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史話⑧北京的皇陵與王墳-- 王德恆(簡介)

內容提要: 古代的皇陵王墳凝聚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北京建都三千多年,域內分布著數量分多的皇陵與王墳,並形成了京西南的商周遺址、京西金皇陵、清西陵、京北明十三陵,京東清東陵五大皇家陵墓群。

帶著古代女真風情的金皇陵是近年來重要的考古發現,本書第一次將此發現成果展示給讀者。

本書突破了以往介紹文物古迹時說明文式的寫作模式,以生動活潑的文筆,敘述帝後諸王的軼聞和死因時,把讀者帶入對陵墓陵園審美的幽徑,使人讀者來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又能獲得美的享受。 作者簡介: 王德恆,1953年12月26日出生,吉林省公主嶺市人,滿族。1977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1970年6月1日參加工作。先後在懷德縣文化局、國家建委、燕山文物管理所工作。中國紅學會理事;中國科普協會會員;北京史學會理事;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副研究員;註冊諮詢師。

1981年起利用餘暇從事文學創作、計有中、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近百萬字出版和發表,是北京作家協會會員。 目錄: 地下,發展和變化的歷史

地下星空中的星座

――陵墓的研究和觀賞意義

靈魂,游進了人類社會

――墓葬的形成和發展

厚葬時代

――中國封建社會的陵墓葬

制和葬式

山含王氣,地走龍蛇

古燕國的王墓

漢――黃腸題湊

北平王和他的墓

金帝陵的風風雨雨

王氣所關的九龍山

――金帝陵形成的原因

兩兄弟升降無定

――金熙宗思陵和海陵王墓

一代雄傑

――記睿陵、景陵、興陵和金

兀朮墓

儒雅風流的父與子

――裕陵和道陵說略

完顏宗室的男男女女

――記坤厚陵、諸王兆域和大長

公主墓

金陵的盛與衰

金陵的範圍和布局

明十三陵

北遷都城先選塋

――十三陵陵址的選定和長陵

「仁宣之治」的證明

――獻陵和景陵

手足相殘營二陵

――裕陵和景泰陵

危乎哉,太子

――茂陵和泰陵

「豹房兒」與「金丹鬼」

――康陵與永陵

九蓮菩薩和大宴生壙的皇帝

――昭陵和定陵

末世之陵

――慶陵、德陵和思陵

神秘的地下宮殿

十三陵的營建

――木、土、磚、石

十三陵的布局

清東陵

少年天子

――記孝陵和孝東陵

巾幗雄傑

孝庄文皇后和昭西陵

康熙大帝

――記景陵和景妃園寢

十全老人

――裕陵縱橫談

兩宮太后

――記定陵、定東陵和定妃園寢

「中興名主」

記惠陵及惠妃園寢

清西陵

金頭皇帝

――西陵陵址的選定和泰陵

名為守成,實則平庸

――昌陵漫話

名為儉,實則靡費無度

――道光帝的慕陵

他曾有過轟轟烈烈的一百天

――光緒帝的崇陵和崇妃園寢

附表

後記

再版後記

首先感覺王先生可下了大功夫了。辛苦啊!通過皇陵已把金、明、清三朝帝與後、妃等關係闡述很清楚。可當正史讀。中國陵墓形成的原因,如何選陵,怎樣建陵,讀書的過程,幾乎就是隨陵墓的走向,看清楚了帝王嬪妃的很多方面。

讀王先生《北京的皇陵與王墳》有感:考古學,唯實,務實,從所見皇陵與王墳的建築風格和奢華程度,分析此朝的興衰和皇帝的命運,從而也能體會國家及民族的命運。一座皇陵已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的最高成就體現的一覽無餘,這是以前史學家或寫史的作者沒有單獨表達或注意的。將皇陵譬喻為地下星空中的星座,也形象生動。

我通讀過《史記》 和《資治通鑒》,時常也翻些斷代史,甚至野史。二司馬曆數忠奸人物叱吒風雲的豐功偉績,卻沒有從他們死後的墳塋著眼。偶爾題一筆,也是只說葬在何處,按王禮安之。中國人自古講善始善終,其實本意並非單單做事情有頭有尾,最重要的還是有個光鮮的死法,死後入土為安,蓋棺論定,享受哀榮。最高的境界就是有個風水寶地,也就是書中提到的「萬年吉壤」。

再就是太廟享殿的建設,太廟和享殿雖有區別,但配享其中的一個,對於非皇帝皇族來說,不僅是本人無尚的榮光,從此子子孫孫都是貴族血統,衣食豐盈,世襲罔替,高人一等。而種種原因,草草埋葬,暗含多少辛酸,多少無奈,乃至此後的族人隱姓埋名,遠走他鄉,欲東山再起,幾乎了了,偶有昭雪,時過境遷。

還是說這「吉壤」,也就是說陰宅要選在風水好的地方。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都為那一塊地方孜孜不倦地奮鬥,因為這和家族的能否興旺,後代能否順遂有著直接的的關係。雖然,風水學說被有些人斥之為迷信,但是,最起碼自商代周時,周召公赴洛邑選城址,是史書記載的第一次風水實踐活動。將人的命運,家族的興衰寄託於大地,寄託於結構,和自然顯現和諧,本質上或曰哲學上是有著相當的道理的。而足以代表這種文化的當然皇陵、王墳。因為他們是有條件,有能力,有一批專業進行選擇的。何況還有什麼「點穴」、四至、朝向等等。這後面的似乎有些神秘主義,而作為傳統文化,系統的存在分為各派,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王先生這本書研究的是北京的皇陵及王墳文化,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地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這部書第一次用書籍的形式披露了女真金朝的金帝陵,也將北京皇陵和王墳產生的歷史的地理的背景講清楚了。既有學術價值,也頗有審美的價值,聽說再版數次,印數不下十萬,很多人竟是因為旅遊需求而購買的。我說游過了十三陵,清西陵,清東陵,特別是在2014年春天遊歷了金皇陵,帶著游後的感慨心得後再讀這本書的,所以,想法也自紛繁。

千百年來,無數成仙得道的故事都是傳說,多少帝王的長生夢最終化作泡影,生死存亡是人類無法避開的話題和重要課題。孝文化的結點,最終也歸屬於墳塋文化。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大發展,大昌盛,最重要的是凝聚人心。整個中華民族靠炎黃子孫的兩個「虛詞」,祭拜一下黃帝陵炎帝陵,還不足以凝聚民族之心。應該先以宗族為個體,恢復家廟和宗祠,認祖歸宗,祭拜先人陵寢,可收到實在效果。對於,團結海外華僑,港澳台自治地區的人民是有莫大作用的。

陵墳祭祖的過程比任何的儀式都凝聚人心,小家族凝聚了,大氏族也就凝聚了,推而廣之,華夏民族也就凝聚了,都說中國人沒信仰,這,這就是信仰。高官不會叛逃,精英不會移民,怕被氏族除名,死後無顏見祖宗。這才是真正的愛國!

我建議在民間應該成立中華墓葬墳塋研究會,聘請王德恆先生一類的專家,在不佔耕地、林地基礎上,加強墳塋研究設計,未嘗不是個好主意。多年來我們慨嘆人心渙散,利用這個方式喚回信仰,不失為一條道路。學會弘揚學術的同時,也就是在教大家怎麼愛國!

侯坤於金禪齋,2014年4月13日07:48

這篇短文寫完後,我發在簡訊上。王先生說,這還是1990年的那個版本出起來沒完了。1990年之後,金皇陵進行了調查發掘,清西陵清東陵都有些新的文物研究考古方面的收穫。他積攢了大量的資料,圖片,影視視頻等等,足有現在所能看到了上百倍。

他說在修訂的基礎上,準備將這些資料整理成一個資料庫(圖書館),做出APP和ppt放在「雲里」,書籍欣賞之餘,也是索引,供共同愛好者,專家,旅遊者使用方便。

我期盼著。

北京的王墳

北京明代之四(死)王府

====================

      四王府位於海淀區西部。東鄰豐戶營,西鄰正白旗,南鄰廂白旗,北至西小府。原稱死王府,惡其「死」字,轉意為今名。

四王府原是明代皇室嬰幼兒夭折埋葬之處。劉若愚《酌中志》云:「西山陵墳,景皇陵、皇太子墳、王墳、公主墳,各有掌府官一員,僉書十餘員。以供洒掃、看守香火,凡有祭祀,即本處掌府官行禮」劉若愚是明代太監,他以自己在宮內多年的耳聞目睹,記述了皇太子墳、五墳。此地被稱之死王府,後避「死」字則改「四」字同音。四王府之名最早見於《五城寺院冊》,「三教寺在四王府南」。說明是在清乾隆年間始稱「四王府」。周肇祥《琉璃廠雜記》中云:「由金山口沿山抵此,明代有府二十餘。如四王府、忻王府、雍王府、申王府、皆諸諸王葬所」民國二十一年(1932)《北平市自治區坊所屬街巷村裡名稱錄》稱「四王府」。

   四王府北有廣潤廟。出於十方普覺寺旁之水源頭和出於碧雲寺內的石泉,二逶迤曲赴至四王府之廣潤廟內,匯入石池,由池內引而東行。廟祀龍神,建於乾隆年間。四王府南有三教寺。民國十七年(1928),有佛殿群房四十九間,廟內法物有土像七尊。土地神像二十一尊。五道廟,建於康熙十五年(1676),廟房一間,廟內法物有財神、龍王、土地、山神、五道共五們,站童四位。廣潤廟、三教寺、五道廟,早已毀圮,目前只剩遺址。(文章來源:北京地名典    主編:王彬 徐秀珊)

北京清代王墳

==============

六王墳

七王墳——北京海淀大西山風景旅遊區內(醇親王墳俗稱七王墳)

八王墳

九王墳——北京海淀大西山風景旅遊區內(孚郡王墳(俗稱九王墳)

景王墳——北京市海淀區

鄭王墳——北京市丰台區花鄉

耿王墳——北京市門頭溝區

豫王墳——北京市建外

肅王墳——北京市老虎洞?

庄王墳——北京市房山磁家務村  

定王墳——北京市密雲縣穆家峪鎮羊山村東邊的一片田地里

恪親王墳——北京市懷柔區峪口村?

瑞懷親王墳——北京市石景山區福田寺

(香山夢輯錄,取材於互聯網)


推薦閱讀:

2015北京行記(天馬行空夢無際,無限精彩在未期)——漫行者余笑人
互聯網人,離開北京想去南方,最好的選擇是哪裡?
北京威寧謝怎麼樣,值得入職嘛?
北京話還能再細分嗎?
明年畢業,想在北京(長期)發展,必須要有北京戶口嗎?

TAG:北京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