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欣賞的原則與方法

  詩歌欣賞的原則與方法

  

  (一)詩歌欣賞的原則

  

  1.把握詩歌的時代背景

  

  詩歌是生活特徵與詩人情感特徵在想像的假定中猝然遇合,是客觀生活特徵的概括性與表現自我感情特徵的特殊性的統一,是時代和社會生活通過詩人的心靈和情感所獲得的物態化的形象。欣賞詩歌,首先要了解詩歌所產生的時代及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不了解楚懷王的昏庸懦怯、內政的腐敗、外交政策的妥協投降、親秦與親齊的激烈鬥爭、以及張儀的陰險狡詐。就不能深刻理解屈原在詩中表現的憂憤、沉痛,為了崇高理想而獻身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情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同樣,唐代前期國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繁榮.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封建帝國。加之統治階級開闊的視野和對文化思想的包容.這些都對詩歌創作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背景與條件。不管是李白的浪漫主義.杜甫的現實主義,還是邊塞詩派,田園山水詩派,都有著其它時代所沒有的健旺精神.因而使唐代詩歌達到了中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峰。郭沫若的《女神》是時代的吶喊與歡呼。建國初期的詩歌,反映了獲得解放的人民的豪情。新時期(1979年以後)的朦朧詩,則反映了動亂年代對青年人所造成的影響。

  

  2.把握詩歌的特質

  

  詩歌追求的是心靈與情感的真實,而不是反映客觀事物的真實。在心靈與情感的強化與趨使下,詩可以超越感觀與客觀,展開飛揚的聯想與想像.做到無理而妙,使客觀事物變異變形,使遣詞造句不合語法邏輯,這些都是為了找到感情的準確。在現實生活中,有形的生活與無形的情感是很難化合的.而在想像的作用下,有形的生活在詩人的感覺和知覺中產生了某種變異.詩人擺脫了被動的生理、物理感覺的束縛,從感情的自由表現進入了感受和知覺的自由變異。東去的大江能變成時間的激流淘汰著千古英雄(蘇軾),無邊的細雨會變成心中濕漉漉的憂愁(秦觀),愛情的堅定可以借橡樹而具形(舒婷),流血的彈孔可以化為報導黎明的星星(北島),滔滔的大海是流動著的自由元素(普希金).毛澤東之所以是偉大的詩人,因為他敢於說"五嶺逶迤騰細浪」。

  

  3.把握詩中的主體感情

  

  詩的優勢在於它的情感,而不在於對客觀事物與人物精細的描繪。只有把握了詩的主體情感(有時是情緒),把握了詩的情感脈絡,才能真正體會與理解詩中的內涵。即便是一些田園山水小詩和敘事詩也不例外。「結廬在此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不是自然的悠然,而是陶淵明心情的自由與恬靜。「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因為杜甫對祖國山河殘破的哀傷:看見春花掉淚..聽到鳥鳴驚心。「太陽啊,這不像我的山川、太陽,這裡的風雲另帶一般顏色.這裡的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聞一多的視覺不再是生理的視覺。他看到的山川風雲.聽到的鳥鳴,是經過了感情的投影,是感情對現實的重組。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感情.才能理解詩歌的意象的內在含義。

  

  4.把握詩歌語言的特性

  

  詩歌的語言除了上面在詩歌審美特徵里講的節奏和韻律之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常常不合語法和慣常的思維邏輯。「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是不合語法邏輯的。但正是一個「鬧」字才能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物象的活力與生氣。「我的目光因憔悴而斷裂!」目光怎麼能斷裂呢?那是因為詩意讓它斷裂。「我的心.是五月的麥田。」心不能變成五月的麥田,但情感卻和五月的麥田一樣深厚、豐富、金黃、成熟,有獨特的香味。

  

  (二)詩歌欣賞的方法

  

  1.反覆體昧.找到感觸點。

  

  每個人的感情都是豐富的、深刻的、多變的和獨特的,詩人的感情尤其如此。當詩人表達感情時,他無法用直接描述的方法把它呈現在讀者面前,他需要藉助各種意象、意境、物象而使感情賦形。這些意象、意境、物象有時會成為讀者與詩人溝通的橋樑.但有時也會成為讀者與詩人之間的幕障。因而在欣賞詩歌時,不僅要讀懂詩中的語言,跨越一些文字障礙,更重要的是找到與詩人溝通的感觸點。同是寫愁.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帶有一些相思甜美之愁,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亡國破家無處訴說的悲苦深愁。范仲淹的「明月高樓休獨倚.酒人愁腸,化作相思淚。」卻是英雄的蒼涼壯麗之愁。只有找到這些感觸點.才能進入詩人的感情世界,同時也就能夠進人我們自己的感情世界。美國詩人桑德堡的《霧》:

  

  霧來了.

  

  縮著小貓的腳爪。

  

  撐著沉默的腰.

  

  它坐望著

  

  海港和城

  

  而又向前移進。

  

  這是一種象徵主義的想寫法,用貓去表現霧。但更是詩人的心靈感受:對社會的茫然和不可把握,有些無奈、有些矛盾、有些壓抑、甚至還有些恐懼。只有找到了這種感受的觸點,才能較好地理解這首詩。

  

  2.抓住主體意象,理解詩情、詩境

  

  詩人的感情被激活時,就會產生出紛紜的感覺與想像.甚至陷入紊亂與蕪雜,這時就要為想像找到核心,為感情、感受找到相應的統一和諧的形式。在嚴格的意義上說,詩的形象作為一個整體,它不僅僅是某種感覺和直覺的複合體.而是在一種主導激情和主導意象制約下的統一體。作為讀者,在欣賞詩歌時.也應找到一首詩的主體意象。抓住了主體意象,就掌握了進人一首詩歌的鑰匙。詩人面對著氣象萬千的生活,面對著自己豐富、細膩而複雜的感情,要對此進行提煉.而且提煉得越「單純」越好,集中到幾個意象上,才能強化信息.使信息具有穿透力。李白的《月夜》: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的主體意象就是明月、月光。通過簡約的意象,詩人構建了一個自然、沉迷、而又動人的境界。明凈的月亮,皎潔的月光在中國人的文化與心理中已積澱成了特定而特殊的含義,它總是與思鄉、思戀、與淡淡的感傷聯繫在一起。這就使此詩有了巨大的想像空間和張力。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狹狹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在詩中.詩人把對家鄉、妻子、母親和祖國的懷念集中在四個視覺意象上: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讀者抓住了這四個意象,也就深入地理解了余光中的深深戀情與思念。舒婷在《致橡樹》中,把想像中的戀人比喻成橡樹,把自己比喻成木棉樹。通過這兩個意象,既表現了女性情感的濃烈、溫婉,也表現了女性的尊嚴與堅貞。

  

  3.調動自己的想像、

  

  讀者在欣賞詩歌時,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參與詩歌的再創造。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情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決定了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的讀者對同一首詩的理解,就不能不打上鮮明的自我印跡。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從這一點來說,讀者是詩歌整個創作過程中的最後完成者。詩的凝鍊和濃縮,詩的大幅度跨越和變異,給讀者留下了大量想像的空間,留下了觸點和階梯。這就需要讀者運用自己的聯想與想像,達到與詩人的深度交融。「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鹿柴》),我們可能沒有去過山林.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欣賞」美景,因為有了我們的聯想與想像。「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李清照《如夢令》),讀者想像中是一位嬌懶的少女;「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讀者想像中是一位寂寞相思的少婦;可當你讀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慎慎慘慘戚戚,」聯想到的大概是一位孤苦深痛的老婦人了。讀者只有善於展開自己的聯想與想像,才能入境入情。

  

  4.體會詩歌的語言美

  

  詩歌的語言美主要體現在它的節奏和韻律上。這種節奏和韻律,既是語言的節奏和韻律.也是詩人情感的節奏和韻律。正是因為它的節奏和韻律,才使人能夠反覆吟唱、朗朗上口。除此之外,詩歌的語言還有修辭美:比喻、誇張、擬人、擬物、烘托、對比、對偶、反覆、迴文等,不僅構成了詩歌藝術的豐富多彩,也深化了詩歌的意蘊。「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詩有著優美的節奏和韻律。「駱駝,你沙漠的船,你,有生命的山!」(郭沫若《駱駝》),這是一種比喻。「母親,母親呵你的奶汁哺養了我你的淚水澆痛了我你的勇氣鼓動了我」。(胡風《前進曲》),這種排比不僅增加了詩的氣勢,還從不同方面增加了詩的內涵。

  

   

  
推薦閱讀:

宋詞《釵頭鳳·世情薄》寫出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生活將我打磨》
《患病見真情》
對古代詩歌的認識

TAG:詩歌 | 詩歌欣賞 | 方法 | 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