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族規家訓文化

族規家訓文化





族規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更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是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重要作用。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規家訓的最早起源。

自漢初起,族規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逐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族規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是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麼和禁止什麼,也是族規家訓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 等。總之,每個姓氏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

追溯族規家訓的起源,數周姓最早最久。據史籍記載,早在西周時期,成王封周公兒子伯禽於魯時,周公訓誡說:「往矣,子其勿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清朝乾隆年間,貴州貴築人周奎《家訓》記載:

道光壬午(1822)八月朔,忽不懌,醫者謂心脈過耗,必不治。時三子際華、四子有章、孫兒頊,皆以薄宦寄京師,不克一見,乃力疾據床,援筆而囑之曰:予生八十有一矣,回憶生平,忽忽若夢,以至於今,其間辛苦萬狀,矢志為人,大懼兒輩不克肖也,因書其大約如左:乾隆甲子(1744)科永思府君舉於鄉時,予僅兩周耳。越丙子(1756),明域弟生,僅八月,除夕日,府君頓殂。

予甫十四歲,有曾王父仲器公在堂,年八十有奇,母鮮於率,予營葬府君,事事皆不稱意,惟有飲泣而已。問其居,茅屋三椽也,其產荒山五畝也,其衣短布單衣,無棉絮也。菽水何以承歡,窀穸焉能盡禮。兼有兩妹一弟,仰事俯畜之間,不知作何究竟矣。王父時以忍苦相教誨,謂吾家以詩書繼世,雖奇窮不可廢讀,督予執經辯難,每枵腹以從事焉。竊見母氏操作劬勞,心不能忍,嘗於誦讀之下,於弟妹則襁之,於刈麥則負之,於洒掃奔走則兼之。王父冬日畏寒,無炭無煤,則日掘草茨根以供之,如是者有年,王父歿,棺斂欠然,吾母幾不欲生,其如後嗣何也?於是乞地而葬,菜根作食,此情此境,人何以堪!蕭公晟過而憐之,召讀兩載,十八歲始得蒙館資之。又以目疾,經年不瘳,方憂危中,而母氏遂以勞苦致死矣。何辜於天,我罪伊何?惟日對弟與妹號哭而已。七年之間,強營三葬,仲子所云:「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天乎,復何言!

二十一歲,甫入學,先後嫁兩妹去,韋寨張公懷贄,巨家也,青睞忽及,謂予篤孝友,理得發祥,且能貧不棄學,志士也,他日必以貧賤終老,遂妻焉。二十四始成室,井臼借內助,乃得益治其文,而文名漸啟,館穀亦漸多矣,如是者又有年。弱弟資僅中人,性喜遊玩,予授之讀,日則共食,夜則共寢,晦明風雨,如影隨行,及長,為之授室,文理亦覺可觀,而予心乃稍為慰藉。

乾隆庚子(1780)予獲鄉薦;壬子(1792)科,弟亦幸中副舉。每悼葬地之不安,乃取形家言而申討之,又歷覽黔中名冢印證之,奮然為改葬計,踏破鐵鞋,蓋無山不履矣。讀瀧阡而隕涕,痛骸骨之播遷,實風水之殷憂,豈榮華之是卜。予心可白也,而予罪其何逭?予生性以利濟為樂,自食餼後,稍可過活,便力為施與,親族間必隨時飲助,有急難並稱貸而給之。無如文章憎命,七試春闈而不獲售,鬱郁以廣文自甘。實授開泰縣教諭,又署麻哈州訓導,雖多士景從,甄陶不少,而究不能有霖雨蒼生之績,事權不屬,其如命何!然而課讀一生,心力耗盡,從不敢以他之子弟自我誤之。是以門下生中且貴者數十人,而兒孫輩亦藉以食其報矣。

際華、有章皆舉進士,孫兒頊亦官庶常,似可以酬我困頓迍邅之苦,第科名幸獲,國事承時,為兒輩慮之。方謂精神可恃,聽爾官聲,乃忽遘厲疾,自惟不起,其何以語兒輩哉?夫人幸而為人,幸而為讀書人,又幸而為讀書得志之人。

天地之福,朝廷之恩,祖宗之澤,關係不小。何以不負吾君,何以不負吾親,何以不負吾身?兒輩受誨有年,老夫己不憚詳言之。今將與言家國事也。一念不可欺,一事不可苟,一言不可易,一時不可疏。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矣;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恕矣。治事宜敬,存乎治身,治身宜約,莫先治心,心安理順,而力往之,天下斷無不舉之事;而又不可自以為功,以希圖聲譽,所謂立身行道,揚名後世,即於此基之也。

予一生無欺人事,亦無欺人語。司馬溫公謂無一事無可告人者,予實有以自信,故雖身處困頓,而不肯稍易其操,雖心逢橫逆,而不敢一逞其氣。無苦不嘗,無虧不吃;兒輩亦習聞之矣。惟予無薄德,故爾輩能有成,爾輩亦能無薄德,則子孫庶不至墮壞耳。至於兒輩之未成名者,尚有五人,孫兒輩亦十數人,苟能立志亢宗,何患不學無術,縱不能為官,斷不可不為人;縱不能為聖賢,斷不可為不肖。若竟以不肖自甘,敗壞倫常,克狂作孽,是自棄於天恩祖澤,天下不能容,予焉得而子之孫之也。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予其逝,不再言。

周奎(1741—1822),字照域,清貴州貴築人。其家本書香門第,至其祖父時已家道中落,陷於劇貧:僅有茅屋兩間,破敗不蔽風雨;荒山幾畝,耕地瘠薄;家中常以菜根作食;周奎終年只能穿補了又補的短單衣,冬無棉衣褲禦寒。其父則常以忍苦力學教誨,謂雖奇窮而不可廢讀,督促周奎執經辨難,故周奎雖飢餓難耐仍堅持苦讀。乾隆二十年(1755),其父病逝,家中生計更艱。其時,祖父年已八十餘,年僅十四歲的周奎遂助母親養家糊口。冬天寒冷,周奎便天天外出撿拾乾柴、挖掘樹根,燒火給祖父取暖。一弟兩妹年幼,周奎常背著弟妹上山打柴、下地割麥。勞動中稍作休息,周奎便拿出隨身攜帶的書籍誦讀不已,以至忘記飢餓和疲勞。晚上母親紡織,燃麻桿以照明,周奎藉機在亮光下讀書,從不間斷。乾隆二十五年(1760),祖父、母親先後去世,不到二十歲的周奎,五年中三次治喪,備極哀痛,辛苦萬狀。

鄉人蕭晟見周奎貧苦而力學,便免費召入其家讀私塾。二十六年(1761),周奎補為縣學生,食廩餼,生活開始穩定,益加勤奮攻讀。他節衣縮食,先後為兩個妹妹出嫁辦理嫁妝。四十五年(1780),周奎考中舉人,但赴京會試落第。為節省往來旅費,他留居京城,一面教讀,一面治學,再次應試又落第。回籍後,在鄉設館教讀。嘉慶六年(1801)授貴州開泰縣(今黎平)教諭,合署麻哈州(今麻江)訓導。二十一年(1816)以年老辭職,在家課讀子孫。道光二年(1822)病逝。著有《立命篇》、《勵學篇》、《來西錄》、《麟山記》、《仙人洞記》和《家訓》等。

道光二十四年(1844),貴州巡撫賀長齡以周奎事迹格外感人,疏請入祀鄉賢祠,並撰《鄉賢教諭周公傳》,稱讚周奎雖身歷極端貧苦而不改其志、力學而有成的精神;清廉自持、樂善好施的品德;嚴於家教、訓迪子孫成才的風範;並以周奎為楷模勖勉貴州學子。賀長齡說,他來貴州任巡撫十年,「黔苦貧,士為甚。勸之讀書,則逡巡有難色,說『吾何所資以為學?』余謂貧而所以資汝學也,尚何資汝氣浮,貧則能使之定;汝力脆,貧則能使之堅;汝識昏,貧則能使之澄而光明。貧之資於學也大矣。愈貧則氣愈定、力愈堅、識愈明,其資於學者愈大,是乃無資之資,資之最善者也。天以有資者資常材,而以無資者資奇士,夫唯奇士乃克受資耳。」這段話,對於今天貴州的青少年克服貧困、銳意向學、為興黔富民作出貢獻,仍有積極意義。

周恩來能成為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與自身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規範嚴格的族規家訓不無關係,其伯父周嵩堯撰寫的《周氏家訓》至今還留存於世。《周氏家訓》全書近8000字,11項,42頁。《周氏家訓》中心內容是教化子孫輩如何做人,主題思想突出: 

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克勤克儉,勿怠勿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禮義廉恥,四維畢張。處於家也,可表可坊。仕於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倘背祖訓,暴棄疏狂。輕違禮法,乖桀倫常。貽羞祖宗,得罪彼蒼。神則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同類相殘。不念同氣,偏論異鄉。手足干戈,我心憂傷。願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脈,泯厥界疆。汝歸和睦,神亦安康。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

「逆境出英才,順境致庸碌」。每個成名人物的背後,都有一段不平常的經歷。筆者小時候,因為家裡窮,穿的是破衣服爛褲子,常年光著腳丫。光腳丫夏天荊棘刺傷,冬天凍瘡侵襲,加之父母忙於搶工分無暇顧及,因而骯髒得成為野人堆中的山野孩子,上學同學不願與之為伍,沒有玩伴,上課總是被排在最尾後一排的牆角角。當其他同學帶著紅領巾,舉起右手,唱著少先隊隊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筆者只得站在最後排悄悄地流淌著苦澀的淚。筆者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進不了少先隊,沒有戴過一天紅領巾。為了滿足戴紅領巾的慾望,筆者悄悄偷了母親兩角錢,向同學買了一條舊紅領巾,當成寶貝收藏。在家裡沒人的時候,戴上紅領巾,對著鏡子,舉著右手,流著眼淚高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筆者成長的童年、少年,看牛割草掏豬菜,趕馬(方言叫邀馬)馱煤背帶煤。家離學校不遠不近,能聽到上課鈴聲,筆者總是背著書包看牛割草,聽到預鈴響才背著書包跑學堂,有時候遲到了就只能在校門外聽課。時至今日,每想起童年、少年往事,不由悲從中來。鑒於筆者的灰色人生,便在《一介草民周毅傳·書誡兒女》中寫道: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古人形容讀書帶來好處的至理名言。的確,讀好書,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為將來工作事業奠定基礎,即使下海經商,也離不開文化知識,難怪《資治通鑒》中孫權勸呂蒙讀書道:「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晉書·涼武昭王傳》引涼武昭王李玄盛《手令誡諸子》道:「汝等雖年未至大,若能克己纂修,比之古人,亦可以當事業矣。苟其不然,雖至白首,亦復何成!」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也舉前人勤學苦讀例子道:「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梁世彭城劉綺,交州刺史勃之孫,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孝元初出會稽,精選寮寀,綺以才華,為國常侍兼記室,殊蒙禮遇,終於金紫光祿。義陽朱詹,世居江陵,後出揚都,好學,學貧無資,累日不爨,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卧。犬亦飢虛,起行盜食,呼之不至,哀聲動鄰,猶不廢業,卒成學士,官至鎮南錄事參軍,為孝元所禮。此乃不可為之事,亦是勤學之一人。東莞臧逢世,年二十餘,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姐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古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人呢?作為父母,哪有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道理?然兒女們能否成材,父母只能引導,多半靠兒女們自身努力。正如《哲學》中所道:「外因是條件,內因是基礎,內因通過外因而起作用。」若無內因基礎,哪能通過外因起作用?凡事一環扣一環,環環相套。總之兒女學有所成,發揮聰明才智,為國家多做貢獻,是當父母的心愿。世事多變,人心難測。我母親吃心直口快、胸無城府的虧,我也如此,以致遭人厭惡。兒女們長大成人後,須像涼武昭王李玄盛《手令誡諸子》中所說:「節酒慎言,喜怒必思,愛而知惡,憎而知善,動念寬恕,審而後舉。眾之所惡,勿輕承信,詳審人,核真偽,遠佞諛,近忠正。」尤須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遇事三思而行,膽大心細,堅持真理,把握時政,不偏離航道,不幹違法犯罪的事,記住勤儉持家、修身立德、尊老愛幼、孝盡父母、精忠報國等古訓,樹立正確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兒女們將來若能做到這些,身為父母,也感欣慰而無憾了。

周姓族規家訓範文很多,諸如貴州畢節七修《周氏族譜·汝南家訓十律》記載:

人生百行孝為先,父母劬勞報昊天。

學禮細研曾子問,吟詩當玩參莪篇。

膝前兒女青春日,堂上椿萱白髮年。

死後椎中而祭墓,何曾一滴到黃泉。

 

連形共氣本非常,翕合聯榮似棣棠。

四歲讓梨千古重,兩人遜國百年香。

蓋思大被同眠事,須讀行葦具邇章。

禦侮無如兄及弟,休因小忿鬩於牆。

 

間閻士庶怎言忠,守分循良秉素衷。

詩禮研窮皆報績,田園服力即趨功。

早完國課追呼免,不犯刑名德化崇。

渾噩性真敦古處,太平和氣已充融。

 

不欺不貳歷生平,無許無虞本至誠。

然諾未嘗忘久約,琢魚亦且感真情。

片言應念千金重,一語堪當兩國盟。

易著中孚明訓在,車無輪機怎能行。

 

禮是人生一大閑,何容隕越立塵寰。

尊卑名分由斯辨,交接言行外此難。

態度任天情有節,威儀定命性多嫻。

洗除惰慢筋骸束,氣象森嚴似泰山。

 

行事奚緣適合宜,個中質干應先知。

寸心裁處無差謬,畢世經營有設施。

苟得皆由斟酌少,因循便見作為卑。

從來精義推君子,簡略終歸不細思。

 

取合分明真學問,誰人不羨潔而廉。

非關矯飾沽名譽,是儆貪靡見性恬。

李下整冠曾有戒,瓜旁納履也生嫌。

清操眼界多恢闊,十駟將來一個瞻。

 

不恥從來不若人,知慚定計邁群倫。

此心惕厲明無咎,爾室驚惶懼有神。

機變應羞生侮辱,殷勤常自愧因循。

一朝失足終難贖,靦面徒為世所嗔。

 

才思富貴那堪驕,但守謙沖受益饒。

矜己傲人人共嫉,虛懷下氣氣相調。

周公偉美猶然遜,石子豪華立見消。

試看青年輕薄侶,何須過亢首翹翹。

 

些微小忿互相爭,不計身家不顧生。

釀禍卻忘三自反,罹刑方悔一時橫。

行兇立見前途險,忍氣才知世路平。

凡事讓人非我弱,溫和到處喜逢迎。

上述家訓詩,儘管譜備註「摘古人詩句」,據查實為摘錄《張氏家訓》。家訓詩頗具教育意義,這裡特引錄以示。大定樂公底三修《周氏族譜》時,在譜中引錄了許多古人的族規家訓。比較典型的《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即是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是一位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朱子。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1200)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朱子是唯一不是孔子的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立於學宮,自宋朝至今八百年。其一生為學:窮理及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除《朱子治家格言》,還有朱熹的老師李侗的《家訓八要》:

一要孝,父母面前無違拗,在生不見子承歡,死後念經有何效?爾子在旁看爾樣,忤逆之人忤逆報,當為孝。

二要悌,兄長面前無使氣,手足痛癢本相關,爾爭我妒終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還是親兄弟,當知悌。

三要忠,富貴貧賤本相同,譬如替人謀一事,能盡其心便是忠,一點欺心天不依,弄得錢來轉眼空,當知忠。

四要信,一諾千金人所敬,譬如約人到午時,不到未時終是信,若是一事不踐言,下次說來人不信,當知信。

五要禮,循規蹈鉅無粗鄙,先生長者當尤尊,子弟輕狂人不敢,況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個饒了你,當知禮。

六要義,事大遇幼無不及,譬如一事本當為,有才也要留餘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無男子氣,當知義。

七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飲盜泉水,家貧休要昧心錢,巧人詐得痴人谷,痴人終買巧人田,當知廉。

八要恥,好漢原來一張紙,含羞忍辱騙得來,那知背後有人指,寄語男兒當自強,甘居人下何無恥,當知恥。

    李侗(1039—1163),字願中,南宋學者,南劍州劍浦縣崇仁里樟林鄉(現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下嵐村)人,學者稱延平先生、文延平,與楊時、羅從彥、朱熹並稱為「延平四賢」,又尊稱「閩學四賢」。其祖父、父皆以儒學起家。李侗24歲時,始學於羅從彥,盡得其所傳。從學後,屏居山田,結茅水竹間,謝絕世故,教授鄉里,專心聖人絕學,體驗四十餘年,李侗以有朱熹這樣的高足而著稱於世。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族規家訓首推《顏氏家訓》,它是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該書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531—591),字介,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永定元年(577)齊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於隋。顏之推一生,歷仕四朝,「三為亡國之人」,飽嘗離亂之苦,深懷忐忑之慮。曾寫了一篇《觀我生賦》,對於自己身經亡國喪家的變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無可奈何情狀,作了痛苦流涕的陳述,且悔恨道:「向使潛於草茅之下,甘為畎畝之民,無讀書而學劍,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貧,堯舜不能辭其素樸,桀紂無以污其清塵,此窮何由而至?茲辱安所自臻?」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族規家訓作為文化範疇,教化育人,啟迪子孫,尤其對「遵德重孝」、「齊家治國」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幾千年前,周公制禮作樂,對國家對庶民制定了規範化的禮義制度,形成了禮樂文化,也就是「族規家訓文化」。如《禮記·大學》載:「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據傳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主要記載了周王朝時期的禮制,體現了周王朝時期儒家禮教文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哲學思想,包括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等;二、教育思想,包括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等;三、政治思想,包括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等;四、美學思想,包括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等。因而,《禮記》是一部研究周文化的重要文獻,是一部儒家思想的精華薈萃。

《烈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載:

三母者,大姜、大任、大姒。大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為妃。生大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大姜。君子謂大姜廣於德教。大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大任之性,端一誠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於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聖,大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大任為能胎教。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大姒者,武王之母,禹後有莘姒氏之女。仁而明道。文王嘉之,親迎於渭,造舟為梁。及入,大姒思媚大姜、大任,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大姒號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內。大姒生十男:長伯邑考、次武王發、次周公旦、次管叔鮮、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鐸、次霍叔武、次成叔處、次康叔封、次聃季載。大姒教誨十子,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及其長,文王繼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君子謂大姒仁明而有德。詩曰:「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又曰:「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此之謂也。頌曰: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從《烈女傳·周室三母》得知,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她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而且太王每遇到大事,必定同她商量,沒出過一件壞主意。

太任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嫁給夫君季歷後,太任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孝敬婆婆。她主持後宮立身端正,宮廷上下肅穆祥和。她懷孕的時候,眼不看邪曲的場景,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從不歪著身子睡覺,也不偏斜著坐、跛著腳站。切割不正和氣味不良的食物不吃,擺放不正的席子不坐,夜裡就讓樂師朗誦詩歌。故姬昌生下來就非常聰明,太任教他一,他就知道十。人們讚歎說,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西伯侯姬昌的正妃太姒,仰慕長輩之德,效法太姜、太任,旦夕勤勞,以盡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姬昌理外,太姒治內。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子:伯邑考、周武王姬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自少嚴謹教誨,使他們未做過壞事。太姒的兒子中,長子伯邑考因得罪王后妲己而遭到紂王殺害,故姬昌以次子姬發為太子,姬昌死後繼位,是為周武王。

正因為有這樣良好的胎教和家庭教育,出了這麼多聖明賢王,成就了周王朝八百多年天下。其中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姬旦就是歷史上公認的聖賢。這些良好的家教方法,就是來自於周公禮教、族規家訓。

在國家提倡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族規家訓、家庭教育仍然很重要,尤其品德教育最關鍵。如果品德不端,即便才華橫溢,也會貪婪墮落、思想腐化,走向違法犯罪道路。因而,族規家訓,說小點是「修身齊家」,說大點就是「治國平天下」。諸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大賢,就真正的達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歷代族規家訓鴻篇巨製頗多,本文僅舉此以勖子孫、以饗後代,余不贅敘。(周毅)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作家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說達·芬奇是一個傳奇人物呢?
[i·寧德] 全省唯一,你所不知道的霍童世界非遺台前幕後 !
[i·寧德] 炎炎夏日,蕉城的納涼聖地
如何看待「美國永遠不會衰落」的意識?這種意識怎麼形成的?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