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平常心是道(馮學成《明月藏鷺 · 六、頌古聯珠》)

 

  趙州一日問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則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盪豁,豈可強是非耶。」師於言下悟理。

 

  提示:南泉普願禪師與趙州從諗禪師是唐代禪宗內的一對怪傑,特別是趙州禪師,禪風既高古,又清越;既險峻,又平實;既莊重,又詼諧。加之活了百二十歲,深得幾代禪宗大德的崇敬,被尊之為「趙州古佛」。

  在這則公案中,南泉禪師一反平常慣用的機鋒和諧語,用平實的方式向趙州表達了禪的境界,使人有理路可以了解,是禪宗入門的有代表性的公案之一。下面看有關偈頌:

 

欲識平常道,天然任自然。

行船宜舉棹,走馬即加鞭。

若遇飢來飯,還應困即眠。

盡從緣所得,所得亦非緣。

 

宋·佛鑒慧懃

 

  品析:什麼是平常道、平常心,佛鑒禪師認為這是既「天然」又「自然」的。非「天然」非「自然」的東西,那就是與道相背,與道不合的東西,而決非大道了。如行船必須用棹而不能用鞭,騎馬則必須用鞭而不能用棹。餓了就知道該吃飯,困了自然會睡眠。在這一切之中,都有一個內在機制在其中,而與外「緣」一起運行。若能認識到這點,那就有點眉目了。那麼其中又能得到什麼呢?「盡從緣所得,所得亦非緣。」——悟,有悟的機緣,但一旦有所悟時,悟的本身都與那個機緣毫不相干。

  這是平常心,平常道嗎?且看其他禪師怎麼說。

 

所得亦非緣,當人自瞭然。

雨中看皓月,火里汲清泉。

直立頭垂地,橫眠腳指天。

應須恁么會,方契祖師禪。

 

宋·鼓山士珪

 

  品析:士珪禪師這首偈頌,處處與人們的常識相違背,哪有半點「平常心是道」的意味呢?什麼「雨中看皓月,火里汲清泉」等,真是莫名其妙,故弄玄虛!

  且慢,禪宗歷來是不可執著一方的,「平常心是道」既可使人開悟,同樣可以使人沉迷。船子和尚說:「一句合頭語,萬世系驢橛。」機緣機緣,如同病人吃藥,方子對了才有效。這張藥方能治A病,不等於能治B病,弄不好還會毒人。所以馬祖說:「即心即佛」後不久,怕人執著,又說:「非心非佛。」怕人又執著,又說「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所以對「平常心是道」也不能看死了,士珪禪師於是來了個處處不平常的,並且說:「應須恁么會,方契祖師禪。」

  禪宗內既多平常事,也多稀奇事,對好平常的人說稀奇事;對好稀奇的人說平常事。總之是「扣其兩端,空空如也。」——讓人在對立的事物中體驗大道。

 

勸君不用苦勞神,喚作平常轉不親。

冷淡全然沒滋味,一回舉著一回新。

 

宋·大慧宗杲

 

  品析:禪師真是各說各的,這裡大慧宗杲禪師也發表了他的意見,他認為,對於「平常心」也好,不是「平常心」也好,都是不用去「苦勞神」的,因為本來平常的你要把它「喚作平常」或者自己處處要「做」出個「平常心」,「平常事」來的話,反而不是那麼回事了。因為真正意義上的「平常心」是冷然、淡然、沒滋沒味的,是沒有受主觀意願驅使的純粹本能。這種不受污染的純本能,才能給人「一回舉著一回新」的感受和效果。只有這樣,才不會成為那個「萬世系驢橛」。

 

  龍門清遠禪師的偈頌也饒有情趣:

 

萬里長空雨霽時,一輪明月瑩清輝。

浮雲掩斷千人目,見得嫦娥面者稀。

 

宋·龍門清遠

 

  品析:事物對事物自身而言,它就是它,但對於人的認識而言,總是顯得隔了幾層。如同月亮本來就在天上,但因浮雲掩障,人們就看不見月亮了。必待雲消雨散,中間再無遮障的時候,清瑩的月亮就落入了每一個人的眼中。

  人們要認識事物,必須藉助手段,移開阻擋在認識和事物間的種種因素,才能見事物的「本來面目」。參禪也是如此,不論平常心也好,自性本具也好、對一般人來講,總是隔了那麼或厚或薄的一層——這可是自己認識自己啊!只有把這種障隔打破以後,才能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馮學成《明月藏鷺·六、《頌古聯珠》選析》)

 

 

 


推薦閱讀:

只一個平常心,天下何事不能安?只一個耐煩心,天下何人不能處?
讀《論平常心》
聚散有時,平常心是道
用平常心坦然面對人生
快樂源於平常心

TAG: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