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

 

普賢菩薩行願品

 

廣超法師叢書系列(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唐三藏法師般若譯

 

【廣超法師主講,果逸居士筆錄】

 

(二零零四年修訂)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普賢十大願王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闡述佛菩薩的境界,這些大菩薩的各種境界、修行的法門,有很多是我們人類無法做得到的。因為這些大菩薩所知的範圍很宏廣,超過我們人類的認知,他們所修的法門,我們沒辦法了解,但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初發心修學菩薩道的我們可依據來修學的法門,修到八地菩薩就沒有這些行為表現,然後就隨因緣而示現,到那個時候,就是所謂的普賢菩薩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了。

 

 

前言

 

果逸

 

這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的主講者是上廣下超法師,現年四十七歲,肄業於南洋大學理學系。一九八零禮光明山普覺禪寺住持上宏下船老和尚為師。法師曾參訪台灣、香港等地高僧,並在泰國、斯里蘭卡、中國、印度、尼泊爾等地參學修道。

 

除了致力於個人的參訪修學以外,法師還應新加坡各個佛教團體,如:佛教圖書館、凈名佛學社、普覺禪寺、大眾學佛研究會的邀請,四處講經說法,廣度有緣的眾生。而這本講記,就是把法師於一九九九年應新加坡凈名佛學社的邀請,所講解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錄音卡帶中的佛法義理,筆錄、整理而成的。

 

上廣下超法師的佛學淵博,深受中觀、般若等經典的影響,其所演說的佛法義理精深博大,由始至終都不離此體系。

 

至誠感謝佛菩薩的慈悲加被,感謝上廣下超法師在百忙中為我批改與核對這些演講稿,並增添了許多寶貴的教法,使這本講記更具精闢、深廣與圓融的法義。特此以誠敬的心,以筆錄與流通此書的功德,願法師菩提增長、所願皆滿、廣度眾生;願一切法界眾生皆共成佛道。同時,對發心排版的陳國義居士,發心協助改稿的蘇偉林與蘇玉蓮二居士,其他從旁協助的道友,以及出資敬印此書的人士,我深深感謝。祈願大家法喜充滿、吉祥如意;但願佛法常住世間。

 

二00一年二月三日

 

 

目錄

 

前言

(一)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

(二)《華嚴經》的來源

(三)《華嚴經》的譯本

(四)解題目

一、解經題

二、解品題

(五)譯者

(六)總釋經文

一、正說大願

二、個別解釋大願

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法輪

請佛住世

常隨佛學

恆順眾生

普皆迴向

三、偈頌

四、總結

後記

 

 

(一)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

 

今晚,我應凈名佛學社的邀請,在這裡為大家講解《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普賢行願品》,它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在《大藏經》中,《華嚴經》是屬於大乘佛教經典,共有三個譯本,即《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和《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入法界品》的詳細解說,現在我所要講的《普賢行願品》,是其最後的一卷。

 

根據南傳佛教的記載,佛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後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都在不同的地方入定。但是北傳佛教的記載,佛在這四十九天中不只是在入定,其中的二十一天在別的地方為大菩薩演說佛的境界,被編成《華嚴經》,此時人間無比丘,所以聽法者皆是菩薩。最後一品善才童子五十三參不是四十九天內所說,而是佛後來到舍衛城說不思議解脫境界時所說,此時就有聲聞弟子了,因為是說不思議解脫境界,此品也被編入《華嚴經》。

 

根據南、北傳佛教的記載,佛在成道後不願意說法度化眾生,經過梵天王三請後,佛才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度五比丘。南傳佛教認為佛在度五比丘之前沒有說法,而北傳佛教認為佛一成道就為大菩薩宣說《華嚴經》。佛不願意說法的原因是:佛所證悟的境界,不是淺智淺見的人類所能夠了解的,梵天王三請後,佛就用人所能知道的方式、人類的語言來為人闡述修行解脫生死的道理。《華嚴經》所講的佛法不是人所能知道的佛法,它超越人所能知的範圍,超過人的境界,只有大菩薩才能夠直接體會,所以佛成道後,先度大菩薩眾。

 

現在讓我們來看佛一生中度化眾生的經過:佛開始度化眾生時,先選擇那些能得度的人來度化,在人間容易得度的是有阿羅漢根機的人。除此之外,即是大菩薩,也是佛優先要度化的對象。所以佛先為大菩薩講《華嚴經》,然後在人間講四聖諦,因此,《華嚴經》並沒有在人間流傳。

 

 

(二)《華嚴經》的來源

 

在佛入滅五六百年後,有一位大乘的論師、修行者、大菩薩,叫做龍樹菩薩,他修學了外道的法後,進入佛門修小乘佛法,再修大乘佛法。在他有神通後,進入龍宮看到《華嚴經》有上、中、下三部,龍樹菩薩認為人類根本沒辦法領會上、中部的《華嚴經》,就只把下部帶回人間。之後,《華嚴經》才開始在人間流傳。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流通的《華嚴經》,只不過是整部《華嚴經》的下部罷了。

 

 

(三)《華嚴經》的譯本

 

我國所有的佛經,都從印度傳譯過來,《華嚴經》當然也不例外。但同樣一部經,往往有幾種不同的譯本,如《華嚴經》,在藏經中,就有三部不同:《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和《四十華嚴》。以翻譯時代的先後來說,《六十華嚴》傳來中國最早,於東晉由佛陀跋陀羅法師主譯而成的。其次傳來中國的是《八十華嚴》,於唐初由實叉難陀法師譯出。最後傳來中國的是《四十華嚴》,於唐末由般若三藏法師翻譯。在南印度的烏查國國王收藏了《四十華嚴》,他知道中國在求《華嚴經》,就親手抄寫了一部,派人進貢唐朝的德宗皇帝。在藏傳佛教的《大藏經》中也有《華嚴經》。《華嚴經》就是這樣由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在印度、西域一帶流傳與收藏,然後再由發心護法的法師們傳入中國。

 

 

(四)解題目

 

在未講經之前,本經的題目,先得略為解說。

 

本經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我先解釋《大方廣佛華嚴經》,再解釋《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一、解經題

 

經(Sutra)漢文音譯為修多羅,或為素怛纜;意譯為經,又稱為經本,或契經。"契"是契合相符的意思。契經含有二種意義:一、契理:佛所說的佛法,都契真理,不同凡夫外道倒說矯論,是可以領導聞思修者得其究竟;二、契機:以大悲心隨順眾生方便而說,恰和機宜,應病予葯,皆令得瘥。以契理契機,譯之為經。"經"有經過、通過,又有貫串的意思。即是佛弟子將佛所說的法,依文義次第,結集成捲成品,成為一部經。

 

大家都相信這世間有佛出現,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佛的覺悟並不是我們人類的智慧、知識所能夠知道的。經典中說:佛在人間所講的佛法,猶如大樹上飄落下的干葉;佛在人間未宣說的佛法,猶如大樹上的葉子。即是說,佛所知的世間非常奧妙,人類沒辦法知道,佛也沒辦法在一生中為我們全部闡述,佛只能在其短促的一生中讓人修行達到解脫生死,所以佛在人間設立僧團,教導比丘修行解脫、證果,但是佛不只度化人,還度化天人,以及他方世界的菩薩們,這是我們人類沒有辦法知道的。"大方廣佛"所覺悟的世間不只是個人間很小很小的世界,在佛法中,世界觀是非常宏大的,其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超越了人所知的範圍。在三千大千世界裡無量無數的眾生,佛都會去度化。佛不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在這三千大千世界裡的一滴雨水怎麼來、怎麼去,佛都能夠知道,可見佛的覺悟是多麼深廣。

 

大方廣佛的意思是:

 

大:是無上無比的意思;此處指再也沒有人能超越佛。

 

方:是指方法,即佛所覺悟的種種法門、種種修行的道理、種種世間的道理和一切所知的法。

 

廣:是指佛的智慧很深、很廣大,由此才能夠知道"方"。即是世間所有的道理,以佛的廣大智慧都能夠知道。因此,佛的智慧稱為一切智,佛就是一切智者。所謂一切智,就是佛要知道任何事情,都能夠知道。不只如此,佛還能夠在一念之中,知道所要知道的任何事情;我們凡夫只能在一念中想一件事情。

 

方廣:是在說明佛的智慧所知的道理、佛法的宏廣,也就是描述佛覺悟的廣大。不只如此,佛還能夠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任何一個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輪迴中,任何時候所生起的某個念頭,佛也能夠知道它生起的原因,這是佛覺悟的奧妙、微妙、廣大之處。

 

大方廣:佛所講的經典分為十二種類,稱為十二部。在這十二部中,有一部分是專門講菩薩道的經典,稱為方廣經,也稱為方等經。因為菩薩道的修行非常廣,歷時久遠,所修的法門有無量無邊,所以叫做方廣。"大方廣"是大乘經典的通稱,也就是指大乘菩薩道的經典。

 

大方廣佛:是指佛的智慧廣大無邊,非常宏廣,沒有人能夠超越。此為佛所證得的心境。

 

古代"華"與"花"相通,《華嚴經》中的"華"即是"花"。華嚴即是佛的證悟果報、德行有如"花"那樣令人喜歡。在古代人們以五顏六色美麗的花朵,及其芬芳來描述好的東西,如:花顏月貌、百花爭艷、花好月圓等等。在佛法中,也用種種花來比喻佛的德行的功德清凈。此處以花來比喻佛無量劫修行所得的功德果報,像花那樣地芬芳、華麗。"嚴"即莊嚴,也就是裝飾品,很莊嚴的意思。"華嚴"即是佛覺悟的功德不但如花般地華麗芳香,而且佛所得到的果報非常的莊嚴。世間人要莊嚴,就要穿戴種種的裝飾品;要莊嚴場所,就要用種種的裝飾品來裝飾。而佛的莊嚴可分幾方面來談:

 

1、佛的色身:佛從無量劫以來所累積的果報功德所得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的行為舉止都非常威儀、非常莊嚴。

 

2、佛土莊嚴:佛成道時有其成就的佛土,就是佛所在的境界。以人來說,我們居住的環境--新加坡的建築物富麗堂皇,非常雄偉、漂亮,但是有些貧窮落後的國家,居住環境就很差,屋子簡陋、破爛不堪,也不漂亮。人以種種物資來莊嚴;以天人來說,即使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宮都發光,琉璃七彩珠寶莊嚴,非常漂亮,這是天人的福報所致。佛是在三千大千世界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羅天宮示現佛的莊嚴報身凈土,以及相好莊嚴高大的報身,那所看到的佛就不是人間示現的老比丘了。

 

3、菩薩莊嚴:佛以大菩薩來莊嚴佛土,就是由佛的示現成道而轉法輪,在十方有神通不可思議莊嚴的大菩薩集會說法。而《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在講佛的不可思議莊嚴的境界中,各種菩薩、各種修行以及怎樣修行成佛的種種佛法,這樣的莊嚴是人間的我們所不知道的,也是人類沒有辦法知道的。因此,佛不可能在人間開演這部經。我要特彆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如果一個研究歷史的人,他會認為佛沒有闡述《華嚴經》。我要再三強調,盡量解釋讓諸位明白,使在座的你們對此經典生起絕對的信心。

 

我們對佛要有正確的看法,剛才講到佛在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羅天宮示現佛的莊嚴報身凈土,以及相好莊嚴高大的報身。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並不只是示現人間八十歲的樣子而已。根據大乘的說法,佛在人間以應化身示現成佛。所謂應化身,是眾生應以怎樣的機緣得度,佛即示現那樣的身相來度化他們。以我們這個地球的人類來說,佛必須要以"人身"來度化,佛即以人身降生人間,讓我們看到佛八十歲的老比丘的一生。小乘佛教認為佛絕對是人間的佛,大乘佛教認為佛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如果我們沒弄清楚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相信《華嚴經》,正因為佛不只是人間的佛,才有《華嚴經》的出現。

 

為什麼說佛不只是人間的佛呢?因為大小乘佛教都承認一佛度化一個娑婆世界;有所謂的須彌山、日月、四大部洲,這也是有神通的人,能看到的。大家都承認一個日月的範圍,稱為一個世界;一千個日月範圍,稱為一個小千世界;大小乘佛教都承認欲界的初禪天人有能力知道這個範圍。中國人的玉皇大帝,只不過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主--帝釋,它所知的範圍只不過是一個世界。為什麼呢?因為忉利天的天主是屬於地居天,住在須彌山頂,是在一個日月的範圍里。也就是說,中國人所知道的天就是局限於一個日月,如此的範圍而已。此外,還有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就有一千個玉皇大帝。一千個小千世界合起來,成為中千世界,其範圍為二禪天的天人所知。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成為大千世界,只有三禪的天人知道其範圍。一個小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和一個大千世界合起來,成為三千大千世界。不管大小乘佛教都承認佛的智慧超越三禪天的天人。換句話說,佛也能夠知道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梵天的天人都能影響小千世界,那麼,以佛的智慧,當然能夠影響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說,佛不只度化這個世界的人類,也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因此,佛度化的眾生、所講的佛法很多,其量宏廣;佛在人間,只講如從樹上掉下來的干葉般,如此少部分的佛法而已。對於這一點,我們要生起絕對的信心,然後才知道佛的不可思議、佛的智慧廣博。知道這一點,我們才能夠對《華嚴經》生起信心,然後才能夠對《普賢行願品》生起信心,而來修學。

 

剛才說過,《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闡述佛菩薩的境界,這些大菩薩的各種境界、修行的法門,有很多是我們人類無法做得到的。因為這些大菩薩所知的範圍很宏廣,超過我們人類的認知,他們所修的法門,我們沒辦法了解,但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初發心修學菩薩道的我們可依據來修學的法門,修到八地菩薩就沒有這些行為表現,然後就隨因緣而示現,到那個時候,就是所謂的普賢菩薩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了。

 

二、解品題

 

此品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什麼叫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呢?讓我們先來認識"解脫"。我們會來學佛、聽聞佛法,是因為人間的不自在,以及有種種生死的苦惱,我們想要擺脫,即是要解脫。依據佛法,人間所能夠知道的解脫有二種:

 

1、煩惱的解脫:通過修行把煩惱完全放下,證得阿羅漢果,再也不被煩惱困擾。阿羅漢雖解脫了煩惱,然而還在生死之中,他還要吃飯、睡覺;身體累了,就得躺下來休息;時間到了,就要起床。阿羅漢還有身體的果報身給他障礙,雖是如此,但並不會生起種種煩惱,所以說他解脫了煩惱。

 

2、生死的解脫:阿羅漢這一生的生命了結之後,再也不執著生存,再也不執著要來這世間,就此不再生了,所以阿羅漢也稱為無生。當阿羅漢這一生了結了因果,不再來生死,才是真正完成了生死的解脫,也就是入涅槃。在我們人間大多數的人都能夠明白這樣的解脫,也有很多修行人證悟到阿羅漢果而解脫。這種解脫是我們人類的眼睛、耳朵能夠知道的,因為我們知道內心有種種煩惱的情形,就能夠理解阿羅漢放下煩惱的境界;我們也知道生死輪迴是怎麼一回事,而殷勤地要擺脫生死;佛就是在人間講述這樣的佛法,令我們明白解脫的境界。然而,大菩薩的解脫稱為不可思議解脫,其含義是:此種解脫超過我們人類的思考、思想範疇,我們想像不出來。

 

依據佛法,眾生有種種的障礙,這可分為兩大類:

 

1、煩惱障:我們之所以會在生死輪迴里不自在,是因為有種種的煩惱遮蓋著,使我們無知、愚痴造種種業,繼續地貪著、繼續地再來輪迴。一般人通過聽聞佛法,就可以明白煩惱障。

 

2、所知障:我們現前的能力、所知的境界所形成的障礙。比方說,我是生活在深海中的魚,知道身邊的海水、海中的生物;我知道海中的水壓是很高的,我不能浮出水面,如果浮出水面,我的血管會爆裂;我的生活環境必須是在深海里,這樣我就沒辦法知道陸地上的空氣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如何呼吸?這就是生活環境、五官、各種器官造成我們所知的能力,只局限在此狹小的範圍里,稱為所知障。我們生為人,有人所知道的範圍;如果生為忉利天的天人,能夠知道人間很多的事情,但是就不能夠知道第三層天--夜摩天的範圍了。所以隨著能力的影響,我們所知的範圍就被限制,這就是所知障。有些佛教徒對所知障有誤解,認為學習了很多佛法,就形成所知障。學習了太多佛法而形成的障礙,不是所知障,而是見取見,即學習了一些見解、思想,然後執著所學的知見而形成障礙。

 

在人間修行,重點在解脫煩惱障,所知障是一些大菩薩們要擺脫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薩們已經解脫了所知障,他們可分為十個等級,即從初地、二地、三地……至十地菩薩。

 

根據經典說,初地菩薩能夠化現一百個身體,出現在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中一百個不同的地方,同時在那邊作用、那邊過生活與做事情,所知道的範圍比我們廣;十地菩薩就能夠知道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佛法說,我們的整個世間,是由心造做出來的。十地菩薩不只對世間,而且對於心念,種種身、心、外在境界都要知道。

 

當菩薩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時,由於所知障非常輕微,他能將一個世界,如踢球般地踢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在另外世界的眾生可能看到,也可能看不到,而原來那個世界裡面的眾生卻不知道。比方說,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不受我們人類知覺境界所矇騙,能夠移動人類所居住的太陽系中的地球,把它移到另外一個世界去,而這個世界上的人類卻不知道。而這種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是大菩薩破除了所知障才能夠做到。除此之外,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夠把那個世界的時間變長、變短,在裡面的眾生卻不知道,也不知道是誰影響的,他們有這樣的境界自在。這種境界就超越了人的能力所知,所以稱為不可思議。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讓你知道這種境界是可能發生的:我們經常因咳嗽而吐痰,痰里的細菌根本不知道那團痰已移動了位置,然後風把痰吹乾,它們也莫名其妙地死了。細菌不知道,但是吐痰的人知道。痰中的細菌沒辦法思維人類是怎樣的把它移動了,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薩的行為也是如此。

 

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多數是屬於十地以上的菩薩。十地以上的菩薩有很多,其中一位叫做普賢菩薩,即今晚所要講的《普賢行願品》中的主人翁,他是華嚴三聖之一。華嚴三聖是:毗盧遮那佛、文殊師利菩薩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普"是普遍的意思;"賢"是賢能、吉祥的意思。

 

佛經有載,後人想要見普賢菩薩,可修成就一些法門,其中一種修法稱為般舟三昧,其修法是:在一百天內,站著觀想普賢菩薩,不許躺下,或睡覺。很多人好高騖遠,不自量力,修到吐血,甚至有些人修到死掉。這是一個很難的修法,一百天沒睡覺,很慘的!

 

品是品類的意思,即一類一類的,把它歸納在一處來加以說明。如佛經太長,就分卷、分品,或分章、分節的意思。好像《妙法蓮華經》有七卷,計共二十八品。此《四十華嚴》最後一卷是將普賢菩薩所有的十大行願,全部歸納在一起,予以一一說明,所以叫做《普賢行願品》。

 

普賢菩薩的著名修法--普賢十大行願,被記載在《華嚴經》中,即是現在我所要為你們講解的《普賢行願品》。它是由普賢菩薩親口敘述他怎樣修行"十大行願",而證得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經過。所以這品經文里,不但說明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心,而且也說明普賢菩薩以這十大願心為修行的法門,稱為行願。行是屬於實踐方面的;願是屬於理想方面的。在菩薩行者的立場來說,兩者缺一不可。如只有行而沒有願,那就不論你是怎樣的勤行,結果總是浮泛而無所歸宿;如只有願沒有行,那就不論你發怎樣的大願,結果勢必成為空想而不能實現。所以佛法行者,必須行願相資,不可把二者割開,以為互不相關。要知道有願,同時要努力去實踐--行,才能成就無邊的功德。

 

大乘佛教說佛有三身,即應化身、報身和法身。應化身:佛的應化身是隨著眾生的因緣而出現;隨著不同的因緣,佛的應化身以不同的形相、不同的方式出現。報身:佛的報身是佛的功德果報圓滿所成就的身,為佛所修的果報所得,不是隨著眾生的因緣而出現的。佛的報身出現在佛的報身凈土中,即每一佛都有凈土,而其凈土並不在佛應化的人間,因此,佛的報身絕對不是人身。以釋迦牟尼佛來說,佛的報身出現在娑婆世界的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羅天宮的莊嚴報身凈土中。在報身凈土中,佛的眷屬都是大菩薩,絕對不是人間的凡夫。也就是說,凡夫不可能出現在佛的報身凈土中。佛為了接引凡夫,就以應化身出現在人間。因為娑婆世界是無量無數不同眾生居住的世間,所以佛在不同的世間,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應化身示現成佛。因此,釋迦牟尼佛以千百億化身來度化眾生。如果眾生的福德因緣好,佛的應化身的壽命也隨著眾生的因緣而長,好像將來彌勒菩薩降生人間應化成佛時,人類的壽命是二萬歲,佛的壽命也是二萬歲。釋迦牟尼佛是為了度化人類百歲時的眾生,因此,佛就以百歲的應化身出現在人間。如此,人們就會有疑問:佛為什麼有千百億化身?這是佛為了度化眾生而產生應化身的種種差別,釋迦牟尼佛要在娑婆世界中,以一個應化身度化眾生是不足夠的,所以佛要有千百億化身。因此,經典上就稱佛為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說法,在報身凈土中也說法。佛在人間示現八十歲,說法四十五年就入滅,但是在報身凈土中的佛還在說法,乃至於在其他的太陽系、世界中的眾生因緣成熟,佛就以應化身成佛來度化他們。我們對佛的概念要弄清楚,佛在娑婆世界絕對不是以一種身相來度化眾生。

 

《普賢行願品》是屬於《華嚴經》中最後的《入法界品》,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第一參拜文殊師利菩薩,最後參拜普賢菩薩。也就是說,《普賢行願品》是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最後一參。

 

入法界:佛隨著眾生的因緣成熟,而出現應化身、報身,它屬於因果成就的。因果所成就的法是有生、有滅的,不是永恆的。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下一位降生人間成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又有其業力因果,也在娑婆世界的最高的天成就佛的報身。因此,我們不能以佛的應化身、報身來看佛,因為佛並不是以這些身相為身。佛除了有應化身、報身外,還有法身。所謂法身,根據小乘佛教的說法,佛以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的功德累積成就其法身,但是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佛以法界為身,其含義是:眾生迷惑,執著在身體里活動,好像人,就執著在人的身、心中活動,但是人體上的細菌,就執著它的身體,在人的身體裡面活動。佛說人身是一個蟲窩,很多細菌在裡面生活,那些細菌就以人的身體當成它們的世間,以它身上的細胞所組成的身體,認為是它的身;人就執著身體是我們的身,乃至江神、河神、樹神等,則以其他的方式或其他的物質為身。人是因為過去業報的因緣成熟,有種種心念,在其種種心念的推動下,就顯現如此的身。當因緣了結了,又去認取另外一個業報,出現另外一個身。我們是以這樣的身,來作為對身的認同。大菩薩能夠分身,如佛在忉利天中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佛就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即是所有的分身地藏菩薩合成一個身後,佛就為地藏菩薩講佛法。大菩薩們有無數無量無邊的分身去度化眾生,而這些分身各有不同的身份和形相。好像《妙法蓮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說:"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即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就現什麼身。如此分身無數的大菩薩,絕對不會以我們這樣的人身為身;眾生迷惑就以現前這個會說話、有活動的身體為身。佛徹底圓滿覺悟世間的真理後,就知道人身並不是真正的身,也沒有所謂的身體可得;沒有了這個執著,佛的心念就可以遍任何地方,顯現佛的身。那麼,我們就說佛的法身遍一切處。其實法身並不是遍一切處,而是遍一切處法身都能顯現佛的應化身和報身。法身是沒有場所、沒有方向,這個叫做法界。法界是世間種種法的變化,都有它們的來源。在這些變化中所產生的種種形相,眾生執著變化裡面有能知的心、所知的境,以能知的心,認知所知的境,才是他的境界。如此,我們就不認識能知的心、所知的境都是如幻如化的。如果一個人放下了能知的心、所知的境的執著,就知道六根所知的一切境界都是不實在的,原來這一切都是法界的作用。

 

《普賢行願品》是善財童子為了了解佛的境界,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所謂佛的境界,就是佛的法身境界--法界。法身不是我們六根境界語言所能解釋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佛有以法界為身的法身。在法界中,沒有所謂生死、沒有所謂涅槃可得,一切幻化、變化,總稱為法界心的變化,也叫做心、法界心、法界,這就是佛非常殊勝的功德。佛認識到法界的法身,因此,就不受到時間、空間的約束,能夠出現在任何地方;我們眾生對於法界的變化,即一切不同的心念、不同的境界,心迷惑,對它產生執著,認為有心、有境,認為我生活在現有的世間里。我們學習大乘佛法,就要知道此世間是心造作出來的。如果你讀《華嚴經》,裡面就有一個很著名的偈語:"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說,我們現前的一切,是自己的心造作出來的。在這造作期間,產生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然後以能知的心,當成現在的心。其實,現在的心是迷惑、業力造成的心,現在的境界也是迷惑、業力造成的境界,並不是佛所覺悟的法界的心。我們認識了這一點後,才來理解佛的不可思議,這樣比較恰當。

 

 

(五)譯者

 

唐三藏法師般若奉詔譯。唐:是在中國唐朝貞元年間。凡通達經、律、論三藏的法師,都稱為三藏法師。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此是譯經師的德號。法師本是北印度罽賓國人,後來前來中國弘法利生。法師奉當時皇帝的詔敕而譯,這表示翻譯的鄭重。

 

 

(六)總釋經文

 

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因為這是《華嚴經》的最後一品,所以開頭沒有"如是我聞"四個字。"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是前一品,普賢菩薩稱嘆佛的勝功德以後,接下來,就是《普賢行願品》。

 

"摩訶薩"是"大"的意思;"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菩薩被稱為"摩訶薩",最少是十地菩薩,即要成佛的大菩薩。"稱嘆"是稱揚讚歎,"如來"是佛,"勝功德"是殊勝的功德,在《普賢行願品》後面的偈語中就有稱嘆佛的殊勝功德:佛能夠在一個毛孔內放光,光中出現一個佛的世界,身上無數的毛孔放無數的光,就出現無數的佛世界,這樣的不可思議境界。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並不是我們人類所能知道的。因此,我們有機緣聽聞到《普賢行願品》,一般上就要以"信"來入。人信佛法有二種:一、以智來入,即以智慧分析、了解來相信佛法;二、以信來入,即以相信佛說的話來入,也就是以聖言量來信仰佛法。《普賢行願品》中所闡述的佛法義理都超越人的知識、人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以信來入。比如前面我講過深海中的魚,絕不知道陸地上的人是怎樣過生活的。如果有一隻海龜爬上岸來下蛋,看到一種眾生叫做"人",是用腳來走路,會爬樹,它回到深海中告訴魚兒,那麼,那些魚兒只能憑著信來入。因為它們沒有能力去接觸,去了解,只能憑著海龜所講的話而來相信。同樣的,在佛陀所詮釋的教法中,就有一類的佛法是超越人類的境界,我們只能先信,信了之後去修,修完成了某一定的道業後,就可以證實。

 

有些佛教徒強調人間佛教,其實佛不只在人間度化眾生,佛教不只是人間的佛教。相信人間佛教的人,就沒辦法相信某些菩薩的境界。因此,南傳佛教就不信《普賢行願品》,但是南傳經典中有記載,釋迦牟尼佛在母胎中就放光了,無量無邊的世界眾生都看到。從這點說明,佛絕對不是"人"來成佛!依據大乘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一出世,有很多天人歡慶,當時佛就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我是佛。那麼,講這句話的人不用再修行了,所以佛從兜率天來人間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滅都是在演一場戲。也就是說,佛並不是從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出家、修道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但是有很多學者、南傳佛教的信仰者,認為佛是人來成佛,這樣,就沒有辦法信《普賢行願品》了。在這裡我要特彆強調《普賢行願品》絕對是先以信來入的。

 

如來的殊勝功德:以人間佛教來說,佛從無量劫以來修得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八不共法,身口意無失、一切種智等等,但是以大乘經典來說,佛不只有以上的功德,佛還能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任何地方,隨著因緣示現成佛;佛能在任何時候,於一念中把過去、現在、未來全都看完。不只如此,佛的功德還能變化世間。如上個星期所說,不可思議菩薩能將一個世界踢到另一個世界去,而那裡的眾生還不知道。這些就是普賢菩薩所稱嘆的,但是這是前一品,沒有闡述,我只在此略說。

 

"普賢菩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財是怎麼樣的人呢?在印度的福城,有一位很尊貴、很富有、有智慧的長者,大家稱他為福德長者。長者在晚年得了一位愛子,名叫做善財。善財童子這個名字的由來是這樣的:當母親懷他的時候,家裡就出現很多財寶;他出生的時候,有更多的珍珠財寶從地下湧出來,這是他所修的功德所形成的。孩子呱呱落地後,長者請一位相士來替兒子看相,相士看了認為這孩子是個有大福德的人,應取名善財。佛的阿羅漢弟子--須菩提在出世時,也有這樣的現象:母親懷他時,家中的財寶全都不見了;當他出生時,財寶又全都失而復得。善財童子從久遠劫來修行菩薩道,到處參學,他第一位參學的是文殊師利菩薩,然後文殊師利菩薩介紹他去親近另外一位善知識,於是善財開始走上參訪善知識的生涯!善財如此參拜了各個不同的善知識,了解菩薩修行的法門,最後參訪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先為他讚歎佛的殊勝功德,然後再繼續為他說法,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後,普賢菩薩再教他修十種廣大行願。就是說,普賢十大行願是一位初學菩薩道,直到成佛之前的菩薩,都能修習的法門,並不是專給大菩薩修的。

 

大乘佛教相信有無量的世界、有無量的佛。在這無量的世界中,有一個娑婆世界,即釋迦牟尼佛成佛的世界,就具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娑婆世界的佛要度化三千大千世界中的眾生。在三千大千世界以外,還有其他的佛世界,所以佛教的世界觀是一重又一重,很宏大、複雜的。"假使十方一切諸佛",十方是: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維),上和下。即是在現前娑婆世界以外,十方一切諸佛都在讚歎其他佛的殊勝功德,這也包括釋迦牟尼佛在讚歎其他世界的佛,因此,我們才有機緣聽聞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如果佛不闡述,我們人類根本沒有能力知道,乃至阿羅漢也不知道。為什麼?因為阿羅漢所知的範圍無法超越一個娑婆世界。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即使諸佛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大劫,如此長的時間來讚歎其他佛的功德,都沒辦法窮盡。

 

"不可說不可說"有兩個意思:一、一直講都講不完;二、真的說不出來,言語說不清楚的,即在我們人類的思想里,沒辦法了解。就是說,佛法里的不可說是能夠了解的,但是不是人類的思維所能了解的,因為人類的思維只能了解人類所說的話。這裡的不可說是不能用人類的思維來了解的意思,比如佛法說"世間不是真實的"、"無我"等道理。如果可以用思維全面了解佛法,那麼,學習佛法就沒有聞、思、修,即先聽聞佛法而生起聞慧,然後思維佛法而生起思慧,最後經過修行生起真正明白佛法的修慧的次第了。大乘經典所說的"不可說"又有兩種意思:一、數目不可說;二、其所說的境界,不是我們人的思維能夠知道,而是要到達那個境界,自然知道。

 

"劫"是代表時間,"一劫"是以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來算的。根據佛法說,娑婆世界的人壽會增長,會減短,最初的人壽有八萬四千歲。可是由於人心的每況愈下,就每過一百年,減少一歲,如是一直替減到人壽十歲,是為減劫。到了這個時候,人們各自覺得,這樣長期下去,總歸不是辦法,於是回心向善。因為人心向善,人的壽命漸增,即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如是一直替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是為增劫。如此一增一減,總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合起來,成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合起來,成為一個大劫。這樣計算起來,一個大劫的時間是很長的。人類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減到一百歲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人間示現成佛。人類的壽命會繼續減到十歲,然後會再增加,一直增加到二萬多歲的時候,彌勒菩薩降生人間示現成佛。在這一增、一減,如此變化的悠久歲月中,諸佛讚歎其他諸佛的殊勝功德,都說不完。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如果要成就這些功德門,就應該修習普賢十大行願。

 

一、正說大願

 

經文: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從凡夫開始發菩提心時,是以觀想、想像來修習,最後就成就了。當其成就的時候,就類似眾生完成往生極樂世界的情形一樣,那就是,當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時,就能夠立刻供養十方世界的一切佛。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有這樣的境界,是我們南贍部洲的人很難想像的,那麼,我們只好憑信入,然後去修。開始修時就憑觀想,為了成就觀想,就要打破現前的世界觀,不然就會對觀想生起懷疑,因為普賢菩薩的功德力,他能夠在十方諸佛的面前現身,而且每一身一禮就能夠禮拜十方諸佛。如果你認為想像是能夠做到,但是實際上真的是辦不到的,那麼,你的信心就不足了。

 

關於這一點,讓我們先來談論普賢菩薩和我們的世界觀:我們是人,業報裡帶來人的眼睛,其能力太有限了,看不到遠處的東西,就憑藉望遠鏡來看;望遠鏡看不到,就用更大的無線電望遠鏡,用測量電波的方式來看。人的眼睛看不到很微小的東西,就用放大鏡來看;再看不到的時候,就用顯微鏡;顯微鏡看不到的時候,就用電子顯微鏡,可見人的眼睛太差了!如果一個人通過修行,得到了天眼通,不管多大、多小、多遠、多近,他都能夠看到,這是天眼的功德。所以說,如果你有天眼,要看地球上新加坡的背後是什麼,就能夠看到。人的肉眼,牆壁擋住就看不到了。如果有天眼的人,能看穿牆壁,看到牆壁後面的東西,這就是天眼的境界。我們人類從出生以來,就相信眼睛所見、耳朵所聞,所有的知識都以眼睛所見、耳朵所聞來確定其真假,這不是很愚痴嗎?

 

雖然我們的眼睛、耳朵等各個器官的能力有缺陷,但是人類有智慧,可憑藉著各種儀器來觀察,還是可以見到眼睛所不能見到的東西、耳朵所不能聽到的聲音,但是這還是很有限的!我們眼睛看的光線是有範圍的,所能看的光譜從光帶較低的紅色,到最高的紫色。紅色以外的紅外線,紫色以外的紫外線,我們就看不到,人的眼睛太局限了,我們竟然相信眼睛、耳朵的所見、所聞!世界就是這麼樣嗎?這世間不只是如此喔!

 

根據佛法說,人的生活環境中,有很多不同的眾生和我們同住,比方說鬼道眾生,你現在所坐的椅子,可能是一個鬼坐的喔!你聽了很可能被嚇壞喔!因為你有你的六根、六識,它有它的六根、六識,你的六根的知覺沒辦法知道它的存在,因此,你們兩個相安無事。意思是說,不要以為我關起房門來,偷偷做一件事,只有天知、地知、我知,就沒第四者知,不一定喔!可能旁邊有一個鬼知道。

 

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給你們聽:有一次,我帶一群佛教徒去印度朝聖,在一個旅館裡鬧鬼,我的一個學生有陰陽眼,能夠看到鬼,她在旅店裡洗澡,有一個好色鬼在看她脫衣洗澡,她很氣煞,但是我看不到,你看不到,大家很安心的沖涼洗澡。意思是說,你看不到,但是有人看到,那麼,你看不到,不要說沒有。這樣的一個鬼道眾生與你同住,你竟然看不到,就是因為你的眼睛,只能看到紅外線與紫外線之間的光線而已。我們的耳朵所能聽到聲音的頻率也有限,一般上,聽覺最好的人,只能聽到每秒振動二十次的最低音,以及每秒振動一萬五千次的最高音,超出此極限的超聲波,我們聽不到。現在市場上有售賣一種超聲波驅蚊器,你們知道嗎?蝙蝠的眼睛只能看到幾尺之內的東西,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它的耳朵聽得到;超聲波非常集中地反射回來,它就知道距離有多遠,蝙蝠就是靠超聲波來飛行的。我們聽不到超聲波,如果走進蝙蝠洞里,裡面是寂靜無聲、靜悄悄的;如果拿著一個超聲波測量器,就會知道裡面是很吵雜的。

 

根據佛法說,我們身體接觸物質也有範圍,人的肉身物質是我們人身的物質,天人身體的物質比我們人身體的物質還要輕,鬼道眾生也有其身體的物質,因為它們的物質和我們的不一樣,所以我們就沒辦法摸到它、沒辦法聽到它、沒辦法看到它,但是這不等於沒有。所以佛說,千萬不要相信眼睛、耳朵告訴你的一切,是不準確的。我說這些的用意,是要打破你的執著,打破你現前所認識的境界。你的能力既然這麼有限,還認同它,那不是很可笑嗎?佛說世間重重無盡,以佛的能力能夠出現在任何的地方;佛的一個念頭,能夠知道世間的一切事物,這些都是人類認為不可能的事。我會陸續再解釋這些現象,讓你們慢慢開闊眼界。

 

剛才已經說過,天眼能夠看見任何大小的事物,有天眼的人,你身上的一個細胞,他要看都能看到,不需要靠望遠鏡或顯微鏡。有些人今生通過修禪定,加上過去的業報功德殊勝,就有天眼這種能力出現;印度有很多外道,他們就有天眼。神通除了天眼通以外,還有:

 

1、他心通:能夠知道其他眾生之所想、所念。

 

2、神境通:能變多為一,一為多;大為小,小為大;入水入地不為山河石壁所障礙,且能凌空飛行自在,來去無礙。

 

3、天耳通:能於近處、遠處聽聞與明白六道眾生所說的言語。

 

4、宿命通:"宿"是過去的意思。知道自己與眾生過去世的業報,從何處來。

 

5、漏盡通:"漏"是還有煩惱的意思;"漏盡"是斷除所有的煩惱。漏盡通是知道自己與他人內心解脫生死煩惱的情形。

 

這些都超越了人的能力。前五通外道也能修獲,漏盡通是佛與一切阿羅漢必有;六神通有深淺不同,唯有佛才能究竟圓滿。

 

現在要為你們講解的《普賢行願品》中所教導的修法、所觀想的境界,就超越我們人類的能力。佛說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等時間的觀念,是我們眾生迷惑的境界的一種認識。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不但是不可得,對於那些神通自在的大菩薩們,能夠把過去、現在、未來顛倒過來,也能夠把它們擠在一念里出現,這又是我們不能想像的。我們認為時間是一分、一秒不斷地向前進,這些都是錯誤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讓我們先來看"業"。我們大家都是佛教徒,相信業力因果,那就無需我再費唇舌來說明。我們眾生造了無量無邊的業,有很多的業力果報,今天眼前所見到的一切,這包括了我們的身體、心念、煩惱,現在擁有的智慧、能力,所坐的椅子以及所看到的佛像,都是我們過去業力果報所成就,以及現世所做的無量無邊的種種業所帶來的。我們有這樣多的業,為什麼不是一下子全都出現?那就跟我們的執著有關了。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如果有一個人很喜歡一樣東西,當那樣東西在他的眼前出現的時候,期間必然有一段非常短促的時間,他被那樣東西迷住,什麼都不知道,只在那邊想著有關那樣東西的事物。這就好像當你們來到凈名佛學社時,看到這尊佛像,當時什麼都沒想,整個心全都投入在其中,只想有關這尊佛像的事。這事件說明,我們眾生在每一念里都執取現前境界,思維、回憶與它有關的事物,其他的事就不去注意了。這些境界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就形成了你生活中的一天、一月和一年,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去,這就是業的顯現。如果我們都相信眼前的果報,所享用的、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業報所帶來的話,你就必須相信現前的每一念,每一剎那的境界,就是業的顯現。業的如此顯現,讓我們覺得我們生活在世間,然後就以為真的有世間。

 

根據佛說,世間是一個幻相,我們自以為是真的。當心如此迷惑時,佛以做夢來形容,一個人在夢中所見都以為是真的,夢醒時才知道那隻不過是一場夢。這場夢不能說是有,也不能說是沒有,但是卻很肯定的是,這場夢是心在作用而顯現,不是有個真實的境像。那麼,我們現前的世間是心在作用,而業報使到我們的心在現前的境界中作用。我們有無量無邊的業,心去捕抓這些業使它現前,然後就認為這就是我們的現在。以佛法來說,我們現前所見的一切,並不完全是我們的現在。很簡單,以我現前來說,我現在坐在這裡,等一下就回精舍了;回精舍後,就看到我要睡覺的那張床。現在那張床還在嗎?大家都認為還在。它雖然不在我現前的境界,但是它還在作用中。你無量無邊的業也就是如此,它們都在作用中,但是並不在你現前的境界。我們的心將業兌現時,作了選擇,執著要看的東西,它就去看,這樣一個接著一個形成了你一分、一秒的生活。而你每一分、每一秒現前的境界,只不過是你在業裡面,拿一部分來眼前看,就認為這才是你的生活、你的現在。所以現在你拿這邊的境界來看,等一下,你拿家裡那張床來看。如果你不拿來看的時候,那張床還是活動的。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你並不是這樣看,你是說,下課了,你從這裡回家,然後睡在那張床上。如果你放下對這個業現前境界的執著,就有能力在一念之中,看完所有業的境界。就是說,因為你一直捕抓現前的境界,認為它們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就不承認自己有能力一下子看完所有的業。

 

以佛來說,佛能夠一念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法,而我們也有此能力,但是我們一直執迷在現前境界里,以為這才是,其他的不是。如果你明白了此原理,以後你在修普賢十大行願時,你要相信你的心有此能力,你的觀想能夠成就,以後你一念就能夠出現在十方佛的面前。因為這些都在你的業境界中,只要你不執著其中某個,它們就可以全都出現。有些人有宿命通,能夠知道人的前世,這是因為他能夠不去執著現前的境界,去拿其他時間的境界來看。此道理很簡單,一點也不玄妙,整個關鍵是我們執著現前的每一念,把它們當成是真實的,其他的被我們排擠掉。雖然你把它們排擠掉,但是它們仍然在我們的業里、心裡繼續活動。

 

比方說,有些修彌陀凈土法門的人,在此念阿彌陀佛,觀想極樂世界,其實當他那樣做時,其心是在造與極樂世界相關的業,然後在極樂世界的境界中,當時他的蓮花就慢慢地生長。如果他修得夠好,當他臨命終時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就開了。也就是說,當他往生極樂世界時蓮花已經開了的話,肯定那朵蓮花不是忽然來的,而是他在娑婆世界的時候用心慢慢地種的。你看,他竟然能夠在娑婆世界慢慢地種極樂世界的那朵蓮花,奇怪嗎?其實也沒什麼奇怪,都是在心裡做。如此修行成就後,他拿現前的境界來看,看到極樂世界那朵蓮花,他就出生了。喔,就是那麼一回事!

 

你今生在新加坡出世、新加坡的境界、你的母親、你母親懷胎、你在母親的胎里、你出世……是不是等你出世後,這些境界才出現呢?也不是。讓我們把它們顛倒來看:現在你在這裡做人,假設明年你死了,在另外一個地方出世,你現在所做的一切事,就在影響著你明年出世的行為--你的父母親互相認識了、布置新房、籌備婚禮、舉行婚禮、準備生子、時間到你就出世……這一切行為都跟你的業有關係,到時你就投胎,出生在新加坡了。也就是說,你出世的那一天,不過是你拿無量的業海中,跟你父母有關的境界來看,在這之前你不看他們怎樣生活。我們現在只看這個佛堂,其他的不看,一個有神通的人就能夠看,我們執迷在裡面就看不到。如果你相信你的心、你無量無邊的業、心念的種種作用,是能夠隨時任選一個境界來看的,但是你迷惑、執著,只看眼前的一切,認為這才是真實,因此,你認為有很多東西不可能。

 

根據佛說,佛、眾生與心的境界是沒有差別的,《華嚴經》更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眾生心的作用跟佛心的作用,都是同樣心的作用,是沒差別的。因此,佛說你也能夠跟佛一樣修行、證悟,所以當我們具有這樣的信心,《普賢行願品》里所講的一些觀想的做法,你就可以去修、去做,這樣你就可以成就。千萬不要說:"哎喲!這是假想的,這是幻想的,不懂是真是假的!"我們要相信一切都是心做成的,不要產生懷疑!

 

普賢菩薩從開始發心修行,直到成為法身大士(即要成佛的菩薩),都在修習這十大行願。我們通常把它稱為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在這十大行願中,有"行"和"願"兩件事:"行"是要努力去實踐實行,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願"是心中的志願,即心想要完成的事情。

 

經文: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

 

善財童子問:"大聖,什麼是禮敬諸佛,乃至普皆迴向?"

 

二、個別解釋大願

 

1、禮敬諸佛

 

經文: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第一大行願--禮敬諸佛是怎麼一回事。所謂禮敬,就是好像現今莘莘學子在學校修學世間的學識,上課時向老師說的三部曲--起立、行禮、坐下中的"行禮",這是學校教育中德智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很簡單的敬禮。古代人們要向老師學習手藝或知識,除了要供奉老師外,同時還要虔誠地禮敬老師,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此恭敬地敬禮老師。古代人尊師重道,學習佛法時,就更加虔誠地禮敬法師;現代修學佛法者,對於禮敬法師根本就談不上。有些自以為學問很好、受高深教育的大學生、學習了很多佛法的大居士,認為出家人算得了什麼,在這一類居士的心目中只禮敬佛,除佛以外,就全都沒值得他禮敬的了。

 

為什麼我們要禮敬諸佛?我們世間人心中感激一個人,或是感激一些鬼神,都會去拜,去禮敬。那麼,身為佛教徒的我們,不但對佛要有恭敬心,更要生起非常感激的心來禮敬佛。為什麼?因為佛經無量劫修苦行悟道,都是為了眾生;佛降生人間是非常難得的;佛的種種功德、德行、智慧使到我們都想頂禮佛,我們要以此種心情來禮敬佛。對於禮敬諸佛,我們要認識到也有些人去到廟裡看到什麼都拜,他們拜佛、菩薩、鬼神的心是一律平等的,他們禮敬有神通,超過人能力的鬼神,如此的敬禮者,是不包括在學習普賢行願之數。

 

修學普賢行願者,最基本最基本的條件,即是要發菩提心、發願、成佛、度化眾生。如果這些都還沒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習普賢行願。一個人既然發菩提心要成佛、度化眾生,必然對佛菩薩有相當的了解,那麼,他以了解所生起的恭敬心的禮敬,並不是一般那些迷神通者那樣的禮敬。所以我們每次一到佛堂,看到佛像就一心一意地頂禮。我們是以尊敬老師,尊敬佛的品德的心情來禮敬。如此禮敬時,身口意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起源於印度,流傳到世界各國後,基於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而以不同的方式禮敬佛。中國佛教徒禮敬佛時,是站著合掌於胸前,拜下去,然後站起來,如此三拜後,還來個問訊;藏傳佛教是以五體投地,整個身體撲在地上,手伸出去接佛的足,如此頂禮佛,叫做大禮拜;南傳佛教是以跪著,然後拜下去,不站起來,如此三拜頂禮佛。

 

根據佛經的記載,最恭敬的是藏傳禮佛的方式,甚至頭髮都要鋪在地上,讓佛踏在上面走過。古代的男、女都留長頭髮,所以他們有這樣的條件來禮敬佛;同時,要以最恭敬的大禮拜方式來禮敬佛,也要有場地空間,新加坡的廟堂都很小,以中國佛教的方式來禮敬佛就可以了。這些都是禮敬佛時身體的行為。

 

我們去廟堂看見佛像,在禮敬佛時,口中要念:禮敬本師釋迦牟尼佛,同時還要觀想佛站在我們的面前,然後才頂禮下去,並不是禮敬那尊佛像,這樣才算完成了禮敬佛的身口意的儀軌,這是正信佛教徒所必須知道的,但是以這樣的方式禮敬諸佛,跟以下的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禮敬諸佛完全不一樣。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我在開始禮敬佛時,知道所禮敬的並不是眼前這一佛而已;我的禮敬是非常廣大的,從法界開始,禮盡佛在人間示現的應化身、摩醯首羅天宮的莊嚴報身凈土中的報身和法界中的法身。

 

有人說法界就是心,即眾生的心、佛的心,一切心都沒有差別,它顯現世間的萬法,稱為法界心,也稱為法界一心,有些人把它稱為一真法界。法界之意是:一切法都從那邊顯現出來,好像眼根所對的外境叫做色塵,眼根也叫做眼界,色塵也叫做色界;從中生起眼識,這樣去知道世間。法界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法,也包括了佛、凡夫、世間一切物質。它們全都是從法界中顯現出來,顯現中有種種虛空、空間、種種物質、種種眾生、若干等心。

 

現在我所禮敬的是從法界所變化出的無量無邊的虛空界中的無數過去、現在、未來的佛,稱為十方三世諸佛,無數的佛土中有無數的佛。

 

經文: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凈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我以普賢十大行願的願力,心非常決定、肯定的相信,而且了解、確實有這麼一回事。"如對目前",法界中的虛空界,虛空界中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一切佛土中的佛世尊,就像全都出現在他的眼前一模一樣。這是普賢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凡夫的眼睛一次只能看一個界。比方說,如果現在我們的眼睛看眼前的東西,就沒辦法看太空的東西,沒辦法看顯微鏡里的東西,即只能看現前的境界;有神通的人眼前能夠看到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同時也能夠看到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好像有些人在一個地方看到鬼,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其實就是等於說,他的眼睛除了看到我們的眼界所看的境界以外,還能看到我們眼界所看不到的另外境界;這顯示他的眼睛能夠看到一個界以上的境界。有些人的神通能夠看穿牆壁,看到很遠的地方,那他的境界就更廣了。現在,普賢菩薩的境界就是在眼前所有十方虛空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都現前。這種情形是可以發生的,只是眾生迷惑辦不到。

 

好像,當你一心一意很投入地看電影,銀幕上的影像就是你現前的境界,在那個時候,旁邊的人在做什麼,你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些人可以很專心地看戲,又可以注意身邊的事物。我用這個例子,比喻他們看到了兩個境界。這個比喻雖然是不恰當的,但是讓你了解:當你一心投到銀幕上的時候,你忘記身邊的境界,你只知道銀幕上的境界;當你不專註在銀幕上的時候,你同時就可以看兩方面的事物。我們眾生的業報,使到我們都沒有看過去無量的業的境界,只專註看現在所看的境界。我們不相信能夠知道現在以外的境界,因為我們的心執著現前的境界,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普賢菩薩沒有這些執著,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心的顯現,那他的心就不執著,也不以眼前的某一個境界為界了。

 

再打個比喻:當你走過賣電器的商店,有三架電視機播放第八波道、第五波道、首選波道的節目,你一眼看過去都知道這三個波道的節目的存在,但是我們眾生的業力,如果你要專心觀看,只能觀看一個波道的節目;如果我們想要同時觀看三個波道的節目,是辦不到的。因為我們的業習執著而辦不到,所以我們對現前境界也是辦不到,只能看一個境界,而我們不知道只要放下我們的業習執著就辦得到。所以我們要相信普賢菩薩說: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禮敬佛,並不是禮敬眼前那尊佛的塑像,而是觀想佛出現在我們的前面,然後禮敬。

 

"悉以清凈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我們平時在禮敬時,每次只觀想某一佛而已,如果你要修普賢十大行願,就要一次觀想所有十方三世諸佛都出現在我們前面,我們不要參雜其他的念頭,一心專註地,恭敬至誠地,以清凈的身語意業,經常不斷地修習禮敬諸佛。

 

經文: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極微塵數,是有如原子那麼多的數目,就是無量無數的意思。我先觀想現出無量無數的佛世界,然後觀想我出現在無量無數的佛面前;在每一佛的面前,出現無量無數的我,每一個我在禮敬無量無數的佛,就是以這樣廣大的境界來禮敬諸佛。這是普賢行願所要行的禮敬諸佛。

 

經文: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修學普賢十大願王的人,要做到在所有的虛空界都去禮敬諸佛,都去完成這個行願;因為虛空界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這個禮敬諸佛的行願都到無量無邊的世界去做。其實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不管你是菩薩,或是剛發菩提心的凡夫,不管你到任何地方,都要完成這個禮敬諸佛的行願。

 

經文: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

 

乃至有眾生的地方,我也要做這個禮敬,到沒有眾生的地方為止,乃至沒有眾生出現了,眾生煩惱盡,乃至沒有煩惱眾生的地方,我禮敬諸佛的行願才完成。意思是,我修習普賢十大願中的禮敬諸佛,原意是為了成佛救度眾生,因此,我的心愿是一心一意要到任何有眾生、有煩惱的地方修習這普賢十大願。

 

經文: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不管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有眾生的地方,我都要去實踐普賢十大願,乃至於有眾生造業、眾生有煩惱的地方,我都要去實踐普賢十大願。這樣的一個願望,從凡夫發菩提心開始,是一種觀想,如果修到普賢菩薩的境界,即修到完成普賢菩薩的德行時,就不只是觀想,願力就結果,真的能夠做到了。我們要有信心,自認也能這樣禮敬諸佛,以後就可以完成普賢菩薩的境界。因此,普賢菩薩說,一定要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使你們生起堅固的信心,我再為你們重複解釋所謂境界的問題。

 

依據《華嚴經》的說法,所謂的佛、菩薩、阿羅漢、凡夫都是我們的心造作的。我們的心去作佛、菩薩、阿羅漢、凡夫,同時心也顯現其所作的那個境界里的一切境像。這一切在我們凡夫的感覺中,都是過去業力顯現。因為我們凡夫迷惑,只執著某一道業,在裡面完成一生。我們執著眼前的境界,是屬於空間、物質裡面的境界。佛、菩薩、阿羅漢再也不執著眼前的境界,就知道一切都是心所幻化變出來的;這個能變化的心,是沒有分你、我、他的。這沒有界限的心,是諸佛、菩薩,乃至凡夫都具有,而我們不知道。這樣的一個心即是法界,從法界幻化出佛、菩薩、阿羅漢、凡夫,還有他們的境界;本是一片光明幻化,有如電影中的光影變化其中本無時間、空間及人我的差別。阿羅漢不再執著虛幻的境界,心就回歸常寂光土,在一片光明中,沒有分你、我、他,他也不再執著虛空境界,那個時候,阿羅漢就在涅槃的常寂光土裡。因為阿羅漢害怕虛空界里的生死輪迴,他就呆在常寂光土裡,再也不幻化了。佛和阿羅漢一樣,也在常寂光土裡,即在一片種種光明中,但是佛非常清楚,在這片光明中可以變化出種種境界,就在幻化的種種境界中示現度化眾生。因此,佛就可以隨其所幻化的光明中去度化眾生,這是佛不執著在常寂光土、虛空界里,佛知道一切都是心的變化,就在這光明變化里,示現種種度化眾生的事業,而這種行為,這種度化眾生的方式,佛的心是如如不動的,佛並沒有跑進我們迷惑在其中而以為實有的虛空界里,此即是佛的不可思議境界。菩薩則在虛空界與常寂光土的境界中兩頭跑,還不能像佛那樣能在常寂光土內如如不動的示現,這是菩薩的道行不夠。因為他們的道行高低不一樣,有種種差別,他們所了解的境界就不一樣,這就是《華嚴經》里所說的種種境界。

 

《華嚴經》說,佛的不可思議境界就是在光明中變化,所以佛要讓一些初發心的菩薩知道,就在他們面前放光,每一道光中出現不同的佛土,讓菩薩看到佛在佛土裡度化眾生。當菩薩的某些障礙沒有了,就看到佛放光。其實,佛是無時無刻都在光中度化眾生,而我們眾生看不到,這是境界的差別。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要相信我們有這樣的能力,也有與佛一樣的光明,我們現在就在光明中,看到現前的世界,只不過我們執著在這個世界罷了。如果你要修行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中的禮敬諸佛,就要有此信心,觀想你能夠變化無量無數的身出現在佛的面前,禮敬無盡無數的佛,這樣就可修到普賢菩薩的境界;反之,則辦不到了。

 

關於"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又關係到眾生的因緣,有些眾生聽了不信,有些眾生相信,但認為辦不到,那就很難修習了。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一願就說"深心信解,如對目前",絕對是如此,因為這是真實的境界。你不相信自己,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那就辦不到,所以你一定要絕對相信心有變現一切的能力。當我們造業來做人的時候,就是心裡業的顯現、變現出來的;當我們造惡業,受到地獄的果報也是我們的心顯現出來的。現在你所看到的一切,其實是你執著的心的顯現,可是你不了解心有能力讓你看到這個樣子。如果你相信你無量劫以來生死輪迴,其實就等於相信你的心無量劫以來變化出無量無邊的事。你的業就是你個人的心,它跟別人無關。你的心在變化、在做,可見你的心能變天、變地獄、變人間等各種眾生。你看它多了不起、多厲害,你竟然不相信它!那你又說你相信業力、因果、輪迴,真是矛盾!所以你要絕對相信,這就是你的心造作的。心雖然有此能力,但是又迷惑,認為不是它做的,它認為眼前的境界不是它顯現的。其實我們眼前的一切境界,就是業力所現前;業力就是我們的心,離開心,業力就無法運作。所以我們要深心相信,心具備此能力,是我們迷惑認為不能。由此可見,我們的心能夠變現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現在的一切,心能變現三世。很多人夢見過去世的事情,這是因為在做夢時沒有執著眼前是真的,就能隨意的顯現。夢也是心的變化,在你的夢中可以清清楚楚地出現兒時的境界,可見在夢中心比較自由,因為它沒有加上今生學來的知識。你從小到大學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束縛、欺騙、套死了你。所以你從今生的夢中,也可看到心的自在變化,但是你認為夢是假的。儘管是假的,也是你的心變的;你認為眼前的東西是真,其實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存在,全都是心變的。因此,你要深心地承認心有顯現一切境界的能力,然後,深信心能夠讓你在所有佛的面前出現,禮敬一切佛。

 

這是很難很難相信的境界,讓我再為你們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們相信科學說的萬有引力,地球吸引月亮,其實是地球吸引著月亮上的所有物質,月亮上的每一個東西都被地球吸引;月亮吸引地球,是月亮吸引著地球上的所有物質;反過來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物質吸引著月亮;更進一步地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物質,在吸引著月亮上所有的物質。換句話說,你身上的一個細胞,在吸引著月亮上所有的物質。物質與物質之間,如身上一個小小的細胞,就能夠吸引著無量無邊的物質;心念與心念間更不用談,我們的心念能夠影響所有眾生的心,所有眾生的心念也影響著我們的心念。因此,我們才互相有業的聯繫,才會見面。所以我們的心可以遍布所有眾生的心。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細胞所發出的吸引力,遍布所有的物質,我們動一個心念,也能夠影響所有眾生的心,但是我們不知道。經典說,我們動一個心念,佛都有能力知道。並非唯有佛能夠,是心本來有如此的力量,只是迷者無法用此能力。所以你要絕對深信:我現在動一個念頭,觀想我現出無量無數的身,在無量無數的佛面前,禮敬無量無數的佛。我們應該以這樣的信心來修習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中的禮敬諸佛。我們凡夫迷惑,以為不可能有此境界。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說,我們所做的虧心事,都逃不過頭上三尺的神明。身為佛教徒的我們,也都要相信,我們做任何事,佛要知道都能知道,逃不過佛的一切智。

 

經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以普賢行願之力,面對佛陀而行禮敬時,念念相續,沒有間斷,不會在身語意業上覺得疲厭。

 

2、稱讚如來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二願是稱讚如來。上一回所講的第一行願是以重重無盡、很廣大的境界來禮敬諸佛,現在所講的第二行願是以無量無邊很微小的境界來稱讚如來。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所謂極微,是佛法中以印度人的觀念,建立起組成世間物質的最小單位;以現代人的知識來說,即是原子。海會的"海",是形容眾多的意思;如同一滴一滴的水會合而成大海一樣。

 

在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世界,每一個世界中有無量無邊的極微,在這最小的一一塵中,都有無量無邊佛的世間,在無量無邊佛的世間,都有無量無邊的佛,而在無量無邊的佛所,都有無量無數的菩薩眾圍繞著佛。

 

經文: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我以普賢菩薩行願非常深信的心,非常殊勝地明白了解,沒有懷疑,確定、肯定心中知道就是如此。

 

關於世間的現象,在小乘的教法中,認為世間只有娑婆世界,沒有他方世界;娑婆世界中只有釋迦牟尼佛,而且佛會入滅。在大乘教法中,認為世間不只有娑婆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佛世界,每個世界中的無量無邊的佛都不曾入滅,與這些佛有因緣的眾生就可遇到、見到佛。在小乘的教法中,物質的最小單位是極微,而極微是不可再分割的。世間人認為把極小的單位分割,就成為更小。但是大乘教法說,在最小的極微中,可以顯現極大的境界,即在極小中可包含極大。也就是說,很大的可以包含很小的事物,很小的境界可以包含無量無邊很大的境界,大跟小互相包含。這樣的境界,不是一般世間的凡夫所能知,也不是阿羅漢所能知,只有大菩薩才能真正的見到、知道。雖是如此,並不是絕對不可知,在小乘的《阿含經》中記載:有些身軀很大的天人站在海中,海水只不過到它的膝蓋而已,這樣巨大的天人,可住在很小的錐頭裡。就是說,一個身形巨大的天人,可以住在人類眼中所看到的錐頭那麼小的點裡。當它住進去時,並不認為小,卻恰恰好。

 

佛在戒律中制定,比丘不可以隨便拔草、踏草地,但是這絕對不是一般平平的草地,而是沒有人煙、草長得比較高的草叢。因為有很多鬼神把草叢當為村落,住在草叢裡面,比丘拔草有時會破壞鬼神村。當它們出來時,身體比草叢還高大,所以說,這類的眾生所看到的境界,跟我們人所見不同,它們看草和人類所見不同,草對它們來說並不小,它們可以住進去。這就說明這樣的境界,在小乘的經典里有記載,在戒律里也有講到,但是我們凡夫以自己眼睛的境界來說,眼睛看到很小的就是很小,看到很大的就是很大,小的不能容納大的,這是世間一般人的境界,事實並不是如此,可能剛好相反。我們看這是一間雄偉壯觀的佛堂,另一個眾生很有可能看到這間佛堂是在一根草裡面。

 

根據大乘的說法,眾生依各自的六根,所看到世間的各種境界是不一樣,雖然大家住在一起,但是都不知道對方的境界。此處經文說,在一粒微塵中,就能容納一個世間。也就是說,有如一個原子那樣小的微塵中,就可以出現一個世間。比方說,一個原子受到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加給它的力量的影響,這麼小的原子也在影響著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我們有能力、智慧,就能夠在一個原子裡面,觀察三千大千世界對它影響的力量,從中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力量。只是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所以我們說不能,沒有這一回事。因此,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相信就在一個原子裡面,可以觀察到三千大千世界。

 

現在再倒回來看人,人是一種古怪的動物,現在科學家將破解生命密碼,清楚了解人類每個基因(gene)的生物化學組成。生物細胞中都含有所謂的染色體(chromosome),它包含著決定細胞如何發展的遺傳物質,稱為基因體。染色體的遺傳物質是由脫氧核糖核酸(DNA)組成,而每一個雙鏈形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則由四種核鏈(nucleoties)排列而成。人類的身形、體狀可以藏在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核的染色體中,科學家可從某個細胞割出來,培植出與他一模一樣的人;現在科學家從克隆羊身上切割一些細胞的組織,已成功培植出與克隆羊一模一樣的"多利羊"。由此可見,我們認為那麼微小的細胞核里,竟收藏了要完成那隻羊所具足的一切,而那隻羊又包含了它身上的一切細胞。我們的身體是這樣,世間的一切也是如此,但是我們的智慧不夠就不相信。

 

現在他說你要稱讚如來,不是去到佛的前面認識佛後,回去跟人家敘述佛是怎樣地偉大。佛不只是眼睛所看到的而已,在每一粒微塵中都可以看到佛的存在,只是我們沒此能力。同樣的,我的一切生命密碼都在細胞里,你可以在我的細胞中看到廣超法師,只是你沒有能力看到。你沒有能力,並不等於不可能。當你要稱讚如來時,要深信佛遍滿一切處。所謂遍滿一切處,並不是很大很大無量無邊裡面有一小小的佛,而是小小小小裡面也存在著無量無邊大大的佛,極大如地球裡面包含著一個極小人身形的佛,在這個極小裡面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有無數的佛。這些佛都跟極大的佛一樣,有無量無數的菩薩圍繞,這就是《華嚴經》所講的境界。你要這樣的了解,非常肯定,決定的相信,確定是如此,一點也不假,好像眼前所見,絕對沒有假的。你以那樣的境界,來稱讚那樣境界里的佛。

 

經文: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各以比勝過辯才天女微妙的舌頭,每一舌根出無量無數的舌根,每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每一音聲出不同的語言,稱揚讚歎一切如來所有的功德。

 

辯才天女是欲界的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也是欲界魔王所住的天中的一個天女,它的舌頭能夠變化出無數的舌頭,一個舌頭能夠發出不同的聲音,每個不同的聲音又可以配合不同的樂器,發出不同的微妙音樂,而且其聲清澈和諧,使人聽了生大喜樂。

 

經文: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普賢菩薩將以如此的語言音聲,盡於未來際,相續不斷地,盡於法界的任何處所都稱揚讚歎如來所有的功德。

 

他用自己的身體觀想有這樣的語言能力來稱讚如來的功德,這是普賢菩薩廣大的行,並非一般人能夠做到。普賢菩薩剛開始修普賢行願時,也是跟我們一樣做不到的,他是以甚深勝解信心去做,最後他完成了。其實不必像普賢菩薩,只要像辯才天女那樣的能力就能夠完成了。所以我們不用執著,認為我不能、不行,要等到修成菩薩那樣的境界才能夠,那樣就不叫做行願了。行願是"行"與"願"配合,修習直到完成為止。當你開始修的時候,就用觀想;你修完成了,就能夠做到。

 

經文: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段經文,在第一大行願中已講解過,我就不重複解釋。

 

關於讚歎如來的功德,佛到底有什麼功德值得我們讚歎?今天報紙上讚歎書法家、詩人潘受是新加坡的國寶,這也是一種讚歎。不過,這樣的歌功頌德是由於他在文學、藝術上為新加坡作出一些貢獻;有很多人受過他的恩惠;有些人將受到他的影響,甚至將繼續影響到下一代。所以潘受去世後,就受到人們的讚歎。在中國就有很多這樣對國家有貢獻的人,但是佛就不一樣,經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在佛教中,小乘的經典讚歎佛,大乘的經典也讚歎佛,但是它們所讚歎的範圍有狹窄、有深廣的不同。在小乘的經典中是屬於狹窄的讚歎佛,就是以作為一位覺悟者來觀佛,看佛有什麼功德值得讚歎,以這樣來看,一切的讚歎都是針對釋迦牟尼佛來說的;在大乘教法中說,各個世界中有無量無邊的佛,每一佛以適合各種眾生的方式教化眾生,不論凈土或穢土都非常殊勝,所以大乘經典中就讚歎佛的非常殊勝的功德境界。

 

我先講講在小乘經典中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的情形:一般上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就是從佛的過去、成道,直到涅槃前的一切。我們讚歎佛的功德可分幾方面來談:一、以佛過去的修行;二、以佛成道後,佛的智慧、心念的清凈;三、以佛外表的行為來讚歎佛。這是以世間所有的眾生所沒有的,唯有佛具有的智慧、德行、相貌、威儀來讚歎佛,如此才值得我們佛教徒的讚歎。這樣把佛值得讚歎的所有功德,菩薩、阿羅漢以及世間一般人所沒有的法,稱為佛不共法。有時候把佛不共法講成十八不共法,有時候叫做十力,有時候說成四無所畏。

 

現在我就為你們介紹十力。所謂十力,是佛有十種智力,世間任何的眾生都不具有,同時也做不到。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佛的智慧能夠知道什麼是處,什麼是非處。所謂處與非處,是指一切因果現象中,所做的一些行為或事情,它們的因果是對的,或是錯的。比如現今人們熱烈討論的課題--安樂死,即人患上嚴重的疾病,沒辦法醫治,應該死了,但是現在醫學發達,發明了很多延長生命的儀器,在病人快要死之前,為病人急救,裝上這些延長生命的儀器。有人主張一針打下去,讓沒藥救的病人好好死去,這樣可以減少他所承受的痛苦,活人也不需要被拖累受苦,付出昂貴的醫藥費,大家都安樂。人們就談論這樣在因果上是對還是錯?以佛法來說,那樣做因果上是錯的,稱為非處。

 

如果一個人患上絕症,不用服藥來醫治,讓他病情惡化,他的業報自然死去,跟打一支針讓他安樂死,因果是不一樣的。就是說,在醫學不發達的時候,因為沒有延長生命的儀器與加倍護理,患上嚴重病的人很快就死去,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是處、非處是在因果上,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眾生所作的事在因果上是對、是錯,佛都非常清楚,就稱為是處非處。

 

二、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一切眾生所應做何業?所應做哪一些行為?到底應該做些什麼?佛都有能力知道。意思是說,一個有困擾的人來請求你幫忙指示他下一步應該怎麼做,有時你也沒辦法給予正確的指示,但是佛都很清楚,所給予的指示都是正確的,絕對不會錯。這裡不是針對眾生有困擾,請求指點迷津,重點是在修行上的指導,佛知道個別修行人的修行步伐與程序,如有人應該先修善業,應修布施,佛就教他先做布施;如果有人應該修定,佛就教他修定;如果有人什麼都不應該修,應該先照顧家庭,佛就叫他努力工作,賺錢養家。所以佛並不是碰到所有的人都說:"哎呀!來呀,來呀,來修念佛往生凈土;哎呀!來呀,來呀,來修禪定。"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自己都不太清楚,別人也不清楚,佛就有這樣的能力,給予我們正確的指示。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一個人在修禪定的時候,入什麼定,是在定中,或入了禪定,佛都知道。定有二種類:一種是動中的定,一種是靜中的定。靜中的定叫做三摩缽底,有時動中的定只叫做三摩地,三摩地在動中、靜中都有。佛都知道這種種不同的定。經典中有載,曾經有一個人入了定,連文殊師利菩薩都不知道他所入的定,要叫他出定都沒辦法。某些定境,菩薩都未必有能力知道。關於各種不同的定,在小乘的教法中,只闡述四禪八定;在大乘的教法中,有無量無邊各種各樣的禪定,名稱說不完,數都數不盡,超越我們的所知。關於這些禪定,佛全都知道。外道也有入不同的定,以世間的禪定來說,一般都是指四禪八定。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關於各個眾生的根性、智慧,是比較有智慧,或是比較遲鈍,佛不必詢問都知道。也就是說,佛知道所有眾生的根性。一般上,你去參學,法師往往都會問:你學過什麼?修得怎麼樣?然後他才看要怎麼教導你,這就是他沒有能力知道你的根性。因為眾生有各種不同的煩惱、業習、執著,造成他有一些偏好,造成學習能力有限,就是所謂的根性。有些人對音樂很敏感,我們說他有音樂細胞,有些人Do,Re,Me都分辨不清楚,五音不全,這就是他的根性;有些人練習氣功,對氣很敏感,有些人對氣很遲鈍,氣功師不說他很有氣功細胞,而是稱讚他很有慧根。

 

五、知種種勝解智力:佛對不同的眾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很巧妙地把佛法詮釋出來,叫做種種勝解。比方說醫學系統,你生病找西醫,醫生用西醫的方式解釋;你找中醫,中醫師用中醫的方式解釋;你找神醫,那些神鬼用它們的方式解釋;你找氣功師,氣功師用氣功的方式解釋。雖然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你的病情,但是都可能醫治好你的病。佛對不同的眾生,就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佛法,使眾生放下煩惱,解脫生死,證悟涅槃。因此,一旦佛涅槃了,不同的眾生聽聞不同的佛法之後,他們就起爭執,各個執著他所聽聞的佛法是佛說的,他沒聽到的就認為非佛說,甚至認為自己所聽到的佛法才是正確的,別人所聽到的是錯誤的,這就造成佛教分裂成各個部派。就舉個例子:有一次,佛在山區講法,山區的石子路難行,石頭尖尖的,沒有穿鞋,每每踏破腳,如果穿木屐則很難行走,如果穿草鞋又不耐穿,所以佛准許比丘穿最貴、最耐穿的皮鞋。佛不允許平地的比丘穿皮鞋,不但不許穿皮鞋,還必須赤腳,因為平地的很多窮人沒有鞋子穿。如果你們到過印度,就可以看到那裡的人是赤腳的,我們這裡最普通的一雙塑膠拖鞋,是他們出遠門才穿的。那麼,在這種地方,佛就制定比丘不可以穿鞋。山區的比丘穿了皮鞋來到平地,平地的比丘說:"你犯戒!犯戒!"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佛依種種方式、種種需要跟眾生講解怎樣修行,怎樣去實踐種種佛法,甚至也根據眾生的能力來解說佛法。以這樣的方式來宣說佛法,唯有佛才有能力做得到,如最基本最重要的佛法--四聖諦的內容,唯有佛才能夠把它圓滿地闡釋。佛還沒有出世以前,沒有人有能力宣說。意思是說,在佛出世之前,有些修行人已證悟辟支佛果,都沒能力演說四聖諦。這就是佛的種種勝解善巧,唯有佛才有這種智慧。

 

六、知種種界智力:"界"就是界限、範圍的意思。世間事物的分門別類;佛法分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種種心念,比如嗔心是屬於哪個界的心念,掉舉是在哪個界生起,佛全都一清二楚。

 

七、知遍趣行智力:"趣"就是興趣的意思。眾生因煩惱、行為造成心朝向某個方向。在小乘教法中,就以貪嗔痴三種類來分,即修行人有種種的興趣,比如嗔心重的人興趣於丟東西;貪心重的人興趣於收東西;痴心重的人,就不知要或不要。如果要教導這些不同的人修行,要知道其趣向,要教導不同的修法--嗔心重的人聽聞很多佛法,他會很厭倦;貪心重的人聽聞很多佛法,他越聽越高興,就越修越有樂趣。在如此的教導下,他們的修行很快就會有成果。對於各種不同的趣,不同的行為,要怎樣地去教導,佛都一清二楚。我們的貪心、嗔心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境界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如果你很在乎食物的口味,那麼,你去到菜肴很差的道場,食物不如意的地方,就不能修行。如果你對別人的斥罵無所謂,你去到一個是非很多的地方也無所謂,可以修;有些人去到有很多是非的地方,就受不了,走了!這是眾生不同的志趣和方向,這些人應該怎樣教導,佛全都知道。眾生的根性是其智慧的遲鈍與敏捷;眾生的志趣是其所愛好的方向,兩者是不一樣的。根據佛法說,一位值得我們尊敬的老師要具備這些能力,如果缺少這些能力,就不是一切智者,只是覺悟不圓滿的聖人。

 

八、知宿命智力:佛知道一切眾生過去世的任何一種因緣。比方說,現在你們兩個人並肩地坐在一起聽聞佛法,必定有其因緣,我們不知道,但是佛就知道,甚至兩個人在某個時候發生一件事情,那件事情的因緣,佛也知道。就是你過去種種因緣、行為,反應到現在,佛都知道,這叫做知宿命智力。

 

九、知死生智力:眾生死後投生到哪裡,在那邊做什麼事,佛都知道。

 

十、漏盡智力:眾生的煩惱斷除的程度,佛都一清二楚,叫做漏盡智力。佛曾經說過,只有佛才清楚地確定誰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其他的人不一定很清楚。有些阿羅漢能夠知道某某人證什麼果位,但是並不是一定全部都清楚。漏盡通跟漏盡智力是有差別的:阿羅漢知道自己的煩惱斷除了,可能也知道某一些阿羅漢的煩惱斷除了,但是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人的煩惱斷除的實際情況,這就是漏盡通;佛是知道所有眾生的煩惱斷除到怎麼樣的程度,稱為漏盡智力。

 

以上是以佛的十力來詮釋佛的功德。佛稱為正遍知,也稱為一切智者,佛什麼都知道,就是佛的智慧有這十種力,如此才有資格當人天的導師,才值得我們讚歎為人天師,才有資格說覺悟圓滿;如果缺少了這些能力,就表示覺悟不圓滿。所以覺悟圓滿的十種力,是覺悟不圓滿的人所沒有的,叫做佛的不共法,這些是值得我們讚歎的佛的智慧。

 

四無所畏:佛具十力的智慧,明了決定,而於大眾中,凡有所說,則無恐懼之相,所以叫做無所畏。

 

一、說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是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這有如佛所說:我是一切正智人,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復餘眾,實不能轉,是一切智無所畏。

 

二、說漏盡無所畏:"漏盡"是惑業生死俱盡;這有如佛所說:我一切漏盡,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復餘眾,實不能轉,是為漏盡無所畏。

 

三、說障道無所畏:"說障道"是說彼魔外障蔽聖道之法;這有如佛所說:我說障法,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復餘眾,實不能轉,是為說障道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說盡苦道"是說能盡諸苦之道法;這有如佛所說: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復餘眾,實不能轉,是為說盡苦道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佛的功德、智慧超過一切,不與凡夫、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共有,稱為佛不共法,總計有十八種,所以稱為十八不共法。

 

一、身無失:"失"是過失的意思。佛從無始劫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圓滿,所以一切煩惱俱盡,身體的行為舉止完全沒有過失,不會令眾生起煩惱,稱為身無失。

 

二、口無失: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的法,隨眾生的機宜,皆得證悟;同時佛所說的話,統統沒有過失,稱為口無失。

 

三、念無失:佛修很多甚深的禪定,心念絕對沒有過失,佛的心不會散亂,不會想歪邪的事情,稱為念無失。佛的心念一點過失也沒有,不用去保護、維持;阿羅漢還要保護、維持正念。

 

以上三個不共法合起來,稱為身口意無失。

 

佛身、口、意三業都無過失,在行、住、坐、卧中所做的一切,不但不會損害眾生,而且眾生看到都會生起歡喜心;阿羅漢的行為就沒有那麼清凈,可能會有一些過失。比如有一位阿羅漢叫做牛食比丘,因為過去世做牛的業習,吃東西時,會把食物吐出來,然後再把食物吞回去,這就是身有過失。人講話時,喜歡眉來眼去,佛絕對沒有這些身體的過失。佛在語言上絕對不會損害眾生;阿羅漢解脫生死後,心中雖然沒有煩惱,但是講話無意中可能會刺傷人。《大智度論》中記載:一位有神通的阿羅漢經常要過一條河,知道河中住著一個女河神,每次要過河就說:"小婢,請讓開,我要過河。"女河神就把水分開,斷流給他過。他小婢,小婢的叫多了,女河神起煩惱,認為阿羅漢輕視它,就去找釋迦牟尼佛理論。佛就問阿羅漢可否有說此話?是故意的嗎?阿羅漢承認有,說是無心衝口說出來的。佛就跟他說:"你必須向那個女河神道歉。"結果他又心直口快地就說:"小婢,對不起。"原來這位阿羅漢前五百世都是婆羅門出身,因為種姓高貴,所以有傲慢的業習。雖然今世證悟了阿羅漢果,沒有此煩惱,但業習尚存,這不妨礙他證悟,但口業還有過失。

 

佛沒有不好的心念。一個人在修行時,就要觀心,生起不好的念頭,就要放下;生起好的念頭,就要保持。有時候阿羅漢會有念過失,不記得一些心念,比如他可能答應了人家一些事情,過後忘記了,此是屬於心念上的過失。這類身、口、意的過失,是不妨礙生死的。如果證悟者沒有清理這方面的過失,還是會有的。

 

四、無異想:佛不會因為眾生對佛有什麼行為,或與佛有什麼關係,如舍利弗是徒弟,凈飯王是父王……而生起另外一類的感受、另外一類的心,稱為無異想。佛對一切眾生一視同仁,平等普度,心無簡擇。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眾生執著眼前的境界,認為眼前所見就是: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媽媽,他是我的兒子,她是我的妹妹等種種關係,但是在佛來看,任何人都曾經做過佛的父母親、兄弟姐妹、兒子女兒……跟佛有緣,佛都能夠看到、都能夠知道。佛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佛絕對不會說這個人是我的什麼人了。就是說,當佛看見一個人的時候,會知道這個人跟佛今生的關係、前生的關係、過去世的關係,幾百劫以來的種種關係,佛都能夠看到。所以對任何眾生,佛不會說這個人跟我有特別的關係,甚至人間一個非常好的人--大慈善家,佛也不會對他生起特別的看法,因為大慈善家可能過去世也做很多惡事,今生做大慈善家而已;可能他十年前是惡人,賺夠了很多骯髒的錢才來做慈善事業。佛對這些都很清楚,不會因為你惡、你善,因為你好、你壞而有不同的看法。

 

五、無不定心:關於定,佛在小乘教法中講四禪八定,乃至第九個定,叫做滅盡定;但是佛在菩薩道中就講各種的定,叫做三昧,也叫做三摩地。三昧、三摩地並不是入禪定罷了。就是說,入禪定是一種定,另外一些定,不必在禪定里,在現前,心也在定中,比如大乘佛法中的首楞嚴定、那伽定。"那伽"就是龍的意思,即是龍的定。佛的心無時無刻都在定中。有人就會產生疑問:"佛時時刻刻都在定中,那佛怎麼說話?說話就要出定嘛?"佛時時刻刻都在定中,佛沒有出定或入定,行、住、坐、卧常在甚深的禪定中。當佛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時候,是在定中;佛沒有入這些禪定的時候,心也在定中,稱為無不定心。阿羅漢就不是這樣,入定的時候才是入定,出了定就沒有在定中。他有作觀行時,就生起三摩地,叫做毗婆舍那三摩地;他沒作觀行時,三摩地不生起,也就沒有時時刻刻在定中。也因為這樣,古代人們雕塑佛像,佛頭上有個圓形光圈,另外還有一道從頭頂射上天空的光,你可從泰國佛像中看到佛的頭尖尖的,就是那一道光;不論是坐著,或站著都是如此,這就是表示佛在定中。如果你看斯里蘭卡的佛像,它們塑佛像的頭上有一把火,有火光,這表示佛無時無刻都在定中;阿羅漢只有頭上圓圓的光圈,頭頂沒有一道光射上天空。

 

六、無不知已舍:"知已"是已經知道的事情。"舍"是心沒有造作--平等心。佛念念知道自己對一切萬法,都時時刻刻保持在平等心。比如有些人要出門,忽然間下雨了,認為天不作美,心就不歡喜,這就是沒有平等心。在此"舍"有捨棄的意思,如捨棄貪嗔痴三毒煩惱,或原諒他人的過失。阿羅漢有時候也會沒有平等心,不是時時刻刻保持在舍心中。佛知道任何東西的時候,都保持平等心,稱為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欲"是心中的志向。比方說,今天我一定要靜坐一個小時,而靜坐一個小時就是心中的志向,稱為欲。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絕對沒有放鬆過,心無厭足。雖然佛對眾生沒有期望,沒有執著要找誰來度化,但是佛時時刻刻都處在要度眾生的狀態,甚至佛要涅槃的時候,有一個外道來找佛,五百阿羅漢都說不行,連阿難尊者也不讓他見佛。佛知道了,還是讓他前來問法,可見佛有多慈悲,至死前那一刻還說法度化眾生,所以稱為欲無減。佛要給眾生利益的心,從來沒有退失。如果是修解脫道的人,他的欲是時時保持內心自在、解脫的狀況。

 

八、精進無減:"精進"就是努力。修解脫道者,進入修道的狀況,時時刻刻都會生起精進心所,這就是精進的力量。當精進心所退失了,修道就沒有那麼精進。世間人很努力做事,是因為心中有一個目標,有一個計劃、任務要完成,所以很努力去干,這也叫做精進,但是不叫做精進的心。精進無減中的精進是一種心念,不只是精進的行為罷了,它是一直存在著的精進心所。然而凡夫所生起的善心或者噁心,都不過是偶爾生起的心念而已,那是有增有減的。當修行人的精進心所在的時候,就會持續地自動觀察佛法,這屬於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在修種種善法、利益眾生、度化眾生等種種行為上,佛都很努力地做,其心也一直在很努力著,稱為精進無減。

 

關於精進心所,我這樣講述你們可能聽不懂,但是當你在修行,它生起來的時候,就會知道,它一直存在著。我再舉個比喻:有個孩子出了遠門的母親,開始時的每一天、每一秒、每一念都有思念著孩子的心態;精進也是一樣,就是修行者對他所修的法,無時無刻都在那邊想著做它,正在進行中,或正在做。佛度眾生、做善事……都時時刻刻保持著精進的心,而我們眾生有時候要做,有時候不要做,好像今天要布施,明天不要了。我們在修道時也是一樣,有時候精進心所很強,有時候就沒有,放假了。當阿羅漢的精進心所退失時,也會放假去了。

 

九、念無減:"念"是指念力。當修行者有了一定的修行功夫,他現前所想念的事情,念念都記得清清楚楚,這個叫做念力。佛每一念都清清楚楚,不但是每一念,過去、現在、未來佛都清清楚楚,稱為念無減。

 

十、慧無減:當我們觀察世間的時候,專心地去看它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就叫做慧。如果沒用心,看了就算了,那就是沒有智慧;有智慧的觀察,就是看到任何東西,都對它生起選擇,看它是對呀,是錯呀,把它看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佛做任何事情都不曾離開慧的觀察,稱為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佛時時刻刻都處在解脫的心境,稱為解脫無減。阿羅漢雖然解脫了煩惱,但是並不是解脫無減,他解脫的狀態會減輕。意思是說,當阿羅漢的定力退了,就沒辦法享受證果的快樂--現法樂住,那快樂就退了,解脫就減了。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脫的方法和道理,稱為解脫知見無減。佛的解脫知見是無量的,知道眾生應該怎樣修行,才能達到解脫。不同的人要以不同的方式讓他得到解脫,如果對解脫知見不清楚,就不能度化人,好像佛在世的時候,有些人要快樂的修行,佛都允許。即是修行不一定要吃苦,有些人是在很快樂的心情下修行。怎樣講呢?比方說,如果這個地方很吵鬧,你在這邊修很苦,要找個很清凈的地方來修,這就是一種追求快樂的方式來修行。有些人吃得好,睡得好,同修好,老師好……統統好,他就能夠修了;他修得很快樂,就修成了。這些人應該以這種方式朝向解脫,佛都能夠知道,這些是阿羅漢所不會的。有些阿羅漢修某些法而解脫,其他未修的法,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阿羅漢的解脫知見是有限度的。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調伏眾生,以智慧演說一切諸法,教化眾生使其解脫證果,稱為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稱為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凈之意業,隨智慧說種種法,滅除眾生的無明迷惑,稱為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無時無刻都用智慧度化眾生;阿羅漢進入滅盡定後,就沒有用智慧度化眾生了。

 

佛在還沒做身、口、意業之前,就知道了,如此,就有辦法以智慧來看要怎樣去做。比方說,我不知道待會兒要坐什麼車牌、幾號的巴士回精舍,但是佛能夠預先知道,就以智慧觀察該不該坐那輛巴士。即是事情還沒發生,佛就能夠以智慧決定要不要做。因此,佛先以智慧觀察,然後才做身、口、意業,這是阿羅漢絕對做不到的。阿羅漢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才以智慧去看該不該做,這就有很大的差別。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為智慧知過去世無礙,這也就是佛的十力中的宿命智力。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為智慧知未來世無礙,這也就是佛的十力中的死生智力。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為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如果一個人知道某某人過去是做什麼的,這只不過是宿命通而已;根據佛經的記載,三千大千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任何的一滴雨水怎樣發生,佛要知道,都能夠知道,這就是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現在無礙。這三種智慧稱為正遍知,即一切無所不知。阿羅漢未必無所不知,而佛是無所不知,稱為一切智智。

 

以上是佛的不共法,佛的不可思議功德,是一般眾生、阿羅漢、菩薩都辦不到的。佛值得我們讚歎的功德力、能力、不可思議的境界很多,是講不完的,我只略講到此。至於佛的種種果報,等下面的經文談到時,我才為你們解說。

 

3、廣修供養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三行願是供養如來。根據佛法,供養攝於布施,對於三種福田,應行布施,即是:一、敬田,對於有德可敬的人而行布施;二、悲田,對於有苦可憫的人而行布施;三、恩田,對於有恩須報的人而行布施。在此處的供養,是指敬田。供養有兩種:一、財供,即以財物來供養;二、法供,即以佛法真理來供養。這裡所講的是財物的供養。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

 

其所要供養的對象與第二行願中的一樣,即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剎的極微塵,每一粒微塵,每一粒微塵中有一切世界,而這個世界有微塵數佛,一一佛有種種菩薩圍繞。我們要這樣的知道,然後以妙諸資具而為供養。"妙諸供養具":以佛法來說,成就供養的因緣有:供養的資具,供養的心,以及所供養的對象--十方過去、現在、未來極微塵數佛--福田。以一般來說,你以一生中最有價值,最多的資具去供佛,功德最大,但是在這裡不只如此,還要你做一些觀想,因為以人類所使用的資具來做供養,根本供養不到那些地方去。

 

關於做供養觀想,出家人在做早晚課中的施食,就念施食真言,觀想一粒米變成幾千萬粒,施給鬼神,如果那些鬼神的心在那邊作用的話,它們就可以收到。又如做法會中的放焰口,焰口主--金剛上師也要做觀想,觀想丟出去的食物變成無量無邊,而布施給鬼道眾生。就是說,有一類的眾生是通過精神跟人類溝通,然後,通過我們心力的影響,它們就得到那些東西。因此,中國人祭拜祖先的時候,金銀紙一張一張慢慢地燒,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發出精神力量;同樣的,一些出家人把一些經咒,如往生咒印在紙上,在紙上畫很多圓圈,死者的眷屬每念一遍往生咒,就用香燒一個圓圈,然後把那些紙燒給死者。如此,其作用並不在那張紙上,而是通過這個儀式發出他的精神力量,有些心靈感應很強的鬼道眾生就能夠收到,但是,如果是你,或者是我,就收不到了。怎麼講呢?可能你前世的子女在祭拜你,他們念了很多往生咒的金銀紙燒給你,你根本收不到。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心不在那邊作用。同樣的,當我們用心做供養時,佛菩薩能夠知道,因此,我們可以用觀想來做供養。

 

經文: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所謂華云:即觀想如雲的蓮花、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遍滿虛空,來供養佛。

 

鬘云:鬘是花串,南傳佛教國家的人們,喜歡用針線把花串成花串,戴在頭上,或掛在頸項之間,叫做花鬘。觀想以無量無邊的花鬘,如雲遍滿虛空,來供養佛。

 

天音樂云:觀想以如天人奏出那樣悅耳的音樂,如雲遍滿虛空,來供養佛。

 

天傘蓋云:古代人會為其所尊敬的人撐著一個圓形的傘蓋,無論走到哪裡,都為他遮蓋。觀想以天人的傘蓋,如雲遍滿虛空,來供養佛。

 

天衣服云:觀想以天人的衣服,如雲遍滿虛空,來供養佛。

 

天種種香:觀想以天種種香雲,如塗香,人間可塗在牆壁上的香油、香水;燒香,一種要燃燒後,才散發出香味的香,好像檀香木;末香,是粉狀的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這樣多的香雲遍滿虛空,每一種香雲都好像如須彌山王般。

 

"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種種燈,如酥燈:酥是由牛奶提煉出來的一種容易凝固的油;油燈:液體的油;諸香油燈是一些用香油,如芝麻油、花生油、椰子油等來點的燈。

 

"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炷"是燈芯。觀想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觀想常以如是等資具,供養無量無邊的佛。當修行者修普賢行願到有天人的能力時,就可以神通變化出那些資具。其實神通變化,也是心變。因此,你現在變化不出來,心也在變;心是以觀想如此變化去做。

 

經文: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善男子,你以種種資具供養,不如法供養。因為一切佛都恭敬法,一切佛都讚歎法,佛不會讚歎那些供養的資具,是我們凡人讚歎資具供養,所以佛說法的供養是最殊勝!所謂法供養是指下列的七種:

 

一、如說修行供養:按照佛的教導、所說的修行,即依據佛所教導的種種方法去修行。

 

二、利益眾生供養:你到處去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業,這也是佛的教導。

 

三、攝受眾生供養:任何眾生來,你內心都接受,不排擠他,把眾生攝受爭取過來。唯有攝受了眾生,才可以救護、教化他們,所以攝受眾生是很重要的。攝受眾生的方法:講好話、給他利益、幫忙他、與他交往等等,如此與眾生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四、代眾生苦供養:眾生有苦事,你代他做,代他受苦。比方說,有人扛很重的東西,很辛苦,你自告奮勇地幫助他,其實你是很辛苦的。

 

五、勤修善根供養:努力地修種種善根。善根可分為兩種類:一種是無貪、無嗔、無痴,即努力地修沒有貪、沒有嗔、沒有痴的心;另一種是你所累積修道上的資糧,即在修道上要有戒、定、慧,要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六、不舍菩薩業供養:你沒有捨棄修菩薩道所該做的事情。很多人發願修菩薩道,但是一旦遇到違緣逆境,就不做了,或是修到生起嗔心,對某些人不做了,這都是舍菩薩業。

 

七、不離菩提心供養:發菩提心者,念念都很肯定地知道:我要成佛,度化眾生,不是我要賺錢,我要成家立業,我要有一輛車……菩薩念念都想要成佛,度化眾生,這是不離菩提心供養。

 

在以上的法供養中,一個比一個殊勝,最殊勝的法供養是"不離菩提心供養"。

 

經文: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前面華雲、鬘雲、燒香、油燈等是屬於資具供養,資具供養不過得福;法供養是心轉向修道,即修戒、定、慧,可成就波羅蜜行,所以資具供養不如法供養的最小的極微塵數分。因此,不但要作資具供養,更要作法供養,而法供養則更加的殊勝。俱胝:十萬,即古代的億。那由他:百萬,即兆。迦羅,梵語一毛之百分之一。算分:是以算術方法算得出的最細微的分數。數分:是可數得出的最細微的分數。喻分:是以譬喻可以形容得出的最細微的分數。優波尼沙陀:即極微塵數。

 

經文: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供養大乘三寶,應以如說修行等為真供養。所有的佛都尊重法,按照佛的教導去修行,最後能夠出生諸佛。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是因依法如說修行而成的,即法能夠生佛。如果菩薩行法供養,即得到成就供養如來。意思是說,行法供養,就完成供養如來。

 

經文: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4、懺悔業障

 

複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四行願是懺悔業障。佛法說,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造了無量無邊的善惡業。我們會在世間出現、所在的世間,就是業所帶來的果報;我們身體的樣貌、健康,也是我們的業所影響而帶來的果報;甚至我們的心念也是業報所帶來的,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心地比較善良,有些人比較險惡,各種各樣的煩惱--善心、噁心、煩惱心。在過去世,我們貪嗔痴的煩惱發動身口意,造了身口意業,現在的我們還深受著它們的影響;在今生受果報的同時,又繼續造作新的業,業如此進一步地向前推動、擴展。

 

根據佛法,與修道有關的業,是善業。如果我們行一些善事,與修道沒直接關係,但是它幫忙我們將來容易修道,稱為修道的資糧,也是善業。如果我們做一些損害眾生的身口意行為,都是惡業。我們要懺悔無量劫以來所造的無量惡業。我們做錯了一些事情,心中非常後悔,但是不一定以後不再犯,很可能還會犯。所謂懺悔,是我們把做錯的事情,說給大家知道,或說給你心中所信任的人知道,稱為懺;然後發誓不再犯了,稱為悔。這與後悔是不同的,後悔是把所做的錯事埋藏在心中,不說出來,雖然心想是不應該,非常後悔,但也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眾生有"覆"的煩惱,所謂覆,就是遮蓋的意思。即是隱藏自己的過失、錯事在心中,怕給人家知道。這種過失對修行是個障礙,因為此心念,你就把過失留住、收住。懺悔就要把所做的錯事拿出來丟掉,不要再把它收在心中,所以懺悔是一個很重要的修法。

 

佛在世的時候,如果修道人犯了過失,就去找其認為清凈的出家人做懺悔。比方說,修道人犯了某條戒,就要找沒犯戒的出家人作懺悔。就是說,你不可以隨便找人做懺悔,好像一個小偷偷了別人的東西後,非常後悔,然後向另一個與他一起去偷東西的小偷懺悔,你認為他懺悔之心會生起來嗎?絕對不會,大家都偷,跟他懺什麼悔?所以說懺悔時,你所發露過失的對象要讓你生起清凈心,不讓你生起罪惡的心,那個人才有資格接受你懺悔。因此,懺悔有懺悔的對象--清凈的比丘,懺悔有懺悔的內容--所犯的過失,你要把所犯的過失講給對方聽,如果沒有講出來,不叫做懺悔。你講完之後,你懺悔的對象認為你確確實實很誠懇、很真心地把自己的罪過挖出來,自己承認了,然後你再向他發誓以後不再犯,對方才接受你的懺悔。這樣的懺悔,你是知道所做的過錯,接受你懺悔的人也知道你所犯的過失,這叫做懺悔罪業。這與現在所要講的懺悔業障不相同,因為我們不知道從過去無始劫由貪嗔痴所造的身口意的惡業,其數有多少,全都講不出來,到底有沒有殺人,有沒有偷東西,全都不知道,這叫做懺悔業障。前面所講的懺悔罪業中的"罪業"就是指惡的行為;懺悔罪業就是對於我們所造的惡行為,發心懺悔不再做了。我們對於自己所造的罪業做懺悔後,它就不會障礙我們。比方說,你打死了一隻老鼠,依律部說就有墮入地獄的業,現在你找一位清凈的比丘懺悔,就不會有墮落地獄的惡業,因此,它不會障礙你。但是我們過去世造了很多不為我們所知的惡業,它們就會障礙我們修行。比方說,如果你發心去修道,就有很多事物來干擾、阻止你,障礙你,使你修不好,這就叫做業障。業會障礙你修行,才叫做業障。

 

業可分為善業和惡業,一般上,我們所要懺悔的業障可分為兩大種類:

 

一、煩惱障:由貪嗔痴等各種各樣的煩惱,引發我們去做惡的行為,使我們生起不好的念頭,以及錯誤的見解,這些都叫做煩惱障。我們過去造的惡業,帶來今生很多的煩惱,有些煩惱還沒有兌現,所以我們不知道。比方說,有一個人行善五十年,有一天,兒子被人打死了,他的嗔心生起,可能買兇手去報仇,殺人放火的勾當都可能做,所以佛經上說:"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就是此意思。他在行善的五十年間,嗔心沒有機會生起,但是到了第五十一年,機會來了。我的意思是說,你除了擁有現前的很多業之外,還有很多不為你所知的業,因緣會遇時最終都要兌現,這些都會障礙你修道,懺悔業障就是包括現前的、未現前不知道的業,都要發心去懺悔。因為當眾生的煩惱很重的時候,懺悔後會忘得一乾二淨,懺悔所造的惡業後,又有可能再犯,就要重新懺悔。如果犯者懺悔過後又再犯,只要犯者願意懺悔,佛都接受,可見佛的慈悲與偉大,這樣他就會慢慢改過。如果犯者不願意懺悔,不願意改過,以後就會造更嚴重的惡業。因為眾生的煩惱業障太重了,有時候善的心念生起,有時候煩惱的心念生起,為善或為惡,那就要看哪個心念走在前頭。因此,懺悔做多了,善的心念會越來越強,就不會去造惡,所以懺悔很重要。

 

二、所知障:我們對自己所知的某些境界無知,而形成障礙,叫做所知障。有很多人誤解了所知障,認為學了很多佛法對修行產生障礙,這是不正確的。所謂所知障,是你在所知道的境界里,有很多東西無知,造成犯錯。

 

菩薩開始修行時,要斷除煩惱障,同時也要斷除所知障;修解脫道的修行者,只要斷除煩惱障,不必理會所知障。菩薩在懺悔業障時,不只要懺悔煩惱障,還要懺悔所知障;修解脫道的修行者,只要懺悔煩惱障。因為我們現前有很多無知、愚痴的心,造成迷惑而形成障礙,而懺除業障就是在轉變我們的心。

 

經文: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我們無量劫以來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如果惡業有體相--真實性,有真實的本體存在著的話,盡整個虛空都不能容納!當我們懺悔業障時,要有個正確的概念,那就是:業不是實在的,它是在煩惱所推動下而造成的,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本身是沒有自性,是性空的。因為它沒有自性,所以會隨著因緣轉變。就是說,不管你造了怎樣的業,都是照著因緣的法則而轉變,既然如此,我們就能夠通過因緣的法則來轉變惡業。因此,懺悔業障就是發露內心的惡念,誓不再造而轉變那些惡業,因此,此處經文說,業並不是實在的。比如我造了一個地獄的業,就可以通過懺悔把它消滅掉,但是造五逆罪: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上血、破和合僧,是不能通過懺悔而消除的,死後肯定下五無間地獄,佛也救不了,好像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因為聽信提婆達多的讒言,把父王頻婆娑羅囚進監牢,篡位稱王。後來頻婆娑羅王病重,在監牢里死去。阿闍世王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向釋迦牟尼佛誠心懺悔,歸依三寶,做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依據佛的教導而修行,然而死後還是墮落地獄。雖然如此,但是學佛後的他有很大的功德力,墮落地獄中還能憶念佛,很快地又出離地獄,免掉了很多苦。所以佛有說如此減輕業障,但是不能免除!

 

還有,造業不只是心的事情罷了;假設我把凈名佛學社的會長--劉居士殺死,明天我開始修懺悔,甚至畢一生的精力,都在懺悔這一件事。但是,如果劉居士對我起嗔心,不管我怎麼懺悔,他都要找我報仇;不管我怎麼懺悔,他都要找我算帳。因為我發我的心,他發他的心,雖然我誠心做懺悔,如果因緣會合,我遇到他,最終還是要被他殺死。這個是不能懺悔的。為什麼?因為我懺我的心,不能懺他的心,所以懺悔消業障是從你的心消,惡業不會在心中現前,那惡業就消了。但是有些業不是你個人的事,跟別人有關,不能單方面解決。業無有體相說明了業是隨因緣而出現,並非有一個業在等著我們。若業有自體有自相,那麼業非因緣法,如此則無法容於虛空界中,因為虛空界是因緣幻化無有體相,無體相的法不能含有有體相的法。

 

經文:我今悉以清凈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凈戒一切功德。

 

當一個人懺悔惡業的時候,必須生起善的心、做善的行為。意思是說,如果我昨天打死一隻老鼠,今天我找一個人做懺悔,當我懺悔的時候,心中還想殺另外一個人,這樣是不能懺悔的。所以當你在懺悔時,還有噁心在活動,即你的三業--身口意業中的意業不清凈,是不能完成懺悔的。如果你在懺悔的時候,還使用著一個偷來的東西,還穿著一件偷來的衣服,這樣也不能懺悔。即是不管你過去的身口意業有沒有清凈,但是在懺悔的時候,身口意三業一定要生起清凈的行為。不只懺悔者的身口意業清凈,所發露過失的對象也要清凈;在這懺悔業障的觀想中,清凈的一切諸佛菩薩是懺悔者作懺悔的對象。因為你覺得佛菩薩是清凈的,就依清凈的境界,生起清凈的三業,面對清凈的境界,生起懺悔的心。而我們過去在不同的國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世界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遍法界、虛空界。因此,現在懺悔時也要觀想到種種的國土、種種佛世界,找清凈眾--佛菩薩,向佛菩薩懺悔。如此懺悔時,必須承認自己有很多不良的行為,有很多煩惱,有很多無知、愚痴,全部從內心發露出來,誠心懺悔,發誓以後再也不做惡了。因此,懺悔後要恆住凈戒一切功德,即要持好戒,因為持戒就不會去造惡。

 

經文: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懺悔業障,與前面相同,還是要發願:凡是有眾生的地方,我都要去懺悔,如是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的懺悔無有窮盡,然而要到成佛的時候才盡。為什麼呢?因為成佛的時候就會覺悟到虛空不可得,眾生不可得,一切幻化不實,到那個時候,我的懺悔就盡了。

 

剛才我說業障有煩惱障和所知障,你要很懇切地對你現前所看到的一切,被無知障礙而做懺悔。佛法說,眾生與佛本來平等,因為眾生迷惑執著,造成不知道的東西很多,而執著現前的境界是眾生最重的煩惱,所以要懺悔。別以為只需懺悔所造的惡業,你要懺悔執著現有身心的活動,要懺悔你迷惑於眼前的一切,這些都是過失,也就是所知障。你的煩惱又在現前的境界里執著,因此懺悔業障並不只是懺悔世間人認為善、惡行為中的惡行為罷了。因為障礙你的不只是現前惡的行為,還有過去無知惡業的行為,還未生起的煩惱,以及還沒有現前的業報……所以都要懺悔。

 

我們可以通過懺悔業障把所有的業都懺除掉嗎?一個迷惑的眾生認為一切業都是過去,現在的心念是他的心,而過去所出現的全都是境界,其實一切都是心在作用。因為一切都是心在作用,所以懺悔就從心來轉變,心一轉變,業也就轉變;當心真正放下煩惱,那一切業也就放下了。因為業是我們的心去"抓"出來用的。就是說,我過去有無量無邊的業,我偏偏不幹,就只干廣超法師這一生;你們也是一樣,偏偏不選別的,就選擇這一生,這個樣子來干。即是你有無量無邊的業,你的煩惱執著去"抓"出來,如果你的煩惱執著不再去抓的話,這一切業就不能影響你了,所以業還是能夠從心懺悔而轉變。當心不再執著身心境界為實在的時候,心就轉變了,因此業就通過這樣來轉變。如果你還是認為業有真正實在、外在的東西在作用,那任由你怎麼懺悔,業還是懺除不完。

 

5、隨喜功德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五行願是隨喜功德。所謂隨喜功德,是你對別人做的一些好事生起歡喜心。隨是跟隨、依順、不違背的意思;喜是歡喜、不恨、不討厭的意思。我們眾生有很多煩惱,其中嗔的煩惱包含很廣,可分為:妒嫉、忿、恨、惱、怒……人類之間產生鬥爭,多數是由嗔心所引起的。如果你有隨喜的心,那很多嗔的煩惱就不會生起,就不會跟眾生競爭了。只要眾生做一點善事,你心中生起歡喜心,就是隨喜。有些人不但隨喜,他還會很高興地參與。比方說,寺廟中放置捐錢箱,上面就寫著"隨喜功德"。這裡的隨喜並不是別人做的好事,你也參加一份,而是別人做了好事,當時你生起歡喜心。隨喜有很多功德:能夠降伏嗔心,也能夠培養慈愛心等等。有隨喜心的人經常會看眾生的優點,不會看眾生的缺點;世間人很愛找別人的毛病,專看別人的缺點。如果你經常看眾生的優點,煩惱就減少;如果你專看別人的缺點,那你就很煩惱。不但如此,而且還會把煩惱傳回給對方,甚至你還自以為了不起,要糾正對方的缺點。如果你隨喜做得好,你的慈心就會越來越強,嗔心就越來越少。我們應該從隨喜佛的功德做起。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的時候,為成就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所謂發心,是指發心要成佛的時候。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稱讚佛的偉大,佛的了不起,他也要成佛,這不是發心,這是貪心。發心並不是喜歡佛的種種相好莊嚴、殊勝功德、慈悲偉大……發心最主要是深知自己的苦,眾生也在苦海中漂泊,自己知道能夠依據佛的教導,通過修行種種法門,成就種種觀行,放下各種執著,就能夠脫離苦海,同時也要引導眾生出離苦海。然後決定不要先求個人的解脫,要先利益眾生,就發心修習種種法門,具足無窮的智慧,以及修習無量的福德,不只要自己解脫,還要成佛廣度眾生,引導眾生出離苦海,如此生起慈悲心。因為他知道世間充滿著各種苦楚,卻願意接受這些苦,願意再來世間救度眾生,這才叫做發心。發心是願承受種種的苦,而不是追求種種的樂。如果一個人認為佛很好、很美妙、很快樂,他也要成佛,自己樂,大家也樂,那樣還不能夠算是發心。

 

所以發心"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成佛,佛具備一切智,要知道什麼,都能夠知道,所以佛被稱為一切智者。

 

"勤修福聚",當一個人發心要成佛的時候,就要修種種的福德,如果福報不夠,就沒辦法利益眾生。一個人發心成佛之前要做菩薩,做菩薩要穿金戴玉,在所有菩薩的莊嚴相中,除了現出家身的彌勒菩薩、地藏菩薩外,其他的菩薩都穿金戴玉,滿身珠寶。為什麼呢?因為菩薩要有這些金銀財寶來利益眾生,所以菩薩一定要"勤修福聚",各種各樣的福報都要去修、去做,對修習福報絕對不會厭倦;修解脫道的修行者就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瞎了眼的比丘,不能穿針來縫衣服,他喊有沒有人願意幫他,佛說:"我來幫你。"佛親自為一個比丘穿針。雖然佛的福慧已經圓滿,但是佛為末世眾生以身作則,繼續修集福德。所以菩薩獲知哪裡有修集福德的機會,他都會很高興地去做。因為這對自己好,具足福德後,將來也能夠給眾生利益。"不惜生命",菩薩為了成佛願意捨棄一切,甚至連生命都可以不要。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劫",當他發心以後,就到無量無邊不同的佛世界去修道,同時在無量劫里長遠地累積智慧與福德資糧。"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頭目手足",佛在修道的過程中,有人向他乞求頭目、手足,他都願意布施。不只如此,一切財物,他也願意布施,甚至連國土、妻子、兒子都布施。世間人認為怎麼可以布施妻子呢?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人跟他化緣,他就把妻子布施出去,這不等於他不愛妻子,當菩薩的功德具足的時候,就有這種願意被布施的妻子。

 

我在這裡順便講一個故事: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一世做一位很能幹的太子,叫做須達拏,因為他的福報,所以有一隻很會打戰的白象。在古代多數騎馬或騎其他的野獸來作戰,那隻白象很大,它一吼,所有的野獸都跑掉,因此其他國家都不敢來攻打他們。鄰國的國王就請教一些人,有個外道告訴國王:"這位太子很愛布施,您就跟他化緣,跟他要那隻象嘛!"國王說:"他哪裡會給我那鎮國之寶?"外道卻持著相反的看法。鄰國的國王就去討,結果太子真的把象布施給他。他這麼布施,舉國上下的人民都很討厭他,認為他是一位亡國的太子,連保衛國家最有利的武器都布施出去,哪裡有用!因為老百姓的不滿,國王沒辦法,就把太子放逐到別的地方。臨走時,國王給他一些金銀珠寶,太子沒有埋怨,帶著妻兒離開。一路上,他把所有的金銀珠寶全都布施給了貧窮的人,最後只剩下妻兒,就在樹林旁邊住下來。後來,他又碰到一個外道來跟他化緣,要他的兒子,他想把兒子布施出去,妻子傷心流淚,哭得很慘,他不理會妻子的哭泣,把兒子布施了。最後,那個外道來跟他化緣,要他的妻子,他也把她布施出去。為什麼佛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能夠這樣布施呢?因為他看到世間苦、眾生苦,一心只想到要利益眾生。為什麼他的妻子(耶輸陀羅的過去世生)接受被布施呢?因為在燃燈佛降生人間的時候,善慧菩薩(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生)要供養佛,但是他沒有東西,看見宮女拿著蓮花,他就跟她化緣,宮女看到菩薩相好莊嚴,很喜歡他,就對菩薩說:"你要我的花,就要發願生生世世娶我為妻。"菩薩說:"可以,但是我很喜歡布施,我可能把你布施掉。"宮女說:"沒有問題。"因為她發願生生世世要跟著善慧菩薩修行,既然修行就要布施啰!佛什麼都布施,包括他自己也布施。曾經有一世,佛也是做太子,在森林裡看見懸崖下有一隻母老虎,肚子餓得很慘,很想吃掉自己的小老虎。太子從懸崖上跳下去,要讓給老虎吃,但是卻沒死,因為有護法鬼神保護他。他再跳下去,撞到樹枝、石頭,把自己撞死,然後給老虎吃。這樣的布施是很不容易的。我再講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在過去世曾經與佛一起發願要行菩薩道。有一世,有一位天人為了要試探在修菩薩道的舍利弗(過去世生),便化做病人,向舍利弗聲稱他得了一種病,醫生說必須吃人的眼睛才會好,他就向舍利弗化緣,舍利弗將左眼挖出來布施給他。那個人拿了左眼說錯了,應該是右眼,不是左眼。舍利弗再將右眼挖出來給他,那個人拿了右眼說:"你的眼睛是臭的,我不要,我不能拿來做葯!"結果就把它丟掉。因為這樣,舍利弗想:"哎呀,菩薩太難做啰!"他就退心,改修解脫道,在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時證悟阿羅漢果。你們想不想做菩薩呀?成佛可真不容易,要歷盡千辛萬難才能完成,所以我們要隨喜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菩薩除了要行種種難行苦行之外,還要圓滿種種的波羅蜜。所謂波羅蜜,就是度到彼岸,即修種種的法門,使你從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解脫的彼岸。波羅蜜有六種,也叫做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華嚴經》中復由智慧波羅蜜開出:方便、願、力和智波羅蜜;總共十波羅蜜。菩薩圓滿了這些波羅蜜的功德,就證入種種菩薩的智地。菩薩分很多不同的等級,簡單的說有:初地、二地、三地……十地。初地菩薩就能夠化現一百個身體,除了能在此世間講經說法以外,同時還能夠在其他的一百個世界做其他的事情。然而初地菩薩還有迷惑,還不圓滿;十地菩薩更可分身千百億到處變化出現,甚至於示現成佛來度化眾生。

 

"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最後成佛,功德圓滿之後,果報身要結束就入涅槃,焚化後燒出舍利。所謂舍利,就是佛的骨身,有的一粒粒好像珍珠,晶瑩可愛,有的好像花;白色的是骨舍利,赤色的是血肉舍利,黑色的是發舍利,也有雜色的舍利,是骨、血肉、發綜合所成,此是佛生前依戒、定、慧熏修,無量功德所成,世間沒有東西能損壞。佛的舍利有神變,是活的,不是死的,即舍利子不但會生長、變大、變多,而且還會跑動,有人誠心祈求供養,它就跑來;如果沒有誠心供養,它就跑掉。這就是舍利子的神變功德。

 

"所有善根,我皆隨喜",當我們聽聞佛從過去修習菩薩道,乃至最後分布舍利的功德時,都要生起讚歎佛不可思議、不得了,如此的讚歎、生歡喜的心,就是隨喜。這裡所指的隨喜,並沒有觀想諸佛都在面前,只是隨著你知道、聽到佛的種種功德時,就生起隨喜的心。

 

經文: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四生即一、卵生:由母體先生下一個蛋,把蛋加以孵化,然後才有一個新的生命,如:雞、鴨、鵝等;二、胎生:在母體中先已完成了一個新的生命,到了相當時期就從母體中生出來,如:人、豬、馬、牛、羊等;三、濕生:先從母體中生下卵,而卵在陰濕的地方,到了相當時期以後,借著地下的濕氣以完成新生命,如:蟲、蟻、魚、蝦等;四、化生:不需要這肉體的憑藉,而是隨業發生的,如:中陰身、天人、地獄眾生等。在此世間形成的時候,人是從光音天墮落下而化生人間,不從父母生,除此之外,還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化生。

 

乃至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即天趣、人趣、阿修羅趣、畜生趣、餓鬼趣和地獄趣。"四生"即上面所講的卵生、胎生、濕生和化生。對於生命的分類,佛法依據六道眾生以四種生的方式來解說。總之,一切種類、所有眾生,只要他們做一點點善法的功德,乃至一微塵那麼小,我都隨喜。世間人很難做到隨喜一微塵那麼小的功德,比如有很多人很討厭烏鴉,甚至打烏鴉,其實烏鴉有它的功德。所有的飛禽長大後,都離開它們的父母,只有烏鴉會養父母,烏鴉這種反哺的美德--在雙親年老時加以奉養,有些人標稱萬物之靈,也自愧不如,所以我們要隨喜烏鴉的功德。

 

經文: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現在講小乘的聖人,即聲聞和辟支佛。就是說,, 除了佛以外,那些證果的聖人有兩種類:一種是聽佛講法而證果的,叫做聲聞,即聽聞佛法而覺悟的人;另一種是在沒有佛法的時候,自己修行而證果,叫做辟支佛。任何時候都有辟支佛,即在沒有佛法,甚至有佛法的時候都可能有辟支佛。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迦葉尊者本來要成就辟支佛,但是佛出世,他跟佛學習,就成為聲聞。迦葉尊者跟佛說過一句話:"佛呀,就算您沒有出世,我也能夠自己解脫。"佛說:"是的,沒錯!"也因為這樣,有時候釋迦牟尼佛讓半個座位給迦葉尊者,讓他坐在佛的旁邊,表示尊敬他。在佛的弟子當中,唯有迦葉尊者獲此殊榮。

 

聲聞乘證悟初果、二果、三果的聖人,他們雖然斷除了一些煩惱,但還必須繼續修學聖道,稱為有學聖人。證悟阿羅漢果的聖人已斷除煩惱和證得涅槃果,在修道上已無可修學,稱為無學聖人。有學、無學中的"學"是指學解脫的法門,不是指學菩薩的法門。所有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果的聖人的功德,我都隨喜。就是說,有人要去修行,你要隨喜,甚至有人要出家,你也要隨喜。不論一個人出家的因緣怎麼樣,甚至是很不對的,只要他有因緣出家,我們都要隨喜、讚歎。

 

經文: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一切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難行苦行,乃至他們發心要成佛,以及種種其他廣大的功德,我都隨喜。

 

經文: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的隨喜功德是只要有眾生在的地方……有眾生煩惱的地方,見到值得隨喜的,我都隨喜。

 

6、請轉法輪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六行願是請轉法輪。根據《妙法蓮華經》的記載,當釋迦牟尼佛剛剛成道的時候,觀察到其所覺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人是不能理解的,不但不會接受言教,而且很可能生起毀謗,這對眾生太無益,因此佛決定不說法,要馬上進入涅槃。梵天王知道了,從梵天下降人間,到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請佛出世說法。然後,佛觀察誰有機緣聽得懂佛所證悟的法,佛認為佛的一位外道老師應該有機緣,但是他已經去世了。後來佛再觀察,就選擇了與佛一起修苦行的五個侍者,在鹿野苑為他們說法,這就是佛為五比丘初轉法輪。

 

所謂"法輪"是佛教的專用語,把佛說法度化眾生,稱為轉法輪。因為佛在人間的鹿野苑度五比丘時,為他們講的佛法,重複講了三遍,就結集成《轉法輪經》。因為這是佛在人間所講的第一部經,所以就以"法輪"來表示講法。"妙法輪"是指佛講的佛法非常微妙、非常深廣。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要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登金剛座之前,在一條河邊丟一個盤,然後發願:"不成正覺,誓不起座。"此盤逆流到河的源頭,一隻黑龍王看見了說:"昨天一佛涅槃,今天又一佛出世。"即在人間幾千萬年才有一佛出世,但在龍王看來,只不過是昨天至今天而已。所以說,佛成道時,世間的人都不知道,有神通的天龍八部、鬼神先知道,而最先知道的就是這隻黑龍王。佛成道了,為什麼梵天王會先知道?因為當修行人有了相當的成就,其心清凈,具足種種功德,就出現種種光明,一般的凡夫肉眼看不到這些光明,但是有很多的天人、鬼神看得到。凡夫往往狗眼看人低,因為用肉眼來批判人,就失去了其準確性。即是人類無知,以為他看到的才是對的。不過,佛成道時,如果沒有種種光明普照,天人也沒辦法知道那是佛。一切天人的光明都比不上佛的光明,它們就知道佛的功德、智慧非常殊勝,由此證知這就是佛了。如果你們看阿羅漢,基督教的先知、天使以及道教的道士的畫像,他們的頭上都有一個光圈,這是修道人修得好,就有光圈出現,但是這樣的光圈是很普通的,佛放的光明是很特別的。所以佛在這世間成道,先請佛說法的並不是人,而是天人。

 

佛不是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嗎?為什麼成佛了不說法,要梵天王邀請佛才說法?因為世間的一般凡夫是難以理解佛法的,所以佛不隨便說法,要選眾生來度化,誰有機緣,能聽得懂,佛才說。如果聽不懂,不能生信,反而毀謗佛,造惡業,那要下地獄的,因此佛不隨便說法。除此之外,世間的種種學問,為了表示其為尊貴,也要請了才說的。甚至古代的國王,要請一些有賢有德的人士來幫忙治理國家,也要親自去請的,比如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來幫他治國的故事!佛法是世間最尊貴的法寶,更是應該請了才說的。因此,佛成道後,在我們人間不隨便說法,甚至佛在人間度化的時候,也不隨便度化。佛每天都觀察,看看哪些人有機緣才去度化;不像我們自以為了不起,隨隨便便要去度化某某人!如果佛要對那些修行有成就的大菩薩說法,他們不需要邀請佛,佛只要放光,或使地震動,十方世界的佛菩薩、天龍鬼神都知道,就來集會,等他們都到齊了,佛就開始跟他們說法。所以佛對不同種類的眾生,有不同的說法方式。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

 

在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世界佛土的微塵裡面,在一一佛剎的微塵中,又可以出現無量無邊的佛剎微塵廣大佛剎;就是非常多,非常多,一個重重無盡的佛剎。

 

經文: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這裡所指的請轉法輪,不單單只是在人間佛住世八十歲時,梵天王下降人間請佛說法而已,還要包括法界、虛空,因為在佛的境界里,就是每一個佛剎的微塵里,佛都能夠變現無量的佛剎,無量的佛剎里,可以變現無量的佛,這是佛的功德成就。像這樣的一種功德成就,很多大菩薩都有能力知道,也有能力去應這個集會。就是說,像這樣的境界里,出現個個成等正覺的佛,然後那些菩薩也來應會,在佛成等正覺的境界里出現,圍繞著佛。

 

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並不只是在人間那八十歲的一生,佛稱為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世界,佛就在三千大千世界裡應化出現,度化有緣的眾生,這還只是應化身而已。佛以應化身在凡夫的面前出現,就有千百億化身;在大菩薩的面前,佛是無量無邊的。所謂佛覺悟,並不是帶著一個人間的肉身去覺悟,以大乘佛法來說,佛的覺悟是遍滿一切世間的,即佛覺悟成道的時候,在所有的世界裡,凡是有神通力的菩薩們都知道、都會看到佛覺悟。這樣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肉眼能夠看到的。在這樣的佛顯現覺悟的境界里,佛讓菩薩們知道而來圍繞的法會中,我們要知道有這樣的情況,然後發心請佛繼續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一般上是在早上吃完飯以後,大家就請佛說法,這也叫做請轉法輪。

 

經文中說:"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即請轉法輪不只是剛才所講的外在示現境界而已,它還跟心念有關係。如果你修到菩薩的某個果位,只要動一個念頭,心觀想見佛,佛就會出現成正等覺跟你說法。也就是任何人有能力擺脫六根的現前境界,達到有神通的菩薩境界,隨時生起一念,就可以看到佛示現成等覺、說法。當菩薩有因緣應該得度的時候,佛就會出現在他的心中,讓他看到佛不可思議的境界,讓他聽到佛說法。因此,當你動要請轉法輪的念頭時,佛就能夠讓你看到佛在說法,你也就可以請佛說法了。一切佛在眾生的念念中都在說法,佛沒有不說法的時候,但是我們眾生認為佛有說法的時候,也有不說法的時候,其實一切都是心的變現,佛很清楚,只要眾生的心念一動,佛的心念就能跟眾生相應,讓眾生看到了。

 

經文: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7、請佛住世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七行願是請佛住世。請佛住世就是勸請大慈大悲的佛陀永遠住在這世間,不要離開。為什麼呢?當知佛出現在這世間是極為稀有,極為難得,極為寶貴的大事!我們常說佛出世間,好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黑暗的世間,指引苦惱的眾生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使眾生獲得身心的解脫!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如是諸佛要示現般涅槃,我就要請諸佛不要入涅槃。

 

說到諸佛入涅槃,就要講到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人間說法四十五年,到了八十歲的時候,也要離開人間。根據佛法說,佛與三明六通的阿羅漢都有神通力,保持色身不死,住世一劫。佛在涅槃之前,跟阿難尊者說:佛有能力住世一劫。可是阿難尊者戇頭戇腦,懵懂無知,沒有立刻請佛住世,聽過後就當耳邊風。佛如此暗示了三次,阿難尊者都沒有請,結果佛就在八十歲的時候入滅,不住世了。這其中是有因緣的,根據大乘經典的記載,當時阿難尊者只不過是個初果聖人而已,魔王影響尊者的心念,使他不懂得請佛住世。其實佛有神通,也能讓阿難尊者聽到,醒悟而請佛住世,但是佛不如此做。佛隨順眾生的業力因緣來做一切事,原因是,如果佛久住世間,眾生就不努力修道了。為什麼?反正佛還在,住世一劫,如果我今生八十歲,隨時還可以碰到佛,那怕什麼?等我吃喝玩樂夠了才修行吧!意思是說,娑婆世界人間的人心很鈍,很痴,佛知道久住世間也沒有用處,所以佛在人間八十歲就涅槃。在大菩薩的境界中,佛是沒有出現涅槃的境界的,佛只在人間示現涅槃,因此,佛示現涅槃是比較低的境界。佛除了在人間比較低的境界里度化眾生以外,還有在比較高的境界里度化菩薩,其所見是,佛能夠一一毛孔里出現無數的佛剎和無數的佛;在人間比較低的境界里,佛跟人一模一樣,在人間走路、托缽、化緣、吃飯,在這樣的境界里,佛才入涅槃。因此,在此段請佛住世的經文里,沒有講到很廣大的境界,此境界低到沒有種種菩薩圍繞,因為在菩薩看來,佛在人間入涅槃只是應化身的示現,是一種假象,沒有必要來人間請佛不要入涅槃。在菩薩的境界中,佛是沒有入涅槃的。

 

"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以及所有的菩薩、聲聞、緣覺,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果的聖人,甚至所有的善知識,我都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

 

"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希望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不要入涅槃,繼續留在人間無數劫來利益眾生,這樣的請諸佛住世。我不只請諸佛住世,甚至那些修學有成就的聖者、任何修學有成就者、會說法度化眾生的善知識,都盡量地請他們住世,這是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

 

經文: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在請轉法輪和請佛住世的兩個行願所面對的境界差別很大,原因是在大菩薩的境界中沒有涅槃,在凡夫的境界中才有涅槃這回事。因此,在修習請佛住世的行願的時候,不可以請在一一毛孔中的無量佛剎中的無量數佛不要進入涅槃,因為在那種菩薩的境界里是沒有這一回事的。

 

什麼叫做佛進入涅槃呢?所謂涅槃,是修行者努力修行,只剩下一次的生死輪迴,在最後一生了結以後,不再出現輪迴的現象了,我們就說這位修行者證入涅槃。這樣的證入涅槃是站在我們眾生迷惑世間,認為有一個我,認為我在世間很苦,前世造業,今世有出生而說的。人不可能知道有輪迴,但是有神通的凡夫、鬼神、天人都會看到自己生死輪迴的情形:前世是某某人,今世做天人,下一世去做狗……他認為有一個眾生在輪迴中來來去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因為這輪迴只是迷惑而有的現象,所以佛說修行覺悟後,可免掉此生死輪迴。因此,佛就教導眾生修行,其修行證悟後,就放下這些煩惱執著,不再執著有一個"我",不再執著我在生死、我在輪迴,了結了生死輪迴,不再輪迴,就是涅槃。

 

涅槃又有不生不滅的意思。我們認為世間有東西生起來,有東西消失,但是在涅槃的境界中,是沒有東西生起來,沒有東西消失,所以涅槃又叫做不生不滅。對於一個有生死輪迴的世間人,我們說要修行,要入涅槃;對於一些已經解脫自在的菩薩們來說,他們所看到的並不是如此,其所見的一切都是心的變化,心變化出此世間,心變化世間里的一切境界。當我們凡夫看到自己的心在變化,就以為真的有一個眾生在裡面來回生死;當大菩薩知道是心的變化時,他們就知道沒有所謂的"我"在裡面,沒有一個"我"在輪迴。既然沒有我在生死輪迴,也沒有所謂涅槃可以進入了。因此,在大菩薩的境界里,涅槃跟生死都不可得,但是對於一些執著有生死的人,他們就說:我要進入涅槃。當一個人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不會說:我要進入涅槃。因為他也看到生死跟涅槃是沒有差別的。對於一個迷惑的人,他認為生死跟涅槃有差別,在這種境界里,我們就要請佛、菩薩、阿羅漢、一切善知識久住世間,其實這是我們的迷惑與執著。比方說,如果你對一個人有好感,或認為他對社群有貢獻,當他死時,你會覺得很可惜,但是以佛法來說,沒什麼嘛,他有因緣到另外一個地方,繼續利益眾生嘛,為什麼要長期跟你在一起呢?我們眾生執著,一定要他留下來,既然如此,這些聖人更應該請住世間啰,所以我們要請佛不要入涅槃,請菩薩、聲聞……不要入涅槃。

 

根據南傳佛教的說法,涅槃可分為兩種: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阿羅漢已沒有因煩惱而產生的苦,然而生、老、病、死的現象還在--行苦,這是他的苦報,不能避免。所以阿羅漢會在大熱天流汗而發癢,也會難受而擦一擦汗,牙痛或給蚊子叮了,也會感受到痛。阿羅漢的身心還有活動,沒有了結,還是有苦,叫做有餘涅槃。當阿羅漢今生果報受盡,這一生死了,不再來受生,身心活動不再延續,將來不再受生死之苦,所以阿羅漢的死又叫做"無生",那才是真正的一了百了,叫做無餘涅槃。

 

8、常隨佛學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普賢十大行願的第八行願是常隨佛學。佛所做過的事情、所修過的萬行,我們都去學習,即佛從過去發心開始修道,然後修成菩薩,最後成佛,成佛了繼續度化眾生……這一切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經文: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

 

此處例舉娑婆世界的毗盧遮那如來,原因是毗盧遮那如來是報身佛,此是佛覺悟最圓滿的果報身。所有的修行者成佛都有三身,即應化身、報身和法身,其中法身遍法界虛空,沒有相貌、處所,佛要顯現的地方,就能讓你知道佛的存在。佛的報身有一定的處所,很多菩薩知道佛的報身所在處;佛報身的處所很莊嚴,有很多光明,因此,在報身凈土中只有一佛。為什麼?因為只有那麼一佛,就足夠讓所有世界有神通的眾生看到、知道。在凡夫的世間,是用能力有限的肉眼來看東西;你看我,我看你,我們也用這兩隻眼睛來看佛,因此境界很小。在境界很小的地方,佛就要在很多地方變現成佛,所以要有很多應化身佛。毗盧遮那如來是菩薩成佛的時候,最先完成的報身佛;應化身佛是不同的眾生在不同因緣底下,才出現的佛。我們人間需要看到那樣的身相,佛就用八十歲的人身應化出現;在另外有人住的地方,現在可能有佛出現在那邊。就是說,眾生的境界太小了,佛就要出現很多身相,不然眾生看不到。假設你要度化細菌,你不可以用人身去作這項工作,必須要變現成細菌才可度化它們。佛就是用應化身來度化人,這應化身還不是很圓滿,真正圓滿的是佛的報身,因此,此處以報身佛來說。從凡夫開始發心,到成就報身為止,我們全都要向佛學習。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佛從開始發心修菩薩道,精進不退,修布施,宣揚佛法,用皮來做紙,用骨來做筆,用血來做墨,書寫無量無邊的經書,其所"書寫"的"經典"多到堆"積"起來"如須彌"山那麼高。須彌叫做妙高山。

 

古代人以為地球是平的,不是圓的,太陽沒繞著地球轉,地球沒繞著太陽轉,而是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來,從西方落下去。後來,科學家哥白尼說地球是圓的,天與太陽在轉,所以我們每天就看到一次太陽。之後,科學家發現地球不只自轉,還繞著太陽轉。現在,更發現太陽也沒有靜止,還繞著銀河系的中心轉,這是我們人類的境界。

 

在另外一些有神通的人的境界中,並不是如此,他看到人類居住的地方叫做南贍部洲,它是在一個日月的範圍,這個太陽與月亮是繞著須彌山轉。須彌山下有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有四種不同種類的人,好像我們南贍部洲的人是這樣的高度,而北俱盧洲的人非常高大,跟我們是不一樣的身量。須彌山住著一些天人和鬼神,不是人住的地方,從我們人住的地球到須彌山,要經過七重的香水海(不是鹹水海),還隔著七重的山,所以在這樣的境界里,有這樣一座的須彌山。須彌山頂是欲界第二層天稱為忉利天(三十三天),天主名帝釋(玉皇大帝)。此天的一日夜是人間的一百年。雖然,同是太陽繞著須彌山轉一周,在須彌山下海(非地球上的海)上的南贍部洲的人,看到太陽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一日夜,但是須彌山頂的天人看到太陽轉一周是人間的一百年。可見須彌山並不在人間,因為須彌山上的天人所看到的時間跟我們的不一樣。一個包括日月範圍世間,稱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因為它經過一個小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

 

經文: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菩薩可以拿他的皮、骨、血來為佛法做事,不惜生命,更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等一切所有。佛經中有載:釋迦牟尼佛過去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曾經碰到一個吃人的羅剎講了一句佛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聽了很歡喜,但是羅剎只講上半句,菩薩要求它再講下一句,羅剎不肯說。它對菩薩說:我肚子餓,要吃人。菩薩答應讓它吃,但是在吃之前,要為他講下一句佛法。羅剎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菩薩很高興,就讓羅剎吃掉。菩薩為了一句偈言,都願意讓羅剎吃掉。從此故事看來,釋迦牟尼佛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不只向修行人學佛法,也向吃人的惡魔、羅剎求佛法。只要是佛法,不論是從誰的口中講出來,都是佛法;如果不是佛法,即使是出家人講,也不是佛法。

 

經文: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以及一切難行苦行,菩薩都去做。關於這個難行苦行,佛在過去世修菩薩道的時候,的確做了很多,但是當佛做悉達多太子的這一生,出家修道,在苦行林中所修的難行苦行,不是修行。意思是說,佛在做菩薩的時候,修種種難行苦行,但是當他成佛的那一生,並不是修苦行而成佛,而是做給眾生看。為什麼?因為眾生很愚痴,認為修苦行才是修行;初發心菩薩開始時,不懂怎樣修行,也把苦行當修行。所以菩薩要來人間成佛度化眾生,可真不容易,要做所有眾生滿意的事情給眾生看,眾生愚痴,見到修行人吃苦,他們就讚歎;如果修行人吃好穿好住好,沒有人要讚歎。凈幢菩薩Svetaketus(悉達多太子的前世生)從兜率天降生人間,就知道自己是來成佛的。十地菩薩來人間何必修苦行?成佛後還說修苦行沒有用?因為菩薩把人間所有的苦行都做完了,告訴你沒有用,你才相信。因此,當時印度外道所有最難的苦行,菩薩都去做,才能夠降伏這些修行人。悉達多太子在苦行林修行的六年中,每天只吃一粒麻,這是沒有人做得到的。如果你到印度,就可以看到一個修苦行的裸體外道的塑像,叫做馬哈威拉。他的雕像跟佛像是一樣的,但是是裸體站立著,有粗大的藤纏住他的腳。因為他站著不動,連藤都生來纏住他的腳。悉達多太子修六年苦行時,鳥在他的頭上造窩,孵蛋。鳥孵蛋最多不過二個月,但是站立著腳被藤纏住是要更久的時間,因為他入定,不出來。印度有這樣厲害的外道,信徒們都很佩服他。直到現在,印度還有一些外道,把自己埋在泥土裡,幾天後才被人挖出來。佛要降伏那類外道,就要一天只吃一粒麻啰!

 

經文: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

 

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在我們的娑婆世界,所有的菩薩都不在房間里成佛,是在郊外、樹下成佛,釋迦牟尼佛或過去的諸佛都是如此。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一下子就出現佛的宮殿,在宮殿里出現報身佛,這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你要在娑婆世界成佛,就得學習娑婆世界的佛在菩提樹下成大菩提。

 

"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菩薩成佛後,就顯現種種神通、生起種種的變化,這種種神通變化有種種的差別:佛在人間示現的神通,專門要降伏外道;佛如果要降伏天人,就要顯現另外一些神通了。為什麼呢?因為佛要降伏梵天王,就要示現比梵天王的色身還要莊嚴的佛身才行,佛如果示現梵天王身,人間的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就是說,如果佛在人間,用度化更高層的眾生的神通來表演給你看,你眼花花,一無所見。所以佛在人間所顯現的神通:左邊出水,右邊出火;這邊飛過來,那邊飛過去;大變小,小變大;天人看來非常普通。

 

我就以神通廣大的目犍連尊者來說:有一次,尊者要降伏一條龍,那條龍有神通把身體變大,環繞須彌山七圈,我們凡夫連須彌山都看不到,更何況繞七圈!目犍連尊者卻有神通降伏這麼巨大的龍,但是我們人就看不到了。所以說,佛的種種神通變化更加厲害!

 

佛有一位阿羅漢弟子,在還沒有遇到佛的時候,是一位神通很厲害的外道首領,他有一千個弟子。有一次,佛為了度化一些外道,來到一群外道所居住的地區,佛為了使其他的外道信服,沒有說話,利用他心通跟那位阿羅漢溝通,阿羅漢就故意在那些外道的面前對佛說:"佛是我的大師,我是佛的弟子。"然後向佛頂禮三拜,結果很多外道都很驚奇。為什麼?因為他們所敬佩、神通很厲害的首領,竟然跟佛講這樣的話,佛什麼也不必表演了。那麼微小的外道神通,就降伏人類了,所以佛在人間的神通變化是很小的。

 

然而,佛並不鼓勵以神通教導人類,佛在人間度化眾生是一種教導,佛說:人只能自度,佛沒辦法度,佛有如帶路者,告訴眾生修行解脫的道路;佛有如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予葯,然而病者要吃藥,病才會好。佛不鼓勵以神通教導人類的原因是,因為奇妙的神通和解脫生死毫無關係,外道也有神通;此外,世間人很容易被神通迷惑,以為有了神通就是成就。這種現象在藏傳佛教很普遍,即修行者經常用神通來使信徒信服他的成就,這是因為那個地方的鬼神太厲害了,所以神通的降伏很重要。但是佛教真正的教導是使修行者開發智慧,而不是神通;神通只不過是修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品。

 

再舉迦葉尊者的例子:剛才說阿羅漢可以住世一劫,佛的最大弟子--迦葉尊者,就拿了佛的法衣住在雞足山裡,不是在山裡搭房子來居住,是他到雞足山時,山打開來,他進去,山又合起來,他就住在泥土裡。等到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人間的人非常高大,比一百五十層的高樓還要高!當迦葉尊者出現,要把釋迦牟尼佛的法衣交給彌勒佛的時候,他以神通飛上去,當時的人以為他是一隻蚊子。結果,迦葉尊者就以神通把自己變成跟他們一樣大。就是說,現在我們的身體是這樣小,到了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人的身體非常大,相對的,我們現在的人身就有如那時候的蚊子那麼小而已。

 

"現種種佛身",佛除了有種種神通變化以外,還在不同的地方,現出不同的身相,有不同的名稱,度化有緣的眾生。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佛示現各種不同的身相,到各處各種的法會去,為諸眾生說法,所以說"處種種眾會",眾會,就是眾多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法會。眾會雖多,大約有下面幾種:

 

一、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這是以圓滿報身,處在諸大菩薩的眾會道場中,為諸大菩薩說法,在此法會中的聽法者,不用說,都是諸大菩薩,其他眾生是不可能會在這法會中聽法的。

 

二、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這是以應化身,處在聲聞以及辟支佛的道場中,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等佛法,在此法會中的聽法者,自然是聲聞以及辟支佛根性的修行者。此時的佛就是人間成道的佛了,以人的形相來度化人。

 

三、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這也是以應化身,處在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的法會道場中,為他們宣說仁政之道,要他們好好的愛護人民,減輕人民的痛苦,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令國家風調雨順,避免發生流血戰事!

 

所謂"轉輪聖王",簡稱轉輪王,或輪王,是人間最有福德的王,亦是最有威力的王,而其福報亦是超過任何其他的國王,可說是人中最為第一。此輪王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當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佛經上說:"轉輪聖王千子圍繞,七寶隨身。"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的差別。小王,是指我們此世界所有各國的國王。眷屬,是指小王的家屬。

 

四、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剎利,是印度四種姓中掌握政權的貴族,漢譯田主,也可說是王或王種(因為他們世世代代做王,所以稱為王種)。婆羅門,是印度四種姓中掌握宗教以及教育大權的一族,漢譯為凈行,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凈行的種族。在印度凡是財產多,地位高,有道德的人就被稱為長者。居士,在印度四種姓中屬於第三種姓,即從事農、工、商業而富有的人。所以居士的本意是居財之士,後來佛教的居家學佛之士,也稱為居士。佛有時在這些人的法會中,說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法。

 

五、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所謂天龍八部,是大乘佛法中所指的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其第一部是天,所指的是最低的四天王天,其他七部是指由東、西、南、北四大天王所統領的鬼神。

 

天:四天王天或以上的眾生都叫做天,即所謂的天人。根據佛法說,天人有以下的福報:一、身上有光明;二、身體很高大;三、天人所穿的衣服很輕;四、天人所想要吃的食物自然會出現;五、天人都是化生,即天人有淫慾,但是孩子都是化生的。其實,人死了之後也是化生,即人在死的時候,精神離開身體,還沒有去投胎的期間,變化成另一個身體(中陰身)出現,這時的身體就是化生。開始的時候,化生的身體跟其原來的形相一樣,七天後化生死掉,又出現另外一個化生,期間一直變化,直到要去投胎的時候,化生變成要去投胎的樣子,然後就去投胎。天人並不是如此化生,它並沒有投入母胎,而是直接化生出現在母親的腳上,然後很快就長大,即天人一化生,馬上就長得跟父母親那樣大。

 

龍: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中國人所畫的龍有四隻腳,但是龍有很多種類,有些龍的身上沒有腳,然而頭上卻有角。有些龍的頭上是有一隻角,但是中國人所畫的龍頭上有兩隻角。龍的福報很大,但是,因為眾生過去世愚痴、嗔心很重,所以才墮落做龍。雖然如此,但是它還是享用很大的福報。就是說,有一類龍的福報很大,具有神通力;有一些龍跟地上的蛇一模一樣。所以龍有很多種類,這裡所指的是有神通、會飛,又會變成人形的龍。

 

夜叉:是一種能夠飛的鬼,口中長有獠牙,頭顱頂上凹陷下去。夜叉能在空中飛,能夠變得很大,它們什麼都吃,甚至吃人。

 

乾闥婆:忉利天的天主--帝釋的樂神,它喜歡演奏音樂,所演奏的音樂很好聽。當帝釋天王一想它,它就出現,一些鬼神是找不到它的。根據佛經的記載,有另外一類比較低級的乾闥婆,其實就是一些中陰身的眾生。

 

阿修羅:阿修羅的體狀跟人一模一樣,女阿修羅很漂亮,男阿修羅很醜陋。因為眾生的嗔心很重,才墮落做阿修羅,但是它修集了很大的福報,所以說阿修羅有天人的福報,然而卻沒有天人的德行。阿修羅的頭、手腳被砍掉了,自然會生長出來,其壽盡了才會死,砍不死的,這是它們的福報,因此,阿修羅王每每跟帝釋天王打戰。

 

迦樓羅:所謂的金翅鳥,它們不是飛禽類,是一種很大的鬼神。雖有神通但形相是鳥,其翅膀張開來有幾百公里大。

 

緊那羅:它也是帝釋天王的樂神。根據大乘經典的記載,緊那羅中的王者--緊那羅王是一位菩薩,它有不可思議的神通,所演奏的音樂是一種佛法,能令聽者生起修行的心。有一次,緊那羅王一奏起音樂,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迦葉尊者就跳起舞來。這就是緊那羅王菩薩的功德力,使身為阿羅漢的迦葉尊者都跳起舞。

 

摩睺羅伽:一種大蟒神,類似一種龍,生長在地上,它也是帝釋天王的樂神。

 

天龍八部是屬於鬼神道的眾生,它們都被四大天王所統領、管轄。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很多天龍八部都是佛的歸依弟子,發願護持佛法。在南傳佛教中,天龍八部只不過是一些小小的護法鬼神,其道行不如阿羅漢,但是在大乘佛教里,很多天龍八部中的王者都是菩薩。

 

人非人:這些眾生是人又不是人,叫做人非人。

 

不論哪一類眾生,需要佛教化,佛都會在各種眾會道場中,為各眾生說種種不同的教法。

 

經文: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

 

佛參加以上所說的各種眾會道場,"以圓滿音"聲為眾生說法。佛說法的聲音,有時稱為一音,有時稱為圓音。這裡的圓滿音,就是圓音。佛以圓音說法,就好像天上的雷震動一樣,所以說"如大雷震"。現在我是以華語為你們說法,但佛不同,不管以什麼聲音來說法,廣東人聽來是廣東話,福建人聽來是福建話,客家人聽來是客家話……所以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說法的聲音,像大雷震那樣,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但我們的聲音,就小得很可憐。好像現在我在這裡說法,還要靠麥克風的幫助,如果麥克風壞了,或電流忽然中斷時,就算我喊得很大聲,坐在後面的居士們還是聽不清楚的。

 

佛隨聽法眾生所喜歡聽的各種佛法,而為他們宣說,所以說

"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佛成道後,就不停地遊行各處,說法度化眾生,一直到示現入涅槃,所以說"乃至示現入於涅槃"。

 

經文: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如以上列舉的一切,我都發願隨佛學習。為什麼呢?因為過去諸佛都是修這種種難行苦行而成佛的,所以我要成佛度化眾生,當然也要學習諸佛所行的一切啰!

 

經文: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不只要隨世尊毗盧遮那修學,而且也要向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學習;於念念中,我都不斷地隨佛修學,學佛的修諸萬行,學佛的教化眾生,學佛的宣說妙法,學佛的一切一切……所以隨諸佛學,是菩薩行者的一個重要課題。

 

經文: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9、恆順眾生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九行願是恆順眾生。"恆"是常常不停歇的意思;"順"是依順不違背的意思。所以恆順眾生就是常常隨順而不違背眾生。

 

經文: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所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所有佛剎中所有的眾生有種種的差別,佛教把眾生分為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生。此外或有依地、水、火、風而生住的眾生。意思是說,有些眾生是依於固體--地,液體--水,熱量、能量,也包括火本身--火,流動的空氣--風,這四種的其中一種而生住的。根據佛法,地、水、火、風任何地方都有眾生依靠而住。比方說,太陽的溫度很高,熱烘烘的,簡直是火,而太陽裡面也可以住眾生。有些眾生或有依"空"中,以及依"諸卉木"而生住的;住在卉木中的眾生跟人類比較接近,所以我們感覺到它們的存在。這在佛所制定的戒律中有說到,很多的樹木、草叢中都有樹神、花神、草神居住,它們以花草樹木當成身體,中國人把它們叫做精靈。有些人收藏水晶,每天澆水,它會結晶生長,變大;佛、菩薩、阿羅漢、高僧等寂滅後火化,其生前依戒、定、慧熏修,無量功德所凝結而成的舍利子像石頭一樣,也會生長;這是石頭通過結晶的方式,就能夠生長。我們不要認同生物學家說有機物的活動才有生命;佛教說,有些眾生是依地、水、火、風而生住,有些眾生是依空、草木當成身心而生住。

 

"種種生類",眾生有各種各樣的出生方式,現在,科學家從克隆羊的身上,割切出一些細胞組織,培育出一隻與克隆羊一模一樣的羊--多利羊,這也是一種生。這種生並不見得奇怪,根據佛經的記載,有些人的頭上長出人,即有些人不在胎里長,偏偏在人的頭上長。報章曾經報道,在歐洲有發生過這種事:有人的頭上長一個胞,把它切開,裡面就有一個人。"種種色身",眾生有種種身體。"種種形狀",眾生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好像細菌,它們有奇特的形狀。"種種相貌",眾生有各種各樣的相貌。"種種壽量",眾生的壽命,長短不盡相同。以佛教來說,現在人的壽命大概是七十五歲,在很早期的人類壽命有幾萬歲,將來的人壽命會減短到十歲,之後又會增加到幾萬歲。"種種族類",在同一種類的眾生中,又有不同的族類,好像狗類,有哈巴狗、狼狗、北京狗……"種種名號",在同樣的眾生中,有很多種名稱,好像狗,中國人叫狗,英國人叫dog,馬來人叫anjing等種種名稱。

 

"種種心性",眾生有各種各樣的性格:有的是溫柔的,有的是剛強的,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暴戾的,真是千差萬別。"種種知見",眾生對世間有種種不同的看法:有的思想正確,有的思想邪惡等等。"種種欲樂",眾生有其追求喜歡、快樂的事情。"種種意行",眾生有各種各樣的心念去做不同的事:有時心意向善,去做善業;有時心意向惡,去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種種威儀",眾生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動作:有人浮動,有人鎮定,有人喜歡蹦蹦跳跳,所以每個人的威儀都不一樣。

 

"種種衣服",眾生有種種衣服,人類有各民族的服裝,野獸以皮毛為衣。"種種飲食",眾生吃不同的飲食:有的吃飯,有的吃面,有的吃中餐,有的吃西餐等等。

 

"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生定居在村裡,"營"所指的是一直搬移,不同的住所。眾生聚集住的小地方叫做聚落,大的叫做城邑,在城邑中,其邑主所居住的地方叫做宮殿。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上次已講解過,我就不重複解釋。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眾生以腳來分類:沒有腳如蛇類;兩隻腳如人;四隻腳指獸類眾生,如豬、馬、牛、羊等;多隻腳指蟲類眾生,如蜈蚣。"有色、無色",有身體、沒有身體的眾生。根據佛法說,有些眾生的定力很深,當它們進入很深的定時,只有心的活動,沒有身體的活動。如果它們的因緣到,就出定;當它們修得不好,定力減退,又墮落來欲界、色界,這時又有身體了。"有想、無想",有些眾生有思惟心想的活動,有些眾生沒有思惟心想的活動。"非有想非無想",凡夫眾生修到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而在這天上的眾生,沒有如其他眾生粗想的煩惱,叫做非有想;非無細想的煩惱,叫做非無想。

 

三界是:一、欲界:有物質的生命活動,此界的眾生有飲食、睡眠、情愛(淫慾),這三種慾望,然而人類還加上愛財、愛名,共五種慾望,稱為五欲;二、色界:有物質的生命活動,此界的眾生都是依據禪定進入色界,沒有欲界眾生的慾望,唯有清凈光明微妙的色身;三、無色界:沒有物質的生命活動,此界眾生不但沒有慾望,而且也沒有身形的器界,即它們沒有身體,也沒有外在物質的世間,只有心念的活動。

 

經文: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要隨順以上如是等類的眾生,要為他們服務,做種種供養,尊敬他們如父母、師長以及阿羅漢,乃至與如來一樣,沒有差別。根據佛法說,我們無量劫生死輪迴,大家會見面,都是過去世有緣,俗語說:有緣千里來相會。我們大家都是有緣人,雖然我們不知道緣分有多深,其實我們是有感覺的;有時候我們看到某某人,會很高興,覺得跟他很投緣,這就是我們過去世跟那個人的緣分很深,他們可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可能是我們的師長,可能是我們的父母親,可能是我們的兒女……大家一起生活得很融洽,很快樂。修普賢行願的菩薩要隨順這些眾生,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跟他曾有各種親密的因緣,所以他要生起如敬父母,如奉師長……的照顧眾生,把他們照顧得如阿羅漢,乃至如佛那樣,平等沒有差別。意思是說,修普賢行願者從第一個大願一心想佛修起,修到第九個願的時候,他就要對佛、對眾生都一樣平等供養。

 

菩薩行者應以以下的方式去隨順眾生:

 

一、於諸病苦,為作良醫:菩薩可做良醫,以醫治眾生各種不同的病苦。此外,對於眾生有種種煩惱,菩薩都要幫忙解決。

 

二、於失道路,示其正路:眾生在人生的大道上或在修行的道路上走錯了路,菩薩都要教導他走向正道。

 

三、於暗夜中,為作光明:眾生於暗夜中看不清楚,暗夜中摸索探路,不知道怎麼樣行走的時候,菩薩就好像提著燈籠的人,為他照明,引導他上路。

 

四、於貧窮者,令得伏藏:"伏藏"是埋藏在地底的金銀珠寶。對於貧窮的人,菩薩要幫忙他得到伏藏。意思是說,菩薩幫忙貧窮的人,使到他也有本事具有一些財產,遠離貧窮的苦境。"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這是廣顯菩薩以大悲心而行。修普賢十大願的菩薩,於被濟度的人,並沒有輕視心,等於供養父母、師長,乃至如佛,所以叫做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經文: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為什麼呢?如果修菩薩道的人能夠隨順一切眾生,這就等於能隨時隨地供養一切佛;如果對眾生生起尊重、服侍的心,這就等於尊重、服侍如來;如果修菩薩道的人,不去損害眾生、擾亂眾生、打擊眾生……且能隨時隨地隨順眾生,使到一切眾生歡喜,那就等於使到諸佛如來歡喜。為什麼?因為佛本來就是要度眾生的,現在菩薩行者在做佛所做的事,佛當然歡喜啰!

 

經文: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為什麼呢?因為一切佛都是要拔除眾生的苦,此為大悲心。佛是以大悲心出發,才會去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才會去行種種的難行,最後成佛。

 

菩薩因為要解脫一切眾生的苦惱,拔濟沉淪苦海的眾生而起大悲,因為有大悲心方能發起要覺悟的心--菩提心,因為菩提心而使菩薩完全的覺悟,即成等正覺。

 

經文: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

 

這是用比喻來說明。曠野,就是空曠荒野,沒有人居住的地方。沙是細沙,磧是小石塊。譬如在曠野有很多沙、石子的地方有一棵大樹王,如果樹根吸收到水分,枝葉、花、果都會長得繁茂。

 

經文: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在我們無量劫的生死曠野之中,修菩薩道猶如要開花結果的菩提樹王,所謂菩提樹王,即菩薩修行的身心,是以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為其花果。意思是說,一個人想修行成佛,要以眾生做為根本,如果沒有眾生做為其修行的對象,沒有一個人能夠成菩薩、成佛。這裡用一棵樹來譬喻,樹根(眾生)是根本,諸佛菩薩是菩薩行者修行所獲得的花果。修菩薩道者若整天期望成佛而不要理會眾生,那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行菩薩道者,先要以大悲水饒益眾生,最後才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而不是成佛後,才來度化眾生。

 

經文: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為什麼呢?如果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就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譯為"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合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即對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確覺悟;聲聞、緣覺也可證得,但不能普遍;菩薩雖能普遍,還沒有圓滿,不是無上;唯佛所證圓滿,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正等正覺:諸佛覺悟都是一樣平等,沒有差別,沒有任何一佛的覺悟比另外一佛來得高。

 

經文: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所謂成佛道,是在有眾生處才能完成,如果沒有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好像我們要修行,要行善,沒有眾生,你向誰行善呀!什麼也沒得做!尤其是當你修成天人的時候,你根本沒辦法向其他天人布施。為什麼?因為你有的它也有,它不需要你的施捨與救濟。所以菩薩修到有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福報的時候,都要"下化眾生",即往下界去救度比他能力差的眾生。因此,菩薩需要眾生做為其菩提樹根,才能開出燦爛的智慧花,結成美滿的菩提果!

 

為什麼成佛叫做證菩提呢?原因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所以用菩提來形容覺悟。這不但表示佛的覺悟不是一般的覺悟,而且還有一個強烈的說明:即是在娑婆世界所有的佛,都是在印度的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的金剛座覺悟。如果你們去印度朝聖,就會看到後人用洋灰在金剛座鋪成一個座位,上面還有兩個腳印,標誌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用草鋪成的座位,佛就是在此地方成道。很多信徒去印度朝聖時拚命禮拜那個位子,你應該要明白禮拜的是佛在此位子成道,而不是那個座位。不只如此,過去的佛在此金剛座成道,將來的彌勒佛也在那邊成道,但是當彌勒菩薩降生人間成道的時候,另外一棵樹在那邊生長,那棵樹不叫做菩提樹,是叫做龍華樹。

 

經文: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此處的善男子是稱呼那些要修普賢十大行願的人。你對於此道理,應該如是的了解。

 

在此更進一步強調,眾生跟心是平等的,即每個眾生的心都是平等,沒有高低的。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如果我們表演一場戲,有人在戲裡扮演國王,有人扮演乞丐,但是那些演員本來是平等的。在我們這些眾生當中,有些愚痴,有些有智慧,有些有福報,有些貧困,形形色色,各種各樣,只是大家的心在演這場戲:你在演你這一生的戲,下一生你演另外一個角色;這一生你演窮人,下一生你可能演皇帝。所以不管你演窮人,或演皇帝,那也不過是你的心在做戲。你要知道心、佛、眾生也是平等幻化的,你看到的這個眾生的外貌,是他演出這個戲的形相罷了,不是確實、非永遠如此的,一直變化,沒有窮盡。當你如是知道後,則能成就圓滿大悲。為什麼呢?原來眾生演這戲時,他迷在裡面以為是真實的,在裡面煩惱受苦。菩薩覺悟眾生受苦非實,覺悟自他平等才能夠圓滿大悲心,若受苦是真實,則大悲心就無法解救。因為眾生演這些戲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才能夠度他。如果那個戲是真實的,你就度不了啰!就是說,我們的生死現象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實的,大家都是一樣平等,跟佛也是一樣平等。所以說,如果你如此了知,就能夠成就圓滿大悲,以此圓滿的大悲心隨順眾生,你就能夠成就供養如來。

 

經文: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10、普皆迴向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十行願是普皆迴向。在大乘佛教中非常強調,不管你做什麼善事,心都要觀想把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不要一切都歸於自己,要與眾生分享。在小乘的佛法中,修行者為了自己的解脫,其所修的一切功德,都是屬於自己的。

 

經文: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悉皆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現在發心的菩薩將從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一行願的禮敬諸佛,一直到第九行願的恆順眾生所修的功德,心中觀想,願意把它們全都無條件的迴向給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經文: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

 

但願眾生常得安樂,沒有種種的病苦;希望眾生要做壞事都做不成;反之,其所修的善法很快就得到圓滿成就。

 

經文: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所謂惡趣門,是指畜生、餓鬼、地獄三惡趣。希望眾生不在三惡趣中輪迴生死,希望眾生能夠聽聞到做善事生天、做人,乃至解脫涅槃的正道。

 

經文: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希望眾生因為過去世所做的種種惡業,將來所感到的種種極重的苦報,或感受三惡道的苦果,或是墮入無間地獄所受的苦果,我都願意代他受;使他能夠得到解脫,很快地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經文: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迴向不是佛教專有,其實很多人都希望給人好處,其方式有:世間的人去討好鬼神,希望鬼神能夠幫忙他的親人;信上帝的人,就盡量做一些討好上帝的事,使上帝高興,希望他的親人得到好處;中國人就祭拜一些鬼神,希望得到保佑,這樣做也是迴向。

 

南傳佛教一些愛講理論的人說:佛教主張因果是自作自受,你造的業你受,我造的業我受,怎麼我造的業迴向讓你受呢?這違反了業的因果,所以他們說迴向是沒有用的,不能成立的。實際上,南傳佛教在誦經的時候,也做迴向,而且所做的迴向比我們北傳佛教所做的更有意思:他們在誦經的時候,要拉一條繩子,一起念經的人把繩子圈起來,之後拿一瓶水,大家一起念經,念完了經,然後把念經的功德,通過那條繩子,大家一個個傳下去,傳到最後有一個人把瓶里的水倒出來,念經的功德就隨著所倒的水,傳給對方。可見南北傳佛教都有做迴向。

 

現在讓我們來看迷信者如何做功德:有很多人的親屬死了,他們就用紙張做大屋子、床、汽車、電視機等燒給死者,甚至燒陰鈔,希望死者得到。那麼,這樣做功德迴向給死者,到底有沒有效應?其實這些是得不到的。我問你,紙屋燒了之後,沒有電流,電視沒的看;水龍喉開了沒有水,因為沒有燒公用事業局(水供局),沒有燒發電廠,所以你看,是不是愚痴?以後你看到別人燒這些東西,你叫他要把整個城市燒去才可以,不然是不行的!還有,為何不把夫或妻、兒女都燒給死者?為何不把親屬也燒給死者?燒這些東西是沒有用的,真正的作用在於心,心發出的精神力量才有用。即是我們眾生的心可以互相影響,當他的心念很強烈地發出去,就能影響對方了,但是他不會,就用這種方式來做。

 

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世間的一切是由心造作出來的,心念可以轉移很多東西,甚至可以讓別人感應到一些東西,比如有一些人很思念家人,其家人也可以感覺到。又好像我們做過一些善事,是可以迴向給別人的,因為迴向也是一種業。就是說,我做了一個善業,如果沒有做迴向,這善業的因果就到此為止;如果我再加心念下去,此善業的因果就會再繼續增長。造業者在造業時所用的心重,所造的業也比較重;所用的心輕,所造的業也比較輕。可見造業、造業的輕重……絕對被心影響。我們所造的業能不能轉給別人呢?我們要知道,世間的一切物資是我們過去的業和心所造作出來的,現在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既然是我們的心造作出來的,我們的心就能夠影響它。然而能不能影響,關鍵在於有沒有發心;如果你發出迴向的心,就能夠影響你所造的業轉給別人。你在做迴向時,所用的心有多少,有多強,你迴向的影響力量就有多大。

 

佛教導我們行一些善法,以行善法的功德,以心力觀想把功德傳給對方,那麼,對方就能夠收到。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利益存亡品》中說:"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即在七分功德中,生者得六分,亡者只得一分。所以迴向是心的力量在作用,不是所燒的那些紙屋、紙床、紙汽車……在作用。當我們迴向的時候,要有十足的信心,認為自己有修善法的功德給對方。如果你的親人死後墮落餓鬼道,你就要拿食物,禮拜後觀想,希望它得到這些食物,它就會得到。根據佛經上說,餓鬼道的眾生,在你通過一心一意希望它得到食物的觀想中,它可以得到,原來餓鬼道的眾生是吃食物的精華--氣味。

 

所以南傳佛教那些愛講理論的人所說:"個人造業個人受。"這句話是很錯誤的,因為造業並不是自己做而已。比如我打死一隻蒼蠅,是我自己做,以後的果報我自己受,千萬別把此業報因果看得那麼簡單。當我打死那隻蒼蠅,它對我生起嗔心,它也在做,知道嗎?可見造業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業是一個人在做而已。你在造業的時候,發出迴向的心念,把所做的業轉給活著的人或死去的人,與他們相應、感應,他們是能夠得到的。

 

經文: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

 

前面闡述了十個大願之後,普賢菩薩接著就說:善男子,這是菩薩摩訶薩的十個大願,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邊的願,這十大願可以說是所有菩薩摩訶薩的心愿。比方說,地藏菩薩的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他個人的願。當初發心菩薩修到菩薩果位的時候,稱為菩薩摩訶薩,即是所謂的大菩薩;所有的菩薩摩訶薩都有普賢十大願,而且會圓滿完成這十大願。

 

經文: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

 

如果菩薩依這十大願修行,就能圓滿成就三件事:

 

一、成就眾生:當每一位菩薩成佛的時候,所度化的眾生,都是他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所指導、引導、教化的眾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與他有緣的眾生就跟他一起出生在人間,再接受佛的教導而得度。因此,菩薩要成佛,就要具備那些得度的眾生,與他同時出生在人間,即是成熟一切眾生。

 

經文: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菩薩要有智慧完成無上正等正覺。

 

經文: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三、菩薩除了這十大願之外,還有很多很多願,稱為願海。普賢菩薩除了十大願之外,還有很多的願,修學菩薩道的菩薩要完成普賢菩薩的願海,就要圓滿完成這十大行願。

 

經文: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所以善男子,普賢十大願有如此的功德、利益,對於此道理,你就要這樣的了知、認識。

 

經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

 

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此處比較功德。前面稱善男子是指大菩薩,此處稱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一般發心修普賢十大行願的男子、女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無量無數如微塵那麼多的世界,拿那些世界所有上妙的七寶來布施。"上妙七寶"是當時人類能夠得到的七種珠寶,即金、銀、珊瑚、瑪瑙、硨磲、赤珠、摩尼。珊瑚是珊瑚蟲的外骨骼,七寶中的珊瑚是指紅色的珊瑚;幾乎全世界的海里都有白色的珊瑚,所以它不稱為寶;只有某些海中才有紅色的珊瑚,物以稀為貴,所以才稱為寶。瑪瑙是一種礦物,有紅、藍等各種顏色,可以做貴重的裝飾品。硨磲是一種玉,上面有花紋,體堅色明。赤珠是一種紅色的珠子。摩尼是指夜明珠,在黑暗中能放光的珍珠,此珠光凈,不為垢穢所染;佛教稱它為如意珠寶,即心想要財寶、衣服、飲食種種之物,此珠就能生出,令人如意。佛經有載,摩尼珠是在海龍王的龍宮中,不在人世間。

 

以及布施諸人、天最勝安樂給眾生,以七寶與人、天的安樂布施給那麼多的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以及供養那麼多的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過無數的佛世界,而且經過無量無邊的時間,如此不斷地做布施供養,所得到的功德;如果有人有因緣聽到普賢十大行願的功德,比前面所做的布施、供養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就是說,眾生在無量劫生死輪迴中,能夠聽聞普賢十大行願,是個很殊勝的因緣;眾生在無量劫的生死中,很容易得到種種珠寶,卻不容易聽聞到佛法,更何況是聽聞到普賢十大願。所以說這個是非常非常難得的,甚至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都比不上有機會聽聞到這樣的佛法功德。為什麼?如果眾生遇到佛,可能聽聞到的是修行解脫的法門而已,聽聞修行解脫的功德比不上修行菩薩道的功德,而在菩薩道中的菩薩心愿、境界就在普賢十大願王之中,所以此功德是更加殊勝,完全比不上哦!

 

經文: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現說明受持、讀誦等功德。或者有人以甚深信心,於此普賢十大願領"受"、憶"持"、念"讀"、背"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所謂一四句偈,好像"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如此四句合成一偈,稱為四句偈。就能得到下列的功德:

 

一、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謂五無間業,就是造五逆罪而墜落的業,即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你們都懂得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沒有人弒得了佛,但是卻能夠傷害佛,使佛身體受傷流血。破和合僧:四個以上一起修行的比丘,稱為和合僧;你搞破壞,使他們產生矛盾,爭執、合不來,稱為破和合僧。這五種罪,叫做五逆罪,造這五種罪的眾生將墮入阿鼻地獄,也叫做無間地獄。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記載,五無間業是眾生隨其所造五逆罪的業,受此苦報,無有間斷。在無間地獄的果報是,一、時無間:墮此地獄的眾生,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就是世間一直在變化,眾生受苦不斷,很長的時間,沒有間斷,即使娑婆世界壞了,再移置他方繼續受苦,所以叫做時無間;二、形無間:阿鼻地獄縱廣八萬由旬,一切眾生於中受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所以叫做形無間;三、受苦無間:墮落在此地獄的眾生,於劍樹刀山、碓磨鋸鑿、洋銅鐵汁,備受諸苦,無有休歇,所以叫做受苦無間;四、趣果無間:不問男子女人、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所以叫做趣果無間;五、命無間:墮落此地獄的眾生,受苦至死後,立刻又生;就是在此地獄的眾生受苦時,會苦到死去,好像我們在人間被火燒,會燒死掉。它被燒死,馬上再化出一個身來,又再被燒,所以說,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才得受生,所以叫做命無間。

 

現在讓我進一步來為你們闡明"業"。佛法說,業分為定業、不定業。如果我造了一個定業,是不能轉變的,一定要受報,但是受報有輕、重之別。假設一個人通過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因重業而所受的果報就會減輕,其原理是:因為通過修行,煩惱少,心力強,重業所形成的果報在承受的感覺上就相對的減輕。所以這裡所說能夠滅除五無間業,並不是說定業也能夠滅除。我曾經跟你們說過,佛有三不能,一、眾生度不盡:每一佛發願度眾生,所謂度盡眾生,是度盡佛心中的眾生。什麼叫做"心中"的眾生?即眾生的心都互相為因緣,而顯現出境界,我們就在境界中看到眾生。意思是說,我們的業、心互相關係,那麼,你就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就出現在你的面前,所謂的你,不過是我心中的你,但是我們卻認為你是在外面。與佛心中有緣的眾生,佛都去度化,佛就是如此地度盡與佛有緣的眾生,但是眾生絕對不可能全部成佛,所以眾生度不盡;二、無緣不能度:任何眾生的心與佛沒有緣,沒辦法見到佛,佛就不能度他;就算有緣看到佛,但是現前沒有好的因緣,佛也沒有辦法度。這好比佛在世時觀察有個老太婆今生能夠證果,就去找她,要為她說法,但是她卻溜走,跑回家。佛走到她家門口,她就把門關起來。佛以神通進去,她從後門跑掉。佛再繼續觀察,發現她跟目犍連尊者有緣,就叫尊者去度化她。隔天,尊者去到那個老太婆的家托缽化緣,她看到尊者很高興,請其進去坐,然後就作供養,之後再請尊者說法,說完法她就證果了;三、定業不能轉:有一些業的果報絕對要成熟了,誰都不能轉變它。

 

打個比方說,我今生做定男人,誰也沒有辦法轉變,你已經看到我出生了。那些還沒有出世的呢?那些還沒出來的是因為你無知。怎麼說呢?就好像我上回所講的阿闍世王造了五逆罪,這一生死後一定墮落地獄,佛都沒有辦法轉變;他只能通過向佛懺悔、依據佛的教導來修行,以減輕受阿鼻地獄的業,卻不可能把它滅除。中國人有句老話:"米已經煮成飯了。"怎樣改變?!但是,如果一個人今生有因緣,對普賢十大行願生起極大的信心,是絕對不會造五逆罪的,就不會墮落於阿鼻地獄中。

 

二、消除身心病苦:"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腦,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這就要有甚深的信心,比如有人很有信心念大悲咒,就感應;有人念來念去都沒有效果。這完全要看心的力量,如果心的力量發得出來,就做得到。

 

三、能得到魔鬼的擁護:"一切魔軍",是說有很多魔。根據佛法說,為惡濁世間中的惡眾生,能夠害人,能障害出世善根,叫做魔。魔分為四種:一、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五蘊能生一切苦;二、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三、煩惱魔:指貪嗔痴等習氣能惱害身心;四、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在三界中的欲界最高的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叫做波旬,它是魔王,其有非凡的能力,凡是修行人修得好,它就會來搗蛋、恐嚇,使修行者不能修行。當修行者要證阿羅漢果,要出離此世間,魔王就會干擾。當菩薩要成佛的時候,魔宮就會震動,魔就會來搗亂,好像悉達多太子要成佛之前,就震到魔宮,魔王就來人間跟悉達多太子搗亂。如果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有一些業障,魔就會來干擾,比如有些修行人聽到恐嚇的聲音,一些修行人看到某些現象……這其中,有些是魔的干擾,有些是自己的煩惱魔在作祟。你不用擔心魔王會來光顧你。為什麼呢?因為只有當你要出離欲界,出離三界的時候,魔王才會來搗蛋。如果你沒有能力出離三界,魔王是不會理你的,只是那些協助天魔辦事的手下--魔軍來搗蛋,其為夜叉、羅剎、鳩槃茶、毗舍闍、部多等。前文所講的天龍八部中的金翅鳥、龍、阿修羅、乾闥婆、緊那羅都不屬於魔軍,它們已歸依佛,修善業,但是在過去世修不好,就墮落;夜叉、羅剎都是吃人的鬼。羅剎是在人間,即食人鬼,其心很兇惡,專門食眾生。夜叉在人間、天上、海里都有,行走很快,到處擾亂,手執兵器,飛行天空。鳩槃茶,相貌很醜陋難看,專門吸人的精氣、經血。毗舍闍是專門吸人精氣,部多也是專門飲血的,這些都是專門飲血啖肉的惡鬼。

 

如果有人很有信心受持、讀誦普賢十大行願、書寫經書、偈語,這些飲血啖肉的惡鬼都會遠離你而得安寧。不但如此,有些還會發心親近守護,成為你的護法。即是一個人認真修行,修到某個時候,都會有一些鬼神做他的護法,其原因是:有些可能是他過去世的好朋友,做了鬼神,現在看到朋友修行,很高興,就來幫忙,做護法,此鬼神與他有緣,專門為了保護他而來護法;有些鬼神被佛菩薩度化,就發願護持某個咒語、某部經典的受持、讀誦者,這類鬼神是專門護持佛法而來做護法的。

 

經文: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如果有人專門誦持普賢十大行願,他在世間來來去去,就不會遇到鬼神、惡業等障礙,猶如天空中的明月,透出於雲翳以外,再也不受其阻礙而大放光芒。不唯如此,而且還獲得

"諸佛菩薩之所稱讚",如果有人很有信心地誦持普賢十大願,就有一些人天鬼神來禮敬,一切眾生都應該來供養。

 

經文: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修普賢十大行願的大菩薩很容易得到人身,而且能夠圓滿普賢菩薩的功德,不久就能夠像普賢菩薩一樣,很快成就佛的微妙色身,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

 

為什麼說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因為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將會繼續來人間,不會墮落。如果修得好,就會從女身轉成男身。根據佛法講因果功德,女身的業障比較多,男身的業障比較少,所以女眾修行者修集大功德後,都會轉男身,然後就會得到要成佛的福德--三十二大丈夫相,即是:

 

一、足安平相:足下安立,皆悉平滿,猶如奩底。(奩讀音"聯",是匣子的意思。奩底即是盒底。)

 

二、千輻輪相:輻即是車輪中的輻。足下轂網輪紋,眾相圓滿,有如千輻輪。

 

三、手指纖長相:手指纖細圓長,端直佣好,指節參差,光潤可愛,勝過其他的人。(佣讀音"充",是均等的意思。)

 

四、手足柔軟相:手足極妙柔軟,即手足柔若無骨。

 

五、手足縵網相:手指中間,縵網交合,紋同綺畫,猶如鵝王之足。

 

六、足跟滿足相:跟就是足踵,即足之踵圓滿具足。

 

七、趺高好相: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種種庄飾,妙好圓滿。

 

八、腨如鹿王相:腨就是股肉。足腨漸次纖圓,如鹿王之腨,纖好第一。

 

九、手過膝相:雙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過膝。

 

十、馬陰藏相:陰相藏密,猶如馬陰,不可見。

 

十一、身縱廣相:身儀端正,豎縱橫廣,無不相稱。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身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亂,右旋上向,青色柔軟。

 

十三、身毛上靡相:身諸毫毛,都右旋向上而偃伏。

 

十四、身金色相:身皆金色,光明晃耀,如紫金聚,眾相莊嚴,微妙第一。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

 

十六、皮膚細滑相:皮膚細膩滑澤,不受塵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處平滿相: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平滿端正。

 

十八、兩腋滿相:左右兩腋平滿。

 

十九、身如獅子相: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獅子王。

 

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平直不傴曲。

 

二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

 

二二、四十齒相:常人但有三十二齒,或三十六齒,佛具足四十齒。在人間,有些人也有四十顆牙齒,如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二三、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凈齊密,根復深固。

 

二四、四牙白凈相:四牙最白而大,瑩潔鮮凈。

 

二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車隆滿如獅子王。

 

二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

 

二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而至於髮際。

 

二八、梵音深遠相:音聲和雅,近遠皆到,無處不聞。

 

二九、眼色如金精相:眼目清凈明瑩,如金色精。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就是眼睛的旁毛。眼睫殊勝如牛王。

 

三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玉毫,清凈柔軟,拉起來很長,放下去的時候右旋婉轉,長放光明。

 

三二、頂肉髻成相:頭頂有肉,高起如髻,也叫做無見頂相,即一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皆不能見的緣故。

 

經文: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不生惡趣,經常生在人間、天上,在善道中,不生邊地下賤,必生家世清白,具有道德,有威望的家族中。

 

經文: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不會再造惡,永不會墮落惡道,而且能夠遠離一切惡友,同時能夠用強力壓制,使一切外道的修行者馴服。

 

經文: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能夠摧伏其貪嗔痴等一切煩惱,如獅子王一出現,一切猛獸都被降伏。此菩薩解脫煩惱,所以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經文: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佛法說,人一共有二十二根,簡單的說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人死的時候,六根就慢慢地散壞,不能用了;一切親屬都離開,一切威望、勢力都沒有了。不但普通人如此,甚至貴如國王死的時候,輔相、大臣,宮殿、象馬車乘、珠寶、收藏的財寶,這一切都不能跟隨著他。"輔相"就是幫助國王管理全國一切事物的宰相。

 

如果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修得好,唯有此願王不相舍離。就是說,如果此菩薩念念都能修持得好,維持著普賢十大願的心愿,唯有此願王不相舍離,不管什麼時候、任何事情都以十大願王做為引導,當他死時,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剎那"是極短的時間。即是修普賢十大願王有成就的菩薩,在娑婆世界死後,馬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經文: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

 

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往生極樂世界,馬上見到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的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有很多菩薩圍繞著他。此菩薩看見自己生在蓮花中,蒙佛為他授記。

 

這裡舉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觀自在菩薩代表大悲,彌勒菩薩代表大慈,這些菩薩都出現。為什麼這個樣子?因為當此菩薩在修普賢十大行願的時候,就有觀想禮遍十方諸佛,當時菩薩都圍繞在佛身邊,所以他一死,往生就看到這些菩薩。

 

"蒙佛授記":當一位菩薩行者修到其道心非常穩固的時候,就有佛來清楚地告訴他,將來在什麼時候,哪個世界成佛,佛號叫做什麼,弟子有多少,在世多少年,正法多少年,像法多少年,末法多少年,父母種族如何,上首弟子是何人等,一切預先為他記別交代清楚,以堅定他成佛的信心,以策勵他勇猛精進的修菩薩道,這叫做授記。根據佛法說,如此這樣的一位菩薩,如果在娑婆世界中修行,所需的時間是從初發心修到成佛的三大阿僧祇劫中的第一個大阿僧祇劫,好像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授記。就是說,如果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已經修菩薩道有相當的時間,才有信心,他修得好的話,往生極樂世界時立刻見到佛,得到佛的授記。這樣的往生跟修彌陀凈土的人往生極樂世界是不一樣的,它們的差別:

 

在《觀無量壽經》中說,修彌陀凈土得到"上品上生"的人在死的時候,會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種種的化佛、比丘……這些佛菩薩來到他的面前接引他;觀世音菩薩拿著一個金剛台,接著他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極樂世界。他去到極樂世界之後,聽聞佛說法,證悟無生法忍--覺悟,然後就去所有的世界,在諸佛之中授記。修彌陀凈土得到"上品中生"的人,臨命終時看到佛菩薩來接引他去極樂世界,但是他需要聽聞佛法七天才覺悟,一個小劫後才蒙佛授記。由此可見,修普賢十大行願的修行者的菩薩行比修彌陀凈土的修行者的高明,因為他不必佛菩薩來接引,自己往生;不必佛為他說法,就蒙佛授記;所以他絕對不是修往生凈土。因為前文說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生人、天上,可見他是修了好多生才往生的。

 

經文: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數也數不清的劫,到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去,以智慧力,隨著眾生心理的要求,為眾生做一切利益的事而度化他們。

 

經文: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髮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根據經典說,釋迦牟尼佛是在蒙佛授記後的一百劫中修其三十二大丈夫相,而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是在蒙佛授記之前就累積其三十二大丈夫相了。這位菩薩蒙佛授記了,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就最無上的覺悟,然後轉妙法輪,說法度化眾生。菩薩在修普賢十大行願時,就以無量無數的世界中的眾生作為境來修,因為發心是這樣,所以成佛的時候,也能夠度無量無數世界的眾生髮菩提心,隨著眾生的根機,教化成熟,乃至未來無量無數的劫數,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經文: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善男子,如果有這樣的眾生聽聞、相信了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到處廣為人們宣說,其所得到的功德,除了佛知道以外,其他的一般人、二乘聖者,甚至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等,都不知道。

 

經文: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普賢菩薩說:所以你們聽聞這十大願王不要生起懷疑的心念,要把它當成真理(諦)來接受,接受之後要能夠讀,讀了之後要能夠誦,誦了之後要能夠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即到各個地方去,向大眾解說十大願王的道理!

 

經文: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如此之人,在修普賢十大行願的時候,每一念中都能夠修獲無量無邊的福聚。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有能力拔濟眾生,令其出離苦海,使眾生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三、偈頌

 

所謂偈誦,是佛教經典的一種體裁,佛教經典文字的體裁有兩種,即長行與偈頌。以現代術語說,長行是散文的體裁,句子有長有短,如前面講過的經文;偈頌是韻文的體裁,有四字一句,五字一句,七字一句的不同,四句合為一偈。

 

以下的一部分偈語,現代的中國佛教把它摘入《早晚課誦本》中的《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內。如果諸位要修《普賢行願品》,首先要把這部經讀熟,然後根據課誦本中的《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的修行方式,念誦以下普賢行願品中的偈頌,在你每念誦一個行願的時候,都要作觀想,不要只是口中念誦,那樣只是鸚鵡學語,沒有用,只是修福報而已。比方說,你念誦第一個行願的偈頌時,觀想自己現出無量的身,到無量的佛世界的佛前禮敬佛,當無量的身在禮敬佛時,每一個身都在禮敬無量無邊的佛。如此每念一段行願的偈頌,就作有關的觀想,然後禮拜,這樣的來修。

 

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當時,這位普賢大菩薩講完十大行願之後,以七字一句的偈語,重新宣說其十大行願的內容: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一行願--禮敬諸佛的偈語:我心中觀想所有十方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以清凈的身口意來禮所有的佛。我用觀想念力,在一切佛前出現;每一身在如來前又現無量的身來禮無量的佛。"人獅子",佛的別名。獅子為百獸之王,有大威力,降伏一切猛獸。佛也有勇猛威力,為人中聖,能摧伏一切魔外。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二行願--稱讚如來的偈語:在一粒微塵中顯現出無量無數的佛世界,在每一佛身邊都有菩薩圍繞;法界無量沒有邊界,微塵也是無量無邊的,深心的相信諸佛在任何的微塵中都出現佛的世界。就是說,深心的相信佛的境界就是那樣的廣大無邊,在極大、極小中都可以有諸佛的出現。我以各種各樣最好的音聲、最好的言語,盡未來的一切劫,稱讚佛的一切甚深功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三行願--廣修供養的偈語:我觀想以最好的妙花、鬘、伎樂、塗香以及傘蓋如雲般遍滿虛空,如是最好的莊嚴具,莊嚴布置周圍道場來供養諸如來。除了上述各種莊嚴具外,另外還有最好的衣服、妙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都累積得很多、很高,積聚如須彌山那麼高大,我都拿來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以非常廣大、非常正確了解的心,深信一切過去、現在、未來的佛,諸佛也都是以普賢菩薩的大行大願大威神力,普遍供養一切諸佛。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四行願--懺悔業障的偈語:我於往昔所造的諸惡業,都是由於無始以來,受貪嗔痴三毒煩惱之所推動,從身語意三業之所產生的,所有一切惡業,我今悉皆懺悔。在中國佛教不論受什麼戒,在受戒之前必定以這四句偈語做懺悔。在懺悔時要後悔過去所做的惡業,發誓將來不再做。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五行願--隨喜功德的偈語:所有十方一切眾生--凡夫;二乘是指緣覺、聲聞,聲聞乘的初果、二果、三果稱為有學,無學是指阿羅漢;一切如來與菩薩所具有的功德,我悉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六行願--請轉法輪的偈語:"世間燈"是佛的德號之一。佛出世有如燈照明世間,燈比喻智慧的光明,照破眾生煩惱的黑暗,所以佛稱為世間燈。十方所有一切佛,乃至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請其轉妙法輪,以教化眾生,使眾生得以離苦得樂,使眾生得以證悟真理。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七行願--請佛住世的偈語:凡是一切佛欲示現涅槃,我都至誠懇切地勸請,希望佛能久住世間,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這裡把所修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隨喜功德、懺悔業障七個行願的諸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以及無上菩提。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八行願--常隨佛學的偈語:我常跟隨一切如來學,修習圓滿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供養過去諸如來,以及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所做的一切都是圓滿的,我發願過去、現在、未來都跟隨諸佛修學,希望很快就成佛。"天人師"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佛有資格指導人與天人修行,所以叫做天人師。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凈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九行願--恆順眾生的偈語:在恆順眾生的行願中,是以菩提樹來做比喻:即在佛所居住的極為廣大、極為清凈,而又極為微妙莊嚴的佛土中,有很多莊嚴廣大的法會,眾多菩薩圍繞著佛,在菩提樹王下,一心恭敬地聽佛說法。

 

菩提樹王的腳底下一定要有其樹根,這裡的樹根是指一切眾生,所以菩薩成佛,其基層一定以一切眾生為根。菩提樹王的根,如得大悲水灌溉滋潤,即能開菩提之花,結菩提之果。意思是說,菩薩要成佛先要有大悲心,菩提樹就是成佛的果,而長出菩提樹的根,就是以眾生為基礎所生起的大悲心而建立的,所以要恆順眾生。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他們遠離憂愁、災難,常常處在安樂,得到甚深的佛法利益,而且滅除種種的煩惱。

 

以上的九個行願,前面都已經解釋過了,所以現在我只是簡單地再把偈語講解一遍。

 

接下來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十行願--普皆迴向的偈語,它就有些特別。如果你要做迴向,是你做了一些善法,修了一些功德,才把它迴向給一切眾生。如果你什麼都沒有,就不能做迴向。而普賢菩薩從開始發心修學菩薩道,直到成就普賢十大行願,每個次第所修得的種種功德,他都一一迴向。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迴向一:菩薩於六道輪迴中修道。

 

菩薩行者為成佛修行的時候,希望在輪迴生死的人趣、天趣、畜生趣、餓鬼趣、地獄趣中不迷惑,有宿命通,記得過去世的種種因緣。具有宿命通有幾種的情況:一、鬼神加持,讓你記憶起過去世的事情,這就是通過外來的力量獲得宿命通;二、現代人可通過催眠回憶起過去世;三、通過修行而具有神通,也可以知道過去世;就是你的修行非常好,投胎的每一生都知道從哪裡來,即"一切趣中成宿命。"這就不是加持、也不是修成定力所獲得的,而是你每到任何一道都有宿命通。有些人出世後會記得過去世,根據佛法說,畜生道的眾生也有宿命通,比如牛,眾生墮落做牛,會做很多世,當它最後一世做牛,要轉世做人的時候,就有宿命通;其他的豬、狗、羊也是有這種情形,當它們最後一世做豬、狗、羊時,就知道下一生要轉世做人。初發心菩薩的身口意業不是很清凈,所以會墮落,會在一切趣中生死輪迴,有時候做豬、狗、牛、羊,有時候做餓鬼,希望出世在那些地方後,能夠回憶起過去世,才想到修行。菩薩行者更希望能夠出家,修持佛的凈戒。戒持得非常好,叫做"無垢"。護持凈戒,不破戒,叫做"無破"。持戒有犯戒和破戒兩種情況:犯戒了就有垢,但是還可以懺悔;破戒就是已經沒有戒了。出家人破戒後,就不可以當出家人,所以破戒對出家人來說有如死刑;犯戒有如坐監牢,坐完監牢出來,還是活著的。戒持得不好就有漏洞,叫做穿漏。那麼,垢與破都是穿漏,所以沒有犯戒與破戒,就是"無穿漏"。

 

菩薩行者在輪迴六趣中修道,將會遇到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眾生,都以一切眾生的語言為一切眾生說法。雖然這是初發心菩薩的墮落,身不由己,但是菩薩卻能在六道輪迴中繼續修行。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修菩薩道的時候,也墮落做蚊子、猴子、大象等等。如果你們發心行菩薩道,修彌陀凈土者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則免了這些事;修普賢行願者就要在娑婆世界中修行,因身口業不圓滿而很有可能會墮落。雖然如此,菩薩依然有菩提心,正好可以為那些墮落的眾生說法。

 

勤修清凈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迴向二:菩薩於世間道已得解脫。

 

剛開始修菩薩道的行者,胡裡胡塗地傷害到眾生而墜落在六道輪迴中修行,現在已經能夠勤修清凈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生生世世都不會忘失菩提心;初發心菩薩這一世發菩提心,下一世可能會忘記,但是慢慢地累積,他就不會忘記了。因為他精勤地修清凈波羅蜜,就可漸漸地將煩惱障垢清除乾淨,不讓它有一絲的剩餘存在。已經滅除了"障"礙與煩惱"垢",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順利地成就。

 

菩薩此時已經能夠堅固菩提心,對於迷惑的業境,以及魔的境界,在世間道中內心已經得到一部分解脫,好像蓮花是出於污泥而生長於水中,可是它能出於污泥而不染,生於水中而不著於水。這也好像太陽與月亮,每天都從天空中經過,但都沒有留下來。譬喻菩薩已經達到第二階段的修行,如小乘人般的解脫,不執著世間,再不被種種魔境所迷惑,同時也能夠記得菩提心,此時的菩薩已經懂得修解脫道了。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迴向三:菩薩已出離惡道,經剎塵劫輪迴度眾生。

 

菩薩行者再也不會在惡道中輪迴生死,可以在善道中繼續修行,對眾生生起平等的心,給予一切眾生快樂;如是經過無量無邊的時間,到十方世界去利益一切眾生。

 

因為在之前菩薩已經修得清凈,接下來再也不會墮落惡道了。他開始產生救度眾生的能力,能夠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業,恆修廣大的普賢行願。即是在這之前,他只不過開始發心,還不懂得修普賢行願,後來他先堅固菩提心,除掉煩惱與業障,能夠把握自己,不再墮落惡道,然後才在未來劫繼續修普賢廣大行願,利益一切眾生。由此可見修此法門者,不急於往生極樂世界。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迴向四:菩薩已能常與菩薩老師們同集會修學。

 

菩薩行者修習廣大普賢行願到了一個時候,就會遇到很多菩薩--同修夥伴。即是當菩薩開始發心修菩薩道的時候,是很孤獨、很寂寞、很可憐的,因為他發願要跟世間的眾生在一起,而眾人卻不知道他發了菩提心。現在他經常跟菩薩們在一起,彼此間的身口意業都是同等,沒有參差不齊,大家都是同修普賢行願,都同樣發願成佛,發願度化眾生。

 

菩薩行者希望經常遇到好的老師,為他開示普賢廣大的行願;這就有如《華嚴經》里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到處去參訪善知識,詢問普賢菩薩的行願。希望經常遇到修習普賢行願的菩薩,常願這些善知識能夠與我同集會,而且他們看到我就生起歡喜心。這時的菩薩已經找到同伴,有能力跟其他發同樣願望的菩薩在一起修行了。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凈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迴向五:菩薩已能常生在有佛處,供佛聞法修習。

 

菩薩行者修行完成了某個菩薩果位,具足了一定的功德力,更進一步能夠出生在有佛的地方,經常遇到最好的老師--佛,以及諸佛子們圍繞;菩薩就經常去供養佛,盡未來劫都不感到疲厭。

 

菩薩行者更進一步發願能夠修持從佛所學到的微妙法,能夠實踐佛所教導的菩提道的行門,更進一步能夠清凈普賢行願的道果,盡未來劫常修習。菩薩以修此行願的功德皆迴向。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迴向六:菩薩已能見到塵剎佛土。

 

"有"是存在的意思。有眾生的地方叫做有。"諸有"即指世間眾生;廣大的講有二十五有;簡單的講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有,叫做三有。

 

菩薩行者在"一切有"眾生活動的世間里,所修的福智永遠沒有窮盡,此時菩薩已經得到了定力、智慧、種種方法,同時也解脫自在,獲得種種無盡的功德,具足種種神通了。現前就能夠看到每粒微塵中有無量的佛剎,無量的佛剎中都有佛,一一佛處都有菩薩圍繞,看到佛為會眾開演菩提妙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迴向七:菩薩已能到十方佛剎修學。

 

"海"形容甚深廣大而不可窮盡的意思。此時,菩薩行者能夠到諸佛世界,能夠到十方的一切佛剎去,每一毛端中有三世的佛與佛土,我現在能夠遍去這些地方修行了,而且不是短時期的,是無量無邊的劫海。一切佛的語言清凈,每個語言中,可以讓眾生聽到不同的無量音聲。這是說,我們在人間看到佛跟比丘單獨說法,這是佛在人間應化給我們看到的境界;在大菩薩的眼中,所看到的並不是這個樣子,菩薩現前所看到的,就是報身凈土中的佛,以神通力發出無量的聲音為不同的眾生說法。也就是說,這位菩薩不但能夠到一微塵中的無量的佛世界去參學,而且能夠明白佛以一音聲同時為不同世界的眾生說法,不同的眾生則隨著自己的根性而了解的情形。佛經常都在闡明微妙的佛法道理,此時菩薩行者的智慧能夠達到這種能力了。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獅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迴向八:菩薩已能一念入三世佛境界。

 

菩薩行者能夠在一念中知道一切劫,在一念中能夠進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在一念中能夠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佛,也能夠經常進入佛的境界,而且很清楚這就是如幻如化的解脫自在,以及如幻如化解脫的威力,此時菩薩行者即進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什麼叫做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就是在此境界里,時間、空間並不是我們現在的情況,叫做不可思議。此時菩薩行者只要動一個心念,都能夠完成了,這叫做解脫的威力。這些都是心的如幻變化。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凈。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迴向九:菩薩已能一毛端顯現佛的一切事業。

 

菩薩行者能夠在一毛端的極微中,顯現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無量清凈莊嚴的佛土,去那邊親近諸佛,同時深入其間而完成佛土的清凈。

 

"照世燈"即是指佛。佛出現於世間,為世間帶來了無限光明,照耀著黑暗的世間,好像一盞明亮的燈,所以稱佛為照世燈。

 

"群有"即是眾生。

 

所有未來的佛,都要經過成道、轉法輪來度化眾生,當佛把本身應該做的利生大事完成後,就要示現涅槃。在這各個階段中,菩薩行者都去親近,這是因為他具有神通力,能夠入十方的凈土,能夠知道哪裡有佛成道,哪裡有佛說法,哪裡有佛示現涅槃;他不但去親近,同時還能夠在其中現出莊嚴的凈土。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凈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凈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迴向十:菩薩開始成就佛的十力,降伏一切魔。

 

菩薩行者普修普賢十大行願,以更進一步擴大其種種的力量,現在具足了普賢菩薩所有的種種力量了。前面我說過佛有十力,這裡一共有十二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有些人的神通有限,比方說,有些人只能變化一個東西,有些人則能夠變化多個;有些人只能在這裡變,有些人則這裡、那裡都能變。"速疾"是非常快的意思。"周遍",任何地方都能達到的意思。即是菩薩具有非常快,任何地方都能達到的神通力量。

 

"普門遍入大乘力",修大乘佛法的菩薩,能夠具有如觀世音菩薩那樣的普門示現能力,即哪裡的眾生有因緣,菩薩就示現適合眾生的形像來度化,這就是普門示現的力量。

 

"智行普修功德力",菩薩具有智慧,修得種種無量無邊功德的力量。

 

"威神普覆大慈力",菩薩有了這些功德,就有威神力,能夠產生大慈大悲的力量。

 

"遍凈莊嚴勝福力",菩薩不管去到哪裡,都是清凈莊嚴的,即其具有殊勝福報的力量。

 

"無著無依智慧力",菩薩此時沒有執著,不用依靠佛,也不用依靠佛法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本身就具有智慧力了。剛開始修學佛法的人,有很多執著:依靠佛是執著,祈求佛慈悲加被是執著,要求佛法也是執著。

 

"定慧方便威神力",菩薩具有定力和智慧,就產生種種方便的威神力。"方便"就是種種善巧度化眾生的神通。

 

"普能積集菩提力",菩薩具有修集菩提--成佛果的道業的力量。

 

"清凈一切善業力",菩薩具有清凈一切善業的力量。

 

"摧滅一切煩惱力",菩薩具有降伏一切煩惱的力量。

 

"降伏一切諸魔力",菩薩具有降伏一切魔的力量。

 

"圓滿普賢諸行力",菩薩已經圓滿普賢菩薩的種種行願的力量。

 

當菩薩行者具有這些能力的時候,已經降伏一切魔了。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境界已經超出魔的境界。因此,大乘佛法說,菩薩成佛以前,魔對他沒有影響。雖然菩薩成佛的時候沒有所謂降魔,但是菩薩在人間成佛的時候,還是示現降魔。佛不但在人間以應化身示現成佛,還在色界的最高天以報身示現成佛,而欲界的魔王是沒辦法干擾色界的眾生的。即是佛在色界最高天成佛沒有降魔這回事,因為魔王都不到那個境界里。

 

普能嚴凈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迴向十一:菩薩進一步圓滿普賢行願。

 

菩薩行者已經完成了十地菩薩的功德,等著成佛了。他能夠顯示一切佛剎的清凈,而且也能夠去度化眾生,令無量無邊的眾生得解脫。"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能夠了解分別清楚一切無量無邊甚深的佛法,而且能夠入佛甚深的智慧。

 

"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他無量無邊的行為都是清凈的。就是說,佛的智慧清凈、身口意清凈,此時,這位菩薩的智慧、身口意也清凈,所有的願全都圓滿了。"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菩薩能夠親近承事供養無量無邊的佛,也能夠在無量無邊的劫里繼續修行而無厭倦。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種種的行、種種的願,菩薩都設法圓滿地修習,而且以普賢行願來完成其最高無上的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迴向十二:菩薩已成就普賢行願。

 

一切如來,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都有長子。釋迦牟尼佛座下的長子名字叫做普賢菩薩。其實,不但釋迦牟尼佛的長子叫做普賢菩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長子,都叫做普賢菩薩。為什麼呢?因為佛菩薩的聖號,都是以其本身的功德而命名,你有什麼功德,就立什麼名號,能成為佛長子的大菩薩,必然具有同樣的功德,所以有同一名號。"長子"即是世間人家中的大兒子,是繼承父親一切事業的人,現在比喻這位菩薩如佛的長子,能夠繼承佛的一切事業。

 

"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此處的"我",是指發心修菩薩道的行者。即我現在願將自己過去修持種種道行,所得的所有一切善根功德,完全迴向於普賢菩薩的大行願中,但願一切智慧與道行都能夠跟普賢菩薩一樣。

 

"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但願身口意業都清凈,一切行為以及所在的佛土也清凈。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具有這樣智慧的菩薩就叫做普賢,但願我現在跟他一樣。菩薩以從初發心到完成普賢菩薩的道行,所修的功德皆迴向。

 

我為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迴向十三:菩薩進一步圓滿智慧文殊的功德。

 

"我為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遍"是修完的意思。我為了修完清凈的普賢菩薩行願,文殊師利菩薩的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我要圓滿他們所有的事業,一直保持精進的修行,到未來劫也永遠不生厭倦的心理。為什麼要向這兩位菩薩參學呢?因為很多的菩薩都以普賢菩薩的行願為指導,以普賢菩薩為老師;所有的菩薩在智慧方面都是以文殊師利菩薩為老師而成佛,即文殊師利菩薩為諸佛之師。所以這兩位菩薩都是所有菩薩參學的老師。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我的修行無量無邊,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安住無量的諸行中,得到了一切的神通等等。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文殊師利菩薩的勇猛智慧,普賢菩薩所有的智慧行業,也同文殊師利菩薩一樣。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我今迴向在修行中所修集的一切功德善根,跟隨著這兩位菩薩修學,如時常學習他們所有的大智慧、大行願,以及其他的一切。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總結迴向:以上的種種迴向是一切佛都稱嘆的,而此普賢十大行願也是佛所稱嘆的,我要毫無保留地迴向這一切的善根給一切眾生,為的是要完成普賢菩薩的殊勝行願。換句話說,是要得到像普賢菩薩所有的特別殊勝功德。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修普賢行願者說:我願在生命欲結束的時候,盡除一切所有的障礙,面見阿彌陀佛,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意思是說,我修行成就後,就要去見佛,得到佛的授記。一般修彌陀凈土的人,見佛是想去極樂世界繼續修行,但是這位菩薩完成了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後,見佛是讓佛為他授記。他到了極樂世界,現前已經成就了十大行願,一切已經圓滿了,同時也利樂了一切眾生。

 

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花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法會中都是清凈眾,那時,我在最殊勝的蓮花中出生,親眼看到如來無量光,現前就為我授記。

 

"無量光"就是阿彌陀佛,是印度話,漢譯為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之所以叫做無量光,是因為佛身上的光明沒有限量,能夠照到十方世界,沒有什麼地方照不到的。佛為我授記之後,我立刻到處化身,此時我的智慧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我願到十方一切世界去度化眾生,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沒有窮盡的時候,我的願望永遠沒有窮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此段以下是偈誦的總結,勸修與讚歎。

 

如果有人在十方世界,用莊嚴的眾寶來供養佛,用最安樂的東西來布施給天人,經一切所有的佛剎,經一切所有的劫。又,如果有人於此殊勝的行願,一聽到就生信,而且一生信後,就非常渴望自己依照普賢十大願王去實行,以實現仰求以久的殊勝菩提。換句話說,即是想要完成佛果。此人的功德非常殊勝,勝過上述供養如來,惠施眾生的人所得的功德。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菩薩能夠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的惡道,就能夠很快地見到阿彌陀佛,具足普賢最殊勝的行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菩薩能夠得到長久的壽命,而且經常從善道來人中生,"人中生",佛法稱為生處尊勝,最適宜修學佛法,所以不久他當成就如普賢菩薩那樣深切的修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過去由於沒有辨別善惡的智慧力,致使造了極惡的五無間罪,念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就能夠很快地消滅那些罪業。消滅罪業的原理是:你以很大的智慧福德推動,使過去所造的罪業沒有機會兌現,但是並不是罪業消滅掉。如果這些罪業能夠消滅的話,釋迦牟尼佛就不會遇到提婆達多來對抗,佛的腳就不會被刺傷,也不會頭痛。就是說,業力因果是隨因緣顯現,當你的善心力量很強的時候,善業全都要顯現;當你的噁心很強的時候,惡的業果的力量全都顯現。因此,如果你現在以普賢行願此善的心力,有了智慧不再迷惑,罪業就不能出現,那你就繼續修善道,過去所造的罪業就不能兌現,如此叫做消滅罪業,並非斷滅見者所說的把惡滅除。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

 

不但將來出生的家族、種姓、種類圓滿,以及容色姝妙,相好莊嚴,而且智慧也很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一切魔以及外道都不能摧毀其道心,值得三界的眾生所供養。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此菩薩很快就能夠到菩提大樹王下,坐已降魔、成正覺、轉法輪、度化眾生,使諸眾生都得到利益。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如果有人能夠讀誦、受持以及演說此普賢行願,這樣的果報唯有佛才能知道,決定能夠證悟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凈願。

 

如果有人能夠發心讀誦此普賢行願,我說他的一點點善根中的每一念都能夠讓他完成圓滿清凈的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這一偈頌是總結迴向。菩薩發心修行,都把所得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所以普賢菩薩說:我此所修的普賢殊勝行願,無邊的勝福皆迴向;希望沉溺在苦海中的眾生,很快地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凈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那個時候,普賢菩薩摩訶薩在如來前,說了此普賢廣大願王清凈偈語之後,善財童子聽了跳躍歡呼,一切菩薩都非常歡喜。如來讚歎:"很好!很好!"

 

經文: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此普賢行願是屬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法門,其解脫自在是世間人想像不到的一種境界,這樣殊勝的法門有其不可思議之處,即一念就能夠遍三世,三世中有無量的念,每一念都可進入三世;在一粒微塵中,就可以顯現無量的佛剎,無量的佛剎可在一粒微塵中,如此的不可思議解脫。

 

當講此法門時,在諸大菩薩中,以文殊師利菩薩為首的出家眾,有六千比丘皆是大乘行者;以彌勒菩薩而為上首的菩薩眾,有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眾;以清凈無垢的普賢菩薩為上首,皆是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以及從十方世界到此集會的菩薩眾,其數目多到猶如極微塵數。

 

"賢劫":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每一次的生成與滅壞,有所謂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其中有一次的成住壞空,一共有一千位賢人成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三佛,第四佛是彌勒佛。賢劫的前一個成住壞空稱為莊嚴劫,只有三位菩薩成佛。

 

"一生補處菩薩":盡此一生即能補到佛位的意思。為最後身菩薩的別號,如現居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就是娑婆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在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雖然阿彌陀佛叫做無量壽、無量光,但是也會涅槃,所有的佛最終要涅槃,所以當阿彌陀佛涅槃之後,觀世音菩薩就在極樂世界示現成佛。

 

所謂灌頂,是印度的太子受王位時,取四海水灌太子的頭頂。

 

"住灌頂位":在十地菩薩也有灌頂儀式,即菩薩修到十地的果位,就有很多佛為他灌頂,證實他完成了十地菩薩的果位,然後等待因緣做一生補處菩薩。

 

以及其他十方一切菩薩眾,都來參加此華嚴法會,聆聽普賢菩薩宣說十大願王。佛在講普賢行願品的時候,並不是在人間,而是在華嚴世界。

 

經文: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在諸大聲聞中,以大智舍利弗、神通第一的摩訶目犍連而為上首。佛是在華嚴世界講普賢行願品,為什麼此處又有人間的舍利弗、目犍連尊者呢?那是因為,當佛在人間說法的時候,其他地方的眾生就來這裡,彼此就看到對方;當佛在某個境界里說法,那個境界的眾生在場,其他地方的眾生也可以到場。當佛處在大乘法會的時候,佛有一種神通的力量,能夠使這兩種境界一起出現。就是說,人間的人可以看到,另外世界的眾生也可以看到,大家是在一起的。此現象就好像我們這個地方,有人在活動,也有一些鬼在活動。我們每每說廟裡最多鬼,因為每天施食給鬼神,又擺了一大堆神主牌,然而人有人的物質活動,鬼神有鬼神的物質活動,大家在同一個範圍里,你不知道它,它不知道你。那麼,佛有神通力,在那場法會中,讓參加法會的眾生互相看到對方。曾經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問釋迦牟尼佛:佛啊,每一佛的佛土都很清凈,為什麼您的佛土那麼骯髒?釋迦牟尼佛用腳登地一下,使用神通讓尊者現前看到佛清凈無比的凈土。就是說,舍利弗尊者現前同時看到佛的穢土和凈土。所以佛在開始講一些大乘經典的時候,就會用神通震動世界、放光等等,很多眾生本來看不到的境界,都會看到。再者,《妙法蓮華經》上有載:當龍女在另外一個世界成佛的時候,當時在人間的靈鷲山法會上的聽眾也看到龍女成佛。所以,雖然此華嚴法會不在人間,然而與此法會有緣的世間人就可以看到!

 

《華嚴經》不是佛在成道時說的嗎?當時還沒有度化人間比丘,怎麼會有舍利弗等大聲聞弟子呢?是的!《華嚴經》是佛成道時說不可思議的佛境界,對象是菩薩。後來佛在舍衛城的給孤獨園,再度開講佛的境界時,人間聽眾唯有五百大阿羅漢弟子,經中說這五百阿羅漢:"依於如來虛空境界,離結使縛……於佛智海,深信趣入。"他們有資格聽聞此不可思議境界,其他人如聾如啞而不知道。

 

經文: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一切世主"是指在世間稱王,做領導的人,他有很大的福德,或是金輪王、鐵輪王,但是絕對不是小國王。什麼叫做"輪王"?輪王是轉輪聖王的簡稱,為世間第一有福的人。根據佛法說,當一個人修行功德力很大的時候,他來到人間做王,不必東征西討,其他的小國王都向他降服。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福報很大,具有很多寶物,其中有一隻任何野獸看到都會怕的象。古代兩國發生戰事,是騎著野獸來作戰的,其他的野獸看到那隻象,就不用打了。除此之外,輪王還有一輛會飛的戰車。不但如此,金輪王的神通還能夠上到忉利天。人間的世主就是金輪王。每一層天都有它的主人,即天的世主,在忉利天的天主就是帝釋。還有天龍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聽到佛講普賢行願品,都非常高興,發願要去修行。

 

四、總結

 

《普賢行願品》,就講到這裡結束。諸位如果要發心修持,就要具足信心。就是說,修持普賢行願要在無量劫里修持,一直修得見阿彌陀佛,那麼,佛就會為你們授記,這是修持普賢行願的道路;釋迦牟尼佛所走的修行道路就不一樣,是燃燈佛為善慧菩薩(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生)授記。當善慧菩薩得到燃燈佛授記時,就立刻會飛上天空,即他的業力成熟而神通又恢復、顯現出來了。菩薩被一佛授記將來要成佛之後,還必須繼續修行。

 

在普賢行願中,他從發菩提心開始,就把所修得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如果你們要修持普賢行願,就要有信心,學習普賢菩薩從發菩提心開始把所修的所有功德都迴向給一切眾生;然後,你們就能夠在世間道得解脫;之後,你們就能夠開始修普賢行。你們開始修持普賢十大行願的時候是作觀想,機緣成熟了,就慢慢都能夠完成。因為這是個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你們對它要很有信心,確實有這樣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然後才有可能發心修持普賢行願。如果你們連這個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都不懂,那麼,你們的心量是很微小的;那很微小的心是不可能修持普賢行願的,因為這是個很大很大的願!

 

 

後記

 

回想我在一九九零年參加由"大眾學佛研究會"主辦的"中國四大佛山朝拜團",在行程中,除了朝拜四大佛山--峨眉山、五台山、九華山和普陀山外,還參觀中國各地的寺廟。當我朝拜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五台山時,在某間廟堂看見在喧喧嚷嚷的朝拜人潮中,有一位中國男子(事後獲知他是一位教師)站在一座祖師的紀念塔前抄抄寫寫。我很好奇他到底在抄些什麼?走上前抬頭一看,噢,原來他在抄刻在塔上的《心經》!"在新加坡到處都可以請到《心經》,但是,在中國想擁有一本《心經》卻要站在塔前一字一字地抄下來。哇,在這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神州大地上,佛經、佛書很缺乏!"我想。於是我轉過身子問他是否需要一些經書,他聽後滿懷歡喜地和我一起走到旅行巴士上,我便把從新加坡帶來的經書送給了他。

 

先受益於廣超法師所教導的佛法,後又有那麼一段的因緣,願為佛教稍盡綿薄的我回國後,就用有限的能力,不成熟的文筆,以挖寶的心情,把法師所開演、闡釋的佛法義理的錄音筆錄、整理成書。在法師們和孫麗珠等居士的協助下,陸陸續續在新加坡等地出版流通:

 

一、佛學基本知識(1992年)

 

二、大乘百法明門論(1994年)

 

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2000年)

 

四、四聖諦講記(2001年)

 

五、普賢行願品講記(2001年)

 

六、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2003年)

 

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2003年)

 

回想在我筆錄這些講記之前,有一位人民協會的記者發心把《甘露法雨》錄音帶中的《四禪八定》筆錄,廣超法師在佛友資訊透露需要有人幫忙修飾及整理,我聽聞消息馬上自動請纓,努力把它完成,同時也筆錄那系列錄音帶中的其他開示,合輯為《佛學基本知識》;接著與如月居士合錄《大乘百法明門論》,筆錄還沒有完成,我就大病不起,在病中沒有放棄,堅持完成;療養了四年多,又從法師口中獲知筆錄了的《心經講記》與《金剛經講記》需要修飾及整理,我重新收拾心情,再次出發,完成了以上的筆錄。

 

筆錄廣超法師所開示的佛法應具備:世間文筆、佛學知識以及完成某些修心法門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懂得修心法門,僅僅世間文筆好、文字駕馭能力強,是不可能完成這項工作的,因為法師所開演的禪定境界、無為法如涅槃、佛與聖者的境界等等,都不能以言宣;講記中的一些修心法門、如來藏教法等等,都是非常難以文字來表達的。

 

我沒正式上過佛學院,自知佛學知識淺薄;今世所受的教育不多,才疏學淺,何況這十多年來都在病中渡過,沒在文字堆里花時間,所學的世間文字只有退步沒有進步;我不是覺悟者,所幸曾經受益於廣超法師、遠青法師、密宗白教迦舉派蘇曼嘉皇上師(Zurmang Gharwang Rinpoche)以及在馬來西亞哥打丁宜的極樂苑坐禪中心修習緬甸馬哈希(Mahasi)部派的四念處時Sujiva法師、檳城馬來西亞坐禪中心的Visuddhacara法師等等的教導,略懂一些修心法門。以如此淺薄的知識與有限的能力,要完成廣超法師所開示的佛法筆錄對我來說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更肯定地說,我是不可能完成這件事的。所以我筆錄得痛苦萬狀,也求救無門,孤軍作戰的滋味真不好受;更何況筆錄者往往被主講者的語言、語法,遣詞用字等所影響所牽制,在我笨拙的禿筆的三催四請下,有些文字才肯就座,那些不肯就座的文字,只得恭請法師代勞。然而法師在開示時所用的語言是很口語的,其書面語卻是文言的,結果在講記中出現時而白話,時而文言的現象,我常對法師戲言:"十七八歲的姑娘(白話文),怎能與七八十歲的老翁(文言文)相配呢?"所以這項筆錄的工作,不會有完美的結果。

 

因此,講記中有些言語表達不盡理想,佛法義理、句子、文字上的錯誤等等,敬請讀者見諒。筆錄做得好是應該,做得不好……做得不好也實在沒有辦法,只是盡人事就算了。

 

修訂講記的工作能得以完成,衷心感謝佛菩薩的慈悲加被,感謝廣超法師在百忙中再度為我批改、核對這些教法;感謝一群佛友發心協助,如列印稿件、為我傳稿、改稿、校對、排版、設計封面等等;感謝出資敬印此書的人士。祈願大家法喜充滿、吉祥如意。特此以誠敬的心,以筆錄與流通這些講記的功德,願法師菩提增長、健康長壽、廣度眾生;願已故恩師上松下年老和尚乘願再來,廣度有緣;願丁門歷代祖先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願父親丁積瑞居士、母親林桂英居士業障消除、離苦得樂;願現在眷屬、師長、親戚朋友、同學、學生、冤家債主等吉祥如意,身體健康;願新加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安居樂業;願世界和平;願一切法界眾生皆共成佛道;願正法常住世間。

二00四年四月十日

 

果逸寫於新加坡兀蘭

 

  ◎本文轉自:顯密文庫

 

 


推薦閱讀: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可能是菩薩!
觀世音菩薩摩頂授記,慧日法師弘揚凈土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五
佛菩薩真的有求必應嗎?
乞丐和菩薩

TAG:菩薩 | 法師 | 普賢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