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和英國馬車

公元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秋天,乾隆皇帝接到了兩廣總督的一封緊急奏摺。奏摺說,有一個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國家,派人到廣州來送信,說打算要來朝貢天朝。信中說,去年皇帝八十大壽,他們知道信兒晚了,沒趕上,他們國王「心中十分不安」。因此就巴巴的趕著今年來給皇帝慶生日,如果皇帝肯賞臉見他,那麼他們國王就會「十分歡喜」,還「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真是懂得禮數。他們還帶了許多貴重的禮物,打算獻給乾隆。皇帝閱後極為滿意。

這意味他將收到大批西洋貴重玩藝兒,而且大清國的屬國名單上,又將添上一個新的名字。乾隆皇帝從小喜歡西洋玩具。那些可以蹦出一隻小鳥或者走出一個小人報時的西洋鐘錶,從幼年到成年,一直能讓他驚喜。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皇帝傳旨兩廣總督李侍堯和粵海關監督李永標,說:「此次所進鍍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後似此樣好看者多覓幾件,再有大而好看,亦覓幾件,不必惜價。如覓得時,於端陽進貢幾件來!」皇帝如此直接地向臣下索貢,有清一代並不多見。看得出皇帝確實是「喜歡得緊」。

不過,問題是,英吉利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在哪個方向?多遠多大?稟文中提到了「佛蘭西」,難道與傳教士提過的法蘭西有點關係?

皇帝命人搬來八年前調集中外所有博學者修定的《大清一統志》。這本書中已經記載了中國人所知道的天底下所有國家。然而,從頭到尾翻了一遍,雖然找到了傳教士們常說的什麼法蘭西,義大利,卻沒找到英吉利三個字的影兒。

其實乾隆皇帝本應知道英國這個國家。因為很久以來,他們是大清國最重要的外貿夥伴國。具體地說,當時英國是中國第一大外貿出口國,也是第一大外貿進口國。英國對中國的貿易輸入值已佔西方國家總值的90%左右,輸出值則佔70%以上。可是中國皇帝與中國政府對此一無所知。他們把英國人與荷蘭人一起都被稱為「紅毛番」。對這兩種「紅毛」之間的關係如何,連與之直接打交道的中國商人都十分模糊。以至於前幾年剛剛修定的《大清一統志》,記載了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國,卻竟然沒有這個最重要的外貿夥伴。

中國皇帝何以閉目塞聽如此?

我們先得談談乾隆時的外貿體制。

來到中國的外商如今通常被奉如上賓。每到一地,往往地方長官親自宴請,然後還要遊山玩水並且享受全方位的「服務」。

不過二百多年前,外商們可絕不如此「得煙抽」。二百多年前那些萬里迢迢奔赴中國來的外商,雖然也腰纏萬貫,到了中國之後處境是你想像不到的可憐:

乾隆二十四年,皇帝命兩廣總督制定了《防範外夷五條》,重新強調申明中國政府關於對外貿易的一系列規定:

第一,中國政府拒絕與外國商人直接打交道。大清王朝不但沒有引資辦、招商局、外貿部,甚至沒有正式的外交機構。所有外貿事務,都由「十三行」這個民間機構經手。

所謂「十三行」,是中國政府在廣州指定的十三家中國商人,專門負責與外國人做生意。外國商人到達中國後,所有的貨物都只能賣給十三行,不管他們給的價格比別人低多少。採購所有東西,都必須經過他們,不管他們如何提高價格,降低質量。他們在中國的所有行動,都要受十三行的監視約束,不得亂走一步,不得亂說一句話。如果他們在中國遇到什麼困難,對中國外貿政策有什麼不滿,不得直接與中國地方政府聯繫,只能通過「十三行」向中國有關當局提出請求,絕不可直接與中國官方聯繫。

第二,外商只能在每年五月份到十月份間這個貿易期內可以在中國廣州停留進行貿易,其他時間必須回國,或者住於澳門,絕不許在廣州逗留。

第三,在廣州期間,他們不能住到廣州城內,只准住在「十三行街」內。「十三行街」兩邊都要派人嚴守,禁止外國人隨意出入。外國人只能在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次,由中國商人組織,外出到指定地方參觀遊覽一次。

第四.外商不得任意與中國人交往,中國人也不許為外商提供信息。中國人一旦和他們聊聊天,就會被目為「漢奸」。以前外商經常僱用中國人到浙江等地打聽各種物價高低,民間俗稱為「千里馬」。中國政府得知後嚴厲禁止,一旦發現,則嚴拿究治。

此外的規定還有:

外商除了「通事」和「買辦」外,不得僱用其他中國人為他們服務。英國人說,「他們只能在地方官員佯作不知情的情況下才能僱用僕役。」

外商無事不許出門閒遊,不能到廣州城內觀光,不得在江中划船取樂。

外商不得在中國進行板球足球等體育活動。

外商出門不許坐轎。

外商不得學習漢語。乾隆二十四年,中國商人劉亞匾被處死,罪名之一就是教授夷人讀書。

特別是,外商不許帶老婆來中國。因為番婦袒胸露臂,有傷風化。另外,中國政府一貫不歡迎外國人在中國久住。如果攜帶妻兒老小一同住在中國,很容易樂不思蜀,歡送不走,平添不安定因素。

所以,傳統時代來到中國的商人,不但不是貴賓,反而有如囚徒。用英國人的話來說,是籠子里的鳥。其原因,自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輕商觀念所致。中國人認為商人是四民之末,外夷又是人類之末,與之打交道沒的失了天朝上國的體面。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防範」意識。雖然樂於吸引外國人朝貢,但中國人的「華夷」觀念中還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嚴華夷之防」。中華帝國需要的,主要是自我道德上的優越感,以及外夷精神上的服從,而不是從對外貿易中得到實惠。中國專制體制是有潔癖的,中國這個攤子已經夠大了,如果不是鞏固國防的需要,中國往往並沒有擴張主義衝動。他們喜歡關起門來過日子,除了朝貢一途外,他們希望把外貿規模控制在最少限度之內,並且給外國商人設置重重阻礙,以給自己的鐵打江山添任何麻煩。

所以,雖然與中國貿易多年,但英國人只到過中國的一個城市,那就是廣州。在廣州,他們也只到過一個地方,那就是十三行。一百多年來,他們幾乎沒有機會見到中國官員,自然也就無法讓中國政府知道他們的存在。

因此英國人感覺他們很受委屈很受侮辱是顯而易見的。法國人拉佩魯斯1787年曾在廣東短暫停留,後來他寫道:「人們在歐洲喝的每一杯茶無不滲透著在廣東購茶的商人蒙受的羞辱……」

雖然所受的待遇如此苛刻,可是外國人還是對中國之行樂此不疲。原因很簡單,利潤。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從中國進口一磅茶葉,只要2個多先令,而在英國市面上,卻可以賣到14個多先令。為了利潤,老外可以把自己禁錮在十三行內,忍受寂寞,足不出戶;可以抑制性慾,做苦行僧。天朝上國的所有這些關於生活起居的規定,他們都可以一閉眼,忍了。

可是,還有比這些更難以讓他們忍受的:

因為對外貿易全部由廣州十三行壟斷,十三行就成了一個半官半商的不倫不類的機構。他們一手遮天,任意定價。他們充當著外國人與中國政府的中間人,在中國官員面前奴顏婢膝,唯唯諾諾,但對洋人卻耀武揚威、風光無限。外商居住廣州,一舉一動都要接受他們的監督和管理。不明白緣由的洋人,尊稱為他們為「官」。海關官員每年都會向十三行索要大批賄賂,他們基本都如數轉嫁到外商頭上。

而更讓他們痛苦的,則是中國官員們的直接勒索壓榨。

我們剛剛說過,中國政府不屑於與外商發生關係。這是體制所決定。不過,中國官員對外商帶來的銀子卻無一例外非常感興趣。廣州海關是眾所周知的肥缺,由於缺乏制約機制,他們擁有極為廣泛的權利和毫無節制的貪慾。腰裡裝滿銀子又無法與正常中國社會發生聯繫的外商,在他們眼中就是一個個待宰的肥羊,無論他們怎麼樣痛宰,他們都無法發出聲音。廣州海關的貪污腐敗,在全國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歷史上中國海關的關稅水平一直不高,然而名目繁多的「計劃外稅收」卻讓外商人難以承受。中國官員在貿易過程中,隨意制定各種「陋規」,其數量遠遠超過了「正稅」。各項明裡暗裡的費用加在一起,有時高達進口貨物的20%。

這種體制讓在全世界都受歡迎的「英國製造」,在中國會打不開銷路。當時英國剛經過工業革命,迫切需要開闢海外市場,於是英國政府決定派出使團,直接與中國政府建立聯繫,否則中英間的貿易問題永遠無法解決。因此才有了開頭的那篇稟文。

使團的使命是與中國建立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的外交關係。英國人希望在中國設立大使館,與中國互派大使。希望與中國簽訂一個外交條約,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允許英國商人自由貿易,以減輕中國官員對外商的剝削和刁難。除此之外,他們還有更大的胃口,他們還打算勸說中國開闢新的,更方便的港口來進行貿易,比如寧波和天津。如果一切順利,他們還打算呲鼻子上臉,提出一個他們自己也感覺有點過份的要求:給英國人提供一個小島,讓英國商人堆放貨物,並長年居住。

為了敲開中國的大門,英國人確實動足了腦筋。

多年來與中國官員打交道,使他們深知中國政府的驕傲自大和剛愎自用。他們知道,如果以外交談判的架式前往中國,很可能被拒之門外。所以他們找了一個非常堂皇的借口——向乾隆皇帝祝壽。當官不打送禮的,給皇帝拜壽,應該會受到皇帝的親自接見吧。

 

 

為了讓中國皇帝重視英國,英國人費盡了苦心。他們知道,乾隆皇帝喜歡西洋玩藝兒。他們要選擇那些最能體現歐洲技術進步的產品,準備讓中國人大吃一驚。他們帶上了他們所能想到的所有好東西: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氣壓計等科學儀器;還有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和織布機等工業機器;也有吊燈、座鐘、機織布料、韋奇伍德瓷器、帶有減震裝置的馬車、用特種鋼製作的刀劍等生活用品;也還有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等先進武器和裝備有110門火炮的巨型戰艦「君王」號艦艇模型。

他們甚至還帶去了一個熱氣球駕駛員,如果皇帝感興趣,可以坐著英國的熱氣球到天上轉一圈。那樣,他就成為東半球第一個飛上天空的人。

英國人判斷得很准。乾隆皇帝被這些還沒有到來的禮品吊足了胃口。早在英國人到來前幾個月,皇帝就已經降旨給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幾省最高長官,命他們提前做好充分準備,無論何時遇到英國船隻,都要馬上穩妥地護送進京,不得遲誤

經過九個月的行駛,英國使團終於抵達了中國。這時皇帝正在承德。他的八十三歲生日將在這裡舉行。由於一些禮品太大,運輸到承德可能損壞,皇帝特意指示,比較大的八件禮品在北京安裝,其餘那些,隨「貢使」一起運到承德,讓他先睹為快。

但是到達承德之後,英國人拒絕向中國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這令整個中國朝廷的臉色立刻由睛轉陰。在英國人眼裡,他們對中國進行的是一次平等的友好訪問。而在中國人眼裡,國際關係中根本沒有平等二字。凡是到中國來者,都是向中國表達順從。英國人不太理解中國人為什麼如此在乎那個三跪九叩之禮,而中國人也實在不能理解英國人為什麼拒絕作這個並不難學會的動作。不過,英國人的倨傲並沒有影響皇帝對英國禮品的關注。

皇帝首先看到的是運到承德的體積較小的禮品,他細細觀看了這些「貢物」,不過略感失望。皇帝期望的是看到「自行人」、「機器狗」那樣匪夷所思的巧奪天工的玩具。他並不需要呢料,在他的印象中,英國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別無用處,而他並不需要那麼多帽子。至於槍械他也應有盡有。老人戀舊,雖然這些英國槍支做工很別緻,但他用不太習慣,況且大生日的舞刀弄槍不太適合,所以他也沒有試用。至於「千里鏡」,在康熙年間就傳到過中國。這兩架大的望遠鏡他看了半天,除了別的望遠鏡是從正面看,這是從旁邊看,似乎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事實上,只有專業人員才能明白赫斯色爾望遠鏡與普通望遠鏡的本質區別,而中國並無這樣的人才。英國人在寫禮品清單時,十分強調這架望遠鏡的特殊之處,還特意強調了它是大科學家牛頓所發明。可是英國人的一片苦心白費了。在翻譯時,翻譯圖省事,語焉不譯,而且漏掉了牛頓的名字。

雖然對這些小件禮品有些失望,不過對於那些留在北京的大件,皇帝還是充滿期待。畢竟,這些東西用了三千人才運到,光安裝調試花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其新奇巧妙,應該可想而知。

為了早點見到這批禮品,皇帝取消了每年生日之後都要舉行的狩獵活動,提前返回北京。回到北京後,皇帝沒有進城,而是直接去圓明園看貢品。

然而皇帝的反應大出英國人的意料之外。英國人對「天體運行儀」寄予了很大希望。它向中國人立體而清晰地展示了太陽系的全貌。然而中國人誤認為這是用來測算節氣的一隻大鐘表。皇帝沒有興趣弄明白這架奇怪的大表到底是做什麼用的。他關心的是裡面的機關消息是不是與以前見過的鐘錶有什麼不同。然而,據中國匠人彙報,並無新奇之處:

據派出學習之西洋人及首領太監、匠役等僉稱,連日留心看得大表內輪齒樞紐運轉之法,並無奇巧,與京師現有鐘錶做法相同。

皇帝因此對它就沒了興趣。

至於地球儀,皇帝更看不上眼。因為這東西康熙的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英國人想要通過地球儀展示的是他們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成果。「該地球儀標有受英王陛下之命在世界各地遠航所發現的新地方,並畫出所有這些遠征的航海路線。」而這些奇怪的地名和符號,皇帝根本看不懂。

在禮品中,英國人最希望中國人重視的是「君王號」的縮小模型,這是一艘裝備著110門大炮的戰列艦,是英國艦隊中最出色的戰船。如英國人所願,皇帝被它吸引了片刻。但是他提的問題卻遇到了翻譯上的困難。他的翻譯德天賜神父是個鐘錶專家,他明顯缺乏船舶方面的知識。總的來說,皇帝認為英國人是一個愛吹牛的民族,開始所稱的極大極好的貢物,只不過是「張大其詞」,很多甚至比不上中國人自製的「精巧高大」。皇帝總結說:「現今內府所制儀器,精巧高大者,盡有此類……至其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

英國使團還有一樣殺手鐧。這雖然不是什麼高精尖產品,但使團成員幾乎個個認為它會在中國打開銷路。這就是英國馬車。

中國馬車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大的變化。由於車輪是木製的,座位位於輪軸上方,人正好坐在重心上,又沒有彈簧等減震設備,因此乘客飽受顛簸之苦。坐上幾十里路,往往困頓不可言狀。

英國人馬上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發現,甚至皇帝坐的馬車也是一樣的不舒服:「皇帝轎後有一輛二輪成車,式樣笨重,又無彈簧座位,同中國的普通馬車相差無幾。……同英國贈送的舒適、輕便、華麗的馬車比較起來,上下懸殊簡直無法比擬。」

而中國人乘坐英國馬車的感受也讓他們信心大增。斯當東寫道:「特使在這段路上乘坐從英國帶來的馬車。從北京到韃靼區這條路上,這樣規模的大馬車,大概首次遇到。特使有時約請幾位同行的中國官員進到車來同坐一起。中國官員最初怕車身太高,容易傾覆,特使告訴他們絕對安全。他們坐在車上,看到各種靈巧設計,嘗試到舒服的彈簧座位,可以隨意開關的玻璃窗和百葉窗,車子走得又穩又快,他們樂不可支。」

如果說皇帝的科技知識缺陷使他無法理解英國科技儀器的過人之處,那麼他的屁股總能感受到西洋馬車的舒服吧?

他們因此判斷,這將成為英國人用來交換茶葉的有力武器:「中國人的民族感情總無法否認和抵抗舒服方便的實際感覺。如同鐘錶和布匹一樣,將來英國馬車也將在中國是一大宗商品。」

不料,事實證明這又一個可笑的一廂情願。英國人「進貢」的兩輛有彈簧減震設備的馬車,根本沒有被乾隆看見。因為車子的形制不合中國規矩:

「所有禮物當中,那輛哈切特製作的漂亮馬車最叫中國人傷腦筋了。京城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光是車上哪一部分是供皇帝乘坐的就讓他們爭執不休了。那輛冬天用的馬車馭座篷罩帶有漂亮的花邊,裝飾著玫瑰垂飾。它華麗的外表和高聳的位置讓大多數人立即認定這是皇帝的座位。但是車廂之內該由誰坐就難以判斷了。他們檢視了窗戶、百葉簾、帷幄,最終得出了結論,那隻能是給他的嬪妃坐的了。那個老太監跑來問我,聽說那個漂亮的高座是給車夫坐的,皇帝的座位在車廂裡面,他面帶譏笑地問道,難道我認為大皇帝會容忍有人坐他比他還高,把背沖向他嗎?他想知道,我們有沒有辦法把那個馭座拆下來,移到車廂的後面去。」

原來,西式馬車車夫的座位位居車廂的前面且高高在上,車夫背對皇帝,不合中國的禮制,只好將這輛車將這輛車「束之高閣」。

這件事很容易讓人想到乾隆的重孫子媳婦慈禧時發生的另一件事:1898年,外國人送給太后一輛德國杜依爾汽車公司生產的第一代賓士轎車。從普通人角度分析,這大奔至少要比馬拉的轎車減震性能好,也要比人抬的鳳輦減少顛簸感。然而,史料記載慈禧對這輛大奔並不滿意。因為這輛車裡,司機坐在太后的前面,這讓慈禧很掃興。因而僅僅坐了一次,這輛豪華的大奔就被慈禧棄而不用了。從那時起,這輛大奔就一直停在頤和園內。據說在「文革」動亂期間被扔進了廢品堆。

對禮品的失望加重了皇帝對英國人的反感。他認為自己受了「矜大其辭」的英國人的騙了。

而馬戛爾尼選擇了這個時候通過和氏向皇帝提出了英國的幾項主要要求。他認為,皇帝認真觀看了英國禮品後,應該對英國有所敬畏了。

一直到見到馬戛爾尼的這封信,皇帝才明白了英國使團的主要目的,並非是慶祝他的生日,而是想提出這些過份的要求。他一口氣駁回了英國人所有的請求。英國人想與中國互派使節,要中國開放珠山、寧波、天津,以及在北京設一洋行,皇帝說:「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

英國人希望能住到省城之內,並且懇求說,他們在廣州期間,應該有騎馬、從事他們喜愛的體育運動和為健康而進行鍛煉的自由。英國人還保證說,他們將注意在得到准許後將不打擾中國人的生活。但皇帝認為,這個問題過去早有過定製,不容更改。

總之,馬戛爾尼的所有要求,一字不落,全部被否定。

那些禮品的下落如何呢?

那幾樣最大最精美的禮品,比如那個「大表」,被皇帝當成了裝飾品,分別陳列在了圓明園及大內。英國人禮品中有一批金屬工具,這些「鋼鐵製成品」,是「為了皇帝陛下可以同中國同樣物品作一比較」,展示英國金屬加工工業的發展水平。而皇帝是怎麼處理的呢?檔案記載,當年十月二十九日,皇帝把它們當成「鐵傢伙」賞給了造辦處的工匠們使用。「十月二十九日,庫掌舒興、催長恆善來說,太臨監鄂魯里交西洋鐵傢伙一件,英吉利國進,傳旨,著賞給造辦處匠役用。欽此。」

那些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的軍火還有那駕沒法被皇帝看見的馬車則被鎖進倉庫,再也沒有人關心過。六十七年後英國人搶劫圓明園時,又找到了幾十年前他們進貢來的東西。「在金庫旁邊,就有一座較大的庫房,裡面放著馬車和大量的器物,這些器物都是成套的,幾乎不是鍍金,就是鍍銀,非常精美。蒙托邦將軍一眼看出,這是一個車馬庫,存放的都是歐洲貨,有豪華大馬車,還有英國伍爾維奇皇家軍事學院製造的殺傷力極高、製作精緻的榴彈炮以及炮彈、炮架和牽引馬車等全套裝備。令眾人驚訝的是,這些進獻之物,竟然全都原封未動,絲毫沒有碰過的,上面落滿了灰塵。」

英國人很奇怪中國人為什麼放著這麼好的武器不用,而一直以自己那中世紀笨重過時的火繩槍與他們較量。經過打包,他們重新把這些東西運回了倫敦。

此文為《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之節選(未刪節版)。新浪讀書連載請見: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92474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李世民當上皇帝後,沒有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
席捲全球!《君王2》締造國內MMO「出海神話」
皇帝給祖墳磕了一個頭,山峰卻出現奇怪變化,皇帝當即殺掉一人
西夏皇帝譜 DM
大明滅亡怨不得別人 崇禎皇帝自毀江山

TAG:英國 | 皇帝 | 乾隆 | 馬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