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七

無量壽經講座63

(邊地疑城第四十、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欲明佛智,無所運載。要運載一切都入無餘涅槃,所以稱為"大乘"。法門是能運載的,所以運載無限無際,沒有一個限度,沒有一個邊際。無量無邊都能度,所以稱為"廣智"。另一方面,於一切法,知之窮盡。知之到窮其源、盡其有,徹其根本,是名"大乘廣智"。一切都能知道這個程度,才能廣契群機。對某個法能度哪些人,適合什麼人,無所不知,"悉皆度脫"。對於眾生,窮其根,知其所有。無際無餘的度一切眾生。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前幾十年,有個比丘尼,死了之後天靈蓋燒不化,上面有"心作心是"四個字。這種祥端說明,心作心是的重要。

這個法門,令一切有情,從念佛而入無念。第一義諦說了很多理。凡夫無從下手。有很多人認為這個高,你們那個膚淺。我要從理入,實際上他又是妄生分別。理,你入不了。有一位老先生,他自以為他自己就是"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我宛轉地給他指出:佛經上的話不錯,用不上。要做到,一切環境之中,隨時隨地沒有執著。這是彌勒菩薩的唯識觀,一切都是識所現。凡夫知道這個理,可保證他吃的好,他高興,吃不好,他就皺眉。這就是騙自己,還叫修唯識觀嗎?是理論而已,實際使不上。"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都要達到這個境界。《彌陀要解》有一句話,從事持達理持,就是從有念入無念。理持是大家做不到的,事持是可以做的。阿彌陀佛是大悲慈父,大恩大德,這是最巧妙的方法。我在二十歲的時候,看《金剛經》,悟出一個道理來,就是"無住生心"。但是凡夫用不上。後來想,只有念佛是最能行的辦法。又一轉念,可能持咒更好。那時對密宗一點也不懂,念佛還多個佛字,佛見。念咒,佛的念頭也沒有了,就是聲音。沒想,從事持達理持,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那些自以為高明的人,我們沒辦法。並不是捨棄。叫你自己先修著,光說不行,光嘴說天下就大亂了。鬥爭堅固,我說我的好,說你的不好,你就跟他們一樣,要以身弘道。不是說,你要顯神通,那是更大的錯誤。真正的信心堅定,一天天明白了,一天天慈悲了,就不會放棄。堅決地修下去,給大家作榜樣。不要跟人家去抬杠,陷入爭論,是非越扯越多。對於帶業往生,現在還在爭論。有人勸我去說,我說我不介入,這個扯不清。只要堅持信念,我們就是事持,就是有念。可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殊勝就在這兒。"從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蕅益大師的這兩句話,是解這個事理的。從事持達理持,凡心就成佛心了,直接了當。所以能令念佛的眾生都生凈土。這叫"大乘廣智"。

第四個是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懷疑佛沒有得一切種智。佛的智慧他測不到,想不到這樣的境界,以他的思想看待佛。"你不恭敬佛會生氣,佛要這要那,要上供,佛還會嫌臟,佛還要見怪等等。"對佛的智慧一點都不理解。不是說他就一點不相信佛的一切種智,這個名詞他也沒有概念,其實就是這個意思。舉個例子就明白了。看佛跟平常人一樣,喜歡聽好的,你給我磕頭,喜歡乾乾淨淨這一切人情世故。密法的穢跡金剛,只管臟,什麼臟只管來,越臟佛越放光。修穢跡金剛有往生的,顯神通很厲害。有位姓李的,我見過這個人,他招請穢跡金剛,穢跡金剛真的來,他嚇的鑽到桌子底下。穢跡金剛問他,你請我來有什麼事。他說不出來,直發抖。一個震雷就不見了,他嚇死過去了。穢跡金剛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對於佛的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不能生信。對於佛這種智慧流現出來的凈土法門,不能產生正信,因此感胎生之報。佛的智慧,眾生不會理解的,應當仰信那!彭二林著的《起信論》說:"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這是一心的顯現,"離於想念",離於想念的境界。眾生境界是妄見、錯見。這和科學家的說法很類似。物質,是眾生錯誤的感覺。我們說這一切境界,是眾生的妄見。物質就是境界,本來無一物,因為虛妄所見,就產生了一切分別,分歧界線等等一切差別。這一切境界是因妄起想念所顯現,不符合法性。所以對凈土法門,符合法性的沒有決定的信心。諸佛如來,是"離於見相,無所不遍"。"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離於見相,諸相都是非相。沒有見,離了這個見,所以就無所處不遍。有所見,就有所局礙。"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真實的自心,就是諸法的本性。自體能照一切妄法,能顯出這個妄法,有大的智慧之用。諸佛如來,於一切相無所不通。了解眾生都是妄,沒有眾生可度,眾生本來是佛,對這個妄,佛能照見。能夠隨眾生所應得的解給開示悟入,讓你得到種種的法益,所以是一切種智。能夠無所不知,無所不通,無所不度。有這樣大的智用,是佛的神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佛神通。禪宗的祖師是佛神通。那個搬山倒海是末技。"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無所見。無所見就無所不見,拿這個對治第四疑。

元曉師《宗要》又說:"若人不決如是四疑"。這個四疑不能把它排除。"雖生彼國",用其他的功德生到極樂世界。"而在邊地",你只能達到邊地。(邊地是一種譬喻,在宮殿之中,不能見佛聞法)不是佛不叫你聞法,是你自己如聾如盲,聽到跟沒聽到一樣。難聞,進一步指的這個。有些阿羅漢一直跟著佛很多年,直到最後說《法華》的時候,還有五千弟子退席,聽不下去。眾生多難度啊。很多弟子哭啊。"云何於一法中,而不知此事"?都跟著佛,無量的眾生成佛,大解脫大成就,而這些弟子不知道啊。看見跟沒看見一樣,無動於衷,不關我事。到了極樂世界也是這種情況。聽阿彌陀佛講,跟沒聽見一樣。你所關心的不是這個事。一定要等幾百年,增加你的信願,把疑惑懺悔清楚了,才能得出。你還不能完全明解上面說的那四種智慧,但是要能夠自謙,不要我慢,不要驕傲。印"谷響集"的那個人,有兩年我不給他回信了,我看見他露了點驕傲的根,如果你能自謙,就會知道自己的心眼實在沒有開。只有仰信,接受佛的話,不能自己出一點主意。你出主意是最大的我慢。一切聽佛的,不懂就查書,依佛說的為依據。這樣為仰信,佛說的不敢還價。我不懂就說不懂,但是我仰信。這個好啊。"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國,不在邊地。"你能自謙,能仰信,雖然不能明白佛這樣的智慧,你能往生極樂世界,不在邊地上停留。

生邊地者,別是一類,非九品攝。因為他疑惑,不按佛說的辦事。自己出主意,都是對佛智慧的不深信。貪、瞋、痴、慢、疑是五毒,有人把它改成貪瞋痴慢嫉。但如果你懷疑,那懷疑比嫉妒還嚴重。這一類的人信福不信智,對於福他相信,對於智慧他信不及。信事而迷理,事他信了,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因果。理他是迷的,不懂,所以墮在疑城。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凈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為本,續得往生。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信他。"故於往生清凈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為本,續得往生。"這是一類,他對於佛的智慧信了,對自己不夠相信。《彌陀要解》里說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這個人雖然知道求佛智等等,他不相信自己,所以還是理信的不深。前面說四個智,這兒說三個智,這是文字的問題。前面《魏譯》是四種,《唐譯》合成三種。這只是譯者的開合不同,實質是一回事。"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就是前面"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這兩種。"普遍智"相當於"大乘廣智"。"無等智",就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的簡稱。不同時代的譯本,不同的人,文句不同,開合不同。這種人,能希求佛智,對是心是佛的道理有疑情。只能信他佛,對於自心是佛不能生正信。彭二林說:"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一切智都不離自心。信佛的智是從自心所生,這些智慧根本是無我、無我所。有我和我所就是識了。凡聖一如,凡也是如此,聖也如此,都同一個智慧。全信自心,具一切智。要信你自心就是一切智,本來成佛。這個很難,連圭峰大師對本來成佛還信不及。他註解《圓覺經》時說,本來是佛好一點。他是禪宗開悟的人,華嚴宗的祖師。真正能夠承當,能夠信,不容易啊!不於心外另有信佛之心,自心本來成佛,自心之外沒有另外信佛的心,也就是沒有一個心外所信的佛,自心就是佛,本來成佛,不另外有心,就是不另外有佛。如是迴向,是名唯心凈土。快速見佛。所以,快慢是從這個地方分,往生的品位也從這兒分。有人念的風吹不動,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所以我常說,不要論功夫,要重見地。密宗是見修行果,有正見,才有正修、正行、正果。你沒有正見,修行是盲修瞎練。而"若於自心諸智,猶滯疑情。"對於自心的智慧,你還存在著疑情,難免於心外見佛。禪宗說:"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你求那個有形有相的佛,和你不相似。你是老幾啊,確實提不起來,可汝的自心不了起。汝的自心就是佛,一切佛從汝的自心流出。你對自己起了疑,不免心外去見佛。禪宗有人老說凈土宗心外求佛。不是凈土宗心外求佛,是有些修凈土的人心外見佛。很多修密的人也都是心外見佛。修密的人通病是太執著。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修善,憑這個願,雖往生,但不得見佛。因為你沒有契合佛智,作了很多功德,可以勉強往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以自心。"唯依你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諸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修行的菩薩們,如果能夠了知諸佛和諸佛的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知量,心所顯現,可以得隨順忍,就是初地菩薩。所以,見了菩提樹,得三種忍(隨順忍、音響忍、無生法忍)。"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世界凈佛土中。"這是信佛智,不信自心的毛病,就這麼大。有這個決定的智慧,才能產生決定的信心。才能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千萬要慎重,不要因為疑惑而失大利,雖到了極樂世界而不能聞法。所以,信他不信自,還是智慧很短淺哪。沒有決定的智,就沒有決定的信心。所以"意志猶豫,無所專據。"就這麼來的,總是猶猶豫豫的,不能專據,也沒有把握。一會高興,一會發愁,就是信願不堅定,依據的不專一。可是他能念佛相續,以念佛力及發願力,仍得往生。但在邊地。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曇鸞大師說:"只能在邊邊上。"這是他的依據,"七寶城中,佛不使爾"。佛不是叫他這樣,是他自己"身行所作,心自趣向"。自心所趣向。《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不要住胞胎。"飲食快樂,如忉利天。"生活快樂的如忉利天、欲界天。但於城中,不能得出。因為有疑惑,就有了限度了,把自己框起來了。這個框框是自己框出來的,不是別人給的。所居的舍宅在平地上,不能上升虛空,也不能隨意高大。"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這就是邊地疑城的特點。五百年的時間,也不是絕對不見佛,是很難見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這些人智慧不明白,知道的經很少,"心不開解",所以意就不歡樂。不能享受大乘的佛法。生活、飲食上快樂極了,心中沒有大乘法樂,不能見佛聞法,"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這個五百歲,據《漢譯》,"於是間五百歲"。經中說"是間",是指世尊說法之處。憬興說的五百歲,即此方年數,是人世間五百歲。沒有說是彼國,但也不可執定,就是五百年。《觀經》第十六觀,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下品下生。於蓮華中十二大劫,蓮華方開。那就是最長的時間了。明代袁宏道居士,以寫《西方合論》的功德,往生邊地。但以智慧勝故,不久即見佛聞法。並且他把弟弟招去了,勸大家好好持戒,要吃素,勸諭大家"未有日啟鸞刀、口貪滋味,還能往生的。"他弟弟還活著,他就出了邊地了。他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如此的快樂。他剛出邊地,不能與大士升虛空寶閣,但能參加種種法會,見佛聞法。所以這個五百歲是統計數字。一般的情況,有不到五百歲的,也有十二大劫的。總之你要"能識其罪本",才能出來。這個長短是活的。一般的情況,五百年應該識其罪本了。懺悔之後,斷了疑,才是出離邊地的關鍵。"其人",指邊地的人,"智慧不明",就是愚痴少智。"知經復少",大乘經典,知道的很少。"宗說俱不通,黑漆皮燈籠。"指往生之後,也不能夠見佛聞法。"心不開解",垢染很深。疑慮重重,這樣的人叫"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都相信。"斷除疑惑,信己善根。"對外仰慕諸聖、諸大菩薩,對內重視己靈。這兩句話很重要,少一句都不行。"作諸功德,至心迴向。"至誠的心,來迴向。往生極樂世界,"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都在七寶的蓮華之中,自然而然地化生出來。"跏跌而坐,須臾之頃(就是三刻鐘),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一切成就都具足,一生就都具足了。上品生,當下就隨諸佛往生諸佛剎土,得種種陀羅尼,分身塵剎度眾生,那起碼是地上菩薩,所以往生是大事因緣。

佛又告訴彌勒:"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化生是因智慧高。"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諸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釋迦牟尼佛、彌勒佛,他就是智慧身。那些胎生的,五百歲中不能見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也不得奉事諸佛,也沒有機會來種這個善根。這種人,因過去生中沒有智慧,疑惑所造成的。不光是凈土宗,禪宗也是一樣。《金剛經》後面那個偈子,"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斷疑才能生信,生信才能絕相超宗。這些相才能截然地超出去,超過一切宗,頓然間人我都忘了,才能理解真空。所以,開悟是個無心三昧之後的事情。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綺殿,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鎖系其兩足。諸小王子寧樂此否?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縶時,心不自在。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這一品是惑盡見佛。疑惑盡了,就見佛了。佛又告訴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拿七寶做成的監獄。"王子得罪",轉輪聖王的兒子得了罪,"禁閉其中",關在這個七寶的牢獄裡。"寶帳金床",七寶做的帳,金子做的床。"欄窗榻座",格了的窗,舒適的小座。"妙飾珍奇",奇妙的珍寶之物。"飲食衣服,如轉輪王",吃的東西,穿的物品,與轉輪聖王一樣。"而以金鎖系其兩足",兩腳被金鎖系住。"諸小王子寧樂此否?"佛問彌勒,王子對這些高興嗎?"慈氏白言",彌勒就說了:"不也,世尊!"當然不高興了。"彼幽縶時",他在被禁閉的時候,"心不自在",心情不自在。"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他以種種的方法,想出去。"求諸近臣,終不從心。"拜託他身邊的人,但總達不到目的。"輪王歡喜,方得解脫。"等他父親輪王自己歡喜了,才能得到解脫。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凈,無諸穢惡。然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以此為苦,不生欣樂。若此眾生識其罪本,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這些在邊地疑城的眾生,也跟王子一樣。"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這個人要是在疑悔之中,希求佛智,但他對於佛的廣大智慧不能信的及。"由聞佛名起信心故",由於聞到阿彌陀佛的名字,他起了信心,念佛往生。"雖生彼國,在蓮華中不得出現。"實際上並不是咱們所想像的花蕾里,而是在很大的園苑宮殿里。"彼中清凈,無諸穢惡。然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以此為苦,不生欣樂。"這就是苦啊,生不起歡樂。"若此眾生識其罪本,深自悔責,求離彼處。"自己懺悔,知道自己罪本是疑惑,要求離開疑城中。等到往昔,過去世中,生極樂之前的過失都盡了,就出來了。"識其罪本"有兩個說法:一種是這些人很悔責,要離開邊地。出了邊地,跟三輩往生的人一樣。這個事情在五百年之未,他知道罪本,懺悔了,就出來了。這種說法,曇鸞是一個,還有其他的人。曇鸞是凈土宗祖師。另一種說法是嘉祥,唐朝三論宗祖師。他有不同說法,他說是深自悔責。不管那一種,真正改悔了,把過失悔掉了,就出來了。年歲是活的,沒有固定就五百歲。這兩種說法可以並存。五百歲方識罪懺悔,這是邊地中多數的情況。不到五百歲,在其間懺悔出去的,這是在邊地的上根,像袁巨集道那種情況。所以上面的兩種說法都存在。

即得往詣無量壽所,聽聞經法。久久亦當開解歡喜。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汝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罪本消除,那麼就"即得往詣無量壽所,聽聞經法"。這樣才能從邊地疑城出來,到海會之中,無量壽佛面前,聽聞經法。聽,淺一些;聞,深一些。往往大家對聞字體會的不夠,認為就是聽。"一經於身",是在聽與聞之前,一經過耳朵。不管你懂不懂,只要聽到都算。聞就很深了,信受奉行才叫聞。經上常說,聞的功德如何如何大,不是聽到這句話就如何,是要深信,接受,執行。聞的含義很多,聞菩提,一聽就可以成佛。聞,不是一經入耳,聽到經法。聽,是聽見了,聞是水平提高了,能理解了。你看,久久,不是當時。從邊地疑城出來,見佛聞法之後,久久兩個字,久久也會歡喜開解。我們現在有些人比較急躁。為什麼我不懂,為什麼不能怎麼怎麼樣,這些想法是不合規律的,需要有個過程。"當信佛經語深",哪裡是三言兩語,用幾天功夫就能理解的。佛所說的,是佛的知見。眾生心中是眾生知見。這兩個是水火。心中是眾生知見,怎麼能接受佛的知見。所以要先消除眾生知見,這要有一個過程。不然,你以為你懂了,這就更危險了。你不知道你懂的到底是什麼樣子,你一懂就錯了。尤其是禪宗,你一懂就沒法子開悟。不懂還有法子開悟,不懂還近一點,懂了就更遠了。真正的懂,是很不容易的事。"開解",心開得解,不是開悟,是解真實義,不是提出什麼問題我會答,答得很正確。那是學生考試,那個容易。開解不同,開解就是歡喜、踴躍。無量壽經講座64(惑盡見佛第四十一)無量壽經講座64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在佛的威力加被之下出現了神通,無數無量的諸佛都可以普遍去供養、聽法、承侍。"修諸功德",種種的功德,種種的妙法都在修。這些人久久才能達到這一點,因為他們生到極樂世界之前是"智慧不明,知經復少"。有疑惑,沒有開智慧,所以墮在疑城中。現在雖然親自見到彌陀,親自聽到了佛的開示,可是心中的污垢還沒有除,情見還存在。眾生的知見都是情見,我們要超情離見。離見目前還達不到,超情確實非常重要。無情不能學道,情不空不能悟道。要多聞薰習,多思維。在極樂世界耳聽目睹都是智慧增上,才能真正信佛的話,理解佛的話。因此是"久久"而不是一剎那。"此諸眾生"根器就是如此。上根的人還沒有往生就已經是菩薩了,早就超過了些境界。我們現在要好好的修持,就是為了自己有個好的根器。"汝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佛又叫著彌勒菩薩的名字說,疑惑對於一切菩薩是一個大的損害,失掉了最大的利益。

望西在《無量壽經鈔》中設了一問,為什麼菩薩還有疑惑呢?是不是大乘的凡夫也叫菩薩,或者縱然是菩薩如果生疑也失大利呢?他沒有做肯定。其實他這個問號,是一種謙虛,實際是肯定的。按別教的說法,信位的菩薩如空中之絮。春天的柳絮,在空中飄浮升沉,變化萬端。這是信位元菩薩的情況。我們凡夫真實發起了菩提心就稱為初發心菩薩。菩提心按《論注》的解釋:"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度眾生的具體做法就是要把眾生攝受到有佛的國土,不是一個空願。凈業行人發"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的心。這就可以稱為初發心菩薩。再進步就可以達到信位的菩薩。信位的菩薩明白了根本智,對差別智還有疑惑。所以信位菩薩和初發心的菩薩有疑這就很自然了。

"大利"就是經中所說的真實之利,開化現顯真實之際,住真實慧這三個真實。真實之利是難值難見的,"如猶曇花稀有出現"。現在難逢的也逢了,難聞的也聞了。可是因為有疑惑還沒有信受,這就失掉了大利。何況凈土法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有無量的功德,只要信願持名就可以徑登三不退,是真實利中最真實的,大利之中最大的。對於這個不信就是大損害,失掉了大利。《十往生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經",對《十往生經》能產生正信,"愛樂是經",愛是歡喜、樂這個經,"觀導眾生",拿這個經來觀,來引導眾生,"說者聽者悉皆往生阿彌陀佛國"。說這個經的人,聽這個經的人都可以往生。"若有如是等人,我從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常令是人無病無惱。"如果有這樣的人他真實發心,我從現在起常派二十五個菩薩護持這個人,不讓他生病,也沒有煩惱。"今日"就代表佛說這個經的時候。"若人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無問晝夜,常得安穩。"人和非人都不能來搗亂你,行住坐卧之中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常得安穩,這樣就好用功修行了。這就表明信所得的利益。相反的情況經中也說了。"於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見有讀誦是經者或相嗔恚,心懷誹謗,由是謗正法故。"閻浮提指地球。看到有讀這個經的人或者生氣發怒,或者心中誹謗,這些情形往往是由於門戶之見。有了門戶之見對異己就是很厭煩,就斗諍堅固。我們周圍常常會有這種情況,如果有人對受持《十往生經》的人是同樣的態度,他就誹謗了正法,他所得的果報是諸惡重病,身體殘缺,瞎子、聾子、啞巴、水腫,鬼來纏身,坐卧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死了以後墮入地獄。為什麼謗法的罪這麼大?因為眾生這麼苦,唯一能讓他們出離的就是佛法,唯一能讓眾生得救的就是佛法,你誹謗。所以我們一方面要護持自己,要修持,一方面要下定決心不可以謗法。一問三不知都不要緊,言論要十分小心,不要隨便作結論,隨便表態,隨便批評。墮於謗法之罪,在"八萬劫中,受大苦惱"。謗法之罪勝過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所以為什麼要放焰口就是請鬼吃飯。它們很苦,得不到食物。謗法的人,百千萬世之中不要說吃東西,連水食的名都聽不到。過了很久才出來又變成牛馬豬羊被人殺,受極大的苦。等這種業報完了,變成下賊的人,也是"百千萬世不得自在"。聽不到三寶的名字。"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經也",這兩句話要特別注意,說法的人為什麼不輕易說,為什麼要慎重就是因為這兩句話。沒有智慧沒有信心的人不要給他說《十往生經》

最近我正在進一步的閉門謝客,少說為宜。並不是因為自己想休養,就是因為無智無信的人聽了之後,他疑謗得了這麼大的罪。所以這兩句話提醒大家,法不能隨便說,都要看機緣,看對方。為什麼密壇不讓人進,都是同一個道理,並沒有什麼可以保密的。都是為了對方的利益。我有一個修密的法本,不能讓別人看。別人偷看了,看人的有罪,主人收藏的不好,不負責任同樣有罪。所以我們看到疑和信雖然只是當人的一念,可是善惡禍福就有天淵之別。"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應當明白的信而不是迷信,明信是最好了,做不到應當仰信,通過仰信達到明信。不能隨便下評論,以為就是這樣,不要輕易的認為我現在理解的就對了。你要把它釘住以後,再接受新東西它就成了障礙了。要永無止境的發展,怎麼能釘得住呢?好比上梯子上到這一層就把腳捆在梯子上面,不再向上爬了。但是人都喜歡捆在梯子上,要放棄以前的東西再前進,不可以停留。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彌勒問佛,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一類眾生,他也修善,但是他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佛告訴彌勒,這一類眾生智慧很小很淺,他認為西方世界不如天界快樂,就不求生了。"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迴。"彌勒回答,這些眾生是虛妄的分別,是錯誤的分別。"虛"是不實,"妄"是錯的。不求生佛剎,怎麼可能脫離輪迴,這是未來佛的話。有的人就想"我現在修不成,將來龍華三會的時候親近彌勒菩薩"。你見到彌勒菩薩他還是這句話,"不求佛剎何免輪迴"。你縱然修唯觀,也要求生凈土,不求生凈土,"何免輪迴"。眾生要想不受後有,在禪宗要三關都破了才行。有一個禪宗祖師做了三次國王就失去了神通,所以入胎很可怕。彌勒這兩句話是指兩種人:一種人他認為天界快樂,特別是有男女的欲樂可以留戀。但是福報盡了,還是要墮落。第二種指各宗各派的修行人,很多都以為求生凈土是著相。參禪的人就說佛有什麼相可見,有什麼可來可去的?所以臨終見到了佛你們也不要跟他走,實際上禪宗講的都是法身境界,我們這裡臨終見佛,佛來接引,生的是凡聖同居土,這是凡夫境界,你當然要跟佛走了。

凈土宗有個《四料簡》"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是一定生了,但是都在自己心之內,你往哪裡去?"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去是一定要去,去了之後證無生,你生什麼?《四料簡》說的是不同的境界。那些以為求生凈土是著相的人,把《四料簡》都搞清楚了,就會知道,沒有什麼來去,也沒有什麼跟不跟。凡夫都是以情見來推測往生的情況,死於句下。在佛的慈力加佑之下,能遠離這些跟不跟,去不去的思想,自然而然,"自然中自然相"沒有這些起心動念,這些琢磨、安排,我們不能用凡夫心去推測往生的殊勝情況。所以各宗的行人,雖然能夠精進的修持,如果不以凈土為歸宿的話,想要現在生坐斷生死,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佛說這些人雖然種了很多善根,但是他不能離相,著相布施修福。比如有人在寺院里做了很大的功德,是一個大施主,他就端著一個大施主的架子,這就是著相布施。還有些居士就跟某一個法師有情感,只供養這個法師,這都是著相。在禪定中著相,是一定會著魔的。這裡指出了著相和離相的差別和利害關係,告訴我們要離相求往生,不是著相能往生的,離相才能真正得解脫。"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求人天福報,雖然布施行善做種種的功德,所得的只是人天的果報,受報的時候種種受用都豐足,但是他不能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牢獄。死了之後家親眷屬給你做種種功德來超度你,可是"邪見業王,未能舍離,常處輪迴,而不自在"。對著相修福的人用"邪見業王"。這四個字份量很重啊!我們要接受佛的批評。為什麼要著相,是因為"邪見"這個罪業之王不肯離開你。生前是著相修福,死了之後雖然作大法會進行超薦,兒女都給你誦經修福,做種種功德,但是邪見業王還是不能離開你,因此你常處在輪迴之中,沒有辦法出離,別人也救你不出來。這一類人佛的批評還是輕一點的,

下面一種就更嚴重了。"汝見愚痴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還有一些糊塗人不種善根了,以世間的智慧來驕慢自大,能夸夸其談,能寫文章的世智聰辯,不能使他對佛法產生正信,反而增加他的邪心,如何能夠出離生死苦海。現在這樣的人很多,他看到佛經和他理解的不一樣,就反對,就說是假的。他不知道世智聰辯是八難之一,就和瘋子、瞎子是同等的困難。"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再有一些眾生,雖然種了一些善根,作了很大的福田。這裡講的大福田就是指念佛號。可是取相分別,情念執著很深很重,有了這種情況求出輪迴還是得不到。這個道理很清楚的表現在本經之中。三輩往生都是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兩個條件,只念佛不行,不能片面。菩提心是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的心。"情執深重"就是愚痴,怎麼會有大智,"取相分別"就是有取有舍,有的是我要的,有的是我不要的;有的是我喜歡的,有的是我不喜歡的,這就不能興起無緣大慈。無分別普遍的心不能生起,也就不能興起同體大悲。大悲、大智都沒有,怎麼談的上發菩提心呢?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三輩之中,最多最多達到邊地。蕅益大師說念佛如果沒有信願,縱然念到如銅牆鐵壁一樣,也不能往生。所以我們首先要念佛,不念不行,然後逐步提高自己的信願。有了決定的信願,念一句也能往生。

從上面這一段經文我們看到著相修福,其福有盡。正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蕅益大師在《金剛經破空論》之中對這一段解釋說:

"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用無所往的法這樣來住在般若之中,不是有所住而住於般若,熾然猶如猛火一樣在那兒修六波羅蜜而沒有一切相可取。這才是《金剛經》的宗旨。這一段話很深很深。有些人就說凈土是"有",《金剛經》是"空"。他們對《金剛經》的認識就是"無為"、"不動"、"空"等等,都跑到空那一邊去了,他不知道是"熾然"那!這樣修行六波羅蜜,他們所謂的"空"蕅益大師就給破了。"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因為無所住法住於般若之中,所以很少的布施就能和虛空相等。相反,"而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自己就這麼計因計果,觀小觀大,作種種的分別所以所修的福就有限度了。"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如果能和自己的本性相稱而住,如法性而住,如如而住,不住於一切相,只住於"如"。"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這就譬如芥子中的一點虛空和十方的虛空,本性是不二也沒有分別,因為執著就有了分別,不執著他本來就是如此。因為空並沒有內外、彼此、方隅、形象等等的差別,也沒有大空和小空的不同之處。所以"無相之福,其福乃大"。離相念佛,離相作種種的功德這個福就大了,很少的布施就能和虛空相等同。人們往往都是想要得感應,得境界,得神通,這都是有所求,都成了有為、有住。所得的功德就大打折扣了,無為法才能相應。

"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以無相的智慧來種植眾德的根本,這樣來求生凈土就能得到解脫。眾德之本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相",色、受、想、行、識這五塵是五相,還有男相、女相、生相、住相、壞相,這都是相裡面最嚴重的,沒有這些相就叫做無相。《涅槃經》說:"涅槃名為無相。"《演義鈔》解釋這句話說:"寂滅者即無相義,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寂滅涅槃完全是自心的自證,不從外來,所以說沒有一切相。有一個地方得到了,就出現了這個地方的相。不能心外求法,心外無法還有相嗎?都是心還有什麼相?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句話要特別注意,愚痴的人就在虛妄中求這個虛妄。也不是說根本沒有相,見相而非相的時候就見到如來了,也就是"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是極直截的事情,離開一切相就是一切佛,這都是彰顯了無相的智慧。

現在把本經和《金剛經》匯合一下,"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到"永得解脫",就是《金剛經》中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蕅益大師解釋說:"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偽果"。你不能了達無我,總有一個我在,縱然修一切善法,所得的果是假的。所以《金剛經》的離相,首先是去我相。"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止成二乘小果",不修善法只是我空了,就成了阿羅漢了。還有一種"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則為闡提獄種"。這句話很切中時弊,現在這種人很多,在那裡吹得很厲害說我也空了,法也空了,而又任意的造惡,這是地獄種子。"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把《金剛經》這兩段合在一起功德非常大,"無所住而生起其心"是這麼解釋的。本經中的"無相智慧","遠離分別"就是《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本經中的"植眾德本"、"求生凈剎"、"趣佛菩提"就是《金剛經》的"修一切善法"。本經中的"當生佛剎,永得解脫"就是《金剛經》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金剛經》和本經完全是一味的。

凈土宗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對於難信之法能信就是無相智慧。下面就引證《金剛經》來說明"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聽到《金剛經》的章句乃至能一念凈信的,"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眾生就沒有四相了。"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聽到這個經你能夠信受,你就是沒有四相了。蕅益大師又解釋說,如果還有一點點我人四相,他決定不能夠信這個經。無量壽經講座65(菩薩往生第四十二、非是小乘第四十三)無量壽經講座65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註:這段錄音開始還有將近14分鐘左右的第四十一品的反覆解釋說明,此整理資料尚未收錄)

這是正宗分的最後一品。表明不但是凡夫往生,十方的菩薩,無量無數都要求往生。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剎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彌勒菩薩問佛,說現在這個娑婆世界,及諸佛剎,已經到了不退轉的菩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為了不退轉。得到不退轉的菩薩,也還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很有意思。彌勒菩薩就問佛:"其數幾何?"能有多少?佛就告訴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種德本,當生彼國。"這些大菩薩,七百二十個億,過去供養無數個佛了,作了種種功德,當要往生極樂世界。"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這個數就不可說了,不知有多少,包括咱們都在裡頭了。小行者,指十信的菩薩。因為十信還在退。以上都是十信菩薩,所以稱小行。

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從遠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東北方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從無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龍天佛剎、勝力佛剎、獅子佛剎、離塵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華幢佛剎,不退菩薩當往生者,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釋迦牟尼佛說了,不但我們這個剎的諸菩薩等,他方國土亦復如是,也是這樣。底下談了很多國土的名字。最後這些菩薩,他們都要往生者,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其第十二佛,這個按著《唐譯》的參考,就是第十二個佛國,名無上華,佛名無上華。有無數的諸菩薩眾,都不退轉了。智慧勇猛,曾供養無量諸佛,大精進。他們是趣向一乘法啊。於七天裡頭,就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這樣的菩薩當往生啊。第十三佛,名叫無畏,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這個就說這個名,窮劫都說不盡。這個第十二國的菩薩,都修堅固之法。所謂"堅固之法"就是不退轉之法。這都是不退轉的菩薩,他們都能攝無盡無邊的菩薩的堅固之法,都能往生。第十三佛國說到名稱,《大智度論》有這樣的問題。菩薩應該度眾生,為什麼到極樂國土去呢?龍樹菩薩回答說:菩薩有兩種,一種是慈悲心多。他有慈悲心,他的心多為眾生;第二種,他願意多來彙集攝取一切佛的功德。喜歡這樣做的,就到無量壽世界;喜歡度眾生的,就到沒有佛法的地方。沒有佛法的地方,好度眾生。所以,菩薩有兩類,一類就願意度眾生,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一類願意去凈土,把佛的功德都攝之,學習圓滿,就到無量壽國土。曇鸞大師的《論注》說"未證凈心菩薩者",什麼叫"未證凈心菩薩"呢?指初地以上,七地以下的菩薩。這些菩薩他能夠現身若千、若百、若萬、若億,這百萬千億到佛國去作佛事。作這些佛事的時候,他需要住三昧,才能做得到。他不是無心做,他要有所作。因為他是心有所作,所以叫未得凈心(你看看這種心都不叫做凈心)。這一類七地以下的菩薩多得很,這都是很高的菩薩了,分身這麼多佛剎去度眾生,入了三昧之後才能做到。這就叫未得凈心菩薩。這種菩薩要生到安樂國土,馬上可以見到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後,跟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十一等菩薩,畢竟身等、法等,快啊!所以他為什麼往生?快呀!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等,他們都願意生極樂世界,就是為這個。菩薩在七地的時候得大寂滅,一切皆空。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這個時候他就般涅槃了。在這個時候因為有十方諸佛神力加被勸導,才不落涅槃,繼續前進。從《大智度論》和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這兩部重要的論著,都是說明不退菩薩往生的原因。

《無量壽起信論》說,"往生的菩薩無可計數,都是如來願力的加持,光明所攝。"如智者大師臨終的時候,讓門人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題目。而後合掌,說了一個贊子:"四十八願,莊嚴凈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薰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智者大師說四十八願莊嚴的凈土很容易去,沒人去呀。"火車相現",指地獄相現。"一念改悔"是說在這種緊迫的時候,這樣的罪人一念改悔,悔過念佛,"尚得往生"。"況戒定慧薰修。"何況用戒、用禪定來薰習、修持的人。"聖行道力"指聖之所行、修道之力。"實不唐捐",是說實在不會虛廢的。大師在臨終證明嗎?所以現在的人要是能好好的修,決定功不唐捐。大師說完了贊子之後,唱三寶名,安然而逝。

智者是一代大師,他臨終時的景象,是證明無量光,光明普照,攝受大家往生。唐朝法照到五台山,入"竹林寺",看到文殊、普賢二位菩薩。他問這二位大菩薩修行之要。文殊菩薩說:"諸修行門,無如念佛。"種種修行的法門,沒有能與念佛相比的。"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禪定",六度最重要的兩度(一個是慧,一個是定,就都攝其他了),"乃至諸佛正遍知海",這個大智之海,"皆從念佛而生"。文殊菩薩這段開示,非常親切,非常扼要。法照很善問,接著問:"當云何念?"怎麼念呢?這個問題很重要。什麼人能報佛恩呢?兩個人。一個善問,一個善答。善問在前,因為善問,所以才有善答。怎麼念呢?回答得很好:"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在這個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關鍵在願力不可思議。你種種的根器,只要真正的深信切願去念,決定得度。

念佛是易行之道,但也不是誰都能行。易往無人那。很容易,但沒有人。一是不肯信,而信了之後不間斷,確實不易。所以夏老師說:"火中生蓮,旱地行船。"火里長出蓮來,不要看垂手可得。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就這一個令不間斷,這一輩子能不能做到?難易就在自己。有了正信,有了正願,還要有正行。念佛是不可思議功德,必竟證無上菩提,決定受記了。受記就是你一定要成佛。還沒有成佛,才給你受記。決定成佛,命終之時,決定往生。這一期生命終了,決定往生。有一位慧日,他渡海到印度。入山,見觀音像。他七天在觀音像前磕頭,又不吃飯,願意磕到命終為止。到了七天七夜,忽然看到觀音,紫金身,坐在寶蓮華上頭,伸出手來給他摩頂說:"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切都是證明念佛法門勝過其他諸行。大的經論,天親大士的《往生論》、馬鳴大師的《起信論》、智者大師的《十疑論》、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還有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蕅益諸大德,他們的著述都是殷勤的讚歎。導往西方,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贊那!

我們已經生在末法時期,法弱魔強,要是靠自己里力量去修行,難免走錯路。現在好多人都是欺騙誤人那。最近有人從美國帶來一個錄音帶,說是黃念祖居士念佛,那不是我,有人就是要作假。這裡沒有,都是真實的,沒有欺世誤人的事情。如果我們還在這兒徘徊,還留戀這個塵勞,喜歡這個塵勞世間,就如飛蛾撲火,看上似個光明,撲上去把自己燒死了。現在這個眾生,都是奔向他自己所謂的光明,結果都是把自己生命送掉為止。如魚處涸,好像那個魚跑到那個沒有水的地方去。不要多久,生命就沒有了。大苦隨後,宜各猛省,更莫他求。我們應當很好的省悟,不要再求其他的事情了。很多人,塵緣的事情還是擺在第一位,這不高明,"唯一是佛法"我們還做不到了。但是,必須把佛法放在第一位,當兩個不能兼得的時候,還是要取佛法,放棄塵緣。不是見佛見光才有進步,而是我們的塵緣慢慢地淡了,佛法的道理明白了,慈悲心大了。人都有獨生子,對獨生子倍生愛護,這是小慈小悲。這種心把它擴大到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是菩薩了。行解相似,來發起菩提心。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當然不是要生到邊地。生到邊地也就不容易了,就很好。但你最高的志向要生到邊地,萬一沒有達到就落空了。要努力,向上看,如果達不到,還有一個邊地。所以真正深信佛的智慧,也深信自己的智慧,你會依教奉行。否則佛只管說,你只管照自己的去做,那你沒有信佛的智慧。真正信很難,不是那麼空空洞洞的,還自己生出好多知見、種種等輕慢心等。如果能堅信,那就沒有種種的啰嗦,就不可能被那些邪說、還有那些次要的書所動搖。四依法不依不了義。真正信了自心的話,這種不了義的東西就能辨別了,但是大家很慶幸,能夠遇上這樣的法。除了這樣的法,只有更難,這一點是肯定的。我也不能謗法。我謗了別的法,我深知謗法之罪,我不敢謗法。這一點大家共同努力。正宗分就到這。

彭二林的《起信論》說:正宗分者:一、說明了法藏比丘的廣大誓願,讓眾生生起擔荷心。這個四十八大願,善導大師說:"如來所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經的大功德就在這,說了彌陀本願海。佛出興於世,就是要說這個法,就是這部經。將來最後獨留在世界的也是這部經。這個誓願海,讓眾生生擔荷心。法藏能發這樣的大願,我們至少也要共同投入這個大願海。發起大悲大智的心,發起導歸極樂的心,這也是普賢之願。二、說明法藏比丘的廣大功德。以五劫的時間來集結這四十八大願,然後再"住真實慧,一向專至莊嚴凈土。"種種的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讓咱們行者生出真實的心。彌陀如此修持,我們今天能相信彌陀的法、研究《無量壽經》,過去生中我們就是得過彌陀的救度,結了這個善緣,一直在救度我們,現在還攝取不舍。所以要生起真實心,廣行方便。用便利的方法來勸說大家,相信凈土法門,來圓滿普賢之行願。三、說明極樂世界的依報、種種莊嚴。為令行者生決定心。這個世界,過去不知道,說一些境相。後來才知道,是完完全全的事事無礙。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完全是自心的功德,若非自心,不可能唯是微妙,至誠迴向,深信佛的智慧,不要隨到疑城裡去。四、說明往生正因,令大眾生精進心。用這種修持,生精進心念佛。成就三昧,成菩提果。《起信論》分析,正信就具有這四個內容。第一是勸願;第二是勸願;第三是勸信;第四是勸行。頭兩個是勸願,就是發菩提心,而後勸行,要持名,一向專念。就是本經的宗旨。所以,這個是正宗分。

經分三分,第一是序分,當中是正宗分,末了是流通分。蕅益大師說,這三個是初善、中善、後善。序像一個人的頭,這五官都在頭上,這是靈峰大師劃分的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有的人劃分的把那個重要的部分全放在正宗分里,開頭一點序分,末了幾句叫流通分。蕅益大師不然,他說三個各有重要。到四十三品之後,是本經的第三部分——流通分。流通就是要流傳,能普利,讓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聽到、得到,能夠修習,輾轉地接引。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這一品說"非是小乘"。凈土法門不是小乘,是大乘法。所以這一品佛就對彌勒菩薩說:"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這些大菩薩,他們都求生凈土,生到凈土、善土,得到利益。善於得到法的利益。這些大菩薩都是如此。那麼十方無量無邊的諸大菩薩,他們都聞名往生,得利益有多大呢?《大智度論》說,七地以下的菩薩,他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馬上就跟七地以上的菩薩,身也相等,法也相等,都善得利益。無論哪一個世界,這些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人,他們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阿羅漢都不知道他方佛的名號,除北方佛的名號以外,除非有因緣佛告訴他。極樂世界於我們十萬億國土之外。這是願力啊,我們知道念阿彌陀佛,不管信不信的人,都能聽到這聲佛號,甚至於咱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有人叫如來佛,如來佛那不是名號),都有很多人不知道。所以說彌陀的願力所感。十七願中十方佛都稱讚,十方佛都能聞到佛名號。十方的善男子、善女人也都聞到。他們聽到佛號之後,"能生一念喜愛之心"。哪怕只是一念歸依、禮敬、供養等等,"如說修行",同樣可以得大利益。這一念喜愛之心,《漢譯》說:"聞無量壽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凈。"他們用一念的字樣,把當時的心情描寫出來了。無量壽佛這個名號聽了之後,慈心歡喜,歡喜踴躍地手舞足蹈,心意清凈。手舞足蹈不難,難的是心意清凈。現在大家都是手舞足蹈,但是心情狂亂那。那不是歡喜,是狂歡。加一個狂字就不得了。狂心不歇啊,那是眾生。狂心一歇,歇即菩提。是什麼念呢?心裡很踴躍很清凈。《魏譯》解釋基本如此。《宋譯》:"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漢譯》也說是清凈,沒有別的念頭,生清凈心。無量壽佛是無量清凈佛,無量清凈平等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選擇集》的意思就是"三輩往生品"中所說的"發一念心,念於彼佛"。跟這一念境界是相同的。人,有一個範圍,有一個上限下限。用咱們世俗的話好懂一點,低的就是乃至於產生一念,高的就是達到一念的凈信。慈舟法師判這個一心三品、三輩,超出三輩往生之外。日本有一個宗派,崇奉不念佛,認為能達到一念凈信,就往生了。這就過了些,失掉了凈土宗的原意。嘉祥大師,他是三論宗的祖師。他說:"一念是具足無上功德者"。任何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聽到佛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諸大菩薩的功德,他也可以得到。一念就得這麼大的功德,就明這個利益深遠。"如上功德"者,就是經中所說: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

就是這種情況,有的人就難以生信。《金剛經》說,早上起來拿無上的身命布施,中午這麼做,晚上又這麼做不知作了多少年,這個功德,不如把《金剛經》四處給人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怎麼能騙人呢?大家要知道,醫生救命是救人生命,說法是救人慧命,這個生命不貴,是夢幻泡影,要緊的是人的慧命。他要解脫呀,要衝出六道。不能相提並論。凡夫愚痴,他就覺得捨生命難。講述幾語算什麼,就狐疑不信,都是自己的情見。如果一念凈信,就生無上利益。對於這一些,就是蕅益大師六信里說的信因、信果。這一念是因,得這麼大利益是果。這個你懷疑,有這麼大的果嗎?你一懷疑就完了。你這念就不是一念了,是狐疑。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罪。"一念至信",你這一念是至誠的信,沒有任何參雜,沒有任何顛倒,沒有任何的錯誤,來發願,來修行,必生凈土。不是兩可,是必行。終得佛果,必定要成佛。所以說無上啊!菩薩都如此,善男子善女人都這樣,也是如此。

心不下劣,也不貢高我慢,你相信,你就是明信佛智。無量壽經講座66(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受菩提記第四十四)無量壽經講座66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平等,心都是佛的平等心。我就是佛,你那有貢高。所以"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信自己的時候,是心是佛,又明信佛的智慧,而且是心在作佛。這樣的人,你成就善根,要作佛。《阿彌陀經》在六朝石刻的本子上:"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悉皆增上",這善根都在增上、增長,都在向上,因為你凈念相繼。精進,再精進。善根在念念增上。

《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同居凈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你念佛是善,老念是增上,念念都是佛。你就是佛了。成為佛的親因緣,等於是無間斷的緣。一切怕間斷,如同燒乾水,燒了兩分鐘拿下來,再燒兩分鐘再拿下來。這樣下去,這個水永遠也燒不開。因為間斷,你一上班,什麼都來了,煩惱也來了,間斷了。你不要間斷,像老母雞孵蛋,有時雖然去找食了,但心裡沒忘那一堆蛋。所以這個是等無間緣。以佛號為所緣的境,心是所住的境,就是佛號,這是所緣的緣。佛就是他所緣的佛號。佛號是萬德所成。佛號冥冥中有萬德,名字就能招來萬德。以這個為緣,這是所緣的緣。增上的緣把前面都攝在一塊了。擱在一起念佛,有大力用,有大力量,大作用。四個緣,所以"成就善根,當得如上得功德。"釋迦牟尼告訴彌勒:"當知此人,非是小乘"。這個人他不是小乘,不是為了自己想生凈土。小乘是阿羅漢、辟支佛。佛在《法華經》中說:阿羅漢都是化城,暫時在期間休息休息,將來你還得去發心成佛的。要回小向大的。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都是大乘菩薩。《法華經》譬喻,為把小孩從火宅中叫出來,有羊車、鹿車、牛車,叫小孩快出來玩吧。孩子們就跑出來了。實際上沒有這三個車,都是一乘,都上大白牛車,讓大家都成佛。極樂世界就是如此,二乘種不生,都是大乘菩薩。法華會上,十一億菩薩五千人退席,這個就是沒有明白佛的意思。念佛不是自了。佛親口作證明,這樣的人不是小乘。極樂世界確是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底下再進一步讚揚這樣的念佛人:"於我法中",釋迦牟尼自稱。在我的時教中,應該叫第一弟子。這樣的弟子是一流的,最可貴的,非餘人所能及的。為什麼?因念佛法門第一,全攝佛功德為己功德,而且直接究竟。不管你是什麼水平,你只要老老實實念,自然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全同佛智。這種無上的方便,密宗說方便為究竟,你是不是覺悟、是不是究竟,就看你度生的方便上了。你用方便達到了究竟,徹底的方便,成佛就徹底了。這個念佛法門,三根普被,最為難信。一切世間,天人在內,都是"如是一心求凈方"。這個法門是深深地契入佛的心。佛成就這個極樂世界,是為了利益眾生。佛的自受自用就是常寂光。佛要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凡聖同居,都是為了利他呀!這樣一個法門,使眾生都能達到、獲利,在這裡究竟成佛。這才是佛的本心。因此,難信之法能信,如教奉行,你應該稱為第一弟子。

佛又接著說:"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稀有心。於此經中,生導師想。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佛告訴到的諸天人、阿修羅等等眾生,都應當愛樂修行,喜愛這個法門,生稀有心。這個法門是稀有難逢的。信佛的人很多,真正能深信凈土的人不多。有的信了凈土,有名無實,是迷信,信願不具。這個經是導師啊。要"生稀有之心,於此經中,生導師想"。依這個經的指導去做。所以一切參加法會的眾生,你們都應該愛樂修行。對這個難遭難遇的經,要護持呀!佛在世,可以問佛。佛不在世時,佛已告訴我們《大乘無量壽經》就是導師,要依止這部經。善導大師的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十方的佛,他所以要出世,就是要說彌陀本願海。這部經,正是說的彌陀本願海。別的經里沒有。凈土五經里,唯有這部經說了彌陀的四十八大願、四十八願是怎麼成功的、四十八願是什麼內容。所以要"生導師想"。"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很快的就能安住,不動蕩、不猶豫、不徘徊,我們這個世界是進一退九,現在一切眾生憂悲苦惱、悲痛萬端。佛有這種心,一個是度眾生得到不退轉,一個是讓眾生願見廣大莊嚴、願看到彼。彼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是兩個,一個是要度眾生,一個是要見佛、圓滿自己的功德。"當起精進,聽此法門"。要起精進的心,來聽這個微妙的法門。今天有人來聽,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因緣。攝受佛土,上次說了,你發一個願,你這個願就投在阿彌陀佛的大願海里了,同時也將阿彌陀佛的大願的無量之海攝受在自己的一念心愿之中,要這樣圓融體會。不是說我要另外找個地方成就一個什麼世界。這也是一些眾生很執著的想法。這裡不太好表達,自己攝的佛剎,和阿彌陀佛攝的佛剎,是一不異,不是兩個。對於經中生導師想,《凈影疏》說:"是故",以下,勸學此經,勸大家來學《大乘無量壽經》。因為這個經中說了,指你得到了這個《無量壽經》,你得到了很大利益。假如大火滿三千大千世界,把世界裡的一切,什麼地球、太陽系、銀河系都燒了,我也要通過這個火去聽這個經,何況其小難。現在有人,學了點佛,就說我怎麼還碰上倒楣的事?這兒不順了,那兒不順了,這些說明什麼,你那個發心念佛就不對頭,你就是求平安求福。一點點考驗,一點點苦惱,一點點困難就抱怨。這裡這麼大的火都應該過去。哪能說學了佛,修了法,還遇見些困難事,就抱怨,那就證明這種發心,信願都要打上很大的問號。所以,真實發心的人很難那。這是凈土第一部經,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怎麼發願、怎麼修行,極樂世界依報正報如何的莊嚴,三輩往生以什麼為正因。此土極穢,極樂彼土極凈。彼土極樂,此土極苦。咱們這個苦還是堪忍,還能忍得住。我們還能坐在這聽經,來修行。但是,這個世界是險地啊!人到了最後考驗,往往要失敗,十分可怕。

說一切空是理,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那是事相,這個事跟理不妨礙。莊嚴不妨礙寂靜,寂靜不妨礙莊嚴。事事無礙,打破了時間、空間的一切。我們這一小時六十分、一分鐘六十秒;極樂世界一秒鐘五萬年,少的包括多的,事事無礙。桌子里包括房子、包括整個地球,小的裡頭都可以容大的。這些都是空間的概念嘛。現在的科學家都明白了,空間和時間是人類的錯覺。極樂世界一念的時間可以到很多國,一個手掌之中可以出無量世界,都攝無不盡那。所以,應當"於此經中生導師想"。這是一部極圓頓的經。圓人修法一天,等於普通人修行一劫。圓人,就是知見圓。你要執著,那你就等三大阿僧祗劫。

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眾生要求這個殊勝的大法,不能生退屈諂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你要求法,不要生退心,退就是後退,屈就是彎曲,頂不住,彎了。諂偽就是虛妄,假的。求法應是直心。如四宏誓願里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凈土宗第一法,而且也是凈土宗第一經,經中說過"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就是供養了恆沙的聖,也不如圓滿地、勇猛地求正覺啊。所以要堅信,不要生退屈諂偽之心。假設你求法,招來大火,你也不要懷疑,不要後悔。彌陀因地時,"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佛就怕眾生不懂,所以問何以故。

其下則從正反兩面,深顯其義。正面說:"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億就是萬萬,萬萬是無邊的意思。無邊的菩薩,都要求這個微妙的法門。而且尊重的要聽,不生違背。對於經里的話要聽,不要違背,相背就是差一百八十度,叫你往東你往西。反面說,多少菩薩想聽這個經而聽不到。今天我們在這兒,人手一份,這是多少億菩薩想求而求不到的。不是說我們大家超過這些菩薩,這是寶貴的因緣。因緣確實難遇。機會不會再來,時機如潮水,稍縱即逝。古時候大徹大悟的人,他就是掌握住機會,當機立斷!否則,稍縱即逝,就跑掉了。佛不騙人,說法因緣難遇。很多事情,大家都要注意,聽了點密咒,聽了點密法,都要知道非常難遇的。賢劫千佛里,沒有幾尊佛說密法,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之後很久很久才有佛來傳密法。大家不要自卑,雖然不行,但本來是佛。又有這種因緣,遇到這種大法,不應當錯過機會,把自己應當挑的擔子,甩在一邊了,要聽佛的慈悲勸囑,"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一代時教,經歷正法、像法、末法的三個階段。佛在這一品,勸說法的人,信行不退,增加對說法人的鼓勵。因此也普勸大眾。嘉詳說過,佛雖然去世了,可是法的儀軌、儀式沒有改,這是正法;佛去世時間久了,道化訛替,訛是錯的,替是別的東西混進來了,來冒充佛法,這是像法;轉復微末,微細的末節,就是末法了。所謂正者,就是正道;相就是相似;末就是微末。又《青龍仁王經疏三》說:"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教也在,行也在,有人在行,有的得到果,得到證,這叫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教也有,行也有,但得果證道的人沒有,這是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就剩下這個教,沒有人修行,也沒有人證果,這就叫末法。現在正是這個時候,有教,有廟,裡面也有經有塔,有人敲鐘打鼓,哇啦哇啦在那裡念,心裡不知想什麼,也不知為什麼,不是真修行。無修,無行,無證,正是末法。正法、像法、末法的年數,說法不同。我們採用一個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流行的佛歷到現在是兩千五百年,末法也過了一千年了,還有九千年就到了法滅時,像法和末法時,"訛替",假的來了。別的來替代,冒充,混淆。如有一本書,名為"西方極樂世界遊記",荒唐透頂,硬拿這本書流通。群眾水平太低了。完全違反了聖言量,完全是騙人的東西,所以是訛替。像那個從美國來的帶子,硬說是黃念祖在念佛,完全是假的,訛替呀,好事者所為。到正法滅時,眾生差了。到了末法,眾生無修無證了。法滅時,人的根基更差了。但還會有眾生,因過去生中廣修功德,還供佛念佛。"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他在過去生中供養過無量諸佛,現在又在供佛念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這句話很重要。這個眾生指從等覺菩薩以下都包括,過去生中有善根,今天又再修,由於依佛的威力加被的緣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受受持。我們現在能遇到,應當深自慶幸。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錯過。大家信倒是信,但是決心還是不夠。問題就是信不深、願不切。所以,大家一定要"攝取受持",才能"當獲廣大一切智智"。

什麼是攝取?《往生論》說:"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功德成就"。極樂世界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這一切,功德莊嚴成就。"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智慧無無為法身故。"極樂世界,全部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之顯現。蕅益大師說:"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每一樣每一樣莊嚴,全體是理性啊。如果你能了達極樂世界一切莊嚴的成就,入一法句,你就從事達理了。從現象而能入到了本體,諦信萬德莊嚴,直入一句名號之中。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身功德就入了一法句之中。這個名號的功德同樣是不可思議。所以,念名號,就是念法身,就在法身功德不可思議之中,就是攝取啊!受持,是接受。攝,才能接受,依教奉行。持,就是受持名號,就是受持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受持這個經,就是要依這個經來作。十地菩薩都不離開念佛。地地都念佛。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我們所知者,如大海中一滴水,唯佛與佛才能究竟。我們凡夫就應當"老實念佛"。"老實念"這三個字非常好,三字真傳"老實念"。眾生遇到這個法,就是一點一點破原來自己的東西。你不破,他處處是障礙。《彌陀要解》說:"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你持名,你的善根、福德就跟佛相同,象我們有很多持咒的,也不是讓你不持了,同樣的,咒是佛心,名是佛名,是不二的。憨山大師的話,如果人都能念佛最好,念的很自得,那好極了。如果他念了,心裡很不踏實、不安定、不自在,種種的不相應,念不下去,那就不如念幾句咒,那要比打坐、研教強多少倍了。所以個個要安於自己所修的法,真正徹底的修下去。"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大師此言,真得十方如來之髓。這個奧妙,這個重要,十方如來之髓呀,十方如來把最好的給了大家了,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佛要度眾生,就是要把最方便的法給大家。所以,佛給他父親說法,就是讓他念佛。他父親說,還有很多殊勝的法你怎麼不教我啊?佛說不行啊,你做不到。這個法,凡聖都能做到。而且一下子就跟佛的善根福德相同。這是不可思議的事。蕅益大師還有一句話:"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極樂世界的剎土,就是我成就的剎土,自他不二。還有"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正好一個對聯。從事持達理持,兩個持字。即凡心成佛心,兩個心字。這是一句精彩的話。從事持你才能達理持。你一上來就理持,那是自欺欺人。明眼人你是唬不住的。"即凡心成佛心",你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功德,你善根福德同佛,不就是佛心了嗎?這是極圓極頓的法。末法眾生,得到佛的加威力故,遇到這個法門,"攝取受持",就"當獲廣大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佛的智慧。二乘也稱為"一切智",所以又加了一個智,為智智。《仁王經》說:"自性清凈,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自性的清凈,叫做本覺的體性。一切佛的智智,要明白自心,不是心外有法。今天能聽到能相信凈土的人,都是因為過去生中廣泛修行的因,憶佛念佛,現在得到諸佛威力的加被,才能得到這樣廣大的法門。這個凈土法門,廣攝萬法,無一法不在這個法門裡,這就是法華十玄的道理。一切法都入一法中。帝網千珠,一千個珠都在一個珠之中。普收眾類。一方面攝萬法,一方面普收眾類。不管什麼樣的眾生,你是菩薩、聲聞、天人、阿修羅、人、六道地獄中眾生。地獄眾生如果念佛不絕,諸業消盡,一出地獄,就青蓮化生。所以廣大呀,普收眾類。以此法門,若能信受奉行,就得到一切智智。如實地了識自心本清凈啊。大家的毛病都在這個心上。把自己的真心沒有看重,忘了。對自己的妄心估價的太高了。若能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凈,那麼"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這個法樂不可形容,這法樂清凈啊。於是,就"廣為他人演說,常樂修行。"

這裡有三個地方有這個"說"。廣為他說、為他演說、持受說行。這是普勸大眾,演說弘揚這部經。現在到了流通分了。不演說不能流通。"願力宏深品"里有"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所以,這就告訴我們,高高興興地給人說,勸導眾生,都來投入彌陀一乘願海,求生凈土,這才是知恩報恩的正行。所以,我們得到佛的這個恩惠,知道了這個恩,知恩才能報恩那。你買了好多東西給佛上供,阿彌陀佛要你這個東西幹什麼,有人刺血寫經,我說過了一點,你這個臭烘烘的血,有什麼可貴,說真實話,要你這個幹什麼。說法有時候要攝受,有時候要折服,因為他驕傲。知恩要報恩,妙法流通,輾轉教授,正符合如來的本願。十方佛都在那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法華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說:"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是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你能偷偷地為一個人說《法華經》,並不是公開爭名奪利,表示你登座講法,具種種威儀。就是很不具威儀,哪怕只說一句。這個人,就是如來的使者。如來所派的,做如來的事。何況於大眾中說,這都是讚歎,說《法華經》的功德。蕅益大師說《法華經》的功德是無盡的,而本經正是"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都是出於此經。無量壽經講座67(受菩提記第四十四、獨留此經第四十五)無量壽經講座67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演說《無量壽經》,也就是演說《法華經》的秘髓,功德不可思議。說法的人要有完全利他的心。要是貪圖功德,已經是三毒了。貪功德同樣是貪。要善護己念,要十分清楚,不要夾雜,萬一自己還沒有把握,明知還有錯,為了名聞利養而去跟人說,不但沒有功德,而且是地獄業。

"廣為他說,常樂修行。"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若善男子善女人,對於凈土法門,已經求了,或現在正在求,以及當來也要求,都得到大利益。你們要安於這個法門,不要疑惑。要說法利人,首先要自身斷盡纖疑,極微細的疑惑都要把它斷掉。懷疑註解,疑慮重重,不知道對不對,這個時候要修斷惑。要老實持念,勿生疑惑,才得善利,所以"應常修習,使無疑滯"。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斷這個見惑。初果要斷貪、嗔、痴、慢、疑。要斷這個疑根。如何去斷?應該知道這個方便那。疑惑不斷的原因,是智慧不夠,慧心不明朗。自己的慧心本來是佛,為什麼不明朗?就是因為貪嗔痴這三個垢,三垢障礙很深。要斷,一方面要明理,理明就信深。再一個是好好念佛。據道綽大師《安樂集》說,念佛三昧能除現在、過去、未來貪、嗔、痴、疑一切諸障。有的三昧能除現在的,有的能除過去的、未來的,只有念佛三昧能除現在、過去、未來的諸障。諸障就是垢,垢一去光明就生,沒有愚痴了,沒有愚痴了,才"不入一切種類珍寶牢獄"。所以,佛勸你們不要有疑,有疑就進入邊地疑城,甚至生到懈慢國。這種處所受種種樂,喻為珍寶,也確實是七寶成的,宮殿,樓台等等。但是你不能自由去見佛,所以又喻為牢獄。讓大家斷疑,就是不要跑到這樣的牢獄裡。諸天、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都是屬於珍寶所成的牢獄。

《安樂集》提倡老實念佛,"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所以,勸後來的學者,能夠明白念念不可得,每一念每一念皆不可得。這一念哪兒去了?不可得。這就是智慧。而能繫念相續不斷,這就是功德。所以,菩薩就是以此功德修其心,莊嚴其身,這就是兩種莊嚴。但開始學的人,不能破相,因智慧不夠,"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依相重要,你就依相,但又專至,沒有不往生的。以無相智慧,植諸德本,那就是上根利器,乃菩薩境界。一般的人很難體會,不要說去修行。但你只要依相專至,你就知道有個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供養佛也是依相,念著佛也是依相,專心致至地。專是專心,至是專一地登峰造極。什麼叫有相無相,都不管,只管念當前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老實當前這一句,沒有不往生的。什麼有相、無相、離相等等,那是上品生的事,一般還都是凡聖同居土,達到中品很不容易。所以,這些都是凈土宗的密藏。凈土宗的心髓。真正能依教奉行,依著這個相專心至念,縱然沒有離相,也能暗合道妙,決定往生。依相專至,凡夫也能做到。離相是菩薩境界,《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不是凡夫生滅之心所能及的。所以,凈土宗的妙用,暗合道妙,方便中之方便。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維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佛又叫彌勒:"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有很多等類,有大威德的他們,能夠在佛法中生廣大異門,廣大異門就是凈土法門以外的法,稱為異門。這些大威德,他們對凈土法門以外的法,能夠理解、演說等等。這些大士,對於凈土法門未聽聞故。因此,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為什麼還退轉呢?因為都是信位的菩薩,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沒聽過這個法,也沒修習,難於究竟自覺。再者,念佛法門,是最勝的方便,路徑中的路徑。沒有聽到這個法門,就不容易去普度眾生。圓滿不了利他的勝行。所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就困難。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中,對於眾生則引導他們行於坎坷的路;不契如來本懷,難入一乘願海。所以,有一億菩薩沒有聽到這個法門而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想讓一切凡聖,都能聽到這部《佛說大乘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有人說,這話不對,佛說法時,這部經還沒有出版。這就是時間的錯覺,超時間那。能聽到這部經,勸令大家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信受奉行,並且還要流通,雖然只是須臾之間,勸他聽聞,為他演說,讓他不生憂惱。乃至晝夜都在思維彼剎及佛的功德。這樣精進不懈於無上道上,這樣的人始終不會退轉。

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彼人是指"於此經典為他演說"這樣的人。臨終時,假如咱們這個地球、銀河系、三千大千世界,都被大火燒毀,此人也能超過去。往生極樂世界,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受記,就是佛在他成佛前,給他受記:"這個人將來一定成佛"。這就是受記。釋迦牟尼佛是燃燈佛給受記的。有的人,見聞這部經典,能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以至晝夜思維彼剎等等,這個人,過去已經遇見過佛,已經受記過,一切如來,同所稱讚。

經中"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這個不是假設,指劫火,這個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每一劫都要二十小劫的時間,住劫之後有壞劫,壞劫之後就要空了。壞劫之後有火、風、水三災,這是"劫火洞燃,大千俱壞。"連灰沙都燒沒了。這是劫火,宇宙的大崩潰。假使大的核爆炸提前感應,此人在這個環境下,還能安然往生。所以,現在大家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依教奉行。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現在我讓大家看到無量壽佛和他的國土,及一切所有,大家都看到了。佛跟彌勒說,你看到了沒有?看到邊地沒有?都看到了吧?極樂國土,如對目前,大家都看到了,讓大家起實際的信心。同時有阿彌陀佛威德加被,大家善根增上。"所當為者,皆可求之。"《會疏》解釋這兩句話,所當為者:當為往生願行者。你為了往生髮這個願,圓滿這個願,你應當做的事。皆可求之:都可以隨順佛經而得到它,皆可求得的。大家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所願所行,都可以得到。不要因為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所以,再三勸大家,不要生疑。有了疑,不是把它硬壓下去,要看經、聽法,要請法,要去掉這個疑。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湣,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這個時候,經道都滅盡了,善導大師說:"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一萬年後,世界上三寶都滅了,最後這個經還住世一百年。大家都同意這個說法。所以就依止這個修。《法滅盡經》講:先滅《愣嚴》,《凈影疏》說:《大涅槃經》先滅。總之,這兩部經先滅。這兩部經都是談佛性,談佛性,大家都不易理解,要先滅了。《涅槃經》看不出來,《愣嚴經》現在苗頭已經很明顯了。《愣嚴百味考》就說《愣嚴》是假的。但現在還有人在護持《愣嚴》,圓鍈法師講《愣嚴》,講了一百多遍。一千年後,呂學者這個《百味考》可就要成為聖經了,《愣嚴》就沒人念了,就滅了,一本本的滅。《無量壽經》最後滅。

"佛以慈悲哀湣,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最後這個經,就是《無量壽經》。《法滅盡經》把這個問題解釋得很清楚。佛說的話自然而然,各種經典可以證明。打個比喻說,燈要滅時,突然放光。人臨死時,迴光返照。法也如此,要滅盡時,有人還能接受這個《無量壽經》。這時他出現超前的智慧光明。這一百年,得遇《無量壽經》還得度。"我以慈悲哀湣之心,特留此經",別的經留下來,雖是佛的聖教,但眾生不能因這部經得度。說《金剛經》好,我們都讚歎極了,"無住生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了不起的法,你都弄不懂,又不知怎麼做。所以,《無量壽經》則只要你會念南無阿彌陀佛,現在不能去責備那些法師,末法了,最後的阿闍梨就會念阿彌陀佛。這不就很殊勝了嗎?別的他不會,時節因緣。就是因為這種光明得度。最後能說這四個字,天空中有這四個字,他就看見,他得度。再過去,什麼都沒有了,法要滅時,"其有眾生遇斯經者",眾生能遇上這個經,必定是能滿足你的本願。"皆可得度",都能得度。於法滅盡時,聞此經都能得度。現在我們根基好多了。我們遇到,必然能得度,超越生死,登上涅槃。"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手裡拿的叫得,讀誦叫聞。也可以說聽到叫得,讀誦叫聞。都很難。遇到善知識,你能聞到法,又能行,這也很難。《圓覺經大疏》說:"善能知真識妄"。知道真,認識妄,"知病識葯"稱為善知識。能了別真妄,通達真際,知道眾生的根機,病之所在,給他葯,這叫善知識。《安樂集》根據《法句經》的話,善知識者"能言深法"。善知識能說很深的法:"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這一切都是本體了,"然於畢竟空中熾燃建立一切法。"視為善知識。善知識這個定義很清楚,如熊熊烈火熾燃建立在畢竟空里。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善知識者,是汝父母,是養育汝等菩提身故"。養育你們、培養你們的菩提身。"善知識者,是汝眼目"。是你眼睛,讓你看見一切的道路,善惡清楚。"善知識者,是汝大船。"度你出生死苦海。"善知識者,是汝韁繩。"能拉你出生死。《法句經》後頭還說:"一切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這是說遇善知識的重要。

欲證菩提,應求善友。怎麼求呢?《圓覺經》開示最好。"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正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不執著二乘的境界。他是"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他不讓眾生犯戒,主張破戒的,他不是善知識。雖然他有錯,但他主張正知正見。"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條件可不低。他要知道你是不是正知正見,你是什麼水平,起碼他要知道什麼是正知正見。他還能發現這個人有什麼毛病。這是殊勝根基。圭埄大師的《圓覺經大疏》說:"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覺性就是性覺妙明,性覺就是本性的覺,是妙明、微妙光明,善於通達自己本有的覺性。是你本有的,不是外面來的。這是個"行不到處",是依種種修行達不到的地方。是無心三昧以後,觸著碰著的,不是行所能,直接達到之處,"不因修生"。但是,也確實要修。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但是不依修生。不是行所達到的但還離不開行。抉擇:是分別各種法,什麼是大、小,什麼是正、邪。所以他能"善能分別諸法相"。這是"抉擇"。無疑:就是"於第一義而不動"。這是《華嚴》的兩句話。雖然第一義而不動搖,但能善能分別諸法相。抉擇無疑:這就叫做正知見。《圓覺經》的話,末法要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大疏》說:"信不住相者,是離開凡夫的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要遇到一點點小法在情見之內,這個情見就是有分別的,所以說,不與萬法為侶。有少法當情,都叫做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要取菩提,證涅槃,是嚴重的法執。法我,這個都不取著。何況世間的夢幻境界。所以"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無住心,即契圓覺。這個無住生心是地上菩薩才能夠當機。《稱讚大乘經》說:"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大乘佛法,特殊的不共之處,寧可在地獄呆百千劫,也不發二乘心。這符合佛的本心,佛是權說,沒有辦法,說"華嚴","涅槃"大家不懂,委曲求全,將就眾生的根器。一些聲聞緣覺之法,也算正法,但佛說是焦芽敗種,你在這停下來就辜負佛的本心。所以,"寧在地獄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密宗的戒律同聲聞眾住七天就破戒。所以《圓覺經》的話:"當求一切正知正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圭埄大師說的很好,"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但是,"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他不能為眾生當修道的眼目。雖說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一般人常常在這個地方顛倒了。大德法語,都是很有分量,很有感染力,很有啟發。《大智度論》說:"於諸世尊,如世尊想。"對於這些世尊,你應該像佛一樣的看。"若能開示深義,解散疑結",你有疑,打了個結,他能把這個結打開,"盡心敬之",盡你的心恭敬他。"不念余惡",他有什麼毛病不要去想。"如弊囊盛寶",你不能因為囊臟而不要寶了。"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你夜裡行險道時,不能因為拿火把的人很臟,而不用他火把的照明。菩薩也這樣,"於師得智慧光明而不計其惡。"禪宗也如此,"欲求無上道,第一莫疑師",不要疑老師,你只要摘果子吃,管它樹枝是橫的豎的幹嗎?所以,"求如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疏》又說:"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時指示。"你只要能很善的承事明眼的老師,到必要的時候,這個老師就會指示你。如同善財童子在文殊處,機緣成熟,文殊就叫他出去親近善友。一個個介紹,直到五十三參。自然就會得到指示。《法句經》有二十個比喻,善知識是父母、財寶、身命等等善知識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等親近。"大眾聞已,舉聲號哭,自念曠劫為善知識守護"自己想到,多少劫以來,有多少善知識在守護我,所以今天我能見到佛。我得利益了,可是從來沒有報過過去善知識的恩那!也沒有繼續去親近他們。說了這些,舉身號泣呀。所以《圓覺經》"普覺品"勸大家:"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勸修行人把命拿出來,供養善友,怎麼供養恭敬呢?首先要依教奉行。不是拿物質上的什麼東西,表面上禮敬。善知識難求,你得到了,善知識給你的指示,你不能信受奉行,這叫良醫束手啊!所以,遇同未遇啊。故於善知識的教化,應聞而能信,信而能行。這個甚難甚難。經上說:"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如來興世,難值難見。"上面三種難,莫過於底下這個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是乃難中之難。如果你能聽到這個《大乘無量壽經》,很樂於去信受。難中之難,沒有比這個更難的了。這個難,不是說這個法門難修,是說這樣的人,這樣的善根福德因緣難有難找。別的經,佛處處都說,但真正開顯凈土法門,教人往生的,獨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最全。因緣難遇,所以說是甚難。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凈,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爾。

要是有眾生聽到佛聲,根據古譯,佛聲,是佛的名號,也就是有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聞名就能接受。因佛名具萬德,他能接受,聞的人生起慈心、清凈心。清凈,就是純凈無垢,無有雜亂。歡喜,就是內心高興。踴躍,就是形於身口。衣毛為起,指遍身毛孔都悚立。淚出,是眼睛流淚。曾作佛道,就是從佛道中來。佛道:佛所得的無上菩提。因地上的行也叫做道,是要能達到佛地的一切萬行,稱為佛道。總的來說,這些眾生,曾經修行,曾經心向佛的菩提,並非凡人。前生都做過佛道,不是普通世俗的人。

相反,"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爾。"反之,若有人聽到了經語,一點也不信,念佛號,狐疑。過去冬天過河,人只要看到狐狸的膠印從上面走過,你就放心地走,因為狐狸是最懷疑的。走幾步,要聽聽,下面有沒有流水的聲音,完全沒有問題它才過。人要狐疑不信,是從三惡道中來的。"宿殃未盡",過去那個禍殃、業障還未消除盡,"未當度脫",沒到得度的時候。時節因緣還不成熟,所以你心中狐疑,就狂亂。《金剛經》上說:"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在後來世,拿那麼多生命布施,不如拿《金剛經》四句偈給人說。但他狐疑不信。因狐疑不信,就不能具說,佛就不能隨便說。所以,這個法門越殊勝,世間人就越難信。凈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樣難信之法,你能生信,就證明你不是凡人,而是一切世間稀有之人。對於這個圓教,能生起真實的信心,能進一步產生圓解,圓解才能產生圓修,這就叫作圓人。圓人不是說你現在三明六通一切具足,那都是聖末邊事。大家常常感興趣的都是聖道中末了末邊的事。最主要的事大家不相信。嚴新在美國引起轟動,這些事是邪法。連聖末邊事也談不到,很可憐。密宗稱決定見宗,見首先要解決。見之後才有修,有修才有行,有行才有果。這個見字,大家要十分地注意,也不是悟,也不是理解。在這兩個之間,產生的圓見。大密宗見就是圓見。凈土宗圓教之法。念佛功德成就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這都是圓見。你這樣念一天佛,等於別人念一劫。不要懷疑,可能還不止一劫,全在當人(自己)啊。無量壽經講座68(勤修堅持第四十六)無量壽經講座68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勤修堅持",你很勤去修行,這就是勇猛心。勇猛不難,難於長久堅持,長久勇猛,勤修堅持。聞了經法,知道了道路,道理明白了,宗旨也清楚了,就需要認真去行了。堅持下去,不為一切所轉動。有點困難,就認為我修了這麼多年不靈了。更可怕的是糖衣炮彈,生活改善了,事情多了,忙的顧不得。腦子裡,事多了,佛法少了,這都事被環境所轉。

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密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咐囑汝等,作大守護。

佛告彌勒,就是現在的佛和當來的佛面對面的交待任務。"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如來"也是佛的名號,"無上之法",沒有別的法更能超過的,稱無上。曇鸞大師說"窮理盡性",理的本性窮盡了,都了達了,都洞然了。沒有在這個之上的了,叫作"無上"。有人把無上密,想到這兒,想到那兒,無上就是這個解釋。窮理盡性,最根本,最究竟。《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是故知無法勝涅槃者。"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沒有超過的。

"十力",是佛有十種力用。最後一個,"漏盡智力"。漏盡通,這個智慧和力量,"於一切妄惑習氣,永斷不生。"不但惑不生了,見思惑斷了,塵沙惑,無明惑都不生了,習氣也不生了。能斷習氣只有佛。如憍梵波提尊者,過去生中是牛,今生吃飯還有咽下去,上來,再咽下去的習慣。能把一切妄惑習氣都斷盡了,永斷不生,能如是知,不受後有,這是第十種力用。

"無畏",佛說我是一切智人。"說一切智,無所畏",沒有畏懼,沒有膽虛的地方,說漏盡無所畏等等四種無所畏。"無礙,無著",通達自在,互相涉入。

無礙:如兩個燈的光,這個燈的光和那個燈的光彼此相涉相入。遍一個房子里,光光融為一體。這就是無礙。如佛法無礙,不是說到這兒那兒就矛盾了,不能解釋了。講的事理無礙。

無著:沒有執著。抓著不放就是執,著就是粘著不脫,著在這兒,抓就像猴子,在樹上蹦來蹦去,這隻手要放,那個手就要抓。粘住像蛾子讓蜘蛛網粘上了,擺脫不開了,就是著。執著就是這個意思。那佛法呢?"蓮華不著水,日月不住空。"無所著,無所住。日月不在空里停下來。停下來,就要掉下來。學物理的應該懂得,沒有圓的運動,就不能繼續沿著軌道前進。日月運空而不住空。運行不息,光明遍照。蓮花不著水,蓮花不但出污泥,而且出水,但不著水,然後放出萬德圓滿的殊勝的蓮花。這就是無著。

非易可遇:如來所說一切法是甚深之法。《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不是小乘可以懂得的那個般若。這是深般若。十方如來都是甚深之法,不但深,而且很深,還有波羅密等菩薩之法,菩薩修六度,六度波羅密。六度包括萬行,波羅密的意思是到彼岸。我們在生死中輪轉不停是此岸。要到彼岸呢,不但自己渡過,要一切眾生渡過。要一切眾生渡過,是菩薩。這菩薩的法非易可遇。不是輕易可以遇到的。確實如是啊,很難很難啊。像賈志賢的父親,這麼個誠懇的佛教徒,二十多年裡聽不到,現在聽到了,遇到這次衝擊,心有餘悸,甚至於不敢說自己是佛教徒。所以,大家有時因為得到太容易了,反而有輕慢心。這可要好事變成壞事了。應怎麼樣呢?應生起更大的慶幸心,更大的慚愧心。慶幸自己有這麼好的因緣,慚愧佛這麼攝受我。我現在還只有這樣,對不起佛。善知識,一切一切,我都對不起啊。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如果認為無所謂,沒什麼,就輕慢,就是遇到"能說法人,亦難開示。"

普通的法好開示,這是如來甚深之法。這是波羅密菩薩之法,能度彼岸之法。不是語言文字能表達的。有的人能研究,懂得一點道理,就以為是,那全不是。但還需要先懂再說。要從這裡過。但這個不是會。比如要去哪兒先看地圖,在地圖上找到了你要去的地點不等於你到了。"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所以我們要深信切願,不是膚淺地信。現在的佛教徒,十個有九個都是淺信,甚至是迷信。我的妹妹快八十了,迷信老太婆的帽子還沒摘,沒有懂得這些道理,附在佛法里的外道。全是外道的觀念,什麼"我要不恭敬佛,佛就會生氣。"佛還會生氣!"佛要見怪,責罰我。"把佛降低為神。所以你能產生這個堅固的深信,這個時候也不容易。"如盲龜值木",瞎眼的烏龜,在茫茫海中,碰到那塊中間有個圈的木板,腦袋恰好從圈裡鑽出來,透透氣。這就好比我們,聽到佛法在修,碰上這個難得的機會,你抓住,能修,能保持,就很不容易了。所以要生盲龜值木之想,時亦難遭啊!

"我今如理宣說",宣說不難,如理難。理是理體,就是真如。如理體而說,就是如真如而說,就是如如而說。《金剛經》說:"云何為人演說。""如如不動"。如如嘛,你說這個如如,如哪個如?能說法的人也難開示。如如的境界達不到啊,佛就是如如不動而說。不是我這個心不動,是如,沒有離開如如。都在如如之中,說也罷,不說也罷,拈花也罷,洗腳也罷,都是如如。佛洗腳,都在說無上法。

"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這是《無量壽經》的結束語,當然都是說的無量廣大的微妙法門。廣說,要是這一期法會來說,是專指,有廣有專。專就是說的《無量壽經》是廣大微妙法門。為什麼說"廣大微妙"?因為這個法門圓具萬德,普被群機。這個名號是萬德莊嚴,上至大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五逆十惡,都可以往生。所以稱廣大法門。這個門沒有什麼人進不去。為什麼說微妙呢?因為你念佛善根福德就頓同諸佛。全收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功德。這不是微妙嗎?頓同諸佛,神妙難思。稱為微妙,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讚。《阿彌陀經》里彼諸佛等都稱讚阿彌陀佛,也稱讚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釋迦牟尼佛能作很難很難的、稀有的事情,能在娑婆世界,這樣的國土,五濁惡世,什麼都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全部都濁的惡世界裡,"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個土的眾生比天界強,還是有智慧的,能為智慧斷欲。所以佛能來說難信之法。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還有眾生聞法得度。這是甚難稀有的事。因此,十方佛都稱讚。

我們再看《阿彌陀經》的名字。《佛說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是一部經,稱為大經、小經,大本、小本。《佛說阿彌陀經》原稱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名字就大說明問題。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義。凈土法門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是一切諸佛護念、護持、讚歎的法門。因此,世尊囑咐彌勒及會上大眾,要"作大守護"。這是多好的意思。這個法門超越群倫。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惟說彌陀本願海。"這個經超越了所有的經典,第一稀有。佛說了,依此法門修,是我第一弟子。這叫大,這個守護應當比保護頭目還要盡心,超越常情才大。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應勤修行,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一切眾生在漫漫長夜,不見光的黑茫茫中,你給他們作照明,給他們指示,使他們得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淪的意思就是沉淪、淪陷。所以不能讓眾生淪墮在五趣里。五趣,包括天,把阿修羅拆開了。六道變成五趣。修羅:天修羅歸於天,鬼修羅歸於鬼,畜生修羅歸畜生,人修羅歸於人。他就分了,沒了,所以修羅不單成一趣。前頭有"橫截於五趣",這個經中都是用五趣,天趣也是沉淪。這是和其他宗教不共之處。如基督教、回教等,他們以升天作為最後的歸宿。而佛教看升天同樣是淪落。因為升天雖然壽很長,福很大。壽是個肥皂泡,時間是人的錯覺,長短都是錯覺。我常常大膽的說:"我將來成佛,即是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也是剎那即成。"可以兩個都是。他能接受凈土法,那就超度了,橫出三界,不是豎出,豎出咱們就誰也沒法了。豎出,要斷見惑,思惑。別說斷,連伏都伏不了。"見"上很成問題。連初果都到不了。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邊見、身見不落這兒就落那兒,就沒有辦法,凈土法門是眾生長夜之中的利益,不要叫眾生淪墮在五趣之中。"備受危苦"。地獄之苦,《地藏經》里講的很詳細。"了",就地獄本空。不了的時候,就是銅床鐵柱,萬山劍樹都是真的。一切苦跟你現在肉身受的是一樣。所以要避免讓眾生淪墮。佛法都是為為諸有情,要做大守護。"為諸有情作長夜利益",佛教偉大就在這個地方,他想到別人,才很勤地去修行。不懶惰,這一生勤苦,是彈指一揮間,一會兒的事。我都快八十了,是一會兒的事,再活個八十,有多少分別,但是你解決了問題,這個利害關係就懸殊了。

"應勤修行"以下,有很主要的三句話。"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不是眉毛鬍子一把亂抓啊。有人勸你"佛教你也會,道教你也會,兩個你都來,不是更好嗎。"這樣你對佛教信心就不足了。要順佛的教化、教導。所以,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應當聽本師的話,"當孝於佛"。佛比我們父母重要啊。父母生我們肉身生命,佛是我們的慧命父母。智慧的命比生命重要得不知多少倍。所以,佛恩比父母的恩深。我們要孝順父母,更應當孝於佛。孝順,孝字下面是順,不順怎麼叫孝,空洞的很。要能順著父母的心。父母所期望的是什麼,順著他們的意思去作,讓他們歡喜,這才是孝。天下沒有不孝的佛。孝是出世間的善行。《觀經》有出世三福,出世三福也是孝。當孝於父母,當孝於佛,這兩個孝都提這個順字。還要常念師恩,佛在世時是本師。佛不在世,有佛的經教。能把經教作演說,作開示,是常念師的恩。善知識者,即是如來。要知恩才能報恩。也就是要繼承師父的願望。把這個光明的火炬,讓它相續不斷,傳燈,傳心。這是"常念師恩"。要報恩,怎麼報呢?你自己先要放光,哪怕是螢火蟲,螢火蟲也有一點光,那都是好的。"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這個法,久住不讓它滅。"當堅持之",保護住它,"無得毀失"。怎麼能不毀掉呢?"無得為妄,增減經法",不得作那些虛妄的事,不得任意地去添、減。這是很容易犯的毛病。用自個的思想,這樣動動,那樣動動,這就是增減經法。佛告誡,要保持經的原面。

底下這八句長行很殊勝很殊勝,是全經最後的結束語。用八句就總結了。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凈剎。

這是《無量壽經》會集本裡頭稀有的殊勝。全經的總結,凈土法門的綱要,就像禪宗所說的末後偈。這八句話,有理有事,有的顯事沒有顯理,有的顯理沒有顯事,這個是理事齊彰。這裡正行助行都有。如來的密藏整個的端出來了。第一句是"常念不絕"。首先就是要念這部經。在《往生正因品》中,第一句"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什麼叫晝夜相續?大家不是不修持,就是不能相續。要緊的是能相續。聽到這個經典,就讀誦、書寫、供養、禮拜,就求生彼剎。念這個經可以求生彼剎。《往生正因品》的這幾句話,就把"常念不絕"的意思體現出來了。《非是小乘品》說:"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對於這個經,應該視為導師。"受菩提記品"說:"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反的,眾生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等等,須臾間為別人演說。臨終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火,也能超過,往生極樂世界。這是顯示出這個經的重要。一個是不聽聞退轉;一個是聽聞後,在種種艱險的環境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火了,還能往生。所以,一旦核爆炸,蘑菇雲都起來了,你還能念佛,照樣往生。這正是世尊的悲心,憫念眾生,勸大家持念本經。因為經中所宣說的正是阿彌陀佛的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無上的大法。

修行人只要能聽到這個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必定可以往生。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萬修萬人去,真實修行,一定可以去。為什麼有許多佛教徒並沒有去?因為他們還不算是在這"萬"字裡面的。真修行才算。真修行還不要做反面的工作才算。做了反面的工作,就打問號了,真是萬修萬人去。行人要修持這個經,一定要依教奉行。如佛親自訓誨。"真正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這是徹悟大師的話。這部經就是依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旨。也是修行的綱要。依教奉行就是要落在這一句名號上。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絕。不絕就是凈念相繼。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老這麼念,就自得心開,開悟了。修行人要是真正發心,發心不難,難於真實。有的人就是為了什麼面子,這個那個來作功德。也發點心,但不真實。老老實實地念,沒什麼巧妙,但他總是不塌實,念幾聲又想改。聽到別的好,再念上一點。那你對原來的那一句信心就很小了。你對原來的那一句,到底是信還是不信呢?不老實念。老是希望我能得點什麼,有點什麼不同。有點不同的時候,我就可以炫耀。這完全是修羅的道路,幸虧你沒得點什麼,要得點什麼你就成了修羅了。幸虧原來修的是佛法,有加被力,沒叫你得點什麼。老實念那!唯此一句。你念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不是五花八門。念念相繼,一句頂一句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你看那個茶葉店的售貨員,身上有香氣。那個賣魚的身上有魚腥味。他並不是茶,也不是魚,那個味自然而然地出現,是熏的。所以佛用那個熏字非常好。我們都在這裡熏。如染香人,自然就香了。常念不絕,自然就成佛道了。"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不僅僅是往生,在臨終才發生效果,這解釋不圓滿,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不是在臨終。臨終之前就出現。一般人只有在臨終,因為你的功德不夠。晉朝有個窮人,他發心念了幾天,彌陀出來說法,活著時得無生法忍。臨終佛來接引往生。這是肯定的。不是說臨終才顯現作用,而臨終接引那也是真的。韋提希夫人也是一樣。《觀經》上有,她就見到阿彌陀佛,得無生法忍。五百侍女都得很大的益處,是活著的時候就得法益了。臨終的時候,佛來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決定往生。這是一般的修行。佛的加被力,徑登不退。圓生四土,究竟涅槃。所以,佛令慈氏"常念不絕,則得道捷"。你老念,中間不要斷斷續續的,"則得道捷"。捷,是捷疾,捷徑。道,就是覺,得道,證道,就是現在所說的大成就。無上的大成就,大覺悟,徹底的大覺悟。你老實持名,得道就快。因為這個信願持名,是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作佛,以這個果覺作為因心,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是果覺,是法藏比丘萬劫千生修行成就的一個名稱,是萬德的結晶,萬德之所成就,萬德之所莊嚴。因此,這個名字裡面就具足了萬德,這是果人的覺悟。把一個果人的覺悟的萬德洪名,作為我們修行人在因地中的初心哪。我們發心念這句佛號,心中所念的就是這句佛號,這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在這上頭,我們的心就是彌陀的果覺,果覺就在這兒。你的心是佛的果覺。《彌陀要解》有兩句話,"從事持達理持"。理持你無法下手。什麼叫理持,你不懂,也做不到。你不悟,都是聽說的,知道是應該的,但你做不到。理持你做不到,從事持才有救。暗合道妙,比別的法都殊勝。你不知不覺,巧入無生啊。"即凡心成佛心",就是你這個凡心就成佛心了。《彌陀要解》有兩句話,我把它擱在一塊,正好一副對子:"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凈宗的奧妙全在裡頭。持名持咒方法就是這個。佛教他父親,就教他念佛。他父親說:"別的方法為什麼不教給我?"佛說:"你不行啊。"佛是最孝的。教他父親念佛,沒教他真如實相,下不了手。起心即錯,動念即乖,你心一動就錯了。老老實實地念,不知不覺暗合道妙。別有乖,不管合不合,乖就錯,就不老實了。老實念,就這一句,即凡心成佛心。果徹因,得道就快了。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大願的根本。日本凈宗大德說,一切經典和《華嚴經》比,《華嚴經》是最實了。《華嚴》跟《無量壽經》比,《華嚴》就不實了,《無量壽經》實了。無量壽跟四十八願比,四十八願實。四十八願跟第十八願比,只有第十八願實。其餘的都是權,第十八願就是十念必生,彌陀第十八願是根本。所以,釋迦牟尼佛教他父親念佛。阿彌陀佛早就替大家想好了。最易下手,小孩都會念,坐在我們這兒的小孩都會念,還有什麼難?最易成就,即凡心成佛心,多頓啊。你就正在老老實實念的時候,凡心就成佛心了。你一琢磨,一干別的就不是了。所以說易行法,徑中之徑。"常念不絕"是讓大家念《無量壽經》、念佛號。有人持咒、不要生分別想,《凈修捷要》不是說了嗎:"稱名不異持咒。"稱名和持咒沒有分別。要聽大德的話,夏老師他是大德,我們要好好地聽這些話,不要自己老有主意。東聽一句,西聽一句,盲從,這就很難了。遇見了善知識跟沒遇見一樣。他的話你也聽,別的話你也聽,你這是大雜燴啊。所以,就是要專一,老老實實修行。

"我法如是,作如是說。"這兩句,是"佛語梵雷震","說法獅子吼","如金剛王寶劍,斬盡一切情見。如來本性顯現了。""我法如是,作如是說。"拿佛的心印來印證本經。這兩句印證前面的"常念不絕,則得道捷。"這兩句是說,佛的法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說的,來印證前頭所說的。六祖當年給永嘉大師印證。"如是如是"。你如是,我也如是。王上師(王驤陸)在天津回信給我,也是這樣。"如是如是",如是亦如是。這都是最徹底的印證。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

"我法如是,作如是說。"我法就是"如是"。作"如是"說。這個"如是"和六祖的"如是"沒有分別。"如是如是"就是"如是",都是本經中的"如是"。又"我法如是,作如是說",無量壽經講座69(勤修堅持第四十六、福慧始聞第四十七、聞經獲益第四十八)無量壽經講座69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福慧始聞第四十七、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我的法是如,我所說的是如。我所說的就是我的法,我的法是如,所以我說的就是如如。如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實相,也就是平時我們說的真實之際,是本經的體。本經的體就是真如實相,真實之際。所以我法如是。本經有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惠,真實之利。我說就把他顯示出來了,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顯示真實之際,作如是說。演說佛法,就是真實之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作如是說。經中一字一句,都是從如來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一個字里都有無邊的妙理。每一個字都是如來性修二德所莊嚴。全性起修,修德有功,性修方顯。全修在性,性修兩德都圓滿。性修兩德共同莊嚴。每一字一句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你常念不絕,當然則得道捷。由於如來稱性流露出來的。如來稱其本性,暢佛本懷,流露出來的言教,也是世尊心印之所印。蕅益大師說:"一切能所,能念所念,能信所信,能願所願......一切一切,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這是《大光明藏》里的原句。實相就是世尊的心印。大悲慈父釋迦牟尼佛如理說法,應當至誠信受,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念阿彌陀佛。這是八句中的兩句。

"如來所行,亦應隨行。"表"常隨佛學"。學佛,不是求佛保佑,要學佛的偉大。無限地崇拜,跟著導師學習,要不然你跟著幹什麼?空有個名頭。我拜誰為師,誰是我的老師,拉個關係,那就是社會的俗事。像拜馬連良為師,說我是馬連良的徒弟,弄一個招牌。你念佛還要這個牌子幹什麼?要真修,心要真實,老老實實跟佛學。"如來所行,亦應隨行。"我們不說如來的過去生,就說這一生,把王位、思愛的家庭、眷屬,一切一切都舍了,跑到山上,一麻一粟,骨瘦如柴六年,就像一個骷髏,不像現代人多少多少萬美金,少女成群。佛不是,所以要"常隨佛學"。放下這些,修行成佛。王位給人家,你來統治,比我強得多了。王位不接受,還要去要飯。《金剛經》寫的佛去要飯,佛當年住在一個小山上,上山不很容易。別人不常來打擾,離城還近,要飯還容易。而且《大寶集經》里講佛當時處境很困難。有人在飯裡面埋上糞、壁虎、下毒藥,說佛來化緣是調戲婦女。種種的侮辱、陷害、種種的困難。佛不是為自己,他有地位,可以享受,有名有利。像現在來說,可以住最好的房子,坐最好的車,過種種享受的生活。佛不是這樣,佛都是為了眾生得度。到哪兒都是徒步,你什麼時候看到佛騎馬?樹下三宿,都為破戒。為什麼不多住幾宿?因為過了三宿就要留戀。常隨佛學,我們看到佛的這些行為,感到慚愧。有人說,我修了這麼多日子,怎麼這不行?你那算修行嗎?和佛比比看,跟老師比比看。夏老師說,我是三等人。你得跟那個高的看齊。不要說這個世界上有好多亂七八糟的人,我比他們強多了。你跟落後的看齊,那有什麼用?要"常隨佛學","種修福善",一切善都要修的,是助行,有理有事。如是,就是理,念佛就是事。念佛是正行,修福修善是助行。理事正助全有,就這八句。("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凈剎。")"求生凈剎"這一句,結束全經。

求生佛剎,是一大藏教的總歸。不但是凈土法門的總歸,而且是一代佛教的總的歸宿。《華嚴》圓攝諸教,而以"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凈空法師講《華嚴》,講到"普賢行願品"覺悟了。我們這本是《華嚴》的中本,於此經末,求生凈剎,普勸有情。所以不管你修什麼,你都得求生極樂世界。當然,有人要求生兜率內院也是好的。總之,不如求生凈土。

就在這個地方勸的,正是彌陀的本願,彌陀當時發願,我要成就一個國土,超過一切諸佛國土。這個國土,就是為大家去,不是為我一個人。這就是彌陀本願。你去了之後,壽命無量,不退了。一切都是增上。不但決定成佛,而且很快。這就是彌陀本願,也是釋迦牟尼佛和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一切諸佛的本心。釋迦牟尼佛和十方一切世界的佛,都在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勸有情眾生往生啊。你們要去啊,不求生佛剎,你就放棄了一個想實現你普度眾生願望的最好的辦法。有好多人不懂,說我度眾生,不想上極樂。你走的很費勁的路,沒有很好的辦法。要度眾生,只有見佛聞法以後,才不會有錯誤。承佛威力,神通遍到十方世界度化。這才是真正實現你度生的願望。真正"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不是虛假的、顛倒的。

釋迦牟尼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來說的就是《無量壽經》,也就是普勸眾生,都入彌陀願海,都得到真實究竟的利益。信、願、行三資糧里,願是一個關鍵,想出生死海,必定要有願。蕅益大師說,你念阿彌陀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透,沒有願不能往生。你修行再好,沒有這個願,佛不能勉強你,拉著你去極樂世界。要是能勉強的話,早就沒有眾生了,都拉去了,哪還有地獄了?佛從來不作勉強的事。佛對眾生一切平等,絕對的平等,一切都由你自己作主。有的主到地獄裡面了,有的主到天堂了,有的主到極樂世界裡去了,全是自由啊。到了地獄裡就不自由了。不聽佛的,自作主嘛。願,很關健。要出生死海,要有賴阿彌陀佛願王之力。

"十方佛家飯,一路涅槃門"。涅槃雖然是一條路,但方便有多門。有些初方便,初入手處。因此,有禪、有密、有教、有觀,種種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都可以。八萬四千法門,方便說,不止八萬四千法門,是無量,但歸元只有一個。"一路涅槃門",涅槃三德,般若、解脫、法身。方便的多門中,究竟的方便在哪裡呢?本經大悲為根,菩提為因,度生用最方便的方法才稱為究竟。究竟的方便就在往生。你在這個世界中,修到見惑都斷了,無明都破盡了,那是十分的難啊。許多工作到凈土去做,有很多方便。修其他的法門,今生要想超三界,是難行道。不管坐禪、修密,都要求往生極樂世界、蓮華精舍,以求生極樂為共願。這是超出很多密教團體的地方。因為是求生凈剎,所以是易行道。至心信樂願意生十念就生。凈土宗的正修,就是持名。但是你修其他的,而能發願求生凈土,也能為彌陀所攝受。幽溪大師講《生無生論》時,每天天樂盈空。幽溪大師是明末人,這樣的人現在找不到了。他還不是四大高僧之一。幽溪大師作了《圓中鈔》、《生無生論》,念了十萬遍《往生咒》往生了。所以,只要至心迴向,都可以往生。如考大學,高中畢業考大學,有平等學歷也可以考,但還是高中畢業考上的多。正宗還是念佛好,不是正宗也可以。有個參禪的向蕅益大師說:"我不參禪了,念佛吧。"大師說:"不用,把參禪的功德迴向就可以了。"要圓融啊。不然,生出好多分別、執著。這是長行的總結。八句全有了,理、事、正助。這一句"求生凈剎"殊勝極了。願要切,願切你念的不好只要念就行。你願不堅,還留戀娑婆,你不一定能去的了。你喜歡誰是留戀,你討厭誰也是留戀,愛和恨是一回事。情見,你喜歡誰老想著他,你討厭誰也是老想著他,放不下,放不下就是留戀。要求生凈剎,要放下。夏老師彙集的《無量壽經》放光,很殊勝,出乎意外。有個居士就助印,《生無生論》也是他發心助印的。《無量壽經》他一天念三遍,念得獃獃的。我說:"這麼念不行,你把念經的時間改成念佛,再看點別的書。好好想一想、悟一悟,死修就是蠻幹,蠻幹不行啊。"人常常是這樣。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譬如盲人恆處暗不能開導於他路

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贊演並供養

如是一心求凈方決定往生極樂國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長行是語言頌,是可以唱的。)往昔修了福、修了慧,才能聞這個法。"已曾供養諸佛如來",你才能心生歡喜,信這個事情。"惡驕懈怠及邪見",你有噁心、驕傲、懶惰,還有邪見,你就信不了這樣的微妙之法。在黑暗裡頭,不能給別人開導道路。你曾跟著佛種了種種的善根,你才能修救世之行。不是理論研究,有實際效果的。一聲佛號就真能救世。佛的父親,你說那個善根怎麼樣,龍生龍,鳳生鳳。你能念佛就種了很大的善根。"植眾善","方能修",不要輕視。"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贊演並供養,如是一心求凈方",這樣的恭敬這個經,一心一意,沒有二心,不要東想西想、不安,一會想這樣修,一會想那樣修,拿不定主意,沒有一個決定的信,這就很需要自己思考思考了。咒都是這麼說:"難除疑咒生疑。"對咒有懷疑,懷疑也有這麼的功德嗎?懷疑功德就沒有了,大打折扣了。信,功德就出來了。一心,就是不要懷疑。一心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大火滿三千大千世界,乘佛的威德,都能超過。

"如來深廣智慧海",如來的智慧如海,真實廣大。"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聲聞、阿羅漢,拿億劫的時間來思量佛的智慧,把他們所有的神通都使盡了,也不能測度。《法華經》說,佛的壽量有多大。彌勒答言,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慧,不能思維,不知其限數。不但聲聞辟支佛不知,連候補的彌勒也不知,諸大菩薩也都不能知道。所以,只有佛自知。如來的智慧,最後破了這一品生相無明,等覺還有一品生相未破。所以,唯有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演,只有世尊給大家開說演示這樣的不思議法門。

人身難得,佛難遇。信慧聞法,難中之難。有信心有智慧,再有機緣聞到佛法,是難事裡面的難事。"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這是極殊勝的文句。如果有情者當作佛的話,你的行動要超過普賢。前面德尊普賢與後面行超普賢,都是梵文原文,不是翻譯有錯誤。不但沒有錯誤,而且顯現了釋迦牟尼佛無上至極的慈悲心。剖出心肝,把心肝都剖出與大家相見。普賢是大行菩薩,表差別智,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願,廣大無際,供養無量,禮拜無量,一切一切都是無量。導歸極樂,利濟無盡,故才稱願王。所以,本經來參加會的聖眾,"咸共尊修普賢大士之德"。可是,在《無量壽經》里,世尊在方便中又方便,圓頓中又圓頓。把信願持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法攝盡六度萬行,攝盡十大願王。這一切法,都融匯在一句佛號里,也就是把普賢(代表差別智)的無邊行門,融匯到文殊大士的一行三昧(文殊代表根本智)。"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大智文殊,現在還在五台山。二十多年前,有人到五台山,親見文殊,談話。所以,持名一法,廣含眾妙。普賢十大願王,十個大願,十中有十就是一百,就是無窮無盡。導歸極樂,現在把一切願,都攝在一句佛號里。信願持名,是從差別智又回到根本智上來。又從根本起差別,又從差別回到根本,提高了,這是行超普賢。所以"此身已在含無殿,更從何處覓長安。"信不及,老東找西找。持名的這個妙法,果覺因心,因果同時。蓮花不同別的花,花一開,小蓮蓬就出來了,果已在裡頭了。桃花、杏花其他的花,等花開完了,落了,裡面才有一個小果生出來,果在花以後出來。蓮花不是,因果同時出現,因中就是果,果中就是因。所以,性修不二,因果同時,不可思議法門。直截了當,不落階梯。不要講那些次第法,但有些人就需要那些法。禪宗,無上的凈土宗,密宗都是不落階梯。也可以按階梯去辦,但不是都需要一步一步地去爬。有電梯,百分之一的時間就可以了。《彌陀要解》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就是即凡心成佛心,所以行超普賢。普賢大士,以十願王導歸極樂,現在念念都是彌陀。為什麼用這個超字,普賢大願道理很深。觀想每一個我在拜無量無邊的佛,而且是同時。每一個佛前,有無量無邊的我在給佛頂禮。這個觀想,很多人都很困難。無量的海,無量的剎土,無量的佛,無量的我。一般人心力不夠用,而且盡未來際,都是這麼作。永遠沒有疲厭,意理廣大,深遠。一般的人很難發起普賢行願。這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咱們這兒的小朋友都會念。五逆十惡也行,教他念,他也會念。鸚鵡教它它也會念,死後將它埋了,土裡長出一朵白蓮花。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地獄都現了,還能靠此而度生死。比如現在的大夫,能治不治之症,這是最好的大夫。有這樣的蠢人,說這個大夫能治那種重病人,我沒有那種重病不找他看,能治不治之症的人才是最高明的大夫。還有傻子照相機,傻子都會用,你不懂照相機的機能,照樣用。電腦給你設計好了,什麼都是自動化。念佛法門就像傻子照相機,這正是殊勝之處。所以,你能治不治之症是良醫之手。佛法能度極惡之人,是善法之王。只要信願持名,一定行超普賢登彼岸,就是這個意思。

"是故博聞諸智士",聽聞很廣的人,有智慧的人,應信我教。相信我的教化是如是之言。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是妙法幸聽聞",這樣微妙殊勝之法,你能聽到聞到,聽到的淺一些,聞到的深一些。"應常念佛而生喜",應常念佛而生起歡喜之心。流通分這個地方勸大家念佛,受持,廣泛地度出生死煩惱的中流。"佛說此人真善友",聽到之後,就念佛,生歡喜心。他受持,不但他自己出生死流,還廣泛地去度脫在生死流中的大眾,"輾轉教授,輾轉度脫。"佛說這些人是真正的善知識。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凈。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聞經獲益"是聞到這個經,得到好處。"法眼凈"有大乘小乘兩種,小乘是初果;大乘是初地。這個經上是兩萬人,但參加法會的不知有多少。這麼多人離開塵垢,根塵(色聲香味觸法)垢污都離開了,得法眼清凈。見四諦法。對於四諦(苦集滅道)法,真正見到,見四諦,初果就斷見惑。見上就沒有惑了。因為底下還有三果、四果在一塊兒。第二句"二十億菩薩得阿那含果",這是不還果,三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漏是惑,見惑思惑都盡了,得阿羅漢。再就是菩薩了。這以前,都得的小乘果。有人問,為什麼佛說大乘法,聞法的人得小乘果。《凈影疏》解釋說,這些眾生聽說娑婆世界這樣穢惡可厭,生的厭離心強一些,得小乘果。朝鮮的憬興也是這樣說法,也是大家斷惑的程度。聽了這些法,見上沒有疑惑,就是初果。對於上界、天界的思惑都斷盡了,斷惑的水平是阿羅漢了。"見"可以是大乘見,斷惑是證。有了這個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發大乘心的人,為什麼還有聲聞呢?因為斷惑只達到這個水平。斷,就是證。斷了就再不起來了。所證,所見,應該是有區別的。上根利器,一見他就證了。絕大多數,還要分兩步。先解決見,才有修,才有行,才有果。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大願的莊嚴,是住不退轉,行不會退。不會退到小乘。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由此看來,發菩提心是件大事,在經中都寫一筆。這麼多眾生,在過去沒有發起菩提心,到這個時候才發起,到經都聽完了才發心。"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都能往生。而且在極樂世界以外的國土,"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在會這麼多人,將來都先後成佛,號為"妙音如來"。還有十方佛剎,現在正往生的,見到阿彌陀佛的"各有八萬具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得到佛的授記。授記有四種:一、未發菩提心授記。佛已經給你授記了,將來你一定能發心。二、已發菩提心授記。給你授記。三、隱覆授記。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四、現前授記。正式佛前,你也在這兒,清清楚楚,給你授記。這四種,你只要得到任何一種,都叫得到授記。這麼多人,都得到授記,都得到法忍。上面得不退忍是念不退。住不退轉是行不退。這個地方得授記法忍,是無生法忍。授記成無上菩提。這些有情,都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過去生中的願力。過去生中的因緣所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唐譯》這句話更清楚一點,"八萬那由他眾生,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彼無量壽佛,昔行菩薩道時,成熟有情,悉皆當生極樂世界"。那麼多眾生,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是無量壽佛在過去沒成佛以前,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所成熟的有情。佛已經教化大家,使大家善根成熟,這些人,都當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一切法從因緣生,這些眾生在過去生中,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因地中的相遇,得到教誨,現在善根成熟,無上的勝緣,由多生以來,受阿彌陀佛的教化,曾經聽聞,聞思而修,如是發願,如是有正的思維、正的願力,印在八識心田之中。如食金剛,決定不消,這是無上殊勝的善因緣。現在彌陀功圓果滿,成究竟覺。於是,因緣都成熟。蒙佛威力攝授,都得往生極樂世界。因過去的種子,成了現在的因。現在又蒙佛的威力加被,成為緣。因緣都具足,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有因還要有緣,過去種了這個根,有因了,自己又發了這個心是因,遇到許多善緣、助緣,都很重要。不是這個種,種不出這個東西來。你要是這個種,唐朝的這個蓮子,現在長出蓮花來了。以前沒有放在水裡,沒有這個緣,因他不壞,唐朝的蓮子長出不少蓮花來,不只一個。因,他是不滅的。水呀,土呀,保護的很好,開花了。所以我們想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往生的那麼多,無量無邊,正是表達了阿彌陀佛在因地,成佛以前,在無量劫中,在生死海里教化種種眾生,實際是無量的。現在這無量無邊的眾生,有這個因緣,成就善根,得到往生。我們自己,今天這個妙法能夠聞,能夠信,肯定彌陀在過去劫中曾經追逐我們在泥犁之中,泥犁就是地獄。在地獄中,阿彌陀佛在那兒救度我們,教誨我們於火宅之內。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在大火宅中救我們啊。攝授不舍,勸導不休,沒有休止,不惜共同輪轉於六道。共同發菩提心的人,有一個墮落了,那些不墮落的人總要去度他,就要追到地獄中去救他。這是大乘佛菩薩心。行者的心,就是這樣偉大啊。佛對我們眾生就是這樣。但願我們有個機會能一念回心,知道過去錯了。一念回心,不可思議,就怕老認為我一貫正確。一貫正確就表示你若干年來,從沒有得到真正的進步。這種回心一念,感謝佛的恩德,善根才能增長。注釋到此,不禁淚零。當時寫到這兒時,眼淚如雨啊!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並現種種稀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嘆未曾有。無量妙花紛紛而降。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

"爾時",當時,佛說這個經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震動。"並現種種稀有神變"。一語帶過。不詳細說。這就是佛教,不在這些瑞相、瑞應上頭過多的描述。"放大光明,普照十方"。諸天在虛空中奏樂。幽溪大師講他的《生無生論》時,天空中奏樂。大家都能聽到,天樂盈空,在那隨喜。色界天高過須彌山頂以上,他們也聽到諸天奏樂的聲音,都嘆未曾有。無量妙華紛紛而降。天雨妙華,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佛不一定像世間那個排隊),聲聞可以排在菩薩前頭,因為阿難最當機。先說尊者阿難,再說彌勒菩薩,再說諸菩薩聲聞。這時,聲聞才排在菩薩下面。"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為什麼歡喜?因為他信受了之後,他才覺得這是一種殊勝的,稀有的,難遇的,不可思議的因緣。不但歡喜,是大歡喜,聽到的人都歡喜。皆大歡喜。這個事,只有佛才可以做得到的。不要把信受看的是容易了,不是深受感動、信受,不可能出現這個皆大歡喜。在佛以下,有人聽了很歡喜,就很難得了。這是個稀有的法會。

上面表示很圓滿了。又現瑞相。本經是三次現瑞相。第一次現瑞,阿難在問,為什麼現這個瑞。禮佛現光又是現瑞。在這個經末又現瑞。總之,給我們證明,讓大家生信心。於本經所說的難信之法,要生起實信。

為什麼說歡喜呢?《無量壽經鈔》說:一、說此經者,是我本師釋迦牟尼佛。佛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釋迦牟尼佛是法中之王,於法自在。說者很清凈,於法很自在。因此,皆大歡喜。二、所說的種種功德都是一個清凈句。依正種種莊嚴,入一清凈句,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說的法清凈。三、得果清凈。極樂世界種種的莊嚴全體理性。依教修持,橫出三界,圓生四土,徑登不退,究竟成佛。這是得果清凈。因為這個清凈,聞者得無上益。所以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最後,我們用彭二林居士的幾句話,來結束註解。他的《無量壽起信論》說:"此經具無量壽全身,亦具一切諸佛全身。於此信入,即具一切佛智。故曰: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所以佛慈加被,殊異余經。奉勸後賢,普同信受。"
推薦閱讀: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三集)
卜筮講座 三
符咒講座
六封四閉實戰講座--孫國璽老師
卜筮講座 二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