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古代詩歌鑒賞簡答題的答題技巧TE>

轉載TE>

 

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境影響,而現出寒冷的色調。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這十個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繪寫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襯寫出了作者本身孤寂的心境。

    二、由典故入手。

    古代詩歌是以凝練的文字表現豐富的內容,用一個典故就可以省去許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詩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

    典故的類別

    1.引用前人語句。

    ①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詩文句子作為自己的詩詞中的句子。例: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引用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流。」

    ②化用:將前人的句子改動一些作為自己的詩句。例:客從南溟來,遺我雙鯉魚。(杜甫)——化用《漢樂府》中的「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2.引用神話傳說。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李賀《李賀箜篌引》)——「江娥」、「素女」傳說中的神女。

    3.引用歷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白居易《放言》)

    ②暗引:功名圖麒麟。(杜甫《前出塞》)——宣漢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畫於麒麟閣。

    ③反引: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分析典故的方法

    1.體會詩人用典的目的。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內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詩人用典的目的,因為它和詩歌中表達的思想內容有密切的關係。

    2.體會詩人用典的用典意圖。詩人對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說,詩人用典是針對現實而來的。只用現實相結合才能體味到詩人的情感所在。

(三)鑒賞作品的語言

包括準確理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還包括準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

一、語言藝術鑒賞

    語言的風格

    1.樸素與綺麗

    綺麗詩風的語言特點:綺錯、婉媚、浮華、艷麗、纖巧。

    樸素詩風的語言特點:清淡質樸、洗鍊暢達、不事雕琢,言簡意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形象地概括。

    2.直白與含蓄

    直白詩風比起一般的樸素詩風,直白詩風更顯樸素、平淡。詩人在詩歌中運用了近乎口語的語言,並且有的詩還溶入了俗語俚詞、民歌之類,所以這種詩又被稱為白話詩(近於打油詩)。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淺易如話、素樸真率、通俗凝練。

    含蓄詩風中所慣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委婉、蘊藉、精鍊、耐人尋味,但也不失樸素之風。

    3.沉鬱與豪邁

    在眾多詩人中,有憤世嫉俗者,有報國無門者,有屢試不第者,有屢遭貶謫者,有為民請命、哀嘆民生者,他們的詩表達自我的哀怨,切中社會現實,反映階級現象。代表詩人如杜甫、韓愈、李商隱等。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沉鬱蒼涼,節奏舒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且近於生活(多用俗語和對話)。

    如杜甫的《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等句利用俗語,增加了詩歌的真實性。

    豪邁詩風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包括邊塞詩),這類詩歌語言特點往往與詩人的心胸抱負有很大的關係。詩人們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時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懷滿腔熱情(如李白在年青時就立下不小的志願「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適);或因國難當頭而主動請纓願死疆場(如蘇軾)。所以在他們所寫的詩歌中充滿豪言壯語,顯示一種豪情。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鏗鏘有力、筆力豪健,節奏明快、音調高昂。

    語言的錘鍊

    古人講究鍊字,要注意體味關鍵字詞的意味。例:

            華子崗(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析】「侵」字寫夕陽餘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雲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四)賞析表達技巧

包括比喻、比擬、借代、誇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覆等修辭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徵、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比興(間接抒情的詩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詩歌)等表現技巧。

   修辭的巧用

    在眾多的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

    1.比喻

    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

            蘭溪棹歌(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並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江上看山(宋·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1.象徵

    象徵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徵富麗;等等。

            尋陸鴻漸不遇(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析】「籬邊菊」象徵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屈原用「蘭芷」象徵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陸遊以「梅花」象徵自己的孤高與勁節(《卜運算元·詠梅》);等等。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藉助物的象徵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托物言志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析】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3.借景達情

    常用寫景方式有:

    (1)側面烘托

    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入手,以對側面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是側面烘托。如:

            石頭城(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析】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析】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存在。

    (2)以景襯情(景)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密意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襯托。

            [雙調]清江引·秋懷(元·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

    【析】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徵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那麼作者為什麼把這幅秋景著上濃麗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析】這是一首隱逸詩,作者寫出了空山的寧靜、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靜時採用了以鬧襯靜的方法外,還用了以景襯靜景的方法:返影(斜陽返照)寧靜詳和,靜靜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顯深林的幽與靜——以「返影」襯空山的幽靜。

    (3)動、靜景或動靜景結合或動靜景相互映襯

    在一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景,如山、月等;動景,如水流、風搖等等。據側重點的不同,作者有時只寫動景或靜景,有時動靜景兼寫,有時為寫靜景而以寫動景來襯托,有時為寫動景而以寫靜景來襯托。如王維的《鹿柴》以「人語響」襯「空山」之靜;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蓮動」來襯「空山」之靜,抒發一種閒情逸緻。

    戴叔倫的《蘭溪棹歌》採用了動景(前兩句)靜景(後兩句)結合的方法,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圍,抒發情感

    古今詩歌中,先寫景後敘事抒情或全篇寫景的詩作很多,詩人往往藉助景物把氣氛渲染得濃濃的,為下文抒情作鋪墊或融情入景中。根據景物的性質可分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析】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景——哀景:急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的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下文四句敘事抒情——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對淪落他鄉不勝的感傷。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析:此詩描寫作者夜泊楓橋時的情景,屬寫景詩。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帶有凄清蕭疏孤寂特點,這正與作者的羈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襯哀情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

            絕句(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析】本詩作於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後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5)虛實結合

    詩人在詩歌創作中,離不開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對表現詩歌的主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聯想與想像須有一定的現實根基——現實客觀景物或事件。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如:

            塞上聽吹笛(唐·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析】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色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6)卒章顯志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

    (7)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贈別二首(其二)(唐·杜牧)

    多情卻以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析】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

    (8)烘托

    烘托就是「烘雲托月」,借描繪別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對象。

            賦得暮雨送李胄(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析】詩人側面寫了「帆、鳥、海、樹」,烘托出暮雨的細密和詩人濃濃的離愁別恨。

    (9)匠心獨運的結構

     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常用的結構模式有:

     ①層層渲染、鋪墊。

            江上看山(宋·蘇轍)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析】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嘆——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②首尾照應

    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

            訴衷情(宋·陸遊)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析】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③結構對比

    對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構性較強。

            畫眉鳥(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

    【析】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嚮往。

    詩歌的表達技巧是多方面的,還有如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欲揚先抑的技巧等等。

 

古代詩歌鑒賞快速規範答題技巧

技法點撥

一、 古代詩歌鑒賞的快速解題

(一)詩歌主題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⑴,願斫五弦琴⑵。

[注釋]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儘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體裁

抒情詩要注意把握詩人在詩歌中傳達出來的情感。例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其目的就是抒發情感,該詩的主題是:壯志未酬的華髮之嘆。再看下面這首詩: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抒情詩,然後把握其情感:諷諫唐朝統治者,貪圖享樂,當心亡國。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應把握詩中的兩個悲劇人物:琵琶女,當年色藝雙絕,後來淪落江湖;白居易,當年名滿京城,後來謫居江州。從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劇,我們可以聯想到屈原、賈誼、李廣、陶潛、李白、杜甫等無數傑出人才的悲劇。根據詩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該詩的主題:奇人數奇(數奇,命運不好)的才子之悲。w.w.w.k.s.5.u.c.o.m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請看下面這首詩: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3.看技法

從詩歌的技法入手,有時也能迅速地把握詩歌的主題。例如: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詩採用的寫法,一為用典,「朱雀橋」「烏衣巷」為東晉的繁華之地,「王謝」為東晉權貴豪門。一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陽斜」,這些景物讓人聯想到蕭條衰敗;舊時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謝家族的富貴榮華,現在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從技法入手,可以在字裡行間感受到詩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這首詩中,詩人很可能就在感嘆唐王朝的衰敗。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藉助客觀物象表現的主觀情意。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夠迅速地把握主題。例如: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 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

催成清淚,驚殘⑴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⑵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釋]①驚殘:驚醒。②故山:即家鄉。   

閱讀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陸遊在南鄭(今陝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積极參加抗金戰爭,戰績顯著。正當前線節節勝利,即將收復長安之際,王炎調往都城臨安樞密院,陸遊也被調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離開抗戰前線。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後所寫,是「借物寓言」之作。高考資源網w.w.w.k.s.5.u.c.o.m

我們知道,與杜鵑鳥相關的有一神話故事: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人們從杜鵑嘴角的紅色聯想到「杜鵑啼血」,從杜鵑的叫聲聯想到「何不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往往與凄涼、哀傷、思歸聯繫在一起。那麼,詩人想回到哪裡去呢?聯繫詩人的生平與提供的背景,可以聯想到,詩人希望回到抗戰前線,報效國家,但主和派當權,詩人於是發出報國無門的悲嘆。

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學生在古詩鑒賞備考中,應熟知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5.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請看下面幾首詩: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從標題中的「秋思」和詩句中的「家書」,即可得知該詩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本詩的結句,即可得知詩人在此詩中表達的愛情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鷓鴣天·西都⑴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懶慢帶⑶疏狂。曾批給露支風敕⑷,累奏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⑤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注釋]①西都:指洛陽。宋時稱洛陽為西京。②清都:傳說中天帝的居處。山水郎:詞中指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懶慢帶:一作「支付與」。④曾批給露支風敕:一作「曾批給雨支風券」。⑤玉樓金闕:指汴京的宮殿。

從詞中「幾曾著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該詞的主題:蔑視權貴。

(二)詩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準確地掌握古代詩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詞法,句法,修辭手段,表現手法。

下面,側重談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託,藉助;物,客觀事物;言,表達;志,志向,志願,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簡單地說,托物言志,就是藉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聯句 李 忱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此詩借寫瀑布,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應志存高遠,不畏艱辛,努力實現人生目標。

⑵用典

     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表達思想情感,這就叫作用典。例如:

詠懷古迹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詩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畫圖省識春風面),儘管國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獨留青冢向黃昏」「環佩空歸月夜魂」的人生悲劇——抒發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傑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劇。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重要標誌。借景抒情,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馬致遠的《秋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再如: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既是寫景,也是抒情。「無邊落木蕭蕭下」,讓人聯想到一年將盡,韶華易逝,平添鄉愁。「不盡長江滾滾來」,讓人聯想到不盡的愁緒、飛逝的時光、歷朝歷代的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處明為寫景,實為抒發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等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例如: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通過寫景來抒發情感;「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通過用典來抒發情感:這就是間接抒情。「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襯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例如: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中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壯闊景象,來襯托「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所營造的的冷寂、孤獨藝術氛圍。

⑹虛寫和實寫

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像中的景象。實寫,恰好與之相反。例如:

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寫,狀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讀者的想像。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⑺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2.通過強化訓練,提高把握詩歌技法的準確性與熟練程度。

3.鑒賞技法時,如果沒有規定角度,應選擇作品最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古代詩歌鑒賞簡答題的答題技巧TE>

轉載TE>

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境影響,而現出寒冷的色調。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這十個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繪寫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襯寫出了作者本身孤寂的心境。

    二、由典故入手。

    古代詩歌是以凝練的文字表現豐富的內容,用一個典故就可以省去許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詩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

    典故的類別

    1.引用前人語句。

    ①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詩文句子作為自己的詩詞中的句子。例: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引用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流。」

    ②化用:將前人的句子改動一些作為自己的詩句。例:客從南溟來,遺我雙鯉魚。(杜甫)——化用《漢樂府》中的「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2.引用神話傳說。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李賀《李賀箜篌引》)——「江娥」、「素女」傳說中的神女。

    3.引用歷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白居易《放言》)

    ②暗引:功名圖麒麟。(杜甫《前出塞》)——宣漢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畫於麒麟閣。

    ③反引: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分析典故的方法

    1.體會詩人用典的目的。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內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詩人用典的目的,因為它和詩歌中表達的思想內容有密切的關係。

    2.體會詩人用典的用典意圖。詩人對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說,詩人用典是針對現實而來的。只用現實相結合才能體味到詩人的情感所在。

(三)鑒賞作品的語言

包括準確理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還包括準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

一、語言藝術鑒賞

    語言的風格

    1.樸素與綺麗

    綺麗詩風的語言特點:綺錯、婉媚、浮華、艷麗、纖巧。

    樸素詩風的語言特點:清淡質樸、洗鍊暢達、不事雕琢,言簡意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形象地概括。

    2.直白與含蓄

    直白詩風比起一般的樸素詩風,直白詩風更顯樸素、平淡。詩人在詩歌中運用了近乎口語的語言,並且有的詩還溶入了俗語俚詞、民歌之類,所以這種詩又被稱為白話詩(近於打油詩)。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淺易如話、素樸真率、通俗凝練。

    含蓄詩風中所慣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委婉、蘊藉、精鍊、耐人尋味,但也不失樸素之風。

    3.沉鬱與豪邁

    在眾多詩人中,有憤世嫉俗者,有報國無門者,有屢試不第者,有屢遭貶謫者,有為民請命、哀嘆民生者,他們的詩表達自我的哀怨,切中社會現實,反映階級現象。代表詩人如杜甫、韓愈、李商隱等。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沉鬱蒼涼,節奏舒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且近於生活(多用俗語和對話)。

    如杜甫的《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等句利用俗語,增加了詩歌的真實性。

    豪邁詩風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包括邊塞詩),這類詩歌語言特點往往與詩人的心胸抱負有很大的關係。詩人們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時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懷滿腔熱情(如李白在年青時就立下不小的志願「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適);或因國難當頭而主動請纓願死疆場(如蘇軾)。所以在他們所寫的詩歌中充滿豪言壯語,顯示一種豪情。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鏗鏘有力、筆力豪健,節奏明快、音調高昂。

    語言的錘鍊

    古人講究鍊字,要注意體味關鍵字詞的意味。例:

            華子崗(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析】「侵」字寫夕陽餘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雲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四)賞析表達技巧

包括比喻、比擬、借代、誇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覆等修辭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徵、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比興(間接抒情的詩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詩歌)等表現技巧。

   修辭的巧用

    在眾多的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

    1.比喻

    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

            蘭溪棹歌(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並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江上看山(宋·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1.象徵

    象徵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徵富麗;等等。

            尋陸鴻漸不遇(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析】「籬邊菊」象徵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屈原用「蘭芷」象徵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陸遊以「梅花」象徵自己的孤高與勁節(《卜運算元·詠梅》);等等。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藉助物的象徵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托物言志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析】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3.借景達情

    常用寫景方式有:

    (1)側面烘托

    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入手,以對側面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是側面烘托。如:

            石頭城(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析】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析】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存在。

    (2)以景襯情(景)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密意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襯托。

            [雙調]清江引·秋懷(元·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

    【析】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徵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那麼作者為什麼把這幅秋景著上濃麗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析】這是一首隱逸詩,作者寫出了空山的寧靜、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靜時採用了以鬧襯靜的方法外,還用了以景襯靜景的方法:返影(斜陽返照)寧靜詳和,靜靜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顯深林的幽與靜——以「返影」襯空山的幽靜。

    (3)動、靜景或動靜景結合或動靜景相互映襯

    在一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景,如山、月等;動景,如水流、風搖等等。據側重點的不同,作者有時只寫動景或靜景,有時動靜景兼寫,有時為寫靜景而以寫動景來襯托,有時為寫動景而以寫靜景來襯托。如王維的《鹿柴》以「人語響」襯「空山」之靜;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蓮動」來襯「空山」之靜,抒發一種閒情逸緻。

    戴叔倫的《蘭溪棹歌》採用了動景(前兩句)靜景(後兩句)結合的方法,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圍,抒發情感

    古今詩歌中,先寫景後敘事抒情或全篇寫景的詩作很多,詩人往往藉助景物把氣氛渲染得濃濃的,為下文抒情作鋪墊或融情入景中。根據景物的性質可分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析】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景——哀景:急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的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下文四句敘事抒情——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對淪落他鄉不勝的感傷。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析:此詩描寫作者夜泊楓橋時的情景,屬寫景詩。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帶有凄清蕭疏孤寂特點,這正與作者的羈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襯哀情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

            絕句(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析】本詩作於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後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5)虛實結合

    詩人在詩歌創作中,離不開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對表現詩歌的主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聯想與想像須有一定的現實根基——現實客觀景物或事件。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如:

            塞上聽吹笛(唐·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析】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色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6)卒章顯志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

    (7)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贈別二首(其二)(唐·杜牧)

    多情卻以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析】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

    (8)烘托

    烘托就是「烘雲托月」,借描繪別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對象。

            賦得暮雨送李胄(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析】詩人側面寫了「帆、鳥、海、樹」,烘托出暮雨的細密和詩人濃濃的離愁別恨。

    (9)匠心獨運的結構

     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常用的結構模式有:

     ①層層渲染、鋪墊。

            江上看山(宋·蘇轍)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析】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嘆——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②首尾照應

    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

            訴衷情(宋·陸遊)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析】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③結構對比

    對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構性較強。

            畫眉鳥(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

    【析】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嚮往。

    詩歌的表達技巧是多方面的,還有如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欲揚先抑的技巧等等。

 

古代詩歌鑒賞快速規範答題技巧

技法點撥

一、 古代詩歌鑒賞的快速解題

(一)詩歌主題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⑴,願斫五弦琴⑵。

[注釋]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儘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體裁

抒情詩要注意把握詩人在詩歌中傳達出來的情感。例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其目的就是抒發情感,該詩的主題是:壯志未酬的華髮之嘆。再看下面這首詩: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抒情詩,然後把握其情感:諷諫唐朝統治者,貪圖享樂,當心亡國。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應把握詩中的兩個悲劇人物:琵琶女,當年色藝雙絕,後來淪落江湖;白居易,當年名滿京城,後來謫居江州。從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劇,我們可以聯想到屈原、賈誼、李廣、陶潛、李白、杜甫等無數傑出人才的悲劇。根據詩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該詩的主題:奇人數奇(數奇,命運不好)的才子之悲。w.w.w.k.s.5.u.c.o.m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請看下面這首詩: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3.看技法

從詩歌的技法入手,有時也能迅速地把握詩歌的主題。例如: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詩採用的寫法,一為用典,「朱雀橋」「烏衣巷」為東晉的繁華之地,「王謝」為東晉權貴豪門。一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陽斜」,這些景物讓人聯想到蕭條衰敗;舊時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謝家族的富貴榮華,現在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從技法入手,可以在字裡行間感受到詩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這首詩中,詩人很可能就在感嘆唐王朝的衰敗。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藉助客觀物象表現的主觀情意。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夠迅速地把握主題。例如: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 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

催成清淚,驚殘⑴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⑵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釋]①驚殘:驚醒。②故山:即家鄉。   

閱讀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陸遊在南鄭(今陝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積极參加抗金戰爭,戰績顯著。正當前線節節勝利,即將收復長安之際,王炎調往都城臨安樞密院,陸遊也被調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離開抗戰前線。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後所寫,是「借物寓言」之作。高考資源網w.w.w.k.s.5.u.c.o.m

我們知道,與杜鵑鳥相關的有一神話故事: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人們從杜鵑嘴角的紅色聯想到「杜鵑啼血」,從杜鵑的叫聲聯想到「何不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往往與凄涼、哀傷、思歸聯繫在一起。那麼,詩人想回到哪裡去呢?聯繫詩人的生平與提供的背景,可以聯想到,詩人希望回到抗戰前線,報效國家,但主和派當權,詩人於是發出報國無門的悲嘆。

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學生在古詩鑒賞備考中,應熟知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5.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請看下面幾首詩: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從標題中的「秋思」和詩句中的「家書」,即可得知該詩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本詩的結句,即可得知詩人在此詩中表達的愛情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鷓鴣天·西都⑴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懶慢帶⑶疏狂。曾批給露支風敕⑷,累奏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⑤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注釋]①西都:指洛陽。宋時稱洛陽為西京。②清都:傳說中天帝的居處。山水郎:詞中指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懶慢帶:一作「支付與」。④曾批給露支風敕:一作「曾批給雨支風券」。⑤玉樓金闕:指汴京的宮殿。

從詞中「幾曾著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該詞的主題:蔑視權貴。

(二)詩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準確地掌握古代詩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詞法,句法,修辭手段,表現手法。

下面,側重談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託,藉助;物,客觀事物;言,表達;志,志向,志願,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簡單地說,托物言志,就是藉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聯句 李 忱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此詩借寫瀑布,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應志存高遠,不畏艱辛,努力實現人生目標。

⑵用典

     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表達思想情感,這就叫作用典。例如:

詠懷古迹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詩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畫圖省識春風面),儘管國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獨留青冢向黃昏」「環佩空歸月夜魂」的人生悲劇——抒發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傑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劇。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重要標誌。借景抒情,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馬致遠的《秋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再如: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既是寫景,也是抒情。「無邊落木蕭蕭下」,讓人聯想到一年將盡,韶華易逝,平添鄉愁。「不盡長江滾滾來」,讓人聯想到不盡的愁緒、飛逝的時光、歷朝歷代的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處明為寫景,實為抒發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等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例如: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通過寫景來抒發情感;「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通過用典來抒發情感:這就是間接抒情。「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襯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例如: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中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壯闊景象,來襯托「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所營造的的冷寂、孤獨藝術氛圍。

⑹虛寫和實寫

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像中的景象。實寫,恰好與之相反。例如:

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寫,狀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讀者的想像。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⑺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2.通過強化訓練,提高把握詩歌技法的準確性與熟練程度。

3.鑒賞技法時,如果沒有規定角度,應選擇作品最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國家教委考試中心編寫的《考試說明》和《高考考核內容和要求》明確規定:中學生必須學會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在高考時,形象、內容、語言、表達技巧四個方面往往是綜合在一起考查的,並把這一項的測試定為最高級──「E級」。但是,最高級並非高不可攀,只要肯下一定的功夫,學會古典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就可以攻破這道難關。

  主題: 詩歌鑒賞表述程式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覆等。

  表現手法有:象徵、襯托、對比、想像、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文學鑒賞是閱讀的更高境界,仍把握由整體到局部的思路

  一、把握鑒賞思路--------粗(整體)

  (一)整體感知主旨

  例1.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擾亂全局理解,以為是概嘆梅之不幸,生憐惜之情。應當先整體把握作者用先抑後揚手法,讚美梅花高格勁節美好品質意境

  (二)組合意象,探究內涵(注意粗知簡煉的人和事,特別是參與人活動的情節)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核心。

  1.藉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龍》)。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藉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析:明月2.藉助意象,體味情感。

    詩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能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析: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几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抒寫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台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著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

   二、鑒賞作品方法技巧------細(局部)

  (一)抓住詩眼體會主旨―――細

   「詩眼」(揭示主旨和藝術內蘊的警策之語),有全集之眼、一篇之眼、數句之眼;有以數句為眼者,有以一句為眼者,有以一字為眼者。詩眼是詩中最凝鍊、最傳神,最準確地傳達主旨字句,是理清詩歌脈絡的筋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繫的關鍵。它能提挈全詩,統領整篇。

    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析:詩眼為「心遠」。因為「心遠」所以,「無車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雖比「心遠」深一層,但也是從「心遠」中生出來的。將「心遠」與各組合的意象印證,本詩主旨「退隱後對塵世超脫的心境

  就非常明確了。

   (二)認知精妙詞語體會意境

  認知精妙詞語:生動、富有表現力詞語(動詞、形容詞、虛詞等)

  例:明月別枝驚鵲 驚:使……鵲驚→靜襯動→豐收喜悅

   日出江花紅勝火 勝:超過

   山寺月中尋桂子 尋:找

  體會意境:明月別枝驚鵲(依戀美好情)

       「尋」、「看」(清閑、幽靜)

  領會意境創作的方法

  1.寫景抒情手法辨:

   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觸景生情: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回還。

   即景抒情:移情於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以景寓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即情於景: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興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 下,斷腸人在天涯。

   緣情於景: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2.烘托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從軍行》之一(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奈金閨萬里愁。《從軍行》之二(王昌齡)

   兩詩「構件」相近:時間一為晚上,一為傍晚;地點:一為長城之上,一為城外戌樓上;樂曲均為《關山月》抒發感情都是離別情,戌邊苦,思鄉愁。

   但前詩以景寫情,「融情於景」,後詩先景後情,「融景入情」。但都是以景烘托思想感情。

  3.反襯

   例: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離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面對美好春景,東風不能吹散自己的愁思,春日卻能引發自己的離恨。詩中情景成鮮明反襯,美景襯悲情。          

  三、多角度領會―――聯(廣博)

  1.理解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與眾不同的作品風格;

    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鬱頓挫的風格

    李白: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

    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

  2.體察背景:同是烽火戰爭-唐朝安邊創立功業,南宋收復失地悲壯。

  3.審查題目-題目對內容有暗示作用

  《近試張水部·朱慶餘》洞訪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頭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作者以公婆為主考官,以新郎比張籍(張水部),表現自己期待不安心情,希望能幫助自己過關。

  4.利用有關注釋

  5.利用文化、文學知識

   例1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

   問:二、三聯寫兒女的幼稚與美麗,反襯詩人愁悵痛苦心情。對否?否!因為「雲鬢」「玉臂」在古代一般用來寫成人,而不是年紀小的兒女。

 

詩歌鑒賞的過程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共鳴.要跨越時空與作者心有靈犀一解其味,是有法可尋的,下面這套鑒賞方法結合最新高考熱點而編寫,從分析技巧和答題技巧等方面幫助同學巧破鑒賞難關.。

  一.詩歌鑒賞要點

  1、善於展開聯想與想像.詩境的想像還原與再造。詩歌的創造中,想像是重要的藝術手段..例如: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讀者必須發揮想像,才能將古木森森,空山寂靜,忽聞人聲卻不見人影的詩境還原.同時可以再發揮創造性思維想像詩人寫作時的情境。

  2、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3、從分析景、情入手。理清景與景、景與人、景與情的關係。有時詩中所描寫景物比較複雜,要分清景物間的主從、詳略、先後、虛實、動靜、點面等關係,分清景與情之間的並列、因果、互襯、交融或交叉等關係。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1)、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屬於寫景詩的範疇,側重於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脁、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當然,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如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通過對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詩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2)、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3)、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然後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4)、詠懷詩: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麼事,然後體味作者抒發了什麼樣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境的敘寫--這就是\\\"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抒懷,後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5)、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範,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洒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都是著名的詠史懷古的篇章。

  二.詩歌鑒賞中常用的術語

  1.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

  3.修辭方法:比喻、借代、誇張、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

  4.表現手法:比興、虛實結合、用典、聯想、想像、襯托(烘托)、渲染、象徵、對比、抑揚、照應、動靜、正側面。

  5.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托物言志

  6.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

  三.詩歌鑒賞的答題步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詩人風格

  由於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張九齡詩風的委婉蘊藉;孟浩然詩風的語淡者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洒脫;杜甫詩風的沉鬱頓挫;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的憂鬱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黃庭堅詞風的自然流暢;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陸遊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

  2.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這種清新飄逸浪漫的語言風格以李白為代表。還有相當一部分田園山水詩也具有這樣的特徵。

  (2)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賦體,騷體,詞這幾類往往具有絢麗的語言特色。

  (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道破。

  (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6)簡潔。就是乾淨利落,言簡意賅。

  (7).注意評析詩人鍊字鍊句的作用。題眼、詩眼、體會尋常詞語的蘊涵。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詩意全出:張先〈〈天仙子〉〉「雲破月來風弄影」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3.詩歌意象。抓住意象,反覆揣摩.了解傳統的望月懷遠、傷春悲秋、折柳送別,詠古托寄審美習慣。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徵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徵美人,鳥象徵自由等等。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詠古托寄」「傷別恨羈」\\\"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

  四.答題技巧

  1.語言組織

  (1)先分後總,聯繫詩句,分條作答。結合詩歌主要感情。

  (2)就詩論詩,不必牽強附會地向作者境遇和時代背景上靠。

  (3)分析要有原文意識,應有理有據。分析要有條理,有幾問就答幾問,其提問順序一般不能更換。

  (4)具體表達時,詩歌的內容與技巧分析兩個角度不要交叉表達。

  (5)語言表述上要注意邏輯性和文采性。

  2.答題格式:

  (1).對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從身份,性格,思想三方面做答。

  (2)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回答:從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做答。

  (3)對所抒發情感的理解和回答:從寄託何種事物,抒發(寄寓、揭露)何種感情做答。

  (4)對詩歌意境的體味回答:從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樣的感情做答。

  (5)對詩眼的品位回答:從詞語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做答。

  (6)對表現手法的賞析回答:從手法和表達作用做答。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熟練把握好詩歌鑒賞的方法與竅門,輕鬆應戰。

 

關於古代詩人語言風格的情況,簡單的歸納如下:§

  ◎如《詩經》是現實主義的源頭,《楚辭》(屈原作品)是浪漫主義源頭。漢代古詩有悲愴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詩則蒼涼雄健。王維詩含蓄生動,◎邊塞詩(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雄渾奇拔。 ◎李白詩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 ; ◎杜甫詩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鬱頓挫的風格。 ◎樂天(白居易)詩雅俗共賞, ◎李賀詩奇詭變幻, ◎義山(李商隱)詩清麗俊逸, ◎杜牧詩含蓄綽約, ◎以溫庭筠為代表的一批「花間派」詞人(韋莊、歐陽炯、李詢、孫克憲等)詞風既有農艷香軟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李煜詞頹蘼傷感卻又細膩感人。◎永叔(歐陽修)詞清麗明媚而又語近情深。 ◎希文(范仲淹)詞蒼涼悲壯, ◎晏殊詞明朗疏淡, ◎蘇軾詞雄健豪放, ◎柳永詞纏綿悱惻, ◎山谷(黃庭堅)詞流暢自然, ◎秦觀詞情真意切, ◎易安(李清照)詞婉約凄切, ◎誠齋(楊萬里)詞新鮮活潑。 ◎號稱小太白的陸遊,風格雄渾奔放,明朗流暢; 稼軒(辛棄疾)的詞風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詞人姜夔的特點卻是精心刻意、清妙秀遠……這些詩詞風格一直影響到明清詩壇,因此我們在秋瑾的詩詞中也不難找到古代詩風的影響。有一點需要強調,對作者的風格有些初步了解,將給我們來一定方便。但也應注意,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並非沒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

詩歌語言常見的風格 

 1、 雄渾:雄渾指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厚磅礴。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氣呑宇宙,氣度豁達,氣慨恢宏,氣宇軒昂,氣勢浩瀚,氣魄雄偉。它如奔騰咆哮、洶湧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蕩漾、漣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橫空出世、千嶂連雲的昆崙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蘇州園林。在具體作品中,有的壯志凌雲、剛毅雄健,○如劉邦《大風歌》;有的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如項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達,豪情橫溢,○如曹操的《觀滄海》。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浩瀚,雄偉壯麗;○王之渙的《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想像豐富,境界遼闊;○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氣魄宏大,氣勢壯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何其高遠,多麼壯麗!而真正能夠稱為「雄渾」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絕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熱,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 

 2、 豪放:豪邁奔放,謂之豪放。其特點既表現了作為主體的詩人的特點,又表現了作為客體的描繪對象的特點。就主體而言,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盪不羈。就客體而言,往往擁有巨大的體積、偉大的力量而顯示出特有的壯美、崇高,或顯示出渾茫、浩淼的無限闊大的景象,因而氣勢崢嶸,場面壯闊,境界縹緲,極目無垠。 ○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蕩,一瀉千里;「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古風》)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一氣呵成,天衣無縫;「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行》)「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秋浦歌》)誇張雖不合理卻合情。 ○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傑出代表,蘇詞注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於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代表作。「大江東去」二句,將在廣闊悠久的空間與時間中活動的人物一筆收盡,氣魄恢宏,「故壘西邊」至「灰飛煙滅」是詠古,感情高昂而濃摯,而「亂石穿空」數句,將崢嶸的態勢、鮮明的色彩、巨大的音響,融於一體,氣勢磅礴,給人以「挾海上風濤之氣的感覺」。「故國神遊」數句轉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鬱,全詞的音調豪壯,「須關西大漢,執鐵板」而唱。

3、 沉鬱:如果說豪放是火山爆發,沉鬱就是海底潛流。當詩人飄逸飛動、奔放不羈時,就形成豪放;當詩人沉思默處、憂憤填膺時,就變得沉鬱。○李白豪放,其體輕,其氣清,故裊裊上升,飛入雲霄,若野鶴閑雲,隨處飄逸;○杜甫沉鬱,其體重,故沉沉下墜,潛入心海,感情激蕩,迴旋紆曲。何為沉鬱?沉鬱,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沉則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憂愁是杜詩沉鬱的主要內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沉鬱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沉鬱的力作。

4、 悲慨:觸景生情,睹物傷懷,悲壯慷慨,謂之悲慨。大凡詩人,慨嘆風雲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鬱積壯志未酬之憤,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見,悲慨是時代的心聲,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實,出於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 ○陳子昂的詩,就以悲慨而馳譽詩壇。《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詩人懷著壯志難酬的極度悲憤,登上城樓,泫然流涕,感慨萬端。面對著悠悠蒼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筆,勾勒出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綿不斷的時間圖卷,描繪出遼闊無垠的宇宙空間畫面。其悲壯歌聲,響徹雲霄,慷慨之氣,橫絕太空。 ○再如辛棄疾的詞,

5、俊爽:即英俊豪縱,颯爽流利。 ○代表詩人是杜牧。他的詩,縱橫古今,雄視萬代,暢談歷史,痛砭時弊,總結教訓,憂國憂民,懷撐天之宏志,感報效之無門,另一方面,又矯健豪舉,瀟洒風流,流轉飛動,暢快爽利。如《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含蓄諷刺的筆調,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縱情聲色,驕奢淫逸,醉生夢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的節奏明快,《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的輕盈飄拂,《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的秀而不冶,艷而不妖,均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6、沖淡:沖淡,即沖和、淡泊,含有閑逸、靜穆、淡泊、深遠的特點。○王維的山水詩有閑、靜、淡、遠的特點,他是沖淡派大師。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鳥鳴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砦》)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人間的紛爭,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山水花鳥的生機。詩人盡情地消受著、欣賞著、陶醉著,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變成了大自然的有機體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無不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迴旋著詩人的聲音,震蕩著詩人的靈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就是詩人自己,它反映了詩人沖淡的心情。詩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這種消融,是把主觀的情思化入客觀的景物中,追求忘我無我的空寂境界,這就是沖淡的極至。不過,沖淡不是幻滅、死寂,而是富於生機的,它是詩人把活躍的生命轉化為凝固的生命的結果,生命力由流動而轉為靜謐。

7、曠達:即疏狂不羈,通脫豁達,瀟洒飄逸,高潔特立, ○代表作家是蘇軾。蘇軾的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又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苟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帶有典型的「曠達」的特徵。「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的色彩。蘇軾有時是儘力擺脫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讓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無始無終的運動中得到永恆;讓人生的種種苦惱在超乎現實的純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脫,讓自己從與社會的種種矛盾中凈化出來,與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規律相和諧。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人生現象與自然現象、人生哲理與自然規律等量齊觀,泯滅了時空物我的界限。上闋才以不能「乘風歸去」為憾,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自解;下闋才以「人有悲歡離合」為憾,馬上又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解,從而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與啟迪,擺脫了人生苦惱。蘇軾有時又極力地充實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強,從而抵禦外界的一切侵擾,達到超脫。有時還以淡泊明志、嚮往歸隱、潔身自好,甚至是痛飲縱歡、談禪論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對痛苦人生、黑暗現實、齷齪官場的心理超脫。

  ⒏清  新  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寫景詩中,一般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包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清新之風常見於以下一些人詩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陶潛的詩特點主要在平淡,有時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維,孟浩然的詩則相對比較清新。平淡不同於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說: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平淡首推陶淵明,能夠把詩寫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詞絕對不是平淡,相反,帶有一種強烈的感發的力量。絢麗比如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琢春泥。李商隱的詩歌不但絢麗,而且朦朧晦澀,○李賀的詩也比較絢麗乃至於奇麗。

⒐ 明  快 明白通暢, 就是不繞彎子,一語道破,一語中的。明快莫過於白居易了。其他如含蓄簡潔也不是那一個詩人所獨有的,大部分詩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實上,在做題的時候,我們往往不能單獨析出一個特點,而往往連在一 起說,比如簡潔明快,清新平淡等等。

○○而詩的語言風格也遠不是這些詞所能夠概括的。例如:1、簡潔又表述為: 洗鍊(練):語言簡練利落。 淺顯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2、質樸清新 淡雅 ,自然,3、詞藻華麗  4、沉鬱頓挫 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還有雄健 雄渾:雄壯、強健、渾厚。等,這一般是用在諸如杜甫、辛棄疾、陸遊等人的身上。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意象中的「象」即托物言志的「物」和借景抒情的「景」;意即托物言志的「志」和借景抒情的「情」,意象組合成畫面,畫面彰顯意境。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

4.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5.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間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托物言志,如《墨梅》「吾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一般是詠物詩。

(3)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

(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又如「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蹄。」「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反襯又有①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小橋流水人家」「一點飛鴻影下」《雨後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作荷心萬點聲。」②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③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悵長。」等。

(2)虛實結合。在詩歌鑒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是想像的情景。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姜夔《揚州慢》中「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又如李白的七絕《越中覽古》「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中唐劉禹錫的《石頭城》等。

(3)對比。陸遊《訴衷情》過去與現在的對比「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又如《鷓鴣天》(辛棄疾)「過去——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 ,漢箭朝飛金僕姑。現在——春風不染白髭鬚,換得東家種樹書。(效果)——突出壯志未酬而年歲老大的感慨。」;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辛笛《風景》中的「夏天的土地綠得豐饒自然/兵士的新裝黃得舊褪凄慘」,在對稱的兩句中運用色彩的不同,表現出自然與人的對比;「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

(4)白描。中國畫技法名。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也泛指文學創作上的一種表現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藤野先生》中關於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紹:「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阿累的《一面》寫魯迅就比魯迅寫藤野又細一些:「他的面孔黃黑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髮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鬍鬚很打眼,好象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5)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6)烘托。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7)從對方著筆。這是古代詩詞常用的一種表達技巧。如《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又如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

(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辭。

(2)比喻。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3)擬人。如「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別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4)誇張。「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此外還有設問,如「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反問,如「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反語等。

4.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5.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4.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鍊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鍊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5.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1.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2.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3.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4.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推薦閱讀:

宋詩鑒賞40例
詩歌鑒賞最後一題賞讀
《夏日山中》如何鑒賞?
中央級高官八字鑒賞
領略和鑒賞純正的義大利手工定製西服--Lora Esatta

TAG:詩歌 | 答題 | 技巧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