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廟號評點明朝歷代皇帝!

    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朝代,可惜那個時候沒有對外開放,短暫的七下西洋還是出於炫耀的本意官場腐敗,民不聊生,明朝終究無可避免的走上了覆滅的道路。本文粗略的描述了明朝的歷史,偶覺得不錯 轉給大家看看。

    廟號是皇帝死後由後人為其所加的稱號,基本是於其性格特點,生平事迹有關,大體符合本人的特徵,但也有名不副實之類。現就從廟號起對明朝歷位皇帝逐一點評。

    1、太祖朱元璋

太祖是沒什麼好說的,反正朱元璋除了「太祖」,「高祖」之外也沒什麼好選的。以前就有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金太祖之類。大體開國皇帝都喜歡這個高和太字吧。

    明太祖朱元璋,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民之家,少年時曾為地主牧牛。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鄉遭旱蝗災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相繼死去。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覺寺出家當和尚。但不久後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游食於皖西、豫東三年,歷經磨難。此次外出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時值紅巾軍大起義爆發,紅巾風暴席捲江淮平原。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興的領導的紅巾軍起義軍。由於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隻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就很輕易的取得了對整個軍隊的控制權。

  此後,朱元璋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擴充隊伍,領兵南下。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韓林兒的宋政權授為左副元帥。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並被宋政權授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稱吳國公。並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以應天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1363至1367年間,朱元璋先在鄱陽湖徹底擊潰比自己勢力強大的陳友諒,自稱吳王。後又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滅韓林兒,雄據長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派大將徐達、常遇春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年號為「洪武」,以應天為都城。同年8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將元順帝趕回蒙古大漠,元朝滅亡。此後,明太祖朱元璋又用十幾年的時間平定了全國。

  朱元璋出身貧民,因此對百姓的疾苦記憶猶新。他在位期間採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戶口,清丈土地,建魚鱗圖冊,興修水利,推行屯田,獎勵農耕,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使疲憊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使得國家的租稅額比元朝時增加了三倍之多。

  明太祖朱元璋親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敗、官貪吏殘的情形。深恨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國之後,他大力整頓吏治,制定嚴刑峻法,對貪官污吏的懲治採取了空前絕後的嚴酷手段。當時法令規定,凡是發現有貪贓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師。若是有敢阻擋者,即行滅家滅族。凡是監守自盜倉庫錢糧等物者,若贓至六十兩銀子以上者,一律斬首示眾,並處以剝皮之刑。他把府、州、縣衙門左面的土地廟作為剝人皮的場所,稱為皮場廟。又在官府公座的兩側各懸掛一個塞滿草的人皮袋,使辦公的官員隨時提心弔膽,不敢再犯法。朱元璋稱帝三十餘年間,先後懲辦了不少貪官污吏。僅在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將有罪官吏發往明中都安微鳳陽屯田者,即至萬餘人。在其所處理的一系列貪污案件中,最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戶部侍郎,徵收浙西秋糧貪贓枉法,大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發,結果被追贓糧七百萬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處死,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殺者又有數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全國許多富戶,以致中產之家大抵皆破產。像這樣地使用嚴刑峻法懲治貪官污吏和如此大規模地誅殺貪官污吏,可以說從古以來所未有。明太祖朱元璋大張旗鼓地雷厲風行地重懲貪吏,這對於殺減貪風,改良吏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明太祖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察百官,設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又實行與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諸皇子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於加強對北方蒙古的防禦,一是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奪皇位。朱元璋規定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舉兵清君側」。同時為防止諸王跋扈難制,朱元璋又允許以後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從而為後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禍根。

2、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個低能兒。這樣說他大抵不會有人反對,因為憑他堂堂中央政府竟然打不過朱棣一個地方政權。不知道他英明神武的太祖爺爺知道了會不會氣得活過來,想不到我朱家不過三代居然出了這麼個低能兒。但縱觀歷史,大體英明神武的開國君主之後的子孫中少有成器的。秦始皇的兒子胡亥比他爹還殘暴;漢高祖劉邦的兒子惠帝劉盈體弱多病,性格懦弱,國事全被呂后操縱;劉備的兒子,孫權的兒子是什麼樣子呢?只有曹丕好點,但也沒守住他爹留給他的江山;司馬懿也一樣,如此大智慧的人,子孫卻一代不如一代,司馬昭就是個平庸之徒,到了司馬衷那裡居然直接就是個白痴;隋朝的楊廣自不用說了;唐朝幸虧有個李世民,但也是通過「玄武門兵變」強行奪過來的皇位,不然依李淵本意傳給建成可能也是個短命王朝,可是太宗的兒子李治又是什麼樣子呢?居然是個嚴重的氣管炎患者,不但皇位叫他老婆搶走,連國號都給改了,皇帝做到他這樣也真是太窩囊了!宋朝幸虧太祖接受了太后的意見把位子傳給了他弟弟,不然要是給了兒子德芳估計下場跟後周一樣;蒙古人武功蓋世,鐵木真的子孫沒有孬種就不說了;朱元璋兒子朱標死得早,孫子允炆繼位沒幾年就把皇位玩丟了。後來大概是因為他的武功是在太差,就只好在文治上面做文章了,最後想來想去給了個「建文帝」,讓他好好在文字上去建樹好了。朱棣攻佔南京時,城內尤其皇宮內起火,結果26歲的青年皇帝建文帝去向不明,可能被燒死了,但也有傳言他剃度為僧,隱姓埋名,雲遊西南,壽終而死。建文失蹤(或死去)距今600年了,下落成迷。有傳說說他其實是下了南洋,所以才有後來朱棣祖孫幾代不惜耗費巨大財力物力派鄭和下南洋尋找。當然這只是野史,不入正冊。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77-?),明太祖朱元璋長孫,太祖病後繼位,在位4年,京城被叔父朱棣攻破後不知所終。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孫,太子朱標次子。大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諮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長子朱標早逝)。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號為建文。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駕御不住眾臣。

  朱允炆即位之後,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銳意文治,崇尚禮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減少了三分之二。同時又選派廷臣二十四人為採訪使,分巡天下,觀風俗,燭幽隱,興辦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賦役。減免歷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稅。針對江浙賦役過重的情況,建文帝特下詔「江浙賦獨重,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對於佛道勢力多佔良田的情況加以限制。在朝廷內,建文帝對宦官管教甚嚴,同時又詔諭地方官,一旦發現宦官奉使橫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師,加以嚴懲。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後靖難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為內應。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進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簡機構,革除冗員。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間,撤消了九個州,三十九個縣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可以說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體現了他以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改革了洪武時期的不少弊政,給社會帶來了一陣清風。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所以後人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

  正當建文帝行新政之際,大明王朝卻禍起蕭牆。原因是建文帝登基之後,見於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擁重兵,多不法」的狀況,擔心會造成西漢時的七國之亂,採納了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蕃。但朱允炆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他並沒有先削實力最為強勁的燕王朱棣,而是從其他藩王下手,先後廢了周王朱肅、齊王朱福等五王為庶人,這樣即引起了藩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當朱允炆決定向朱棣開刀時,卻為時以晚。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公元1399年7月,朱棣在作了充分準備後,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用「恢復祖宗舊制」為旗號,揮師南下,爭奪帝位。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部署兵力,奮力平叛。在最初的戰鬥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不過由於大將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儘管燕軍氣勢洶洶,並曾攻下城邑,但卻旋得旋失,所以鏖戰三年,燕軍僅據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戰爭出現僵持局面。在此期間明軍中湧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這時一些被建文帝處罰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師空虛的情報,並表示願充當燕軍內應,朱棣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隊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南京,成為一國之君後,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於是朱棣改變以往攻城奪地的戰略,率軍直搗南京。  大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燕軍渡過長江,兵臨城下。此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齊泰、黃子澄借募兵為由,離京奔廣德、蘇州。左都督徐增壽密謀私通朱棣作為內應,被朱允炆察知,親手將他砍死。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穗和大將李景隆私自開門降燕,讓燕軍殺入城內。朱允炆聞報,流淚說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們竟在緊要關頭背叛於朕。」忠於建文帝的御史連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殺。朱允炆聽說後嘆道:「如此忠臣,朕卻不重用,這是朕的過錯,悔之不及,朕還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嗎。」說完拔刀就要自殺,被左右死命阻住,朱允炆無奈,又見警報迭傳,下令縱火焚毀皇宮,朱棣殺入宮中,搜尋了三天,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追問內侍,他們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縱火後就不見了蹤影。馬皇后和大多數妃子、內侍都被燒死,內侍們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殘骸說成是建文帝的屍骨。朱棣命人從灰燼撥出殘骸,已是滿身焦爛,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禮殮葬。

  此時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年號永樂。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作皇帝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關於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下令縱火後,自己與少數隨從從地道中逃出,乘船潛往雲南,削去頭髮,改換僧裝,自號應文,浪跡天涯。

  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間追崇為惠宗讓皇帝,後金乾隆年間,被追謚為恭閔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稱明惠帝。

3、明成祖朱棣

朱棣不愧是一代梟雄,在叔侄的較量中能笑到最後決不是憑的運氣。同樣是削藩,漢朝的吳王落得身敗名裂,他卻以一個地方政權取代了中央。難道是漢景帝比建文帝高明嗎?非也非也!兩人同樣是黃口小兒。只能說朱棣不論才智和武功都遠遠超過了劉濞。所以「成祖」由來決非浪得虛名。應取「成王敗寇」,「成就大業」之意吧。不過成祖雖然得到這個皇位不太正大光明,但絕對算是一代明君。在位的20餘年中,在治理國家方面作出積極貢獻,國力大增,如《永樂大典》,就是在永樂年間命解縉等人編纂而成;此外,三保太監鄭和從永樂三年即1405年起,多次率領龐大的艦隊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由於有這些政績,明成祖殘酷的一面便得以原諒,而寧死不屈的方孝儒、鐵鉉等,似成了阻擋歷史潮流前進的愚忠之臣,唉,做人難,做臣子的,也難,甚至更難!尤其是他一家人之間的爭鬥,說不出誰對誰錯。倒霉的只有外面幫忙的人,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魯台侵擾大同、開元,明成祖親征,不見敵而還,舊曆七月,在榆木川(今內蒙多倫)病逝,享年64歲。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母為孝慈高皇后馬氏。攻敗侄兒建文帝後稱帝位,在位22年,親征漠北返師途中病死,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肇基了「永宣盛世」,正如舊史家所說:「高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肇造,享國長久,六七十年間,倉廩贍足,生齒繁殖。」因此朱棣也和其父朱元璋一樣,是個值個肯定的人物。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藩於北京,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寧,他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公元1390年,朱棣出兵攻伐元朝殘餘勢力乃兒不花而獲得全勝,得到朱元璋的嘉獎,命其節制北部邊境兵馬,使朱棣的軍事實力大大加強。並屢次統帥諸將出征,威名大振。到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鎮諸侯。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番。朱棣竭力反對,當建文帝的矛頭直指自己時。朱棣也立即採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並援引《皇明祖訓》中「有敢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論處,」的條文,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起兵靖難。由於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待盡,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輕將領挂帥。但由於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僵持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他的一些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導南京策略的成功,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

  朱棣即位後,為清除建文餘黨採取了血腥的政策。他首先下令清宮三日,殺死了皇宮中大部分的宮人、女官和太監。接著,大肆虐殺不肯降服的建文帝舊臣。齊泰、黃子澄先後被他活活磔死(即分裂肢體)。兵部尚書鐵鉉被捕後押到京城,見了朱棣毅然背立,抗辯不屈。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的耳鼻,煮熟後塞入他口中,問他滋味如何?鐵鉉厲聲說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好吃。朱棣又命人當場將他一刀一刀地割死。文學博士方孝孺穿上一身孝服,哭入宮中,被朱棣命人投入大牢。幾天後,朱棣命他為自己登極草擬詔書,方孝孺將筆扔在地上哭罵道:「要殺就殺,詔書我是絕不會寫的。」朱棣說:「即使你不怕死,難道連你的九族也不顧了嗎?」方孝孺大聲說就是滅我十族,我也不怕。說完拾起筆寫了幾個大字,朱棣一看,竟是「燕賊篡位」,氣得下令將方孝孺磔殺,同時又搜捕方孝孺的宗族親友和門生共十族873人全部殺死。對於願意降服的建文帝舊臣如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朱棣卻又能既往不咎,量才錄用。

  朱棣雖然對建文帝的削藩決定不滿,但他執政後也認為藩王勢力太盛,尾大不掉,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也決定削藩。朱棣憑持重兵在手,將眾藩王或遷南方,或廢為庶人,分別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權。鞏固了中央集權。朱棣又設置了奴兒干都指揮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烏弟河、庫頁島等地。使上述地區歸屬於明中央政府。

  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明成祖朱棣首創了東廠等特務機構比西方的007機構還早了近五百年,但這也埋下了以後宦官專政的禍根。明成祖朱棣派譴太監鄭和七下西洋,掃除了禁海閉關的痼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因為當時有人傳說建文帝從海上逃跑了,朱棣擔心建文帝會捲土重來,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監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應該來朝賀,因此他派鄭和下西洋去接各國的國王來朝賀,以揚大明國威于海外。

  同時朱棣開始營建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今故宮),重修磚構萬里長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並重新修築了磚構萬里長城,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長城大都是明代長城。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滿清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因為清朝「文字獄」很力害,有很多內容被刪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嚴重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如此一本經典之集可惜在清末毀於英法聯軍。

  明永樂十年以後,明成祖朱棣開始了御駕北征,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爭的頻率越來越快。永樂大帝朱棣一生共發動了五次御駕北征,五次親征漠北清除了蒙古勢力的威脅。

  公元1424年,永樂大帝朱棣第五次北征,雖然他已65歲,且久病風痹,但仍堅持親征於人煙稀少的荒漠中,不過此次並沒有尋找到韃靼軍的蹤影。只利返程。行至途中病情加重,7月病逝於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死前召見英國公張輔囑咐後事,並命傳位於皇太子朱高熾。

  帝故還京後,被謚為孝文皇帝,葬北京昌平長陵。謚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謚曰: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  4、明仁宗朱高熾

         

  成祖的長子高熾是個短命皇帝。繼位僅一年就死翹翹,只怪他爹身體太好,自己即位時已46歲,次年舊曆五月即病死,屬有福無法享。不過他政治比較清明,採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其本身也是個忠厚老實之人,當得起這個「仁」。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長子,成祖病逝後繼位,在位一年,病崩,終年47歲。葬於獻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高熾,公元1395年被冊封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太喜歡這個兒子。 

  明成祖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此後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之役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著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皇太子。

  次子朱高煦並沒有就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番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後矯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

  大明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即位後,改年號為洪熙,是為大明仁宗皇帝,開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朱高熾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其次朱高熾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楊榮、楊士奇、楊博三人(史稱三楊)輔政。廢除了古代的宮刑,為了削減財政,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採辦珠寶;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採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空前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仁宗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仁宗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朱高熾在後宮之中也不戀女色,除皇后張氏之外,僅譚妃一人。張皇后非常賢惠,與朱高熾相敬相受;譚妃也是一位賢內助。在朱高熾死後自縊殉節,被謚為昭容恭禧順妃。

    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滿清。

  公元1425年(明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熾由於心臟病突發猝死於宮內欽安殿。死後被謚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僅一年,因此對於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的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作為一代仁君的稱號當之無魂。

    體弱多病的大明洪熙皇帝,登極後從政僅八個月,就一病不起,於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崩於欽安殿。卒謚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葬北京昌平獻陵.

5、明宣宗朱瞻基

   

   同年27歲的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明宣宗即位時,似有些不祥之兆,當年南京地震四十餘次;宣德元年,地震九次;二年,地震十次;四年,地震七次。稱他為「地震皇帝」可能也合適。後世提到焚香的香爐,常稱「宣德爐」,莫非宣德年間盛產此爐?第一次聽說此爐是在《阿Q正傳》裡面,大家還記得阿Q有一次去偷尼姑庵,結果偷走了一個宣德爐。現在世面上正宗的宣德爐已很少,大都是正德年間以及清代仿造的。據說正宗的賣價在幾十萬以上,而且有價無市。大家想不到阿Q還是個大富豪吧。宣德在位十年,國家強大,航海家鄭和曾七下西洋,而規模最大的第七次,就是在宣德六年至八年進行的,海船200餘艘,人員近3萬,遠達17國。宣宗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係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宣宗死於1435年,時年38歲。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仁宗朱高熾長子,仁宗病故後繼位,在位十年,病崩,葬於景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於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皇孫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有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這件事對以後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於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冊封為皇太孫。並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捲入了這場爭鬥,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座熱,十個月之後就暴病去世了。

  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當日他動身北歸,曾聽說他的皇叔、漢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殺他,然後自立為帝。左右都勸他整頓兵馬以作防範。朱瞻基說:「君父在上,誰敢如此膽大妄為?」依然輕身出發,日夜兼程趕到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後,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後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年號為宣德,是為大明宣宗皇帝,自此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登基之後,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朱瞻基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於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於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後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準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架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城,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這次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朱高煦而告終。群臣都勸朱瞻基將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網開一面,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安門內逍遙城。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後,朱瞻基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於得到了解決。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餘年間的極盛時期。

  安南問題也是宣德朝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明永樂時期,由於安南國內部的爭鬥,使得安南國原來的統治者絕嗣,安南一片混亂,成祖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並在安南正式建衙,並派人管理,但是由於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加之歷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佔領。這在當時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從長遠來看,此舉減輕了人民負擔,節省了大批人力財力,也利於安南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往。

  但宣宗朝的廢后風波是他的一個錯誤,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介紹,總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學家稱之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他開創了明王朝的「永宣盛世」,這些稱號對於宣宗皇帝來講都並不誇張。

  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時命左右起草遺詔,由皇太子繼位,所有軍國大事均須稟告皇太后方能決定。不久病故於乾德宮。一代明主就這樣撒手人寰,享年三十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嘆。

    大明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病故於乾清宮,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

 6、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這小子是個昏君加白痴,這個「英宗」完全是往他臉上貼金。他非但不英明神武,英雄氣概,反而懦弱無能如狗熊一般。以堂堂中華帝國一國之君,居然淪落到被異族擄為階下囚的地步,而且還受盡侮辱,苟且偷生,這真是我中華兒女之奇恥大辱,除宋朝徽欽二宗之後懦夫就是他了。我們中國有些人缺少的就是那種「寧死不屈」的勇氣,所以歷年漢奸也不斷出現。現在連皇帝都這個樣子,哪裡怪得了普通老百姓呢?所以明代後面有洪承疇,吳三桂之流可能都是以老祖宗英宗為榜樣吧。

另外英宗的臉皮也夠厚夠心狠手辣無恥之極。自己寵信奸佞,吃了敗仗,當了俘虜,差點把國家都亡了,幸虧有大忠臣于謙和弟弟祁鈺全力支撐方才保住大明江山。他不好好感謝這兩個人,反而恩將仇報,先是奪了弟弟的皇位,又把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兵部尚書于謙等處死。可憐一代忠良,曾寫出「千錘百鍊渾不怕,惟留清白在人間」,危難中領導「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救社稷於將傾的于少保竟死得如此之冤!可以想像這個「英宗」到底是什麼樣的「英」啊!不過要說到在爭奪皇位上他倒還是很英明果斷的,他運氣也好,第一是身體不錯,比他弟弟活得長;第二是弟弟立的皇太子短命,沒有繼承人。所以在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等擁立他的時候毫不猶豫就把弟弟廢了自己重登帝位。中國歷史上一生中兩次當皇帝的除了他還有唐朝的中宗李顯,他是武則天和高宗李治的兒子。高宗死後武后還不好意思稱帝,假意讓李顯幹了幾天,自己垂簾聽政。後來覺得不爽,乾脆就把兒子一腳踢開,自己親自干,這一干就是幾十年,直到李家趁她老了又把位子奪回去,這樣李顯又做了次皇帝。不過他的下場很慘,被自己老婆和女兒害死,這些都是題外話就不多說了,《大明宮詞》里已有很詳細的描述。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宣宗病故後繼位。他兩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崩,享年38歲,葬於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皇帝的長子,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貴妃,姓孫,這位孫貴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愛,唯一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於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機會終於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於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由於當時孫貴妃深得皇帝的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產下一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身邊,秘密處死了宮女,然後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裝出一幅產後非常虛弱的樣子。就這樣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而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鎮。孫貴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後宮,胡皇后被迫讓位。由於宣宗皇帝一手導演了廢后的風波,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點上了一個錯誤。

  這樣一個宮女的孩子,在七歲時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年號正統,是為明英宗皇帝,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朱祁鎮繼位初期,由三楊及張輔等人輔政,國家比較安定,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但他年幼貪玩,寵信太監王振,隨著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楊」的相繼去世與引退,後宮宦官勢力急劇上升,著名的大太監王振就是正統朝宦官專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對他言聽計從,他也依仗皇帝的威嚴排除異己,樹立朋黨。大臣下獄者不少,正統朝的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并日益嚴重,激起了葉宗留、鄧茂七等起義。

  而當時的蒙古(即北元)在漠北的勢力已經一分為二,瓦剌與韃靼,兩個部落互相征伐,到了明英宗時期,瓦剌強大了起來,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邊,瓦剌部當時的實權掌握在太師也先的手裡,他經常派人以向朝廷進貢為名,騙取賞賜,因為當時明朝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要有非常豐厚的賞賜,而且是按人頭派發。也先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派出的使臣不斷增加,最後竟加到3000多人。王振對此忍無可忍,下令減少賞賜,也先以此為名對明朝發動戰爭。英宗年少氣盛,想御架親征,王振也想耀武揚威,名留青史,於是極力攛掇英宗皇帝親征,但是由於當時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戰,一時難以調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勸阻英宗不要親征,但最後還是沒有改變英宗的態度,於是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了50萬大軍,在英宗皇帝的指揮下浩浩蕩蕩開始親征。由於連天大雨,加之糧餉接濟不上,軍隊的士氣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見被也先殺的屍橫遍野明軍屍體,英宗和王振都動搖了,於是決定撤軍。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離大同非常進,於是他決定大軍繞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議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對,認為這樣會耽誤撤退的時機,但是王振哪裡聽的進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給王振衣錦還鄉的機會,於是大軍開始朝蔚州方向移動。這時,王振又心血來潮,怕大軍經過會踩壞家鄉的莊稼,自己就會背上罵名,於是建議按原路撤軍,就這樣寶貴的時間被耽誤了。當大軍行到懷來附近時,由於錙重還沒有趕到,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待。如果這時英宗能夠進懷來城駐守,那麼歷史將被改寫,不過歷史就是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假設,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以東20里處),明軍被也先軍趕上,並包圍。也先切斷了明軍的水源,明軍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英宗也開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7、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的皇位是撿來的,他也不是做皇帝的料,既不果斷也不狠辣,只是個過度性的人物,所以皇位得而復失,叫他「代宗」倒也恰如其分。他的即位完全是形勢所迫,別無選擇,可以說是「趕鴨子上架」。元朝勢力被明朝趕回北方蒙古後,仍保持一定的政權,史稱北元。後北元勢力尤其是也先部坐大,屢犯明朝邊境。王振保持朝政,不予防範。1449年,也先侵犯大同,王振想顯示「挾天子」立奇功的威風,慫恿英宗御駕親征;23歲的英宗也想率50萬大軍到塞外玩玩,於是,就由這兩位不諳軍事的人物,導演一場鬧劇!明軍逼近,也先佯退;明軍進入大同,王振得知前線戰事慘烈,又慫恿英宗退兵,結果部隊大亂,也先趁機追擊;撤退時,王振想繞道家鄉蔚州顯威風,走了40里,忽又擔心軍隊會對家鄉他的產業造成破壞,又命部隊改道向東;到了土木堡,因他的1000多車財物未到,又強行命令部隊在沒有水源的土木堡駐紮,結果,幾十萬軍隊被也先圍而殲滅。王振被憤怒的將軍打死,而英宗,則被也先俘虜!歷史上,皇帝在戰場上被俘虜的事甚少,明英宗便是一個。

也先俘虜了英宗後,挾持英宗到大同,大同守軍閉門不開;後到宣府,宣府守軍也不開;於是,也先挾英宗轉而兵臨北京。明朝大臣中有人主張南遷,但于謙等堅決反對,於是在皇太后支持下,立英宗2歲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立英宗21歲的弟弟成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年號景泰(故代宗又稱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另外,北京軍民團結合作,抗擊也先,也先無奈退兵,認為英宗已無價值,多次要明朝派大臣接回他。代宗已做了皇帝,並不希望哥哥回來;英宗表示,回來以後絕不爭位,這才被接回,軟禁於南宮。從這一點上就可看出這個代宗為什麼只能做代理而不能做真的,他太幼稚,太善良!曆數中國歷史上的皇位爭奪史,無不是充滿了血腥和殺戮,殺父,殺兄,殺子陳出不窮屢見不鮮,除了太平時代的皇帝外,危機非常時刻的皇帝要坐穩位子都得心狠手辣,寡廉鮮恥。一個字,殺!!!殺他個血流成河,殺他個山河變色;管他什麼親情骨肉,管他什麼父子倫常。楊廣殺他父親的時候可沒留情,連一代名君唐太宗殺他兩個哥哥的時候也沒猶豫啊!可惜我們這個代宗這些素質都沒有,居然天真地相信他哥哥不會復辟。寬柔地把他接回來,又好吃好住地供在後宮。不過如果他活得比哥哥長,又或者他的兒子不死那麼早,可能復辟之事也不好成功。可偏偏這兩個又是短命鬼。本來明代宗朱祁鈺在位,國內似沒有什麼大事,但他的年號「景泰」卻很出名,皆因有一種工藝品叫「景泰藍」的,因景泰年間盛產而得名吧。代宗既當了皇帝,當然也不願意太子是哥哥的兒子,於是,景泰三年,他就廢了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惜太子很短命,不久即死去。到了景泰八年即1457年,代宗病危,沒有兒子,誰來繼位?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兵認為擁立英宗復辟可以立大功,於是,與太監曹吉祥等合作,從南宮接出英宗,坐上奉天殿,群臣也只能接受此現實。此事,史稱「南宮復辟」或「奪門之變」。可憐代宗還未斷氣的就被遷往西山,幾天後死去,享年29歲。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後繼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復辟被廢黜軟禁而氣死,終年30歲。葬於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諸王的墓地。

  明代宗朱祁鈺,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後奉命監國。面臨瓦刺對京城威脅的情況下,於同年9月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浚為皇太子。第二年改年號為「景泰」,是為大明代宗皇帝。

  朱祁鈺的一生命運多劫。他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第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間,宣宗皇帝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御架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並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並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於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後,由於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於是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了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終於,吳氏珠胎暗接,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鈺,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明宣德八年,宣宗病重,派人將朱祁鈺母子召進宮,並託付自己的母后張太后善待朱祁鈺母子,託孤之後,一代明君架鶴西去,由於時逢皇帝的大喪,無人顧及吳氏母子的身世,他們就這樣被大家接受了。張太后也並沒有食言,不久就冊封朱祁鈺為成王,並為他們母子修建了成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本來朱祁鈺母子可以平靜地度過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先是朱祁鈺奉命在明英宗御架親征期間擔任監國,後來由於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浚(即後來的明憲宗)才兩歲,國無長君,成王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鈺繼承了皇位。

  早在朱祁鈺擔任監國的時候,就爆發了關於「南遷」的爭論,翰林院侍講徐呈(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了南遷,並得到一些膽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於祖宗的宗廟,陵寢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謙當即否決了他的提議,並得到了朱祁鈺的支持,朱祁鈺非常欣賞于謙的能力與魄力,于謙也很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當機立斷,兩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產生了對對方的傾慕。緊接著發生的午門血案,更加深了兩人的這種感情。英宗皇帝寵信宦官王振,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大臣凡是有不利於王振者,非死即貶,群臣的心中早已醞釀著一股怒流,終於,英宗被俘,王振被殺,群臣的怨氣得以傾吐,眾大臣跪在午門哭諫,要求成王懲治王振的黨羽,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合力打死,成王見狀唯恐發生嘩變,準備逃走,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對成王解釋群臣並不是沖著成王來的,只要成王能夠懲治王振的黨羽,群臣願意輔佐成王共圖大業。於是,朱祁鈺下令將宮內的兩個王振的死黨帶出來,交給群臣,這兩人也被群臣當場打死,由此可見王振積怨之深。

  朱祁鈺在位期間,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志之士得以重歸廟堂,吏製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謙為兵部尚書組織北京城保衛戰。通州的糧食被搶運進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圍的防禦工事都被加固,于謙還親自遍練了新軍,並放出了石亨參加戰鬥。同時景泰帝下明詔,各邊守將不得私自與也先接觸,這樣,也先妄圖利用英宗騙取明朝財物,城池的計劃失敗,於是氣急敗壞的也先率軍鋪天蓋地向京城湧來。由於于謙戰前準備非常充分,北京軍民的空前團結,領兵將帥作戰勇猛,終於在北京城外給瓦剌軍以沉重打擊,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風雨飄搖的明王朝終於穩定了下來。

  景泰朝的政治與正統朝相比應該說是比較清明的,但是朱祁鈺在處理英宗與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重大的錯誤,這也導致了他後來悲劇性的結局。朱祁鈺在座穩帝位之後,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願迎接上皇回京,生怕會影響自己的皇位,並因此與朝臣發生了一些齷齪之事,這時又是于謙站了出來,他保證上皇歸來不會影響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終於被說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並沒有提出迎接,誰知派去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竟將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禮儀上,朱祁鈺也減了又減,將英宗迎回了北京,並軟禁在南內。在處理英宗回歸的問題上,景泰帝表現的心胸過於狹窄,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

  英宗回京之後,朱祁鈺派人嚴加看管,果然如于謙所說英宗的回歸沒有影響到朱祁鈺的帝位。但朱祁鈺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見浚成為皇位的合法皇位繼承人,於是他一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風波,朱祁鈺授意太監去賄賂當時的重要大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朝臣門不願公開反對朱祁鈺,只好對此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太子朱見浚被廢為沂王,朱祁鈺的親子朱見濟被立為皇太子。誰知,天背人願,朱見濟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過好在朱祁鈺還在壯年,子嗣的問題對他來講還不用非常發愁。轉眼已是大明景泰八年,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建儲的問題又成了熱點問題被擺上了朝堂,可眾大臣的意見也並不統一,有的主張復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突然內宮傳來朱祁鈺病體好轉的消息,於是眾大臣準備第二天上朝與朱祁鈺商議,但是朱祁鈺由於大病初癒,第二天早上起床後不久就又睡著了,這一覺即改變了朱祁鈺的一生,也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更改變了歷史車輪的走向。群臣沒有等到朱祁鈺,於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裡,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皇帝復辟。第二天,朱祁鈺被廢為親王,軟禁於西內,不久氣死於永安宮,他為自己營建的陵墓壽陵,被英宗下令拆毀。于謙、王文被殺,明朝歷史上景泰皇帝朱祁鈺的統治時期就這樣宣告結束。

  朱祁鈺死後,於公元1475年才恢復帝號,被謚為景帝,廟號代宗。

8、明憲宗朱見深

1464年,明英宗病死。自太祖起,皇帝死後,都要妃嬪宮女陪葬,但英宗死後,此例免除,何故?這要由繼位的憲宗談起。英宗死後,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年號成化,又稱成化帝。這朱見深,因父親經歷複雜,他的經歷也隨之複雜。他兩歲時,發生「土木之變」,叔父做了皇帝,他被立為太子;父親返國被軟禁南宮,叔父要廢他的太子地位,汪皇后力爭,但無效,他與汪皇后一起被廢去名位。之後,他在生母周貴人及汪氏的愛護下成長,到父親「南宮復辟」時,他僅得10歲。由於叔父代宗幾天後死去,英宗要讓代宗的妃嬪宮女陪葬,也包括汪氏在內。朱見深即向父皇說情,使汪氏得免。到英宗死,朱見深即位,順便也把這一規矩廢除。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見深是個重情義的人。體現朱見深重情義,還不止這事。朱見深兩歲立為太子時,開始服侍他的,是19歲的宮女萬貞兒;他10歲再立為太子時,萬貞兒已27歲;到他18歲即位時,萬貞兒已35歲。他不忘萬貞兒對自己的愛護和體貼,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長17歲、顏色漸衰而嫌棄,冊封她為貴妃。更為少有的是,明憲宗朱見深在位23年,始終如一地專寵萬貴妃,1487年,58歲的萬貴妃病死,憲宗很傷心,也一病不起,於同年而逝,享年僅41歲!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憲宗或許因童年的經歷,產生了一種「戀母情結」,故而可以專寵萬貴妃一輩子。

不過,別以為這個萬貴妃是個「好母親」。首先,在治理國家方面,她並沒有給憲宗提供多少幫助,倒是由於她的專寵,使得朝廷內外官員紛紛攀附萬家,奸臣相繼湧現。太監汪直得寵,被受命成立一個新的特務機構——西廠,地位又在東廠和錦衣衛之上!平庸官員萬安,自認萬貴妃本家侄子而得寵升遷,誘使憲宗不理朝政,把政事交太監去辦,而自己,則專修萬安提供的「房中術」,以及研究神仙丹藥。更為可怕的,就是萬貴妃的嫉妒,由嫉妒而害人!她37歲時生過一個兒子,不到一年就死去,以後再沒有懷孕,於是,凡內宮的懷孕者,她都想辦法使其流產或將嬰兒害死!一天,憲宗偶爾到內藏觀書,與管藏書的瑤族女兒紀氏發生關係,紀氏懷有身孕,萬貴妃想害她流產不成;紀氏生下嬰兒後不敢養,讓太監張敏去淹死;張敏不忍,把嬰兒藏起,多人冒死養至六歲,才敢告訴憲宗。憲宗接回胎髮披地的皇子朱佑樘,立為太子,朝廷上下歡天喜地,唯獨萬貴妃不高興,不久,紀妃暴死,張敏也吞金自殺。在周太后等的嚴密保護下,朱佑樘才得以安全長大。

從憲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以一位心理不正常的人為君,國家能不危哉!萬貞兒服侍憲宗一輩子,受寵一輩子,同年而逝,本可成千古佳話,怎奈她心胸狹窄,繼而做出許多陰險之事,受後世唾罵,實在不該了。所以善良很好,但不能沒有原則,憲宗一生人品並無太大過錯,但錯用奸佞,任小人為非作歹就對不起他的那個「憲」字了。

    明憲宗朱見深(公元1447-1487年),明英宗朱祁鎮長子,英宗病故後繼位,在位23年。因愛妃病歿愁悶成病而終,享年41歲。葬於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憲宗朱見深,原名朱見浚,於公元1449年英宗皇帝北征時奉皇太后之命,被立為皇太子。誰知命運與他開了個玩笑,他的叔叔明代宗即位後,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就開始考慮如何廢掉他,而用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經過一番精心的謀劃,朱見浚被廢為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於他,此後不久先是被立為皇太子的朱見濟早夭,然後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樣不僅他的父親奪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得,他父親改元天順,也將他改名朱見深。但由於幼年卷在皇位之爭的漩渦中,精神壓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大明天順八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見深繼承了皇位,是為明朝第八代皇帝,第二年改年號為「成化」。

  憲宗即位後,平反了于謙冤獄,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又不顧明代宗曾廢掉自己的皇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朱見深任用李賢為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也比較清明。

  由於名相的輔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朱見深在即為之初還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現的。但隨著明朝土地兼并的嚴重,官吏對百姓的壓榨,許多農民流離失所,並且這種情況不斷惡化。百姓終於忍無可忍,荊襄爆發了劉千斤起義,廣西爆發了少數民族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歸於失敗,但已經為明朝的政治敲響了警鐘。更值得一提的是廣西的少數民族起義雖然被鎮壓了,但是它的影響卻非常「深遠」。因為大明成化朝最顯眼的兩位人物都出自這次戰鬥的俘虜,其一就是一手遮天的大太監汪直,另一個就是明孝宗皇帝的生母紀氏(見明孝宗朱佑樘)。

  大太監汪直本是廣西少數民族,由於起義的失敗,起義軍的成年男子被殺,小孩與女人被送往宮中為奴,汪直就這樣進宮做了太監。由於他善於鑽營,而且又攀附上了當時宮中的實權派萬貴妃,因此官運亨通。大明成化十三年,憲宗皇帝設立了著名的特務機構「西廠」,使得明朝的廠衛制度達到頂峰,而汪直就掌握著西廠的實際指揮權。汪直也憑藉特務機構不斷排除異己,樹立親信,朝廷被他搞得烏煙瘴氣。汪直還多次作為監軍隨軍出戰,所到之處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緊搜刮百姓,購買大量珍寶取悅汪直,可以說汪直所到之處,就像鬧了一場蝗災。由於汪直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的交相彈頦,憲宗皇帝也因此對他失去了興趣,在汪直的最後一次監軍過程中索性將他留在了邊關,之後又將他貶到了南京,大太監汪直漸漸在歷史中消失了。   

  明憲宗朱見深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他竟喜歡一個比自己大17歲的宮女,而且終其一生都沒有改變。這位宮女就是萬貴妃。她的出現造成了明朝第一個外戚亂正的局面,他的親戚在她的庇護下到處搶佔民田,而且許多官吏也通過賄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過萬氏對於朝廷的控制比其他對內宮的控制就可謂小巫見大巫了。他緊緊籠絡住明成化皇帝,使得後宮無人敢觸犯她的勢力。成化皇帝的正宮皇后吳氏,就是由於與萬貴妃發生口角,並動手打了萬氏,被打入了冷宮。新皇后王氏也只好曲意逢迎,才得以報住了皇后的位子。由於萬貴妃的親生子的早夭,為避免失寵,他開始控制被皇帝臨幸的宮女,一旦發現宮女懷有身孕,不是強迫打胎,就是致死。險些使明憲宗朱見深斷了子嗣。

  大明成化二十三年萬貴妃暴亡, 明憲宗朱見深也因悲傷過度於數月後去世,皇太子朱佑樘基位。

  大明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明憲宗在位24年後去世,時年41歲,謚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廟號憲宗。葬北京昌平茂陵。 9、明孝宗朱佑樘

1487年,萬貴妃和明憲宗相繼病死,身世奇特的18歲的太子朱佑樘即位,是為明孝宗,年號弘治,又稱弘治帝。弘治帝當之無愧一個「孝」字。從上述可知,弘治帝身世凄涼險惡,得以繼承大統,實屬幸運。特殊的經歷造就了他嫉惡好善的性格,富於同情心和正義感,這在皇帝之中是少有的。即位之後,他首先清除奸佞,把萬安等庸碌的官員革職,將大批「國師」「術士」充軍;與此同時,他起用王恕、馬文升、劉大夏、李夢陽等得力人才。孝宗對大臣很尊重,虛心聽大臣給自己講課。除了每天在正殿朝會,還在便殿會見大臣,充分聽取意見。在諸位得力大臣的輔佐下,弘治帝革除了眾多的陋習,採取了許多解救民困的建議,使得階級矛盾得以緩和,使得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弘治帝私生活也比較檢點,與張皇后感情甚好,很少幸臨其他嬪妃,除與張皇后生有二子外,沒有其他子嗣。小兒子三歲死去,就剩下大兒子朱厚照,理所當然立為太子。弘治年間,社會穩定,外憂不多,又無內亂,明君勤懇治國,官吏忠於職守,天下出現一派太平景象,人們稱弘治帝為「中興令主」,稱弘治18年為「弘治之治」。

本來,這一局面能再維持二三十年,國家會更富強,可惜天妒英才,弘治帝英年早逝。1505年,38歲的弘治帝得病去世。我每次想到這一點時心裡都很疼,為什麼明主都那麼短命,中國歷史上本來就難得遇到幾個好皇帝,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個了但又死得早。假設孝宗能夠再多干幾十年,那中國會是後面的樣子嗎?大明江山會滅亡得那麼快嗎?不過歷史就是歷史,過去就過去了,是沒有回頭路的。這不,在我輩嘆息之時,歷史又往前走了幾秒了。

    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憲宗病故後繼位,在位18年,病崩,終年35歲。葬於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孝宗朱佑樘的童年非常的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紀氏是廣西紀姓土司的女兒,紀姓叛亂平息後,少女紀氏被俘入宮中,派充到內廷書室看護藏書。一次憲宗偶爾經過,見紀氏美貌聰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後,紀氏懷孕。寵冠後宮的萬貴紀知道後,命令一宮女為紀氏墮胎。該宮女心生惻隱,不忍下毒手,便謊報說紀氏是「病痞」,並未懷孕。萬貴妃仍不放心,下令將紀氏貶居冷宮。紀氏是在萬貴妃的陰影下,於冷宮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萬貴妃得知後又派門監張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張敏卻冒著性命危險,幫助紀氏將嬰兒秘密藏起來,每日用米粉哺養。被萬貴妃排擠廢掉的吳皇后也幫助哺養嬰兒。萬貴妃曾數次搜查,都未找到。就這樣朱佑樘一直被偷偷地養到六歲。

  一天,張敏為憲宗梳頭時,憲宗嘆息說:「我眼看就要老了,還沒有兒子。」張敏連忙伏地說:「萬歲已經有兒子了。」憲宗大吃一驚,忙追問究竟,張敏才說出了真情。憲宗皇帝聽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當憲宗皇帝第一次見到自已那因為長期幽禁,胎髮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兒子。不禁淚流滿面。當天召集眾臣,說出真相。次日,頒詔天下,立朱佑樘為皇太子,並封紀氏為淑妃。但隨之紀氏卻在宮中暴亡,門監張敏也吞金自殺。顯然,紀妃與張敏之死皆與萬貴妃的迫害有直接關係。憲宗的母親周太后擔心萬貴妃會對太子下毒手,就親自將孫子抱養在自己的仁壽官內,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宮中。

  有一次,萬貴妃請太子去吃飯,周太后叮囑道:「你去之後,千萬不要吃東西。」因此太子赴宴時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稱自己已經飽了。當宮人捧上湯羹時,年幼的太子說:「我懷疑此中有毒。」萬貴妃既驚且怒。嚷道:「這孩才幾歲就如此,他日必加害於我!」此後,她一改對憲宗後宮生活的控制,憲宗在妃嬪中走動不再受限制,妃嬪們有孕也能順利出生,皇子漸漸多起來。萬貴妃想以此要挾皇帝另立儲君,廢掉皇太子的地位。憲宗對萬貴妃一向言聽計從,便有了更換太子之意,朝中眾臣極力反對。而此時泰山一帶突然出現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將引起動亂,憲宗心中恐懼,於是下令不準再議廢太子之事。

  大名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萬貴妃病死,憲宗也因悲傷過度於八月去世。皇太子朱佑樘於九月壬寅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

  事實上,憲宗留給兒子孝宗的,不僅是一個紊亂的朝政,而且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江山。對於這些情況,孝宗在宮中為皇太子時已經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著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員的人事安排上,待到這些問題基本解決之後,他便開始注重於對內憂外患的治理。

  由於明成化時期,憲宗皇帝寵信佛道,致使許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術、房中術進獻皇帝得到寵幸,然後與太監梁芳狼狽為奸禍亂朝政,打擊忠臣,扶植朋黨,是當時朝廷中的第一大害。明孝宗即位之後立即逮捕了兩人,使文武百官彈冠相慶。接著,孝宗皇帝開始整頓吏制,將成化朝通過賄賂,溜須拍馬發跡的官員一律撤換,改革首先從內閣開始,罷免了以外戚萬安為首的「紙糊三閣老」。同時,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象王恕、懷恩、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於直言被貶的官吏;徐溥、劉健、謝遷、李東陽等賢臣。為于謙建旌功祠,使得無論是朝中還是宮中都為之一新,時稱朝序清寧。

  在萬安的被逐罷之前,人們並不十分了解明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個出生於冷宮的一個身份卑賤的宮人之子,後來雖得到憲宗承認,但一直受嫉於萬貴妃,甚至到明成化末年,還有廢立之危。因此,當這個十七歲的青年登極為帝的時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們的擁護之外,恐怕多少還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實在太坎坷了。但是人們很快就不得不對這位年輕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賢的弘治初政,給成化後期混亂的朝廷打了一針興奮劑,使明朝有了中興的希望。 10、明武宗朱厚照

明孝宗死後,15歲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又稱正德帝。按照「龍生龍鳳生鳳」的原則,孝宗弘治帝是這麼好的一個皇帝,兒子應該壞不到哪兒去,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願,養尊處優長大的正德帝,並沒有勤政愛民的美德,更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如果說,他只是不那麼聰明,不那麼勤奮,那還問題不大,偏偏,他是個童心未泯、甚至心理遠沒有成熟的人,頑皮、好動,追求刺激,完全不以國事為重,反而把國事視為「兒戲」,於是,明朝又有難了。有一位太監叫劉謹,十分熟悉武宗的個性,每天想出許多花樣,讓正德帝嬉戲玩樂。劉謹手下還有七名宦官,結成黨羽,橫行京師,人稱「八虎」。「八虎」不僅引誘正德帝遍游宮中,還經常帶正德帝外出坊間,留宿歌樓妓院。正德帝不滿足一般的玩樂,他在京城鬧市上扮成小販賣貨,與買主討價還價,又讓人充當中人,促成交易,以滿足他的遊戲。之後,又來到酒店,被當壚婦人拉入,享受一個生意人貨物出手後歇腳酒店的樂趣。後來,他命人在西華門附近修建了一處高大宮殿,名為豹房,終日與宮女以及強搶而來的民女在房內廝混。

劉謹因得武宗的寵信,更加胡作非為,一手遮天,連正德帝批閱奏章的權力也奪去。劉謹的行為,激起大臣的強烈不滿,劉謹召百官跪於金水橋南,宣讀「奸黨」名字;又於夏日召百官跪於奉天門下,說是追查匿名信,使十多人當場暈死。後來,還是與劉謹有矛盾的「八虎」之一的張永,羅列罪名剷除了劉謹。劉謹被凌遲三日處死後,從他家中搜出金銀財寶無數。

劉謹死後,正德帝並無悔改之意,又寵信另一奸佞江彬,繼續胡作非為。這時的花樣,則是「習武」和展示「武略」。他在宮中「操練」軍隊,然後,又由江彬帶領,私出塞外。蒙古兵入寇,他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還改名「朱壽」,領兵打仗,回來時要百官到郊外迎接,自己又起草敕令封賞,過足將軍癮。幾次北巡之後,他又想南巡,1519年舊曆六月,適逢南昌的寧王朱宸濠叛亂,他又以「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義南征,實際一路上擾民,尤其是強搶民女,鬧得江南雞犬不寧。民間有李鳳姐的故事就是關於他的,有個電視劇叫《絕色雙嬌》的故事也是講他的,還有一些港台的電視劇電影都很喜歡拿他開涮。大概這個皇帝生性詼諧,充滿笑料,此人在現代肯定是個不錯的喜劇演員,可能演技不在周星星之下。他的構思都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拍案叫絕。比如1520年舊曆八月,他在南京硬要搞一個受降儀式,把已被俘虜的寧王由他表演再次生擒,以滿足他的求功慾望。本來,他老實實地回京,也就沒事,誰知道,在回京途中,他又不安分了,他獨自撐著一隻小舟去捕魚,結果,覆舟落水,得了重病,回京後不久,1521年舊曆三月,便病死在豹房。還有很多關於他的荒唐事就不一一道來,本來他立志獻身於中國的喜劇事業也無可厚非,可千不該萬不該他是個皇帝,是個一言九鼎的一國之君這就出大問題了。你自己鬧可以,但不能讓整個國家和人民都跟你一起鬧。這也是為什麼封建王權要不得的原因,很多皇帝可能他自己也不想做,但不幸生在皇家只得勉為其難了。他們本來在其他方面更有興趣,象後唐李氏父子本來就是出色的詞人,宋徽宗是很好的畫家和書法家,這位正德帝是個喜劇天才,他後來的子孫朱由校明明是個木匠,可天殺的偏偏要他們當皇帝。結果皇帝當得一塌糊塗,毀了江山誤了人民。

正德帝是歷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不過他又荒唐得有些「可愛」,用現代醫學來分析,他可能是患有「多動症」的毛病;智商也可能有問題,大概只相當於十來歲的孩子吧。他死時僅31歲,由於終生尋花問柳,未能生育一子,顯然生殖系統也大有毛病。唉,封建社會,人治社會,肯定弊端很多啊!明知是個廢物,也要承認他是「真龍天子」,也要口呼「萬歲」,也要維護他的威信,豈不可悲!

所以他這個「武」字也算是高抬貴手,放他一馬了,依我看給個「哀」字足已。不過「武」字也有肆意妄為,為非作歹,殘忍暴力的意思。反觀歷史上以「武」為號的皇帝如漢武帝,魏武帝,晉武帝都是武功赫赫,現在後世居然出了個頑童,低能兒與他們並列「武」字,想來泉下也不肯瞑目的。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佑樘長子,孝宗病故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30歲。葬於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為張皇后。兩歲被立為皇太子。由於孝宗一生只寵愛張皇后,而張皇后只為孝宗生了兩個兒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聰明,老師教他的東西總是能很快學會,按理說他應該成為一個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為周圍的太監,毀了這個年輕的孩子。 

  東宮的隨侍太監中,有八個太監號稱八虎,他們以劉瑾為首,為了巴結日後的新皇帝,每天都進一些奇特的玩具,還經常組織各式各樣的演出,各種體育活動,當時的東宮被人們戲稱為百戲場,試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禦這些東西的誘惑,於是就沉溺於其中,而且終其一生沒有自拔,學業和政事當然也就荒廢了。

  孝宗去世後,十五歲的武宗即位,改明年為正德元年,是為大明武宗皇帝,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這並沒有把他從玩樂中拉出來,而是在劉瑾的引導下,玩得越來越離譜。先是在宮中模仿街市的樣子建了許多店鋪,讓太監扮做老闆,百姓,武宗則扮做富商,在其中取樂。這可急壞了當朝的大臣們,由於弘治時期政治還算清明,給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剛正廉潔的大臣班子,這些人不顧身家性命,聯名上書請求嚴懲八虎,明武宗剛剛即位,還缺乏駕馭群臣的能力,見到如此聲勢浩大的進諫,有些支持不住,想與群臣妥協,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鈞一髮之際,老謀深算的劉瑾在皇帝面前聲淚俱下地哭訴使武宗心又軟了下來,第二天他懲治了首先進諫的大臣,內閣成員謝遷、劉健以告老還鄉相威脅,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領頭人,只好坐罷。就這樣,一場反對八虎的運動,以八虎的最終勝利而告終。

  八虎在戰勝了群臣之後,氣焰更加囂張,擅權跋扈。劉瑾又建立了豹房,裡面藏有許多樂戶、美女供武宗日夜作樂,武宗玩得更加肆無忌憚,劉瑾也靠著武宗的寵幸權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監內部的爭權奪勢,最終,大太監劉瑾死於了另一個太監張永之手。劉瑾死後,後宮並沒有安定下來,又出了佞臣錢寧、江彬。

  由於朝政的荒廢,大量百姓流離失所,一場動亂正在醞釀之中,而這場動亂的發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這個人就是寧王朱宸濠,他妄圖效仿永樂帝,趁武宗荒於政事,秘密準備叛亂,並於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並未因此而著急,這正好給了他一個南巡的機會,於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將軍朱壽的旗號,率兵出征,可誰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經平定了叛亂。這個消息絲毫沒有降低武宗的興緻,他又一手導演了一墓鬧劇,他將朱宸濠重新釋放,由自己親自在將他抓獲,然後大擺慶宮宴,慶祝自己平叛的勝利。之後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樂,一天,武宗親自駕著漁船在江上打魚,玩得興起,不慎跌入江中,差一點被溺死,左右將他救起,由於當時已經是九月天氣,江水寒冷,自此開始生病,這一病就再也沒有好起來。武宗匆匆回到京城之後仍不收斂,身體日益虛虧,雖然太醫們盡心治療,可還是沒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數月之後,明武宗病故於豹房,結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由於武宗沒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於皇室旁系之手,明孝宗一脈從此結束。

  大明正德十五年,明武宗朱厚照在南巡遊樂中翻船落水,回北京後於第二年三月故於豹房。謚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廟號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 11、明世宗朱厚璁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既無兒子又無兄弟,誰來繼承大統?這就給文武百官出了一個難題。不過,封建社會已歷經兩千多年,承繼的辦法總會有的。在湖北省鍾祥縣城東北7.5公里的松林山處,有一座陵墓,叫顯陵,俗稱皇陵。這座陵墓有什麼特別?原來,他是明孝宗弘治朱佑樘之弟興獻王的陵墓。在明武宗朱厚照死的前兩年,興獻王已死去,本來這事與他無關,但他有一個15歲的兒子,叫朱厚璁,雖遠在湖北安陸府,但經大臣楊廷和等商議,認為朱厚璁是繼承皇位最合適之人,於是,朝廷派出大臣將朱厚璁迎至京城。1521年舊曆四月,朱厚璁即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又稱嘉靖帝。

嘉靖即位後,誅殺佞臣江彬等,發布詔書,大赦天下,並對正德先朝的弊政進行大膽改革,一時朝野歡呼。本來,一切都很正常,應該平穩過度吧,但是,偏偏,有一件事困擾著世宗和大臣們。原來,封建帝王的家世脈絡是需要很清楚的,朱厚璁繼承皇位,應該和先朝皇帝形成一種直系的關係,所以,當朱厚璁從安陸來到京城,尚未入城,大臣們就在郊外要搞一個儀式,接受皇太子即位禮,也就是,朱厚璁要過繼給正德帝為兒子,有了這個儀式,他才能繼皇帝位。本來,朱厚璁自己的父親已死,過繼給伯父明孝宗朱佑樘為兒子,即可做皇帝,也很划算吧。然而,這位15歲的少年偏偏是一位認死理的人,他認為自己是興獻王的兒子,不是弘治帝的兒子,怎麼也不肯變通。張太后及大臣等得急了,只好讓步,先登基繼位再說。

嘉靖不愧是一個孝子,即位後第三天,就派人到安陸接母親蔣妃入京;第五天,就命群臣討論給生父興獻王加尊號。楊廷和等認為,嘉靖既入嗣弘治,當稱弘治為「皇考」,興獻王只能稱為皇叔父,不可加尊號。在祭告生父時,還要自署名稱侄。

這些,嘉靖當然不同意。後來,進士張璁上了一個《大禮疏》,論證一番,認為嘉靖可以為生父及母親加尊號,嘉靖看後很高興,但張璁則遭到楊廷和等反對。其後,朝中大臣分成兩派,一派反對加尊號,一派支持加尊號,互相爭論,煞是熱鬧,當然,最後演變成一場政治鬥爭。嘉靖三年即1524年舊曆七月,反對派聯合208位官員,跪伏在左順門,大呼弘治帝,嘉靖派人勸不聽,於是逮捕為首者八人,一時群臣皆哭,聲震闕廷。嘉靖大怒,又逮捕134人,其餘80多人錄名待罪,四品以上奪俸,五品以下手杖,受杖者180多人,其中17人被創死亡,另有8人編伍充軍。至此,這場明朝著名的「大禮儀風波」到了高潮,反對派也開始走下坡。一直到嘉靖七年即1528年舊曆七月,嘉靖才得以詔告天下,尊皇考獻皇帝為「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聖母蔣太后為「章聖仁慈皇太后」。大禮儀風波以嘉靖獲勝告終。

這件事,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有點荒唐,嘉靖無疑是個孝子,但為了一個尊號,不惜與滿朝文武官員對抗,而且對抗了七年之久,也很不值吧;不管怎麼說,對比起那些「有奶便是娘」的人,嘉靖不是可愛可敬得多嗎?另一點感觸,雖說是封建社會,君君臣臣,但嘉靖也並非一手遮天,為了父母的尊號爭取了七年才能遂願;而當臣子的,也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甚至可以跪伏哭喊,也還有些民主氣氛吧,須知,我們有時連這一點的民主自由的水平也達不到,有些掌權者一句話就可以絞殺幾十人甚至幾百、幾千人的肉體或政治生命,歷史的教訓,值得反思啊!

不過,嘉靖除了是一名孝子之外,其他就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了,有一件醜聞,可能還屬史無前例的呢。嘉靖21年即1542年舊曆十月的某一天中午,36歲的中年漢子嘉靖帝正在睡午覺,突然,有十幾名宮女趁他睡著,闖進房來,像殺豬一樣把他按住,用布蒙住他嘴臉,由楊金英在他脖子上結繩,兩名宮女各拉一端,試圖把他勒死。慌急之中楊金英把繩子系成死結,儘管宮女用力拉,還是沒把他勒死。皇后方氏帶人趕來,才從宮女手中救了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奇怪的事?原來,嘉靖帝也是個好色之徒,頻繁搜奪民間美女入宮。雖被搶入宮,如果能得到皇帝的愛寵,也算有幸吧,但是,這嘉靖對宮女們顯然不是一般的玩弄,而是肆意凌辱,用現代的術語,就是「性虐待」,所以激起宮女的怨憤,於是便發生了這件「壬寅宮變」(這年為壬寅年)。如果嘉靖就此死去,他會不會是古今中外唯一這樣死法的皇帝?

嘉靖還有一怪癖,他賞識人才、選拔人才,不是從政績等方面去考察,而是看誰的禱告神靈的「青詞」(寫在一種青藤紙上)寫得好,好象夏言,青詞寫得好,當上了首輔;於是,一些善於看風使舵的官員就在這方面下工夫,嚴嵩也寫了兩篇文賦,受到嘉靖的讚賞,於1542年以禮部尚書拜為武英殿大學士,入值文淵閣參與軍機。其後,他與兒子嚴世蕃專權二十年,人稱「大丞相、小丞相」,成為明代一位誤國的大奸臣。對內,嚴嵩父子殘害異己,如誣殺夏言;又製造楊繼盛、沈練冤獄(史稱沈楊冤獄)。對外,不事邊防,使得北方俺答汗入侵,如1550年,俺答汗入侵古北口,直到北京城下,嚴嵩恐戰敗無法掩飾,不準諸將出擊,以待韃靼軍擄掠後歸去。事後,殺兵部尚書丁汝夔塞責。這事,史稱「庚戍之變」。直到嘉靖晚年,嘉靖才罷免嚴嵩,處死嚴世蕃。

1566年,這是嘉靖45年,他已60歲,他想長生不老,已久不視朝,專事齋醮之事他曾二十多年不見朝臣,不知這算不算一項世界記錄。是年舊曆二月,戶部主事海瑞忍無可忍,憤而上疏,言辭尖刻,他自知上疏的後果,所以預先準備好棺木,遣散童僕,在家等候降罪。海瑞的奏疏結果激怒了嘉靖,將其逮捕下獄。但嘉靖本人,終因服用丹藥中毒,於十二月死去。

世宗的這個世字我的理解是「玩世不恭」的含義,從其大禮儀事件可見這個人對所謂傳統,禮儀都不當回事,自己認準的就是真理,惹毛了皇帝都可以不做,真可稱得上是玩家的極品啊!

    明世宗朱厚驄(公元1507-1566年),明憲宗朱見深孫,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武宗病死無子,由他繼位。在位45年,因服丹藥而病故,終年60歲,葬於永陵(今北京十三陵)。明世宗朱厚驄,興獻王朱佑杬長子。明武宗於公元1521年3月病死後,由於武宗沒有留下子嗣,又是單傳,因此皇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驄弟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嘉靖。是為明世宗皇帝。

  由於嘉靖皇帝一心求長不老術,國家興衰得失,他全不管。有個淳安知縣海瑞,剛被升任戶部主事,他見嘉靖帝如此行徑,就買好了自己的棺木,訣別妻兒,遣散家僮,寫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諫,嘉靖執迷不悟,仍將海端逮捕入獄。

  由於長期服用丹藥,嘉靖皇帝不光身體越來越差,而且脾氣越來越壞,許多大臣動輒被殺頭或廷杖,人人自危。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這位醮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將皇位傳給了他的第三個兒子裕王朱載垕。 12、明穆宗朱載垕

世宗死後30歲的太子朱載垕即位,是為明穆宗,年號隆慶,又稱隆慶帝。

隆慶帝也是一位偏重玩樂,胸無大志的皇帝,只不過,他能倚重一批得力的文武大臣,國家政治以及國防都有了起色。隆慶即位後,重用首輔徐階,起用張居正、高拱等人。嘉靖年間,方士、法師誤國害人,甚至嘉靖本人也因方士所誤,徐階等人將那些方士、法師全部論罪;又釋放如海瑞等因建言上書獲罪的大臣;此外,還改革了一些弊政。

嘉靖年間起,在南方沿海,常受倭寇侵擾。倭寇者,是來自日本的失意的武人和浪人,組成海盜集團,經常侵擾我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嘉靖年間,戚繼光受命抗倭,功績顯著,到嘉靖末年,倭寇之患基本消除。北方蒙古有俺答一股勢力,經常侵擾中原;隆慶即位後,戚繼光又被調至北方抗擊俺答;隆慶四年,俺答之孫與俺答發生衝突,棄家出走投降明朝,大同官員盛情接待。俺答率兵大同索要孫子,張居正等認為這是一個雙方議和、安定邊境的難得時機,於是,與俺答達成議和條約,封俺答為順義王,從此,北方邊境安寧,這事,史稱「隆慶和議」。

隆慶帝是個短命皇帝,在位不足六年,於1572年舊曆五月病死,時年35歲。

隆慶帝這個「穆」字我不好妄加猜度,大概是其人比較莊嚴肅穆的原因。傳說他這個人比較沉默寡言,沒什麼主見。在朝會的時候一言不發,任憑大臣們在下面爭論不休,即使是到了非得他出來表態的地步也三緘其口,以至於有些大臣認為他是個啞巴。但這點不列入正史,還是不加評論為好。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驄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後繼位。在位6年,病崩,終年36歲。葬於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穆宗朱載垕生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很少得到父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剛滿16歲的朱載垕就出居裕王邸,開始了獨立生活。在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載垕較多地接觸到社會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種矛盾和危機,特別是嚴嵩專政,朝綱頹廢,官吏腐敗,「南倭北虜」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極後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

  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故,朱載垕於同月壬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隆慶」。

  朱載垕即位後,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一改世宗時的弊政,使朝政為之一振。革弊即平反冤獄,嘉靖一朝因諫言而獲罪的諸臣「存者召用,沒者恤錄」。其中就有海瑞獲釋出獄,恢復官職。同時嚴懲方士,罷除齋醮,停止因齋醮而開徵的加派及部分織造、採買。施新,即整治吏治。隆慶帝加強對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員也在考察之列。對於廉政官員給予獎賞和提拔,對於一般貪官罷免官職,而對於有巨贓跡著的大貪則重治其罪。與此同時,隆慶帝又蠲免救濟,減少了百姓災後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一方面限田,制定了勛戚宗室依世次遞減制度,另方面清田,清查詭寄、花分錢糧和皇室勛戚田莊。

  朱載垕在位期間發生了「庚戌之變」,這是蒙古的又一次較大規模的入侵。蒙古騎兵從山西方向,土蠻部隊從盧龍、灤河方向進逼北京,隆慶皇帝急調邊兵放棄防地,入衛京師。不過蒙古人並沒有進攻北京,只是大肆擄掠了一番而歸,不過此次事件也著實嚇了隆慶皇帝一跳,從此他更加關心北部邊防,採納了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蒙古俺答汗議和,封他為順義王,並在邊界開設馬市,互通有無,從而加強了漢蒙兩族人民的團結。他又調戚繼光、王崇古、譚綸加強長城沿線防禦,同時開展互市貿易,使北方漢、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環境。北部邊境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寧景象,自此以後再也沒有爆發矇古大規模入侵的事件。隆慶時期這些作為都是超過前朝的。

  隆慶帝還採取恤商與開關政策,減輕商人的負擔。明朝曾多次頒布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而隆慶帝頒布大開關禁,使明朝對外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海外貿易也出現了新局面。

  在隆慶帝在位期間,幾乎沒有爆發什麼重大的變故,隆慶帝得以穩坐皇位六年。這與他的性情是分不開的,由於在作皇子期間處處小心謹慎,很少張狂,從小就養成了貞靜、仁義的性情。同時隆慶朝人才濟濟,文有徐階、張居正、高拱、楊博,武有譚綸、戚繼光、李成梁。這些人之所以出名,還要歸功於隆慶皇帝給了他們發展的空間,反觀歷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濟濟,但由於皇帝的限制,他們終究沒有在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筆。朱載垕的一大優點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讓他的臣子去發揮才能,使得隆慶朝和萬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國運中興的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觀,可以說朱載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後一個繁榮時期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過渡作用。

  公元1572年閏三月, 明穆宗朱載垕得病,休養了二個月後又上朝視事,卻又突然頭暈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宮,他自知病情不輕,急召高拱、張居正及高儀三人接受顧命,吩咐由太子繼位後病逝。

  朱載垕病崩後,被謚為庄宗,廟號為穆宗。 13、明神宗朱翊鈞

穆宗死後同年六月,10歲的太子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年號萬曆,又稱萬曆帝。

這個神宗的「神」字真是用活了,真不知道後來的人怎麼想到的,簡直一字千金,再也找不到比此字更好的了。因為這個皇帝完全是個神經兮兮的人,放著上好的皇帝不當,躲在後宮抽鴉片,一抽就是25年,完全不理朝政,你說怎麼不一個神字了得?

由於萬曆帝即位時才10歲,因此,政務須由他人代為處理,時年47歲的張居正晉陞為內閣首輔,兼以皇帝師保的身份執掌朝廷大權。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1525年生,湖北江陵人,12歲中秀才,15歲中舉人,22歲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入裕王朱載垕府任侍讀講官。隆慶帝朱載垕即帝位,張居正入內閣,由於還不是首輔,他的政治才能未得以發揮。萬曆帝即位後,他成為首輔,而萬曆年幼,完全信賴於他,因此,張居正便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以醫治明朝的腐敗弊病。

政治上,他整頓吏治,推出「成考法」,以考核和約束官吏;經濟上,他推行「一條鞭法」,即將田賦和丁役兩項合為一條,一律征銀,抑制兼并,減輕農民負擔,開源節流;軍事上,他採取精選良將、整修武備、練兵強防以及墾荒屯田等一系列措施。由於張居正的改革,萬曆初年,明朝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社會財力大增,國泰民安。當時中國的國力世界第一,各項指標上都遠遠超過其他各國,據說但是存放在國庫中的銀子因為用不了,放得久了都發霉長毛;而糧倉里的糧食也因為吃不完很多都腐爛了。

萬曆十年即1582年,57歲的張居正病逝,葬禮隆重,追謚「文忠」。萬曆帝正值青年,正宜干一番大事業,但是,萬曆我們說過,是個糊塗加神經病皇帝,張居正死後第二年,朝中矛盾加劇,他聽信讒言,追奪了張居正的各種封號,不久還抄沒其家,逼死其長子張敬修。沒有了「師保」的的監督,他漸漸變得慵懶,加上徐階、戚繼光、海瑞等正直的大臣先後去世,他開始討厭奏章和朝會,有人給他出了奏章「留中」的處理辦法,用現在的話就是「研究研究」,拖而不決。有了這主意,萬曆就有了借口,奏章不予處理;到後來,連每日的朝會也不舉行了,終日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大理寺卿雒於仁作《酒、色、財、氣》一文勸諫,被削職為民。萬曆帝還大肆搜刮民財,激起各地城鎮人民掀起反稅監的鬥爭。在東北方,努爾哈赤的勢力正在興起,後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萬曆帝對此不加防範。到了萬曆44年即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萬曆46年,努爾哈赤公開打出反明旗幟,侵犯明境;到了這時,明朝才感到後金的威脅。萬曆47年即1619年,明朝以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集結十多萬兵力,分兵四路進攻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經過五天的激戰,在薩爾滸大敗明軍,明朝東北部邊境形勢更加嚴峻。

前面說過,嘉靖帝曾二十多年不見朝臣,如今,萬曆帝可能破他的記錄,是25年不見朝臣!後來終於見了一次。是什麼原因使得他會見一次朝臣?原來朝中出現了一樁案件,史稱「梃擊案」。萬曆43年即1615年,五月初四黃昏,突然有一位莽漢,手執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所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的太監,幸好被其他人制服,並未危及太子。審問此人,原來他叫張差;如何進得宮來?原來是太監龐保和劉成引進的;而龐、劉二人,是鄭貴妃的人,於是,人們便懷疑鄭貴妃欲謀殺太子,好讓她的兒子繼位。但是,萬曆帝和太子對此案都不願深究,只以瘋顛奸徒之罪,殺張差於市,並斃龐、劉於內廷了案。「梃擊案」是「明宮三案」之一。就因這一案,萬曆終於見了一次朝臣!

這「梃擊案」梃擊案」的產生並非偶然,它是萬曆年間「國本之爭」的高潮。這裡,又得談談「國本之爭」是怎麼一回事。萬曆的王皇后無所出,萬曆與一年長王姓宮女偶然相遇,生下長子朱常洛。但萬曆所寵愛的是鄭貴妃,他與鄭貴妃生下三子朱常洵。按常理,常洛應封為太子,但萬曆和鄭貴妃都想立常洵,這事關乎國之根本,於是,大臣力爭,要立常洛為太子,萬曆一拖再拖,大臣再爭,爭了十五年,使得宮廷鬥爭變得錯綜複雜,其間又出現了不少「妖書」,影射宮廷嫡庶之爭,弄得天下人心混亂。最後,萬曆也感到厭倦,才不得不冊封常洛為太子。

萬曆48年即1620年舊曆七月,當了48年皇帝、58歲神經兮兮的明神宗朱翊鈞病死了。縱觀萬曆一生,客觀上說應該一分為二,不能單純地說他是好是壞。總的來說,他前半生是好的,也就是張居正還在的時候,自己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能夠善用能臣,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所以後世袁崇煥曾有評論「本朝以來,只有兩個半明君,那就是太祖,成祖和半個神宗。」但在張居正死去之後他就不行了,飛快地墮落,腐敗,其速度之快簡直令人咋舌。從現代精神病學分析,這可能與他長年所受的壓抑有關,在他做太子的時候,就被父親要求一切聽從張先生的,他始終循規蹈矩,在張居正面前大氣都不敢出一下。好不容易熬到做了皇帝,以後這下可以獨立一點了,想不到還是一樣。因為從小就形成對他的敬畏甚至恐懼,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化解的。就像一頭小象,你從小就把它用一根鐵鏈拴起來。開始的時候它肯定要拚命掙扎,但越是掙扎越疼痛,卻始終都掙脫不了,所以就放棄,認為這個鐵鏈是無法擺脫的了。有了這個觀念,即使後來它長成大象,已經能夠輕易掙脫但還是不會去嘗試。而萬曆就是那頭可憐的小象,他即使當了皇帝,還是無法擺脫張居正這根鐵鏈。所以後來他怎麼會在張死後那樣瘋狂甚至變態地報復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說對於後來明朝的滅亡其實是在萬曆一代就註定了,他的兒孫們所做的不過是加快或是延緩這個過程而已。

    明神宗朱翊鈞(公元1563-1620年),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穆宗病故後繼位,在位48年,病崩,終年58歲,葬於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神宗朱翊鈞生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氏本是宮中一宮女,後被當時還是裕王的朱載垕看中,大明隆慶元年(1567年)被封為貴妃。

  朱翊鈞自幼就聰慧過人,讀經史則過目不忘,6歲時,他見穆宗在宮內騎馬賓士,便上前擋道諫阻說:「父王為天下之主,單身匹馬的在宮中賓士,倘若有一個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聽後深受感動,當即下馬,立他為皇太子,自此更加喜愛這個孩子了。

  大明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於乾清宮,六月初十日,年僅十歲的朱翊鈞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號為「萬曆」,是為明神宗皇帝。

  穆宗皇帝去世時,為神宗留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朝中賢臣當國。大學士張居正,高拱,高儀都是正直之士,極善謀略。內宮安定祥和,穆宗正宮陳皇后與神宗生母李太后相處十分融洽,權傾朝廷內外的大太監馮保也是賢明之人,他是張居正的主要支持者。

  大明萬曆元年(1573)至萬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輝煌時期。在此期間,他任用張居正為內閣首輔,進行變法改革。張居正首先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進而又向經濟方面推廣,他通過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在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飭,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使邊境晏然。一系列的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挽救了財政危機。使得萬曆年間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經濟飛速發展,使瀕於走下坡路的明王朝獲得了短暫的復甦和繁榮。

  明神宗不僅對張居正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張居正非常注重對小皇帝的教育,親自指導萬曆皇帝讀書,為他安排周詳的課程,選拔有素養的大臣主持教學。小皇帝也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之情。冬天上課的時候,神宗總是囑咐太監將厚厚的毛毯放在張居正的腳下,以免凍著他的腳,張居正生病後,神宗更是親自為他熬藥,張居正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事必躬親,霄旰瀝膽,將一個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條。

  明神宗從思想到行動上,全力支持張居正,合力進行改革,推行新政。但是自明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之後,神宗開始獨掌政權,卻自毀新政,反過來扼殺了這場頗有生氣的改革,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隨著年齡的增長,神宗對昔日威柄震主的張居正日益不滿,張居正變法期間失勢的守舊派大臣乘機反撲,彈劾張居正和他的支持者馮寶,加上馮、張二人以前對神宗約束過嚴,使神宗此時反感驟升。大明萬曆十年十二月,神宗以馮保欺君蠹國之罪,免其東廠提督之職,抄沒其家產,隨之將張居正重用的人統統罷免,同時為從前反對張居正的人一一恢複名譽或官職。不久後又詔奪了張居正所封官職,謚號。張居正沒有逃脫家產被查抄,家人被蹢戍的厄運。

  全面否定張居正改革,也是神宗本人全面廢棄勵精圖治的標誌。從此以後,明神宗已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氣派與風采,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長年深居禁宮,他嗜酒、戀色、貪財、尚氣的私慾,大肆發作。大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僅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瓷器就達23萬多件。他派遣宦官為礦監稅使,使百姓怨聲再道,造成民變頻繁。

  大明萬曆二十年(1592)二月,寧夏副總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同時西南又發生播州楊應龍叛亂。明神宗下旨三路出征,史稱「萬曆三大征」。三征歷時十餘年獲得全勝,但卻喪師數十萬,耗銀千萬兩,造成國庫空虛。

  就在明神宗隱居深宮,怠於臨政,萬事不理之際,東北的後金卻迅速崛起,滿洲建州左衛指揮努爾哈赤以30年時間統一了滿洲女真各部落,並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後金政權,形成了與明王朝相對立的地方政權。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率先向明王朝進攻。自此明朝遼東的形勢也隨之每況愈下。明神宗為了應付遼東戰事的軍費,先後三次下令加派全國田賦,時稱「遼餉」。加派非但無濟於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明王朝告亡的危機已然形成,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緒低落,愁眉不展。

  明神宗晚年又出現了國本之爭,先前一宮女為神宗生下了長子朱常洛,後來神宗的寵妃鄭貴妃又為其生下了朱常洵。神宗在鄭貴妃的慫恿下,總想藉機立朱常洵為太子,卻遭到了朝中眾臣(主要是東林黨人)的極力反對,當時太子又叫國本,因此,皇帝與大臣間的這次鬥爭又稱為國本之爭。國本之爭是繼嘉靖朝「大議禮之爭」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皇帝與大臣的衝突,不過這次的勝利者是眾大臣,最終朱常洛當上了太子,而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後被李自成農民軍所殺)。使東林黨人和福王系之間有了間隙,為日後留下了一絲禍患。(詳見南明弘光帝)   

  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的繼位的前十年奮發圖強,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在江南地區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但卻始終魁柄獨持,從這一點說,他絕不是一個庸人之輩。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財貨的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興。相反卻把明朝推向絕境。因此後人評論「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大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得病,他支撐著登殿召見英國公張維賢等人,叮囑他們用心輔佐太子朱常洛。八月丙申日病逝,萬曆皇帝去世,葬在他生前耗銀八百萬兩修建的北京昌平定陵。謚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 14、明光宗朱常洛

神宗死後同年八月,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年號泰昌。

光宗即位十幾天,得病,服了司禮監秉筆兼掌御藥房太監崔文升的瀉藥,病情加重;後來,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一種紅色的藥丸,稱仙方,不料光宗服下,病情更重,到了九月初一日,便死去了。這事有可疑,很多人亦懷疑是鄭貴妃指使下毒,但朝中意見不一,最後將崔、李二人謫戍了事。這事,史稱「紅丸案」,是「明宮三案」之一。

光宗之病,引出了一樁疑案;而他死後,還引出一案,這就是」移宮案「。光宗死後,太子朱由校只得15歲,他自幼由光宗一位寵妾選侍李氏撫養,當時被控制在李選侍手中,如果朱由校繼位後,李選侍會繼續留在他身邊,李選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恐怕會把持朝政,於國不利,於是,朝臣楊漣、左光斗等不讓她與朱由校同居一宮,帶領群臣硬闖乾清宮,將朱由校從李選侍手中奪出,迫使她遷至噦鸞宮,然後再給朱由校舉行即位儀式。此事後來議論很多,也成「明宮三案」之一。

光宗這個「光」字也選得妙,簡直有戲縐的成分。他因為「梃擊案」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等來皇位,才十幾天還沒來得及享受快樂就被閻王招去了。真是光棍一條,什麼都沒撈著!赤條條地來,光溜溜地去,揮一揮光膀,不帶走一天快活。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585-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長子。神宗病故後繼位,在位僅1個月,因病後服紅丸而死,終年36歲,葬於慶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他在位僅一個月,是明朝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 

  朱常洛生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生母恭妃王氏原為慈聖皇太后的宮女。他的身世和父親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臨幸宮女而生。不過雖然都是臨幸,明穆宗要比明神宗負責任。明神宗認為這個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醜事。這一觀念持續了三十九年,直到明神宗去世。因此朱常洛一生得不到父愛。

  明神宗寵愛鄭貴妃,更是將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後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所殺)視若掌上明珠。因此神宗便有廢長立幼的想法。他先是違反了古制冊封鄭氏為貴妃,而沒有冊封長子的母親。不久又提出了三王並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為朝臣所阻沒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兩人擇一而立的問題上,因雙方爭奪激烈,拖延了十餘年,直至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極力諫爭和慈聖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冊立為皇太子。這一事件,史稱為「國本之爭」。

  朱常洛當上太子後,朝內黨爭和宮闈糾紛始終都在威脅著他太子的地位。好在朱常洛各方面的表現中規中距,讓明神宗無話可說。

  就在太子之位漸漸穩定的時候,宮中卻發生了「梃擊案」。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薊州(今天津市薊縣)男子張差持梃闖入太子居住的慈慶宮,準備行刺,被宮門太監抓住後,他先是裝瘋,後又供認是鄭貴妃手下的太監龐保、劉成所指使並引入太子寢宮。時人懷疑是鄭貴妃為了要讓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謀害朱常洛,朝議沸騰。神宗和太子都不願追究,僅以瘋癲奸徒的罪名殺了張差,杖死了龐保、劉成。將此案草草了結。不過究竟此案是否為鄭貴妃指使,沒有定論。此案成為了明宮三大案之一。

  公元1620年(明萬曆四十八年)八月明神宗病逝,朱常洛於同月丙午日繼位。改年號為「泰昌」。

  朱常洛繼位後,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發內帑犒勞邊關將士,雖然杯水車薪,卻也是萬曆朝很難見到的。他罷除了萬曆朝的礦稅,這種稅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民變迭起。同時又撥亂反正,將由於進諫而得罪皇帝的官員全都釋放,官復原職。面對萬曆中後期官員嚴重不足的情況,朱常洛重振綱紀,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補足了缺額,使朝政有了些起色。

  但朱常洛每日回宮後卻沉於酒色,加上即位之初政務繁忙及身體贏弱,不到一月就病倒了。經內醫崔文升診視,服用了瀉藥。泰昌帝一日一夜竟腹瀉達43次,病情日趨惡化,不敢再用。此時,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兩粒紅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氣喘減緩,食慾大開,病情稍見好轉,接著再服第二粒後,泰昌帝昏昏睡去,於第二天清晨駕崩。由於皇帝服用紅丸斃命,紅丸到底是什麼葯,是否有毒,崔文升為什麼要向皇帝進瀉藥,這些都已無法弄清。有人說這紅丸是用女子經血和參茸糅合而成,初服精神自然為之一振,但他不堪猛補,所以死去;有人則因鄭貴妃請封皇太后而不許,懷疑是她指使李可灼下的毒。這件事史稱紅丸案,此案最後不了了之,成為明宮又一大案。   

    泰昌帝做皇帝僅一個月,史稱「一月天子」。此時萬曆皇帝屍棺尚未埋葬,泰昌帝地宮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速成。無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廢址上重建新陵,明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重新修繕,八月完工,九月入葬,名為慶陵。慶陵中陪葬的有孝元、孝和、孝純三個皇后。

    卒謚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廟號光宗。 15、明熹宗朱由校

熹宗原本是嬉宗,但堂堂皇帝權威總還是要嘛,就改成了熹。這個人完全是個孩子,整日就知道嬉戲玩樂,不務正業。1620年,15歲的太子朱由校即帝位,是為明熹宗,年號天啟,又稱天啟帝。天啟帝在位期間,年幼無用,且十分貪玩,凡聲色犬馬,草木魚蟲,不論文的武的雅的俗的,他都愛玩。前面已經說過,他本是一名不錯的木匠,油漆工。他做的東西非常精緻,有的甚至還可以動,有一次他做了個花園,裡面的人會動,鳥會唱歌,水能流動。他可以一天到晚擺弄那些刨鑿斧鋸,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奏章也不看不批。這樣的再世魯班本應去建設部或者設計院發揮他的特長,可以命運卻偏偏安排他當了皇帝,而他也不怎麼想做這個皇帝。這樣的皇帝,怎會不受制於人?!他一即位,就受制於客氏和魏忠賢。

先說客氏。客氏原為農民侯二之妻,後當了朱由校的奶媽,朱由校對她的感情勝過自己的生母王貴妃。朱由校即位後,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再說魏忠賢,魏忠賢原名魏進忠,22歲時自宮當宦官,知道朱由校與客氏的關係,便拉攏客氏,兩人關係非同尋常。朱由校即位後,賜魏進忠世蔭,不久又晉陞他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東廠,改名魏忠賢。自此,客氏與魏忠賢結成一黨,人稱「客魏」。不少官員開始倒向客魏一邊,崔呈秀、許顯純等成為魏忠賢的幹將。客魏把持朝政,安置親信,稱霸後宮,陷害忠良,連張皇后幾次懷孕,都被客氏派人弄得流產。

客魏的勾結專權,引起東林黨人的警覺和不滿,上書彈劾,於是,客魏決定要誣陷鎮壓東林黨人。所謂東林黨,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一個政治集團。神宗一朝,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萬曆22年即1594年,無錫人顧憲成因主張立常洛為太子,被革職還鄉,與高攀龍、錢一本等在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得到許多士大夫的支持,如鄒元標、李三才、趙南星、魏大中、楊漣、左光斗、葉向高、周順昌、黃尊素等,被稱為「東林黨」。他們反對礦監、稅監的掠奪,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與在朝權貴產生了對立。天啟三年,楊漣上疏,列舉魏忠賢24條罪狀,魏忠賢聯合客氏在天啟帝面前反誣楊漣等,於是,首輔葉向高以及趙南星、高攀龍、

陳於廷、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數十位大臣被革職,魏忠賢的黨羽紛紛填補要職。

天啟五年即1625年,魏忠賢再興大獄,用誣陷手段逮捕了楊漣、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顧大章、袁化中六人,指使許顯純將他們六人在獄中折磨致死,這六位東林黨人,史稱「東林前六君子」。次年,魏忠賢又興大獄,要把已罷官歸鄉的七位東林黨人周起元、周順昌、高攀龍、繆昌期、周宗建、李應升、黃尊素害死。

高攀龍聞訊後焚香沐浴,投池自盡。其他六人被捕至京,其中,在蘇州逮捕周順昌時,引起蘇州市民的反抗,有五位市民被殺,文學家張溥寫了一篇《五人墓碑記》歌頌。這六位東林黨人,也在獄中被殘害,史稱「東林後六君子」。魏忠賢又指使人編《三朝要典》,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題,進一步打擊東林黨;更唆使其黨羽造作《東林點將錄》等文件,想把黨人一網打盡。

在排擠和迫害東林黨人的過程中,魏忠賢建立了他的一支閹黨隊伍,其中文官有「五虎」,武官有「五彪」,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爪牙黨羽遍布各地,誰對客魏有不滿,就被殺頭。天啟六年,浙江巡府在西湖為魏忠賢建了生祠,於是,各地紛紛效仿。如有人敢不從,定遭殺身之禍,所以就連袁崇煥那樣的錚錚鐵骨,為了顧全邊防的大局都不得不昧著良心從軍費中撥款為他在遼東建了一座。魏忠賢自稱「九千歲」,還有人喊他「九千九百歲」,甚至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歲」的,堂堂萬歲的無上尊號被當作了數字遊戲,不能不所大明朝已真的氣數已盡,無可救藥了!明朝宦官專權,到了魏忠賢,可謂登峰造極。

在天啟年間,東北邊境的形勢也很嚴峻,努爾哈赤不斷進犯明境。天啟6年即1626年,努爾哈赤率十餘萬軍隊進攻寧遠,幸有袁崇煥率將士死守,打退努爾哈赤十多次進攻,努爾哈赤本人也身負重傷,只好含恨撤退,這就是明朝的「寧遠大捷」。努爾哈赤回國後傷重去世,享年67歲(一說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極繼位。次年,皇太極率十餘萬軍隊攻錦州,不下;復攻寧遠,又被袁崇煥擊退;再攻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這就是「寧錦大捷」。雖則如此,但後金對明朝的威脅,是越來越嚴重了。

昏君在位必有奸臣,奸臣當道,忠良就會遇害,古今皆然。東林黨那麼多精英分子,也鬥不過一個奶娘一個太監,似不可思議!不是天啟昏庸,客魏又豈能坐大?又豈能大興冤獄?

如果天啟帝不死,客魏不知還要為害多久。天啟七年即1627年,22歲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光宗病故後繼位,在位7年,因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葬於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校,在其父光宗於公元1620年9月病死後,撫養朱由校的李選侍和心腹宦官魏進忠(後改名為魏忠賢)想利用他年幼的機會把持朝政,便入據乾清宮。朝臣楊鏈、左光斗等東林黨人則不讓李選侍與朱由校同居一宮,迫使她遷居噦鸞宮,然後於9月庚辰日奉朱由校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天啟」,是為大明熹宗皇帝。這一事件史稱「移宮案」。

  就在整個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一手製造了客魏專政的熹宗皇帝還在後宮玩樂,在盛夏季節,他喜歡穿上冬裝,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裝巡遊,有時扮成宋太祖上台演戲,遊山玩水。因嬉樂過度,面無血色,虛弱乏力。

  公元1627年,熹宗在宮中西苑乘船遊玩時,不小心跌入水中,雖被人救起,但落下了病根,多方醫治無效,尚書霍維華進獻一種「仙藥」,名叫靈露飲,說服後能立竿見影,健身長壽。熹宗依言飲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飲用幾個月後,竟得了臌脹病,逐漸渾身水腫,卧床不起,他召弟弟信王朱由檢入卧房,命他繼位,8月乙卯日病逝。終其一生,在位七年。

  熹宗皇帝朱由校死後葬於北京昌平德陵。廟號為熹宗,又稱為天啟皇帝。 16、明思宗朱由檢

天啟七年即1627年,22歲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由於沒有皇子,臨終之前把皇位傳給16歲的弟弟朱由檢,是為明思宗(又謚懷宗、毅宗等),年號崇禎,又稱崇禎帝。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

思宗這個名字也很貼切,很客觀地反映了崇禎悲劇性的一生。他歷來是個有爭議的人,支持和反對的人都不少。反對的人主要說他剛愎自用,生性多疑,濫殺忠良,自毀長城;支持他的人說他年輕有為,生活儉樸,工作勤懇。其實這兩方面的評價都正確,崇禎這個人從個人品德上來說真是沒得話說,是個模範丈夫,好男人,好父親,對國家,工作也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簡直是個工作狂,老黃牛。比起他的父兄來,他簡直是完人。他從不近女色,對老婆是忠心耿耿。有一次手下向他房間里派遣了幾個年輕漂亮的宮女,被他痛罵一頓趕了出去,說國家都到這種地步了,怎麼還想得到這些。他本身也很簡樸,經常粗茶淡飯,不講究飲食。但他的悲劇在於不懂管理藝術,太不相信人,個性太多疑,當機又不斷,這種人在和平時期肯定是位有道明君,但處於大變亂的非常時刻就顯得能力不夠了。所以取名為「思」,是想讓他好好思考,好好總結,到底是為什麼自己費盡心血最終還是不能力挽狂瀾的原因了。

在崇禎帝即位後,雖然也年少,但他少年老成,深知客魏的危害,即位之後,即對閹党進行分化和打擊,接著將魏忠賢清除出朝,安置鳳陽,後又下令逮捕。魏忠賢在途中畏罪自縊,被百姓分屍懸首示眾。閹黨幹將崔呈秀自殺,許顯純被斬首;客氏則被宮人鞭打殺死在宮中的洗衣房中。

崇禎帝即位後,起用東林黨人,試圖解除內憂外患,挽救行將滅亡的大明江山,但是,大明的政權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縱然崇禎帝有雄才大略,也無濟於事,更何況,他也有多疑軟弱等缺點,要力挽狂瀾談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時,西北大地發生特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人民流離失所,紛紛餓死,甚至發生人相食的慘劇。對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稅。人民走投無路,只得揭竿而起。

安塞人高迎祥號稱「闖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幟。不久,張獻忠在米脂起義,響應高闖王,號稱「八大王」。後高迎祥被浮犧牲,李自成繼任「闖王」,手下有劉宗敏、田見秀、郝搖旗等戰將。李自成雖號稱「農民起義領袖」,但並非救民於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頑抗,都要大肆殺戮,對方堅守一兩天,城破以後要殺十之三四;堅守五六天,城破以後差不多要斬盡殺絕,還要毀平城牆。每破一城他就棄之不顧,繼續向前進攻。他曾三度圍攻開封城不下,最後決黃河大堤,淹死兵民數十萬人。可以說,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義,也是對中國十多年的大破壞!後來他的隊伍中加進了河南杞縣舉人李岩,及夫人紅娘子;舉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獻策等作謀士,情況稍好一點。我們過去有一種機械的評價標準:農民起義就是革命行為,就是推動歷史的發展,讓人感到是一種很牽強的理論。有作家窮一生之精力,寫

出多卷本的小說,歌頌「李闖王」,讓人難以卒讀。崇禎帝面對這位大肆破壞、殺人如麻的「闖王」,能有什麼辦法?!

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在東北邊境,後金的侵略更加頻繁,全賴遼東巡撫袁崇煥在奮力抵抗。崇禎三年,皇太極想出了一條反間計,說袁崇煥與皇太極有密約,等待時機滅明後分享天下。可憐崇禎帝自詡聰明,竟連這樣弱智低級,古人《蔣干盜書》那樣玩剩的計策都分不清楚,不辨真假,將袁崇煥逮捕下獄,不久,即據偽證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也有種說法是崇禎殺袁崇煥並不是如此簡單,他其實殺袁早已有之。一則是因為袁在上任之初答應他的五年平遼,結果沒有實現,讓他很失望;再者袁擅殺毛文龍,雖然當時因為要倚重他不得不忍氣吞聲,但在他心中已經埋下對袁的不滿;還有作為邊防重將,任由敵人殺到了首都,堂堂皇帝都要上城禦敵,不殺他實不以平民憤;最後,袁公然反對自己的堅決主戰政策,主張以戰養和,並且和朝中大臣眉來眼去,裡應外合,哪裡把自己這個皇上放在眼裡?所以這樣看來,崇禎殺袁也不足為奇了。袁崇煥死後,東北已無得力大將可用,邊防更危急。崇禎14年,清兵攻錦州,四月,圍城。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13萬人援錦。八月,明軍大敗,洪承疇率殘部入松山。清兵圍松山。次年二月,清兵破松山,俘洪承疇,洪承疇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錦州,明總兵祖大壽投降。「松錦之役」,明朝東北的主力被消滅,元氣大傷。

1643年舊曆八月,清太宗皇太極病死,享年51歲。禮親王代善等奉太宗子福臨繼位,時年6歲,是為清世祖,年號順治。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努爾哈赤之侄)、睿親王多爾袞(太祖14子)輔政。

崇禎17年即1644年,舊曆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同年,張獻忠也在四川稱王,國號大西,年號大順。二月,李自成率軍渡河,破汾州,攻太原,陷大同,由居庸關直逼北京。三月,李自城兵臨北京城下。

北京紫禁城內的崇禎帝,已經無力組織軍民抵抗闖軍攻北京,想急調寧遠總兵吳三桂放棄關外,率軍入關保護京師,但也已經晚了。他知道,北京城破是遲早的事。他16歲登基,一直生活儉樸,工作勤懇,吃穿住行從不講究,聲色犬馬概不粘身,精力幾乎都用在治理國事上,有時通宵不睡批閱公文。的確,除了枉殺袁崇煥,崇禎帝是明朝一位少有的好皇帝,只可惜遭逢末代,內憂外患,回天乏術,也合該明朝江山在他手中喪失了!

舊曆三月18日,闖王對北京全城發起攻擊,只一夜之間,北京外城被攻破。19日,闖王李自成率軍從承天門進入北京城。在城破前後,崇禎帝先與兒子——16歲的太子、11歲的永王、9歲的定王哭別,讓他們到外祖家逃命;之後,召來最疼愛的15歲的長平公主,悲痛地對她說:「你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兒落於敵手遭侮辱,他掩面揮劍刺向女兒,但沒傷及要害,崇禎帝已悲痛得再也舉不起劍。這個被斬斷一臂的公主後來在民間傳說中大出分頭,我們所熟知的《碧血劍》中喜歡袁承志的阿九,《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師父獨臂老尼其實就是說的她。但那些都是小說野史,千萬不要在歷史上真的出了一位武藝超群,反清復明的公主。崇禎在殺了公主之後,又來到西宮,胡亂將袁妃等幾位妃嬪斬殺。而宮女們,則紛紛投河自盡。之後,崇禎帝在太監王承恩等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現在的景山),在壽皇亭上吊自殺。他死後,王承恩也弔死在他對面。

人們發現崇禎帝屍體時,見其披髮掩面,身穿藍衣,左足赤露,右著朱靴,衣前書寫一段文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段話,可以歸結為三層意思,一是「諸臣之誤朕」,有推卸責任之嫌。他絲毫沒有從自身找毛病,不從根本上反省;二是「無面目見祖宗」,這是真正痛心的事。從祖墳被挖到江山淪喪,他卻是無臉去見列祖列宗;三是「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也應是真心話,他畢竟不是一位殘暴之君。不過李自成見了這句話的發言讓人深思,他說:「我怎麼會傷害老百姓呢?因為我就是一個老百姓啊。」我想李自成也只是隨口一說而已,他自己也沒有讀懂所含的深意,否則他也不會如此快就失敗了。

不過怎樣,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應該算是一位好皇帝,就是如此下場的,死時不過33歲,令人有些痛心。1644年,統治276年的大明王朝結束了。本來,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樣是農民出身的李自成,並沒有朱元璋那麼有治國之才,攻下北京後,他和他的部下即驕傲自大,固步自封,腐化墮落,並一再貽誤戰機,加之冒犯吳三桂而使他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南下,奮戰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讓人,也算慘痛而有益的歷史教訓。

    明毅宗朱由檢(公元1611~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5子,明熹宗朱由校弟。熹宗死後繼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軍攻破北京後自縊,終年34歲,葬于思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檢,於公元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公元1627年8月病故後,由於沒有子嗣,他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崇禎」。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閹黨。明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檢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崇禎皇帝談笑間剷除了魏忠賢集團,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興的可能。

  當時的明王朝外有後金連連攻逼,內有農民起義軍的烽火愈燃愈熾,而朝臣中門戶之爭不絕,疆場上則將驕兵惰。面對危機四伏的政局,朱由檢殷殷求治。每逢經筵,恭聽闡釋經典,毫無倦意,召對廷臣,探求治國方策。勤於政務,事必躬親。同時,他平反冤獄,起複天啟年間被罷黜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整飭邊政,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託付其收復全遼重任。與前兩朝相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

  朱由檢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為。但因矛盾叢集、積弊深重,無法在短期內使政局根本好轉。朱由檢性剛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於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在與後金戰爭的緊要關頭,朱由檢中了後金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袁崇煥,使遼東防衛幾近崩潰。他又增加賦稅,增調重兵全力防範雄居東北的後金政權和鎮壓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

  因對外廷大臣不滿,朱由檢在清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後,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給予宦官行使監軍和提督京營大權。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於地方督撫之上。甚至派宦官總理戶、工二部,而將戶、工部尚書擱置一旁,致使宦官權力日益膨脹,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無奈中,他不斷反省,四下罪己詔,減膳撤樂,但終無法挽救明王朝於危亡。

  李自成進城後,將他的屍體抬到東華門,搜出身上的血書,葬在昌平州。當地人民又將他合葬在田貴妃墓中。滿清軍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謚為懷宗,後改謚庄烈帝。南明政權謚他為思宗烈皇帝,後又改謚為毅宗,史又稱崇禎

    崇禎帝卒後,南明弘光年間謚思宗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後金改為庄烈愍皇帝。廟號懷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南明(1)弘光帝朱由崧

在上文談到萬曆一朝時,談到有位鄭貴妃,老想害死太子朱常洛,好讓她的兒子朱常洵繼位。後來,陰謀不得逞,萬曆29年即1601年,朱常洵受封福王。到了萬曆42年即1614年,他到洛陽就國。朱常洵是殘暴腐朽的傢伙,在國中胡作非為,佔得莊田二萬頃。崇禎年間河南旱蝗成災,他卻廣畜家產,淫樂無度。崇禎14年即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把他殺死,饑民將他的血也分而飲之。

在城破之時,他的兒子朱由崧有機會逃出了城,逃到了南京。他是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的堂弟、明思宗崇禎帝的堂兄。崇禎16年即1643年,他繼承福王封爵。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後,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不甘政權就此滅亡,鳳陽總督馬士英,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決定擁立福王為帝,改年號為弘光,史稱弘光帝。弘光帝立,加封馬士英東閣大學士、太保;加封史可法東閣大學士。這時,弘光帝只知尋歡作樂,苟且偷安;在國難當頭,還派遣太監到蘇、杭一帶挑選淑女,使得民間嫁娶一空。而執掌政權的馬士英,也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抗擊闖軍和清軍之上,他起用魏閹黨羽阮大誠為兵部尚書,排擠打擊史可法,史可法只得離開南京督師揚州。起用阮大誠之舉,更遭到東林黨人以及復社人士的強烈反對,於是,朝中黨爭又起。八月,馬、阮向東林、復社人士報復,逮捕周鑣、雷祚下獄,後將其殺害。阮大誠還要為魏閹翻案,重頒《三朝要典》,興起大獄,羅織清流。九月,將領之中高傑、黃得功又發生內訌。弘光元年即1645年,寧南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討伐馬士英;馬士英派黃得功抵禦;左良玉在途中病死。就是這麼一個亂七八糟的政權,清兵打到來時,如何可以抵抗?1645年舊曆四月,清多鐸軍渡淮河,明將劉澤清投降。清軍統帥多爾袞致書史可法誘降,史不為所動;清兵攻揚州,史可法率眾死守;城破時自殺未死,為清軍所執,不屈被殺。清兵屠揚州,史稱「揚州十日」。清兵渡長江,弘光帝逃往蕪湖黃得功營中;馬士英、阮大誠等均逃走,後均被清軍俘殺。多鐸入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等迎接。明將劉良佐降清,率軍追弘光帝,黃得功力戰而死,劉良佐俘弘光帝回南京,次年,弘光帝被殺。弘光政權就此滅亡。

  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鈞孫。崇禎帝堂弟。崇禎帝在北京自殺後,他在南京被擁立為帝。在位2年,水戰中被叛將縛送清軍後被殺,葬處不明。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長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朱常洵時,他逃脫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襲封福王。清兵入關後,逃至淮安(今江蘇省淮安縣)。公元1644年5月,由鳳陽總督馬士英和總兵高傑、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人在南京擁立為監國,壬寅日稱帝,改年號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個政權。

  朱由菘稱帝後,與農民軍為敵,幻想和清軍議和。他大難當頭卻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顧沉湎酒色,強征民女入宮,將大權委於馬士英、阮大鋮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人。

  朱由菘為什麼要排斥東林黨人?這裡面有一個小插曲。原來朱由菘的父親,福王朱常洵是萬曆時期「國本之爭」的失敗者,當時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更是將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視若掌上明珠,加上鄭貴妃整天在萬曆皇帝枕邊吹風,萬曆皇帝早就有廢長立幼的想法。萬曆皇帝先是封了鄭氏為貴妃,而長子的母親卻還是妃子,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長大後遲遲不讓他上學,然後又想出了三王並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被大臣們(主要是東林黨人)所阻而沒有得逞。之後在立太子的問題上,雙方爭奪激烈,東林黨人根據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堅決反對立朱常洵為太子,拖延了10餘年,至公元1600年長子朱常洛才被萬曆皇帝立為太子,而朱常洵最終被出封洛陽為福王,這個福王最後在洛陽被李自成所殺。所以作為福王朱常洵兒子的朱由菘,對東林黨人從心理上就沒有什麼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於東林黨人的對頭——閹黨。

  由於弘光帝在其內部的黨爭中偏向馬士英、阮大鋮等佞臣宦官,對外又不作防禦清軍的準備,這直接導致了弘光帝的失敗。

  公元1645年,風雨飄搖的弘光小朝廷內,又鬧起了所謂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個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認做本家。由於東林黨人曾想立潞王為帝,所以弘光帝對潞王一直嚴加防範,生怕他奪了自己的帝位。此時大悲和尚來到南京,弘光帝懷疑他是來為潞王刺探情報,便將他下獄,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個自稱是崇禎太子朱慈糧的年輕人,從北方來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寶座被他奪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獄中。最後是童妃案,當年李自成攻下洛陽時,時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脫,在開封與周王府宮女童氏私定終身,而今童妃千里尋夫到南京,他卻堅不承認,將他投入獄中折磨而死。

  這三案鬧成滿城風雨,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權的滅亡。當時鎮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東林黨人侯恂一手提拔起來的,跟東林黨人關係很好,與馬、阮等閹黨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為他提供了一個借口,於是他便以清君側的名義浮江東下,與此同時,清朝豫親王多鐸率領的清軍在進佔西安,擊敗李自成農民軍之後,正以狂風暴雨之勢,橫掃中原,直撲江北,進抵淮河一線。此時的弘光帝與馬士英等人,卻命令江北防線的明軍回師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線大開,不戰自亂。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親王多鐸率清軍血洗揚州後渡江直撲南京。警報傳來,朱由菘還在飲酒作樂。他慌忙收拾行裝,於10日深夜攜帶愛妃,暗暗從通濟門出走,棄城逃至蕪湖黃得功軍中。第二天,清軍追到,朱由菘與愛妃避入黃得功船中。兩軍展開了水戰,黃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將田維乘機反叛,捆綁了朱由菘及其愛妃,送與清軍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殺於北京宣武門外的柴市。

  朱由菘又史稱弘光帝,也稱福王。

(2)隆武帝朱聿鍵

1645年閏六月,在福州的明朝唐王朱聿鍵,被鄭鴻逵、黃道周等擁戴,在福州監國,不久稱帝,年號隆武,史稱隆武帝。清兵繼續南侵,嘉定有反清起義,清兵進行了三次鎮壓,史稱「嘉定三屠」。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明將鄭芝龍降清,其子鄭成功反對,撤往南澳島一帶繼續反清。隆武帝逃往汀州後被俘,死於福州。1645年閏六月,與隆武稱帝同時,明朝的魯王朱以海也在浙東被張國維、錢肅樂等人擁立為監國,但與隆武政權互相傾軋。1646年清兵攻浙東,他逃亡海上,1653年取消監國名義,1662年在台灣病死。

  (3)紹武帝朱聿擙

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其弟朱聿擙逃往廣州,為明臣蘇觀生等擁立為帝,年號紹武。在位不到40天,廣州即為清兵所破,他被俘後自殺。

  朱聿擙(公元?-1647年),隆武帝朱聿鍵弟,隆武帝被俘,他被擁立為帝,在位40天,為清軍俘虜後自縊而死,葬處不明。

  朱聿擙,其兄朱聿鍵於公元1646年8月被清軍俘後,他便從福州逃奔廣州。同年11月,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與顧元鏡、林察等人擁立他為帝,改年號為紹武。

  朱聿擙即位時,竟還大講排場。為了準備宮殿、衣冠、鹵簿而騷擾百姓,並下令家家都要張燈結綵,夜如白晝。在即位後的10天之內,他就任命了幾千個官吏,要他們都穿著朝服進宮參見。官吏們沒有朝服,只得借戲裝代用,被時人傳為笑話。

  朱聿擙一登上帝位,就和同月稱帝於廣東肇慶的桂王爭奪正統地位而攻戰不已。他又收編各路海盜,以圖充實力。潮州有個無賴叫楊明亮的,到廣州來吹噓說,他在潮州、惠州一帶有10萬精兵,朱聿擙竟然封他為潮惠巡撫,將當地全部官吏的任免權都授予他,還發給官印。楊明亮回鄉後,就一手收錢,一手交貨,拍賣官職。

  同年12月,清將李成棟乘唐.桂兩王自相殘殺的機會,從福建攻入廣東潮.惠地區,當地用錢買來職位的官吏都紛紛降清,李成棟就命令他們仍然按時向廣州朱聿擙報告民情,使朱聿擙還不知潮、惠地區已經落入清軍之手。接著,李成棟揮軍進攻廣州。12月25日,朱聿擙正準備由蘇觀生陪同去檢查軍隊的訓練情況時,突然接到報告說清軍已經逼近城門口,蘇觀生還大罵報告的人胡說八道。清兵殺入城門,朱聿擙的主力部隊因調去和桂王作戰,無力抵抗,只得慌忙逃到大臣王應華宅弟躲避。事中梁烘為了降清而騙蘇觀生自縊後,又自告奮勇帶領清兵闖入王應華宅弟,搜得朱聿擙,關押於東察院。清兵送來飯食,朱聿擙說如果我飲你們一滴水,怎麼去見地下的祖先,堅決絕食,當天晚上,趁守兵不防備,他解下腰帶自縊而死。他死後,在廣州的明朝皇族24人,都被清兵捕殺。

  朱聿擙史稱紹武帝。朱聿擙並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在被俘後卻表現出了一定的氣節,也是值得稱道的。      (4)永曆帝朱由榔

明神宗有一孫子,也是明思宗的堂弟,叫朱由榔的,初封永明王,到隆武時襲封桂王。隆武帝死後,受瞿式耜等擁戴,在廣東肇慶監國,11月稱帝,年號永曆。號召力達兩廣、雲貴、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利用農民軍各部進行抗清鬥爭,一度聲勢很盛,但終因朝臣派系複雜,紛爭不息,仍為清軍所破。永曆10年即1656年,永曆帝被李定國迎入雲南。1662年,被吳三桂殺害。永曆帝是南明最後一位皇帝.至此大明帝國徹底滅亡。

  永曆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鈞孫。清兵入關,他於廣東肇慶稱帝,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緬甸,後為吳三桂索回絞殺於昆明,終年40歲。葬處不明。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襲封桂王,崇禎年間受封永明王。清兵入關後,他流徙廣西,居於梧州。公元1646年1月,受丁楚魁、呂大器、陳子壯等人擁為監國,接著稱帝於廣東肇慶,建年號為永曆。

  而此時唐王弟朱聿粵稱帝於廣州,建元紹武。永曆政權和紹武政權在關鍵時刻卻不能團結一致,為爭所謂的正統地位而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朱由榔也在清軍進逼下逃往廣西,顛沛流離,處境極為險惡。

  此時永曆政權開始與農民軍協同抗清。朱由榔先和李自成的大順軍余部合作。自李自成死後,他的余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余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農民軍將領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永曆政權,獨立抗清。

  1652年,走投無路的朱由榔接受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在貴州安隆所投靠了農民軍。這時,由孫可望、李定國已據有雲南全境。這年,李定國發動反攻,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使駐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殺;隨後又在衡州殺清軍統帥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複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曆封號。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妒忌李定國功高勢大,陰謀殺李。李定國避往廣東,希望與鄭成功會師,收復廣州,但戰鬥失利,實力大損。他撤到貴州,接走了被孫可望劫持的永曆帝,1656年李定國擁桂王回師雲南。次年孫可望率軍征討李定國,大西軍內部同室操戈。孫可望兵力雖眾,但驕橫妒功,軍心不附,陣前倒戈,被李定國所敗。公元1658年,孫可望部降清,貴州、廣西均為清軍進佔,使朱由榔失盡了地盤。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無奈,於12月逃入緬甸境內,被緬甸人解除武裝後安置於草房之中,十分困辱。李定國曾連連交涉,欲迎他回雲南,均為緬甸國王拒絕。

  公元1662年,吳三桂進兵緬甸,向緬甸國王索取朱由榔,緬甸國王哇達姆摩剛弒兄自立,內部不穩,無力與吳三桂對抗,只得答應吳三桂的請求,發兵3000,圍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稱要與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隨從出屋飲咒水。他的隨從次第而出,一個個被殺,共死42人。朱由榔自知難以脫身,哭著寫信給吳三桂,斥責了吳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負義。最後他卻又說,我如今兵衰力弱,命運懸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條活命,我什麼東西都願意給你。吳三桂不允,仍加緊向緬甸國王催索。緬甸國王派兵士把朱由榔連人帶座地抬到吳三桂軍營,眷屬25人哭著相隨。吳三桂將他押回雲南,拘禁於昆明。吳三桂擔心如將他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經清廷批准,於4月14日,將朱由榔及其眷屬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絞死,從此,篦子坡改名為迫死坡。

  朱由榔史稱永曆帝,又稱為桂王。

    另外還有些雜牌軍也立了些姓朱的人做皇帝,如明定武帝朱本鉉,秦漢帝朱沘,閩帝朱文進等,都是短命之徒,也就不一一細說了。 明(1368——1644)

1.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第一代 在位:1368—1398(30年)生卒:1328—1398(70歲)

朱世珍第三子 生母陳氏 葬孝陵(今江蘇省南京市鐘山)

年號:洪武(1368—1398)

2.恭閔惠皇帝 朱允炆

第三代 在位:1398—1402(4年)生卒:1377—?

太祖長子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 生母呂氏

年號:建文(1399—1402)

3.成祖 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第二代 在位:1402—1424(22年)生卒:1360—1424(64歲)

太祖第四子 生母馬氏(一說為其他宮女所生) 葬長陵(今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

年號:洪武(1402)永樂(1403—1424)

4.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第三代 在位:1424—1425(1年)生卒:1378—1425(47歲)

成祖長子 生母徐氏 葬獻陵(今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

年號:洪熙(1425)

5.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第四代 在位:1425—1435(10年)生卒:1398—1435(37歲)

仁宗長子 生母張氏 葬景陵(今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

年號:宣德(1426—1435)

6.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第五代 在位:1435—1449,1457—1464(14年,7年)生卒:1427—1464(37歲)

宣宗長子 生母孫氏(一作宮人紀氏) 葬裕陵(今北京市昌平縣)

年號:正統(1436—1449)天順(1457—1464)

7.代宗 恭仁康定景皇帝 朱祁鈺

第五代 在位:1449—1457(8年)生卒:1428—1457(29歲)

宣宗次子 生母吳氏 葬北京西山

年號:景泰(1450—1457)

8.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第六代 在位:1464—1487(23年)生卒:1447—1487(40歲)

英宗長子 生母周氏 葬茂陵(今北京市昌平縣)

年號:成化(1465—1487)

9.孝宗 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第七代 在位:1487—1505(18年)生卒:1470—1505(35歲)

憲宗第三子 生母紀氏 葬泰陵(今北京市昌平縣)

年號:弘治(1488—1505)

10.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第八代 在位:1505—1521(16年)生卒:1491—1521(30歲)

孝宗長子 生母張氏 葬康陵(今北京市昌平縣)

年號:正德(1506—1521)

11.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第八代 在位:1521—1566(45年)生卒:1507—1566(59歲)

憲宗第四子興獻王朱祐杭子 生母蔣氏 葬永陵(今北京市昌平縣)

年號:嘉靖(1522—1566)

12.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朱載垕

第九代 在位:1566—1572(6年)生卒:1537—1572(35歲)

世宗第三子 生母杜氏 葬昭陵(今北京市昌平縣)

年號:隆慶(1567—1572)

13.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第十代 在位:1572—1620(48年)生卒:1563—1620(57歲)

穆宗第三子 生母李氏 葬定陵(今北京市昌平縣)

年號:萬曆(1573—1620)

14.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第十一代 在位:1620(1個月)生卒:1582—1620(38歲)

神宗長子 生母王氏 葬慶陵(今北京市昌平縣)

年號:泰昌(1620)

15.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哲皇帝 朱由校

第十二代 在位:1620—1627(7年)生卒:1605—1627(22歲)

光宗長子 生母王氏 葬德陵(今北京市昌平縣)

年號:天啟(1621—1627)

16.思宗 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朱由檢

第十二代 在位:1627—1644(17年)生卒:1610—1644(34歲)

光宗第五子 生母劉氏 葬思陵(今北京市昌平縣)

年號:崇禎(1628—1644)
推薦閱讀:

睥睨天下 20 | 卻幸良人初遇月初濃(上)
可汗的子孫
堂堂明十三陵,埋的都是皇帝,可有一個太監卻混入其中,為什麼呢
評《皇帝與皇權》
歷史上唯一申請改姓的皇帝,唯一被兒子擁立為帝的人,曾三讓皇位

TAG:明朝 | 皇帝 | 廟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