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的漢初三傑、明初三傑、晚清三傑、北洋三傑都是誰?

歷史上的漢初三傑是蕭何、張良、韓信。明初三傑是徐達、李善長、劉基 。晚清三傑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北洋三傑是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他們都是中國的歷史名人了,其功過是非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無用贅述了。我只想在此談談他們截然不同的處境與人生結局。確實是很值得玩味的!

先說漢初三傑吧。他們三人各有所長,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是配合非常默契的合作者。是劉邦手下不可多得的三名得力幹將,左膀右臂,他們輔佐劉邦齊心協力共圖大業。正因為如此,劉邦才得以打敗強大勇猛的對手項羽,奪得了江山,建立了漢朝。蕭何善於打理內政與後勤保障。張良負責替劉邦出謀劃策,運籌帷幄。韓信負責統率軍隊,指揮打仗。三人分工合作,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作為漢朝的開國功臣,他們的結局卻是大相徑庭的。最後,張良是不貪戀功名利祿和權位,功成身退,隱姓埋名,退隱江湖,得以保全自己(他複製了春秋時期越國范蠡的經驗模式)。蕭何如願以償成為了漢朝的開國丞相。他低調務實而又善於見風使舵,很識時務(他是劉邦的忠實部下,而且還是老鄉。最關鍵的是他從來就沒有染指過軍權,不掌握軍隊,不會對劉邦的皇位構成威脅與挑戰,多疑而又善於猜忌的劉邦就不會對他下狠手)。保全了榮華富貴,得以善始善終。三人中下場最悲慘的就是韓信了。韓信統率軍隊,掌握著軍權,又居功至偉,甚至有些功高震主了。這令劉邦如芒刺在背寢食難安。擁兵自重犯了君主的大忌,要對他開刀也就在所難免了。韓信是一個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而他又很貪戀權力,優柔寡斷,不願放棄,功成名就之後不知進退。於是,卸磨殺驢的人生悲劇就不可避免了。韓信是蕭何發現和推薦給劉邦打江山的大才。當初韓信在項羽手下郁不得志,便背棄項羽投奔了劉邦,在劉邦手下依然得不到重用,便逃跑了。蕭何知道後,便騎上馬連夜追趕,把韓信請了回來,然後勸說劉邦登壇拜將,將軍事指揮權交給韓信,給他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施展聰明才智的戰爭大舞台。在劉邦的麾下,韓信從此大殺四方,所向披靡,因軍功特別大而被封為了淮陰侯。後來劉邦兩口子設計殺害韓信時,蕭何又成了一個最大的幫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句成語由此得名。

相比之下,朱元璋對待功臣就更加狠毒、殘忍了(朱元璋比劉邦做得更高明的是,他給自己肆意屠殺功臣的惡行還穿上一件反貪的美麗外衣,在反貪的名義下屠殺功臣良將,以此來彰顯他的正義感)。李善長、徐達,劉基三人都是明朝的開國功臣,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無論他們有多麼聰明智慧。無一例外,最終他們都沒有能逃脫朱元璋的魔掌,被無情地誅殺掉了。劉邦與朱元璋都是來自於社會底層,在早年的歲月里都經歷過很多苦難,都遭受過很多的歧視與白眼,其人格尊嚴和自尊心都遭受過嚴重的傷害、打擊與摧殘。日積月累,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反社會反人類反人性的分裂人格與變態心理,有一種受迫害的妄想症,總是疑神疑鬼的。思想很容易走極端,有一種強烈的報復心理。性格上就表現得異常冷酷、殘忍。再加上他們都是出身貧寒,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啟蒙,身上嚴重缺乏文化內涵,不可能培養成高貴、豪邁、豁達的,千古一帝般的恢弘氣度、胸襟、眼界和格局。這就導致了他們能用人之長,但卻沒有容人之量。在找不到解決功臣們權力過大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的有效方式時,便採取了粗暴殺戮的血腥手段。其實他們都是很有才能很有作為的皇帝,在奮鬥打江山的過程中,在患難中能夠同甘共苦同舟共濟,特別講究哥們義氣,身上的個性魅力十分突出。能夠迅速團結、拉攏一幫能幹的兄弟為他賣命出力。但他們的人格缺陷決定了他們一旦成功後,最終必然會過河拆橋翻臉無情卸磨殺驢。二人相比,劉邦比朱元璋稍好一些。劉邦畢竟當過秦朝的亭長,做過小官的。比朱元璋這個純粹的草根更講道理一些。在對待、處理、解決功臣的問題上,跟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比起來,劉邦與朱元璋就差得太遠了!

相比之下,晚清三傑和北洋三傑就要幸運多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嶄露頭角脫穎而出,崛起於亂世的晚清重臣,國家棟樑。他們一起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展,建立起了中國近代的工業體系,軍工體系。曾國藩在多方面為後世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左宗棠在晚年率軍收復了新疆。李鴻章創建了中國近代的海軍與陸軍。毋庸置疑,他們合力為大清這座風雨飄搖的破廟延續了數十年的壽命。都為近代中國的發展、進步作出過貢獻。但他們都沒有因為功高震主而被喜歡猜忌的滿洲主子砍頭殺掉,結局是壽終正寢。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他們也是民國亂世政壇上的三個風雲人物。軍閥混戰,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台。各領風騷,輪流坐莊。走馬換將是常事。但政變殺人的事幾乎沒有聽說過。

推薦閱讀:

你知道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文在寅當選功在老婆,歷史告訴你,娶「富家女」沒毛病
後人對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評論是怎樣的?
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具體是什麼?
讓歷史告訴未來——評韓毓海《重讀毛澤東》

TAG:歷史 | 晚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