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漫談》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人格的時代,可是人格心理學家McClelland卻說:「人格研究遠未成為一門日益積累的科學,而只是眾多分散工作的總稱;每個人似乎更醉心於提出一個新途徑」。這篇文章適合有心理學基礎的朋友閱讀。Psytopic成員Microwind分享了他的讀書心得,提出關於人格的研究,和人格心理學本身的學科建設,不一定要糾纏在一起。Psytopic的問題是:百家爭鳴與大一統,哪種更利於學科的發展,他們之間是對立關係嗎?

古今中外對於「人格」一詞的定義眾說紛紜,而對「人格心理學」,卻有一個保守而似乎統一的定義:「人格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格心理現象及其發生髮展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學科。」這個解釋看起來毫無新意。因為把「人格」換成其他任何一個名詞,比如「審美」、比如「影視」,都是完全可以成為另一個「學科」的定義方式。

定義的乏力似乎在預示著一些什麼。果不其然,連教材都承認「由於人格心理現象本身的廣泛性與複雜性,使得人格心理學幾乎與任何一個心理學分支學科都有重疊」、「人格心理學沒有專門的研究對象」。人格心理學的特色在哪呢?「其他心理學分支學科只是涉及到人格現象,而只有人格心理學才是對人格的全面系統與深入的探討。」

人格心理學對於人格理論和研究方法,是做了比較全面的概括。教材更是辛苦地以「原欲」、「文化」、「特質」、「學習」、「人本」、「認知」和「人格」的關係為各章標題,力圖在概括的時候還顯出一些創新。但,全面不等於系統,羅列出來一堆理論或者范型也並非系統,即使用再新穎再有創意的標題。系統是什麼?新華字典中給出的定義是「同類事物按一定的關係組成的整體」。我所查到的其他一些定義如下:「系統是處於一定相互聯繫中的與環境發生關係的各組成成分的總體」、「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結合在一起並具有特定功能,達到同一目的的有機整體」。其實雖然定義各有不同,但卻有一個核心:相互聯繫,有內在關係、內在邏輯的整體。很遺憾的是,似乎「原欲」與「文化」,「學習」與「人本」等等各個要素、各個理論相互之間的聯繫並不多,起碼並不清晰。相互之間更多只是羅列,看不出太多的關連。

認知心理學被不少人認為是21世界心理學主流的最佳繼承者。讓我們來簡單對比一下認知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體系的不同。認知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從知覺、注意、到記憶、表象、思維、言語等。相互之間都從屬於一個核心:認知過程。而且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心理的過程。研究範式為符號、聯結、生態,相當清晰,背後亦有其主要哲學思想的支持,比如功能主義。而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沒有專門的研究對象」,或許「人格」就是其研究內容。可是,這麼宏大而又抽象且充滿各種影響因素的內容,如果沒有分為一些清晰的可供參考的結構,如何能研究,如何能深入?教材提到「人格結構」、「人格發展動力」、「條件和階段性」等,看起來像個不錯的主意。可是,試問人格心理學所涉及的幾大理論中,哪些嚴格做到了對這些維度的深入的全面的闡釋?尤其是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古典和新精神分析內容相當龐雜,雖然涉及到了很多,但是更像是個人的一種猜想。純粹思辨的,搖擺椅間想到的諸如人格結構,發展階段等理論,即使因為驚人的天賦和直覺可能接近事實,但終究總有一種不可驗證,不可再精確的嫌疑。而且,構成人格心理學核心的幾大理論背後的哲學思想,不少是格格不入,相互對立的。一門學科,即使是分支學科,如果沒有相對穩定的受到公認的哲學思想做基礎,是不可想像的。當然,這不能完全歸咎於人格心理學。其母體——心理學本身也面臨這樣的窘迫,突出的就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衝突。在人格心理學這個相對不成熟且研究內容浩繁的領域,更是暴露無疑。

人格心理學面臨的另一個尷尬也和其羅列而非系統整合、深入各種理論有關。就是很多心理學家在人格領域的研究中,都試圖提出一些新理論新看法,由於人格本身具有抽象性,涉及內容的廣度和受影響的因素亦是非常可觀。因此提出一個「貌似有道理的」理論,並不是過於困難的事情。在學術界,人格研究成果不斷,在美國心理學會 APA 的權威刊物《心理學年鑒》中,近 10 年來幾乎每年都要刊發一篇關於人格研究成果的綜述。對有限的案例和數據進行分析,主要依據自己的猜測提出一些新名詞新理論用以解釋,這是常見的現象。這導致人格心理學中學派林立,誠如以TAT研究成就動機聞名於世的人格心理學家McClelland 所說:「人格研究遠未成為一門日益積累的科學,而只是眾多分散工作的總稱。每個人似乎更醉心於提出一個新途徑」。據調查,在美國所有心理學家中,人格心理學家占的比率很小,在APA 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分支機構中人格心理學家不到 10%。而不多的人格心理學家中,相當一部分又熱衷於創立自己的理論甚至學派並給予維護,卻似乎很少有人努力對各種理論進行詳盡分析與整合。用「一盤散沙」來形容人格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或許並不過分。大家都如同資本主義初期跑馬圈地般,似乎是急著確立自己的地盤,卻很少有人在這片土地上用心耕耘。這樣做的後果是人格心理學沒有獲得學術界的真正認可,除了前文提到的人格心理學家匱乏外,另一表現是在學院派心理學中 ,人格領域的研究一直聲譽不佳。美國聯邦基金會不僅對人格研究的投入少,而且國家科學院 NAS 也沒有人格心理學家的一席之地。

這實在是頗為尷尬甚至奇怪的現象。一方面,現代人對「人格」越來越重視,這是不爭的事實。它是日常生活中人們談論頗多和感受很多的,也是心理學為大眾接受的最重要的途徑。從心理諮詢的火爆發展到職業測評的廣泛應用,幾乎都和「人格」緊密相連。人格心理學的開山鼻祖奧爾波特說過一句話:「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人格的時代」,或許是正確的。另一方面,人格心理學自20世紀50年代後,就似乎再也沒有什麼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誕生。蓬勃發展的具有眾多新興研究成果的認知心理學有些內容可能涉及人格,但終究不是以人格為核心,不能算是人格心理學領域的功勞。「現在的人格心理學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有分化瓦解的危險。」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或許就是因為人格心理學本身的不成熟。雖然人格心理學隨著1937年奧爾波特的名著《人格:心理學的解釋》而宣告成為獨立學科,但即使真的是一門獨立學科,其成熟也尚待時日。尤其是在心理學本身的成熟性、完善性待發展的前提下。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需要很多心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而我所關注的和要強調的另外一種可能情況,則是如諮詢心理學般。你聽過「諮詢心理學家」么?或者經常聽到「諮詢心理學」這樣的學科么?沒有。但這不妨礙心理諮詢的蓬勃發展。人格心理學的現狀似乎有些神似所謂的「諮詢心理學」。諮詢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在發展的,正如人格的研究和驗證都是有積極進展的。但作為一門學科,諮詢心理學似乎是個陌生的極度不成熟的領域。人格心理學沒有如此窘迫,但有這樣的趨勢。也就是說,關於人格的研究,和人格心理學本身的學科建設,不一定要糾纏在一起。這是我從「諮詢心理學」獲得的一些啟示。作為一門學科,人格心理學在積極完善自己之前,不需要有太大的野心。這不是個「人格心理學的時代」,但,有什麼關係呢?是個「人格的時代」或許就夠了!


推薦閱讀:

比負能量更可怕的,是正能量狂魔
如何看待近日下blc帝訣噬扒證據撕逼程寄北?
你如何看待鄒市明說的「我將以失敗結束我的拳擊生涯,那又如何」?
為什麼中國人覺得外國人好看?
愛好讀悲劇的小說出於怎樣的心理?

TAG:心理學 | 心理 | 人格 | 人格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