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美國大選有個「選舉團」嗎?

標有「選舉團」標識的汗衫帽子(照片:美聯社)今年的11月6日是美國四年一度的大選日,在大選這一天選民們不但要選出下屆美國總統,而且還要同時選出新一屆的眾議院議員以及改選三分之一的參議員(此次改選33位)。大選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總統選舉,所以許多外國傳媒就將大選直接稱為總統大選。美國大選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特別是總統選舉的規定,與其他民主國家的選舉大不一樣,尤其是「選舉團」(Electoral College)的規定,是美國獨有的制度,這個制度時常引起外國人的困惑,許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制度。這篇博文,就想談談大選問題,重點是介紹「選舉團」。美國的大選是全民普選,只要是18歲以上的美國公民,都可以投票選舉總統、副總統、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等,這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基石,也是人民神聖不可剝奪的權利。在大多數民主國家,總統或總理由選民直接選出,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但在美國,總統雖然是由普選產生,但並不是簡單地以獲得選民票數多寡為衡量標準。在美國歷史上,曾有幾位當選總統並未獲得多數選民選票,其中第一位是在1824年選舉中獲勝的約翰?昆西?亞當斯 (John Quincy Adams) ,最近的一位是2000年當選的喬治 ? W ? 布希 (George W. Bush) 。2000年大選時,小布希獲得了50456002張選民票,占選民總數的47.87%,而其對手戈爾(Al Gore)則獲得了50999897張選民票,占選民總數的48.38%,但最後卻是小布希當選總統。為什麼會出現獲得多數選民票的總統候選人沒有當選的情況呢?這就要談到「選舉團」制度了。根據選舉法的規定,美國總統最終是由「選舉團」選出的,而不是總體計算選民選票的多少。目前「選舉團」一共有538票,根據每個州議員人數的多少分配給各州。各州「選舉團」票數等於該州在國會參眾兩院的議席數,舉例來說,加州在國會一共有55位議員,包括2位參議員以及53位眾議員,所以加州就有55張「選舉團」票,在各州中最多;而阿拉斯加只有3位國會議員,所以只有3張「選舉團」票。首都哥倫比亞特區雖然在國會沒有正式議員(有代表但沒有投票權),但也有3張「選舉團」票。以下是50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選舉團」票的分配表:州名「選舉團」票數阿拉巴馬9阿拉斯加3亞利桑那11阿肯色6加利福尼亞55科羅拉多9康涅狄格7特拉華3哥倫比亞特區3佛羅里達29喬治亞16夏威夷4愛達荷4伊利諾斯20印第安納11艾奧瓦6堪薩斯6肯塔基8路易斯安那8緬因4馬里蘭10馬薩諸塞11密歇根16明尼蘇達10密西西比6密蘇里10蒙大拿3內布拉斯加5內華達6新罕布希爾4新澤西14新墨西哥5紐約29北卡羅來納15北達科他3俄亥俄18俄克拉何馬7俄勒岡7賓夕法尼亞20羅得島4南卡羅來納9南達科他3田納西11得克薩斯38猶他6佛蒙特3弗吉尼亞13華盛頓州12西弗吉尼亞5威斯康星10懷俄明3

2008年大選新澤西州「選舉團」成員在投票(照片:美聯社)從這個「選舉團」票分配表中,可以看到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佛羅里達、紐約、伊利諾斯、賓夕法尼亞、俄亥俄等州的票數都比較多,而懷俄明、佛蒙特、南達科他、北達科他、蒙大拿、阿拉斯加等州的票數都很少。根據規定,總統候選人要贏得總統選舉的話,必須獲得「選舉團」票的絕對多數,也就是說,只要候選人得到270票,就可以當選。所以,從總統候選人的角度看,「選舉團」票數多的州就顯得特別重要。那麼,「選舉團」票數與民眾普選又是什麼關係呢?美國的50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除了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外,其他的都採用「勝者通吃」制,即本州的「選舉團」票全部歸於在該州獲得最多選民票的總統候選人,而不是按得票比例分成。也就是說,在一個州內,只要候選人獲得該州選民的簡單多數,就獲得了該州所有的「選舉團」票。例如,某候選人獲得了多數加州選民的票,那麼,加州的55張「選舉團」票就全部計算在這位候選人的名下。正因為如此,候選人在每一個州的競選結果最重要,贏得一個州,就贏得了該州的「選舉團」票,累計相加,只要超過270票,也就贏得了大選。由於候選人在每一個州的選舉結果一般在大選日就可以知道(極個別的情況例外),所以,每位候選人獲得了多少張「選舉團」票也一目了然,誰當選總統立刻就能知道,候選人也會發表聲明,慶祝當選或表示認輸。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根據上表,在大選日自行計算,看看2012年大選贏家是誰。正因為如此,使得人們以為總統是在大選日當選的。其實,按照法律程序,大選日過後,還必須經過「選舉團」投票、國會唱票才算完成選舉程序。

2008年大選密西西比州「選舉團」成員在投票法律文書上簽字(照片:美聯社)「選舉團」投票定在12月份,時間是12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這句話讀起來特彆拗口,但規定就是這樣的。今年的「選舉團」投票日是12月17日。當天各州「選舉團」的538名代表將分別在各州首府聚會,根據本地選民的投票結果,再「投票」選舉總統,並將選票送到國會以及國家檔案館備案。然後,在新年的1月6日,國會參眾兩院召開聯席會議,點算「選舉團」送來的票數,由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公布唱票結果,正式宣布總統當選者;1月20日當選總統舉行就職儀式;整個選舉過程到此才算全部完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法律的規定,四年一度的大選日定在大選年11月第一個星期一後的星期二。許多傳媒,尤其是外國傳媒,往往忽略了「第一個星期一」這幾個字,直接說大選日是「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其實,這其中是有區別的,如果某個大選年11月的第一天正好是星期二的話,那麼按規定這一天就不是大選日,必須等一周到了下個星期一後的星期二才可以大選,那一天,就是11月的第二個星期二了。類似此類容易引起混淆的美國大選規定,還有不少,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有關美國大選情況的讀者,可以參考《美國選舉簡介》
推薦閱讀:

一個兩次預測美國大選幾乎全中的數據媒體,為什麼在這一屆上也栽了?
一家公司改變了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結果,順便毀了Facebook。。。
「9·11」後美國最嚴重恐襲 或影響大選
奧蘭多槍擊案將短期「攪動」美國大選格局
這是一場尋常而又不尋常的美國大選

TAG:美國 | 美國大選 | 選舉 | 大選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