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 四任香港中聯辦主任,最「不容易」的是什麼?
這個國慶假期,出行的國人依舊是人潮洶湧,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編看到,民眾已經紛紛搶灘日本,而曾經人滿為患的香港卻冷清許多,媒體稱之為經歷「最糟糕黃金周」。
不過,在國慶當天,香港的慶祝活動仍然熱熱鬧鬧地舉行。跟往年一樣,仍然有升旗儀式、慶祝酒會和煙花匯演。
提到大陸與香港的關係,不能不首先想到位於香港的中聯辦。如果說中聯辦是大陸對香港的一扇窗口,那麼中聯辦主任則是中央政府在香港的一面鏡子。
不尋常的新華社「分社」
香港中聯辦的全稱比較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或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它的前身是新華社香港分社,更名則發生在15年前。
中聯辦主任至今已歷四任,現任張曉明。中聯辦廣東聯絡部工作人員告訴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編,中聯辦更名前已是副部級,級別的提升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江蘇省委「一把手」在中英談判時期調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該機構也就隨之由副部級升至正部級,並由廣東省委代管改為中央直管。目前,中聯辦廣東聯絡部還在廣東省委大院辦公,沿用以前的辦公地點,成為歷史的一個見證。
中聯辦主任的職責,簡言之,至少有五項:聯繫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和解放軍駐港部隊;聯繫並協助管理在港的中資機構;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與合作,聯繫各界人士,反映香港居民對內地的意見;處理有關涉台事務;承辦中央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不容易」的現任主任
張曉明執掌中聯辦的日子,註定是一段非常時期。
從「佔中」的醞釀期到進行時,張曉明都在香港度過。這位2012年底任職的中聯辦「一把手」,註定承擔著更重的壓力。「佔中」開始前的去年8月,張曉明在特區政府總部會見民主黨議員,討論政改。去年10月,「佔中」處於進行時,張曉明在中聯辦宴請香港立法會大部分議員,席間就香港當前形勢交換看法,聽取意見建議,他表示避免使香港全體居民付出更大代價的最好辦法就是儘快結束「佔中」。
而在今年2月,佔中結束兩月之後,中聯辦舉辦的新春酒會上,張曉明重提「佔中」,並強調,反思「佔中」最根本的是要思考如何正確處理香港特別行政區與中央的關係、與國家的關係。他還表示,要為香港特區政府及其香港警隊點贊,與世界範圍內同類事件處理的情況比較,「佔中」的處置結果可謂範例。
事前、事中、事後,張曉明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媒體密切關注,並做出多種解讀。作為正部級在港高官,他的言行常被解讀為是中央意圖的傳遞。
張曉明系首位由北京「空降」、同時也是最年輕的中聯辦「一把手」。就任那年,他49歲。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編髮現,張曉明一直在國務院港澳辦工作,還曾擔任港澳辦原主任廖暉的秘書。擔任中聯辦主任是他第二次來港工作,早在1988年,他就在剛剛進駐香港的中英聯合聯絡小組擔任中方代表處三秘。當時張曉明踏足的是殖民地的香港,而在他再次赴任時,眼前已經是回歸後的土地。
就任伊始,張曉明與老同學通話中曾提到一個詞:「不容易」。的確,中聯辦主任是忙碌的,方方面面也都要考慮到。就在9月10日至14日的五天之間,張曉明就參加了三場重要活動,一為香港公務員團體舉辦的慶國慶活動,二為香港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召開的「基本法頒布二十五周年」研討會,三為香港青年聯會舉辦的第23屆會董會就職典禮。
「中聯辦不參與治港,但要盡職履行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張曉明曾說。
張曉明(前排右三)出席香港同胞慶國慶文藝晚會四任主任兩位當過領導秘書
對於中聯辦主任這個職位而言,就任人選的確是越來越年輕了。
先來看一組簡單的數據:首任姜恩柱,任職時59歲。繼任者高祀仁接任時比前任年輕一歲,58歲。第三位中聯辦「一把手」彭清華出任時較為年輕,為52歲。而現任張曉明則再次刷新紀錄,他以49歲之齡成為該職位最年輕的任職者。
這一年齡的下降線,很難說不是一種用人思路的體現。
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編髮現,這四任中聯辦主任的任職道路各不相同,互不相似。可以說是四個人,四種仕途軌跡。
首任姜恩柱來自外交系統,他的任職時間是1997年7月,也就是在香港剛剛回歸之後。新華社香港分社的更名日期為2000年1月18日,所以,姜恩柱擔任了兩年半的分社社長,又擔任了兩年半的中聯辦主任。在此之前,他曾歷任外交部副部長、香港回歸預委會副主任、駐英大使等職。
與卸任駐英大使之後來港的姜恩柱不同,繼任者高祀仁任職時已經在港工作。高祀仁長期在廣東任職,曾歷任韶關市委副書記、市長,廣州市委書記,廣東省委副書記等。1999年11月,高祀仁離開廣東,來到鄰近的香港,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2002年8月出任中聯辦主任時,他已在港工作三年。
彭清華在來港前則有長期在中組部任職的經歷,從1983到2003,彭清華在中組部度過了整整二十年光陰,歷任中組部秘書、中組部黨建研究所所長、中組部部務委員等職。2003年,彭清華赴港,出任中聯辦副主任,六年之後,成為中聯辦「一把手」。
而現任張曉明,前面已經講過,來中聯辦就任前,一直在國務院港澳辦工作,也擔任過秘書。
離港之時有何遺憾?
香港回歸後,姜恩柱擔負起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的責任,上任之初他表示,「香港問題好比一本深奧的書」,而在卸任之時,他說,「香港問題也有它的複雜性和長期性」。
在姜恩柱的5年任期中,機構改了名字,而職責並無變化;2002年,房子也搬了,中聯辦由皇后大道東搬到西環;回歸之後,工作方式無疑也需要調整,路子要摸索,姜恩柱就是負責摸索的人。2002年8月,卸任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姜恩柱坦言,「雖然接觸香港問題的時間不短,但在來香港之前,可以說都還是停留在理性認識階段。真正來到第一線工作,才發現香港問題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他也有自己的遺憾,「香港是一個很美麗、很有特色的城市,但是很遺憾,作為公眾人物,我沒有太多機會領略它的風采。」
此後,高祀仁繼任。有聲音認為內地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香港經濟卻遇到一些波折,所以香港的經濟地位可能會被內地一些城市取代。但高祀仁並不贊成,他認為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仍然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許多優勢是內地任何大城市在短期內無法比擬的。
這番話說於2007年,而在2009年3月,高祀仁卸任。距他出任中聯辦「一把手」已過去6年多,而距離他初到香港,更是十年逝去。回首這段經歷,他說「這一經歷,使我知足,使我榮耀,使我留戀」。在他眼中,香港是塊「風水寶地」,港人也都非常勤勞,非常能打拚。當年,工作之餘的高祀仁偶爾會帶著家人品嘗一道他喜歡的菜:深井燒鵝。
彭清華於2009年接過中聯辦「一把手」的擔子,一干三年。2012年,面對關於「送大禮」的提問,彭清華表示,「送大禮」的說法,反映了香港同胞對「挺港」、「惠港」措施的讚譽之情。但客觀地講,這些政策措施不能簡單地看作單方面的「送禮」,它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對於陸港往來中出現的一些摩擦,他則認為大規模的人員往來,有一些摩擦在所難免。要正確看待和尊重彼此的差異,並理性做好疏導工作,完善合作機制。
面對媒體,彭清華還回憶起了昔日的香港。回歸之前,他來港時,商場營業員、計程車司機基本不講普通話,內地人到香港,總有種不自在的感覺。而現在,不僅公務員、計程車司機能講普通話,到港的內地年輕人也會詢問營業員:「幾錢」(即粵語「多少錢」)。
推薦閱讀:
※八號風球
※你對於張國榮復活事件,有什麼評價?
※有錢比有權更能「滿足」香港女人?
※什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為什麼在港劇中職場上的人做事感覺都那麼利落麻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