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培訓】第二十三課  對聯基礎知識(五)

  

第二十三課  對聯基礎知識

【五】對聯基礎知識

8、交股對。「交股」,是指上下聯中的兩對詞語在不同的語法位置上交錯互對。交股修辭法,刻意避開整齊、均衡、雷同的詞語形式,使上下聯詞語別異,形式參差,錯落有致,產生活潑多變的優美辭面。

例如,王安石《晚春》詩之首聯:

        春殘葉密花枝少;

        睡起茶多酒盞疏。

    下聯第四個字「多」與上聯第七個字「少」,以及下聯第七個字「疏」與上聯第四個字「密」交錯相對。

又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贈美人》詩中之句:

        裙拖六幅湘江水;

        鬟聳巫山一段雲。

    上聯「六幅」、「湘江」分別與下聯「一段」、「巫山」,不是依次相對,而是交錯相對,達到了詞語形式新穎、靈動的效果。

再如,黃鶴樓涌月台聯:

        曾是當年觴月地;

        而今又作上台人。

    聯語詠懷勝跡,讀罷彷佛身臨其境,面對滔滔東去、萬古如斯的大江,極目「月涌遙天漾白波」之景色,不禁追昔撫今,而引發滄桑興替之慨。初略一看,「曾是」與「而今」、「當年」與「又作」何以相對?細辯之,方察此乃採用交股修辭法,以「曾是」對「又作」、「當年」對「而今」是也,交股則不以對應衡量。

9、轉品對。「轉品」,即轉類,是指憑藉上下聯語的條件,字詞由一種詞性轉變為另一種詞性而用之,其意義也隨之變化。轉品修辭法也是常用修辭手法之一,其作用在於增加聯語的意象,在感覺上有驚人的一新。一句古詩「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即為轉品修辭之成功範例。「綠」原本是形容顏色,其詞性為形容詞,詩句中轉變作動詞使用。據說王安石當時寫這句詩時,曾用過「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尋常意義的動詞,最後才在一閃念間,想到這個「綠」字,果然效果非同凡響,成為千古之一絕。運用轉品修辭法時要注意合乎情理,符合事物的特性,儘可能地使之具體化、情趣化。

例如,集句聯: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

    上聯集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下聯集自西漢劉向《說苑?貴德》。上聯「解衣」之「衣」、「推食」之「食」均為名詞,而「衣我」之「衣」、「食我」之「食」皆轉變為動詞,其義即「予我穿」、「予我吃」。下聯亦然,「春風」之「風」、「夏雨」之「雨」均為名詞,而「風人」之「風」、「雨人」之「雨」皆轉變為動詞,其義即「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時給人教益和幫助。通常情況下,由名詞轉變為動詞時,會改變讀音,如聯語中第二個「衣」、「食」、「風」、「雨」,就都要改讀去聲。

又如,康有為挽劉光第聯: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

生淪異域,有為安有為哉。

    劉光第乃「戊戌六君子」之一,變法失敗後英勇就義,康有為撰此聯挽之。作者將自己的名「有為」和逝者的名「光第」巧嵌聯中,進而採用轉品修辭手法,衍義成文,構思頗為奇特。上聯第一個「光第」指劉光第,第二個「光第」指光耀門第。當劉光第的靈柩運回四川富順家鄉時,沿途百姓結隊相送,父老鄉親家家執香祭奠,人人戴孝痛哭。這是史實,是對志士仁人的崇高評價。下聯第一個「有為」指作者自己,第二個「有為」指有所作為。「安有為哉」,幾多醒世的反思。詞性的悄然轉變,令聯語形式別開生面,感情真摯深沉,給人以迴環跌宕之感,確為佳作,大凡成功的聯家大多都是善用「轉品」的高手。

10、當句對。「當句」,是指在上下聯各自的聯文中,一些字詞或句子與另一些字詞或句子各自成對。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有「於句中自成對偶,謂之當句對」之說。當句修辭法,是古今聯家樂於運用的一種格式。它起到了其他文體中所沒有的獨到作用,突破了對聯單純的上下聯對仗的局限,拓寬了對聯創作的思路,活躍了對聯字少意廣的表現形式,加強了聯語的渲染力。當句修辭法中也有工對與寬對,尤以寬對更具魅力。

    從具體的字詞或句子自對情況來看,當句修辭法一般可以分成三種,一是聯中自對式,即在多分句聯中,兩個分句以上自對,亦可稱語句自對;二是句中自對式,即在一個分句中,兩個詞語(包括詞和片語)以上自對,亦可稱詞語自對;三是詞中自對式,即在一個詞語中兩個字以上自對,亦可稱字詞自對。

    從全聯整體對仗工寬的角度來看,當句修辭法一般也可以分成三種,一是兼用相對式,即當句自對,上下聯也相對。二是寬鬆相對式,即當句自對,但上下聯之間在詞性及詞性結構等基本對仗要素上基本不相對,甚或完全不相對。這種形式在多分句聯或長聯中尤為普遍。三是不相對式,即一些比較特殊的破律式自對。

例如,袁金鎧題遼寧遼陽魁星閣聯:        

    時勢慨風雲,問意態如何,俯檻眼開,應想像一塔凌雲,千山拔地;

    奎光煥星斗,賴文章不朽,登樓心賞,莫忘懷瑤峰墨寶,衍水詩篇。

    聯語雄渾綺麗,情景交融,上聯描繪壯麗的景色,畫意濃郁,下聯展現絢麗的文彩,詩情淡盪。此聯結尾兩個分句採用當句自對修辭手法,上聯之「一塔凌雲」與「千山拔地」成對;下聯之「瑤峰墨寶」與「衍水詩篇」成對。但,上聯之「一塔凌雲」與「千山拔地」為主謂賓結構;而下聯之「瑤峰墨寶」與「衍水詩篇」為偏正結構,完全不相對。所以,這是寬鬆相對式的聯中自對。

又如,張登洲題運城市聯:

后土補天,西侯燃火,堯舜禹千年盛讚,自古文明根祖地;

南風策馬,武聖揚鞭,農工商一路先行,當今華夏代言人。

    聯語平淡中見深意,上聯濃縮運城歷史人文之精萃,下聯謳歌運城現實發展之魅力,遣詞綴句透著一股氣勢、豪情。其中,「南風」、「武聖」,似一詞雙意,引發人們的聯想,如「南風」、「武聖」既分別指與運城歷史人文相關聯的《南風歌》、關羽故里,又指當代運城著名企業、品牌之名稱,可謂切地、切景、切事、切情。此聯之起句兩個分句,既為當句自對,上下聯之間也相對,屬於兼用相對式的聯中自對。

再如,王澄川題岳武穆聯:

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大丈夫當如此矣;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小朝廷豈求活耶。

    岳武穆,即岳飛,南宋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岳飛在奸臣秦檜等所編織的「莫須有」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岳飛以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抗金的正義鬥爭,其精忠報國之業績為人們所傳頌。聯語枯勁有力,頗為警切,饒有生勍之氣,尤其下聯中「南人歸南,北人歸北」之句,本是秦檜所言,當以變徵之聲歌之。此聯從表面上看,上聯一、二分句「為臣死忠」、「為子死孝」,下聯卻對之以「南人歸南」、「北人歸北」,似乎詞性、結構、節律不工,還犯了對聯格律中不規則重字之忌,但,若以自對視之,它卻又非常工整,所以,其實質還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自對格式,是一種運用了當句自對修辭手法的規則重字。顯然,這是特殊破律式的聯中自對。

11、鼎足對。「鼎足」,是指三個句子排比對舉,鼎足而三。嚴格而言,這一修辭格式並不符合駢偶的基本定義,惟有以一出句兩對句來解釋。但是,既已習成對格之一,亦別具一格。

    例如,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三句,每句都是三種景物,詞性及句式結構相同,語義平行並排而敘,對仗工整,形成「鼎」立之勢。

    又如,馬致遠《夜行船?秋思》中的「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用鮮明的對比色描寫作者隱居塵外的清幽環境,構圖別具匠心:綠樹青山本來一近一遠,層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補牆缺,便象四圍遮擋紅塵的屏障,將自己嚴嚴實實地封閉在竹籬茅舍之中,成為隔絕是非名利的小天地。此三句同樣採用鼎足修辭手法,收到了完美的藝術效果。

    必須指出的是,在楹聯創作實踐中,真正三句成獨立一章的極少,而往往是以「鼎」對「鼎」用之,即以三個片語屬句綴偶、排比自對的形式出現,如世傳名聯「花好月圓人壽,時和歲樂年豐。」

又如,傅山(青主)聯: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此聯為清代名士溥山所題。作者是畫家,也是詩人。此聯恰似一幅素描風景名畫,其意境引發人們無盡的遐思。瀟瀟竹雨,陣陣松風,人在其中,完全沉醉於琴聲、書香之中,沉浸在自然與人共同營造的美妙境界之中,這是一種練達、超脫而又隱逸的人生。鼎足修辭法之藝術魅力可見一斑。

12、流水對。「流水」,是指上下聯在語意上有先有後,相承相接。流水修辭法的基本特徵就是上下聯之間語意連貫,語氣銜接,不可分割,不能隨意顛倒,似水順流而下,構成承接、遞進、轉折、選擇、條件、因果、假設等關係,如王之渙《登鸛雀樓》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條件關係,更上一層樓才能看得更遠,上下聯不能顛倒過來;毛澤東《和郭沫若同志》之「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是因果關係,上下聯也不能顛倒過來。可見,流水修辭法不求形式上的嚴格工整,而注重聯語一氣呵成,語意自然連貫,如行雲流水,以達到妙韻天成之藝術化境。

例如,左宗棠題福建福州林則徐祠聯:

        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二百餘年遺直在;

        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頹。

    聯語從國事民心入手,上下二百年,縱橫八千里,曲折跌宕,意蘊深沉。上聯一針見血地指出,附和林則徐的人不一定全是正派之士,而讒言毀謗者必定是姦邪小人,盛讚祠主「憂國如家」的崇高品德,正是清王朝建立二百餘年來所倡導的直道而行的優良傳統。下聯說朝廷倚林則徐為重臣支柱,百姓更視他為及時甘霖,可惜出師未捷,征程中竟半途病故。化用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和岳飛「八千里路雲和月」之詩詞名句,表達作者將祠主視為志士仁人的頌讚和悼念。此聯上下聯前兩句各為流水對而成當句自對,且適當使用虛詞,使聯語意像流動,習習欲飛,尤為感人。

    楹聯的創作離不開修辭。從語言學角度來說,為提高語言表達效果,人們在上千年的對偶修飾實踐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紛繁複雜的形式變化,由此而形成了數量可觀的具有特定結構、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並為社會所公認,符合一定類聚系統要求的言語模式,即傳統修辭屬對格式。《聯律通則》所列舉上述十二種傳統修辭對格僅是其中主要的、常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靈活多變、多趣多姿的修辭手段和方法,如語音修辭中的同音、異音、押韻,文字修辭中的析字、鑲字、同旁、頂針,詞語修辭中的迴文、用典、成語,以及語法修辭中的設問、對比、比擬,等等。所有這些,始終都是修辭意義上的對偶辭格。其中,有些是符合現代漢語語法學上「詞性與結構相對」規則,但也有許多並不能用簡單的「詞性與結構相對」來概括。正因為如此,《聯律通則》從楹聯修辭學的角度,對傳統修辭對格在對聯文體中的應用作出了「從寬」的明確規定,即在運用傳統修辭對格時,若出現與現代漢語語法學角度的「基本規則」不相吻合的情況時,那就認可傳統辭格,放寬「基本規則」,從而對傳統的對聯創作手法進行了全方位的繼承。這就是制定《聯律通則》所堅持的「開承性」原則。

    所謂「從寬」是與現代漢語語法學角度的「基本規則」相對而言的。「從寬」並非「出格」。事實上,通過對上述一些傳統修辭屬對格式的解析,我們可以感悟到「從寬」之難度更大、要求更嚴,當屬更為高級、繁雜的層次,誠如現代學者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所說的「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按「基本規則」撰聯,「從法而入」,在形式上固然工穩,但過於拘謹、呆板,往往束縛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達。而善於「從法而出」,純熟地運用傳統修辭屬對格式及其修辭技巧,並擁有豐富的語藏,得心應手地掌握屬文綴偶的詞法、句法、對仗種類,乃至節律的調控,便可以進入匯古通今的境界。這才是楹聯創作的最高境界,即化境。綜合上述,楹聯的創作實踐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首先,初學遵守基本規則,所有對聯知識從打基礎開始,學會對對子,稱為「常境」;其次,知曉古今,能獨立創作出對仗工整、聲辨律清的佳聯,稱為「妙境」;第三,則為「化境」。這是個「先從法入,後從法出」的過程。這也是制定《聯律通則》所堅持的「層次性」原則。

(漁舟唱晚 QQ 群中的講課材料)


推薦閱讀:

【小年專題】大夢堂詩友慶小年詩詞選
古典詩歌鑒賞專題六表達技巧
必修一第九專題
(專題)莫莉 理解星座四元素

TAG:知識 | 對聯 | 培訓 | 基礎知識 | 專題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