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味中藥背後都有一個美麗傳說(轉載)

按:剛剛從朋友分享的日誌中看到這篇,欲分享,但在編輯上有些小錯誤,只好全文細讀與修改後貼此,希望喜歡中醫藥的好友讀後能夠知道白芍止血、益母草治婦科病、麻黃的莖發汗,根止汗,續斷接骨,黃精延年益壽等。

 

枸杞子

 

 

使君子 

宋年間,潘州一帶有個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醫道,深得鄉鄰尊敬。

一天,他上山採藥被一種結在藤狀植物上的果實所吸引。果實形如山梔,又似訶子,去殼嘗之,其味甘淡,氣芳香,於是摘下一些帶回家來想研究它的藥性。

幾天後,郭使君見這些果實未乾透,怕久放發霉,就放到鍋中炙炒。不一會兒,濃郁的香氣彌散開來,誘得年幼的孫子嚷著要吃。使君無奈,就揀出炒熟的三枚給孫兒吃。沒想到次日早晨,孫子解大便時竟排出了幾條蛔蟲。使君思想其緣故,莫非這果兒能驅除蛔蟲?於是就又給孫子吃了八九枚。這下子可把孫兒折騰壞了,又是一個勁打嗝,又是嘔吐。郎中斷定是過量中毒,忙用甘草、生薑等給孫兒解了毒。幾天後,他再次給孫子服食了三四枚,果然孫兒又順利排出了幾條蛔蟲。這孫兒本偏食,面黃瘦弱,吃果子不僅驅了蟲,而且食慾大增,身體也漸漸強壯起來。

此後,郭郎中在行醫時,遇到疳積、蟲積的患兒,就酌量用這種果實去醫治,每獲良效。人們問起這果子的名字,郎中一時想不出,最後應允了大家的叫法,取名「使君子「。

使君子是同科植物使君子的乾燥成熟果實。主要功能是驅蟲、消疳積。對蛔蟲、蟯蟲有良好的驅殺作用。

有毒性,勿過量。

 

 

蒼朮

許學士,是人們對宋代醫道高明的大醫學家許叔微的尊稱。相傳青年時代的叔微異常勤奮,每天攻讀至深夜才上床入睡。許學士有一個睡前飲酒的習慣,大概是取民諺「睡前一口酒,能活九十九」以用酒養生之意吧!幾年後,他時時感到胃中漉漉作響,脅下疼痛,飲食減少,每過十天半月還會嘔吐出一些又苦又酸的胃液來。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會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這到底是種什麼怪病?許叔微陷入深思並四處求治。誰知遍求名醫卻總不見效,他心中十分苦惱。於是,許學士摒棄了「醫不自治」的信條,開始自已解救自己。他對自己的病情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認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濕阻胃」引起的。於是,他按照自己「用藥在精」的一貫學術思想,選用蒼朮一味為主葯,用蒼朮粉1斤,大棗15枚,生麻油半兩調合製成小丸,堅持每天服用50粒。以後又逐漸增加劑量,每日服用100-200粒。服藥數月後,他的怪病逐漸減輕,直至獲得痊癒。

為什麼一味蒼朮有如此效力,對於許叔微的怪病有這樣奇特的治療效果呢?原來,許叔微素嗜飲酒,傷及了脾胃,脾虛不運則水濕不化,脾與胃互為表裡而致「濕阻胃」,從而出現了胃中漉漉有聲和夏天左半邊身軀無汗而右半邊有汗及嘔吐胃液等內濕癥狀。脾屬土,土愛暖而喜芳香。蒼朮氣味芳香,性辛、溫而味苦,歸脾胃二經。葯證相合,氣味相投。蒼朮為芳香之品,善能醒脾化濕,濕邪屬陰之氣,得溫則化。許叔微辨證準確,選葯精當,一味葯而收神功。還要認識的是,許氏堅持長期用藥,且不斷加大用藥劑量的方法也是有良苦用心的。他深知濕邪性粘膩而滯,不易速去。只有堅持長期服藥並逐漸加大劑量,才能增加藥力在體內的積蓄,最終攻克濕邪。

 

當歸

當歸,是中醫和血補血的要葯,對人是百病可治,各有所歸。故名當歸。《本草綱目》載:「當歸調血為婦人要葯,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唐詩「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正應當歸之名。

在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早以前.在岷山腳下渭水源頭.住著—對恩愛夫妻.男的叫荊夫、女的喚秦娘。夫妻二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不久,秦娘懷孕生子,得了產後血症,荊夫四處求醫治療,不見好轉,心裡著急。一天,門口來了一位老道人,聲稱他居住在峨嵋山下,管種百草百葯.醫治人間疾病,如荊夫願去求葯,秦娘之病可治。荊 夫聽說能治好秦娘疾病,哪怕刀山火海也要前去。他安慰秦娘一番,當即隨老道前往。經過千里跋涉,終於到了峨嵋山。這裡重山疊嶂.雲海綿綿,仙洞天池,奇花異香,真是個神仙境地。老道人將荊夫領到一座茅庵旁,指著一種紫桿綠葉開著蔥白傘形花序的植物說:「這就是你要找的那種葯,現在正在開花,要得成藥,最少要三年時間,今年采籽,明年育苗,到了後年才能栽種成藥.還得施肥除草.精心護理,如有疏忽,時間倍增」。

荊夫按老道的指點,披星戴月,辛勤栽務。三年過去,所栽之葯有了收穫,他心裡非常高興,準備回鄉給秦娘治病。臨行之時,拜別老道。老道人將所栽之葯捆在一起,交給荊夫說:眼下秦娘病重,正盼你歸,當歸,當歸!」當歸之名即從此來。老道人邊說邊開得藥方一劑,交給荊夫。荊夫接葯,感激不盡,雙膝跪地,再拜師傅:「不知此葯能在吾鄉栽種嗎?」老道猶豫片刻說:「要種此葯得有三個條件:適宜的氣候.濕潤肥沃的土壤,勤勞而有耐心的主人。吾觀弟子家鄉有此三寶,這裡有少許種子送你,望能依法培植,解民疾苦。」

荊夫拜別師傅,星夜趕路,半月後回到家裡,果然秦娘病已沉重,危在旦夕。他當即將所帶之葯如方配製,給秦娘灌服,病情立見好轉.不久便痊癒。夫妻二人感激不盡,就將老道人所贈葯籽依法種植,三年之後種成當歸,岷山腳下,洮渭之濱,遍地栽種,異香醉人。

 

王不留行

北方有一段歌謠說:「穿山甲,王不留,大閨女喝了順懷流。」誇張地說出了王不留行的通乳作用。那王不留行不過是一種草的種子,怎麼起了這麼個怪名字呢?

傳說王不留行這種葯是藥王邳彤發現的,經實驗,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作用,可是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呢?邳彤想起當年王莽、王郎曾來過這裡的事。

王郎率兵追殺主公劉秀,黃昏時來到邳彤的家鄉,揚言他們的主子是真正的漢室後裔,劉秀是冒充漢室的孽種,要老百姓給他們送飯送菜,並讓村民騰出房子給他們住。這村裡的老百性知道他們是禍亂天下的奸賊,就不搭他們的茬兒。天黑了,王郎見百性還不把飯菜送來,不由心中火起,便帶人進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關門鎖戶,沒有一縷飽煙。王郎氣急敗壞,揚言要踏平村莊,斬盡殺絕。此時一參軍進諫道:「此地青紗帳起,樹草叢生,庄稼人藏在暗處,哪裡去找。再說就是踏平十會村莊也解不了兵將的飢餓,不如趕緊離開此地。另作安頓,也好保存實力,追殺劉秀。」王郎聽了,才傳令離開了這個村莊。

邳彤想到這段歷史,就給那草藥起了個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這個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藉此讓人們記住「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紫花地丁

從前,有兩位花郎,常在一起沿村討飯,日久天長,兩個人感情漸漸深厚,即結拜為兄弟。他倆白日討飯,夜間同宿於破古廟中。一天,弟弟手指突發疔瘡,疼痛難忍,紅腫發亮。哥哥焦急如焚,心想若不及時診治,手指有爛掉危險。於是,他帶其弟前去尋醫。離此不遠有座東陽鎮,有一家「濟生堂」藥鋪,既治病又賣葯,有一種自製治療疔瘡外用藥。老闆見是花郎討花,就以先拿五兩銀子再給葯為借口,將兩個花郎拒之門外。無奈倆弟兄離開東陽鎮,來到一片山坡地,弟弟疼痛難忍。這時,太陽快落山了,滿天霞光照在山坡上,有一種紫草花在眼前耀耀生輝,哥哥順手掐了幾朵放在嘴裡嚼嚼,覺得苦絲絲的,便又吐在手心裡。此時弟弟的手指頭火燒火燎心難受,哥哥順手將剛剛吐出來的花瓣按在弟弟的手指頭上。過了一會兒,弟弟感到手指頭涼蔭蔭的,比剛才舒坦些了,又過了一個時辰,弟弟的手指頭竟不痛了。他們又采一些帶回廟中搗爛糊在手指頭上,並用紫花草熬水喝了下去,安安靜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腫痛果然消了。過了二天後,疔瘡竟奇蹟的全部好了。

後來花郎就根據這種草秸梗筆直,象一根鐵釘,頂頭開幾朵紫花的形象取了「紫花地丁」的名字。

 

丹參

丹參是一味常用中藥,別名紅根、紫丹參、血參根等,這是因其藥用的根部呈紫紅色之故。此外,民間還有將其稱作「丹心」的,這與流傳的一個感人故事有關。

相傳很久以前,東海岸邊的一個漁村裡住著一個叫「阿明」的青年。阿明從小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因自幼在風浪中長大,練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稱「小蛟龍」。有一年,阿明的母親患了婦科病,經常崩漏下血,請了很多大夫,都未治癒,阿明甚是一籌莫展。正當此時,有人說東海中有個無名島,島上生長著一種花開紫藍色、根呈紅色的藥草,以這種藥草的根煎湯內服,就能治癒其母親的病。阿明聽後,喜出望外,便決定去無名島採藥。村裡的人聽說後,都為阿明捏著一把汗,因為去無名島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島者十有九死,猶過「鬼門關」。但病不宜遲,阿明救母心切,毅然決定出海上島採藥。

第二天,阿明就駕船出海了。他憑著高超的水性,繞過了一個個暗礁,衝過了一個個激流險灘,終於闖過「鬼門關」、順利登上了無名島。上岸後,他四處尋找那種開著紫藍色花、根是紅色的藥草。每找到一棵,便趕快挖出其根,不一會兒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漁村後,阿明每日按時侍奉母親服藥,母親的病很快就痊癒了。

村裡人對阿明冒死採藥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說這種藥草凝結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給這種根紅的藥草取名「丹心」。後來在流傳過程中,取其諧音就變成「丹參」了。

 

白花蛇舌草

從前,有一位名醫,被邀去為一位重病人診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熱羈纏,咯吐穢膿,眾醫不效。名醫診病閱方,一時找不到恰當的治療方法。疲乏間名醫伏案小盹,忽見一位白衣女子飄然而至,說:「此君乃是大好人,樂善懷仁,惠及生物,見有捕蛇者,他即買下放生,先生務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醫向白衣女討教良方,白衣女說:「請隨我來。」他隨白衣女來到戶外,白衣女卻飄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卻有一條白花蛇,蛇舌伸吐處化作叢叢小草。正驚奇間,名醫被腳步聲驚醒,原是病人家屬來請先生用飯。名醫說:「且慢,請隨我來。」名醫和病人家屬來到戶外,果見埂坎邊長著許多夢中所見的那種開著小白花的纖纖小草。於是便采了些,囑即煎服。病人服 後果然覺得胸寬了許多。次日連服逾斤,病便痊癒。名醫查遍當時的歷代本草,也未查出這種小草屬於何葯。

他感而吟詩:「白花蛇舌草纖纖,伏地盤桓農舍邊,自古好心多善報,靈蟲感德葯流傳。」

 

七葉一枝花

七葉一枝花是一味清熱解毒的草藥,藥用歷史悠久,向來被譽為蛇傷癰疽聖葯。

據傳,這味草藥的名字緣於一則神話故事。很久以前,浙江天日山區住著一個青年叫沈見山,父母早逝,又無兄弟姐妹,靠上山砍柴為生。一天,他在砍柴時,草叢中忽然竄出一條毒蛇,還未及躲避,他的小腿就被蛇狠狠咬了一口。不一會兒,他就昏迷在地,不省人事。說來也巧,這時天上的七仙女正好腳踏彩雲來天目山天池裡洗澡,看到了昏倒的沈見山,便動了惻隱同情之心,她們將他圍成一圈,紛紛取出隨身攜帶的羅帕蓋在他的傷口四面。更巧的是,王母娘娘這時也駕祥雲到此,看到了青年、傷口和女兒們的羅帕,明白了一切,於是隨手拔下頭上的碧玉簪,放在7塊羅帕的中央。或許是傷口得到了羅帕和碧玉簪的仙氣,蛇毒很快就消散了,沈見山竟徐徐清醒過來。清醒後的一瞬間,他只聽「嗖」地一陣風響,羅帕和碧玉簪一起落在了地上,即刻變成了7片翠葉托著一朵金花的野草。他驚呆了,彷彿剛做了一場夢,又看看自己的小腿,了無傷痕。最後他想明白了,是這好看的野草救了自己的蛇傷。於是,下山後,他給村民們反覆講述被蛇咬傷後獲救的奇異經過,並帶村民上山認葯。村民們推測說,這藥草蘊含有仙氣,能克蛇毒妖魔云云,故而每遇有蛇咬傷患者,都採挖此葯,並獲神效。當大家好奇地詢問藥草的名字時,沈見山想了想說:「七葉一枝花。」

 

浮小麥

宋代太平興國年間,京城名醫王懷隱,有一天雨後放晴,便到後院查看晾曬的中藥材,發現新購進一堆小麥,便問夥計:「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麥,何人送來?」夥計回答:「是城南張大戶送來的。」他正欲說什麼,忽見來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對王懷隱懇求說:「王先生,我娘子近來不知何故,常常發怒,有時哭笑無常,整日心神不寧,有時甚至還傷人毀物,真有點怕人,今請先生施恩,為她除病驅邪!」

王懷隱切了切那婦人的脈,又問了幾句病情,捋須笑道:「不必驚恐,此乃婦女臟躁症也。」言畢,信手開了一方,上書:甘草、小麥、大棗三味葯,意用漢末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良方「甘麥大棗湯」,治療婦女更年期出現的精神與心理方面的癥狀。那漢子持葯扶病婦臨行時,又補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點忘了,她還常常夜間出汗,汗液常濕透衣衫呢。」王懷隱點頭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臟躁症再說吧

五日後,那婦人偕丈夫樂滋滋地來拜謝王懷隱,感激地說:「先生救苦救難的大德,我們夫婦終生難忘。真是藥到病除,不愧為杏林名醫呀!」王懷隱關切地問:「今天再來治盜汗症?」那婦人笑道:「不必了,已一併痊癒了。」王懷隱暗自思忖,難道甘麥大棗湯也有止盜汗的作用?後來,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幾個盜汗症病人,由於是用的成熟飽滿的小麥,結果均不見效,他大惑不解,於是查閱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尋求答案。正當這時,店堂小夥計與張大戶的爭吵聲驚動了王懷隱。夥計手握一把張大戶送來的小麥說:「這樣的小麥我怎能收?你別以為做葯就可以將就些,這癟麥子你拿回去吧!」王懷隱聽罷,憶起上次那婦人所用的小麥就是張大戶送來的癟麥子,於是即忙上前道:「張老兄,你這麥子是……」未等先生說完,張大戶便紅著臉訴出了實情:「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麥子,我捨不得丟棄,我估計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來了。」王懷隱聽罷,從中似乎悟出了什麼,便吩咐夥計:「暫且收下吧,另放一處,並註明『浮小麥』三個字。」

後來,王懷隱用浮小麥試治盜汗、虛汗症,果然治一個好一個,便逐漸認識到浮小麥的功效。太平興國三年,他與同道好友王祜、鄭奇、陳昭遇潛心研究張仲景的醫著,合編成《太平聖惠方》一方,並將浮小麥的功效記入該書。

從此,「浮小麥」一葯便流行於世,並為歷代醫家治用至今。

 

荊三棱

荊三棱又稱三棱,是一味很強的軟堅散結(消除腫塊)葯。傳說古時候一位工人,因肚子長了個瘤,偶爾就會發作疼痛,他因為沒有接受治療,最後瘤愈長愈大,終於沒救了。他在臨終之前交代家人,在他死後一定要替他將這個瘤取出再下葬。

不久這個工人死了,家人按照遺囑請人為他開腹,果然在肚子里發現一個比拳頭還大的硬塊,質地堅硬,就像石頭一樣,表面還有一層層的紋理,呈現出五彩顏色,非常特別,家人驚訝之餘決定將它做成一隻刀柄,並保留下來。

幾年後的一天,工人的兒子準備上山工作,心血來潮帶著這把刀一起上山除草,砍呀砍,就在砍到一株荊三棱的根部時,根皮擦過刀柄,堅硬的刀柄竟被刮出深深一道溝痕!他覺得很奇怪,但還是繼續工作,後來刀柄逐漸軟化,不一會兒工夫,整個刀柄竟化成一攤水!

 

佛手

很早以前,金華羅店一座高山下,住著母子二人。母親年老久病,終日雙手抱胸,自覺胸腹脹悶不舒。兒子為了給母親治病,四處求醫無效。一天夜裡,兒子夢見一位美麗的仙女,賜給他一隻猶如仙女手樣的果子,經母親一聞,病就好了。可是,醒來一看,母親病情依舊,原來那是一場夢。於是,兒子下決心要找到夢中見到的那種果子。經過多少天的翻山越嶺,當他坐在岩石上歇息時,突然看見一隻美麗的仙鶴,一邊舞一邊歌:「金華山上有金果,金果能救你老母。明晚子時山門口,大好時機莫錯過。」

第二天午夜,兒子爬上金華山頂的山門,只見金花遍地,金果滿枝,金光耀眼。一位美麗的女子飄然而來,兒子定睛一看,正是夢中所見的仙女。 仙女說道:「你的孝心感人,今送你天橘一隻,可治好你母親的病。」兒子感激不禁,懇求仙女再賜給他一棵天橘苗,以便母親天天能聞到天橘之香,永解病痛。

仙女滿足了他的要求。兒子回來後,將天橘給母親服用,母親胸腹脹悶的癥狀很快就消失了。仙女賜給的天橘苗經過辛勤培植,很快地傳遍了整個山村,給更多的人享用。鄉親們認為,這位仙女就是救世觀音,天橘象觀音的玉手,因此稱之為「佛手」。

(《本草綱目》中對「佛手」有這樣的描述:「雖味短而香芬大勝,置笥中,則數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貴重。古作五和糝用之。」「其味(指舌嘗)不甚佳而清香襲人。南人雕鏤花鳥,作蜜煎(餞)果食置於几案,可供玩賞。若安芋片於蒂而以濕紙圍護,經久不癟。」佛手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和中,疏肝解郁,燥濕化痰之功效。)

 

雷公藤

相傳「神農嘗百草,死於斷腸草」。幾千年來,人們對於神農的獻身精神,充滿了敬佩和惋惜之情。而這個傳說給「斷腸草」也抹上神秘的色彩。

蒲松齡的名著《聊齋志異》中,有篇關於「水莽草」的故事。講述一個姓祝的書生,路途口渴,巧遇賣茶美麗少女,買茶一杯飲下,頓時腹痛難忍,中毒身亡。原來此茶是用水莽草泡的。祝生死後,變成了「水莽鬼」。但他不肯找「替身」害人,反而救助了許多中毒之人。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記載:「莽草,又稱芒草,鼠草。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生長在滇南者花紅,呼為火把花;生長在岳陽者謂之黃藤。如入人畜腹內,即粘腸上,半日黑爛,又名「爛腸草」。

湖南嶽陽有座「黃藤嶺」,漫山遍野長著雷公藤。當地人輕生時,只需服下六、七枝雷公藤的嫩芽,就魂歸西天。十幾年前,有位被麻風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青年,特地找到此山,采了一把雷公藤,煎服一碗,想以此了結生命。不料服後上吐下泄,昏睡了一天,不但沒有死,反而全身輕快,病痛去了大半。這個「絕處逢生」的故事傳到某麻風病防治院,醫生因此受到啟發,於是試用雷公藤煎劑內服治療麻風病,獲得成功。

 

月季花

傳說很久以前,神農山下有一高姓人家,家有一女名叫玉蘭,年方18,溫柔沉靜,很多公子王孫前來求親,玉蘭都不同意。因為她有一老母,終年咳嗽、咯血,多方用藥,全無療效。無奈之下,玉蘭背著父母,張榜求醫:「治好吾母病者,小女以身相許。」有一位叫長春的青年揭榜獻方。玉蘭母服其葯,果然康復。玉蘭不負前約,與長春結為百年之好。洞房花燭之夜,玉蘭詢問什麼神方如此靈驗,長春回答說:「月季月季,清咳良劑。此乃祖傳秘方:冰糖與月季花合燉,乃清咳止血神湯,專治婦人病。」玉蘭點頭記在心裡。

 

蛇床子

古時候,中原有一個村莊,村莊上的人們勤於耕作,自給自足,日子倒也過得和和美美。可有一天,村上忽然流行一種怪病,患者全身長著雞皮疙瘩,瘙癢無比,直抓得鮮血淋淋、體無完膚才瘙癢暫緩。此病還有很強的傳染性,沒幾天,村人就大多染病。村醫束手無策,外地醫生不敢前來,全村人只好任由病魔肆虐。

一天,一位周遊四方、行善積德的老和尚聞訊前來。細心診察之後,老和尚對村人說:「離本地百餘里外有一個小島,島上長著一種葉子如羽毛、花開如雨傘的草藥,如用其種子煎水沐浴,即可治好本病。但聽說島上滿是毒蛇,且蛇還喜歡躺此葯上為窩,很難採到此葯。」

大家驚喜之餘,不禁嘆息唏噓。有兩位血氣方剛的小夥子駕船出海,但卻是有去無回。為此,村人打消了蛇口採藥的念頭。最後,有一位被瘙癢折磨得死去活來、抓破皮肉露出骨頭、傷口流膿的壯年漢子,咬咬牙道:「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還不如前去一搏!即使不為自已,為了鄉親,我也要把葯採回來!」

他背上包裹,駕船出海。但他沒有馬上前往蛇島,而是先四處尋找治蛇高手。一天晚上,他走到海邊一座寺院歇息,老和尚告訴他:「醫聖神農走遍華夏嘗遍百草,據說他不久前曾前往那島取過蛇膽配藥。你不妨去問問他有什麼治蛇之法。」壯年漢子四處尋找神農,一連找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在波浪滔滔的黃海邊找到他。神農被他不畏艱險採藥救人之心所動,毫無保留地告訴他:「毒蛇懼怕雄黃酒。你可於端午節這天午時上島,見蛇即揮灑雄黃酒,毒蛇聞之就不會動了,那葯任由你采。」說罷,贈給壯年漢子雄黃和黃酒。壯年漢子謝過神農,帶上雄黃和黃酒前往蛇島,等到端午節那天正午靠岸上島。但見島上觸目皆蛇,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令人毛骨悚然。壯年漢子見蛇便揮灑雄黃酒。毒蛇聞之,果然漸漸地盤在地上不動了,好似死了一般。壯年漢子迅速從一條條蛇身底下挖出許多草藥,凱旋而歸。

鄉親們熱烈歡迎降蛇採藥英雄歸來。英雄把草藥分給大家,大家採摘草藥種子煎水洗澡,不久全部病癒,他們還把用剩的葯種在屋前、屋後、田邊和路旁備用。神農聞訊前來,把這種草藥帶回去仔細研究。發現這種草藥性味辛、苦、溫,具有祛風、燥濕、殺蟲、止癢和補腎的功效,於是神農廣泛把它用於皮膚濕疹、癬疥瘡毒和陰癢帶下等症的治療。因為這種葯最初是從毒蛇身子底下采來的,所以大家便叫它為「蛇床」,而「蛇床」的種子自然而然地叫做「蛇床子」了。

 

萊菔子(蘿蔔子)

(一)

清朝年間,蘇州府有位姓楊的富家公子,年已三十多歲,仍然沉溺於聲色犬馬,不務正業。

有一次,這個楊公子為了嫖妓,偷著花了家裡一千兩銀子,被父親發覺後挨了一頓責罵。他本來就身體虛弱,精神受了刺激後竟病倒了。一開始像是傷寒,後來漸漸地神志昏迷,卧床不起。其父請來一位醫生,診視之後,認為是純虛之證,只有大補一法,每日用人蔘三錢。

誰知愈補痰火愈結,最後竟身強如屍,皮下還大大小小地生了上千個痰核。家裡人都以為他不行了,已開始哭哭啼啼地準備後事。

這時,有一位鄰居對其父說:「葉天士是當今名醫,住處離這兒也不算遠,何不請他來看看,或許還有一線希望。」其父一聽,心想也對,反正死馬當著活馬治,於是立即派人去請。

葉天士診視之後,忍不住放聲大笑起來。那些圍在四周的親屬都吃了一驚,頓時止住哭聲,朝他觀望。

葉天士說道:「你們哭哭啼啼地準備後事,都以為病人無救了是不是?你們拿來大板,重打他幾十下,他都死不了。」

其父一聽葉天士出言不遜,大不以為然,當即對他說:「我這個兒子自得病後,光吃人蔘就花了一千兩銀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就再拿出一千兩銀子作謝酬。」

葉天士搖搖頭,說道:「這樣一大筆銀子,能讓別人動心,對我卻動不了心。再說,我自從行醫以來,還沒有收受過這麼豐厚的診金,咱們還是先治病人要緊。」說罷,便開了一張方子,上面都是些清火安神之類的普通葯。然後,又留下些自帶的葯末,叫病人一起服用。

病人服藥之後,三天就能講話了,五天便坐了起來,一個月便行動自如了。

其時,正值楊家花園裡的牡丹花盛開,全家人會同親友飲酒賞花,以慶賀公子病體的康復。葉天士此時剛好出診路過此處,順便來看看楊公子病本恢復得如何,大家便邀其入席,少不了一番感謝之辭。

葉天士杯酒下肚後,對其父說道:「令郎服了一千兩銀子的人蔘差點兒送了命,吃了我帶的那種葯末轉危為安,少說也得把葯的本錢還給我吧!」

其父連忙點頭稱是,說道:「那天一時疏忽,未能付給葯金,這當然是少不了的,還請先生說個數目。」

葉天士回答道:「增病人蔘,價值千兩,去病葯末,自當倍之——不多不少,二千兩銀子!」

其父一聽,頓時面露難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覷,一言不發。

葉天士突然又放聲大笑起來,說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就以實相告吧——那葯末是我花八文錢買來的蘿蔔籽(中藥名「萊菔子」)研成的。」大家這才知道葉先生方才是故意開的玩笑,便也一齊大笑起來。

(二)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因外患內憂,政務繁忙,勞累過度,以至卧床不起。御醫們可慌了手腳,急忙會診研究,按照「北則補」的原則,在膳食中倍加營養滋補之品,反而覺得眩暈眼花,不思飲食,怒火一來就流鼻血。

御醫們嚇得惶恐不安,苦無良方,有的雖已看出「富貴」的病因,但又不敢冒然越出皇宮「太平」方的範圍,去冒風險,最後一致同意「出皇榜」, 有個江湖郎中見到告示後,便揭榜進宮。在給西太后診脈後,他不慌不忙地從葯袋裡取出三錢萊菔子,研成細末,再加入一點麵粉,用茶水調和均勻,然後搓揉成三個丸子,讓太后一日三次,每次1丸服下。

西太后一丸下去,鼻血就止住了;二丸下去,眩暈也除了;三丸末了,太后諸恙已平,食慾頓開,西太后加倍賞賜了郎中。郎中高興地出了宮門,感慨之餘,遂立傳作詩曰:「萊菔雖小有奇功,一朝出馬顯神威,代參消滯通腸胃,太后御醫讚美名。」

 

密陀僧(氧化鉛)

在中嶽嵩山中,有一樵夫,一日進山砍柴,忽遇一隻惡狼向他撲來,好在他眼急腿快,拚命奔走,方才免為狼食。但因驚嚇俘度,回家後得一怪病,失音不能言語,多天難愈。

一日,遇一僧人路過,自稱能治此病。那僧人取出一塊似銅非銅、似金非金的東西,研末後讓樵夫用茶水調服。樵夫服藥後,很快便感覺渾身輕鬆,失音不語的癥狀隨即消失。樵夫向那僧人詢問藥物的名葯,那僧人並不作答,只是連聲念起「阿密陀佛!阿密陀佛!」

後來,那樵夫在一家銀匠家裡發現煉銀爐爐底的殘渣很象那僧人給他治病的葯,便也試著給人治病,果然也有效果,別人問他這葯的名字,他一時無言以對,因想起僧人給他治病時口念「密陀」,便靈機一動,說這藥名叫「密陀僧」。

 

紫蘇

九九重陽節。華佗帶著徒弟到鎮上一個酒鋪里飲酒。只見幾個少年在比賽吃螃蟹。他們狂嚼大吃,蟹殼堆成一座小塔。華佗想,這伙少年無知,螃蟹性寒,吃多了會生病。他便上前好言相勸。那伙少年吃得正來勁,哪聽得進華佗的良言!一個少年還諷刺說:「老頭兒,你是不是眼饞了,我掰一塊給你嘗嘗。」華佗氣憤地嘆了兩聲,便回身對酒店老闆說:「不能再賣給他們了,吃多了會出人命的。」

酒店老闆正想從那伙少年身上多賺些錢,那裡聽得華佗的話?把臉一沉,說:「就是出了事也不關你的事,你少管閑事,別攪了我的生意!」

華佗嘆息一聲,只好坐下來吃自己的酒。

哪知過了一個時辰,那伙少年忽然都喊肚子疼,有的疼得額上冒汗珠,喊爹喊媽地直叫;有的捧著肚子在地上翻滾。酒店老闆嚇壞了,忙問:「怎麼啦,得了什麼病?」

「唉,是不是這螃蟹有毒?勞您去請個大夫來給我們看看吧。」

這時,華佗在旁邊說話了:「我就是大夫,我知道你們得的什麼病。」少年們都很驚奇:原來這老頭是個大夫!想到剛才自己的失禮,不好開口求救。但除了這條道無路可走,只好放下架子向老人央求:「大夫,剛才是我們的不是,冒犯了先生,請您大人不記小人過,發發善心,救救我們吧。你要多少錢都好說。」

華佗說:「我不要錢。」

「那你要別的也行。」

「我要你們允許一件事!」

「別說一件,一千件,一萬件都行。你快說是什麼事吧?」

「今後一定要尊重老人,服從老人的勸告,再不準胡鬧!」

「一定,一定。你快救命!」

華佗回答道:「別著急,稍等一等,我去取葯來給你們治。」

華佗和徒弟出了酒店,徒弟以為是回家取葯,便說:「師傅不用您操勞了,告訴我取什麼葯,我自個去取吧。」

「不用回家,就在這酒店外的窪地里采些紫草葉給他們吃。」

華佗和徒弟很快從窪地里採回一抱紫草葉,請酒店老闆熬了幾碗湯,叫少年們服用後,不一會兒,肚子不疼了。他們可樂了,再三向華佗表示感謝,各自回家了,併到處向人們講華佗醫道如何高明。

華佗又對老闆說:「好險呵!差點鬧出人命。你以後千萬不要光顧賺錢,不管別人性命!」

酒店老闆連連點頭稱是。

出了酒店, 徒弟心裡迷惑,問道:「老師,您可從沒有用紫草治過病,您怎麼知道紫草能治吃螃蟹中毒的病?是哪本書上這樣寫的?」

華佗道:「書上沒有講過,難道你忘了?前不久我們不是看到水獺吃紫草葉治病的情況嗎?」

那年夏天,華佗帶著徒弟在一條河邊採藥。忽聽河灣里嘩嘩啦啦水響,掀起一層層波浪。一看,原來是一隻水獺逮住了一條大魚。水獺把大魚叼到岸邊。嚼吃了好一陣,把大魚連鱗帶骨通通吞進肚裡,肚皮撐得象鼓一樣。水獺撐得難受極了,一會兒在水邊躺,一會兒往岸上竄,一會兒躺著不動,一會兒翻滾折騰。後來,只見水獺爬到岸邊一塊紫草地邊,吃了些紫草葉,又爬了幾圈,跳跳蹦蹦地回到了河邊,一會兒便舒坦自如地遊走了。

看到這個情景,徒弟只是感到有趣,華佗的腦子裡卻產生出疑問:為什麼水獺吃了紫草就逐漸舒適了呢?

華佗對徒弟說:「魚屬涼性,紫草屬溫性。今天少年們吃的螃蟹也是涼性,我用紫草來解毒,這是向水獺學的。」

徒弟聽了老師的述說,心裡頓時開了竅,更加佩服老師的高明,也知道了增長才幹和學問的決竅。

此後,華佗把紫草的莖葉製成丸、散。給人治病中,又發現這種葯還具有表散功能,可以益脾、宣肺、利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本來,因為這種藥草是紫色的,吃到腹中很舒適。所以,華佗給他取名叫「紫舒」。可不知怎的,後來人們又把它叫作「紫蘇」了--大概是音近的緣故,弄混了吧。

 

劉寄奴

傳說漢武帝劉徹過長坪,見路邊一大蟒,當即用箭射之,蟒負傷而逃。第二天他在射蟒處看見許多青衣童子在搗葯。武帝問何故搗葯,童子說,昨天我主為劉寄奴射傷,命令我等在此搗葯治之。武帝問,你主何人?皆不答。武帝大聲呵斥,童子紛紛逃竄,一時全無蹤影。武帝將所搗之葯傳於世人,皆不熟悉,便將此藥名為「劉寄奴」,成為後世治療金瘡之奇葯。

長蟲坪的蟒蛇大概是條熱衷於功名的蟒蛇,被漢高祖射傷之後並未偃旗息鼓,吸取教訓,以後劉秀兵敗奔走秦嶺,走到大蟒河又被它攔住去路,劉秀驚得跌下馬來,盛怒之下拔出劍來插在河心石頭上,將蟒刺死。大蟒委委屈曲地纏到劍上越纏越緊,越纏越緊,生生地將自己斬為十八段。蟒蛇的血把河心的石頭染紅了,蟒蛇的身體被水衝到十五里外的山澗凝固成石頭,是為龍骨峽。是夜,大蟒給劉秀託夢說,我纏住你並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向你討個封號,你卻將我殺了,這個代價你是要償還的。於是就有了後來王莽纂位一十八年的傳說……王莽政權從頭到了算起來沒有一十八年,但是跟傳說就算不得這個細帳了。

(劉寄奴,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野生於山坡、樹林下。主產於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採集加工時間:8月開花時,連根拔起,晒乾,供藥用。)

 

馬齒莧

馬齒莧,老百姓叫「馬齒菜」,原來只作為野菜食用,後來才逐漸成為中藥的。

據說古時豫西地區有個郎中,因醫術精湛,「刮富濟貧」而聞名鄉里。鄰居有一位小夥子,很想向郎中學一手,可無從開口,因此經常於深夜在郎中窗外偷聽。有天夜裡,聽見斷斷續續的聲音:「馬齒菜治痢多了,要多收些錢......」,「馬齒菜還能治痢疾!」他終於學得了一個妙方。

其實,老郎中講的這話是教兒子行醫作人的道理。村裡有個名叫劉寨的財主,橫行鄉里,鄉親們恨之入骨。因其一臉麻子,所以外號「麻子寨」。這天,老郎中對兒子說的話是:「麻子寨吃利多啦,看病要多收些錢......」。鄰居的那位小夥子因一門心思想「藥方」、「治病」,便聽走了調,也無意中發現了一種經濟、實用、有效的治痢良藥。

 

淫羊藿

在中藥里,有一味強陽補腎的中藥———淫羊藿。相傳,這個名字的得來和入葯還頗有一番不同尋常的經歷呢!

據記載,南北朝時的著名醫學家陶弘景是個業精於勤、對中醫藥具有執著追求的人。一日採藥途中,他忽聽一位老羊倌對旁人說:有種生長在樹林灌木叢中的怪草,葉青,狀似杏葉,一根數莖,高達一、二尺。公羊啃吃以後,陰莖極易勃起,與母羊交配次數也明顯增多,而且陽具長時間堅挺不痿。誰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這很可能就是一味還沒被發掘的補腎良藥。於是,他不恥下問,虛心向羊倌實地請教,又經過反覆驗證,果然證實這野草的強陽作用不同凡響。後將此葯載入藥典,並由此得名「淫羊藿」。

 

牽牛子

從前,在黑丑山下住著一家姓王的人家,家中只有兩口人,男的叫王安,兩人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一家人和和美美。

突然,有一天王安下田耕作歸來,覺得自己兩腿發沉,第二天竟然卧床不起,妻子望著丈夫滿身水腫,腹部腫脹,心中痛苦無比。雖四處求醫,也沒有治好丈夫的病。一日,有一個牽牛娃從王家門前經過,見一向辛勤勞作的王大伯躺在床上呻吟,忙問:「伯母,大伯怎麼躺下了?「王氏回答說:「你大伯患了水腫,腹脹病,不能下地了。」牽牛娃說:「這好辦,我去采些葯來試試!」說著,牽牛娃一溜煙跑到山上,采了好多瓜瓣形的黑色顆粒的花籽來,遞給王安:「大伯,你用這花籽熬藥喝看看效果咋樣?」

王安的妻子半信半疑地接過這一大包花籽。每天熬兩碗湯藥喝兩次。喝了不到一個月,滿身水腫消退,腹脹消失,兩腿也活動自如能下地走路了。又過了幾天,竟能下田地耕作了,王安和妻子都很驚奇,又採集了幾大包這種花籽,服用了一段時間後,各種癥狀全部消失,病人痊癒了。後來,王安找到牽牛娃問:「你給我採的那種花籽叫什麼名字?「牽牛娃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王安牽著牛來到花叢鞠躬表示謝意,牽牛娃在旁邊見了,便說:「這種花就起名叫牽牛花吧,我採的花籽就叫牽牛子得了」於是牽牛子的名字就這樣傳下來了。

歌曰:牽牛苦寒,利水消腫,盅脹痃癖,散滯除壅。

 

百合

相傳,曾經有一夥海盜打劫一個漁村,除把漁民家裡的金銀財寶和糧食衣物搶劫一空外,還把許多婦女和兒童挾持走,帶到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孤島上。

由於孤島上沒有船隻,所以婦女和兒童都沒法逃跑。過了幾天,海盜又出海打劫。然而,在海盜出海後,海上突然颳起了颱風,把海盜的賊船打翻了,海盜們一個個都葬身海底。守在孤島上的婦女兒童得到了暫時的解脫,但半個月之後,海盜搶來的糧食便被他們吃完了。面對茫茫無際的大海,既沒有船隻來救援,又沒法給村裡人送個信來接應,他們只得等待著,並挖些野菜,采點野果,在岸邊撿點魚蝦來充饑。有一次,他們挖來一種草根,圓圓的,像大蒜一樣,根塊肉厚肥實,便把它洗乾淨,放到鍋里煮熟,一品嘗,還有點香甜味,大家隨即飽飽地吃了一頓。此後,他們就一直採挖這種草根來充饑。

一天,他們發現有隻船來到孤島,婦女和兒童都異常高興,他們把被海盜劫持的經歷對船上的採藥人講了一遍。採藥人甚表同情,並驚奇地問道:「島上沒有糧食,這麼長的時間,你們吃什麼呢?」領頭的婦女說:「開始我們吃糧食,後來又挖一種草根吃,像大蒜一樣,又甜又香,又能當飯吃,我們就是靠它熬過來的。」採藥人一聽,又看見船上的兒童都吃得胖乎乎的,婦女們也滿臉豐盈紅潤,便斷定這是一種有營養的藥草,於是,挖了些這種草根帶回去種植。經過驗證,此草莖塊能夠潤肺止咳、清心安神,藥效還真的不小呢!至於這種藥草叫什麼名字,還沒人知道,因考慮到遇難的婦女兒童正好是一百人,此葯是他們百人合力共同採挖品嘗後才發現的,所以,採藥人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百合「。從此,「百合」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了下來。

 

辛夷花

辛夷花為木蘭科落葉灌木木蘭的乾燥花蕾,味辛性溫,入肺胃經,能通鼻竅,散風寒,治鼻淵頭痛、風寒感冒。說起來,辛夷花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姓秦的秀才,得了鼻孔流膿水的病,經常鼻塞不通,濁涕常流,腥臭難聞,連自己得妻子兒女都迴避他。他求了不少名醫,用過不少藥物,總不見好轉,內心非常苦惱,於是產生了輕生的念頭。一日,他在一棵古樹下準備自縊,被一個過路的樵夫救下。問明緣由後,樵夫告訴他說:「此山中有一種葯可治此病。」秦秀才忙問藥名,並拿出銀兩酬謝。樵夫笑笑說:「老夫認柴不認葯,救人一命值幾何?心誠意肯香撲面,活命自不懼坎坷」.著用手往深山一指,就走了。

秦秀才按照樵夫的指點,攀緣到深山中尋找,終於發現一種花樹,葉茂花大,香氣四溢。他采了一些花蕾,煎水連服數天,果真痊癒。他高興異常,又采了一些種子。精心種在自家院子里,以此樹的花為得此病的人醫治,皆得奇效。有人問他這葯何名?他想了想,覺得這葯是樵夫暗言指點,自己意會所得,就叫「心意花「吧。天長日久,就成了後世的「辛夷花」了。

 

益母草

夏商時,有一貧婦李氏,在生孩子時留下淤血腹痛之症,她的兒子都長成大人了,可她的病始終沒有治好,體質越來越虛弱。大兒子勸她求醫治療,李氏傷心地說:「咱們連隔夜糧都沒有了,哪有錢治病呢?」

一天,大兒子想出了一個辦法後便急匆匆走出門去。他在十多里之外找到一位採藥人,訴說了自己母親的病苦。那採藥人一聽喜上眉梢,說:「你母親的病我能治好,但需紋銀十兩,大米二十斗。」大兒子忙說:「錢糧都不成問題,只要你能治好我母親的病,報酬好說。」大兒子問:「那你什麼時候採藥呢?」採藥人卻說:「這個你就別問了,明天早晨你帶著錢糧來取葯便是了」

這天剛剛接近黃昏之時,那採藥人便扛著鋤頭,背著葯簍悄悄地進了山。李氏的大兒子也躡手躡腳地跟在採藥人的後面,見採藥人在一個山坡上停下來,挖了兩把草,就急忙走了。李氏的大兒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立即找到那採藥人挖葯的地方,借著月光,看到的竟是一種葉子呈手掌狀,開著淡紅色花和淡紫色花的草。他趕緊將自己帶來的口袋打開,用手挖了很多這種草,連夜回家去給母親煎湯喝,七天後,療效大顯,母親不像以前那麼腹痛了,再喝七天後,淤血也不見了。後來,李氏的大兒子就用這種草藥給很多婦女治好了病,人們給這種草起了個名字叫「益母草」。

歌曰:益母草苦,婦科為主,產後胎前,生新祛淤。

 

龍眼

龍眼是中醫傳統補藥,因其含有豐富的營養,對虛勞贏弱、失眠健忘等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在我國民間關於龍眼治病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江南某地有一個錢員外,本人家有糧田千頃,家財萬貫,但美中不足的是年過半百膝下無子。錢員外連取三房妻室,總算在53歲時得了個兒子。晚年得子,合家歡喜,取名錢福祿,視為寶貝。小福祿嬌生慣養,長得又瘦又矮,10歲的他看上去仍像四五歲,這下可急壞了錢員外。

錢員外有位通曉醫藥的遠房親戚王夫人,她見福祿這般模樣,就對錢員外說:「少爺乃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過於嬌貴,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若要強身健體,非吃龍眼不可」王夫人並講了有關龍眼來歷的傳說。在哪吒鬧海那年月,哪吒打死了東海龍王的三太子,還挖了龍眼。這時正好有個叫海子的窮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龍眼讓他吃了。海子吃了龍眼之後病好了,長成彪形大漢,活了一百多歲。海子死後,他的墳上長出一棵樹,樹上結滿了像龍眼一樣的果子。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果子,呀!太好吃了,真是香甜可口。窮孩子吃了這種果子不但沒有出什麼危險,而且身體變得越來越強壯。從此人們才開始把這種果子當作補藥吃,並叫它為「龍眼」。在東海邊家家種植龍眼樹,人人皆食龍眼肉。錢員外聽後立即派人去東海邊採摘龍眼,並加工製作成龍眼肉,每天蒸給福祿吃。久而久之,福祿果然身體變得越來越強壯。

龍眼與荔枝都比較熱,生吃時不宜貪多。

 

蘆根

江南有個山區,這地方有個開生藥鋪的老闆。由於方圓百里之內只有他這麼一家藥鋪,所以這個藥鋪老闆也就成了當地的一霸。不管誰生了病都得吃他的葯,他要多少錢就得給多少錢。

有家窮人的孩子發高燒,病很重。窮人來到藥鋪一問,藥鋪老闆說退熱得吃「羚羊角」,五分羚角就要十兩銀子。窮人說:

「求你少要點兒錢吧,這麼貴的葯咱窮人吃不起呀!」

藥鋪老闆說:「吃不起就別吃,我還不想賣呢。」

窮人沒法,只有回家守著孩子痛哭。

這時,門外來了個討飯的叫花子,聽說這家孩子發高燒,家裡又窮得買不起那位藥鋪老闆的葯,便說:

「退熱不一定非吃羚角不可。」窮人急問:「還有便宜的葯嗎?」

「有一種葯不花一個錢。」

「什麼葯?」

「你到塘邊挖些蘆根回來吃。」

「蘆根也能治病?」

「准行。」

窮人急忙到水塘邊上,挖了一些鮮蘆根。他回家煎給孩子灌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熱。窮人十分高興,就跟討飯的叫花子交了朋友。

從此,這裡的人們發高燒時就再也用不著去求那家藥鋪了。蘆根成了一味不花錢的中藥。

  

雲南白藥 

傳說中,在刀光劍影的江湖裡,它是俠士們除暴安良的隨身必備品;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它是戰士們起死回生的救命仙丹。這就是被稱作療傷聖葯的「曲煥章萬應百寶丹」,後來人們又把它叫做「雲南白藥」。雲南白藥創製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憑藉神奇的療效,暢銷海內外,其處方現今仍然是中國政府經濟知識產權領域的最高機密。雲南白藥,圍繞著它的創製人———曲煥章,展開了撲朔迷離的故事。曲煥章開創了一個規模空前的白葯帝國,然而他成功的謎底到底是什麼?是一個土匪頭子的鼎力相助?是戰爭需求的推波助瀾?還是曲煥章暗中策劃的秘密行動?曲煥章的死亡與白葯有關嗎?在曲煥章死後,白葯藥方又是怎麼保存下來的? 

1938年3月,中國軍隊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在中方軍隊的陣營里,一支來自雲南的部隊讓人驚訝。他們頭戴法式鋼盔、腳踏剪刀口布鞋,作戰十分驍勇。他們身上還帶有一小瓶白色的粉末。這些戰士受了傷,不管傷勢如何,只要還能動,就不打繃帶、不坐擔架,只把這白色的粉末,吃一點,外敷一點,又上陣拼殺。這就是被稱作「療傷聖葯的曲煥章萬應百寶丹」,後來人們又把它叫做雲南白藥。 

臨床研究發現,雲南白藥具有強大的止血生肌和活血散淤功能,對於治療跌打損傷、內外出血等傷科病症,確實有很好的療效。研究者們證實,雲南白藥的有效治療名單上還包括胃病、呼吸道炎症、紅腫毒瘡等多種疾病。甚至,白葯還顯示出一定的抗癌活性。 

雲南省檔案館的地方文史資料中有這樣的記載:雲南白藥為雲南人曲煥章創製、是專門用於傷科治療的中成藥散劑,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其處方現今仍然是中國政府經濟知識產權領域的最高機密。 

曲煥章,字星階,原名曲占恩,1880年,出生於雲南省江川縣趙官村。1902年,曲煥章研製成功雲南白藥的前身「百寶丹」。 

據曲煥章的妻子繆蘭英講述,曲煥章年少時,父母雙亡,跟隨姐夫袁槐啟蒙學醫。1896年,16歲的曲煥章離家開始了游醫生涯。有一天,曲煥章突患重病,倒在街頭,幸而被姚連鈞所救。姚連鈞是一位精通外科藥理的游醫。兩人一見如故,隨後曲煥章就拜姚連鈞為師。師徒倆一邊採集草藥,一邊四處行醫。幾年下來,曲煥章得到了師傅的全部真傳。姚連鈞的醫術據說得到武當派道醫指點,所以,他們製作的草藥大多是用來防治練武中的跌打損傷、傷骨淤血,也就是常說的金瘡葯。不久,姚連鈞染病去世。曲煥章又返回雲南江川、通海一帶,繼續行醫。在曲煥章生前惟一留下的著述《求生錄》中,有一段自序:入山則學神農之遍嘗百草,入都則求市隱之奇效專葯,雖跋涉險阻,不辭足繭手龜,不怨得一。經過不斷地實踐,百寶丹終於研製成功。這種白色的葯末具有很強的消炎止血,活血化淤功能,在他的治療中,沒有開刀打針,更沒有石膏夾板,只把這葯末外敷內服,就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人們根據外觀把它叫作白葯。後來,經過鑽研,曲煥章進一步研製出了「一葯化三丹一子」,也就是從白葯演化出普通百寶丹、重升百寶丹、三升百寶丹和保險子,進一步加強了藥效。 

1916年,國民政府正式允許百寶丹公開制售。到了1922年,除了生產百寶丹之外,曲煥章還研製出了虎力散、困龍散、撐骨散等17種葯,這些葯的原料都來自雲南民間,並被廣泛使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中國正值多事之秋。滇南,山高林密,盜匪猖獗。上天似乎很眷顧曲煥章,不斷為他手中的白色葯末提供表現的舞台。在兵荒馬亂,外傷病症極多的年月,百寶丹對治療跌打損傷、內外出血等疾病的神奇功效,漸漸為曲煥章帶來了顯赫的名聲。 

1913年,雲南都督唐繼堯,開始派兵清剿雲南匪患。有一天,曲煥章在行醫途中碰巧救治了一個受傷的人。這個傷者,竟然是赫赫有名的滇南大土匪頭子吳學顯。在那次偶然搭救了吳學顯之後,曲煥章的藥鋪一直吉星高照,但是,久而久之,有人就控告他通匪,官府得到消息後,立刻下了通緝令。曲煥章不得不踏上了逃亡之路。 

1925年,唐繼堯準備聯合其他軍閥,打垮孫中山的廣州革命政府。剛一開仗,被他以軍長頭銜收買的滇軍前鋒吳學顯又受傷了,是右腿骨折。許多會診的專家主張截肢。這一次,又是曲煥章用草藥把吳學顯的腿治好了。吳學顯當時也算一個名人了,所以此事成了昆明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曲煥章被稱為外科神醫。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歷史不經意間,又把曲煥章推到了前台。曲煥章給出省抗擊日寇的雲南軍隊每人一瓶「曲煥章萬應百寶丹」和一張說明書。曾經給雲南省主席龍雲擔任過侍衛長的朱希賢,當年在台兒庄戰役中,對白葯有了親身的體驗:傷口傷得太重,拿出白葯灑上一點,包紮起來,兩天傷口就癒合了。差不多每個人都把白葯看成至寶,救命的至寶。通過一系列運作,曲煥章的萬應百寶丹迎來了一段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馬幫一馱一馱地把白葯運往全國,曲煥章大發其財。此後,他又出資10萬滇幣在昆明市金碧路蓋起了曲煥章大藥房。曲煥章夢想中的白葯帝國逐漸開始成形,他經營的各種藥品以大藥房為中心,向各地發售,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集散式銷售網路。為了使百寶丹的銷售更加方便迅捷,曲煥章還在國內外的一些大城市分別開設了分銷店和代銷點。 

隨著台兒庄戰役打出的威名,「曲煥章萬應百寶丹」的名聲,更與抗日浪潮一起傳遍了中華大地,產品還遠銷到了海外。到1938年,百寶丹的產量也因抗戰的需要創紀錄地達到了40萬瓶。 

鮮為人知的是在白葯身上還發生了另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1935年,長征中的紅軍進入了雲南,截獲了一批國民黨的物資,其中也有雲南白藥。毛澤東當即命令將白葯送往衛生部,分配給各軍團。靠著這批白葯,許多垂危的戰士從鬼門關里又被拉了回來。 

1938年,58歲的曲煥章達到了他醫藥事業的最高峰。

就在曲煥章的醫藥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一個陰謀也在曲煥章的身邊悄悄進行著。 

1938年春天,國民政府以捐款支持抗戰為名,讓曲煥章捐款國幣30萬元,儘管生意做得大,但曲煥章一時也拿不出這麼多現金,隨後,他被關押起來。曲煥章一時走投無路。就在這時,國民黨中央委員焦易堂以中央國醫館館長的名義,誠邀曲煥章到重慶,共同為「抗日」做出貢獻。曲煥章見到一線生機。1938年8月,也就是曲煥章到達重慶兩個月後,噩耗突然傳來,曲煥章因病辭世。蔣介石曾發表過廣播談話表示哀悼。蔣介石評價說:「在抗戰正需要人才之時,我國著名的曲煥章醫士的逝世,實為國家之不幸!」曲煥章的突然去世,留給世人一個謎。當年雲南省公安廳的檔案如今已交到雲南省檔案館統一保存,可在這些材料中卻沒有發現相關的記錄。從曲煥章在重慶留下的遺囑來看,他的思路相當清晰,而這份遺囑立於1938年8月16日,離他去世僅僅幾天而已。昆明民族民間醫藥開發研究所所長曾育麟也曾經進行過調查。解放後,1955年、1971年和1982年,國家曾經專門組織過三次針對白葯的調研。曾育麟就曾擔任過1971年調研組的組長。但是,他的調查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曲煥章是由於煙癮和生病而喪命,這聽上去有點離奇,並且和以往的報道也有出入。曲煥章去世後,他的遺體被送回昆明安葬。 

曲煥章的一生有兩次婚姻,在他的後人中,與前妻李惠英生有3個兒子,老大麴萬增一直從醫,至今還有後代在雲南白藥廠工作,兄弟曲萬從、曲萬信回江川務農。而曲煥章和第二任妻子繆蘭英育有3女1子,其中女兒曲竹林一直從事白葯生產。在遺囑里,曲煥章把大藥房的繼承權授予了妻子繆蘭英。 

新中國建立後,1953年,周恩來總理到雲南視察,他專門詢問了白葯的狀況。當時的醫藥市場非常混亂,周恩來當即對雲南方面做出了指示,要求發掘、保護白葯。雲南省政府立即成立調研組,開始著手整頓白葯市場。整頓後,市場上只保留了繆蘭英的曲煥章萬應百寶丹、曲萬增的曲煥章父子百寶丹和曾澤生的白葯精3種白葯。1956年,昆明製藥廠正式接收了繆蘭英貢獻的百寶丹,並把它改名為「雲南白藥」,投入批量生產。白藥方被列為了國家最高保密級別,直到今天都還受到嚴格的保護。1971年6月1日,雲南白藥廠正式建成投產,自此,雲南白藥年產量達到了1000萬瓶左右,進入了現代化階段。 

但是,貪婪的人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白葯的渴望。十多年前,他們又一次把手伸向了白藥方。20世紀90年代初,嚴保清當時正擔任雲南醫藥管理局局長。一天晚上,一個40歲的女人突然上門拜訪了他,每天晚上都到嚴保清家哭訴。原來,這個女人在不久前認識了一個20多歲的外國留學生。短暫接觸後,兩人迅速墜入了情網,並相約出國結婚。但這個女人當時卻在雲南白藥廠的某部門工作,她極有可能接觸到國家一級機密——白葯配方。經過多方調查,有關部門最終拒絕了她的請求。幾年後,通過其它渠道,我方的保密部門最終查明了那個留學生的真實身份——某國的經濟間諜。白葯又一次度過一劫。 

白葯從誕生那天起,神奇的藥效和傳說就讓人們廣為傳誦。2005年,雲南白藥度過了103個春秋。

鳳仙花

鳳仙花具有活血消腫的功效,是婦科調經和外治跌打損傷的民間要葯。關於鳳仙花藥名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在福建龍溪有個叫鳳仙的姑娘,長得亭亭玉立,秉性溫柔善良,與一個名叫金童的小夥子相愛。一天,縣官的兒子路過此地,見鳳仙這般漂亮可愛,頓生歹心,前來調戲。被鳳仙臭罵一頓灰溜溜地走了。鳳仙知道這下可闖了大禍,縣官兒子肯定要求找麻煩。於是決定與金童一起投奔外地。鳳仙只有父親,金童上有母親。兩老兩少連夜啟程遠走他鄉逃難。途中金童的母親患病,閉經腹痛,荒山野嶺又無處求醫訪葯,四人只好停步歇息。

再說縣官聽說兒子被村姑罵了一通,就命手下前來捉拿鳳仙,眼看就要追上,無奈之中鳳仙、金童拜別父母,縱身跳入萬丈深淵,以示保潔。兩位老人強忍悲痛,將鳳仙金童二人合葬。晚上兩位老人依墳而卧。鳳仙和金童夜間託夢給父母,告之山澗開放的花兒能治母親的病。次日醒來,果見山澗滿是紅花、白花,紅的似朝霞,白的似純銀。老人採花煎湯,服後果真藥到病除病癒。後來,人們就把這種花命名為鳳仙花以示紀念。 

 

吳茱萸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這首千古絕唱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還反映了古代重陽插吳茱萸這一民間習俗。 

關於吳茱萸,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春秋戰國時代,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稱為吳萸。有一年,吳國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給楚國,楚王見了大為不悅,不聽吳臣解釋,將其趕了出去。幸虧楚國有位精通醫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吳萸,並種在自家的院子里。一日,楚王受寒而舊病複發,胃疼難忍,諸葯無效。此時,朱大夫將吳萸煎湯治好了楚王的病。當楚王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前往吳國道歉,並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楚王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 

(吳茱萸,為芸香科綠灌木植物。它味辛、苦,性溫,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有濃烈香味。能驅蟲除臭,利五臟,消食積等,有散寒止痛、理氣止嘔、溫中止瀉的作用,可用於寒疝睾丸冷痛,臍腹部的寒氣作痛,以及寒滯所致的脘腹脹痛、泄瀉、嘔吐酸水等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吳茱萸含有吳茱萸鹼、吳茱萸內脂醇、脂肪酸等化學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結核桿菌及多種皮膚真菌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並能驅除胃氣和抑制腸內異常發酵,還具有較好的鎮痛作用。)

 

硃砂

很早以前,人們迷信,許多人有病不求醫,常去找方士。有一種癲狂病,當時的醫生沒法治,可這病遇到方士,卻治一個好一個。因此,人們更是信巫不信醫了。

有位秀才懂醫術,他暗想:「方士只會畫符念咒,裝神弄鬼,怎會真能治病呢?這裡面准有什麼名堂」 。為了弄清究竟,於是,他跟妻子商量了一個辦法,以探出方士的秘密。

一天, 秀才的妻子去找方士,說她丈夫得了癲狂病。

方士急忙來到秀才家,只見秀才披頭散髮,滿臉泥污,躺在地上正說瘋話呢:

「嘿,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老丈人讓我帶領天兵天將下凡,掃蕩妖魔鬼怪……」

方士一看,秀才果然瘋了。他就裝模做樣地作起法術,點火把、灑松香,堅起桃木棒準備驅「鬼」 。方士先端一碗凈水放在桌上,又拿起一張畫好的符,嘴裡念念有詞:

「天靈靈,地靈靈,一天三朝過往神。過往神,有神靈,鬼使神差下凡塵。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為你驅鬼來治病,只要喝下這符水,妖逃鬼散病除根。」

說著,方士就要點火燒符。秀才早有準備,嗖地跳起來,一把搶過符紙,抬腿一腳把方士踢出門外,嘴裡罵道;「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何方來的妖道膽敢如此放肆,滾!你這個妖孳!」

方士被踢倒在地,剛爬起來,門巳關緊。他叫了半天,沒人理,只好自認倒霉回去了。

在屋裡,秀才先把那碗水喝了一口,什麼味也沒有,確實是碗凈水;再看看符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秀才反覆琢磨:「這都不治病啊」。最後,他盯住畫符用的硃砂了:「莫非這能治病?」

第二天,他把一個得癲狂病的人找到自已家,用一點硃砂放在水裡給他喝。那人喝了以後,病果然慢慢好了。從此,秀才知道方士「驅鬼」治癲狂病,只不過因為符上的硃砂有藥性。這樣,硃砂成了一味中藥。

 

茵陳

有一個病人,身目俱黃,全身沒有力氣,人亦消瘦了。這天,他拄著拐杖,一步一哼地來找華佗:「先生,請你給我治治吧」。

華佗見了病人得的是黃疸病,皺著眉搖了搖頭說:「眼下都還沒有找到治這種病的辦法,我也無能為力啊」!

病人見華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臉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後,華佗又碰見那個人,誰料想這個病人不但沒有死,反而變得身強體壯,滿面紅光的了。華佗大吃一驚,急忙問道:「你這個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訴我,讓我跟他學習去」。

那人回答說:「我沒有請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華佗不信:「那有這種事!你準是吃過什麼葯吧?」「葯也沒有吃過」。 「這就怪了!」 「哦,因為春荒沒糧,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這就對啦!草就是葯。你吃了多少天?」 「一個多月。」 「吃的是什麼草啊?」

「我也說不清楚。」 「你領我看看去。」 「好吧。」

他們走到山坡上,那人指著一片野草說:「就是這個。」

華佗一看,說道:「這不是青蒿嗎?莫非能治黃疸病?嗯,弄點回去試試看。」

於是,華佗就用青蒿試著給黃疸病人下藥治病。但連試用了兒次,病人吃了沒有一個見好的。華佗還以為先前的那個病人準是認錯了草,便又找到他,叮問: 「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沒錯。」華佗想了想又問:「你吃的是兒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間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里的青蒿有藥力。」

第二年開春,華佗又采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試著治害黃疸病的人吃。這回可真靈!結果吃一個,好一個。而過了春天再採的青蒿就不能治黃疸病了。

為了把青蒿的藥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華佗又一次作了試驗,他逐月把青蒿采來,又分別按根、莖、葉放好,然後給病人吃。結果華佗發現,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黃疸病。為了使人們容易區別,華佗便把可以入葯治黃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陳」 ,又叫「茵陳蒿」。他還編了四句話留給後人。

三月茵陳四月蒿,傳與後人要記牢。

三月茵陳能治病,四月青蒿當柴燒。

(註:青蒿也是一味中藥。我國中醫藥科研人員已從中提取出青蒿素,是從植物提取的治療瘧疾藥品,有很好效果,享譽國際,千萬別把「國寶」當柴燒了。)

 

白芍

華佗喜愛栽草藥作為標本,以辨別葯之真偽,防止用錯葯。他在自家房前屋後栽滿了草藥。一天,有個外地商人看華佗愛種草藥,便從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給華佗,並對華佗說:「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說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給你一棵,你試種一下。」華佗就把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來年春天,芍花開放,華佗就先嘗花,後嘗葉。由於華佗對芍花的採藥季節還沒掌握,對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葯更不了解,只感覺它沒有什麼藥味,也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就把它放那兒不管了,一直放了數年沒理睬它。

一天夜晚,夜深人靜,秋風涼爽,月對窗戶,華佗正在燈下精心地撰寫醫書,把某葯治某病一條一條地記錄著。正寫之間,只聽窗外有一女子的哭聲,他抬頭往窗外一看,迎著月光有位身穿綠衣、頭戴紅花的美貌女子。「啊!這是誰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難道受了什麼委屈?」華佗便出去看看,可東瞅西望,卻未有半個人影,只見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綠葉的芍花。華佗心想:難道是它嗎?他看了看芍花,搖了搖頭,自言自語地說:「既是你有靈驗,現在已是初秋,早已花謝葉老,也用處不大了,況且你身無奇處也無法入葯呀!」說罷轉身回屋裡去了。剛到屋裡坐下又聽到那女子啼哭,抬頭一看還是她。他又出來看,還是沒人。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一連幾次都是這樣。

華佗覺得非常奇怪,就叫醒夫人,把剛才發生的事情向夫人說了一遍。夫人說:「這家房前屋後的花草,都是你親手種的,在你手裡都成了良藥,治了不少病,救了不少人,只有這棵芍花在那兒冷冷清清地無用。我想:可能是你沒把它放在心上,你不了解它,它委屈地哭了。」華佗說:「我早已嘗過多次了,花葉梗都沒有什麼用處,可怎麼入葯呀。」夫人說:「花葉梗你都嘗過了,你嘗過根嗎?」華佗又說:「花葉梗都沒有用,根還有啥嘗的。」華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煩,也不往下說了,就說:「好啦,天已經不早了,你休息吧。」華佗覺得很累,便倒下睡著了。

華夫人越想越睡不著,越想越覺得奇怪,總覺得芍花啼哭是委屈了它,可能它的用處還未被發現。不行,我得想法成全它。早晨起來,華夫人拿了一把菜刀去切菜,一不小心手被菜刀划了一下,血立刻冒了出來。夫人忙把華佗叫起來。華佗一看,趕忙拿刀傷葯敷在傷口上。但血還是止不住,一個勁地往外流。華佗可沒辦法了。夫人便說:「不妨你把芍花根挖點來敷上試一試。」華佗便挖了一點芍花根,搗成泥狀敷在傷口上。嗬,可靈驗啦,血立刻止住了。過了幾天,傷口癒合,好了之後連個痕迹也沒有。

華佗說:「夫人多虧你提醒我,你還為它流了血,要不是你,就把一味好葯給埋沒了。」後來華佗對芍花做了細緻地試驗,發現它不單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鎮痛、滋補、調經的效果,便將它記在《青囊經》里,給加了一個「葯」字叫「芍藥花」。由於華佗的栽培試驗,芍藥便在譙陵(今亳州)大力發展起來,後來又發展到四川、杭州、陝西等地,但以產在譙陵的個大、色白、粉性足,被稱之為白芍。

 

益母草

傳說,程咬金的父親因病早死,只剩他和老母親二人,家裡窮得叮噹響,程咬金只好靠編竹耙子掙錢養活老母。老母在生程咬金時,留下產後瘀血疼痛病。程咬金長大成人了,母親的病還沒有好,程咬金決心請郎中治好母親的病。

為了給老母買葯,程咬金一連幾個晚上沒睡覺,編了許多竹耙子,掙了半兩碎銀,到鄰村一個郎中的藥鋪,買了兩劑中藥。程母吃了草藥,病情果然好轉。程咬金高興極了,又接連幾個晚上沒睡覺編竹耙子,掙了點碎銀,又跑去找那位郎中,可是,這位郎中說這次買的葯得花三兩銀子。程咬金聽了心中一驚,我哪來這麼多錢呀!怎麼辦?……想來想去,程咬金忽然靈機一動,就答應說:"可以給你那麼多錢,但要等我娘的病好了,再還你錢。"那位郎中同意了程咬金的要求。有一天,郎中到地里去採藥,程咬金在後頭跟著,偷看郎中採的是什麼樣的葯,長在什麼地方。程咬金心中有數了,就只從郎中那買了一劑葯。後來,程咬金也到地里采郎中所採的那種葯,煎湯給母親治病,終於把母親的病治好了。從此,程咬金就給這藥草起了個名字,叫"益母草"。

 

麻黃

有個挖葯的老人,無兒無女,收了一個徒弟。誰想,這個徒弟很是狂妄,才學會一點皮毛,就看不起師傅了。有的時候,賣葯的錢也不交給師傅,自己偷偷花掉。師傅傷透了心,就對徒弟說:「你翅膀硬了,另立門戶吧。」徒弟倒滿不在乎:「行啊!」師傅不放心地說:「不過,有一種葯,你不能隨便賣給人吃。」 「什麼葯?」「無葉草。」「怎麼啦?」「這種草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記住了嗎?」「記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張口就背了一遍,不過,他背時有口無心,壓根兒也沒用腦子想。

從此,師徒分手,各自賣葯。師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膽子更大了,雖然認識的葯不多,卻什麼病都敢治。沒過幾天,就讓他用無葉草治死了一個。死者家屬哪肯善罷甘休,當時就抓住他去見縣官。縣官問道:「你是跟誰學的?」徒弟只好說出師傅的名字。縣官命人把師傅找來,說:「你是怎麼教的?讓他把人治死了!」縣官聽了,就問徒弟:「你還記得嗎?背出來我聽聽。」徒弟背道:「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縣官又問:「病人有汗無汗?」徒弟答道:「渾身出虛汗。」「你用的什麼葯?」「無葉草的莖。」縣官大怒:「簡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虛汗還用發汗的葯,能不死人?」說罷,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獄。師傅沒事,當堂釋放。

徒弟在獄中過了三年,這才變得老實了。他找到師傅認了錯兒,表示痛改前非。師傅見他有了轉變,這才把他留下,並向他傳授醫道。打這兒起,徒弟再用「無葉草」時就十分小心了。因為這種草給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就起名叫作「麻煩草」,後來又因為這草的根是黃色的,才又改叫麻黃。

 

續斷

從前有個江湖郎中,整天走村串戶為人免費看病送葯,所到之處深受擁戴。

一天郎中來到一個山村,碰巧遇到有個年輕人病重。病家曾請一個山霸開的生藥鋪配了許多葯,花了不少錢,也毫無效果。眼看病人不行了,人財兩空使得病家悲痛不已,嚎啕痛哭。郎中走近一看,又摸了病人的脈,說「有治」,於是打開隨身攜帶的葯葫蘆,倒出兩粒丹藥———還魂丹,讓人撬開病人牙關灌進去。不多久,病人就醒了過來。

病人舉家跪謝感恩,把好心的郎中留住下來。鄉親們聞知這件事,紛紛請郎中到自己家,熱情款待,問病求葯。最後,這事傳到了山霸的耳中,山霸動了壞心思。一天,山霸把郎中請到家中,備了好酒好菜。郎中問緣由,山霸吐露想和郎中合夥開藥輔、制還魂丹、賺錢發財的意思,卻被郎中斷然拒絕了。見勸求不成,山霸惱差成怒:「你個小小郎中,敬酒不吃吃罰酒。若不答應,我就打斷你的腿,看你還怎麼四處行醫?」郎中冷笑道:「還魂丹是祖傳救人葯,只救人,不圖財。」說罷起身離去。山霸一擺手,幾個狗腿子一擁而上,用亂捧狠狠打在郎中身上,直到郎中昏死過去,滿身是血,最後被扔到了山溝里。

不知過了多久,郎中醒來,發現兩腿被打斷,爬也爬不成了。他含淚啃吃附近的野草,咬牙支撐著。後來,一個砍柴的青年發現了他,認出是好心的郎中,背他到山坡上。他用虛弱的聲音和手勢,讓青年給他挖那些長著羽毛樣葉子、開紫花的野草。青年挖了許多,把郎中背回家中,每天煎這種野草給郎中喝,悉心照料。兩個月後,郎中的傷腿就好了。

這天,郎中對青年說:「我不能再在這裡住了。給我治傷腿的藥草就借你的口傳給鄉親們吧。」青年流著淚百般挽留,但郎中還是連連搖頭,並在當晚悄悄離開了。

青年按照郎中的囑咐做了,並根據這種藥草能續接斷骨的作用,給他起名叫「續斷」。經很多摔傷病人使用,確實很有效驗。不過,郎中的還魂丹卻從此失傳了。

 

黃精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因小姑娘自幼父母雙亡,而被迫到一個財主家打長工。狠心的財主每天逼她上山砍柴割草,下田耕地種菜,可吃的卻是殘羹剩飯,而且還吃不飽。無奈之下,小姑娘只好在餓時挖野菜和草根吃。

一天,小姑娘在山上幹活時餓得額出冷汗,於是慌忙挖野菜和草根吃。偶然間,她發現在一片陰暗潮濕的灌木叢中,長著一些開著淡綠色小花的不知名植物,於是上前摘來吃,覺得味道甘甜。她又挖出那植物的根部,發現根部形如雞頭,肉質肥厚,於是洗凈就吃,更覺得其清爽可口,彷彿吃水果一般。從此之後,每當幹活餓了的時候,她便吃這東西,不知不覺地吃了好幾年。而她,也從一個瘦弱的黃毛丫頭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且體梧健壯,但又不失姑娘家特有的苗條豐滿。

財主見姑娘出落得如此美麗,於是色心又起,不讓她上山或下田勞動,而強迫她做自己的小老婆。姑娘誓死不從,逃進山中,過起野人一般的生活。財主每天派人上山抓她,可就是抓不著她,因為姑娘己和以前判若二人,健步如飛,家丁根本不是她的對手。為此,財主心感納悶:這姑娘到底吃了什麼東西變得如此美貌健壯呢?而我,每天給她吃的都是豬食啊?出於色心和好奇,財主便更加想得到她了,命幾個身強力壯的家丁每天上山找尋姑娘,發誓一定要把她弄到手!

某天,幾個家丁又在一片茂密的樹林旁邊發現了姑娘的足跡。但見姑娘身穿樹葉編成的衣服,好像猿人似的——但她的身材相貌,卻是更加迷人了。家丁們一哄而上,窮追不捨。可一眨眼的工夫,姑娘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消失。這情景,恰好被上山採藥的神醫華佗看見。華佗出於神醫的悟性,認定姑娘一定吃了什麼靈丹妙藥,才這麼身輕如燕,健步如飛,以致健壯的家丁都追不上她。華佗決心找機會問個究竟,以取該葯造福於黎民百姓。

一天,華佗備上可口的飯菜,放在姑娘經常出沒的山路上。不久,姑娘路過此處,久不曾吃飯菜的她嗅到飯菜的香味,更感飢腸咕咚。望望四下無人,她禁不住上前拿起飯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這時華佗從旁邊迅步上前,姑娘驚恐地丟下飯菜要走,華佗一把拉住她,姑娘以為她是財主派來的人,掙扎著對他又咬又抓。華佗慈祥地說:「姑娘別怕!我不是財主派來的人。我是個郎中,想請間你吃了什麼東西變得如此壯健、健步如飛?」姑娘見華佗長得慈眉善目,不像壞人,便不再掙扎了,說:「我在那邊林子里吃一種好像雞一樣的草根。」

「什麼草根?」華佗忙問。

「我也不知道它叫什麼,但它形狀好像雞頭,就叫它做『黃雞』吧。」

姑娘把華倫帶到那一片灌木叢中,指著其中開著淡綠色小花的不知名的植物說:「就是這東西的根。」華佗走在前面,但見這不知名的植物高約一至二尺,葉呈五輪狀,葉片呈條狀針形,其間開著一簇簇淡綠色的小花。華佗挖其根塊,但見根塊呈黃白色,肉質肥厚,橫向生長,形狀好似雞頭一般,其中一端有一圓形莖痕,好似雞眼。親口嘗之,但覺味甘甜可口,清爽怡人。於是,他便把這不知名的植物帶回家中研究。

研究發現,這種植物性味甘、平,具有補脾益肺、養陰生津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體虛瘦弱、氣血不足、肺癆、胸痹以及肺燥咳嗽症,簡直就是葯中之精華。後來,華佗就把它改稱「黃精」,並一直延用至現在。而那位無家可歸的姑娘她從此被華佗認作乾女兒,跟隨華佗學醫,懸壺濟世。

 

貝母

有一個得了「肺癆病」的孕婦,因為身體虛弱,孩子剛生下來就暈過去了,當她蘇醒時,孩子已經死了。連生兩胎都是這樣,公婆和丈夫都十分煩惱。

有一天,算命的瞎子從門前經過,婆婆叫算命先生給媳婦算算命,排一排八字。瞎子問算何事?婆婆就把媳婦連生三胎死孩子的事說了。算命先生把生辰八字排了一下說:「你媳婦屬虎,戌時出生,出洞虎非常兇惡;頭胎兒屬羊、二胎兒屬狗、三胎兒屬豬。豬、狗、羊都是虎嘴裡的食,被他媽媽吃掉了」。婆婆不信,說:「虎毒不吃兒,她怎麼會吃親生兒呢?」 算命先生說:「這是命中注定,無法挽救。」婆婆問道:「有辦法保住下一胎孩子嗎?」瞎子屈指又掐了一下說:「辦法倒有,就怕你們嫌麻煩!」婆婆說:「不瞞先生說,我家三房就守著一個兒子,三家香火一爐燒,只要生個活孩子,讓我們幹什麼都行。先生你說吧。」 算命先生說:「再生下胎兒時,瞞住孩子媽。抱著孩子向東跑,跑出一百里到東海邊,那裡有一個海島,爬上海島就萬事大吉了。虎怕海水,下不得海,上不了島,吃不了孩兒,孩子就能保住性命了。」

婆婆把瞎子說的話告許老頭和兒子,他們心中都有了數。

沒到一年,媳婦又生孩子了。同以前一樣,孩子剛生下,母親就暈過去了。丈夫也顧不得照料妻子,抱起孩子就往東跑。可跑出十多里地孩子便死去了。一家人非常傷心:「怎樣才能把孩子養活呢?」

這天,瞎子又來算命。婆婆把孩子死去的情況告訴他。瞎子說:「跑慢啦,跑得比虎快,使虎追不上孩子,孩子才能保住。」

又過了一年,媳婦又要生孩子了,丈夫準備好一匹快馬,餵飽飲足。孩子剛落地,他就用紅被單包好,跳上馬重打三鞭,快馬如流星般朝東跑去,跑了一百里地,到了東海邊,他又跳上一隻快船,划到海島住了下來。

孩子的母親暈過去一個多小時才蘇醒過來,不見孩子急得直哭。

五天過後,丈夫從海島上回來說:「爬上海島只三天孩子又死了。」一家人傷心極了,老夫妻倆和兒子商量,要把媳婦休掉,再娶一個能養活孩子的。媳婦聞聽傷心地哭起來。

這時。有個醫生從門口經過,他走進屋問到:「你們有什麼為難的事啊?」

媳婦就把經過情形告訴了醫生。

醫生看她面色灰沉鐵青,斷定她有病,就說:

「我自有辦法,叫你生個活孩子。」

公婆和丈夫都不相信。

醫生說:「瞎子算命是瞎說,信他幹什麼?你媳婦不是命硬,是有病。肺臟有邪,氣力不足,加上生產使力過猛,生下胎兒不能長壽。肝臟缺血,供血不足,使產婦暈倒。我教你們認識一種草藥,讓她連續吃三個月,一年後保她能生個活孩子。」

在醫生的勸說下,公婆把媳婦留下來,講定如果再生死孩子便休她。

從此,丈夫每天按醫生教的上山挖葯,煎湯給媳婦喝,喝了三個月,媳婦果然懷孕,十月臨盆,生下一個大胖小子。大人沒有發暈,小孩平安無事,一家人高興得簡直合不上嘴。孩子過了一百天,他們買了許多禮物,敲鑼打鼓,到醫生家道謝。

醫生高興地問道:

「我的草藥靈不靈?」

「靈,真靈!」丈夫問醫生這種草藥叫什麼名字?

「它是野草,沒有名字?」

「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吧!」

「好!」醫生想了想,問道:「給它取個什麼名字呢?」

「我的孩子名叫寶貝,母親又安全,就叫貝母吧!」

「好一個響亮的名字!對,就叫它貝母。」

「貝母」這個名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金銀花

傳說在很久以前,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裡,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小夫妻。小夫妻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孩,並給她倆起了好聽的名字,分別叫「金花」和「銀花」。金花銀花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不久便長成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倆農忙時下田幫父母幹活,閑時跟母親一起拈針繡花、織布紡紗,並自習醫書和上山採藥,因此深得父母和鄉親們的讚賞。

一年初夏,村子裡流行一種不知名的怪病。患病者無一例外地發熱,高熱不退,渾身上下泛起紅斑或丘疹;病後不久即卧床不起,神昏譫語,隨即命喪黃泉。村裡的郎中均束手無策,外地的郎中均不敢進入,眼看全村人就只好等死了。在這危急的關頭,金花銀花挺身而出,主動要求外出為鄉親們求醫問葯。而正在這時,她們父母也不幸患了此病。鄉親們都好心地勸她倆不要去了,以免求醫問葯不成,反而沒法為二老送終。姐妹倆面露難色。這時,父母語重心長地說:「去吧!好孩兒!你們要儘快求得名醫或好葯回來,否則別回來見我們!」

金花銀花含著淚花,當即收拾行李乾糧準備出發。鄉親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囑咐她倆好好求醫問葯,父母由鄉親們輪流照顧,不必挂念,云云。姐妹倆走遍千山萬水,涉過無數激流險灘,足跡幾乎遍及華夏大地,訪遍中原名醫,但名醫們不是對該病一無所知,就是因路途遙遠而不願前往。一天,姐妹倆路過華山,到山上一座古寺院借宿。院中一老和尚問她們為何風塵僕僕,面露難色。姐妹倆直言相告。老和尚唏噓不已,立即手指窗外遠方對她們說:「離此九十九里處有一高山,山下有一草棚,棚內住著一位老郎中。你們不妨前往求教。」姐妹倆聞訊大喜,立即前往,九十九里的路程不到一個時辰就趕到了,只見草棚外圍滿了等候看病的村民。走進草棚里,但見一位童顏白髮、面容睿智的老者正在為一位奄奄一息的老農望、聞、問、切——想必這就是那位老郎中了。姐妹倆上前說明緣由。老郎中沉吟:「你們鄉親患的是熱毒症……」說罷,他指著一屋子等著看病的農人對姐妹倆說:「這裡也流行瘟疫啊,我離不開。不過,我可以教你們一個方法,就是到丘陵、山谷和樹林邊採集一種初夏開花,花兒成對生於葉腋,初開時白色,後變黃色,黃白相映,嚴冬不落,叫『忍冬』的草藥,它能治好你們鄉親的病。」老郎中進一步介紹說:「這葯的莖纏繞樹木,長達數米,向左纏繞;中間空,多分枝,顏色棕褐。它開出的花瓣為棒狀彎曲,長2至3分,寬1至3分;色黃白,毛細密;偶有卵形葉狀苞片;萼筒無毛,萼片被毛;花冠管狀,上部五裂,裂片與冠管近相等;雄蕊五根,子房下位。聞之清香,嘗之微苦。」姐妹倆聽罷,立即謝別老郎中四處採集,不久便滿載而歸。由於操勞過度,姐妹倆回到家鄉後就病倒了。雖然如此,姐妹倆還是親自用采來的草藥煎湯給鄉親們服用。鄉親們服藥後病情很快痊癒。而她倆也在父母的呵護下和鄉親們的關懷下不久病癒。為紀念姐妹倆的功績,鄉親們便把那種不知名的草藥叫做「金花銀花」。後來,大家便漸漸地把「金花銀花」簡稱為「金銀花」了。

 

女貞子

相傳在秦漢時期,某地有個員外,生有一女,年方十六。不但長得窈窕動人,而且品貌端莊。女工及琴棋書畫樣樣在行,員外視為掌上明珠;登門求親的人絡繹不絕。而這個員外,是個貪圖榮華富貴之徒,經權衡再三,將女兒許配給丁縣令之子,以圖升官發財,光宗耀祖。誰知這員外之女卻是一個秉性剛烈的女子,瞧不起紈絝子弟,視金錢和權勢如糞土。私自與府中一個教書先生訂下了終身。任憑父親花言巧語,軟硬兼施,她至死不從。待到逼嫁之日,含恨撞死在閨房中,以死明志。那教書先生因此憂鬱成疾,終日茶飯不思,卧床不起,遂被員外逐出府外。

數年之後的一個秋天,教書先生思情更甚,硬撐著病體,到此女墳前憑弔。見墳上長了一棵枝葉繁茂的小樹,結著烏黑髮亮的果實。先生細觀樹影,頗似員外之女,淡裝素裹,亭亭玉立,一時激動地不知所措。他顫抖著乾枯的雙手,撫摸樹榦,流下辛酸的眼淚。頃刻間枝葉婆娑有聲,繼續落下許多果實。先生拾取數顆果實,放入口中,味甘而微苦,直沁心脾,精神一振,心潮起伏;往日情趣歷歷在目。從此,先生每日必到墳前,精心培育此樹。摘下充饑,寄託哀思。天長日久,此樹變得鬱鬱蔥蔥,生機盎然。教書先生病也日益好轉,過早變白了的頭髮也開始轉黑,他在百感交集時吟道:「此樹即爾兮,貞潔無瑕兮,桿知吾心兮,葉乃吾衣兮,果好吾糧兮,影名吾身兮,相依為命兮,永不分離兮」。從此,人們為紀念這位執著追求純真愛情的女子,將這種樹上長的果子命名為「女貞子」。

 

仙鶴草

傳說很久以前,有二個秀才進京趕考。因怕誤了考期,他倆馬不停蹄地趕路;都累得氣短體虛。一天,他們走進了一片荒灘,又渴又餓,無處歇腳。其中一個因連日勞累火氣上升,突然鼻子流血不止;另一秀才急忙用布條幫他塞鼻子。可血又從嘴裡直流出來。「這可怎麼辦?」急得那個秀才不知所措。他想,有點水或一塊濕潤的石頭該多好呀!

正在秀才們乾渴難忍的時候,聽到「唰」的一聲;只見一隻仙鶴從他們頭上飛過。口鼻冒血的那位秀才,羨慕的張開兩臂喊道:「仙鶴啊,把你的翅膀借我一用,讓我飛出這個鬼地方吧!」仙鶴受驚,一張嘴,叼在嘴上的一根野草掉了下來。另一個秀才撿起野草說:「翅膀借不起,先拿它潤潤嗓子吧。」那個口鼻流血的秀才接過野草,塞進嘴裡嚼起來。不知怎麼的嚼了不大一會兒,口鼻流血止住了。兩人高興極了:「哈哈,仙鶴送仙草來了。」

後來,這二個秀才總算沒有耽誤考期;幾年過去,都做了官。有一天兩人見面,想起赴京途中在荒灘的遭遇和仙鶴送來的仙草。他們問了許多醫生都不知此草為何物。他們想個辦法,把這種草的樣子畫成圖,命人照圖尋草。這樣找了好幾年,總算把它找到了。為了紀念送葯的仙鶴,就把這種草命名為「仙鶴草」。

 

何首烏

唐代順州南河縣(今河北邢台一帶),有個叫何首烏的人,他的祖父叫何田兒,體弱多病,年已五十,仍未得子。有一天,何田兒上山採藥,意外中發現有種藤蔓相交的植物,交了又解,解了又交,如此多遍。他覺得很蹊蹺,便將其根挖回。但是無人識得這是什麼植物。有人戲弄何田兒說:「你已年過五十,尚無兒子,這東西或許是天賜神葯,何不吃著試試,也許對你有用」!何田兒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真的把它切碎煎水,每天服用二次。想不到,日子一久,舊病痊癒了,感到精力旺盛;再服用一些時候,頭上花白的頭髮都變烏黑了。在以後的十年內連生數子,就改名為能嗣。能嗣的兒子延秀,學其父親,堅持服用此葯,同樣效果甚佳,活到160歲。孫子何首烏,也喜愛服用此葯,從未間斷,也活了130多歲。發黑如墨,臂力過人。這件事不脛而走,影響很大,人人爭著服用這種「靈丹妙藥」,人們就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為名,叫它「何首烏」。

 

 

車前草

相傳,西漢名將霍去病在一次抗擊匈奴的戰爭中,被匈奴圍困在一個荒蕪人煙的地方。時值六月,暑熱蒸人,糧草將盡,水源不足;將士們紛紛病倒,許多人小便淋漓不盡,尿赤、尿痛、面部浮腫。面對這一困境,霍將軍焦急萬分。正在萬難之際,將軍的馬夫忽然發現所有的戰馬都安然無恙;他將觀察結果報告給將軍。原來,這些戰馬是由於吃了長在戰車前面的一種野草。霍將軍立即命令將士們用這種野草煎湯喝。說也奇怪,將士們喝了這種野草湯以後,疾病皆奇蹟般的痊癒了。士兵們又英勇奮戰,打擊匈奴,並取得了這次戰鬥的勝利。霍將軍大喜;因為這種草是生長在停放的戰車面前,所以就將這種野草取名為車前草。

從此,車前草治病救人的美名就傳揚開了。經過歷代名醫發掘整理,車前草即成為利水消腫、排石通淋的一味要葯。車前草又叫牛甜草、醫馬草、車軲轆菜,是一種無人關注的野草。

 

升麻

從前,有一戶姓趙的人家,爹在外做小買賣,娘在內持家,女兒青梅幫助別人家洗點衣服補貼家用。日子雖然清苦,倒也和和美美。不料青梅娘得了子宮脫垂病,沒幾天競卧床不起,不能進食,面色蒼白。青梅父女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請郎中治療沒見好轉,看來青梅娘快要不行了。

一天,青梅對雙眉緊鎖的爹說:「爹,發愁也沒有用,這樣吧,我們貼個告示,誰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給他。」青梅爹十分吃驚:「女兒呀,婚姻大事豈能兒戲。」青梅勸道:「家中貧苦,我們沒有錢給娘治病,娘勞苦一生,我們可不能讓她就這麼走了。我已經決定了,不論富貴貧賤,殘老鰥丑,只要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給他。」青梅爹看看女兒,想想日子一貧如洗,只得同意了。於是貼出了治病招親的告示。

晚上,青梅夢見了一位老神仙對她說:「青梅呀,你救母的一片孝心感動了上蒼,玉帝派我告訴你一句話:"竹馬到來日,洞房花燭時。"切記切記!」青梅醒來後百思不解其意。

說來也巧,有一個窮苦的青年,父母雙亡,以採藥為生。一天晚上,他也夢見一位老神仙對自己說:「牢記"竹馬送來日,洞房花燭時",快上山挖仙藥,能成就好姻緣。」第二天,他就聽說了青梅家治病招親的事兒。於是,他立刻背上藥簍去找「竹馬」。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一片野草下發現了跟傳說吻合的棕黑色的「竹馬」,急忙挖出來,給青梅家送去。青梅娘喝了幾天用「竹馬」熬的葯後,病漸漸地好了起來。

青梅和那位青年成了親,一家人恩恩愛愛,過著幸福生活。人們由此知道了「竹馬」的神奇功效,一傳十,十傳百,天長日久,「竹馬」被傳成了「升麻」,於是就作為一味中藥名傳了下來。

 

菟絲子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養兔成癖的財主,專顧一個長工給他養兔。並規定,死掉一隻兔,得扣掉四分之一工錢。

一天,養兔的長工不慎將一隻兔子的腰部打成重傷。他把財主看到,便偷偷地將這隻傷兔藏在黃豆地里。後來,他意外的發現這隻傷兔並沒有死。他把這怪事告訴了父親,父親吩咐他定要將此事探個究竟。那長工按照父親的吩咐,又將一隻受傷的兔子放進黃豆地里。他跟隨著傷兔仔細觀察,發現傷兔很喜歡吃一種纏在豆秸上的野生黃絲藤。不久傷兔的傷竟漸漸痊癒了。那長工把觀察到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子倆斷定:那黃絲藤可以治好許多腰傷的病人。他想,黃絲藤首先治好的是兔子,其形狀又如細絲,於是便將它取名為「兔絲子」。由於黃絲藤——兔絲子是味草藥,後人便在「兔」字上加上草字頭,這樣就成了「菟絲子」,一直沿用到現在。人們還編了一個謎語:「澄黃絲兒草上纏,亦非金屬亦非棉,能補肝腎強筋骨,此是何葯猜猜看?」

 

茯苓

從前有個員外,家裡僅有一個女兒,名叫小玲。員外雇了一個壯實小夥子料理家務,叫小伏,這人很勤快,員外的女兒暗暗喜歡上他了。不料員外知道後,非常不高興,認為倆人門不當戶不對,不能聯姻。便準備把小伏趕走,還把自己的女兒關起來,並托媒許配給一個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得知此事後,兩人便一起從家裡逃出來,住進一個小村莊。

後來小玲得了風濕病,常常卧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顧她,二人患難相依。有一天,小伏進山為小玲採藥,忽見前面有隻野兔,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後腿,兔子帶著傷跑了,小伏緊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處,兔子忽然不見了。他四處尋找,發現在一棵松樹旁,一個球形的東西上插著他的那支箭。於是,小伏拔起箭,發現在棕黑色球體表皮裂口處露出裡面白色的東西。他把這種東西挖回家,做熟了給小玲吃。第二天,小玲就覺得身體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興,經常挖這些東西給小玲吃,小玲的風濕病也漸漸痊癒了。這種葯是小玲和小伏第——次發現的,人們就把它稱為「茯苓」。

 

龍膽草

大洋山曾村有個窮孩子叫曾童,長年替財主放牛過日子。一天,曾童牽牛上山,見山坪的水塘中有個美女在洗澡,就躲在柴叢里張望。一會兒,那美女洗完澡,走上岸來,忽然變成一條大蛇,盤在塘邊呼呼睡去,口裡還吐出一顆珠,閃閃發光。曾童膽大,走上前去,悄悄拾來,放在身邊玩玩。原來這是一條修鍊已久,能變化人形的蛇神。這顆珠就是蛇丹。

蛇神睡醒,見蛇丹丟失,心裡慌張,急忙變做一個「老聹客」,四下里尋找起來。老聹客見了曾童,就問:「放牛阿哥,你是否看見有顆珠落在地上?」曾童從袋裡摸出蛇丹,雙手送還給她。

老聹客見曾童誠實,問道:「孩子,你叫什麼名字?你有家嗎?」「我叫曾童,爹娘早死,家裡只剩我一個人了。」「孩子,你若願意,就拜我做乾娘,到我家裡,我供你吃,供你穿,還教你識字練功夫,好嗎?」曾童見蛇神沒有惡意,就點了點頭,跟蛇神走了。

從此,曾童作了蛇娘的乾兒子,在洞府里一住三年。這天,正是曾童十六歲生日,蛇娘對曾童說:「你已長大,可以去做事了。現在有個出仕的機會,當今皇帝的太子生了重病,沒人能夠治好。你去治好他,就會『白馬盡騎,高官盡做』了!」「我不會看病。」「沒關係,為娘肚裡有膽汁,你鑽進去取一點來,保險能治好。」蛇娘說著給曾童一枚針和一隻放眼藥粉的小空瓶,馬上現出大蛇原形,伏在地上,張開大口。曾童順蛇口鑽入蛇肚,摸到蛇膽,舉針一刺,接了幾滴膽汁,又鑽了出來。

蛇娘為曾童收拾行裝,又送曾童到門外。臨別時,蛇娘對曾童說:「以後有難事就親找娘,只要爬上三十三級崖梯,敲了三下,娘就會來開門的。」曾童記下,一路走去。

曾童來到京城,揭了皇榜,用蛇膽汁治好了太子的病。皇帝憐他年少,父母雙亡,就留他伴太子讀書習武,還賜名曾相,說是日後太子登基時再拜為丞相。

過了一年,皇帝的公主也生了與太子一樣的病。皇帝召來曾相,說:「卿若能治好公主,朕就招你為駙馬。」

曾童想到臨別時蛇娘的吩咐,就連夜趕回大洋山,爬上崖梯,數到三十三級時停下,敲了三聲,石門立即打開。娘兒相見,格外歡喜。

蛇娘已知曾相的用意,又給他一枚針和一隻空瓶,還交代說:「你這次入肚取膽汁,只能用針戳一下,勿貪多!」

曾相鑽入蛇肚,刺了一下,接了膽汁,偏偏心想:這膽汁這麼靈,索性多取一點。娘啊娘,你也不要小氣,讓兒多取點吧!這麼一想,又舉起手來,一連猛刺幾針。大蛇負痛,嘴巴一閉,肚子一縮,打了幾個滾,就昏過去了。曾相呢,也活活悶死了。

蛇娘痛醒,覺得噁心,就大口大口地吐了起來。那些膽汁吐到草上,就成了「蛇膽草」。

蛇娘怨曾相貪心,又憐公主病重,就化成老聹客,采了蛇膽草,來到金鑾殿,推說曾相暴死,由娘代子送醫,得到黃帝的信任。蛇娘讓公主服了蛇膽草,公主的病也就好了。

皇帝一時高興,問起這草藥的名字。皇帝沒聽清蛇膽草,就說:「龍膽草好,龍膽草好!」皇帝是「金口」,

「蛇膽草」也就成了「龍膽草」了。

說話間,老聹客已不見了。

後人根據這個傳說,在大洋山頂蓋了一座「蛇神廟」,廟裡刻著一對聯:

心平還珠蛇神為娘,心貪刺膽蛇娘吞相。

 

杜仲

很多年以前,洞庭湖貨運主要靠小木船運輸,船上拉縴的縴夫由於成年累月低頭彎腰拉縴,以致積勞成疾,他們十有八九患上了腰疼痛的頑症。有一位青年縴夫,名叫杜仲,心地善良,他一心只想找到一味葯能解除縴夫們的疾苦。

為了實現這一願望,他告別了父母,離家上山採藥。一路上他走過了潺潺溪流,也走過了荊棘叢生的陡坡。有一天,他在山坡上遇到一位採藥老翁,於是滿心喜悅地走上前拜見,可老翁連頭也不回就走了。杜仲心急如焚,屈指一算離家二十一天了,老母所備的口糧已吃光,可至今重任渺茫,於是,他又疾步追上前去拜求老翁,並訴說了縴夫們的疾苦。老翁感動淚下,趕忙從葯簍中掏出一塊能治腰膝疼痛的樹皮遞給杜仲,指著對面高山叮囑杜仲:「山高坡陡,採藥時可要小心性命!」杜仲連連道謝,拜別了老翁,沿山間險道攀登而去。半路上,他又遇到一位老樵夫,老樵夫聽說杜仲要上山頂採藥,連忙勸阻:「孩子,想必你家還有老小,此山巔天鵝也難以飛過,猿猴也為攀緣發愁,此去凶多吉少啊……」杜仲一心要為同伴解除病痛,毫無動搖,他艱辛地爬到半山腰時,只聽得烏鴉悲嚎,雌鷹對著雄鷹哀啼,好像在勸其快回。杜仲身臨此境,真是心慌眼花,肚子也餓得咕咕作響,突然一個倒栽翻滾在山間,萬幸身子懸掛在一根大樹枝上。過了一會,他清醒過來,發現身邊正是他要的那種樹,於是拚命地採集。但畢竟精疲力竭,又昏倒在懸崖,最後被山水沖入飄渺的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的縴夫們聽到這一噩耗,立即尋找,找了多日,終於在洞庭湖畔一山間樹林中找到了杜仲的屍體,他手上還緊緊抱著一捆採集的樹皮,縴夫們含著淚水,吃完了他採集的樹皮,果真,腰膝痛全好了。為了紀念杜仲,人們從此將樹皮正式命名為杜仲。

 

半夏

傳說:石羊場有個叫李富安的鄉民,想多子多富,賢妻已為其生了七個兒女,都想還生。48歲那年的夏天中間生下了第八個小孩,因是夏天過半,李富安給她取名為李半夏,家人都叫她半夏。李半夏生來身小體瘦,苗條如柳,半夏長到10歲時,個子還是很小,但很乖。因家裡人多地少,難以維持生活,這時,李富安就把半夏送到相蓋山寺內誦經,半夏到相蓋山後,一心想普度眾生,修鍊成佛,擺脫人間的痛苦,經多年的苦修鍊都沒有成仙得佛,她都失去了信心。一天晚上。佛祖給她送來一個夢「你要繼續修鍊,佛門是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為根本,你雖然修鍊了多年,但沒有為天下眾生消除苦難,所以不能修成正果,列入仙班」。半夏姑娘就按佛祖的旨意。在普州城掛起了「起死回生」的抬簾,擺起了葯攤,給百姓治病。

男人們看見葯攤旁站著一位十分美麗,面帶笑容的姑娘都不好意思去找她治病,一位從鄉下進城的老太太因無錢看病,看到這位面善的姑娘就上前去問道,「姑娘,我沒有錢治病,你若是能治好我的病,我就一輩當你的下人,服待你一輩子」,姑娘聽後,摸著她手說:「大娘,你病得不輕呀,我會治好你的病,並分文不收。」

姑娘邊說邊為其包葯,藥包好後,和藹可親愛地說道:「大娘,你把這葯拿回去煎來吃了,病一定會好的」。老太太感激不盡接過藥包,回到家裡就把葯煎來喝了一次,第二天早上又喝了一次,到子中午老太太感覺沒有什麼病了。隨後她逢人就說:「街上有一位年輕的神醫,治好了多年沒治好的老毛病」。果真大家仔細一看,老太太病了很多年,都沒有那個醫生治好她的病,現在一下子臉色紅潤,說話很有精神,病容全消失了。些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姑娘治病的名聲就傳遍整個普州,百姓們有的攜兒帶女,有的柱拐杖來找她治病,她不分白天黑夜,隨喊隨到,到病人家中治病,真是藥到病除。在整個普州傳為神醫。

有一天,半夏姑娘來到石羊場為百姓治病,當她看見了七八個病人,開了七八個藥方,包了七八包葯,累得她腰也直不起來了,突然來一位小夥子對他說:「我是天上的六甲神,因你為百姓消災治病,功德非常圓滿,奉玉大帝旨意,召你上天入仙班,命你明日大陽出山時,到相蓋山華嚴洞排班聽封」,六甲神又悄悄地對他說:「可能是半夏仙」。然後,就踏上一朵蓮花走進了祥雲。半夏姑娘聽後,腰也直起了,十分興奮。心想,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第二天,她早早收拾好了行裝,準備奔向華嚴洞,待日出後上天賜封,當她正夏出門時,急促的敲門聲,使她不覺一驚,開門一看,原來是一位壯漢抱著一個面色蒼白,生命垂危的小孩,壯漢急得滿頭是汗,哀求半夏一定救好這個孩子,因為他是我家的獨苗。半夏姑娘一揮小孩的脈,病得不輕,但他心慌,不知如何下藥治。不過她還是儘力克制上天的心情,尋問病情,分析病理。仔細觀察,琢磨。為小孩煎藥,喂下後不見好轉。眼看上天的時間就快到了,半夏姑娘對壯漢說:「葯已服下,我有點事出去,回來再救小孩」。壯漢見半夏姑娘要走就撲通一下跪下,哀求半夏姑娘一定要把小孩治好才走。半夏姑娘很為難,正在這時,小孩口吐白沫,眼睛發直,臉色雪白,半夏姑娘急忙進行搶救,已把聽封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等小孩蘇醒過來後,她聽封的時間早已過去了,半夏姑娘還是去了華嚴洞,但什麼動靜都沒有了,半夏姑娘就這樣失去了上天的機會,從此,她再也不想上天成仙行道的事了,就一心一意地為普州和天下窮苦人治病,因她治病救人,常年奔波,勞累,不幸積勞成疾,便離開了人世,人們就把她埋地一塊大土中間。

不久,她的墳和這塊土裡都長出了許多綠油油小苗來。過了一段時間這塊地的主人,耕地種莊稼時發現苗苗下面結有一顆珠子大小的東西,可能是半夏姑娘變的,不如拿來作藥用,他就送了幾顆給鄰居一位有病人吃了,效果很好,病情真的減輕了,此事傳出去後,有病的人,特別是氣管炎、胃炎、嘔吐的病人挖來吃,一吃就見效,十分靈驗,為紀念半夏姑娘,人們就稱小苗苗為半夏,並在華嚴洞左壁首位按半夏姑娘的形態雕刻了一尊坐像,使永遠紀念和瞻仰。

半夏有毒,體寒者慎用!

 

三七

很久以前,有兄弟倆,哥哥繼承家傳,行醫看病且種植藥材,弟弟則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竅出血。哥哥得知後,急忙刨了一棵草藥煎湯給弟弟服下。弟弟連服幾劑後,霍然痊癒。他問哥哥用的什麼葯,哥哥告訴它是祖傳的止血草藥。後來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藥小苗栽在自家園子里,第二年,這棵草藥已長得枝繁葉茂。

說來也巧,鄰村有家財主,財主的兒子也得了出血病,吃什麼葯也不管用,眼看就快死了,打聽到弟弟患過類似的病,吃了一種草藥治好的,便到弟弟家尋醫問葯。弟弟聽說後,就把種在自家園子里的那棵草藥挖出來,給財主的兒子煎湯喝了,幾劑之後,不但沒治好病,人還死了。財主像瘋了一樣,告到縣官那裡,弟弟被抓了起來。哥哥得知後,急忙前去申訴,告訴縣官,這並不是弟弟的過錯,弟弟給財主兒子用的確實是止血草藥熬的湯,只不過這種草藥才生長了一年,還沒有藥性,要長到三到七年時藥力才最強。這件事轟動了十鄉百里,漸傳漸廣,人們也知道了這種草藥的採挖時間。後來,人們就給這種草藥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長三至七年的藥效最佳。

 

銀杏

很早以前,筆架山下住著兩戶人家,紅豆、白果兩小無猜,親如兄妹,常在一起玩耍。白果10歲那年,媽媽染上了地方病,地方病是頑症,不管怎樣吃藥,最多只能活一年。傳說昆崙山中的一種葯果才能治好這種地方病。因為路遠難行,去採藥的人一般是有去無回。白果的爸爸不畏觀險,打算去昆崙山為妻子採藥,只是苦於白果與病妻無人照顧。紅豆一家人知道了,忙到鄰居看望病人,商量採藥的事。紅豆的爸爸說:「我去採藥吧。」白果的爸爸不同意。紅豆的媽媽說:「煙火鄰居,分個什麼你我呢?再說魚幫水,水幫魚是做人的本分。」半年過去了,不見紅豆的爸爸採藥歸來。等啊等,一年過去了,還是不見採藥的人回來。白果的媽媽等不及病死了。紅豆的爸爸也永遠回不來了,因為在採藥的路上攀懸崖時摔死了。白果失去了媽媽,紅豆失去了爸爸,兩家人相依為命,苦熬了多少年,才慢慢地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掙脫出來,山沖里偶爾回蕩起兩家人的笑聲。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紅豆十八歲那年,媽媽也染上了該死的地方病。求醫拜佛無效,紅豆決定去昆崙山尋找葯果,把媽媽托給了白果照顧。採藥路上,紅豆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到達了昆崙山。紅豆的孝心感動了山神,山神遞給紅豆一顆葯果說:「此乃天地之靈根所結,天機不可泄露。此果只能給你的媽媽吃,他人吃了,你會立刻變成啞巴畜牲。切記!切記!」紅豆接了葯果,給山神磕了幾個響頭。媽媽的病有救了,欣喜若狂,日夜兼程往回趕。

話分兩頭說,自紅豆離家後,白果像親生女兒一樣服侍紅豆的媽媽。端茶遞水,倒屎倒尿。紅豆的媽媽過意不去,對白果說:「孩子,不要管我了,這病會傳染的。」白果說:「我的媽媽死得早,是您一手把我摸大的,你比親媽還親,世上哪有知恩不報的呢?」

不久,白果果然染上了地方病。紅豆一回到家裡,就把葯果往媽媽嘴裡喂。媽媽扯氣不來地問:「采了幾顆葯果?」當媽媽得知只有一顆葯果時,準備吃藥張開的嘴巴又閉上了。媽媽深情地望著紅豆、白果,在心裡拿定了主意,輕輕地對白果說:「快去地里把你爸爸叫回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支走了白果,媽媽對紅豆說:「白果服侍我染上了這該死的地方病,她年紀小,葯果就給她吃吧,媽老了,身體不行了。」紅豆跪在媽媽的床前,邊哭邊說:「您先吃吧,媽媽,我明天再去昆崙山為白果採藥。」媽媽一邊用顫抖的手為兒子擦著淚水,一邊說:「記住媽媽的話,孩子,做人一定要多為他人著想。好吧,先把葯果放在床頭,待會媽再吃,現在我要上茅房,你快去叫白果過來幫忙吧。」紅豆信以為真,照媽媽的吩咐去了。媽媽不願看到白果有什麼不測,也不願兒子再去昆崙山冒險。只有採取果斷措施,白果才會吃下藥果,兒子才不會再去昆崙山。待紅豆、白果雙雙跑回家時,媽媽用自己的褲帶已經在床頭架上弔死了。安葬了媽媽,紅豆把葯果送給了白果。白果不知事出有因,吞下了葯果,藥到病除,精神百倍。待她正要感謝紅豆時,卻見紅豆很快變成了一隻比狗小比貓大的黑油油的動物。這動物就是後來被人們尊為山神的白猸子。白果從驚鄂中醒來,明白了一切,放聲痛哭:「紅豆哥啊,你爸爸為我母親採藥死在了去昆崙山的路上,你媽媽為了讓葯給我弔死了,你為了治好我的病又變成了動物。天啊,我該怎以辦啊?」

白果冷靜下來,她想這一切都歸罪那可惡的地方病。地方病害得無數人家破人亡。既然這葯果可以治好地方病,為什麼不讓它在家鄉生根結果呢?那樣不就徹底解決了地方病帶給鄉親們的痛苦嗎?只可惜葯果我已經吞下了,要想不讓它變質,只有迅速地死去。怎麼辦?紅豆哥一家三口為了媽媽和我都付出了生命,我為什麼不能為家鄉人民世世代代擺脫地方病的折磨而去死呢!於是留下遺書,懸樑自盡了。

按照白果遺書的要求,不用棺材迅速把她埋在山腳下土質疏鬆的地方。很快埋白果的地方長出了一棵樹苗。後來樹長大了,結出的果子是地方病的剋星,鄉親們採摘方便,不再受地方病的折磨了。

為了紀念白果姑娘,鄉親們就把這葯果叫做白果。紅豆、白果為了他人變成了動物和植物,但她們仍通人性。白猸子依戀白果樹,一年四季守護在白果樹周圍。白果樹從未忘記自身悲壯的由來,那綠色的花朵,花中的淚滴,是對紅豆哥和那些為了他人而犧牲的人們永遠的悼念。

銀杏有毒,不宜多吃。

 

當歸

古時候,有個青年名叫王福,勤勞善良,靠採藥與母親相依為生。離他家幾百里外有座高山,據說山上長有很多神奇的藥草,由於山高路險,加上毒蛇猛獸橫行,所以很少有人敢去,去了也是無回。王福很想去探個究竟。他想自己身強力壯,應該無所畏懼。當他徵求母親意見時,其母想挽留兒子,不便直說,就建議他娶了親,成了家再走。王福遵照母親意思,擇期成家。成家後,仍念念不忘進山之事。最後終於有一天,他對泣不成聲依依不捨的妻子說:「我若三年不歸,你可另嫁他人。」次日,毅然出門上山去了。母親日盼夜望,轉眼三年過去了,仍不見兒子回來,估計必死無疑。王母通情達理,遵照兒子的托咐,勸媳婦改嫁。誰知媳婦改嫁不到半月,王福竟滿載名貴藥材而歸。他見妻子改嫁,後悔不已。見面時,他指著藥材說:「原來打算賣掉藥材,給你置衣物首飾。如今你既已改嫁,就把這些藥材送給你吧。」兩人抱頭痛哭。新婦悲痛感傷,憂鬱成疾,月事不調,骨瘦如柴。她拿起王福帶回的藥材,生啖活吞,企望中毒,了卻此生。誰知吃了以後,她反而月經通調,日益康復。後人便取唐詩中「正當歸時又不歸」中的「當歸」兩字,做了此藥名稱。

 

知母

從前有個孤寡老太婆,無兒無女,年輕時靠挖葯為生。因她不圖錢財,把采來的藥草都送給了有病的窮人,所以年老了卻毫無積蓄。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塊心病就是自己的認葯本事無人可傳,想來想去,她決定沿街討飯,希望能遇上個可靠的後生,認作乾兒子,了卻自己的心病。

一天,老人討飯來到一片村落,向圍觀的眾人訴說了自己的心事。一時間,討飯老太要認乾兒子傳授採藥本事的消息便傳開了。不久,有一個富家公子找到了她。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盤:「學會了認葯治病,豈不多條巴結官宦的路子。」於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裡,好衣好飯伺候著。但過了十幾天,卻一直不見老太婆提藥草之事,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聲「媽」,問起傳葯之事,老太婆答道:「等上幾年再說吧。」這下子把公子氣得暴跳如雷,他叫囂起來:「白養你幾年,你想騙吃騙喝呀,滾你的吧!」老人也不慍怒,冷笑一聲,換上自己的破衣裳,離開了公子的家門。

她又開始沿街討飯。沒多久,又有個商人找到他,願認她當乾媽。這商人心裡盤算的是賣藥材,賺大錢。他把老太婆接到家,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過了一個多月,仍不見老人談傳葯之事,心裡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樣,把老人趕出了家門。

一晃兩年過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討,說著心事,竟被很多人當成瘋子、騙子。這年冬天,她蹣跚著來到一個偏遠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門外。

響聲驚動了這家的主人。主人是個年輕樵夫,他把老太婆攙進屋裡,噓寒問暖,得知老人餓著肚子,急忙讓妻子做了飯菜端上。老人吃過飯就要走,兩口子攔住了:「這大冷的天,您上哪兒去呀?」當老人說還要去討飯時,善良的兩口子十分同情,勸她說:「您這把年紀了,討飯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們窮,就在這兒住下吧!」老人遲疑了一下,最後點了點頭。

日子過得挺快,轉眼春暖花開。一天,老人試探著說:「老這樣住你家我心裡過意不去,還是讓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沒兒女,我們又沒了老人,咱們湊成一家子過日子,我們認您當媽,這不挺好嗎?」老人落淚了,終於道出了詳情。而樵夫夫婦卻沒有介意:「都是受苦人,圖啥報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從此,樵夫夫婦忙著活計,很孝順老人,老人就這樣過了3年多的幸福時光,到了80歲的高齡。

這年夏天,她突然對樵夫說:「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就裡,但還是愉快地答應了老人。他背著老人上坡下溝,跑東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還不時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終很開心。當他們來到一片野草叢生的山坡時,老人下地,坐在一塊石頭上,指著一叢線型葉子、開有白中帶紫條紋狀花朵的野草說:「把它的根挖來。」樵夫挖出一截黃褐色的草根問:「媽,這是什麼?」老人說:「這是一種藥草,能治肺熱咳嗽、身虛發燒之類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為什麼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認葯么?」樵夫想了想說:「媽是想找個老實厚道的人傳他認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這本事去發財,去坑害百姓!」老太婆點了點頭:「孩子,你真懂得媽的心思。這種葯還沒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後來,老太婆又教樵夫認識了許多種藥草。老人故去後,樵夫改行採藥,但他一直牢記老人的話,真心實意為窮人送葯治病。

 

人蔘

很久以前,相傳在山青水秀、風光旖旎的魯東南沂蒙山區的蒙山上,生長著許多人蔘。其中兩棵活了上千年有了靈性,變成了人蔘娃娃,夜晚經常在山中玩耍。睛朗的月夜,有人在山上見過他倆的身影——一男一女,白生生、胖乎乎的,腰裡圍著耀目的紅兜兜,蹦蹦跳跳,十分可愛。

有一天,遠處來化緣的一位黑心和尚得知此事,便想抓到人蔘娃娃,於是就騎著一頭毛驢,帶著清風、明月兩個小和尚來到蒙山上,建了一座不大的寺,起名叫明山寺。他來後無心念經,白天睡覺,夜晚在山上東遊西逛到處尋找。這兩個小和尚白天為他砍柴、做飯、割草、餵驢,晚上舂米到深夜,吃剩飯、穿破衣,還經常挨打受罵。

有天晚上,黑心和尚又外出尋找去了,清風、明月正在舂米,只見門外站著一男一女、兩個圍著紅兜兜的白胖娃娃,他倆怯生生地說:「我倆幫你們舂米好嗎?」清風、明月正愁舂不完呢,就答應了,他們四人一會就把稻穀舂完了。從此以後,每當黑心和尚外出的夜晚,倆娃娃就來幫忙幹活,然後一塊玩耍,有說有笑,快活極了。

有天夜晚,黑心和尚回來特別早,發現了人蔘娃娃在屋裡玩耍,就輕輕地推開門,貓腰去抓,但人蔘娃娃立刻不見了。黑心和尚眼睛賊溜溜地轉了幾轉,對清風、明月說:「我給你倆每人一根帶著一綹紅線的針,等胖娃娃再來的時候,偷偷把針別到他們的紅兜兜上,鬆開線,到時候,你倆就可以常跟他們玩了。」清風、明月信以為真,高興了大半夜。又到了晚上,兩個胖娃娃來了,他倆留著胖娃娃玩了一會,依照吩咐別了針,鬆了線。

第二天早晨,黑心和尚早早起來,順著彎彎曲曲的紅線向前尋去,直到傍晚才在大山樹叢深處挖出人蔘娃娃。黑心和尚暗自高興:「嘿嘿,我就要脫胎換骨立地成仙了……」

他悄悄來到廚房,把人蔘娃娃放到鍋里,搬來一塊大石頭壓在鍋蓋上。叫來清風、明月說:「你倆只管燒火,不許打開,否則就要你倆的小命。」說完就沐浴更衣去了。

清風、明月剛點著了火,忽然一股異香從鍋里飄出來,就聽裡面喊:「救救我們。」他倆互相看了一眼,壯著膽子掀掉石塊打開鍋蓋一看:「啊?是那倆個胖娃娃。」清風、明月知道上了當,他倆不顧一切把兩個好朋友抱出來,讓他們從後院逃走了。臨走時,倆娃娃感激地塞給每人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果,並告訴他們:「遇到危險,把它放到嘴裡」,身子一閃不見了。

一會,黑心和尚回來,發現清風明月放走了參娃娃,就拿著荊條去抽他倆。清風、明月趕緊把小山果含到口裡,只覺渾身發輕,雙腳離地。他們趕忙抓住拴在桂樹上的毛驢韁繩,沒想到毛驢和桂樹也拔地而起,向天上升去,樹根上夾帶的石塊、泥土落下來,正巧砸到黑心和尚的頭上,頓時他腦漿塗地,一命嗚乎了。

清風、明月升到九重天上,被王母娘娘派給萬壽山五庄觀的鎮元子仙人,做了看守「人蔘果」的仙童;那頭毛驢在天上東遊西逛,正巧被張果老碰上,收留當了坐騎;那棵桂樹被月宮裡的嫦娥攔住,栽到了月宮門前。睛朗的月夜,我們還能看到月亮上桂樹的影子呢!

逃出虎口的人蔘娃娃,不願繼續在蒙山上久住,便帶著他們的家族,離開了沂蒙山區,遷到我國東北大森林,在那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白頭翁

有個年青人鬧肚子,一陣一陣地疼得直冒汗。他忍著痛,捧著肚子去找醫生,恰巧醫生被別人請去了。年青人只得回家。不料,他走在半路上又疼上了勁,疼得他腸如刀絞、行動不得,只好躺在地上。

這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拄著拐杖走來,他問年輕人:「你怎麼睡在這幾呀?小夥子!」

年輕人答道:「我正在鬧肚子疼壞啦!」

「怎麼不去看醫生?」

「醫生不在家呀。」

「那就找點葯吃啊!」

「讓我哪裡找去?」

「嘿,你身邊不就有治鬧肚子的葯嗎?」

「在哪兒?年青人急問。」

老爺爺用拐杖指著路邊一顆果實上長著白毛的草,說:「這東西的根就是葯。你挖回去煎湯,只要連吃三劑就好。」

「真的嗎?」

「你看,我都這麼一把年紀了,還能說瞎話嗎?告訴你吧,這是我家獨傳的秘方,就借你的嘴傳給世人吧。」

老爺爺說完,轉身走了。

年青人還是半信半疑。過了一會,他覺得肚子好受了一點,就挖了幾棵果實上長著白毛的野草回家了。到了家,他並沒有煎湯吃。可是到了下半夜,肚子又疼起來,瀉肚子的次數也增多了。年青人實在受不住了,只好試試老人的辦法。他把那些野草的根子洗乾淨,又切了片、煎成湯。這天晚上,他喝了一劑;第二天早晨,又喝了一劑……到第三天,肚子竟不疼了,也不泄了。年青人十分高興。

後來,鄰居中有許多人得了痢疾。那個年青人就扛上鐵鍬,到村外荒地里去挖這種藥草。他挖了一籃子回來,送給病人。病人吃過都好了。人們問年青人:「你什麼時候學會醫道啦?」

年青人便對大家講述了老爺爺傳授單方的故事。

人們又問:「哪兒的老爺爺?」

「我忘問啦。」

「這叫什麼藥草呢?」

「老爺爺沒說。」

年青人十分後悔。過了幾天,他來到上次碰見老人的地方,想找到老人,當面致謝。可是,問來問去,怎麼也打聽不出那位老人的來歷和下落。大夥都說:「沒有見過這麼一位老先生啊!」

年輕人很失望。他坐在與老人相遇的道邊上發愣。這時,他看見土梗上有一顆長滿白毛的藥草,正隨風輕輕搖動。那長著白毛的藥草,多像一位白髮老頭啊!年輕人驚叫道:「哎呀,那位老爺爺怕是南極仙翁顯聖,親傳秘方來了吧!對,不能讓後輩忘記那位傳葯的老爺爺,這種草,就叫『白頭翁』吧。

白頭翁有毒,自己不要隨意用。

 

菊花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牛的農民。阿牛家裡很窮,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壞了。阿牛長到13歲,他對母親說:「媽媽,你眼睛不好,今後不要再日夜紡紗織布,我已經長大,我能養活你!」於是他就去張財主家做小長工,母子倆苦度光陰。兩年後,母親的眼病越來越嚴重,不久竟雙目失明了。阿牛想,母親的眼睛是為我而盲,無論如何也要醫好她的眼睛。他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葯。也不知吃了多少葯,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一天夜裡,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漂亮的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盪,盪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乾糧,去天花盪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盪,人稱天荒盪。他在那裡找了很久,只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盪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於是他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村上人紛紛前來觀看這株不尋常的野菊花。這一消息也傳到了張財主那裡。張財主將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將那株白菊移栽到張家花園裡。阿牛當然不肯。張財主便派了幾個手下人趕到阿牛家強搶那株白菊花,因雙方爭奪,結果菊花被折斷,他們才揚長而去。阿牛見這株為母親治好眼疾的白菊橫遭強暴,十分傷心,坐在被折斷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離開。半夜之後,他朦朧的淚眼前猛然一亮,上次夢見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來到他的身邊。姑娘勸他說:「阿牛,你的孝心已經有了好報,不要傷心,回去睡吧!」阿牛說:「這株菊花救過我的親人,它被折死,叫我怎麼活?」姑娘說:「這菊花梗子雖然斷了,但根還在,她沒有死,你只要將根挖出來,移植到另一個地方,就會長出白菊花。」阿牛問道:「姑娘,你是何人,請告知,我要好好謝你。」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無需報答,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繡球。」念完就不見了。

 

柴胡

唐代有個胡進士,家有長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進士怕傳染家裡的人,就讓他離開。二慢來到水塘邊,在雜草叢裡躺著,覺得又渴又餓,渾身無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連吃了7天,周圍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試著站起身,忽然覺得身上有勁了。從此,二慢的病再沒犯過。

過了些日子,胡進士的兒子也得了瘟病。他請了許多醫生,誰也治不好。胡進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來詢問後,急忙命人挖草根洗凈煎湯,給兒子一連喝了幾天「葯」,病就好了。胡進士很高興,想給那種藥草起個名字,那東西原來是當柴燒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

 

蓮花

很久很久以前,遼東半島,在渤海與黃海交界處一個地方叫做普蘭店。普蘭店東三華里處有一片水鄉,水鄉深處,有一片蓮花怒放的地方,人們叫它谷泡或叫蓮花湖畔。湖裡住著一位美麗而善良的蓮花仙子。湖兩岸百姓在蓮花仙子的呵護下過著美滿祥和的溫馨生活。可是這些樸實善良的人們和百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裡將發生一次驚天動地的劫難。

渤海灣里住著一條兇狠、醜陋的蛟龍王子,他聽說蓮花湖裡住著一位非常美麗動人的蓮花仙子,領著這裡的百姓過著安逸的生活,就決定佔領這個地方,霸佔蓮花仙子,讓當地的百姓聽從他,為他效力。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蓮花湖畔的百姓像往常一樣在這裡耕耘、織布、養蠶、守獵……突然間西南方向,空中烏雲密布、狂風驟起、風沙翻滾,渤海里一股黑色龍捲風向著蓮花湖襲卷而來,蛟龍王子露出猙獰兇狠的面孔,大吼大叫的說到:「我要在這裡稱王,我要娶蓮花仙子為妻,你們都聽著,從現在開始,都要服從於我。」當地的人們早就痛恨這條蛟龍,便拿起武器同他鬥爭。可是純樸的人民哪裡是他的對手,看著百姓不斷地倒下,蓮花仙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她穿上自己最心愛的粉紅色長長的衣裙,手拿家中祖傳的雙鋒寶劍衝出湖面與蛟龍展開了一場生與死的搏鬥。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與蛟龍激戰了九九八十一回,七七四十九天,天地萬物都在感受著正義與邪惡的鬥爭與較量。就在最後關頭,蓮花仙子再次手持雙鋒寶劍揮出閃眼光環,頓時,天地間一道耀眼的光亮從蓮花湖裡升起,深深地刺向蛟龍的眼睛,說時遲,那時快,蓮花仙子一次再一次使出全身力氣一個騰飛的健步沖向蛟龍,用鋒銳無比的寶劍刺斷了他的喉嚨,此時疼痛難忍的蛟龍翻騰著身子撞斷了蓮花湖南岸邊的高山逃回渤海灣里一命烏乎了。後來人們發現那座山的形狀象兩個車輪,就起名車軲轆山。

東方升起了一輪紅日,萬物復甦,而美麗的蓮花湖因這場大戰湖水因此而枯竭了,所有的蓮花都漸漸的凋謝了,而疲憊不堪的蓮花仙子奄奄一息的說:「我不行了,我死了後,把我身上的蓮花籽全部留下來,埋在蓮花湖中,讓以後這裡飄滿花香,讓這裡的人民充滿希望」。只見蓮花仙子站在湖中,伸出雙手,一股熱量由此生散發出,大地萬物都能感受她的溫暖,此時一粒粒晶瑩剔透的蓮花籽從空中飄落下來,投入大地的懷抱,深深埋在這黝黑的土地之中。而美麗的蓮花仙子卻再也回不來了。

 

靈芝

靈芝原來是天蓬元帥的千金,因違天規,受貶後托草投胎而來。靈芝姑娘長得特別美,用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也不足以表達。玉皇大帝雖有三宮六院,可那些娘後嬪妃無一人比得上她。有一天玉皇傳旨,宣天蓬到凌霄寶殿見駕。天篷元帥以為自己行為失檢,大禍臨頭,顫顫驚驚地跪在金殿上不敢仰視,喃喃地奏道:「陛下宣微臣上殿,不知有何見諭?」玉皇一改往常的威嚴,滿臉笑容,說話不再繞圈子。「愛卿休得驚慌,今日宣你非為別事,寡人最近得悉你有一女,品貌雙優,欲破內宮額滿之禁,例外納為一萬零一號貴妃,終日侍奉左右同享天庭之榮華,不知愛卿意下如何?」天篷本來官癮極大,苦於無進身之階,此刻一聽,連忙搗蒜一般叩首謝恩。並求玉皇早點擇良辰吉日迎接女兒。玉皇大悅,給了天篷十分厚重的封賞。

話說天篷興沖沖回到家中,喜眉笑眼地把此事告訴了靈芝,估摸女兒也一定會高興的。料不到靈芝一口回絕:「女兒回稟元帥,別看那玉皇至高至尊,實乃無惡不作的輕薄好色之徒。他那麼多后妃,有幾個得到好下場?父親尚有一點愛女之心,也不會睜眼看女兒落入虎口。」天篷做夢也想不到的美事,被女兒當肥皂泡吹掉了。他深知女兒吃軟不吃硬,忙開口哄道:「傻孩子,你難道不知一人進宮全家得福嗎?你別看這貴妃的品位,比王母諸後低幾等級,只要你用心求取恩寵,前程無量。你若一味固執,誓違聖命,玉皇豈能饒你?咱全家的榮華富貴勢必斷送你手!」他暗中布置了丫環使女把靈芝軟禁起來。

被囚的靈芝,日夜啼哭,悲哀欲絕。她深知自己的父親是個賣女求榮的貨色,壓根兒就不指望這種人回心轉意。她趁戒備不嚴之時,悄悄溜出帥府,變成一根不顯眼的小草,向凡間飄去。玉皇得知此事,氣得暴跳如雷。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掩蓋天庭的醜聞,便發布「驅逐靈芝出仙界,貶她為一棵獨居山野的小草,不准她在肥沃的土地上落腳,不准她再擇偶婚配,也不准她再有一般小草那樣有遮體的外衣,孤單地終身寂寞,裸莖露桿,等到她覺得這樣活不如死,決定悔改,再予赦免。」從此靈芝在人間紮根了。這當然是一種美麗的神話。

 

魚腥草

當年,越王勾踐做了吳王夫差的俘虜,勾踐忍辱負重假意百般討好夫差,方被放回越國(今紹興)。傳說勾踐回國的第一年,越國碰上了罕見的荒年,百姓無糧可吃。為了和國人共渡難關,勾踐翻山越嶺終於尋找到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而且生長能力特彆強,總是割了又長,生生不息。於是,越國上下竟然靠著這小小的野菜渡過了難關。這種野菜有魚腥味,被勾踐命名為「魚腥草」。

 

丁香

傳說有一顯貴,自恃才高八斗,瞧不起平民百姓。一日過河,無船無橋,央求一農夫背他,並許以銀兩。農夫說:「我出一上聯,你若能對出,不要銀子背你過去。」顯貴欣然應允。農夫說:「水冷酒,一點,二點,三點水。」顯貴百思不得其意,回去後卧床不起。遍請名醫、金石無效,竟嗚呼哀哉了。後在墳頭長出一株丁香花,其同僚見了大悟:「他終於把下聯對出來了——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字。」

 

傳說在宋代某日有位在朝使者奉命離京赴興州(今銀川)等地辦事,在途中見一位嬌柔婀娜,滿頭青絲年約十六、七歲的姑娘手執竹竿,口裡嘀咕嘮叨著在追打一個白髮蒼蒼、弓腰駝背80-90歲的老頭,老頭前躲後藏很是可憐,使者見狀便下馬擋住那姑娘責問:「此老者是你何人,你應尊敬老人,為何如此對待他?」那姑娘回答:「這人是我的曾孫兒。」使者驚道:「那你為何要打他呢?」答曰「家有良藥他不肯服食,年紀輕輕就這樣老態龍鐘的,頭髮也白了,牙齒也掉光了,就因為這個……。所以我才要教訓他。」使者好奇的問道:「你今年多少歲了?」姑娘應聲說:「我今年已有372歲了!」使者聽後更加驚異:忙問:「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到高壽的呢?」姑娘說:「我沒有什麼神秘方法,只是常年服用了一種叫枸杞子的葯,據說可以使人與天地齊壽。」使者聽罷,急忙記錄了下來,並稱為神仙服枸杞法。


推薦閱讀:

用了開塞露,便秘就離不開了?一味中藥搞定便秘
得了成人濕疹應該怎麼辦 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中藥天冬與麥冬有什麼不同?
這個世界上使用中醫、中藥最頻繁,按某些「科學健康號」的說法,應該淪為遺棄之地的城市是哪個?
兒童慎用中成藥——《可致肝癌的感冒藥、藥酒與小兒咳喘顆粒》

TAG:中藥 | 美麗 | 轉載 | 傳說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