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 淵源考證】
「陳王廷創拳說」已被推翻,陳家溝的「中國太極拳發源地」牌匾已被摘下。王宗岳的歷史功績應該肯定,……太極拳源流的正本清源。…
王宗岳的歷史功績應該肯定,「王譜」的真經地位應該確認。「王譜」的重要抄本(乾隆抄本)之真實性,也應及時辨真。以利太極拳源流的正本清源。….
(轉載)
一、前言
二、「王譜」乾隆抄本是保存萬曆古譜原貌的最佳抄本
「王譜」是王宗岳於明代萬曆年間,授予弟子蔣發而傳世的經典拳譜。在秘傳時代,「王譜」只在衣缽傳人、入室弟子中流傳,不輕易示人。因此,在明清兩代,主要在蔣發創建的趙堡太極拳派內,以手抄本師徒授受而秘傳,並立下門規,不傳外村、外地。陳家溝與「王譜」的傳承,沒有正式渠道。到了清乾隆年間,趙堡的第四代掌門陳敬柏,是陳家溝的第12世裔孫。由於其祖父陳文舉已遷居趙堡,敬柏出生於趙堡。所以,有資格獲得第三代掌門張楚臣的真傳。
敬柏有廣傳太極拳的宏願,除了在趙堡廣傳門人八百外,還違規私授太極拳內功和「王譜」給陳家溝族弟陳繼夏(陳長興的師爺),這是「王譜」傳入陳溝的開始。(參見《趙堡掌門陳敬波傳拳陳溝考》原載《武當》2006年第一期)。李亦畬在《五字訣。序》說:「太極拳之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入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說明陳家溝的「神而明者」,是「王譜」傳入的結果。這個「王譜」,就是陳繼夏所獲的抄本。陳家溝人稱之為「乾隆抄本」(簡稱「乾本」)。楊祿禪在北京傳出的「王譜」,就是陳長興從「乾本」中摘錄其中的拳論相授,省略了「乾本」中的六首拳訣(七言四句)。因而不夠完整;由於陳家溝的「乾本」來源不正,違反趙堡門規。長興囑楊氏,對外不能說出是陳溝所傳。後來,楊氏「王譜」,傳出了「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的重要證據。唐豪、顧留馨便攻擊楊氏的「王譜」是「偽譜」。楊氏遵守師訓,總是不答覆,任由攻擊。(只有武禹襄、李亦畬得知是陳長興傳。)唐、顧這些攻擊,也迷惑一些學者,例如,徐震對姜容樵於1930年傳出的「乾隆抄本」,(原文照抄本。見《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第314-318頁)也以為是抄自武禹襄、或抄自楊氏的「王譜」。而視作「偽譜」。徐震先生的學術威望很高,康戈武利用徐震的「辨偽」,也起到一定的迷惑作用。
來源屬實:
文字相符:筆者曾將楊氏、陳氏二譜逐字核對,除個別字筆誤外,(「立如秤准」誤為「立如平準」)其餘準確無誤。但「乾本」比楊氏抄本多出六首拳訣(七言四句)。多出《二十字訣》及其釋文(是許占鰲所添加)。多出「歌訣一」的歌訣及其釋文(原因是「歌訣一」的錯字較多,不必傳授)。此外,「乾本」與「楊氏王譜」的《十三勢行功心解》,文字相同,但段落各異。「乾本」的《十三勢行功心解》是對《十三勢歌》的解釋,文字較短,是「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而「楊氏王譜」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在此段之後,還多出「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而在「乾本」,多出的這一段,卻接在歌訣七之後的釋文。也就是,「楊氏王譜」把兩小篇合為一大篇。其原因將在後文闡述。
這六首拳訣的每一句話,都與拳論的對應段落,在內容上一一吻合。顯示出拳論是為了注釋拳訣而撰寫的。這六首拳訣被唐豪攻擊得最厲害;甚至用人身攻擊的語言,說姜容樵最善撒謊。筆者認為,唐豪攻擊最厲害的拳譜,就是最有價值的古譜,值得深入考證。這六首拳訣有沒有第二份拳訣可以印證呢?據趙堡和兆元傳下的拳譜,也有這六首拳訣(見《和式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頁),順序相同,文字也基本相同(個別字有筆誤)。有兩份同源異流的證據,相互印證並且符合,就可以確認這六首拳訣是古譜原有的,可靠的。
「乾本」的歌訣二:「舉步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及其對應的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無令有絲毫間斷耳。」;與《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原載《陳氏太極拳圖說》的末頁)完全一致。與陳清平的《太極拳總論(附歌)》相一致。(陳清平的《太極拳總論》見《杜元化<太極拳正宗>考析》第165頁,也見於《和式太極拳譜》第247頁)三份同源異流的拳譜完全相同,說明「王譜」的原貌就是拳訣與拳論相配套的合璧形式。由此可見,杜育萬的《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是陳清平傳下的真譜,不是抄襲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其實,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太極拳解》是向楊祿禪借抄「王譜」,略加幾句而成。是學習「王譜」的讀書筆記。不是創新的拳譜。後文另有詳析。把前人的拳譜說是抄襲後人的讀書筆記,是不恰當的評價。但也有人認為:雍正六年的《太極秘術》,其中的王宗岳《太極拳論》並沒有歌訣配套,「乾隆抄本」比雍正更晚,是否「偽譜」?這是一個誤會。雍正六年的《太極秘術》是對原著的稱呼,「乾隆抄本」是抄本,不是原著,如果改為原著,應該叫「萬曆王譜」。現列表比較,說明「乾隆抄本」時代較早。:「乾隆抄本」與《太極秘術》的時代比較
名稱
太極拳譜
太極秘術
-----------------------------------------------------------------
(3)、王宗岳的重要銘言;「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是古已有之的歷史證據。不容否定。王宗岳在拳譜中留下這一銘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第一、它說明譜中的六首拳訣是張三丰的遺論,拳論是他對三豐遺論的闡述。完整的「王譜」是三豐拳訣和宗岳拳論的統一體。正如路迪民教授所說:「六首歌訣為經,,歌訣釋文為論。經無論則不明,論無經則不通。」由於歷史上的傳譜大都是殘缺不全,或是只傳拳論,不傳拳訣。使後人看不到張三丰的著作,從而懷疑張三丰創太極拳的事實。這個銘言清楚地證明:王宗岳是古代見證張三丰創太極拳的當事人,拳譜中有三豐歌訣為物證。人證、物證俱全,並符合太極拳的歷史,是可以確認的。第二、這個銘言,儘管唐、顧都攻擊是武禹襄「偽造」,但是,不僅在「乾本」載有此銘言,而在清雍正六年,王柏青編著的《太極秘術》也載有這一銘言。《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第364頁,已將該書的銘言(民國六年木刻本)影印原件公之於世。證實這一銘言古已有之。是張三丰創太極拳的重要證據。
乾隆抄本之原文 |
楊氏王譜之原文 |
歌訣七 極柔極剛極虛靈, 開展緊湊乃縝密,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先求開展,後求 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亦連。 |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
以往的一些太極拳源流研究,常常把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太極拳解》視為最早的經典,凡是公開面世的拳譜,時間晚於武氏這兩篇拳解的,常被誤認為「偽譜」,如杜元化的《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王譜乾隆抄本」等等。這些誤導,使太極拳源流研究,走了不少彎路,現在應該澄清這一謎了。
某些「權威」為了樹立清初陳王廷為「中國太極拳創始人」。竭力否定明代王宗岳的經典拳譜。利用武氏傳出「舞陽鹽店」挖出「王譜」的傳說,大肆宣傳,誇大為世間僅有的孤本,在此以前,沒有太極拳譜的著作,凡是有「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的,都是」偽譜「。因為武氏拳譜沒有這句銘言。
「舞陽鹽店」傳說,是怎麼來的呢?1852年,武禹襄從陳清平處,學藝歸家。清平授予「王譜」三篇(《太極拳論》、《十三勢歌》、《太極拳釋名》)由於武氏是河北省人,授予外地人以「王譜」違反趙堡門規。清平授意武氏,說是其兄從舞陽鹽店偶然獲得,掩人耳目。在古時,「王譜」是秘中之秘,在趙堡對一般門人都不傳譜。在舞陽,還沒有太極拳傳入,根本不可能有「王譜」。李亦畬傳出此說,是在秘傳時期,必須遵照武禹襄的師訓,掩人耳目,其用意尚可理解。
但是,時至今日,秘傳時代已經過去,這個傳說仍繼續應用,就成為「謊言」。干擾太極拳的真正源流,應該澄清。武式太極拳傳人喬松茂於1994年發表《武式太極拳的源流和特點》(見《中華武術》1994年第一期)就公開這一秘密。承認武氏的《太極拳論》是陳清平所授。
武禹襄的《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都是借抄楊祿禪的「王譜」,略加幾句改寫而成。由於顧留馨在編審《太極拳全書》時,把武氏的《十三勢說略》拔高為《武禹襄太極拳論》。取代「王譜」的經典地位,產生很壞的影響。其實,武氏這兩篇拳解,在經典著作中是很晚的著作,是武氏學習「王譜」的讀書筆記,沒有超越「王譜」的創新見解。
現以《太極拳解》和楊氏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原文比較,就可看出:。
---------------------------------------------------------------------
武禹襄《太極拳解》的全文如下: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
楊氏《十三勢行功心解》之原文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
以上二文的比較看出:武氏的《太極拳解》在內容上,與《十三勢行功心解》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作了一番重組。在段落方面,與楊氏的《十三勢行功心解》不謀而合,以「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為分界,將兩小篇合為一大篇。楊氏之譜是與「乾本」的巧合。武氏之譜卻與楊氏相合。正好說明是借抄楊氏的「王譜」,而改寫成《太極拳解》和、《十三勢說略》。
何以見得?理由有二:第一、從李亦畬的「老三本」可知,陳清平授予武氏的「王譜」只有三篇。沒有這兩篇。如果沒有楊氏的「王譜」為藍本,是不可能如此雷同的。第二、楊氏從陳長興處獲得「王譜」的時間,是在第三次下陳家溝,滿師歸家時,約40歲時獲得的,(約在1840年獲得)。武氏寫作這兩篇拳解,據喬松茂的《武式太極拳的源流和特點》,是在1852年拜別陳師歸家後,三年才完成的,即是在1855年完成的。可見楊氏獲「王譜」的時間,早於武氏約15年。所以,只能是,武氏借抄楊氏,,不會是楊氏抄自武氏。也即是;只有後人抄前人,沒有前人抄後人。
弄清楚這一關係後,對於「乾隆抄本」的「辨偽」或者「辨真」。就容易理解了。
四、結束語
前一篇:王宗岳拳譜的乾隆抄本辨真
後一篇:太極拳「發源地」「創始人」豈能隨意捏造
「王宗岳拳譜」是王宗岳親自授予蔣發而在趙堡派內秘傳的,趙堡的歷代掌門都擁有全套的《王譜》,……
陳家溝就是不自量力,妄圖依靠官方的權勢,奪取「發源地」的榮譽,其結果被國家撤銷了「發源地」的稱號,榮譽變成弄虛作假的恥辱。希望現代的後人,以此為鑒誡,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做壓低他人抬高自己的蠢事。……
(轉載)
-----評楊志英先生的《王宗岳其人》
海南
《太極》雜誌2010年第五期發表了永年楊志英先生的《王宗岳其人》(簡稱「楊文」)。該文提出了一些聳人聽聞的奇談怪論,筆者實在不敢苟同,特將其主要論點引出如下,並提出評論意見,供世人共同欣賞。
一、武禹襄不是《王宗岳拳譜》的作者。
「楊文」的核心觀點是:「伴隨著廣府十三勢或太極拳的成熟,才產生了《王論》(註:「王論」的意思是指王宗岳拳論),也就是說,《王論》的作者,就是武禹襄。數年前,李紫劍先生就曾在《<太極拳論>導讀》一文中,斷定「署名王宗岳」的拳論,實為武禹襄之作。雖然這也是一種推論,但在沒有新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出現之前,筆者贊成李先生此說。」
這個論點的真正涵義是:世人公認的「王宗岳」實無其人。「十三勢」、「太極拳」都是永年廣府人創造的,武禹襄就是中國太極拳的創始人,是《王宗岳拳譜》的作者。
這個論點,武禹襄及其後人和李亦畬都不敢贊同。李亦畬在《五字訣·小序》說:「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入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既然王宗岳的拳論都是武禹襄所著,為什麼李亦畬不說「太極拳之精微巧妙,武禹襄論,詳且盡矣。」武禹襄有沒有傳譜給陳家溝,陳家溝的「神而明者」是不是武禹襄造就的結果。既然是武禹襄傳藝陳家溝,為什麼在1852年還要到陳家溝向陳長興學習。這個謊言,武禹襄也不敢認可,陳家溝人也不會同意。武禹襄之孫武萊緒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說:「太極拳自武當張三丰後,雖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論說外,其餘悉皆口傳,鮮有著作,先王父著有《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複本心得,闡出《四字訣》。」武萊緒對祖父禹襄的著作很清楚,只認可《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和《四字訣》。不敢將王宗岳的拳論佔為武氏所有。
武禹襄、武萊緒、李亦畬的遺言,就是最可信的證據,為什麼楊志英先生不去引用,反而找太極拳以外李紫劍邪說為依據。
李紫劍自號「狂生」,常發表奇談怪論,攻擊《太極拳譜》,為太極拳各派傳人所不齒。可以看出,楊先生不是為了求真務實,而是蓄意把水攪混。按照史料考證的原則,有李亦畬、武萊緒兩份同源異流的證據相吻合,就可以做出結論:《王宗岳拳論》就是王宗岳的著作,與武禹襄毫無關係。李亦畬、武萊緒的遺言就是最可信的證據,為什麼楊先生說「在沒有新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出現之前,贊成李紫劍的推論,」楊先生是武派的傳人,對武派的祖師爺抱不信任的態度,反而對太極拳界以外李紫劍的「狂生之見」,信仰備至,這絕對是一種不符合「尊師重道」的反常表現。按照考證的規則,太極拳界以外的資料,不能作為考證太極拳源流的證據,尤其是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佐證的推斷孤論,均毫無證據價值。考證史料的常識告知,具有兩份證據做出的結論,可以否定一份推論,一份推論不能推翻兩份證據作出的結論。楊先生以李紫劍的推論,否定李亦畬、武萊緒的可靠證據,根本不懂歷史考證的常識。如此輕率的狂言,實在是可笑之極。
二、評《王宗岳拳論》、《太極拳》名稱始於楊祿禪、武禹襄之後
《楊文》說:「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無論是武禹襄問藝的趙堡鎮,還是其同鄉楊祿禪學拳的陳家溝,當時都沒有《王論》,或者《王論》隻言片語的記載或口傳,當地所習練的拳術,也不叫「太極拳」,而是「長拳」、「炮捶」等。而稍後的永年人將楊、武二公研習的拳術稱為「綿拳」、「粘拳」,書面則記作「十三勢」。
追溯「太極拳」這個稱謂最早出現於何時,我們只能知道是在楊祿禪進京教拳和武禹襄、李亦畲著述拳論時。人們最初接觸到的「太極拳」,是楊祿禪進京所教之拳,即楊、武二公以《王論》為指導,融陳溝拳、趙堡拳以及永年地區盛行的紅拳等拳技重新創造出來的拳術。
這個論點,比唐豪的「清初陳王廷創造太極拳」,還要砍短二百年的太極拳史。對我國的太極拳源流有損無益。完全是為了樹立永年為「太極拳發源地」的地方利益而捏造的謊言。
首先,我們要問:楊先生是否掌握了全國各派的源流資料?如果對陳家溝、趙堡兩派的《王宗岳拳譜》的流傳一無所知,僅僅依靠永年的局部資料而作結論,無疑是坐井觀天。
我們要問,武禹襄獲得的《太極拳論》從何而來?楊先生既然否定了舞陽鹽店出「王論」的神話,那麼,只有一個途徑,就是趙堡第七代掌門陳清平的授予。這個途徑已經有武派傳人喬松茂作出證明。
「王宗岳拳譜」是王宗岳親自授予蔣發而在趙堡派內秘傳的,趙堡的歷代掌門都擁有全套的《王譜》,不單是陳清平擁有,在雍正六年,趙堡第四代傳人王柏青編著《太極秘術》的拳譜小冊子里,其中也載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現將民國六年老中醫劉鳳梧自費木刻印刷的《太極秘術》的複印資料,公佈於世。(見圖)。
近年發掘出清雍正六年(1728年)趙堡派第四代傳人王柏青編的《太極秘術》拳譜小冊子,內中就載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按王柏青的自序雲,他從師張楚臣已有四十餘年,張楚臣授「王譜」給王柏青,當在清康熙初年(約1680年左右),說明王宗岳絕對不是乾隆的「王先生」。《太極拳論》的出現,在明末的蔣發時代已經存在,所謂「出現在楊祿禪、武禹襄之後」,是毫無根據的謊言。
楊祿禪所得的「王譜」來自陳長興之授予,時間是在第三次向陳長興學習,滿師歸家之時,即在祿禪宗師40歲時(1839年),比武禹襄於1852年獲得陳清平授譜要早13年。這個事實,有楊祿禪的親口敘述為據。據李瑞東於光緒年間所著的《李瑞東序》,載有王蘭亭授譜時的一段話:「余(王蘭亭)當年從楊祿禪先師學藝,得訣之時,於授受之際,楊老師潸然淚下云:我學藝於河南溫州(溫縣)陳長興先生門下,苦練三十餘年,屢試無二,方肯傳授余之真訣。余得藝實非易事。余半生精力盡在於斯矣。倘一失傳,深為可惜。溫州蔣派真傳,既蒙陳恩師盡傳於我矣。倘若從我而失傳,則余之罪過大矣。」(原載《武當》1994年第5期23頁)此語表明,楊祿禪宗師已經證實,楊氏之「王譜」源自陳長興授予,陳長興所授之拳譜和拳技,源自溫縣趙堡蔣發之數代傳承,這是最可信的證據。由此可見,楊志英先生之論說,純屬無稽之談。
關於「太極拳」名稱始於何時?筆者在《太極拳和<太極拳論>命名的由來考》(原載《武當》2007年第二期),在《論山西絳州王宗岳考證的真實性-----兼與楊志先生商榷》一文中也有論述,確認始於明末蔣發的後期。楊先生有不同意見可以爭論。但是楊先生說:楊、武兩家是「十三勢」的創造者,太極拳的名稱始於楊、武之後,有沒有文字證據?請公之於眾。
三、以訛亂真掩蓋不了王宗岳的存在
《楊文》為了說明「王宗岳」實無其人。引出一系列的前人錯誤論斷。有些是相信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的「宋徽宗時代的張三峰」,又把「王宗」誤為「王宗岳」。這些錯誤早在1994年,胡轉運先生曾親自到西安,調查過王宗的後人王玉海,及考察王宗的墳墓,得出結論,王宗是明成化年間人,原籍浙江餘姚人,是王陽明的父親,世代為官,與王宗岳無關(見胡轉運著《太極拳與氣功》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國家體委的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已經批准為我國的科研成果。課題結論已經否定了「宋徽宗時代的張三峰,確認內家拳創始人張三丰是元明兩代的武當丹士。由於張三丰時代的更正,也引起王宗岳時代得到相應的改正。多數研究者認為王宗岳是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人氏。
既然已經弄清楚前人的誤導,時至今日,就不應該再把已經淘汰了的前人錯誤反覆炒作,干擾王宗岳的最新考證。前人的錯誤論斷是因為他們是後世人,外地人,又沒有自己的調查研究,純是主觀猜測,不能作為歷史依據。要鑒別有沒有「王宗岳」的存在,應該根據前人已經確認的線索深入調查,這兩個線索就是:王宗岳是山西人,王宗岳是蔣發的師父。因此,山西的太極拳傳人是最有發言權的人,趙堡傳人保留的關於王宗岳的史料,也很有參考價值。只要這兩方面的看法,都認為王宗岳實有其人,就應該繼續調查,排除干擾,務必做到水落石出。這是歷史考證者對國家、對人民應盡的責任。
「有志者事竟成」2004年,嚴翰秀先生根據趙堡的史料,專程到山西省的陽城、太谷,實地調查,調查結果初步掌握了王宗岳的一些活動資料,確認陽城、太谷都不是王宗岳的籍貫,還要繼續調查。這次調查對山西的太極拳傳人影響很大,新絳縣的劉曄挺先生就是決心繼承前人的調查,主動承擔了把家鄉的拳聖王宗岳光輝形象恢復起來的重任,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劉曄挺先生花了五年以上的時間,取得大量的王宗岳生平及太極拳在山西流傳的資料。這些考證結果均說明楊先生的《王宗岳其人》是完全錯誤的,是自欺欺人,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對王宗岳深入研究,只會起到負面影響的作用,必須澄清。
四、永年縣是我國太極拳發祥地之一,不是太極拳發源地
河北省永年縣是楊、武兩派的故鄉,在楊祿禪宗師及五代傳人努力下,打開了我國太極拳席捲全國,風靡世界的局面。其功績有口皆碑。在加上武派的配合,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的發祥地是當之無愧的稱號。「發祥地」就是在太極拳發源地之後,做出傑出貢獻的聖地。
眾所周知,楊祿禪宗師及楊氏的後人,一貫都尊張三丰為太極拳創始人,王宗岳為太極拳理論的奠基人。在最近二十年的太極拳源流大論戰中,楊派在全國各地的組織和傳人,都尊武當山為我國的太極拳發源地,從來沒有把永年自封為「太極拳發源地」的想法,這是尊師重道的美德,人人尊敬。
楊志英先生的《王宗岳其人》,就是把永年縣封為「太極拳發源地」,把武禹襄封為太極拳創始人的意圖,就是要否定張三丰、王宗岳的歷史功績,貪天之功為己有。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如果發展成為一股潮流,就是把楊、武兩派的宗師推向「欺師滅祖」的不義之地,決不可等閑視之。
列寧有一句名言:「真理越過一步,就是謬誤。」把「發祥地」越過一步,改為「發源地」就是謬誤。其結果就是步陳家溝的後塵,為全國人民所不齒。
筆者認為,在尊武當山為太極拳發源地的前提下,為了表彰和紀念其後的先賢功績,命名其所在地的「發祥地」是合乎傳統道德的舉措。王宗岳的功績不能抹殺,山西省新絳縣是北派太極拳從無到有的「第一發祥地」,楊祿禪宗師的功績也不能抹殺,永年就是太極拳從小到大,健康發展的「第二發祥地」。「發祥地」並不限於一個,只要有突出的歷史功績,為人們所公認,「兩個發祥地」並存並列也是合理的。
前一篇:太極拳「發源地」「創始人」豈能隨意捏造
後一篇:趙堡太極驚現古傳一支天津
(轉載)趙堡太極驚現古傳一支天津
作者:譚大江
點擊次數: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