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中常見易混術語辨析(劉小忠)

古詩鑒賞中常見易混術語辨析(劉小忠)

        在古詩鑒賞複習中,許多學生對詩詞鑒賞的常見術語分辨不清,經常張冠李戴,將其混為一談,進而影響自己正確地答題。為便於師生複習備考,下面就把鑒賞中常見容易混淆的術語作一個比較分析。

  

  一、表現手法、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

  

  這組術語是命題者在題干中經常採用的具有很大幹擾性和迷惑性的術語。學生若不把握它們的內涵和外延,不明其具體指向,就會因審題不準而失分。這組術語從總體上看也不是並列的,存在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表達技巧」是指詩人藉助語言文字,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來創造生動、鮮明、具體的藝術形象,從而達到特殊藝術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它包括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三大類。「表達技巧」的提法比較籠統,主要是針對詩詞整體或局部作比較具體的分析,因此答題角度可大可小,既可著眼整體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現手法」又稱藝術手法、表現方法,是指詩詞從宏觀角度表現情感主旨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針對詩詞整體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為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兩大類。常見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欲揚先抑、以小見大、樂景寫哀、主客移位等。常見的描寫手法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有鋪陳、渲染、白描、工筆、細節、動靜、虛實等,側面描寫有聯想、想像、比興、象徵、烘托、反襯、對比等。表現手法是高考中頻頻考查的內容,也是今後命題考查的重點。

  「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於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詩歌中沒有「說明」這一種)。

  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一般用於敘事詩的表達,以高中課本中《琵琶行》和《孔雀東南飛》為代表,而律詩和絕句當中也有出現,如杜甫《登岳陽樓》中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和陸遊《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屬於記敘。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如:《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的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詩歌鑒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秦觀的《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在詩歌鑒賞中一般表現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這一般又稱之為表現手法。

  學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現手法」混淆,二者區別在於:表達方式主要是從語言表達角度來說的,它與體裁特徵有關;而表現手法主要是從表達效果來說的,它與詩詞的題材和構思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在具體的詩詞中,表達方式相對單一,而表現手法往往是靈活多樣的。如敘事詩多用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寫景詩多用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說理詩一般敘述、議論等表達方式。任何表達方式的使用,都要服從文體和表現主題的需要。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也有不同:雖然它們都能增強詩歌的表達效果,但表現手法是用以增強詩歌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表達效果,一般著眼於宏觀;而修辭手法則是增強詩歌中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是加強對句子的修飾,一般考慮的是微觀。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反覆是一種修辭手法,但它如果間隔使用,對文章的整體表達效果就非常明顯,也可視為表現手法;擬人是一種修辭手法,如果一首詩整篇都用了擬人,它也可以說是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等等。

  

  二、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和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指藉助於描繪景物來抒發感情的一種抒情方式,一般是先寫景後抒情,或直接以景物描寫來代替情感抒發。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乍看,這是一首描寫長江流域無限春光的寫景詩;實際上,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擷取「孤帆遠影盡」「長江天際流」這兩幅動態畫面,逼真地描寫了詩人翹首凝望一直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時的情景,抒發了詩人與孟浩然十分真摯的情誼。又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里船。」整首詩沒有任何與感情有關的詞語,詩人的喜悅之情完全藉助於景物描寫表現出來。借景抒情,就是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

  寓情於景是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完全寄托在在特定的景物描寫之中的抒情方式。一般是先融情後寫景,或直接將自身的情感包含在景物描寫之中。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又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個「空」字就將景情合一,黃鸝不解人事,詩人空懷先哲!粗看是寫景,細看詩句中明顯包含有「好」「空」這樣的情在。寓情於景,就是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

  情景交融是指將景物描寫和感情抒發緊密結合在一起創造詩歌意境的一種藝術方法。它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於景。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它們將寫景與抒情相互生髮滲透,從而達成融合無間的狀態,創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無論是借景抒情還是寓情於景,都是表達手段,都能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要區分二者,一看順序:是先景後情,就是借景抒情;是先情後景,就是寓情於景。二看重點:以情為主,景物只是媒介,就是借景抒情;以景為主,情感寓在其中,就是寓情於景。分不出重點是「情」還是「景」,那很可能就是情景交融。

  

  三、烘托、襯托和對比

  

  烘托:描寫甲事物時,不直接從甲事物入手,而是通過描寫與之相關聯的另外一些事物,來達到描寫甲事物的目的。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用聽眾的感受和周圍的景物烘托琵琶聲之美。《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通過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失態,從側面烘托羅敷之美。烘托是用一些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它屬於側面描寫。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是用景物描寫和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來烘托主要人物周瑜的形象,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襯托: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來強調其中的某一個。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間的相似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利用事物間的相對來突出主體。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即為襯托的手法,五嶽、天台山和天姥山皆以高峻著稱,具有近似的條件,而此處主體為天姥山,所以五嶽、天台山只是用來襯托天姥山聳立天外、直插雲霄的壯麗非凡。又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六宮后妃之美襯玉環更勝一籌的美;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以蒼涼秋景襯詩人飄零之哀,柳永《雨霖鈴》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以悲涼秋景襯離情之凄苦,這些都是正襯。而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則為反襯的手法,「蟬噪」「鳥鳴」與「林靜」「山幽」一動一靜,具有對立的條件,而此處主體為「林靜」「山幽」,所以「蟬噪」「烏鳴」只是用來反襯「林愈靜」「山更幽」。又如賈島的「烏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以聲寫靜,也是反襯。

  對比:是指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並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現某種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襯托與對比的相同點:二者都是將一些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不同點:襯托的作用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對比的作用是為了體現不同。對比正反雙方都是主體,襯托只有一個主體,另一個作襯體。

  襯托與烘托的相同點:二者所舉事物之間都有主次之分,都是為了使主體特色更加鮮明突出。不同點:襯托一般列舉一個次要事物來突出主要事物;而烘托一般採用多個次要事物來突出主要事物。烘托一般主體暫不出現。

  總之,上述三組術語是古詩鑒賞中經常接觸到的概念,不可迴避,又極易混淆。我們必須在具體的鑒賞活動中認真體會,才能真正將它們區分開來,並嫻熟地運用在答題之中。

  最後用大括弧的方式,列一個簡單的圖表,表示出古詩鑒賞中上述術語的領屬關係,希望對廣大師生分清這些術語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命里術語
奇門遁甲常用術語
八字命理術語210條 五
風水知識 | 風水擇日用事術語詳解
風水基本術語 續7

TAG:古詩 | 術語 | 鑒賞 | 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