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析疑

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析疑

     摘 要:在對我國古典詩詞的欣賞過程中,僅憑對時代背景的了解與合乎情理的想像還不夠,如果不具備必要的修辭知識,往往會生髮出許多望文生義、臆想牽強之辭。本文通過對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頸聯詩句意象的分析,說明在古典詩詞欣賞過程中,正確運用修辭知識的重要性。

  關鍵詞:杜甫 《春日憶李白》 析疑 古典詩詞 修辭 互文

  

  南京大學一位教授在中央十台「百家講壇」欄目中講解唐詩,他認為唐詩一個很重要的主題是歌頌友誼,並各舉李白、杜甫詩予以說明。其中杜甫有一首詩為《春日憶李白》,全詩如下: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頸聯說,杜甫在長安時,聽到李白在江東的消息,不禁勾起自己的思念之情,舉頭望東南,有春天之樹遮擋而不能望見。想像中,李白此時此刻也一定因想念自己而望西北,但因傍晚之雲遮擋亦不能望見。

  聽後筆者不免疑惑:難道江東就沒有「春天樹」?渭北就沒有「日暮雲」?抑或渭北的春天樹比江東的高大,江東的日暮雲比渭北的厚重?

  於是筆者記起多年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席金友編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詞基本知識》在談到此詩頸聯時是這樣寫的:

  唯獨頸聯這兩個片語令人難以捉摸:憶李白怎麼會憶出「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呢?其實聯繫到當時兩位詩人的境況,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原來當時杜甫在長安,也曾在咸陽住過;咸陽在渭水之北,「渭北春天樹」是杜甫自比。李白在江東,「江東日暮雲」是比喻李白的境況。而「春天樹」是杜甫比喻自己剛有成就,枝榮葉茂還在將來;同時也說明自己像紮根的樹一樣對家鄉有著深情的眷戀。「日暮雲」則是用來比喻李白的成就猶如晚霞那樣光彩奪目;同時也隱指李白的性格猶如流水行雲,行蹤飄忽無定。當然,把這兩個片語理解為見景物而思摯友,也未嘗不可。」[1]

  筆者認為這是望文生義、臆想牽強之辭。

  其實,這種現象在古文尤其古代韻文中很常見,是一種修辭現象,修辭學中稱為「互文」者即是。而所謂「互文」,即上文省卻下文出現的詞語,下文省卻上文出現的詞語,參互成文,合而見義,使語言簡潔凝練,語意含蓄豐富,也稱「互文見義」。對於「互文」這種修辭手法,我國古人早有研究。漢代的訓詁學家鄭玄在注釋經學典籍的過程中就注意到它,並最早命名為「互文」。唐代的賈公彥則給互文下了定義:「凡言互文者,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故云互文。」他首先注意到的是「互文」結構上的特點,說它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清人俞樾又提出「參互見義」的見解,說「古人之文有參互見義者」。這樣,將兩家的意思結合起來,便概括出了「互文」的全貌:分開來看為互文,合起來看則見義。到現代才把互文列為辭格加以研究。互文可分為兩種:(1)平列式互文。結構上,上下文平列,上文寫明下文省略之文,下文寫明上文省略之文,兩兩參互,合而見義。(2)對舉式互文。結構上,上文和下文形為平列,實為對舉,上文省去下文暗含的意義,下文省去上文暗含的意義,參互成文,合而見義。互文的修辭作用在於:(1)簡潔凝練。互文各舉一邊而省文,使語句經濟、簡練,避免冗雜。(2)含蓄、豐富。互文能合而見義。也就是說,互文的義有明有暗,正反對舉,組織得好,能使語意委婉含蓄,新穎豐富。

  平列式互文,如《木蘭詩》中詩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若將全句補全,即:雄兔雌兔腳撲朔,雄兔雌兔眼迷離。運用互文來組織句子,比這樣的敘述經濟得多,構成了詩的語言結構。如果不明了這一辭格,望文生義,很容易錯解為:雄兔兩隻前腳時時爬搔,雌兔兩隻眼睛時時眯著,所以容易辨認。

  對舉式互文,如《禮記·坊記》中句子:「子云:有國家者,貴人而賤祿,則民興讓;尚技而賤車,則民興藝。故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其最後一句若將全句補齊,應是:故君子約言,君子後言;小人多言,小人先言。

  現在我們就知道,「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之句,實為互文之句,屬對舉式互文。若將全句補全就是「渭北春天樹日暮雲,江東春天樹日暮雲」。說的是杜甫在某一春日傍晚興起的對李白的懷想之情:樹莫這般高啊雲莫這般厚,杜甫東南望李白,望眼欲穿不能夠;樹莫這般密啊雲莫這般長,李白西北望杜甫,山高路遠水茫茫。一方面,詩句抒發了杜甫對李白的極度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在杜甫想像中,李白對自己也一定是非常想念的。而事實上,杜甫如此想像是完全合乎情理,也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的首次會見,是在唐天寶三載(743年)時的洛陽。儘管李白長杜甫十一歲,儘管李白當時已名揚全國,兩人卻一見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第二次相見的時間地點是他們在第一次相見時約定的:即當年秋天在梁宋。這次相會,他們還在梁園遇到了高適,三人對詩文的切磋,現在看來真是一件盛事!天寶四載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這次,他們則共同拜訪了當時以文章、書法馳名天下的李邕。短短一年多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可謂親密無間。而在李杜分別後不久,李白即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詩懷念:

  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此詩頸聯如此結句,必是詩人有意為之:一方面,在內容上,可以充分表現出詩人強烈濃郁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在藝術上,又可體現出詩意含蓄,詩句新穎之美。這樣一種如此富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法,在詩人所處唐代之前早有顯現,對「讀書破萬卷」的詩聖杜甫來說,怎會輕易錯過,如杜甫曾經自言:「轉益多師是汝師」,「不薄今人愛古人」,「語不驚人死不休」,「清辭麗句必為鄰」[2]等都有所體現。

  

  注釋:

  [1]席金友:《詩詞基本知識》,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8頁。

  [2]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115頁。


推薦閱讀:

李白為什麼不給杜甫回信?
杜甫有什麼經典名句?
讀詩也讀人,讀過這兩首,才知道杜甫人品有多好!
有一句詩,杜甫的,具體忘了,對比一個奸臣一個忠臣的?
李白杜甫詩名在唐代並不顯赫

TAG:杜甫 |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