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第六九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6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二十六節: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這一節講得失。佛在經中告訴我們,得失不是真實的,可是世間人都迷在其中,因此造出許許多多的罪業。在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當中,「得失」是列在第一條,可見得眾生對於這個問題,迷的是多麼的深、多麼的嚴重。《感應篇》這四句講得好,世間人對於這樁事情,他們的看法、想法不正常,見到別人有得就生嫉妒,見到別人有失就生歡喜心,這一念心就造無量罪業。「太上究人之過」,這是人的過失,這四句是究人之過。教人看別人跟自己沒有兩樣,見到別人有得能生歡喜心,見到別人有失能生憐憫心。得失的範圍非常廣大,在世法裡面得名聞利養、得五欲六塵,在佛法裡面得禪定、得覺悟、得證果,世出世法都包括在其中。 佛告訴我們,得失也是因果的關係,沒有種因,是決定得不到的。世間一切眾生所希求的,無非是富貴、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中國人講「五福」,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都是有業因的。所以種善因得善果,種不善因希求得善果,哪有這個道理?佛經裡面常講「無有是處」。我們希望要得到什麼,就得好好的造因;你造的因殊勝,你的果報殊勝;你的因美滿,果報也美滿。這兩句話就非常重要了,這兩句話裡面我們能夠看到,決定沒有嫉妒心;不但沒有嫉妒心,而且有隨喜心。隨喜心是菩薩法,普賢菩薩所修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菩薩的大行。我們學佛同修當中往往疏忽,把這個大利當面錯過,這是我們應當要省思的。 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要斷惡、要行善,可是善往往不能成就,惡天天還繼續在造。特別是口業,人與人接觸之中就造口業,批評別人的是非得失。你的批評是不是正確的?就是正確的,是事實,都不應該說。如果不正確的,你不就是冤枉人了嗎?冤枉人所造的罪業就重。如果你的批評,對社會沒有什麼影響,你的罪過就小;如果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不良的影響,你的罪過就大了。如果你毀謗三寶,讓一切信眾退失道心,《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諸位看看就曉得,墮地獄。不要輕看了,隨便談談,好象沒有什麼多大關係,一時快意,阻斷別人的善根,招來阿鼻地獄的罪業,干這些事情。我們在社會上常常看見、常常聽見,佛菩薩看在眼裡很痛心、很憐惜,正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 為什麼會造這個事情?聽信謠言,不去問問這些事實真相。我這一生當中,這些事情遭遇得很多,我有個原則,與我不相關的不理會,沒有理會的必要,一笑了之。也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也是罪業,希望自己的心清凈,希望自己的心純善,一絲毫惡念都不要放在心上,好!這叫存好心。你把這些是非人我、拉拉雜雜東西放在心上,你的心就不善,你的心就不好了。如果與自己、與大眾有關係的這些傳說,我們一定要查證,去調查一下、證明一下是不是事實,然後再批評。所以不能聽一面之言,聽一面之言,愚痴、迷惑。尤其是做領導人的人,我們讀古書,看看古代這些帝王,在他耳邊講話的人太多了,他是不是全信?他拿來做參考,他一定去查證,所以他不會冤枉好人,也不會上壞人的當,這個聰明。這些都是老師教導他的,父母教導他的。 古人有所謂「謠言止於智者」,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才懂得怎麼處理。可是沒有智慧的人多,沒有智慧的人聽信謠言,造謠生事。現在這個世間,有智慧的人太少太少了。你要問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聖賢的教誨。現在全世界的教育,絕大多數是什麼教育?功利的教育,急功好利,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競爭的教育。只要有競爭這個念頭,決定就干損人利己之事,傷天害理之事,這是現代教育。現代教育說個不好聽的話,增長輪迴心,幫助眾生造輪迴業,干這個。學佛的人雖多,幾個人真正在經典上去研究、去討論,認真去學習?諺語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罪過就太重太重了。打著聖賢的招牌,依舊還造輪迴業,所以他墮得就很重,他墮阿鼻地獄。這個招牌不可以仿冒,現在世間法律,對於一切仿冒都要治罪的,佛這塊招牌是世出世間第一個正字招牌,你隨便仿冒,這個罪業比什麼都重。 我們今天既然捧了這塊招牌,就得依教奉行,認真的向佛菩薩學習,總要學得幾分像,完全不像就有罪過。不可以說我沒有造罪業,我沒有害人;沒有害人,捧到這塊招牌,沒有依教奉行,就造罪業了。什麼罪業?把佛法的形象破壞,就是這麼個罪名,這個罪名就擔當不起了。佛菩薩是什麼形象?我們今天起的什麼心?動的什麼念頭?乾的什麼事情?佛法今天在社會上,為什麼這樣的衰弱?我們讀古書,在古時候朝野對於出家人,沒有不尊重的。現在的社會對出家人輕視,原因在哪裡?古時候出家人學佛,像佛菩薩,所以大家尊重,大家敬仰,確確實實是人天師範。現在社會上為什麼對出家人瞧不起?出家人沒有依教奉行,沒有學佛菩薩。向誰學習?這個話我們不必講了。我們要反省、要覺悟、要回頭,學習的對象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不向佛菩薩學習,就錯了。 高僧大德是我們的典型,但是得仔細觀察,知名度高的是不是真正有德行?名實相符的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當向他學習。我初學佛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推崇印光法師,叫我向印光法師學習。與印光大師同代的高僧大德太多了,他為什麼不介紹別人?為什麼偏偏介紹印光大師?這當中的道理,這當中的苦心,我們知不知道?出家人多,我們在佛經上看到,這麼許多出家人當中,有真佛弟子,有魔王子孫。末法時期,魔發了大願,叫他的徒子徒孫統統到佛門出家,披上袈裟來毀滅佛法,這佛經上有記載的。我們生在末法之中,所以出家人當中,有佛也有魔,我們要有慧眼要能辨別,我們向佛學習,不能向魔學習。向佛學習,我們這一生當中會成就;向魔學習,我們這一生當中,必定墮三途;切身的利害怎麼可以不知道?這四句話,我們要拿來當座右銘,要常常記住,決定要捨棄自私自利,念念為利益眾生,念念為幫助別人。 雖有這種心,可是這個心落實,也不是容易事情。你想做好事,沒有緣,沒有機會,緣不足。總有許許多多人障礙你,不讓你做好事,不希望你成就一樁善行,想盡方法來阻礙,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由此可知,緣就非常重要了。要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這一生當中做不成,還有來生。菩薩度眾生,生生世世永無休息。你們諸位同修知道,上一次,我是誠心誠意想幫助澳洲人建個養老院,就被人破壞。破壞的那些人,他們能不能做好事?他們也不能,自己不能做,障礙別人做。 評論一個人的是非不容易,相當不容易。觀察一個人,前後左右、面面看清楚,還不敢下斷語。古時候人講得好,「蓋棺論定」,才可以評論你的人品;你還沒有死,都不敢說。為什麼?一生造惡,臨終懺悔,改過自新,還是好人,這樣的人念佛依舊能往生,依舊能作佛,所以回頭是岸。死了也不能回頭,那就斷定他是不善之人。所以斷定一個人,你就曉得有多難;古人給人寫傳記,都是死了以後,後人寫;一個朝代的歷史,這個朝代已經滅亡了,下一個朝代人寫;這都是「蓋棺論定」的意思。我們障礙別人行善,果報是別人障礙我們行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尤其在現代這個社會,太明顯了,太快速了。 所以我們同學要記住,遇到有這個機會,好事趕緊做,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們要幫助他、成就他,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他做的事情,對於社會、對人民、對眾生不利的,我們決定不去幫助他。如果是有利益的,我們要全心全力照顧,全心全力協助,決定沒有嫉妒障礙,只有恆順隨喜,這是行菩薩道。所以歸結到最後,一定要有真實智慧,決不能摻著有情見在裡頭。情見是痴迷,真實智慧正大光明,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七十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7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下去看《感應篇》第二十七節: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這兩句話看起來很平常,對於真正修行關係很大。小注一開頭就說得很好,「人之有短,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這個話,是古時候的社會,現在我們很難體會了。古時候,可以說是中國從漢朝以後,一直到清朝,始終維持禮制,所謂是「以禮治天下」,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深了。在古代稱名,是關係非常密切的才能稱名。普通一個人的名字,在一生當中只有兩個人可以稱,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可以稱你名字。古禮,男子二十歲成人,行冠禮;冠禮就是戴帽子。二十歲成年了,這才戴帽子,表示他成年。從這一天起,他的同輩│兄弟、朋友、同學,大家在一起為他祝賀,同時送他一個字,所以有名、有字,名不能稱,稱字,這個對他尊敬。所以成年之後,能稱他名的,只有父母,只有老師。縱然是在朝廷作官,皇帝對他也稱字,也不稱名,對他尊敬。如果皇帝稱他的名,不稱他的字,這個人就有罪了,不把你當作人看待;換句話說,你就等著判刑。普通一個人,名都不是一般人隨便稱的,何況兒女對於父母之名,不敢稱。別人叫他父母之名,他可以聽,他決定不能說。 這個地方講『不彰人短』,用這個比喻,這個意思很深很深。聽到別人說是非、說長短,意思講如同聞人家說你父母之名一樣,你只能聽,你不能說。說了是對父母大不敬,那就大不孝。批註用這個比喻,比喻得好!可是現在沒有人學禮,也沒有人講禮,念到這一句,現代人懂得就不多了,也沒有辦法體會得到,甚至於這個意思究竟有多大,現在人也想不到。古時候,對於稱呼非常講求,決定錯亂不得,這是倫理教育的基礎。但在西方人沒有,連這個概念都沒有,西方人兒女隨便稱父母之名,這在中國古社會裡頭見不到的。 中國古時候,對一個人尊敬,剛才講稱字,這是一般的。如果他有道德、有學問,對社會國家有貢獻,大家也不稱他的字,另外給他起個名號,叫號,這對他更尊敬了。最極尊敬,連號也不稱,稱什麼?稱他的地名。像李鴻章,鴻章是他的名,他做到宰相,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人家連他字、名、號都不稱,稱李合肥,他是合肥人,稱他的地名。這個不但對他尊敬,對他的家鄉都尊敬,合肥出了這樣的大人物,整個合肥人的光榮,稱這個意思。出家人,一般社會也是用這個方法來稱呼。隋朝智者大師,「智者」已經是對他很尊敬了,他的法名叫智顗,不稱智顗,稱智者,這很尊敬了。最極尊敬的,連這個都不稱,稱天台大師,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師。最極尊敬是稱他的地名,他生長的地方,或者他常住的地方,我們在古籍里看得太多太多了。凡是這種稱呼的,都是受當時社會普遍敬仰的人。舉這個比喻。 更進一步,不但口不可得言,「耳亦不可得聞,則更上也」。更上一層,不但是聽了不能說,最好聽都不要聽,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修什麼?清凈心。佛法到最後歸結是三個門:覺、正、凈。「覺門」,性宗修的、禪宗修的,要上上根人才得力;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入門。要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中下根性的人一生做不到。所以走覺門固然是快,決定是少數人。在中國歷史上,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會下得度的人最多,也只有四十三個人。諸位想想,接受六祖能大師教誨的有多少人?我們概略估計一下,幾十萬人決定是有的。幾十萬人當中,只有四十三個人開悟,少數;不是上上根,決定做不到。六祖以前,從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一生只得一個人,所以單傳。六祖以後,這些祖師大德會下開慧,三個、五個,從來沒有超過十個人,沒有過的,三、五個就很多了。所以覺門雖然好,很難走。 「正門」也不容易,正門是研究教理,漸修。覺門是頓修,頓超。禪宗以外的,全是屬於教下,天台、賢首、三論、法相、唯識,都是屬於教下,典籍太多了。就跟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逐漸逐漸向上提升,中下根性的人走這個路是方便,但是耗費時日太久了。時間長了,相對的障礙就多了,人事上的障礙,環境上的障礙,總是在所不免,所以進得少,退得多,成就也相當艱難。我們在史傳裡面都看到的,沒有恆心,沒有毅力,不能真正做克己的功夫,都不能成就。所以教下的路非常遙遠,也不是容易學的。 第三個是「凈門」,凈是修清凈心。從這個們,在大乘佛法里有兩個宗派,凈土宗走這個門,密宗也走這個門,都是修清凈心。修清凈心的人,如果常常夾雜著是非長短,你的心怎麼能夠得清凈?常常聽是非,常常說是非,口業就造得重,不但心不清凈,將來造的果報也很難想像,佛經裡面講拔舌地獄。拔舌地獄是口業的果報,你所造業的,對別人、對社會如果有大傷害,不只拔舌地獄,可能由拔舌地獄就轉到無間地獄去了。《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就有,一開頭就講清楚了。這部經它真正的宗旨在什麼地方?是教導一個修行人,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尤其是口業,能夠知道常常保護自己的清凈心,保住自己的厚道,這個人即使道業不能成就,也是人天的善人。佛家講的善,古人有總結一代的佛陀教法,佛菩薩講的理不外乎心性,所講的事相不外乎因果,因果如果與心性完全相應,這是大善,那是佛菩薩的行持。
我們學佛,貴在能掌握到綱領,我們修學就不會感到困難。明白因果之後,你就會肯定種善因得善果,我們希求善果,為什麼不去種善因。我這一生對這一點知道保全,別人講是非,我趕快離開,我聽都不想聽,聽了心地被污染。別人有破壞我的,有說我是非的,有同修拿到這些錄音帶,或者記下一些文字,拿來給我看,我從來沒有看。錄音帶把它拿去錄別的東西,文字的部分丟到垃圾桶里去,不希望阿賴耶識裡頭落下這些種子,這不好的種子。別人造謠生事、毀謗,冤家!冤家宜解不宜結,讓他去造作去,我們不要聽。我們只記別人的好處,不要記別人的缺點,只聽別人的善行、善事,不聞別人的惡言、惡行,這不僅是修清凈心,也是修自己的厚道。人在一生當中,常常保持清凈、保持厚道,你的物質生活縱然再缺乏、再辛苦,精神生活豐富,會過得很快樂,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安! 尤其是你已經聞佛法,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想想,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行不善,怎麼能去得了?阿彌陀佛雖然慈悲來接引,接引還是有條件的。你本身心行不善,你念佛念得再勤,你的願心再懇切,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環境不相應,阿彌陀佛把你接引去了,你天天跟別人吵架,天天跟別人生是非,你不把極樂世界給鬧翻了。你對於阿彌陀佛的情再深厚,阿彌陀佛也不會因為你把極樂世界毀掉。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本身的條件是善心、善行。孔夫子教我們「止於至善」,這才有條件,跟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常講,一絲毫的惡意都不可以有,有一絲毫的惡意、惡念,就不能往生。不要以為這個法門不靈,我修一輩子,念一輩子佛,天天拜佛,天天念佛,到臨命終時還是不能往生;「釋迦牟尼佛是騙人」。其實佛沒有欺騙你,你自己錯會了意思。真正希求西方極樂世界,絲毫惡意都不可以有。這兩句話就重要了,絕不可以說別人的短處,最好聽都不要聽。 下面一句,『不衒己長』,自己有好處、有優點,不必炫耀,不必去誇張,沒有好處。這一句我們明天再說,今天時間到了。今天就講一句「不彰人短」,絕不說是非,絕不批評人;尤其我們對於別人,知道得很有限。又何況佛在經典裡面說,許許多多佛菩薩、聖賢,應化在世間,他們種種作為有很深的意義,我們是凡夫,我們看不出來。《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甘露火王│瞋恚,勝熱婆羅門│愚痴,好象缺點過失很多,那是菩薩作為,他用這種方法度一類眾生,我們哪裡知道?怎麼可以隨便批評?所以深入經藏的人,聽佛菩薩教誨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就懂得收斂,懂得在一切人事物當中如何去學習,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道業;不再像世間人,任意再造作罪業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七一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71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我們念到《感應篇》第二十七節: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這兩句話,對我們為人處世是最寶貴的教訓。人生活在世間,都有他本份的工作;本份的工作做好了,是本份,你應該要做好,有什麼值得驕傲?所以沒有理由去炫耀自己的長處。做得不好是過失。做好是本份,做得不好就是過失,就是罪業。造作罪業最容易,往往最嚴重的是口業,造謠生事,撥弄是非。 諸位都知道,現在這個世間有大災難。昨天美國、澳洲同修打電話來給我,問我八月十八號怎麼過?你說怎麼過?到哪裡去避難?諺語常講「在劫難逃」,你往哪裡逃?今天最重要的、最聰明的,如何能把這個劫難化解,而不是逃避。劫難從哪裡來的?從心裡頭變現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相宗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業障的根源,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化解,還是起心動念。這個化解不是一時的,不是一次,這一次劫難來了,我們趕快斷惡修善,劫難沒有了再造惡業,這種心態是沒有辦法避免災難的。惡業、惡念,一斷永斷,劫難才真的化解了。我們利用這個機會,這個機會是修行的好機會,時節因緣,刻不容緩。我們要在最短的期間當中,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佛菩薩的境界,這個劫難就沒有了,這個劫難就化解。不肯向上提升,或者是我提升一下,劫難過了我再下來,那就完了,沒有這個道理。 古大德曾經給我們做了個榜樣∣宋朝瑩珂法師,《往生傳》里有他,《凈土聖賢錄》里也有他,《安士全書》「西歸直指」里也記載著有他。這是個出家人,不守清規,違犯戒律。他還算不糊塗,算是個覺悟的人,他自己心裡想一想,自己一生的行為,將來果報一定在地獄,這他自己知道,決定在地獄。他向同參道友們請教,有什麼辦法能夠救他?同學們就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之後,非常受感動。所以關起門來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天三夜;不吃東西,也不喝水,也不睡覺,三天三夜拚命。總算他誠心,所以誠則靈,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之後,我再來接引你。」瑩珂法師給阿彌陀佛說,他說:「我的惡習氣很重,禁不起誘惑,外面一引誘,我又要造罪業,在這十年當中,我不曉得又做了多少罪業。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走。」他這個祈求,阿彌陀佛點點頭,答應他了。跟他講:「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好不好?」瑩珂法師說:「好。」非常歡喜。把他的寮房門打開,告訴大眾,三天之後他要往生。
寺廟裡沒有人相信他,無惡不作的一個人,關門三天,曉得你在裡頭幹什麼?居然說三天之後他要往生。好!反正三天時間不長,大家看著你,看你三天之後往生不往生?到第三天,果然他是換了乾淨衣服,沐浴,邀請道場同參道友,幫助他念佛給他送行。當然大家都很歡喜,一個人真正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他也不生病,人那麼正常。念到不到一刻鐘的時間,一刻鐘時間很短,他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我現在要走了」,跟大家辭行,坐在那裡就走了。證實了《彌陀經》上所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沒有錯!你在念佛堂念了這麼久,沒有把阿彌陀佛念來,你的心不誠。為什麼人家念三天,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你們念這麼久,阿彌陀佛消息都沒有,原因在哪裡,自己應該曉得。 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去作佛去了。諸位要想想,從凡夫地一下提升到佛菩薩的境界,這是我們很好的例子,很好的榜樣。我相信歷代像瑩珂法師這樣,真正回頭、徹底回頭,改過自新,從一個惡人變成一個最善的人,這是真回頭,一念之間;這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沒有人記下來,他也不會告訴人。念佛往生人,不知道有多少,《往生傳》、《凈土聖賢錄》能夠記下來的少數,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而已。這個事實,我們要懂得,我們還有什麼恐懼,還有什麼害怕。日子怎麼過?老實念佛過。我們這個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暫時還沒去,就要多替阿彌陀佛做宣揚的工作,多為一切眾生做榜樣的工作,這就對了。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大眾,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凈土,決定要改過自新。 昨天跟諸位說了,他這個批註一開端說得很好,「人之有短,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你們聽聽昨天的錄像帶,我昨天講得很清楚。這幾句話在現在跟大家講,你們可能沒有印象,古時候這幾句話就很嚴重了。我們這個時代,會有這麼大的災難,實在講沒有接受聖賢的教誨。一切隨順自己的煩惱去生活,哪有不造業的道理?造極嚴重的罪業,還以為是好事,不知道自己有過失。不但學佛,違背佛菩薩的教誨,世間的善法也已經一無所知,把一切惡法當作善法,把一切惡念、邪念當作正念,所以感召得大災難。我們今天要徹底懺悔,使我們自己一生,生活在真正感恩、幸福、美滿之中。怎樣才能做到?耳不聞惡聲,眼不見惡事,你才能守住自己的清凈心。可是世間許多人,學佛的人也在所不免,這其中還有出家人,專門打聽別人的惡行惡事。一天到晚遇到人就是是是非非,造極重的罪業,他不知道。別人的事情,與我們有什麼相干?聽都不聽。 也有些同修告訴我:法師,有什麼人造你謠言。他聽人家造謠,還去錄音,把那個錄音帶錄下來,送給我,我從來不聽。這些文字從來不看,我都把它丟在垃圾桶,處理掉。為什麼?我願意保持一個最佳的印象,心目當中,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人人對我都有恩德。他縱然有一些毀謗、閑言閑語,那是他的誤會,或者是他聽信別人的謠言,不是他的本意,何必掛在心上?何必讓自己清凈心裡染上一個污點?外面來的問題你接不接受,不接受,你永遠保持清凈心,你接受才會被污染,你不接受絕對不會被污染,我們何必干這些事情?人要懂得一個大原則|「與人為善」,佛經上講得更清楚、更透徹,「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過去父母,我們要用孝敬心來對待,孝順心;既然是未來諸佛,我們要以恭敬心對待,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以孝順、恭敬對待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的善業,成就自己的清凈、平等、覺。我們這才是真正學佛,這才是真正回頭。與自己利害的,一概不理會。與眾生有利害的,害,沒有什麼大害,也不必去理會,如果有大的損害,這要用智慧來處理,不可以用感情用事。 有人欺騙我們,我遇到過,過去道安法師遇到的太多了。什麼事情?騙錢,道安法師常常被人騙。他是個了不起的人,他不是不知道;不知道那就糊塗了,他知道人家騙他。給不給他?還是給他。這一點了不起,知道你來騙我,我還給你,這是度眾生的方法。騙久之後,他如果哪一天曉得了,原來老和尚每一次都知道,他就生慚愧心,就回頭了。老和尚不糊塗。我們遇到這些事情,如果沒有道安法師那種智慧、度量,也有個方法│查證,去查一查是不是事實。如果他事實上需要,他用的是不正當的手段,我們還是要幫助他。如果他把這個錢騙去吃喝玩樂,做些不正當的事情,我們可以不給他。這也是個處理方法。 人念念當中要向善處去想,念念念人的長處,每一個人都有優點、都有長處,也都有缺點、也都有過失,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容人之過,讚歎別人的長處,培養自己的道心。真正有道心,決定沒有災難,決定有佛菩薩護念,決定有護法神保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遇到善人,我們都會儘力去保護他、去維護他,善與善相應。你不善的心、不善的行,諸佛菩薩、善神遠離了,妖魔鬼怪圍繞你,這《感應篇》裡面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你會常常遇到災難,你會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們今天在這個環境,我曾經跟諸位說過多次,這個修學環境千載難逢,不是很容易遇到的,這個地方有真正護法,比父母照顧還要周到。李木源居士他在這照顧我們,他每天只睡兩個小時,常常一天忘記吃飯。這樣的人來護持我們,我們要不用功、不發憤,怎麼對得起人家? 昨天上午,早晨他到居士林出了車禍,車不曉得撞在什麼地方,輪胎爆炸,他兩個小時完全失掉記憶,什麼都不知道,他居然能把車開到居士林。人家看到車那個樣子,看他有沒受傷,打開車門,他出來了,沒事,他什麼都不知道。許清標他們一些人,扶他到二樓,給他喝水,吃了一點稀飯,一個多小時以後,他才恢復知覺。太辛苦了,太勞累了,一天到晚都是想怎樣把道場維護好,怎樣把大家照顧好。李文華在不在?請他打電話給會長,我今天到香港去,請他不要到機場送行,讓他多休息。以後我進出,都不希望他來接送,沒有必要,太辛苦了,希望他多休息。他睡眠不足,常常忘記吃飯,不行!他說有一天半夜,醒過來肚子餓了,想想為什麼會餓?一天沒吃飯。大菩薩在此地護持我們,全心全力照顧,走遍世界,我看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我們有這樣的人在身邊照顧我們,我們自己不認真、不努力,那就是罪業;如果你是打妄想,那罪業就更重。這個恩德超過父母,我們到處貼了朴老的題字│「知恩報恩」,要常常想到。如何報恩?認真努力用功,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將來肩負弘法利生的使命,續佛慧命,這才能真正報恩。今天照顧我們不是普通人,不能隨順佛的教誡,就對不起李會長,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佛的教誨。所以這個因緣,非常希有。過去你們有許多同修知道,韓館長對我們照顧,那跟李木源相比,差很遠!李木源是連自己家都不顧,生命都不顧,你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善知識? 我看到他這樣的護持,所以我決定不離開新加坡;我離開新加坡,我對不起他。澳洲那個地方,我給他說過了,我幫助澳洲團結宗教,和睦族群。如果是這種事情,他們邀請我,我會去參加;不是這個事情,我不去。澳洲打佛七,悟行他們搞就行了,我要把全部的時間放在此地,配合李會長。這個地方有劫難,我也不會離開,我也不會去找個地方避難,哪有這種道理?人要有道義,決定不能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一切罪業的根本,必須連根拔除,我們才能消業障,才能化解災難。 今天我們九點半鐘就要到機場,今天早晨講經停一次,明天的《華嚴經》照常講,你們同修在網路上看,《華嚴經》我在香港也照常講。晚上,在香港講五十三參,也有網路,你們也能夠收得到。好!我們就散會。
太上感應篇﹝第七二集﹞ 香港 / 檔名:19-12-72 諸位同學,大家好!這兩天,美國跟澳洲有同修打電話給我,問我這個災難來的時候,我們要怎樣應付?大家都知道,天文跟星象告訴我們,今年,就在這個月十八號,太陽系的星球,以地球為中心,排列成一個十字架,這在整個太陽系的磁場產生很大的變化;明年,兩千年的五月,太陽系的行星會排成一條直線。這兩種星象,確實給許許多多人帶來了驚慌。天文學家、科學家都警告我們,這種磁場,也就是不尋常的星球的引力,對地球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對地球上的生物,乃至於其它星球上的生物,也都產生嚴重的影響,我們必須要提高警覺。科學家的說法,也只能說到此為止,因為這裡面究竟所以然的道理太深奧了,沒有人能夠理解。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會聯想到在三千年前,古印度可以說是宗教發達到相當的高峰,他們用禪定的方法,突破了時空的維次,觀察到六道輪迴的現象,但是依然不知道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所以想突破這個問題,想解決這個問題,而束手無策。在這種狀況之下,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間,這個狀況就是眾生有感。所以諸佛菩薩永遠是個被動的,他不是主動的,這點我們必須要曉得。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何以說佛不用主動?佛如果要主動,他就是凡夫,他就不是佛。主動是有心,被動是無心,無心才能應。有心能感,我們感動他,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他來做什麼?就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問題,告訴我們這些現象之所以然,現象之由來,為什麼會變化。所以這些事情,也幫助我們解決現前這些太空當中星象,以及對於星球上生物種種影響,都在佛經範圍之內。 西方的預言家說得很好,昨天悟泓交給我一份文件,關於這些預言的訊息。最後一條,有人問這些預言家,地球的變動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禮物?他答得很好,「我們自我的大覺醒」,這是智慧之答,了不起的答覆。但是他只說一個大覺醒,要怎樣才算是大覺醒,他沒說出來。我們現在是不是已經覺醒了?沒有。真正大覺醒的是佛菩薩,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提升自己的境界,那才算是真正的大覺醒。否則的話,還要隨業流轉,那不是大覺醒。 他這個答覆,我們聽了很有受用。前幾天,我們講到《感應篇》,應該「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現在凶災、危急,已經達到極處,全世界的災難我們怎樣去救,怎樣去幫助?唯有真正的大覺醒,不但自己得度,而且也幫助這些許多苦難的眾生。過去我說過多少遍,我們縱然沒有能力把這個劫難化解,確確實實沒有這個能力。為什麼?這是這個世界、這個時期,一切造惡的眾生所感得的,共業所感,我們哪有這種能力來化解?但是盡我們自己的力量,把這個災難程度減輕一點,減緩一點,時間縮短一點,這是肯定可以做得到的。能做到這一點,就幫了很大的忙。 要怎麼作法?佛家教學三個目標,最後一個目標│轉凡成聖。如果我們不能在這個時期,短短期間當中轉凡成聖,我們這個心愿也會落空。能不能轉凡成聖?答案是肯定的,凡聖只在一念之間。什麼是凡?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是凡。什麼是聖?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決定不摻雜自己絲毫利害得失在其中,這就是聖。換句話說,轉凡成聖是徹底奉獻,奉獻自己身家性命在所不惜,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這個人就是佛,這個人就是菩薩。大覺醒是說這樁事情,我們在這許多年當中,時時刻刻提醒同學們,我們決定要掌握住佛陀教誨的綱領,抓住學習的原則,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要如是用心,大覺醒就是大轉變。過去,我們修學處事待人接物,心不真、不誠。從今天起,放下一切虛偽,我們以真誠心過日子,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你覺醒了。心地真誠,一定清凈,清凈就是決定不再受污染,什麼是污染?現在人講誘惑,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的誘惑。我們把它放下了,決定不再受誘惑,清凈心現前;清凈就是真誠,真誠就是清凈。 無始劫以來,我們都是貢高我慢,自以為是。今天我們把這個錯誤的觀念,徹底放下,知道生佛平等,萬法平等。貢高我慢要斷得乾乾淨淨,要修謙虛,要懂得謙讓。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講過「禮讓、忍讓、謙讓」,修我們的平等心,捨棄自己的成見,捨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完全隨順佛陀的教誨,隨順《太上感應篇》。依教奉行,這是正覺,這是真正有智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果與佛菩薩、《太上感應篇》教誨相違背,我們就迷惑了,我們就顛倒了。往昔念念為自己,念念為家庭,念念為自己小圈圈,現在我們把這個心改過來,我們要像上帝一樣的愛世人,要像佛菩薩一樣的大慈大悲,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大乘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是把我們的心一百八十度徹底轉變過來,這叫大覺醒;你這一轉變,就超凡入聖,就不是凡夫。就慈悲心而論,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就正覺而論,你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就清凈平等而論,你是普賢菩薩;就真誠而論,你是地藏菩薩,你已經超凡入聖。作凡夫、作佛菩薩全在自己,不在別人;你能轉過來,你就是佛菩薩,這個劫難就化解,白衣神咒上所說的「一切災殃化為塵」,只要你念頭真轉過來,就化解了。佛菩薩所住的地方,這個地方有福,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護,這個地方縱有災難,災難減輕了。 所以我說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不能說不好,對修行人來講,是大好的增上緣,為什麼?不敢懈怠,不敢再延遲,真的是分秒必爭,快快把自己提升到法身大士。心轉變了,我們的行為就轉變,行為一定看破、放下。看破是對世出世間一切理事因果都明白,不學就明白,經教擺在面前就通達,字字句句無量義。你為什麼沒有看出來?你的心沒有轉變過來,你的行為沒有轉變過來,心行轉變過來,什麼困難都沒有,都化解了。諸佛菩薩、聖賢人所說的教誨,全是自性的流露。什麼是自性?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是自性。趕快學,趕快轉境界,來得及!看破之後,一定放下。放下什麼?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萬緣放下了。只有一個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這個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薩,自己的生活自在隨緣,人不自在是你放不下,你徹底放下,你就得大自在!那個時候就不是業報身。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業報來的,沒錯,是凡夫,現在我們遇到佛法,我們遇到這個機緣,做一番大大的改變,徹底的懺悔,一百八十度的回頭,轉凡成聖。所以跟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沒有兩樣,一切諸佛如來到人間來,示現來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諸佛菩薩化現在世間,他們的生活隨緣,不是攀緣;攀緣是心裡有講求,我要怎樣怎樣怎樣,那是攀緣。佛菩薩沒有這種念頭、心念,生活環境,什麼環境都好,都歡喜,絲毫執著都沒有。世間人說這個好,很好;世間人說這個不好,也很好,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他得自在。世間人有分別、有執著,是決定不自在,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得大自在。這是說破迷開悟的人,轉凡成聖的人,他的物質、精神生活自在隨緣,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世間人不懂,我們清楚,我們一定要快快轉過來。
最後,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絕不忘記阿彌陀佛。我們在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在一切應酬裡面,積德累功。這個話前面說過,在此地不再細說。將這種功德,迴向求生凈土。隨時隨處,我們跟阿彌陀佛密切聯繫在一起,隨時隨處都可以往生,自在往生。你說這豈不是佛家常講的大圓滿?大圓滿就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成就,就在這短短時日當中圓滿,所以我們的心情,無比的清凈,無比的喜樂。全心全力為這些苦難眾生,做出我們最大的貢獻。這就是存菩提心,行菩薩道,真正是化解凶災,救苦救難,這才是所謂的自我的大覺醒。西方預言家只說了這麼一個題目,並沒有詳細說明,我給大家做一個批註。所以這個劫難,我們知道有,但是我們決定不恐怖,不驚不怖。而在這個短短時間當中,決定把自己向上提升,永遠的提升,決定不再墮落,這是真正的大圓滿。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七三集﹞ 香港 / 檔名:19-12-73 諸位同學,大家好!上一次講到《感應篇》第二十七節: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前面曾經說過,這兩句話看起來是老生常談,實際上,對我們一個人的做人、修養關係最大。人一生當中最大的過失,就是喜歡批評人,喜歡攻擊別人的短處,這一樁事情是最損陰德的。造作的時候,只知道圖一時的快意,沒有想到後來果報的慘烈。《地藏經》裡面所謂是「拔舌地獄」、「火鑊地獄」,都是這種業報所現的。古時候人心淳厚,一般都有教養。現在人可憐,沒有人教導,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再看到社會外面的風氣;內有惡因,外有惡緣,因此造這種罪業,比比皆是,這是值得我們警覺的。自己如果有,一定要痛改前非,這個過失如果不能改過來,念佛也不能往生凈土。我們一定要記住,佛給我們介紹凈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決定不容許有個心行不善的人,到那個地方去把人家生活環境擾亂,所以這是決定不能往生的,我們千萬要記住。 批註裡面引用很多的例子,看看古人是怎樣的涵養,我們要效法、要學習。他此地所列的幾個古時候這些人,我們在史傳、在古文裡面都念過,都相當熟悉;宋朝的韓琦、王素、文徵明,這都是讀書人,有度量能包容。人有小的過失,實在講古人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小的過失加以渲染,成了大過失,把人家一生的前途斷送掉,這個因果背得很重。受害的人,他要是心裡不服;換句話說,他決定會報復。這個報復不在今生,就在來世,或者在後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古時候,同學、朋友看到有過失的時候規勸,規勸在什麼時候?沒有第三者見到的時候。你說這種人情多厚!提醒他,勸勉他。規勸兩次、三次都不改,佛法裡面講的「默擯」,默擯就是不理他。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跟隨他的學生不少,經典上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相當龐大的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我們在經上看到,沒有現代化的組織,為什麼這麼多人眾,生活這樣有規律,這麼嚴整,道理在哪裡?人人都遵守「六和敬」,人人都修「五戒十善」,縱有過失,天天聽佛講經說法,自己知道自新、懺悔。我們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處分哪一個學生,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開除哪個學生,這是我們的典範,我們今天做不到,想學也學不會。所以從經典記載來看,釋迦牟尼佛做人做得多麼圓滿,這是現身說法,教導我們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沒有絲毫瑕疵,這才真正顯示出究竟圓滿的智慧。 下面一句『不衒己長』。自己有長處、有優點,現在人說「值得驕傲」,值得驕傲是炫耀自己的長處,你自己那點長處立刻就報掉,就沒有了。所以自己的優點要藏起來,韜光養晦,古聖先賢教我們的。自己的缺點應當暴露,自己的優點應當隱藏,積陰功。行善是自己的本份,有什麼值得炫耀?尤其是自己分內的工作,本份的工作,應當要做好,盡心儘力去做,這是本份;做不好是過失,不值得炫耀。本份工作能做好,這就是大善。真正能做好,要面面周到,相當不容易。所以沒有智慧,沒有學問,你就沒有善巧方便。世間人哪個人不想把自己本份工作做好?為什麼做不好?為什麼落得一身的罪過?這個原因在哪裡?我們要細心去想想。 總而言之一句話,不學之過。沒有學,又自以為是,所以臨事的時候,就許許多多過失了。世間事尚且如是,出世間的大事更難!所以凡事自己一定要想一想,自己的智慧能力,這些事情我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做得圓滿?能不能利益社會大眾?如果不能,我就不敢接受。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又有這個機會,那是古人所講的「當仁不讓」,我應當要做;我不去做,沒有人做。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沒有這個機緣,不可以強求著去做;強求去做,那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所以說人貴自知之明,別人不知道,我自己應該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能耐,要清楚。
我一生沒有帶過人,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有做過領導。我一生當中是被領導,沒有帶人的經驗,我自己清楚,所以我一生不搞道場,不作住持,不敢管人,不敢管事。為什麼?我知道我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福報,做不好!做不好就有罪過。我不強求,希望這一生當中寡過而已。我看到別人做,我歡喜,我從旁邊協助他,我盡心儘力去幫助人家。中國習俗所說,凡是做個領導人,命中要有官印,這個話說得也不無道理。所以我了解自己,我一生服從領導,做自己本份應當做的工作。遇到佛法之後,我感到自己非常幸運,在這一生當中,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學佛之後的事業,就是講經說法,宣傳佛教的教義。我們自己有心、有願,也得要有緣,如果沒有緣,雖然有心有願也做不到。世出世間法,都要善因善緣,後面才有善果。 學佛,佛教給我們要修「覺、正、凈」,要修清凈心。要想得心地清凈,只有省事,事情太多太繁,你的清凈心決定得不到,你的事業做得再好、再輝煌、再善,都落在人天福報。往生,諸位要記住,「心凈則佛土凈」,心不清凈不能往生。《壇經》說得好,這個事情福不能救;建道場是修福,講經說法也是修福,度眾生還是修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福再大,與了生死、出三界都不相干,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如果大家稍微留意一下,你能看得出來,出家人的道場,居士的道場,凡是住持道場的人,有幾個人能往生?有幾個人臨終時有好瑞相?反而不如一些默默無聞,老實念佛的人,被人瞧不起的人。倓虛法師告訴我們,《影塵回憶錄》里有記載;《念佛論》後面也有記載:哈爾濱極樂寺,修無法師往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修無法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沒有出家之前是作泥水匠的,出家之後只知道念一句「阿彌陀佛」,人非常謙虛,非常和敬,對待任何人都恭敬。在寺院里做一些粗重的工作,修苦行,樣樣讓給別人,別人不要的,自己來受用。你看他往生,那麼樣自在,那麼瀟洒!倓虛法師往生、諦閑法師往生,瑞相比不上他。諦閑法師還有個徒弟鍋漏匠,我們講經時候常常提到他,也是一個字都不認識,念佛三年,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他師父給他辦後事。師父往生比不上他,他師父是諦閑老和尚,天台宗的一代祖師。為什麼師父比不上徒弟?徒弟省心沒事,師父是寺廟住持,每天許許多多應酬,操心!換句話說,論修福,徒弟不如師父;論修行的功夫,師父比不上徒弟。這一些事實真相,都在我們眼前,我們有沒有看到? 倓虛老法師、諦閑老和尚是佛門大德,真正解行相應,真正是一個修行的好出家人,也是我們的好榜樣,如果我們的德行修持不如他們,必定墮落。所以領眾很不容易,領眾不是凡人,真有智慧、有德行,才能領眾。尤其是現代社會的大眾,不好領;從前人老實、聽話,現在人不老實,每一個人意見都很多。如果沒有真正的德行,令大眾敬服,你的障難就在所不免。 我們在新加坡看到李木源居士,真正是菩薩化身,他有沒有障難?多。也有一些人嫉妒障礙,向政府誣告,他被政府許多次嚴格的調查,查清楚他是冤枉,是人家誣陷他。李居士很清楚,人家為什麼冤枉他?大概過去生中冤枉別人,冤冤相報。所以事情了了,政府官員還勸他,他可以起訴,反過來告那些誣告的人,那些人都有罪。李居士說不必了,冤冤相報,到這裡就完了。這是一個明理的人,是個學佛的人,所謂是別人以善行對我,我以善行對人;別人以不善對我,我還是以善行對人;這是一個學佛的人,是個行菩薩道的人。學佛的人,知恩報恩,決定不報怨。與一切眾生結善緣,不與一切眾生結惡緣,事事忍讓;你要的,我全給你。不但身外之物能放得下,你就是要我的命,我也給。 釋迦牟尼佛就做榜樣給我們看,魔王波旬勸他入般涅盤,用現在話說,勸他早一點死。釋迦牟尼佛點頭答應他了,就入般涅盤,滿一切眾生的心愿。佛滿魔的願,魔將來滅佛法,還會留一點情面,手下還會留情。佛要不滿魔的願,魔滅佛法恐怕手下就不留情。佛對於惡人,對於魔王,都滿他們的願,何況是一般常人?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習。古聖先賢的長處,我們要記住,要認真努力效法;別人的短處,絕口不提。不但不提,最好耳也不聞,為什麼?保護自己的清凈心,這是絕對的自利。喜歡聽別人的過失,喜歡打聽別人的過失,必墮地獄。為什麼會墮地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推你下地獄的,是你自己造不善的因,感不善之果,我們不能不知道。 真正如法的僧團,世尊在世那個團體,我們現在怎麼學都學不到,原因是我們現在的團體沒有他那麼大。三、四十個人在一起相處,一個人是一個心,一個人是一個思想,「六和敬」第一條做不到,沒有辦法做到「見和同解」,所以基礎沒有了。我們還分成幾個班,還要選個班長,這已經很過分了。但是這是不得已的作法,為什麼?人不能自治。世尊當年在世,僧團里每一個分子,都能夠自重、自愛、自治,不需要組織,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管得很好,這是佛法僧團。我們要多想想,如果同參道友在一起共修的,達不到這個水平,不如不幹得好,自己修自己的,決定成就。不如法,不如法就不做。真正如法,如法我們就做,完全效法釋迦牟尼佛。祖師大德們所做的,已經是打了很大的折扣,我們曉得這些折扣,都是不得已而做的。最圓滿、最究竟的是佛陀在世那個方式,這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真正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學問,才真正能夠做到自行化他,才真正有能力領眾。領眾完全是自然的,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組織,那是自然的,自然是最美的,自然是最善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七四集﹞ 香港 / 檔名:19-12-74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二十八節,這一節只有一句:
【遏惡揚善。】 批註裡面一開端講得很好,「凡人之惡原非性成,習染既深,滔滔莫救。或明知故犯,或不知誤為。究其成,造下彌天罪案;原其始,止因一念差遲」。這幾句話,我們要冷靜的去思惟,細心去體會。中國古時候兒童上學,大概第一部念的書就是《三字經》。《三字經》一開端,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跟這段話的意思完全相同。 人為什麼會造惡?人性本來是善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之善,已經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所以儒家大聖孔子說「性相近」,而荀子、孟子所講的,那就是「習相遠」。孟子主張性善,荀子說性惡,這個善惡是相對的,是習性,不是本性。孔子講的是本性,本性一切眾生都一樣。佛法裡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心性。造善、造惡都是習性,所以這裡講「人之惡原」,就是造惡的根源,不是自性。 諸佛菩薩明心見性,不但決定不作惡,給諸位說,惡的念頭都沒有。不但沒有造惡的念頭,行善的念頭也沒有。為什麼?習氣斷盡了。行善造惡是習氣,我們講「習性」,習慣成自然。這種習性,不是一生培養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始劫以來養成的,養成一個習慣。不知道的人以為是天性,只有徹底覺悟、明心見性的人才知道,天性裡頭沒有。從哪裡來的?習性熏成的,「習染既深」,無量劫起了熏習。凡夫不能夠作佛,不能夠作菩薩,就是被這個習性障礙了。這裡用「習染」,用得好!無量劫這種習氣,染污自己的真性,於是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罪的時候,有的時候自己知道,知道就是明知故犯;有的時候自己不知道,不曉得造作的是罪業。不管你知道,還是不知道,這裡說如果追究它的根源是「一念差遲」。一念差遲就是佛家講的「一念迷惑」。 為什麼會迷?習染太深。世出世間聖賢,教我們改過,教我們回頭。從哪裡回頭?從習染回頭,這才叫真回頭,徹底回頭。可是回頭也得有下手之處,《楞嚴經》上所說的「最初方便」,我們從哪裡下手?這四個字,就是教我們下手的方法。這四個字,淺深都沒有止盡。我們初學功夫淺,到菩薩地那個功夫就深了。惡要用力制止,也就是說要把它克服,要把它壓住。壓住什麼?惡;惡念、惡行。不但是惡的行為,我們要控制住,不能造作;惡的念頭都不可以有。惡念,不是無明,就是妄想。這些東西,害得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受苦受難。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你自作自受,就是你起心動念,與自性不相應。如果與自性相應,自性里沒有善惡,自性是清凈的。所以不但是惡念傷害我們,善念也傷害。佛在經上講得太明白了,惡念感得三惡道的果報,善念感得三善道的果報,三善道跟三惡道就是六道輪迴。 禪宗常常教人,「莫思善,莫思惡」。這句話意思是什麼?把善念、惡念統統斷掉,這個時候你的本來面目就現前。本來面目是什麼?明心見性。菩薩示現在六道度化眾生,確確實實善惡念都沒有,所以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盤」。善惡念都沒有,就是不住生死;菩薩度化眾生的手段方法,善惡事都有,不住涅盤。生死、涅盤兩邊都不住;兩邊都不住,就是兩邊都住。所以教化眾生要看眾生的根性,眾生根性善良就用善法度他,眾生根性不善就用惡法度他。菩薩度眾生善惡事統統有;那只是事,沒有心。事是教化眾生的手段,不是目的。大聖大賢心地永遠「清凈、平等、覺」,是非善惡的念頭已經斷盡了,不同凡夫。我們凡夫無始劫這個習染,一時決定斷不掉,古德常講「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道理你要聽懂了,你可以很快就覺悟了,可是你那個習氣,不是一下能斷得了,慢慢斷。 斷的方法,首先要把惡的念頭、惡的行為控制住,不讓它發生,不讓它起來。念佛人,我們常常說的念才起,立刻就把「阿彌陀佛」提起來。第一個念不管是善念、是惡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把你前面的念頭換過來,這就是『遏惡』。諸位要曉得,這個「惡」就是指念頭,這是從根本上修。惡的行為,凡是對人、對社會、對眾生,有不利影響的,這種行為都是屬於惡的,決定不能做。「傷天害理」,你要是去做,極重的罪業。人造惡,無非是想自己得一點利益,這一點利益,說老實話很微薄。古人有個比喻,說你冤枉殺一個人,這個人沒有罪,你把他殺掉,殺掉之後你就可以作皇帝。他也不幹,寧願不作皇帝,不肯冤枉殺一個人,這是有智慧。 人有罪了,自然有治罪的人去對付他,國家有法律制裁,我們不是執法的人,不是立法的人,看到人家造罪業,我們沒有權力制裁他,這個道理要懂。立法的人、執法的人制裁他,那是不造罪業的。我們不是執法的人,他有罪,我們去懲罰他,我們自己就有過失。在這種情形怎麼辦?看他造作罪業,如果是他個人的,受害是他個人,受害是他的家人,隨他去!如果他造作的罪業很大,受害的是社會,受害的是許許多多的眾生,我們可以向執法的機關去檢舉,我們不可以去懲罰他,這是對的。佛法是教你用智慧,用高度的智慧,決不是感情用事,我們一般常說的合情、合理、合法,這就是佛法,這就是佛菩薩教導我們的。 一個修行人,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行為,叫做修行。修行沒有止盡的,為什麼?我們行為都有錯誤,有錯誤就要修正。等覺菩薩還要修行,為什麼?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過失,還離不開修行。到如來果地,過失完全沒有了,這個修行功德圓滿,沒有什麼行可修了。諸位要曉得,等覺菩薩還要修行,我們豈可以不修行?等覺以下的九法界眾生,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今天從哪裡修?我們是凡夫,在九法界裡面,我們的地位很低,我們的業障習氣很重,從「斷惡修善」下手。我們善惡還不能斷掉;換句話說,六道還沒辦法超越。在六道裡面,我們斷惡絕不落三惡道,修善可以得人天福報。這是小果,在佛法裡面講,不能比這個更小了。 批註里引用道家講的,這一句話是道家的,《感應篇》是道家的;佛說「止惡行善」,儒家講「隱惡揚善」,這是說三教的聖人,對於這個問題的說法完全相同。由此可知,我們見人之惡,要懂得隱惡,絕口不提。不但口不能言,最好不要放在心上,我常講我們的心才會清凈,你心裡頭有這些東西,你的心怎麼會清凈?心不清凈,就不生智慧,你的心生煩惱。以煩惱的心來學佛,怎麼學也學不像;以煩惱的心來研究經教,怎麼研究也研究不通。所以從心底裡面把它斷掉,見人之善要讚歎,為什麼?勉勵大眾行善。
昨天晚上我看到鍾茂森居士,這是個年輕人,才二十多歲,很難得!他是廣州人,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前幾年我在美國的時候,他聽我講經,聽完之後他很受感動,發了九條大願,「要孝順父母」,他寫出來給我看。現在博士學位拿到了,回家來探親,所以昨天晚上講經,我又遇到他。他帶了他一家人,他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還有個姑媽來看我,他的爺爺八十歲了。這個年輕人難得,很不容易。他昨天又把他寫的九條帶來念給我聽,我說好,拿給我,我給你放在我們《佛陀教育雜誌》上發表;揚善,勸大家效法。中國古人常講「忠臣出孝子之門」。他現在在德州大學教書,不容易。他何以有這麼大的成就?從他這一份孝心,我們就明白了。了凡先生常常看功名富貴的人,看什麼?看他的德行,德行太難得了。知識、技術算不了什麼,德行難得。人有德行,一定諸佛護念,一定善神擁護。這個年輕人值得我們讚歎,值得我們表揚,是年輕人的表率,是年輕人的模範。今天晚上講經,他一家人還會來。 所以這四個字,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不但是一生,生生世世,一直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永遠記住,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要知道斷惡修善。今天時間到了,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七五集﹞ 香港 / 檔名:19-12-75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二十九段,這一段也只有一句: 【推多取少。】 前面教我們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如何落實?這一句就是真實的教誨。人要不能夠相讓,斷惡修善就決定做不到,所以要懂得讓,相讓是美德。在中國古書裡面記載,孔融四歲就懂得謙讓,這是善根非常深厚。當然後天的教育,也佔了決定性的因素。人皆有善根,這是我們不能否定的,他的善根淹沒而不張,過在沒有機會接受聖賢的教誨。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對於教育看得非常重,不但童年教育重要,實際上他已經把它引伸到胎教。當母親懷孕的時候,她的心情、舉止,對胎兒都會產生影響,所以儒家的教育是從胎教開始。懷孕的時候,做母親的人,思想就純正、就清凈,真正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對於子女照顧的這才是無微不至。現在人哪裡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縱有深厚的善根,被這個社會風氣習染,他的善根福德不能現前,惡的習氣都被勾引出來,這才是真正社會動亂的根源,一切不安定的根本。 儒家、道家、佛家,可以說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們在社會上有能力競爭,放棄競爭,有本事取得功名富貴,他也把這個完全捨棄了,過著隱居的生活,清貧的生活,樂於從事社會偉大的教育,真正做到奉獻自己、造福人群。他們的眼光遠大,不是看到這一世,看到往後生生世世,久遠劫後,所以他們的成就,倍受世人崇敬。幾千年來,提到這些古聖先賢們,即使在現前的社會,還是有許許多多人尊敬、讚歎、嚮往,向他們學習。 《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教學,文字雖然不多,義理非常豐富,非常圓滿,字字句句都說之不盡。『推多取少』,就是斷惡修善的落實。小注裡面開頭第一句就說得好,說「此句所指甚廣」,理跟事都是深廣無盡。他舉一個比喻,兄弟分家、朋友交財,財務上的往來,要懂得謙讓,這是美德。如果說爭取,諸位要曉得,貪瞋痴煩惱就現前,這是佛家最大的忌諱。三毒煩惱,如果不能夠遏止,果報在三途。所以眼前得的一點便宜,算什麼?得不償失。 朋友共財,更要相讓。有一些同修問我,說朋友來借錢,我們要不要幫助他?我告訴他,你有能力就幫助他。但是要記住,借給他,就決定不要想他還來,這個朋友愈交愈厚。借給他,還想要還,還要討債,好朋友反目成仇,這又何苦!所以借給他的時候,決定不要想他會還我,借給他就是送給他,就是贈與,你的心多安,你多快樂!他將來還你,很好,歡喜;不還你,決定不要再提。所以幫助人,事先要想到自己的能力,盡心儘力幫助人,養自己的厚道,後福無窮。 你能常常這樣做,你在社會上建立了公信力,你辦事,有很多人擁護,有很多人幫助你。你樂意幫助別人,因,種的因,別人幫助你是果報,種善因得善果,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要知道相讓。我們人生活在世間,實際上自己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古大德常講,活在世間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就能安安穩穩、舒舒服服過一輩子。為什麼不肯相讓? 健康長壽最重要的因素,是心地真誠、清凈、慈悲,這是健康長壽真正的因由,不是在吃得好,不是天天進補。諸位細細去觀察,在歷代帝王將相之中,那是大富大貴,他們生活條件富足,飲食起居講求是世間平常人望塵莫及的,我們看看歷史上幾個長壽的?三十、四十、五十,死了的佔大多數,活到七十、八十,非常稀少!反而不如民間的老農。農村裡面,活到八十、九十、一百多歲的,我們常常聽說。你再去看看他的飲食起居,粗茶淡飯。他為什麼那麼健康?為什麼那麼長壽?可見得健康長壽不是進補得來的,不是用醫療手段可以獲得的。老農何以能夠健康長壽?他心清凈,他誠懇,他慈悲。懂得這個道理,生活起居一切隨緣就好。而且飲食起居是愈少愈好,心愈清凈,清心寡欲,自然就健康長壽。 他引用《遺教經》上一段話,這是佛說的,佛講「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佛這句話,我們聽起來不難懂;慾望多的人,貪心重。沒有得到的想得到,所得到的又怕失掉,心理負擔就太重了,煩惱太多了,患得患失。他為什麼短命?原因就在此地。諺語有所謂「憂能使人老」,這話是古人經驗之談。一個人憂慮,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容易衰老、多病,壽命自然就不長。 從這些事實真相、這些道理上來觀察,我們就曉得,儒家、道家、佛家這些真正聰明人,他們懂得養生,儘可能把憂惱的事情丟掉,身心自在。教化眾生是他們的事業,雖然做這份事業,認真努力去做,但是決定沒有希求。為什麼?有求就有煩惱,無求無煩惱,多求多煩惱。教導學生,教導子弟,對學生、對弟子,決定沒有希望。為什麼?有希望就有失望。你能有成就,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好,我們看到歡喜。你不能夠依教奉行,不能夠接受教誨,還是造作一些罪業;他們看到點點頭,習氣煩惱太重。所以心裡頭痕迹都不沾,這才真正懂得養生之道。我們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做一些好事;有緣去做,眾生有福,我應當做,多做一點;沒有這個緣份,眾生沒福,落得清閑自在。決定不是攀緣,我一定要做這樣,那你就有憂惱,你就有慾望了。 諸佛菩薩在十法界,我們在經上讀到,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是不是他自己想到這個地方來教化眾生?不是。如果想到,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他怎麼來的?眾生有感,他是應來的;我們今天講應邀、應聘。這個應是被動,不是主動。我們眾生有感、希求,他就來了;眾生要沒有這個念頭,不會來,他來幹什麼?他來,不是找麻煩?所以諸佛菩薩,連儒家、道家教學,或者是說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全是被動,決定沒有主動;我要怎樣怎樣,我還要製造一個機會要怎樣怎樣,哪有那麼多的事情?這種作法,這種念頭,違背了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法則,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釋、道心地都是清凈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那是感應。 我到香港來為大家講經,不是我要來的,是你們想聽經找我來的。你們既然想聽經,我不來,對不起你們;你們不找我,我絕對不會來。往年,有一位雷太太,每年都邀請我,我每年到這裡來講一個月。雷太太過世之後,沒有人再請我了,所以我有好幾年沒到香港來了。到香港回歸,我來看看,過去在這裡講過十年,總有這麼一段感情,所以香港回歸,我到這邊來參觀一下。又遇到一些老同修,過去的老聽眾,來告訴我:「法師,你已經七年沒有來了。」我說:「哪有這麼長?」算算果然是七年。我說:不是我不來,你們沒有找我;你沒有找我,我怎麼能來?於是同學有幾位又來找我。你來找我,這是感;我來,這是應。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是主動的;主動的有煩惱,主動心不清凈,完全是被動的。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被動的,攀緣是主動的。所以這句話意思就深長。 佛又說「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這是佛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幸福。常言說得好,「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之後,欲就沒有,慾望就沒有了。跟一切眾生相處,他要的,我們盡量給他。他要名,名給他;他要利,利給他;他要財,財給他,跟眾生結歡喜緣。我們所需要的,他不要;他所需要的,我們不要。他需要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東西我們不要,我們要的是清凈心,清凈心他不要,所以我們跟一切人相處沒有衝突。世間人為什麼處不好?利害衝突,彼此互相競爭,所以不能相處。我們跟一切眾生,能相處得好。 現在你們看到,我跟許多不同的族群處得非常好,不同的宗教也處得非常好。什麼原因?你們要的統統給你,你不要的,我要,所以決定沒有利害衝突,我們才能相處這麼好。我幫助大家,是我接受佛菩薩、古聖先賢教誨,這一生所得到的真實利益,我貢獻給大家,跟大家分享這一份利益。如果你也覺悟,你一定也能夠「推多取少」。我們生活所需極其有限,很容易滿足。 我在求學的時候,那個時候大概三十多歲,三十二、三歲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我二十六歲學佛,那一年下半年,我把晚餐斷掉了,佛家講「持午」,我這樣生活不少年。到台中跟李老師,李老師吃一餐,我就想這個對我來說不難,我也把早餐斷掉了,我也一天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老師,老師問我:「你覺得體力怎麼樣?」我說:「體力很正常,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狀況。」他把桌子一拍,告訴我:永遠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容易。多欲就要求人,少欲不求人,古人講得好「人到無求品自高」。所以我那個時候,一天吃一餐,吃了五年。 以後到台北去講經,韓瑛居士邀請我住到她家裡,她看到我每天吃一餐,她說:「法師,不行!這樣將來你身體要是有什麼問題,我們全家擔當不起。」她說:你如果答應在台北弘法,你一定要吃三餐。我們想想,弘法重要,隨緣,我就把一餐分做三餐。過去我年輕,一餐吃飯,這普通的飯碗,我一餐吃三碗飯,所以吃三餐,每一餐吃一碗飯。跟她相處三十年,蒙她的照顧,現在她往生了,再不會限制我了,所以我應該再恢復吃一餐。省事!省掉許許多多的麻煩。 所以生活所需愈少,我們貢獻別人的就愈多,這是好事,對自己決定有利,對別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謙讓。過去我跟大家講過,人與人交往要懂得禮讓、忍讓,居於領導地位,要懂得謙讓、謙虛,樣樣讓人。我們與一切眾生交往,沒有利害的衝突,這裡面就不會有任何的矛盾,不會有任何的誤會,就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對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的福祉,自然就能夠圓滿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