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云何名為優婆塞——《雜阿含經》講記

我們翻開講義第237頁, 今天從第三十八個主題[有關於優婆塞]。我們這個佛弟子有四眾: 那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是男眾的出家眾, 女眾的出家眾, 還有男眾的居士跟女眾的居士, 這樣一共叫四眾。那麼這個優婆塞、優婆夷, 就是在家居士。好我們看[雜阿含經], 第13267經,下冊第621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毗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釋種,名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237-2)這個摩訶男哪,就是釋迦族後來就是當國王的。這個釋迦牟尼佛他出家了嘛, 那麼就沒有接國王, 那這個是接國王,是他的應該是屬於叔叔之類的。那麼有一天他來找佛陀問法, 問什麼叫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在家清白,修習凈住,男相成就。作是說言:我今盡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是名優婆塞」。」佛陀的回答就是說:只要是在家的居士、男眾的居士, 那麼在佛前自誓三皈依: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做為優婆塞;那麼證知我這個就是在佛前、或者是在出家人的面前, 自誓三皈依;那麼不管是在佛前也好, 或在這個出家人前也好, 這一種自己求三皈依, 這個才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我今天因為有聽到佛法, 了解做為一個居士, 應該要三皈依, 做為一個正式的佛弟子, 是自己要求、求三皈依的;而出家人只是給你作證明——你已經做過三皈依了, 所以這個叫證知我。所以真正的求歸依啊, 是自己要求的,自己要 !想要 !自己願意做為一個真正的佛弟子。那這個就是要在佛前、或者是出家人前求三皈依就在談這個,求證、求證明而巳。但是要自己發心:我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這樣真正的發出心來, 就是真正的三皈依。那麼在家呢一樣可以修行。所以說「在家清白」, 不要再污染。「修習凈住」, 還是要以清凈的這個目標作為你修習的對象, 要安住在清凈裡面的。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於如來所,正信為本,堅固難動,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壞。」這裡就是一個發了心,三皈依的人, 你要在哪裡得到真正的信心?就是於如來所。就是對佛陀,他是創覺者, 他是德行圓滿的, 他是我們尊重跟學習的一個對象;所以正信為本, 對如來不再懷疑,對佛陀不再懷疑。他的成就、他說的法, 都是我們該依止的、該學習的, 那種信心到堅固不會退。包括所有的出家人, 出家人都叫沙門;其它的外道出家人也叫沙門。或者是婆羅門包括天、魔、梵, 及余世間所不能壞;不會再被外道, 或者是魔梵來影響你, 不會被一些邪見, 或者是錯誤的觀念所引導, 以為那個就是了, 隨著外道而走, 不會啦。那個才是對佛真正的正信。

「摩訶男!是名優婆塞信具足」。」那這樣的信哪真正的叫具備, 除了佛其它的再也不能動搖你, 那個叫信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戒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不樂作。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戒具足」。」信以外我們三歸依都要守五戒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 這個在我們佛弟子, 身為佛弟子是基本的, 基本的五戒,這個一定要守的。這五戒你做到了,那就是戒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聞具足」?」除了信心的具足,戒的具足, 那麼要實踐的就是聞思修了, 是吧?怎麼樣才能聞法, 而得真正的得法?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聞具足者,聞則能持,聞則積集。若佛所說,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摩訶男!是名優婆塞聞具足」。」什麼叫聞具足?我們聽聞佛法, 我們聽如來的開示, 或者是法師們的開示, 或者是經典上面的記錄;我們都能夠學、能夠聽, 把這個正見、正法、一切善法, 它的法義、它的法味, 怎麼樣能夠達到那一種清凈自在。這一些都要聽得正見具足, 這個正見要建立起來, 而且是怎麼樣?還要去行持。「悉能受持」, 不但我聽了理解, 生活中還要能受持, 那這樣子對於這個聞慧才能成就。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舍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舍具足者,為慳垢所纏者,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舍財物,平等布施。摩訶男!是名優婆塞舍具足」。」這個舍啊就是能夠布施啦。對我們私人的、個人的, 不會慳貪;我們能力所及的盡量去幫助別人。那麼所以我們常常講:布施、布施, 其實我們講六波羅蜜, 布施也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其實布施就在舍我們的慳貪, 我們無始以來這個我執深重啊, 都在自我保護。身邊積聚很多東西, 包括錢財,那麼都不舍, 為的是什麼?保護自己, 那個安全感, 是吧?但是佛法裡面會叫你布施, 很多人都不理解說:你看我們去哪裡都叫我們布施, 好像都是要我們的錢;其實啊!重要不是在這裡, 重要的就是我們能舍能施, 在化我們的慳貪;其實無形中就在解決我們的執著, 我們的貪瞋痴的貪。貪慾跟我執、我慢, 都是息息相關的;能施就能化除我們的慳貪, 這個大家要理解。所以啊,我們要常常的去觀察自己, 那個慳貪的心是怎麼樣;當你在布施的時候, 你會不會發現身心哪裡不同?當你在執取跟在布施, 身心有什麼不同你們會發現的。所以能夠常常布施的人, 能夠化慳貪以外, 你會覺得很喜樂, 身心很歡喜,能幫助別人是非常幸福的。而且最重要, 我們要學到受用解脫的話, 那對一切都要有平等心, 所以叫平等布施。不是我看某一種人,我喜歡的, 我怎麼樣的, 我才能夠對他好一點;什麼樣的人我討厭不喜歡, 我就不對他好, 這一些就不平等。我們要以平等心來布施, 只要他是需要的, 只要他有困難的,有求於我的, 我能力做到,我盡量去做, 要平等心來布施。

「摩訶男!是名優婆塞舍具足。」你能做到這樣你就具備了『舍』。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智慧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智慧具足者,謂此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跡如實知。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智慧具足」。」對於法,那麼就是苦、集、滅、道, 你都能夠理解,都能夠明白, 能夠攝受。「知苦」, 知道苦的集起的原因, 用什麼方法能夠解脫消滅這些苦, 這些都要理解,這樣就是智慧了。其實我們修行啊, 最重要就是後面這個;前面哪是準備工作助緣, 沒有那些助緣, 你後面這些要達到也不容易的。所以你看第一個就是信:信具足, 再來戒,再來聞,再來施, 再來就是慧, 這五個重點哪,我們尤其身為居士, 尤其是作為一個佛弟子, 一定要具備的。前面的信心,受戒能夠護持於戒, 又能聽法能夠攝受, 能夠去行持,又能去實踐, 去關懷眾生去布施, 最後才能夠與法相應。才能夠知道四諦是什麼?緣起是什麼?法的具足以後, 開了智慧,才能悟道,才能見法。所以真正的優婆塞, 這樣五個條件都要具足, 那就是標準的一個佛弟子, 在家居士啦。

那麼從這個地方啊我們就理解啰, 居士不是只有信仰, 他還是要具備條件的。從信心:對佛法的信心的理解, 產生正信不再被外道迷惑了, 不會再被邪見迷惑了;有了信心,你會持戒, 持戒為誰持啊?不是做給別人看, 不是為佛陀有交待, 是自己要增上,自己要成就自己, 你必須去具備這五個條件。因為殺、盜、淫、妄、酒, 是我們修行的障道的因緣, 把這些障道的因緣消失以後啊, 你自然就有成就的機會。所以這些都不是為別人做的, 都在為自己具備解脫的條件。所以信、戒還要用心聞法, 要多聞熏習, 要具備了那個佛法的正見。所以我常常講:沒有正見哪, 就像電腦的軟體程式沒有修正一樣, 功能不會改變的;所以聞法就是在具備我們的正見。然後聽了以後才能依法奉行, 那麼我們在人間的實踐, 能夠破除貪慾,能夠破除我執。最大的幫助就是能施、能舍, 這裡都是非常深刻, 有重要的它的意義的。最後才能夠與法相應的達到知苦、知集、知滅, 知道方法,知道:苦集滅道都能具備了, 你就有解脫的機會了。

所以我們從佛陀這樣的一個開示, 對一個居士的開示, 這五個基本的條件, 如果我們真的具備了, 是不是一樣可以解脫?一樣喔。優婆塞、優婆夷一樣可以解脫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不要說:那我們是居士嘛,我們哪裡有辦法?在佛陀開示的法要裡面, 居士還是可以解脫、可以受用的, 只要你去具備這些條件。所以我一直強調:緣起不過是講條件嘛, 你想解脫你具備了解脫的條件, 你非解脫不可,你擋都擋不住。但是如果你缺一個條件不具備, 你要解脫也很難, 是不是在談這個, 緣起就在談條件嘛。這五個就是基本的條件, 以居士來說就是基本的條件。所以我們不要輕忽啊, 我們三歸依好像一個形式, 聽法有時間加減聽, 如果是這樣子, 那你要具備這個條件, 就相當不容易。所以我常常講:我們今天做為一個佛弟子, 要知道我們目標在哪裡?我們所為何事而學法?這個都要清楚。了解了我們的方向, 那我們就要具備那些條件;所以佛陀在開示, 都在講這些因緣條件, 講它的內容怎麼樣充實它。所以各位:我們雖然身為還在居士, 要有信心, 佛陀的開示都在具備我們的條件。然後我們明白以後, 自己就要反觀自己, 我哪一個地方還沒有具足?沒有具足的要把它補足, 你們很快的就能跟法相應。居士一樣可以解脫喔!後面還有幾經你們可以看到的, 居士一樣可以受用解脫的。

推薦閱讀: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八

TAG:阿含經 |