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智慧
05-31
《周易》二千多年來一直居「六經」或「十三經」之首的地位,是古代重要經典。《周易》今本和馬王堆帛書本均包含《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是中國古代卜官(或史官)在長期積累起來的十分豐富的卜筮記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一部占筮書,約成書於公元前12世紀的殷末周初。《易傳》是對於《易經》卦畫、卦象、卦辭、爻辭的詮釋,約成書於春秋到戰國中葉。[1]它們是不同時期、不同思想體系的作品。
一、時代氛圍
《易經》是被宗教巫術大氅包裹著的人類孩提時代的百科全書;它相當廣泛地展現了中國上古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價值觀念、心理結構等;它影響與開啟了儒、道、墨、名、法、陰陽各家思想的理論建構,提升了中國人的理論思維水平。
今本《周易》以《傳》附《經》,約始於漢,易生以《傳》解《經》之弊。帛書《周易》《經》《傳》分開,恢復了《周易》本來面目。帛書《易傳》除《繫辭》與今本《繫辭》大體相同外,其他五篇(《二三子》、《易之義》、《要》、《繆和》、《昭力》)是新發現的,不見於以往古籍。
此外,在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夏侯灶)墓出土竹簡《周易》,湖北江陵天星觀出土楚簡《周易》,由於殘損太多,不能窺見全貌,但可發現卦畫寫法有異,從阜陽簡陰爻為∧到馬王堆帛書陰爻為八再到今本陰爻為--,可見其演變的過程,並非一開始陰陽符號就是--、—。因此對於--、—符號的來源及象徵物的種種推測,都可重新審視。
依據現今地下出土資料,最初的卦畫,並非用代表偶數的陰(--)和奇數的陽(—)構成,而是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