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歷史人物——第6輯

陸德龍,(?-1624),字鍾陽,明朝貴州都勻人。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舉人。授新化知縣,治術媲古儒吏。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水西安邦彥頭叛,圍貴陽城。當時陸德龍剛辭官回到家鄉。他傾其家資募兵千人,隨新任貴州巡撫王三善解貴陽圍。次年,又從三善渡陸廣河、次黑石、渡渭河、抵大方,累有斬獲。四年(公元1624年)春天,軍糧食盡,還軍至內庄兵敗,王三善遇害,陸德龍等皆戰死。朝廷贈陸德龍光祿少卿。《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金大章,明朝金築安撫司(今貴州長順縣廣順鎮)土司。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他上書朝廷,乞改土為流。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欽定改金築安撫司置廣順州,添設流官,屬貴陽軍民府。授金大章土知州世襲,不許管事。州東領木瓜長官司,東北領麻響長官司、又東北領大華長官司。

莫天麟,字瑞明,明朝貴州貴陽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舉人。歷官陽壽縣知縣,禹州知州、潮州府同知。家居,善屬文,工吟詠,與同郡潘潤民、楊師孔齊名。潤民子馴、驤,師孔子文驄、女婿周祚新皆從問業。惜其集無存,惟見《潘氏譜》載其《迴文詩序》,《黔詩紀略》錄其二首。

許善所,(1582-1664),字元夫,號明谷,明朝貴州衛(今貴陽市)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歷任河南西華、襄城教諭,南河知縣,岳州通判,河南南召知縣。時有河北諸賊來騷擾,他親冒矢石,誓死守城。後被劾歸。明亡後,與吳中蕃等歸隱山林,朝廷催他出來做官,終不就,清康熙三年去世,終年82歲。《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楊如皋,字師虞,明朝貴州銅仁府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舉人,次年進士,授玉田知縣,以循卓升監察御史。持大體,不以矯激取名利,綉斧所至,一尚簡靜,吏畏而民懷。

王祚遠,字無近,明朝貴州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舉人。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充經筵講官,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掌院事,轉吏部左侍郎,晉尚書。少負異書,下筆萬言立就,試牘不起草,既成而後補之。充經筵講官時,丰儀秀整,音吐洪亮,頗受明熹宗朱由校器重。明熹宗朱由校專門賜詔嘉獎,授他通議大夫。明崇禎初年(公元1628年)還鄉。後卒於家,所著詩文甚富,所惜其集無存。書法尤工,喜作行草,兼帶章草味。《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越其傑,(?-1645),字自興,一字卓凡,又字漢房,明朝貴州貴陽府(今貴州貴陽)人。他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楊龍友的舅舅。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舉人。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任夔州府同知。時奢崇明叛亂,佔據重慶,攻下遵義府諸縣,又圍成都,越其傑隨朱燮元平定奢崇明叛亂有功,升僉事。明思宗崇禎初年(公元1628年)任霸州兵備副使,崇禎末年為鳳陽監軍。北京明王朝於公元1644年滅亡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位,越其傑以右僉都御使巡撫東萊。後調任巡撫河南,兼轄穎、毫二州提督軍務,又兼巡撫汝寧、南陽、陳州三府。福王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南京失守,不久,越其傑去世。越其傑工詩文,一生寫了近萬首詩。著作有《薊門》、《知非》、《白門》、《橫槊》、《屢非》諸集。收入《黔詩紀略》的詩226首,編為二卷。

王碩輔,(?-1624),字亮揆,又字斗瞻,明朝貴州畢節衛(今貴州畢節)人。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舉人。曾任四川南溪知縣。為政清廉,布衣脫粟如寒士。南溪人為之語曰:"黔有一輪月,照見南溪徹底清。"時稱"第二號清官"。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以主事內召,未行遇奢崇明叛亂,四川州縣多破。王碩輔在南溪大力招募兵丁,積極修築工事守城。奢崇明兵來攻城時,他晝夜防守,並多次出城與敵戰,並多次取得勝利,大長了城中軍民的志氣。後因中敵計,坡破,被敵人殺害,事後,皇帝追贈他為光祿寺卿,老百姓為他立祠祭之。《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黃運清,明朝貴州平壩衛人。廩生。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晉陞貴州都司。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奢崇明叛亂,攻陷遵義,黃運清率部參與收復之。次年(公元1622年),水西安邦彥叛亂,圍攻貴陽,黃運清馳兵前來救,協助巡撫李耘死守貴陽。新巡撫王三善帶兵來解貴陽圍後,御史蔣允儀疏劾李耘受安位金盆,連累黃運清亦被逮下獄。後得巡按傅宗龍疏其冤得白之,但運清已病死。

黃運昌,字鰲潭,明朝貴州平壩衛人。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舉人。由蘇州通判晉陞北直永平知府。屢經戰事,秣馬厲兵,為公家察吏安民,為百姓求田問舍。水西安邦彥叛亂圍攻貴陽時,運昌曾傾資募守,使貴陽未被攻破,他告老還鄉時,督師孫承宗飭貴州有司建望系蒼生坊以彰之。

謝上選,字文若,號鶴岑,別號鶴里,明朝貴州前衛(今貴州貴陽)人。貴州著名詩人謝三秀從子。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舉人。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累官吏部郎中、廣東參政等。喜作詩文,兼擅書畫,賦詩飲酒,名噪竹林。書法師米芾,而畫宗倪雲林,好寫寒林冷渚。與楊龍友同鄉,又是畫友,曾為楊龍友同鄉,又是畫友,曾為楊龍友的詩畫集《山水移》題辭,龍友也為他的畫圖題過詩,惜其遺墨,今已難於尋覓。《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朱萬年,(?-1632),字鶴南,明朝黎平府(今貴州黎平)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舉人,歷任山東定陶知縣,中城兵馬司指揮,戶部河南司主事,員外郎、郎中,山東萊州知府等。平生慷慨,持大節,見國是日非,每酒酣耳熟時對同僚說:"生作奇男子,死為烈丈夫,吾輩不當如是耶!"明思宗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叛軍孔有德(後降清,墮落為漢奸)攻萊州,萬年率軍民固守。叛軍久攻未破,乃詐降。巡撫命萬年出城接收,萬年知是詐,仍毅然領命出城,果被俘。萬年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呼城內守軍向叛軍開炮,叛軍殺萬年。守軍發炮,叛軍精騎死過半。後明廷追贈朱萬年為太常卿。朱萬年是一個大義凜然的英雄,其死重於泰山。《黔詩紀略》錄其詩二首。

楊通宇,字實先,貴州鎮遠府偏橋(今施秉縣)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舉人,歷隆昌,湘潭知縣,以廉潔聞名。明思宗崇禎初年(公元1628年)擢升御史,疏請討九股黑苗,得施行。巡按陝西,兼提學,在鞏昌,文卷被火、降黃州知府。《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袁見龍,明朝貴州威遠(今遵義一帶)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武舉人。任土城千戶。從總兵劉梃征討,加衛守備銜。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梃起左府僉書,從經略楊鎬援遼。梃令見龍隨帶本一千五百人出征。次年(公元1619年)梃二月出關,遇清兵,戰死阿布達里岡。後見龍升都司。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清兵攻瀋陽,見龍等馳救,憤曰:"我輩不能救瀋陽,在此三年何為!"乃分兵半渡河,軍橋北,半軍橋南。清兵猛攻,橋北軍敗。見龍走入橋南營,清兵層層包圍,見龍與總兵揆拚死抵抗。矢儘力竭。清兵萬箭齊發,見龍等陣亡,清乾隆中,賜"烈愍"。

管良相,(?-1622),明朝貴州烏撒衛(今威寧縣)人。初為武舉鄉試第一名武舉人,繼襲烏撒衛指揮。明朝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藺州奢崇明叛。水西安邦彥尚未叛,貴州巡撫李耘召良相議軍事。良相曰:"奢氏反,安必繼之。……宜招二萬,積二年谷,用許成名將以觀其變。"耘以力不及而未行。良相離開貴陽時,再次向耘泣說:"願以死報國,乞建長策,保此一方。"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安邦彥叛,圍烏撒衛。管良相固守烏撒衛城九個月,食盡城陷,良相及妻妾,同官多人皆自縊自焚死。管良相及同官李應期、朱運泰、蔣邦俊被時人稱為"四忠門"。《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袁蕙芳,字瑞芝,明朝貴州仁懷縣人。其父袁鼎原為播州楊應龍手下赤水裡頭目。明神宗萬曆中年,楊應龍叛,袁鼎率家屬參與征討,事平,鼎受威遠衛指揮僉事,晉游擊。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奢崇明叛亂,鼎倡議參與征討,在征討中擒偽節度,招降偽巡撫,連克重慶、仁懷、合江。復與奢崇明之子寅戰於仁懷竹瓦寨,自戰三晝夜,兵盡被擒,拒降,被支解。蕙芳痛父之死,自請為前鋒,直揭奢氏巢,掘崇明先墓,鞭其屍以雪憤。事後,贈鼎明威將軍,立忠勇祠。蔭蕙芳僉指揮事,擢升參將。既重複遵義,援黔救滇,在平定奢崇明,安邦彥叛亂中,蕙芳多立功勞。

許成名,字賓實,明朝貴州貴陽人。以赤水衛諸生襲衛指揮使。勇毅有將略,與烏撒衛管良相互相推崇,因軍功升安南遊擊,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水西安邦彥叛亂,許成名參加平定叛亂,他率軍往來襲擊,擊潰叛軍安效良部,平定盤江地叛軍,使雲貴道路得通暢,因功升副總兵。明思宗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許成名率軍進剿安邦彥,由永寧直至收復赤水,充任赤畢總兵官。又跟隨總督朱燮元征西水,在朱燮元的授計下,他誘敵至永寧,與永寧總兵侯朝柱共同出擊,在永寧紅土川大敗安邦彥,敵死者萬人,俘安邦彥及偽都督英德,建立了功勛。復任貴州鎮總兵。後移湖廣,皆有威名。年老乞歸,卒年七十三歲。

陳富,(?-1647年),字君幅,明朝貴州修文縣人。以勇力著稱,官至副總兵。曾調援遼。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因貴州水西安彥叛亂,被召回黔。從京師護巡撫印馳援貴州新巡撫王三善於湖廣,解貴陽之圍。後任永寧營官。明思宗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擒斬安邦彥。三年(公元1630年)隨鄧杞勤王,皆有功,以老辭官還鄉,居州之扯泥堡。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孫可望南犯至扯泥堡,眾寡不敵遇害,一家死者一百餘人。

邱禾嘉,(?-1632),字獻之,明朝貴州新添衛(今貴定)人。邱禾實之弟,明末抗清名將。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好談兵,天啟年間,曾參加平定安邦彥叛亂,被選為祁門教諭,翰林侍詔。明思宗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授兵部分司主事,出任順天總兵馬世龍部監軍。此時清兵南犯,東北危急。皇太極帶一去精銳清軍從喜烽口越過長城,攻陷永平,威脅京城。邱禾嘉奉命帶兵抵禦清軍,他臨危不亂,奮勇還擊,雖兩次中箭,仍頑強抵抗,打敗清軍,終於收復永平、遵化、遷安、灤州等四城,解除了對京城的威脅。凱旋之日,崇禎皇帝特賜"帝依長城"匾一塊。從這之後,於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升右僉都御史,任薊遼巡撫兼轄山海關諸處。他被派往遼東抵禦清兵,參加了換錦州保衛戰,與清軍大戰於長山小凌河之間,清軍大敗。因護山海關有功,現山海關仍塑有他的全身戎裝塑像。後來,他又與清軍血戰於錦州城,打退清軍後,又解大陵城之圍,雙方展開了一個多月的拉據戰。此時遼東,冰天雪地,因不服水土,加上嘔心瀝血,日理萬機,他病倒了,感到縱有雄心壯志,也無力回天了。明思宗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5月,被召回京師,他請求解甲歸田,崇禎皇帝批准了他的請求,但還未離開北京時就溘然長逝了。《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馬士英,(1591-1646),字瑤草,明朝貴州貴陽人。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授戶部主事、郎中、知府,崇禎時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廬鳳總督等。他有軍事才能,一心想恢復明的江山。清兵陷北京後,他利用江北四總兵的實力,與劉孔昭等立福王於南京,升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太子太保等。他爭取了許多將領共同抗清,在軍隊中有相當威信,苦撐一年多,堅持抗清。南京陷落後,南走浙江,為清軍俘殺。馬氏書畫兼能,行書氣勢奪人,山水畫師法董源,別有情趣。

何騰蛟,(1592-1649),字雲從,明朝貴州五開衛(今黎平縣)人。抗清民族英雄。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舉人。曾任山西榆次教諭、南陽知縣、右僉都御史。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4月,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短短几年時間,崇禎、弘光、隆武三朝皇帝相繼駕崩,北京、南京、福州等"皇城"接陷落,清軍長驅直入,朝野一片混亂。在此危難之際,何騰蛟由崇禎帝時的兵部職方事、湖廣總督到弘光帝的副都御史、隆武帝的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到永曆帝時的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成了明末政權的重要支柱和抗清領袖。隆武時(公元1646年),何曾聯絡李自成舊部農民起義軍共同抵禦清軍,出師攻克湘陽,連佔騰溪。南明永曆元年(公元1647年),清軍攻陷湖南,他退至廣西,守全州。在清軍大舉南下,明軍土崩瓦解之際,他高舉義旗,苦撐殘局,聯絡各部人馬,在廣西、湖南一帶多次與清軍大戰。永曆二年(公元1648年)在桂林擊潰清軍,克服興安、全州、永州、衡州,收復前期所失土地,抗清聲勢大振,堅守湖南數年。因他是南明統軍之帥,清軍視為大敵,便派大軍遠道圍攻他的家鄉黎平,抓起他的家人40多人,以要挾他投降。何堅決拒絕,全部眷屬被害。永曆三年(公元1649年),何入守湘潭,不幸兵敗被俘,堅貞不屈,不為清軍以高官厚祿誘降所動,絕食七日,慷慨就義。寫有絕命詩一首:"天科人事苦難留,眉鎖湘江水不流。鍊石有心嗟一木,凌雲無計慰三洲。河山赤地風悲角,社稷懷人雨溢秋。盡瘁未能時已逝,年年鵑血染宗周。"表現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死後追贈"中湘王",謚"文烈"。《黔詩紀略》錄其詩二首,還有畫《高士觀瀑》圖一幅傳世。

黃飛鸞,(1592-1663),字翔御,明朝貴州黎平人。以參府材官從劉承允。在抗擊清兵南下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授後營守備,擢升副總兵。清兵取湖南,劉承允投降,黃飛鸞堅決不降,去佐陳友龍復取寶慶,假總兵官鎮守武岡,未幾陳友龍也投降清兵。黃飛鸞乃以所部去投何騰蛟。飽歷艱難,成為何騰蛟倚仗的心腹。逾年,飛鸞外出督糧,而何騰蛟被執,堅決不投降,慷慨就主義。黃飛鸞遂遁居楚粵之交地鄉間,明忠義之士多奔鄉間投依黃飛鸞。桂王走安龍時,孫可望去信以招黃,黃不應。到清朝康熙初年黃飛鸞71歲病卒時,猶不肯剃髮,可見其忠於明朝之志氣。

譚先哲,(?-1647),字光美,貴州平壩衛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累官司戶部郎中。時事利弊,多有陳疏,律已矜慎,不可少干以私,辭官還鄉後,以教書育人為已任。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孫可望破遵義,據貴陽,後清兵至遵義,可望西逃,連破城邑。譚先哲聞可望軍至,率眾走,保衛東長沖囤,避之,率家人南拜永曆皇帝,囤破,先哲及妻劉氏被執,不屈,雙雙被害。大清乾隆中賜謚烈愍。

徐卿伯,字夢麟,晚號剩夫,明朝貴州貴陽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次年進士。授御史。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安邦彥叛亂圍貴陽城,王三善受巡撫命,次鎮遠、次平越、不敢進、卿伯屢上疏彈劾其逗留,皇帝下旨令速進,王三善乃進,解貴陽之圍。王三善進大方,卿伯又上疏言三善輕敵,必有所困,後果如其所說。因剛直敢言,被朝官所忌,後被外放任四川參政。因當時鄉里不安靜,遂攜家避地居南京,買宅於評事街,題假山曰"小飛雲",以識鄉思。因貴州黃平有飛雲岩洞。

高繼凱,字我侗,明朝貴州黎平府平茶所人。剛介尚氣節,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官海南瓊州際海防同知。著有《四禮勺言》、《自明譜》。

田仰,字百源,明朝貴州思南府(今思南縣)人。系遵義府通判田貢國之子。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性嚴介,官吏部主事,太僕寺卿、四川巡撫、四川總督等,所到之處,皆有政績,無不塑像奉祀。在平定奢崇明叛亂時,因桃紅壩大捷有功,嗣任總漕,晉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思南府續志·鄉賢》有介紹。

盧安世,(?-1644),字環水,明朝赤水衛(今貴州畢節境內)人。為諸生時與烏撒衛諸生劉鎮藩等皆好談兵,尚意氣,稱莫逆之交。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曾任四川富順教諭。明熹宗天啟初年,奢崇明叛亂,盧安世率兵積極抵抗。四川總督朱燮元率大軍圍剿奢崇明,盧安世等人率軍收復遵義,後留守遵義。因軍功升貴州右參議,遷四川副使,遵義監軍。盧安世守遵義時,曾修築瀕水西之十三道關隘,這些關隘在防守奢崇明、安邦彥叛亂中起了重要作用。後來他又因功升右參政、世蔭武職及四川兵備參議監軍。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攻入四川,盧安世赴援成都與農民起義軍作戰時,被執不屈死。福王朱由崧 在南京繼位後,追贈他為布政使。《黔詩紀略》錄其詩三首。

顧景元,明朝貴州黎平人,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孝中武狀元,官司副總戎。

蔣勸善,字夢范,或稱小范,明朝貴州威清衛(今清鎮)人。幼時聰明非凡,智慧超群。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舉人,後考進士屢試不第,被選授河南省孟津縣知縣。由於災荒、世亂,孟津縣民拖欠明朝廷按戶徵收的徭役折銀萬餘金。勸善以財斥民困為由,請求朝廷減免。為此,調河北省河間縣。因他自持清苦,關心百姓疾苦,不會阿諛奉承上司,加上世道混亂,朝廷腐敗,他毅然引退,隱居河間二十餘年。專門著書立說,著有《春遊草》、《峨石齋》諸集,惜失傳,《黔詩紀略》僅收錄其詩七首。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回黔。清朝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部將孫可望破遵義、據貴陽,後來清兵至遵義,可望西逃,連破城邑,蔣勸善被執,不屈遇害,清朝乾隆時,賜謚節愍。

黃朝英,明朝貴州黎平人。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舉人。歷任四川榮縣教諭、雲南北勝知州、廣西桂林同知、福建邵武同知、廣東高州知府。黃朝英為官清謙,官雲南北勝知州時,州里狡猾的官吏經常將長官的短長記錄下來,以便要挾長官與之一起徇私舞弊,由於黃朝英事事廉潔,使狡猾的官吏也無計可施。《黔詩紀略》錄其詩六首。

胡允恭,字中澹,貴州石阡府人。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舉人,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授武昌府推官,以廉直得罪了上官,被劾改授大名府教授,轉國子博士。以憂歸,支持當地官員施善政於民,甚有德於鄉里。《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解立敬,(?-1650),字念顯,號誠齋,明朝貴州興隆衛(今黃平縣)人。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舉人。明熹宗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任陝西華陰知縣,明思宗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遷雲南趙州知州,後遷山東青州同知、廣東廣州同知、惠州同知、江西廣信知府,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升湖東道按察副使,又晉右僉都御史,巡撫廣、饒、衢、徽等處,並提督軍務,後以眼疾辭職還鄉。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曾積极參加保衛家鄉興隆衛的戰鬥,使興隆衛得保。後孫可望據黔,於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授立敬為四川巡撫,他抗節不屈,絕食而死。《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楊文驄,(1597-1646),字龍友,一字山子,號巽倩,明朝貴州衛(今貴州貴陽)人。是名噪江南的畫家和著名的抗清民族英雄。生於官宦之家,其父楊師孔是浙江左參政。楊文驄自幼胸懷"報國""起蒼生"之壯志,刻苦攻讀,勤練騎射,成長為長書法、善繪畫、工詩詞、能擊劍、精騎射、習兵書、能文能武,多才多藝的青年。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鄉試考取舉人。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水西安邦彥叛亂,圍攻貴陽達十個月之久。楊文驄隨父參與守城血戰。他才華展露,為時人所器重。貴陽解圍後,隨父至江南。他中舉後十六年中,六次赴京會試均不中,遂漫遊名山大川,結交四方賢士。由於他多才多藝,胸襟坦蕩,倜儻風流,一時名動江南。楊文驄雖文武雙全,胸懷報國,但仕途很不順利,直到明思宗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他三十八歲時,才被選為華亭縣教諭,後遷青田、江寧、永嘉等知縣。因關心人民疾苦,結怨閹堂阮大鉞,被誣貪污,奪官候審,閑居家中,以詩畫自如,楊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是詩畫名天下,以繪畫第一,詩歌第二。工山水畫,"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結,有元人之風雅去其佻。"其畫譽滿大江南北,被列為"畫中九友",與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齊名,使人刮目相看。詩文亦甚富,膾炙人口,宇內名家咸為推崇。有《洵美堂詩集》和《山水移》等集。《黔詩紀略》錄其詩325首,編為三卷。公元1644年,北京明王朝滅亡,清兵入主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起用楊文驄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皆監軍京口(今江蘇鎮江)。國難當頭,楊全力以赴,隔江與清兵對峙。後遷兵備副使,分巡常州、鎮江,監總兵鄭鴻逵、鄭彩諸軍。又遷右僉都御史,巡撫其地兼督沿海諸軍。福王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清兵渡江,南京失陷,福王被擒,百官投降。楊忠貞不二,兵退蘇州。清軍派降臣黃家鼎勸降,楊大義凜冽,誓不投降,並將黃家鼎殺掉。後退兵處州(今浙江酈水),大募義軍。時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拜楊為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提督軍務,堅持浴血抗戰,後升淅閩總督。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軍入閩,楊與福建兵備副使孫臨移兵仙霞嶺,與清兵血戰,二人均負重傷,退至蒲城,不幸被俘。清主將多方勸降,並許以高官厚祿,均遭他們拒絕。他們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於1646年8月25日,楊全家36人和孫臨壯烈殉國。大節凜然,照耀千秋,蒲城百姓感慕其民族氣節,將楊、孫合葬在一棵大樹下,剝去樹皮,大書其官爵和姓名。一掬熱淚祭奠忠魂,錚錚義烈,氣貫長虹。後來,孫臨兄之子孫中韋尋到蒲城,因已無法分辨二人,乃將二人遺骨火化,遷到安徽桐城縣東三十里之楓香嶺埋葬,謂"雙忠墓"。

萬年策,(1598-1676),字獻之,明朝湖廣平溪衛(今貴州玉屏)人。明熹宗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舉人。歷任粵西陸川縣教諭,河南南陽府同知,湖廣鄖襄道參議,太僕寺卿大司馬,永曆時累官兵部侍郎等。歷仕皆有政聲,而其最著者,在南陽時平定了楊應秋之亂,在鄖陽靖流冠之氛,阻止總督熊文燦燒谷城,使谷城數萬生靈免遭其災。故南陽為其建祠塑像祀之,鄖陽奉他為名宦。《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安上達,明朝安順軍民府(今貴州安順)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舉人。曾任良鄉縣教諭。明思宗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清兵攻良鄉城,安上達率諸生與知縣黨還醇,訓導李廷表等同督軍民固城拒守。他們雖系微員末秩,但認為守土有責,誓與良鄉城共存亡。救兵不至,力屈城破,不達闔門殉難,死尤烈,贈博士。《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樊師孔,字淑魯,明朝貴州平越(今福泉)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舉人。歷官分守大同道,山西布政司參政,為官清正廉明,有慈惠,晉陞太僕寺卿。後因病辭職還鄉,以詩文自娛,皇帝曾多次下詔起用,堅決不再做官,著有《好還紀略》、《聽命堂集》、《冷況集》,均不見傳。《黔詩紀略》錄其詩三首。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曾自金陵購佛藏以歸。其子都於城南梓潼觀。建樓貯之。

孔元德,明朝貴州威清(今清鎮)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舉人。曾在明思宗崇禎年間任雲南省姚安府知府。姚安土廣缺水,難以救濟,甚至顆粒無收。元德為民鞠躬盡瘁,親自察看地形,尋找水源,規勸百姓捐奉添築,聚水灌溉。至後,歲增稻穀千餘擔。

李紹忠,(?-1624),明朝貴州前衛(今貴陽市)人。世襲貴州前衛千戶。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武進士。升任都守備。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水西安邦彥叛,圍攻貴陽達十個月之久,新任貴州巡撫王三善率軍解貴陽之圍後,紹忠奉調,隨王三善征戰,渡六廣河,次黑石,又渡渭河,抵大方。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春,軍糧食盡,還軍至內庄兵敗,王三善遇害,紹忠戰死,後朝廷追贈二級,子孫升襲指揮同知。

良柱,(?-1637),字朝石,明朝貴州桐梓人。明熹宗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累官,四川副總兵,六年(公元1626年)升總兵官司,鎮永寧。明思宗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叛亂達八年之久的奢崇明、安邦彥叛軍仍然割據在五峰山桃紅壩,良柱乘其不備,乘早霧進行突襲,將奢、安叛軍擊潰,追擊至鵝項嶺,因路窗地勢險要,人馬不能容,叛軍被殲數萬人,並生擒叛酋奢崇明、安邦彥,取得了西南奇捷,使奢、安叛亂得以徹底平定。但是,負責平定奢、安之亂的兵部尚書朱燮元報功未報良柱,甚至訐奏,反解除了良柱的職務聽候調查。後來,由於得到撫按和其他御史上疏其功勞,於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才得以升左都督,世蔭錦衣指揮僉事。後任四川總兵官。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十月,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過天星,混天星等分三路入川,良柱拒戰於綿州,眾寡不敵,陣亡。

楊明楷,明朝貴州銅仁烏羅司人。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水西(今貴州大方一帶)安邦彥叛亂,自稱羅甸王,圍貴陽達十個月之久。楊明楷以參將身份率烏羅兵跟隨貴州新巡撫王三善救貴陽。烏羅兵連破敵營,賊渠安邦俊中炮死,又生獲安邦彥之弟阿倫,從而解貴陽之圍。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楊明楷先鋒率先過六廣河,安營於三十里外。安邦彥來犯,楊明楷被俘。王三善率明軍攻入大方後,楊明楷逃脫歸來。因軍糧盡,王三善還軍至內庄兵敗遇害時,楊明楷走脫。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楊明楷大敗安邦彥於米墩山。明思宗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楊充任貴州副總兵,旋卒。

班麟貴,貴州貴陽青岩人。明朝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以土人從征苗,次年因參與解貴陽圍有功授指揮同知,已而自建青岩城。青岩城是貴陽近郊有名的一座古城,就全省而論也是僅見的。它控制八番十二司。從此,他即為青岩土守備,准世襲。

敖榮繼,明朝貴州思南人。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舉人,二年(公元1622年)進士。授順天府推官,調知縣,內遷刑部主事。宅心仁恕,刑獄多所平反。《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田景猷,(?-1624),字觀野,明朝貴州思南人。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舉人,次年進士。痛恨安邦彥叛亂,疏請皇帝敕書宣諭,廷議壯之,即擢升田景猷為職方主事。明安邦彥圍貴陽,景猷單騎往,曉以禍福,令罷兵歸順朝廷。安邦彥不聽,但懾於他的威名,也不殺他。使其羈賦營中。新任貴州巡撫王三善解貴陽圍時,田景猷逃出賊營,向王三善報告賊營的虛實,使王三善大破賊營。後隨王三善征戰,直至水西。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春,王三善從大方還軍至內庄時兵敗遇害,兵皆散。景猷下馬嘆曰:"臣不能報陛下,死有餘憾唉!"遂遇害。後來,朝廷贈田景猷太常少卿。

董三謨,字羽皇,明朝貴州黎平府五開衛龍里所(今屬錦屏縣)人。明熹宗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舉人。明思宗崇禎年間授陝西山陽知縣,任職期間精勤敏銳,頗多惠政,向為士民所受戴。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賊寇流毒秦中,最為殘酷,長吏死難者為數最多。時三謨適催輸,遠在鄉間,其隨從和鄉紳皆勸其暫避賊鋒,等待時機再返縣衙。三謨視綱常倫紀如泰山,審度時危勢迫,除一死無以報國,他不聽勸,他說:"吾職在守土,與城共存亡,豈可逃呼?何所懼焉!"乃奮不顧身,星夜兼程,馳入城中,大力整編軍民,嚴密多方捍衛,一時民心士氣大振,無奈城池久困,糧斷濟絕,兵卒壯丁體能多不支,城旋陷,三謨率眾抵死戰鬥,力揭被捉,慘遭殺害。其父嗣成、弟三元,妻李氏並子女,合門六口均死於難。國家為褒其忠烈,追贈三謨光祿寺丞,山陽立專祠並祀其父與弟,妻女剛建坊旌之,後葬家鄉龍里所吳龍寨蓮花山麓。黎平府街立專祠,並建忠靖坊,賜"節烈可風"四字表其精忠大節,龍里所亦建"忠烈可風"的石坊,立神道碑。

費道用,字暗如,號筆山,明朝石阡府(今貴州石阡)人。明熹宗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舉人,明思宗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福建福清縣知縣。到任三個月能知其鄉語,市人經他看見過,再見即能判別為誰人。為官廉潔,正賦補不取耗銀,崇學獎士,建橋,諸多善政。後因執法不徇私情為當地土豪劣紳所中傷。被劾。老百姓如同失去慈父母。上官知道他的廉潔後也嘆息道:"海口有口,福清真清矣!"後經台臣楊鶚上疏鳴其冤,遷補兵部職方司郎中,轉吏部考功司,卒。著有《碧桃軒集》,已失傳。《黔詩紀略》錄其詩十六首。

傅元和,字商梅,明朝桐梓(今貴州桐梓)人。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拔貢,四年(公元1624年)副榜。授廣西桂平縣知縣。教士愛民,振興學校,賦役均平,邑人祠祀之。遷雲南雲州知州,時流寇亂,督師王應熊以全川人才第一薦晉陞貴州督糧道監軍,加布政司參議,敘、馬、瀘、永兵備道九年,遷雲南按察使兼布政使。崇禎皇帝敕書有云:"先著祖鞭,九載獨擐,甲胄旋膺,周翰三軍。共仰威名。"

李占春,字少白,號朴庄,明朝貴州黃平人。其父系衛指揮,官至副總兵。占春系將門之後,卻好文喜客,豪邁不群。明熹宗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以選貢歷雲南通判。才識為上官倚重,然落落不得志。明朝滅亡後,隱居,撰《黃平州志》,有藻鑒人倫之際。詩作頗多,存之甚少,可惜。《黔詩紀略》錄其詩四首。

福周,俗姓周,字了幻,號西崖,別號休休老人。明末貴州綏陽人。他既能詩又善繪畫,所作山水畫,筆墨簡潔,多閑適蕭疏意趣。他曾雲遊楚蜀名山四十餘年,後歸綏陽"親雲禪院"為僧人。

繼慶,俗名張常慶,明朝赤水衛人。他系赤水衛指揮張大衛之孫,明熹宗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奢崇明叛亂,佔領赤水,大壯死,家人皆被逮,常慶和弟常春被迫為奴。後弟墜馬死。常慶逃到金川,於石龍山為僧。擅草書,喜題於壁。又能詩,楊龍友曾為其詩集《霜柏集》作序。

奚榮先,明朝貴州平越衛(今福泉縣)人。明熹宗天啟公元(1621-1627年)平越貢生,曾任學正。他編撰了平越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平越府志》二十卷,他有《穿雲洞》一詩留下。

 


推薦閱讀:

《老梁觀世界》為什麼停播?
鍾無艷到底是什麼人?
為什麼修建中朝友誼橋?它有哪些值得銘記的歷史?
「中國單兵VS美國單兵」,為什麼男女對男性肌肉的審美差異這麼大?都有哪些作品?
世界史隨筆 第四章 印度文明的建立與傳播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 人物 | 貴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