙虛退讓了。晏子覺得奇怪,問他原因,車夫把實情告訴他,晏子推薦他當了大夫。

               《景公聞命》

1.「公被狐白之裘」中「被」通「披」,穿。2.「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名詞「雨雪」活用為動詞,「下雨雪」。3.j   雨後或雪後轉晴  光風霽月 4.吃飽了而知道他人的飢餓,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樂了而知道他人的勞苦。5.因「公被狐白之裘」。6.晏子巧妙運用古之賢君的做法來暗示景公,使景公頓悟,而「出裘發粟與饑寒」。

譯文   

  齊景公在位的時候,夾雨帶雪一連下了三日還不見晴。景公披著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側面的台階上。晏子進來見景公,在他旁邊侍立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雨雪一連下了三天而天氣不冷。」晏子反問他說:「天氣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時候的賢明君主,自己吃飽了而知道他人的飢餓,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樂了而知道他人的勞苦。現在的君主不如他們啊。」景公說:「講得好。我聽你的話。」便命令人發放衣服和糧食給挨餓受凍的人。

                                    《運斤成風》

1.①替;做  ②當作2.①「郢地有一個泥瓦匠,(在幹活的時候),有一點像蒼蠅翅膀一樣薄的白泥飛濺到他的鼻尖上。②我的確為人砍掉過鼻子上的白泥。3.比喻手法熟練,技藝高超4.略   

譯文

  莊子給親友送葬,經過惠子的墓。他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一個泥瓦匠,在幹活的時候,有一點像蒼繩翅膀一樣薄的白泥飛濺到他的鼻尖上。於是他讓一個叫石的匠人削掉它。木匠揮動斧子,快得像一陣風,很快地砍去,削去鼻尖上的白泥,卻沒有傷著鼻子,郢人站在哪裡,臉色毫無改變。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後,找來匠人對他說:『你再給我砍一下試試。』匠人石說:『我的確為人砍掉過鼻子上的白泥。儘管這樣,我現在不行了,我的那個搭檔去世很久了,所以不能再試了。』自從我的好友惠子死了以後,我也沒有搭檔了,沒有與我爭辯的人了。」

                《丈人承蜩》

1.①轉移  ②回過頭去    2.①介詞,從。  ②介詞,在。  ③介詞,比。3.雖然天地這麼大,萬物這麼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4.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意思是: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5.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專心致志,精神集中。只有做到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譯文

  仲尼到楚國去,從樹林中經過,看見一位駝背老人用長竿粘知了,就好象伸手拾東西那樣容易。

  促尼說:「你真巧啊;有什麼訣竅嗎?」

  老人說:「我有訣竅。夏天時,(如果能在竿頭)摞上兩枚圓丸而不掉下來,那麼知了很少能跑掉;如果摞上三枚圓丸而不掉下來,那麼十隻也不過跑掉一隻;能摞上五枚圓丸而不掉下來,那粘知了就象伸手拾東西一樣了。我站立在那裡,身體就象一個樹樁子;我執竿的手臂,就象一節枯樹的干枝。雖然天地這麼大,萬物這麼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我不轉身不側身,不因萬物干擾而轉移我對知了翅膀的注意力,這怎能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回頭對學生說:「『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大概就是指這位駝背老人說的吧?」

                                     《莊周家貧》   

1.B(B中的「之」是代詞,代鮒魚。A.C.D.中的「之」都是結構助詞「的」。) 2.「忿。通「憤」,發怒。     3.「活」是使動用法,使……活,意思是救活我。  4.①形容詞詞尾,……的樣子②代詞,如此,這樣 5.涸轍之鮒  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譯文

  莊周家裡窮困,因此到監河侯那裡去借糧。監河侯答應說:「好的。我將要收到封地上的租稅,我打算收到後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周(一聽)氣憤得變了臉色,說:「我昨天來的時候,聽到大路當中有呼救聲,回頭一看,原來車轍中有條鯽魚困在那裡,我問它說:『鯽魚,過來!你(在這)做什麼呀?』它回答說:『我是東海水族中的臣民,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嗎?』我說:『好的。我將要到南方去遊說吳國和越國的國王,引過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回東海)好嗎?』鯽魚氣得變了臉色,說:『我離開住慣了的地方,就無法生存。(現在)我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您卻說這些(沒有用處的話),還不如趁早到乾魚鋪子里去找我呢!」

 

               《人之子文學》

1.古義:粗野無知的人;今義:一般用作謙辭,對人稱自己。2.「被」通「披」,披閱。3.人和文學(的關係),猶如玉石和琢磨(的關係)一樣。4.比喻論證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只有多讀書,多學習,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意思對即可)。    

譯文

  人和文學(的關係),猶如玉石和琢磨(的關係)一樣。和氏璧,(只不過)是鄉村的一塊普普通通的石塊,經過玉工雕琢,竟成為天子的國寶。子貢、季路,本來是粗陋無知的人,但披閱了文學,信仰了禮義,(他們)便成為天下的知名人士了。

                                          《君子之學》

1.①「箸」通「著」,牢記。  ②「曷」通「何」,怎麼。2.古義:舉止。今義:①動作或說話的聲音;  ②(打聽或偵察的)情況。3.A。(A項中的「則」當「只,不過」講;BCD項中的「則」當「就」講。)4.君子之學  小人之學  正反對比5.只有像君子那樣虛心學習,牢記在心,付諸言行,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養。

譯文

  君子的學習,是聽到耳朵里,牢記在心裡,表現在形體舉止上。(他的)語言是精深的,舉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為榜樣。小人的學習,是從耳朵聽進去,卻又從口中說了出去。口耳之間僅僅四寸而已,(不牢記,不實踐)怎麼能美化七尺的身軀(提高自己的品德)呢?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1.「弟」通「悌(t )」,尊敬。2.①那麼  ②能3.①「靜」使動用法,使……安靜下來。②「惠」,使動用法,使……得到恩惠。4.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5.作者認為老百姓是國家安定與否的關鍵。只有施行仁政,厚待百姓,才能使國家安定昌盛。(意思對即可)

譯文

  馬受了驚不好好駕車,那麼君子就不能安安穩穩地坐車;老百姓不聽政令,那麼君王的統治地位就不穩固。驚馬不好好駕車,(最好的辦法)沒有比得上使它安靜下來;老百姓不聽政令,(最好的措施)沒有比得上使他們得到好處。賢德的人得到選用,誠實謹慎的人受到推薦,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受到重視,孤寡無依的人能夠得到照顧,貧窮的人能夠得到補助,假如能做到這樣,那麼老百姓就能順從政令了。老百姓順從政令,君王的統治地位才能穩固。經傳上說:「君王是船,老百姓是水。水能載船,水也能翻船。」就是這個意思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1.①計劃,打算,措施。  ②培植 2.古義:栽培樹木;今義:樹(總稱)  3.做一年的打算,沒有趕得上種植莊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沒有趕得上栽培樹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沒有趕得上培養人才的。    4.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形容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譯文

  做一年的打算,沒有趕得上種植莊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沒有趕得上栽培樹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沒有趕得上培養人才的。培植以後一年就有收穫的,是莊稼;培植以後十年才有收穫的,是樹木;培植以後百年才有收穫的,是人才。

                            《見異思遷》

1.①雜亂居住  ②不同的事物2.①兼詞,相當於「於此」  ②語氣助詞,譯為「了」。3.「壄」同「野」,田野。4.士、農、工、商這四民是國家的根本。5.見到不同的事物,專業思想受外界影響而動搖  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譯文

  齊桓公說:「安定人民的住處,成全人民的事業,有什麼辦法呢?」管子回答說:「士、農、工、商這四民是國家的根本。不應該使他們雜居在一起。雜居在一起,他們的言語也就雜亂了,他們的事業也就混亂了,所以賢明的君主安置士民必定安置在清靜的地方,安置農民必定(使他們)靠近田野,安置工民必定(使他們)靠近官府,安置商民必定(使他們)靠近市場。現在那些士民,都讓他們聚攏在一起,集中安置在清靜的地方,他們從早到晚都在這裡從事自己的專業,自小就在這裡學習,他們的心安定了,就不會見異思遷了。」

               《列子學射》

1.①寇 禦寇 道 清靜無為  ②《愚公移山》智叟 愚公 移山    2.①請教  ②問  ③……的緣故,表原因  ④介詞,把3.①不僅射箭,治理國家與修養自身也都該這樣。  ②你知道你射中的緣故嗎?4.「退而習之三年」且「守而勿失」。5.熟能生巧(同義詞即可)。(略,理由要足以證明觀點。)

譯文

  列子學射箭,已經能射中了,去向關尹子請教。關尹子問:「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嗎?」列子回答:「不知道。」關尹子說:「不行!」列子回去又練習了三年,再次來報告關尹子。關尹子又問:「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嗎?」列子回答:「知道了。」關尹子說:「可以了,要牢記(學成的道理),並且不要丟掉。不僅射箭,治理國家與修養自己也都該這樣。」

               《楊布打狗》

1.B 2.①動詞,穿;  名詞,衣服  ②同「返」,回來3.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來,難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嗎?4.雞鳴狗盜  雞零狗碎  蠅營狗苟5.事物是千變萬化的,要想正確地認識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時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質。

譯文

  楊朱的弟弟叫布,他穿著白色的衣服出門。天下雨了,他脫去白色的衣服,穿著黑色的衣服回家來。他家的狗不知道,衝上來對他狂叫。楊布很生氣,準備打狗。楊朱勸阻說:「請不要打它啦,你也會像它這樣。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來,難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嗎?」   

                                      《鮑氏之子》   

1.①以:用來  為:給  ②使……生存  ③徒:只是  以:因為2.君將哀而生之乎3.人類能夠把食用的拿來食用,難道是上天本來為了人類才生出這種物類的嗎?況且蚊蚋叮咬人的皮膚,虎狼吞食人肉,並不是上天本來為了蚊蚋和虎狼才生出人類來的啊。    4.答案舉例:伽利略向權威挑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並在比薩爾斜塔上做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發現是正確的。

譯文

  齊國田氏在庭院中設祭祀,(祭罷設宴)招待的客人有上千人。座中有獻贈魚雁的客人。田氏看著魚和大雁,於是感嘆道:「上天對於人類真是優厚啊!繁殖五穀雜糧,生長魚類鳥類,用來給人類食用。」在座的客人好像回聲一樣地應和著主人的說法。有一個人姓的的少年,才12歲,參預席中,坐在末座,這時進言道:「(實際道理)和您的說法不相同。天地之中生存的萬物,和我們人類都是共生並存的物類。物類沒有貴賤之分,只是因為智力大小不同而相互制約,交替、輪流地互相食用,並不是為了對方才生存的。人類把能夠食用的拿來食用,難道是上天本來為了人類才生出這種物類(供人食用)的嗎?再如蚊蚋叮咬人的皮膚,虎狼吞食人肉,並不是上天本來為了蚊蚋和虎狼才生出人類來的啊。」

                                        《莫眾而迷》

1.AD  (AD.全    B.第一個    C.一樣的)2.哀公認為,凡事不和三個人商議,就要迷惑;晏子認為是第一個人錯誤,第二個人正確,再有第三個人(共同謀慮)就足以為眾了。3.今魯國之群臣,以千百數,一言於季氏之私,人數非不眾,所言者一人也。4.莫眾而迷;做事不和眾人商議,就會迷惑。

譯文   

  晏子訪問魯國,魯哀公問(他)說:「俗語說:『凡事不和三個人商議,就要迷惑。』現在,我(凡事)和全國人商議,魯國還是避免不了混亂,這是什麼原因呢?」晏子說:「古人所說的『莫三人而迷』,是第一個人錯誤,第二個人正確,再有第三個人(共同謀慮)就足以為眾了。所以叫『莫三人而迷』。(可是)現在魯國的群臣,人數上千上百,卻都按季氏(一派)的私心需要說一樣的話,儘管人數並非不多,但是說話的只能等於一個人,怎能是『三』呢?」

                                        《自知之明》

1.A  (A.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在意義。B.結構助詞「的」;C.動詞,去、往、到;D.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2.我擔心人的見識好像眼睛一樣,能看清百步之外(的東西),卻不能看清自己的睫毛。3.他認為越國「政亂兵弱」  比喻論證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5.了解他人是一種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種智慧。達到智是很難的,之所以難不是難在了解他人,而是難在了解自己。  

譯文

  楚王想要攻打越國,莊子諫阻說:「大王為什麼要攻打越國呢?」楚王說:「(越國的)內政混亂,兵力削弱。」莊子說:「我擔心人的見識好像眼睛一樣,能看清百步之外(的東西),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軍隊從被秦、晉打敗,喪失國土幾百里,這(說明我們的)兵力是軟弱的。庄蹻在國內作亂,而官吏鎮壓不住,這(說明我們的)內政是混亂的。(所以)大王的兵弱和政亂不亞於越國,可是還要攻打越國,這就是人的見識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樣啊!大王於是放棄了(攻打越國的想法)。所以,認識事物的困難不在於認識別人,而在於認識自己。所以說:「能自己看清自己叫作『明智』。」

                                    《獻媚取寵》

1.①離開;  ②贈送;  ③何,什麼;  ④「珮」同「佩」,佩戴。    2.AD  (AD都是逃亡,逃跑;B同「無」,沒有;C丟失。)3.①w i ②x  4.①晉國的中行文子逃亡,從一個縣城經過。②我恐怕他用我(作資本)向他人獻媚取寵。5.以求容於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於人也。  (嗇夫)果收文子後車二乘而獻之其君矣。

譯文

  晉國的中行文子逃亡,從一個縣城經過。隨從說:「這個鄉官,是您的老朋友,您為何不在他家裡住下?並且可等待後面的車輛。」文子說:「(過去),我曾經愛好音樂,這個人送我鳴琴;我愛好佩帶,這個人就送給我玉環,這是助長我的過失。!以求得我的歡心的人,我恐怕他用我(作資本)向他人獻媚取寵。」於是就離開了這個縣城。果然,(嗇夫)扣留下文子後面的兩輛車馬,而獻給了他的新主子。

                                   《馬價十倍》

1.①拜見  ②尊稱對方,您  ③回頭看  ④於是 2.A  3.B 4.不對。應該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譯文

  有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在市場上站著賣馬,結果沒有一個識馬的。

  他前去拜見伯樂,說道:「我有一匹駿馬想要賣掉,可是接連三天在市場上站著賣,沒有人來問一聲,我希望您去圍著馬轉一圈看看,離開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一看,我願意獻給您一早晨的費用。」

  伯樂於是去市場上環繞著馬看了一圈,離開的時候又回頭來看了看,結果一天之中馬的價錢漲了十倍。

                                    《唐睢說信陵君》   

1.①能    ②恨 2.「自」,從 3.「謂」,對……說,介詞  說,動詞  是,動詞 4.第一個「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是結構助詞;第二個「之」是代詞,指「大德」。5.答案提示:要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對自己不居功自傲,對別人應知恩必報。

譯文

  信陵君殺了晉鄙,救了邯鄲,打敗了秦軍,保全了趙國,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睢對信陵君說:「我聽到這樣的說法:世上有的事情,是不可以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忘記的,有的卻是不可以不忘記的。」信陵君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唐睢回答:「別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恨別人,不能讓別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德,我不能忘記;我對別人有恩德,我不能不忘記。現在你殺了晉鄙,解救了邯鄲之圍,打敗了秦軍,保全了趙國,這是你對趙國的大功德。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要見到趙王,我希望你忘記救趙的事。」信陵君說:「我恭恭敬敬地接受你的教導。」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

1.①即使  ②依靠 2.①您喜歡吃魚而不接受(別人送給您的)魚,這是為什麼呢?②如果接受(別人送我的魚),必定有不敢要求別人的表現。 3.言之有理即可   4.秉公執法、清正廉潔

譯文 

  公儀休做魯國宰相!而喜歡吃魚,全魯國的人(都)爭著買魚獻給他,公儀休(都)不接受,他的弟弟說:「您喜歡吃魚而不接受(別人送給您的)魚,是為什麼?。(公儀休)說:「就是因為喜歡吃魚,才不接受(人們送我的魚)。如果接受(別人送我的魚),必定有不敢責求別人的表現,有不敢責求人的表現,就將違法曲斷;違了法,就要(被)免去宰相(的職務);免去了宰相的職務,那(我)雖然喜歡(吃)魚,這些人必定不能送給我魚,(這時)我就不能自己供給魚了。如果不接受(別人送給我的)魚,而不被免去宰相的職務,即使不接受(別人送給我的)魚,我(也)能經常自己供給(自己)魚。這(就)是明白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別人替自己(打算),不如自己給自己(打算)。」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

1.①兩個都是代詞,「這樣」;②形容詞詞尾,……樣子;③轉折連詞,可是,卻;④形容詞,對,是。2.①將要;②一會兒;③阻止;④等待。3.AD.(AD.動詞,到,赴;B.助詞,的;C.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4.從受傷的老虎下手刺殺,一下子便會得到刺殺兩虎的名聲。5.提示: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可從人(莊子)的角度亦可從動物(老虎)的角度回答。如:人要善於動腦,力爭做事,一舉兩得,事半功倍;人與人之間、動物之間都要相互團結,相互依存,否則就難以長久生存。

譯文  

  卞莊子要刺殺老虎。旅館的童僕勸阻他,說:「兩隻老虎正要吃一隻牛。吃得香甜時一定要爭起來。一爭必定要拚鬥,一拚鬥就會大的受傷,小的被咬死。從受傷的老虎下手刺殺,一下子便會得到刺殺雙虎的名聲。」卞莊子以為這話對,就站著等待它們。過了一會兒,兩隻老虎果然鬥了起來,大的受傷,小的被咬死。卞莊子就從受傷的老虎下手刺殺,一下子果然獲得殺雙虎的功效。  

                《魯人曹沫》

1.①求和    ②已經    ③趨向、回到    ④失去    ⑤通「背」,違背    ⑥答應 2.①X  ②X  ③X  ④√  ⑤√ 3.①你想幹什麼?  ②現在魯國城牆塌壞就能壓到齊國國境上,大王一定要考慮考慮這件事。  4.①執,劫  ②原因   5.他們「為知己者死」的道德準則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譯文

  曹沫,是魯國人,憑藉勇力侍奉魯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為魯國將軍,與齊國作戰,三戰三敗。魯庄公害怕了,就獻上遂邑這塊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為將。

  齊桓公答應和魯國在柯地會盟訂約。桓公與庄公已經在壇上訂了盟約,曹沫手持匕首脅迫齊桓公,桓公左右沒有人敢動手,問道:「你想幹什麼?」曹沫說:「齊國強魯國弱,而貴國侵犯魯國也太過分了。現在魯國城牆塌壞就能壓到齊國國境上,大王一定要考慮考慮這件事!」桓公於是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佔的土地。桓公說完話,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壇,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臉色不變,言辭從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棄自己的誓約,管仲說:「不可。貪圖小利來使自己快意,在諸侯中失去信義,失去各國的幫助,不如給它。」這樣,桓公就割還了侵佔的魯國領土,曹沫三次戰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還給了魯國。

                                 《國有寶乎》

1.①sh ng  車輛  ②x   遷移、遷居  2.B  3.①我用以衡量寶的標準與您不同。  ②這四個大臣,他們的業績將光照千里,哪裡只是照亮前後十二輛車呢! 4.對比  人才是國家之寶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曹劌論戰 6.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齊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會獵。魏惠王說:「齊國也有寶嗎?」齊威王說:「沒有。」魏惠王說:「我的魏國雖然是小國,還有直徑一寸大的夜明珠,這寶珠的光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距離,這種寶珠有十幾顆。難道說像齊國這樣的大國就沒有寶嗎?」

  齊威王說:「我用以衡量寶的標準與您不同。我的大臣有個叫檀子的,派他鎮守南城,楚國的軍隊就不敢入侵,泗水一帶十二個諸侯國都來向我朝拜;我的大臣有個叫盼子的,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東來黃河捕魚;我的官員有個叫黔夫的,讓他駐守徐州,燕(y n)國人就在徐州北門祈禱,趙國人就在徐州西門祈禱,祈求我保護他們,他們的百姓遷居到齊國為民的有七千多家;我還有個叫種首的大臣,讓他掌管防盜的事,就能使國內路不拾遺。這四個大臣,他們的業績將光照千里,哪裡只是照亮前後十二輛車呢!」

  魏惠王聽了,臉上現出羞愧之色。   

                                  《齊宣王好射》

1.AD(A.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B.賓語前置句,「有何陋?」  C.定語後置句,「千里之馬」 D.省略句,「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B(A.其,第三人稱人代詞,他的;  B.放在句首,加強反問語氣  C.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些」  D.代詞,其中的) 3.B(A.不超過  B.周圍的人  C.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D.感動奮發)  4.喜歡別人說自己能用強弓。 5.一方面說明齊宣王盲目自大,自欺欺人,另一方面說明群臣趨炎附勢,阿諛奉承。

譯文   

  齊宣王愛好射箭,喜歡別人說自己能用強弓。他曾經用過的弓,都不超過三石(的強度)。把(他用過的弓)給群臣看,群臣就都試著拉弓,拉彎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說:「此弓(的強度)不少於九石,除非大王,誰能使用它?」宜王的實際情況是,用過的弓都不超過三石,然而(他)終生認為自己能拉九石(的強度),這豈不是可悲的嗎?

                                   《齊桓公好服紫》

1.①h o  ②w   xi  2.①這個時候  ②憂慮、擔心 3.①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全國上下也就都穿起紫色衣服來了。 ②第二天,整個都城都沒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4.上行下效(其它成語,只要意思對也可以。) 5.提示:正反兩方面闡述皆可。

譯文

  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全國上下也就都穿起紫色衣服來了。這時,五件素色衣服的價格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齊桓公對此感到憂慮,便對管仲說:「我喜歡穿紫色衣服,紫色衣服特別昂貴,全國老百姓都喜歡穿紫色的衣服沒個完,我該怎麼辦呢?」

  管仲回答說:「國君想制止這種風氣為什麼不試一下自己不穿紫色衣服呢?您可以對周圍的人說:『我很討厭紫色衣服的氣味。』要是這時候正好有穿紫色衣服的人來拜見您,您一定要說:『稍微退後一點,我討厭紫色衣服的氣味。』」   

  齊桓公說:「好吧。」

  這樣一來,當天宮中的侍衛近臣就沒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整個都城都沒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齊國境內都沒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曲高和寡》

    1.①代詞,是這樣  ②代詞,代「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這件事  ③連詞,錶轉折,可是  ④助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2.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3.曲高和寡  這個成語後來比喻言論、作品很深,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時也用來諷刺別人自命不凡。 4.「陽春白雪」指高雅的歌曲;「下里巴人」指流俗的音樂。

譯文

  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你品行上有缺點嗎?為什麼一般人民都不稱讚你呢?」宋玉回答說:「對,是這樣,(我)有缺點。希望大王寬恕我的罪過,讓我能把話說完。有個人在郢都唱歌,他開始唱下里巴人,都城中跟隨著唱的有幾千人;他唱陽阿薤露時,都城中跟著唱的有幾百人;他唱陽春白雪時,都城中跟隨著唱的不過幾十人;他唱出最高雅的歌曲時,都城中跟隨著唱的不過幾人罷了。這是因為他的歌曲越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

              《西門豹為鄴令》

1.①j   一周年  ②li n 徵收賦稅 2.我以前不知道怎樣治理鄴,現在我知道了。3.對比  不辨忠奸的昏庸 4.為了看看文君怎樣做  此題第二問為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

譯文

  西門豹做鄴地的縣令,清廉、公正、敦厚,一點私利也不沾,卻對待手下的官吏很簡慢,(他)手下的官吏就互相勾結起來排擠他。西門豹任職滿了一年,向魏文侯呈上郡里的賬冊,魏君收去了西門豹的官印。西門豹自己請求說:「我以前不知道怎樣治理鄴,現在我知道了。希望(您給我)官印我再去治理鄴地,(如)治理不好,就請您用殺頭的罪懲治我。」文侯不忍心(撤他的職),又把官印給了他。西門豹就重重地向百姓徵收賦稅,趕緊優厚地對待手下的官吏。一年後呈交賬冊,魏文侯親自迎接而拜西門豹。西門豹回答說:「往年我替您治理鄴(地),可是您(卻)收回了我的官印,現在我為我手下的官吏治理鄴,你(卻)來拜我,我不再治理(鄴地)了。」於是,交出官印就走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1.①什麼,疑問代詞;  ②依賴  ③你,代詞;  ④如果,連詞。2.①看見路上有個人反穿著皮襖,身上背著柴草。②你不知道它的皮磨壞了,那毛也就沒有地方附著了嗎?3.A.表順承  B.表順承  C.表修飾  D.表修飾 4.世界上的事物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任何事物不能失去了它的存在基礎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可以聯想到地球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及人類某些破壞環境的行為或保護環境的舉措。 5.略(言之有理即可)。

譯文

  魏文侯外出遊覽,看見路上有個人反穿著皮襖,身上背著柴草口(魏文侯)問道:「(你)為什麼反穿皮襖背柴草呢?」(那人)答道:「我愛惜皮襖上的毛。」文侯說:「你不知道它的皮磨壞了,那毛也就沒有地方附著了嗎?」   

                  《晉平公問子叔向》

1.AD(AD介詞,向;B.……和……相比;C.介詞,在。) 2.①「疆」同「強」,強迫;  ②「以」同「已」,已經;  ③「還」同「旋」,掉轉;  ④無 3.A(A.「衣」,穿衣,與例句同為名詞用如動詞;B.「飛」,使……飛揚;「走」,使……跑動,使……滾動;使動用法;C.「時」時常,名詞作狀語;D.為一般句式。) 4.①請讓我用烹調來打個比方。  ②桓公只知道穿衣服罷了。5.一個好漢三個幫,眾人拾柴火焰高(或人心齊,泰山移。)   

譯文

  晉平公向叔向問道:「以前,齊桓公多次糾合諸侯(盟會),統一匡救了天下,不知道這是君的力量呢?還是他的臣的力量呢?」叔向回答說:「管仲善於裁衣裳,隰朋善於縫紉,賓胥無善於緝衣邊,桓公只知道穿衣而已,(他的國家的統一)是他的臣的力量。」師曠陪從在旁邊,說:「請讓我用烹調來打個比方。管仲善於切割,隰朋善於煎熬,賓胥無善於調味,羹湯已經作熟,把它奉獻給君王,如果君王不吃,誰能強迫他吃呢?也有君王的力量啊!」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

1.《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札記》《周易》《春秋》2.①根,根源,名詞  ②接近,動詞  ③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④互相促進3.D(ABC.所用來;D.的原因。)4.①學習詢問  ②施行仁政  ③把玉石加工成器物的手段,引申為商討研究學問 ④身份低微,出身鄙野5.①詢問是增長知識的根源。  ②先王的法令制度,不是靠一個謀士的智慧制訂出來的。6.「訊問」「思慮」「好問」。「親賢」「學問」「論交合友」

譯文   

  價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隻狐狸的皮(製成的),高台和殿堂的椽子,不是一棵樹的枝(製成的),先王的法令制度,不是一個謀士的智慧(制訂出來的),所以說:詢問是增長智慧的根源,思考是增長智慧的途徑。《中庸》上說:「喜歡問,接近於有智慧了」。……親近德行高、學問深的人,去學問、詢問,是用來增長德行的(手段),談論交遊和朋友聚會,是用來互相促進的(方法)。《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說的這方面。

                 《仁德之君》

1.AD(AD均為代詞,他;B助詞,的;C動詞,到,達到。) 2.C(C介詞,把;ABD連詞,因為。) 3.A.「而」同「爾」;B.「亡」通「無」;C.「畔」通「叛」;D.「闕」通「缺」。4.①景公發了火,拿過長槍要親自刺死他。 ②你使我們國君因為馬的緣故殺人被四鄰諸侯知道。5.景公:能夠接受他人建議,知錯就改,具有親善德行。 晏子:能言善辯,心地善良。

譯文

  (齊)景公有(一匹心愛的)馬,他的養馬人殺了(這匹)馬。景公發了火,拿過長槍要親自刺死他。晏子說:「這樣做(他)不知道他的罪就死了,我請您讓我替您一一指出他的罪狀,讓他明白他的罪過,再殺死他。」景公說:「好。」

  晏子舉起戈來走近養馬的人,(面對著他)說:「你給我們國君養馬而殺了馬,你的罪該處死;你使我們國君因為馬的緣故殺養馬人,你的罪又該處死;你使我們國君因為馬的緣故殺人被四鄰諸侯知道,你的罪又該處死。」

  景公(聽了)說道:「先生放了他吧,不要損傷了我對人親善的德行。」

                                《惠子之言善譬》

1.①p   打比方    ②y   明白 2.B(B句是介詞「向」;ACD都是介詞  「在」。) 3.①表順承;②錶轉折;③表並列;④表修飾(或表順承)。 4.①√  ②X(解說的人,本來用那人知道的東西。(去)說明那人不知道的事物,而使那人知道那事物。)5.不管是說話還是寫文章都要採用適當的手段,做到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地把話或道理講清楚。

譯文

  客人對梁惠王說道:「惠子說話善於打比方。大王若讓他不要用比喻,(他)就不能說話了。」梁惠王說:「好的。」

  第二天梁王召見了(惠子)。梁王對惠子說道:「希望先生說事,就直接說好了,不要用比喻。」惠子說:「眼下在這裡有一個人,不知道彈弓是什麼(東西),問道『彈弓的形狀象什麼?』回答說:『彈弓的形狀象彈弓。』那樣(他會)明白嗎?」梁惠王說:「不明白。」於是改變回答說『彈弓的形狀象弓,用竹子做弦。』那樣就知道了吧?」梁惠王說:「可以知道了。」惠子說:「解說的人,本來(都是)用那人知道的東西,(去)說明那人不知道的事物,而使人知道那事物;現在大王說,『不要(用)比喻』,就不可以了。」(梁惠王)說:「(說得)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1.①介詞,給  ②動詞,寫  ③判斷詞,是  ④名詞,心理活動或心情,感情。2.①間隔,動詞②夾雜,動詞③參與,動詞④空間,名詞 3.B(A句「厝」同「措」,C「徧」同「遍」; D「具」同「俱」。)4.河水(是個小的)間隔,你自己(都)不能渡過去。5.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全面地辯證地看待人和物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意思對即可)

譯文

  甘戊出使齊國,渡過一條大河。船夫(對他)說:「河水(是個小的)間隔,你自己(都)不能渡過去,還能到君王那裡去遊說嗎?」甘戊回答說:「不對。你不了解,事物各有它的短處和長處。那種謹慎老實、誠懇厚道的臣子可以(讓他們)事奉君主,卻不可以叫他們帶兵打仗;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能夠日行千里,(如果)把它們放到屋子裡,讓它們去捕老鼠,還趕不上一隻小野貓;幹將可算是鋒利的寶劍,天下聞名,可是工匠用它做木工活,還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頭。現在用槳划船,(讓船順著水勢)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遊說各國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梁君出獵》

1.①緣故,名詞  ②故意,副詞  ③所以,連詞  ④舊的,過去的,老的,形容詞。 2.AD  (AD表示轉折;B是表順承;C表修飾。) 3.①護城河,名詞;②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4.①X  (介詞,拿,用;)  ②√  ③√  ④X  (介詞,憑;靠;) 5.①因為(齊景公)對天有德行而對人民施行了好處。 ②我對主君說,(你這樣做)同虎狼相比沒有什麼不同。6.獵得白雁之類的禽鳥動物,獲得善言之類的治國良策。公孫襲是一個敢於犯顏直諫的人。梁君是一個察納雅言、禮賢下士的開明之人。

譯文

  梁君出去打獵,見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車,拉滿弓想射白雁。路上有個走路的人,粱君叫那人站住,走路的人沒有停,驚動了白雁群。梁君發了怒,想用箭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車夫公孫襲急忙下車,按著箭說:「主君別射!」梁君氣憤地變了臉色,生氣地說:「你不幫著我反而顧惜別人,是什麼道理?」公孫襲說:「從前齊景公在位的時候,天大旱三年,占卦時卦上說:『必須用人作祭品來祭祀才下雨。』景公走下庭堂磕頭說:『我所以要求雨,是為了我的人民百姓啊。現在必須得讓我拿人來祭祀才將下雨,我就拿自己來作祭品。』話沒說完,天就在方圓千里的地方下了大雨,這是怎麼回事?因為(齊景公)對天有德行而對人民施行好處。現在主君你因為白雁的緣故而想射人,我對主君說,(你這樣做)同虎狼沒有什麼兩樣。」梁君拉著公孫襲的手,一同上車回去。一進廟門,(梁君)就喊「萬歲」,說:「今天真幸運啊!別人打獵都得到禽獸,我打獵卻得了好話回來。」

                                     《百姓貴如天》

1.①名詞活用做動詞,做國君  ②違背,離開2.AC  (AC是介詞,把;B連詞,表結果;D連詞,因為)3.A(BC都是賓語前置句;D是定語後置句。)4.①我所說的天,不是指一望無際的天空。②(詩經)上說:「(做君主的)人不善良,百姓就在一邊怨恨。」5.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貴君輕

譯文

  齊桓公問管仲說:「對於君主來說,什麼最可貴?」管仲答說:「天最可貴、。」齊桓公聽了回答便仰頭看著天空。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指的一望無際的天空。作人君的應該拿百姓作為天,百姓親附他,(國家)就安寧:輔助他,(國家)就富強;反對他,(國家)就危險;離開他,(國家)就滅亡。《詩經》上說:『做君主的不善良,百姓就在一邊怨恨。』老百姓怨恨他的君主,(國家)不隨即滅亡的,還沒有過。」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1.①懷裡藏著,名詞用作動詞  ②苦於  ③同「跗」,腳背,引申為前肢  ④考慮,動詞。 2.①副詞,於是,就;②代詞,你的,你們的;③副詞,竟然;④判斷詞,是。 3.AB(A.懷裡藏著,名詞作動詞;B.鑽洞,名詞作動詞;C.形容詞用作動詞,痛恨;D;名詞作狀語,像蛇那樣。) 4.①這三種東西都一心想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它們的身後有禍患啊。 ②為什麼像這樣每天遭受露水沾濕衣服之苦呢? 5.目光短淺;做事情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有遠見卓識。(意思對即可)

譯文

  吳王想攻打楚國,警告左右的侍臣說:「哪一個敢來勸阻我,就把他處死!」有個年輕的侍衛官想去勸諫,又不敢去,就胸前藏著彈子,手裡拿著弓,在宮中後花園裡走來走去,露水浸濕了他的衣裳,一連三早晨都象這樣。吳王對他說:「你過來!你為什麼自尋苦惱,連續三天早晨都讓露水浸濕衣裳呢?」這個年輕人答道:「花園中有棵樹」樹上有隻蟬,蟬停在高處悲哀地叫著,吮吸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正在它的身後呢;螳螂緊貼樹枝,彎起前肢想要捕捉蟬,卻不知道黃雀正在它身旁呢;黃雀伸長脖子,想啄螳螂,卻不知道有人正在它的下面拿著彈弓射它呢。蟬、螳螂、黃雀這三種東西,都一心想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不考慮它們身後有禍患啊。」吳王說:「好啊!」於是就停止了他對楚國的用兵。

                                        《商鞅變法》

1.AC(AC與例句均為意動用法;B使動用法  D無詞類活用。) 2.①恐怕國民不相信自己。 ②(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用來表明不欺騙人。 3.治國要取信於民;做人要忠實可信。(意思對即可)

譯文

  (商鞅把變法的命令)已經準備好,還沒有公布,恐怕國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市場的南方樹立起三丈高的木柱,徵召國民有能夠搬動它安放到北門的給他十金。國民認為這件事很奇特,沒有人敢去搬走。又(公布)說:「能搬走的給。(他)五十金。」有一個人搬走了它,(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用(這一行動)表明不欺騙。終於下達了變法的命令。

                                     《項羽少有大志》

1.D  (A.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意動用法,以……為奇;B.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疏遠;C.名詞活用為動詞,滅族)2.g ng 兩手舉重物3.害怕,畏懼;肆無忌憚4.「毋妄言,族矣」中的「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中的「未」。5.秦時刑律殘酷,人們不能暢所欲言。

譯文

  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錢塘江,項梁和項籍也一道去觀看。項籍說:「他的地位可以奪過來由我代替。」項梁捂住項籍的嘴說:「別亂說,要滅族的!」從此項梁很賞識項籍。項籍身高八尺有餘,力能舉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權貴子弟也都很敬畏他。   

                                       《破釜沉舟》

1.①副詞,極    ②動詞,消失    ③隔絕    ④斷絕 2.①通「囑」,囑託    ②動詞,類似    ③類 ④隸屬    3.項羽就率領全部士兵渡過漳河。4.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無不人人惴恐,……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5.破釜沉舟  打破鍋,沉掉船  不留退路,下定決心干到底。

譯文

  項羽殺掉卿子冠軍宋義之後,威震楚國,聲譽傳遍了諸侯。於是派遣當陽君黥市和蒲將軍帶領兩萬人馬,渡過漳河,解救巨鹿之圍。戰鬥取的勝利不大,陳余又請求增派援兵。項羽就率領全部士兵渡過漳河,把渡船全都鑿沉,鍋灶統統砸破,營房一齊燒掉,只帶上三天的口糧,以此向士兵表示決一死戰、誓不後退的決心。這樣,大軍一到,就圍攻秦將王離,與秦軍交戰多次,斷絕秦軍的糧道,把秦軍打得大敗,殺死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不投降,自焚而死。在這時候,楚軍在各諸侯軍中位居第一。救援巨鹿的諸侯軍有十餘個營壘,沒有敢出兵交戰的。到楚軍攻擊秦軍的時候,各諸侯將領都在自己的營壘上觀望。楚軍戰士個個以一當十,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膽戰心驚。就這樣,徹底打敗了秦軍。項羽召見各諸侯將領,(將領們)進人轅門時,沒有不跪著前進的,都不敢抬頭看(項羽)。項羽從此開始成為諸侯軍的上將軍,各路諸侯軍都隸屬於他。

                                     《蕭何追韓信》

1.①逃跑    ②屢次、多次    ③拜見    ④動詞,稱王2.①那些逃跑的將領(沒有什麼才能),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國內有才華的人中找不出第二個。②如果一定要奪取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能同您籌劃大事的了,只看您的大主意怎麼拿定了。3.C(ABD①為倒裝句,C為省略句)  4.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譯文

  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天下大事,蕭何認為他是個奇才。軍隊到了南鄭,各位將領們在行軍途中逃跑了幾十人。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已經多次在皇上劉邦面前推舉過自己,但劉邦不重用他,於是他也就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向劉邦報告,就親自去追他。有人報告劉邦說:「丞相蕭何也逃跑了。」劉邦大怒,感到好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樣。過了一兩天,蕭何回來參見劉邦,劉邦又生氣又高興,罵蕭何說:「你為什麼逃跑?」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劉邦說:「你所追的是什麼人?」蕭何說:「是韓信。」劉邦又罵道:「將領們有幾十人逃跑,你一個也不追;你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說:「那些逃跑的將領沒有什麼才能,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國內有才華的人中找不出第二個。大王您想要長期為漢中王,也就用不著重用韓信;如果一定要奪取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能同您籌劃大事的了,只看您的大主意怎麼拿定了。」

  ……於是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信釣子城下》

1.①用,介詞;  ②「以」通「已」,已經  ③把,介詞;  ④按照,介詞。2.C  (C與例句是名詞用作動詞;A名詞作狀語;B形容詞用作動詞;D形容詞用作名詞。)3.①我將來一定要重重的報答你。②我可憐你而給你飯吃。4.①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吾必有以重報母」②是一個心地善良、不求回報的人  「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譯文

  韓信在淮陰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媽媽在那裡漂洗絲棉。有位老媽媽看到韓信飢餓,就拿飯給韓信吃,連續漂洗了幾十天,(天天如此)。韓信很高興,就對老媽媽說:「我將來一定要重重地報答你。」老媽媽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可憐你而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高祖納善不及》

1.C  (使……勞苦,使動用法;其餘為名詞作狀語)2.亡,通「無」  沒有3.①集合了天下的智能,集中了天下的力量。②因此攻取秦地如同拿起鴻毛,擊敗楚王如同拾取道上掉的東西。4.虛心採納好的意見,勇於接受批評,任人啦賢。5.這句話中包含有辯證的思想: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能因為其有缺點就不聽取他的意見,更不能單從日常表現就斷定是否任用。

譯文

  從前漢高祖劉邦採納好的意見唯恐來不及,接受批評就象轉個圈那樣順利,聽取(別人的)話不要求這人有很高的能力,選拔有功勞的人不查考他們平日的表現。陳平是事魏逃楚的亡命之徒,(高祖)用他做謀主;韓信從低級兵中被提拔起來立為上將軍。所以天下有謀略的人象雲一樣集合起來歸附漢王劉邦,爭著進獻奇謀異計;智慧的人無保留地獻出了他們的謀略;愚笨的人也說完他們考慮的意見;勇猛的人極盡他們的節操,膽怯的男子也勉勵自己不要怕死。(高祖)集合了天下的智能,集中了天下的力量,因此攻取秦地如同拿起鴻毛,擊敗楚王如同拾取道上掉的東西,這就是漢高祖劉邦無敵於天下的原因。

              《董遇「三餘」讀書》

1.①背著  辜負  ②顯現  進見  ③有的人  有時2.C(A、B、D項錶轉折    C項表修飾)3.①他哥哥譏笑他,但他照樣讀書。②冬天沒農活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下地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陰雨天無法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4.答案提示:可以從「三餘」談珍惜、利用時間,也可以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談談讀書方法。

譯文

  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興平年間,關中李傕等人作亂,他與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將軍處。他們經常上山打柴背回賣錢(維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時董遇都帶著書,有空閑就拿出書誦讀,哥哥譏笑他,但他照樣讀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為它作了注釋;對《左氏傳》也下過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了《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一定要先讀百遍。」又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冬天沒農活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幹活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陰雨天無法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歌者不期於利聲而貴在中節》

1.B  (B.連詞,錶轉折;A.表承接;C.表並列;D.表修飾)2.拿著圓規就認為矩尺不對,端著水平準就認為量直線的準繩不標準。3.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4.應根據形勢的變化來適應變化,學會變通,不能墨守陳規  比喻論證。5.答案舉例:學習中不期求分數多高,而貴在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這樣才不致於內容發生變化而茫然不知所措。

譯文 

  唱歌的人不期求他的歌聲激越尖銳,而可貴處在於合乎拍節;議論的人不期求他的言辭華麗,而務必要符合事實。聲音動聽但不懂得曲調宛轉,不能算是會唱歌;言辭優美卻不了解形勢的變化,不能叫做會議論。拿著圓規就認為矩尺不對,端著水平準就認為量直線的準繩不標準,(這是)只有一孔之見,只明白一個道理,但不懂得權衡(得失利弊)。因為自己沒有見到就不相信別人,(這)就好象夏蟬不知道冬雪一樣。死抱著古代經典來應用於當世,也如同辰星和參星永遠不能相見、用膠粘住弦柱去調琴瑟(的音調)那樣,必然難以適應啊。   

                《繁文之人,人之傑也》

1.①能寫內容充實而有文採的文章的人,是人們之中的傑出者。②內心和外表(指文章的內容),自然是符合相稱的。③精神振奮,思想充實,文筆就流暢,所以文章寫出來,是表現人的思想和知識的。2.文章內容  語言形式  比喻    3.根、實,比喻文人的感情、見解、感受等;榮、皮,比喻文章著述。4.精神振奮,思想充實,文筆就流暢,所以意在筆先,有文采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譯文

  能寫內容充實而有文采文章的人,是人中的傑出者。有根扎在地下,(就)有花、葉長在枝上,有果實長在裡面,(就)有皮殼包在外面。文章著述,就是讀書人的花葉、皮殼。思想感情、見解、感受,充滿在心中,文章著述就表露在竹簡和白絹上了。內心和外表(指文章的內容)自然是符合相稱的。精神振奮,思想充實,文筆就流暢。所以文章寫出來,是表現人的思想,知識的。人有文采,就象鳥類有羽毛。羽毛成五彩,都長在(鳥)身上;如果(寫文章)只有文采而無思想內容,這就是五彩的鳥,毛胡亂長了。

                《曹操割發》

1.①毀壞,踐踏  ②皇帝的命令或詔書,此處意思為「下令」  ③懲罰  ④於是2.我制定的法令而自己違犯它,怎麼統率部下?3.以身作則4.《詩經》《尚書》《禮記》《易經》5.《觀滄海》《龜雖壽》等   

譯文

  (魏太祖曹操)曾經出兵,從麥田小道上經過,(曹操)下令「士兵不許毀壞麥苗,違犯(這條命令)的處死」。騎兵都下了馬,用手撥開麥苗互相照應(讓人馬通過)。這時,(曹操)的馬跳進了麥田。(曹操)下令文書官員議論罪名,文書官用史書《春秋》上的道理來回答,(說是)懲罰不能加在至尊的首領身上。(曹操)說:「(我)制定了法令而自己違犯了它,怎麼統率部下?可是我做為一軍的統帥,不能自殺,請讓我自己懲罰(自己)。」於是拿過寶劍割下(自己的)頭髮,扔到了地下。

                                            《望梅止渴》

1.曹操  政治家  軍事家  文學家  略2.①取水  ②果實  ③到達3.①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很多梅子,味道甜甜酸酸的,可以用來解渴。②(有一次),魏武帝帶部隊行軍,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4.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譯文  

  有一次魏武帝帶部隊行軍,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戰士們都口渴得很,於是他傳令說:「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很多梅子,味道甜甜酸酸的,可以用來解渴。」戰士們一聽這話,嘴裡都流出口水。他們憑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     

                                            《文人相輕》

1.C(A.名詞活用為動詞,打洞  B.名詞做狀語,像狗一樣  D.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飢餓) 2.①指示代詞,那    ②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③成年男子    ④放在句尾,表示感嘆3.各以自己的所長,來輕視別人的所短。4.比如有些文人,當被告知有人對自己的作品評價不高或者有所批評時,就會不以為然地說:「文人相輕嘛……

譯文

    文人之間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對於班固,水平不相上下而已。但是,班固卻小看傅毅,在給他弟弟班超的信中說:「武仲因為會寫文章,做了蘭台令史,(但他)寫起文章來沒完沒了。」人們善於看見自己(的長處),而文章並非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能(把各種體裁的文章)都寫得好的,所以各以自己的所長,來輕視別人的所短。有句民間諺語說:「家有弊帚,享之千金。」這是沒有自知之明的毛病啊。

                                           曹沖智救庫吏

1.「縣」通「懸」,懸掛。2.「面」名詞作狀語,當面。3.①介詞,用  ②介詞,把4.①戳穿,戳破  ②謊稱  ③使……聞,上報5.現在單衣被咬壞,所以悲傷。6.心地善良,聰明機智。(意思對即可)

譯文

  曹操的馬鞍在倉庫里被老鼠咬壞。管倉庫的官吏怕被處死,商議著要把自己捆綁起來當面向曹操請罪。(即使這樣),還是怕不能赦免。曹沖對(庫吏)說:「等待三天,然後再去自首。」曹沖於是用刀戳破單衣,使它好象被老鼠咬過一樣,謊稱內心有不快樂的事,臉上還帶著愁容。曹操問他有何事,曹沖回答說:「世上一般人認為老鼠咬壞衣服,他的主人不吉利。現今單衣被咬壞,所以悲傷。」曹操說:「這是胡說八道而已,不必憂愁。」一會兒,庫吏把馬鞍被咬壞的事上報(曹操),曹操笑著說:「我兒子的衣服在身旁,尚且(被老鼠)咬壞,何況馬鞍懸掛在柱子上呢?」(曹操)一點也沒有追究。

                                            《亮復出祁山》

1.①因此  ②想家的念頭  ③那  ④等到2.諸葛亮總怕糧食接應不上,使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實現。3.《出師表》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4.鞠躬盡瘁  七擒孟獲等。

譯文

  九年,諸葛亮又一次出(兵)祁山,用木牛運輸(糧草),(因為)糧草沒有了,向回撤軍,和魏國將領張郃交戰,射死了張郃。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全部人馬,由斜谷出發,用流馬運送(糧草),佔據了武功縣的五丈原,與司馬懿在謂南對壘。諸葛亮總怕糧食接應不上,使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實現,因此,分出兵力去種田,作為長期駐紮的基地。耕種的軍人混在渭水旁邊的居民中間,百姓成了保證安全的牆壁,軍隊也沒有想家的念頭。相持了一百天。這年八月,諸葛亮得了重病,在軍隊中死去,當時五十四歲。到軍隊退走後,司馬懿察看諸葛亮的軍營和住所,說:「(諸葛亮)真是天下的奇才!」

                                           《亮自表後主》

1.①動詞,上書  ②富  ③全,都  ④辜負2.到(諸葛亮)死了以後,(果然)象他說的一樣。3.劉禪  (先主)劉備4.①清正廉潔(為官清廉)  ②略

譯文

  當初,諸葛亮上表書給後主(劉禪),(談到他自己時)說:「成都有八百株桑樹,有十五頃薄田,子弟們吃的、穿的,都有餘富。至於我在外面擔任職務,沒有別的租稅收入,隨身吃的、穿的,都靠著官府。沒有其它任何生計,使(財產)增長一尺一寸。如果到了我死的那一天,(一定)不使家裡有多餘的布匹,外面有多餘的財物,辜負了陛下。」到諸葛亮死了以後,(果然)象他說的一樣。

                                           《誡外甥》

1.志當存高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2.D3.(這樣)即使自己的德才不顯於世,可對高雅情趣又有什麼損害?又何必擔心自己不能成功呢?4.答案舉例:從小就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並且矢之不渝地為之拼搏、奮鬥,最終將大有作為,否則將一事無成,虛度年華,荒廢一生。

譯文

  (一個人)應當有高遠的志向,追慕先代的賢人,斷絕卑下的情慾,拋棄鬱結的俗念,使(自己)接近於先賢的志向,鮮明地樹立起來,並不斷地用它來激勵自己。做到能屈能伸,遠離瑣碎的雜念,廣泛地探討學問,排除嫉妒貪婪之心,(這樣)即使自己的德才不顯於世,可對高雅的情趣又有什麼損害?又何必擔心自己不能成功呢?

    如果意志不剛強堅毅,志氣不旺盛高昂,就只能庸庸碌碌地停留在市塵之中,默默無聞地束縛在俗情之內,永遠埋沒在平庸之輩的圈子裡,難免使自己淪為才智品行低下的人。

                《誡子書》

1.①連詞,來   ②連詞,用來  2.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 3.學習和做人。  4.告訴兒子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5.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新世紀的莘莘學子亦應牢記,在靜中求學,在學中廣才,「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譯文

  君子的品德,靠靜來修身,靠儉來養德,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安靜下來,才能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擴展才能,沒有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有所成就。享樂過度就不能振奮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和時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時間一同消失了,像殘枝敗葉一樣凋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晚年守著破房子痛惜過去,還怎能來得及呢?

               《對症下藥》

1.C   2.①有人問他為什麼用藥有所不同。  ②所以醫治他們應該有差別。3.對症下藥   造句略

譯文   

  府吏倪尋和李延同時生病不能行動,兩人都頭痛發燒,難受的感覺也正好相同。名醫華佗(診斷後)說:「倪尋應當服下瀉藥,李延應當服發汗藥」有人問他為什麼用藥不同,華佗回答說:「倪尋是外實癥狀,李延是內實癥狀,所以醫治他們應該有差別。」當下就分別給了他們葯,第二天早晨,(兩人)便同時病癒起床了。

                《管寧割席》

1.B 2.管寧照舊揮鋤,(把黃金看得)同瓦片石頭沒什麼差別。 3.一是管寧見黃金「與瓦石不異」,華歆見黃金「捉而擲去之」; 二是逢顯貴,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廢書出觀」,這兩件小事,可以看出管寧和華歆兩人品格的高低和優劣。 4.做事應該有大志,不被小利誘惑。刻苦學習,排除雜念,才能有所成績。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塊在園中鋤菜,看見土裡有一片黃金,管寧照舊揮鋤,把黃金看得同瓦片石頭沒有什麼差別;華歆卻揀起(黃金)來(看看)又把它扔掉了。兩人又曾同坐在一領席上讀書,有二個乘轎車戴冕冠的大官從門前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門觀看。於是,管寧便劃開席子,分開座位,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王藍田性急》

1.①zh   筷子  ②ni   咬 2.①「內」同「納」,放進。  ②「瞋」同「嗔」憤怒。  ③「豪」同「毫」,一點。  ④「邪」同「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呢」。 3.(他)又跳到地上用鞋子去踩雞蛋。4.動作  急躁   

譯文

  王藍田性情急躁。他有一回吃雞蛋,用筷子去刺蛋,沒有刺到,就大發脾氣,拿起雞蛋扔到地上。雞蛋在地上團團轉個不停,他又跳到地上用鞋子去踩,又沒有踩中。他憤怒極了,再從地上把雞蛋拿起來放進嘴裡,咬破後又馬上吐出來。王右軍聽到這件事後大笑,說:「即使王安期有這種脾氣,也仍然是毫不可取的,何況王藍田呢?」

                貧人睡瓮

1.①計,計劃,盤算   ②販,販賣   ③其,它的   ④遂,於是,就 2.①止,通「只」  ②自,從 3.不肯勞動,只是空想的人,結果會得不償失。

譯文

  有個貧人,他的所有錢財只能買一隻瓮。夜間,他睡在瓮里,心中盤算到:「這隻瓮可以賣若干錢,它的利息可成為原來本錢的一倍。我得到這一倍的利益,就可以販賣兩隻瓮,從兩隻瓮再到四隻瓮,所得的利息成倍增長,這種利潤無窮無盡。」於是高興得手舞足蹈,不覺把瓮踏破了。

                                              《桑中生李》

1.古義:反而又;今義:一遍又一遍,多次重複 2.①一會兒;②夾雜;  ③參與;  ④隔 3.B  4.此文反映了一部分愚昧的人們盲目崇拜、迷信的封建思想。5.在我們現實中也不乏這種現象,許多善良而愚昧的人被李洪志所迷惑,不是很好的例子嗎?我們青少年應該相信科學,用科學態度和方法解決自然界中奇異的問題。

譯文

  南頓張助,在地里種莊稼,見到(一顆)李子核,想拿走(它),看見桑樹空洞中有泥土,於是把李樹種子種在裡面,用(種莊稼)剩下的水澆灌它。以後,人們見到桑樹上又長出了李樹,輾轉互相告訴。有個得了眼痛病的人,在樹陰下面休息,說:「李樹神君讓我眼痛病好了,我用一隻豬來答謝你。」(本來)眼痛的小病,也可以自己好的。(結果這件事)象許多狗亂叫一樣(都說)(樹神保佑)瞎眼的人能夠看見了,遠近傳揚出了名,那棵樹下的車馬常常有幾千幾百輛,祭品極多,酒就象流水一樣。隔了一年多,張助到遠地出門回來,見到大家祭祀這棵李樹,吃了一驚說:「這裡哪有什麼神靈,(這棵李樹)是我種的呀!」於是(上前)砍了它。

                 盲子墜橋

1.①取道,經過  ②抓著  ③儘管  ④譏笑 2.①小心害怕地牢牢握住,自己料想失手必定會掉到深淵裡了。②治學的道路本來很平坦寬廣,可那些沉溺於虛空的學說中,固守著片面的道理而沾沾自喜的人,看了這個故事恐怕要有所醒悟吧! 3略,言之有理即可。

譯文

  有一位瞎子在經過一條幹涸了的小溪時,沒留意從橋上失足掉了下去,他趕緊用兩手抓住橋欄杆,小心害怕地牢牢握住,心想再失手必定會掉到深淵裡去。這時有過路的人告訴他說:「你不要害怕,儘管放手掉下,腳下就是地面了。」可是瞎子不相信,依然緊緊握住橋欄杆大叫不停,時間久了,力氣也用完了,一鬆手站在了地面上。於是他自笑道:「咳!早知腳下就是地面,何必長時間地自討苦吃呢!」

  治學的道路本來是很平坦寬廣的,可那些沉溺於虛空的學說中,執守著片面的局部道理而沾沾白喜的人,看了上面的故事恐怕要有所醒悟吧!

                《要做則做》

1.①mi   ②cu   tu   ③zhu  ④zh  2.A.遇到,動詞;  B.面對著,迎著,動詞;  C.靠近,動詞;  D.將要,副詞。3.C 4.「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5.「吾不會做」和「且待明日」  敢於學會做事,要爭分奪秒。

譯文

  年輕人每當遇到事情,就說「我不會做」,這是非常錯誤的。凡事做就能學會,不做那怎麼學會呢?還有,想做一件事情,就說「等到明天吧」,這也是很錯誤的。凡事要做就馬上做,假若一直拖延下去,一定會耽誤一輩子。我本家的鶴灘先生有《明日歌》最精妙,附記在這兒:「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河間游僧》

1.①zh   ②xi  2.D 3.①桌案  ②做 4.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5.游僧:騙人害人,可惡之極。  買葯者:不察真偽,輕信上當,愚味無知

譯文

  河間縣有一個四處遊走的和尚,在集市上賣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銅佛,旁邊盤子里盛著藥丸,那銅佛伸手像是要拿東西的樣子。來買葯的,先要向銅佛祈禱,然後雙手捧著葯盤靠近銅佛。如果病可治,盤中藥丸就會跳到佛手裡;如果病難以治好,盤中藥丸就不動。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後來,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廟裡看見他關上房門偷偷地研磨鐵屑,這才明白和尚盤子里的藥丸一定有時混有鐵屑,有時沒有混鐵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過在外面鍍一層金(以掩人耳目)。經過檢驗,確實是這樣,那和尚騙人的花招也就敗露了。

               《子產不毀鄉校》 

⒈⑴議論 ⑵壞 ⑶治療 ⒉⑴我聽說過擇善而從可以減少(百姓的)怨恨,沒聽說過靠發威風可以防止(百姓的)怨恨。 ⑵不如我聽到(鄉校里百姓的議論)並把它看作一種治病的良藥啊。 ⒊對群眾的意見不能採取壓抑的做法,應擇善而從之。 ⒋子產是一個廣開言路,明察善斷的政治家形象。 ⒌「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譯文:

  鄭國的百姓在鄉校里遊玩,而且議論當權的人。然明對於產說:  「毀掉鄉校怎麼樣?」子產說:什麼(要毀掉鄉校呢)!百姓早晚工作完畢的休息時間在那裡遊玩,而且議論當權者的好壞。那些(百姓認為)好的,我就(繼續)實行它;那些(百姓)厭惡的,我就(徹底)改正它:這是我的老師啊。怎麼能毀掉鄉校呢?我聽說過擇善而從可以減少(百姓的)怨恨,沒聽說過靠發威風可以防止(百姓的)怨恨。(如果用強硬的手段)來嘗不能立刻制止(大家的說話),但是那種做法就像防水決口一樣:大規模的決口所造成的災害,被傷害的人必定很多,我不能夠挽救了,不如讓它有個小決口並使它疏通——不如我聽到(鄉校里百姓的議論)並把它看做一種治病的良藥啊。」   

               《教學相長》

⒈B ⒉⑴磨礪 ⑵通達 ⑶努力學習 ⑷正確 ⒊⑴雖然有美酒佳肴,不親口品嘗,就不能知道它們的美味 ⑵所以說,通過學習,然後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通過傳授,然後才能知道自己研究不深。 

譯文:

  劍刃雖然銳利,不磨就不能斬斷它物;人的資質雖然聰穎,不認真學習,就不能提高修養。雖然有美酒佳肴,不親口品嘗,就不能知道它們的美味;雖然有正確的道理,不努力學習,就不能通達它們的功用。所以說,通過學習,然後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通過傳授,然後才能知道自己研究不深。發現自己的不足,就會心愧而努力學習,知道自己的研究不深,就會天下求師而弄透事理。從這些看來,傳授與學習是相互促進的呀!

               《孔子勸學》

⒈⑴什麼 ⑵好學善問 ⑶揉捏 ⑷裝上箭頭 磨礪 ⒉汝何好樂 何學之有 吾非此之問也 ⒊A ⒋⑴憑你這樣的才能,再加上好學善問,還有誰能比得上你呢? ⑵把竹子刮削後裝上箭羽,再裝上箭頭,把箭頭磨得尖尖的。這樣,它射入不就更深了嗎?

譯文:

  子路去見孔子。孔子問道:「你愛好什麼?」子路回答說:「我愛好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你這個。我只是想告訴你,憑你這樣的才能,再加上好學善問,還有誰能比得上你呢?」……子路說:「南山產有竹子,不用加工,天生就是直的,砍來做箭,可以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甲盾。由此說來,有什麼學習的必要呢?」孔子說:「把竹子括削後裝上箭羽,再裝上箭頭,把箭頭磨得尖尖的。這樣,它射入不就更深了嗎?」於路連連下拜說:「我一定聽從你的教導。」

              《馬上得之,詩書治之》

⒈⑴到……前 ⑵你老子 ⑶濫用 ⑷效法 ⒉D ⒊⑴騎在馬上奪得天下,難道能夠在馬上治理天下嗎? ⑵請你試著為我把秦所以失去天下,我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寫出來。

譯文:  

  陸賈常常到漢高祖面前稱讚《詩經》、《尚書》。漢高祖罵道:「你老子騎在馬上得到天下,哪裡用得著《詩經》、《尚書》!」陸賈說:「騎在馬上奪得天下,難道能夠在馬上治理天下嗎?再說,商湯、周武王用武力奪取了天下,卻用平和的方法保住天下,文的武的兩種方法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策略啊!過去昊王夫差、晉國的智伯由於濫用武力而滅亡;泰國以法制治國,始終不變,終於導致秦王朝的滅亡。如果過去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先輩聖賢,陛下怎麼會奪得天下呢?」

  漢高祖心裡不高興,面露慚愧之色,便對陸賈說:  「請你試著為我把秦所以失掉天下,我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有的國家成功,有的國家失敗的原因寫出來。」   

  陸賈就簡要地把古代一些國家成功、一些國家失敗的史實寫了出來,共寫成一十二篇。每當陸賈獻上一篇,漢高祖沒有不說好的,左右的人也都高呼「萬歲」,管他的書叫《新語》。

 


推薦閱讀:

怎樣閱讀一本書?
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
章魚讀書群五月作品 | 湯亦甜《論美國的民主》
現在還以為文案隨便寫寫就能10萬+,你沒有這些基本功怎麼賺錢?
關於「讀書」問題的反省

TAG:閱讀 | 文言文 | 答案 | 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