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政權為何定都北京

褚若千

順治元年四月初八(1644年5月13日),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順治皇帝賜睿親王多爾袞「奉命大將軍」印,命其「代統大軍」。次日多爾袞下令,十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一律從軍,傾八旗之力,大舉南下進軍山海關。

三桂降清 大軍入關

   李自成率軍進駐北京後,起義軍將領沉溺於歌舞昇平,並沒有在山海關一帶進行必要的軍事部署,僅派降將唐通率數千人前往山海關接管防務。原守將遼東寧遠總兵官吳三桂受命入京,至通州時,聞家人傳信,怒返山海關。山海關城池堅固,重兵利炮,清軍雖曾兵臨城下,但從未攻陷。有鑒於此,多爾袞擬繞道薊州、密雲等地入京,行至翁後(今阜新),接吳三桂求援信,才轉往山海關。李自成聽說吳三桂投降清軍後,便親自率軍東征。李自成的大順軍隊在山海關內石河一線、護城內外與吳三桂軍交戰時,吳三桂一方雖居劣勢,但仍勉力支持。當晚,清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急馳前往,願剃髮稱臣。雙方力量會合後,大順軍隊在力量對比上轉而處於不利境地,但清軍仍待雙方力疲,才加入戰局,大順軍不敵,潰敗西逃,清軍隨之入關。

   李自成敗退回京後,於四月二十九日(6月3日)在武英殿匆忙即位,隨後撤離北京,擬回師陝西。五月初二(6月6日),多爾袞率大軍進入北京。

遷都與否的大討論

   清軍進入北京後,是否遷都北京、是否繼續南下等問題,在諸王大臣間引起了激烈爭論。許多滿清貴族依然留戀舊日的生活環境,並不贊同遷都,如多爾袞同母兄阿濟格就明確表示反對。他抱怨攻取遼東時沒有大肆殺戮,導致許多清軍被當地居民所殺,建議趁如今威勢正盛,屠戮京師,盡情劫掠,然後「留置諸王以鎮燕都,而大兵則或還守瀋陽,或退保山海,可無後患」。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人則積極支持遷都,並建議乘勢南下,范文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清軍出征前,范文程便建議多爾袞改變「惟金帛子女是圖」的做法,他認為中原多年戰亂,百姓的生存壓力很大,非常盼望有明主能統一天下,從此安居樂業。范文程建議清軍應該嚴明紀律,秋毫無犯,「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保留熟悉地方政務的明朝官吏,維護百姓的日常生活,努力爭取民心,穩定所佔領的地區,為進一步奪取中原做好準備。范文程深得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的器重,其影響力可謂文臣中第一人。這一建議高瞻遠矚,對清政權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攝政王多爾袞也不贊同阿濟格等人退居關東的保守戰略和專事屠戮劫掠的短視做法,他認為既然佔領了北京,就應該立即遷都,將政治經濟重心移到關內,以便進取中原。但此時的多爾袞或是范文程,是否堅信清政權能夠統一中國呢?恐怕未必。當多爾袞仍將剃髮易服作為歸順與否的標準時,有官員進言,認為強制剃髮不利於統一大業,多爾袞回答,不過「得寸則寸,得尺則尺」罷了,范文程上書也只說「大河以北」可輕鬆平定,足見當時清政權對統一全國尚未形成完善的作戰計劃和行動綱領,只是且行且看而已。

定鼎北京 進取中原

   順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1644年6月28日),多爾袞下令:「攝政王令旨,諭諸王及大臣知悉,蒙天眷祐,撫有中原,際此景運,爾等宜各盡厥職,務克清忠,自有分內富貴,倘不以此存心,惟圖目前之利,或貪溺財貨,明干法紀,或暗受賄賂,徇情賣法者,論功之日,縱有厥功,亦不敘錄,是止為一時之利,而不為子孫久遠計矣,特諭。」這一命令明確了清軍進發的方向,堅定了繼續南下的腳步。順治元年六月(1644年7月),多爾袞與諸王大臣就遷都問題達成一致。

   順治元年十月初一(1644年10月30日),順治皇帝在皇極門舉行登基典禮。十月初十(11月8日)頒布登基詔書,其中涉及獎勵功臣、減免賦稅、科舉考試諸方面。在對滿清貴族、八旗子弟論功行賞的同時,特別提出對曾經歸附大順政權的官員皆予赦免、明朝官員俱給應得誥敕、文武科考定期舉行、明末加派的遼餉、新餉、練餉等一概免除、孤貧老幼鰥寡予以接濟等,使「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逐步收攏人心,穩定政治局面。儘管清軍入關之際,並未就統一全國建立完善且長遠的計劃,但以攝政王多爾袞為首的執政群體根據局勢的變化,迅速調整政策,在短時間內定鼎北京,為完成最終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原刊《中國檔案報》2015.6.5)《報刊薈萃》摘編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女孩怒斥醫院票販子:300元號炒到4500】?
為什麼在大城市生活過的人就不願意回小城市?
北京插畫師筆下的,百年後的科幻北京
為什麼 2017 年供暖季會出現天然氣短缺,部分地區無法保證生活用氣的現象?
一生痴病在山中

TAG:北京 | 政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