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入門的標誌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武術的價值,它不僅僅是抗敵制暴,安全保身的技藝,還是修身養性,調理亞健康的好手段。再往上,還可洞察人天玄機、宇宙奧秘,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三千年,推演天地邏輯,吞吐宇宙之機,了不得啊。於是,人們開練了。 練了很久,迷惑了。拳,可以一直練下去,但,總得有個頭吧,沒頭也可以,怎麼知道我練對了呢? 其實,練對了會有階段性的成果出現的。最重要的是,先入門。入了門,就不必再在門外徘徊,而是可以一步步登堂入室。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比什麼都重要。不一定非要能夠「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至少會讓人有信心,並充滿」幸福感,這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東西。 那麼如何判斷是否習武入了門呢?那就是達到一種「拳練人」的狀態。人剛接觸武術,每天操練式子和基本功,這叫「人練拳」。操練到了一定火候,拳改變了人的運動模式、思維模式、情感模式,人的身和心都調整到一個不同於以往的運行軌道上來,人的言行思維都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個時候是拳推動著人的行為、認知取向,讓人慾罷不能,自然而然地練下去,就是「拳練人」了。
人之所以能自然而然,不需要意志努力地堅持練下去,是因為摸到了拳之規律,嘗到了甜頭。以前吃的苦越多,這個甜味就顯得越大,自然不願捨棄,或者說壓根停不下來。這個時候,可以說就算入門了。
衡量入門的標準有兩個:
一是在身體上把技術找對了。 二是在心理上舍不掉了,甚至上癮了,而後者尤其寶貴。 有了這種心理,就會一直在這條路上探索、求知,技藝就會一直深入進展下去。而這兩條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推動的。身體上有了感覺,會激起人的進取心、求知慾。心理上積極了,又會不斷磨練身體。以至出現「不瘋魔不成佛」的高境界學習狀態。精確地說,這時是一種學與修兼有的狀態。沒有修,只有學,終有累的停止的一天。而只有修,沒有學,也早晚會因枯燥或滿足而停止。 這種狀態,是在修練者逐漸摸索到拳之規律、人體運動規律之後,兩者逐漸相合的產物。其機理是:外動引動了內動,內動又與外動相合。也就是拳諺講的:「內外相合」。心意氣力功,逐漸相貫通。這也是儒家追求的「知行合一」的境界。 有了這種萌芽,就可以肯定地告訴自己已經在武術之路上入門了。當然,後面的路還有很遠,可是長征路你已經渡過「大渡河」,衝出了包圍圈,到「延安」那是遲早的事了。 為什麼說拳練人是「內家拳」入門的標誌,難道不是「外家拳」入門的標誌?外家拳入門的標誌是什麼?這個問題很深奧。它並不是習武必須知道的東西,只是武術研究者提出的一個新的維度或視角用以討論武術。 關於內外家之爭論,似乎有半個多世紀了。 什麼是「內家拳」? 莫衷一是,無論是明暗之分,顯隱之別,氣技之分,勁形之別,在家出家之分,少林武當之別,門外門內之分,陰陽剛柔之別。但基本上都認為內家拳比外家拳高級,有品位上檔次高大上。所以,內外家之分,說來說去,指的是習武的不同階段,外家是內家的必經之路,內家是外家的深化提高。 清人黃宗羲在其撰寫的《王征南墓志銘》中,首次提到內家拳,言:有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立仆。這說的其實是習武藝成後的境界。你如果到民間走訪拳師,會發現各個拳派的有成就者都是這種表現。不管你怎麼進攻,碰上他你就飛出去。按照黃百家對內家的描述,這些都應該算內家拳。 到了民國,唐豪首次在其文章中將太極、形意、八卦稱為內家拳,並使其高大上於其他拳種。於是,造成了武林的口角現象:練太極、形意、八卦的極力強調自己的內家境界,以別於其他拳種,而其他拳種自然不服,直接否認拳術有內外家之分。這種情緒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武林。
在口角中,佛道加入戰團,少林(佛教)被污為是外家拳,而武當(道教)自譽為內家拳。其實如果實地考察一下,會發現少林拳跟黃宗羲描述的內家完全相符,當然武當拳也是。一個引起注意的很有意思的現象是:那些剛練沒幾年的都做不到犯者立仆,不管他是少林、武當,還是其他什麼拳種。
所以,內外家之分,實為境界修為之分。它是一條完整道路上的前後兩段。兩段之間的路碑上,寫著:拳練人界。真腿功不傳之秘導讀:本功法已完全道破了腿功修鍊的奧秘,如非專業修鍊此功,則任取其中一式都足以對你的腿功提高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此功法已完全道破了歷代任何腿功不傳之秘。真功無價!第一步功:面壁通任督脈:本功法不但練腰腿之勁,更是練內丹之捷徑,也是通大小周天的入門式。久練則內氣充實腰活腿靈,而且更有另一妙用:凡25歲以內的人練習對增加身高有非常好的效果,凡矮小身材者應認真練習本式。練法:找一垂直、光滑之牆壁,雙手自然垂於大腿兩側,雙腳脫鞋並立,腳尖觸牆,緩慢下蹲,下蹲時腳尖、膝蓋、鼻尖必須接觸牆壁,同時吸氣,當下蹲至極限時,腳跟須用力抓地,直至臀部觸及腳後跟時,再緩慢起立。起立時呼氣,意念在百會穴的帶領下將脊柱拉直。起立的過程中腳尖、膝蓋、鼻尖都不能離開牆壁。呼吸動作在不覺胸窩憋悶的情況下越慢越好。初練時一分鐘起落三次為宜,正常達標後一般一分鐘起落一次。能練至50次上下絲毫不覺累時可進行下一步修鍊:雙手背腰部再緩慢起立,當練至50次上下時則第一步功成,此時雙腿之力超出常人數倍,此時不論跑步、練套路、擂台搏擊均感體力明顯增強,練習日久,臀部可觸及腳後跟,而且更不可思議者,在正常的下蹲時臀部可觸及地面,此即王鄉齋老先生所謂的「脊柱拉長一尺的量」而脊柱的拉長更是強勁發力的前提!一腳踢人丈外已是易事。要點:頭面必須絕對中正上下,否則將大大阻礙功力的增長。第二步功:松髖開骶法:髖骶松後內勁才能下達至足,腿的靈活、勁力的大小取決於髖骶的圓活,故此式應認真體悟。松髖法:兩腳分開距一尺,足跟相對,足尖外撇成一字,兩腿伸直,身體中正爾後雙手在胸前和十成掌,曲膝下蹲至大腿成水平,極限時由頭頂百會穴帶領上升站直,一上一下反覆做50次。吸氣時意在丹田,動作越慢越好。開骶法:雙腳平與肩寬站立,兩腳尖內扣成一字,身體前俯,雙手在體前抱圓,身體前俯至極限時,由大椎帶領往回收,一前一後做50次。本式對全身的平衡通過雙腳的調節,而達到上、下、左、右均衡的狀態,在實戰中不論哪一個角度發力都可達到最佳狀態。第三步功:膝跪足面法:本法即內家功夫密傳松膝法,一般門派都講松腰、松胯、松肩,很少講松膝,事實上膝不松則力難達於腳掌,擊至人身則無甚穿透力。常見踢爛不少沙袋、木樁的「高手」與人搏擊無一擊必殺的威力,力不達,足力從何而來。練法:雙手叉腰,雙腳併攏,站立,腳部放鬆向下跪,胯向前靠,使大腿與軀幹成一條直線,頭頂向上頂,時間越長越好。意想把膝跪至腳面,極限時提膝慢慢起立。做30次。跪時酸麻脹難忍,起立時知覺有一股熱流由膝直衝至腳底舒服無比。
要點:縮臀靠胯,百會向上頂,下頜靠胸,把重心移至膝部,起立時要緩慢(用百會穴帶領)使重心由膝部起至足。此式練久則脛部肌肉豐滿,充滿彈性,外力踢擊根本不起作用,實腿功最大秒秘之法。
第四步功:拐李悟道:練法雙腳開立與肩寬,左手立掌放於膻中穴處右手右腳向右橫伸腳尖向上,右掌心向下,吸氣時左腿緩緩下蹲,氣沉丹田,右手、右腳保持平穩向下沉,呼氣時換換、緩緩起立,由百會穴帶領向上站直左腿,左右腿各練30次。第五步功:觀音做蓮法:雙手叉腰,兩腳站與肩寬,吸氣時雙膝並靠,雙腳掌不動向下跪至小腿肚內側與大腿內側觸及地面,臀部坐在地上為止,即可緩慢呼氣站直,做30次。一般門派練腿功都是練腿的陽面為主,因此陽面可以抗擊而陰面則為薄弱之處,此式即為彌補此不足而設。第六步功:足畫太極法。本式乃武功下三路的根本,能運氣達於趾,腳要有擒拿、封閉之能,則非練此式不能到達。練法:以雙手叉腰提膝(左式)大腿呈水平,小腿自然下垂,足尖上翹下扣10次,然後足背連及足尖畫圓,先向後向外各10次,然後腳背綳直,用柔勁向斜前方彈出,小腿與大腿成一直線足尖上翹,足跟外蹬,足尖下踩,足跟內收反覆做10—15次,然後足背綳直,腳尖向內畫圓10次,然後向外畫圓10次,然後換右腿做,輪流至極限為止。第七步功:三才合一,不論站或立皆可意習各種腿法,雙腿似鋼刀,無堅不摧,足到之處石硝飛濺,用力洞穿,亦可抬腿書寫「一擊必殺,無堅不摧」,反覆練習極限為止,此法久練則可養成一種氣勢壓倒敵人的威勢,千萬勿視默練功夫,君不見當今形(心)意門,大乘拳風行一時,亦大倡意練也。此時再練任何實戰性腿法真正可達到腿到人飛無物可擋。本功除了正宗腿功威力無窮外,而且對風濕、腰腿疼,腿、膝、脛骨外傷諸症皆有特效治療作用。注意:以上是完全正宗內家腿功練法,功成絕非一般以踢打沙袋為腿功修鍊的「各種腿功」可比!按此練法,此腿勁完全出自骨髓的渾圓勁。此勁之實戰運用完全存乎於一心(意),不論是快速踢擊,還是不注意的一腳皆具殺傷力,已完全超越了「速度+慣性」的低級功法。望欲以中華傳統內家功夫為己任者或確實想練好真功夫者認真修鍊,成功只屬於那些勤奮認真的人!切記!!!拳本無法, 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武術沒有門派,沒有界限。練武是思考,是自我反省,以武入哲。武者,並非以何為戰,而是為何而戰?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是為武術最高境界。
意拳斷手之「驚蛇入穴」「頓開金鎖」"老僧稽首"
此法即鑽刺也。設對方平起右手欲襲我之胸腹部,我則出左足,兩手並去,左前右後,左前臂自下以驚彈之力橫截其右前臂,左手以指拳擊其右肋部位,同時我右手自上拍打其右手背,我之左右兩臂以對拉拔長之勢將敵之右臂撐住,迫使對方拔根提氣,彼必被擲出。如我所出之左手為拳,擊對方之肋部,並左右互換,連續使用,此即意拳之連環馬,厲害無比。此法亦可用於對付對方之高路手法,我即以指拳刺對方之面部。此法之關鍵,仍在上下對拉,前後拔長之爭力,尤在前後之拔,用退步發力之法最為適當。故習時須體認前後拔長之勢,前手進擊之作用力與後退虛足蹬地之反作用力成一直線,猶如長蛇之受驚。 頓開金鎖,此法為意拳之撕也,系利用逆向之平行力。設對方出右足雙手向我胸腹部襲來,或對方抓我之兩肩或兩大臂,如摜跤者然,我亦出右足,兩手起於彼兩臂之外側,左手向我之左前方推對方之外肩頭或其大臂之外側,右手向我之右後方鉤拉對方之右腕內側或其右小臂內側,我之一推一拉之力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須平行,同時生成,同時消失,尤須藉助腰脊之擰擺橫搖與所出虛足之蹬地力,腰脊四肢配合無間,力必均整。如是力至敵身,彼必整體轉動,而拔根翻出矣。此法之關鍵,在於兩臂之逆向平行對拉拔長,如以拇指食指擰鑰啟鎖之力也。習時須左右互換,進退發力,體認此種用力之法,習時還須體認推拉二力作用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不可太小,小則無力,然亦不可太大,大則力散,須大小適當,方為妙也。 老僧稽首,此項打法為意拳扣掛之法,內有撐抱,仍系利用單臂槓桿力也。 設對方用右手擊我面部,來勢兇猛異常。我如用橫截之法,甚難斷其來手,我則退右是,雙手並起,左手掌心掛其右小臂內側,兩手掌一合,須有鉗夾之力,隨其右手之衝力,我合十之雙掌夾住其右小臂內側向我左後方擲去,敵必拔根前栽,不打而自蹶矣。此法之形象,頗似僧侶之合十稽首,實利用速度槓桿力也。設對方以右手擊我之臍腹部,來勢亦兇猛異常。我如用橫截之法甚難斷其來手,我仍退右足,雙手合十並去,以左手臂之外側扣其右手臂之內側,同時我之右手與左手合十併攏,以雙臂之力引進其單臂之力,敵必前栽倒狀。此法之關鍵,在於兩臂運動速度要快,速度愈大,則其動量也愈大,兩臂須在最短之時間內通過其工作距離,縮短其力作用時間,故習時須體認此種猝猛均整之發力方法。 張樹新淺論站樁
本刊記者: 人們現在所練的站樁功,是否符合薌老的要求,能說一下您的看法嗎?張樹新先生: 薌老說「形不破體,力不出尖兒」,
但現在許多人站樁,卻都是出尖兒的勁力,另外,很多人站樁重形寡意,就如同是在擺姿勢等待拍照,既缺少精神也沒有意感。對比一下薌老的站樁,僅從薌老所保留下來的托抱樁照片來看,就能看出薌老首先是把精神給拿出來了,薌老的空間很大,且非常的圓滿,無論是身內空間還是身外空間,另外,薌老的平衡始終處在靈動的調整中,而且在不斷的深化,並且處在「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活力中,薌老的頭手腳都是有牽扯的,而且並不執著,薌老的身體是飽滿的,而且身體的陰面與陽面是既矛盾又處中即調和統一的,細胞是悠揚的,薌老的勁力傳導是徹體通透的,薌老的身體是空靈與懸束的,既有深入地底落地生根的狀態,又有意力水面行靈束於地面之上的狀態,是沉、穩、松、透與虛靈的統一體,薌老的周身既是放鬆的又是警覺的,是形神意氣力與宇宙空間相圓融的,薌老的周身是有光芒的......等等。對比薌老的站樁,我們大多人則僅周旋於筋骨力中,雖然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事倍功半。有些人以為把氣勢給表現出來了就是把精神給拿出來了,其實這是兩碼事,把精神給拿出來不需要咬牙瞪眼,薌老另有「神不外溢,力不出尖」之說,所以,眼目圓睜不符合薌老的要求,這和薌老的照片一比就能看出區別來。當然,意拳(大成拳)在訓練的某一階段,的確需要進行面部神意及四梢神意與周身神意的緊松訓練,此階段的確是須筋骨鋒棱,面目猙獰。但它不是個常態,這種東西到了該練時,不練是不成的,但如果天天是這種狀態也是不對的,長此以往早晚要折壽,至少也是境界不高。另外,許多人站樁,腿只是起到了支撐的作用,並不知道還要有勁力參與的內容,包括要加強腳部的參與度,如最起碼也要有「三夾兩頂」的內容。再有就是人體的重心與勁力的平衡,在站樁中是一個很大的學問,許多人都不知應在此處多下功夫,也寡有具體的練法。除此之外,間架的細節也至關重要,如在松肩與松胯、開肩與開胯、抱肩與抱胯的訓練中,肩胯的關係是不是相協調、相一致、相矛盾、相統一,具體講無論是肩的興奮度高還是胯的興奮度高都是不對的,要統一為整體的同時興奮才是正確,也包括雙膝與雙肘的興奮感要統一,手腳的興奮感也要統一,要把它們的活力充分的調動起來,要讓它們既相爭又相合。另外,手腕也要有內容,腳腕也要有內容,俗稱為「五脖」(即頭項的脖子,兩手的脖子,兩腳的脖子),有些人「五脖」僵硬,還有些人「五脖」疲軟,皆是沒有意識到「五脖」重要性的緣故。更有最大的問題是,許多人的頭項與肩的關係不合理,就如同頭沒有長在腔子上一樣,若頭和脖頸與肩的關係對不上茬兒,那它們之間的勁兒就會是阻斷的,這樣的話,腳下的勁兒即無法通到頭項上,頭項的領意也無法通達到腳下,故頭、頸、肩的關係若不正確,頭頂懸的意念就都是空想,而若沒有了頭項的領意,周身就不可能求整,就不可能產生真實的整體力。除了上述的這些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談,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有所探討與訓練,如意拳(大成拳)的訓練要不執著於形,用薌老的話說是「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從技擊的角度講,在站樁中要有敵情意識,並且間架的關係也要統一到敵情的意識中,即不要把樁站成是靜態的樁,而是要站成具有敵情意識的動態的樁。薌老的樁就是動態的樁,但也是靜態的樁,他既是祥和的但又不乏應敵的準備。另外,除了要關注於自身,還要對身外有所關注,在意念上要有如何打擊敵人意識,如怎樣的打在敵人的身上才能勁力通透,自己的勁力應如何傳導到對方的身上,應如何的平衡自己與控制對方,自己與對方應如何建立矛盾與統一矛盾,別人攻擊我時,我又能如何的建立起身體的自然之應力......等等。看看薌老站樁的照片,薌老的身上就有隨時應敵的準備,徹體周身皆是靈動與空靈的狀態,真如霧中豹,又如曬太陽慵懶放鬆的老虎,但警覺之狀卻又是無時不在的。薌老的身上更多的是被動力的東西,而現在大家練的多是主動力的東西,主動力只是初級的功夫,只要是主動力,力就會執著,就會出尖兒,就不是高級階段的意拳(大成拳)站樁功。 張樹新淺談意拳(大成拳)的功法
在天下的武技中,並不只意拳(大成拳)一家有站樁功,您認為意拳(大成拳)的功法有什麼過人之處嗎?
張樹新先生: 很多拳種都有站樁功,但他們與意拳(大成拳)的站樁功是不同的,別的門派的站樁功大多只是築基功,其築基的階段一過,也就不再站樁了。意拳(大成拳)則不同,雖然都叫站樁功,但卻不僅僅是為了築基,站樁在意拳(大成拳)門裡,可分為換勁兒與摸勁兒兩部分,從摸勁兒的角度來講,它實是一種在表面安靜狀態下的拳術訓練法。由於劇烈狀態下的拳術訓練太粗糙了,只有在相對的靜態時,人們才能靜下心來把問題看明白,想明白,練明白,在不明白時可以靜靜地反覆多次的揣摩,反覆多次的總結經驗,並在反覆多次的訓練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故各種動態中無法解決的問題,皆可以通過這種相對靜態的訓練法即站樁功法,在悉心的狀態中及在各種意念的誘導與假借中,找到真正的解決答案。諸如意志,精神,形意,動靜,間架結構,鬆緊,空間等問題,都須一點一滴的進行體認訓練才能上身。上述的這些內容都是站樁中的訓練內容,而且還遠遠不只是這些內容。故意拳(大成拳)與別的門派不同,站樁不僅僅是築基的學問,而是完整的拳術思考與拳術訓練的學問,它貫穿於拳術訓練的始終,由此,樁即是拳,拳即是樁。 在少有的拳術門派中,站樁除了築基外也會有別的內容,比如太極拳,有傳導的內容,有槓桿力的內容,有經脈氣血的內容,有丹田內氣的內容,有筋骨的內容,但他們沒有精神籠罩的內容,也沒有遒放與悠揚及渾圓整體力的內容。他們皆沒有意拳(大成拳)那麼的豐富、具體、真實與完整。所以,薌老說他們局部。一是勁力的局部,一是訓練方法的局部,一是思維意識的局部,一是拳術體系框架的局部......等等。但是,意拳(大成拳)發展到了今天,據我所考證,也有許多人並不真知道應該如何站樁,許多人站的樁從表面上看即從外形上看是薌老的渾圓樁,但實際上只是形意拳的築基樁,所練的拳也只是老形意拳的拳勁兒,僅僅是在外形上用的是意拳(大成拳)的姿勢與動作而已,其勁力的核心技術卻已不是意拳(大成拳)的東西了,問題是練拳的人自己並不知道已走了樣兒,還以為這就是意拳(大成拳)。形意拳也打人,如若練到尚雲祥先生的水平,練到孫祿堂先生的水平也相當的了得了,但形意拳終究是形意拳。形意拳里的渾元力與薌老的渾圓力,完全不是一個東西。故衡量所練的是否是意拳(大成拳)的標準,就看他懂不懂渾圓樁。渾圓樁所求得的內容絕不是一些人在口頭上所說的前後,左右,上下的六面力,有些人嘴裡說六面力,但身上卻不這麼做,身上做的恰恰都是六面力的反動。另外,六面力並不是渾圓力,渾圓力中有六面力的內容,但渾圓力絕不僅僅只是這一點兒內容。由於許多人沒有全面的了解意拳(大成拳)站樁的訓練方法,所以會對站樁有誤解,以為站樁就那點兒東西,甚至有些人認為站樁不長功,應該只試力不站樁。由此,我想起一個與此相類似的事兒,我接待過一個日本的訪問學者,這人在日本時認為中國酒就只有茅台和二鍋頭這兩種品牌,到中國後才知道自己孤陋寡聞,上百種酒數都數不全,什麼醬香型啊、濃香型啊、清香型啊、芝麻香型啊……品種多多。 另外,沒來過中國的老外,在國外吃中餐時,以為中餐不過如此,來到中國後,才知道中餐的味道竟然如此的美妙,過去所吃皆非。這都是因為見識的局限性限制了他們的認知能力,生活中這麼淺顯的事情人們都會有認知的局限性,更何況是這麼博大精深的意拳(大成拳)了。前一個是對數量認知的局限,就如同對意拳(大成拳)站樁功的認識一樣,只知道有限的幾種訓練方法,就斷定站樁無用,不長功力。後一個是沒見過有格調的好東西,是品質認知的局限,以至於把薌老的東西給庸俗化、教條化了,自以為是的認為意拳(大成拳)就是他所理解的這個樣子。這些人真應該出來見見市面,多轉轉、多看看、多交流。我曾遍訪了我所能找到的第二代的傳人及第三代成名的名家,經過反覆比較,終於得出一個結論 ,真正懂渾圓樁的人只是少數。如果把薌老的東西看成是金,大家得到的都不是純金,甚至連18K金都算不上。這也是許多人再怎麼刻苦努力的練,也超不過薌老的原因。從站樁訓練的角度來講,意拳(大成拳)中有一個很主要的功夫常不被大家所重視,就是訓練細胞之遒放的功夫,其實,意拳(大成拳)的整體力實是來自於周身細胞的鼓舞和精神的激發及對宇宙力波的假借和對暗物質的調動上,同時,也包括間架結構與空間關係的合理性。 在這裡,細胞之遒放具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別的門派大多只是練了筋骨力和丹田力,而意拳(大成拳)認為筋骨力若使用不當,是會出尖兒的,丹田的氣力也是執著的力。意拳(大成拳)從身體內部訓練的角度來講,細胞之鬆緊與遒放很重要,薌老曾提到要「慧眼默察細胞系」,薌老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別的門派在打拳時只是勁力的伸縮,不是我們所說的鬆緊,我們所說的鬆緊既是氣血筋骨的鬆緊,也是人體陰面與陽面陰陽平衡的鬆緊,更是細胞之遒放的鬆緊及身外宇宙力波的鬆緊。在前面的問答中我已反覆的談到,遒放之力是不出尖兒的,是專門用於打人的勁力。 所以,天下武技雖然都叫鬆緊,但此鬆緊非彼鬆緊,這一點,不練意拳(大成拳)的人是永遠也理解不了的。拳術的出尖與不出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與平衡的學問有關,意拳(大成拳)無時無刻不在強調間架與平衡,沒有間架不懂平衡就無法技擊,它們如同一個社會的社會結構與治理一樣,沒有了它,就會渙散與混亂,故它是意拳(大成拳)諸多問題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它也是產生意拳(大成拳)所特有的爆炸力的前提條件之一。
當然,從意拳(大成拳)訓練的角度來講,細胞之鬆緊與遒放及身內身外的悠揚相依,對於產生爆炸力來講會更重要,這也是我為什麼不厭其煩的反覆來談的原因。所以意拳(大成拳)的整體力,既是周身的也是包括了身外的全面調動與參與的學問,它涉及到間架結構與筋骨的馳張及氣血的充盈和勁力的平衡與傳導之學,更涉及到訓練精神意志與細胞及宇宙力波之被開發與調動及被運用的學問。如此,才有可能實現薌老所說的開發潛能,發揮良能的拳術主張。
意拳(大成拳)的訓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不斷廣博的內容,二是不斷提純的內容。廣博的原因是因為意拳(大成拳)是一個立體的學科,任何單一的知識都無法概括它的全貌,撇開文化層面的東西不談,就功法技術層面的東西來講,即需要既有粗跡又要非常的具體而細微,僅就具體的拳術勁力來講,薌老就談了包括惰性力、定中力、開合力在內的不下15種的勁力,且每一種的勁力又有諸多的功法要素和細節要求。所以沒有豐富的訓練內容,是不可能學好意拳(大成拳)的。第二部分的訓練內容,則是指要將所有訓練的東西不斷的提純,就如同要把真金提純一樣,要使身體越練越精微、越純凈。 所以,具體到每一項的功法訓練時,則都是要去掉執著、妄念、做作、刻意與粗糙的地方,摒棄掉身體中形多意少與不聽話及不負責任的地方。這也是薌老反對拳術套路的原因,套路的弊端就是求表面,重形式,講刻意之方法,寡意念,不真實,缺具體,少細節。 故只有將這些雜質都剔除乾淨,自身的潛能才能逐漸的彰顯出來,才能使意拳(大成拳)學有所成。在這裡,體悟很重要,薌老稱之為「心領神會,體認操存也」,若能如此,也就等於是踐行了薌老「拳拳服膺」的理念。 故意拳(大成拳)的站樁訓練,一方面要儘可能多的增加訓練的內容,豐富訓練的內容,細化和具體訓練的內容,儘可能多的將天下核心的功法秘要(不僅僅只是一個拳種的功法)合於自身,另一方面又要對自身的東西進行提純。這看似矛盾,其實是一件事兒,是粗獷與精微及廣度與深度的統一體,最終須由複雜走向單純,將千法萬法融於一法,就如郭雲深先生一樣,萬法除盡,只半步崩拳,即可打遍黃河兩岸。 總之,意拳(大成拳)的站樁功法,是武林中的瑰寶,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拳術的核心技術。由簡單到複雜,再由複雜到單純,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誰掌握的東西豐富且具體,誰就是專家,誰能融會貫通,使之「一法不立,無法不容」 誰就是大家(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王薌齋先生語錄)。於鴻坤先生的大成拳真功夫 站樁首先要讓身鬆了,這是第一個要求,然後是腳腕、手腕、脖子,就跟一個帳篷一樣,五個地方要支撐住,一邊支撐著,一邊身還是松的,這才算是鬆了。這就難了,因為你跟人對抗的時候,得有一個東西必須是領著而不存力,要是全鬆了,就沒法領了;領著的那個東西必須舒展,你舒展那個東西,其他地方必須鬆開;還有一個東西是有彈性的,就是做動作的時候,所有的關節都在一種彈性鏈接的狀態,你才能啟動這種舒展的放鬆。肉是放鬆的,舒展的是筋,筋要伸展這種狀態。 筋就是韌帶,還有這個肌腱,中國人傳統叫筋,這是兩個東西,還有骨關節之間的彈性狀態,這樣三個東西。但這些還不夠,還有一個無形的東西,就是神意。前三個做到了,這三個配合神意,做到的同時,就都沒有了。你不能住在那兒,你還不能斷,得不住不斷。站樁你得有這樣四個東西,四個東西都要做到,還得有五髒的松和呼吸的彈力。怎麼做到呢?就得拿時間熬,以中而行。沒有要領,一有要領就做不到了,因為你會發現,時間一到,所有的要領都是假的,所有的要領都不是。你熬到時間了,你就會發現所有要領都是在說你身上的感覺,都是按照你的狀態在說你,不是你在學它。 說再精妙、再深奧的東西,都是為了把這個樁站好,說一千道一萬,就聽一下,存著,等著,樁到那兒了就溜進去。沒有別的,就是樁。站樁要把上下的關係弄清楚,上下的關係,是肩往下沉,胯往下坐,腰往上提,背往下松,膝蓋往上提,這些都是意,不是力;然後後脖子往起提,嘴微張,口張開喉頭就放鬆了。肩往下一沉,後脖子一提這就合上了;胯一坐,腰一提就合上了;整體往下落,膝蓋往上提就合上了。從頭到腳,所有的地方都往下落,只有三個地方往上提,就是膝蓋、腰和後脖子,這個非常重要。 提腰很重要,但這個沒有必要細說,因為你站四五個小時以後,這都不用說了,你身上自然就有了。站得時間夠了,到時候很多要領都沒用,你看書上寫那麼多要領,那都是胡說,根本就沒有到,真正的東西是寫不出來的,氣吞山河那種東西他哪能寫得出來?手往起一揚,把這屋子都鋪滿了,這怎麼寫?
要想長功夫,最少一天得站四個小時。若站八個小時,可以分兩次站,一次站三個小時,一次站五個小時,每個月至少得連續三天這樣站。因為第一天你站下來了,第二天你身體會發生反應;第三天就像運動員訓練一樣,好久沒訓練了,一訓練會疼,你沒站七八個小時,怎麼會知道身體什麼東西跟地發生關係?等你站上七八個小時會感覺到渾身上下哪都跟地發生關係;你站站,哦,這肉根本沒跟它發生關係,是骨頭跟地發生關係;你再站,哦,這骨頭跟地沒發生關係,是腳和地之間有東西,就是氣。時間不到你就體會不到那個東西。這個很重要,站得你渾身飄,什麼都沒有了,或站得啥都有了,或你站得不能彎了,全身都是腫脹的,手變得非常厚,再站十幾個小時的時候,手都沒反應了,啥都沒有了。 你經歷了這些,別人沒經過,他都不知道啊,你這手一伸,這麼大,在你背後呢。你老在這種狀態的時候,不管是誰,對手再強大,你也是自如的。這才是變心。因為你看得很清楚,他的身體沒有這種經歷。有些人每天站一兩個小時,感覺身上很得勁,但這是小樂趣,大樂趣還沒得到。這已經很好了,已經有小樂趣了。很多人練錯了,他跟這個沒關係,他一直痛苦地在那裡練力量,痛苦地跟人較勁。
要是堅持每天這麼站,時間越長越好,但是身體弱的一下子站那麼長時間,很容易一下子站魔了。怎麼辦呢?站樁心裡急躁的時候,控制不住的時候就出去蹓躂蹓躂,蹓幾圈,把心蹓平了再接著站。站樁出了煩惱,解決的方法就是走路,不停地走。「鬆緊」中國武術在拳術的訓練中,各門派皆以「鬆緊」為首要問題。具體來講,拳術的「鬆緊」是有特定要求的,即「松」不等於懈,「緊」不等於僵,真正的「松」即是真正的「緊」,真正的「緊」亦即是真正的「松」,「松」和「緊」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而論,離開了「緊」而只談「松」,「松」就是懈,同樣,離開了「松」而只談「緊」,「緊」就是僵。初步練習武術的人在訓練中常會出現形「懈」意「懈」、形「懈」意「滯」的現象,許多人以為這就是「松」,還有人在訓練中會出現形「僵」意「懈」、形「僵」意「滯」的現象,許多人還以為這就是「緊」。有的人盲目認為「松」就是不使勁兒,致使身體形成了「懈」的狀態;還有人認為「緊」就是使勁兒,致使身體形成了僵滯的狀態,其實「松」與「緊」是「不使力而力自在」(傳統武術中的俗語)的一種專業的拳術勁力,在傳統武術中它常被說成是一種「得力」狀態。在拳術的訓練過程中,拳術力量的產生若要使勁兒,非但不會產生力量,反而還會造成筋肉的僵死與氣血的凝滯,故使勁兒並不是「緊」,這種「不使力而力自在」的「自在」之力,全賴於「假借」,「假借」可謂是意念的一種「緊」的體現,如王薌齋先生(大成拳創始人)曾言:「假借無窮意,得來無窮力」,這種「假借」意念的「緊」是否真實,是拳術「得力」的關鍵。故「松」與「緊」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甚至包括了拳術訓練的全部過程。筆者認為,關於「松」和「緊」的訓練,大體可分為五種層次:一、「松而不懈、緊而不僵」。該層次說明拳術在修鍊的意識上要「松」、「緊」不可為過,更要去除掉「懈」和「僵」的內容,故筆者認為這是拳術訓練中的一種較低的層次。二、「似松非松、似緊非緊」。這是一種「摸勁兒」狀態,是探索勁力鬆緊變化的一種訓練方式。該層次說明身體中已基本上去掉了「懈」和「僵」的毛病,已進入到「鬆緊」轉換的層次。中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在論寫意畫時曾言:「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要在似與不似之間」,「似與不似」的觀點,如同拳術中的「太松則懈怠」、「不松則僵滯」或「太緊則僵滯」、「不緊則懈怠」,故「似松非松、似緊非緊」在拳術中高於「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層次。三、 「松中有緊、緊中有松」。這是一種深層的「摸勁兒」狀態,證明在拳術中「松」中已孕育並含有「緊」的內容、「緊」中孕育並含有「松」的內容,如同太極圖中的陰陽魚,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這是拳術中的一種較高的層次,在這個階段,拳術具有了真實而有效的威力,即拳手已具有了實戰搏擊的能力。四、「松之非松、緊之非緊」。這是一種已說不清楚是「松」還是「緊」的模糊態,該層次說明身體已進入到難分「鬆緊」的自然狀態之中,這是拳術中的高層次,這種層次已接近化境,作為拳手到了這個層次已寡有對手。五、「松即是緊、緊即是松」。這是一種矛盾觀,在拳術中是至高的境界。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追求的是一種矛盾的「絕對」觀念,正如佛家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種「色」、「空」不二的境界。傳統武術只有修鍊到「松即是緊、緊即是松」的這種「絕對」的境界時,才真正達到了武術的最高層次,故從這個角度來講,「松」的定義應為:「松即是緊」,而「緊」的定義則為:「緊即是松」。
由此可以繼而思考何謂「虛」何謂「實」,何謂「剛」何謂「柔」的學問,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絕對」觀的角度來思考(佛家認為世界是絕對的)。傳統武術的至高境界應「虛即是實、實即是虛」、「剛即是柔、柔即是剛」,這是一種「絕對」觀,也是一種矛盾理論,這個理論是「一」而不是「二」,是太極的本原,而人們所普遍樂道的「松中有緊、緊中有松」、「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及「剛柔相濟」的「相對」觀的理論,只是拳術訓練中的中間階段,而不是最高的層次,是太極本原之後的文化。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武術的「鬆緊」之學,在層次與境界上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本質性的必然聯繫,學習傳統武術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推薦閱讀:
※八字中的美女標誌和用八字看美女具體方法
※女人心中好男人的4大標誌,你達標了嗎?
※三個標誌告訴你有沒有愛上TA!
※女命婚姻不順的標誌——邵珺
※婚姻八字,看看男女命中婚姻美滿的標誌
TAG:內家拳 | 標誌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