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功夫-----從洗髓經、易筋經到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三)

第八章,形意拳

                    

我是習練形意拳和太極拳的,所以對形意拳多介紹一些。太極拳基礎已經在「傳統太極拳技擊的原理、習練方法及應用」一書中介紹了,所以在太極拳部分就只介紹拳論。

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其中一枝傳承到李洛能先生後改名為形意拳。我習練的是戴氏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是一樣的。

我為什麼在前面說形意拳是最早出現的內家拳?因為形意拳的幾乎所有理論與習練方法都是所有內家拳的標準。形意拳是內家拳的始祖。內家拳與外家拳一樣,外家拳以肌肉緊張發力為基礎,產生無數拳種;內家拳則是在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的發力方式基礎上,產生各個拳種的。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天下功夫只有二種,即一種是習練肌肉緊張發力的功夫,即習練肌肉力量的功夫;一種是習練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的功夫,即習練心力的功夫。所以,大家要明白功夫的實質,以發力方式區分各種功夫,千萬不要以為通過各種不同的外形動作就能夠習練出來各種眼花繚亂的功夫,千萬不要以為有多少種外形動作就有多少種功夫------這種想法會蒙蔽你的眼睛,看不到各種功夫之間的普遍聯繫,只以外形動作區分、習練各種功夫,最終導致傳統武術幾乎都被習練成花架子!本書的主要目的也在於此,通過本書能夠讓大家明白各種內家功夫之間的聯繫,以便更好地理解與習練內家功夫。

形意拳名稱為拳,本質為功,形意拳習練的是一氣之起落的能量和力量,是練勁力的,而勁力生成於心意抽合壓縮旋轉的發力方式,並且以這種發力方式的特點技擊。形意拳的外形套路動作是為了配合內里習練心意抽合的,不是為了技擊使用的,因為五行拳習練的是五種勁力---------當然外形動作也可以應用到技擊上,但前提條件就是對手給你打五行拳的蓄髮時間-------所以形意拳以及所有內家拳,只有習練到高層次階段才能夠實戰技擊,因為在這時就已經不需要依賴外形動作就可以隨時蓄髮能量了。

形意拳與所有內家拳習練的最終目的是漲筋騰膜、真氣鼓盪,即將能量周身傳簇,蓄髮合一,隨時蓄髮---------而絕不是用五行拳的蓄髮狀態去技擊。妄想用形意拳的外形動作去技擊並以外形動作研究形意拳的技擊的,就是形意拳變成花架子的原因。

同理,五行拳是五種勁力,不是應用於技擊的拳。五行勁力的蓄髮要習練到蓄髮合一的程度,才能夠技擊。習練到蓄髮合一了,隨時發力,根本就用不著外形動作的蓄髮就能夠打出五行勁力了。

所以,不明白形意拳漲筋騰膜、真氣鼓盪的道理,只在外形動作上去追求形意拳的「功夫」,就是謬傳,就將形意拳演變成為打拳時驚天動地,技擊時手足無措的花架子!不但是形意拳,所有內家拳和內家功夫都是如此!內家拳之所以被稱之為內家拳,就是因為其能量傳簇均在內里而不在於外形動作,只有使用肌肉緊張發力的外家拳才使用外形動作技擊,因為肌肉緊張發力需要肌肉能量蓄髮使用的空間距離,所以外家拳的外形動作就是肌肉的能量蓄髮狀態。

所以所有內家功夫的習練者一定要拋棄對於內家功夫的錯誤認識,重新認識與理解內家功夫,才能夠習練出內家功夫,內家拳才能夠發展、振興!

 

一,三節、四梢、起落、橫順、五行、六合

以上這六個概念,就奠定了形意拳與所有內家功夫的基礎。這幾個形意拳的概念,在其他內家拳中有些直接拿來引用,有些改了名字但意思是一樣的。

 

三節:只有內家拳才將人體分為三節,因為內家拳精氣神的能量就是在三節中生成的。所以,三節是根據內家拳精氣神的能量生成部位區分的,不是以外形動作區分的----------本書中以及內家拳前輩大師的拳論中的所有詞語,都是描述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的內里能量傳簇的,不是描述外形動作的。

在外家拳的肌肉緊張發力中,使用渾身的肌肉發力,能量生成於身體各個部位的肌肉緊張收縮,所以將人體分為根中梢三節是無意義的。

內家拳都將人體分為三節,中節生精,精為將無形的先天一氣陰陽轉換為有形的能量;精的能量下行被陰陽轉換為氣的能量,即地面給予下行能量的反作用力;氣的上行能量傳簇到百會生成神的能量。

內家拳的能量是按照精氣神的順序生成的,但是精氣神周身傳簇以後,就沒有先後順序了,精氣神相互融合充實,陰陽轉換合一為技擊能量。技擊能量生成於頭頂百會旋轉、玉枕壓縮形成的下行能量,這個下行能量逐步催脊柱三關、腰胯、腿腳壓縮旋轉形成下行能量,獲得地面給予的上下貫通之力後,上下貫通之力被以上部位的壓縮旋轉反向上行傳簇,形成能量的周身傳簇。以上就是人體三節形成的精氣神的能量過程。

內家拳之所以要把人體分為三節,除了以上原因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於習練內外三合的約束,即三節要同時同向運動,迫使身體從雜亂無章的肌肉緊張發力過渡到周身整體的壓縮旋轉發力。即蓄力時要從梢節頭部開始向下壓縮旋轉(即神領力),中節、根節都要隨著頭部的壓縮旋轉統一壓縮旋轉,迫使周身整體統一以壓縮旋轉方式生成下行能量,並同時以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傳簇上行能量到周身。

所以習練內家功夫者,首先要明白三節。三節是對於整個身體的大的區分,是以精氣神的能量生成為基礎的原則區分,在實際上,大三節中還能夠分為小三節,小三節中還能夠分為更小的三節,即周身整體壓縮旋轉時,身體中的任何一個能夠活動的部位都得進行壓縮旋轉,技擊能量就生成並傳簇於這些能夠活動的部位的壓縮旋轉之中。

從能量傳簇的角度來說,能量在周身各節之間的傳簇都能夠形成各節之間的對拉拔長,在各節之間形成弓勁。比如說內家功夫中有一句話,叫做「不要了」,即對手想要控制我什麼部位,我就不要這個部位了,都給對手以引進對手勁力---------就是說,我梢節不要了,原來梢節後面的那一節就形成了新的梢節;整個梢節都不要了,還有中節的能量傳簇、對拉拔長;對手再進,我中節也可以不要了,我還有根節的能量傳簇、對拉拔長。

只要根節能量傳簇還在,就能夠以犧牲梢節、中節作為與對手勁力的陰陽轉換,對手勁力就被我引進而落空,對手落空的勁力隨我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傳簇到腳下,使身體獲得更加巨大的上下貫通之力打擊對手。

以上就是形意拳的化勁和太極拳的引進落空借力打力,就是三節的使用之妙處。三節不明,就不會明白「不要了」的道理和妙處。

 

四梢:四梢的概念,不只在四這個數字上。牙、甲、發、舌為骨梢、筋梢、血梢、肉梢,挺齊四梢是為了與三心歸聚生成對拉拔長,這個是相當重要的,在習練形意拳之初就要挺齊四梢,以培養對拉拔長之意。

但是四梢並沒有完全包括周身整體的「梢」,隨著習練的加深,在對自身能量傳簇有了細緻入微的感覺之上,就要把周身外在的皮膚皮毛都要挺起來,以實現身體內外三心歸聚的內縮能量與所有皮毛處外張能量的對拉拔長,這個內外的對拉拔長就是實現漲筋騰膜、真氣鼓盪的根基。即四梢挺齊要過渡到周身皮毛挺齊。

 

起落:一氣之起落,就是內家拳在體內生成的上下運行的二股能量傳簇。

起落指的就是體內由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與上下貫通之力在體內生成的上下行能量傳簇,起落在太極拳中被稱之為上下相隨。內里能量之起落在外形動作中就表現為身體的起伏和拳的鑽翻。

 

橫順:就是周身整體壓縮旋轉,橫指身體的橫向旋轉,順指身體的豎向壓縮,橫順生成形意拳的混元螺旋勁力。形意拳的五行勁力不是直的,而是混元螺旋的勁力,是由橫順天然形成的。形意拳體內生成的勁力都是混元螺旋的,但是拳頭從身體打出後都是按照直線前進的,這就是形意拳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的原因。

橫順與起落一體,起橫落順,就是說形意拳以橫的旋轉開始發力,止於順的壓縮。

 

五行:五行分內外,外五行:口眼鼻耳人中,內五行:心肝脾肺腎。內外五行相互聯繫: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腎,鼻通肺,人中通脾。內外五行代表人之五藏:舌心存神,目肝存魂,耳腎存志,鼻肺存魄,人中脾存意。

內五行生成五行傳簇的能量。內五行中,不但生成心腎交合、水火相濟,肝、脾、肺同樣也要生成能量傳簇。內五行生成能量傳簇的方式就是五行相抱,河車運行翻轉到丹田的真氣抱住兩腎,兩腎上抱肝脾,肝脾上抱兩肺,兩肺抱心,心抱意,意抱氣,氣抱力。

五行相抱,則生成體腔中的五行傳簇。如果內五行不能生成能量傳簇,則內五行的體腔就會成為人體中最大的「死包袱」,身體就不能空靈圓活。所以體腔也要練出能量傳簇,也要通。

內五行生成能量傳簇時,外五行要封閉向外界的通道,將外界信息「吞入」內五行,向內反觀內照,如此則神在心、魂在肝、志在腎、魄在肺、意在脾,保證內里的五行傳簇。

 

六合:以上三節、四梢、起落、橫順、五行的概念,都要集中到六合之中。六合就是內家功夫的來源,任何內家功夫都強調六合,六合是內家拳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方式的根基。

外三合在前面介紹過了,即外三合是為了強迫身體三節從各自為戰的肌肉緊張發力逐步過渡到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發力方式,讓身體三節統一以共同的方式蓄髮能量,即要生成下行能量時,三節中從頭頂百會、玉枕開始壓縮旋轉,逐節催下節壓縮旋轉,一直到腳;反之,上行的上下貫通之力也要被從腳開始的壓縮旋轉逐節向上催到頭頂玉枕、百會。這樣,外三合就強迫肩胯、膝肘、手腳以統一的方式共同生成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即橫順。

所以外三合就是強迫身體生成橫順的。

內三合則是對內里能量的生成與傳簇的要求。

心,即心臟的以心行氣,以心行氣在形意拳中的方式就是心意抽合。

意,即身體已經把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習練成條件反射時的狀態,此時身體已經將用肌肉緊張蓄髮能量更換為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蓄髮能量。

心與意合即心臟一旦開始心意抽合,身體就生成周身整體壓縮旋轉。

氣:氣有三個意思,一個指精氣神中的在腳部的壓縮旋轉生成的氣的上行能量;一個指周身能量的統稱,因為能量在體內的傳簇被身體感覺為氣的流動、鼓漲;一個意思是指呼吸之氣,呼吸與以心行氣合拍後,似乎體內的能量是由呼吸所生成的----------但其實這二個意思所指的都是一個意思,即內家功夫追求的技擊能量其實就是精氣神中的「氣」這個上下貫通之力,將上下貫通之力周身傳簇就是真氣鼓盪、漲筋騰膜。所以大家不必要去深究氣的含義,只要知道氣指的就是能量就行。

在內家功夫習練到高層次,其實就是在練氣,師父與我們師兄弟之間習練、討論的都是氣----------但是我怕引起大家誤解,絕然不敢與大家談氣而只說能量,以能量這個詞代替氣,我就是害怕大家將氣理解為虛無縹緲的氣,或者是呼吸的氣,或者是武打小說中的玄幻的氣。

意與氣合就是生成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後獲得上下貫通之力的氣的能量。

力,即從體內發力的力量。氣與力合就是將上下貫通之力從體內發出為技擊力量。

以上內三合就是一個內里的能量蓄髮過程,就是一個形意拳的發力過程,是生成起落的能量傳簇的過程。外三合主導橫順,內三合主導起落。

內外六合的過程,就是一氣之起落的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發力過程。一氣之起落是貫穿於整個內家拳的,各種內家拳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是每一個技擊、發力、吞吐的瞬間,都是一氣之起落。

 

許多人不明白形意拳與整個內家拳內外三合或內外相合有什麼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導致了習練外三合時手足無措,習練不出用周身整體蓄髮能量的壓縮旋轉(即橫順);而習練內三合時就更加荒謬,將心、意、氣等理解成為大腦意思等根本與能量傳簇不挨邊的東西,只理解了力的概念,所以表面是在習練形意拳,實際上還是在使用肌肉緊張發力打五行拳,根本不能打出形意拳驚世駭俗的勁力,相反,由於五行拳的動作就是由心意抽合壓縮旋轉生成的,用肌肉緊張發力打反而彆扭之至,不倫不類了。

心意二字就是指心意抽合壓縮旋轉,如果將心意二字均理解成大腦意思、意念等虛幻縹緲的東西,其結果可想而知。之所以如此,就是不了解內家功夫的實質而在前輩大師的拳論中按圖索驥的結果。

 

二,三體式

三體式之所以叫三體式,是以人體的根節、中節、梢節這三體而得的名稱,並且之所以如此將人體分為三節,是因為精氣神的能量分別發之於此三節之中。精氣神也被前輩大師與天地人結合,人為精,地為氣,天為神,所以三體式也被稱之為天地人三才式。

所以,三體式是追求周身整體的「整」的一個體式。

三體式是整個內家功夫及內家拳的母式。八卦掌和太極拳在行拳時的任何一個瞬間停下來時,都是三體式--------所以大家不要從外形動作去看內家拳,只要身體是三體生成並傳承能量的,就是三體式,大家不要從胳膊抬得高低、腳的位置去區分是不是三體式。八卦掌走圈時在任何一個瞬間的動作就是三體式,只不過八卦掌的胳膊位置與形意拳的胳膊位置不一樣。太極拳也是一樣,任何一個動作的瞬間都是三體式--------總之,一句話,身體的任何一個蓄髮能量的瞬間都是三體式,所以,三體式中包含著內家拳所有的功夫要領--------所以在沒有內家拳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的要素的情況下,傻站三體式是不能習練出內家功夫的,內家功夫的能量傳簇是打拳運行出來的,不是站出來的,除非習練會了以心行氣能夠在站著外表靜止的情況下內里依然驅動著能量傳簇,否則只能夠把腿練強壯。三體式是最小架的拳,具備拳的一切要素。

前輩大師重視站三體式,但是前輩大師站的三體式與大家站的三體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前輩大師站三體式時就是在打拳,在體內以心行氣生成能量傳簇,就是說三體式(包括所有內家拳的站樁)都是在習練以心行氣的心力而不是腿力。

所以大家以後在習練會以心行氣之前不要過於站三體式,在習練會以心行氣後再站三體式以強化心力和以心行氣。

前面說過,三體式就是最小架子的拳,是內家功夫無形無式的具體體現,所以三體式中要具備以心行氣心意抽合、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虛實轉換、對拉拔長這幾個內家功夫的最基本要素,站三體式時必須要單重,身體要用壓縮旋轉坐在胯上,胯要用壓縮旋轉坐在腳跟上,才是時刻積蓄著能量的實腿,時刻準備著向前面的虛腿上轉換。

有些人站三體式時拉開架子大開大合,邁開大步,不是單重而是前三後七地分配重心,這就已經違反了內家拳的原則!說句不客氣的話,哪個人這樣站三體式站出功夫了?事實是不但站不出功夫,就是站幾年都不能站穩當,站著時自己感覺很穩當,別人碰一下就變形了!是不是這樣,大家可以自己感受!

如果習練出以心行氣後,腰胯、脊柱都習練會了壓縮旋轉,就能夠單重站三體式,身坐胯、胯坐腳,身體異常穩當,臨敵時精氣神鼓盪,支撐八方,力罩對手,讓對手都不知道從哪下手打你!

所以站三體式時,前後腳稍微分開即可,後腿身坐胯,胯坐腳,前腿空虛,隨時轉換,兩胳膊劃圓,一手稍微向前抬於嘴前,一手稍微向後護於胸腹前即可,三體式的站像就是打像,三體式就是實戰的預備式,隨時能夠打出五行勁力。如果把手握成拳,那麼三體式的外形動作與拳擊的架勢是接近的。

有些人因為對於四梢伸展的要求理解不當,用外形動作理解四梢伸展,所以三體式站得大開大合,四肢伸展,其結果就是無謂地給自己增加蓄髮能量的難度。四梢伸展的勁力在內而不在外,是五行傳簇的擴張能量形成的,並且四梢伸展是有陰陽轉換、對拉拔長的,即挺齊四梢的外張能量是與三心歸聚的內縮能量對拉拔長的,四梢伸展是能量傳簇在向外鼓漲與向內收縮的平衡,而不是把外形伸展開來。四梢伸展看著簡單,但是要習練到高層次才能夠感覺到,因為四梢是漲筋騰膜的有形轉化點。體內漲筋騰膜的轉化是無形的,漲筋是騰膜的主導,而漲筋不但向外鼓漲而引起騰膜,漲筋也同時以三心歸聚的方式向內鼓漲使筋骨含力。漲筋向內鼓漲就是向骨骼、骨髓鼓漲,使筋骨含力而生成骨漲勁,這在形意拳中稱之為易髓。

更有甚者,有不明拳理者用肌肉緊張發力打五行拳的,大開大合的三體式正好給予了肌肉緊張發力所需要的空間距離,所以三體式被謬傳成為大開大合的三七體位。

八卦掌、太極拳的絕大部分動作的瞬間,其實都是這個三體式的基礎演化出來的。甚至當功夫習練到無形無式的程度打拳時,外形套路動作是在心裡打的,外表看來似乎總是一個三體式的動作。

大家看看「傳統太極拳技擊的原理、習練方法及應用」一書中的那些太極拳的照片,其實無論從哪張照片中都能夠看出三體式來。書中太極拳的走樁和打套路,其實就是三體式的循環運動。

如果前三後七站三體式,永遠打不出拳意,永遠不能實戰,因為前三後七的站法是無法瞬間打出五行勁力的,想要打時必須要重新把前面的虛腿拉回而在後面的實腿上做蓄力的壓縮旋轉,這是何苦呢。這種站三體式的方法就是一個標準的花架子。而單重的三體式就是一個隨時蓄髮能量的動作,因為後腿的實腿上就正在蘊含著壓縮旋轉的能量,隨時可以向前腿的虛腿上轉換髮力。

站樁與行拳是同理的,行拳時什麼樣子,站樁時就要什麼樣子,否則不就是在拿二個標準練功嗎!

習練出了以心行氣壓縮旋轉,那麼只要站著,不管是不是在練拳,就自然是單重,想要雙重都不得勁。

 

三,五行拳

形意拳的五行拳動作簡單,大家可以在網路中很容易查到,就不說外形動作了。

五行就是用金木水火土表示的簡單的相生相剋。相生相剋與陰陽轉換不同點在於,陰陽轉換存在於兩個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相生相剋牽涉到五種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劈拳屬金,有筋骨含力,斬金截鐵之勢;鑽拳屬水,有無孔不入,龍蛇汪洋之勢;崩拳屬木,有曲折攀援,支撐八面之勢;炮拳屬火,有如火燒身,驚炸爆裂之勢;橫拳屬土,有擴大敦實,天地合一之勢。

以上五拳,雖然各有各的特性,但是並非只是每種拳就只有這一種特性,而是每種拳都要包含這五種特性,都要有五行合一之勢,一拳融五勁。

根據五行理論,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則五行拳劈拳生鑽拳,鑽拳生崩拳,崩拳生炮拳,炮拳生橫拳;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橫拳,橫拳克鑽拳,鑽拳克炮拳。根據我的所學和經驗,五行拳中的五行相生我是知道的,但是五行相剋我不怎麼理解,我認為任何一種拳都能夠克另一種拳,至於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橫拳,橫拳克鑽拳,鑽拳克炮拳等,我就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個克法了。我認為相剋之說是五行拳在牽強附會五行學說。

劈拳是五行拳的母拳,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內家拳的母拳,內家拳的功夫都可以從劈拳中練出來。大家可以試一試,用定步打劈拳就是太極拳之意和形,走圈打劈拳就是八卦掌之意和形。劈拳與三體式一樣,是內家功夫之本。

劈拳特點是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以蓄髮能量,前鑽與後劈之拳在兩腿分別蓄髮,這就使得劈拳具備了陰陽轉換;拳存於心出於口,使得拳能夠隨著脊柱的方向發力,起鑽就是借脊柱傳簇的上行上下貫通之力鑽出拳頭,落翻就是借脊柱傳簇的能量在向前腿轉換時的下行勁力發出,即一氣之起落,起落都能發力打擊;起時束身的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壓縮腿腳,旋轉腰胯,兩股相夾使得前腿抬起,脊柱壓縮成弓,弓身好像下達腳跟,上達百會;玉枕壓縮仰頭,周身如猿猴上樹;落時後腿蓄積起來的壓縮旋轉的能量在胯部向前腿碾壓轉換,壓縮胯部如磨盤一般旋轉,胯部旋轉將周身能量旋轉發出,周身如老虎下山。待到漲筋騰膜的階段,心意抽合帶動丹田真氣的能量如爆炸般鼓起腹股溝形成虛實轉換,真氣下充湧泉,上充勞宮,鼓盪爆出,劈山碎石,斬金截鐵!

如果不會以心行氣心意抽合發力,而是用肌肉緊張發力打劈拳是非常彆扭的,劈拳就是為心意抽合預備的,只有用心意抽合才能夠打出劈拳的威力。其他拳也一樣,只有用心意抽合才能夠打出威力,如果用肌肉緊張發力打五行拳,就不如去習練弓步馬步沖拳了。

劈拳蓄積能量、轉換能量、發出力量的過程,具備一切內家功夫的能量蓄髮要素,其勁力也是一切內家功夫的源頭。劈拳的起鑽,就是太極拳的棚勁,落翻,就是太極拳的擠按勁,前拳劃圓回拉就是太極拳的捋勁,兩拳相挫就是太極拳的冽勁,兩腿之間的虛實轉換髮力就是太極拳的踩勁,周身整體虛實轉換前移的勁力就是太極拳的肘、靠勁力。

形意拳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蓄髮的混元螺旋勁力全部體現在手上,即無論體內發出什麼方向的力量,從拳頭髮出後都是直的,即梢節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但是眼見的直力在梢節遇到對手的阻礙時,後催的根節、中節發出的混元螺旋力就相繼展現出來,即眼見的直力中橫豎滾翻螺旋具備,是對手無法抵擋的,這就是形意拳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根基。

劈拳劈出後,後腿壓縮旋轉將拳劃圓帶回,這個過程一定要打出來!這個過程打出來了,有了這個壓縮旋轉的能量,再將這個能量向前腿轉換下行時,這個能量就會對拉脊柱,脊柱似乎被無限拉長,直入地下,這時才能夠真真正正地感覺到脊柱這張大弓,才能夠感覺出周身整勁!

劈拳一蓄一發一抽合,拳隨脊柱走,脊柱隨心走,力由意起,拳由心發,心、拳、意、力、脊柱在一條線上,非常容易習練出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和心意抽合。只有習練好劈拳,才能夠習練好六合。

劈拳豎向劃圓明顯,橫向帶脈劃圓蘊含在豎向劃圓之中,橫豎形成混元螺旋勁力,但是出拳時拳是直行的,橫順起落蘊含拳內,但是表面都看不出來。

形意拳(包括所有內家拳)心意抽合能量周身傳簇的中心在丹田氣海,即上下行能量都要歸聚到丹田氣海,在丹田氣海翻轉一下再上下運行,這個過程就是河車運行。所以氣沉丹田的本質就是河車運行。河車運行在初始階段生成精氣神中精的能量,在內里周身傳簇後,精氣神的能量相互融合相濟陰陽轉換為真氣,融合相濟陰陽轉換的方式就是在命門、尾閭、會陰、丹田進行河車運行。丹田氣海的能量(就是真氣)首先要向距離其最近的帶脈一圈傳簇擴張,即帶脈得氣。

心意抽合壓縮旋轉是漲筋,而帶脈得氣則是騰膜的第一步!此時帶脈一圈奇癢,鼓漲如鼓,敲之有聲。帶脈得氣後延後背兩肋向上傳簇擴張到肩井、勞宮、百會,向下傳簇擴張到腳,逐步實現周身騰膜。騰膜後能量在周身骨肉之間傳簇,形成一層能量膜,不但不怕打,自身也能擊打硬重之物,周身開始顯現出超出凡人之像--------但不會超出太多,畢竟是人胎凡體。

,    劈拳單摘出前鑽就是鑽拳,是故劈生鑽。

鑽拳直出就是崩拳,是故鑽生崩。

崩拳用兩手齊出就是炮拳,是故崩生炮。炮拳含冽勁。

炮拳的冽勁單手打就是橫拳,是故炮生橫。

五行拳發力均為一氣之起落,因五行拳是將上下運行的能量橫向打出,所以必須以腰胯的旋轉發力,旋轉催身體壓縮落地,即起橫落順。在旋轉發力的同時,因上下貫通之力屬於上行能量傳簇,故起手是向上的鑽勁,向上的鑽勁到頭頂後下行到腳為壓縮,壓縮的向下之力為鑽勁翻轉而下,故起鑽落翻。起橫落順與起鑽落翻,意即起為橫鑽,即周身用旋轉將上下貫通之力發出,勁力為螺旋向上;落為順翻,即勁力盡處為周身壓縮發出的向下「蓋」的直力,此為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即發出的混元螺旋勁力表現在胳膊上是直力。

以上橫鑽順翻對應太極拳的起手棚勁,落手擠按勁。

以上起落鑽翻是五行拳的發力過程,即展的過程,展的過程是與束的過程相反的。

束就是蓄力過程,就是心意抽合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下行能量,以提引上行的上下貫通之力。上下貫通之力上行的過程就是展的發力過程。

五行拳由內外三合約束身體生成五行能量傳簇,久而久之,身體內里隨著外形動作就在各個部位之間生成能量傳簇,這些能量傳簇被身體感知到,稱之為氣圈。

五行拳與五臟之間的對應,就是能量傳簇的結果。我現在能夠感覺到五髒的大概位置之間與兩手勞宮、兩腳湧泉、心臟之間的能量傳簇,但是依然對五臟對應五行有懷疑。

五行拳共同的能量傳簇氣圈有:命門、尾閭、會陰之間河車運行生成的精氣圈;丹田氣海能量翻轉生成的丹田氣圈;帶脈橫向能量傳簇形成的帶脈氣圈、腳跟腳踝腳壓縮旋轉面生成的「氣」氣圈;玉枕、百會壓縮旋轉生成的神氣圈;帶脈、肩井之間生成的豎向旋轉氣圈、脊柱夾脊與百會生成的開合氣圈;肩井、勞宮之間的臂弓氣圈;兩胯之間的勁力轉換生成的兩儀氣圈;兩膝之間生成的「雞腿」氣圈等等。功夫越深,感覺到的身體各部位之間的能量傳簇氣圈越多。

氣圈就是由對拉拔長形成的閉合能量傳簇迴路,氣圈的對拉拔長使得身體各個部位都形成弓。

五行拳與內五行傳簇的聯繫就是,五行拳是由五臟中不同部位發出的。五行的心肝脾肺腎可以分為三個排列層次:腎在最底部,肝脾在中間,肺在最上,心在中間。鑽拳發於腎,崩拳、橫拳發於肝脾,劈拳發於肺,炮拳發於心。五行傳簇要將五行拳打到化勁的階段才能夠感覺到,五行不通則達不到化勁的程度。化勁時,腎抱肝脾,肝脾抱肺,肺抱心,五行相抱,才能夠打出五行勁力。

形意拳除了五行拳,還有十二形。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徵而創編的實戰技法,分別為龍形、虎形、熊形、蛇形、駘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鼉形、鷂形、鷹形。十二形原為單式,後被發展為套路動作。

有一天我與師叔聊天,就聊到了十二形,師叔說,其實就功夫而論,十二形的套路動作就是畫蛇添足,五行拳五個動作都多了,其實就劈拳、崩拳二個拳就足夠了!

這個我是深有同感的!在剛開始學拳時,不明就裡,把十二形套路動作都學了。後來練進去了,知道了形意拳的精妙,就只有精力習練、鑽研五行拳了,十二形早就忘記了。到現在我的形意拳也是除了五行拳,什麼也不會打。

十二形單式是值得練一下的,但是套路動作就是多餘了,我不建議大家習練。習練單式時,與五行拳一樣,同樣是一氣之起落,內外六合,心意抽合壓縮旋轉,起橫鑽落順翻。

 

四,習練形意拳要注意的問題

先說一下形意拳的習練方法。

在太極拳沒有出現之前,形意拳的習練方法一直是秉承內家拳出現的過程而制定的習練方法,即先用肌肉緊張發力打明勁,打出外三合,習練出以心行氣心意抽合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然後再用以心行氣打暗勁,最後習練出化勁。

但是太極拳出現後,就改變了內家功夫的習練方法,即太極拳不專門習練外三合,而是直接習練內外合一,所以習練太極拳就沒有使用肌肉緊張發力打明勁的階段。

形意拳也應該借鑒太極拳的習練方法,即直接習練內外合一,而不是先用明勁習練外三合,因為外三合太不容易習練了,外三合把許多人搞得手足無措。因為不明白為什麼要外三合,就不知道並且不會讓身體主動去追求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而是只是用外三合無謂地對外形動作做要求,反而把拳練得四不像了。

從我們門派的師父傳授方法來看,師父直接讓弟子像習練太極拳那樣不打明勁,而是直接習練內外合一,直接習練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其效果是很明顯的,弟子們大約在一年之內就能夠習練會以心行氣壓縮旋轉。而如果用先打明勁的方法習練出心意抽合,至少得用三、五年的時間。

再說說練拳要慢的問題。

大家看了我的書,就知道了內家拳的原理---------但是這只是大腦知道了,而身體本身卻並沒有知道、明白或者感受到內家拳的以心行氣壓縮旋轉,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大腦怎麼使勁也是沒有意義的,必須要讓身體明白了以心行氣壓縮旋轉才能夠習練出功夫。

所以,習練五行拳的本質就是在讓身體去理解和感受、體會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讓身體感受、體會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上下行能量在體內的傳簇運行,讓身體感受出三節,讓身體感受出橫順、起落,讓身體習練出拳意,這就是在聽勁----------只有讓身體把我寫的內容理解、感受、體會到了,才是功夫。如果只是大腦明白了,但是身體卻什麼也不會,則就是花架子。

形意拳的化勁就是吞化,用吞入對手勁力的「通」的功夫「化」對手的勁力,如果身體不能習練出上下相隨的能量傳簇,不能把身體練通,只憑大腦知道應該吞住對手勁力,而身體不會吞,那不就是花架子嗎!

那麼怎麼才能夠讓身體把以上內容都理解、感覺、體會到了?

就得慢,慢慢地打拳,讓身體細緻入微地理解、感受、體會。不但讓身體感覺體會能量傳簇,還要閉五行反觀內照,才能夠達到漲筋騰膜的神行程度。

打拳時,讓身體慢慢地、細細地感受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下行能量,再慢慢、細細地感受、體會上下貫通之力在體內的傳簇,讓心臟慢慢、細細地感受、體會與能量傳簇的聯繫,讓心臟的抽合慢慢與能量傳簇合拍,再反過來控制能量傳簇。

其實打五行拳在蓄力階段一點也不能快,應該與打太極拳用一個速度,只是在發力階段稍微快一點,只有這樣慢慢、細細地打拳,才能夠讓身體學會功夫。

打拳時其實身體在時刻與外界陰陽轉換能量,心意抽合的抽時,就是蓄力階段,除了自身的壓縮旋轉,還要感受到身體在吸收外界的能量,發力時要感覺到周身能量從身體各個部位均向外發。

在身體逐漸感覺到上下相隨的能量傳簇以後,上下貫通的上行能量就會自動地把胳膊、拳頭向前推行,拳頭就好像是自己往前走,雖然這個拳頭自己往前走的能量不大,但是這就已經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即一個是說明這時拳頭打出的已經不是胳膊的肌肉緊張發力了,已經是周身整勁了;另外這個拳頭自動向前走的能量就是在漲筋,將來同樣的能量會貫通到腿上、脊柱上,周身就連城一體了。

這個胳膊自動前行的感覺,就是前輩大師說的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就是人隨拳走。

這個驅動拳頭自動向前走的勁力,就是太極拳中的棚勁,這個勁力是上下貫通的上行能量通過脊柱三關、肩井傳簇到胳膊的。

由以心行氣控制的周身整體壓縮旋轉最先作用於脊柱、腰胯、腿腳,即這些部位先生成、傳簇上下行能量,在體內形成一根能量筋,當這個能量筋的能量強大到一定程度後就開始向外擴張流串,這個過程就是漲筋易筋的過程。拳頭自動向前走的能量就是漲筋發出的。

所以,習練形意拳要習練漲筋騰膜,易筋易髓,而不是拳頭的勁力。等漲筋騰膜的勁力出來了,你就會感覺到以前拚命練拳頭勁力是多麼的幼稚可笑!

對於形意拳,總體就先介紹這麼多,在後面的各節中介紹前輩大師的拳論,依據拳論再詳細介紹形意拳。

所選之前輩大師的拳論,分別是李洛能先生、曹繼武先生、戴龍邦先生、郭雲深先生的拳論,李洛能先生為形意拳開創者,所以先介紹李洛能先生拳論。形意拳在曹繼武先生、戴龍邦先生時代叫心意六合拳,李洛能先生師承戴龍邦先生,而郭雲深先生又師承李洛能先生。這四位先生是形意拳中名震四方的前輩高手,他們的拳論就是形意拳的本來面貌。

其實各位先生的拳論大同小異,但我寫此書時的思維飄忽斷續,同一個問題,在一個拳論中可能一帶而過,而在另一個拳論中聯繫上下文意思,就可能突然想起來一些相關內容,就多寫一些,所以大家不要見怪。

另外,對於我習練的形意拳和太極拳,我是重在習練,與師兄弟經常交流切磋,但是與外人交流切磋尚少,主要是師父和師叔與其他門派交流切磋,所以我對於形意拳的打法理解的不是很深刻,在介紹的內容中就以習練方法為主,打法為輔。

讀懂前輩大師的拳論是需要實踐經驗的,在振興內家拳的過程中,打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內家拳的打法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短板,這個問題大概需要將來舉辦傳統武術、內家拳自己的實戰對抗賽事時,才能夠通過實戰技擊的實踐經驗,再參考前輩大師的拳論去解決。

 

五,李洛能形意拳論

李洛能著《形意拳譜》。李洛能先生從師戴龍邦先生習練心意六合拳,經其手發展並更名為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可以說是現代形意拳的祖師爺,所以先介紹李洛能先生的拳論。

(原文)形意拳術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與夫造化之原理,蓋天地之辟於一無氣也,萬物之生於無知,形意之成本於無意。蓋無意極生有意,意誠心正乃至於靜,靜則察候六脈溶下二氣,靜極生動,動而震發四肢,貫通百骸,是謂先天存平靜,後天藏諸動也。故意為體而形為用,靜屬陰而動屬陽,體運動靜得陰陽消長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氣生焉。

(介紹)形意拳之生成,是基於天地之原始生成與造化(變化)的原理的。天地開闢於虛無,萬物生成於無序,而形意拳之形意生成於無意。無意到極致生成有意,意誠心正則靜,靜則能夠感受、體會到六脈(指三陰三陽經,大家知道就行,將來能夠隨著習練感覺到能量在六脈之中的傳簇)中傳簇著陰陽二氣,靜到極致就生成動,動則震發四肢,貫通百骸,此為先天是靜的,後天習練出動。故意為本體之動而形為本體之用,靜屬陰而動屬陽,用意的本體運動靜的先天,就可以得到陰陽消長生生不息之功,就生成了真氣。

此段中前幾句話講陰陽變化之理,不用理會。後面的話明確地告訴了大家:先天存平靜,後天藏諸動,意為體而形為用,體運動靜得陰陽消長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氣生焉。即真氣為先天一氣與後天之動(即後天習練出來的能量)合一的產物,即精氣神的能量。

意為體,體運動靜。大家從這句話中看到沒有,這個「意」字絕不是指的大腦意思,而是指「體動」,就是身體習練出來的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狀態,即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動」和「運動」替代了肌肉緊張發力的「動和運動」而產生的一種身體自己的狀態。即形意之成本於無意。

意動得形,是為形意。

六脈溶二氣,二氣即為陰陽之氣。先天一氣為陰,後天習練之氣為陽;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為陰,上下貫通之力為陽。

在後面的拳論中,大家能夠更清楚地看明白心、意之間的關係及本質。

「蓋無意極生有意,意誠心正乃至於靜,靜則察候六脈溶下二氣」此句話與《易筋經》的「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我沒有如此習練過,估計李洛能先生肯定是如此習練過。我師父也是在練功之餘就打坐,而打坐就是在「察候六脈溶下二氣」和「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

「蓋無意極生有意,意誠心正乃至於靜」、「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這兩句中,意字中顯然就帶有大腦意識了。

所以這個意字是最讓大家迷惑的。凡是拳論中上下文有「意領動」之意的,這個意字指的就是體意,大家就要在體意中尋求並習練;凡是上下文中有「意誠」「意靜」「冥」「想」「念」等字樣的,這個意就是指的大腦意識。

雖然前輩大師將意的各種意義混同起來,但是在指導習練時,就不得不將意字拆分為體意與意念,否則在習練時就會不知所措,應該在體意中尋找的就不能用意念去尋找!

 

(原文)孔子曰:冬至養其陽,夏至養其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皆修養正氣之謂也。蓋形意拳之原理,則培養天一之道,由後天而達於先天也。重陽不重陰,太剛必折;重陰不重陽,過柔不堅。剛柔相濟,乾坤之道乃成。古之傳斯術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記載,使後學者茫然不知途徑,須以涵養正氣為先,以為之序。

(介紹)本段易懂,主要說習練形意拳要剛柔相濟,培養天人合一之道,由後天達於先天。即是在說,後天習練之氣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先天之氣,先天之氣就是心力,是以心行氣、心意抽合之源泉。形意拳習練的就是用先天一氣抽合、驅動後天之氣,而後天之氣又潤澤、培養先天一氣,先天後天陰陽轉換合一。

氣的概念就是指能量。先天一氣就是人體吃飯、喝水、呼吸獲得的能量,後天之氣就是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能量。

陰陽剛柔需要並重,不可偏倚。先天一氣為陰,後天之氣為陽,陰生陽,即先天一氣生成後天之氣。陰柔陽剛,先天一氣與後天之氣要並重。

「須以涵養正氣為先」,即習練形意拳,要以心意抽合先天一氣為先,即以心養氣。

 

(原文)蓋夫體育一途,創自述摩老祖師,迨至宋朝岳飛,又精研內經之意義,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為形意拳,總合五綱十二目,同一全體功用。在內為意,在外為形,是術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見性還原之大道,攬陰陽之造化,轉乾坤之樞機,誠強身之捷徑也。

十二形實本天地萬物化生之理,取世間禽獸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時久,自能精神入體。

(介紹),這段話只有:「在內為意,在外為形」一句不好懂。此句的意是指拳意,即身體形成的「動」的狀態,就是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生成能量的狀態。指形意拳的外形動作是以心行氣壓縮旋轉驅動出來的。

尚若將此句中的意理解為大腦意識,就是不對了。大腦意識是不能驅動外形動作的,何況「在內」二字顯然是指的身體之內,而不是指大腦之內。如果將此句中的意字理解為大腦意識,則永遠也習練不出能量傳簇,就只能夠用肌肉緊張發力打拳。

「明心見性還原之大道」,明心,指用心臟控制身體,即以心行氣;見性,指顯露身體本性,即指先天、自然、本真之像;還原,即指將身體習練回先天、自然、本真之像。

 

(原文)形意拳術實與衛生關係至切,如能長習,則疾病能愈,弱者能強,男女老少皆能練習,既無折腰屈膝之痛苦,又無躍高縱險之危勞,斗室席地,長衣緩帶也可演習,雖屬武術,跡近文雅。練習時,身分陰陽,以前心為陰,脊背為陽;手心為陰,手背為陽;大指朝上為陰陽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為陰陽身.拳虎口朝上為陰陽拳。

(介紹)此段對於陰陽的劃分,就是在劃分虛實,即身體和拳頭都要有陰陽、虛實之形。以前心為陰,脊背為陽,此為任督二脈之能量傳簇為陰陽;任脈能量下行為陰,督脈能量上行為陽;手心為陰,手背為陽,此為手心有三心歸聚的內縮之力,手背有真氣鼓盪的外張之力,手心手背中能量的對拉拔長,此乃漲筋騰膜之道也;大指朝上為陰陽掌,大指朝上即挺四梢也;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為陰陽身,肩與胯合,即肩與兩腿的虛實陰陽相通;拳虎口朝上為陰陽拳,大家發現沒有,內家拳的拳頭沒有水平打的,都是虎口朝上的,因為拳頭如果平直,則要扭轉小臂,則逆經絡而耽誤能量傳簇。

「斗室席地,長衣緩帶也可演習,雖屬武術,跡近文雅」,大家看看此句話,然後比較一下打得驚天動地的形意拳,看看是否背離了拳理。其實習練形意拳是與習練太極拳一樣的快慢緩急的,否則怎麼能夠讓身體細緻入微地體會以心行氣和能量傳簇!

 

(原文)練習拳術,不可自專自用而固執不通,若專求力則凝滯不靈,專求重則沉重不活,專求氣則拘泥不通,專求輕浮則神意渙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順者,無形中自增力氣;身內中和者,無形中自生靈氣。如練至功深圓滿之時,凝神于丹田,則身重如山;化神成虛空,則身輕如鵝羽,所以練習不可固執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無形中而生,誠神氣矣。

(介紹)此段重要,大家一定要理解其意。專門求力、輕、重、氣都是不對的,形意拳追求周身整勁,而絕不是拳頭打出的勁力,周身整勁練出來了,拳頭就能破石開山,比虎虎生風的拳頭勁力巨大得多。

力是指血氣之力,就是肌肉緊張發力;重指氣沉丹田,氣沉丹田的本質是河車運行,是能夠生成能量並周身傳簇的,而單純的所謂氣沉丹田就是沒有能量傳簇而堆積一塊的死力;輕是指過於自然,沒有了規矩;氣是指呼吸之氣,強求呼吸之氣而不與心意相合就拘泥不通。

身外形順者,就是外三合。許多人打外三合不但不順,反而束縛手腳,異常彆扭,就是因為不知道所謂的順及外三合就是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而是單純地追求動作整齊。

身內中和者,就是內三合。

從凝神于丹田,到化神成虛空,就是易筋易髓的過程,對應煉精化氣、鍊氣化神。內家拳都是狀態拳,即把身體習練成一種周身真氣鼓盪的狀態。凝神于丹田是要練出能量;化神成虛空則就是把身體練成漲筋騰膜、真氣鼓盪,斂氣入骨入膜,能量就在周身傳簇,周身處處是丹田、手眼,周身除了能量傳簇,一切皆空。能量聚集於一處時,身重如山;能量周身傳簇時,身輕如鵝羽。

當身體習練到漲筋騰膜、真氣鼓盪的狀態時,身體就是一架技擊機器,不用大腦指揮,自己就會理解與處理對手打來的力量,因為身體已經形成一種能量傳簇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身體就好像一個氣球,平時若有若無、若實若虛,但是一旦受力時,受力部位凹陷則其他部位就鼓漲,才會顯現出能量和力量。這就是蓄髮合一,化打合一,形成一種「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無形中而生,誠神氣矣」的自然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以心行氣已經若隱若現,心中空虛無物,但是卻可以從中得到一切,心空虛則可開合吐納也。

「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無形中而生」,是指漲筋騰膜、真氣鼓盪時身體的狀態,此時不用外形動作去幫助,在無形無式中生成能量並且能夠與外界進行能量轉換。真氣鼓盪被李洛能先生稱之為神氣。因為漲筋騰膜、真氣鼓盪是能量對拉拔長的結果,而對拉拔長是自然要經過以心行氣的,所以能夠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其實就是一種抽絲換力的狀態,心力若有若無,但依然是能量傳簇的中心。

將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的能量傳簇習練到漲筋騰膜,就是煉神還虛;漲筋騰膜達到真氣鼓盪,就是煉虛合道。

勿忘勿助,即不拋棄也不助長的一種以心行氣的狀態,就是抽絲換力。抽絲換力就是使用及其微弱的以心行氣就能夠實現陰陽轉換。如果有意而為之,就不是真意了。

這種狀態與宇宙中的黑洞比較相像,黑洞不能被人看到,卻聚集著巨大的能量,並能夠吞噬其周圍的一切。

 

(原文)武術要點 練拳忌三害

初學武術,謹當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練之足以傷身,明者自能得道。

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氣,三挺胸拔腹是也。

如練拙力,則四肢百骸血脈不能流通,筋絡不能舒暢,全身發拘,手足亦不能活潑,身為拙氣所滯。滯於何處,何處生病。

練努氣時,太剛則易折,胸內氣滿,肺為氣所排擠,易生滿悶肺炸之諸疾。

挺胸拔腹,則氣逆上行,終不能歸於丹田,兩足似萍草無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則萬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練習之時,謹忌三害,用以力活氣順,虛心實腹,而道心生,練之設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練至化境也。

(介紹)拙力之害,即不懂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依然用肌肉緊張發力。外三合強迫身體三節必須統一運動,而統一運動則只有周身整體壓縮旋轉,除此以外人體沒有其他統一運動的方式。在習練明勁階段,雖然使用肌肉緊張發力,但是在肌肉緊張發力中也有拙力,就是不顧整體發力而刻意強調拳勁、蹬勁。按照目前普通人的每天最多二個小時的習練狀態,拙力不能使人生病,但是如果在把功夫當飯碗的年代,整天練功,拙力就真的會讓人得病。最常見的拙力之病就是腰、背、胯、膝蓋等部位的疼痛。

努氣之害,在一些習練八極拳的人中很普遍,習練形意拳只追求拳頭勁力的也是努氣之害。能量必須要周身傳簇才能夠不努氣,而能量要想周身傳簇,則只能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因為周身整體壓縮旋轉才能上下貫通。努氣之害其實就是拙力之害導致的。大家記住,如果不會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發力,那麼必定就是在使用肌肉緊張發力---------無論肌肉緊張發力的動作多麼輕柔!「胸內氣滿,肺為氣所排擠」,即呼吸沒有合道,沒有與心意抽合合拍,沒有隨能量傳簇改為腹式呼吸,依然用胸肺部的擴張收縮呼吸。

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與肌肉緊張是完全不同的,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能夠讓身體上下貫通,雙向傳簇能量;而肌肉緊張發力無論多麼輕柔,也是渾身每塊肌肉各自為戰,不會使身體能夠雙向傳簇能量,就會發拙力,就會努氣。

挺胸拔腹之害,則依然是肌肉緊張發力的結果,如果學會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發力,就不會挺胸拔腹了,就會生成腰腹摺疊、心胸開合了。心意抽合時,三心歸聚,周身能量是向心臟收縮的,外形就是內家拳的收身。而挺胸拔腹顯然是與收身相悖的。

其實習練內家拳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但是為什麼李洛能先生要著重說挺胸拔腹之害呢?這必定是說挺胸拔腹已經成為了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了。那麼大家想一想,哪一種內家拳是挺胸拔腹的,就會知道李洛能先生是在說誰了!

「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則萬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總之,一句話,不會心意抽合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發力而是使用肌肉緊張發力,就是三害的根源。

 

(原文)呼吸合道

天人以氣為本,以心為根,以息為元,以腎為蒂。天地相距八萬四千里,人之心腎相離八寸四分,一吸百脈皆開,一呼百脈皆閉。

天地化功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節道理:

初級道理乃是色身上事,即練拳術之準繩,呼吸任其自然,有形於外,謂之調息,亦謂練精化氣之功夫。

二節道理謂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於內,注意丹田,謂之息調,亦謂之練氣化神之功夫。

三節道理,乃是心腎相交之內呼吸,無形無象,綿綿若存,似有非有,無聲無息,謂之胎息,也就是化神還虛之功夫。

(介紹)首先說一下前輩大師為什麼特別注重呼吸。

第一,人沒有呼吸就死亡是特別顯現的現象,所以「人活一口氣」。現在科學使我們明白了,呼吸只是為了獲得氧氣。

第二,呼吸與以心行氣、心意抽合合拍後,吸氣時感覺能夠將吸進的氣隨著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一吸到腳底,所以前輩大師就以為呼吸的氣就是體內能夠發出能量的氣。現在科學使我們明白了,氣只能存在於肺部。

第三,能量在體內傳簇,被身體感知為氣的流動,尤其是到了漲筋騰膜的階段,似乎體內充滿了氣。

基於以上三點,前輩大師認為呼吸的氣是及其重要的。心為根,腎為根結出的蒂,而心腎是生於氣這個本之上的,並且要以息為元(根本)。如此將氣、息視為心、腎之根本,即李洛能先生顯然是認為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能量傳簇是由呼吸所致的,呼吸之氣是以心行氣的根本--------即形意拳的一氣之起落也!

「一吸百脈皆開,一呼百脈皆閉」,此即形意拳的化勁,呼吸與能量傳簇合拍,心胸開合就是呼吸與能量開合吞吐的體現,吸氣時吞入能量,呼氣則吐出能量。

以下用科學道理解釋前輩大師所說的呼吸。

剛開始習練拳時,只需自然呼吸。此時的身體被前輩大師稱之為「色身」,即對應佛學的肉身,有形之身。此時自然呼吸就行,但是因為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蓄力時需要氧氣,所以呼吸自然會在心意抽(蓄力)時吸氣,在心意合(發力)時呼氣,這是與任何體育運動一樣的。此時處於煉精化氣階段,就是心意抽先天一氣做河車運行生精的能量,精下行到腳以提引上下貫通之力(即氣的能量)。煉精化氣即是將先天一氣的無形能量轉換為上下貫通之力的有形能量。

身體習練會以心行氣、心意抽合後,就是法身了,比色身高級了。此時呼吸更加與以心行氣合拍了,因為此時的河車運行已經能夠生成腰腹摺疊、心胸開合了,腰腹摺疊、心胸開合的直接結果就是:心胸開時就是要吞入對手能量,所以心胸部壓縮,但此時正是吸氣階段,即此時與正常的呼吸相比,吸氣時胸部不但不能擴張反而要收縮;而腰腹摺疊則在心胸收縮時擴張腰腹部位,導致胸腹部位的橫膈膜下降,橫膈膜的下降得以擴張肺部吸氣--------這就是所謂的腹式呼吸,即腹式呼吸的實質就是在胸部不擴張的情況下以擴張腰腹部位使橫膈膜下降的方法擴張肺部吸氣。此即「呼吸有形於內,注意丹田」的法身呼吸。此階段為鍊氣化神,即河車運行生成腰腹摺疊,上拉脊柱三關壓縮旋轉以將上下貫通之力的氣的能量通過脊柱的壓縮旋轉傳簇到玉枕、百會,生成神的能量。

心腎相交之內呼吸,即呼吸隨著以心行氣周身運行,心腎相交就是能量的周天傳簇,就是身體已經將能量化入骨髓、筋膜,漲筋騰膜、真氣鼓盪,此時能量傳簇形成一種身體狀態,已經不用以心行氣而能量就存在於周身各處。既然不再過多地需要以心行氣(不是完全不需要以心行氣了,而是非常微小的心意抽動就會驅動能量傳簇),所以與以心行氣合拍的呼吸自然就輕微了。煉神還虛,就是能量入骨肉筋膜,不需要心力催動而自存於周身。這種「無形無象,綿綿若存,似有非有,無聲無息」的呼吸是與前二種呼吸比較而言的,是與巨大的能量傳簇比較而言的,人體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同樣多少的空氣與氧氣。

以上的呼吸合道的本質就是呼吸與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的能量傳簇合拍。

 

(原文)三步功夫

呼吸有三節道理,拳術有三步功夫,謂之明勁、暗勁、化勁也。

明勁者,拳內之法,伸縮開合之勢,有形於外。暗勁者,動轉神速,動則變,變則化,變化神奇,有形於內。化勁者,無形無象之手法,不見而章,不動而變化也。

此三步功夫,是練拳術之根本實際之道理,也謂之練術合道之真訣。知此道理,可謂之性命雙修也。

骨者,明勁也。練時身體動轉必須順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發必須整齊,不可散亂,為之築基壯體,充足骨髓,堅如金石,而氣質形容,如山嶽之狀,謂之初步功夫。

易筋者,暗勁也。練時神氣圓滿,形式綿綿,舒展應用,活潑不滯,為之長筋騰膜,全身筋絡伸展,縱橫聯絡,而生無窮之力,此謂之二步功夫。

易髓者,化勁也。練時周身運轉,起落進退,伸縮開合,不可用力,將神意蟄藏於祖竅之內,身體圓活無滯,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養其根,此謂之三步功夫。

(介紹)明勁,就是用肌肉緊張發力打拳。為什麼說骨者,明勁也?因為肩胯、膝肘、手腳的三合實際上約束的是這三個部位的骨節,蓄力時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六個部位的骨節共同收縮,形成統一的動作而生成周身整體的下行能量;而發力時六個部位的骨節共同伸展。外三合就是用約束骨節的方法迫使肌肉生成統一的壓縮旋轉。即明勁練骨。「氣質形容,如山嶽之狀」,即是身體的起伏。因為明勁是用肌肉緊張發力打的,所以身體在束展時就會有明顯的起伏。而在用心意抽合打暗勁之後,束展的能量俱在體內傳簇,外形就沒有起伏了。

暗勁,即用以心行氣的心意抽合壓縮旋轉發力,此時已經不需要肌肉緊張發力所需要的空間距離了,能量在體內由心意抽合壓縮旋轉生成,所以外形動作逐漸變小,而內里以心行氣壓縮旋轉逐漸變強,所以有形於內。暗勁就是易筋,心意抽合壓縮旋轉生成的能量在體內傳簇形成一根筋,即能量傳簇串成的筋,在經絡中傳簇運行,這根能量筋驅動身體運動,故易筋就是將肌肉緊張發力改變成為心意抽合壓縮旋轉發力。此時是習練漲筋騰膜的階段,還達不到漲筋騰膜的程度。此階段已經不用肌肉緊張發力,所以形式綿綿--------內家拳都是形式綿綿的,但是形式綿綿不是鬆懈,而是為了並且能夠發出比肌肉緊張發力更加強大的技擊能量。刻意追求拳頭勁力的形意拳習練者,是否可以從「形式綿綿,舒展應用」這句話中覺悟呢!

到了化勁的階段,就是漲筋騰膜,真氣鼓盪的階段,此時能量不需以心行氣催動而自存於骨骼、皮毛之間,所以就更加不需要外形動作了,就是「起落進退,伸縮開合,不可用力」。「練時周身運轉」,就是能量已經傳簇到周身每個部位了,包括皮毛之下。形意拳打到化勁的階段,動作幾乎就與站樁一樣了(太極拳也是一樣,或者說站樁就是最小架的拳法),兩手就圍著心臟劃圈,幾乎就沒有太大的外形動作了。雖然幾乎沒有外形動作,但是內里周身通透,能量周身傳簇,外力只要挨上就會被吞化。

俗話說拳打方寸之間。不管對手外形動作多麼張牙舞爪,只有其勁力達到我身上時才會起作用,而我也是一樣,只有勁力與對手接觸上才能夠起作用,而起作用的不是外形動作的大小、猛烈與否,而是在於怎麼去左右對手的勁力,化勁蓄髮合一,粘到對手勁力就連吞帶打,勁力就在皮毛之間,發力吞吐幾乎不需要空間距離,方寸之間的勁力就能夠制敵。

化勁的漲筋騰膜、真氣鼓盪就是易髓,即身體的本質已經改變了。神意蟄藏於祖竅之內(就是神的能量的位置),即開始由神意領力,心意抽合逐漸變弱,因為身體的能量傳簇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狀態了。

用以心行氣心意抽合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只是形松,即已經開始不用肌肉緊張發力,故而外形鬆了;到了化勁的易髓階段,就是意鬆了。相對於意松來說,心意抽合壓縮旋轉也是緊的,也不是松的,只有把心意抽合形成的能量筋松下來,才是徹底的鬆了。

內家拳習練到漲筋騰膜、真氣鼓盪的狀態後,心也鬆了,心抽合就徹底地變成神意抽合了,而神意就在祖竅之內,即在頭內---------此時的神意才真正有了大腦意思!此時身體已經習練到自然本真狀態,身體就要將用以心行氣控制身體的權利交還給大腦意思,恢復身體的原本狀態。

不明此理,而是上來就妄想用大腦意識去技擊,就是拿功夫結果當過程習練,本末倒置了!習練不出身體的拳意,就不可能最終習練出「祖竅之內」的拳意!

「祖竅之內」的拳意才是大腦意識,此時用大腦意識就能夠控制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因為身體已經把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習練成為條件反射的狀態了,即此時的大腦意識就可以像控制肌肉緊張發力那樣去控制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發力了!

所以形意拳與所有內家拳所習練的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只不過此時的無已經不是一無所有的無了,而是無處不在的無!

「其心空空洞洞而養其根」,即在化勁階段,以心行氣的心抽合已經逐漸減弱了,身體開始逐步建立起意抽合。此句話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化」的意義:心空虛則可吞化也!心如果還在行氣,則心是緊的,心胸部位充滿心意抽合的能量,就不能從外界吞入能量。到了化勁階段,心意抽合弱化,心胸部位開始出現能量開合,就能夠吞入對手能量了-------吞化,就是以吞入對手能量以化解其力,此為化勁之真意!

心意抽合是分心抽合與意抽合二個階段的,在化勁之前都是心抽合,在化勁階段就是意抽合了,這個意中就有大腦意識了。

以上這段介紹拳意的內容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領會!

 

 

(原文)七拳法

頭、肩、肘、胯、膝、足、手是也。

八字訣

斬——劈拳,截——鑽拳,裹——橫拳,跨——崩拳,挑——踐拳、燕形,頂——炮拳,雲——鼉形,領——蛇形。

(介紹)七拳法就是身體的七個部位都是拳,都能夠生成能量傳簇,都能夠打人,哪貼哪打,貼哪打哪。

八字訣為八種技擊方式。

踐拳是來源於心意六合拳的拳法,效法馬奔騰踐踏之力。

斬、截、裹、跨、挑、頂、雲、領八意,分別由以上拳形主練,其實這拳中八意是形意拳的每一拳中都要有的。大家打拳時不要刻意追求八意,只要用心意抽合打出各種拳形,自然就生成八意。

八意也叫八字功,大家只看字面意思就明白,其實就是對發力的長短、方向、部位、技擊方法的要求,本質上還是五行勁力。這些都是習練好五行拳就自然而然生成的東西。

 

(原文)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人體內有五臟,外有五官,皆與五行相配。

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此五行隱於內者。

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腎,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於外者也。

五行有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剋之義: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變化無窮。五行相剋,取其為破他人之手勢,蓋拳術取名之義基在此矣。取諸於身,則使五臟充實,而全體無虧。運用在外,能使體舒和暢;運用在內,能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堅實其內,整飾其外,以為平時練習之規則。

(介紹)我一直認為五行中相生有其意義,其他則是生搬硬套五行學說。習練到易筋易髓階段,能量周身傳簇,能夠感覺到五臟六腑之間有能量傳簇,五行相抱。

五行相剋,為破他人手勢,我也不認為有道理。我們師兄弟之間曾經就五行相生相剋交流過,結論就是可以看出相生的關係,而相剋的關係卻很勉強-------因為對手出拳時是根本看不出來他使的是什麼勁力的,橫順不見,怎麼克啊!五行勁力習練好了,任何一種勁力都能夠破其他勁力。

 

(原文)整體合一

云: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數,皆從太極分散而來。太極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也。意者,心之所發也。人為萬象之靈,能通感諸事之應,是以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是故心意誠於中,而萬物形於外,在內為意,在外為形,合於術數。近取諸身內為五行,遠取諸物外為十二形。內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斯理,則天地萬物形體合一也,皆可默悟矣。

(介紹)心意即為太極。「意者,心之所發也」,這句話明確地告訴大家意不是指大腦意思吧!意是由心力抽合身體壓縮旋轉而形成的身體自己的拳意,是身體自己的一種能量生成狀態,即此時身體已經完全由心意抽合發力替代了肌肉緊張發力,心意抽合發力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式的狀態,只要心力一發出,身體就開始條件反射式的壓縮旋轉。所以,意是心之所發,不是大腦所發的意思!只有習練到漲筋騰膜、真氣鼓盪的高層次,意中才能有大腦意識,但那隻不過是整體合一的表現,大腦意識在意中依然不佔主要成分。

先天一氣由心意抽合河車運行在丹田形成實實在在的能量,即為太極;太極向兩側帶脈擴張,與兩側肩井、湧泉、勞宮形成能量傳簇,為太極生兩儀;兩儀能量傳簇驅動四肢運動為四象;四象在八個方位的運動為八卦-------大家是不是從這裡也能夠看出內家三拳的內在聯繫,內家三拳都是按照這個太極理論產生的。

 「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是故心意誠於中,而萬物形於外,在內為意,在外為形,合於術數」,心雖然在體內,但是其理達於身外之物;反之,身外之物也可以被心所感知。所以心意為內,萬物為外,相通相合。即人體由心意為主宰,並且與萬物相通。這句話在說心意對身體的控制的原理。

到目前為止,心臟具有的控制人體運動的功能,還沒有科學的解釋。我個人認為心臟與大腦一樣,是體內唯一的二個與周身各部位都有直接聯繫的器官,大腦通過神經與周身聯繫,心臟則通過血管與周身聯繫,心臟以心行氣的功能就是心臟可以通過血管控制周身肌肉壓縮旋轉。

以心行氣是內家功夫最神奇的地方,只可惜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以心行氣卻幾乎失傳了,我如此宣傳內家拳的一個原因就是,我認為以心行氣是對人類人體機能的一個探索結果和貢獻,應該被挖掘出來以引起科學界的注意,進而得到科學的研究。

「近取諸身內為五行,遠取諸物外為十二形。內外相合而形生焉」此句說明五行勁力為自身內外五行之間生成的能量傳簇,即五行拳是由自身的五行生成的;而十二形是從身外之物取其意而得,故在內的五行拳與在外的十二形為「內外相合」。

本段文字在寫整體合一,即內外合一,在內為心意,在外為形,在內為五行,在外為十二形。把這些都相合了,則「則天地萬物形體合一也」。

 

(原文)六合為一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內外如一,謂之六合。

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胯與右肩相合,右者與左也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皮合,腎與骨合。總而言之,一合無一不合,一動無一不動,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介紹)外三合是為了迫使周身肌肉以壓縮旋轉的方式統一蓄髮能量,內三合就是一個完整的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的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髮過程,這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

五行拳的各種打發中,身體左右也是相合的,即周身合一,任何部位都要合一,這也不必多說。

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心與眼合等,即是閉外五行而達到內外五行合一,均是為了一個目的,即讓周身整體以共同的方式統一蓄髮能量。一合無一不合,一動無一不動,就是內家拳要時時刻刻用周身整體蓄髮能量。

此段文字其實就是對六合的發展。形意拳在李洛能先生之前為心意六合拳,強調六合。而李洛能先生將六合發展為「一合無一不合,一動無一不動,五行百骸,悉在其中」。大家如果如此理解六合,則更應該了解其本意,六合的目的是為了生成巨大的能量傳簇,並非為動作整齊劃一也!

 

(原文)三節合一

三節者,根、中、梢也。

以人言之,頭為梢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以頭言之,天庭為梢節,鼻為中節,地閣為根節;以身言之,胸為梢節,腹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以下部言之,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手言之,指為梢節,掌為中節,腕為根節。換而言之,人之一身,無處不有三節。三節之動,不外起、隨、催三字而已。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無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之病。三節之所以貴明,故分而有三,合而為一也。

(介紹)起、隨、催三字,就是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和傳簇能量。起、隨、催合一,也就只有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能夠做到了,肌肉緊張發力是不可能做到起、隨、催這樣的周身整體能量傳簇的。

只有內家拳的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才能夠將人體分為三節,三節之中每一個能夠活動的部位還能繼續分成三節,之所以要分三節,就是為了讓每一個能夠活動的關節部位都要生成壓縮旋轉,以壓縮旋轉生成並傳簇能量。

起、隨、催,即梢節的神意領力,中節隨,根節催。內家功夫的能量生成均由百會旋轉玉枕壓縮開始生成,頭頂的梢節帶領其他梢節共同向下壓縮旋轉蓄力;發力時,根節的上下貫通之力就要由根節的壓縮旋轉逐節催上去。

梢節的起很重要,大三節中梢節起是神意領力,小三節中的梢節起是挺齊四梢之意,即內家拳體內充滿的是對拉拔長的能量傳簇使然。但是在剛開始習練時,體內沒有對拉拔長,此時梢節就要有意引領氣力,主動起,在梢節的引領之下,根節催中節催梢節才能夠一氣呵成。如果沒有梢節的領,則三節相催則滯。這些東西在大家習練過程中會感覺到,這也是前輩大師強調「領」的原因。

將三節合一的就是力催三節的壓縮旋轉的能量傳簇。起、隨、催是指能量傳簇的,不是指外形動作。

 

(原文)四梢三心合一

蓋人之一身有四梢,血梢、肉梢、筋梢、骨梢是也。此四梢者一動,而能變化其常態。

發為血梢,屬心。心怒生氣,氣沖血動;血輪發轉,精神勇敢;毛髮雖微,怒能衝冠;氣足血旺,力能撼山。

爪為筋梢,屬肝。手足之動,手抓足蹬;氣力兼并,爪生奇功。

牙為骨梢,屬腎。化精填骨,骨實齒堅;保齒之道,最忌熱涼;冷冬炎夏,唇包齒藏;年邁老耄,上下成行。

舌為肉梢,屬脾。脾醒舌靈,胃健肉長;增田氣壯,肌肉成強;充實臟腑,剛柔悠揚。

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懸,人心要靈。明乎四梢增神力,明乎三心生靈氣;四梢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敢力推山;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遇敵要取勝,成功須放膽;四梢三心歸一體,運用靈活一混元。

(介紹)之所以要強調四梢,是因為漲筋騰膜、真氣鼓盪要達到四梢,將四梢頂挺起來,否則就不是能量周身傳簇了。但是四梢伸展除了外形動作,主要是能量傳簇使然,所以不要以挺脖子、頂舌頭、使勁伸展胳膊腿為挺四梢,而是要讓心意抽合達於四梢。而心意抽合達於四梢不單是伸展,還要回縮,因為能量是以心為軸來回的。

三心則是心意抽合的能量傳簇使然,勞宮、湧泉通過兩儀肩井、帶脈生成能量傳簇(氣圈),均向心臟歸聚內斂,所以三心都要向心意歸聚內斂。

四梢挺與三心聚之間生成對拉拔長,周身內外成弓,三心聚漲筋,四梢挺騰膜。四梢三心都習練出來了,能量才能夠周身傳簇,真氣鼓盪、漲筋騰膜。

記住,四梢三心的本質是能量傳簇達於毫末,是需要習練出來的東西,而不是單指四梢三心的位置。如果注重於用外形動作挺齊四梢,則難免又要引起肌肉緊張發力,所以外形動作的挺齊四梢只是作出動作而不能用力,用力了就不能引領對拉拔長了。

要怎麼習練出四梢三心呢?沒有什麼好辦法或捷徑,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我在《傳統太極拳技擊的原理、習練方法及應用》一書中寫的那樣習練就行,要時刻讓身體細細體會能量傳簇,不一定在什麼時候自己就能夠感悟到對錯或者其他靈感,慢慢地就習練出功夫了。內家功夫就是一個時間與勤奮的積累。

心意抽合練三心歸聚,五行傳簇練挺齊四梢,體腔中心意抽合三心歸聚與五行傳簇鼓漲的能量對拉拔長,體腔中的對拉拔長傳簇到四肢,就會逐漸漲筋騰膜、真氣鼓盪。

 

(原文)步法手法及五惡

步法者,寸步、墊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遠近則用寸步;三五尺遠則用墊步;六七尺遠則用剪步;丈八尺遠則用快步。步法中為快步最難,是起前足,則後足平飛而去,如馬之奔、如虎之躍。

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義,是起落翻鑽,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陰,落鑽如石之沉水。夫足之進忌踢,進則用踩,踩者,如鷹之捉物也。

(介紹)各種步法都是由心意抽合壓縮旋轉的能量傳簇生成的,所以大家先不要單純追求步法,周身有能量傳簇了,步法自然就靈活了。

「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義,是起落翻鑽」,因為內家拳的勁力是虛實轉換出來的,而腳又是虛實轉換的重中之重,所以說,形意拳的功夫最主要就體現在腳上!但是一般人不理解這點。

腳的起落鑽翻也是一氣之起落鑽翻,就是上下相隨的兩股能量傳簇。前腳起借上下貫通的上行之力,兩腿股間裹夾而起,上下貫通之力到百會後下落到前腳而落,為踩,此踩將後腿的實力轉換到前腿,所以說形意拳的勁力是踩出來的。習練形意拳三、五年的,兩腿腳之間沒有能量傳簇,各自為戰,兩腳的起落之間均無能量傳簇,因此身體發飄。待兩腿腳之間生成能量傳簇(氣圈)後,前後腳產生感應,起落均含力。腳含力了,虛實轉換才能有威力。虛實轉換是周身整體的能量轉換,而不是單獨的抬腳踩地。起腳含力後,三心歸聚將腳面向大拇指方向自然翹起,此為「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陰」。

踩是一種能量傳簇,即利用自身下行壓縮旋轉的能量引進吞入對手勁力到腳下,化勁就是通過踩形成的下行能量吞化對手勁力的。

 

(原文)手法者,單手、雙手是也。單手起,往上長身而鑽,下落縮身而翻,形如鷂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飛。雙手上起,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舉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惡,即抓、撲、裹、抖、舒也。

拳經云:抓為毒,撲如虎,形似貓撲鼠;裹為護,身不露;抖要絕,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總而言之,手不離足,足不離手,手足不能離身。分而言之則萬法,合而言之則乃歸一氣。三回九轉是一勢,正此之謂也。

上法以手足為妙,進步以手足為奇,以身為綱領,其運用進身而發勢。三節要明,四梢要齊,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隨,遠近因時而用,心一動而即至,其理法行於外,發著於六合之遠,承上接下,勢如連珠箭,何慮他有邪術。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介紹)無論單手、雙手,都是先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蓄力束身,起於上行的上下貫通之力,所以單手起手則向上鑽,雙手起手則如舉鼎,均是始於上下貫通之力也。落時能量轉換到前腳壓縮踩地,所以落翻,即形意拳發出的是螺旋混元勁力,看著是直力,其實是螺旋力,是一氣之起落,即上下相隨的兩股能量傳簇。

束展,即形意拳的蓄髮,束身即用壓縮旋轉蓄力,展身即壓縮旋轉轉換到前腿再反向壓縮旋轉發力。胳膊不能過於直,直則阻滯力催三節。

手不離足,足不離手,手足不能離身,即手足勁力是內外六合的一氣之起落驅動出來的,手足要合,手足共進退共蓄髮,而手足之動要用心意引領。三節明就要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四梢齊就要能量傳簇周身,心肝脾肺腎,此內五行要合一,舌目耳鼻人中,此外五行要隨內五行合一,心一抽合就力到。一氣之起落為根本,以此根本可以作出無窮的手足動作,即三回九轉是一式也。

「抓為毒,撲如虎,形似貓撲鼠;裹為護,身不露;抖要絕,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裹為護,指肘不離肋裹身、兩股相夾裹腿,心胸開合裹心,腰腹摺疊裹丹田,裹護周身。裹除了有護的功能以外,還是最好的能量傳簇的姿勢。形意拳兩股相夾的雞腿,是能量傳簇最穩當的腿,不怕踢打,穩如泰山。

抖就是周身能量不走周天經絡,而是直接向四肢爆裂發出。

手如弩,即指挺齊四梢與三心歸聚在手生成的對拉拔長,勞宮回縮手指挺齊,為手弓。

抓毒、心毒,從這二個毒中就能看出內家拳是博生死的拳術。

 

(原文)戰手要法

二人初見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氣,審查敵人五行之虛實(精神體格),注意敵人之動靜,站近敵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站左進右,上右進左;進步退身靈活要快,形似蛟龍翻浪;發拳要攥緊,拳緊增力氣;發掌要扣手心,掌扣氣力加;三節四梢要相齊,心要虛空而狠毒,不毒無名,俗云:人無傷虎心,虎生食人意。

(介紹)站左進右,上右進左,此為吞吐之態勢,迎敵而上實為吞,左吞右發,右吞左發,此為化打合一。審查敵人五行之虛實,即為外五行之外觀,拳意之外達。「發掌要扣手心,掌扣氣力加」,勞宮回縮就是三心歸聚形成的,所以內家拳的發力也是對拉拔長地平衡發力,而不是像肌肉緊張發力那樣把全部力量都打出去,這就是內家拳身體穩當的原因。「心要虛空而狠毒,不毒無名,俗云:人無傷虎心,虎生食人意」,心虛則能吞化,心毒則對手無可奈何。自身心不毒,對手就要毒了。

 

(原文)氣要上下、三田聯絡往返,精氣方能貫溉四肢;以心為主宰、以眼為統帥、以手足為先鋒,不貪,不謙,不歉,不即,不離;膽要大,心要細,面要善,心要毒。靜似書生,動似雷鳴。審查來人之形勢,彼剛我柔,彼柔我剛,剛柔相濟。進步發掌,先佔中門。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束身而起,長身而落,隨高打高,隨低就低。遠發手足,近發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陰,左右兩肋在中心。發手莫有形,身動勿有勢。操演時,面前似有人;交手時,面前似無人。

(介紹)能量要上下相隨,在上中下丹田傳簇,力貫四肢,以心為主宰(以心行氣)。上丹田是藏神意之地,內有鵲橋運行;中丹田是以心行氣之地;下丹田是氣海,內有河車運行,上中下丹田是驅動能量周身傳簇的機關所在,所以必須要「氣要上下、三田聯絡往返」

心主宰為以心行氣,眼統帥為閉五行而意達敵人,手足為先鋒擊敵。「不貪,不謙,不歉,不即,不離」,不可以追求,有意無意是真意也。

彼剛我柔,彼柔我剛,剛柔相濟。此句沒有說出吞吐化打,似有隱藏。敵人如果剛,我如何柔,不挨打嗎!難道「彼剛我柔,彼柔我剛」這句話中的剛柔只對我有利而對於敵人就不利嗎?如果只是簡單地以剛柔理解,則敵我是處於平等地位的,既然剛柔能夠對我有利,那麼同樣也會對敵有利。所以,柔不是指簡單的柔,柔就是引進吞入對手勁力的化打。

「進步發掌,先佔中門」,佔中門就是踩的吞化,形意拳不怕敵人發力,而是喜歡敵人發力,敵人發力了才能吞化,所以要搶佔中門,破壞敵人的重心。

「隨高打高,隨低就低」,這就是形意拳的捨己從人,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

「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左右兩肋在中心」,肘不離肋為利用帶脈的旋轉之力,起手為橫;手部離心就是拳由心發,是心意抽合、三心歸聚的結果。習練出內家功夫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其標準的身形就是河車運行拉動脊柱後凸,玉枕壓縮仰頭,雞腿坐胯,兩手不離心,就在心臟之前晃悠-------這也是楊露禪先生說的收身中定!

發手莫有形,身動勿有勢。這就是能量周身傳簇,心意一動力就發,敵人不能從外形動作判斷我的意圖。

「操演時,面前似有人;交手時,面前似無人」,這裡指的是能量傳簇而不是外形動作,只有以巨大的能量傳簇為後盾才能夠「交手時,面前似無人」的硬打硬進無遮攔。如果只有外形動作,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交手時,面前似無人」的。

 

(原文)拳經曰: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齊到方為真。身似蛟龍,拳打烈炮。起無形,落無蹤,手似毒箭,身如返弓。遇敵好似火燒身,消息全憑後足蹬,進退旋轉靈活妙,五行一動如雷聲。風吹浮雲散,雨打塵灰凈,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

(介紹)打法就是發力的方法,發力的方法就是手足齊到,手足齊到就是虛實轉換,就是六合。消息全憑後足蹬,這裡的蹬不是肌肉緊張發力的蹬,而是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的「蹬」。「身如返弓」有二個意思,一個意思是指身體形狀,脊柱就是弓身,但是不是像弓箭那樣向前彎曲的,而是向後彎曲的;第二個意思就是我是弓,敵人是箭,拿我之弓將敵人像箭一樣放出。

在步法手法及五惡、戰手要法部分,多次出現了毒、膽二字,要求心手都要毒,所以形意拳是很狠毒的技擊術。

 

總結一下。李洛能先生拳論的整體意思,用二個字來說就是整合,整體合一、內外合一、上下合一、三節合一、四梢合一、五行合一,總之,周身整體各個部位無不合一,而能夠做到讓周身整體合一的方法,就是心意抽合、以心行氣,用能量傳簇將周身整體合一。

李洛能先生為一代宗師,功夫精湛,拳論透徹。尤其是其拳論中最後二段「步法手法及五惡」、「戰手要法」,更是為大家展現了形意拳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橫行霸道的氣勢---------但是,為什麼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夠按照李洛能先生的拳論習練出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橫行霸道的功夫了?

是不是李洛能先生的拳論中少了一點什麼?

對的!

因為我已經有了初步的內家功夫,學會了以心行氣,所以我能夠看懂李洛能先生的拳論,但是沒有習練出以心行氣的初級功夫的人,就不能夠看懂李洛能先生的拳論,或者說,即便看懂了拳論,也無法習練出形意拳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功夫。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過去,功夫就是在社會闖蕩的傢伙式,就是飯碗,是不能輕易傳入的!但是由於自身門派需要傳承下去,就必須要寫拳論以授徒並傳承,但是拳論中只寫了形意拳的理,而不寫形意拳的法!

拳理就是以上李洛能先生的拳論,而拳法則是具體的習練方法。拳理可以公開,但拳法只能親傳。

比如說我在本書及「傳統太極拳技擊的原理、習練方法及應用」這二本書中所寫的一些辭彙,比如心神抽合、心意抽合、能量傳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等等,都是大家以前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根本不知道的,尚若我不寫出來,也許大家就永遠不會知道-------但是這些詞語卻是師父天天教誨我們使用的,這就是親傳!

所以,在以後我逐步介紹的前輩大師的拳論中,大家就會越來越清楚地看到此點,即前輩大師的拳論只傳拳理,而不傳拳法,即只寫功夫成就後的結果而不寫具體習練方法。

前輩大師只傳拳理而不傳拳法,就造成了現在習練內家拳的人在前輩大師的拳論中按圖索驥,把功夫成就後的結果拿來當做過程來習練,其結果就是內家拳越傳越謬,逐步演化成花架子!

我們看看李洛能先生都說了哪些沒有拳法的拳理。

心意、二氣、真氣、通、凝神于丹田、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練神還虛、漲筋騰膜、以氣為本,以心為根,神意蟄藏於祖竅之內、心意誠於中,而萬物形於外,在內為意,在外為形,合於術數、六合、開合、三節、三心四梢歸一、五行、起落鑽翻、暗勁、化勁等等。

以上這些詞語和概念,也許普通人能夠浮皮潦草地「看懂字」,但是根本無法知道應該怎麼具體做出來,比如凝神于丹田一句,大家好像都明白,但是應該怎麼做出來?

天下中知道並且一直在氣沉丹田的人多如牛毛,但是誰習練出內家功夫了?就是說大家理解的氣沉丹田是不對的,簡單的把勁力一沉,肚子一鼓就算是氣沉丹田了嗎?這樣的氣沉丹田連小孩子都會,那只是簡單的外形動作,不是真正的氣沉丹田。真正的氣沉丹田就是河車運行,氣沉丹田的氣是實實在在的能量而不是感覺到的氣感,氣沉丹田的能量不是從上往下砸到丹田的,而是從命門、尾閭、會陰翻轉到丹田的!

再比如六合,如果不是本書說出來,誰知道外三合是幹什麼用的,而內三合要怎麼合?

再比如說化勁,何為化?李洛能先生也沒有講清楚。李洛能先生只用了「練時周身運轉,起落進退,伸縮開合,不可用力,將神意蟄藏於祖竅之內,身體圓活無滯,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養其根」這幾句話,誰能看懂?

這幾句話中用了「開合」二字,開合的本意就是身體的吞吐,即身體與外界進行能量轉換,吞進對手能量為開,把吞進的能量再發出為合--------但是李洛能先生就是不告訴大家形意拳的化勁其實就是引進落空借力打力,就是內家拳通的功夫!

其實正如形意拳是內家功夫的始祖一樣,化勁是太極拳的始祖,沒有形意拳的化勁,太極拳是不可能出現的,太極拳公開講的引進落空、借力打力,就是對化勁的發展。

所以,以上的詞語,其實大家都是看不懂並且不知道怎麼做的,所謂的看懂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大家看了我的書,是不是很容易就明白了以上這些詞語的意思與習練方法?

難道是我的文化水平和寫文字的水平比李洛能先生高明嗎?

顯然不是,只是我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拳法了,而前輩大師根本就沒想告訴大家!

 

六,曹繼武十法摘要

曹繼武先生師承姬際可先生,但是姬際可先生無有拳論傳世,是得《武穆遺書》而得的形意拳,所以曹繼武先生的形意拳十法摘要,應該是形意拳最早的拳論了。據說十法摘要的內容出自於形意拳的發明者岳飛,並且網路中也有岳飛的「武穆遺書」,但不好辨別真假,就不介紹「武穆遺書」了,十法摘要就是武穆遺書中的內容摘要。

李洛能先生的拳論其實就是從曹繼武先生的十法中總結出來的,看完李洛能先生的拳論,基本上就能夠看懂曹繼武先生的十法了,所以對曹繼武先生的十法就不詳細介紹了,只挑關鍵的介紹。另外,我寫書時難免有走神遺漏的地方,什麼時候突然想到了,就在什麼地方寫,所以對十法摘要的介紹內容,多是在介紹李洛能拳論時遺忘的內容。

 

(原文)一曰三節。何為三節?舉一身而言之,手臂為梢節,腰胯為中節,足腿為根節是也。分而言之,三節中又各有三節,如梢節之三節,則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中節之三節,則胸為梢節,心為中節,丹田為根節;根節之三節,則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皆不外起、隨、追三字而已。蓋梢節起,中節隨,則根節要追。三節相應,不至有長短曲直之病,亦無參差俯仰之虞,所以三節貴乎明也。

(介紹)俗話說,剛練拳時是拳隨人走,練到後來就是人隨拳走,此話即是說三節發力的起、隨、追(催)。能量周身傳簇後,周身無處不丹田,無處不手眼,即對手的勁力在哪,周身的丹田、手眼就在哪,就得人隨拳走。

目前我剛有人隨拳走的感覺,對於此大家也不必過於追求,功到自然成,片面的刻意追求反而誤事。

「三節相應,不至有長短曲直之病,亦無參差俯仰之虞,所以三節貴乎明也」,三節前起後催中隨,前後呼應,就是內家拳一動無有不動的體現。起隨催就能夠將內里的一氣之起落完全融合到外形動作之中,如果三節沒有起隨催,則外形動作的長短曲直就會與內里的能量傳簇脫節,導致意氣到而形不到。起隨催生成的上下相隨的能量傳簇導致周身中正,身體不會因外形動作而「參差俯仰」。

 

(原文)二曰四梢。何為四梢?蓋渾身毛孔為血梢,手指、足趾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與人相搏時,舌頂上顎則肉梢齊;手腕、足腕撐勁,則筋梢齊;牙齒相合,則骨梢齊;後項撐勁,則血梢齊。四梢俱齊,則內勁發矣。所以四梢尤其要訣耳。

(介紹)四梢齊就是四梢頂、挺、伸展。四梢齊的具體作用如下:第一,舌頂上顎、牙齒相合、後項撐勁,此三梢的齊均在頭部,實際上就是鵲橋運行,讓能量在頭部各處傳簇。下行能量起始於百會旋轉玉枕壓縮,百會與玉枕之間的能量上下傳簇要經過下顎骨、牙齒、舌頭,所以舌頂上顎將能量連接至玄鷹、牙齒相合、後項撐勁都是在進行頭部的能量傳簇。第二,後項撐勁是玉枕壓縮的表象,是傳簇上下貫通之力生成的虛靈頂勁的表象,所以大家看到的前輩大師的照片中,都是脊柱隆起頭部昂起的,就是脊柱三關和百會、玉枕壓縮旋轉的表象。第三,手腕、足腕撐勁,則筋梢齊。這個表述是不全面的,除了手腕足腕,周身皮毛均要有撐勁。撐勁就是對拉拔長之力,能量在手足、周身皮毛部位有兩個能量傳簇,即向內的三心歸聚之力與向外的鼓漲之力,三心歸聚之力為漲筋,鼓漲之力為騰膜,此二力對拉拔長即為撐勁。

內家拳各門各派功夫的區別,主要就來自於三心歸聚與鼓漲騰膜二力之間的平衡。從目前我能夠找到的各門各派的拳論看,心意把注重鼓漲騰膜之力,周身能量外放,剛猛激烈;形意拳注重三心歸聚之力,化打合一,而化即為吞,即向內的能量傳簇;太極拳則取其中,有通有滿,而在太極拳的各門派中,依然以此二力之間的對拉拔長的程度決定各自的技擊和習練特點。

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下行能量與上下貫通之力的上行能量在體內豎向對拉拔長,三心歸聚之力與鼓漲騰膜之力在體內橫向對拉拔長,則內家拳就是一個周身能量對拉拔長的能量體,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氣球。氣球的內部氣體的向外鼓漲力與氣球本體的向內張力對拉拔長,這就是內家拳真氣鼓盪、漲筋騰膜的狀態。

 

(原文)三曰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內對人五臟,外對人五官,均屬五行。如五臟則心屬火,心急勇生力;脾屬土,脾動大力攻;肝屬木,肝急火焰蒸;肺屬金,肺動成雷聲;腎屬水,腎動快如風。此五行存於內也。目通於肝,鼻通於肺,耳通於腎,口舌通於心,人中通於脾,此五行著於外也。故曰五行真如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天地相合,雲蔽日月,武藝相爭,蔽住五行,真確論也。又手心通心,屬火;鼻尖通肺,屬金;火到金化,最宜注意。余可類推矣。

(介紹)此段話總的意思,就是調動身體所有器官合一,共同蓄髮能量禦敵。我已經能夠感覺到五臟六腑中有能量傳簇,但是還感覺不到以上所說的心肝脾肺腎的作用。

眼、口、鼻、耳、人中為五行的外著,內觀自己外觀敵人,是內外五行的關口。閉五行對內能夠守住真氣,對外能夠觀敵查人。五行不閉,真氣必散,閉住五行,則心意神魂魄均在心肝脾肺腎而不外達也。

「手心通心,屬火;鼻尖通肺,屬金;火到金化」,即五行之火生金也,內里心肺之動(即以心行氣與呼吸)要相合;外表手鼻之動也要相合,手不離中也。

 

(原文)四曰身法。身法有八要,起落、進退、反側、收縱是也。起落者,起為橫,落為順;進退者,進走低,退走高;反側者,反身顧後,側身顧左右也;收縱者,收如貓伏,縱如虎放也。大抵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要,與三節相貫,不可不知。

(介紹)起落的橫順,即壓縮旋轉。進走低,退走高,即進為發力的落順,即壓縮,即能量下行,所以進走低;退為起橫,能量上行,所以退走高。收縱,就是束展,也就是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為束,虛實轉換為展。

「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要」,正直,不偏不倚;中平,以心為軸,即豎向的不偏不倚。即周身以心為軸,不偏不倚。中平正直,就是中定。身法俱要中定,以心行氣才能夠順暢,能量傳簇才能夠飽滿。

 

(原文)五曰步法。步法有寸步、墊步、快步、剪步是也。如三尺遠,寸一步可到,即用寸步;如四五尺遠,即用墊步;快步者,起前足帶後足,平走如飛,並非跳躍而往也,猶如馬奔虎踐之意也,非藝成者,不能用也。緊記遠處不發足,倘遇人多,或有器械者,則連腿帶足並剪而上,即所謂踩足二起,鴛鴦足是也。善學者隨便用之,總不可執一,習之純熟,用於無心,方盡其妙。

(介紹)形意拳為雞腿,雞腿,雙腿並剪,腿連胯,胯連腰,周身一體,是最穩當的腿型。但是初練者還沒有周身合一,腰胯腿腳分離,各自為戰,感覺不到一體,所以經常有人對於形意拳的雞腿不能理解,等到兩腿與腰胯之間習練出能量傳簇就明白了。胯部是內家拳虛實轉換的部位,兩腿之間虛實的能量要在胯部轉換,所以腿胯不可分離,腰胯不可分離。雞腿從足起到膝蓋形成一個內剪的三角,從膝蓋到胯部也形成一個內剪的三角,由足到胯,三節異常穩固。三節穩固了,就能發出足、腿、胯一體之力,如馬奔虎踐,就是足、腿、胯的壓縮旋轉。「連腿帶足並剪而上」,為雙重的蓄髮,可以發出極大力量,但不可連續使用,因為沒有能量傳簇的迴路。

 

(原文)六曰手足法。手法者,單手、雙手、起手、拎手是也。起前手如鷂子入林,須束翅束身而起;推後手,如燕子抄水往上翻,藏身而落,此單手法也。如雙手,則兩手交互,並起並落,起如舉鼎,落如分並也。至於筋稍,發有起有落者,謂之起手筋稍發;起而未落者,謂之拎手。總之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肘護心肋,手撩陰起,而其起如虎之撲人,其落如鷹之抓物也。

足法者,起翻落鑽,忌踢宜踩。蓋足起膝起望懷,膝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陰是也。至於落,即如以石攢物也,亦如手之落相同也。

忌踢者,一踢渾身都是空也。宜踩者,即如手之落,鷹抓物也。手法足法,本自相同,而足之為用,尤必知其如虎之行無聲,龍之行莫測也。

(介紹)無論單手、雙手,總是起鑽落翻。鷂子入林,須束翅束身而起,如燕子抄水往上翻,起如舉鼎等,都是向上的鑽勁。藏身(即縮身,壓縮使然)而落,落如分並,都是向下的壓縮勁力。手為筋梢,起手與拎手,專指手部,起手即打手,筋梢能量鼓漲外發;拎手,即防手,接戰時手置於頭、胸前的預備式,拎手不著勁力。

「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胳膊直則僵,曲則懈,要把握平衡。「肘護心肋,手撩陰起」,肘不離肋,除了護心肋,還可讓胳膊隨心而動。手心為陰,起手手心要向前向上。

足起時由於心意抽合湧泉使大腳趾上翻,如手起撩陰是也;落地時向地下鑽,為起翻落鑽,即足的起落是與手的起落相反的,因為上下位置不同。

「足起膝起望懷,膝打膝分而出」,即下三節的起、追、催。足起、膝隨、胯催,胯催即望懷向心,心意抽合使然,即足也是起於心力,與拳由心發同理。膝打膝分,即雞腿的兩腿膝蓋並剪。雞腿的並剪就是在虛實轉換能量。膝打時,後腿夾剪前腿分出,與周身能量轉換相合。

內家拳很少用腿踢,因為內家拳發力於虛實轉換,一條腿踢起來了,就不能虛實轉換,渾身都空了。踩則是內家拳的腿打,即踩頂,又踩又頂,打對手下盤。

足要出入隱蔽,如虎行無聲、龍行莫測。

 

(原文)七曰上法進法。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步為先,而總以身法為要,手起如丹鳳朝陽是也。進步如搶上搶步,進步踩打是也。必須三節明,四稍齊,五行蔽,身法活,手足相連,內外一氣,然後度其遠近,隨其老嫩,一動而即至也,然其方法有六,六方者,工、順、勇、疾、恨、真也。工者巧妙也;順者順其自然也;勇者,果斷也;疾者,緊急快也;恨者,不容情也,心一動而內勁出也;真者,發心中得見之真,而彼雖變化也。六方明,則上法進法得矣。

(介紹)上前打人時,以身的壓縮旋轉帶動手足,周身一體。手起如丹鳳朝陽,還是從心而發的鑽勁。進步則踩頂。手足相連、內外一氣,還是一氣之起落。心一動而內勁出,心意抽合也。

六法中,恨者,不容情也,心一動而內勁出也,就是李洛能先生說的毒,毫不留情地打擊敵人。真者,發心中得見之真,而彼雖變化也,不管敵人如何變化,心都能知道,為內外五行合一也。

 

(原文)八曰顧法、開法、截法、追法。顧法者,單顧雙顧,顧上顧下,左右前後也。如單手顧,則用截捶,雙手顧,則用橫拳;顧上則用衝天炮,顧下則用掃地炮;顧前後,則用前後掃捶;顧左右,則用填透炮拳,拳一觸即動,非若他們之勾連掤架也。開法者,有左開右開,剛開柔開也。左開如里填,右開如外填,剛開如前六藝之硬勁,柔開如後六藝之柔勁也。截法者,有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手已動而未到,則截之;截身者,彼微動,而我先截也;截言者,彼言漏其意,則截之;截面者,彼面漏其色,而截之;截心者,彼目笑眉眉,喜言其意恭,我須防其有心,而迎機以截之也,則截法豈可忽乎哉!追法者,與上法進法貫注一氣,則隨身緊追,追風趕月不放鬆也,彼雖欲走而不能,何慮其邪術哉!

(介紹)顧法,看顧四周之法,就是硬打。開法,化開之法,就是反制。截法,先發制人之法。追法,沾連粘隨之法,就是化打。

對於此段文字,我沒有實際經驗。我個人的感受是,習練出五行勁力,就可以見機行事,隨便怎麼打都行。

 

(原文)九曰三性調養法。何為三性?蓋眼為見性,耳為靈性,心為勇性。此三性為藝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時常觀察,耳中不時常報應,心中不時常驚醒,則精靈之氣在我,所謂先事預防,不至為人所算,而無失機之誤也。

(介紹)這些大家都能看明白,我也沒有太深的理解,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實戰的環境了,沒有環境,就無法真正理解與習練。

這說的就是先知先覺,孫祿堂先生說李洛能先生是其知道的具有先知先覺的人之一。

 

(原文)十曰內勁。夫內深者,寄於無形之中,而接於有形之表,可以意會,難以言傳者也。然其理則可參焉,蓋意者,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心動而氣則隨之,氣動而力則趕之,此必然之理也。有謂撞勁者,非也;有謂攻勁、崩勁者,亦非也。殆實粘勁也。竊思撞勁太直,而難起落;攻勁太死,而難變化;崩勁太拙,而難展招,皆強硬露形而不靈也。粘勁者,先後天之氣,日久練為一貫也,出沒甚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形;手到勁發,可使陰陽交合而不費力。總之如虎之登山,如龍之行空,方為得體。

(介紹)內勁功夫深厚者,勁力起於內里的無形無式,連接於外形動作,可以意會,難以言傳,但是其理論可以描述。

「意者,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心動而氣則隨之,氣動而力則趕之」,此句話中,心動而氣隨,而氣為充滿身體的能量,氣動則力發--------那麼既然心動氣隨,又為什麼意為氣之帥?到底是誰在驅動氣的能量?

如果是肌肉緊張發力,則當然是大腦在控制肌肉緊張,而形意拳是一氣之起落而不是肌肉緊張發力,即大腦意識無法控制一氣之起落,只能以心行氣,只能用心去控制氣,所以此氣之帥的意就是指體意,即身體形成的壓縮旋轉的條件反射。意由心生,心抽合出意,即心抽合出壓縮旋轉的體意,而壓縮旋轉生成氣的能量,氣發出則為力。此段文字描述的就是內三合。

內三合生成的一氣之起落,為周身整勁,非撞勁、攻勁、崩勁也。而是粘勁也------就是化勁。

粘勁,該如何粘?是不是大家在公園見到的所謂的「推手」的粘?

顯然不是!公園裡的推手劃圈是在二個人均明知對方不會發力的情況下而放心大膽地「粘」的,一旦實戰,對手會與你如此地粘嗎?你不挨打才怪!不信對手打你一拳,你試試看看能不能粘了!

粘住對手的勁力,即太極拳的沾連粘隨,表面上看是捨己從人,己隨人走,而實際上是我在以吞吐時刻控制著對手,對手勁力進來我就吞入,對手勁力想走我就吐出,讓對手無所適從---------這才是粘勁!粘勁就是吞吐,就是自身勁力與對手勁力的陰陽轉換,就是化勁!

「撞勁太直,而難起落;攻勁太死,而難變化;崩勁太拙,而難展招,皆強硬露形而不靈也」,即有形的勁力--------包括肌肉緊張發力與暗勁--------均有不足,因為有形即拙。只有「寄於無形之中,而接於有形之表」的粘勁最好。「粘勁者,先後天之氣,日久練為一貫也,出沒甚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形;手到勁發,可使陰陽交合而不費力。總之如虎之登山,如龍之行空,方為得體」,先後天之氣,即真氣,先天一氣(元氣)與後天習練之氣結合為真氣。真氣周身傳簇即為「日久練為一貫」。「出沒甚捷,手到勁發」,這就是漲筋騰膜、真氣鼓盪於皮毛之下,手到勁發,快到「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形」!

「可使陰陽交合而不費力」,陰陽交合即為心腎交合的能量周天運行,也就是先天一氣之陰與後天之氣的陽的合一真氣。陰陽交合而不費力--------此力即「四兩撥千斤」中的「四兩力」也!因為不費力,所以自身感覺為四兩力,實際上卻是陰陽交合的千斤力!

曹繼武先生只提到「夫內深者,寄於無形之中,而接於有形之表,可以意會,難以言傳者也」,然後總結出此為粘勁。如果將「寄於無形之中,而接於有形之表」這句話外延擴大到對手的話,那麼就是身體可以內外傳簇能量之意。並且在前面我論述了,粘勁的本質就是吞吐。

在曹繼武先生將形意拳最重要的內勁放在文章最後,並且不講粘勁的實質,而是告訴大家形意拳最高層次的勁力不是撞勁、攻勁、崩勁,那麼粘勁還能是什麼?

粘勁就是李洛能先生說的化勁!

所以,曹繼武先生的拳論在我看來,是相當保守的。

我們可以把曹繼武先生的拳論與李洛能先生的拳論比較一下,就能夠看出李洛能先生的拳論就比曹繼武先生的拳論豁達開放。曹繼武先生的拳論中,只在最後一段寫內功心法,而李洛能先生的拳論幾乎是通篇在講內外合一、周身合一的內功心法,只是不說具體習練方法而已!

 

七,戴龍邦形意拳譜

戴龍邦先生師承曹繼武先生,發展了曹繼武先生的拳理拳論,創建戴氏心意六合拳,並且是李洛能先生的師父。我就是戴氏心意六合拳弟子。

(原文)六合拳論

六合自古無雙傳,多少玄妙在其間;

設若妄傳無義人,招災惹禍損壽年。

武藝都言無定形,隨心變化勢無窮;

果能悟得達摩理,打遍天下是真能。

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牆倒容易推,天塌最能擎。雨打塵灰凈,

風吹霧雲拖,熊出洞,虎離窩,勇若穿山越大河。黎正其項,將有所

去;虎避其勢,將有所取。勢正者不上,勢遠者不上,知遠知近,知

老知嫩,知實知詐,上下相連。

心動身不動則枉然,身動心不動也枉然。一戰要把勢來變,閃展騰挪足底隨,明這八勢就打去,方才算得真武藝。問爾何所據,曰:我的心中有主意。或把或拳,望著就是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雞。行如槐蟲,起如挑擔,若遇人多,我便是三搖兩旋。

(介紹)前八句歌訣,意思好懂。

後面一段,在說勇與謀,知己知彼。其他的在說拳勢,我也不太懂。在李洛能先生拳論中有八勢,斬、截、裹、跨、挑、頂、雲、領。這八勢就是戴龍邦先生說的這些。

 

最後一段寫以心行氣、心意抽合,心意為體,身為用,體用合一。閃展騰挪足底隨這一句,講的就是虛實能量在腿腳的轉換,換勢換力都要通過足。

 「我的心中有主意」,即心生意,心意抽合出壓縮旋轉的能量和力量。

行如槐蟲,起如挑擔這一句,講的是一氣之起落,起鑽落翻。若遇人多,我便是三搖兩旋,形意拳周身整勁,哪都是力,哪都能打人,旋轉著打就行。

 

(原文)起手橫拳勢難招,展開四平前後稍,望眉斬截反見背,如虎搜山截手

炮,俱行如風,鷹捉四平,足下隨從身進步,踩打莫容情,搶上搶下

十字立,剪子股勢如擒拿。進步不勝,必有寒師法之心。打人如走路,

視人如蒿草,但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遇敵要取勝,四稍俱要齊。

手去足不去則枉然,足起手不起也枉然,未起存摘字,未落存墜字,

三意不相連,必定藝兒淺。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用兵行詭道,

槍扎似射箭,出拳先用氣,戰畢始剎氣,無不取勝。

  (介紹)起手橫拳指的不是五行拳的橫拳,而是指形意拳起手就是旋轉發力的橫勁。四平指身心平正,腳、臂、肩、頭平正。前後梢即指梢節的前後兩手兩足。望眉斬截,起拳上鑽出於口,下落於眉,斬截對手勁力同時護頭;反見背,即脊柱成弓後凸出。如虎搜山截手炮,炮拳可截可頂可冽可搜可攻可守。

鷹捉之勢即身為三體扭身之勢,腿為夾剪之勢,手為相挫之勢,如鷹捉食撕肉。鷹捉之力為內里一氣之起落,而身體不能有起落橫順束展,因為鷹捉的體、手、足之力俱為扭、夾、剪、挫的對拉拔長之力,如果外形不四平,則無對拉拔長,即為拙力也!五行拳中俱是鷹捉之力。

足隨從身踩,就是虛實轉換生力,踩就是將實腿能量轉換到前面的虛腿上,同時踩頂踩打也是打法,搶中門攻擊對手下盤。即形意拳之力是虛實轉換出來的。

十字立,即十字力也。十字,橫豎二個方向的混元螺旋力,由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而生成。

剪子股勢指身體左右相扭、兩腿相剪、兩手相挫,就是龍身、雞腿、鷹捉手。周身有將人纏拿之勢。出手就要取勝,否則就會膽怯。

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指形意拳虛實轉換髮力,而虛實轉換在於兩腿,兩腿虛實轉換就是在走路,走一步發一力,一蓄一發一抽合,一氣之起落。上身快如風,起落似箭鑽,遇敵要取勝,四稍俱要齊。

手去足不去則枉然,足起手不起也枉然,這一句還是再說虛實轉換,外三合,手足合,周身整體壓縮旋轉。

未起存摘字,未落存墜字,指一氣之起落,起鑽落翻。身未起之時心意已經生成起鑽(摘)之力;身未落之時心意已經生成落翻(墜)之力。

三意就是指內三合。拳去不空回,有二個意思,一個是回來的拳的能量要虛實轉換到後出的拳上,即拳勁的虛實轉換,拳勁的虛實轉換就是周身整體的旋轉生成的虛實轉換;第二個意思就是,出拳就要有作用,或是實打,或是虛引,不可出無用之拳亂打。出拳先用氣,即以心行氣,真氣鼓盪。戰畢才能停止以心行氣(剎氣)。

   

(原文)君與臣,將與兵,合一氣,蓋乾坤,並無反意。遠近一大步,位立兩頭,迴轉寸為先。早知迴轉這條路,近在眼前一寸中。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雖好車難行。拳打遍身是法,足踏渾身是空,遠去不發足,發足不打人,見空不打,見空不上,先打顧法後打人,先用顧法,渾身是法,俱打的是本身,隨機應變。手起足不要望空落,閃戰兩邊,提防左右,強退者往後跟,急連緊追。隨高打高,隨低打低。起為橫落為順,橫若蛇行撥草,順若射箭穿林,為其正法。心不勇,手不疾;搐不止,多出拙。三存者不上,心裡可悟,原來是本心不明四稍。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氣無神變神受;下節不明,動輒跌傾,多出七十二盤跌。

(介紹)君與臣,將與兵,合一氣,即心意氣力,內三合。心為君,意為臣,氣為將,力為兵。大約乾坤之內,都是如此,沒有相反的。

迴轉寸為先,勁力迴轉只在一寸之間,勁隨心動,不往長打。形意拳打到化勁,幾乎就是貼著自身、貼著敵人發力,比肌肉緊張發力的寸勁還短。身體前後進退迴轉用腿足而不要用長力,近敵身再發寸力。

「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雖好車難行」,不要走捷徑,苦練一氣之起落,而不要用簡單的肌肉緊張發力。

周身各處都能打,都是拳;抬腿踢人則身體就空了「禁踢」,所以敵人在遠處則不能發足踏,而是與敵接近再打,與敵有距離不上前打,必須迎著敵人的勁力打。先顧左右而後打人,顧左右則渾身都是拳,隨機應變。舉手投足不可放空,手足都要迎著敵人勁力踩打,不要落空。敵人退了就緊跟,急連緊追。要隨著敵人的勁力高低打,總要打到敵人的勁源。

起橫落順,橫起如蛇行給自己留空並且力拔敵人勁源,順落如射箭傾身而出。心不勇、手不快、手足飄忽不實,多是出於拙力。有此三個毛病的根源在於心裡(心意抽合)不明四梢之故。

梢節不明,則力無所依靠;中節不明,則能量無法聚集,不能生神意;根節不明,則身無根基,大廈將傾。身體不會三節之動,則還是拙力。

 

  (原文)有反意必有反氣,有反氣必有反力,面笑眉喜不動唇,隨心防他,必有伶俐之能。知其來意,觀其五行,無不可推矣。見識不是隨時意,遇事無有不到頭。姬壽云:文武古今乃治國強民之大興,上有益於社稷,下能趨凶避禍,此生不可缺也。

  (介紹)自己與敵人的心意氣力,必能從表象反映出來,所以要用自身五行觀與敵人五行。要面笑眉喜不動唇,仔細外觀敵人勁力來路,而不讓敵人觀察到我自身,則戰無不勝。自己外觀敵人得來的信息不是隨隨便便的,因為任何信息都可以從敵人頭部表現出來。

姬際可先生說,文武之道,大可治國強民,小可趨凶避禍,此生不可缺也。

 

(原文)今之武者,專論架勢,封閉之法不知,日間瞭然在目,還可運用,若

在黑夜之中,伸手不見手,如何用之?必自誤其身,悔何及哉!惟剛

之大氣,養之有素,而忽然於一旦,依本心本性,直撲上去,隨左打

左,隨右打右,不怕身大力勇者,一動而即敗也。夫於其深察否!

 (介紹)今天的習武之人,只習練拳架勢,而不知口、眼、鼻、耳內觀自己外觀敵人之法。不懂觀人之法,在白天眼睛能夠看見時還可以與敵人打,如果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就不能打了。必然會耽誤自身!唯有心中之氣,可以不顧外界環境而靠本心本性(體意)打擊敵人,隨敵人的左右移動擊敵,不怕敵人身大力勇,動手則敵人即敗。其中深奧的道理應該明了。這就是閉五行的另外一層意思,即不用外五行而用身體感知外界信息。

 

(原文)手足法

心要狠,手要毒,眼要奸。眼有鑒察之明,手有撥草之能,足有行程之功。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乘其無備而攻之,因其不意而擊之。兩足全憑後足蹬,後足緊接寸步跟。頭為一拳,背尾為一拳,膝為一拳,肩為一拳,肘為一拳,把為一拳,胯為一拳,足為一拳。足踏中門搶他位,就是神手也難防;肩打一陰返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勢取,束長二字一命亡。肘打去,占胸膛,

起手好似虎撲羊,或往裡胯一旁走,後手只在肋下藏;胯打中節並相

連,陰陽交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魚打挺,里胯搶步變勢難。背尾打落

不見形,猛虎坐卧藏洞中,背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

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和風展轉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與人交手莫息力,去意好似卷地

風,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精然,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

無遮攔。起無形,落無蹤,起如蜇龍登天,落如霹靂擊地,上下左右

十四處用法,具不脫丹田之精。丹田久煉靈根本,五行合一見其真。

後足趕前足,前足踩腿彎;前足趕後足,撩陰往裡鑽。把打把落頭手

擋,降龍伏虎霹靂閃,天地交合雲遮月,武藝相戰閉日光。終有千招

熟,不如一招精,早知此應驗,過後見識淺。手足去似快如風,妙在

眼前一寸中,疾上更加疾,打倒過嫌慢。天地交合,雲遮日月,武藝

相鬥,蔽住五行,三起不見,三進不見,踩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

外示安然,內食精神,見之如婦,豈知如虎,形氣與神齊,縱橫往來,

目不及瞬,形似儒弱之士,犯如猛虎之威,架梁內孔不載重,一稱打

起千百斤,藝不在多而在精,力不在大而在巧,較勇宜放膽莫慮,慮

者寸步難行。血稍發自足心,直上至天門,牙骨肉稍仔細評,評出道理是一通。

筋骨一氣,要明天地,陰陽一通,百脈皆通。氣之復萬物皆復,哪見浪跡,

何有阻隔乎!

拳以和為始,復以和為終。明天地,知吾之心藝,亦察敵人之虛實,

逢強智取,遇弱強攻,彼柔而我剛,彼剛而我柔。目中要不時常輪轉,

行坐要不時常用心,耳中要不時常報應,語中要不時常調和。調和者

何也?萬物萬事,吉與凶矣。吾有培樹之心、育苗之意,奈其人心不

知松柏四時常青。牡丹花開雖好,皆一時之艷。松柏雖常綠,何嚴霜

不打,皆因根盛心實。人心若得人心意,竟思之時不回頭,武藝但掃

世不平,路途結交要小心。夜間須防備,萬事莫放鬆,逢橋須下馬,

遇波莫先爭,一人莫上舟,搬重宜停行,寧走高崗十里遠,莫走低凹

古路行。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為天,黑夜烈風休行路,十人易把一人

擒,人若參透這些理,萬事有吉並無凶。

(介紹)心狠手毒,眼要奸,眼有查敵之明,手有拔掉敵人勁源根基之能,足有移動轉換勁力之功。

「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兩肋為帶脈,為橫勁發源之地,所以肘不離肋;拳由心意抽合的心力發出,所以手不離心(即拳由心發)。內家拳打人的勁力都在心臟的方寸之間。由於形意拳是一氣之起落,即力起於從湧泉傳簇到百會的上行的上下貫通之力,止於從百會下行到湧泉的下行壓縮旋轉之力,所以起拳必有上行的鑽勁,拳必要從心向口鑽出,回拳也在口前交挫,所以將心、口稱之為「洞」,出洞入洞即拳的出入。

攻其不備,擊其無意。                    

雖兩足著地,但是能量均發於後足,起手時後足之力轉換為前足踩頂,而後足緊接跟上前足,此為再次在後足蓄力之機也!

頭、後腰、膝蓋、肩膀、肘、手、胯、足等部位都是能夠打人的拳。

接敵時足踏敵人中門,搶奪敵人的重心位置,讓敵人防不勝防。肩膀打人時身體陰陽扭轉,兩手只在心前藏。肩打為梢節的手、中節的肘均不能打時,則放棄手、肘,而肩就成為梢節,繼續打擊對手,肩打時拳肘均藏於肋心。

束長就是束展,一氣之起落;蓋則是內家拳對於勁力的一個稱謂,當帶脈貫通後,周身橫勁出來,兩條胳膊一圈的勞宮、肩井形成能量傳簇氣圈,這個氣圈能夠把對手蓋罩住,似乎自身的勁力都把對手的後心包圍住了。

肘打敵人胸膛,或者向內橫打,後手護肋。

胯打中節,兩胯相夾剪,虛實轉換髮力。

後背打人全靠河車運行生成的精的能量,也是一氣之起落。

膝蓋與足打人為拔掉敵人勁源,足踩膝頂左右撥。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此段話說的是虛實轉換,後足蓄積的上下貫通之力,經過虛實轉換到前足踩出,故後蹬前踩。

接敵後無有恐懼之意,全力像卷地風一樣擊敵。

「足打七分手打三」,因為內家拳的能量是虛實轉換出來的,所以內家功夫主要體現在腿腳上,腿腳的虛實轉換練不出來,就打不出拳勁。

「氣浮心意隨時用」,即心意氣相合。

丹田之精,即在丹田的河車運行生成的精的能量。

「前足趕後足,撩陰往裡鑽」,後足壓縮旋轉帶動前足後縮蓄力,使前足大腳趾上翻前踏。動作要快,前後足互相追趕,加快虛實轉換速度。

「妙在眼前一寸中」,內家拳沒有打長勁的,都是拳打方寸。

「蔽住五行」,眼、鼻、耳、口俱與心意相通而不做它用。

「架梁內孔不載重,一稱打起千百斤」,以心行氣心意抽合之力猶如房屋三角大梁中的孔,內里心意無力而力顯於外形,即內里心意四兩勁,四兩勁就像秤砣一樣能夠打起千百斤----------此為四兩撥千斤真意也。

「血稍發自足心,直上至天門,牙骨肉稍仔細評,評出道理是一通。筋骨一氣,要明天地,陰陽一通,百脈皆通」,此即為心意抽合出來的一氣之起落。陰陽通,就是上下相隨的兩股上下行能量傳簇;百脈皆通,即能量周身傳簇。「明天地,知吾之心藝,亦察敵人之虛實」,五官之反觀內照,外觀敵人。

拳以中和為始終。中,以心為軸;和,不偏不倚。中和即心意相合力達四梢。練拳時要反觀內照自身,接敵時才能夠亦察敵人之虛實。剛柔相濟,吞吐自如。眼、耳、口要常調和,注意身外,萬事萬物只在於一心!

 

戴龍邦先生拳論,也是外形動作居多,內里內功心法居少。拳論中還是李洛能先生為妙。李洛能先生之所以能夠此為一代宗師,就是其對於形意拳內外整體合一的發展。

 

 


推薦閱讀:

形意拳 | 「九套環」式徒手對練第七套
形意拳吧星夜扣刀聽鳴(武烈)要跟鐵萼奇蘭干架了,如何評論?
何為單重-雙重

TAG:功夫 | 太極拳 | 太極 | 形意拳 | 意拳 | 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