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自明以後就被誤讀了-我對中國文化密碼的解讀
中國文明史之所以說被誤讀了,就是沒有把元當作一個斷代史來讀。這種斷代的含義不僅僅是文明的破壞,而是近於消亡和復甦的複雜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五四」中國新文人在戰亂期的徹底解放與對文化的徹底反省「我們所遵循的傳統文化怎麼了」。簡單的說元以前是中國的正統的儒家文明璀璨光輝。元以後就是就是黑暗的「反儒家」的專制歷史了,後者綿綿延延近1500年,同時伴隨了又一次分不清是內亂還是侵略的又一次大規模破壞。
成吉思汗的戰爭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消亡的是中國
既然這種巨變發生在元朝,為什麼說是「明」以後呢?因為元本就不屬於中國(至於蒙古納入中國版圖那是元以後的事情了。)當時整個地球都蕩漾在成吉思汗大軍的鐵蹄之下,我們自然也不用謙虛的說「元」是屬於中國的。元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這種影響簡單的說就是破壞,徹底的破壞。這種破壞幾乎沒有任何可以值得商榷和討論的,也沒有任何可以美化或者促進交流云云,這種破壞就是赤裸裸的。甚至可以說元的入侵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只不過西方得以僥倖倖免(所以說僥倖因為他們的發展水平遠不如中國,但距離較遠就如同美國在兩次大戰後的倖存與發展一樣開始了他們的新的時期)。北宋人口曾達到1億多,南宋時候也有6000萬,但是元朝的進攻使得人口驟減到1000萬。
正統儒家與「反儒家」
中國在元以前一直是文明上升期,而且先後從夏周禮制,春秋思想,前漢政治,唐宋經濟和外交,逐步走向頂峰。核心文化選取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也就是孔孟開創的仁愛為本,民意為天的社會理想。雖然中間經歷了種種變化但社會正統思想沒有改變。文明的腳步沒有改變。到了宋朝的王安石經濟改革(暫時這樣稱謂)更是黑暗來臨前的最後一道光輝。
到了元以後的明清兩代,實際上處於中國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最重要的知識分子階層已經不存在了。從文化上可以明顯看到這種區別,唐宋詩詞和政治改革家不斷湧現。到了元朝只有老百姓的元曲。宋朝理學大儒,到了元朝絕跡了。中國文明史就像重新從民間開始了一個新的過程。明以後實際上是中華文明重新找到自我復興的漫長過程。
但是,由於政治的需要前朝儒家的體制對統治者仍然需要,因此從元開始儒家只留其形制,而無其精神甚至是「反儒家」的。因為元朝作為外來者發展不是最重要的,統治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到了明朝,清朝都明確無誤的繼承下來。中國的專制文化從元啟蒙明朝發展清朝集大成,此時可以說對儒家是掛羊頭賣狗肉了。基本上已經是法家的思想居於統治地位。
這種歷史帶來的問題是我們同時面對兩種歷史,都叫作儒家思想,都推崇孔子。但是卻截然相反,所以我管元以前叫「正儒家」元以後叫「反儒家」。反儒家所採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法家的方法,但更加黑暗直到有了一本「厚黑學」的書,將這種文化徹底無恥的流傳開來成為社會處世之道。即使到今日我們仍然處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之下。現在對於「儒家」的質疑大多數其實都是對「反儒家」的質疑。導致的結果是我們往往分不清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那種樣子。
世界的轉向
西方的歷史從宗教走向宗教的反面「科學」與中國從「儒家」走向「反儒家」的時期是那麼相似。從此世界的興衰開始逆轉,文明積累前年的反面力量的發展徹底改變了發展的方向,中國向後,西方向前。這正是中國哲學經典的道家所言「反者道之動」。
明清歷史的評價是中國現代文人最熱衷的,但也是最謬誤的。只知明清就好像只知儒家的反面一樣充滿了疑惑。要想理解這段歷史,應該準確的從元開始。也就是中國第一次成為真正的「亡國奴」。
值得一提的是,元的掃蕩恰巧也將中國歷代的敵人徹底消滅了。從明清以後外敵長時間不再成為中國的主要問題。給了明清兩代建立強大專制政權的歷史機遇所謂文功武德。但是社會上政治傾軋取代了文化的發展成為社會的主題。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已經成為這個時期文人的必修課,儒家簡化為八股文。文字獄大行其道,此時官和知識分子在精神上實際已經分裂,不再是讀書做學問揚名天下的時代。
一個最直接的文化現象「奴性」,誕生了清的奴化教育與文字獄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到處是歌功頌德的文章,太平盛事的頌詞。缺少了民族大義的民眾同時由於被割裂的文化紐帶,只能把英雄故事留在茶餘飯後全作消遣。清朝進入中國時幾乎用盡了殘忍的手段,多次屠城而且是別有用心和政治目的的,與元朝不同。所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凡有血性的人幾乎在一句「留頭不留髮」的政策下被殺害殆盡。同時漢奸奴纔則大大的獲得提拔利用。每個人都是在刀口上的生活。
中國的文明復興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可以佐證元割裂歷史的作用。考古學實際上從明清開始的。那時的很多文人已經認識到所學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而是被欺騙竄改的。正統的大量典籍已經在社會上看不到了。明朝漢代學人開始有永樂大典,清朝開始修四庫全書。不同的是清朝不僅是整理還在修改或者叫竄改,文字獄發展到古人身上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卻是比消滅更惡毒的破壞。從此可見清朝統治者的狡詐欺騙本質。
雖然在明清統治下難以有真正的文化復興,但是有識之士的潛心積累和研究為後世打下了基礎。這種復興只有在社會平衡再次被打破才可能發生。直到我們所說的新文化運動。
魯迅和孫中山從思想上和政治上徹底的抨擊了明清以來留下的奴化思想專制統治。魯迅描繪的阿Q這一文學形象將在中國文明史上佔有永不消失的位置。他們從反對當時統治者和民族振興的角度重新給予中華民族思想發展的力量。但是他們還認為自己是繼承的西方觀點來獲得反抗的力量,而沒有意識到其實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復甦使得他們見證和參與了中國文明自身文明的又一個復興過程。
附錄:主要觀點
1。要區別中國傳統文化與明清時期的反動專制的政治文化。以後有文章詳述其區別。
2。奴化思想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人歷史上向來是驕傲的,元的亡國和明清專制統治是這個思想的發端。
3。中國從清末以來的覺醒是中華文明史自身的復興過程,西方文化的學習只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只有真正重新認識自己的文明史有勇氣承認「亡國」與「奴化」的歷史,才能徹底的真正的完成這個復興過程。才能擺脫歷史的羈絆與負擔開始自己的新的前進。
4。明確提出「反儒家」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專制而是開明,不是壓迫而是尊重人性的。思想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照耀千秋的真正的民主思想經典描述,具有不朽的價值。從外交上漢,唐等高峰時期,傳統文化從來是非常開明的,對外採取吸納的態度。從人性上,看看唐朝的婦女的裝束就能知道和清代有多大的本質性的不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何嘗不是古人對生活最質樸的吟唱。
5。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源於自身的合理性,不是宗教意識。是千百年經驗的總結,這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本質的不同。孔子從來不想統治什麼人的思想,另立一派,只是做了一個學者該做的事情,只不過是開創性的事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