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主講:阿彌陀佛核心五願(第一集) 大佛寺

定弘法師主講:阿彌陀佛核心五願(第一集)

大佛寺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大家早安。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無量壽經》裡面,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之中,五條核心的大願,這五條大願就涵蓋了四十八大願的內容。中國唐朝善導大師,相傳是阿彌陀佛化身,後人尊為淨土宗第二祖,他老人家從四十八大願之中,提取出這五條大願,稱為「真實五願」。當然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真實,為什麼說真實?因為是從阿彌陀佛自性之中流露出來的。自性是最真實的,真實就是不變的。

俗語都有說,「真金不怕火燒」,真的就不變,變的就不是真的。好像現在男女談戀愛,男的對女的說:我真的很愛妳。結果沒多久就不愛了,那個不是真的,假的。昨天早上我陪靜瑜老師過來中國銀行,我原先是搞金融研究的,看到中國銀行裡面那個紙幣展覽,從漢朝到宋、明、清,到民國。就看到當時大清國發行的紙幣,上面寫著「永遠通用」,我看到就覺得很好笑。所以講永遠都不是永遠的,它會變的,這些都不叫做真實。真實的就是不變,永遠都不變。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怎麼可能沒變?

只要是有為法,都會變。

也就是說只要是有為法,都不真實。

那什麼叫有為法?是有生滅的法。

我們基本上所接觸到,全部都是有為法。

眼所看到的,耳所聽到的,六根所接觸到的六塵的境界,都是有生住異滅,有成住壞空,所以都叫做有為法。這些都是夢幻泡影,都不是真的。

好像作夢,夢中出現的景象,在夢裡面你覺得是真,夢醒了你就知道是假。你現在當它們是真的,其實就是因為你在夢中,你沒醒過來。

醒過來之後的人,就安住在自性當中。

自性是不生不滅,本來無生,當然就無滅。

有生就註定會有滅,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大家都知道。

譬如講一個人一出世,大家都很歡喜:嬰兒出世了,喜事。其實你知不知道?一出世就註定他一定會死的,有什麼值得歡喜?所以有生就肯定有死,生同滅是一對的,離不開的。

所以明白這個道理,就捨棄虛妄的有為法,這些夢境放下,就回歸到真實的自性。

阿彌陀佛他在無量劫前,曾經做過國王,名字就叫做世饒王,世間最豐饒的這個王。從這個名號可以看出,他所管理的國家是非常的繁榮昌盛,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所謂以德治國,和諧社會,他達到了。後來他聽到世間自在王如來講經說法,覺悟,知道這些統統都是有為法,是夢幻,有生有滅,不能夠長久,都不是真實。所以他就發心出家,名號叫做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佛座下修學,是所有弟子裡面第一,信、解、行、證都是第一,後來就更加發起四十八大願。

他這個四十八大願怎麼發起的?他不是自己關在門裡面胡思亂想想出來的,那樣不可靠。

他是向佛來請教。

他希望將來建立一個國土,所有的眾生,無論你從哪個世界來,來到我這個國土,都成為菩薩,都一生當中成佛。而且來這個國土很容易,只要你相信、你發願來,那我就來接你。

幾時接你?在你臨命終時。

臨命終,就是表明你跟這個世界的緣分已經盡了。盡了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接你。

現在還未盡,阿彌陀佛不會這麼快來,來了就不是隨緣,那就是干擾你了。所以他隨你的緣分,你的緣盡了的時候,他才來接你。所以不用緊張,不用急的,有的人很急,要去求往生,「好了,不吃飯了,我死給你看」。這樣念阿彌陀佛,其實那種心已經不清淨,是一種很勉強、很急躁的心,不是隨緣的心、清淨的心,這樣就很難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阿彌陀佛已經明明講給你聽,臨終的時候來接你。那你不用緊張,你肯定有臨終那一刻,誰都是避免不了臨終那一刻的。所以就耐心等待,未去之前就多念佛,希望品位高升,所以去極樂世界很容易、很簡單。

這四十八大願就是整個淨土法門的理論基礎。

為什麼會有淨土法門?就是因為有四十八願。

由於有四十八願,就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的名號,有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這種利益。

四十八大願之中,善導大師提取出這五願做為核心,是四十八大願最重要、最真實的五願。

今天我們開始就學這五願,因為我們只有三堂的粵語課,四十八大願肯定講不完的,那就講核心的五願。聽了這五願,明白了,基本上四十八大願都聽了。四十八大願明白了,阿彌陀佛淨土法門這些功德利益都明白了。明理了就能夠生信,信心堅定就一定發願求生,有信有願就一定往生。

蕅益大師講的,「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你能不能夠往生,關鍵就看你是不是真信,真正發願去極樂世界。如果是真的,那就一定往生,假的不行。那你往生的品位有多高?就看你持名念佛的功夫。功夫深,品位就高;功夫淺,品位就低。這裡講的是功夫,不是講念佛數量的多少。功夫是看你是不是斷煩惱、伏煩惱。如果你念佛念了幾十年,煩惱都伏不住,稍微聽到一句不順心的話,就即刻發火,這個就沒功夫。有功夫的人不會發火,一定很耐煩,而且對任何事都沒強求,無貪、無瞋、無癡,也都不懷疑、不傲慢,內心是很清淨、很自在。所以我們要將道理要搞明白,道理明白了,信是自然的。理明則信深,信深就願切,願切就行專。你道理明白了,信心一定是很深,你不會動搖。有深信就一定有懇切的願望,求生極樂世界。有懇切的願望,你念佛一定是專一的,你不會搞夾雜。所以關鍵還是要搞明白道理,要聽經聞法。

這五條大願,第一是「定成正覺願」,在《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裡面,是第十二條願。第二個願是「光明無量願」,第十三願。第三是「壽命無量願」。第四是「諸佛稱歎願」,諸佛都稱讚、讚歎這個法門,讚歎阿彌陀佛。第五就是「十念必生願」。那我們就一條一條來講解。首先我將第十二願,即是五願裡面的第一條,願文先讀出來給大家聽。不妨我讀一句,大家跟一句,學一下講廣東話。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好,這條就是「定成正覺願」,一定能夠成就正覺。這個是講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所有的眾生,一定能夠最後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正覺不是指小乘阿羅漢那個正覺,是佛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這個願是顯出阿彌陀佛的本心,為什麼阿彌陀佛要建立極樂世界,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的。不是只成個阿羅漢、成個菩薩就行了,是要圓滿成佛。正如《法華經》裡面佛講出來的,「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為什麼在這個世間出現?是什麼因緣?佛自己講,就是欲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幫助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佛為我們開示,所以講「開示」這兩個字是《法華經》裡面出來。「開」是什麼?開佛的知見,開解,佛不講我們根本不明白。「示」呢?指示出來給我們看。他自己成佛了,示現給你看:我成佛了,你也可以成佛。為什麼?因為你本來就是佛。這個就是佛的知見。

昨天下午我們講《阿彌陀經要解》,就講到「信根、信力」。「信」就是信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要信這條,這個就是佛的知見。凡夫就不信,凡夫認為我不是佛,眾生更加不是佛。眾生都不如我,怎會是佛?他不相信。他看的是表面煩惱的那種現象,看不到眾生的本質。眾生本質就是佛,佛性是平等的。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開示這個道理,誰能夠明白?

那佛能夠做的是「開示」,我們眾生要「悟入」。「悟」就是明白,大徹大悟:原來我本來是佛,原來眾生本來是佛,明白了。明白的人一定是尊重自己的佛性。你既然本來是佛,那你為什麼還要做那些殺盜淫妄的罪業?為什麼還要起那些貪瞋癡慢的煩惱?你就對不起自己的佛性了。所以,明白的人就不會再做糊塗事。還會做糊塗事,就是這個人沒明白,他還造業,就是一個糊塗人。所以你是不是真正開悟,就看你是不是不做糊塗事了。你還會不會起煩惱,還會不會造業,從這裡看你是不是真正開悟。不是光講的,說我開悟了,沒用。要看你的行持,做出來的才是真的。那你能夠行,才能夠入,入佛知見,就是證得佛果,就是圓滿成佛。所以佛來這個世間,就是為這個因緣來,不為其他。

其他的不需要佛來,都可以辦得到。譬如講,眾生沒東西吃、沒衣服穿、生活很貧苦,仁王出世,就可以能夠扭轉過來。仁王以仁德治理天下,就能夠令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這件事也都不需要佛去操心。又譬如講,眾生想學習聖賢的教育,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道德,這個孔子、孟子就做得到。所以中國這些古聖先賢,他都能夠教化眾生。但是有一點,教化方面不能夠圓滿的,就是沒辦法幫眾生成佛。因為古聖先賢自己還沒成佛,只能叫做菩薩,沒圓滿,一定要佛才能夠來幫助眾生成佛。所以佛就為了這一件大事因緣出興於世。如果不是為這個目的,佛都不需要來。即使來,都不需要示現佛身來,他可以示現孔子、孟子,示現聖人就夠了。

我們能夠遇到佛法,這個很幸運。特別遇到當生成佛的法門,這一生有機會成佛!不單只你們自己拍手掌,諸佛菩薩都拍手掌,真是太殊勝的機會。那我們怎能夠成佛?這件事不容易,成佛怎麼會這麼簡單?你說成一個君子,成一個聖賢都不容易。成阿羅漢、成菩薩,就更加難。所以凡夫靠自己的能力成佛,這一生基本上就是沒機會。除非是什麼?佛來幫助我們。靠佛力就沒問題,靠自力,問題大了,基本上是沒機會。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阿彌陀佛才要建立極樂世界。接引我們這些凡夫,一去到極樂世界就作菩薩,就超過孔子、孟子,就能夠一生成佛了,這個是「大事因緣」。所以這條願「定成正覺願」,是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的目的、動機。做什麼事都問你什麼動機,阿彌陀佛的動機很簡單,幫大家都成佛。

願文這裡講「我作佛時」,阿彌陀佛成佛的時候。這個願因為是無量劫前,法藏比丘所發的願,他當時還是菩薩,但是他已經成就了法身菩薩了,所以在自性當中,他能夠不動搖,安住不動。剛才我們講到,只有自性才是真實,是不變。法身菩薩安住在自性,在自性中流露出來的願,就是永恆不變的。當時他發願說「我作佛時」,法身菩薩還未成佛,但是他一定是發一個堅定願成佛了,他不會退轉的。那無量劫之後的今天,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成佛了十劫。一劫有多長?大概差不多十三億年,那十劫就是一百三十億年,這個時間長不長?我們凡夫看,當然很長。我們一百三十歲都很少人,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都是了不起的了。一百三十億年,這個當然對我們來講是天文數字,其實在這個法界當中這個時間很短暫,沒多久的。

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劫的修行,成就極樂世界,剛剛才十劫,所以時間是很短。這是一個新興的國度,新興的移民國家,去極樂世界都是移民去的,他們那裡沒有土著,沒原始居民,沒的,都是移民去的。怎樣移民去?信願持名,阿彌陀佛就接你去。這個國度這麼殊勝,你去的話,是那個國主來接你。你現在如果說去澳洲、紐西蘭移民,沒理由說那裡的總理出來接你的,不可能。但是你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親自來接你,為什麼?因為他能夠化身無量,多少眾生來,他都能夠接。

他成佛十劫了,將來的壽命有多長?無量劫。後面講的「壽命無量願」,不止阿彌陀佛無量,我們的壽命都無量。所以你不用擔心,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了,萬一我一去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涅槃了,那怎麼辦?不需要多慮,阿彌陀佛永遠都不涅槃,無量劫。當然這個講永遠、講無量劫,是我們凡夫心量當中,沒辦法體會的那種無量。其實還是有量,是有量中的無量。因為我們說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它也都是因緣所生法。

因緣所生法也都是一個有為的法,有生,但是它不會有滅,為什麼?因為這個國土,阿彌陀佛有一天在凡聖同居土示現涅槃的時候,當日觀世音菩薩成佛,接班。那極樂世界就繼續,所以極樂世界是有生無滅。阿彌陀佛在凡聖同居土,示現終於有一日是滅度,這個是應化身的滅度。但是極樂世界有四土。常寂光土無生無滅,這個是法身境界,當然談不到生滅的問題了,無生無滅。實報莊嚴土是有生無滅,所以阿彌陀佛的報身是有生無滅的。這些我們凡夫都看不到,所能夠去到的是凡聖同居土,是一個應化土。這個應化土,由於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的加持力,它是有生也都是無滅。那觀世音菩薩成佛之後了,壽命也是無量,比阿彌陀佛還長。觀世音菩薩也都有一天滅度,你想不出多長,無量的無量,是我們凡夫的心量沒辦法想像。但是終於有一天滅度的時候,同一天,大勢至菩薩成佛了。所以這個極樂世界永遠都不會衰滅的,所以你不用擔心。你成佛之後,極樂世界都不會有滅的。你成佛了,阿彌陀佛都沒有滅度,時間太長了。

所以阿彌陀佛說,我作佛時,所有的眾生生到我這個極樂世界,都怎麼樣?「遠離分別,諸根寂靜」。

什麼叫「分別」?我們凡夫用我們第六意識的心,去思量、識別萬事萬物,和思惟各種的道理。這些事理,無非都是用我們的第六意識去分別它,那我們才會有個概念。

譬如講,這個木頭,我們看到之後,第一眼看還來不及分別,結果第二念就開始分別了。「這個是一個木頭,它不是一個鐵」,這就分別了。

然後思惟它,「這個木頭,它因為做了加工,塗了油漆,經過些處理,所以它不會有蛀蟲」,用這些思惟這裡的道理,「經過加工處理後的木頭,它不會長蟲的」,這個是我們思惟出來的道理。

所以這個事物和道理,都是由我們的第六意識去分別的作用。

這些意識,其實全部都是名言,名詞和語言所構成的。

好像木頭是一個名詞,油漆、加工、處理,這些都是名詞語言,你如果離開這些東西,你很難思惟。

所以可見得第六意識,是一個非常粗糙、簡單的一種工具。我們用它來分別這個宇宙的萬事萬物,所以所見的、所能明白的這些事物和道理,都是非常之簡單、淺陋,範圍很小。你所能夠明白的,和你不明白的,就好像一滴水對比大海一樣。

由於分別所產生,有好多的煩惱、惑業,那就使令我們眾生會有苦。所以聖人明白這個道理,就教我們要放下分別,放下你那種第六意識的思惟分別。

因為你用你的思惟所接觸的道理,是好簡單的道理。用你的分別所能夠看出來,所能夠見到的這些事物,都是很淺薄的。而你迷惑在其中,以為那個就是真實的時候,你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甚至就會造業、受苦。所以聖人將分別放下了,就用無分別智慧。分別是不是會有煩惱?你現在看是不是?譬如講我們的耳朵聽到什麼聲音的時候,就開始分別,「這個聲音不如定弘法師講法的聲音好」,所以他就分別了。由於分別,就生起煩惱,「這個聲音起了,這麼討厭,妨礙我聽定弘法師講經」,這就是煩惱。當你用無分別智慧的時候,你就不會起這種念頭,「定弘法師的聲也好聽,那個唱歌的聲音也好聽」。都好聽,你就不會有煩惱。所以人家罵你也好聽,人家讚你也好聽,作無分別智。無分別的智慧,就幫你解脫那種煩惱。所以佛菩薩他能夠了解,一切萬法都是真如,都是自性,所以是一體。真如自性當然平等,所以縱然是在事相上有不同的相,但是佛菩薩看到相後面的性、事當中的理。理就是真如,平等,所以他不會在事相、分別相上面,起那種虛妄的疑惑、虛妄的煩惱,那就叫做「遠離分別」。

這個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你沒去真實的修行,放下你那種分別心,堅固你自己那種原有的分別心、不能夠捨棄的話,你就不能夠明白這裡面的奧妙,你就得不到那種法喜。你就會隨這個境界生煩惱。看見定弘法師講經,好歡喜;一聽見有手機響就好煩惱。這兩個都不對。在一切順逆境界裡面,就要練自己不動心,那就遠離分別。但是遠離分別,絕對不是說麻木不仁。我聽手機的聲音都聽不到了,這個是麻木不仁,可能你耳朵有點毛病,去看一下醫生才行了。那個沒分別不是說聽不到,是聽到了不起分別。你聽不到手機聲,你都聽不到定弘法師講經的聲音了,那你就等於一個木頭一樣,怎麼會有受用?

所以相上會有分別,看得清清楚楚,好人、壞人、善人、惡人、黑的、白的、高的、低的,這些統統都很明白。看得明明白白,就是不去分別,這個就是聖賢境界,「用心如鏡」。大家都照過鏡子,是不是?你照鏡子的時候,鏡子照得你清清楚楚,你是怎樣它就照你怎樣。它不會說分別「你今天很醜」,或者「你年輕的時候很美,現在不行了」,它不會這樣分別。你什麼樣,它就照什麼樣,照得清清楚楚,但是內心不動,無分別智慧,我們學就要學這個「用心如鏡」。

能夠無分別了,就「諸根寂靜」,你六根就寂靜下來了。

什麼叫「寂」?離開煩惱了就叫做寂。

什麼叫「靜」?沒了苦就叫做靜。

心靜身又靜,沒不安,所以身心都寂靜,寂靜就是涅槃。

古聖先賢,這些古大德講給我們聽:一切諸法是本來寂靜,非有非無。「諸法」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現象,無論是色,還是聲、香、味、觸等等。一切的這些現象,眼所看的,耳所聽的,鼻所聞的,舌頭所嘗到的味道,這些全部都是叫做「法」。一切的諸法本來寂靜,它本來就不會有什麼動、靜。它這個本來寂靜不是相對的,是絕對的。一般我們講靜,靜是什麼?離開了鬧,遠離鬧市,遠離這些喧鬧,這才叫靜,沒聲了就叫做靜。它不是,有聲都是靜的,有和無都是寂靜。而且一切的萬法,不可以講它有,也不可以講它無,這個就叫做「本來寂靜」。這個道理很難明白,為什麼說一切法都不可以講有,又不可以講無?不是有就是無,不是無就是有,凡夫就只有這個二元邏輯,一定只有「有」或者是「無」,說「非有非無」他就不明白。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譬如講我們作夢,大家都做過夢,可能昨晚就發過夢。那我請問你,假如你夢到你來大佛寺聽定弘法師講經,假如這樣說,假如現在是一個夢,其實就是一個夢,不用假如了。在這個夢中,我問你:既然它是夢,你說它有還是無?(大眾:有。)有,有夢,夢是無的。夢中有無定弘法師?如果真是有定弘法師,你夢醒了他也都會有,他真的來了。但是夢一醒就沒了,連自己都沒了。所以說一切諸法,你不可以講它有,但也不可以講它無,明明在夢中你見到。所以講非有非無,而這個就是事實真相。所以這個夢境本來寂靜,本來什麼都沒發生。你夢一醒你就知道沒發生過,定弘法師又沒來到這裡跟你講經,你也沒真的聽到什麼經,夢中的境界,本來就虛妄,所以怎麼說是有?那不是說夢醒了你才發現它無,其實在夢發生的時候,當下就是無,當下就寂靜,所以叫做一切諸法是本來寂靜,非有非無。

你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叫做開悟。是不是真開悟?就看你是不是真明白,真明白了,你不會有任何執著。為什麼?既然是夢,你執著什麼?好像有個酒鬼,很喜歡喝酒,有一天晚上作夢,夢到別人送給他一罈好酒,立刻叫他老婆去溫酒,酒溫溫這樣喝味道比較好。結果他老婆拿了酒去,好久都沒回來,急得他渾身大汗,一下就驚醒了過來。嘆了一口氣說:早知這樣,我剛剛就不叫我老婆去溫酒了。這個就是徹底愚癡糊塗的人!為什麼?夢醒,他都不知那個是夢,是假的,糊塗到所以然。那我們可能比他好點,夢醒了才知道那個是假的,就不用後悔了。剛才沒溫酒也無所謂,這樣更好,我不喝酒不犯戒。

其實想這些都是無謂,為什麼?這些事情根本沒發生,何必去想它?何必去追憶、去後悔?這些就是全部都是虛妄的,在虛妄的境裡面你去分別,好還是不好,這個應不應該去做,這個就是完全愚癡,和酒鬼差不多。所以真明白的時候,你不需要去分別。既然現在是一場夢,人家打我、罵我,都是一場夢。打完、罵完,痛就痛,痛完之後醒了都是一場空。其實真正明白,不需要等醒了才是一場空,現在就是一場空。所以佛知道,所有境界都是本來寂靜,那個內心就如如不動。無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根本不需要去分別,不需要去執著。但是不分別不執著,不是說什麼都不知。什麼都知,什麼都清清楚楚,但是什麼都不分別執著,這個就是「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這個就是正念,這個就是安住於涅槃的境界。當然在我們這個世界,想要證得這種境界非常之難。因為我們凡夫習氣很深重,你現在聽我講好像明白了,我保證,你一出了這個講堂就忘記了。為什麼?我就是這樣,可能大家和我都差不了很多,最多比我好一點點。我就是道理講的時候都明白,境界來的時候,還是分別執著。凡夫就是有這些業障、這些習氣,明白了都放不下。再加上這個世界都是退緣,這些境界使令你退失正念。所以在這個世界修行是非常非常難,想要成佛,基本上是沒機會。

那怎麼辦?就要求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接你去極樂世界,你一去到極樂世界以後,個個都能夠「遠離分別,諸根寂靜」。你就好像佛菩薩一樣,那個心是絕對的清淨,不起煩惱,就安住在這種正念當中,一直到成佛。如果你不是這樣的話,阿彌陀佛說「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你如果不是這樣,阿彌陀佛就不成佛。那阿彌陀佛既然已經成佛十劫了,就說明這個是真實的。你一去到極樂世界,就能夠像諸佛菩薩一樣,諸根寂靜、遠離分別,決定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決定」兩個字沒一點含糊的,擲地有聲,決定,絕對不會說有閃失。

而且能夠「證大涅槃」,這個大涅槃,所謂「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圓寂。圓寂不是說死,有些人一聽到圓寂,這個死了,搞錯了。「圓」是圓滿,什麼叫圓滿?所謂「義充法界,德備塵沙」。你所明白的所有這些義理,充滿法界。你的道德,周備塵沙,如塵似沙那麼多,比喻他這個德非常廣大,是圓滿的德。德有能,德能都是圓滿的,你的能力像佛一樣,是圓圓滿滿。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你都可以幫助他們,應以什麼身得度,你能夠示現什麼身,為他說法。什麼叫「寂」?就是安住於本體,就是真如本性,而斷絕了一切相上面的分別、執著,不會被那個相去影響、去束縛。我們凡夫都執相、著相,拿起什麼東西就執著在那裡。拿起一件衣服,就執著它;拿起錢,就執著它……都放不下,這個就是被相所累,那就沒「寂」了,都是被煩惱所纏縛。所以佛是斷除了一切煩惱,成就了圓滿的德能,這個叫做「圓寂」,是「大涅槃」。

大涅槃就具有「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三種德能。法身德、般若德,般若是智慧。解脫德,解脫一切煩惱。法身就是安住在自己真如本性的本體上面。這個三德都有四種意義,所謂「常、樂、我、淨」四種意義。遠離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這個跟小乘的涅槃是不同的。小乘阿羅漢都講證涅槃,那他們的涅槃是什麼?只有解脫了分段生死,出離六道,但是還有變易生死。「變易」就是當他從一個境界往上提升,就一次的變易。譬如講,從阿羅漢提升為菩薩就是「變易」,這個就叫做變易生死。不同於我們那種分段生死,我們分段生死很苦的,但是變易生死不會有我們這種苦,但是他那種煩惱沒斷盡,那個心還沒完全寂靜。二乘的這種涅槃,三德裡面只有解脫德,它解脫了煩惱,但是他沒證得法身,也沒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什麼?就是剛才我講的,你知道這個是夢,這個就是般若智慧。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這個就是般若智慧,阿羅漢這種智慧都沒有生起來。那我們凡夫怎麼會有?未必沒有,你聽經聞法明白了,你都可以有般若智慧,叫做文字般若,從文字上得到的,不是真實體驗出來的。但是這個智慧也是了不起了,阿羅漢都可以拜你為師,聽你講經說法。那他沒有煩惱,你有煩惱,但是你可以講,講得比他棒。但是你還有煩惱,你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他,人家沒煩惱,但是他般若還沒圓滿。但是他有解脫德,解脫一切見思煩惱。

四義當中「常、樂、我、淨」,他只有三種意義,就是常、樂、淨。

證得涅槃,是無生無滅的境界,這個是「常」;離開一切的苦惱,是「樂」;

心沒有任何的煩惱,就是「淨」。

但是沒證得「我」,這個「我」是大我、是法身,他沒有證得。他們的涅槃叫做灰身滅智。入涅槃怎麼入?他們用神通,用三昧之火,將自己身體化了,就走了。灰身滅智,滅智是什麼?連那個能觀一切諸法的智慧也滅掉,那他就入真正的涅槃了。他認為,只要有能觀察宇宙人生的智慧,就必定有所對這些宇宙人生的境界,這個能所未滅的話,他就不能夠真正入涅槃。所以他必定將自己滅了,境界也都滅了,那就入涅槃。灰身就是滅境界的相,滅智就是滅自己能觀的這種智慧。能觀所觀都滅了,才入涅槃。這種是很笨的方法,佛呵斥他們,叫做焦芽敗種、墮涅槃坑,墮入了坑裡面,出不來。

佛的大涅槃不需要灰身滅智,不需要捨棄境界,當下就知道,這些境界就是我這個心變出來的。而我這個心和境是一不是二,所以你不需要去滅,它本來無生。那煩惱呢?所謂煩惱,當體就是智慧,就是菩提。生死的相呢?當體就是涅槃,不需要入涅槃,它本來都沒出過涅槃,幹嘛要入涅槃?所以大乘的涅槃,這個是智慧很高。你只要去到極樂世界,這些你統統得到。不僅僅是明白,是證得這種境界。證得就得到它的受用,是佛的受用。

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別說受用了,明白都可能沒完全明白,那受用就根本不用想了。但是你不明白也不要緊,只要你深信切願求生極樂世界,你一定都得到。所以我講經,可以講是深入,但是淺出。講到最後只要你記得一句話就可以了,就是「求生極樂世界」。其他什麼都不明白、什麼都記不住,都不要緊。因為一去到極樂世界,這些全部都明白了,而且你全部得到這種境界。假如你不明白,你不得到,阿彌陀佛不取正覺,所以你肯定會得到。好,這個第十二條願就講完了,就是第一個願,真實五願的第一。

第二條願是「光明無量願」,第三是「壽命無量願」,我們先講「光明無量」。在會集本的經文,是將十三願「光明無量願」和第十四願「觸光安樂願」合在一起,都是和佛光明有關。那我們一起來讀,我讀一句,大家跟一句。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段經文就包含兩條,「光明無量願」和「觸光安樂願」。這個「光明無量」,以及下面一段經文所講的「壽命無量」,一個光、一個壽,都是無量,就代表法身。所以唐朝淨影寺,有一位小慧遠大師。慧遠在歷史上有兩位,一位是東晉時代,我們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另外這一位是唐朝的小慧遠,加個小字,區別於初祖。小慧遠所註解的《無量壽經》裡面,叫做《淨影疏》,這個註解就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兩條願合起來,是「攝法身願」,「攝」就是收攝、攝取。所以法身成就就是這種現象,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這個是指佛真實報身的德能。這個光壽無量兩條願,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佛是以大悲為本,是普度一切眾生。唯有佛身常住不滅,就壽命無量,那眾生才永遠有依止、有依靠,才能夠得度。唯有佛的光明都是無量,叫做「遍布十方」,光明所到之處,就是佛的教化、德用所普及的地方,那就能夠攝受眾生無量。這個就體現佛的大慈悲心,這種殊勝的方便,是光壽無量,以這個為根本的。

光壽無量本來就是法身的德能,法身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所謂「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三世」就包括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佛」就是我們,我們眾生未來都會成佛的。那眾生是跟佛一樣,「共同一法身」,所以這個法身,不可以講一個,也不可以講多個,「非一非異」,這個異是「異同」那個「異」。不是一個,也不是不同的。不是不同就是一,不是一個就是不同?兩個都不是。離開我們的凡情,離開我們凡夫二元的邏輯,不可以思、不可以議,法身。那勉強講,十方三世諸佛是共同一法身,這個「一法身」就是沒有什麼不同。又是所有諸佛的法身,所以也不可以講是一。是諸佛的法身,你的法身,我的法身,不是講一,也不可以講不同。眾生的法身就是佛的法身,所以都是光壽無量。

問題就是,諸佛如來證得法身,我們呢?沒證得,我們是迷失了法身。迷失就不是真是失,真是失了就找不回來了。它是迷失,是因為你不知道,好像失去了。好像假如你現在,那個衣袋裡面有一顆寶珠,價值連城的寶珠,但是你不知道,放在你的衣袋裡面你都不知道。窮,我一直在喊窮,我什麼都沒有,只好去乞討了。結果有人忽然跟你講:「衣袋裡面看一下。」一摸,原來是一個寶珠出來了,你原來是世間上最富有的人。這個就叫做迷失。你的寶珠沒失去,就在你的衣袋裡面,但是你不知道它,那就是窮,很窮,只好去乞討。等你一發現,原來不用去乞討了,我是世間上首富,成佛就是這麼簡單!這個寶珠好像你的佛性一樣,你自己迷失了,一找回來就成佛了,就得佛受用,就光壽無量。

我們眾生麻煩就是,找來找去找不到自己的寶珠,那怎麼辦?阿彌陀佛就想了這條妙計,建立一個極樂世界。你不知道你的法身在哪裡嘛,你來,來到我這個極樂世界,一看,這個就是法身,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藉著阿彌陀佛所建立的極樂世界,就顯現出自己的法身出來,這個是很妙的法子,這個是殊勝的方便。那你去到極樂世界所證得的法身,其實原來就是你自己的法身,是你自己本來有的心性、佛性。所以極樂世界,不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獨有,是十方諸佛共有的,也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的極樂世界,是你自己心中的淨土。只不過你迷失了,你不知道,很冤枉在這個世界輪迴受苦。所以阿彌陀佛他發願:「我作佛時,光明無量」,自己的法身那個光明可以普照十方世界,這個光明所照到的地方,就是教化所到的地方。

光明就代表智慧,使令眾生破迷開悟。開悟是什麼?原來自己身上有個寶珠,就開悟了。這個就是光明照到你身上,佛光注照,注照的後果就是你開悟。所以我們在這裡一起研究經典,經典放光,就是阿彌陀佛放光。你就在聽經聞法的時候,心意開解,就是阿彌陀佛佛光加持你。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普照十方」,肯定會照到我們這裡,不可能說照不到。如果照不到我們這裡,那麼十方裡頭就會劃出這個地方除外,不可能。如果照不到,阿彌陀佛不取正覺,所以一定照到我們這裡。所以你說消業障,希望佛光加持我們消業障,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大家能夠聽經聞法,能夠依教奉行,這個就是佛光照你,一定幫你消業障。

而這個佛光是「絕勝諸佛」,阿彌陀佛雖然說法身跟諸佛是共同一法身,但是在這個相上,他是突出出來的,他發願是絕勝一切諸佛。十方一切諸佛都不如阿彌陀佛的佛光,那麼有威力,那麼殊勝。這裡是一個代表,講一個比喻,「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因為我們凡夫所能夠理解的光明,無非就是日月的光明。太陽的光明是最強的了,現在還找不到有什麼能量體比太陽的光明還要大,因為太陽的能量最高。我們現在看太陽很遠,離太陽距離很遠,如果你離太陽近一點,你全身都融了,等於是無量個核子彈、核導彈那種威力,能量這麼大,光明這麼大。

日月的光明比起阿彌陀佛的光明,「千萬億倍」,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比它還要大千萬億倍。那你也不要用凡情,說這個核輻射豈不是很大?我整個都融掉了。不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說勝過日月的光明?日月的光明是刺眼的,看月亮還可以,看太陽就不行了。你夏天正午的時候看太陽,睜大眼睛看太陽,看一下能看多久。不到一分鐘就流眼淚了,眼睛就會被損壞了。西藏高原的地方,為什麼那邊白內障比較多?太陽光太猛了,不戴墨鏡都不行。所以日月的光明刺眼。而且太陽光很熱,白天,夏天的時候,在太陽光下面渾身大汗。

阿彌陀佛的光明,絕不刺眼,它很亮很亮,也不刺眼。好像我們現在的螢光,這種LED的光。我現在講課看著它,其實不會覺得累,為什麼?因為那個光不刺眼,比較柔和。但是它很亮,不是說不刺眼就不亮,很亮。那阿彌陀佛的光比日月之明還超過千萬億倍,但是一點都不刺眼,很柔和,你覺得很清涼。而且這個光明可以幫助你消除煩惱,這個就是日月光明沒有辦法比的。日光你在下邊曬著,越曬就越煩惱,一定是的,冬天還好一點,夏天就很煩惱。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照你,你會覺得很清涼自在的。而且能夠開悟,消業障、斷煩惱、開智慧,所以日月光明沒有辦法比。

而且是超過一切諸佛的光明。為何說超過一切諸佛的光明?有些人又用凡情去理解了:阿彌陀佛跟諸佛競爭了,「諸佛光明亮,我還要比你亮」。又用這個凡夫的情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個麻煩。所以不可以用凡情,要理解阿彌陀佛這個是大慈悲心,他希望自己的光明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益眾生。他要為了利益眾生,要超過一切諸佛,恨不得一下子將所有的眾生都變成佛。所以諸佛都未能夠做到的事情,他都要做到,這個是他的大慈悲。絕對不是自己要爭第一,爭第一這個是修羅心,修成證果都變成阿修羅了,他不是佛了。所以阿彌陀佛絕對沒有自己的念頭,一切為眾生,要用最好的、最殊勝的光明,去供養眾生。諸佛對阿彌陀佛也隨喜讚歎,絕對不會妒忌,「阿彌陀佛你比我還要厲害,有什麼了不起?」這麼妒忌他,不會,隨喜讚歎,所以後面「諸佛稱歎願」,個個都推舉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所以都推舉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所以這個是阿彌陀佛的放光,這個光明有兩種,一種是常光,一種是放光。常光是平常放的光,不需要作意,自然放的光都是普照十方。好像釋迦牟尼佛,他的光明會有一個距離,但是放光的時候,他可以放到十方一切世界。但是阿彌陀佛不需要作意去放光,常光,平常的那種光都是普照十方。所以只要你能夠念阿彌陀佛,你現在的心能夠想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光就自然照在你身上。

這裡說的「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這個「見我光明」,不是用肉眼去見,是用我們的心去見。心是怎麼見?你想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就好像你現在想念這個光明,這個時候就叫做見我光明。這個光明就「照觸其身」,照在你身上。你現在看不到,因為這個不是我們肉眼的可見光,肉眼可見光,一個很小的範圍。紫,紫外線你就看不到了;紅光,紅外線你就看不到了。所以肉眼見到的可見光是很小一個範圍。這個佛光不是你肉眼所見的,是可見光範圍之外的,它能夠照到你身上,你就「安樂」。大家現在覺不覺得安樂?不是我講得好,是阿彌陀佛佛光照你。

這個都是有經文的,阿彌陀佛發的願,你如果不安樂,你如果不是「慈心作善,來生我國」,阿彌陀佛不取正覺。那說明你現在能夠聽到這個法,能夠想阿彌陀佛的光明,能夠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你一定安樂。你一定有慈悲心,你一定不會想著我回去如何殺魚、吃魚吃肉,你不會想這些的,你有慈悲心。甚至你可能剛才進講堂之前還罵人,那種瞋恚心,現在沒有了。「慈心作善」,你願意念阿彌陀佛,願意修行,願意求生淨土,「來生我國」,大家願不願意?(大眾:願意。)證明阿彌陀佛發的願都是真實的。因為你只要接觸到這種光明的加持,你一定要求生淨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你看看,大家福報多大,接觸到阿彌陀佛佛光。

那佛光還要照,但是我的時間就到了,超了五分鐘了。不要緊,明天上午、下午再繼續跟大家來沐浴佛光。阿彌陀佛。

定弘法師講於大佛寺 檔名:B01-16-81-0012016/11/19

http://blog.xuite.net/apingchung/twblog/481804498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一集)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一集)  1989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集)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三)第一集 凈空法師
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第一集「奉法者強」解說詞

TAG:法師 | 阿彌陀佛 | 第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