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376年前的心痛 東方小四
袁崇煥曾如佘氏十七代矢志不渝地為他守墓一樣,守護著明朝本已風雨飄搖的江山。同樣在北京,崇禎帝曾經放下皇帝的架子,以誠摯的兄長般的態度勸說受過委屈的他「出山」,萬曆中年進士出身的他丟下了所有人世的負累,以一顆丹心、萬丈豪情,當然還有縝密且高遠的智慧,以文官蹈武職,至於兵部尚書、薊遼督師。
崇禎帝當初的眼光即刻得到回報。他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在諸多不利條件下獲得後世著稱的寧遠、寧錦大捷,有利地阻遏了後金軍南下。對於這個攻克不了的「釘子」,皇太極決定「繞開」。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區,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聽聞京師告急,袁崇煥率部以不可置信的行軍速度馳援,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力解京師之危。
皇太極從此退避三舍。一代梟雄如他,屢戰屢勝,卻敗在了寫得一手好詩詞的進士袁崇煥的面前,這也是皇太極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棋逢對手」。如果不是「反間計」很快得逞,有袁崇煥在就意味著邊防固若金湯,後金軍隊依然進不了北京城。但生性多疑的崇禎帝卻聽信了此起彼伏的讒言,還在佞臣的攛掇下相信了皇太極精心措辭的「信件」,並以之為鐵證將袁崇煥逮捕下獄,並很快判處磔刑。不知崇禎後來在煤山自盡時,有沒有後悔過?
每個人心中都有理想,每個人都藏有赤子之心。這種精神是晦暗還是閃光,在於能否遇到生長培育的環境。袁崇煥不僅自己有此心,還通過捨身忘我、身先士卒的行為,將此種力量傳遞給了他所有吃不飽、穿不暖的士兵們。緣此他們成為了空前絕後的有著大無謂、大智慧的軍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袁崇煥被抓後,他們期盼著他還能如以前那樣逢凶化吉,但他一去不回。聽聞他含冤暴死街頭,守城將士號哭不止,那種支撐他們拋灑熱血的精神支柱,就這樣去了。雖然袁崇煥舊部祖大壽、何可綱亦驍勇善戰,但軍隊一旦被打回原形,再加上沒有了袁崇煥獨特的用兵之道,他們就成了普通的軍隊,不久後潰敗。後金軍隊長驅直入,沒了袁崇煥,北京城也似不再設防。
古話說「文死諫,武死戰」,但文武兼修的袁崇煥,這個天生的英雄沒能戰死沙場,卻死在人心的計較爭鬥,死在了他拚命捍衛的皇帝的猜忌里,也死在了一向自大的漢民族的宿命里。如此,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一定是最悲壯的一個。他留在寧遠城裡那震撼人心的力量,至今繞樑。
清滅明,非朝廷更替那麼簡單。中華文化的斷層,清王朝可謂罪莫大焉(得空將另撰文),人心和道德的腐朽,亦自清王朝始。從這一層面來說,袁崇煥的慘死其實也是一種象徵。他的對手也一直對於沒能有一個他這樣的將領為憾。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解密」了皇太極的「離間計」構想,袁崇煥當年拚死抵抗的敵人的這個後代還為他樹碑立傳,奇冤終得雪。
然而,中國再也沒有了第二個袁崇煥。376年前的那個心痛,註定還要世世代代痛在某些活著的人的心裡。
小資料:金庸說,「袁崇煥真像是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氣,和敵人作戰的勇氣,道德上的勇氣。他衝天的幹勁,執拗的蠻勁,剛烈的狠勁,在當時猥瑣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顯得突出」。
「
「直到一百年之後,朝鮮的君臣們在討論明朝覆亡的原因時,還說主要原因是殺袁崇煥」。
小資料引自金庸《袁崇煥評傳》,他將悲劇的前因後果進行了剖析
推薦閱讀:
※從袁崇煥的死看崇禎 袁崇煥為什麼必須死
※袁崇煥到底有沒有通敵?-今日頭條
※袁崇煥為啥被錯殺?做了三件不該做的事!
※皇太極:完勝袁崇煥,順其自然的華麗大轉身
※袁崇煥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