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社會越來越粗鄙幼稚?

『閱讀需要主張』

如果新聞沒有刻意渲染或誇大事實,我們會發現,周圍的人越來越容易發脾氣,也似乎愈發擅長將每一次和他人的小摩擦,升級為謾罵和動手。

 

從每天清晨上演的,地鐵站、公交車上的相互推搡、不小心踩踏或擁擠後火藥味十足的嗆聲;到火車站、電梯口的擁擠,因為插隊大打出手;從馬路上瘋狂的鳴笛聲和氣急敗壞的髒話,到醫院裡肆無忌憚的挑釁,甚至傷及醫生性命;從父母因為過於注重成績而對孩子的「無能」橫加指責甚至加以體罰,到辛勤工作的白領稍有不順便將怨氣都發泄到親人身上;網路語言暴力更是難以遏止,站隊、詆毀、人身攻擊……

 

似乎人人都變得敏感多疑,稍有不慎,觸碰到不知哪根神經,便會引爆雷區。凡此種種,讓人心生畏懼和厭惡,卻又似乎無力改變。

 

邵燕祥在《普遍粗鄙化:當代的社會病》中說,中國的粗鄙化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病和一種社會病。似乎在這樣的社會裡,只有習慣粗鄙,才能更好地生存。就像在無處可逃的霧霾中,人的呼吸系統都會變得更加麻木一樣,那些因為懼怕污染而戴上口罩的人,反而會被認為是「多此一舉」、「矯情」。

 

這些人的怒氣和怨氣從何而來?真的僅僅因為社會的普遍浮躁?還是另有隱情?為什麼身為成年人,卻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動輒便像嬰兒一樣歇斯底里?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一言不合,就能迅速升級為暴力甚至死亡?究竟是什麼為這種粗鄙和幼稚提供了土壤?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最近出版的新書《巨嬰國》中,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的種種問題,從心理學角度給出了他自己的解釋。

巨嬰症:

為什麼這個社會越來越粗鄙幼稚?

撰文 | 張暢

巨嬰心理

「我是神,我無所不能,你要聽命於我」

根據精神分析理論,0到6個月大的嬰兒無法區分「自己」和「他人」,餓了,會有奶水喝;尿濕了,會有人清理,讓自己變乾燥變舒服。這個階段的嬰兒,會認為整個世界只有自己一人,或者自己就是整個世界,而沒有他人的存在。只要我感到不舒服,就會很快變得舒服的狀態,被稱為「原始自戀」,是正常的。

 

6個月到3歲,嬰兒開始意識到自己和提供奶水的那個人是兩個人,有時自己哭並不會換來奶水,也不會換來更舒適的環境。當原始自戀開始遭遇挫折,嬰兒開始慢慢接受彼此意志的不同,理解現實,意識上分化自我和他者,變得成熟。

《巨嬰國》

作者: 武志紅 

版本: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

所謂的「巨嬰症」,即成年人的自戀型人格障礙,儘管生理上已經成年,心理上卻和6個月大的嬰兒一樣,認為自己就是整個世界,近似於神一樣的存在。如果世界不按照我的意願運轉,或在線性索取過程中受挫,就會從天使變成魔鬼,情緒失控。

根據武志紅的定義,巨嬰症的主要心理特質是:「把想像等同於現實」和「全能自戀,將其他人和萬物都當做自己的棋子來對待,而不能將對方視為生靈」。嬰兒情緒的極端化便是兩種感覺的對立:全能自戀得到滿足後神一般的優越感,以及沒有得到滿足後的暴怒和無助。從後者中,嬰兒感知到外界的「敵意」,因為這種敵意並非因為「我」,他們就會偏執地將不愉快的失控歸因於「我」之外的力量。

 

那些將生活中不順心的摩擦訴諸暴力甚至殺戮的人,或者在人群中突然情緒失控,推搡和謾罵別人的人,或者在網路上因為言論不和而詆毀他人的人,都是患了巨嬰症的人。在他們心中,人際疆界和嬰兒一樣單純:自我的疆界以內,都是「我」,都是善意的;自我疆界以外,都是「非我」,都是充滿敵意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些暴怒的人大多都選擇陌生人作為對象,而對於朋友、同事,或者家人,就會有所顧慮和收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人滿為患的地鐵上,人們會毫不謙讓、爭搶座位,但一旦有熟人在旁邊,便會彼此謙讓,甚至形成合謀的狀態,幫助對方搶座。

《鄉土中國》

作者: 費孝通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複雜龐大的關係網,人與人之間是通過相對私人的關係建立起來的。武志紅在《熟人社會的關鍵:成為「我們」》一文中指出,處於「共生心理」的人,必須不斷劃分「我們」和「他們」。我們就是好的,他們就是壞的;我們的存在是合理的,他們的存在就是異端。

 

正是在熟人社會和共生心理的共同影響之下,粗鄙暴虐或當眾情緒失控的個體,多將別人視作「他們」或「非我」,甚至「非人」來對待,從而產生敵意或攻擊欲。

 

究因

巨嬰症和共生心理是如何產生的?

根據心理學的理論,成年巨嬰心理的主要成因是幼兒階段缺乏正確的照顧,而產生心理上的缺失。在嬰兒時期,如果家長疏於照顧,延長了嬰兒從不滿足到滿足的等待時間,會讓嬰兒產生焦慮或無助感。久而久之,嬰兒不再哭鬧,這在家長看來或許是更懂事、更乖了,其實是更深的絕望。因為哭鬧作為對外界的反抗不再有效,他們會將敵意轉嫁到自己身上,在成長中變得膽小自卑。當這些嬰兒成年之後,他會在潛意識中滯留在嬰兒時期「全能自戀」的共生心態——外界必須聽從我的想法,不然就會遭到報復或毀滅——即巨嬰心理。

 

近三四十年,中國社會處於不斷變化的階段,各種社會力量都在不停地進行調整和重塑。有學者認為,中國用三十年的時間走過其他國家一兩百年的歷程,急劇的社會變化是科技和物質高度發展的結果,但人們在心態上卻尚未準備好,這會給社會的心理層面帶來巨大挑戰,出現普遍焦慮和不安的社會心態。改革開放前後便是這種不安心態的縮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父母,就曾經歷過這樣的挑戰,當時家中孩子較多,加上年輕父母缺乏養育經驗,教育觀念滯後,誤以為孩子太小不會記得,所以疏於照顧,將自身經歷的不安在無意之中傳遞給孩子,為孵化全能自戀的巨嬰心態提供了溫室。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作者: 孫隆基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年6月

 

除此之外,巨嬰心理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根源。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寫道:

 

「中國人的成長,可以用父母作枕墊,成人之後用社會關係作枕墊,老年則用子女作枕墊。生命轉折的危機不能說沒有,但沒有像美國那樣成為泛文化性的母題。然則中國人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是將原本可以全面盛開的青春階段這一個高峰鏟低甚至剷平,去填補老年時勢將面臨的深塹;用『別人』作為自己『枕墊』的結果,亦可能導致對一己生命之主權的讓渡。」

 

這段話既是對國人普遍生命狀態的闡釋,也是從側面對集體主義真相的揭露。在《巨嬰國》中,武志紅這樣評價集體主義的真相:「個體的心理發展水平太低,導致大多數人的里子是破碎的,必須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將個體鑲嵌進一個集體性自我中。」這種共生方式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對投身百廢待舉的建設是極為有效的。但時至今日,這種大規模集體性的自我已經因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逐漸破碎,個體於是被迫回歸到自身或是小集體之中。此外,由於長期缺乏和個體心態共處的經驗,集體主義自身又沒有孵化公私界線、自我獨立意識、良知和公德心的天然土壤,就會導致個體缺乏對其他個體生命的同情理解,因為從本質上,這個個體習慣於將除了自己和小群體(比如家人、同事、親近的朋友)之外的人,都視作與自己毫不相關的陌生人,甚至「非人」。

岳敏君作品《我是龍》,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國人的巨嬰式的「全能自戀」心理。

集體自我破碎之後,新的完備的個體自我尚未建立,就會出現彼此傷害卻毫無察覺,或即便察覺也不為所動的現象——即近年來提出的「互害型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領域,無論是上層還是民間,法治與德性沒有交集,道德的約束力極為有限,相當一部分人抱著「只要法律允許,活得自在最重要」的無所畏懼的心態,而他們的生活本身,卻因為彼此缺乏信任,充斥著不平衡的壓抑感和委屈感。

 

很多社會現象都和上述這些原因有關:製作和出售帶有工業有毒成分的食品的人,不讓家裡人吃,卻可以毫無愧疚地將有毒食品賣給路人;毒跑道、毒大米、毒奶粉、地溝油、化學牛肉,都是將他人視作「非我族類」,因而毫無共情,為所欲為。在生活中這種現象也並不少見:地鐵里死死護住女友,卻在人群中橫衝直撞的人,不顧把別人擠成一團;自家的孩子打扮得乾乾淨淨,卻非要在公眾場合尿上一泡尿;自己的家整理得井井有條,卻把狗牽出門,任其在街邊大小便;知道在自己的女性朋友面前避讓,卻任由自己抽的「二手煙」飄散到大街小巷……

岳敏君作品《金字塔》

 

這些行為,本質上都是將除了自己和自己小圈子之外的人,視作他者、非人,或者乾脆不存在。他們無一不抱持著「我活得好最重要,別人活得怎麼樣我管不著」的巨嬰心態。

 

當上述巨嬰心態遭遇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物質時代,就會集體失控、焦慮、盲目、不知所措。在傳統社會中,對於個人的價值要求大多是內向型的,例如「修身齊家」之類的自我實現,「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是將個體的自我價值認同和大眾福祉作為目標去追求的。而當下社會卻無限外化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判,成功的標準不再維持在自我完成的精神層面,而是直接外化成金錢和地位,變成房子、車子和職位。個體的價值坐標看似明確了,其實真正讓一個人賴以生存的核心自我卻蕩然無存。整個社會都充斥著銅臭味和戾氣。

 

解藥

如何在自己身上,克服粗鄙和幼稚?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已經步入中年,卻在經濟和心理上依然離不開家的「啃老族」;生活中稍遇不順就咒罵他人,或自我詆毀、甚至渴望自我毀滅的成年人;已經成年卻依然喜歡把自己打扮成孩子,自稱「寶寶」,並通過扮可愛討人喜歡的女性朋友;或者事事順從母親,沒有主見,沒有擔當,還理直氣壯的「媽寶男」。

 

這些也是巨嬰心理的產物,但和上文提到的在公共空間的暴戾和粗鄙相比,已經「友善」太多了。對於社會普遍的粗鄙和暴戾,我們目前或許只有依靠道德約束,或寄希望於這一代的父母能夠在家庭教育的層面,身體力行,從小強化孩子的個人修養和公德意識,或從學校層面破除分數的迷信,而更加專註於自由表達和身心健康。單憑一己之力,的確無法扭轉這個時代的粗鄙,但我們可以從自己出發,加以對抗。其中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追求自我完成,成為更加獨立的自由的人。

《英雄的旅程:與神話學大師坎貝爾對話》

作者: [美] 菲爾·柯西諾 主編 

推薦閱讀:

【原創圖盟】看完這個,誰還敢說日本車好??? 【推薦】
一毛錢特效cosplay! 這個畫風清奇的小哥又來作妖了~
旅遊簽證為什麼會被拒簽?你該看看這個
這個冬天,全國都要忙這項重大改革
這個視頻,我發定了!打死我也不刪!

TAG:社會 | 幼稚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