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背後 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的淵源
9·11背後 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的淵源
(2011-09-18 15:49:49)
轉載▼
標籤:
威廉蒙古帝國穆斯林基督教伊斯蘭教雜談 |
分類: 在線閱讀 |
2001年「9·11事件」爆發,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的衝突說一度惹人注目。果真如此嗎?本文作者以13世紀發生的一場宗教辯論為例,認為歷史上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的差異比人們通常想像的要小,文化傳統、溝通條件、現實環境和現實需要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兩者之間或衝突或和平共存甚至合作的局面。 1254年,受法王路易九世派遣,方濟各會修士盧伯魯克的威廉到達蒙古帝國的都城哈拉和林,企圖勸說蒙哥汗皈依基督教。1255年,威廉用拉丁文寫成了給路易九世的出使報告,即《東方行記》,詳細描述了他的行程以及蒙古人的生活和習俗,記述了蒙古帝國內的各種宗教派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這個報告記載了他親身參與的東西方宗教間的一場辯論。 這場辯論由蒙哥汗發起,在蒙古朝廷進行,旨在通過辯論來明確哪種信仰是正確的。參加辯論的人分成四派,威廉代表拉丁基督徒(或者說天主教徒),面對著來自亞洲的三個宗教代表:聶斯脫利派基督徒、佛教徒、穆斯林。在辯論的準備階段,威廉與聶斯脫利派基督徒協商如何最好地為基督教辯護。聶斯脫利派基督徒希望首先向穆斯林發難,但威廉說服他們,最好首先攻擊佛教徒,因為在只有一個上帝的問題上,穆斯林將站在基督徒一邊,是潛在的同盟者。 辯論於1254年5月30日進行。蒙哥汗規定辯論中禁止互相侮辱、禁止阻礙進程,如有違反將被處以死刑。辯論伊始,佛教徒建議首先討論創世和人死後靈魂的歸宿問題,但威廉回答說:「朋友,這不是一個好的開頭。所有一切都來自上帝,上帝是萬物的源泉,因此,我們應該首先談論上帝,正是在這一問題上你們與我們存在分歧。」蒙哥汗委任的主持人贊同威廉的觀點。這樣,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討論對於上帝的不同認識。威廉斷言只有一個上帝,並問佛教徒對此有何高見,佛教徒回答說有很多神。威廉問這些神中有沒有一個是萬能的,佛教徒沉默許久,直到文書命令他抓緊時間,才最終說沒有神是萬能的。「這時,所有薩拉森人(穆斯林)突然大笑起來。」這樣,在一神信仰問題上,拉丁基督徒、聶斯脫利派基督徒、穆斯林形成了統一戰線,而他們的對手是佛教徒。 隨著辯論的進行,聶斯脫利派基督徒變得不耐煩了,迫不及待地要與穆斯林交鋒。威廉只好坐下來讓他們說話。但穆斯林的回答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我們同意你們的信仰是正確的,福音書的一切也是正確的,因此我們不想就任何問題與你們辯論。」辯論至此結束。之後,基督徒和穆斯林開懷暢飲。 威廉對這次辯論的記述是否做到了不偏不倚,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從當時的歐亞歷史發展情況來判斷,其基本輪廓是可以相信的。不僅如此,透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了解當時拉丁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關係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們應當承認,到13世紀,拉丁基督教徒的視野大大開闊了,對伊斯蘭教也有了一些正確的認識。 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和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穆斯林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許多此前為基督徒所居住的土地落入穆斯林之手。這些土地上的基督徒如何看待他們的新主人穆斯林及其所信仰的伊斯蘭教呢?最初幾代基督徒在面對穆斯林入侵的時候,把穆斯林看做可怕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但並不知道他們的宗教信仰,也不感興趣。這主要是由於穆斯林對基督徒採取了較為寬鬆的政策,基督徒不僅保留了土地和財產,而且還保留著相當的宗教自由。然而,在征服後的一個世紀里,阿拉伯語日益成為被征服地區的主導語言,大多數基督徒被阿拉伯文化所吸引,並且相當數量的基督徒改奉伊斯蘭教。此時,伊斯蘭才變成一種宗教威脅。基督教社區的領袖想辦法解釋、阻止這一趨勢。他們從《聖經》和教父作品中尋找依據,撰寫出反伊斯蘭教的作品。通過這些手段,基督徒獲得了一種宗教上的「優越感」,正所謂詆毀一種文化可以更好地構建自己的群體認同。進入11世紀,隨著「拉丁基督教世界」意識的增強,在羅馬教皇的宣傳和鼓噪下,這種妖魔化的伊斯蘭形象進入歐洲的集體意識,十字軍東征的發動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這種氛圍中,親身參加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編年史家皮特魯斯·圖德波杜斯等人仍然把阿拉伯人描述為盛行多神的偶像崇拜的異教徒。不僅如此,這種形象還走進了《羅蘭之歌》等大眾文學作品。 然而,隨著十字軍東征的進行和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增多,基督徒對穆斯林的認識越來越清晰。特別是由於13世紀蒙古人在歷史舞台上日益活躍,基督徒眼中的伊斯蘭發生了重大改變。從英國歷史學家比德開始到12世紀初,拉丁歐洲沒有任何重要的思想家曾經關注過伊斯蘭世界以外的地方。由於這種狹隘性,在他們看來,他們與穆斯林是水火不相容的,是你死我活的。到13世紀中葉,歐洲人日益認識到,在基督教和伊斯蘭之外還有更為廣闊的世界,那裡的人們的信仰與文化各不相同。不僅如此,在這種接觸和比較中,歐洲人越來越感受到與穆斯林的共同之處——如共同的一神信仰,甚至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成為同盟者,前述威廉的記載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事實的確如此。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關係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勢不兩立,實際上他們之間有著很深的淵源。在今天的西方,人們通常把他們連同猶太教統稱為「亞伯拉罕宗教」,因為他們都承認亞伯拉罕為始祖。伊斯蘭教作為一個後起的宗教,相信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所有先知,把《古蘭經》的教導看作是對先前的一神教教導的一種再肯定、一種去偽存真的更新。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最大不同在於,伊斯蘭教不承認基督教所謂的「神」的「三位一體性」,而基督教則否認穆罕默德為先知。 如前所述,到13世紀,部分基督徒糾正了對伊斯蘭教的錯誤認識,找到了兩者之間的一致性。但與此同時,新的差異性也被製造出來。威廉的記載給我們提供了如下的信息。威廉本人作為經過邏輯和神學訓練的方濟各會修士,具有極強的邏輯論證和口頭辯論能力。穆斯林相信福音書和基督信仰的真理,耐心地聽聶斯脫利派基督徒講述基督教歷史,如果穆斯林確信自己的宗教的唯一正確性並與基督徒辯論,威廉已準備好了如何回應。而事實是穆斯林沒有進行任何反駁,同時也拒絕皈依基督教,這令威廉非常沮喪。另外,聶斯脫利派基督徒只會念《聖經》,沒有任何論辯能力。這些記載反映出威廉的一種新思維模式,即,東方他者——不僅包括穆斯林也包括聶斯脫利派基督徒和佛教徒——對西方基督徒的理性思維不感興趣、無動於衷。13世紀西歐的許多思想家的觀點與威廉相類似。他們把包括穆斯林在內的東方人描繪為冷漠的、不適合理性論爭的人群。由於這種非理性,對待他們就應該使用強權和暴力,強迫他們接受基督教,安靜地聆聽佈道……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原本的差異比人們通常所認為的要小;人是社會的動物,自覺不自覺地會受到自身文化傳統的局限,基督教的文化傳統束縛著人們對異質文化的理解。另外,由於語言、交通等溝通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由於現實環境和現實需要,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拉丁基督教世界出現了對伊斯蘭的誤讀甚至故意歪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條件會發生改變,對伊斯蘭的認識也會隨之有所調整,有些錯誤認識得到糾正,但新的誤解和異質化也會頻繁出現。鑒於此,我們不能僵化地、一成不變地看待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應當具體考察兩種文明本身的內在差異以及兩種文明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碰撞與交流中出現的新的差異性和一致性。(作者:夏繼果單位: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
推薦閱讀:
※我為什麼轉行?
※聖經被馬丁·路德刪去的一些經文是無用的還是神的旨意?
※「白雲觀中觀白雲」對上聯?
※約伯紀在聖經中的意義是什麼?
※天主教在美國受歧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